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识规矩颂》就是把八识的作用、性、相之间的配合整理出来,叫做“规矩”。“颂”就是颂文、颂词的意思。它把前五识分成一类,意识分成一类,末那识分成一类,阿赖耶识分成一类。然后每一类都用十二句颂词来解说,前面的八句都是说污染的状态,后面四句是说识转成清净以后的状态。一共有四类,每一类识是十二句,一共有四十八句。
这里面说了八识和与八识配合的五十一个心所,还说了一些其他的术语。你要我把这五十一个心所全部解释清楚的话,这七天的时间也不够用,那怎么办呢?我只能说心所的大类,它为什么要归为这一类,它的作用大概是什么,把这些讲清楚。然后,这八个识是怎么作用的,我会把它讲清楚。术语方面也讲,修行的也讲。讲完之后,就把一个笼统的框架扔给你,剩下的自己去研究。唯识的东西太多了,你学不完的,这一辈子都学不完。因为它牵涉到因明,牵涉到各派的争论,非常复杂。
我们今天晚上就来讨论前面的十二句,主要是说前五识。前五识就是眼、耳、鼻、舌、身。比如我们经常说的眼识,我们应该怎么去理解眼识呢?千万不要把眼识想成眼根了,眼识就是能够显现形色和容色的这种能力。我们眼识看到的有形状和颜色,容色(或者叫做显色)是指颜色,“形色”就是形状,我们眼睛只能看到这两个东西,一个东西的冷热,我们是看不到的,要靠触识;气味的话,眼识也看不到,要靠鼻识去了知;声音要靠耳识了知。我们的前五识有五种能力。
我们看颂词是怎么说的。
第一句是“性境现量通三性”,它说前五识具备“性境”、“现量”、“通三性”的特点。什么叫做“性境”呢?五根相对的五境(眼睛看到色,耳朵听到声,鼻子闻到味道……)都是属于性境。从唯识的角度讲,“性境”就是它有自己的种子,是它自己的种子在产生变化,不依我们的意识改变。
我们的意识是可以改变一些东西的,比如龟毛兔角,我可以把它想出来。但是这些性境是意识改变不了的,它有自己的种子,它根据自己的种子显出生灭现象。当然,这些种子是来自于阿赖耶识,但是它不会随着意识而产生。比如没有修行的人,他想把杯子变成人民币,但种子永远不会变。它是依自己的种子显现出来,这叫做“性境”。
“性境”还有一个含义,就是它是真实的,不是虚幻的。你也可以说虚幻的东西也有它自己的种子,但是虚幻的东西不真实。唯识分三类境,其中一类就是这种真实的境。还有一类就是,它显现了以后,然后我再去想它,它是在遣余里面发生的(因明里面叫“遣余”)。唯识里面的“性境”其实就是因明里面的“现量境”,它有它的自种子,它可以发挥作用,而我想的东西是不能发挥作用的。比如这杯水有解渴的作用,但我想的水能不能解渴呢?想像酸梅可能有一点点解渴,望梅止渴嘛,但这个作用不会很大。
这在《中观庄严论》里面的第一个“殊胜”也讲了,性境有它的自种子,它能发挥作用,它真实。梦幻泡影这些东西是属于非量,比如按一下眼睛就马上出现的金星,它没有具体的作用,只是个假象。你头脑中想象的龟毛兔角,就更没有作用了。那只是你在想,没有它自己的作用。性境是靠它的自种子而变,不是靠我们分别的意识去变,说白了就是我们眼耳鼻舌身。如果前五根没有出错,它所缘的外境全部叫做性境。
然后,有种境叫做“带质境”。就是我看到它以后,我再回过头去想。我想的还是有所依托的,因为我毕竟看过它。回忆就叫做带质境。比如和朋友见面了,然后回去又想起自己的朋友,你想的朋友一定是曾经见过的,是有依托的,这叫做带质境。
还有一种叫做“独影境”。就是做白日梦,幻想自己某天变成了公主,这就叫做独影境。一共有三种境。我们五识所对的境,全部是性境。(有人提问:也就是指起功用的法?)是的,这是因明的说法。
然后是“现量”,现量也是非意识计度、非遣余发生的。你会问:“性境就是现量嘛,为什么重复呢?”性境主要说“境”,现量主要说“能”。现量就是不用想的,一下就显现出来了,刹那即是。不是靠逻辑去推断、猜想。
量有现量、比量、非量。比量就是推断、遣余。非量是指错误的认知,比如开车看到的阳焰,或者是红绿色盲。当然,我们人只能跟人比,如果我们去跟狗比,狗会说它看到的是现量,我们看到的是非量。它说:“明明就是黑白色的,你怎么看成彩色呢?”所以说鸡是不能跟鸭沟通的。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量?因为我们有共同的执著,我们的眼根都差不多。如果你违背了大家共同执著,大家看到的明明是红色,你却看到绿色,那你的就成了非量。或者虽然你眼根没出问题,可能是某种因缘,造成你看到海市蜃楼等等现象,这也叫非量。
这就是前五识的两个特点:性境和现量,还有一个特点是“通三性”。“通三性”的意思是什么呢?当我们眼睛看到某个东西的时候,意识马上就跟上去了,它会带来善、恶、无记这三种心的造作。前五识本身是不具备善、恶、无记的,主要是因为我们的意识附加上去了。
在五识发生的时候,五俱意识一定要加上去,让它明了。第一刹那加上去的意识是五俱意识,五俱意识都还不具备三性,接下来的一刹那才开始有好、坏、不好不坏的分别,所以说它通三性。
不是说前五识本身通三性,它是通过带动通三性。如果说它本身通三性,那是要出问题的。为什么说会出问题呢?比如这个杯子,曾经有个朋友在我最渴的时候拿了一个杯子给我,现在我一看到它,马上觉得它太好了、太温暖了!而你分手的时候,爱人拿了个杯子给你喝水,你一看到就是心酸。这就说明,同样一个东西,我们不同的人看到它有不同的感觉。所以它本身是不具备好坏的,而是我们加上去的。
所以要记住,前五识通三性是指它带动意识,而并不是它自己具备三性。如果它自己具备三性,那么,好的东西对任何人都好,坏的东西对任何人都坏,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编者注:前五识是现量,不需要逻辑推理,本身不带有善恶好坏,但是因为它能带动意识,所以会在外境上有善恶好坏的判断。这些也是前五识比较重要的特点。
——摘录并整理自《八识规矩颂》第4课
【注:本初稿内容暂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八识规矩颂》之前五识(二)
- 诞生我们世界和身体的根源——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