【此文稿为初打内容,未经仔细校对,强烈建议结合音频阅读】
今天是云禅七的倒数第二天,我们要把定慧品讲完,然后,这个禅七的《坛经》讲解就告一段落了。后面还有六品(坐禅品、忏悔品、机缘品、顿渐品、护法品、付嘱品),比如非常有趣的机缘品等等,到下一个禅七我们再来继续学习。
明天按照计划,我们来讲什么是止、什么是观、什么是禅那。关于止和观的内容,大家可能听得比较多。我们根据《圆觉经》的经文观点,以及平常所学的关于止观的基础知识来进行分享。
云禅七到明天就结束了,明天会有一个解七的仪式,愿意的师兄就一起来参加。如果实在没有时间,大家在心里进行回向就行了,像我以前说的那样,将总共参加十四天禅七的所有功德,作一个殊胜的回向。殊胜是你要有“为利众生愿成佛”的菩提心作为最基础的回向,然后加上自己的世俗愿望也可以。
OK,现在来继续学习《坛经》。
上堂课讲到“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这句话道出了整个禅宗的宗旨和根本,要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这个很有意思,把内内外外的离执和离执之后如何安住于本体都说了。什么意思呢?
“从上以来”,从释迦拈花迦叶微笑建立禅宗以来,一直到六祖是三十二代,达摩是二十八代。但是,传到我们东土(汉文化),达摩是初祖,惠能是六祖,叫做“从上以来”。具体可以去看《五灯会元》,每一代祖师的偈语,大家读起来可能有点绕口,比如“法法本无法,无法法亦法”,这些偈语看起来差不多,但含义却挺有意思。大家有空可以去读一读,《五灯会元》等很多禅宗的典籍上都有记载。
在此,六祖道出了整个禅宗的宗旨,一共三句话——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很精彩的,体现了禅宗是顿教之门。大家要谨记这三句话,修禅宗也好、修大圆满的彻却也好,都可以从这三句话去深入地思考、理解、体会,乃至于证悟。
“无念为宗”是什么意思?念头其实是我们内在的思维、情绪,乃至于我们修行用的觉照、境界、觉受,这些都可以叫做念头。当然,你可以把它的含义扩大,外境现起以后,我也把它叫成念头,从唯识上来说是可以的。唯识认为,根本就没有物质,一切都是心的显现,我眼识显出一个东西来,它其实是我心显现的一个影子、一个念头,是我心识的相分,它也可以叫做念头。但一般来讲,这里提出了无念、无相、无住这三个部分,而念头这个部分,主要针对内在的思维、觉受、想法之类的东西。
无念为宗,什么叫做“无念”?于念无念叫做无念。不是说没有它,而是它生起来的时候,你要知道它是虚幻的。“无”指没有本质,叫做无念,并不是指没有念头。当然也可以没有念头,比如,进入很深的定也可以没有念头。但有念头的时候,它也不是真实的,一定要这样子。也就是说,没有念头跟有念头,实际上是一样的,都是一种虚幻,都不真实、都不实有,要这样讲才行。
如果强行说有念头才是对的,那就麻烦了。如果认为有念头,但是要虚幻的才对,这种说法也进入了二元。为什么呢?有念头,但却是虚幻的,如果认为这才是空性的,那没念头处于无住时,它就不是虚幻的?它也是虚幻的,它也不是真实的。
所以,禅宗达到最后的境界时要有无俱遣,有念头和无念头全部要离开。禅宗里面甚至还说过:“有佛处即走过,无佛处莫停留”,大家还记得这句话吗?有佛,你想像一个佛,是不是念头啊?郁郁黄花皆是般若,外面的相也是念头、也是佛。“有佛处即走过”,你不要在上面去沾着,沾着它就完了。“无佛处莫停留”,进入一个很深的境界时,要莫停留。比如,所有的念头都消失了,或者进入很深的定,在一片大空里面,那也是不对的——如果认为那是对的,你就麻烦。反过来,如果认为有念头只是虚幻的,那也不究竟,也是不对的。
所以要有无俱遣,这才是对的。从内在的修行层面,我们要离开所有的心、情绪、念头、觉受,等等都要全部离开。怎么样离开呢?它们都是空性的!
“无相为体”是什么意思?一般我在讲相的时候,会连念头和外相一起讲,为什么呢?因为相往往是从二元对立的角度去讲,比如,我眼睛看到东西,那是相嘛,但是,那个相你不能过于细分。如果从中观的角度来讲,不管是唯识说的相分,还是外在的遍计执认为它就是一个物质,中观不会去细分这些东西。他就是一个我眼睛看到的对境,不管是物质还是眼识看到的相分,都全部空掉,直接就夺掉。夺掉的意思,就是直觉它根本是虚幻的,完全是个梦幻泡影,夺到一定程度,你一定会停下来的,这时候见分和相分都会消失,你会看不到的,在《五重唯识观》里面叫做“摄末归本”。
等一下我会跟大家讲一些离相的方式,从中观和唯识两个方面去讲一讲。为什么要这样讲呢?因为这样才能把禅宗非常朴实、具体的一些话,跟我们的理论和修行结合起来,大家才会真的明白其中的意思,不然,《坛经》对你来说就是些句子。“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即法体清净”,关键怎么样才能“能离于相”?为什么“能离于相”就“法体清净”?如果你想知道怎么样能离于相、怎么样能法体清净,就回过头去读中观和唯识,一直读下去,又忘了具体的修行内容。
(有声音吗?因隔海发出声音,有时候会出点问题,大家要有点耐心,把烦躁的情绪夺掉,那叫无念。我刚才充满了激情,讲了一大段内容,结果你们没听到,哎,搞得我的不满一拥而上。不是说好了唯嫌拣择,但莫憎爱吗?我们应该怎么莫憎爱、无憎爱?
有师兄回答:“欢欢喜喜的重来就可以了!”
欢喜是不是爱呢?并不是断了线我才欢喜,不断线我也欢喜的。)
言回正题,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这几句话非常厉害。第一句是“无念为宗”,意思是我们要离开内在的东西。关键要怎么样去离开,这才是重要的。内在的东西有意识层面的思维,比如各种各样的念头、想法、情绪,现代人经常说的郁闷,甚至不抑郁一下都不好意思出来显摆自己的高规格。各种情绪,乃至于修行的一些觉受、喜悦,甚至产生的一些神通,那些都带有念头的。
我刚才讲了一个唯识和中观在修行方法的区别,区别是什么呢?按照中观,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一出来,比如我眼睛看到的东西,我立即就把它搞定,觉得它是假的,可以用四夺去夺。当然,前面也有分析,分析就是所谓的离一多因、有无生因等理论性的东西。按照唯识会复杂一些,首先,上来就要确定外境不是物质的,要是认为它是物质的,你就陷在遍计执性里面。你一定要觉得眼耳鼻舌身意的所有现象,其实只是心识在展现而已,这个心识的展现叫依他起,你一定要明白这个东西。
依他起就牵涉到八个识,每个识都有其自己的四分(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首先,你要确定外界不是物质的,如果你认为它是物质的,或者是上帝造的,或者是平白无故出现的无因生,这些都叫做遍计执,都是不成立的。然后,你要承认一切都是心生出来的。之所以心能够生出各种各样的现象,是因为你的心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捏造分别,这就叫做依他起。
依他起有八个根本,眼、耳、鼻、舌、身、意、我执(末那识),还有一个最根本的根本(即世俗的根本),就是所谓的阿赖耶识。我们经常熟称的“心”,在佛典里面有好多含义,要看语境来判断。
中国汉语说起来有五十多万个汉字,实际在表达修行的内容上,真的严重不如藏文。藏文里面,关于“心”(阿赖耶识)的认识分有很多词汇。但在汉文里面,一个“心”可以表达很多意思,有时候指思维,有时候指情绪,有时候指阿赖耶识,甚至有时候指觉性、真如、如来藏,也是用“心”这个词。总之,一个词里面有很多的含义,如果用其他语言来翻译汉文中的“心”,比如英语、日语,那要非常小心。中国人的语言文化里面,会根据语境来区分这个“心”的含义。(语境是指你前后说了什么,从而判断到底是什么意思)
唯识里面讲,在遍计执的层面,你认为世界上的所有现象是物质的,或者是上帝造的,或者是无因生的,那就是遍计执,是你乱执着出来的错误认知。如果你认为这是心的,那就好办了,叫做唯识,这时候说的“心”就是根本的阿赖耶识。心有八种作用,根本的是阿赖耶识,还有眼耳鼻舌身意,还有末那识。
阿赖耶识和末那识是一对夫妻档,互相不能离开的。如果离开了末那识,阿赖耶识也就不成立;反之,如果离开了阿赖耶识,也不可能有末那识。一有末那识,就一定有阿赖耶识,依据我执开始思维,我们的思维完全沾染上我执的痕迹,所以,末那识也叫做意根——依据意识进行思维。当然,在思维的前面可能会有现起,就是眼睛能看到的、耳朵能听到的。比如,有时候人醒时并不是意识先醒的,有可能是感觉眼睛一亮,有可能是耳朵听到声音,之后才清醒的。
打坐定得很深的时候,耳识非常的细微。打坐定得很深的时候,有时候去扯他,身根都不起作用的。我们平时非常最起作用的是身识,什么叫做最起作用呢?比如我骂你,你可能没反应,用眼睛瞪你、恨你也不起作用,但我用刀子捅你,你就会受不了,可见,身识起的作用是最大的。
但是,入深定反而不行,身识会被禅定压住,去碰他会没反应,有时候皮肤被扯起来很长也不动,因为他没有觉知,比如很深的灭受想定就会这样子。这时候用光照他也不起作用,他眼睛也不看了,要敲出很深细的声音,让他慢慢从定里出来。
外境现起即前五根现起,比如身根或者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现起的时候,阿赖耶识一定是同时开始触动,否则它怎么会继续下去呢?六根的现起,乃至于末那识,一定要阿赖耶识提供能量,我们称它为“种子”,否则会延续不下去。
如前所说,阿赖耶识和末那识是一起的,它一定是我执在里面起作用。我执是非常细微的,末那识的形象幽微,有时候你根本发现不了,所以要去修行,体会到什么是末那识。
那怎么执着造成这种末那呢?虽然它的本体不在,但它是有作用的,你不能说它没有作用,没有作用轮回就消失了,它的作用就是造成轮回。说得通俗一点,我们有很深的个体感,因这种个体感会形成自己的身体,称为“正报”;还会形成与身体相对的世界,这个世界是眼耳鼻舌身的对境,即五个感官的对境,称为“依报”。
前五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全部开始运转起来,接下来意识就出来了。末那识是污染识,随之意识开始出来,然后想它好啊、对啊、错啊、需要、不需要等各种情绪,轮回就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
我之所以讲这个,原因是不管是离念也好,还是离相也好,你一定要把事物前前后后的发展过程观察清楚,这就是佛教的修行。要观察清楚,不可能一上来就打坐禅修,这样你也做不到。你一定要去闻思,所以出现了中观、唯识等各种各样的佛教理论。
当然,外道也有理论,只是外道的理论不彻底、不准确、不全面、不细微,甚至没办法进行实践。比如,印度教说世界是大梵天造的,大梵天是与人不同的东西,大梵天是无量无边的、没有尽头的,而人是有限的。一上来就决定了你没办法了解大梵天,所以,这是不行的,为什么呢?因为一上来就是二元的世界观,当然,它也可能是一元的,说世界是上帝造的,或者说世界是大梵天造的,那就是一元,称为客观唯心主义。但是,它又说人和大梵天不一样,嘴上说的一元,实际上是二元。如果是一样,那就和佛教一样,认为人就是佛,只是其中有一个迷悟的差别。最关键的“一样”是什么呢?好了,你得去开悟!
