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
杂修二取舍,彼二乘风息。
三境毒善根,为促忆念彼,
诸威仪持颂,取次从自起。
四无量心的观修:
慈:给予众生利益,消除自心冷漠及贪婪;
悲:消除众生痛苦,消除自心自私和嗔恨;
喜:随喜众生快乐,消除自心嫉妒和鄙陋;
舍:对待亲缘平等,消除自心傲慢和狭隘;
胜解信:1、舍我其谁;2、见解的顺畅;3、修行的快乐。
生起:将上述修法当真,真实的菩提心自然生起。
上堂课回顾:
胜解信的要点:1、清晰了解菩提心的作用;2、体会修行菩提心的快乐;3、建立长期修行的精神准备。
生起菩提心的要点:1、钦慕先贤;2、善于内省;3、闻思明了大乘菩提心和阿罗汉的差别。
这堂课内容:
将嘎当七法在思维中实现三个菩提心的修行:a、自他平等, b、自他交换, c、自轻他重。
A: 自他平等的观修:由知母、念恩、报恩,思维对一切众生做到自他一致;
标准:用心和所得各自一半;
B: 自他交换的观修:由知母、念恩、报恩,思维对一切众生做到自他交换;
自他平等修到一定程度之后,当然,一些人也可以直接在思维中修。
标准:好的给他,坏的给我。失败亏损我领受,愿将胜利奉献他。
修行时的三个相换:执著的相换;疼爱的相换;苦乐的相换。
第一:执著的相换,从无始以来,我们从来不曾把其他众生执著为我,而始终执著自己的身心是我;所以从今以后,我们就要反过来——对所有众生生起我执心,也即:把天、非天(阿修罗)和人等三善趣有情,当作自己的上半身;把旁生、饿鬼和地狱等三恶趣有情,当作自己的下半身。要以六道众生作为自己的身体,并且要像以前执著自己的身体那样来执著所有众生。
第二:疼爱的相换:我们每一个人都十分疼爱自己而不顾别人;所以从今以后,我们就要反过来——不再那么地疼爱自己,而是疼爱其他众生,一心为其他众生着想。
第三:苦乐的相换:把世出世间的一切快乐、善根、光明等利乐都送给众生;把一切痛苦、烦恼、黑暗等衰损都留给自己。
修行时的三个发愿:有关身体的愿;有关受用(财产)的愿;有关三世善根的愿。
第一:凡接触我身体的都能暂时快乐和究竟成佛;
第二:凡接触我财产的都能暂时快乐和究竟成佛;
第三:三世所有善根,全部用于众生得到暂时的快乐和究竟成佛;
修行时的四个具备:
第一、具备想望:非常希求所有众生的痛苦及痛苦之因,在这一座当中,就于此时此地,快速地成熟于我身心上;
第二、具备发愿:祝愿一切有情的所有痛苦及痛苦之因都能够立即成熟于我身心上;
第三、具备发誓:这时该怎样发誓呢?若是发誓让所有众生的痛苦及痛苦之因,立即成熟于我身心上,则此誓言必然是无法实现的;但我们可以这样发誓:当众生受苦的时候,发誓愿意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做一些事情,帮助其他人解决一些问题、承担一些痛苦,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办到的。
第四、具备祈请:祈请诸佛菩萨加持我,能够真正实现以上誓言。
如何面对各种顺缘和逆缘:
顺缘:1、不强求顺缘,学习随缘,不受外界错误观念的影响;2、不执著顺缘,观修内外的虚幻,轮回过患、 念死等;3、化顺缘为修道资粮,内外顺缘的供养和布施。
违缘:1、不埋怨违缘,认识违缘对于修行人的意义,消业和增长内在的福德及功德;2、对治违缘,思维、认知和安住;3、化违缘为修行资粮。即自他相换的两种修法。
呼吸法:方法讲述,三殊胜。1、黑白气的表征;2、节奏的取舍;3、化空和消失;4、坐上休息;
观想法:方法讲述,三殊胜。1、观想的环境;2、如何处理观修细节;3、化空和消失;4、坐上休息。
C:自轻他重的观修:由知母、念恩、报恩,思维对一切众生做到自轻他重;
等自他平等和自轻他重修道一定程度,就可以修自轻他重了,但思维中也可以观修。
标准:思维和行为中都以他人为重。《前行备忘录》中说:“如果头颅被砍断带走,也只是视为粪土而别无他想,因此到了那时真正能做到自轻他重。”
坐上观修:1、自他相换的观修内容;2、上半身承受善趣痛苦,下半身承受恶趣痛苦。3、具体观想和身边人、旁生发生自轻他重的行为。
坐下行为:1、对付烦恼;2、由小到大做损己利他之行,分主动和被动,被动时需要智慧,要懂得适当;3、检验自己功力时,也应由小到大。
修行三要素:
1、阅读和听闻:因不同的书籍和声音,能够堆积你的相续和启发你的心灵,让见解清晰,心态平稳;
2、坐上修:先修七支供和上师瑜伽,而后思维,坐下修,随时思考。呼吸法,观想法。
3、坐下修:随时思维,对付烦恼,积资净障的各种修行。
我们继续来学习《修心七要》,上堂课讲了噶当七法的后面两个内容:胜解信和生起菩提心。为什么要讲噶当七法呢?主要为了讲什么是菩提心,以及菩提心的修法。为什么要讲菩提心呢?这是《修心七要》里面的主要内容,胜义菩提心已经讲完了,现在来讲世俗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的颂词有六句:“杂修二取舍,彼二乘风息,三境毒善根,为促忆念彼,诸威仪持颂,取次从自起”。
第一句“杂修二取舍”就一下讲了很多的内容,什么叫做“杂修二取舍”?这里提到了世俗菩提心的修法,为了解释菩提心,就跟大家交流了那么多的内容。
菩提心的内容讲过很多,以前花了四、五年时间共同交流过一部《入行论》,就是讲述菩提心的,以后我们还可能再重讲。在重讲之前,我们先来学习《修心七要》、《修心八颂》,还有净土。净土讲完以后,我们再来学习《入行论》。
为什么又要讲《入行论》呢?因为太重要了,对于大乘佛子来说,基本上是一个最根本的法。很多人说:“我们要学空性、学空性。”一个人如果没有一定的菩提心,种个善根是可以的,但要实现空性的话,几乎不可能,所以要反复地学菩提心。
学习菩提心,首先要明白它到底是什么,要懂它的观念、概念。《修心七要》主要学习的是世俗菩提心,讲了一些修菩提心的要点,怎么去修自他相换等等。当然,《修心七要》是一个比较完整的修法,里面也有胜义菩提心的修法。如果我们连菩提心的基本要点都不是非常清晰、清楚的话,修学起来也很困难。菩提心的前期其实是大量的思考、思维,要求自己产生相应的思维、相应的觉受,慢慢堆积,心态就开始产生变化。
心态变化是什么呢?举例来说,我们常说个性,说某人的个性不好、脾气很大——我就是这样一个人,小时候基本上是从菜刀和板砖里面冲出来的,喜欢打架,平常跟人相处要是两、三句话不对就暴起伤人,我的嗔心很重,现在还残留着暴恐龙的习气,也很厉害。也就是说,这是一种基本的心态,平常看不出来,但是惹到就一下翻脸伤人。我一直是这样的个性,可能前世就不是善良的人,导致了这样一个结果。
