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堂课总结:
正在讲如来藏品,从八个角度去诠释如来藏,谓之“八义”(以本体与因清净义、果与业成就义、诸功德相应义、以补特伽罗分类行义、分位唯一名分析义、如空遍行义、恒时不变义、诸功德无别义。),已经学了七义。
上堂课学习广说“极清净位”如来藏不变异的内容。说佛陀法身没有生老病死的过患,并对应具体:无意生身故而不生、无变异故而无死、无戏论故无病、无无漏故无老。而后安立常之根据:1 、“具有无尽功德故,如如不变常恒义”;2 、“如同轮回无边故,皈依自性坚固义”;3 、“无分别智自性故,无二法性寂灭义”;4 、“具非造作功德故,自性不灭不变义”。
对应略说其法身具备之四义:1、常住义;2、 坚固义;3、寂灭义;4、不变义,是实相和现象彻底合一的体现。
这堂课内容:
八义中之后一个“诸功德无别义。”
庚八、功德无二义分二:一、以名略说;二、其义广说。
辛一、以名略说:
法身如来及圣谛,涅槃如光不离日,
如是功德无二故,除佛之外无涅槃。
首先解释颂词中所说的“法身”“如来”“圣谛”“涅槃”四个名词是对同一极清净位的如来藏从不同的侧面安立不同名称的道理。其实“法身、如来”也即如来藏的本性,在远离一切垢障的极清净位时既可叫法身也可叫如来、圣谛、
大涅槃,这仅仅是从不同的侧面安立的。
“如光不离日”是比喻,就象日光和日轮不是他体性,日轮离开云层时一定会具有光明,此二是恒时不分离的,完全以无二的方式存在。所以当日轮离开云层时定会具有光明,离开光明以外不可能有单独的日轮存在。
比喻表明的意义是“如是功德无二故,除佛之外无涅槃”。与比喻相同,究竟的涅槃、十力、四无畏等诸多胜义功德法,本来就是无二本具的缘故,除此之外没有另外真实的涅槃,是究竟涅槃的本体。
辛二、其义广说分三:一、广说异名;二、广说意义;三、彼等以喻了知。
壬一、广说异名分二:一、以四义说四名;二、名义对应而说。
癸一、以四义说四名:
总之无漏法界中,依于四种义差别,
当知四种相应名,称为法身如来等。
这一偈颂讲为什么安立四个不同的名称呢?这是因为同一法界如来藏的本体中具有四种义的反体,依靠这四义差别来安立相应的四种名称,就是法身、如来、胜义谛、涅槃。如是略说了由四种反体的差别义安立了四种名称。如何由四
种差别义安立异名呢?下面第二科判进一步讲介绍。
癸二、名义对应而说:
佛陀诸法不相离,及彼佛性如是得,
不妄不欺之法性,本来自性寂灭性。
这一偈颂中每一句说明一种差别义,又每一种义说明一种名称。
次第说明:“佛陀诸法不相离”称为“法身”,“及彼佛性如是得”称为“如来”,“不妄不欺立法性”称为“胜义谛”,“本来自性寂灭性”称为“涅槃”。
首先“佛法不相离”,即如来藏具足佛的十力等胜义功德法,无量功德法与如来藏是不相分离的,是以不二的方式本来具有的,从这一角度就叫“法身”。如《胜鬘经》中说:“世尊,不空如来藏,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思议佛法故。”
再来,“佛法如是得”,即无始以来安住的佛性如是获得。
“获得”是现前的意思,就是从佛性真如中来的、现前的,从如实现前的角度就叫作“如来”(如,即是真如实相的本体,来,就是现前义,故名为如来)。如《六根聚经》云:“世尊,六根如是从无始来,毕竟究竟诸法体故”。
再来,“不妄不欺之法性”,“不妄”即真,“不欺”即实,合起来就是真实义。不妄不欺的法性就是恒时真实的法性,也就是万法的实相,这是圣者各别自证智慧的境界才能证悟的。不妄不欺的法性完全属于圣者入根本慧定、不可思议各别自证智慧的所境,故为“圣谛”,也叫“第一谛”。经云:“世尊,又第一谛者,谓不虚妄涅槃是也,何以故?彼性本际来常,以法性不变故。”意即:(世尊,第一谛是不虚妄的涅槃,因为它的自性是无始以来常住的,以法性不变的缘故。)
再来,“本来自性寂灭性”,这是从本来自性清净,寂灭一切客尘障垢的角度来说的“涅槃”,也就是从自性清净与离垢清净这两种清净的角度称为“涅槃”的。经云:“文殊师利,如来应正遍知,本际以来入涅槃故。”
- 《宝性论》第49课
- 《宝性论》第51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