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今天怎么样?一天过去了,打坐有感觉吗?来参加这次禅七的很多都是参加过多届的老师兄,打坐肯定很有感觉的。一般来讲,当真熬过去一次禅七以后,都会对禅修有一点点的感受。只参加过一次禅七的人,让他长期坚持下去是不可能的,但起码对打坐没有那么抗拒了,或者一上座也不会那么烦躁了。
不要辜负这个禅七
如果很努力地坚持一个禅七,每天打坐、修行,不管修的是禅定也好,或者菩提心、出离心、单空也好,都可以对坐在这里修行产生一种兴趣。当产生了这种兴趣以后,那就非常好了,以后你就可以每天坚持。不一定说每天要打多少座,只要有一座两座这样延续下去,那就会慢慢变成真正的修行人。否则,所学的东西会变成一些非常文字化、游戏化的观念,很快就忘记,也不起作用。
常言说,逻辑在烦恼面前是没有力量的。按照逻辑或者教理,我们都知道烦恼都是空性,甚至烦恼都是菩提,不过当烦恼来了你试试看,它是不是空性、菩提?所以,没有直接认知是不行的,想有直接认知就要通过打坐去,而每一个禅七的作用就是慢慢养成你、培养你能够去打坐、修行的这种习惯。
并不是说,你去打坐就可以马上证悟,或者看多了禅宗的故事以后,觉得一坐就可以大地平沉、虚空粉碎,哪那么多的好事啊?它是为了培养你的习惯,所以一定要坚持、挨苦。但也不能太苦,太苦是不行的,如果意志力不够坚定,不能把苦慢慢熬到甜的地步,当苦最盛、最厉害的时候就熬不过去了。然后禅坐给你的印象,给你身心的一种感受就是“苦”,于是就认为自己不是那种根器,最后就退了,很多人都是这样的。
我曾跟大家讲过一个故事,有位师兄听说我在一个寺庙里面打禅七,一下打了五个七,就羡慕不已。随后坚定地跟我说:“请带我去!我一定要去!”我说:“好吧,我们一起去吧!”我看他平常的发心那么虔诚,觉得这种师兄应该没问题,于是就把他带去打禅七,一下打了四个七——本来是五个七,为什么只打了四个七呢?因为打到最后的时候,他真的快疯了,真的不行了。在座上伸腿、捏脚、扭屁股,基本上什么都做尽了。我看他的样子实在不行了,于是就算了,把他带出去玩了,从此以后,禅坐这个事在他那里,提都不要提了!(众笑)
所以不要熬得太苦,熬得有点苦就休息一下再来,培养座上修行的习惯。天天练习,慢慢地,禅修和你平常的生活离不开了,你就变成修行人了。有些人经常吹牛说修行要融入生活,其实都是一句话而已,但要真的融入该怎么办呢?你要把这些东西拿来不断进行练习,慢慢地就会了。
所以,遇到禅七要尽量去参加,参加的时候不要辜负它。比如,到这里来打禅七,又不用付钱,吃、住都是免费,就觉得无所谓。中国人很奇怪,付了钱才会认真,真是傻啊!我们不能这样,即使不付钱也要认真。因为生命很短暂,你的一辈子能参加几次禅七,都是你修了好多劫得来的,你就这么把它浪费了?真蠢啊!
你珍惜它,天天串习,每天哪怕三座,熬都要熬过去。如果每天打三座都可以把你熬昏过去,就说明你不是这种根器了!(众笑)不会的,一座、两座、三座这样去练习,练习到后来,打坐的习气产生了,那就妙了。不然你学的东西都是一些话,都是一些语言、观念。以前跟大家交流佛法时说过,我们说了一辈子的话,那个热量连一杯开水都烧不开,没什么太大的作用。但是观念融入相续,形成觉受、境界,那就有用了,能够对付烦恼,最后能够解决生死。那要怎么融入相续呢?一个是长期地闻思、思考,一个是去打坐。经常说的止观双运,你得去做才行。
希望大家不要辜负这个禅七,要天天练习,哪怕苦一点也可以。平常修得很好的人,禅七更要重视,从早打到晚,就让自己苦,看能苦到什么样——我说的是平常已经修得比较好的人,如果实在不行,就不要强行如此,哪怕一天修三座也可以。
平常打得好的就一直坚持下去,但这不包括我们公司和禅修中心的人,他们要反过来去发心。因为禅修对他们来说不是苦难的事,而是享受,坐在那里又不动,舒服得很!那就是宗喀巴大师他们说的,修成畜生的一些征兆开始出现,所以,他们要发心去帮助其他人,修行要这样结合起来才行。
莲师曾说,末世的每个众生都是魔,最大的魔就是“我执”。如果你不是魔,就说明没有我执了,最差你也是个阿罗汉,请站起来,我给你磕头!(众笑)如果还有我执,我们就是魔——是魔也没关系,正因为我们是魔,所以才虔心向佛,把自己身上的魔性消除掉,让佛性露出来,这就是我们该去做的事。
继续昨天的话题:世俗快乐和修行快乐的比较
昨天我谈了很多的世界观,后来一看,发现很多东西都离题万里。一些老师兄对这样的交流可能感到很厌烦——总是说这些,觉得没趣。但对新师兄有一定好处的,特别是对网上一些好奇的师兄。
很多人刷朋友圈,看到清迈这边的状况感到好奇,觉得好漂亮,后悔没来现场。
网上很多都是新师兄,所以,谈论这些是有好处的,而且会反复谈下去。老师兄们请不要厌烦,用现代的语言来讲这些内容,你不见得真的懂。
昨天说了世界观,因为不同的世界观会采取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意味着求取快乐的方式不一样。在此,首先说世俗人一生求取快乐的方式是怎么样的,不管他学佛与否(世俗人和初期的修行人,特别是初期的修行人),从总的根本来说,求取快乐的方式都是有能所二取的。
初学的佛教徒,哪怕是学了几十年的,也不可能随时都是能所双亡、全心都是法性、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不圆满的就是圆满……如果能这样,那就非常厉害了,已经完全开悟了。就是禅宗、密宗、大圆满说的,不舍无上、六根自解脱、烦恼就是菩提、五蕴就是五方佛、五毒就是五甘露,这都是没有二取的方式,但还是在修行,实际上还是有轻微的二取。完全没有二取的,只有佛陀。
也就是说,世俗人和修行人的世界观不一样,虽然求取快乐的方式都是二取(有“能”和“所”)的,但因为世界观、生命观、价值观的不同,导致的结果完全不一样。
世俗人的能取、所取的快乐是什么?以“人我”而开展的快乐(我就是一个人嘛,不要说世俗人,哪怕是一头猪,那也是世俗猪,总不能说是胜义猪,那是不可能的),他有他的对境,然后依靠心跟对境的一些变化来获取快乐。其实,世俗人和修行人都是一样的,只是世界观的不一样,获取快乐的取向也不一样。
首先,我们来说世俗人求取快乐的方式,毋庸置疑,肯定是二元对立的。首先以人我和人我的对境,即我们和我们面对的事物。对境还要分外境和内境,什么叫做外境呢?物质的层面称之为外境,比如汽车、洋房、山河大地,这些都是物质的外境。什么叫做内境呢?我们的情绪、感觉、心情、思想,这些算是能境或者内境。当然,它不是根本的能境,根本的能境是法性,到了根本的能境时就没有外境(能所双亡)了。
我们不要过细去讨论能境的分类,讨论开来,就是所谓的往内观修层次,越来越逼近本性。我们大概地分一下,能境也叫内境,指精神的层面;所境也叫外境,指物理的层面。普通人获取快乐的方式,是希望他的外境与他的贪欲达成一致,或者与他的安全达成一致、与他的所求、欲求达成一致。
为了达成一致,就不断地去改变外境,把它越变越复杂,越变越符合他的心意。绝对是这样,我们称之为奋斗、战天斗地。还有,当跟人处理周围的关系时,要控制外境,称之为权力。购买外境,其实也是一种控制,称之为金钱。从外境中尽量拿取自己所想要的东西,或者改变外境,比如扫地也是为了改变外境,为了家里更加地干净、舒服。
马斯洛的五种需求理论
美国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他童年受尽苦楚,从未得到过父母的关爱,长大后却成了一位心胸非常开阔的人。
马斯洛提出了人类的五种需要(后来发展成六种需要)。这五种需要,其实是我们对外界索求,企图从外界去寻找快乐的五个具体方式。接下来我会分析这五个方式,为何在需求的时候,反而会因此导致痛苦?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本来只有五层,后来添加了超自我实现需求,共六层需求。这个理论分析起来很容易让人明白。
第一个是生理需求,你得吃啊、你得住啊。每个人都说生活很艰难,“揾食艰难”[1]。而谋生艰难中,绝大部分是生理需求。所以你一定要去工作、挣钱,让钱越来越多,有时候钱已经很多了,但你仍然不满足。
第二个是安全需求,这个大家也能理解。你挣的钱再多,如果钱财来路不正,比如贩毒,虽然挣了很多钱,但没有安全感,为此惶惶不安,担心哪天被抓住。哪怕以合法的方式挣的钱,你也会惶惶不安,担心钱财会贬值,担心银行的存款被别人用电子的方式偷走。这是钱的安全。还有其他的安全,比如生命安全,有些人整天担心自己的安全,好像前段时间反腐,官员们过的日子如坐针毡,都是因为没有安全造成的。
普通人也有安全需求,现在的孩子一上学,为什么父母就要跟着呢?担心孩子被抱走嘛。所以,安全也是我们要去努力奋斗的东西。安全需求的层面有很多,有物质的,比如某个地方即将发生大型的火灾或者水灾,你肯定不会待在那里,这是物理、自然方面的安全。还有人文方面的安全,比如马上把你送到利比亚,你敢去吗?
