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人给我发来了一个问题:“在这个世上,任何法都具两面性,凡事有利必有弊,请问在不讨论无为法的情况下,上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举例说明。”
这个世界上的任何法不只具有两面性,而是具有多面性。什么叫做多面性呢?看待同一个东西,每个人的意见都不一样,比如金钱,大部分普通人都认为拥有金钱是一件好事,而修行人则认为金钱多了会影响修行,所以不一定是好事。这是因为人的不同而引发的多面性,它会有很多面。
乃至于物理现象都是如此,我经常举例说,这边的师兄看我是这个样子,那边的师兄看我是那个样子,我的哪一边更英俊呢?都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边,不同人看到的样子都不一样。比如,有些人会认为包子脸漂亮,有些人则认为蛇精脸漂亮。这是很多人形成的多面性。
一个人也有多面性,比如刚才说的好坏,它也是变化的。没有结婚之前,恋人是好的,结婚以后还是那个人,好吗?这要问自己了。由于你的内境、外境都是变化的、无常的,所以它也有多面性。
另外,能境上认知程度的不同,也会造成多面性。比如,一杯水放在那里,人看到的就是水,当你修到很厉害的时候,就会发现那是佛母。也就是说,当你修到一定的程度,认知的能力不同了,“观”被修好了。它之所以具有很多面性,是因为离开我们观察的不同条件、不同能力、不同范围,乃至于不同时段,没有一个真正独立存在的事物。
这是哲学性的,而中观就要破这些,认为没有独立的事物,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变的,即我们要破独立、唯一、不变的东西。所以,任何事物不仅仅具有两面性,绝对有多面性。
这个问题看起来很深,其实非常浅,说明他根本没有学过中观,连辩证法都没有学过。辩证法认为一个事物不是孤立的,而是运动的,要从各方面去看。大家在初中或者高中都学过唯物主义辩证法吧?在佛教因明里面,辩证法就一个词汇概括——“反体”。这些稍稍学习一下就会明白,并不是问题。
今晚开始讲《坛经》,大家是不是期望直接学习正文啊?有这种想法的人,其实挺傻的。如果一开始就讲“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那会很流水化。我们学习一个事物,要从多个角度全面地去了解(这个事物有很多反体),才能明白是怎么回事。
首先,我们要知道《坛经》的由来,它的诞生有哪些因素,以及前后的文化积淀是什么。如果不提前了解这些,你听到的内容可能只是一些话,“哗啦啦”就过去了,从思维上都不能丰满。
有人说:“我要直接认知。”直接认知不用学《坛经》的,多余!《坛经》里面说:“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而你要去学习它,就要在思维里面系统地了解这些,所以,不能一开始就直接讲《坛经》,首先得系统地介绍一下《坛经》是怎么回事。
说到《坛经》,肯定会涉及到它所昭示的宗派——禅宗,即禅宗是怎么回事?说到禅宗,首先要解释“禅”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夏蝉不可语冰”,它是不是夏天的“蝉”呢?夏天的“蝉”与禅宗的“禅”有一定的联系,只是大家不知道而已。
为什么呢?打坐很厉害的时候(其实也不是很厉害,但对于有些人来说很厉害),其他声音会平息,但会听到一种像蝉鸣般的声音,“嗡”一直响,而且人会很安静,这就是禅坐。所以,“蝉”字一定跟禅定有关系,“禅”也有定的意思。
其次,“禅”还有禅那的意思。“禅那”指思维修,或者叫静虑。静虑里面又有一些具体的内容,比如六祖对于禅定的解释:“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你们读过《坛经》吗?既然我们要学习《坛经》,建议先去翻看一下,网上随便一搜都能看到。
“外离相为禅”的意思是什么?心要开始离开现象,不被现象叨扰,带有修行的意义。
另外,“禅宗”表示心的意思,心又有“胜义”和“世俗”两种意思。唯识宗说的“阿赖耶识”,就是我们常说的凡夫心,即诞生一切现象的基础,但是,这个“心”(阿赖耶识)还不是本质。
心有本质,那就是佛,即所谓的如来藏、自心本性。每个凡夫的心可以是不一样的,不管是心的“能”还是“所”,两方面都是不一样的。你开心、他痛苦都是心内在的层面(能),是不一样的;你看到的样子、他看到的样子都是心外在的层面(所),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心的这个层面可以是不一样的。
至于心的本质,即外离相——连内在的嗔恨都离开以后,落到最后的本质上(汉语的语言太贫乏了),那个心叫做“本质心”,或者叫做“本来面目”,它是一样的,全体一样。“心”就有这些含义。
最后一种含义就是宗派的名字——禅宗。为什么会用“禅”来作为宗派的名称呢?禅宗就要以尽量快捷的方式去迅速明了心性,它的特点就是这个——明了心性,以“明了心性”为主。当然,所有的宗派都是为了明了心性,但修行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比如唯识宗,就要去读唯识的各种各样的经典,熟悉各种各样的法相、名相。再比如中观宗,就要去夺。而密宗就要修各种各样的本尊、气脉、咒语等等。到了大圆满的层面就不同了,大圆满和禅宗差不多,要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要快!
当然,这只是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好像都是这样的,其实大圆满到了最后才是这样的,前面还有很多修行。那禅宗是不是一上来就“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呢?其实也不是。它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一些流派,也有相应的一些思想,但同时也有很多渐修的东西。
《坛经》说“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大家都知道吧?曾经有一位叫印宗的出家人,是六祖惠能的剃度师。当时他在广州光孝寺讲法,出家人对“风动、幡动”的问题争论不休,惠能说了一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顿时就把“官僚们”吓到了。你们现在听多了,肯定不会被吓到,还会觉得烦人。当时不是的,听到这样的回答肯定很诧异:“咦,你是什么人?”
印宗是当时光孝寺的住持,他问惠能:“黄梅付嘱,如何指授?”“黄梅”是什么意思呢?当时禅宗的名声已经传开了,六祖惠能的师父五祖弘忍,在湖北的黄梅开了一个法门叫“东山法门”。“黄梅付嘱,如何指授”,就是东山法门弘忍师对你的教导,怎么说出来?也就是问:“弘忍教给你的宗旨是什么?能不能跟我说一下?”
六祖惠能回答:“指授即无,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意思就是,弘忍说的东西我就不说了,弘忍(黄梅)告诉我,这个宗派就要直接去见性,不要跟我说禅定、解脱等事,我就只要见性,见性就能解脱,我用智慧以心印心的方式见性就可以了。
这种说法有点厉害哦,也就是说,你们打禅七都是扯淡!搞什么禅定解脱啊,你见性就行了嘛!——是不是想这样?想啊!上师们给你们指了那么多次,怎么还跑来搞这些下下的行为(禅定解脱)呢?为什么呢?因为像这样指一下真的不行。
《坛经》里面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说这个法门是最上乘,“上乘”其实是唬人的,最关键的是什么?他是为大智人说,这就厉害了,也就是你的智慧要庞大、深邃、够味、到量才行。那上根人的标准是什么呢?禅宗里面会不会说标准呢?其实也有过这样的论述。
密宗里面说得很清楚(我们很多人都学宁玛派的),要具有出离心、菩提心才行,甚至要求你有一定的空性正见,所以宗喀巴大师提出了三主要道——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正见。你必须具有这些东西,才能称为上根人。
你在这里免费打禅七(打坐),却乱扔垃圾、走路鞋子乱丢,你是什么根人啊?叫“一阐提”(其实不是“一阐提”,我在威胁你们而已)。你连基本的东西都没有,怎么可能听到最高的教言就当下身心沉沦?我说的“沉沦”,并不是抑郁症病人的那种沉沦,而是指好的意思,身心当下丢弃了执着,家破人亡,顿见本来面目。
你是不可能做到的,你一“顿见”,就是地上的垃圾没有捡,你的心整天在为自己的利益、感觉汲汲营营,心眼极小,这样的人想当下不论禅定解脱、唯论见性,那是扯淡的,绝不可能!如果这样的人也能解脱,我们就不要再相信菩萨们,为什么呢?菩萨们都是不捡垃圾、不可靠,还会伤害别人,那你去依附他干嘛呢?菩萨是众生的依附哦!我们学习这些内容,就会牵涉到这些东西。
另外,我们有个误会,特别是中国人,总以为禅修就是打坐,从而产生很多境界,出来以后就开始放光,地上跪倒一大帮人,那是电视剧哄你们的。你们要仔细去看,不管是印度还是西藏,或者是汉传佛教历史上的大菩萨们,在书上才写他们放光,而真实的生活中他们却非常朴实。