后来通过修习菩提心,也不敢说自己修得很好,就算是初级阶段吧,也就仅仅思维这些道理,慢慢发现自己的心态变了,火不那么足了。虽然别人刺激我也会生气,以前的话,一生气,手就开始拿啤酒瓶了,别人再说五句、七句,啤酒瓶就下来了。修了一段时间之后,就不拿啤酒瓶了,但是开始暴吼、砸东西,慢慢坚持修下去,就不砸东西了,脾气也越变越小。
当然,修菩提心的作用远远不止于让你脾气变小,像我这种初级的人,自己都能感觉到脾气一天一天地在变小。对过去很多恨之入骨的人,恨不得饮其血、剥其皮,嗔心特别重,后来慢慢就没有了。回忆起过去曾经伤害过我的人,或者我觉得真该死的人,恨意在减少,甚至有时候会消失。就像我修得这样差的人,初初思维都会有此效果,于是你会意识到仅仅是这样的思维,心态都会得到改变。
一个人的心态放松以后,说得不好听,祸都会惹少了很多。我年轻的时候,经常打架,浑身是伤,老了以后还活得比较健康。有人怀疑是不是因为我老了火气变小了呢?像我这种人火气会越老越厉害、越老越辣,老而弥坚,但是通过菩提心的思维,心胸慢慢变宽广了,对人的善意足了很多。
恶意是个很可怕的事情,大家有没有观察到,当走到街上、火车站或者公共汽车上,我们偶尔会感觉到恶意或者气氛不好,发现周围的人都没有善意。但一群长期思维菩提心的人处在一起,就会知道什么是善意,起码会感觉到这些人不会攻击你,偶尔出现什么不妥,比如苦痛、痛苦,都会有人愿意来帮你,两者的差别太大了。
我们经常说“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灭诸重罪”,有时候说菩提心是如意宝,只要去修就肯定有很大的福德。先不说得那么高大上,你就好好想一想,一群长期修习菩提心的人,不管他们修得好不好,也许还不到资粮道,离坚固的菩提心还差得很远,甚至内心都还没有完全真正相信菩提心的道理,但你觉得这群人与另一群天天喊打喊杀、追求世间利益的人,相处起来哪个团体比较安全一些?哪个团体比较有善意?
我们经常感受到网络上有深深的恶意,你不信可以乱发个贴子试试看?!为什么这个社会变成这样呢?因为大家没有这样的思想了,经常充满了恶意,一步踏错就万劫不复。哪怕只是思维菩提心,也会有善意出现。当然,我们不会要求整个社会的人都对我们有善意,但会发现自己变得有善意,心态开始变宽,这时候的菩提心已经起作用了,你变得宽大了。自心从紧迫、紧张,随时准备攻击或者防备别人攻击的状态里面脱离出来,变得舒缓、安宁,这仅仅是菩提心初步的一点点作用,修下去以后,会发现那真是如意宝。
我们需要做大量的、长期的闻思和修行,一个人的心才慢慢会变,变了以后才谈得上去证悟空性。哪有一个证悟了空性的人,还在经常防备别人攻击自己?或者随时像毒蛇一样伸着舌头,瞪着两个眼睛去咬人家?没有这样的菩萨吧?没有这样证悟空性的人吧?
证悟空性是什么意思?这个人的身心根本不觉得任何人和事是真实的,全都是不实有的。不实有是什么意思呢?他在里面会放弃努力。为什么会放弃努力呢?因为他消失了恐惧和希求——大圆满里面说没有了希忧,是这样的一种心理状态。他怎么可能焦虑啊?他怎么可能去攻击别人呢?
你说:“为什么初初证悟的人还会焦虑呢?”会的,那是修行的资粮不够。一旦证悟了以后,他的心有很多种状态,当他的心完全被证悟的状态占主要地位,也就是禅宗里面说的王已登位,他的领悟完全做主占据相续时,这些烦恼出来就很好,相当于给他练兵——他敏锐的发现愤怒、贪欲、恐惧、嫉妒等情绪也是空性的时候,这些就会消失。
但不是故意让它消失的,故意让它消失就叫做对治。比如发现产生了一些情绪、产生了一些不好的念头,我们去对治它,拿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正见,或者跟它相反的心所去对抗,比如单空就把它空掉,这些都叫做对治。而证悟了空性就不是的,他只要安住在空性里面,所有的显现跟他安住的空性其实是一体的。
虽然我在描述,但当时的体会就是一种非思维性的体会。描述就好像要去安住,经常说的要去看着它、发现它的本质,其实就是一个安住,别无其它了,但是心有觉知力,会觉知到分别性的情绪,然后发现它其实是一种分别性而已,是法性经过二元扭曲的一种分别性,是一种习气,最后在空性里面化掉,又安静下来了。甚至有时候渴望来激烈一点,就像练拳一样,大圆满里面称之为训练妙力。
当然,你得把空性、觉性先认准了再说,没认准就去搞这种训练显得有点扯淡,这是很高的层面才会具备的。初级的修行,首先要学会调服自己的心,让心不要处于过分的自私和纠结里面,而修菩提心就能够达到这一点。哪怕仅仅通过思维,我们的内心都可能变得逐渐的安宁、吉祥,没那么害怕自我受到伤害,对其他的众生也不会冷漠。
有很多人已经是佛教徒了,对其他生命还是挺冷漠的,但通过菩提心的修行会慢慢得到改变。哪怕你不一定能够马上帮到某一个具体的生命,有些也不一定帮得到,但起码你的心开始对他有关爱了,这种关爱会越来越强,强烈到最后,你就变成什么呢?——“我现在帮不到他,因为我的水平太差、能力太弱,所以我一定要发誓修行!”当你这样想的时候,修行的动机在悄悄产生转依。
刚刚开始修行的时候——我要成佛、我要摆脱痛苦、我要飞起来、我屁股上要长莲花,都是围绕在自我的所得上去想;或者是我不再有痛苦、我要怎么怎么样,害怕自己受到伤害的角度,自我在患得患失。当你开始关心其他的生命,关心得很强烈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修行的动机不知不觉地变了——“我就是为了他们,我要为了他们去做!”——这样一变后果就厉害了!厉害到什么程度?厉害到你很容易成佛,而且这是一个关键,如果不转过来,那是不可能成佛的,大不了只能修成阿罗汉。
你说:“我发的就是菩提心!”有时候表面是菩提心,不过由于不能深观自己的内心是怎么回事,可能以菩提心的名义发了一个阿罗汉的心。所以菩提心的修行有个要点,要去观察自己的心到底是怎么样的。
好,上课之前又跟大家随意扯了那么大一堆,想说明什么呢?我们反复把菩提心的观念讲来讲去,是有目的的,作为大乘佛子,特别是密乘学人,这基本上是最厉害、最重要的内容。如果连菩提心都没办法修好,你说要去修大圆满、大手印,或者金刚法,那都扯淡的。