一个人满足了生理方面的安全,马上就要交往,从而有了第三个社交需求。人是群居动物,没办法一个人孤独地生存。要把一个人逼疯很简单,把他的手机没收,然后关到屋子里,只给他饭吃。屋里的灯光要调得很昏暗,墙上再画一些波浪形的图案,把他一个人关在这里,两个礼拜出来以后,基本上就可以进精神病医院了。
当人在头脑里面不停地思考,情绪不停地起伏的这时候,需要一个对境把这些思考和情绪拿出去,所以人一定要交往。一个人被关久了会不停地说话,否则会被憋疯,因为有社交的需求。这种需求如果被遏制,就会产生一种病症,叫自闭症。患有自闭症的人很苦,陷在自己的环境里面。
有人疑惑:“不是啊,现在好多宅男宅女。”他们宅在家里面干嘛?打游戏,这也在跟人交往,只是不愿意面对面的交往。这种交往是心的需要,心理的一些活动需要跟外界发生交流,产生对应,纠正自己的一些想法,或者让自己的想法被人接受。
比如,有些人编辑了一大串的内容,就为了别人在他的朋友圈上点赞。当然,有些人带有商业目的,让你点赞的目的是引发关注,产生眼球经济。但很多人也没什么商业目的,就为了有人在朋友圈上点个赞,为此回去高兴半天。这是挺荒唐的,但它也是一种需要,即社交需求。
在社交中间,自我价值要求得到别人的肯定,这种肯定里面包含了很多的东西,并不只是尊重需求。这种尊重里面不见得只是说点好听的话,得到别人的肯定,不止如此,里面还包含了安全需要。他会觉得:“你尊重我,对我说好话,那么你就不会害我,当我有困难时会帮助我。”其实,尊重需求里面蕴含了安全需求,我们为什么需要周围人肯定自己嘛?那是一种安全感,同时也是一种价值感。价值感就是——你们需要我、社会需要我、单位需要我、老板需要我,所以他不会炒我的鱿鱼。这里有安全的成分在里面。
安全发展上去,价值得到肯定的时候,就是所谓的尊重需求。比如,一个人在某行业做出了成就,他就会在那个圈子里面威风八面。我经常看到这样的人,但换在另一个场合,他就像只鹌鹑。比如,一群生意人坐在一起谈生意,最有钱那个人的价值被认同,得到了尊重,在那里纵横捭阖,谈笑风生,粪土当年万户侯。但是,把他弄到政治圈里,面对各种当官时,他一下就变成鹌鹑:“局长,书记……”一张脸笑得稀烂,我也见过这种人。
所以,尊重需求里面包含了很多内容,那是价值感的一种体现。当价值感达到很高的时候,他会发现被别人认同还不如被自己认同。被自己认同是什么呢?自己的一个目标提出来,所谓的理想得以实现,就叫做自我实现的需求。
作为孩子的时候,我们就受到各种蛊惑:“你长大了要怎么样、长大了要怎么样。”穷的家庭就跟孩子说:“孩子,你要争口气!隔壁王老大瞧不起我们,你读书挣钱,将来把他们的房子买啦!”这是穷的例子,富的就说:“你要更富!”或者有的商人被当官的欺负了,就告诉孩子:“民不与官斗,你将来考上好学校,然后去当官,就把他的财产没收了!”当然,你不会像我说得那么直白、那么戏剧化,但是,各方面的引导一定会这样。
人的需求很奇怪,以前曾说过美国人的移民四代,即移民到美国的四代人的发展经历,他们的需求不断进化。
第一代人穷,于是去淘金,这是生理需求,所以出了很多关于淘金的电影,比如西部冒险,很多西部影片就是这么来的。
源于第一代人的奋斗和冒险,于是发了财,结果第二代就不缺钱,而缺权力,所以很多都去参选,争取当官做议员等等。
父母当了官,作为第三代的子女不以为然:“老爸整天出去勾心斗角,多苦啊!不行,我们要搞其他的!”于是开始搞艺术,唱歌剧,或者模仿一下维纳斯的断臂,时髦一点的去好莱坞演戏等等,感觉这些更浪漫,比当官好多了。
搞艺术的过程中会接触各种各样不同的人群,各种层次、各种性格、各种环境的人,去了解人性是怎么回事,因为深挖人性才能做出好的作品。于是,第四代人就慢慢发现,这个社会可能不像他们说的那样,然后开始追逐宗教,去找生命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是一种需求,需求会不停地往上延展、往上推,这样一层层地上去。
自我的各方面满足以后,一定会有理想——我要去完成什么。而且,这个理想是不停变化的,比如,没有钱的时候追求钱,钱追求到了就去求其他的。在中国或许很难追到一官半职,他就可能去追求名,所以马云天天出去演讲,最后还要去演功夫!(众笑)他一天天地把自己往上推,推到现在,好了,看他楼起了、看他楼塌了……这是必然的,就算外境不整他,业力也会把他推下去,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如果去追求这些,最后一定会痛苦。对自己的设定一天天地加高,不断去实现它,我们称之为“理想的实现”,即所谓的自我实现。人把自己定了位:我要做总统,我要做科学家,我要做什么什么……这是理想的实现。
达到了极致,即超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个需求是后人加上去的。对于超自我是什么,其实说不清楚,马斯洛也说不清楚。超自我的实现,只有佛法说得清楚,即没有自我——啊,这就厉害了!
而超自我是什么,至今仍然说不清楚,就用一些感受性的东西来表达,比如巅峰体验。去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有时候会做到忘我的程度,会产生一种很自在、很喜悦的体验,称为“巅峰体验”。他们认为这就是超自我,其实,这是他们在搞自我欺骗。这种超自我很容易做到的,我现在马上教大家做到,不信啊?去长跑,跑到缺氧的阶段,当缺氧达到很厉害的时候,就有点所谓的颠峰体验。但是,我不信你可以做到一直缺氧下去,你试试看!这样的话,你就彻底巅峰体验了——你会死的。
为什么王石喜欢去登山呢?因为海拔高的山峰缺氧,缺氧后头脑不思索,情绪也起不来,身心处在安泰中间。当然,不能有大烦恼,不然山都登不上去。这些人的财富满足了,各种实现都差不多了,于是就去追求这种巅峰体验。有很多西方的富人就喜欢干这种事,搞得很刺激,玩飞机等等之类的。还有一些人天生对世俗的钱财名利不感兴趣,喜欢搞一些攀岩等刺激的活动,这要彻底忘我的。
纪录片《徒手攀岩》中,提到一位美国的年轻小伙叫亚历克斯,大家都不知道他为何这么喜欢攀岩,因为这个东西会有瘾的。因为攀岩时要绝对地全神贯注,稍稍有想法就可能会掉下去,生死的力量把他逼到完全不去思考,心无旁骛地攀登上去。那真的需要专注,不专注的话,分分钟会掉下去。很多人看到后吓尿了,那真的是吓到你半死!
实际上是通过这种环境把你逼到没有念头,然后在这种状态中去做,这样就有快感,他们把这种体验称为巅峰体验。而在佛教里面简单得很,认为这并不算什么,而且攀岩过后快感也无法延续。
这个“超自我实现”到底是什么,其实马斯洛也没说清楚,但在佛教里面是非常简单的,就是无我的训练。而心理学家说的谈不上无我的训练,最多就是一点禅修、禅定的感受,暂时的念头、思维被压制住,称之为“巅峰体验”。
还有一种就是事业完全成就,比如话剧演员,演完以后万众欢呼,观众们拍手称好,他在其中得到巨大的满足:“观众的掌声是对我最大的鼓励!”他把这个称为巅峰体验,扯淡!这是自我得到极度满足的一种自我的表现。而真的修行人看得下面有人拍掌,会觉得这是如梦幻泡影,认为拍和不拍都差不多。普通人虽然说不清楚这种巅峰体验,但还是会去搞这些。
不管怎么样,这是马斯洛总结出来的普通人的六种需求。前五种很好理解,后一种忽略不计就行了。这五种需求都有个统一的特点,是什么呢?生理需求要朝外去拿;安全需求要去建立;社交需求就不用说了,你要跟外面打交道;尊重需求更需要外境。世俗的自我实现不可能像佛教那样,佛教的自我实现是闭关,不和人打交道,认为自己是不成立的、外境是不成立的,坐断大雄峰,大地平沉、虚空粉碎,那时候自我没了,就实现了。
世俗肯定不是如此,它认为的自我实现,是在某个行业、职业或者技艺里面得到认同。当然,他们会以某种方式去拔高,特别是中国古代文化,比如,以武入道叫武道,以棋入道叫棋道,还有花道、茶道等等。但是,古代人说的以什么入道,其实已经有了正确的世界观,然后借助某种事物去完成这个世界观。而现代人根本就没有什么是道的世界观,所以,去以某种行业、技艺来入道是不太可能的。
他们所说的自我实现,其实就是某一种技能、某一个行业,或者某一种世俗的成就达到顶峰,万众欢呼的时候,称之为自我实现。这种自我实现,不实现还好,实现以后就完了。他一定要改变它,否则就会失去动力,甚至连活下去的动力都没有,他一定要追求更高的东西。比如,秦始皇统一了六国,算是自我实现了,然后怎么办?追求长生,汉武帝也一样。否则,他会觉得活着的意义不存在了,而世俗我们所羡慕的东西,他早就有了,所以他一定要追求更高的东西,最后会一直处于追求里面。
向外驰求的方式会导致八苦
这五种或六种需要,其实牵涉到一个最根本的东西——需要去改变外境,需要在外境里面去索取,会把外境搞得更复杂、更合符自己的心意需求。一旦外境合符了自己的心意要求,他就要去寻找新的外境,是不是这样?一定是这样,不管他有什么需求,说得多么的复杂,总结起来就是这样。
而这种方式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八苦中除了生老病死的四苦,生老病死四苦肯定会有的。其实,生苦和死苦我们都忘记了,死亡我们经历了无数世,只是这一世还没经历,所以不知道。但老苦和病苦一定会有的,活着都能体会到。生苦你会忘记;死苦没来,你可能还不知道,过去世的都忘记了;对于老苦,年轻人可能感觉少一些,女性上了30岁、男性上了40岁就开始了;病苦,小孩都能感受到。在此,这四苦不作过多的解释。
后面的四苦分别是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阴炽盛。
