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堂课总结:
正在讲如来藏品,本论的核心是诠释“如来藏”,前面已经用三大理论来诠释一切众生都恒具如来藏:1、“诸佛法身能现故,有情恒具如来藏”(以果立因观待理);2、“真如无有差别故,有情恒具如来藏”(法性理);3、“具佛性故,诸有情恒时具有如来藏”(一因生果作用理)。
再用十义(浓缩成八义)从各个角度对如来藏做了诠解:以本体与因清净义、果与业成就义、诸功德相应义、以补特伽罗分类行义、分位唯一名分析义、如空遍行义、恒时不变义、诸功德无别义。
然后要从九种比喻来说明客尘和如来藏的关系。
比喻总的要义就是客尘和如来藏始终都是一体,并没有一个分开的“前际”。
然后开始了“宣说各自相似对应”的讲解,内容分二:一、明示垢障之差别;二、明示自性法界。
明示垢障之差别又分四:一、能障障垢之分类;二、以彼等障覆法界之理;三、广说各自之喻义;四、再摄总义。
上堂课继续“广说各自之喻义”的学习。讲解了最后三个比喻以及“明示垢障之差别”中的最后一部分:四、再摄总义。三个比喻分别是:7、用“破烂衣”比喻修道所断的障碍;8、用“胎藏”比喻不清净七地时还有勤作的垢障;9、用“金像上泥土”,比喻三清净地的垢障。再摄总义说明了弥勒菩萨在本论中,用这九种比喻,描述了从欲界的凡夫直至三清净地的圣者菩萨之间所存在客尘的差别相,并非重复。
上堂课开始了“明示自性法界”的学习。明示自性法界分三:一、略说九喻显示三法;二、显示分别喻义;三、广说分别喻义。其中“一、二”都已经学完。“略说九喻显示三法”说明本论用九种比喻表达三种自性:法身自性,真如自性,种性自性,这三种自性彻底含摄了种性如来藏。“显示分别喻义”说明“法身自性”由“佛身、蜂蜜、果实”三种比喻来表明;“真如自性”由纯金的比喻来表明。“种性自性”通过五种比喻来表示:即宝藏、果树、宝佛像、转轮王、金像。
上堂课还学了“广说分别喻义”。广说分别喻义分三:一、法身之喻义;二、真如之喻义;三、种性之喻义。
其中“法身之喻义”分二:一、明示法身之分类;二、彼等与比喻对应。
上堂课学完了“明示法身之分类”:说明法身分为“真证法身”和“假教法身”两种,并互为因果,假教法身还分为粗、细两种,分别用于诠释世俗谛和胜义谛。
这堂课内容:
继续学习“法身之喻义”中的第二部分:彼等与比喻对应。
子二、彼等与比喻对应:
当知由超世间故,世间此喻不可见,
不可见故佛自身,宣说与彼界相同。
所说微细甚深法,犹如蜂蜜一味性,
所说种种广大法,犹如种种壳中实。
是指上述所障的九种比喻当中,前三者跟上述的三种法身有相似处。比如“证法身”对应“佛自身”,“细教法身”对应“蜂蜜”,“粗教法身”对应“果实”。
颂中前四句讲:为什么把证法身比喻佛自身?中间两句讲:为什么把细教法身比喻为蜂蜜?后两句讲:为什么把粗教法身比喻果实?
由于是超出世间的缘故,说证法身如同佛自身;由于万法平等一味的缘故,说细教法身如同蜂蜜;由于有种种方便相的缘故,说粗教法身如同果实一般。接下来作具体的的解释,分三段来讲:
一、证法身完全跟佛自身有相似处,其它的比喻没有办法如实描述,因为自性清净的证法身远离了一切戏论,是一种不可思议的殊胜境界,超越了一切世间根识的行境,根本也不是分别心的境界,所以颂词中说“超世间”。
既然是超越世间的境界,故于世间的万事万物中根本就找不到一个能诠表法身的比喻。因为在我们分别心前显现的万法都是迷乱的境界,以此不可能诠表远离一切迷乱的法身本体,凡是分别心前显现的都是此种、彼种的分别假相,以此怎么可能诠表远离一切相、寂灭一切戏论的法身呢。佛在《金刚经》中也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所以真正的法身是超越一切形形色色、一切分别戏论,完全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因此弥勒菩萨于颂词中说到:“当知由超世间故,世间此喻不可见”。
既然不可能由其它世间法来作比喻,那就直接以萎败莲花当中安住的自身佛来宣说法界自性清净的如来藏,所以颂词上说“不可见故佛自身,宣说与彼界相同。”因此法身确实不可言说、不可思议,超越了世间一切身口意等寻思分别的境界。充分表明弥勒菩萨所讲“所障”的这一比喻一定要用“佛自身”的必要,此外没有办法用其它来描述。
二、教法当中细教法身,因为不是分别心的境界,而是胜义真如的本性,从甚深的侧面来讲,跟蜂蜜的味道有相似之处。因为万法的胜义真如法不是世间粗大心识的所缘境,故颂词中说“微细甚深”,此胜义真如没有种种形形色色的分类,一切诸法是大平等法性的本体,一切万法在真如的本性中本来无二一体,故颂词中说“一味性”。一切蜂蜜都是同一种甘甜的味道,所以弥勒菩萨在颂词中就说到:“所说微细甚深法,犹如蜂蜜一味性。”以所有的蜂蜜都是同一味道的自性,同样万法都是一真法界的本体,从甚深了义的侧面来讲,跟蜂蜜确实有相似处。《入中论》颂词上说:“诸法真实义,无变异差别。”
三、为什么把“种种广大法”比喻成“种种皮壳中的果实”呢?因为粗教法身之种种广大法跟种种皮壳中的果实有相似之处。
这里可用三个种种来解释,由于比喻有三个种种,意义也有三个种种,所以种种广大法比喻成种种皮壳中的果实。
首先比喻有三个种种:○1 种种皮壳;○2 种种果实;○3 种种的受用。
在世间中有无数种果实住存在不同的皮壳当中,相应种种不同的果实,也能带给人们不同的受用,譬如稻谷的皮壳和小麦的皮壳不同,里面的果实也有相应的不同,带给人们的受用也就不尽相同,这个比喻就是显示了广大的种种差别相。
意义也有三个种种:○1 种种的意乐;○2 种种的法门;○3种种的受用。
因为众生有八万四千种根器意乐,所以诸佛就相应众生意乐宣说了八万四千种法门,就是三藏十二部等种种广大法藏,因为这些法非常契合所化众生不同的根器,所以对不同意乐的众生带来了不尽相同的受用和利益。譬如,对於小乘根器的众生就宣说了人无我的法门,对大乘根器的众生就宣说了圆满的法无我和圆满如来藏等法门,对唯识根器的众生宣讲了全无外境、唯一是心识的法门,对於贪心很重的众生宣说了不净观,对於嗔心很重的众生宣讲了慈悲观,对於痴心很重的众生宣讲了缘起观等等。总之需要以不同法门来权巧引导一切所化众生,就相应其意乐的差别就宣说此种彼种的法门,那结果就会得到种种不同的受用。
上面通过比喻作了如理的抉择,众生的意乐有千差万别,如同种种的皮壳一样。契合种种意乐而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如同相应的皮壳而安住的种种果实一样。再来,种种法的不同受用,如同种种果实的不同受用一样,所以弥勒菩萨在颂词中说到“所说种种广大法,犹如种种壳中实”
- 《宝性论》第62课
- 《宝性论》第64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