比如《坛经》的作者六祖,开悟以后被人追到广东的四会,在猎人群里生活了十几年,肯定被这些猎人欺负惨了,而不是浑身放光。但我们会有这种误会,总觉得做了菩萨就可以怎么样,那不是在求解脱,而跟挣钱差不多。如果你想达到这种荣光,挣钱就可以做得到。如果你要后脑勺冒光,只需一大批拍马屁的人在你的后脑勺举着电灯泡。
所以,大家不能被误导,学佛并不是通过打坐得到一些功能,然后去欺负别人,或者在别人面前炫耀,让别人来恭敬你,根本不是这样的,它要你放弃自我,全心利他。你说做不到,那还说什么呢?虽然做不到,至少你要相信因果,但很多人对这些有误会。
回到刚才的话题,什么叫做“最上乘,对大智人,最上根人说”?通过学习藏传佛教,我们可以明白,上根人要有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正见,而大部分刚刚接触的人,让他要有出离心,那是不可能的。他会想着“我的家”,就算是个猪圈,它也是个家!他还会想着“我的爱人”,就算是头猪,那也是自己的乖乖猪,萌萌哒!一定会这样的,什么都舍不得。
听到我这样说,你们是不是会想:“如果是这样,那我要抛弃它,不要这些了。”其实不然,并不是要你去抛弃它,而是要你去学习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无论你多么喜欢、多么爱,它最终都会消失。你珍惜它,没关系,但在珍惜它的同时,你要知道它的实质是什么。你要明白它的实质,你才能帮助它、才能保住它。
两个相爱很深的人,下一世可能提着刀对砍。其中一个人死了以后,不超过十天,就会把另一个人忘得干干净净。无论他们爱得多么天翻地覆、海枯石烂,一旦死亡,十天以后就记不得了。如果下一世两人不幸生到两个不同的教派,一见面就会提着刀对砍。有人说:“我不知道,那就算了。”你自私成这个样子啊?但佛菩萨知道啊,你在砍自己的亲人,砍上一世最爱的人,那你的爱有什么意义啊?大家要深层次地想一想,所以一定要有出离心、菩提心。
但初学的人,确实不会有,你也不要去强求他。如果强求他,那是很傻的,但你可以把道理讲出来。另外,初学的人至少要有点敬畏心,万一是真的,你会很惨,就像蚂蚁不相信有人用水来泼它一样,它会认为那是自然灾害。所以,这个法门是为最上乘人说的,但并不是说它没有渐修,它是有渐修的。
汉地流传的大乘佛法有八个宗派,其中两个字的宗派有天台、华严、三论、唯识;还有四个宗派是一个字的:律宗、禅宗、密宗、净宗(也可以叫净土宗),加起来共八个宗派。这八个宗派里面,禅宗确实是最快捷求取本性的,所以取名为“禅宗”。
一听到“禅宗”,大家就误认为马上去拿心性。其中有很多误会,特别是现在,乃至于一些出家人都出来说:“你不要学习那么多,我们直接去打坐,参公案、参话头,见性成佛”。其实没那么简单的,你看嘛,很多地方直接就开始参话头,怎么参话头呢?先说一个禅宗的机锋,然后让大家去参,一群木脑袋,参成另外一群木脑袋。
其实禅宗不是这样的,说到禅宗,就要从它的根源说起——禅宗是怎么来的?中间有什么发展过程?这些内容在网上都不一定能看到。这样才会对禅宗有一个系统的掌握。比如,整个禅宗的脉络是怎么样的,它到底是怎么获取本性的,它的一些特点在哪里,以及它中间的派别、流派是怎么区分的,然后再接着讲禅宗。
今天能不能讲完呢?我不知道,如果讲不完,我们明天再讲。你说:“哎呀,第三天都还没开始讲《坛经》?”《坛经》估计要讲四个禅七。你们总是快食面吃惯了,想很快听完,不过这样就像听一些普通的话一样,过去就忘了。
你们听过的东西还少啊?你们现在听的东西,任何一本听进去了,立地成佛!但现在根本就不是这样的,全部拿最好的药来泡你,如果你吃到肚子里面去,马上就好了。但如果你不吃,要么就吐出来,要么就吞到喉咙管里从旁边流出来。
那要怎么办呢?那就用很多药来强行泡你。关于大圆满的经典真的讲过很多,比如《大圆满心性休息》,慈诚罗珠堪布还讲过达摩祖师的《血脉论》,任何一本就够了。但为什么不行呢?那是因为没有真的明白,其实语言的交流很麻烦,它不像在净土。
如果真的到了净土,阿弥陀佛用手给你一按,那真的叫醍醐灌顶,马上就明白了。而现在上师给你按了以后,确实有点加持,实际的作用并不是很大,还是要通过语言来说。所以,“闻思修”是娑婆世界佛法一定要采取的方式。我们会把这部经典讲得比较详细,以后可能还会讲到五家七派的一些特点。
说老实话,我也觉得这么讲不一定合适,因为太学术化了,很多人连书都不读,字都认不全,还给他讲得那么复杂。那我们就讲简单一点,要不要嘛?(师兄拍了一下桌子),听声音的是什么?悟了没有?这不是我玩的,以前傅大士就是这么玩的,但现在不行了,这个时代不是这样的,我们的人也不是这样的。
所有的佛法都是药,要根据病情来施药。如果有人说他的佛法多么殊胜、有多么不得了,你们要小心!现在互联网很发达,你们会发现很多人都说他的佛法有多么殊胜、多么伟大,这个咒语、那个系统或者某个法非常了不起,好像沾到就“死”,碰到就“亡”,绝对有很多这样的说法。
这些法你们接触了很多,现在还不是活得好好的吗?没有见你们死了?我说的“死”是指开悟。其实不是这样的,那些东西也许对某种人是这样的,但对你就不是这样的,你连世间福报都不一定拿得到。听传说,不切实际!学佛法要严禁用看电视、看连续剧、看电影那样的心态,武侠小说这些全部都要扔掉。
当然,看武侠小说对我们也有帮助的,有哪些帮助呢?比如,武侠小说里面的降龙十八掌、九阴白骨爪等等,但你不会用啊,所以要告诉自己:看到的东西和现实中的东西是两回事。书本里面的东西,你一定要去实践,否则根本不起作用。所以,这些内容可能要讲得长一点。
禅宗的流派是怎么回事,我们可能会讲得稍微复杂一点,但里面会讲到很多修行的道理,并不只讲学术性的东西,我不会这么做的。对着大家讲学术,不是你们的错,是我的错!有句话叫做“对牛弹琴,不是牛的错,而是弹琴人的错”。所以,我会说得比较像人话,因为你们都是人,对牛弹琴是人的错,明不明白?
我们接着讲禅宗,先讲“禅宗”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关于禅宗的起源,东土应该是从达摩祖师开始的,但后来的《五灯会元》《景德传灯录》里面都会说禅宗是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开始的,否则会显得来源好像不是那么彻底。所以,它一定要推到释迦牟尼佛那里。
当时有一部经典和一部论典上记载了禅宗起源的故事,即大家熟知的“拈花微笑”故事,然后就有了禅宗。有一部经叫做《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关于这部经的争论很大,很多学者争得很厉害,都说它是一部伪经。但现在又有很多禅宗的人说它不是伪经,为什么呢?如果论证了它是伪经,那就否定了世尊拈花微笑这件事情。如果否定了世尊拈花微笑这件事情,那禅宗这个宗派就会有问题。你们不要认为我好像说得轻描淡写,觉得怎么能否定禅宗呢?其实不然,在民国时代,支那内学院里面一些学唯识的学者,基本上把禅宗否定完了。
台湾有个很著名的大法师叫“印顺法师”,他非常出名,在台湾徒众很多,寺庙也很多,很多人都跟着他学习,而他就说禅宗是假的。他们通过学者考证,认为《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里面的很多内容都是假的,里面牵涉到很多后代的东西,因为佛陀不太可能说五行、八卦、易经之类的东西。所以,很多学者就否定了“拈花微笑”这则故事。
禅宗有本书叫《五灯会元》,它也是宋代的,也记载了“拈花微笑”这则故事,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如果按照学者的说法,那我们就不要学禅宗了,也不要讲《坛经》了,回家洗洗睡吧,到后来甚至连佛陀都否定了。
我们这个时代,佛经可以通过复制、粘贴,一下就解决了。而古代要靠手抄,经过很多代很多人的手,就会抄出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所以,中间可能夹杂着一些关于内容真假的争论。
还有人说,在唐武宗灭佛的时候,这部经流传到了日本,经过很多人抄写(乱抄)之后又带回来了,有可能里面被加了其他乱七八糟的内容。但“拈花微笑”这则故事,在这部经出现之前,在禅宗的一些经论里面已经有记载了。也就是说,这部经的真伪我们不去评说,但“拈花微笑”这则故事,其实很早就有了。
佛教在两千多年的传承中间,已经丢失了很多东西,同时也加进来了很多东西。那要怎么去判断真假呢?你只能从理义方面去判断它的真假,发现它的哲学含义和修证含义对不对。如果仅仅去说某部经的真伪,其实是挺麻烦的,特别是现在的一些学者,他们有一些死证据,证明这些是伪经。
现在的很多学者,认为《楞严经》《圆觉经》《地藏经》也是伪经,而且他们还有网站,有很多信徒,而且这些人都显得很有知识水平,这是挺恐怖的。
但是,如果你真正地把佛教的理义了解以后,至于它是不是伪经,你已经不感兴趣了。很简单,你会知道经书上讲的东西是不是对的。那要怎么去了解它的理义呢?中观、唯识。任何宗派,不管他是什么学者,都不敢说中观、唯识是假的,因为那不是一部经,而是一门学问,有很多经、论都在说中观、唯识。
当你把理义了解以后,就不会再去看它是不是伪经,而要里面所说的内容是否合乎基础的哲学思想,这样判断起来就很容易了。就像你要去判断一位上师一样,首先,他能不能给你讲出一些很甚深的佛法道理,以及合不合理?其次,这些道理怎么去实现?他要教给你具体的方法。就这两件事情,还能有什么?