如前所说,企图去改变外界、去奋斗,都是为了有所求。比如,为了获得生理需求的安全,就要吃饭睡觉,而生理还有很多其他的需求,其中有个最大的需求就是谈恋爱。你一定要去奋斗的,去奋斗的时候,就一定会有求不得苦,这是没办法的。
你一定会有求不得苦,想去追求什么马上就能得到满足,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求不得苦有两种,一种是确定追求不到,然后产生抑郁症,这不算真正的求不得苦,而是因求不得苦而引发的爱别离苦,抑郁症就是这样。比如,他希望获取优异成绩,从而得到快乐,但他确定自己无论怎么学,成绩都不会好,然后就不舒服了:“我还有什么意思啊?我这都做不好,我还不如死了!”这是因为求不得苦而引发的爱别离苦。
还有一种求不得苦,苦还没展现,还在奋斗的过程中,虽然熬夜、受苦、被老板欺负啊,但毕竟会收到工资,这是可以忍受的、还有希望的求不得苦。比如,每天在单位里面上班,你真喜欢那个工作啊?很少人会喜欢自己的工作,而大部分是不喜欢的,但为什么还要坚持干下去呢?有工资啊!工资是最迫切需要的东西,其他还是可以忍受的。但是领了工资以后,每天在用的时候叫爱别离苦,每个人都要经历这些。所以,你去追求这些东西的时候,一定会有求不得苦,而求不得苦分为两种。
爱别离苦也分为两种,有能和所两方面的爱别离。如前所说,追求到了钱以后,也会逐渐减少的,所以你要不停地去追,这样又有了求不得苦。现在很多人会把积蓄存进银行,似乎利息会越来越多,但是,你绝对会发现银行的利息永远赶不上通货膨胀。为了保持钱的不减少,还得去继续挣钱。
我年轻的时候很天真,初来广州,当时100元定期一年可以得到7.2元的利息,我算了一下,20000元存一年的定期,可以够我一年的生活花销。我当时的理想、当时自我实现的价值,就是一年有20000元的存款,靠利息过日子。等挣到20000元的时候发现,第一,利息减少了,第二,利息吃两碗沙河粉都不够了(沙河粉是广东的名小吃)。总之,会发现赶不上这些变化,所以一定要去奋斗。
也就是说,所境上所争取的东西,一定会变化。你买的房子会旧,买的汽车也会旧,所有物质的东西都会旧,最麻烦的是你娶的老婆都会旧。有人说:“衣不如好,人不如故。”那是哄人的,什么都是新的好!重视自己内心感情的人,才会新衣不如故人,而现代人绝对不会这样,现代人的思维跳跃、心灵混乱,很难对一个人、一个境,培养出非常浓郁深厚的情感。
譬如他在媒体看到杨幂、Agelababy(杨颖)等美女,回过头再看看你、再看看这些美女,再看看你、再看看这些美女,这相同于修白骨观。你们不相信啊?真会这样,除非他的内心里面情感深化,觉得长得漂亮也不咋地,还是老婆好。也不是没有这种人,但很少,大部分都会对着你修白骨观的——开玩笑,那不是真的修白骨观,请不要当真!所以,爱别离会表现在你争取的对境产生变化,慢慢地,你就不喜欢了或者不满足了。这是外境的。
内境也一样。以前曾讲过能感疲劳,任何一个东西在没满足之前,那是最漂亮的。常言道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到,因为偷到了以后能境会变化的。比如你所回忆的初恋情人一定是追不到的那个,追到了就不叫初恋情人,而会变成黄脸婆。初恋情人一定是失恋的最美,如果结了婚,那就完了,因为能境会疲劳的。
吃辣椒也是一样,开始吃一点会觉得很辣,后来吃很多都不觉得辣了。吸毒也这样,输液也这样,比如青霉素,开始打最差的青霉素,然后青霉素越打越高级。大家想想是不是这样的?你的生活一定是这样的,开始以为这样一定会很美好,事实上绝对不会美好的,爱别离苦一定会有的。
然后你要不停地去追逐这些东西、去改变环境,一定会与其他人产生争斗。娑婆世界就是堪忍嘛,因为狗多骨头少,那咋办?互相撕咬!请看现在的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是不是这样?美国人凭什么来跟我们打贸易战?我们先不要去管正确还是错误,从哲学层面上来看其实很简单——怨憎会。你要去争取这些东西就会发生冲突,你以为像大乘菩提心一样,好的别人拿走、坏的留给自己。不会这样的,而是好的自己要、坏的给别人。所以一定会出现怨憎会苦。
为何会出现前面的三种苦呢?原因是我们以五蕴的聚合成为个体,然后以个体跟周围发生关系的方式来产生快乐,但是,在求快乐的同时必然带来痛苦,这种方式就是所谓的五阴炽盛。个体跟外界发生关系时,无非就产生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但是,偶尔把自己关在家里不跟外界发生关系,由于快乐是依据这个个体来产生的,你就会有孤独感,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
人在外面发生情绪时还好一点,可以与人交流等等,但是,一回到家里只能蒙在被子里面哭,这就是五阴炽盛。很多有钱人平常威风八面,到了深夜会看着月亮发呆。看着月亮发呆还有点诗意,说明他的内心还有点能量,有些人连看月亮都觉得无趣,而我看到过很多这样的人,他的生命能量在开始耗尽。在傍晚阴气比较盛的时候,抑郁症就开始出现,一直发展下去,眼前就会开始朦胧,再发展下去,就会突然听到一些奇怪的声音,再发展下去,就会看到有东西飘出来了……内心越来越阴暗,这就是五阴炽盛。
依靠个体获取快乐肯定是错的,没办法获得快乐,最后一定会产生这四苦。无论你做什么工作,说得多伟大、多了不起,只要这样去,肯定是这样的。但社会不会跟你讲这些,只会跟你讲:“哎呀,这样伟大,那样舒妙”,天天都是诱惑,比如广告,“SK-II[2],你值得拥有”——你有了SK2,就想有SK3、SK4,越来越厉害,到了最后是“SK10,你值得拥有”,会不停地想去追求。
所以,通过二取去增加或改变外境获取快乐,只会让你的心越来越沉重,你要去不停地变化,不停地追、抓,在《金刚经》里面叫做“住于色身香味触法”。不停地去抓,就是求不得苦;想住在上面却住不住,就是爱别离苦;去抓、去住的时候,外境妨碍着你去抓、住,就会产生怨憎会苦;暂时离开抓、住、追的东西,因为业力,心会产生五阴炽盛苦。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你用这样的方式去,肯定会苦,而且抓得越多,爱别离就越多。比如,一个人有八个兄弟,其中一个兄弟去世就算了,只有一次爱别离,如果八个兄弟挨着死呢?拥有钱财也是一样,比如,你当年还是穷人的时候只有50元,掉了就掉了吧,但哪天成了亿万富翁拥有五个亿,有一天被抓进去,五个亿全部没收,你会一夜白头。
你抓得越多,爱别离就会越痛。还有,你去抓的过程中会不停地求不得,你求的东西越厉害就会越痛苦。而且,求的东西不会因为你求到就停止,这种求的习气会一直延续,让你去抓更多的东西。但是,他抓到了以后会发现不怎么快乐,满足不了,那怎么办呢?去抓其他的,有福报的、聪明的就开始抓佛法;没福报的、聪明的就开始找其他爱好,越找越多,可能有些东西能够舒缓一下,比如有些人去写毛笔字、钓鱼等等。但真正能解决问题吗?不行的。
这种方式决定了你没办法离开佛陀所说的八苦中的四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阴炽盛)。也就是说,根本就没办法通过世间所谓的奋斗、努力去获取快乐,这个过程中充满了痛苦。
现在这个社会是很狡猾的,它会把一些偶尔成功的例子拿出来进行宣传,只把他的辉煌拿出来宣传,而不会去描述他的内心感受。同时,被宣传的人也希望自己被认同,因为那也是一种自我实现。
比如,我们宣传了很多奥运会冠军,得了一块金牌多有荣光啊!同时又有奖金,所有需求都满足了,刚才说的生理需求、自我实现、安全需求都满足了。谁敢去欺负奥运会冠军啊?安全需求就有了。一看到奥运会冠军,大家都会尊重,认为这个人很好,尊重需求也有了。奥运冠军就是为了拿金牌,自我实现需求也有了。这五种需求都满足了,但大部分奥运冠军老年都会病痛缠身,运动员退休以后,要么当教练,要么就无事可做,唉!心里的那种失落和空虚,媒体不会描述的。
名演员也是一样,经常看到他们上台领奖,万众瞩目,穿衣服都成了带货王——刚开始我不了解,经过询问才知道“带货王”是什么意思。他穿哪个衣服,那个衣服就会热销,所以成了带货王。看起来让人羡慕不已,什么需求都满足,但这些人往往会得抑郁症,内心里面空虚到极点。他会发现,开始被万众瞩目时,会兴奋不已,如果连续几年被万众瞩目,而且被狗仔队天天跟踪,那就会成为很极端的痛苦。
曾经有一位很出名的天王,粉丝为了听他的演唱会而卖血去买门票,有人跟这位所谓的天王说起这个事,他却很恼火地回答:“让他去死吧!”因为这些所谓的崇拜,他已经不在乎了,这种快乐已经没有了。
我们认为他得到崇拜会快乐,其实不一定,因为他已经尝透这种感受,他要其他的东西来引发进一步的快乐,但又没有,所以心里面是荒芜的。我们常说“心的荒芜”,意思是没有东西再让你快乐了,荒芜到一定的时候就会抑郁。
苦才是真理
为什么会没有东西让你快乐?你不停地抓,抓多了以后,这些东西不能再激起你的快乐,就叫做爱别离。抓不到,就是“求不得”;抓到了,还是不能让你快乐,就是“爱别离”;实实在在地开始感受到人生没有意思,就是“五阴炽盛”;不能离开这些痛苦,就是“怨憎会”。这种是往内在里面更深了一层的说法,而在世俗人的追求方式里面,会绝对发生的。
没有一个人能逃得过这些苦,所以佛陀说,无论你干什么,都是“苦谛”——苦才是真理。这种方式决定了你最终一定会苦,后面的生老病死则更加不用提。你觉得现在去赚很多钱、娶很多个老婆,会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吗?只会让你死得更快一点!这个大家都认同吧?人都还没老,结果肾不行了,是不是这样的?
