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之所以称为大乘,就是因为有菩提心,它是分开大小乘的一个分水岭。
很多人问,为什么没有菩提心就是小乘,有了菩提心就是大乘呢?我们要讲“概念的菩提心和真实的菩提心”,那肯定要先把这些概念搞清楚。我们天天都在发菩提心、读《入行论》,有没有人思考过这些问题呢?
有人会说:“有大乘菩提心,有很大利益,可以去度众生;小乘他不度众生。”这种回答也可以,但是很粗泛。其实它会牵涉到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我们很多人经常会问的:为什么证悟大乘的空性一定要发菩提心,它们的逻辑关系在哪里?如果刚才那个问题一廷伸,就会到这个问题上来了。为什么证悟空性一定要发大乘菩提心,我不发大乘菩提心可不可以证悟空性?
这是很深的一个问题!宗喀巴大师跟麦彭仁波切都为这个问题“争论”了起来。其实宗喀巴大师没争论,是麦彭仁波切后来去说的。因为格鲁派说:“阿罗汉是证悟了空性的,他只是菩提心不够,就进入涅槃了,但他完全证悟了大空性。”麦彭仁波切说:“不是,他只证悟了人无我的空性,法无我的空性没有证悟。”麦彭仁波切所著《定解宝灯论》的第二个问题就说这个——声闻和缘觉是不是证悟了大乘的空性,在论中,他说格鲁派有些论师的说法不对。当然宗喀巴大师这么说,是因为当时特殊的情况,为了要度化一些众生,不能说宗喀巴大师的结论不对。宗喀巴大师绝对是佛陀,是非常伟大的祖师。这是这些大德们游戏世间的示现,他们“争论”的这些东西,对我们闻思佛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果你不去闻思这些东西,你说:“我只修行,我不闻思这些东西,行不行?”也可以,你拿到一个很好的方法,拿到一个窍决,去修行也可以证悟。但是如果要走教证齐全这条路,要通过思维逐渐去体会到空性的话,你起码得有思维的资粮。比如中观,其实随便读一本书就读完了,《中观总义》、《四百论》、《入中论》、《定解宝灯论》、《七十空性论》、《细研磨论》、《十二门论》……龙树六论里面,你稍稍读一本,把它读懂了,你就懂了空性。但是为什么要反复去读这些东西呢?因为中观修行的方式,前面一大部分就是思维,那你得有资料和角度供你思维,所以就提出了这些东西,因此你就要反反复复地去思维。对于我们喜欢分别、思维的凡夫来讲,我们可以通过辩论、思维,一步一步地去体会到空性。
回到刚才那个问题上去,为什么我们证悟空性一定要发大乘菩提心?不发大乘菩提心能不能证悟空性?我也看过他们两派的关于这个问题的各自的阐述,最终还是觉得麦彭仁波切说的比较中肯。
为什么阿罗汉一定要去入涅槃呢?实际上就是因为没有证悟最后的空性。如果证悟了最后的空性,他用不着去入涅槃,不需要这样一个定(阿罗汉那个涅槃实际上就是灭尽定),不用去入个涅槃,他实际上就在涅槃中间,轮回即涅槃,色即是空。这要彻底证悟了空性才行,因为没有完全证悟色即是空,色还有“伤害性”(对小乘来说就是无方微尘或者无分刹那),所以阿罗汉要进入涅槃,避开这些东西。
他已经“无我”了,还需要避开吗?就是这个“无我”需要避开。为什么?因为阿罗汉就是用涅槃这个方式来彻底实现“无我”的。你可能会问:“没有进入涅槃的时候,活着的阿罗汉,身体还在,那他还没有证悟‘无我’吗?”不是,从末那识这个角度来说,它已经消失了。但就是因为没有证悟无方微尘和无分刹那的空性,这个相续的余力还在。所以活着的时候,称为有余涅槃;死亡了以后,称为无余涅槃。这个肉体消灭了,他进入一种灭尽定,这个叫做无余涅槃。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方式呢?实际上就是他还没有证悟所有现起的空性。证悟了所有现起的空性以后,就完全没有必要进入这样一个涅槃了。
那么它跟大乘菩提心的关系是什么呢?为什么一定要发了大乘菩提心, 才能够证悟阿赖耶识的空性(心的空性)——无分微尘和无分刹那全部都是空性,而不只是证悟心上的“人我”执着这一部分空性?阿罗汉只是证悟了心上的“人我”执着这部分空性,就是把末那识空掉了,没有人我执了。但是法我执还表现为无分刹那或者无方微尘。(这个要读过一定的中观理论才能知道,反正听得懂就听,听不懂就当种个善根。)
为什么一定要发了大乘菩提心才能证悟真正的空性?因为我们相续中所有的众生,实际上也是我们阿赖耶识的一个呈现,原因就是这个。如果我不证悟你们(众生)是空性的,不证悟这些无方微尘也是空性的,那我就没有办法证悟空性。我发大乘菩提心,我就是要缘你们,证悟你们也是空性的。你们是我相续中的呈现,我也是你们相续中的呈现。
——摘录并整理自《概念菩提心与真实菩提心》
【注:本初稿内容暂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搞懂二谛最准确的工具:量
- 什么叫做“概念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