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开始看怎么证明末那识。证明末那识首先得有教证(由佛陀说的关于有第七识的说法),可以在《瑜伽师地论》、《入楞伽经》这些经论里面找到证据。《入楞伽经》是佛陀亲口说的。《瑜伽师地论》,无著菩萨说是弥勒菩萨说给他听的,那我们可以当它是弥勒菩萨说的。教证具体怎么说的,我念出来也没什么意思,我就不念了。反正那上面有,去找就行了。
没有末那识的话,那么是什么东西来承担这个不共的、很深刻的无明?
《成唯识论》总结了六条理论来证明末那识一定是存在的。哪六条理论呢?首先,它说到我们的无明有一种叫做“不共无明”。什么叫做“不共无明”呢?有些无明,在我们意识里面可以很清楚的。比如我们会清楚自己强烈的贪嗔痴慢疑这些不好的心所,它们和意识相应,我们的意识可以很快地知道这些东西。这些无明也算不共无明的一种,但中间有区分,我们不详细去讨论这个东西,讨论要说很久。只说这种无明很粗大,我们可以了解。
为什么我们在意识里很清楚地知道它(贪嗔痴慢疑)不好,在思维的时候可以把它放弃了,但是遇到事情的时候我们往往不能放弃,还是会生气、会烦恼呢?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心不听话”。比如我们经常说邪淫不好,邪淫了以后会如何如何,但是遇到邪淫场景的时候还是控制不住。嗔恨更可怕,要下地狱,我们意识里面知道的,但是对境现前的时候,你还是忍不住起嗔心。
我们意识里面其实已经很清楚贪嗔痴的不好,已经“明”了,但是我们还是控制不了,这一定是有另外一个识在搞鬼!你不能说是意识的问题,因为意识已经知道了。而前五识只是提供材料给意识,意识开始分别,它没办法承担这个作用的。在意识的大分别里面,我们已经知道这些心所不好,按道理我们就应该马上把它丢弃。但是我们的心丢不去,为什么呢?因为意识它只是“分别”而已,只是“识”而已,后面还有个“意”,“意”是它的根!如果这个根不丢弃,意识再清楚明白也不起作用。
我们经常说“在意、在意”,不是说意识在意,而是心很在意。“你爱我要用心爱我”,说的就是那个东西。但是那个心永远不可能爱你,那个心永远只爱自己,因为末那的行相永远执著有一个“我”。它也不知道“我”是什么,但它就这么一直执著“我”。这叫做缘虑、思量。
如果只有意识,没有末那识的话,那么是什么东西来承担这个不共的、很深刻的无明?所以必须要建立末那识。当然,你可以说:“那是最深层的意识。”那就拿你没办法了!弗洛伊德还有“潜意识”的说法,等等之类的,名词随便你安。但是请记住:所有的识无非是一种作用!为什么要把它单独列出来呢?因为这种作用有单独的性相、单独的承担,所以叫它末那识,或者第七识。
末那识跟我们普通人所觉察到的、分辨力很强大的这种意识是有区别的。比如意识总是朝外分别,而末那识总是朝内执著。我们看到一个东西,好漂亮啊;听到一个声音,好好听哦——这是意识朝外分别。但是末那识就不同了,末那识老是执著“我”,它朝内执著。因为这个执著,就引发了很多很多的烦恼。它引发的都是不善的心所,善心所基本上和它没关系的。
所以说要承担这种不共无明就一定要有一个单独的识,《成唯识论》是用这个推理来证明的。书上的术语不是这样讲的,我把它理解性地讲出来就是这样。
意识的生起一定要有意根,而且它一定会被意根所控制,不然我的意识可以想你所想。
然后第二条理论,生起前五识必须要有意识。因为如果没有这个分别意的话,那会很模糊。或者如果意识停止了以后,前五识有可能就消失了。但是意识的生起一定要有意根,而且它一定会被意根所控制。如果不被意根所控制,意根没有“我”的执著的话,那么我的意识可以想你所想。就像佛陀一样,我们想什么,他全知道。
八地菩萨没有我执以后,他可以知道很多很多的情况。因为这个“我”的作用会把心的能力捆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之内,“我执”一点好处都没有。能够感受的、运转的都是我们的心,心本来是清净光明的圆成实,而“我执”把它变成了很窄的阿赖耶识,它的能知所知都会很窄。我一定是想“我”想的,你一定是想“你”想的,因为你也是以“我执”的方式去想。所以我们的意识一定是要依靠意根的,应该有个识来承担这个作用,这个作用就是末那识。
如果没有第七识的话,我们没有办法区分灭受想定和灭尽定。
上面的理论好像还有一点讨论的余地,下面这个是绝对没办法否定的,一定要承认的。在《成唯识论》中,它举个例子来成立末那识:如果没有第七识的话,我们没有办法区分灭受想定和灭尽定。外道的灭受想定也可以做到意识全息灭了,任何感受都没有了,想和受都没有了,身体等这些觉受全部都息灭了,阿罗汉的灭尽定也是这样的。如果它们之间没有一点点差别的话,也就是说外道和阿罗汉是一样的。
阿罗汉的灭尽定,思想、感受全部都没有了,外道的灭受想定也是这个样子,那它们的差别是什么呢?这个时候前六个识都停止了,如果没有末那识的话,它们的区别在哪里?所以一定还有一个识来承担这种差别!这种差别是什么呢?就是末那识!其实外道的灭受想定没有把末那识灭掉,“我执”还在。而阿罗汉的灭尽定里面,末那识是完全熄灭的。所以说必定要成立一个末那识。这个道理应该想得通吧?