很多父母为儿女操心了一辈子,就可以解决生死问题吗?根本解决不了!所以,生老病死更不用提,这种世俗的追求方式,八苦中的一个都解决不了,而且注定会遇到,所以佛陀才说了“苦谛”——苦才是真理。这不只是看到现象以后的一个总结,而是从基本哲学的原理上,注定了你会苦,所以说出了“苦才是真理”(“谛”是真理的意思)。
世人宣传的很伟大、了不起的事,修行人会对此嗤之以鼻,虽然嘴上不说,但内心里面会蔑视,这样的话,你才会慢慢变成真正的修行人,彻底放弃追逐世俗的方式。追逐世俗的过程中,我们总是想维持什么、得到什么。年轻人就要追求要考好大学、找好工作,年纪稍大的追求就是要保住家庭、健康——其实你连健康都保不住,是不是这样的?
有些人活得好一点,家庭也保住了,什么都保住了——但你能保住自己的健康吗?不行!你能保住自己的心情吗?也不行的,好心情都不一定保得住。我经常说“你会老、你会死”,这是一种无法辩驳的生理现象。其实不用走到老和死的那一步,大部分人的生活都充满了各种烦恼。他没有办法,只能无可奈何地继续烦恼,你去问他对生活的看法,他还会说:“这就是人生,有苦有甜!”这不是人生,而是愚蠢的人生。
我们是有方法解决这些的,这就是之后要讲的“修行人追求快乐的方式”。
贪嗔痴慢疑五种烦恼
能所二取产生的朝外追逐会有八苦,在追逐的过程中会有求——即贪;在求的时候,为了安全会去掉一些违缘(危害他的东西)——即嗔。这种方式,就注定是三观不正。什么叫做三观不正呢?唯物主义的观点就是三观不正,其他的三观不正都是些很小的细节,最根本的三观是:世界观——世界是怎么样的;生命观——生命是怎么样的;价值观——生命应该怎么样去运行。
比如,佛教说生命是心识的运作——一切境相由心现,这就是佛教的生命观。佛教的价值观就是两个无我——人无我和法无我,世俗的就是菩提心。
世俗人的世界观是什么?世界是物质的,人活一世,所以尽量地追求快乐,这就是他的生命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就是三观不正。当然,你也不要出去宣扬,自己心里清楚就行了,否则他会反驳你才是三观不正呢!
特别现在学佛的大部分都是女性,相比之下,女性基本上是弱者,自己的三观正,回到三观不正的老公那里,会被老公一阵暴打(不一定是拳头暴打,也有精神暴打)。还有些孩子学了佛教的三观,回去跟父母说,结果也被父母一阵暴打。这种暴打可能是精神的,现在拳头暴打的人还是不多,如果不幸遭到拳头暴打,那就毫不迟疑地离开他——我说的女性,只要你的老公伸手打你,马上走!起码走了之后再回去嘛,也不至于顶着被硬打。你不要说学了女子防身术,回去跟老公打,基本上是栽的。当然,也有老公被老婆一下捏死的,这种趋势现在越来越严重,成都大部分都是这样的,女的是霸王,男的就在家里面乖巧!(众笑)
然后在外面去寻求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就会造成慢,自己比他人厉害等等之类的。当然,慢有很多种,有七种慢,只有佛法里面才会说得这样详细。其实世间的慢很粗大,总是在相续之间进行比较,自己比他人厉害之类的。还有卑劣慢,哪怕自己不行,也觉得某些地方比你行,你说他胖,他就喘的那种人,比如阿Q精神之类的。
“疑”是什么呢?作为个体,一定会有很多无知,认知观点是局限的,所以一定会怀疑。怀疑主要基于无知与安全(与安全感也有关系),一些与你的安全、你的生活没关系的事物,你不会去怀疑的。像我以前举例说,非洲的两只老鼠打架,谁打赢了?你会去怀疑吗?你不会怀疑的,难道吃饱了撑着!但是,你家的两只母老鼠在房间里面打架,那就不行了,它会影响到你的安全。
还有就是无知,如果你知道了,你就不会怀疑的。比如,你从外面回家,看到家里的灯亮了,如果你知道有个朋友要来,先进屋在等你,你就不会害怕、不会怀疑,直接就进去了,那是因为你事先知道。如果不知道,就会怀疑有人悄悄进去的,你会感到恐惧:“啊,灯亮了?打110!”
怀疑有两个因素,作为个体,一定会具备这两个因素。第一,你一定会有安全需要;第二,你一定会无知,所以你一定会疑,你说自己不疑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学佛会怀疑呢?因为总害怕上当嘛!我们去找上师,害怕找错了,那怎么办呢?有人以为很多人都去找的上师,一定是对的,而这个上师刚好是假的,这也是个大误会。
现在很多假货名声都很大的。自称观世音菩萨化身的卢台长(卢军宏),在香港一开法会就有几万人,而慈诚罗珠堪布开法会才几百人,如果你选人多会死定的,所以真的不能这样。我们也会怀疑,但是没办法解决无知,解决不了这个怀疑。
我们为什么会怀疑呢?怀疑他会不会教错,因为影响到自己安全。如果你不学佛,影响不到你的安全,你会不管他是真是假,根本不会去怀疑他。如果你要跟他学,就会开始怀疑,但因为无知又解决不了。那怎么办呢?要让自己有知,所以要去闻思,只有这个办法。你要是去听人说,很有可能上当了,生物界有种羊群效应,跟着这个去大部分都会上当。
特别是现在的末世,传统文化圈的一些东西都很蒙人的。比如武术,一个徐晓冬,就把武术界里的太极拳、咏春拳大师打得鼻青脸肿。而徐晓冬是自由格斗圈里的一个三流角色,结果把我们武术界里的大师全弄翻了。中医也是一样,骗子成堆!
你们以为佛法不是啊?更严重!很多人学了好多年,一点反应都没有。那怎么办?一定要闻思,如果你没有闻思能力,就要像我以前说的,去拜佛、去发愿,请佛菩萨把你推到能够教你的上师那里去。能够教你的上师是最好的上师,不能教是没用的。最厉害的上师是释迦牟尼佛、莲花生大师,他们最厉害了,名声也最大,但你没有这个因缘。
起七的时候,我给大家念了一个偈颂:“佛发寺里修佛法(这次禅七在佛发寺里举行),法从佛来佛在哪?开眼不见佛法者,八万四千亦空华。”佛在哪呢?要搞清楚这些,你才能趋入修行,通过这个才能撵除无知,你才不会有疑。开悟之所以叫“断疑”,就是因为怀疑没有了——“哦,佛是这个,我明白佛在哪里,佛是什么了。”
所以,贪嗔痴慢疑一定会有,然后导致各种各样的苦。也就是说,我们的这种行为方式、用心方式注定了会苦,但是佛法修行人呢?那就不是了,这就是不同的世界观导致的不同结果。
佛教修行人的初步的求乐方式
佛教的修行人初步也一样,以二取的方式来改变环境。但是,修行人采取什么方式来改变环境呢?不是在外面去要什么东西、抓什么东西,或者是把什么东西修好,而是要心暂时脱离开环境对他的影响。甚至把一些很不好的东西通过心理来转变,而不是改变外境。外境可以不变,甚至可以更恶劣,怎么办呢?——改变心对外境的态度,痛苦转为道用。
初期的出离心,就要离开这个、离开那个,达到极端是要出家的。为什么要出家呢?离开心去找外境来获取快乐的这种方式。禅定连念头都不准起来,念头其实也是一种外境。出家修行或者去山里面闭关修行,都是为了避开这些,他放弃了入世去追逐的方式,就是要离开它。所有的修法、观想都是它。
《入行论》前面讲这样不好、那样也不好,世间法什么都坏,说了半天,连身体都是害我们的,是三十多种不净物组成的,最后连身体都要抛弃。我想问,佛家里面有什么不抛弃的?你找不到,什么都要抛弃。有人说“菩提心”,其实,最后连世俗菩提心都会被抛弃,所以产生了一个派别,叫中观应成派。
我们经常说“破”,破的意思是从思想方法里面去确定它没有价值、不实有。不实有是说它没有价值,然后就把它扔了。
我们为什么修不好呢?扔不下嘛!钱扔不下、家庭扔不下,这是比较粗大的外境。往内走一点,身体扔得下吗?有些师兄可以用禅定暂时让身体消失,但你能一直这样吗?出定以后,你的身体还是要痛,说明你扔不下。然后,内在的分别念你扔得下吗?情绪,还有各种各样的痛苦,情绪一来,就开始埋怨:“哼,我的修行怎么就一点不管用呢?”