而不是“哇,听说你好伟大啊,你好怎么样啊”——问:为什么他好伟大呢?“其他人说的,旁边的这位师兄说的。”万一旁边的这位师兄是“二师兄”(猪),你就变成了三师兄,知道吗?这是挺蠢的。你说:“我没有这种能力,我没有办法学,那怎么办呢?”那就真的没办法了。
所以,这时候真的要靠福报,你得去磕头,你得去发愿、祈祷,让护法们帮你。如果真的有一个很绝对的方法可以马上遇到真正的上师,那么,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佛法的骗子了。但我告诉你,现在被骗的几率基本上是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那怎么办呢?真的没办法,佛陀也曾说过,佛法注定会灭。
不管怎么样,它的真假我并不是很关心,但我要把“拈花微笑”的故事讲出来。下面我们看《五灯会元》里面,释迦牟尼佛讲的这段话,先念给大家听一下。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这个“迦叶”是指佛陀的大弟子大迦叶,头陀行最厉害。“头陀行”是一种非常苦的修行方式(苦行),在一棵树下都不能坐三天,而且只能穿三件衣服。大迦叶尊者现在还活着,在鸡足山的华首门里面,佛陀的法衣和钵由他保管。他要一直坐五十六亿七千万年,等弥勒菩萨把华首门打开,将他捧在手掌上,然后把钵和法衣披在身上。法衣和钵都会变大,因为那时候的人身体非常高,而迦叶尊者被他们捧在手里,显得很矮。
当然,这些故事你可以当神话故事来听,因为在猪的世界里,你不能跟它讲有洛杉矶,你只能跟它讲猪潲有多香、猪食有多好吃,你跟它讲冰淇淋,它是不会信的。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在灵山会上,佛陀坐在那里拿出一朵花,叫金婆罗花。
我们再看前面的《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里面的第一大段:“尔时娑婆世界主大梵王。名曰方广。以三千大千世界成就之根。妙法莲金光明大婆罗华。捧之上佛。退以作礼。而白佛言。世尊今佛。已成正觉五十年来种种说法。种种教示。化度一切机类众生。若有未说最上大法。为我及末世行菩萨人。欲行佛道凡夫众生。布演宣说。作是言已。舍身成座。庄严天衣。令坐如来。尔时如来。坐此宝座。受此莲华。无说无言。但拈莲华。入大会中。八万四千人天时大众。皆止默然。于时长老摩诃迦叶。见佛拈华示众佛事。即今廓然。破颜微笑。”也就是世尊拈花,迦叶微笑。
这个故事文人们特别喜欢,他们不想知道里面很深邃的意义,只是觉得这个故事很浪漫。世尊的手又长又细又好看,不像我的胖手,也不像你们的那种鸡爪手。拈花,一定要这样拈(师兄做了个拈花的手势)。大家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只有迦叶“噗”地一声笑出来,世尊很开心,于是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总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义谛,今方付嘱摩诃迦叶。”“教外别传”是指除了佛陀立的这些正规渐次的教法以外,另外再给他传一种特殊的方法。什么方法呢?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
为什么佛陀拈花,迦叶这么一笑,他就成了教主呢?所以以后你们的上师一拈花,你们就赶紧笑,但那叫傻笑,实际上里面有很深的意思。其实不拈花也行,拈花只是要微妙一些。如果佛陀不是在人道传法,而是在其他道,比如狗道,他就不能拈花了,一定要拈骨头,明不明白?他只是想告诉迦叶,一举一动全皆佛法,全部都是涅槃妙心。
佛法的根本东西说穿了一点都不值钱,如果你明白了,可以拥有宇宙,真是这样的。迦叶破颜一笑,那一笑表明他明白了,所以可以教外别传。“教外别传”是指可以不通过繁琐的经论、哲学、仪轨、形式,而直接就告诉你:“who are you?I am budda。”就是这个意思,其实就是这么简单,行么?不行的嘛,NO!不行!
所以,佛法并不是说的那么玄,真的不是那么玄,它是有次第的,不会一上来就像下面的故事那样,比如石头禅师,庞居士问他:“不与万法为侣的是什么人?”他一下捂住了庞居士的嘴,庞居士豁然有所契悟;再比如夹山禅师去找船子和尚,被船子和尚一蒿子打到水里面等等。
你们都很喜欢这样的故事,因为看电视剧看惯了,所以喜欢那样的东西。如果真的把你们弄到水里面打一打,你们试试看?打下去,起来按下去,再起来,再按下去,你是开不了悟的,你会开瓢的,或者会感冒进医院,知道吗?所以不是这样的,它真的有渐次的方式。
那么怎么证明呢?我们回到刚才的内容。禅宗有一位非常出名的大师,叫圭峰宗密禅师,现在大家好像都不提这个人了。为什么呢?因为禅宗后来以临济宗为主。临济宗这一派很猛烈、很峻烈,讲究以心印心,直指人心,用一种很突然的方法就让你开悟了,而曹洞宗比较温和一点,所以有“临济将军,曹洞士民”这样的说法。
圭峰宗密禅师是荷泽宗,即神会禅师(《坛经》的集结人)传下来的这一派。他们讲究教证皆通,结果被大家骂成“知解宗徒”,导致地位很低。还有一位宋代的禅师叫真净克文,他直接骂圭峰宗密禅师是“破凡夫,臊臭汉”——哎呀,禅师也骂人,还骂得这么难听。但是,他们的这种骂是有其他意味的,不要当他真的在骂人。
实际上,圭峰宗密禅师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禅师,他是华严宗第五祖,唐代果州人,即现在的四川西充(即现在的南充)人。他姓何,由于住在圭峰,所以叫圭峰大师,或者叫圭山大师,他写了一本书,叫《禅源诸诠集》。里面的内容很多,我没办法一一讲解,只把主要内容提出来,让大家了解一下就行了。
《禅源诸诠集》是将禅宗的源头,即各个流派、分类,从各个角度说清楚的一本书,“诠”是指诠释之意。这本书的时间很早,因为圭峰宗密禅师本人是唐代的。他说的是惠能大师以前的分派,惠能大师以后就是五家七派。“五家”即临济宗、曹洞宗、沩仰宗、云门宗、法眼宗。临济宗到了宋代,又分出了黄龙派和杨岐派,合称为“七派”。
你们听到名字就算了,不用记住它,否则会头昏。像我这样长期研究这些东西,就会随口说出来,但也会忘记的。所以,知识性的东西可能会忘,但修证性的东西是忘不了的,想忘都忘不了。
什么叫“想忘都忘不了”呢?我们经常都会举一个例子,就像骑自行车一样,小时候你会骑,即使很久不骑,十几年以后你还是会骑,这是忘不了的,它是运动记忆。游泳也是一样,小时候你会游泳,隔了十几年以后再去游,你还是可以游起来。当然,你不能去海里游,浪大了会淹死你。
这些都还不是真正的证悟的那种记忆,比如游泳,你下一世还是会忘掉的,甚至年老体弱,你也不会了。而证悟的那种“悟”,死亡时你都不会忘,所以会超越生死。如果一个人彻证得很厉害,他是忘不了的,当遇到大危难时,他会自然回到法性里面。所以,中阴的时候稍稍痛一下,反而容易回归法性。
有些修习惯的人,只要一痛,他就马上回到法性里面。慈师好像也讲过,在法性中阴成佛时,如果稍稍有点痛是最容易的。实际上也是如此,当你习惯了以后,真的一下就回去了,是忘不了的。反过来讲,在修证的过程中,如果你说自己开悟了,却还要去找它,那就说明你根本没有真正地证悟。
当你证悟了以后,不是找不找的问题,而是丢不掉的。烦恼会出来,痛苦也会出来,但出来以后,你去看它,它就是法性,甚至不用看,它自然就消融为法性。这也是心的一个特点。但是,由于大部分人没有体验过,说这些东西也等于零。
大家学佛有很多原因,当然,主要是大部分学佛的人有善根。另外,有些人是因为受了一点灾难进来找安慰;有些人确实是听到其他人说一些神乎其神的东西,比如,信了佛会发财、病会没有、杀了人不会被抓到等等,这类人也有很多。其实,真正的学佛不是如此,如果掌握了这个东西,真的可以超越生死。
在这本书里面,圭峰禅师把整个佛教禅宗分成三大宗、三种教(“宗”就是方法,“教”就是说法)。这个“宗”就是追求明白本性的三大分类。这三大宗没有那么具体,后面还会再分成更具体的四个宗。
三大宗和三种教是相对应的。首先是三大宗,第一个叫“息妄修心宗”,第二个叫“泯绝无寄宗”,第三个叫“直显心性宗”。这三个名字,请大家记住,我会逐个来解释,否则听了以后就只是名词而已。如果按照平常的讲法,三宗已经讲完了,下面是三教,即“密意依性说相教”“密意破相显性教”“显示真心即性教”,讲完了,然后再讲下面……即使你们没有疯,也傻了,所以不能如此,而要进行解释。
什么叫做“息妄修心宗”呢?即我们经常说的北宗——神秀禅师那一宗。神秀是大禅师来的,在《坛经》里面被贬得一塌糊涂,他写的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被惠能大师狠狠地羞辱了。这就叫做不停地抹去分别、障碍,让真心显露出来。
其实没有多少人一上去就能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大部分人都是北宗的根器,神秀禅师是对的。但为什么禅宗在唐代那么厉害呢?你们知不知道唐代是个什么样的时代?那个时代的人思想极端开放。唐太宗很厉害,他是一个很开放的人,因为他的祖上是鲜卑人,他有少数民族的血统,所以唐代的妇女穿衣服都比较开放,史上有“脏唐烂汉”的说法,形容非常奔放、狂野。唐太宗还接收了很多国外的思想,他对佛教非常推崇,特别是玄奘法师,让他深受感动。
玄奘法师,也就是唐僧,他被《西游记》搞得一塌糊涂。大家千万不能信小说,小说只是为了娱乐,真正的唐僧不是这样的,那真的好感人。大家可以去看《大唐西域记》,里面讲述了玄奘法师舍身忘死,取了很多经回来。他真的“道貌岸然”,是一位让人肃然起敬的大德,特别是他翻译的《瑜伽师地论》,唐太宗看得口水流了一地,所以非常推崇佛教。
一个社会就是这样的,上行下效,所以,很多禅师们、大德们都要去“勾搭”一两个当官的人。你以为他们真的喜欢这些当官的人吗?他只是“勾搭”而已。为什么要“勾搭”当官的人呢?因为当官的人有影响力,能让很多人得以修行。他们自己去拍马屁,做一些让人看不起的事情,其实是很伟大的。谁都可以坐在山洞里面修行,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坐山洞是非常享受的。当然,现在对于我们来说很痛苦。
其实真正去度人才是很苦的,而坐在山洞里面,安住下去,身心会非常愉悦。有个词叫“嗨”,但你们根本体会不到什么叫“嗨”,而安住于法性真的很嗨。天天这么嗨,有什么不好啊?非要出来度人?而度人会遇到很多的麻烦事,所以,他们会去依靠一些有权、有势、有财力的人弘法,并不是说他们真的贪慕权势,因为他们要救人就只能如此,不然有什么意义啊?不如自己回家种红薯。
由于上行下效,唐太宗这么一提倡,整个长安城,家家弥陀,户户观音,人人都说这些,特别是唐玄奘取经回来以后。由于他取的经主要是唯识宗,而唯识宗里面的名相、法相很多,很有趣,比如阿赖耶识、末那识、法界清净等流等等。这些内容听起来又高档、又深邃、又美妙,就像现在你们看到最高级的好莱坞那一套。同样地,大家都在追这些东西,人人都会讲这些东西。
他们那个时代比我们这个时代要高级得多,我们现在追的是什么啊?《银河护卫队》,银河要护卫吗?我们现在就追求幻想、虚假的东西。当然,这些东西里面有两个最根本的一定要突出的东西,一是要有爱情(性);二是要有暴力和复杂的情节。我们现在流行的好看电影,哪个不是这样的?比如《泰坦尼克号》——性,《阿凡达》——暴力,《肖申克的救赎》——丑恶以及复杂。
其实,我们现在崇拜的东西挺搞笑的,但自己却不知道,还觉得:“哇,这个好高级啊”。而唐代不是如此,我以前跟大家讲过,那时候的老太婆在街上洗衣服都会说:“你看,我这个是法界清净等流”。所以,人民的文化层次真的不一样。
但是,这样也会带来一个毛病,大家只会说一些名相,而不去实际操作。既然你不操作,那不行的,于是就来了一个不懂文字的人——惠能就出现了。他根本不让你说这些名相,直接就去了。他是在大家都有强大的闻思基础、世界观、哲学积淀之下,再去直指心性、见性成佛。而我们现在的文化积淀是什么?《阿凡达》《泰坦尼克号》,更差的叫《悲伤逆流成河》,荒唐!