这是整个佛教的理论,要想达到这一点,该怎么办呢?你要离念、离相、无住。那怎么去离念、离相呢?你要去了解念、了解相,然后去离开它。
唯识说,你先要去掉遍计执;中观说,你要离开相、去掉相,所有的相皆是空性——“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就是中观的离相方式,你要认为相现起的同时就没有实质。
唯识就来得细微很多,首先要去掉遍计执,不能认为它是上帝造的,不能认为它是无因生的,它是心造的。既然世界是心造的,那就有八种功能,即所谓的八识。每个识再去细分怎么造作,又有四个方面,即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
为什么我要讲这些呢?因为等会儿要讲一下《五重唯识观》,如果不把这些基础知识普及一下,很多初来的师兄听起来会很难受,老师兄可能会厌烦,那也没办法,先厌烦着吧!
见分是什么?我先拿眼识来说,看这个电脑,首先它已经不是物质了,它只是识的相分,“是物质”的观点已经在遍计所执里被破掉,它不可能是物质的。唯识用了一些分析方法,比如六尘绕中尘,其实就是中观里的离一多因,组成电脑里面的最微细成分,不管它叫原子、量子还是弦,它是有体积的还是没有体积的?
如果有体积,它有多大?你不能用“无限小”这个词汇去代表它,“无限小”只是意识想出来的东西。如果是无限小,那会很麻烦,就没办法形成电脑,为什么呢?如果组成电脑的分子是无限小,那加起来就是无量多,那么,组成电脑的微尘和组成火柴的微尘应该是一样的,乃至于组成须弥山、喜马拉雅山的微尘也一样的,因为都是无量多,从而没有重量之分,也没有体积之分。
如果体积无量小的话,两个微尘之间可以放入无量多的微尘。如果你不这么认为,说之前有距离,那会马上出现六尘绕中尘的问题,为什么呢?因为有距离就一定有体积,才会有上下东南西北六方,这样尘与尘之间才能够结合。如果说它无限小,那怎么可能有上下东南西北方呢?既然有上下东南西北六方,那就不可能是无限小,因为有体积嘛,那就可以被分掉,所以不可能是无限小。
我们再复习一遍,初学的师兄听起来,可能脑袋有点大。无限小就没办法有上下东南西北方,六尘就没办法绕中尘,就没办法形成物体。如果认为有无限小,那就会有这些矛盾,还有各种各样的矛盾,中观、唯识里面都有提及。所以,从逻辑上分析起来,一定不是实有的物质去组成它。
现在有个词汇叫做“能量”,是的,它们不是由物质组成的,而用了一个叫“能量”的词汇。这很容易让人上当,其实跟“物质”这个词汇骗人是一样的,到底这个“能量”是物质还是不是物质呢?如果不是物质,本体只是像虚空一样的能量,那就没有物质了,物质就是虚空,虚空就是物质,那跟佛教差不多。如果不是虚空,那它到底是什么?
这是个哲学问题,我也希望科学家或者其他宗教家可以解释这个问题。只有佛法说它根本不成立,没有什么真正的能量。能量没有了物质本体,它到底是什么?是虚空吗?虚空又是什么?最后没办法,就随意找个寄托,上帝或者大自然,或者造化——“我觉得他不是大自然,不是造化,而叫做叽里咕噜……反正你找不到的就是它”,这样就否定了人能探索世界,找到根本真理的可能性。所以,可以把它归纳为不可知主义,或者神秘主义。
这样的话,我们是怎么来的、怎么去的?生命到底是什么?所处的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到目前为止,这些都是未知数。在没掌握真理之前,我们就跟着感觉走,这时候我们就成为动物。动物很简单,要吃的,要穿的,要好的,要舒服的。这样的话,我们不会承认解脱成佛的事情,最多承认有天堂,比人类更好的生命形式。如果只承认有物质,那就更可怕,连来世都不会有。我们的精神只是物质的一种组合造成的结果,组合坏了,我们就死了,死了以后就没有后面了,这就是断灭见。
现在的世界之所以这么坏,整天说这样制度不好、那样制度不好,其实根本不是的,制度起一定的作用,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世界观错了,大量的无神论者占据了人类数量的大多数。每个人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一个团体的利益,为一个国家的利益,去整对方、去掠夺、去争抢。不管你用多么仁义道德的理由,以及道貌岸然、温和的样子,比如贸易的方式或者战争的方式,其实都是抢夺。
这不是带着“我要利益你”的心态去的,说“共赢”都是哄人的。有些人说,共赢就是我赢两次,双赢就是赢两次。他们带着这种心态去,这样能快乐吗?你想赢两次,别人也想赢两次,你们不打架,能摆平吗?就算一方输了,还要集聚力量再打过,会变成这样子。世界这么混乱、这么糟糕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大家没有因果观念、没有正确的世界观,更不会相信有轮回。
即使在西方,真正信神的人也不多了。虽然佛教认为信神是不究竟的,但是,现在西方连信神的人都很少。好多信基督教的人也不信神,只是学个基督教而已。就像我们祖国的一些学者,写了很多佛教的论文,但根本不信佛。这是世界毁坏的一个根本原因,世界现在之所以这么糟糕,瘟疫等各种灾难的根本原因就是这个。当然,一般来讲凡夫都不会相信,但佛教徒会信,至于信得圆不圆满、真不真切,那是另外一回事。
我们要去搞清楚,心识是产生一切的根本。这八个识,就展现我们的世界、展现我们的执着,即所谓的依他起性。但是,不管它怎么展现,最根本的能量来源于哪里?最根本的本质是什么?这就是所谓的圆成实性,在中观里面称为空性,在唯识里面称为圆成实性。中观不管那么多,显现的同时就是空性,我要去找空性是什么。虽然证悟了以后说“空即是色”,但一定要证悟“空”是什么才行,不能是观念。
唯识就复杂一点,首先去掉遍计执性,然后在依他起性里面(依他起性体现为八个识,八个识体现为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先把相分、见分归到自证分上去,接着把自证分归到八识的心王上去,再把心王归到根本的心王阿赖耶识去),最后证悟圆成实性。圆成实性就是所谓的本质空性,它说得要复杂一些,实际上两个东西是一样的。
等一下会讲得比较详细,现在拉回经文上来,不然扯远了,好像没有次第一样,这样不太好。我觉得现在我已经讲乱了,大家听乱没有?
——有师兄说:“四分还没有讲完!”