所有情绪都能对付的时候,证悟本性易如反掌。当然,前提要遇到好的老师,不然的话,情绪等念头是没有了,但进入了很深的禅定,比如四空定,哦豁,修成畜生了,也有这样的可能。但是,如果你能够去除掉念头和情绪,就说明禅修已经很好了。
所以,最初是以二取的方式去,但他“要”的方式是排开的——不停地不要不要、减轻减轻,不会那么负累。修行人修到后来,心是很愉快的,而且会变成什么都愉快,为什么呢?通过这样的放弃,内在产生快乐的能量会越来越厉害,所以会心花怒放,不因环境而怒放。
而追逐外境的人是倒过来的,不停地要这个、不停地要那个,要了又不快乐,想方设法地再要,最后连要的能力、快乐的能力都丢失。那真的是很悲哀啊!年轻人一般是明力用过度,无法产生快乐,最后患上抑郁症。老年人连身体都不行了,内在完全耗尽,叫做油尽灯枯。
我举个例子,让大家更容易地形象化理解什么叫做油尽灯枯。一个老态龙钟的老头子,各种脏器都已经衰竭了,这时带来一个美女,脱光衣服跳舞给他看,他能快乐吗?他反应都不会有,这就叫做油尽灯枯。这种油尽灯枯是他的身体不行了,还有一种是什么?哪怕你的身体非常强壮,心力却不行了,这就是抑郁症。如果不停地去抓取,为此耗尽自己的生命,以内能这种方式耗尽就会这样子,这也是五阴炽盛苦的一种。
这与佛教的修行恰好倒过来,佛教是不停地放、不停地放——出离心也是放,放外在的东西;菩提心也是放,放自我内在的东西。各种情绪、要求,最后所谓的虚假的人格自尊都不要——自我都不承认,哪有什么人格自尊啊?但不是我们说的不要脸的那种不要人格、不要自尊,有一种人也不要人格、不要自尊,但那是无耻。而佛教里面的不要自尊,会受到人天敬仰,因为他的内心里面无我执,他愿意牺牲,而且勇敢地牺牲,这与不要脸的那种是不同的,大家要区分清楚。
总体来说,就是不停地放、不停地丢,所有修行都是为了这个。
通过放下的方式获得快乐
说得神乎其神的,很多人就倒过来,以为不放弃对世俗的追逐,还要修出什么功能。修出的功能,其实要去抓另外一个世俗的东西,那不是佛教的修行。比如,很多人读了很多的佛教书籍,里面说,修行出离心要放下对世俗的执著、菩提心要放下对自己的执著,中观说一切都没有实质要放下。本来通过修行的方式去不停地放,去获取内心的扩大、内心的自在,而他不是的,学了佛、读了书,内心反而增加了更多的东西。
增加的东西是什么?反而导致他更傲慢:“你算什么,我五部大论读完了,哼!”有了一点境界以后,就瞧不起别人:“这个境界你没有,你知道这个是什么啊——空性!”凡这么说的人,没有一个证悟空性的。他没有减掉内在的东西,反而增加了,这种人比比皆是,还拉帮结派:“你跟我是一伙的,他是坏蛋”,连人家的一点安全需求都破坏了。
很多人表面上在学佛,实际上没有按照佛教正规的获取快乐的方式,修行要放,不停地放、不停地丢弃。
“放”表现为两种方式:一种叫禅定,一种叫观修。
禅定是什么?禅定就是放弃分别念、放弃散乱。分别念不停地想啊想啊想,初学佛的人,让他坐下来静,三分钟都做不到,让他没有念头,一秒钟都做不到。当然,修行了一段时间以后就可以了,但最初就是这样的。你要通过禅定,用意识去专注,让身心平静下来,其实是放弃了分别念,放弃了念头不受控制地飞舞、乱动,慢慢地,就会放弃一些内在情绪的乱动。甚至放弃一些固定的心的状态(不是意识状态,而是心的状态),比如身体消失了,这也是心的一种状态,这些都要放弃掉。当然,那就很深了,但也是一种放弃。
观修是什么?观修也是放弃,放弃很多不良的心态以及认知方式。不良的心态是什么?比如自私心态,所以要去修菩提心,这就是修。遇到了烦恼也要去观修,比如受到别人的欺负,就观想:“他/她是我妈,我不应该生气!”这就是把情绪放弃了。通过大量的观修,最后连二元对立取境的方式也放弃了,放弃了就是所谓的开悟(自明)。所以,这是一种不停地把世间的一些分别的东西完全放开、完全丢掉,丢到后来,就能够达到最后没有二元方式的快乐,称为乐空双运或者极乐(那时候最快乐)。
放下的过程中会有修行之乐
在不停丢弃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很多的快乐。说老实话,当一个人禅修到一定时候,自然会乐的。禅修中心的人之所以能够坐那么长时间,不要认为他们伟大,那不叫伟大,而叫贪婪。让他去打扫厕都不干,觉得别人在影响他的修行——那叫修行吗?从某种程度上,说严重点跟出去打麻将、打炮是一样的。念头放弃了,坐在那里好爽啊!舒服啊!当然可以一坐几个小时啊。
不管怎么样,他/她放弃了分别念,所以获得了快乐。这种快乐会越来越强大,如果没有正确的观点,强大到一定时候容易变成误区。禅修如果修到超过欲界定,世间的快乐就不管用了。
人类难以离开的快乐有两种,一是性爱,二是吸毒。超过欲界定,就可以越过这两个。心会作比较的,这种不是概念的比较,概念比较是不管用的,而心的比较是很管用的,是直接的认知——“哇,这个已经二禅了”,二禅的快乐比吸毒快乐多了,从而超越吸毒了。但大部分人不可能这样,吸毒以后你是修不到二禅的,但禅定真的可以超越这两种快乐。
观修则更厉害,慢慢地,心会越来越清晰,你会知道快乐是怎么回事、痛苦是怎么回事,你会发现所有痛苦的根本是自我——这个发现就不得了!你会发现所有痛苦与“自我”这种执著有关,虽然我们天天说自我,却不知道内在的自我是什么,只是很粗大地认为这一堆(身体)是自我,这是很粗大的。有人骂你的时候,没有伤到你的这一堆(身体)——我骂你是王八蛋,但你哪里是王八蛋嘛?你的身体明明就是一个王七蛋或者王六蛋,但别人骂你是王八蛋时,你仍然会痛苦。是你的身体痛苦吗?不是,而是你的内在有东西在痛苦,那东西不是身体,所以“自我”不是这一堆。
产生痛苦的原因,不仅仅因为这个身体,所以,其实你不知道“自我”是什么。还有抑郁症,身体明明没有受到伤害——哪个抑郁症的人身体受到了伤害啊?有些人的身体比牛还强壮,我们团体里面也有这样的人,这位师兄请站出来!她天天认为自己要死了,结果死了几年都还没死,这是因为心出了问题,肯定跟自我有关系,但她不知道自我是什么。
通过不断地修行,心直接地、强烈地知道“自我”是什么,那就是阿罗汉的“初果向”,可以厉害到这种程度。不断地观察、观察,发现每次痛苦都跟这个所谓的“我”套在一起,如果把“爱我”这个执著一放弃,好像痛苦就不成立了,这就是观修。随着次数越来越多,最后会发现,所有痛苦(连身体的痛苦)都跟“我”的这种强烈执著有关系,慢慢地,这种见解会越来越深。在见解越来越深的情况下,心就越来越平静,从而进入定——越来越深、越来越深、越来越深,最后会进入阿罗汉的灭尽定。所以,观修的力量非常大。
然后继续去观修,当心不只是关心自己摆脱这些痛苦,而是关心别人摆脱这些痛苦时,再加上强烈悲心的引导下,他会发现有更多的快乐。心会直接感受到这些快乐,他会发现自我跟周围的所有一切都连在一起,没办法把自我跟外界分开,这都是通过观修来的。
然后慢慢会发现,所有的现象其实是一体——万法一体。但那个“一体”是什么呢?他去找,也找不到是什么(这些都属于观修的内容),最后会发现:所有的现象其实都没有本质,唯一只有光明。当他到了这个程度,二元对立就消失了,因为没有能观者、没有所观者,万法一体,这种快乐就是所谓的极乐!
世间求乐方式和修行之乐的对比
佛教修行的方式,只要坚持下去,注定会快乐,你想不快乐是不可能的。有人说:“我修了那么久,为什么还是没有快乐呢?”我只想说你是“戳锅漏”(四川方言,意指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因为你没掌握好方法,试图把佛法拿来增加什么东西,这是不行的。这些东西是要你排开内心里面的各种执著,结果你还增加了一种执著,还觉得自己好厉害。你觉得自己好厉害的时候,就害怕别人说你不厉害,明不明白?
想让别人认为你厉害,为此而去读书、去修行,叫求不得苦;求到了以后,别人发现你是个假货,心里面无比失落,叫爱别离苦;在修行团体中,突然上师表扬了比你起步修行迟好多年的晚辈,心里就感到不舒服,叫怨憎会;这种人有很多。你修了很久依然修不上去,不知道该怎么办,叫五阴炽盛。
任何一个事情都能体现这四苦,比如,谈恋爱的时候肯定要追求嘛,而排斥这种被追求也可以叫求不得苦,她求自己安宁:“你不要来追我,你长得这么丑还来追我?”她求他不要来追,但人家总是来骚扰她,这也叫求不得苦。总之,希求什么东西达不到,叫求不得苦。其实,在求不得之前还有一个得不到之前的希望。最麻烦是求到了以后,希望就开始破灭。所以俗话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是有哲学道理的。
追到了以后,两个人结了婚,就开始产生爱别离苦。王子跟公主结了婚,童话就结束了,接下来是残酷的现实生活,现实生活就是爱别离。电影一定给你找来很多的求不得苦,比如爱情电影,女的一直追求男的,经历了很多曲折,最后追到了。1:21:35电影一定要把求不得苦的环节拉得很长,人们才有兴趣看的,但是发生在你身上的时候,就不是这样了。之所以追求的环节很长,是因为求不得的时候还有希望,电影撩起这种希望让你去看(那些奸商们拍电影,有时候是掌握了哲学的原理)。
追到了就会爱别离,两个人凑在一起后,爱别离的过程中一定会很不舒服。你认为他不妥、他认为你不妥——“结婚前你是这样的,结婚后你怎么这样啦?”“结婚前,你说工资都给我,结了婚以后,不但没给我,我的工资还要给你?”追求女孩子之前,会各种关心:“怎么样啦?你感冒了吗?”上了手以后,就开始产生厌烦:“滚一边去!”这叫怨憎会,男性对女性是怨憎会,女性对男性也是怨憎会。因为这个事情开始焦躁,女的最焦躁了,暗地里流泪,这叫五阴炽盛。
以个体的任何一个方式追求快乐,最终都是痛苦。一方自以为了不起,把另一方排开的同时,心里也会种下后面痛苦的种子,这也叫五阴炽盛。恋爱都一样的,任何事情都跑不掉这四苦。
追求钱财也一样的,追求钱财也是痛苦,权力也是痛苦。就算追求到了,总害怕钱的丢失、权利带来的危险,这叫爱别离苦。追求的过程一定会苦,为此一定会耗尽心神。所以,这些追求方式是避免不了痛苦的。但学佛不能这样,你认为有个外界,这个外界能够给你带来快乐,这种方式是错的,不管它是什么,你一定要丢了它、扔了它,这就叫做“应成派”。
所以四夺里面总是破破破,什么都破完,意思就是你的心不要再粘在上面,粘在上面会苦,你得脱离开,从外回来。从外回来的过程中有很多的境界、状态,也要丢弃,不停地丢弃。执在一些状态里面安住也是不对的,最后一定要走到能所都双亡的程度,才会产生不坏的快乐。
修行的快乐有个好处,不停地在修行,烦恼在不停减轻的时候,快乐就越来越增加。这不像世俗的快乐,即使追求到了也会痛苦,因为抓取因缘来堆积是很痛苦的。只要你愿意,丢是很容易的。
所以说,一个人的世俗成就要很多人来帮忙,因为因缘要增加、要堆积。比如,一个人当个省长容易,当个国家主席就要所有省长都支持才行,是不是这样的?