这些莫名其妙、扯淡的东西堆积在我们身上,天天去研究别人是不是蛇精脸、A4腰,还有什么街拍、带货……哗,手机一打开,抖音一串一串的。我上厕所的时候一看,半小时过去了,厕所还没有上完。我们的文化积淀就是这些东西,你在这样的状态之下,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是不可能的。你一定要慢慢地学习,荡涤内心各种各样错误的心理倾向,以及各种错误的分别,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地明白。并不是一上去就参话头、参公案,参了半天也就那样。
不要说其他人,就我们禅修中心的师兄们,他们读了很多书。最初建立禅修中心时,他们要去参加“般若班”,但害怕我知道,于是悄悄商量“不要告诉师兄”,结果我知道了。这简直是笑话,我就是组织他们来学习的,于是让他们随便去,但不到两年全出来了。即使学了那么多东西的人,也没办法马上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根本不是这样的,真的要花很长时间去除掉内在的一些东西,所以一定要有“教”。
取心的方法也一样,虽然不太需要这样的文字,但也要像北宗那样——“息妄修心宗”。其实,禅宗到了后面有很多人都在这么说,“但去妄,莫求真”,包括《信心铭》里面都讲了相关内容。你见性成佛就是求真嘛,但他要你“但去妄,莫求真”。
我以前讲过《信心铭》,它就是神秀那一宗的——“息妄修心宗”,但在《坛经》里面还是把他批了一顿。为什么要批一顿呢?因为《坛经》是六祖的弟子神会结集的,《坛经》提倡的就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也有它的道理,我后面会讲,讲了以后,你们会慢慢地明白是怎么回事,而不会一头脑的崇拜,然后什么都不懂。
大家也要记住,北宗的神秀禅师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到后期,教内甚至有人说六祖只具一只眼,不是双眼具备。其实一只眼是很伟大的,它指“一谛”,只有一个真相。藏传佛教也有这样的象征——一髻佛母,只有一只眼睛。但是,对于普通的世俗大众来说,只有一只眼睛,上来就跟你说“一谛不存,唯有法性”,你会死定的,一定要有两只眼,也就是要有世俗谛。所以,大部分人是需要世俗谛这个层面的,所以要“息妄修心”。
“息妄修心”有个最重要的前提,就是闻思和前期的修行,“但去妄、莫求真”,还有“障垢磨尽,真如自现”,这些都是禅宗里面的话。所以,我们不要一上来就要去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或者要大圆满窍诀。
以前我不敢这么说,因为一旦我说了,他们会想:“等窍诀来了,我证悟以后来羞辱你一下”。结果他们接受了窍诀,回来以后反被我羞辱。并不是那些窍诀不对,也不是上师们指得不好,而是你不是那种上上根人。你的头脑里面整天都是抖音、带货那些东西,还有家里面的那个他(她)——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他(她)一起同时变老。
如果尽是这些玩意儿,你怎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啊?你最多就是个好主妇、好老太婆、好老头、好丈夫、好儿子,而不可能是菩萨。菩萨要怎么样?缘一切众生。心怀宇宙,而不是天下,因为天下太小了。所以,他一定要把你培养成那个样子才行。
接下来讲圭峰禅师在《禅源诸诠集》里面说的第二宗——“泯绝无寄宗”。
(这时喇叭发出噪音,嗡……)空性、空性、空性,消失了——空性。消失了就是空性,这叫邪见,知道吧?其实,它在响的同时就是空性,但你不知道,你认为它来了、出现了,又消失了,才是空性,这叫邪见。所以,并不是那么简单,不要认为没有了就是空性。
第二宗叫“泯绝无寄宗”。这里有几个比较突出的例子,一个是石头希迁禅师,还有一个是牛头法融禅师。这些听起来好像没什么,其实不然,这些是很有趣的。我们古代的禅师非常有趣,他们是一群修行到最高境界却最不装逼的人,真的是这样的,绝对的直心是道场,因为他们无所求。
为什么要装逼呢?他一定有目的,“我要装B,让你看到我是B,不是A”,是不是?对于那些证悟的人,不管你是A还是B,咋滴?26个字母我全是,他不怕的,举目皆真,没有希忧!这帮人很厉害、很有趣,比如牛头法融、石头希迁,我们后面都会讲到。
这个宗派其实挺精彩的,就像我们大部分人一样,以空性这么去,然后求法性。先空后有,先应成——大无遮,把它拿光,最后让本性自现。
第三宗叫“直显心性宗”,就是“郁郁黄花皆是般若”,比如最著名的马祖道一的例子。它的特点也非常明显——触目是道,也就看到的都是。这个对于我们来说是很深的,你们看到的都是“道”吗?比如厕所里面的陈年狗屎之类的,是“道”吗?在禅宗里面就说那个是“道”。
有人问临济禅师:“什么是佛?”临济禅师说:“干屎粑粑(陈年狗屎)。”接受得了吗?如果接受得了,那你就对着它磕头,先不用吃下去,但你做不到。当一个人真的认为陈年狗屎是佛时,他就不磕头了,你会发现很多人对着他磕头。
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做到“庭前柏树子”“触目是道”,并不是那么容易。但确实有这么一个宗派,真的很厉害,有点像三转法轮讲的“光明的显现,法性的游舞”等等。而“泯绝无寄宗”有点像“空宗”——说中观、空性的宗派。
以上就是“三宗”。接下来是与之相对应的“三教”。“教”并不是一上来就跟你说一些方法,或者直接指认,而是通过很多道理和次第讲出来。
第一种教叫“密意依性说相教”,也就是小乘、唯识之类的。“依性说相”就是依着一个事物的性质,但说出来却是外相。比如唯识,它会说你的心有八种作用——阿赖耶识、末那识、意识,以及眼、耳、鼻、舌、身识。每个识的性是什么、相是什么,会一个一个地说清楚,这就叫做“依性说相教”。
也就是说,依着它的性质说出它的相,这个性质跟它的相有一定的关系。水的相就是能够流动,火的相就是有热量,烦恼的相就是让你不舒服,它的性又是什么。它就给你讲这些东西,这是第一种教。它在儒家里面叫“格物”,即格物致知,要把事物分清楚才能够全面地了解。
第二种教叫“密意破相显性教”。“密意”是指真正的意思,而不是在后面还秘密地藏有什么意思。“破相显性教”,我一说,大家一下就清楚了——即中观,说的就是这个,把什么相都破了,如《金刚经》里面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什么都不能住,无住才能生心。
那么,破了相以后怎么办呢?最后真心就会出来,也就是第三种教,叫“显示真心即性教”。这里说的“真心”是什么呢?就是所谓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直接说心性是什么。
我们之所以不行,是因为前面两种没有做好。当然,前面两种也有很多做法,你可以通过“教”,不停地闻思、学习这么来,也可以通过“宗”——前面的三宗中的第一个,直接去息妄修心。然后再去修中观——“泯绝无寄宗”。我不是教过你们中观四夺吗?夺了以后停下去,那就是“泯绝无寄”。但是,你现在是要朝着那个方向去,而不是一夺就能马上“泯绝无寄”,你做不到的。只要你长期这么做,最后一定会“泯绝无寄”。
“泯绝”是指所有的念头消失了;“无寄”是指心没有住了,不寄托在哪里了。达到这种程度就是真正地明了空性,明了空性以后,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光明会出来,就“直显心性”。
虽然分成了“三宗”,实际上就是三种修法。我们天天都在做,当把这些文字说出来,与你所做的东西分开时,你就不知道是什么了。后面的“三教”也都是我们要去学的。
(师兄问现场的人:“想的时候是空性吗?”)