现在先把四分讲完。比如这个电脑,我们认为它不是物质,它只是心识的显现,这时候遍计执已经没有了。我眼睛看到的这个样子,认为它不是物质的,通过思维都可以的,当然,通过觉受的修行就更厉害了。
不是物质的,就去掉了遍计执性,这是唯识里面的观点,中观则不同,大圆满就更不同。我看到电脑的这个样子就是相分,比如它是方的,它有光,能显示文字、图片;然后,相对于电脑这个样子,以及显示的文字、图片的这种能力,就是文字、图片相应的见分。
这能理解吧?我看到这个文字,就是文字的见分;看到空白的层面,就是空白层面的见分;电脑的整个形状,又是电脑形状的见分。见相二分是对应的。
既然不是物质,没有相应的见分和相分,你怎么能够认知有这么一个东西呢?谁去发出这个能力?或者谁去肯定它呢?就是这个总的能力。那么,这个眼识能见的总的能力,就叫做自证分,是眼识的体。
你不要认为是眼根,心能够通过眼根来见的这种能力,如果你把现在的眼球挖掉,换一个新鲜的眼球,还是能看。说明你能看的能力还是在的,只是借助眼根这种物质性的工具,叫浮尘根来看到事物。浮尘根可以不用眼睛的,你可以把它净化一点,比如用一个望远镜,你就能看得很远。如果浮尘根出了问题,比如近视眼,你戴个近视眼镜矫正,又可以看得清楚。望远镜、眼镜等东西都可以算作是浮尘根。
还有胜义根,即所谓的天眼,这算是一部分的胜义根。但究竟的胜义根就是神通,比如佛菩萨就厉害了。《金刚经》里讲过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展现看的这种能力越来越强大。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个时空,到了天眼的时候,时空就与我们不一样了。比如,十公里以外我们就看不清楚了,而天眼看十公里以外,与我们现在看面前是一样的,距离感、空间感都没有了,所以是不一样的。
看的相对样子的能力叫见分,总的能力就是所谓的自证分。每看到展现的一个东西,它能够肯定展现的就是这个东西,或者看到的就是这个东西,它有肯定自己看的能力的能力,称之为自证分。比如,我见到空中突然冒出来一朵莲花,而别人没看到,哪怕是一个幻觉,我也会说“我就是看到了,我肯定我看到了”。比如有些现象,一群人都没看到,而你看到了,别人会说你胡说八道,但你确实是看到了,最多怀疑自己产生幻觉。
肯定自己看的那个能力,肯定自己能认知的那种能力,肯定自己那个总的能力,称为证自证分。没有证自证分的话,我们就不会有“现量”这个词汇。当现量被证明确实是错误的,那就变成了非量。
比如我们开车,我确实看到了前面有阳焰——大家知道阳焰吗?开车见到马路上、高速公路上,前面看到好像有一滩水。我确实是眼睛看到的,但我意识里面知道它是阳焰,那就不会错,我觉得自己见到了阳焰,那个叫做现量。如果意识里面的第一闪念觉得这是水,但后来又马上确定它不是水,那就证明我前面认为它是水的这种认知,其实已经加上了意识,这是一种非量,因为它不如实。
四分大概就是这样:样子叫相分;见样子的能力叫见分;总的能力叫自证分。自证分的自肯能力,或者叫做识的自证——识的自证,在因明里面叫做自证现量,即我知道自己心里发生了什么事、想了什么,这个称为自证现量。“自证现量”这个的词汇,包含的内容是很大的,比如禅宗,我在修行的时候自己明白了,这也是没办法通过其他的眼识、耳识来证明的。它是心的自证,自己明白自己,自己肯定自己,所以叫做“识自本心,见自本性”。
你问:“不是靠上师来认证吗?”上师是帮忙,上师是引导你,当你说出一些东西,上师会根据他的经验来判断你说的是对的,他帮你肯定。帮你肯定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机锋,或者通过描述来肯定你;另一种是通过神通,但这种上师现在比较少。你到他面前去,进入你的领悟,他一看就知道了。当然,有时候也可以通过外观来的,有些人证悟以后,眼神、身体的一些体态,表现的一些味道都不一样。这就很细微了,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甚至你往那里一站,气象都不一样——一看,嗯,是的!
因为上师有过很深刻的经验才会这样子,无论怎么样,你证明的是自己心里面有这种肯定——自肯。有人跑来问:“我这个是不是证悟呢?”不用回答,他立即作出否定,因为他连这种自证都没有。证悟一定是你内证的、自证的,上师只是帮你的忙来自证,用神通还是帮你的忙。即使用了神通,他也要告诉你:“你这个是对的。”然后你作出回应:“哦,是对的”,用意识再去肯定一次。
如此一来也容易形成骗子,有一种骗子是他根本没有证悟,就出来乱说。一些书背的比较好的人,出来乱说就轻易把你蒙了,因为你没办法有神通看到他。这不像外面的眼耳鼻舌身意的一些对境,我们可以共证,虽然不是绝对的一致,但一致性很强。比如我们面前的电脑,你看得到,我也看得到,虽然样子有点不一样,我是从这个侧面看的,你是从那个侧面看的,但大体都是一样的,这是共证。再比如飞机飞起来,我们都看得到,枪能打死人,这些都可以共证。但意识的自证,还有比意识更深的自证,是真的没办法拿出来给人看。所以有两种骗子,一种骗别人,一种骗自己,因为无法拿出来共证。
——网上师兄说:“用见分看见分,两根并用?”
不是的,这不叫两根并用,就叫做自证。自证就是一根自用,你可以用中观来破。怎么破呢?刀不能自砍,火不能自烧。
我们不能再绕了,不然会把你绕晕的。但是你要明白,中观破的并不是破缘起的自证,它破的是实有。我们去搞这些理论,可以搞得很深,如果不拿来修行,就会像我刚才说的,有一帮人回去搞理论、破遍计执这部分,满肚皮里面、整个大脑里面,全都是各种各样的法相、逻辑,但完全不拿到心里面去进行检验。
一去检验就会产生内观,就会产生观修,不然的话,你会一直在思索。观修的时候,如果从证悟来说,只要有二元对立的观修,都是不对的。连觉照都不对的,你既然觉照到五蕴皆空,最后连照也会消失,即所谓的月亮落地了,就会变成这样子。
禅宗的《信心铭》里说:“归根得旨,随照失宗。须臾返照,胜却前空。”你们不是要大圆满窍诀吗?这也是一种大圆满窍诀。什么叫做“归根得旨”?这个“根”,绝对不是我们说的眼根、浮尘根,或者器官、身根。身根就是这个身体,意根就是我们的大脑,耳根就是耳朵,它不是说这些。“归根”是指我们心灵的最根本,所有一切事情、一切现相现起的基础,称之为“根”。
落到根本的根是什么?只能是真如。阿赖耶识只是真如被扭曲的结果。归到那个根里面,才是得到究竟的宗旨。归到那个根的时候,它是没有什么觉照的,他可以觉照,但不是我去照见一个什么东西。如果还去照见,就好比我们在修单空,或者我们在做大手印的一些体会时,就是这样子的,即随照。你跟着你的觉照去寻找、去体会,这个时候就已经失掉宗旨了,你已经不在法性安住的状态里面了,但这个很深、非常深。
普通人真会这样的(不包括一些佛菩萨),被上师直指了心性以后,可能会触碰到这一点,我们就一定会经常去看它,经常去觉知它,要把它稳定下来,把它扩大。然后,我们的心灵就随时随地,或者在打坐中间就不停地去觉照这么一个东西——你去一照,不管你照的是什么,始终丢掉了宗旨,丢掉了根本的法性,你就不在那里面了,就变成了寻伺,狗咬尾巴就是这样的。
你说:“我坐在那里没动了。”其实,你心里面还存在一种期待,只要坐坐坐,就会障垢磨尽、真如自现,心里面还没有彻底的明白,这就叫做随照失宗。这时候要怎么办呢?“须臾返照,胜却前空”,马上回观一下,不能观得太深了。如果回观得太深,又会变成对境。把能观的东西一照,马上明白:“这个空不是我们任何境界性的空,它是没有对境的,这个照本身就是它,什么都是它。”这就没法说了,一说又说成了对境,无处不在,不用寻找,所以才会说步步踏着、头头是道,因为没有什么不是。但你要具体指向说什么是,那就随照了。你要是坐下来等,那是一种等待。所以“须臾返照,胜却前空”,这个就是窍诀。
有位很厉害的大圆满成就者,说大圆满的观修在反观内心时,只要略略往内观一下就行了,不能过深,过深就会变成对境。什么叫做过深过浅呢?怎么才过深呢?如果说过深不对,没有达到根本,过浅又是怎么样?这些要进行很多的区分,所以,大圆满祖师之一的布玛莫扎(莲花生大师那个时期的大德,曾教过莲花生大师),在五台山作这样的区分,一区分就12年。六祖则更厉害,15年或者是14年,这就是保任干的事。
保任并不是傻傻地一直六根自解脱,安住在一个状态里——那是你想的,其实不然,这里面还是有观修的、有区分的。当然,他也会随时安住在完全没有造作的成分里面,就像《圆觉经》里面说的“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一样,但里面都会有深深的明白。
讲这些东西,我不知道能不能管用,有些人听了以后完全不懂,可能认为是天方夜谭。其实真的不是天方夜谭,要具体去做才行。我在这里给大家讲《坛经》,不是空头理论来的,对于具体的观修者,可能会得益很大。如果没有观修过,你把它当空头理论听也可以,但是要记住,空头理论听了以后,它就是理论,理论不见得能起作用。就像你读了很多武侠小说,然后去打仗,不管你学了多少招数,一打就会变成马保国,一巴掌就可以干翻你,你必须要去练才行。
我们再回到课文上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然后开始解释,把无相、无念、无住都会解释一遍。什么意思呢?“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
昨天就讲到这里,于相而离相,要怎么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要怎么无念?并不是说这个相消失了、拿走了,就叫做离相,这是不对的。很多人修单空时,修着修着,修到什么都没有了,这相当于拿走了。实际并非如此,而是你的心要直接认为它根本是虚幻的、不存在的。在禅定中消失也很正常,因为它从来没有存在过。它没有生过,所以它也不灭。灭的只是你的幻相,幻相作为它本身来说,它从来没有真正存在过。
这个感觉很难生起来,生起来以后,你说不证悟,我真不信!你说:“我生起来了呀!我坐在影子里呀!”那是你意识在想的,知道吗?很多师兄们修单空,你们一定要好好听这个。你意识在想,或者生起了某种舒适、松脱的觉受,这些是不管用的。你的心要彻底地、深深地知道:这个真的从来没生起过,它和法性一样,是不生不灭的一个东西,这些相完全是幻觉,这个叫做离相。