对于修行的快乐,产生了一个境界就丢,这只牵涉到自己一个人的修行,相对来讲容易很多。一个人想一生修行成佛,只要狠了心(当然也要因缘具足,还要狠了心),基本上能够做得到。如果发愿做国王,成功的人就那么几个,不是很容易的。很多人做国王都不是发了愿的,而是因缘推上去的。比如朱元璋,开始根本没有想过做国王,只想找碗饭吃,结果因缘一推,就把他推成做了皇帝。
所以,佛法是值得追求的,主宰权在你自己那里。在外面,不要说做国王,挣几个钱都不容易的。很多人都拼命在挣钱,很努力,挣了多少钱?所以不是那么容易的。而佛法只要去追,快乐会逐渐地来,而且,这种快乐还会伴随着智慧的提升,为什么呢?环境因缘复杂了,自我强盛了以后,我们的认知就会受限。
一个受过情伤的人,看到异性都是不舒服的,特别是看到越漂亮的异性就越不舒服:“男人都不是好东西”,这一定是受过情伤的女人说的。我总说女的,反过来,男性也一样,过去的经历会导致他认知的偏颇,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受了伤,想到那个地方就会不舒服。
如果方式不对,试图去抓住什么东西一定会导致痛苦,世俗经历多了以后就更不行。只能不停地放。
之所以叫“中观应成派”,你们总从哲学层面去理解,其实不然,它在世俗中就要你不停地放弃。你说:“我天天放弃,还需要活吗?”你会活得尚好的!放弃,并不是让你回去马上把房子卖了、老婆离了、老公休了、孩子送孤儿院、父母送养老院,那不行的,你是居士嘛。你要在心里面知道这些东西迟早会消失,过于执著会导致痛苦。是这样的放弃,而不是形式上的,回去马上要出家、住山洞,这种冲动的人要小心,也许两下就翻了。
我以前曾想过,在终南山或者五台山去买一些草房子(我们的钱可以把五台山的草房子全部包了),带领着大家在里面喝清水、吃水果,然后一起修行。幸好我没这么做,否则开始会有一群人,三个月以后,就我一个在那里,而且我也不能肯定自己一个人能够坚持多久,所以不要冲动。
通过转化的方式获得快乐
观念里面要知道,第一,快乐要通过放弃而得到(减轻对外在粘着的负担);第二,快乐要通过转化而得到。佛教徒对待外境的态度,除了放弃以外,还可以转化,转化什么呢?
如前所说,我们不能马上丢掉,那怎么办呢?我们可以把一些生活和修行中遇到的对境,由痛苦转为道用。《修心七要》大量在讲这些东西,很多人就是因为这一关的修行不过,一上去就寻找本性,所以“扑街了”(粤语:意指不行了),因为最基础的转化内外境的修行都没有。
什么叫做转化内外境呢?学过这些内容的人很快就明白了,我现在笼统地讲一下,以后会慢慢再讲的。
人的普通习惯就是快乐就要、痛苦就推——“好的拿进来,坏的赶出去”,是不是这样的?大年三十都在唱这首歌,你把坏的赶出去,结果赶到别人那里去了,好自私啊!这些都是邪见,春节天天都在听,而人的心态就是这样。而我们要开始转化,恶劣的环境、恶劣的心、恶劣的遭遇和痛苦,都要转为道用,这是最重要的修行,这是佛教徒获取快乐的方式。
世俗人却与之相反,如果你强烈地排斥,痛苦反而会越来越厉害,原理是什么呢?比如,因感冒而身体痛苦,这时旁边的人恰好不小心用尿洒到了你,你肯定会很生气:“这狗东西,为什么要泼尿给我啊?为什么不泼甘露啊?”就算泼给你甘露,如果见解不对,也成了尿(开玩笑哈)!这时候会痛上加痛,外在的身体痛,心还去抵抗它就更痛。
很多恶劣的情绪来了以后,比如抑郁症,来了以后去对抗它:“怎么就抑郁了?怎么又抑郁了?啊,快吃药!”这只会伤上加伤,而且伤上加伤不一定会变好,反而越变越糟糕,负负不得正,请大家记住,这不是数学计算。
佛教不允许这样,痛苦来了要坦然迎接它,一是通过思维的方式,二是通过觉受的方式。
思维的方式是什么?修菩提心有很多方法,以前曾讲过很多。痛苦来了以后:我愿意接受这种痛苦,以解除所有众生的痛苦。请记住:你发此心不是为了解决这个痛苦,是要坦然接受。“坦然接受”才是关键,“坦然接受”会放弃对抗,避免了心的痛苦。物理的痛苦不一定会减轻,但心里的紧张和对抗至少放松了,这是对待物理病痛的一个转化。
心理的转化就更容易,会立即见效的。比如抑郁了、痛苦了、被老板骂了、被师兄吼了(我经常吼人的),吼了以后,心里面会很不舒服,然后去观察这个不舒服:我愿意地接受这种不舒服,以换取所有众生不再受这样的苦难;我坦然接受它,它来得越多越好,我都接受,我接受一分,众生的痛苦就消除十分。你要真心这么去想,这么一想,你就没有对抗了,这时候反而很怪的,你会发现心里的痛苦开始消失,立即产生快乐。当然,要训练得很纯熟才行,如果训练得不纯熟,越抵抗越恼火,越转化越恼火,说明那时候心里没有当真。
“当真”是心不容易做到的事情,思维很容易当真,心的直接觉受要当真是很难的。举例来说明,比如,拿针插进你的眼睛,意识想不害怕是没问题的,这很容易想。要是真的插进去,即使意识告诉自己不害怕,眼睛还是会不停地眨。
恐高症也是这样,走到很高的地方时——“不害怕,不害怕”,但心却没办法把那个不害怕当真,心里面隐含着更厉害的东西,你根本观察不到,这是因为没有长期去观心的缘故。如果心真的能够把概念当真,那就是知行合一,那就厉害了,修行就为了完成这个。如果你想诚心诚意地、当真地接受这些痛苦,以解除所有众生的痛苦,当真这么去修,心里面的苦难就会消失。
这是很怪的,你愿意它来的时候,它就没有了;你抗拒它,反而越来越厉害,这是心的运作方式。你们不要认为“痛苦转为道用”只是教条,不是的,那是具体的修行方法,但是很难当真!
那要怎样才能当真呢?要天天很当真去串习,所以“直心是道场”!直心是道场的“直心”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当真!你以为还有什么其他的直心啊?心拿出来明明是弯弯曲曲的一坨,怎么可能直啊?直的是镶上去的心脏支架!
我们就是要当真,虽然不太容易,但是,一旦当真了以后,这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修行方法。情绪上的东西会被完全解决:我愿意用这样的痛苦代替所有众生的痛苦——自他相换。物理上你说做不做得到啊?物理上还有点困难,比如,你的身体得了肾脏的病,你愿意以此痛苦代替所有众生肾脏的痛苦,这还是比较难做到的。但是,因此而修到很深的定,身体也会产生变化,要靠定才行。
所以,佛教修行采取转化的方式,我们获得的快乐会越来越大。而且,这种快乐不会因为获得过一次得到满足以后,就产生能感变化——其实能感也是变化的,怎么变化呢?越变越好,越变越厉害,法喜就是这样的。法喜刚刚出来只有一点点,但很快就没有了。而且根本不能受到冲击,有些人修行有点感觉,骂他两句,顷刻就没了。很多人修得好,我就故意刺激他,吼他两句,哦豁,原形毕露,什么法喜都没了。所以,这个法喜不算什么,有时候讽刺他两句,法喜就没了,说明这个法喜很轻微,一点都不牢固,程度也不够、宽度也不够、力度也不够,很弱,但它会一次一次地增加。
如果遇到好的上师,他会借机拔苗助长,故意给你制造一些东西,慢慢地,让你的心越来越松、越来越宽大。宽大到后来,连生死都会被破除掉。
当他哪天明白所有认知的本体,根本就不会有生死,这就叫超越生死,而且能够安住在上面(当然,那种安住不是一种有意的安住,不是禅定那样的安住,而是不住而住,是一种彻底的明了),他会发现那个东西是没有生死的、不会变化的,不生也不灭,也没有什么常和断,即不常不断。
但是,在没有达到这个之前,通过这样的修行,各种各样的执著开始丢失、消失、转化。人就开始变得心胸宽广了,智慧、明力一定会提高。如前所说,哪怕你“放弃”,都会提高智慧,然后“转化”会更提高智慧,认知能力(特别是对心的认知能力)会越来越清晰。这些人如果具有菩提心就可以去教人了,原因是什么?有菩提心的人,导致他认知偏颇的烦恼与情绪没有了,看问题就清晰了。绝对不会说“男人都不是好东西”。男人和女人都是妈,怎么可能不是好东西啊?当然,究竟上都不是妈,因为都不成立。这些执著会得到消除,
所以一定要当真修行。在修行的过程中,也会慢慢地获取到快乐,为什么?你不停地去除心里面的杂质,慢慢地,心胸就越来越宽广,快乐就越来越多。
世俗人就要不停地堆积、堆砌环境,或者故意去制造一种环境。什么叫做故意制造环境呢?有些人喜欢堆积,看到家里面有很多东西,就觉得很满足、很富足、很满意。有些人则恰好倒过来,比如乔布斯。有人就辩驳:“你看,乔布斯就不是这样的,他的房子好简洁啊!”你知道他的简洁是怎么来的?你知道他的那个简洁房子需要多少钱啊?要别人堆砌多久啊?所以别上这些当!乔布斯的房子不是真简洁,而是复杂以后的简洁,是一种更复杂。听得懂吗?你想想看,他的房子控温是藏在结构里面的,一进去就会感觉到舒适的温度,还会告诉他今天该怎么样,缺少营养等等之类的。要造这么一个AI房子,得花多少复杂的堆砌啊?所以别听信这些!