密乘是大乘的精华,而大乘的根本要点就是菩提心,如果连这个都觉得多余,就想马上获取胜义菩提心——当然也不是绝对不可能,有些可能是再来人,一两句话就明白本质了,也有这样的可能性,但绝大部分是不可能的,至少像我这种人肯定是不行。
你想想看,刚才跟大家都说了,我从小就是阿修罗个性特别强的人,我要一步步慢慢去修,现在也修得不怎么样,估计你们的根器比我要好一些,但我也不相信你们真的能好到哪里去,所以还是要一步步、踏踏实实来修这些看起来似乎不是那么高深的法。实际上它真的很高深,等你修到一定程度,会发现那些非常高深的法,比如大圆满、大手印的法很容易就懂了。但你不去修的话,往往就在概念里面打转,很多读书的人就是如此,或者修了十几年都没什么法喜、没什么觉受,慢慢就退失了。
很多很年轻时候就一起学佛的师兄们,现在基本上都退失了,很大原因就是没有把这些简单的东西当真,一来就想学禅宗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很多人很早就求到了窍诀、直指了心性——“啪”一声,不可得、空朗朗,这样的话听了一大堆。但现在谈到佛教、佛法,你说他反对吗?也不反对,就是不死不活地拖着,很浪费的。原因是什么?没有把这些最基础的法当真,没有去磨砺,心感受不到变化、感受不到喜悦。进入了佛教团体以后,在那种极端的、想象性的渴求中间——“我可以修出什么”,过了一段时间发现渴求得不到,自然就退失了。
今天跟往常一样,首先回顾上堂课的内容,接着再讲新的内容。上堂课我们讲了噶当七法的胜解信和生起菩提心。生起胜解信的要点总共讲了三个,首先得知道什么叫做胜解信,胜解信的意思是什么——知母、念恩、报恩、慈、悲,前五个法的修行时间长了以后,慢慢产生了喜悦以及对它们的信心,这个信心里面还包含了强烈的责任感。
知母、念恩、报恩、慈、悲,这些法听起来可能不觉得有那么神奇——“能不能教个金刚法?突然冒出五个头、八个角,背后有火光,下面是莲花,就算没有菩提心,出去吓别人一跳也可以。”实际上所有的忿怒金刚都是这样,如果真要修成的话,没有菩提心是绝不可能的,因为所有金刚法的一个大的根本基础点,就是具足非常强烈的菩提心。比如大威德金刚、忿怒金刚、十轮金刚,玛哈噶拉等等,虽然龇牙咧嘴的,看起来很凶、很猛,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本质有非常具量的菩提心,要求甚至比修寂静本尊还要强烈。
大家不要认为菩提心的修法很简单、很浅,很多人总以思维的方式去衡量自己学得怎么样,比如噶当七法,他会说:“哎呀,知母、念恩、报恩嘛,慈、悲,胜解信、生起嘛。”随口而出,还可以背出很多句子来,他认为能够说出来、背得很顺畅,就是学得好——好了,就算勉强承认你学得好,但这些修法不仅仅是掌握它的知识,还要去反复串习,让自己的内心真的去实践,这样才叫修得好。
真的去实践以后,才会发现“哇,佛法原来是这样的”,不仅仅是知识,目的是要你内心去串习、去改变,去产生相应的觉受,这样才重要。当菩提心的觉受生起了之后,你会发现很多法都好修,不管是禅定,或者是单空、空性,乃至于大圆满、金刚法,全部非常好修。
很多人经常来问:“怎么区分阿赖耶识、法性,意识、明智?”我说:“你就好好修菩提心,不要去搞这些。”这些话听起来好听,实际上是做不到的,做不到就等于零。你就反反复复串习菩提心,串习到一定的时候,心态一变,很多法都很好修,你会知道佛法真的具有力量,非常殊胜,不然“殊胜”就是两个字。
反复串习前面的五个法,修到后来,身心真的会很愉悦,对法的作用也开始有很清晰的体受,这个时候就开始产生胜解信了,你就相信:“哦,原来修知母、念恩、报恩、慈、悲,真的能够让内心产生变化,让内心慢慢对所有众生产生真正温暖的爱意,愿意为他们牺牲。”
而且它会成为一种固定心态,固定心态有个特点就是不问原因的,什么叫不问原因的固定心态呢?举例来说明,比如你的儿子或女儿,你爱他/她需要原因吗?你说:“他/她是我生的呀!”——难道他/她是你生的,你就要爱他/她吗?有很多人生了孩子也不爱的,如果生了就要爱,那就不会有不好的母亲了。有一则报道,有一母亲拿烟头去烫自己的亲生孩子,这种现象也有的,但比较少。而从哲学上来说,只要有一个反例,建立的理论就会被推翻。
比如现在盛行的进化论主流思想:人是从猴子变来的。人从猴子演变而来就不过几万年的时间,如果科学里面发现一个古迹是八万年以前的,或者十万年以前的,或一亿年以前的——好了,进化论就完了,只要找出一个例子就够了。如果建立一个理论:只要是我生的孩子,我就会爱;如果找到一个例子,孩子是我生的,但我并不爱,那么,“生了就爱”的这种定律就被破坏了,在因明里叫“不遍”,不能涵盖所有的例子。
也就是说,你生了他,你就是会爱他,当然,要彻底去找理由,我们可以找到上一世去,冤亲债主之类的。但从这一世来说,母亲就爱我们,而且不问理由的。以前的我准备仗剑走天涯,后来一不小心有了女儿,生下来一抱——“完了、完了、完了……”剑是可以仗,但走不了天涯,马上把我套住了,我对我的女儿会有一种爱意。
训练菩提心也是一样,训练到一定的时候是不问理由的——“不问理由”就是不管你是谁,只要是一个生命,心里都会对他有爱意、有责任感。但要长期修,不是回去串习了三天知母念恩,就回来问我:“怎么我还没有责任感?”这是不行的,修行的过程中间要经历很多波折,真的熬得很苦。
你去帮助人的时候,对方根本不感恩,甚至会不停地伤害你。有些人根本就不知道你在帮他,他会认为你在害他,经常都会这样,那怎么办?你还得继续下去,不是修两天就可以的。但是你长期坚持训练,走到一定时候就会发现,能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心产生的巨大作用——真的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菩提心修得很好的人,气度都会很从容,很简单,贪执少了当然从容了。他思考问题会很清晰,目标也很准确——我就是要利他,而且想到利他就快乐。
《入行论》里面有一颂词:“有福瑜伽士,踱步思利他”,在森林里面行走,踱步思利他,相当快乐。很早以前,有一师兄问:“踱步思利有什么快乐啊?”他没有想到经过长期训练的人,只要想到利他就快乐,心是可以这样训练而成的。就像一个人尝过美味,后来没有吃了,这时候只要一想到美味,心里是不是有点快乐啊?这个感受是一样的,但要长期训练才行,达到了这一步,胜解信就开始建立了。
上堂课讲了很多关于胜解信的内容,刚刚开始修行时,不可能有胜解信的,要产生胜解信,要点有哪些呢?