无念者,于念而无念,也是一样的。相和念,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当成是一个东西,只不过相好像偏重于五根的对境,念只是意识的对境。思维、想法、感受,这些东西是念,生起来完全一样是虚幻的。我们经常会说:处在本质的层面上,这些东西完全是不存在的。处在本质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法性定,根本就不现起,这个我们就不谈了,很多人都做不到;另一个层面是你深深地证知了法性、明白了法性,保持这种觉知的时候,这些相、念头现起的时候,跟你认知的法性完全是一样的。
完全是一样的意思是什么?不是说这些相跟无形无相的法性一样,而是他的本质一样。也就是说,它现起的相完全是个幻觉,一定要生起深深的幻觉,或者如梦这样的感受。我们往往把如梦如幻想得很轻浮,那只是你的意识在想,或者偶尔有轻微的一点感受。曾经有师兄说:“我似乎坐在影子。”我一听,能修到坐在影子里面,已经好厉害了!但这是他描述的一句话,坐在影子里面往往可能就是一个意识的想象。
我们可以去看大圆满闭关的实修法,麦彭仁波切有一种闭关的修法,好像有一百四十四种,它是从四前行一直到最后的彻却修行。里面同样的语言,却说我们认知如梦如幻有两种,一个是密法,一个是显宗。但是,里面会告诉你,密法跟前面的不一样,这个是实实在在的如梦如幻。
意思就是如梦如幻有很多层面,意识的层面不同,觉受的层面也不同。达到如梦如幻很深的时候,像《金刚经》里面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就很容易证悟。这时候只要一回头,须臾返照,胜却前空,一下就会明白“何其自性,能生万法”。你要觉得所有的万法是自性生出来的,那些法就不再是世俗的法,它就郁郁黄花皆是般若,青青翠竹皆是菩提。
那要怎么办呢?我之所以说了一大堆,是想劝导你们回去暴修单空,不要稍微有点感受,就轻而易举认为自己证悟了。根本不行的,那点感受脆弱到吃一顿饭就把你打翻了,别人骂你一句就丢失了。甚至不用骂你,不用吃一顿饭,只要一下座就丢失,坐久了也受不了。所以,这样的感受没有用,要深入去修。
还要重视菩提心的修行,为什么菩提心的修行会有那么大的作用呢?因为我执主要表现在念头、情绪与贪执上面,菩提心生起以后,会打击这些东西。我执表现为爱我执,就会变成自私,一切以自己为中心,自己的所得所失、喜怒哀乐,然后一定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希求、贪嗔,而菩提心能打击这些东西,把爱转移到别人身上去,就会不那么自私。
慢慢地,我执会因这个东西而减轻,心就更清晰。没有我执的阻挡以后,心能够觉知到自身的可能性就变得非常大,自我肯定的可能性也比较大,你才可能真的开悟。不然的话,你座上的境界做起来好像是那么回事,一下座,别人骂你两句,愤怒一拥而上,根本控制不住,那你的证悟在哪里去了?这种执着太深了!
这还是很表皮的愤怒,很细微的会导致你自肯的能力不够,你肯定不了,人家一说你就翻了,斗两句机锋你就傻了,草贼又大败了,没办法清晰的肯定——这就是我说的,证悟一定要人我执与法我执在削弱的情况下才能自肯。
禅宗经常说,你不肯自肯嘛。有些大德在说到自心本性的时候,说自心本性很简单,奈何你们这些凡夫不肯自肯——什么不肯自肯啊?我也想自肯的,要我肯得下去才行,硬塞个铁馒头给我一啃,牙齿都崩掉了。不是说我不肯,而是臣妾做不到啊!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做到这个东西才行。
这就是“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接下来就开始解释,“无住者,人之本性。”这个“本性”不是我们平常说的:你的本性就是贪,你的本性就是蠢,蝎子的本性就要扎人,狗的本性就要吃屎——这些是世俗本性。而这里的“本性”是指人的根本本性,即法性。法性是无住的,反过来说就是“无住者,人之本性”。
前面在告诉我们:于相而离相,于念而无念。相对而言,念是内在的,相是外在的,你要离开它们——这是什么?怎么离开它们?刚才已经说过了,四夺,加上菩提心。为什么我说了一大堆?最关键是要告诉你们:他说的其实就是我们教的。
关键是夺完以后怎么办?夺了以后,要返照,这个时候我们才认识本性。认识了本性,我们要去发现我们的本性是自然的、本来的、无住的,这个就是自肯。
我们要明白,原来根本就不用修的,就是这样子的——自成。你找来找去,根本就没有本体,也从来没有离开过你——无有。一切都是幻相,都可以消失,只有这个东西不生不灭,不会消失——唯一。当我安住于此,无住于它,安住于无住,深深地在这个明了里面时,所有现象都是它——平等。
由此就会深深地证悟本性,那个时候,不管是上师给你指示也好,你自己通过一些因缘触碰也好,或者你通过禅修一天天的去磨砺出来也好,你都会明白这个。但无论怎么样,前面你一定要去做到“于相而离相,于念而无念”,这个才难。
你现在拼命去找个“无住”,既然它无住,你怎么找得到啊?你不找嘛,不找就是住,更蠢!所以,前面才是关键,于相而离相,于念而无念。师兄们,你们听起来可能没那么神秘了、没那么玄乎了?兄弟们,千万不要把学佛当成是神秘啊、玄乎啊,那是自欺欺人,真的自欺欺人!
学佛是件很实际的、很踏实的事,我们人人确实就是佛,我们人人在凡夫里面,通过修行确实能够开悟、能够成佛,也确实可以拥有那些玄乎的事。但是,如果我们不去踏踏实实地把修行的要诀掌握住,把理论搞得深刻一点、实际一点,总是沉迷在一些神秘的、功能的幻想和崇拜的层面,是很浪费的。我没说这个不好,你崇拜三宝、崇拜上师很好,那会积累功德,福报也会飞速地增长。但是你证悟不了、解脱不了,甚至会自欺,还可能会因此而造业。
不能求玄,要求本。你把本求了以后,玄根本不在乎,无处不是玄,信手拈来。如果离开了本去求玄,那就是虚妄、是愚蠢,会受苦。这就是“无住者,人之本性”。后面这一大段,解释得很频繁,但也挺有意思的,说明六祖也重视世俗谛。我们来看下面的内容。
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
“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这是关键,什么叫做“并将为空”?认为它从来不是真实的,没发生过——那在修什么?四夺,行为中的四夺。
然后“不思酬害”,什么叫做“思酬害”?思酬害一定有人我和法我,有东西害我,有我被害。怎么样才能不思酬害?怎么样才能并将为空?世俗菩提心就不思酬害嘛,比世俗菩提心更高一层的胜义菩提心——有害我的人吗?有害我的事情吗?有个被害的我在吗?那怎么去达到这个?不能说空话,说空话就是口念心不行,所以,菩提心和四夺“并将为空”。
这里讲的是世俗谛,只不过是比较高级的世俗谛,即我们讲的四夺。如果你念念中间,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就名为系缚。一个想法接着一个想法,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一个情绪推动另外一个情绪,一年三百六十天,风刀霜剑连相逼,还可以去葬个花、泡个仔之类的,这就是名为系缚。
“念念之中不思前境”,不思前境即过了就算了,过去心不可得。那思不思未来的境呢?可以思,但不执。那当前的境思不思呢?肯定还是要有点思,比如,饿了以后确实要去找饭吃,哪怕是饭放在这间屋子里面,东南西北你也要去找一下嘛,那也有点思,但不执。
说一千道一万,我们以前讲四夺、讲各种修行,没人把它当回事,总是要去把它解释得非常玄乎,要用那些禅宗的公案、法句来凑这些东西,凑了以后有用吗?除了变成口头禅、狂禅以外,真没用!
“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什么叫做“相续不断”?就是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的套着走。一天过二十四个小时,其实人都这样子的,从早上起来,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你会说:“我中间睡了觉呀”,只要一醒又开始了。其实在睡觉的时候,你的相续里面还是有很深细的念头在走,即阿赖耶识的层面,只是你不知道。一般来说,我们能够知道的,大部分就是意识,阿赖耶识与末那识是怎么运作的,我们不清楚,所以说它形象幽微。
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
这个“无住”讲的范围很大,不仅仅是指的在法性上不住,而是在诸法上念念不住。即内内外外的任何现象,山河大地,包括我们的觉受,还有我们证悟所谓的空、所谓的明,都不能去住它,一住就变成对境。那怎么才能不住呢?要深深地、透彻地明白这些现象没有实质,自然就会不住。
如果你强行去找个不住,它一定会住的,那就是住,而且,这样用力下去是很蠢的。比如,有些师兄读了中观以后,就说它空空空,又去接受了大圆满,就说有个法性、明空双运,于是拼命去找那个明空双运,而不管你的身体、你的念头、你的情绪。在座中的时候,身体有时候会坐没了,情绪也没了,他就好像感觉找到了一个明空双运。其实是不对的,这只是一个状态,就住在那个状态里面、住在那个内在的一个法上。
真正的无住是什么?任它现起,任它消失,任起任落。实际上,心住于法性的时候,它从来没有真正的生起,或者从来没有真正的消失过,这就是所谓的万法不生不灭。我们一般只说心性不生不灭,而万法有生有灭,这样就分开了二谛。
真正的大圆满不是这样的,相可以有生有灭,但那个相根本从来不是真的,而是假的。如果你透彻地认识到它完全是幻影,就觉得没有什么真正的生灭,这个时候才能敢说郁郁黄花皆是般若——修单空的师兄们,或者已经被指示了心性的师兄们,修到什么样境界的时候才能体会到心境一如?