真正的简单是什么?密勒日巴尊者,衣服都不穿。当然,他是完全不需要这些东西了。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修行慢慢地转化,转化到后来,会发现任何环境都会快乐。而不像世俗人那样搞各种各样的堆砌,一定要环境的变化才让自己快乐,这个变化满足了,就要变化下一个。连我们听课都是如此,知识要不停地更新,我不能反复地跟大家讲出离心、菩提心,否则你们会恼火的,听的人会越来越少,为什么?因为喜欢听到新的内容。
佛法哪有什么新的?凡是说新的佛法的人可以马上离开他,佛法不可能有新的,只是讲的方式不停地变化,根本上就那一个,释迦牟尼佛一出来就没了,被他一个人说完。
对于转化,世俗人就不停地加新的,新的会让自己快乐,但学佛的人就不能如此。第一个,他会放弃,无论它在不在,都会快乐;第二个,即使它来了,他通过转化也会快乐。最后会变成什么都快乐,“郁郁黄花皆是般若”,般若就是快乐自在的意思,“青青翠竹皆是菩提”,也是轻松、愉快、智慧、慈悲的意思。
什么都快乐,到了后来,如密勒日巴尊者说的“念头越多越快乐”之类的东西就开始出现。还没提到真正的解脱(能所双亡的那种乐空双运),都会这样。那种快乐会越来越盛、越来越盛,那时候不用达到庆快平生那样厉害的证悟程度,只需达到这个程度,都会觉得这一生值了!这才是真正的生命,至于拼命去追求这样那样的无聊外境,哪怕再圆满都是苦难,真的是苦难!
以前曾讲过佛陀与弟子在湖边修行的故事,吃饭(吃莲藕)的时候,发现佛陀的那一份被人偷走了,他的弟子就很生气,然后全体一起来诅咒这个人,诅咒他:财富圆满、眷属圆满、相貌圆满,什么都圆满。现代人基本上都受了这种诅咒,是不是前世偷了什么东西啊?我们天天希求得到这些圆满,就像受过诅咒似的。
我说的这些,并不是什么迷信,也不是臆想、布道、吹嘘,而是实实在在很具体的东西。我也没有故弄玄虚,装得道德崇高,而是尽说老实话,有时候还会满口脏话。说的就是这些,要当真去做就会这样,不管你是好人还是坏人,都不重要。如果不去做,你是个蠢人;如果去做,你是个智者。
用正确的方式一定会这样,离开、减轻对外界的贪著,从而转化各种各样内外境的执著,这是佛教求取快乐的方式,所以注定快乐。前期为什么不行呢?第一个你修错了,第二个你时间不够。你只花了三天时间,没吃三天素,就想上西天,这叫轻浮!很多人修了三天、三个月、三年,就来说:“师兄,我都修了好久哦,我怎么还没这样呢?”我都修了30年,都还这样呢?我也想去问佛陀:“佛陀,我都修了30年,我头顶上的髻在哪里?快给我安上!”这种情况就是搞错了,你总想求得什么东西。
你一定要放弃一些内在的烦恼,放弃一些贪著,慢慢地,心的自然快乐(法喜)会浮出来,欲望、贪嗔痴等潮水退掉以后,心底里面的真实快乐自然会浮出来。如果你不去减掉这些潮水,还往里面加水,而加的水叫佛法或者佛教团体,那个快乐是不会出来的,只会越来越痛苦。你看嘛,有些人的世俗贪著、烦恼没有去除掉,还在修行中增加了更多烦恼,这种事情比比皆是。
请记住:佛教求取快乐的方式是减轻或者转化,而不像世俗那样拼命地去抓取、去增加、去改变,改到合乎自己的心愿。我们也改变,但在内心里面改变,而世俗是在外境上去改变,所以佛教也被认为是修心。世俗人是在外面去追求,哪怕科学,也只是去改变外境,所以心外求道,一无是处。
两种求取快乐的方式截然不同,到了后面,修行的快乐自然会呈现出来。噶当派的噶当四依法:“心依于法、法依于贫、贫依于死、死依于壑。”心依于法,如前所说,就是不停地不要;法依于贫,让心更好地安住在法上,就要贫,不要贪婪想拥有那么多;贫依于死,这不是要让我们贫死,而是保持这种不希求贪多的习惯,一直到死,即不停地放弃;死依于壑,想让这种状态一直保持下去,最好的地方是在山上,即荒野的地方,可能是挖个山洞。
大家一听就傻了,我没要求居士这样,虽然密勒日巴尊者也是居士。第一,我们心里面要知道不要过多的贪求;第二,拥有的东西如果它要走,就让它走。还有一些东西要主动脱开,如果它不走,你又不主动脱开,那是不行的,这就是修出离心。
脱开也不是如前所说的马上就离婚、马上就把孩子送孤儿院,而是心里面要明白:这些东西即使不离开,最终也会离开——你会死的,你会老的,所以预先在心里面去放弃。离开了这些,心的快乐才会出来,不然的话,世俗之事都让你愁不完,哪有什么修行的快乐啊?
修行人如何超越马斯洛的五种需求
你不能马上放弃它,在世俗中一定会有很多不好的冲击、痛苦等违缘出来,这时候转化就来了。转化到一定时候,那真是很开心的,任何痛苦来了都会转成道用,刺激已经不存在,恐惧已经消失,生理需求自然得到满足。
安全需求呢?在不需要安全的时候,安全需求也满足了。尊重需求呢?他不需要你的尊重,世人唾骂也没关系,从而也没有了这些苦。社交需求呢?自我根本就不需要社交,只要跟自己的法去社交就行了,他也不需要这些了。
所以,马斯洛的需求对一个修行人来说是不成立的。自我实现,佛教是如何实现的?他把自我消灭了,叫自我完全不实现。彻底没有,就完成了最后一个超自我实现。所以,这六个需求中,他只需要最后一个需求。一个守了戒的修行人,不会有不安全的恐惧;一个发起了菩提心的人,也不会有不安全的恐惧,也不需要别人去尊重他。
那生理上的需要呢?一个发了菩提心的人,这时候护法的功德就出来了。你要是当真发了菩提心,即使全世界的人都饿死了,你都饿不死。当然,可能会饿个半死,这是成立的,但他也不会怕这些。
在前期积累功德的过程中会这样,但他也不会怕的。所以,那些需求对他来说都不成立,因这些需求而造成的苦难也会随之消失,最后会达到超自我实现——就是无我的实现,达到真正的乐空双运,在任何环境里面都是快乐。
举例来说明,福山涌泉寺里有一副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的一个化身)的对联:“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空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用何物供养?”这句是调戏施主的。下面一句才精彩:“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是什么来由?”
“年年坐冷山门”,孤独嘛,没有了社交需求。“接张待李”,有很多烦恼嘛。作为一位上师或者善知识,接张待李是很烦的事,别人来提出问题之清奇,恨不得吃了他,还不能随便说他,否则就埋怨上师或者善知识不慈悲。而且,可能五百个人问的都是同样的问题,上师或者善知识得回答五百次。而他不是的,面临这样的状况,仍然欢天喜地。坐冷山门,还是舒舒服服的,请问他的得意处有什么来由?是怎么来的??就是刚才说的那些,外境已经对他造不成刺激了,各种烦恼被转化掉。
当然,到了弥勒菩萨这一步就不只是这样了。乐空双运,一切都如梦如幻,所有的现象、念头起来,全都是法性游舞,那种坦然和自在很多人都体会不到。但是,修到一定时候一定能够体会得到,这也不是很难的,开悟就可以,然后慢慢去加强它,快乐会非常厉害。
还有密勒日巴尊者,他以“穷”而出名(以修行环境恶劣而出名),他说了很多关于修行快乐的道歌,里面讲了很多修行的快乐,比如修行八乐等等。那些乐,你们不一定看得懂,但最基础的一些乐是看得懂的。后面一些关于拙火这方面的乐,你们不一定看得懂,开悟了以后的快乐不能看懂。但前面讲的那些乐是看得懂的,而后面乐空双运层次的乐,一定要依靠前面的基础。所以,佛教修行的快乐真的非常实在,还可以求取得到。
你为什么没有求取得到呢?你没有用心,你没有当真,你不愿意放弃,你不愿意转化,或者是转化的力度不够,还有些方法没到位。有些人缺乏一个好的修行环境、团体;有些人即使有了好的团体,也不用心。所以快乐会越来越窄,特别是进了一些佛教团体还不用心,还会很快把福报耗尽,然后痛苦就开始现前,甚至有时候剧烈的痛苦会现前。
两者比较以后,大家都知道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大家觉得这样那样的因缘好像控制不住,其实不然,按照世俗的方法去追求快乐,不管什么样的因缘,最后一定是苦,因为方式决定了——苦谛。如果按照佛教不停地放弃或者转化的方式去追求快乐,只要熬过前面艰苦的期间,快乐随处都是,举手投足,扬眉张目,无处不是快乐,挡都挡不住。
这绝对不是造谣,或者是在臆想、背书,每个人都可以实现。但是,你得发强烈的心去做,事实证明,有很多师兄开始有苗头了,甚至有的已经做得比较好了。
反思修行没有法喜的原因
大部分人为什么修行了十几年,一点这样的快乐都没有?这要反问一下自己,到底在学什么?到底有没有按照佛法那样去做?天天在说应成派,破破破,破什么啊?越破越多,那破了吗?那叫嘴巴客!天天说他空中观的,那更搞笑,他说的“他空中观”,其他都空了就自我不空,这就更恼火。所以,我们不能总是去背书,一定要实际去做,落实到很具体的修行上去,而且要坚持,要经得住挨。
修行中,人我的反扑是很厉害的,熬不住一般都退,而且大部分都退,很多时候需要团体、需要上师。这是没办法的,看到有人给我发的信息,虽然见不着人,但我知道他开始熬不住了,这时候跟他说什么都不管用,只能无奈地看着他退失。所以,熬过去真的不容易,需要很大的福报。福报怎么来呢?修五加行、磕头、供养、布施、放生,特别在这个时代,希望大家要多放生!
