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堂课总结:
正在讲如来藏品,本论的核心是诠释“如来藏”,前面已经用三大理论来诠释一切众生都恒具如来藏:1、“诸佛法身能现故,有情恒具如来藏”(以果立因观待理);2、“真如无有差别故,有情恒具如来藏”(法性理);3、“具佛性故,诸有情恒时具有如来藏”(一因生果作用理)。
再用十义(浓缩成八义)从各个角度对如来藏做了诠解:以本体与因清净义、果与业成就义、诸功德相应义、以补特伽罗分类行义、分位唯一名分析义、如空遍行义、恒时不变义、诸功德无别义。
然后要从九种比喻来说明客尘和如来藏的关系。
比喻总的要义就是客尘和如来藏始终都是一体,并没有一个分开的“前际”。
然后开始了“宣说各自相似对应”的讲解,内容分二:一、明示垢障之差别;二、明示自性法界。
已经开始了“明示自性法界”的学习。明示自性法界分三:一、略说九喻显示三法;二、显示分别喻义;三、广说分别喻义。
学到了“广说分别喻义”。广说分别喻义分三:一、法身之喻义;二、真如之喻义;三、种性之喻义。
已经学到了“广说分别喻义”中第三部分:种性之喻义。此又分三:一、以喻明示二种性;二、由此获得三身之理;三、彼等与比喻对应。
上堂课学完了:二、由此获得三身之理;三、彼等与比喻对应。说两种种性可以获得“法报化”三身。然后说法身用宝佛像比喻、报身用转轮王比喻、化身用金影像比喻。至此九个比喻学完。
而后回到如来藏品的最初的科判:初者“所觉法界义”分八:法界遍满一切、总标略说能遍者、其义广说、摄义并启下文、依启下义以喻宣说、以信心了知所说之义、认定所觉之空性、诠示宣说之必要。
上堂课学到了“认定所觉之空性”。学了颂词的前两句:此无任何所遮遣,亦无纤毫所安立。说如来藏本体无实,故无需遮遣,本具功德,故无需安立。从修行的角度讲,无需遮遣意味着本体自在,非造作而成,本具功德,意味着不必追求功用,而功用当自然显现。对自身来说,功用即真实的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正见因之而确立。于利他来说,各种智慧神通因之而显现。
这堂课内容:
学习如来藏品的最初的科判中的第七:认定所觉之空性。
总之,因为自性清净的如来藏本无杂染,故无任何所要遮遣的法,又因自性清净的如来藏本自圆成,故无任何所要新增的功德,如此才是远离了增损二边的实相真实义,也是最了义的观点。《大乘起信论》中说:“此真如体,无有可遣,
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为真如。”意即:所谓的真如体,没有什么所要遣除的,因为一切法是本来无二一味的真实性;也没有什么所要安立的,因为一切万法本自如如,一切都在自性当中圆满成就,从来没有缺少过。这样殊胜的境界,凡夫无法通过自力通达、证悟,完全是大乘圣者开悟智慧的不可思议境界。六祖大师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样现前了自性本来清净,没有一法需要遮遣的境界时,在自己心的本性当中,一切功德本自圆满具足、任运成就的,若于心外求法则不是内道了义的修法,与外道无异,这也是修习大乘殊胜境界的关键。禅宗四祖云:“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方寸指心)河沙功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意即:自性本来具足无量无边的法身功德。证悟者的境界当中,万法都是法界如来藏周遍的菩提自性,故如来藏遍一切处,遍一切法,以万法无二的方式恒时存在。
对开悟者来讲,如来藏的本体全部显露,情与无情等诸法完全与智慧无别,万法都成了如来藏的本性,自性是本来清净,众生就是佛,佛就是众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切功德本自圆满具足,没有一丝一毫需要重新安立或遣除的。黄檗禅师云:“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为众生时,此心不减,为诸佛时,此心不添,乃至六度万行河沙功德,本自具足,不假修添。”
因为法界实相,本来就是大自然的无为法,自性清净的法身所周遍的一种功德,其如如不动,于过去、现在、未来三时中无有任何迁变,这就叫真如圆成实——法界自性清净的如来藏。心的本性从究竟胜义的实相来讲,根本没有需要寻求或遣除的,若执著有遣除就属于第六意识分别心的范畴,就无法从分别心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对所知法妄加分别为所取和能取、所破和能破、能境和所境、所知和能知、所遣和所立等等,都成为二取的戏论法,完全背离了真如实相义。
颂词第三句:“真实正观真实性”为什么是真实正观真实性呢?
大乘圣者在见修的道位中,安住于没有丝毫取舍、无所遮遣、无所安立的境界中,对于基的本性无误认识,而且真实通达。如世亲菩萨在《佛性论》中说:“以离增减二边故,无一法可损故是空,无一法可增故非空,若作是观,名真实
观。”意即:真如的自性,本来就远离增益和损减二边的。由于安住于这样大空性的境界,没有一法可损减或增加,所以是非空,如果这样观照不增不减的真如圆成实,就真正称为如实的正观。六祖在《坛经》中亦开示:“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狂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意即:开悟的此法,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任何虚妄分别念,用自性真如之出世间大无为无漏的智慧,观照自己心的本来面目,万法的本性当下就证悟了。没有丝毫取舍,就是见真如的本性,也是成就佛道。
颂词第四句:“真实见已即解脱”。首先对基的本性有真实通达的正见,然后在大乘见道、修道入定位作修行,随念现前所证的境界,达到无学道的境界时,即“真实见已即解脱。”从世俗名言角度来讲,“见”的方式是远离一切客尘的障垢、种子、习气,以圆满了悟的方式见如来藏的本性,显露自性清净属于真正见究竟的解脱,即如实现见真实法性的智慧,故说:“真实见已即解脱,”从大乘显宗的观点来讲,见真实法性的智慧渐次生起后,就从客尘障垢当中获得解脱。按照大乘的五道来讲,在大乘的资粮道和加行道,还没有真实见,所以还没有得解脱以及解脱的功德;在大乘见道时,从见道所断的障垢中获得了解脱,有少分解脱的功德;在大乘的修道位时,从修道所断的障垢中获得解脱,此有多分解脱的功德;在大乘的无学道时,从一切二障的习气中彻底获得解脱,当下现前圆满解脱的功德。
这一颂如是从基、道、果三方面抉择了大乘最殊胜的所证境界,从基的方面抉择了实相法界如来藏的本性,也是自性本来清净——圆成真如的本体;道的方面抉择了大乘出世间入定的见道和修道智慧的境界;果的方面抉择了基的究竟实相,通过道次第的修行断除一切客尘障垢后,使得大自然的本性全体显露的侧面,叫做大乘究竟的解脱果。
- 《宝性论》第67课
- 《宝性论》第69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