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识颂:
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
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
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
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
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
我们今天又来聊一聊唯识。已经侃了四个晚上了,还有三个晚上,今天我们是讲第六识。一样的,唯识是大乘佛法,我们在交流之前要发起菩提心。这里面加上了很多我自己的理解、体会,不管它是对是错,我们交流的是大乘佛法。既然是大乘佛法,我们就要在内心里面发起菩提心,这样才能跟法相应,这也是一种瑜伽。
我们接着来说第六识,对第六意识,我们很多人应该都非常清楚,它是在我们的相续中(八个识)最起作用、最粗猛的一个识。我们经常会认为我们在想什么、我们的心就是意识,现在的唯心主义说的“心”其实就是第六意识,所以唯物主义跟唯心主义形成了很强烈的对立。有人说:你说一切唯心,那你给我想几万美金出来。这时候他实际上就是把“心”这个词当成了意识,当成了我们意识的分别能力。它不会像佛学一样,通过禅定等方式很详尽、很安宁、很明确、很清晰地去区分:末那识是心执“我”这部分功能,意识主要是朝外去分别、去想的功能。首先是五根去攀缘五尘,五尘的影子就成为意识的相分(法尘)。眼根对的是眼尘,耳根对的是耳尘,意识的对象就是法尘。法尘从哪里来的呢?当然,它有自己以前的种子。这些种子最初的来源是哪里呢?五根跟外界一接触,就产生了五尘,然后意识就把它当成自己的相分(称为法尘,或者是意识的对境)。比如我们看到某个人的时候,我们就以他的形象开始想了:他要是胖一点就好了,他要是瘦一点就好了……反反复复思维,意识的对境就是这些。思维了以后,那些种子又沉下去了,到时候意识又把种子提起来思维(沉下去的是意识自己的法尘的种子)。前五识又不断去攀缘,然后意识又把它拿来成为自己的对境(相分),反复地进行组合、拣择、思维、判断。
意识五缘
意识要发动起来的话,它需要的缘有多少?我们昨天说了,眼识需要九个缘才能够启动,耳识需要八个缘才能启动,鼻、舌、身需要七个缘,那么意识需要哪些缘呢?意识只需要五个缘,它比前五识简单得多。哪五个缘呢?第一个,它肯定要种子的,所以它需要阿赖耶识。意识的根是末那识(意根),两个了。然后,得有作意,得有对境,得有它自己的种子,就是这五个缘。它需要的缘比前五识少很多,所以我们可以随时进行思想。而前五识要发动就不那么容易。比如我眼睛看到的钱,那真的就是钱。不仅我眼识看到了,我的手还摸得到,我们称为是“实实在在”的。意识因为不需要那么多缘,它在头脑里面随时就开始运作。因为它少了相应的一些缘,它只要五个。
当然,还有一个叫“等无间缘”,等无间缘的作用就是让意识继续下去,但是我们一般都不说这个缘。比如我们说的眼识需要九个缘,实际上是十个缘,还有一个就是等无间缘。眼睛看到一个东西,让它连续下去的这么一个力量。
意识需要的缘最少,所以我们随时可以想,随时都在想。想啊,想啊,就想成习惯了,不想都不行。我们想的东西基本上都是缘前五识留下来的种子和它的自种子,意识就在这里面搅搅搅搅。我们好好体会一下,是不是这个样子的?轮回的现象就是我们的思维控制不住,不停地去想。比如我事业成功了,我就很骄傲地回忆“过五关斩六将”的过程,回忆的内容全部是以前我的前五识或者意识所经历的事情的堆积。我可以随时想,想起来就很骄傲。如果是失败了,那就很恼火。
意识的发动不像眼识那样一定要有光,它随时都可以想。而且前五识缘的对境只能是现量,意识就不是这样了(意识也可以缘现量,比如五俱意识)。前五识必须缘现量,也就是说它有时间性,只能够是当下。我们不能看到昨天的东西,也不能听到明天的声音。但是意识可以构划未来,也可以回忆过去。
我们做梦,叫做独头意识里面的“梦中独头意识”,它拿种子可以在未来去拿,或者在过去去拿。所以我们可以梦到过去的事,甚至前一世的事(种子拿得太远)。拿得太提前的话,这个梦可能过一段时间就实现。可能有一些师兄会有这些经验。原因就是意识不抓当下。
为什么意识在做梦的时候不抓当下呢?因为那个时候生起了眠心所,眠心所会让心不是那么明细。“眠”有昏暗、覆盖的意思,它把我们明细的心覆盖了。心被覆盖以后,它就没规律了。我们很明的心会有规律的,因为“明”里面含有判断,这种判断会让我们不会乱来。这个“明”和前五识的生起也是相应的,前五识就是当下,所以我们的意识就是判断当下,然后一连串的“当下”连续运作,这就是我们认为的“现实”。我们平常是不是这样子的?
其实如果我们用意识去想:这个真实的“当下”是哪一刹那呢,你甚至会说不清楚的。前五识的“当下”刹那刹那地一直连续下去,如果去找那个最小的刹那,你会找不到的,这是中观破时间的一个原理。说白了,时间就是变化,你找不到一个真的叫“时间”的东西。我们的心感受到变化,就叫做“时间”。既然有变化,那么一定会有最短的一刹那的变化,但是你去找那个最小的变化,你找不到。哦,原来变化是假的,无常就被破了。无常被破了,就是说无常也是空性的!中观的原理就是这样的。
生起了眠心所以后,意识就比较昏昧了,那个时候就不像我们清醒的时候这么明亮。在清醒的时候,心的全部明力都发动起来,把前五识也带动起来。前五识也影响意识,意识又再去构划、判断前五识生起的东西,所以白天的时候非常的明亮。但是晚上的时候,前五识全部停止了(眼睛不再看,耳朵不再听,身体不再感觉沉重,鼻子也闻不到),然后意识就开始抓种子了,这就是所谓的“做梦”。白天前五识生起的时候,它是抓现在的种子,很清醒地抓现在的种子。比如看到一个人,“哎,你怎么胖了?”这是抓现在的种子。他为什么胖了呢?是因为把过去的意识的种子抓出来对比了一下。以前的法尘的种子是瘦的,现在现量又拿到了种子——你胖啦。这是意识的种子跟现量的种子形成了一个判断。
但是在睡梦中,前五识没有了,它不会抓现在的东西,它抓的全部是过去的法尘。由于有昏昧的意识,过去的法尘不会有规律地排列。现量生起的时候,我们因为有身根的沉重,我们永远没办法飞起来。但是我们的意识可以想象自己飞起来,所以如果我们在梦中抓到了这样的种子,就真的会感受到自己飞起来了。如果你串习得很深,在梦中就一定会出现,就是这个原因。比如打麻将,摸啊摸啊摸,三天不睡觉这么打(这真的是串习成量),晚上做梦的时候一定是摸麻将,而且摸到的那个麻将非常的真实。我小时候经常打麻将赌博,我最喜欢摸“边三条”,白天都摸不到,但是晚上做梦就摸到,醒了以后极是纠结。为什么打的时候摸不到,晚上做梦摸到呢?因为心里面不停地串习摸“边三条”。
其实念佛实际上就是运用了这个原理。为什么呢?因为阿弥陀佛说,临终或者中阴的时候(临终跟中阴不同),你只要念十声佛,就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是我们在那个时候可能根本就没办法念佛。在那个时候,有很多很可怕的现象出来,特别是平常做恶业的那些人。你可能马上就往生了,只不过往生的不是净土。往生的是什么道,搞不清楚的。所以我们平常就要拼命地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而且念的时候要通过发愿和回向把希求往生的心态形成有方向性的势力——我一定要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信愿为主嘛。
要怎么样加强这个信愿?就要通过你平常不停的串习,像摸“边三条”这么认真、恳切。若把此心移学道,即身成佛又何难?这是一位很大的菩萨——六世达赖喇嘛讲的。你就这么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意识的力量串习过以后,它就在阿赖耶识里面形成种子。到中阴的时候,我们的五根快要息灭了,地大融入水大,水大融入火大,火大融入风大,然后融入意识。这个时候就像我们睡着了,这些觉受开始淹没,再出来的时候就可能是我们的业力很自然的呈现。那个时候,哪个业力大,它就叫做“大势至”。但是你出来的一定要是“大势至菩萨”,如果出来的是“大势至地狱”,那就完蛋了!