笼统来说有“三宗三教”,其实又分为十派,但这十派又被圭峰禅师分成了七派。请大家记住,这些分派都是惠能以前的,惠能以后是“五宗七派”,也就是我刚才说的云门宗、沩仰宗等。
为什么要说前面的分派呢?因为后面的分派是从前面来的,如果不说,你们就不知道为什么会诞生《坛经》,总觉得这些内容就是一些话、一些语言、一些教条,或者一些神乎其神的自己也不懂却拿去唬别人的东西。学习禅宗的人最容易这样,他们学了一些法语就去唬别人,其实自己根本都不懂是什么意思。如果懂了那还得了?其实要是懂了也得“了”啦,就没什么不得了。
圭峰禅师将其又分为七派(七宗):北宗、净众宗(你们不要认为净众宗是净土宗,其实不然,它是一种进入的方法,即用佛的方法清净自己的相续)、保唐宗、洪州宗(马祖道一)、牛头宗(石头、牛头法融等)、南山念佛宗(听到念佛,你们会想是不是净土呢?还不是净土,它只是通过念佛的方式让自己入定,跟净土的念佛是不一样的)、荷泽宗(《坛经》的结集者菏泽神会)。
《坛经》推广开来,南宗和北宗是相对的,后面很多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都统称为“南宗”,整个后代的五家七派都叫做“南宗”,而南宗的起源就是菏泽宗,它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圭峰禅师所说的这七个宗派,又有四种比较大的求取心性的方法。哪四种方法呢?第一种叫“北宗”——息心灭妄,就是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是我们经常要去做的。但是,我们要拿什么去拂尘埃呢?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正见,无非就是这些。
如果会修气脉,你就调起气脉,比如,寒冷时调起拙火去烧,愤怒时引起某个气脉不舒服,也调起拙火去烧。这是密宗的方法,但都属于真心息妄。其实它和北宗是一样的,只不过它用的方法是气脉,而我们要用意识,因为我们没办法用气脉。
或者我们可以用禅定,禅定会变成被某种观念所驱使的觉受,然后用这种觉受去解决一些问题。比如,我们用空性的观念产生了一种觉受,当我们产生烦恼时,我们就把带有空性观念的觉受调起来观察我们的烦恼,发现烦恼被消化了,这是一种对治。单空就是这样的,这就是“息心灭妄”。
第二种比较厉害一点,叫“洪州宗”,是马祖道一以及很多禅师开展起来的。它的主要宗旨是一切皆真,万法皆是菩提,然后要心境一如。他们的求心方式,就是以前我们经常讲的“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平常心”。
那怎么理解呢?有一个禅宗故事,大梅禅师问马祖:“什么是佛?”马祖说:“即心即佛”,也就是你现在的心就是佛。大梅禅师当下就开悟了,然后他就自己去修行了。你们现在的心就是佛,悟了吗?如果你真的走到那一步,听到这句话就够了。你们为什么走不到那一步呢?因为闻思、觉受都上不去,听到的就是四个字——即心即佛。
后来又有一个人问马祖:“什么是佛?”马祖说:“非心非佛。”为什么呢?如果一个人修息心灭妄,心倾向于空的状态时,马祖就要跟他讲“即心即佛”。但是,当他把心当成一个东西执着时,马祖就要跟他说“非心非佛”,这是一种教育方法。
这个人听了以后,马上跑过去找大梅禅师,说马祖现在不说“即心即佛”,而说“非心非佛”。大梅禅师听了以后,就说:“这个老东西又来祸乱人。”禅宗很开放,如果换成密宗,你这样说就会下金刚地狱。由于派别不同,要求也不同。
大梅禅师听了说:“不管什么非心非佛,我就即心即佛。”这个人就把话带回去给马祖道一,马祖道听了以后非常开心。他没有说“下金刚地狱”,而是说“梅子熟了”,即大梅禅师已经修行成熟了。
“即心即佛”有点像大圆满的心部,“非心非佛”有点像大圆满的界部,“平常心”有点像大圆满的窍诀部。只是有点像,但不能说它绝对是。走到后来,到底心是什么呢?心体是什么呢?他说你平常用的那个最平常心就是“道”,就是那个了,没有其他什么。
事实上,当你把千经万论都学完,各种修行也都修了以后,你会发现,其实就是最平常的那个心,没有其他什么了。我们所期望的精彩、殊胜、美妙,全都是那个心,它在变化而已。可怕的是你被变化所牵引,被它带着走。如果你明白了那个本质的不动,它怎么变都是平常的。
你会说:“这样好没意思啊!”错,那是猪圈里面猪的认为。如果真的走到那一步,那会非常有意思,所有如前说的涅槃之乐就会出现,“涅槃”是很自在的,并不是一个观念。而你们所想的金钱等贪、嗔、痴、慢、疑的东西,反而是一种想象。比如,我们对于恋爱的想象,在谈恋爱之前,会想象对方具备了所有小鲜肉、小鲜女的好处,电视剧中男女主角的好处都在他的身上,然后就去了,结果发现他是电影里面最坏的那个人。
我们都希望找到杰克那样的人,以为杰克会把你留在竹排上,当你真的去了,他会把你推下水里,因为他也在找罗丝。互相都希望对方对自己好,然后就斗起来了。他们不会想:“我来做杰克,把你留在上面,把我放下去”。当然,激情、激动的时候会这样,但是,当激情的荷尔蒙掀动的潮水一旦消退,露出来的就是狰狞的岩石。就像江青写的诗一样——“江上有奇峰,锁在云雾中,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
我们内在的执着就是这样的,平常看不见,被你的教养、希望、学识暂时覆盖,一旦遇到一些毛病就露出来。两个人长期在一起,不可能永远处于激情状态,所以一定会有冲突。当然,也不否定有恩爱一世的人。比如我的父母,但是,我妈走了以后,我爸也活得挺开心的,我很想去声讨我爸,但是不敢。
由于这是洪州宗,我们来讲一些关于马祖道一修道的法语。要不要听啊?如果要听,明天就不一定能够讲到《坛经》。有时候这些内容比《坛经》还精彩,听不听啊?(下面师兄说“听”)
师在衡岳山长期坐禅,祖知是法器,往问曰:“大德坐禅图什么?”一曰:“图作佛”。祖乃取一砖,于彼庵前石上磨。师曰:“磨作甚么?”祖曰:“磨作镜。”师曰:“磨砖岂得成镜邪?”祖曰:“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作佛?”
这里的“师”指马祖道一。祖说磨砖不能成镜,你们想打坐成佛,可以吗?你们才打了几天,禅修中心的师兄们打了几年。打坐只能让心平静下来,当心平静以后,六根不运动了,心就会产生其他反应,让你感觉很舒服、很美妙。所以,打坐的人越打越厉害,不愿意下来。但是,如果你的心动起来,它就会产生冲突,从而产生苦,于是就不干了,要去找另外好的东西。而打坐堆积的快乐,会超过心运动的快乐。这是我们前两天讲的内容。
师曰:“如何即是?”祖曰:“如牛驾车,车若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师无对。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辆牛车不走,你是拿鞭子打车还是打牛呢?师无对,师就傻了。祖说的这个比喻不是乱说的,也就是你求做佛,这个心是主动者,它是牛,而身体是车。傅大士不是写过一首诗吗?“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人走路时,身体就像是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颠倒!我们会认为这个身体是主动者,其实我们的心才是主动者。如果我们不在心上做功夫,只是把心安静下来,在身体上做功夫有何用呢?心没有明白最终的主动者是什么,这是不行的,所以要在心上做功夫。
我们经常说“修心”,其实并没有修心的。比如,有些人打坐很舒服,但心感受到的舒服只是一种身体感受,身体很安宁,或者有时候很暖和,怎一个“嗨”字了得!其实,那只是身体在舒服,在某种程度上与吸毒差不多,只不过吸毒是破坏性的,而打坐好像要高级很多。但从轮回的角度来说,同样都是轮回的行为。
那我们现在打坐干嘛呢?我们打坐的目的,首先是让心静下来,然后去体会心,但你不能一直这样坐下去。这在藏传佛教里面被打击得最厉害的,萨迦班智达、麦彭仁波切都强烈地反对,说最后会变成畜生。一些刚开始学佛的师兄总担心打坐会变成畜生,我说你禽兽不如,你要先坐成畜生才行嘛,而大部分人是不行的。
当然,我们禅修中心的师兄们还是有这个危险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吃了饭没有事干,天天打坐。我们公司的人,你们有本事试试看,虽然也有人坐到身体消失,偶尔的一两次、两三次,但禅修中心的师兄们很容易。为什么呢?他们吃过饭就一直干这件事,天天如此。为什么你们不行呢?你们天天干什么事啊?不是和老公打架,就是和老婆打架,不可能感受不到这样的东西。
但他们这样也很麻烦,就要回过头来修菩提心、思维空性的道理、修上师瑜伽等等,甚至真的要去参禅,不能总是这样打坐下去。我听说有六七个人每天打八个小时,高级班好像是十一个小时,这样下去真的会出问题。我以前只是说一说他们,现在不行了,我要开始下手术刀,这样坐下去会出问题的。
这样坐下去,后来比散乱还难对治。大家都知道散乱不好,但他们打坐没有不好——“哇,舒服”,真的一动不动。再等七八年,一大堆巫汉、神婆就出来了。因为心一定下来,神通就出来了。他们会看到你的左边有黑气、右边尾巴又露出来了、手一抓你会感觉很舒服等等,然后就觉得自己是成就者。由于没有闻思,他真的会认为自己是成就者,以前练气功的人都是如此,最后就出事了。
当然,这是对禅修中心的师兄们说的,绝大部分的师兄们先不用担心这些,你们先练成巫婆再说。大部分人坐在那里不是腿痛就是屁股痛,怎么可能像他们那样,他们真的是经过好多年熬出来的。我只是听说,毕竟禅修中心我去得很少,但大家还是要注意一下。
祖又曰:“汝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
这一句挺好理解的。他说,你是想坐禅还是为了坐佛?“禅”指的是本质,它和坐卧没有关系——“禅非坐卧”。“若学做佛”,“佛”包含三身,一般来讲,“禅”只是指法身。
如果坐佛,他也不是坐在那里的一个定相,佛要天天出去度人,对着菩萨们要显现出报身,对着凡夫要显现出化身,三十二相,非常庄严,不会像你们坐在那里像木桩子一样。
“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意思就是,你在坐就已经取了。取了什么呢?取了“我就坐在这里不动”。“于无住法,不应取舍”,这句话说起来容易,什么叫“不取舍”啊?你来个“不取舍”试试看,所以并不是那么容易。
不过实际上也很容易,你要是真的懂了,取舍就是不取舍。你说的是对的,但你是个傻瓜。禅宗有些人会说一些对话,实际上他是不懂的。有人问他:“什么是佛?”他会说:“法性。”就像有人问他:“你认不认识张三?”他会说:“我虽然不认识他,但我知道他是人。”这句话真的没错,但说了等于没说,就像法性一样,你知道他是佛,但有什么用呢?没有用。
“汝若坐佛,即是杀佛”,如果你想通过坐的方式成佛,那就等于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如果你执坐相,那就非达其理。坐是一种方式、手段,要是你把它当成目的,那就会出问题。
他们那个时代不像我们,他们不知道宗喀巴大师、麦彭仁波切等大德。他们真的不知道“坐”中间的区别,不像现在媒体这么发达。对于他们来说,找到一位真正懂的上师非常不容易,甚至可以说很难。所以,当他们听到这些教言以后,就会很认真地去做。而我们现在听了很多教言,却都不去做,是倒过来的。
师闻示诲,如饮醍醐。礼拜问曰:“如何用心,即合无相三昧?”
