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性论》第75课
接下来再讲不知本具如来藏而产生执著虚妄以及不知真实义的过失,第三与第四种过失产生之理:

《宝性论》第74课
圣天菩萨在《中观四百论》中说:“若法有自性,见空有何德,虚妄分别缚,彼是此所破。”

《宝性论》第73课
开始学习广说宣讲如来藏之功德的原因。

《宝性论》第72课
学习如来藏品的最初的科判中的第八:诠示宣说之必要。学习广说上堂课的内容。

《宝性论》第71课
学习如来藏品的最初的科判中的第八:诠示宣说之必要。

《宝性论》第70课
继续学习如来藏品的最初的科判中的第七:认定所觉之空性。另一四句偈语。

《宝性论》第69课
学习如来藏品的最初的科判中的第七:认定所觉之空性。另一四句偈语。

《宝性论》第68课
学习如来藏品的最初的科判中的第七:认定所觉之空性。

《宝性论》第67课
学习如来藏品的最初的科判中的第七:认定所觉之空性。

《宝性论》第66课
继续学习“广说分别喻义”中的第三部分:“种性之喻义”。其中第二个内容:由此获得三身之理。

《宝性论》第65课
继续学习“广说分别喻义”中的第三部分:“种性之喻义”。

《宝性论》第64课
继续学习“广说分别喻义”中的第二部分:“真如之喻义”、第三部分:“种性之喻义”。

《宝性论》第63课
继续学习“法身之喻义”中的第二部分:彼等与比喻对应。

《宝性论》第62课
继续讲解余下的比喻。
《宝性论》第61课
继续讲解余下的比喻。第三段、果皮的喻义……

《宝性论》第60课
讲解“明示垢障之差别”的四个内容(一、能障障垢之分类;二、以彼等障覆法界之理;三、广说各自之喻义;四、再摄总义。)中的后两个内容:

《宝性论》第59课
总摄而说无前际之理。辛三、总摄而说无前际之理:

《宝性论》第58课
继续学习下面的比喻。 壬八、贫贱丑女腹中所怀轮王之喻义分三:一、贫贱丑女腹中怀轮王之喻;二、烦恼中佛性之义;三、喻义对应。

《宝性论》第57课
继续学习下面的比喻。 壬六、果皮中胚芽之喻义分三:一、果皮中胚芽之喻;二、烦恼中佛性之义;三、喻义对应。

《宝性论》第56课
继续学习下面的比喻。 壬四、粪中金之喻义分三:一、粪中金之喻;二、烦恼

《宝性论》第55课
继续九喻的学习。 壬二、群蜂中蜜之喻义分三:一、群蜂中蜜之喻;二、烦恼中佛性之义;三、喻义对应。

《宝性论》第54课
摄义前文,并开启九种比喻。

《宝性论》第53课
继续讲解“佛陀和涅槃的无二”和更具体的一些比喻。

《宝性论》第52课
用比喻来表达上述内涵。 壬三、彼等以比喻了知分二:一、绘画喻;二、日轮喻。

《宝性论》第51课
遍知一切现菩提,已断障垢及习气, 如来以及涅槃者,于胜义中无二性。

《宝性论》第50课
八义中之后一个“诸功德无别义。”

《宝性论》第49课
癸二、其义广说分三:一、远离生等义;二、摄义并承上启下;三、安立常等之根据。
《宝性论》第48课
继续讲解“认定十地佛子功德”的第五个内容。

《宝性论》第47课
继续学习“认定十地佛子功德”。子三、获不退转之功德:

《宝性论》第46课
继续讲解“认定十地佛子功德”。子二、已入殊胜行之功德:

《宝性论》第45课
讲解第二科判:认定十地佛子功德。
《宝性论》第44课
广说“不变似现变之理”。

《宝性论》第43课
讲解不净位不变的理义。

《宝性论》第42课
宣讲不净位不变分二:一、如空无变理;二、宣说彼等差别。以下开始讲解二、宣说彼等差别。

《宝性论》第41课
继续讲解“自性无变理”。

《宝性论》第40课
讲解“自性无变理”。丑五、自性无变理:

《宝性论》第39课
继续讲解以客尘成立轮回理。并学习第五部分:自性无变理。

《宝性论》第38课
三、这里所讲的因缘实际上就是十二缘起的略说。

《宝性论》第37课
“不净位”的恒时不变义,分五个部分:一、有法显现生灭理;二、法性无灭理;三、广说实相;四、以客尘成立轮回理;五、自性无变理。这堂课开始讲:四、以客尘成立轮回理。

《宝性论》第36课
继续讲“广说实相”的第三个内容。 寅三、彼等对应:

《宝性论》第35课
对“不净位”的恒时不变义,广说实相。 丑三、广说实相分三:一、比喻;二、意义;三、彼等对应。

《宝性论》第34课
接着讲解剩下的四个部分。丑二、法性无灭理:

《宝性论》第33课
开始讲广说不净位的不变义。 子二、广说分五: 一、有法显现生灭理……

《宝性论》第32课
讲解八义中的第七义:恒时不变义 庚七、恒时不变义分二:一、宣说不变之分位;二、其义广说。 辛一、宣说不变之分位: 具有过失客尘故,具有功德自性故, 本初如是后亦尔,真如法性无变异。

《宝性论》第31课
讲解八义中的第六义:如空遍行义 六(如空遍行义)分二:无分别周遍一切、共相无差别理。

《宝性论》第30课
分位差别唯名。 五、分位差别唯名分析分二:一、于三分位安立异名;二、以三名摄六义之理。

《宝性论》第29课
八义中的第四义:分类行义。 四:以补特伽罗分类行义分二:以三者宣说分类行义、彼等渐次清净理; (补特伽罗为梵语 pudgala的音译,意译为数取趣、人、众生,指轮回转生的主体而言。数取趣,意为数度往返五趣轮回者。乃外道十六知见之一。即“我”的异名。)

《宝性论》第28课
讲解八义中的第三义:诸功德相应。 诸功德相应义分二:宣说因果共同功德、宣说各自功德。首先是因功德和果功德放在一起讲,然后别别宣说各自功德。

《宝性论》第27课
继续讲八义中的第二义。即“果义和业义”。 三、获得四种果: 法身自性清净故,及断习气故为净, 我与无我诸戏论,寂灭之故为圣我, 彼意生身及其因,舍离故为大安乐, 三有轮回及涅槃,证悟平等故为常。

《宝性论》第26课
果与业成就义分二:共同宣说所得能得、广说各自体相。这里首先把所得之果与能得之作业放在一起略说,然后广说别别各自的体相。 今初(共同宣说所得能得)者: 净我大乐及恒常,功德波罗蜜多果, 厌离轮回求涅槃,欲愿彼等之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