第一个,清晰了解菩提心的作用。要去修知母念恩、慈悲等等,在逻辑上你要知道产生菩提心的原理,就是我们所讲的内容,这个过程中你还要清晰了解菩提心的各种各样作用。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种动力。
《入行论》开始就讲菩提心的作用:第一个,菩提心能够灭罪——“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灭诸重罪”;第二个,菩提心能够积累资粮、快速成佛。这些作用可以讲很多,你一定要清楚它,而且经常去阅读和听闻,不然你会忘的。刚刚开始你可能激动三天,但三十天以后就忘了,要经常提醒自己反复串习了解菩提心的作用。
刚刚开始学习《入行论》的时候,有些人把“为利众生愿成佛”、 “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灭诸重罪”、“失败亏损我领受、愿将胜利奉献他”写成条子贴到盥洗室的镜子上(因为早上起床要刷牙嘛),还有写在手机上,要求自己这样去做,实际上就是不停地提醒自己,去了解菩提心的作用和菩提心的要点。
所以要长期清晰地了解菩提心的作用,这是一个动力,因为菩提心的修行方式跟我们的习气是冲突的,而我们的习气非常巨大,刚刚开始建立了一点点修行能量,跟长期的自私对打,根本不堪一击,一下就不行了。读书的时候没问题,感动的时候没问题,真正去利益别人的时候就不行了。
那时候中国人有个特点,马上会发挥老农智慧,大家应该知道什么是老农智慧吧?叫他捐一千万——“捐!”叫他捐两栋别墅——“捐!”叫他捐两头牛——“不捐了,因为我刚好有两头牛,没有的东西我全捐!”
但是长期坚持菩提心的修行,真会不一样的,在真的实施去利益他人的时候要小心,要根据自己的能力而来,后面我们也会讲到。不管怎么样,长期坚持了解菩提心的作用,不断地给自己打气,这是肯定要去做的,不然的话,肯定会麻木,说起来很好听,到后来麻木到什么程度呢?时间长了以后,你连那些意义都会忘掉,你们不信?现在把很多佛教徒凑在一起,我来考一下关于菩提心的概念,大部分都会栽。所以要长期去串习和听闻,这也是我们不停地讲《入行论》、《修心七要》、《修心八颂》的原因。
第二个,通过长期的修行,慢慢体会到发菩提心的快乐,这是需要的。快乐首先是在座上生起的,因为座上修可以完美地发挥老农智慧,就是拼命把自己感动,很简单,不用实际去做的,你不会受伤的。这时候发菩提心会让自己觉得高尚,会让自己放松,马上起作用了。只有快乐没有伤害,伤害都在想象中间,而我们认为想象不是伤害,而且那个想象还会把自己感动了,不但不是伤害,反而是一种快乐。
这个对不对呢?是对的,但是,看到有人在座上修菩提心修得泪水直流,不要认为那是真的。以前深圳有师兄去讲菩提心,讲得一屋子人都在大哭,哗啦哗啦的……我上前询问缘由,他们说因为在讲菩提心,把我也感动了一把。当然我知道他们是假的,而我说的真假要求比较高,就是想的跟做的一致,以这种标准的话,连我自己都是假的。比如割肉喂鹰、舍身饲虎,我也只能感动,还做不到,而且目前也没这个必要。但是前期去思维、感动自己,那是很必要的,初步让你在不受伤害的情况下,感受到菩提心的利益,所以一定要这样去做。
还有,看到别人发菩提心的话,不要去骂别人虚伪,否则你就不叫虚伪了,而叫造罪业。开始训练菩提心就是这样的,并不是看到世尊舍身饲虎感动了,就马上跑到动物园往里面跳,那不是傻瓜吗?或者看到宝髻菩萨(初地菩萨)把什么都供养,然后想把老婆、孩子都供养给我——我是不会要的,那是个负担!刚刚开始不能这样,但要在座上进行这种训练,知母念恩、愿意舍弃一切去利益众生,这样去思维、去感受,那是绝对必要的,而且过程中确实会感动自己。
当我们看到别人这样的时候要随喜,而不是觉得别人虚伪——“看,他把自己感动了!”——你有本事把自己感动一把再说!你学菩萨的,这样冷、硬的心肠,怎么行呢?这完全是坚硬的自我、冷硬的自我,看起来很牛,现在有一个西方传来的词汇,叫“酷”——你现在酷,下了地狱去,我看你酷,那叫哭,那时候你哭都哭不出来,知道吗?
所以,我们不能去嘲笑别人,而且自己也要这样去做,慢慢去体会到发心、去利益他人的快乐,不然的话,你连“踱步思利他”为什么会快乐都感受不到,你会认为是阿Q精神。你以自我为基础去想,凡是满足自我的才叫真实,现今的社会就是这样的。一个演员要是出来嘲笑一下自己,或者说出自己的一个缺点,大家便认为他真实;要是有人说了一点儿我们认为比较高大上的话,就会认为:“哎,那个傻瓜,说大话,装模作样!”现在已经变成这样了。
客观的、社会性的标准是什么?你这样自私是对的、真实的。要是说了一点想去利益他人,比如去做公益,就认为你是不是为了洗底啊?你是不是为了宣传啊?大家都开始怀疑、攻击。哪怕做公益就是为了洗底,就是为了让自己出名、扬名,这些行为都是值得赞叹的,你有本事也去做一把?!