所以平常念佛的力量要非常大,而且信愿要很强。我们有些人念佛不一定是为了往生,而是为了入定。虽然这样也很好,但是没有加上往生这种信愿,所以“喊破喉咙也枉然”。因为你的心没有朝那里去,没有那个力量,它不会成为引业。如果你在念佛的过程中加上了引业,临终的时候往生的力量就会成为大势至。这就是大势至菩萨,真正的大势至菩萨就是这个。
所以成立“西方三圣”是有原理的。西方极乐世界的本体要成立,所以一定要有阿弥陀佛。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本体的呈现,即是我们的想蕴清净以后的状态。然后,一定要成立观世音菩萨,因为它是大乘法门,普度众生,普被三根,而且是随声音救度。还有,一定要成立大势至菩萨(密宗叫金刚手菩萨),谁的力气(相续中求往生的力量)大,谁就能去。就这么简单。
如果长期这么串习,他也不用去追求开悟,他就拼命地这么念,临终的时候或者是中阴的时候......一般来说,成功往生的是在临终的时候。中阴的时候也有可能往生,死亡的过程中有一个闷绝的阶段(就像被一棒打昏过去,经历一个昏迷阶段又会醒过来),醒过来的时候,因为他没有证悟,法性中阴是不管用的,其它的中阴也不管用。最后到了转生中阴的时候,因为平常念佛的势力太大了,他一下就想起念佛,只要念一句就够了。(经书上说要念十句,但是净宗的祖师说:只要你念一句,借助佛菩萨的愿力,马上就牵动你念佛的力量或者牵动阿弥陀佛的功德。这是阿弥陀佛发的愿:只要有人在临终的时候念我的佛号,我就接引他往生。这实际上就是借助阿弥陀佛的功德,所以我们经常说阿弥陀佛像一艘大船。
什么叫“往生”?不是说我们坐着飞船往生,而是周围一下就显现莲花,自己就在莲花里面。等莲花一开——初地菩萨!如果莲花不开,就要在里面等很多年。那里的莲花不是像我们这里的莲花,把自己包着,像关禁闭一样。不是的,那里的莲花很大很大,里面很舒服,要什么就有什么。唯一的苦就是不能见佛,没有其他痛苦。
所以说,意识的作用非常大,净土法门的原理就是这个。不管是哪样的方法、规矩,都是围绕刚才说的这个原理转。为什么要一句佛号念到底?就是因为这个原理。为什么虽然一句佛号念到底,没有信愿还是不能往生呢?因为念到底只是一个力量而已,如果力量没有方向,它就不成立往生。一定要有方向,一定要瞄准西方极乐世界去,“信愿往生”就是这个原理。
刚才说了一大堆,无非就是说意识只依靠五个缘,它很容易产生。所以我们修行的时候就要借助这个最有力的意识!如果我们总是要前五识弄得很好才开始修行,很浪费意识的。比如我们说:我一定要有一个很好的坛城,这个坛城你如果观想不出来,你就要去准备很多东西,你要它在前五识现起很不容易。说白了,真的建一个房子或者买一个房子很困难,如果是想一个房子,它马上就出来了。
关键是你能不能把它想出来,观想的力量够不够大。如果力量够大,它就变成密宗里面的生圆次第。比如我依靠传承加持,灌了顶以后,我就开始观想周围都是刹土、佛像(全部用的是意识)。刚刚开始会很难受,观不下去,但是逐渐逐渐你就会发现周围真的有“味道”出来(虽然显像还没出来)。人开始变得轻安、舒适、愉悦,遇到烦恼的时候就进去那个状态念咒,出来以后烦恼就没了。刚开始是出来这些感受,然后越来越厉害,最后你就真的看得到本尊,感受得到坛城。甚至会出现坛城,直接在你七识里面出现!
这跟昨天我们讲的把墙观空、手插进去,原理是一样的。只不过那个修法是要破掉我们固有的东西,这个修法是要转变我们固有的东西,把它变得更殊胜而已。虽然两个都不是究竟的,但两个都是可以实施的。这两个原理就形成了两种法门,前面的叫做中观,后面的叫做密宗的生圆次第。所以所有的佛法其实都是一样的,我们千万不能学了净土就攻击中观,学了中观又去攻击净土。
意识的分类
意识需要五缘,比较简单。然后,它分哪几种呢?一个就是五俱意识,就是前五识生起的时候,意识要搭上去让它变得清晰。五俱意识怎么理解,它怎么让前五识变得清晰呢?其实我前几天已经说了很多了。因为当我们的意识不加上去的时候,前五境会很模糊,看不清楚。我们经常说的“不注意”就是这个原因,不注意就会让我们的对境不清晰。
它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说。从反方面来说,就是我减低我的意识,周围就开始模糊。我们在禅定中会出现这种状态。在禅定中,前五根慢慢息灭的时候,有些前世或者这一世种了善根的人,可能会在他的境界里面看见佛菩萨。
把前五识息灭,这实际上跟梦的原理是一样的,梦会乱冒的。我们没有梦的原因,是因为前五识真实地生起来了。现在你把意识停下去,但是那个明力在。梦中还有意识,而这个时候连意识都不在了,它不判别了,这叫做定中独头意识(禅定跟梦还是不相同的)。
这时候可能会看到前面变成了光或者其它东西,特别是善根比较深厚的,会看到光甚至看到佛菩萨。如果你执著上去,那就完蛋了,因为那些现象没有什么是真的,实际上都是你心的显现。什么是真的?按照中观来说,都不是真的。按照大圆满或者他空中观的说法,只有那个完全不造作的觉知是真的!
什么叫做“完全不造作的觉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那个“心”到底是什么?所有的佛法、全部的学说、无数的造作全部是围绕它在追、在转,通达它就叫做开悟,把它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就成了佛陀!这个东西我们每个人都具备,那为什么老是发现不了呢?乱七八糟的东西太多了。我们从来就没少什么,而是多了很多东西,多了很多很多的贪嗔痴慢疑这些不好的东西,还多了很多反贪嗔痴慢疑的东西,所以搞得很“二”。当把“二”消除,二元对立就消失,那就是真正的解脱。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先去反贪嗔痴慢疑?因为现在左右我们的就是这些东西,而且左右我们最厉害的就是我执,所以我们把贪嗔痴慢疑和我执消除了就是所谓的解脱。粗大的烦恼主要发生在意识中,细微的是末那识导致的。末那识只有贪、慢、疑、惑四个根本烦恼,没有嗔,因为末那识不恨的。它不像意识,意识什么烦恼都全部具足。
我们把这些烦恼消除掉,就是所谓的“六七因上转”。这些烦恼都被我们用正确的见解破坏掉以后,堆积在阿赖耶识上面的业障就逐渐减轻,总有一天我们会用心明白阿赖耶识的本体是什么。是胜义本体,而不是世俗本体,世俗本体跟胜义本体的差别很大。如果世俗本体跟胜义本体混到一起,就有可能变成阿赖耶识外道。什么叫做“阿赖耶识外道”呢?就是执著阿赖耶识为常、实有,比如现在的萧平实这一类的。
阿赖耶识的胜义本体是什么?说白了,就是我们经常要去追求的空性,也可以换个说法,叫做如来藏、真如、自心本性……实际上就是一个“东西”。我们表达上称为“一个东西”,实际上连“一个东西”都不是,它要离开一、离开多。“一个东西”这种说法从修证上导致的毛病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老是想要在坐上找到一个东西,拼命去找,坐啊,坐啊,坐得花儿都谢了。但是地球坐穿了都没用!不管你找到什么,都是狗咬尾巴团团转,永远找不到。我们会误认为它是一个东西,基本的观点都搞错了。
当然,它作为一种手段是可以的,比如参禅。怎么去参呢?他说有个东西,这个东西是什么呢?他不跟你说名字,否则你就会根据这个名字去想一大串概念出来,他只告诉你是“那个”。“那个”是什么?是它让你念佛的,是它拖着你这条死尸走来走去的,你要去参它。他不会跟你说什么。这种修行方式就建立起来了,然后你就开始很“傻”地参了……在建立的过程中,心就全部凝在这上面,其它的开始丢失,它是以“立”来“破”。
