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堂课总结:
正在讲如来藏品,从八个角度去诠释如来藏,谓之“八义”(以本体与因清净义、果与业成就义、诸功德相应义、以补特伽罗分类行义、分位唯一名分析义、如空遍行义、恒时不变义、诸功德无别义。),已经学了六义,现在正学习第七义:恒时不变义。恒时不变义包含三个分位,已经讲完了“不净位”的恒时不变义。
上堂课开始讲解“不净净位不变义”,不净净位不变义分两个科判讲解:一、宣说以生等不变之真实义;二、认定十地佛子功德。宣说以生等不变之真实义又分二个层面讲解:一、不变似现变之理;二、其义广说。
上堂课讲完了“不变似现变之理”。说菩萨们因为证悟了不变的如来藏本性,所以了脱生死,但因为悲悯众生,所以不断投生以引导众生解脱。一、二地菩萨以愿力投生,三、七地菩萨以三摩地投生,三清净地菩萨以大自在力投生。故而展示不净净位之“不变似现变之理”。上一堂课是略说,这一堂课是广说。
这堂课内容:
广说“不变似现变之理”。
子二、其义广说分二:一、以痛苦不能转变;二、以大悲示现变异。
丑一、以痛苦不能转变:
死病老之诸痛苦,圣者悉皆永灭尽,
依于烦恼业力生,彼者无彼故无生。
颂词前两句描述了圣者菩萨的一种功德,是讲获得意生身的圣者菩萨彻底灭尽了不自在的死苦、病苦、老苦等,以死、病、老的痛苦没有办法转变他。这是什么原因呢?为此颂词后两句作了解释。
“依于烦恼业力生,彼者无彼故无生”。其中第一个“彼”是指圣者菩萨,第二个“彼”是指生死之因。因为这一切不自在的生老病死就是由非理作意和烦恼业力出生的,而大乘圣者菩萨已经消尽了生老病死的因,完全超越了凡夫的生死老病等过患,所以一刹那也不会被不自在的生死老病等束缚所转变。大乘圣者菩萨殊胜的功德就是,他自己方面虽然根本没有生死老病等不自在的过患,但为了利益众生特意示现生死老病等现相,这就是为恒顺众生而方便示现的必要。弥勒菩萨在《大乘庄严经论》上也说道:“诸行虚分别,净智了无二,解脱见所灭,如是说见道。”意即:圣者菩萨如实见到如来藏法界的清净本性,和解脱了见道所断的两种遍计障碍,此乃菩萨得到大乘的见道位。在得到大乘见道位的时候,相续中现前了胜义菩提心,也对众生作了不可思议的饶益,菩萨的身口意直接间接对众生一丝一毫也不会有损害,完全是利他行。《大乘庄严经论》中也说:“最初发大心,善护无边恶。”意即:初地菩萨最初发起无上胜义菩提心,尔时无间断除于众生作损害的恶心,获得三门断一切不善的无漏戒等成就功德。
以宁玛巴自宗的观点,在见道位虽然不是彻底断尽烦恼障,但是以见道殊胜的智慧力,不会再以有漏业而不自在地转生轮回,因为轮回的痛苦是来自于种种有漏业,有漏业来自于非理作意和贪嗔痴等种种烦恼,而在菩萨的相续中已经现前了诸法空无自性的殊胜智慧,具足了殊胜的善巧方便,所以菩萨的相续中不会再有任何业惑的因缘,不会再以有漏业不自在地转生轮回,故说菩萨远离了生死轮回。
丑二、以大悲来表示变异:
如实真实已见故,虽于生等已超离,
然以大悲之自性,示现生死老病等。
圣者菩萨因为如实现量见到法性不生不灭的缘故,所以已经解脱了不自在转生轮回的各种痛苦。虽然菩萨自己已经脱离了生死,但对那些没有如实证悟的有情已成大悲自性的缘故,仍然会示现投生于轮回中,并且有生死病老等各种迁变的示现。
其目的是为了让有缘的所化众生心相续能以彻底成熟,菩萨才显现种种的生老病死等境界,不是为了自利、全是为了他利。《入中论》也说:“佛子此心于众生,为度彼故随悲转。”《中观庄严论自释》中也说:“先求真理智,胜解深义已,缘恶见世界,遍发大悲心。”意即:菩萨的相续当中现前了胜义智慧,缘法界的一切父母众生,生起大悲悯心而行救度事。
我们需要再再地思维、再再地忆念、再再地观察,对大乘菩萨所具有的稀有功德,才能有不共的认识,才会生起坚固的信心,才会随学菩萨们的殊胜行为,培养相续中的大悲心、菩提心以及殊胜的智慧等功德。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大乘庄严经论注释.胜乘甘露喜筵》中对于登地菩萨的大悲的界作过殊胜的解释:“此菩萨虽然没有我执见,但对其他有情产生我执见,自己现证了无我,毫无实性。但是那些没有如是证悟的诸有情,以自现迷乱执著二我为实有而感受种种痛苦,菩萨就把众生的痛苦执为我所,为了遣除迷乱如梦境一般的痛苦,尽未来际不会舍弃精勤。因此,自己虽已解脱有漏法而远离痛苦,但以其他有情的痛苦而极苦,就象心爱的孩子得病,母亲会亲自承担起遣除一切有情的痛苦。”又说:“依靠属于殊胜解脱,殊胜大乘证悟的一地智慧,彼心于见道障碍中获得解脱,然而已发誓承担利他的重任,和无量有情平等,所以是无尽。由于尽未来际也不舍弃发誓承担,所以时间上也不得边际。以久远束缚后,虽然何时也见不到一切有情痛苦穷尽的边际,但是为了断除他们的痛苦乃至灭尽痛苦边际之间,诚心极度地加行或者精勤,所以投生于轮回之中,自己精勤行持波罗蜜多,并且亲自去做安置他人于波罗蜜多的事业,所以极为希奇。”如此通过金刚句来描述大乘菩萨的愿力和利益众生的事业,即使再漫长的时间,对于再刚强难化的众生,他也全心全意乃至轮回未尽之间一刹那也不会产生怯弱心,非常精进地为众生饶益,是极为稀奇之功德。
- 《宝性论》第43课
- 《宝性论》第45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