(提问:它是根据实际需要才建立这个末那识的吗?)
这是实际中发生的情况,现在我们是在讲理,起码我们佛教徒要承认一个事实:有灭尽定和灭受想定。
在我们这个修行程度,我们也可以不承认的,因为我们没经历过。哪里有什么灭受想定呀,我随时都有想。其实你进入过灭受想定的——你睡着了的时候,这叫做“非抉择灭”,不是“抉择灭”。人家的灭受想定是故意的,叫抉择灭,而你是不小心睡着了。你睡着了以后,六识都停止了,你应该什么都没有了,你的相续就断了。那是什么在延续你,让你醒了以后还知道“我”?要很深刻地去想这个问题。
其实是因为你还有阿赖耶识!不然的话,我的六识停止以后,我的意识根本不知道我的胃在运作、血液在循环,那么我的血液循环是谁在管,植物神经怎么运作?你不能够说这是物质在运作,如果你说它是物质,你就变成唯物主义者了。那它是靠什么东西在动?而且它只管“我”的动,管不到你的。所以一定要有末那识,否则没办法解释这些现象。
这不是根据需要来的。你说“需要”的意思,就是说它因为有这个需要,所以就这么说(暗设前提)。其实不是这样的,它是在解释这些现象。
有情众生之心,不管它是善、恶、无记,我们的每一个想法,我们都会认为是“我”的想法。
然后,还有一个理由。有情众生之心,不管它是善、恶、无记,我们的每一个想法,我们都会认为是“我”的想法。我的意识里面想的东西是“我”想的东西,我不会说我想的东西是你想的东西(只是我们想的内容有可能相似而已)。既然是“我”想的东西,那就一定要有个东西来承担“我”去干这个事。这些是我们生活中确实发生的,我们观察自己,看是不是这样的。
我们不能说“想”是我,但是事实就是有一个“我”。有这么一种执著,那就一定是心识发生的作用。虽然它执著的“我”不一定是真实的,但是确实有这种执著。明不明白啊?
我执著“我”在想什么,虽然在胜义的状态中没有“我”,但是我现在就是认为是“我”在想。而且造成我跟你想的内容的区别,就是因为我认为“我”在想什么。
哇,很难说清楚啊,应该听得懂吧?我已经非常的“不术语”了!我也不知道我有没有把那些术语的内涵完全表达出来。因为书上说的东西听起来太复杂了,这里又没有黑板写出来,我只能把它的意思说出来……
所以说一定要成立末那识。《成唯识论》建立了六个理由,刚才我讲出来了,中间我省略了两个,因为它们的意思差不多。这些理论,可能《唯识二十颂》、《唯识三十论》里面不会说得那么详细,大家要去找汉传的那些大家们的解释。
汉传有哪些大家呢?古代有憨山大师,民国时代有欧阳竟无、王恩洋、吕澄、韩镜清、韩廷杰等等。我们要记住,他们的唯识知识,我们是可以学习的,但是对他们的一些见解,我们是不能认同的。比如他们有些人说《楞严经》是假的,《圆觉经》是假的,禅宗也是假的,这些不能认同。但是关于唯识的一些知识,他们是很诚实的,他们也并不是沽名钓誉,但是他们有些人有邪见,非常可怜,要下地狱的,竟然诽谤《楞严经》!没办法,人的邪见一生起来,他也是不受控的。
编者注:建立末那识,不是因为自己的需要而建立,而是通过对这些真实的现象的分析,有合理的理由来成立末那识。末那识的成立,再观察其性相,对于我们认识自心有很大的帮助。
——摘录并整理自《八识规矩颂》第3课
【注:本初稿内容暂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大小乘的分水岭——菩提心(下)
- 阿罗汉还有阿赖耶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