你会问:“我要怎么走到这一天呢?”你先要去夺,夺夺夺,一直这么夺下去,夺了安住、夺了安住、夺了安住,不停反反复复地搞。千万不要认为搞几年就可以了,要一直搞到证悟为止,除非你还有其他的修法,比如时轮金刚、大威德金刚等金刚法,但修金刚法也要先证悟空性。
你会问:“我修拙火呢?”拙火其实是一种四夺的方式,一样用意识去观修,然后产生触觉,用触觉去夺。热是一种触觉,拙火修到一定的程度,即使穿着一件单衣到冰天雪地之处也不怕冷。格鲁派修拙火特别厉害,大昭寺的出家人在零下二三十度的温度之下考试修拙火——他们怎么考试呢?拿着藏族出家人的披单,在零下二三十度的冷水里面浸泡,然后披在身上绕着拉萨大昭寺走三圈,如果时间到了,披单还没烘干就不合格,这是靠触识来夺的。
触识夺到后来,还是会把身体和外境都烧空。当他引气入中脉的时候,外境会消失,他一样会进入很深的定,心会深深地认定这一切是幻相,最后还是要达到这个目的。但我们修不了拙火,于是用意识去产生觉受,然后产生觉照,最后进入很深的定,心就非常强烈地认知到这些真的是如梦如幻——当你强烈地认知到如梦如幻,出离心、菩提心、空性都能实现。
所以,《金刚经》里面的那句话很重要,如果真的做到如梦如幻,你就不会贪了。自我如梦如幻,你会自然发起菩提心;他人如梦如幻,他伤害你就没关系了,一样可以转违缘为道用;如果连本性都不实,那就能够自然安住,确认本性。
《金刚经》里面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如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观到自在了,就“行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心经》是从最高级,然后越走越低级,最后又走到最高级。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个厉害啊,“观自在”其实就够了,“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是“照见五蕴皆空”——废话,五蕴本来是空的,需要你照吗?已经二了!但是,我们也可以把它深入地去理解。请注意,不要认为“观自在菩萨”是观世音菩萨,它是一个菩萨的总称。
然后来解释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五蕴解释了还不行,还来解释十二因缘——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这样界,无那样界,其实都是些修法,不是干理论。
在诸法上念念不住,当然,外面的法根本绝对不住,关键怎么不住呢?不住就是你要认为它从来没有真正发生过,这就无缚了,念念不住即无缚。
无缚,心就自在了,就是无住,它不系在任何一个对境上,就系在他自己那里——他自己哪里啊?他没有哪里,他本来就在这里,这里就是这里,那里就是那里,还用得着说、想,真笨!
知道我说的这句话,来源于哪里吗?有部电影叫《诱僧》,里面有一位老和尚讲的。当我看到这部电影,觉得编剧一定学过佛法、搞过禅宗,只是搞得不彻底,但他搬的那些话,还是挺殊胜的。经常问本性在哪里,不在那里,在哪里?哪里、这里,哪里、那里……实在不行,亭前柏树子、问取露柱、干屎粑粑,啥都来了。指了任何一地方都要完蛋,所以他到处指,这就叫做以无住为本。
解释了无住,然后开始解释无相。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即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
刚才解释的是无住,现在说无相。念好像是内在的,相好像是外在的。但是把相扩大化来理解,意识的对境也可以叫做相,情绪也是一种相,念头也是一种相。那么,念也是一样的,如前所说,外面的现起也可以当成一种念。
一般来说,念是指我们的意识,但是,外面的现起如果意识不上去,是没办法真正在心里面清晰地呈现。大圆满里面讲,外面有座山存在,并不是什么障碍,真正的障碍是你的心认为它是座山。大圆满里面有一些这样的讲法,很细致的。
所以,大圆满或者禅宗的一些具体东西,真的要去找一位有修行经验的上师,把自己的修行在与他相处的过程中进行请教,还要在结果里面反复去磨砺,这样才会真正的透脱。
如果只是自己在那里乱搞,搞不了什么的,很浪费时间。当然也不能直接否定你,万一你是永嘉呢?关键是,万一你不是永嘉呢?你是永嘉吗?如果你斩钉截铁地说:“我就是永嘉”,那还说什么呢?但大部分人不是永嘉,所以我们一定要去找上师,找一些过来人在过程中给你指导,否则堕入误区都不自知,一折腾,一生就过去了。
为什么要去净土呢?娑婆苦短、人生苦短,两下就完了。人生苦短,青春期也短,能够用于修行的时间就更短,而且无常。所以要去找个上师,真正具体地修下去,不然很浪费。
“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即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刚才已经说了,要外离相,内离念。什么叫做外离相呢?就是不要有对境,有对境都是不对的,只要是对境,都是相。那怎么叫做离相呢?(我把下面的内容讲完之后,再来讲《五重唯识观》)
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
境现起来之后,心不会去执着它是真实的,也不会执着它是我的、你的,念头再附上去,诸如此类一长串的堆砌,这个叫做无念。
“于诸境上,心不染”,不是说没有诸境,而是现起了,比如我看见了电脑在那里没问题,无染、好坏、是非、我的、他的,首先这是最粗大的不染;甚至它根本就不是个真实的存在,这是细微的无染;完全是梦幻泡影,这是更细微的无染;如果它是跟我心一致的法性,那就是彻底的无染。是这样无染下去的。
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
这里有两个意思:第一个,在自己的念头上,首先要离开前五识的对境,明白它是虚幻的、假的;第二个,要明白自己意识造成的对境——情绪、你的痛苦。比如很多人得了抑郁症,就是摆脱不了抑郁症的境(内境)。
眼耳鼻舌身,这是外境。身体感觉的一坨,这是身识。眼识看到外面的红橙黄绿青蓝紫(七个颜色),或耳朵听到的声音,这个唱得好听,那个唱得不好听,然后思维跟上去、情绪跟上去,这就叫做有染。
内境就是情绪,比如“哎呀,好欢喜啊!”一个人一直欢喜下去,如果有人突然说了一句话,那一天心情都不好了,这就是被自己的内在情绪所左右了。有些人早上起来心情不好,就一直心情不好下去。甚至有些人连续几个月,长年心情不好,抑郁症越来越厉害,恶性循环。如此心情不好,就着在不好的境上面,没有力量摆脱。
一个抑郁症患者,如果有能力去体察自己的抑郁是什么的时候,抑郁症不痊愈是不可能的,抑郁百分之百消失,关键是他根本没有能力去看着自己的抑郁。很多人说:“你不要附着它,看着它就好了”——讲咁易啊?(粤语,意思是说得这么容易啊?)没见到你摆脱情绪,你经常晚上睡不着觉,白天人家一刺激你就受不了,想爱人就泪水婆娑,股票不见了就路都走不动(我说是我们的一位师兄,他现在修得非常不错)。
你根本控制不住,情绪一起就着在心情上。当然,那个心情有可能是外境引起的,有时候,连外境都找不到是什么,即找不到原因,你离不开这个境,这是非常糟糕的。
“不于境上生心,常离诸境”,那要怎么去离啊?菩提心、四夺里面夺情绪。如果真的有能力不随着情绪去忧郁、去烦恼、去想各种各样的方法排遣,而一个回观——这个抑郁是什么?梦幻泡影,当下松脱!他甚至去玩这些情绪,故意找一个地方让自己恐惧、让自己忧郁、让自己极端贪婪——“哇,控制不住了,不行了”——反观!这就叫做训练妙力,大圆满就是这么搞的。
如果不知道它是法性怎么办呢?开始以单空的方式来,所以一定要修单空。比如,通过夺身体、夺外境,夺出一些单空的执着,这个执着是好事情。这里的“执着”是什么意思?你在这上面有很强大的能力,一提起单空,其他都是假的。虽然没有明白本性,但是你有这个能力;虽然随照失宗,但是你一照有用,可以照见五蕴皆空。你只要提起来一照就没了,只是你做不到,抑郁症等很多不好的情绪都会被化掉。
“随照失宗”在大圆满、大手印里面叫“失地”(失掉了见地),这是从最高的角度讲的。很多人就拿着这些话来辩斥:“这是不对呀”——你先拿个对的出来!爬梯子得一步一步地爬,吃包子是从一个逐个吃到四个,如果不吃一二三个,直接吃第四个,会饿死你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去做这些训练。“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是这个意思,叫做无念。
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误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
“若只百物不思”,这不是百物不思(百物不思就是坐在那里修死禅定)。“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这里的说法,有些版本是不一样的,如果去看慈师的解释,会发现引用了其他的版本。)
“念尽除却”,所有的念头都没了,进入很深的定。“一念绝即死”,这里的“死”到底是指死定还是人没了?其实两种都可以。第一种,一念绝就是没有念头了,这等于死定,当你别处去受生的时候有大错;第二种,一念绝就是死亡、大昏沉、人真的没命了。
“别处受生,是为大错”是什么意思?这个“别处受生”可以有两种理解,第一种是入定了,一念绝,念头没有了;第二种是隔一段时间,在别处念头又起来了,这也可以叫做别处受生——念头生起了,别处受生。
一念觉,可以指人真的死了,死亡了以后,由于没有证悟本性,又在其他地方投生成为其他的生命,这也可以叫做别处受生。这种就没有解脱轮回,是为大错。也就是说,死禅定是没有用的,压死念头并没有证悟本性,这是不行的。
“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性,自错犹可,更误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这很可怕,如果没有认识到法义(祖师西来意、真如、本性),也就是没有开悟,自错就算了,你还会去耽误他人。世界上这种人就多了,很多所谓的法师真的扯淡,不要说在修证上明了法性,连逻辑都理不通。而现在媒体发达,他东捡一句、西捡一句,东说一段、西说一段,有时候语言表达得非常精湛,很艺术性、很文学性,或者这个人善于表达,也可以说出很多。
这些是好是坏呢?我觉得要两看,怎么两看呢?背诵或者解释书上的语言,对一些真修行的人是有用的。比如,他在上面讲“须臾反照,胜却前空”,恰好下面有真的修行人——“咦,是的!哎呀,是的!”他也可能起到这样的作用,起码他说的是法句。