参禅的人,比如以前虚云老和尚他们,他说:三米之外的事和我无关(意思是他丢了很多)。眼睛始终是垂着的,如鸡抱卵,如灵猫捕鼠,随时守住那个话头。参禅要不忘话头,不停地提醒你,它实际上就是用“以立来破”的方式。在参的过程中,很多东西都丢掉,它跟我们中观的破是一样的。我们是有意去破,它是依立而破;它是非遮,我们是无遮(修单空都是这样的)。
一直这么参下去,参到一定的时候,突然会目标丢失,那时候心会完全没有依傍,一下就感受到它自己本来的样子!他们用了很多形容词:孤明炯炯、大地平沉、虚空粉碎,不管怎么形容,实际上就是那个“玩意”。我们整天用来喝水、吃饭、放屁、骂人,全部都是它。
要体会到这个境界非常困难,困难的原因就是我们有执著。参禅的方法无非是建立一个东西,诱惑性地鼓励你去扔掉其它东西,达到证悟本性的目的。
中观的方法是什么呢?中观的方法是去破,拼命去破,有意去破,它说所有东西都不是真实的。它会丢弃自心所有的作用!我们修单空,开始只是破色法,感受面前的东西如梦如幻。这只是第一步,非常浅的第一步。最后我们要对付的是行蕴、受蕴。你要明白行蕴、受蕴其实也是心的一种现起,也是心的一种对境。你要去把它空掉,觉得它也是如梦如幻。
你会说:“它本来就是如梦如幻的呀。”其实它在影响你,它就没有如梦如幻。当它不再影响你,你去感受它,看着它起起落落,你就开始有挣脱的能力了。这也是一种在“能”上的单空。
你训练惯了以后,就会发现没有什么东西能影响你。这时候如果你认为自己证悟了——完蛋了,你堕在“什么都不能影响你”的状态里面。但是它很殊胜,那个时候窍决就管用了!把这个状态一打破,赤裸裸的智慧就出来了!你可以形容为“大地平沉、虚空粉碎”。说白了,大地平沉就是“有”没有了,虚空粉碎就是“无”没有了。遣有遣无,非有非无。汉传天台宗说的“非有非无”跟中观说的“非有非无”是不同的,中观说的“非有非无”是四边中的一边,而汉传天台宗说的“非有非无”是指心面前的“有”和“无”都是错,善恶全都是错,只要有对境都是错,必须要“能所双亡”。
你会问:“能所双亡后,那是什么呢?”这就很麻烦了,他要是回答是什么东西,那又变成了“所”。如果不停地去追逐,就是所谓的“狗咬尾巴”。所以参禅参到最后,他会发现有句话是最对的——“歇即菩提”,他不再追了。不再追的原因是他已经明白了,如果不明白的话,这个“不再追”又成了一种尾巴。
所以智慧非常的重要,前期破除一些粗大的执著非常重要。如果我们执著某一种境界为证悟,一定是“我”具有了这种境界。当“我”具有这种境界的话,实际上这种境界根本就不是证悟,它只是我执的另外一种比较犀利的武器,而且这种武器有时候还很厉害。平常人的武器要么就是手榴弹,要么就是人民币,最多来点甜言蜜语。但这些都不算厉害,它那个武器才是真正的厉害——所有道理他全明白!(就像我这类的,满肚子坏水。)
这样就非常之麻烦,到后来就会堕下去。因果报应不是别人来惩罚你,你的心建立了自我,你的心并不会因为你有这种境界就不出现地狱,它照样出现。你必须在地狱出现的时候也觉得它是法性,你才能解脱。如果你真的做到那样,反而没地狱出现了,这是个悖论、是个怪圈。但是这个怪圈,我们是可以打破的。所以禅宗里面讲,最后这个东西“千圣不说”,因为确实没办法说。有对境,你才可以说;没有对境,你怎么说啊?所以他只能说“就那个”,然后你顺着他的指头看过去。“以手指月”的词语就是这么来的。
好了,意识有五俱意识,五俱意识就是去明了前五识的(我们刚才说了很多)。以身根为例,比如一个人去赌博,投入很深的时候,他完全愣了,你使劲掐他,他不一定感觉得到,他的注意力太集中了。打仗也是一样,人完全被恐惧摄受的时候,被打了一枪却根本没反应。可能当时感觉被推了一下,没有注意,继续打。打完了以后,人家说:“你这里有血!”你一看——马上昏倒!为什么看到了就会昏倒呢?因为五俱意识上去了,让疼痛的作用发出来。
修行很好的人可以用禅定来镇压疼痛,就是这个原因。必须要有五俱意识上去,它才会疼的。我们把心凝结在一个点上,或者进入连点都没有的禅定里面,疼痛就不见了。前面那种方法(心凝结在一个点上)叫做镇压,后面这种方法(没有点的禅定)是让显现完全消失——疼痛是假的,它以种子的方式随眠。当然,你一出定,随眠就变成现行,你又开始“哎呦、哎呦”地叫唤。我们平常所看到的这些现象的原理就是如此。这叫做五俱意识。
然后是独头意识,就是不依据前五识而能够自己生起的意识。它分为四种,一种叫做散位独头意识。比如我看到这个人很胖或者很瘦,然后眼睛不再去看了,开始在头脑里面思想,东想西想,念头乱跑乱跳,这叫散位独头意识。这是我们平常经历最多的。
还有一种叫做定中独头意识,就是打坐中间很轻微的一些思维。轻微不代表没有力量,它有时候会很有力量哦。轻微就是很细微,你可能觉察不到(比如你很执著一个东西),这也是我们在定中不能觉察到自己的某些心态的一个原因。
但是我们在修行上可以利用它。比如我们观想佛菩萨,要把画像观想得很清晰,甚至要把它观出来。你的意识一定要很集中地去描绘那个画像,眼识映照在上面,甚至佛菩萨的睫毛都观想出来。这就叫做定中独头意识。当然,你会说:“这个定中独头意识是不是依据前五识呢?”你在看佛像的时候是依据前五识,当你把画像撤掉的时候,它就叫定中独头意识了。你不是在看它了,而是用意识观想出来。这是不是带质境呢?从所境上讲,它是属于带质境;但是就意识本身来讲,它是定中独头意识。
还有一种叫做梦中独头意识,这个不用解释了,谁都知道。做梦的时候,根本就没有依据五境,只是意识在作用。
还有一个叫做乱意独头意识,它分两种:真乱意独头意识、似乱意独头意识。真乱意独头意识就像疯子,他取境完全是混乱的,想东西也是混乱的,有时候把想的东西当作真的。当要求我们把一些想的东西当真的时候,比如视师如佛,或者把所有众生观成自己的父母,我们一般做不到,因为这种观念跟我们的一些执著是冲突的。但是我们会把一些有利于自己的东西想成真的,但实际上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有人想着想着就想疯了,比如思念情人,天天想啊想啊,想着想着就开始去抱了——抱了个空!这叫做真乱意。
还有一个叫做似乱意。比如临终之前,我们会看到冤亲债主来了,或者修行好的会看到坛城、佛菩萨等等(根据个人的业力而现),这叫做似乱意独头意识。
总结来说,意识分两大类:一个叫做五俱意识,有显境、明境的作用;还有一类是意识自己的独立的能力,比如思考、想象。后面这类又分为四种。这是意识的分类。
三性三量通三境
现在我们根据《八识规矩颂》来说意识有哪些作用、性相。第十三句,“三性三量通三境”,什么意思呢?三性是善、恶、无记,意识可以是善的,可以是恶的,可以是无记的。这个道理谁都可以理解,完全不用我解释。
五十一个心所都可以随着意识生起,也就是说意识产生的作用一共有五十一种。前五识带动的作用只有三十四种,而所有的五十一种作用在意识这里都可以产生。“五十一种心所”,只是《八识规矩颂》这么讲的,很多大论师说根本不止五十一种,只是勉强把它归类为五十一种。心很多种不同的作用,有些作用可以生起,有些是互绝相违的(产生了一种作用,另一种作用不能同时生起)。比如贪跟嗔不能同时生起来。它们可以前后现起,但不能说贪的同时也在嗔。
