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堂课总结:
正在讲如来藏品,本论的核心是诠释“如来藏”,前面已经用三大理论来诠释一切众生都恒具如来藏:1、“诸佛法身能现故,有情恒具如来藏”(以果立因观待理);2、“真如无有差别故,有情恒具如来藏”(法性理);3、“具佛性故,诸有情恒时具有如来藏”(一因生果作用理)。
再用十义(浓缩成八义)从各个角度对如来藏做了诠解:以本体与因清净义、果与业成就义、诸功德相应义、以补特伽罗分类行义、分位唯一名分析义、如空遍行义、恒时不变义、诸功德无别义。
然后要从九种比喻来说明客尘和如来藏的关系。
比喻总的要义就是客尘和如来藏始终都是一体,并没有一个分开的“前际”。
而后回到如来藏品的最初的科判:初者“所觉法界义”分八:法界遍满一切、总标略说能遍者、其义广说、摄义并启下文、依启下义以喻宣说、以信心了知所说之义、认定所觉之空性、诠示宣说之必要。
已经开始了学习如来藏品的最初的科判中的第八:诠示宣说之必要。说本论如此宣说如来藏的内涵,会产生两个疑问:1、和佛陀在二转法轮中所说一切如梦如幻的经义是否相违?2、十地菩萨尚难完全明了如来藏的内涵,对我等凡夫宣讲是否有意义?
而后简略回答了两个问题:和二转法轮的意义完全不相违;2、对凡夫宣讲如来藏可以避免凡夫的五种过失:一是会自心怯弱;二是轻慢下劣众生;三是执著虚妄;四是诽谤真实法;五是增上我执。并生起五种功德:一是生起希求无上菩提的勇悍心;二是生起对一切众生的恭敬心;三是生起客尘法本无的般若;四是生起有自性的智慧;五是生起了知自他平等的无缘大慈。
上堂课开始学习广说宣讲如来藏之功德的原因。讲了第一个偈子,说安立前二转的法义的原因,今天继续。
这堂课内容:
继续学习广说宣讲如来藏之功德的原因。
圣天菩萨在《中观四百论》中说:“若法有自性,见空有何德,虚妄分别缚,彼是此所破。”如果佛不先讲第二转的无相法轮而一开始就讲佛性如来藏的话,由于众生根机不成熟,就会产生法不契机的过失,因为众生没有大空性的智慧为基础,无法对诸法断除实有的执著,当听闻到如来藏是不空、有不可思议、无量无边的功德时,就会把如来藏执著为实有和外道执著的神我无有任何差别而直接误入歧途。相反,如果在讲如来藏之前,先开示诸法自性空,这样就可以避免让众生落入错误的观念等过失。所以首先通过初转和二转法轮的教化之后,大乘道的众生就可以堪为接受了义如来藏法门的法器,尔时宣说法界如来藏就只有功德无有任何过失,真正具有了断除五种过失、产生五种功德的效果和必要,这就是佛在第三转法轮了义经教中开示如来藏法门的理由。
佛陀又在《大涅槃经》中用比喻详细宣说了此道理。譬如一婴孩得了疾病,母亲很是着急,即刻找医生开药,医生告诉她:“孩子吃药后,暂时没有消化前,千万不要喂奶”。母亲就以苦汁涂在乳房上,并告子曰:“我的乳房涂有毒药,你不能接触。”小孩因为很干渴,欲饮母奶,但闻到毒后就不愿接触。等到孩子所吃的药消化后,母亲就洗净乳房,告诉孩子可以饮奶了,孩子不知毒已洗净,还是不愿靠近。母亲又对他说:“是为了让你好好吃药,我才用涂毒的方便,现在药已消化了,我也洗干净了,你可以随意饮用”。之后,佛讲了实际的意义,即第一转轮、第二转法轮,最终宣说法界如来藏的殊胜必要性。佛在《大涅槃经》中又说:“善男子,如来亦尔,为度一切,教诸众生,修无我法,如是修己,永断我心,入于涅槃。为除世间诸妄见故,示现出过世间法故,复示世间计我,虚妄非真实故,修无我法清净身故,譬如女人为其子故,以苦味涂乳,如来亦尔,为修空故,说言诸法悉无有我。如彼女人净洗乳已,而唤其子,欲令还饮,我今亦尔,说如来藏”。为了度化众生,佛首先讲人我空,令修人我空,断除我执心,趣小乘暂时涅槃;然后又说对万法有执著,未圆证法无我,令修法无我等,这样一层层对人无我、法无我的执著就可以彻底遣除。这样客尘的障垢就会断除,待清净了客尘障垢,就会现前本有的如来藏本体,现前光明本性,所以佛又在二转法轮以后,第三转法轮中宣说了甚深如来藏的道理。孩子比喻与佛陀有缘的弟子,母亲比喻佛陀以大悲对众生,转了三转法轮,最后圆满宣说了义如来藏的本性。佛宣说如来藏有甚深的密意和很大的必要性,主要是为了令众生相续中遣除种种过失、产生种种功德,最后证得圆觉究竟的本性,成就了义法身的菩提果。
壬二、过失如何产生之理:
这是讲到如果佛陀不在第二转法轮的基础上传三转了义殊胜的如来藏法门,那众生就没有机会听闻此了义法,若无听闻,仅以自力也很难了知,那就会产生下面的五种过失。
如是未闻此善法,而以轻视自身过,
心中生起怯弱者,菩提心者不生起。