这个时代很不安全,不安全体现在很多方面,一不小心就喝到毒水、吃到地沟油,所以要多放生,发愿让自己去修行。放生是最好的事,长期坚持这么去做,发愿去改变内心,如前所说的不停地放弃、不停地转化,快乐一定会慢慢地来,而且来得很猛烈。意思是随时随地都在快乐中间,真的是晚上睡觉都会笑醒,如果走不到这一步,就说明修行没用心。
快乐是心的能力
对于世法,不管怎么用心都是苦,不用心还是苦,所以用不用心都是苦,这种需求方式就决定了这样。大家能够听得懂吗?我已经说得超级通俗了。
大家要记住,“快乐”这个东西本身是心的能力,心本身可以不因外境而快乐的,但我们的心习惯了跟外境在一起,不知道心不需要外境也可以快乐,这是一种快乐方式。普通人的快乐方式要跟外境在一起,而且要不停地改变外境才能让心快乐。这种方式建立了以后,习性是很强烈的,所以,一个人待久了以后就感到不爽,一定要出去找个环境让自己快乐,比如打个电话等等之类的。心一定要习惯跟一个外境关联,这个外境是各种各样的东西,可以是人、可以是物、可以是台电脑,甚至是手机上的APP,他没办法一个人自己待着,心跟自己待着做不到。
世俗人的心一定要朝外去找快乐,而修行要反过来,心要放弃外境,最后发现心自己是最快乐的。心自己本身是空性,它不需要外境的时候没有办法不快乐,心本身是快乐的。而且,心在离开过去通过二取拿取快乐方式的时候——虽然放弃也是二取,不舍不取才是真正的能所合一——但最初是放和转化,都是二取,但这种方式会越来越快乐的,变成习惯之后心本来的快乐就会出来。
青黄不接
所以,心在摧毁前面追求快乐的错误方式,到心感受到放弃和转化所带来的快乐,这个过程是很长时间的。在新的快乐方式还没建立之前,有个期间叫做“青黄不接”。这个期间就精彩了,大部分的怪象就出现在这个期间。刚刚开始进来,一般都充满了朝气,像打了鸡血一样,一些比较奔放和狂野的虔诚行为都在初期。以为投靠了某种黑社会,所有的好处都来了,满地打滚的、眼泪鼻涕一起流的,什么人都有。慢慢地,开始觉得不行了,在长期追逐和修行的过程中,发现没有快乐,就开始怀疑是否受骗了,或者埋怨自己不是根器。要么埋怨外界,要么埋怨自己,反正就这两样,别无其他了。
这个过程最关键,要坚持。如果根器比较差、决心比较小、信心比较弱、福报比较小的这种人,拖的过程要长一些;福报比较大,信心比较强烈的这种人,过程就很短;有些人根本就不会有这个过程,特别是一些再来人(指真活佛,假活佛根本就没有快乐,完全要堕地狱的),可能会少一些,一下就回到本质的快乐上去。
而大部分人是不行的,这个过程要拉很长,即使是那些初期开悟的人都不行。初期开始触碰到佛法,开悟了以后,他的快乐方式是跟之前一样的,还是跟世间的一些东西打交道,玩点这样新鲜的、那样刺激的,当然他也学佛法。其实有个转换的过程,如果不学会逐步地放弃掉过去的东西,很难过渡到心因为放弃外境或者转化外境而得到快乐。
兔子不要学狮子
完全不需要放弃外境也是快乐的人,那都是成就者的行为。如果我们把成就者的行为拿来哄骗自己,说我也可以像他那样,那就是常说的狂禅或者口头禅,或者叫做兔子去学狮子——狮子一跳从悬崖上跳过去了,而兔子一跳就掉下去了。狮子是过去了,兔子是下去了,这是有区别的。我们是狮子还是兔子呢?其实很简单,你观察自己的烦恼就行了,观察自己的智慧慈悲是不是因为修行而与日俱增?真的会与日俱增、日日不同的,特别是开悟的人,自心对执著的放弃清清楚楚的(即对某个事物的执著,今天还有,明天就没有了),而且会越来越厉害,理以顿悟,事以渐除。
“理以顿悟”就是已经触碰明白本性了。“事以渐除”就是一个一个的执著被放弃掉,执著一放弃,智慧就提升一层,慈悲就提升一层,对三宝的感恩就提高一层,自然而然的,这个东西必然会发生。中间这个艰苦的转折,在建立新的快乐方式这个过程中。
坚持:不走这条路,没有出路
希望大家一定要努力、一定要坚持,不要听随心的感受。
在修行的过程中,心的感受会逐渐开始麻木,觉得“哎呀,不过如此啊!”比如,前段时间积极地参加各种各样的修行,到了一定的时候,就觉得“哎呀,算啦!何必呢?现实点,走了,我们还是去清迈旅游吧!”他会变成这样麻木了。很多人还没开始就已经退了,还有人走到一半就退了,很多时候就要一直坚持下去,这个东西就要一条路走到黑,有这种狠心、恒心的人才容易成就。
有些人总是首鼠两端、畏首畏尾,我称之为“汉奸”,英语叫traitor。You are a traitor。学一学、逃一逃,学一学、逃一逃,看有好处就来了,没好处就溜了——那你跑到学佛这个团体来干嘛?这种世间法我玩得最好了,你跟我玩这些啊?玩死你!
我就是学广告的,广告就干这个事,谁给我钱,他就是大爷!这些稀里糊涂、乱七八糟的事,谁不会玩啊?但学佛不能这样玩的,否则你会栽的,何必呢?如果因果成立,玩这些会死得很惨,还不如老老实实地玩你的世法就算了。
当然也不能这么说,佛法上他虽然是玩假的,但他毕竟念了那么多佛、学了那么多经论,八万四千劫以后还是会证悟的。其实不用八万四千劫,还有更厉害的,直接去灌顶,灌顶以后故意去犯戒——很诚心地灌顶,然后诚心地犯戒,最后你一定会去金刚地狱,金刚地狱也只有十万亿大劫,出来以后就直接去净土,这是一种往生的方式(众笑)!你去嘛,十万亿大劫,也不是很长(师兄说反话)!十万亿大劫,相当于轮回这个无量劫来说,也只有一刹那。你们知道一劫是多长时间?一后面六十个零那么多年。你活这一辈子都嫌长,十万亿大劫的苦难无穷无尽,大家玩不起,千万别玩这个!
所以,中间的过程一定要非常用力地坚持,即使遇到苦难也要坚持,不停地去放生、去亲近善知识,还要闻思,中间要懂得放松。如果快乐不来、修行的法喜不生起,他会着急的:“我修了那么久,法喜怎么还不来?”有时候太急了,你要放松一下,真的要出去玩一玩,可以适当做一些世间的事(不能做犯戒的事),去旅游、去看电影,去跟朋友会面,去讨论哪个明星该死该活,等等这些都没问题。你要放松一下,放了以后再回来。请记住,总之一句话:不走这条路,没有出路——“苦谛”,佛陀早就已经说了!回过头来走这条路,过程可能会艰苦,最终一定会快乐。
这就是世俗之乐和修行之乐的一个比较,我已经把它哲学化了。道理就是这样了,你想改变?No way!(哇,英语越说越溜,我也知道不是很溜的)
总之要坚持,我们讲了那么多的经论经典,如果不去实践是没有用的,都是一些观念而已。如果要实践,就是如前所说的重新建立快乐方式,把这种快乐方式进行到底,最后一定会开悟。
总结修行之乐
学佛学到后期一定会很快乐的。你去跟他说:“你好穷哦!”他会不以为然:“我好穷啊,哎,好好好!”你去跟他说:“你这个人好差啊!”他也会不以为然:“啊,我好差啊?好好好!”他根本不需要这些,从而尊重需求也不需要了。
生理需求?处于禅坐中的人,放个屁都是香的,生理需求好得不得了!
社交需求?“我一个人很快乐,你来我也快乐,你不来我还是快乐。”净宗十三祖的印光大师,经常有弟子去拜见他,他不乐意地说:“不要来见我,不要来拜我,你们回去念佛!”这样一来,社交快乐也不需要了。
自我实现?他无“自我”,自然就实现了。
如果你还在说:“哎呀,我要修行,我需要别人来认同!”说明你还在追求尊重需要,学佛人学到一定的时候,你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你说我是魔鬼,魔鬼就魔鬼,你说我是妖孽,妖孽就妖孽嘛,”没什么,随便!反而会同情你,因为他知道自己是真的在修行,真的发了菩提心,你居然说他是魔鬼和妖孽?特别是一些成就者,就像佛陀举例说,往虚空里面仰头吐一口痰,痰自然落到你的头上。他不在乎这些,反而会同情你,什么生理需求、各种尊重需求都会消失,安住在无我的法性之中,这就会出现一种乐,叫“常乐我净”。
这个东西由于没有实有的本质,它不会坏,所以“常”。“乐”就不用说了,不是因对境而产生的乐,而是心本身的乐。“我”是什么意思呢?不是人我的“我”,而是自成的意思,它自成了,不靠其他的东西生成。“净”是什么意思呢?那种乐是不靠分别来的,也可以包含分别。“常乐我净”就是怎么都清净的,最后会得到这么一种乐。
修行之乐就三种:第一种是禅定之乐,第二种是减轻之乐或者转化之乐,第三种是涅槃之乐。这个乐会随着你的修行越来越甚,最后会达到不坏——常乐我净。
世俗之乐无非是不断地追逐需求,然后会出现求不得苦、爱别离苦、五阴炽盛苦、怨憎会苦,这是必然的。所以,世俗的方式就是“苦”和“集”,修行的方式就是“道”和“灭”,从快乐的方式去讲苦集道灭就是这么来的。
大家一定要用心去追求这些,它不是很难的,哪里有多难嘛?认为它难的人,他本身就是个“难”,从头到脚都写着个“难”字!我就想,这种人你妈怎么不难产呢?(众笑)他不愿意、不狠心,贪著世间,当然难咯、纠结咯。而不贪著世间、一往无前的人,是可以成就的。
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明天开始讲《坛经》,大家要用心听。《坛经》是非常殊胜、了不起的经典,但是,明天不会一上来就开始讲《坛经》的正文,先把禅宗的传承跟大家讲一遍,里面很精彩的,既有窍诀又有故事,满足各方面的需要。
现在开始回向。
[1] 广东话,意指谋生艰难。
[2] SK-II是诞生于日本的化妆品品牌,现为宝洁公司旗下品牌。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坛经》第01课——世俗快乐和修行快乐的比较(上)
- 《坛经》第03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