有人举例来反驳这个观点:比如施虐狂,他打人的时候是嗔,看到人家受苦而生起快乐,贪和嗔是同时生起的。实际上他那种打不是嗔,他是为了从别人的痛苦里面获取快乐,这就是一种贪,只不过贪的方式太邪恶了。有些人看见机枪剿死人的时候会很兴奋,很多“魔鬼”就是这样,他取境的方式是错误的。我们为了快乐去取境,一般男的要取女的,如果取境不正确,男的取男的就成了“玻璃”, 甚至取到毒品上去了,其实它们本质上是一样的。所以人通过取境去获取快乐是非常悲哀的。
通过取境获取快乐就是所谓的“贪”,当把不好的让自己不快乐的境驱除掉就是“嗔”。但是有时候去摧毁外境的同时会感觉到快乐,这就是所谓的“施虐狂”。他在摧毁别人的时候实际上还是在“取境”——取“对方被摧毁”。贪跟嗔确实是不能同时生起的,也就是说欢乐跟痛苦同时生起不可能。
有人曾经问过我:“我非常爱我的孩子,孩子来亲热的时候,他打我一巴掌,把我打疼了。我的皮肤感觉到疼,但我的心很快乐,这是不是痛并快乐着呢?”(这个问题是我给他们设的圈套,结果他们被套进去了。)这是一种误解,这里是说身体的疼痛,身痛和心痛是两回事,我们是说苦和乐不能在心上同时生起。身体疼痛只是一个外缘,这个痛可以引起我的快乐,但不能说我的心同时有快乐和痛苦,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痛跟快乐是互绝相违的。
观察自己的心识就要这么去观察。你会说:这是不是很无聊呢?不是!你要完全清楚自己的心,那才叫所谓的“明白”。明白了,你才能摆脱,才知道怎么去对付。不然朦朦胧胧的,那就叫做“无明”。
无明有两种:一种就是不知道;还有一种,虽然我知道了,但是我确实没办法。比如我就是想抽烟,我也知道它不对,我承认它的害处:要下地狱、堵塞中脉等等,但是不抽就不行。我也想解脱,但是没办法,我摆脱不掉。我们很多人都是这样。所以佛陀制定了一些戒律,把我们粗大的恶业控制住。戒律也定得越来越高,首先是控制身和语,然后就控制你的心态。比如菩萨戒,菩萨戒的根本就是不能丢失菩提心的心态,行为上可以比较灵活。再往上的戒律就更厉害,破戒的念头都不准有——三昧耶戒。它控制的范围越来越深入,最后才能够因此而体会到“三昧”(大平等、真如)。在真如的状态是大平等的,依据这点建立了密乘戒。
“三性”就是这三性,意识肯定是通三性的。
“三量”就是现量、比量、非量,意识都可以有。它有五俱意识,这是现量。缘取外境后开始思维、推断,这是比量。如果推断错了,就是非量。现量也可能是非量,比如看到阳焰,叫做似现量;推断错了就叫做似比量。似现量、似比量统称非量。所以说意识可以产生这三种量。
“通三境”就是意识里面可以有独影境、带质境和性境。我们前五识生起的现象叫做性境,很准确地了知阿赖耶识的状态,这也叫性境。性境不一定是前五识的显现,完全不分别、不思维地照见阿赖耶识,这也叫做性境。性境有准确、真实的特点,意识可以通性境。
然后是带质境。看了一个什么就会去想,比如我看了一个美女,晚上就睡不着了,不禁去想她。这实际上跟真实看到的是有区别的,我想的这个美女就是所谓的带质境。
带质境分为真带质和假带质。缘心识,再发起思维,叫做真带质;缘外物(前五识的对境)的叫做假带质。为什么称它为假呢?这和唯识的思想有关,唯识说外境都是假的,识才是真的。它跟我们平常的观念相反,我们认为想的都是假的,外境才是真的。比如我们经常说:“来实际点的,说那些干嘛?”
这种思想导致了我们供养的时候,一定要拿真的东西去供养才算是供养,观想的供养都是假的。它也导致了我们最喜欢不拿真的东西去供养,只拿意识观想的去供养。因为观想的都是假的,供了无所谓,我没受损失。(我们是不是这样想的?)只喜欢做观想供养,如果要真的拿钱就不愿意了,因为那是真的。根本没有在内心里面真正认为一切境象由心现,没有认识唯识的观点,那么你观想供养的力量就很小。
为了让供养的力量大,就要拿真的去供养。拿真的东西去供养,你的心会不舍得,但实际上它只是你心识的显现而已。因为你觉得它力量大,它真的就力量大,这样就把自己贪吝的习气搞定了。你认为供养的东西价值大,所以种子的力量就大,下一回“六合彩的奖金”就大一点。如果后悔的话,“奖金”就没了。买了六合彩,本来中了五百万,彩票放在那里,突然风一吹,再也找不到了——后悔的作用直接把种子摧毁了。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供养了之后要立即回向,把它锁进“保险柜”。所以一定要有三殊胜!为了买中六合彩,我去供养——发心殊胜。(当然,这个殊胜很有问题,不是真的殊胜;为了众生解脱才是最殊胜的,如果是真的这么想的人,我会对他磕头。)然后,很专心地去买六合彩,选号码的时候比做什么都认真,佛书放一边去,这叫做正行殊胜。买完了以后,回向:我一定要中!——结行殊胜。
我们在贪心的驱使下是这样做的。这种做法也许会成功,让你的轮回更舒服一点,但是舒服的后面一定是更大的不舒服!这是必然的,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大不了让你再活一百岁,变成老妖精,但还是要死。死了以后,如果轮回真的存在,后果不堪设想。
我们如果把这个力量用去往生和解脱,原理是一样的,只是结果不一样而已。以三殊胜去修行,那才是真的殊胜。发心为了众生的解脱,无论做任何事情,甚至放屁都是香的。有了发心殊胜,然后很专心地放屁,这是正行殊胜。然后把这个功德回向给众生解脱,结行殊胜。真的是这样,我们的心决定一切,因为发动我们身语的就是心。
所以训练我们的意识是非常厉害的,闻思是有用的。把原理说出来,大家修行就知道该怎么办了。经常有人来问:“师兄,我能不能这样做,能不能那样做……”他这样问的原因,第一是他不知道做这个事有没有用,不懂理;第二个,他所有的发心都是围绕自己这样做会不会受伤害,或者能不能够有好处。
这或许是很粗大的、概念性的出离心,但不是真实的出离心,更谈不上菩提心。我们认为自己发了菩提心,那只是哄自己而已,我们发菩提心是为了得到好处,因为书上讲菩提心有很大的好处。当然,刚刚开始的时候可以这样——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但是你不能老是“以欲勾牵”,一直“欲”下去,否则修行得不到结果。
好,带质境讲了,还有一个是独影境。独影境就是我们乱想出来的东西、做梦梦到的东西,有“遍计所执”的意思。(“遍计所执”是指对境本来只是一个缘起现象,但我们误认为它是实有的、物质组成的。比如根本就没有龟毛兔角,我们却把它想出来;或者幻想自己成了公主,穿越时空;成了王子,娶了八个老婆)……这叫独影境。
三界轮时易可知
“三界轮时易可知”。三界,大家肯定知道了,欲界、色界、无色界,我们都在里面轮转投生。为什么说意识“易可知”呢?因为意识最粗大,特别是在欲界。在色界和无色界,基本上是处于禅定状态(特别是无色界)。色界也是在禅悦里面,二禅还有意识,到四禅才完全舍念清净,没有意识了。那么,那个时候是不是“易可知”呢?它说的这个“易可知”是基于我们欲界来讲的,导致三界轮回的根本力量是意识,而且它最粗大。
在色界和无色界,他安住在那种状态里面,没有什么可知、不可知的。特别是无色界,完全是一种“状态”。比如无想天,受、想完全灭尽,无所谓可知、不可知,它非常的幽微。但是在欲界或者色界的一禅天和二禅天,意识是比较明显的。一禅和二禅的意识还比较细,到欲界就完全的明显。所以说,在所有轮回的心识中,意识是最容易被我们知道的。
那么畜生是不是这样的呢?畜生想去吃饭,意识也是很明显。那么饿鬼呢?饿鬼其实跟我们差不多,他还有神通。地狱众生呢?地狱众生感受痛苦的主要还是意识,他可以知道自己痛苦嘛。你会说:“地狱众生是不是没有意识的痛苦,只有前五根的痛苦呢?”如果是这样的话,他就入定了,就没有地狱了,这是不可能的。所以“三界轮时”,意识是最粗大的——易可知。