第一种过失产生之理:是指如果没有听闻到一切众生本来具有法界如来藏,不知道本自具足成佛的自然本智,胜义法身无量无边的功德法,在自己心的本性上本来圆满具足,这样的补特伽罗就会认为自己和佛距离很遥远,轻视自身而生起怯弱心,会认为佛具有十力、四无畏等无量恒河沙的功德以及具足四身五智等成就,而自己是一个全身上下只有贪嗔痴,业障充满相续的凡夫,要获得圆满功德成就佛果根本不可能,就像一个连饭都吃不饱的穷人,从来也不敢妄想自己成为亿万富翁,能吃到两三顿饭、填饱肚子就很满足了。同样,众生不了知自己本来具足法界如来藏,生起怯弱轻舍自己的心,相续中无法生起清净的世俗菩提心和希求胜义菩提心,更无法现前自性胜义如来的菩提果。
何者已生菩提心,由此故生我慢心,
众生未生菩提心,于彼生起下劣想。
第二种过失产生之理:是指如果没有听过一切众生平等具有法界如来藏的道理,就不知道在心的本性上自他完全平等、无有贤劣差别,也不知道自他心性本具无量的胜义功德,也是平等无有差别,由于不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道
理,就会产生对众生的高慢之心,其过失十分严重。譬如,一个人已生起为利益众生欲求佛果的世俗菩提心。见到其他众生未发心,会因此而生起我慢心,并且对众生起下劣想。一旦在相续中生起这种分别心,就不会对众生生起与佛无别、大清净的平等恭敬心,不会像对佛一样对众生平等尊重。这种初发心人以我慢的心态,对其他众生起下劣想,在内无有恭敬心,表现在语言行动上也不会爱护众生。结果心量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不清净、不平等,就不能普遍包容一切众生,就不能与普贤菩萨等恒顺一切众生的广大行愿相应,不能在在处处恒时地平等摄受利益一切众生,那就无法接近现前自性大平等的境界。一般初发心的菩萨都很高慢,他看见其他众生都在追求五欲,心里就会想:这些人真是下劣种性,在这个世界上谁能像我这样发起希求佛果的高尚大愿?这些自私自利的可怜众生都徒造恶业,又有谁能像我一样发起了利益众生的心呢?如是把自己看得很高,念念执著自高他劣的分别心,攀上我慢的陡坡自我陶醉。当知,如果没有真正通达,一切众生无论发没发菩提心,身份没有任何差别,都是一味大平等地具有法界如来藏,而且在如来藏的本性中圆满具足无量的胜义功德法。相续中若生起我慢,在烦恼的推动下时时处处都会自以为很高大,见到众生的行为都会起轻视心,在分别心面前显现的全是不清净的相,身口意三门时时都在不清净的状态中造业。而且每一众生都有自尊,都希望得到别人的恭敬与尊重,如果你心里轻慢他们,他们也会蔑视你,不会觉得你很高尚伟大,不愿接受你的教训,你也会心起反感等等,如此便成为摄受众生的严重障碍。
通过上面分析就会了知,如果佛陀没有在三转法轮中讲法界如来藏周遍一切众生、且平等具足的殊胜缘起法,一般人就无法具有听闻的机会,更不可能凭自力进行了知。由于不了知众生本来具有如来藏,就会生起我慢心或优越感,无
法安住在平等恭敬的善心当中,这样不但不会增长功德,也不会开显自己心的究竟本性,反而因我执束缚而生起种种的过患。如云:“我慢高山、不留德水”。就是我慢的高山坡上留不住一滴功德之水,如果自己处在傲慢的状态中,就无法生起任何功德。若于众生起轻慢心,无法得到众生对我们的养育,自性菩提树也就无法真正生长圆满。所以真正的菩萨是恒时恭敬、随顺、饶益、度化一切众生,不懂得恭敬众生的人,就无法成为真实清净的菩萨。《普贤行愿品》讲到:“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大乘菩萨对众生是作种种承事及身心的供养,其态度和行为就像恭敬父母、侍奉师长、阿罗汉乃至侍奉如来一样对一切众生平等恭敬,无有高下差别。又云:“于诸痛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实际上只有在平等恭敬一切众生的心态中,才可能全心全意平等地饶益众生,这样才是恒时随顺众生、恒时利益众生的菩萨行。对待一个众生是这样,对待十个、百个、千个、万个也是同样的行为,不会因此减少饶益的发心。对待地位高的众生是这样的行为,对待地位低劣的也是这样的行为和态度,若能如是平等恭敬,就能得到平等恭敬的修行。遇到病苦的众生就尽心尽力作一名良医,就像母亲慈悲孩子一样,想方设法遣除他身心的病苦,遇到迷失道路的众生也是不厌其烦地指示去向的道路,让他们能够走上安稳、快乐之道,这样在在处处慈悲地护持一切众生。在无明黑暗当中,众生因为愚昧无知而一直造诸恶业,菩萨就发出智慧之光来照亮世间,凡与菩萨接触的人,都要令其远离无明痴暗,快速开出心性光明。遇到功德财富贫乏的众生,菩萨总是以善巧方便令其得到无量功德的伏藏。如是行持的菩萨才是真正对众生有平等心敬益一切众生,这就是从正面讲菩萨的功德。同时又讲到,若对众生心不恭敬,且相续中生起我慢心就会有很多的过患。
- 《宝性论》第73课
- 《宝性论》第75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