但你自己呢?如果完全不懂,拿这些话来说,就叫做增上慢,从戒律上讲叫做大妄语。还有,这样去说会极端影响你自己的证悟,而且很可能解释错。“更误他人”,然后“自迷不见,又谤佛经”,乱解释佛经,在某种程度上也叫做诽谤佛经。当然,诽谤是有程度的,有的直接骂佛经,说佛经这样不对、那样不对,这是很愚蠢的诽谤;有的认为佛经是对的,但是乱解释,这也叫做谤佛经。虽然这种诽谤的罪业相对轻一些,但也属于谤佛经。
为了纠正这些东西,所以立无念为宗。一定要记住,这个“无念”不是百物不思的意思,而是“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刚才我已经说了,要怎么才能不于境上生心,并不是坐在那里什么都不想,这不叫做“不于境上生心”,而叫做“百物不思”。
这些理大家要记住,修行的过程中会慢慢发挥真实的作用,为什么呢?千万不要希望一入定以后,突然哪天大地平沉、虚空粉碎,然后就发现本性了——这个可能吗?可能,但这种现象在我们现在的时代非常少,因为大部分人定不到那么深。大部分人在定的过程中,一定有观点进去,即使身体没有脱落、外境没有脱落,也能认识本性。
这个时候需要去确定、去自肯自己的本性,要想明白是需要见地的,即需要有观点。这些观点就是我们现在讲的东西,比如《坛经》《维摩诘经》《圆觉经》……这些堆积在头脑里面,你的世界观会开始产生变化,然后,对修行中发生的物理现象、心理现象,你知道怎么去处理、怎么去应付。
慢慢地,你的觉知、觉受开始变化,最后形成觉照。你会疑惑:“经论上不是说随照失宗吗?”开始就是的,不是你失宗,而是从来都没有宗过。证悟了本性不能真正地安住,然后去找一个东西去照,这才叫做随照失宗。随了照,但是照的时候不随照,这也不失宗的,叫做涅槃中见烦恼、无执中见贪执,更厉害,所谓的烦恼即菩提。
大圆满怎么去讲烦恼即菩提呢?我们的修行有三个大类:
第一大类是显宗,叫做无贪有执。修行的方向是什么?我尽量要无贪,这个无贪其实有执的,表现上可以没有贪,但内心里面却是有执的。
第二大类是一般的密宗,叫做没有取舍。没有取舍是什么?我始终安住在某种状态里面,对外面的贪嗔不取舍。这不像大圆满的那种不取舍,而是怕它、要躲它。以前讲的《黑蛇总义》时候,我们也讲过这些。
第三大类是最后的大圆满,术语叫做有贪无执,就像老人看着这些现象在起伏。这是修行,有贪没关系,贪起来以后不执它。那怎么样才能无执?你要知道贪的本性跟你心体的本质是一样的,这样才能叫做有贪无执,这样才能叫做烦恼即菩提,这样才会说牛肉美味多汁、让人垂涎欲滴,内心里的贪欲生起来了,但我还是知道它是空性的。
前提是我深深地明了法性是什么,并且在贪欲生的时候没有离开法性。一离开法性,也就是法性的认知丢失,那就成了轮回。但这样快啊,贪得越大,证悟的境界就越高。这不是我说的,所有的大圆满或者禅宗经典都这么讲。在实际的修行中,你一定能体会到这个,如果体会不到,说明你在见地上还没有真正的熟透。乃至于无明,乃至于睡梦,都会这样子。
当然,这是另外一个层面的事,我们回到课文上来,有可能时间不够。师兄们,我拖一点时间,你们没意见吧?我估计你们一定会说没意见!
善知识!云何立无念为宗?
这里又说了这个问题,为什么要立无念为宗呢?
只缘口说见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
这里说了轮回的原因,迷人(凡夫)就是境上有念。什么叫做“境上有念”呢?你看到它,觉得这东西在,这就是有念,因为意识已经上去了。然后念上再起邪见,比如有、无、是我的、不是我的、好坏、是非等分别就来了。明明说好了“但莫憎爱,洞然明白”,你就是要憎爱,就是要拣择。“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各种各样轮回的可怕现象就开始了。
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
但是,自性不是一个对境,它根本就没有实有的本体,所以“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虽然我们说它是唯一,但要记住,它不是我们的心能够去找到的一个唯一,找不到的。你能够明白它,但是它没有体,有体它就不是空性。如果你认为有这么一个体能够产生一切、能生万法,那会瞬间变成上帝——上帝说要有光,于是有了光,这就变成所谓的常见。
但它不是没有,没有就变成断见,所以,自性是很难言说的,只有自明。你说不能自明,哪里不能自明呢?你现在明明白白的,那就是自明了,没有其他的自明——你不明白吗?你听到我的声音嘛,你感觉到身体的沉重嘛,你知道自己在怀疑我嘛,你也知道自己在骂我嘛或者在崇拜我嘛……你知道这些嘛,就是这个了,你再也找不到了,还有什么呢?
但是,你去找那个明白在哪里,找得到吗?它只能呈现在你的眼识、耳识、身体的感受里面,那些都是了。它没有体,就像你的身体没有体一样,但就是明了嘛。你看这一切都是明了嘛,这就是最大的证据,它不是物质,不是上帝造的,它不是明了,还是什么嘛?你们还不开悟啊?它没有什么真正的善恶,善恶其实也是它!
你在想善、想恶、感受善、感受恶嘛,都是你的心在运作,除此以外别无它物。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就是妄说祸福。如果你说有什么东西,有个什么证悟,都是扯淡的,即是尘劳邪见。其宗旨就是无念,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
能听懂吗?我知道不是那么容易听懂,但慢慢会懂的。单空、菩提心这两个东西一定要修,如果是密宗弟子,要拼命地修上师瑜伽。以哪个为上师呢?法王如意宝、莲花生大士、无垢光尊者,麦彭仁波切、慧能祖师、索达吉堪布,慈诚罗珠堪布,以他们为上师去修。我说的是密宗弟子,如果不是密宗的,那就修菩提心和单空,然后在内心拼命地恭敬三宝。
如果你不恭敬三宝,仅凭一己之力是不行的,因为你一上手就开始建立自己,你把自己搞得那么牛叉!所有的佛法就是让你没自己,当你没自己的时候,你就是佛。但是,你不能把这变成SM(性虐恋),SM也是为了更深层的自我,知道吗?佛教的“没有自我”是大哉乾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而SM的没有自我是一种变态、是一种很深层的自我。
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
善知识,无者没有什么事,所以,问证悟者证悟是什么,他会说“天下无事”——“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亡。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根本就不用去除妄想,没什么事,这里解释了无念的“念”。
“无”就是没什么事,在修行上就是不造作,连等待都没有。那不等待究竟是什么呢?你明白了以后,等待也行,找寻也可以,当然一定要明白。那要怎么明白呢?单空、菩提心。你说:“又来了,烦不烦啊?换点其他吧!”没了,就是这个!你想要窍诀,但修到那个时候再说——你都还没修到那一步,窍什么诀啊?一窍就窍死你,决死你!(四川话,意思是骂死你)
“念者念何物”,念者念什么东西呢?“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心无二相,其实就是明白。“无诸尘劳之心”是最基本的,即出离心,哪怕是出世之心都要丢掉,没有出世之心就是无二相。什么叫“念者”呢?“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念真如本性”,你每一个念头其实都是真如,不管是内在的念头和情绪,还是外在的山河大地。
虚云老和尚的一首偈子:“烫著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语难开。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这方面的诗在禅宗的经典里面到处都是。有位女禅师的一首偈子:“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到处都是般若,每一个现象都是真如,这个叫做“念念即是真如”。
“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外境和心完全一如,但一如的“如”是什么呢?还是要去证悟!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口头禅呢?就是还没证悟的人拿着这些话来念,不把句子里面的意思搞懂且去实现它,只是在嘴上念、去炫耀,在头脑里做一些分析。看到某些分析真的头大,文人真是很扯淡的,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修行也是一样的,就是不当真。
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
不是你的眼根、耳根能够念的,它是自性起念。这时候,眼耳鼻舌身不是能念,已经变成了所念。当然,你可以说它就是真如,但是,真如不是从它这里来的,它只是真如的一种作用,不是根本。真如是什么?
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
无相有性,这是三转法轮的观点。什么叫做“无相有性”?所有的相都是不真实的,但一定要有个本性在,本性以外的东西都会被拿掉、拿空,五重唯识观里叫“遣相证性”,大圆满里说“我大圆满瑜伽士,彻见诸法皆觉性”,就是那个觉性。
“真如有性”,有这种性质,所以有各种各样的念头。念头可以是各种各样的思维、情绪,也可以是很多的现象。但你一定要明白,不然的话,现象就是相,以人我的方式去看就是人我的所境,二元马上就出来了。
有两种证悟的方式,要么就把所有的所境消灭了,然后证悟能境,这种方式要三大阿僧祇劫;要么就不管所境,首先把能境搞定,顿教直指本性,在能上清晰了,所境自然就郁郁黄花皆是般若。
“真如有性,所以起念。”因为不是断灭,可以起念,所以有轮回。如果真如都没有了、断灭的话,那什么现象都会坏,所以“眼耳色声当时即坏”。
六祖把无住、无相、无念解释了一通。按照中观的方式怎么去解释呢?我先讲中观的方式,再略略讲一点五重唯识观。刚才我已经讲过很多中观的方式,不管什么境,只要是我心能够觉受、感受到的,不管它是实在的物质,或者是某种情绪,或者是我修行中产生的一个境界,一概是空、不是真实的,全是心的捏造——有意捏造的、无意捏造的,都是捏造,一概不理,这就叫做照见五蕴皆空,是中观的方式。
有能有所,全部去破所,破了所以后,反过头来破能。我们的意识是一种能,再一层层往里面推,能就越来越深,破到后来,阿赖耶识也是一种能,然后把阿赖耶识也破了,最后发现法性才是根本的能。你在破能的时候,这个能就变成了所,听得懂吗?我们去觉知意识、念头的时候,意识是不是成了所?观察、察知我们情绪的时候,这时候情绪是不是变成了所?