相应心所五十一
然后是“相应心所五十一”,这句也不用解释。因为意识太粗大,太粗猛,五十一个心所全部都可以产生。(五十一个心所分成六类:遍行心所、别境心所、烦恼、随烦恼、不定心所、善心所。)有些心所不是这样,比如第八识,只有五遍行跟它相应,其他的善、恶心所根本没办法跟它相应。意思就是说,你的心处于第八识这个层面的时候,是没有善和恶的。当你完全进入阿赖耶识的状态,哪里有什么善和恶啊。
但是有人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唯识里面很深的问题,没关系,大家聊一聊),他说:“阿赖耶识跟末那识是一体的,虽然第八识本身不呈现善和恶,它是无记性(它有善和恶的种子,但不会有善和恶的现行,识一定要起现行的),但是末那可以带上随烦恼以及根本烦恼,那么第八识也应该有这些心所。”其实原因是他把“一体”理解为“一个东西”,所谓的“一体”是指它们两个互相配合而已。当你处在第八识,心识的明力集中在第八识的时候,第七识是被暂时覆盖住的,行相非常幽微。所以第七识的性相叫做有覆无记,有遮盖,但也是无记的。虽然它能够带动一些烦恼,但是当处于本面的时候,还是无记的。
如果末那识有善恶的话,它就不会猛烈地执著“我”。所以它执著“我”的时候是不分善恶的,不会觉得这个阿赖耶识的见分好,所以我执著它,它要是不好,我就不执著它。阿赖耶识的见分实际上就是我们的心能够储藏、指挥、决断、主宰的能力,我们会觉得这是“我”在干,“我”的地盘“我”做主,“我”做了“我”承受。但是这个“我”是什么呢?实际上就是心能够操纵、主宰的这么一种能力,心去执著它就是末那识。末那执著这个“我”的时候,它不分这个“我”是善是恶,只是顽固地执著“我”,如果它觉得这个“我”有善恶,它一定会趋善避恶。
这里讲的“善恶”不是我们平常说的“善恶”,它是指好不好、有没有利益的意思。如果它觉得这个“我”对自己没有利益,它就不会执著。但实际上不会这样,不管这个“我”好不好,末那都执著“我”。我是个好人也会执著“我”,我是个坏人也会执著“我”。说“我是个好人”的时候,不是执著有一个很好的“我”,而是已经上升到意识层面了。我们经常说“我观察我自己,我是个坏人”,这实际上已经到意识层面了。你观察你自己,这个时候已经执著“我”了,然后才是“好人或坏人”的分别。执著“我”是一个前提,在这上面才建立了好和坏。所以末那执著“我”是不分好坏的。如果我们的末那分别好坏,那么所有人都会是好人。
(刚才我讲到第七识去了),“相应心所五十一”是指跟意识相应的心所有五十一个,因为它太粗大、最厉害。
善恶临时别配之
为什么“善恶临时别配之”呢?虽然五十一个心所都可以跟意识相应,但是它们可以都出现,但不一定能够同时出现。就像刚才说的,生欢喜的时候不能够生嗔。今天我心情高兴,今天我很郁闷,但不能说我又郁闷又高兴。有些心所是冲突的,都可以有,但是在不同时间出现。
比如一个人做恶事的时候,一定是跟无惭、无愧连接在一起的。不可能又惭又愧,然后又干坏事。本来佛教徒是不应该吃肉的,但是有人说:“我惭愧啊!我就是对付不了啊!”这是假的惭愧,他骨子里面是用“惭愧”来掩护“不惭愧”,而我们说的心所是指真实的。有些心所不能同时生起来,所以说“善恶临时别配之”。
性界受三恒转易
性界受三恒转易,“性”是善、恶、无记三性;“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然后是“受”,有的说是苦、乐、舍三受,记录应该是苦、乐、喜、忧、舍五受,五受比较齐全。五受的苦和乐是针对身的,喜和忧是针对心的,所谓“心喜心忧,身乐身苦”。 有的说舍受纯粹是指禅定中的平等舍心,实际上不是的,也可以把身体的触识舍掉。舍受到底属于身还是属于心,一些论师们或者现代的学者们对这个问题有争论。但我们去观察,实际上身心都具备舍受。
“性界受三恒转易”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凡夫在意识这个层面,经常一会儿善,一会儿恶,一会儿无记。我们凡夫的意识还会导致我们在三界轮转,不停地产生各种感受。虽然它不停的变化,但这种变化是恒的,所以叫做“性界受三恒转易”。
根随信等总相连
根随信等总相连,“根”就是根本烦恼,有六个:贪、嗔、痴、慢、疑、不正见。“随”就是二十个随烦恼,分为八个大随烦恼、两个中随烦恼和十个小随烦恼。(具体名称我记不得了。)“信”就是十一个善心所。这些心所都是随着意识生起,跟意识连在一起的,所以说“总相连”。
动身发语独为最
操纵我们的身体、语言的根本是我们的意识。思心所属于五遍行里面的一个心所,八个识里面都有。思心所发动身语,首先审虑,然后决定,最后行动。思心所有三个层次:第八识包含有思心所(因为一定要由第八识提供种子);末那识也有;意识也有。意识的思心所是最强大的,真正决断的就是意识的思心所,七、八识的思心所力量很小,任运随缘。我们不可能在禅定中决定去做某事,一定要出了定以后思维。比如处于第八阿赖耶识的状态,完全没有意识了,这时候我们不可能做什么决定。
你会说:“之前你说在催眠某个人的时候,他处于阿赖耶识状态,跟他说:弹一下指就跳三下。他醒了以后,再弹指,他就真的跳了三下。那时候不是发动他的身语吗?”实际上那是在催眠中给他种的种子比较直接。他从催眠中出来以后,一弹指就直接沟通。真正发动他跳好像是不经过意识,但实际上还是经过意识的。再举个例子,我们开车开习惯以后,看到拐弯的地方就会马上转弯。甚至一边打电话一边开,这时候我们动身发语好像没有用意识,但其实也是用了意识的。我们经常把它说成是直觉,人车一体了,但实际上这时候只是意识很快而已,还是有意识的。真正处于阿赖耶识状态中,你开不了车,它动不起来,撞车也不可能,因为撞车也是意识出错。所以说“动身发语独为最”。
引满能招业力牵
“引满能招业力牵”,主动造业的主要是意识。“引”是引业,“满”是满业。引业就是把我们带向某一道的那个业力。带到某一道以后,在那一道所面对的各种各样的状态叫做满业。就像画一幅画,引业是把人画一个轮廓,满业就是把鼻子、耳朵等细节全部画满。自己的根身叫做主报,所面临的情况叫做依报。成就得人身这个主报,要靠引业;然后有很多依报(比如这个根身漂亮还是丑陋,遇到什么样的遭遇),这叫做满业。
“能招业力牵”的主要是意识。第七识和第八识也有造业的力量,因为第八识一定要提供种子,末那识一定要去污染它。但是真正去造作的,产生最大力量的,还是意识。所以闻思有多么的重要啊!我们说思维很重要,就是这个原因。意识是导致我们轮回的根本原因!
我们经常认为修行就是不要想了,想了没用的,要来点真招,弄点神通出来,或者打坐能坐多少小时。打坐时间长只是说明你禅定力很好,息灭意识的能力很好,但是他不能积累真正的善业,只能积累禅定的业。积累真正的善业一定要靠意识,所以要靠“三殊胜”:要发心,很专注地去做,然后回向。这样就可以把善业的种子堆积得很多、很丰满、力量很大,到时候让它不由自主地发作,我们就不由自主地“发财”!所以有人一下就生在李嘉诚家里,他到处都是钱,我这么辛苦还是挣不来,我嫉妒羡慕恨。不是,其实应该他嫉妒我。(开玩笑)
到这里,就是把意识非常能造业,以及意识在轮回层面、不清净的层面就说完了。
发起初心欢喜地
这是说意识开始转依,意识转依以后是妙观察智。有的说意识转依了是平等性智,末那识转依了才是妙观察智,这是个别论典的不同说法,但是按照大部分论典的说法,意识转依以后是妙观察智。怎么从修证上或者从最高的层面来解释“妙观察智”呢?
