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堪布老人家的这本书《中观总义》,虽然内容不是很多,只有薄薄的一本,但实际上里面的内容很深很深。如果要放开来学习的话,要学很长时间。但是我们只有两天的时间,若要把所有的东西全部都说完,不太现实,可能今晚连第一页都说不完。
第一页讲中观的分类:自空中观、他空中观;细中观、粗中观;内中观,外中观……还讲了它为什么要这样分?分类的理由何在?它导致的结果是什么?要说很多很多的东西,一个分类就可以讲一天。但是,第一,我没这个水平;第二,我们也没有必要这样。
所以,这两天的时间,我就把我认为的这本书上比较重要的、一定要理解的内容,通过比较容易听得懂的方式(也仅仅是我个人认为的)跟大家交流一下。你们听了这些以后,可能对这本书的理解会好很多。
为什么要专门来交流一下这本书呢?因为它太重要了!很多学中观的师兄一开始就去学《中观庄严论》,甚至有可能一开始就学《定解宝灯论》,或者《中论》、《入中论》。但是学的时候往往都稀里糊涂的,会被那些逻辑绕晕,根本应用不到修行上。我们在头脑里面思维那些理论,有时候连逻辑也理不清楚,有时候或许概念上理清楚了,但是心也不相信这些概念,往往是把它思考一遍就放下了(很多人都会这样)。所以说这本《中观总义》很重要,因为它把中观这些理论作了一个汇集,所以它叫做“总义”。读了这本书以后,会比较清楚地了解中观的大概理论。
那么,这本书后面有没有讲到修行呢?它也许没有介绍很具体的一些修行方法。因为中观修行的开始阶段主要是依靠思维,长期思维以后就会产生感受。就像我们太想一样东西,心思长期沉浸在一个事物上,就会对这个事物产生很多很特殊的感受。一样的道理,我们长期去思维中观的“现而无实”这些道理,就会真的产生“现而无实”这种感受。抓到一点感受,然后让它扩大、深入、持久,慢慢形成禅定。这就是佛法修行中所谓的“由观入定”。
“观”就是观点、想法,中观告诉你一个观点:世界是现而无实的、缘起性空的,它的本质是大空性。如果不把概念后面那些丰富的内容告诉你,只告诉你“世界是现而无实的、大空性、缘起性空”,你就只是知道了一些概念。“缘起性空”这个词,小孩听了都会说,但是他对“缘起性空”生不起感受,不知道“缘起性空”是什么,他只知道这是佛说的、是对的。为什么是对的——不知道,然后接下来的修行,是更不可能有的。
缘起是性空的(或者说“现空双运”、“明空双运”),这是中观的一个大道理。然后中观告诉你,为什么缘起是性空的?世界为什么是空性的?空性是什么?它甚至会告诉你,理解、体会到了缘起性空跟我们的生命有什么关系?如果缘起性空跟我们的生命毫无关系,那有什么用?那就纯粹成了一种学问。但凡是世间的学问,它都会对我们有些作用,但有的作用是让我们产生邪见。比如唯物主义的某些理论,它导致我们做了很多很恶劣的事而心无愧疚。当然,站在佛教徒的立场上看,这个作用很邪恶,但是不管怎么样,它有作用。
那么,中观带给我们的生命是什么样的作用?中观起码要带给我们佛教所说的解脱、智慧、慈悲这些作用才行。如果我们只是大概知道“缘起性空”、“诸法无我”这些词汇,而对这些词汇的意思没有很深刻的理解,那就根本谈不上后面的修行。
比如居士林的师兄天天在打坐,如果没有一些具体的见解,那么打坐就是坐在那里发呆。当然,通过禅定可以练出很多功能来,因为心本具很多的功能,只不过这些功能因为我们各种散乱和欲望而没有办法发挥出来。当我们去修禅定,心集中在一点上,就把这些散乱和欲望扼制下来了,然后心有可能会产生其他的功能,比如心更清明了,可以回忆起过去很多很细微的事,甚至会知道别人的心念,看到隔壁的事物,身体可以腾空飞起来……如果是禅定很深的话,这些功能都有可能的。但是中观告诉我们,这些功能跟解脱没有关系,解脱不是这些功能,而是我们要明白这个世界的真相,并让我们的身心契入这个真相。
——摘录并整理自《中观总义》略讲第1课
【注:本初稿内容暂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怎样才能准确预测未来?
- 你向往的是净土,还是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