马祖道一听四祖这么说,犹如醍醐灌顶啊!他肯定在那里坐了很长时间,感得百鸟衔花供养,因此有人觉得他是成就者。有人嘲笑说为什么他不成就,就是因为百鸟衔花这些有相的东西,天人都会如此。如果你真的成就了,天人是看不见的,没有人会给你献花。你一定要以化身出来,才会有相应境界的人来看。
禅宗的要求很高,大圆满就不会这样。在大圆满里面,如果稍稍出现一些神迹,比如手按在墙上,就会不得了。而禅宗这样会被打惨,将手按在岩石里面,弄古作怪,打不死你才怪。“一苇渡江”都会被嘲笑,有一次黄檗禅师和一位阿罗汉走到江边,阿罗汉踩着芦苇就过去了,黄檗禅师看到后说“你这个扁担汉”,然后回头就走了,阿罗汉则回过头来行礼,感叹“他是大乘啊”!
这是两种不同的观点,没有说谁不对。如果要说神迹不对,佛陀也踩出了脚印,那怎么得了,莲花生大士也这样做过,大家要搞清楚这些东西。禅宗就是不能着相,朝着最根本的东西就去了,你一旦着相就整你。大圆满的彻却部分也是这样的,甚至更高,超越素法身、名相,光明也要被清净,也就是脱噶部分。
所以,大家不能简单地理解事物,那会引起很多矛盾,比如思维上的矛盾,甚至相处都会有矛盾。有些人懂了一点,看到别人不是那样的,他就开始攻击。佛法之庞大、深邃、浩瀚如海,而有些人随随便便就开始攻击,听到风就是雨,这非常幼稚。我们只能潜下心来,要么就系统学习,要么就一门深入,一针插到底。
祖曰:“汝学心地法门,如下种子;我说法要,譬彼天泽。汝缘合故,当见其道”。
马祖说:“我要怎么用心才能合无相三昧(证悟本性)啊?”祖说:“你学的心地法门(方法)就像下了种子一样,而我跟你说的这些关要、窍诀就像下雨一样,如果你能够明白,就会当见其道。”
大意就是“你要好好学习,学了以后我跟你说关要,说了你就明白了。”就像上师经常对我们说:“你要好好修五加行、修空性,修完以后我给你直指心性。”用古文讲出来好像很复杂,其实不然,只是我们已经丧失了对古人的情景性理解。我们读古文的时候,都把它当成“古文”来读,这意味着我们读不懂了,因为里面有一些情景性理解。
又问:“道非色相,云何能见?”
“道”并不是我们眼睛看得到、耳朵听得到的,它非色相。那怎么去见呢?见性、见性,我们拿什么去见?眼睛见啊?眼睛只能见色相。耳朵听啊?声音也是色相。身体触碰啊?也不行。那到底拿什么去见呢?
祖曰:“心地法眼能见乎道,无相三昧亦复然矣!”
祖说:“心地法眼能够看见道。”“心地法眼”就是我们心的觉知能力,“道”是本质的意思。中文里面的“道”有两种含义,一是过程,二是目的。《道德经》里面讲“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如果“道”可以说,那就不是真正的道。道家也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表明我们的文化里面有相互的交融。
“心地法眼能见乎道”,心地法眼的心能够体会到真正的本质。而无相三昧也是如此,要用心去见本质,“三昧”指精髓、本质。
师曰:“有成坏否?”
意思就是这个东西有坏吗?
祖曰:“若以成坏聚散而见道者,非见道也。”
这句话怎么理解呢?如果你看到的东西能够聚、能够散,还能够坏,那你见到的东西就不是真的东西。作为有修行的人,怎么去理解这句话呢?如果你要通过入定去见到这个东西,出定以后,这个东西就没有了,那你就要小心,说明你见到的东西至少不彻底。因为它要靠一定的方式聚散,聚(入定)就有了,散(出定)就没有了。
当然,也不能说你入定以后见到的不是,但起码不彻底,就会变成两截——座上一截,座下一截。而你一定要座上、座下一如才行,甚至要彻底到醒梦一如。如果你在醒的时候可以知道本性,但睡着以后就没有了,说明还是不够彻底。也就是说,你入定或被指示的东西是不是呢?有可能是,但不彻底。
为什么呢?因为有聚散成坏。而真正的禅宗很彻底的时候,真的是醒梦一如,甚至叫“至人无梦”。“至人无梦”是庄子说的,外道都做得到,修行达到极端的人,连梦都没有了,大圆满修行到一定程度也没有梦了。还有“眼若不寐,即真性佛”的说法,即心眼不寐,心永远不会丢失那个东西。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即使是初步开悟了,甚至开悟得很厉害,晚上都要睡觉。我们举个例子,比如乔美仁波切,他已经肉身直接飞到净土,他在传记里面说,虽然他见了本性,但晚上睡觉还是会暂时丢失这个东西。但禅宗要求很高,见性之彻,达到最高级破牢关时,要求睡觉时法性都要能清晰地现前,这是属于很厉害的。
听吾偈曰:“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萌;三昧华无相,何坏复何成。”
现在的人不会说偈子,都说大白话,没有那时候的人那么风雅。唐宋文雅、魏晋风骨,而我们是现代油腻,或者近代孱弱,男人的腰都要A4腰。
“心地”指我们的阿赖耶识,“含诸种”就是包含很多很多的倾向性。你们不要认为“诸种”是一颗一颗的玉米种子、红苕种子等等,其实不然,就是指心有各种倾向性。
什么叫做倾向性呢?比如你被人欺负了,很快就忘记了,但下次一见到他,种子就出来了。那么,你的这种愤怒在没有见到他之前的就是种子,它放在哪里?左心房?右下腹?后丘脑?或者前列腺?现代科学说是脑细胞里面装着种子,但那么多种子脑细胞装得下吗?其实脑细胞只是帮忙的而已。
心形成的这种倾向性就叫做“种子”,或者“势力”,然后势力又会遇缘而发。什么叫做遇缘而发呢?当我看到你时,“你伤害了我”这个种子就出来了,连接你我的这个种子就叫做势力,它一直在那里。这一世我有可能会忘记,下一世我更有可能忘记,但这种势力一直都在。一旦你出现时,因缘就具足了。如果你是无意伤害过我,我也会无意伤害你;如果你是有意伤害过我,我也会由于另一个原因有意伤害你,但我已经想不起。我伤害你的因,是前世你伤害过我,而我会以为现世你惹了我是因。
所以,“心地含诸种”是说每个人的心里面都有各种各样的倾向性,太多了。“遇泽悉皆萌”是说这些种子遇到水就开始发芽,就是遇缘而发的意思。这里的“心地含诸种”,马祖道一说的肯定是解脱的种子、直指心性的种子。
“三昧华无相,何坏何复成。”三昧指本质,般若花是没有相的,没有相的东西怎么坏啊?情绪这种东西没有色相,但是有心相,你们可以感受得到,你能把愤怒拿出来吗?你只能打我,但是你可以感受到愤怒,因为有个心相——心的认知。如果连外界的色相、内在的心相全都没了,你拿什么去坏啊?如果你问:全都没有了是什么?机锋又来了,不告诉你,告诉你也没用。所以,离了相的东西是不会坏的。何坏何复成,它不成也不坏。所以,证悟大圆满肯定要有个感受,它不是什么东西生成的,它不会好也不会坏,不来也不去,你会发现真是这样的。释迦佛very good!great!
这是马祖悟道的经历,他很快就开悟了。马祖是四川什邡人,他走路像牛似的,如牛行,舌头很长,佛陀的舌头伸出来可以把脸遮住,三十二相之一。你们想起来好不爽,我们的审美是被遍计了,我们那个时代的女人是不能A4腰的,而要腰身壮胆气豪,你看当时的宣传画,把美帝国主义打翻的人的手臂那么粗。现在审美则不同,阅兵的时候,看到那些军人的腰都很细,因为这些标准都是遍计的。现在觉得舌头伸出来把脸遮住不好,广长舌说明佛陀不说谎话,舌头长一定会影响很多人,有时候看相也不是毫无道理,但也不能绝对,觉得看相就一定如何如何,你看马云的相像发财的吗?