当心完全清明地了知一切,就是大圆镜智。阿赖耶识消失了,收、发种子的作用没有了,心就是完全的佛陀的状态,完全明知一切,这就叫做大圆镜智。这时候一切现象都是平等的,全部都是法性在游舞,没有地狱、没有天堂,没有好人、没有坏人、没有穷人、也没有富人,这叫做平等性智。一切情形细致入微,过去未来绝对的清楚,绝对不会有任何的差错,就叫做妙观察智。
我们今天还在谈论预测的原理,为什么它会准或者不准,怎么跟数学的第三次危机结合等等问题,今天说了很多。有个故事,一个老和尚在禅定中看到自己的弟子只有七天的寿命,就让他回家去看望老母亲。在路上,这个小和尚看到一窝蚂蚁快要被雨水淹了,就用土把水挡住,使雨水没有淹到蚂蚁窝里。小和尚回来后,老和尚一看,说:“你的寿命本来只能活到昨天,但因为你救了那么多蚂蚁,所以寿命可以延长到八十多岁。”
这个故事,我们一般都是直接就信了,为自己的善业可以得到好报产生欢喜,不会去问为什么。老和尚看到小沙弥七天后就要死,后来小沙弥救了蚂蚁,命运一下就改变了,这说明老和尚的神通是真的还是假的?(有人答:假的。)既然是假的,后面老和尚说小沙弥可以活到八十多岁,那会不会是真的呢?(有人答:假的。)那么预测全都是假的吗,佛菩萨的神通都不可靠?为什么?(想一想,以后再说。)
甚至有人用神通观察,看到某某人三年以后会有灾难,就把这个事跟对方说了。对方听到说自己以后会有灾难,就去做了很多善事,结果灾难没有了。比如一个黑社会的人,可能会干很多坏事,但是他很信任的一个朋友有神通,告诉他三年以后会被砍死,他本来雄纠纠气昂昂的,听了这个话以后,马上改正心行,发心修善,整天念南无阿弥陀佛,结果三十年过去了,他还没被砍死。这就是我们昨天说的“干涉未来”。
这个人神通观察到的事情是真的还是假的?这个才是重要的问题。如果是真的,那个黑社会分子三年后就应该被砍死嘛。(有人说:“他的业改变了。”)业会改变,那就说明预言是假的。他有神通,他应该知道对方的业会改变嘛,老和尚应该知道小沙弥会去救蚂蚁呀。(有人问:“佛陀授记的事情是真的吧?”)是,我没说佛陀授记的是假的。我讲这个话题是想说明,因为大圆镜智所观察的东西完全没有自我的“系统”, 所以它观察的东西绝对不会错。
本来小和尚只有七天的寿命,但是老和尚让他回家去,还教了他发菩提心,结果小和尚在路上救了蚂蚁,把寿命延长了。事实上根本就没有发生“小和尚七天后会死”这回事,但是在老和尚的“系统”里面,就会看到他七天后会死,因为老和尚观察不到自己教小和尚回家(还教他发菩提心)就把因缘改变了。
因为我们有能观察和所观察,我们很多时候都会把自己的“能”排除在外,只看自己以外的东西。只有佛陀没有二元(“二元”是指心分为能看、所看二者),所以佛陀绝对准确,其他人多多少少都会有错误。
你会问:“是不是预测大的事才不准确,小的事会准确呢?”不一定。比如,这张纸为什么会放在这里?去找它的因,可以推到无量劫以前。中间一个因稍稍弄错了,你就错了。比如,我拿着这张纸,下一秒钟它在我手上还是掉下去?不管你找哪个预测师来预测,不管他多厉害,他肯定会输!那你会问:“佛陀会不会输呢?”不会,因为我就是佛陀,我说了算。你们也是佛陀。
这好像有点戏论的意思,其实不是,里面牵涉到很深的道理。证悟以后,这些问题自然就明白了。没证悟之前,思维这些问题也会驱使我们慢慢消掉二元对立的习惯。打烂这种习惯,我们才有可能“歇即菩提”!不然的话,不管你怎么“歇”,那只是睡着了,根本没用。
意识转依到下品的妙观察的时候,就是“初心欢喜地”。发起初心,就是成为初地菩萨。为什么叫“欢喜地”呢?因为初地菩萨能够很明确地感受到:我再也不会轮回了!真是太快乐了!那种快乐是发自尾脊骨的快乐!(“发自肺腑”的深度不够,要说“发自尾脊骨”。) 不管你是什么人,生命只有这么一条路,否则都会很悲惨。
你会说:“这种欢喜是不是自私呢?”相对于佛陀那个层面来说,是自私。相对于我们的层面来说,那就太伟大了,一点都不自私。因为初地菩萨的欢喜里面含有这样的心态,一定要让所有的众生走向这种欢喜。意识转为下品的妙观察智的时候就会如此。
俱生犹自现缠眠
“俱生犹自现缠眠”是什么意思呢?“俱生”就是俱生我执,初地菩萨到八地菩萨都有俱生我执,也有俱生法执,这些执著还会纠缠他们。“缠”是显发出来的,“眠”是种子层面的,也就是说初地菩萨到八地都有俱生我执的烦恼。我们昨天说过,阿罗汉还有“眠”的我执的烦恼(显现在外面(缠)的烦恼已经没有了,但是作为种子的还有)。十地菩萨,只要还没到最后的金刚喻定,都还有俱生法执的“眠”这一部分(显发在外面的没有了)。
我们会说:“好难啊,十地菩萨还有俱生法执!”我们会把它想得很难,其实只要开了悟,这些都不难。如果你真的证到初地菩萨,发起初心欢喜地了,你可以“狠”一点,像佛陀以前那样在树下盘腿一坐,“不证菩提誓不起坐!”只需要七天就可以成佛!这不是我说的,经论上有的,我不敢乱说。
所以这些不难,难的是我们现在很难生起真实的出离心和菩提心。如果没有菩提心作基础,空性正见根本就没办法生起。因为末那识有覆无记,它覆盖,它让我们所有的观察都带有角度,所以我们没有办法发现心的本来面目。当我们认为这是“我的心”的时候,那是不对的,应该是“心的我”,我们一定要去体会心怎么制造“我”。
而菩提心就是把我执压制,起码把我所执消灭得差不多。那时候的心就非常的清明、自在、温柔。当然,有时候也很凶恶,要看这个人的智慧。如果这个人智慧比较高,就比较凶恶;智慧差一点的,就很温柔,处处看起来都像菩萨。所以高层次的菩萨都是呲牙咧嘴的。(这也不是我说的,你们去找经书,有很多这样的说法,我看到的太多了。)愤怒菩萨的数目特别多,百部本尊里面有五十八个。
到了最后的金刚喻定,这些俱生执著才会全部消失。第六识转化以后,初地到八地叫做下品妙观察,八地到十地叫中品妙观察,佛地叫做上品妙观察。到上品的时候,才叫做真正的妙观察智,前面都是相似的。
远行地后纯无漏
“远行地后纯无漏”是说八地以后就无漏了,因为没有我执了。只要有我执,就会有漏。 “有漏”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的意识知道要发善心、要造善业,但是末那识在后面都把它污染了。就像我们修空性一样,无论什么东西现出来,我们都把它观空——把它“污染”了。本来它是实在的,我们把它“污染”成空的,它下次再现出来,它就真的空了。
这种“空”是不是真正的空性,那就要看你的见解对不对。如果你认为“空”就是像梦幻泡影,你的手就可以穿墙了,但它还不是真正的空,只是单空。一定要见解中确定觉得它是法性,那才是真正的空性。怎么样才能确定它是法性呢?你必须要见过法性才行!心真的知道了真如(心本身就是真如,),这时候才是“变相观空为后得”,否则它就不是,只是你思维出来的单空。
但是单空也有单空的境界,外道虽然没有证悟法性,没有解脱,他也可能做到穿墙入室,比如崂山道士。很多道教的修行人可以飞,甚至尸解。(“尸解”就是死亡以后他的尸体就没有了,很厉害的。)你们会说:“都已经修到这个程度了,会不会是证悟了呢?”不是的,靠外相是没有办法判断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必须要认知到真正的真如。
远行地后纯无漏,八地以后就没有我执了,俱生我执的种子都消灭了。他的相续流动就没有漏了,没有污染了,所以叫做“纯无漏”。有“漏”是因为有我执,有我执是很麻烦的,再大的善业都沾上“我”:“我”在发菩提心,“我”在恭敬上师,“我”来听唯识,在末世的时候“我们”这种人最殊胜……全部都带有“我”,全部都被污染。表面上是善业,实际上不一定。当然,在意识层面上肯定是善业,但如果从很高的层面去看,就不是善业。所以说“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皆是恶业”,很可悲。但是没关系,刚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要去做相似的、带有我执的善业,坚持去做,等到开悟了,发起初心欢喜地,那就好办了。
“远行地后纯无漏”以后,没有“我”了,怎么区分八地跟九地呢?是不是八地菩萨都是同一个呢?有人问过我这个问题。很多年前我们在网上争论唯识、中观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候为了把人家说服,经常脸都不要,破口大骂。虽然有时候争论得一肚皮都是嗔心,但实际上起了很多作用。我们师兄弟们争论中观、唯识,一般开始还很谦虚,非常的温柔、有风格(毕竟我们是学佛的),但是说着说着就开始不认理了,变成“只有自己说的对”。虽然我们讨论的时候会有这些毛病,但它还是有作用的,总比两个人为了一个美女打架好嘛(相对而言)。
这个问题怎么解释呢?实际上八地以上的菩萨还是可以区分的,因为他们的法我执是不同的,也许某位菩萨对行蕴的法执深一点,其他菩萨对色蕴的法执深一点。另外,他们过去的因缘也是不同的,因为他们还有阿陀那识(执持),各自的相续不同。可以从这些方面去区分。
八地以后就根本没有我执了,末那不执“我”了。不执“我”以后,就会出现很多的功能:你造的善业全是我的,所以我的功德因为你造善业而增加;你造的恶业也是我的,所以我一定会来度你!悲不入涅槃,智不住三有,就这么开始了。
所以说,我们大乘佛教的口号不是乱说的,都是有理的,只不过我们要去把它搞清楚。当然,你可能会说:这些理论太复杂了,我要修行。也可以,开悟后就自然清楚了。把镜子越磨越亮、越磨越亮,这些理论拿来一看就明白了,像看小儿书一样,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境界说出来。
要怎么做才能开悟呢?消灭贪执心而发起出离心,消灭自私心而发起菩提心,这是最重要的!我们总觉得发菩提心是为了利益别人,但归根到底是既利益了别人也利益了自己。根本就没有一个“我”,只是你不知道而已。心就是因为执著一个“我”,才搞得自己很难受。执著一个“我”,“我”才难受。不执著“我”的时候,根本就无所谓难受不难受,那叫做“发起初心欢喜地”!