大家起码要建立一个基本观念:允许别人在有一定自私的情况下,去做出一些不自私的行为。不能说一做公益、捐献的行为就要全部捐,不然他就是假的,这太过分了!我们训练菩提心也是一样的,不是说一训练菩提心就要马上挖肉喂鹰、舍身饲虎,这太了不起了。这个了不起不在于他敢于去给老虎吃掉(有人憋急了也会给老虎吃掉,但他没有菩提心),而是他真的处在那种完全利益众生的内心心态,以及证悟自身跟老虎完全是虚假的情况下去做的,这才不得了,是初地菩萨的一种修行,真的非常了不起。
我们做不到这一点,但初步去训练,那是完全必要的,而且要长期坚持,慢慢你就会越来越深,根本不用起心动念,自然就这样。人的心真是会变的,你说:“我的心不变,我很坚定。”那就是愚痴,你前世是头猪,这样持续下去,下世还会变成猪;变成猪,心就完全变了。为什么?你现在看到潲是不吃的,下一世你变成猪,看到潲一下就扑上去了。
所以,人心是会变的,怎么都会变,不然就没有无常。心的本质是不变的,因为它没有体,只要是二元分别的,一定会变。
第三个,经得起折腾,建立长期修行的精神准备。在正式上课之前也说过,菩提心绝对是个长期的、艰巨的精神修炼,是一个反复拉锯战的过程,真的很苦。自我很坚强、狡猾,它会以发菩提心来武装自己,所以要反反复复地观察自己是不是真的在发菩提心。开始你会经常觉得自己真的在发菩提心——“我就是在发菩提!”因为那时候体会很浅,觉得是真的,基本上没受到刺激都会这样,但是一刺激就垮了,稍稍有点刺激——“哎呦,怎么能这样呢?”你会发现自己是假的,慢慢搞下去,觉得假的会很沮丧、很恼火,再坚持下去,觉得自己又真了,再一刺激又假了。
如此反反复复,起码有一点,你会发现自己能够接受的刺激越来越深,什么意思呢?比如以前愿意去帮助一些穷人、很谦虚的人、可怜的人、值得同情的人,帮助的时候觉得自己发了菩提心,突然有一天,发现这些人根本不感恩,心里马上不舒服了,然后警醒自己——“这样不行,即使不感恩,我还是要去。”后来这些人又感恩了,但是对方突然变得很凶狠,又受不了了——“怎么能对这种人好,这种没良心的人,应该怎么怎么样……”慢慢地,你会发现这种事情也能接受了,从而泯灭很多强烈的取舍心。
以前只喜欢去帮助一些好的、值得同情的,慢慢地,连一些很邪恶的人也愿意去帮助。当然,不是帮助他犯罪、造业,而是愿意用比较智慧的方法去利益他。你会发现,你的心会原谅整个罪恶(所有罪恶),这种原谅就会变成一种深深的悲悯,会发现众生真的太苦了。为什么苦呢?以假当真,走到这一步心就开始趋入真正的空性体受(可能不是真正的空性体受,只是假象的空性体受),开始趋于能够领悟空性体受的一些心态。
你会发现,众生这种获取快乐的方式是错的,真的是很悲悯他们。哪怕是那些很强悍的人,以及现在社会上流行的一些很有钱、很有权的人,比如最近流行的一个倒霉了的青年才俊,以前很牛,现在一下就倒霉了,你会发现他把快乐的方式搞错了。还有一些有权力的人,最后倒霉得很惨,或者他不倒霉,你会觉得他更惨,因为他迟早要倒霉,从而会产生深深的悲悯。这种深深的悲悯会导致你不再羡慕他,因为他根本追求的方向是错的。当你不再羡慕他,你就不会用他寻找快乐的方式去做他相应做的事情。
不会采取他那种追求快乐的方式,叫出离心;你原谅他,不再讨厌他,还想去帮助他,就变成了菩提心。这种深深的原谅,会真的变成深深的悲悯,坚持长期训练菩提心,折腾、折腾、折腾,最后就会变成这样。
当然刚刚开始是很难的,到处都是这样不顺那样不顺,如果帮助的那个人在我面前比较低声下气、比较讨好我们、经常说好话或者是很机灵,我们就很喜欢——“继续帮你,永远资助你,永远对你好!”突然哪天他露出獠牙的时候,马上就:“哎呦,怎么有这样的人呢?别帮他了!”这是不对的,即便他露出獠牙,也是你妈,你马上就要开始知母念恩,马上要学会平等舍,然后再训练,慢慢地,内心就会产生这些变化(我说的很粗、很大概,但肯定会经历这些。细的话要针对很多具体的事例、具体的状况,这是说不完的,太多了,你去做就一定会有这些事情)。
我们训练菩提心会发生在日常生活中,有的训练的机会。不信拿一天的时间专门观察你的心,那就精彩了,早上起来到晚上,万千变化。人家说少女的心,秋天的云,其实大男子汉也是一样的,瞬息万变,里面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贪、嗔、痴、不满、纠结、痛苦、怀疑……全都是这些东西,什么时候能够舒适的、坦然的坐在那里,觉得周围环绕的全是龇牙咧嘴的老母,能吗?非常智慧地觉得这些人龇牙咧嘴,但是内心里面深深的原谅和悲悯,前面那个叫文殊菩萨,后面叫观音菩萨,你一个人具备了两个菩萨。
当充满了智慧就变成金刚手菩萨,智慧是一种力量,训练时间长了就会变成这样,真的要慢慢地、细细地、微微地这样去做。不是整天还在乱扯,一天到晚内心里面翻腾、纠结、痛苦,然后去求大圆满窍诀。虽然希求心是很好,但这样的心是没办法领会大圆满窍诀的,讲给你也没有用。
刚才我大量地说了菩提心的作用,总结我们要坚持的三点:清晰了解菩提心的作用;通过修行慢慢体会菩提心的快乐;然后长期折腾,坚持修行,不惧困难。如此下去,你一定会生起胜解信,慢慢会觉得菩提心真是如意宝。
现在有几个人的内心里面觉得菩提心真是如意宝的?我们不会的,在想象中觉得窍诀是如意宝,每个人都极端渴望大圆满的窍诀,渴望直指心性,认为那个才是如意宝——是的,大圆满窍诀是如意宝,如果不具备我刚才说的那些,大圆满窍诀对你来说,十有八九是不管用的,听了也会失望,反而会对佛法失去兴趣。
为什么呢?心处在自我的强烈渴求,想抓住一个东西让自己马上产生巨大变化、产生喜乐,其实快乐点建立在自己的得失上,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在这种心态下根本就不知道自我是虚假的,心强烈的朝向自己,根本不会理会其他生命的痛苦和欢乐,如此强烈集中于自我得失的心态,是永远没办法领会到放弃自我的快乐。
放弃自我的那个心,很大程度上就是大圆满要给我们指示的心的本质(当然,不是一放弃就是,有可能放到阿赖耶识里面),放弃以后很容易体会到那个本质。而不去放弃自我是体会不到的,体会不到就不会相信——“哇,这就是万法的本质!”其实自私的时候也是本质,只是自私的时候不利于你去体会,不自私的时候利于你去体会。造成自私的其实也是本质的光明,——烦恼即菩提嘛。但是你有烦恼的时候,很难去体会,很难明白它,所以一定要很当真去发菩提心。这是对上堂课胜解信的回顾。
接下来回顾噶当七法的第七支——生起菩提心。难道生起了胜解信以后都还没有菩提心吗?达到胜解信以后,就会慢慢生起真的菩提心。生起菩提心的意思是什么?指达到了一定量的菩提心,但噶当七法里面对生起菩提心是否已经进入资粮道或者资粮道前面的一些阶段,并没有讲的很详细。实际上生起菩提心应该是指比较坚固的菩提心,我觉得就应该进入资粮道了。