以前在五台山,跟公司的一些师兄讲过察知,其实修的就是这个。我们要发现能不是真实的,是虚幻的,走到后来,所有对境都是不真实的。如果一定要去找个对境,就会形成狗咬尾巴、飞鸟追影。这个时候要去找上师,他会告诉你:那个观察本身是什么?须臾返照,除明以外,别无所有,而且明根本就不可能有住处,没有来处、没有去处,也没有时间性,它不是个东西——“不是个东西”,其实不是骂人的,而是大圆满窍诀,比如南岳怀让禅师说:“说似一物即不中。”
以上是中观的修行,其实就是四夺,再加上菩提心,这是比较快捷的,也不需要讲那么多的法相、道理。法相讲得多的经典是《五重唯识观》,以前我曾讲过好几次,具体次数我已经忘了,但肯定出稿了一些文本,如果有时间可以找来看看。我今天略略看了一个2015年的版本,上面讲得啰嗦(我上课肯定啰嗦,东拉西扯的),但里面的理义是没有错的。大家去看看文字版,再结合我们讲的《坛经》,慢慢地,你的见地就建立了,思维就开始比较全面,不那么干瘪,不照本宣科而口念心不行,以此可以用去指导修行。当然,如果你不理解、觉得不对,不看也没问题,可以去学其他的,有很多法师们、大德们在讲这些,但你一定要去做,否则会枉负暇满人生的称号。
《五重唯识观》一共有五个层面的观修,其实就是四夺。第一个,遣虚存实;第二个,舍滥留纯;第三个,摄末归本;第四个,隐劣显胜;第五个,遣相证性。
第一重是遣虚存实,解释它有另外一个词汇,叫做“空有相对”。其实,“遣虚存实”已经说出了整个唯识的总观,也就是三转法论里面说的:所有客尘全部拿走,虚的拿走,留下真实的,所以遣虚存实。
唯识和中观不同,唯识里面说“空”就是要拿走,假的一定要依实的,叫做“假必依实”。“空有相对”的意思是,在我们的层面一定要把唯识认为的空拿走,留下实叫做“有”,叫做“空有相对”,所以它是一个大的总观。
但是,用到五重唯识的具体第一重观是什么呢?首先去掉遍计执,遍计执就是我们的意识和感觉认为一切东西是存在的,人我也是存在的。至于怎么存在呢?以物质存在,是上帝或者大梵天等客观精神(客观唯心主义)的某一个神造的……这些首先要拿掉,无因生更要拿掉,无因生完全是荒唐。
你不要说自己没有无因生的观点,并非如此,我们经常说的偶然、命运等等,都是无因生的观点。说到命运的时候,大家都说没办法主宰,我穷、我富都是命运——“命运”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佛教反对这个,没有偶然的命运,我们认为的偶然的命运、不能自主的命运,就叫做无因生。
佛教认为所有行为全都有因果,一饮一啄全皆前因,这是武侠小说里面讲的。连武侠小说都这么说,你为什么这么倒霉?无阴功啊你!(粤语,意思是没有阴德)
古人是这么说的,但我们现在经常会说偶然,把很多事情归咎于偶然,所以我们才会去恨外境、恨怀才不遇、恨时运不济。完全不去总结自己以前没有好好地修行,没有种下好的善因,所以得不到善果。要想做到遣虚存实,首先要通过闻思,还要加上修行。当然,最主要的是闻思,通过中观、唯识告诉你“这个世界没有真实的东西,全都是幻影”。
虽然是幻影,但这些东西还是在啊,是怎么来的?心识!心识就是依他起,什么叫做依他起呢?心识各种造作,不会是独立的一个东西,而是各种的缘起性,缘起性就是依他起,依靠多种因缘、他种因缘和合而生叫做依他起。依他起的表现方式就是心识,所以叫做唯识。
“识”是什么意思?所有的现象分别出来,电脑的每个字都不一样,眼识看到的佛塔和外面的板凳是不同的,耳识听到的声音高低起伏,我的声音带点沙哑,极端不严肃,这就是你的区别,但你能够清清楚楚地知道就是它,所以叫了别。既有“别”又有“了”——“了”就是清晰、确定,自证分、证自证分起的作用;“别”就是见分和相分,每一个见分和相分产生出来的相是不同的,这就是识。
如前所说,识有四分: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由五重唯识的第二、第三、第四重观来收拾它。第一重已经遣除了,见分、相分等四分就是依他起性,要用舍滥留纯、摄末归本和隐劣显胜来清晰它,次第性地遣除一些不好的,如总观(遣虚存实)里面说的虚假的东西,留下假必依实,一层层地往真实走。
第二重是舍滥留纯,其实是要去掉相分。为什么要去掉相分呢?此时认为物质已经不是物质了,已经去掉了一层相分。然而,第一个遣虚存实只是去掉了我们意识或者直觉中认为它是物质的错误认知,属于超级遍计执。但是,我们认为它是心识,比如我看到的电脑,我已经不认为它是物质的,它的样子是我眼识的显现,是眼识的相分;我的手去触摸它,是触识的相分;电脑长期不清洁,有时候会闻到一些异味,是鼻识的相分;屏幕出现了美女,我不禁舔屏,觉得没味道,是舌识的相分。
整个业显现出来都有相分,这个相分是要舍弃的。它已经不是物质了,而是我眼识和其他识的显现,甚至可以说是我执(末那识)的一种显现,为什么呢?我看过去是这个角度,这是我看到的,我看到的电脑和其他人看到的电脑肯定不同,他看到的是电脑背面,我看到的是电脑正面,这种看见一定有“我”的角度。
依据我的角度,我还产生意识:这是我的电脑,我要珍惜;这不是他的,他要拿走的话是强盗,他犯戒,我要揍他;后来一观修,他是我妈,算了,饶了他……这些都是意识,想的这些内容是意识的相分。而使各种各样的相分或者相对的见分能够一直延续下去的能量,是阿赖耶识的种子,所以阿赖耶识一定会出来。
不管怎么样,我都要舍去相分,就叫做舍滥留纯。它的另外一个唯识的解释叫做“心境相对”,心和境相对,其实就是见和相相对。同时,还可以解释为自证分和见相二分相对,但一般来讲,还会解释成相分和见分相对,这两种解释方法都可以。
这样相对、那样相对有什么意思呢?去掉境、留下心!关键我要怎么去掉境啊?你的注意力要不在境上,要回过去。你会说:“我的注意力要不在境上,那我把眼睛闭了,我不看了,我睡觉什么都不在境上”,这是不行的,要如禅宗里面说的“于相离相,于念离念”,这样才行。
落到这种情况要怎么办呢?要进行直觉性的观修!既然它是心识不是物质的,我就不用物质性的方法对待它,比如去捏造它或者把它拿走等等。比如这个狗屎不好看,把狗屎扫了——这就没有狗屎的执着了吗?不是的,执着还在的,即使狗屎在这里,我要观察它“哦,狗屎其实跟黄金的本质是一样的”!