观察圆明照大千
大圆镜智笼罩一切,真如完全没有障垢的时候,里面所有的影像全都是佛(我们也是大圆镜智里面的影像)。佛陀的功德、境界就会显现出来: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这些是显教讲的;密教里面讲的是坛城、刹土等等。这是讲第六意识变成纯粹的妙观察智。
第六识的污染状态和转化后的状态就是这样,我说得非常的粗略。里面很多都是初地菩萨以上的境界,我也没经历过,没办法详细讲。我只能根据经论以及自己的一些体悟来讲,但是我觉得我基本上是不会讲错的。(错和对是相对而言的。)
我们今天就说到这里,恰好有大概十分钟,我掌握得还比较可以,有问题可以尽量提。我们是交流,你可以错,我也可以错。只要不是我的私事就随便问,私事拒绝回答。
问:阿赖耶识储存所有善业和恶业的种子,往生的时候哪种业的力量大就会投生相应的道,那么有没有办法来测定阿赖耶识的种子到底是善业多还是恶业多?
答:这个问题有两个层面。如果一个人能看到自己的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这个人就很厉害了。对于普通人,我们可以看他的行为,好人或者坏人,他的所有显现都是阿赖耶识的种子的势力造成的。所以如果阿赖耶识爱财的种子太多了,这个人一定是守财奴,他会表现出来的。就算他假装,也装不像。
问:我们凡夫没有办法看到阿赖耶识的种子,那么有没有办法看到一个人会投生哪一道?
答:也有可能看得到,可以去找上师帮你打卦观察,其它方法真的不行。因为阿赖耶识的行相太细微了,当我们处于这个状态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属于定的状态。当定得很深的时候,连观察的能力都没有了,所以四无色定基本上都是阿赖耶识的状态,我们佛教不鼓励进入四无色定。因为进去四无色定以后,就失去了明照力,完全沉浸于一种状态里面。心的明力不够,就不能知道真相。那么我们可不可以通过意识去看呢?通过意识去看的话,已经很粗大了,它压制了阿赖耶识层面的东西,这是不行的。
问:有漏的原因是因为有末那识吗?
答:从根本上来说,只要有末那识,所有行为都是有漏的。
问:我就是不明白:初地菩萨已经证悟了,为什么还有漏?
答:还是有漏,因为末那识的种子还在起作用。但是因为他的遍计我执和遍计法执已经没有了,他不会在意识层面产生这些执著。从初地菩萨来说,他绝对不可能有恶业。但他有时候可能会犯很细微的戒(到了二地才会完全不犯戒),那你说它是恶业还是善业呢?恶业、善业是相对而言的。也就是说,初地菩萨的行为还受俱生我执的影响,还是有漏。
初地菩萨也会想事情,他不可能像佛一样,佛是不想的,有想就不叫“妙观察智”了。我们不能说“佛想让你怎么样”,佛绝对不会有想法的。你会说:“佛没有想法,他怎么度人呢?”你这是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在思考,其实佛陀就像阳光一样照下来,不管是好人坏人,全皆普照。照得到你,是因为你自己站在阳光下;照不到你,是因为你自己躲在“防空洞”里面。
问:师兄,我还有一个问题:我们的心只会有一个念头——善的或者恶的?
答:在恶的当时就只有恶,不能够在恶的当时还有其它的善心所。它们前后生起是可以的,因为意识“恒转易”。比如我生起了一个很恶的念头,但是我有正知,马上生起一个善的念头把它摧毁了。前后生起是可以的,但不能同时。比如我一边心里很惭愧,一边心里面又在仇恨,这是不可能的。但是它们前后生起是有可能的,人的心每刹那都在转变。我们看见一个人的时候,刚开始可能恭敬得不得了,但突然看到他的某个形象不符合自己的标准,马上就心里不舒服了。凡夫的心真的很小,特别是那些经常发誓赌咒、激动流泪的佛教徒,他很快就变,因为他的身语不能作主。
问:怎么样才能在平常做事的时候保持正知正念?
答:不要故意强迫自己保持正知正念,这是不行的,我们要慢慢形成一种内省力。内省力怎么产生呢?就是要反复阅读这些佛法的书籍,反复阅读、反复思考、反复听闻,内省力自然就产生了。正念跟正知有连带性,它的原理跟邪念邪知是一样的。比如有人太专注打麻将,天天打,然后他一看到外面的东西,马上就想到麻将,外境跟自己的内境配合了。同样道理,如果你长期看佛教书籍,长期接触佛教的环境,当你遇到各种事情的时候,就会自然拿出内心里面善念的种子去跟它应照,这样就会产生内省力,内省力跟正念正知是连在一起的。当然,也有一些辅助的训练方式,比如修内观,让自己的心慢慢变清明、明晰。
问:当心处于清明、明晰的状态时,其实也是只有一个念头,而不是生起恶念的同时又有善的念头?
答:一个念头里面可以有很多的心所。“念头”是一个很笼统的词,我们的心变化一下也叫念头,这张大桌子放在这里也是一个念头。一个念头(心态)生起来,可能会带动很多心所去配合它。有些心所不能够在一起,有些心所可以互相配合。
问:有一种修行的方法是时时刻刻返观自心,如何做到反观自心的同时又不影响做其它的事情?
答:反观自心就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就这么简单。你不能不停地想着:我要返观自心、我要返观自心……这样实际上是定在“反观自心”的念头上,反而丢失了反观。你在做事情的时候,心有一个清明的力量,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就是反观自心。
怎样才算“清楚”呢?就是你平时的习气的力量不能大过的力量,否则,照住(觉照)力量没有了,你就跟着习气跑了。比如你平常在家里修慈悲心,有一天出去被人一把口水吐在脸上,你马上破口大骂,这时候你的慈悲心绝对没有了。如果照住(觉照)的力量还在,你会马上调动慈悲心,把愤怒对治掉。通过长期的闻思,经常观察自己的心念,禅定就会培养出来,这个人就会变得很定。
我们一般都很善于观察别人的心念,但是因为带有自我观点,观察的结果基本上都是不准确的。比如我们看到一个人,就去观察人家的形象,接下来就在头脑里面产生很多杂七杂八的看法。他从来不观察自己在想的时候是处于什么样的心态,他忘了观察自己。
这是须要逐渐培养出来的,不可能通过一个方法一下就修成。而且还要看外缘好不好,外缘如果太不好,真的不行的。比如你在身心很柔软地修菩提心,突然一伙暴徒冲进来把你的银行卡都拿光了,而且对你一顿暴打,那时候一般都做不到返观自心。但是那些很厉害的大德就可以做到。有个大德被关到监狱里面,他出来以后,另外一个大德问他:“在监狱里面,当时你的心主要是怎样的?”他说:“我只是害怕我对这些人失去菩提心。”这是靠长期训练出来的。
问:今天下午我们讨论了一个问题,假如一个人做了噩梦,他在梦里面被杀害了,大家说这有两种可能:有一种是在梦里把阿赖耶识的种子提取了出来,看到了未来的事情;另外一种可能是把以前的恶业消了。
答:一个人梦到自己被杀掉,这有可能是预示未来,也有可能是消业。是否能够真正消业,要看梦的力量大不大。比如有部香港电影叫做《大块头有大智慧》,里面有个人前世是日本鬼子(这个故事是编的,日本鬼子很难投生做人),由于他杀业很重,所以他经常梦见自己被杀。但是如果梦的力量太轻了,而他的杀业的力量太大,不依据很殊胜的对境根本就消除不了,所以他将来还是可能会被杀掉。如果菩提心、空性修得很好,哪怕是犯了五无间罪,也可能一个梦就把业消掉了。
问:梦跟现实还是有关系的?