大乘五道,把一个最初步的菩萨到成佛,划分了五个阶段。第一个是资粮道;第二个是加行道;第三个是见道,即初地菩萨;第四个是有学道,即二地到十地;第五个是无学道,即成佛。
我觉得生起菩提心就应该是到了资粮道的菩萨,资粮道菩萨特点是什么?在经论里讲:菩提心非常的坚固,任何时候的思考点都从利益众生的角度出发,乃至于在睡梦里面都不忘记,《现观庄严论》里面讲:“资粮道的菩萨,菩提心像大地一样坚固。”当然,其中还有小资粮道、中资粮道、大资粮道,这在《现观庄严论》里面有大量描述,会表现在外面的。
先不讲《现观庄严论》里面的东西,因为我们暂时做不到,但可以拿一个现在能理解的标准,就是随时随地的思考动机和出发点都是在弘扬佛法、利益众生,这样一来,慢慢就进入资粮道了。只要你的出发点和动机是为了弘扬佛法、利益众生,那你的行为就自然围绕着它转,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在积累资粮,所以叫资粮道,乃至于睡觉都是这样。
比如为什么要睡觉?睡好了以后我才能清醒,清醒了以后我才能去修行,以及力所能及去做利他的事情。在唯识里面,睡觉本来是不定的心所(唯识有五十一个心所,其中有四个不定心所,有一个就是眠心所,不知道它是好心所还是坏心所。)你一旦发了菩提心,眠心所就变成了善心所。对你来说,这是个善的行为,因为睡好了以后可以继续修行,再去发菩提心或者其他的大乘修行。
我曾跟大家强调过,回顾的时候跟正式开讲有些不一样,比如正式开讲分几点,回顾又分几点,你们摸不着头绪,怎么老是不一样呢?我是故意的,我想告诉大家,每一个名词的解释、每一种修法的解释都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不同的维度,这样闻思才会透、全面,否则会干瘪瘪的,尽是些名词,所以我故意这样来讲。甚至我故意让自己不记起上堂课讲了什么,要是我看了上堂课讲了什么的话,这堂课就会顺着逻辑来了。所以我故意切断(忘记)它,不记得自己讲什么了,再看到这个名词的时候,又从当时的角度来,有时候会变得相同,有时候会变得不相同,这样才是真实的。
为什么?我曾跟大家举过一个例子,警察审犯人,问具体的案发地点、时间、过程,如果连问这个犯人几十次,每次都说得一字不漏的相同,那说明他在撒谎、在背诵——早上八点钟我在刷牙,九点钟我在拉屎,十一点钟我在干什么,说了很多,而且几十次说下来全都是一样的文字,那么,很大可能性那时候他没做那些事,只是按照自己想的来背诵。
要是坦白从宽的,说的大致会差不多,但说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比如八点钟我在刷牙,下次就可能说八点钟的时候照镜子看到自己脸上有个黑头,跟着就把黑头挤了,顺便还剪了一下鼻毛,内容会丰富很多。往往这种情况,警察就会判定这个人说的是真的。我们学习也是一样,要是真的明白一种东西的话,可以从很多层面、很多角度去讲,不然就会变为背书,背书用得着我们这样交流沟通吗?拿书来看就完了嘛,你们肯定比我背得好,我都五十多岁了,记忆力剧减——以前过目不忘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所以不用背书,一定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
生起菩提心有哪些要点呢?第一个,要钦慕先贤。我们要对一些具有非常殊胜菩提心的大德们,非常钦佩和真心羡慕。我们有个毛病,表面上恭敬佛菩萨、大德,其实我们只羡慕他们的功能,不是羡慕他们具有的菩提心。我们羡慕他们的菩提心,只是感动而已,若要照着去效仿,你就不干了,这个不叫真心的钦慕。
举个例子,宝髻菩萨的事情很少人愿意提到,因为他做的是我们不愿意做的事,什么都拿去布施给别人,甚至老婆、孩子也不例外。有一次,仇人的国家发生了灾难,听说只要拿到宝髻菩萨头上的宝髻,就可以息灭灾难。一般我们遇到仇人会迫不及待地想把他赶走,但宝髻菩萨居然还让对方砍下自己头上的宝髻,结果鲜血直流。
听到这些我们会感动,而骨子里面不会羡慕的,最多是感动。而我们羡慕什么呢?——哇,脚一下就踩到石头上陷进去;哇,走到哪里到处都是鲜花、天乐、宝马、宝象等等(宝马不是指汽车),各种各样的庄严殊胜境相,我们就羡慕这些,其实是庸俗发心来的。
我们要羡慕宝髻菩萨那样的典范,才是真正的钦慕先贤。大家要去观察自己,有的人听说甲上师的功能大,马上就去拜了,如果再听说乙上师的功能更大,就会马上放弃甲上师去拜乙上师,这好像在投靠黑社会,知道吗?这不是钦慕先贤,而是试图找一个投靠来保养你的轮回,是不是这样的?
我看到身边很多的学佛人都是这样的,所以他们学不好,跑到哪里都等于零。当然,不是说去找大德们跪拜、供养有错,并没什么错,而是要问自己的心态——你在干什么?你到底想要什么?你真的要去问自己!
所以,要产生真实的菩提心,一定要钦慕先贤,要真的去羡慕他们这种舍己为人、损己利他、不顾一切的行为——“失败亏损我领受,愿将胜利奉献他”,要玩真的!虽然做不到,起码我羡慕。比如挖肉施鹰、舍身饲虎,现在我做不到,但是我真心羡慕他,我修行就是为了哪天能够真正的舍身饲虎、挖肉施鹰,在内心里面要真的这样去想。
我们修行真的为了要挖肉喂鹰、舍身饲虎吗?不是吧?我们主要是为了屁股上长莲花,基本上是这样的,希望自己没痛苦,空闲的时候还帮一下别人,就像儒家说的:“发达时兼济天下,落魄时独善其身”。这是很多人的真实想法,显然是不行的,我们不是儒家,而是学释迦牟尼佛的。
大家不要认为自己是真的钦慕先贤,为何我要说出这些呢?我想告诉大家,我们不一定是真的在钦慕先贤,而是羡慕一种功能,让自己更舒服、让自己更荣耀,这样是修不好菩提心的。
第二个,要善于内省。这个也很重要,刚才我说了一大堆,其实在告诉大家要内省。为什么发起菩提心还要善于内省呢?很多时候我们误认为自己在发菩提心,其实并不是,这种人有很多。我们经常会利用菩提心,做一个事的时候以为自己在发菩提心,实际上并不是,可能不真、可能不纯、可能不智慧。
这时要作出观察,第一,要观察自己的动机——是不是真实有菩提心。第二,要观察自己的智慧——发的菩提心是不是不够智慧。
善于内省,内省就是观察自己是不是玩真的。很多时候我们不会玩真的,因为菩提心说了好多功德,我们主要是为了换取这些功德,是不是这样的?刚刚发菩提心的时候,说了很多菩提心的功德,比如“菩提心如末劫火,刹那能灭诸众罪””——反正我这样不好、那样也不好,一发菩提心,那些不好的就没有了;或者发起菩提心以后,可以迅速证悟、超离三界、光耀成佛。可以有这种想法,但是只为了这个而忘记了利益众生,也不是真实的菩提心,所以一定要反反复复去观察自己。有时候我们会卑劣到去利用菩提心——会的,要去观察,不能骗自己!