我们先把马祖的法语介绍一下。
一日谓众曰。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达磨大师。从南天竺国来。至中华。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开悟。又以愣伽经文。印众生心地。恐汝颠倒不自信。此一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愣伽经。以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不取善。不取恶。淨秽两边。俱不依怙。达罪性空。念念不可得。无自性故。故三界惟心。森罗万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汝但随时言说。即事即理。都无所碍。菩提妙果。亦复如是。于心所生。即名为色。知色空故。生即不生。若了此意。乃可随时着衣吃饭。长养圣胎。任运过时。更有何事。汝受吾教。听吾偈言。心地随时说。菩提亦秖宁。事理俱无碍。当生即不生。
马祖的所有教法都汇集在这里,你们开悟了吗?这段文字有点长,我们提几句关键的来讲。“凡所见色,皆是见心”,说明一切境相由心现,你眼睛见到的、耳朵听到的,根源是心。
“心不自心,因色故有”,如果我们用心去寻找心,用心去觉知到这个心,肯定是错的。任何状态,无论是空还是明,都是错的,叫“心不自心”。
那心是什么呢?如果你真的确定它是没有的,那它就是色,因色才有心。在我们的层面才是这样,而色消失了以后就会进入法性定,因为定得很深时色会消失。但这里的意思是,色不消失,你都可以心不自心而自达本性。你们不是想要大圆满窍诀吗?这基本差不多就是啦!但不是真正的,因为我不懂大圆满窍诀,我讲的是禅宗。
“汝旦随时言说,既事即理,都无所碍。”意思是无论你说什么、做什么,都没有碍,任何事都是心,而且心也没有本质。当心没有本质时,这些东西完全成了空华,完全是一场梦。但这很难领悟,我们怎么会觉得这是一场梦呢?这些东西好实在,所有的苦乐都呈现在外境里面。
比如,我们一定要在很庄严的佛堂里面打坐,不信我们去坟场,剩下的都是胆子大的,你不行的嘛。禅修中心的人坐在这里当然舒服,吃的住的不用担心,下次我整些蜘蛛、跳蚤过来,看你还坐得舒服吗?蜘蛛、跳蚤你们可能不是很怕,那我弄条狗来,你还坐得舒服吗?所以,实际状况并非如此,这些东西会被破坏的。凡是可以被破坏的,那都不是真的。你一定要知道那个东西怎样都破坏不了,那才是真的,否则我们学它有何用?你会说:“不能被破坏,那不是常见吗?”错,那不是常见,常见一定要有对境,而它没有对境的。这些道理很多人都不懂,作为知识的储备,记住它以后会有用,但有些师兄会懂的。
“于心所生。即名为色。”心的作用就是这些色,色有外面的物理色,也有心里的情绪色,都可以统称为“色”。
“知色空故,生即无生。”如果你知道认知到的东西全都没有本质,那么,这些现象就等于没有出来——“生即无生”。这句话听起来很学术,它是可以变成境界的,怎么变成呢?四夺!夺啊夺啊夺,没夺过的人听不懂,会以为我在说天书。我教了好多这样的方法,有时候教得生无可恋,说了那么久还不懂。
“知色空故,生即不生。”其实就是修中观,关键这个“知”不是意识的知,意识的知很容易,现在你都知道了。意识告诉你离一多因一直分下去,没了,空了,但是不管用的。你要直接地知道它,至于怎么直接地知道它,我已经教过了,在此不想再说,说得太多没用的,一定要去做才行。做到后来,产生了感受之后,连世界观都变了,你会发现痛苦在你正确的世界观之下烟消云散。希望、信心、愉悦、慈悲等等都来了,佛法里面所说的东西全部兑现。
你现在的信心是渴望,而渴望是个很悲惨的东西。大家看过连续剧《渴望》吗?都是悲剧!好人一生平安,还需要平安吗?根本不需要平安才是真正的平安,那怎么办呢?去修行!
“若了此意。乃可随时着衣吃饭。长养圣胎。任运过时。更有何事。”意思是随便了,没有什么事了。不像我们经常纠结:“我要死,这样做了以后会不会堕地狱啊?”听说不会,马上就舒服了,其实已经堕了一次了(众笑)。或者纠结:“哎呀,我这样的功德殊不殊胜啊?”这么一问,功德就没了。
而他不会如此,经常说的“自在”,却很少人能够体会。人有各种各样的恐惧、希求,你们学佛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恐惧,是吧?怕地狱嘛?还有一部分人是因为希求,想用一根香蕉换一堆,又省钱。磕几个头,就想:“佛陀啊,我已经磕了三个头,而且连续磕了三个月,是不是应该让彩票出现一下?”或者想:“佛陀啊,虽然我犯了很多罪,但我给你磕头了,希望你保护我!”就像投靠黑社会似的,这是很苦的。
如果你真的明白了,就会知道“你”根本不是这一堆(身体),生而不生,空的,完全是假相。你会知道真正的能知者、承受者不是它(身体),而是完全无形执的、无个体的本性——谁怕谁啊?解脱很简单,其实就三个字——“谁怕谁”?
为什么我们做不到呢?因为我们的执着太多了,不去除执着,老是求更多的执着,这样学佛是不行的。学佛哪有那么复杂啊?有些人利用复杂来骗你们的money,听得懂吗?这有点像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他们会攻击我的,但我预到了,所以随便没关系,有本事你到大洋彼岸来逮我啊?就算逮我,我还是不怕!
其实没那么复杂,但你一定要去做。之所以复杂,是因为你的心太复杂了,你有各种各样的疑问、各种各样的期盼、各种各样的要求、各种各样难以控制的情绪,漫漫长夜,如时到头啊?但你要当真去做,做了以后才能产生那些感受,做完了才知道自己行不行,没有做就判断行不行,那是很傻的。
“汝受吾教。听吾偈言。心地随时说。菩提亦秖宁。事理俱无碍。当生即不生。”心地是可以随时说的,随时说的意思是可以随时发挥,它并不是一个死东西。“菩提”是什么?你安宁下来就够了,但对我们很难的,因为有渴求、有恐惧。2.08.25然后,“事”和“理”都是没有障碍的、都是通的。理不通,是因为没有闻思;事不通,是因为没有修行。但对马祖这类的人来说,他们已经走到彼岸了,只是还扛着那个船,需要的是真的放下。但我们则不同,我们还在此岸,仍然需要扛着船走。当一放下,事理就无碍了。
“当生即不生”,现前所看到的所有生灭现相,其实都是空华,等于没生。这话有点难理解,我们明明看到有东西在动嘛,你明明在说话嘛,说话的声音啪啪地作响,那要怎么去体会它无生?体会的方式,如《金刚经》上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我们把之弄成了四夺,“四夺”原来是临济禅师的法语,后来被我降了好多级别来“糊弄”大家,但大家不受我“糊弄”。对此,我失败感很深,为什么有失败感呢?因为有希求——因为有希求,所以就没有度人。
我们要去做,做到后来慢慢就变了,现在无论怎么跟你说都理解不了,你听到的都是一些话。我给你举个例子,那真的叫白天不知夜的黑,我费尽力气想理解女生大姨妈的感受,后来发现,我想办法理解来大姨妈时的痛苦,比来大姨妈时本身还要痛苦。这是不行的,你必须要变成女生才行,但大家不用强迫自己这么去想,我只是举例而已。夏虫不可以语冰,你要变成夏虫可行。还有,抑郁症我也理解不了的,人怎么会抑郁呢?没饭吃可以去找嘛,泡不到妞就去泡嘛,开始的时候真的理解不了。慢慢地,后来有点理解,甚至对此感受有所体会。这不是我的福报降低,没这一回事,我从来不信这些邪。
也就是说,你一定要变成那个样子才行,你的心要走到那个程度才行,不能站着说话不腰疼。我们现在就是如此,总喜欢坐在凡夫的位置,想象圣者行还是不行,想象空性是怎么样的,这是没有用的,想象怎么行啊?不要说想象圣者,想象当小鲜肉都不行。我也想换个小鲜肉的身体,想了三个星期,肚子还是这么大,这是不行的。女的想象自己成为美女,还是不行的,起码要去韩国嘛。所以要做,一定要做才行。
再讲另外一个法语。
问:“如何是修道?”
师云:“道不属修。若言修得,修成还坏,即同声闻。若言不修,即同凡夫。”
这句话大家好好读一读,真正的本质是不用修的。你要修,就是抹去本质上的分别执着,让本质现出来。本质现出来的同时,你一定会发现是不用修的。如果你觉得那个东西(本质)是修出来的,那就是错的。如果你修出来的东西还会坏,就像声闻阿罗汉,叫做无明尽——“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什么叫做无明尽呢?去除了一个东西,就安住在没有那个东西的状态中。
我举个例子,你和一个人产生冲突矛盾,你误会他拿了你的东西,心里很不舒服。结果说清楚了以后,发现他根本没有拿你的东西,心里一下就舒服了。然后一直安住在跟他友好的关系里面,那就是无明尽。没有人我了以后,其实是一种心的状态,这种状态由于没有人我的动力——我们所有的努力奋斗都是因为有人我,哪怕你努力修行,也是为了人我,只不过想消灭人我。
“我想消灭自己”,就叫做修行。“我想满足自己”,就叫做轮回。那是因为有“人我”的执着,如果没有了“人我”的执着,心还是一种状态,不会断灭的。那个状态会持续下去,没有想修行和不想修行、想轮回和不想轮回的欲求,停下来了,那就是灭尽定。由于这不是心真正的本质,所以会坏,至于怎么坏呢?佛陀唤他出来,他只好言听计从地出来了,这样一来,那个状态就坏了。说明那也不是道,只是修行出来的一种状态,算是部分的空性。懂吗?我这样问有点蹊跷,不可能懂的,但可以稍稍知道一点,概念是没问题的。
“若言不修,即同凡夫。”不修就不修嘛,普通人都是不修的,虽然你的本质是佛,但你有很多的执着障碍,那会痛苦的,所有痛苦的根本原因是执着,你不执着就不会有痛苦。
马祖示众云: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趋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
道是不用修的,你不要污染它。南岳怀让禅师曾说过“说是一物即不中,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意思是你不能污染它。污染就是不停地分别,不停地认为这样那样,以人我、法我的方式不停地贴标签、指认。
“但有生死心”,生死心没办法没有的,造作去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他开始指认“平常心”,就是你们现在拿来吃饭、穿衣,拿来嫉妒、打架、骂人,去除你作的对境,回到那个能作的身上,那个最平常的心就是了。这不是大圆满,而是禅宗里面说的,我把它普通话了一把!