答:那当然,梦即是现实,现实即是梦。
问:登地菩萨在入根本慧定的时候,可以把种子都消掉吗?
答:初地菩萨不能把种子都消掉,只有佛陀才是种子完全消掉了。那时候只是种子不现行而已,如果已经全部消掉,他就成佛陀了。
问:那他入根本慧定的时候是……?
答:入根本慧定的时候,现象没有了,不能消掉种子。如果种子都消掉了,他就是佛陀,就不须要修行了。
问:但那是空性哦……
答:你把空性当成什么了?你这是对空性的错误理解,有时间我再给你慢慢说,一时说不清楚。
问:师兄,我想请教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很多老人家有往生的意愿,但他听不懂普通话,他只念阿弥陀佛,发音也不太准,这对往生有没有作用?
答:有,肯定有。最好是把大概的意思跟他讲一讲:死了可以去另外一个地方,就像移民一样……跟他说清楚,然后他这样念就可以往生。阿弥陀佛不会计较你的发音,发音不准也没关系。
问:第二个问题:很多人虽然念阿弥陀佛,但可能有杀生的行为,过年过节可能会吃些鱼呀鸡呀。他一直在造业,而且他的业一直没有消掉,但如果他真的往生了,之后还会不会再掉下来呢?
答:往生了就肯定不会掉下来。西方极乐世界只毕业一种学生——佛陀,其他的没有。
问:那他的业怎么消呢?
答:到了那个地方,业自然就消了。在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很舒服地就把罪业消了,所以那个地方叫“极乐”,怎一个“爽”字了得!
但是如果他一边杀生一边念佛,到时候就看哪种业的力气大,有可能他根本就想不起念佛,一下就堕下去了(大部分都会是这样)。
问:他不是经常杀生,但是有杀生的业……
答:这不是“是否经常杀生”的问题,有杀生的想法都不行,更不要说经常杀生。所以我们要一句佛号念到底,要把念佛的力量培养得足够大,让它压过其它所有的业力。
问:最后一个问题:《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说,如果在临终的时候得闻一佛名、一辟支佛名,除了犯五无间罪的,都能解脱,对不对?
答:其实即使有五无间罪,他也能解脱,这叫做“别时意趣”。
问:如果有人突然死亡,我们在他耳边念佛号,是不是可以马上起作用呢?
答:不一定,因为那时候他的耳根已经不行了。如果罪业很深,他听到的不是佛号,他会觉得好烦。或者他的意识会抵抗念佛的声音,他的心生不起往生的意乐。
问:如果是亲眷给他念,他会听吗?
答:在那个时候,亲眷也可能变成仇人,仇人也可能变成亲眷,说不清楚。总之,别有侥幸心理,要拼命地念,只有这一条路!尽量不要杀生,不要投机取巧,学佛是不能投机取巧的。最巧的就是找一位很好的上师,他怎么说你就怎么做,他叫放屁就放屁。
问:不是每个人年轻时就能得闻佛法,有些人老年时才开始念佛,那么他往昔所造的杀生的业障就没办法消了?
答:那也不是,一句佛号可以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但关键是我们活了无量个“八十亿劫”,所以有人说:即使你不吃饭不睡觉,天天念佛,念一辈子佛号,这个业力跟以前造的那些业比较起来,可以忽略不计。
那么你会问:“如果是这样,我们怎么可以往生呢?”虽然念佛的业少,但是它集中,其它的业是散的。人民再多,一个连的军队就搞定了;我们那么多人,派出所三个人就可以把我们搞定,因为军队的力量集中!念佛也是一样的原理,这叫做“一根竹管,横着出来”。集中地念,很用心地念,这样才可以往生。
千万不能说“我一句佛号就可以往生”。它也没说错,真的可以往生,这叫做“别时意趣”,它的意思是八十万大劫以后可以依据这句佛号往生。但是八十万大劫非常悲惨啊,算了,别玩了!
问:念过一句佛号,阿赖耶识就已经种下种子了?
答:甚至不用念,只要看一眼阿弥陀佛的像,都会因此而解脱。但这个时间真是太长了,我们会在轮回中很多世被枪毙、砍死,或者被人切来做菜……这些都算是比较好的,我们玩不起。
问:如果一个人不是寿终正寝,那他一般会堕到哪一道呢?
答:这是不一定的,如果是像蒋贡康楚仁波切的话,对他而言没有六道,他想去哪个道就去哪个道;如果是我的话,肯定是下面的道。这要看具体情况,病人都不给我,就要我开药方,这是不行的。横死的时候会往生哪个道,要根据这个人的业力而定,如果是大仁波切、大活佛,他们生死自在,他们不怕这些。
问:一般是堕入三恶道,是不是?
答:不是的,要看什么人。我会堕三恶道,他们不会。
问:普通人的情况。
答:普通人有很多种啊,我也是普通人,你不能病人不给我就要我开药,这不行啊!这个问题属于非理所问。
要经常练习,遇到响声就习惯性地神识往上冲。跟修破瓦一样去念阿弥陀佛,天天这么干,一遇到响声就心识往上冲,经常去感受这种感觉。如果练得很纯熟,头顶这里会疼,但也没关系。还要修长寿法,否则可能会短寿。但是遇到横死的时候,心识真的就冲出去了。
这是练习方法,也不一定这样做就能够往生。说不定你还没来得及观想心识冲上去,就已经堕下去了。这说不清楚,总之要去训练。
问:发起初心欢喜地,那个“心”是指什么?
答:“初心”就是初地菩萨证悟的那个心。
问:为什么叫“发起初心”呢?
答:“发起初心”是指初地菩萨证悟的法性现前了,也可以说是发起胜义的菩提心,但不是发起造作的菩提心。
问:观察圆明照大千,是不是描述妙观察智?
答:是,成佛时的妙观察智。一个日月算是一个世界,一千个日月世界是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是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是一个大千世界。
问:能不能多讲一些传统瑜伽行派的唯识的实修方法?
答:现在是讲唯识的理论,看最后一天能不能抽出时间来讲《五重唯识观》。但是《五重唯识观》讲出来都还是理论,因为到了一定程度,理论跟实修是分不开的。如果讲实修的方法,就会讲具体怎么去观修、去感受,次第性地讲,这要很长时间,慢慢来。现在讲的纯粹是理论,但我已经结合了很多实际修行的内容了。唯识主要是在行蕴(五十一心所)方面做工夫,观察它就是最好的修行。具体的修行方法,比如单空的修法或者《五重唯识观》的修法,看最后一天有没有时间给大家讲,如果没有时间就只好下次了。
问:我执跟法执有什么区别?
答:我执就是执著“我”这种力量,执著真的有一个实有的“我”。其实我们不会去想 “我”是不是实有,只是总觉得有个“我”。法执就是觉得这些现起的法都是真实的,离开心而独立存在。你会说:“我觉得它不是离开心而独立存在的呀。”这只是概念而已,如果你能够在心里面直接地觉照它不是离心而独立,那就叫“照见五蕴皆空”(我们暂时做不到)。
问:第八识也有思心所的吗?
答:有的,五个遍行心所都有。
问:在没有外境的情况下,会不会启动呢?
答:不可能没有外境,第八识还是二元的。但是在很深的禅定的时候,他的外境可能呈现出一片大空,甚至是“非想非非想处”。我们说的“外境”一般都是指前六识的显现,但是那个时候前五识和第六识都息灭了,不想了,看不到听不到了,那么他有没有外境呢?也有,它叫做“空无边”、“识无边”等等,那也叫外境。
问:在定中会看到好像有太阳光放出来,怎么回事?
答:有可能的,眼睛有问题的时候。(众大笑)
问:是入定的时候……
答:入定的时候怎么会看见光呢,你依靠它入定呀?
问:确实是看见光……
答:都有可能的,各种各样的光,等等之类的。千万不要去理它,不管出现什么光,即使出现了人民币也不要去抓,随便它。你去抓的话,就已经离开定了,就被景象所牵了。
特别是女性,气脉非常肤浅,在定中经常会看见这样那样的,全部不能当真!即使我们看到了这么真实的现象,中观都叫我们不要当真,你却把那些奇怪的现象当真——悲催!
回向: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好,谢谢大家,明天讲第七识和第八识,可能会结合到具体的修行。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八识规矩颂》第4课
- 《八识规矩颂》第6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