发菩提心,你做样子可以骗得了别人,这个没问题,很多的假货都是这样骗人的,如果你相信因果报应,就别玩这种事。以菩提心来骗人的话,等于欺骗所有的众生和佛陀,为什么呢?菩提心有两个要点:缘一切众生、缘佛果。如果玩虚假菩提心,等于欺骗一切众生和欺骗佛陀,后果极其严重!
开始的时候大家要观察:是不是有虚伪的成分。菩提心允许你改的,犯了菩提心戒可以忏悔,很快也可以还净,并不像别解脱戒,基本上都在道德层面。而菩提心是一种心态,心态有时会毁坏,毁坏以后可以通过忏悔而还净,反反复复折腾,但是要不停地观察自己,反复去内省,慢慢就开始真实了。
开始很费力,真的超级费力,这是绝对避免不了的。大家不要认为菩提心好修哦,阿底峡尊者去斯里兰卡依止金洲大师,菩提心就修了十二年,我想用得着修那么久吗?后来发现,十二年不是很长,应该修一百二十年,因为牵涉到你的每一个念头、每一个行为,知道吗?你长期做到内省的时候,慢慢就趋近胜义菩提心了。
当你所有念头的出发点已经不从自我出发的时候,是很容易安住大圆满的。现代人证悟大圆满有个麻烦,就是老从自我的角度去找、去想,特别有些假聪明的人,老是去想、去感受,就是不愿意放弃自己。心做不到解除二元对立的方式,因为努力惯了。要放弃、放弃、放弃,而菩提心是让我们放弃自我的一个最好方式,它用自我造作出力量来毁灭自我。
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一些曲折,就是容易自欺,会骗自己。我们这个团体的师兄,去骗别人的不多,因为没什么好骗的。但是我们会骗自己,会误认为自己在发菩提心,实际上可能不是。我觉得骗别人不可怕,就算骗到了也不可怕,反而骗到自己才可怕,为什么呢?你骗到自己不会去忏悔,反而自以为是,这个才可怕。
所以,一定要反复地去观察自己的内心。第一,可以养成观察的习惯;第二,可以抑制自我的一些念头、出发点。虽然我们没有证悟空性,念头还是有自我的影响,但它已经开始脱离自我的牵绊和桎梏。什么叫脱离自我的牵绊和桎梏呢?比如遇到一个不好的情况,我们就开始忧郁、痛苦,为什么?害怕啊!比如马上没钱了,就开始忧郁、痛苦,因为害怕嘛!比如受到对方的袭击,我们害怕自身受伤,这些就是出发点,出发点就是害怕自我受到伤害。等菩提心发足了以后,是的,我们也会知道对方可能来打我们,害怕的恐惧会消失,害怕自我受伤的感受会减轻,但不代表你不会拔腿就跑。
由于发菩提心,内在的资粮足了以后,反而很奇怪,就真不害怕了——穷,没什么,病,没什么。为什么呢?要是以前没有钱了、生病了,你会觉得万劫不复,但是菩提心产生足了以后,会产生一种因菩提心而生起的喜悦,这种喜悦比较强烈以后,就算没有这些一样快乐!会变成这样,这还是初步的,菩提心发足了以后,那些贪、嗔、恐惧、纠结、怀疑会消失,甚至连怀疑佛法都会消失。通过长期串习,你会知道这玩意真的太妙了,真的是如意宝!
这些东西不是些干瘪瘪的理论,或者是拿来哄我们的,你们觉得佛陀会哄我们吗?我以前也觉得佛陀以及很多大德,几千年来集体联合来骗我。后来又想,都几千年了,他们为什么要来骗我呢?他们不是为了骗我,而是为了骗当时的人;当时的人学了,又骗了当时的人,最后骗到了现在的当时的人——我的思维逻辑还是比较严密的,最后发现,他们骗人用得着这么复杂的理论吗?连七识、八识(阿赖耶识)都编出来了。还有各种各样很难思考的一些东西,学进去了以后,发现它描述的全是真实状况,其实就是你的心所经历的东西,你去修行的话,更会发现它不会骗人,才是真正的不迷信。
上来就说它是迷信的人,那不叫迷信,而叫愚蠢。你说自己是真正的信佛,就要去闻思、修行,慢慢地,你就真的信佛了,信心真的建立了。
第三个,闻思明了大乘菩提心和阿罗汉的区别。如果能够逐步去体会是最好的,这是胜义菩提心的内容,但我只是说要闻思明了,闻思就是要去阅读它——到底大乘菩提心跟阿罗汉的解脱,区别在哪里?可以阅读相关的经典,比如益西彭措堪布的《入中论·日光疏》或者《定解宝灯论·新月释》。阿罗汉可以让人我执消失,很多理论都提及到,《现观庄严论》里面也有,但是他不能明白所有现象的空性,也不能明白万法的本质——觉性。
大乘菩萨则并非如此,他能明白觉性,明白觉性不需要小乘的涅槃,认为觉性本身就是涅槃,而且觉性是每一个人都本自具足的。也就是说,现在每个人都处在涅槃中间,只是你不知道,为什么?你的妄心在折腾,而妄心为什么要折腾呢?因为你妄!妄是什么意思?妄就是又蠢又动(现在有很多人又蠢又勤快,结果把老板气得要死,他蠢不动就算了,守点大门也可以,但是不行,他要发菩提心、要动,结果惹出了很多祸)。妄心就是这样的,又蠢又不明白,但是又不停地动,也没办法不动,一妄就形成二元对立。
二元对立里面有个强烈的我执,我执就是能动,他要保护自己。他没办法不保护自己,比较粗大一点的,你要饿、你要吃饭,别人来伤害你会疼、你要逃跑、你要反抗,你不可能不动,被动的也要动。主动就更厉害了——“我要实现自我价值,耶”——人生价值就是妄动。
大乘的解脱,把妄去掉就行了,妄的根本就是二元对立,不明白自心觉性其实是没有二元的。小乘的解脱,只是把我执去掉,但法执没去掉。虽然他不妄动了,但是除了人我的妄动以外,还有一个心的不能够彻底明了——心不能自己明白本质,只是没有妄动的动机了,于是停下来,停下来就叫做涅槃。他并不明白,妄动最根本的本质,其实不存在什么妄动不妄动,就是觉性,他不明白这个东西。
拿到中观去讲,就说他的无分刹那没有证空、无方微尘没有证空,实际上是弄到分析上说的,从来都没有一个真正的无分刹那、无方微尘。这是学中观的人,学中观的人有很多毛病,老把名词当真。这就是他们的区别,通过闻思有什么样的作用呢?明白发菩提心的趋向性带有智慧的成分,而这个智慧成分要很重才行。宗萨仁波切曾经说:“菩提心百分之九十九是智慧,只有一分是慈悲。”这是一种教理性的说法,其实智慧跟慈悲是分不开的,同等力度,有多大的智慧就有多大的慈悲。
很简单,像庸俗的母亲爱儿子,很多时候都会变成溺爱。菩萨爱众生有庸俗的母亲爱独子的心态,那真的很爱,同时也具备爱儿子的智慧(力量)。现在的很多父母,遭到儿女的冷漠对待,但是没办法,仍然搞不定,基本上都是父母被儿女搞定的。以前经常说孝子,现在都是孝父母——二十四孝父母,对孩子根本没有办法,但是菩萨的爱里面带有巨大的智慧。