平常心的特征是什么呢?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无凡无圣”的意思是什么呢?你拿去吃饭、睡觉、做坏事的心,跟圣人拿去慈悲、救度众生的那个心的本体是一样的。只是他的心没有了个体的污染以后,他就不会去干这些坏事,他没有这些希求了,他的快乐的方式变了。而你的快乐方式还是去拿取东西,试图改变环境,所以说圣人改变内在、凡夫改变环境。
我们把改变环境叫奋斗、战天斗地,遇山开路,遇水搭桥,结果造成了很多污染。圣人则不然,环境随便,他明白心的本质是什么,把各种各样的烦恼去掉,回到本质上,所以密勒日巴回到山洞里面。按照现在的说法,密勒日巴应该是人类的垃圾,他为什么不出来把山洞修一下呢?最起码整个自来水、搞个马桶,再娶个老婆回去该多好啊,生一大堆男男女女,其乐融融,这是我们的世界观。而密勒日巴认为这是扯淡,他开始去改变自己的心。
你问:“密勒日巴能够知道我们有爱情、有喜剧的快乐吗?”说老实话,他看过的电影比你高级得多,他去天界看的。但你不可能有他这样的东西,他永远都没有痛苦。你的痛苦说来就来,一不小心,一出门就被撞死,没听说车子可以把密勒日巴撞死的。其间的差别很大,但我们不是很清楚,总是靠想象。
经云: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
真正的禅宗修行,非凡夫行,不是像凡夫那样乱来。非圣贤行,不是像圣贤一样去做什么好事。是菩萨行,这里的“菩萨”,像《金刚经》里面的菩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
这里先这么解释,否则你们会听不懂的。你心里面要先证悟一个东西,起码要去领会单空的觉受。“应作如是观,如梦幻泡影”,夺啊夺啊夺,形成一种单空的觉受,这种觉受是内在的,不是外在的。所有的境相出现,这种觉受可以拿出去解决问题,印上去它就空。这是单空,不是法性,但是挺管用的。在这个层面上去应机接物,起码是单空的修行。修到后来会脱落的,单空脱落,顿见法性。如果你没有这个层面,那是不可能有什么脱落的。有时候钱包会脱落,这倒是真的!
譬如月影有若干,真月无若干。诸源水有若干,水性无若干。
月亮的影子有很多,有多少水就有多少月亮的影子。在家里面放几个盆子,天上只有一个月亮,倒映下来,每个盆子里面都会有一个月亮,但真月就没有多少了。本性就是一个,但本性的显现会有很多。
本性的显现有哪些呢?有家庭、有电影院、有抖音,甚至有地狱。所以,菩萨不是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而是什么都有,只是他不在其中受苦,因为没有执了,但他可以以一个月亮呈现出所有的月影出来。
这话似乎大家听不懂,我再举例,一位菩萨来人类社会度人,他是可以结婚的,甚至娶八个、十个老婆都没关系,所有老婆全被搞定,乃至所有老婆的弟弟也搞定。那要真菩萨才行,假菩萨就是骗人的。并不是说他这样修行就没有我们的那些快乐——我们的那些快乐算什么啊?他随手一弹指快乐有很多,你去做这些事会受苦,而他不会的。
还有一种解释,月影(显现)可以有很多,能显现的东西只有一个,但你去找那个东西的时候,会什么都找不到。你会发现,你的心是没有实质的,但却可以显现出所有一切。这句话好说,你要产生“一切境相由心现”的直觉都是不容易的,得经过很多年的修行。
我天天让大家打禅七,为什么?一定要逼出来的,并不是听完课后,该上抖音的上抖音,该打麻将的打麻将,该跟老婆吵架的就吵架,搞完这些以后,再回头来说“这一切都是空性的”——这样的话,按在地上一顿暴打,问你是不是空性的?不能这样,它是要用来对付生死的,不是用来耍嘴皮的。
森罗万象有若干,虚空无若干。
现象有若干,虚空无若干。“森罗万象”就不用解释了,这些现象都是。“虚空”是什么意思呢?不是我们眼睛看到的虚空,而是这些东西没有实执,心对它没有实执的认知就叫做虚空。这(电脑)是虚空,那(杯子)也是虚空,而不是指空间,虚空是一种心灵认知。其实我说“心灵认知”都错了,虚空是我们对本性的一种形容,有点像虚空,但不能把空间当成虚空,有时候这些词汇挺害人的。
也就是说,现象有很多,产生现象的本性只有一个。“一个”也是一种说法,其实一个都不是——“说是一物即不中”,南岳怀让一定是湖南人或者湖北人。
说道理有若干,无碍慧无若干。
“说道理”就是分别慧,说这样那样的道理有很多,但真正的“无碍慧”(本性、空性)就没有那么多,就一个。
种种成立,皆由一心也。建立亦得,扫荡亦得。尽是妙用,尽是自家。
这是马祖道一建立的宗派的特点,如果你认为这一切都是心,你重新把它弄干净也没关系,重新建立各种各样的法要也没关系,反正都是心。应病于药,随机施用。你喜欢斧子,只要斧子能够对付你,一斧子就把你砍翻。你喜欢火枪,火枪就来了。实在不行,鹤顶红、含笑半步癫也可以,直到弄翻你为止。
这是马祖的特点,触目即真,但要真的有那本事才行。如果没那本事,鹤顶红一下去,直接把你弄死。我说的“鹤顶红”是一种方法,并不是真的毒药。我说话很跳跃,因为我有诗人的气质,请大家理解(开玩笑)。
非离真而有立处,立处即真,尽是自家体。
马祖说的“心”往往不是阿赖耶识的心,而是本质心。如果你真的证悟了本性,所有的东西都是真,立处即真,触处即真,步步踏着,所以,到了马祖这种程度修证是很高的。这句话对那些直指心性的人要好好听,听后靠不靠想呢?虽然想是不行的,但可以遣除一些错误的觉受,所以思维还是有用的。“尽是自家体”,意思是全部都是本性。
若不然者,更是何人?
如果不是这样,那你是什么?你只能是佛的,任何一个现象都是佛,没有一样东西不是佛。干屎粑粑也好,外面的树木也好,一样是佛。如果你不是佛,这个世界就有“二”,它就不能分。没有一样东西找得到实质,只要不是实质,所有的现象就是佛,这个叫做“立处即真”。
关键你要明白所有东西的本质是什么?你不能靠一句话来明白,要真的知道是什么才行,“真的知道”是直接知道的。比如这个茶,我告诉你们:他们给我泡的茶肯定是好茶,它的味道香醇甘美,而且是雨前茶(我乱说的),说不定是“八九青”(我没说“八八青”,“八八青”是好茶),我说了很多,茶是什么?都是些观念来的。
(师兄喝了一口茶)——我知道了,这就叫“喝茶去”,叫直接认知。但是,他的直接认知还不只是知道它是茶,而是知道了知道茶的那个“知道”是什么,懂吗?你们还没证悟啊?喝茶去!这个可以懂,但要真的知道是有点难的。我现在只是说一些方法,但要真的知道,还是要更多的具体方法,那就是真的大圆满窍诀。
一切法皆是佛法,诸法即是解脱,解脱者即是真如,诸法不出于真如。
什么都是解脱,这在大圆满里面叫“六根自解脱”。六根自解脱是有方法的,他会教你怎么叫“六根自解脱”,有教吗?没教就去找你们的上师,这一定要教的,不然你的观念里面只有“六根自解脱”这几个字,这是没有用的。
“解脱者即是真如”,解脱的根本就是真如,就是你心的本质。“诸法无不出于真如”,一切都是法性,全是真如的游舞显现。
行住坐卧,悉是不思议用,不待时节。
当你处在这种状态,就是那个不可思议的法性在起用,你的思议也是不可思议的法性在起用。没有什么不是佛法的,哪有什么解脱啊?全都是解脱。没有离开了这些现象出来一个解脱,不可能有的,本来是佛,当下即是,这跟小资的“活在当下”还是不一样的。
“不待时节”,没有时间段的,所以晚上睡着了都不行,禅宗的要求很严格。
经云:“在在处处,则为有佛。”
我不知道这是哪部经,但马祖说是经就是经吧。“在在处处,则为有佛”,任何地方,你触目、用耳,在眼曰看,在耳曰听,在足曰奔,运水搬柴,吃饭睡觉,拉屎放屁,俱皆法性。关键你要知道什么是法性,现在反过来,他说什么都是法性,如果不知道法性是什么,那就不行的。你要肯定什么东西是法性,心里面有直接认知,你就会知道这些是佛。如果不知道,这些都是话,听了就完了,回去一样有烦恼。
比如,我今晚讲课延时了,你们回去会想:“哼 ,晚上讲课,早上还要打坐,你有没有搞错啊?”烦恼就出来了。你会说那个烦恼是法性吗?你做不到的。所以,你一定修到心能够彻底地安住于法性,而且要浸泡成习惯,然后就开始运用了,叫“大机大用”。还要突破一些障碍,在突破的时候,二祖会跑到什么酒肆、妓院里面去混,大圆满的修行人会跑到坟场等让人不寒而栗的地方去修。在这种极端的情况下,他还是能够清晰地知道这就是法性,而不是那些具相的可以引动他恐惧和希求的东西。慢慢地,那才是真的自在,是心的自在,而不是观念的自在。
好了,今晚就讲到这里,讲得有点深,我们明天讲浅点好不好?有些师兄说:“讲浅一点嘛,讲这么深有没有用呢?”有些师兄说:“再讲深一点。”该怎么办呢?随便吧!
现在开始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坛经》第02课——世俗快乐和修行快乐的比较(下)
- 《坛经》第04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