这就是去掉相分,去掉相分要认为相分无实,这是“舍滥留纯”。有些人说:“舍滥留纯不仅要落到见分上,应该要落到识的自证分上。”其实也可以,但也不一定是这样,因为下一个“摄末归本”就要落到识的自体上,叫做“体用相对”。
第二重舍滥留纯是“心境相对”,心和境相对,就是我不要相分,相分是境,跟相分相对的是心。那要怎么去掉境呢?通过四夺夺掉它!色法的相分,可以用物理性的四夺;心法的相分,可以用菩提心,也可以用观修的四夺——照见我的贪欲皆空,照见我的嗔恨皆空,这是在意识层面来去掉相分。
那去掉相分以后怎么去归本呢?安住在明知定上!你会发现,所有的识最根本的是个明力,我们也经常说“明力”。其实,在舍滥留纯的时候已经有明知定了,但这个明知定带有去夺的成分。摄末归本就是回到明知定上,你会发现,让各种心识起作用的就是心最根本的原始动力。
虽然你不知道这个原始动力是什么,起码你知道它是一种“光明”——你能看、能听、能尝味道的就是一个东西。如果睡着了,这个东西就不在了,被睡眠盖住了,知道那个东西吗?你刚才说的,我们的心明明白白知道这一切,就是“那个”,安住在上面。
如果把相分都夺掉,只剩这个明分,但你不一定有见地。如果你有见地,摄末归本的“本”就归到根本的本上去了,但是你没有见地,你会在那里找见地。这个见地最多到单空的见地,或者是光明的见地——有明执和空执。
但是摄末已经归本了,归到心最根本的能动上去了,所以叫做“体用相对”。去用而留体,用就是作用,留的是光明的体。光明一用,就变成了识。我的心用到眼睛上,我就能看;用到耳朵上,我就能听。
禅宗问什么是本性呢?问什么是心的真如本性?“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这是《五灯会元》里面的一句话。
安住在上面,但我还是不知道它,这时候你可能有单空的见地,这就是“摄末归本”,去掉用而留体,叫做“体用相对”。
第四重是隐劣显胜,叫做“王所相对”。舍滥留纯、摄末归本、隐劣显胜,都是针对依他起的、针对心识的,是三个不同的层面。其实,隐劣显胜和摄末归本有一样的意思,但隐劣显胜主要针对心所,所以叫做“王所相对”。心王是八个识,心所是八个识引动的情绪。意识有五十一个心所,眼耳鼻舌身有三十四个心所。
心王带动心所的时候,我们不要这些心所,只留下心王,那不是跟摄末归本一样吗?不是的,除了这个层面上(回到心王上去)是跟摄末归本一样,还有一个层面,就是心王(八个心王)还要回到根本的心王里面。其他的心王相对来说要“劣”一点,最根本的心王才是“胜”,比较牛一点。最根本的心王是什么?阿赖耶识,所以叫做“王所相对”。
为什么把心所提出来呢?因为心所(各种各样的情绪和心的运动)对我们的证悟来说,是最大的毛病,甚至会引起很多误区。比如,修证的时候诞生一个状态,其实也是心所,比如空和明的状态也是心所。
这比摄末归本更胜了一层,所以叫做隐劣显胜,在明知定上要去掉心的各种各样的作用。虽然跟体用相对有点类似,但体用相对还要针对外面的色法,比如眼识的对境、耳识的的对境。而隐劣显胜基本上是心的作用,比如贪和嗔等内在的东西(心所),所以叫做“王所相对”。
甚至在阿赖耶识里还有很多状态,而你误认为那些状态是证悟是不行的。你要去区分这些,慢慢就明白:哦,阿赖耶识原来有那么多层面,一禅、二禅、三禅、四禅……包括后面的四无色定都算是阿赖耶识,甚至要明白“一念不生全体现”也是阿赖耶识。心的非色法的活动要去掉,而留下真正的心王,叫做“王所相对”。实际上,这要我们清晰地了解依他起——我们的心识是怎么回事。
第五重是遣相证性,叫做“事理相对”。什么意思呢?阿赖耶识其实也是相,所有都是相,既是念也是相,要“离相离念”。离相离念最后就是性,这个时候就要透过明知定。
舍滥留纯里的明知定,要先修四夺和修梦幻定。摄末归本的时候,梦幻定的梦幻成分已经很少了,主要在明上面。隐劣显胜就是完全的“明”或者“空”,但不是真的空,明和空没有完全合为一体,没有“明空无二”(明空双运)。到了遣相证性的时候,心只剩下“性”,性本身就是明空双运的。它既明又空,完全的相被拿走了,所以“遣相”,遣相就是遣掉二元,没有了,只剩下自明本性(无执本性)。这个时候事和理就一样了,在说法上也叫做“事理相对”,这是一步步来的。
我用我们的修行方式把《五重唯识观》全部解释了。第一个要去闻思,遣虚存实,再加上一定的观修。为什么呢?闻思如果没有观修和直接觉知是不行的,后面的舍滥留纯、摄末归本、隐劣显胜,其实就是四夺加上明知定,中间也有菩提心。遣相证性就是证悟大圆满,直指心性、见性成佛。说了那么多词汇和理论,实际上运行起来就是这些东西了。
你问:“还有没有其他稀奇的和更厉害的窍诀呢?”我不否认有,你去跟随自己的具体上师时,针对你的具体情况,他会说出一些解黏去缚、抽丁拔楔的话,针对具体的那人、那情、那景、那修行、那偈语,便是最好的窍诀。
没有一个固定窍诀,但有一些固定的说法,比如,法王如意宝在大圆满的直指心性的《窍诀宝藏海》里面讲了好多窍诀。但是,这些窍诀是一个大体的情况,每个人修行起来不一定能够正确。你要去找自己的上师(过来人),他给你具体来说,那就是最好的窍诀!当然,这些窍诀也可以进行归类,但你在用的时候就不用去归类了,有时候一两句话就彻底把你“打到无生国里去”,直接就明了。
我简单地把《五重唯识观》的观法以及中观的观法都讲了一下,整个“离相离念”就是要这样来离,到最后要遣相证性,就是这么一个过程。遣相证性,在唯识里就是已经明白了什么是圆成实。遍计执是第一重,二三四重是依他起,最后一重是圆成实。
中观就不管那么多,“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总纲,具体的是四夺。夺的方式我以前曾讲过,希望大家把《修心七要》或者中观四夺的内容拿来看,都是具体的修行,我基本上不会干讲理论的。
很多人说:“你讲的是理论不是修行。”只要是这么说的,你们可以马上认定他是“黄棒”(四川话,意思是外行),那些人百分之百是“黄棒”,我从来不讲理论只讲修行,但修行一讲出来就是理论,这是没办法的。
他们认为的讲修行,就是坐在这里关注中间有一根气脉,左边是血脉,右边是筋脉,误认为这才叫讲修行。那些具体方法在你明白以后是很好搞的,非常容易。真正的修行就是修心,心要怎么去修啊?得有这些见地才行!
OK,我们再看后面的内容。
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
你们要记住,这是大圆满的修行。“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不执着万境,在大圆满里怎么表达?六根自解脱,叫做“不染万境”。而真如自性常在是什么?不丢失本性,你始终处在那种无执觉性里面。当你完全明白了,丢失不了的时候,那就叫做无修,是很高的境界。
一般像我们这种凡夫,遇到刺激的时候一下就丢了,或者一睡觉就没了。但这是个过程,走到后来,你丢都丢失不掉的。对于佛陀,他永远都不会离开那个东西,也不可能离开。
我们修行的过程中还有万境,佛陀那里有没有万境呢?有万镜,是你的万境,佛陀是没有的,他连有没有都不能说,没法表达,说有和没有都不对的。我们会有万境,但是不染——不染是什么?你要视它如梦如幻,同时你的自性常在,并不是很傻的不思不想,不是这样子。
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这是百分之百的窍诀,大圆满见修行果的第一个见——见解如山直定,总结起来就是这句话:“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法相的实质都知道是什么回事,你可以出来,但我知道你是什么——善分别。什么叫做“善分别”?你出来不是无执的,去掉了第一重“遣虚存实”,这是去掉了遍计执。后来我心识的各种各样现起,“舍滥留纯”、“摄末归本”、“隐劣显胜”都去掉了见分,去掉了相分,去掉了其他的自证分,留下了根本的心王,去掉了心所。这是去掉了遍计执,最后发现本性。
我来分别这些东西,在一座中清清楚楚地知道,就叫做“善分别”。这是修行中的分别,平常的生活中,我当然知道你是好人还是坏人,只是不跟着你去而已。修行过程中要视人人都是菩萨、都是好人,那你怎么不跟着他去学呢?你可以知道事相,但是不执着、不染它,以观音菩萨的态度对待众生,以文殊菩萨的智慧明照万境,这就叫做“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还有一个版本是“善能分别诸法相”,实际上是一样的意思。)
“善”的意思是准确无误,但还有分别。准确是什么?准确的世界观,准确的觉受,准确的觉性。“于第一义而不动”是什么?始终安住在第一义里面。“第一义”是什么?胜义谛、法性、真如的意思。
安住在真如里面,哪怕万法呈现、万象峥嵘,“我”独现身,——“万象丛中独露身,拨不拨万象?”拨还是不拨?“独露身”就是“于第一义而不动”,但你的身体可以现起,甚至贪欲都可以现起,嗔恨可以现起,关键是嗔恨现起的时候,你的第一义还在那里。千万不要嗔恨现起了,第一义却不见了,那就是轮回。如果第一义还在,嗔恨现起,那就是法性。明白嗔恨心的本质是大圆境智,贪欲现起是妙观察智,前提是你要知道什么是第一义,这才是关键!
以上是整个定慧品,讲了定和慧是一体的。我们总结一下:定和慧一体就是本性。一心三眛,就是你在平常的修行中要保持本性,直心是道场。然后讲了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为宗就是内心里要于念离念,这是禅宗的宗旨。遇到外相要不染,于相离相,这才是禅宗真正的法体。法体明白了以后,要怎么去运行呢?要无住——无住为本,念念迁流,但是念念无住,这是禅宗的修行,也叫“保任”,在大圆满里叫“六根自解脱”,本性明然,山河大地如梦如幻。
你问:“不是说如梦如幻只是单空吗?”你明白了以后,它还是如梦如幻,只是以法性的方式来如梦如幻,我们是以观修或者觉受的方式让它如梦如幻,这两种如梦如幻有层面上的差别。
无念、无相、无住的解释就是这样的,整个禅宗的宗旨都在这里。这里面有中观、大圆满,也有大手印,非常的殊胜。《坛经》的定慧品就讲到这里,后面还有六品,下个禅期再讲。明天我们学习止观、禅行,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一课,特别是一些长期闻思和修行的师兄,你们听听会觉得很有意思。
如果你只是打嘴炮或者对此不感兴趣,就不要来了,我们这里不是以人多而作为权威,比如“有很多人来听,很了不起啊,这团体好多人啊”——即使人再多,有这样教、那样教的人多吗?人多与否不重要,一定真修行和愿意修行求解脱,而且,真求解脱的人才能够听出其中的味道。还有,你专门来找毛病也可以,如果找到了,那你就牛了。如果用心去找毛病也是很了不起的,就怕是瞎扯,其实瞎扯也可以的。
如果不想修行或者不当真的人,就真的不要来,没必要!浪费时间!
OK,我们现在开始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坛经》第16课
- 《坛经》第18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