我们去明了菩萨的所证跟阿罗汉所证的区别,实际上要明白缘佛果的根本智慧在哪里?在生起胜义菩提心的时候,虽然我们会去知母、念恩、报恩、修慈、修悲,我们也要明白这些慈悲的根本走向的点在哪里,就是回到《修心七要》的第一个修法胜义菩提心那里。
在概念里面,我们要知道胜义菩提心是什么,这需要闻思(我觉得菩提心要加上这个内容,不然就会变成一种好心)。比如基督教里面很著名的特蕾莎修女,很多人都觉得她是菩萨,有一次我在一个论坛上回复“她不一定是菩萨”,后来被骂惨了,群主义愤填膺直接把我踢出去了——“你还好意思说自己是佛教徒,你能做到特蕾莎修女的行为吗?人家在水沟里面抱出孩子来亲吻,并且亲自喂食,你做得到吗?”我掂量了一下自己,确实做不到,但是不能用这个来衡量她就有菩提心,为什么?因为她并不缘大乘佛果。她的内心里面根本就没有要让众生成佛的想法——让众生成佛,佛是个什么嘛?我们要明白,佛就是大乘所证悟的法性,要明白解脱跟成佛是有区别的。
小乘的叫解脱,大乘的也叫解脱,但小乘跟大乘的解脱是有差别的,小乘的解脱处在自我的寂灭中间(或者叫涅槃定里面),大乘的解脱活着就是的,明白了就是解脱,你本来是佛。如前所说,你一直处在涅槃中间,只是你有妄而已,修行无非去妄。禅宗说:“但去妄,莫求真”;大圆满的修行说“自心不改”,不改自心,一改就错,好难啊!不改自心的话,就成了我现在这个样子的,足够了,但为什么不行呢?因为你中间差了很多东西,有执著在里面,你不明白执著是什么,所以,发起真实的菩提心的第三个要点:闻思明了大乘菩提心跟阿罗汉的差别。
说得深一点,你就要去学中观、学唯识。有些师兄说:“闻思对于我来说很困难。”如果不去大量细致的闻思唯识和中观,那有一点要去做,要明白大乘跟小乘根本的区别是什么呢?小乘只是自己去解脱,而大乘要所有人解脱。那怎样才是发大乘菩提心呢?弘法利益众生,让所有众生都成佛。你只要明白这一点就行了,死死地牢记——“我弘法让众生成佛,我发的就是大乘菩提心。也许我不能够深刻地知道大乘菩提心包含了缘佛果和缘众生,缘佛果要明白法性是什么等等,但我希望所有的众生都成佛,并为此努力奋斗,不求自己解脱。”
要明白其中的差别,一些不能细致学习中观、唯识的师兄们,可以这样去做,具体的行为是什么?三殊胜来摄持,第一个,在发愿的时候很当真——“为利众生愿成佛!”第二个,修行的时候要专注,平常的行为中,只要听说弘扬大乘佛法就欢喜,自己也努力弘扬大乘佛法,通过行为去实现这些。
当然,对于比较能够读书的人,通过学中观和唯识,在概念里面明白什么叫做大乘菩提心、它怎么缘佛果,这会利于你真正的证悟。我们老是说“缘一切众生、缘佛果”,你却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要从闻思上去明了或者在信心上去确定,利益众生才是真正的大乘菩提心。利益众生要利益到什么程度呢?利益到直至成佛,最后才会发现大乘佛教中弘法(法布施)是第一的。
你说:“虽然弘法是第一的,但是我都不太懂佛法,怎么叫弘法是第一呢?”第一,你内心里面要修行这些;第二,实际去做弘法的事,比如建大乘寺庙、印经书、帮助上师弘法,或者帮助其他大德弘法,这些都属于弘法的内容,然后把这些功德全部回向给所有众生都成佛。从实际的行动和心态中,慢慢去明了大乘的发心跟小乘的解脱是有差别的,这样才会产生真实的菩提心。再加上第二个要点的内观,你就会明白它们是有差别的。
很多人要观察一下自己,辛辛苦苦进入佛教圈,到底是为了众生成佛还是为自己解脱呢?甚至都不是为了自己解脱,而是为了解脱病痛或者一点违缘。经常有师兄会来问:“哎呀,我屁股痛,师兄我该念什么咒啊?”我说:“念医院咒。”经常有人把学佛变成一种能够临时拿好处的东西,那也太小看佛法了,佛法哪止解脱病痛啊?我们有很多类似的误区。
那学佛是否能够解决病痛呢?可以的,但我们要明白主要在干什么。比如有部《佛说咒齿经》,念了之后牙齿的疼痛会慢慢变好,据某师兄介绍,似乎有作用,其实我牙齿也痛,但是却没念过,本来想拿来念一念的,后来一想:“所有的经论不外乎是觉性嘛,安住觉性算了!”(虽然我还不懂觉性,但相似地安住一把嘛,好像牙齿也不痛了。其实治好我牙齿最根本的经,还是医院经!)
这些东西都非常具体、很现实的,不是在说大话,大家要记住,修行的过程中不能离开这些要点,而要找到这些要点进行反反复复地串习和磨砺。实际上,也不是说的那么复杂,真正去修行的时候,自然就会发现这些。很多人说:“我要怎么去内省自心呢?”菩提心发着发着,发现自己不真实,那就是在内省了。怎样去内省啊?怎么去闻思啊?如前所说的东西,经常提起来,那就是在闻思,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复杂。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要坚持,在过程中很容易退失和忘失,这是真的会发生的。很多师兄修到后来会很麻木的,而且学得越久的师兄越麻木,学着学着,一说到佛教的东西,脸上就没有一点生气了,这些你都能够看到的,再跟他说菩提心,他会露出生无可恋的神态。
如果一听到“修行产生了空性的觉受,满天放光……”——哇,马上精神抖擞了!因为自我要好处、要稀奇,他不知道佛法不是来要稀奇、要好处的。这些观念要改变,立场才能挪到菩萨的立场,这样才能解脱,否则你永远以自我的立场,无论多殊胜,那都是轮回。大家要记住,人天佛教跟解脱的差别,就在这些地方。说起来好像都是佛教,但因为内心的状态不一样,产生的结果也会大不一样,这是回顾上堂课的内容。
这堂课主要讲运用噶当七法以及实现三个菩提心的修行方法。哪三个菩提心的修行方法呢?自他平等、自他交换、自轻他重。其中的自他交换,就是《修心七要》说到世俗菩提心的第一句颂词:“杂修二取舍,彼二乘风息。”(大家还记得吗?在听课的时候,你们最好把《修心七要》的课文拿出来看。)
我现在讲解的所有内容都是围绕着“杂修二取舍”,从噶当七法讲到了四无量心,再讲到了菩提心的修行过程,然后回过头来讲怎么修菩提心。其实“杂修二取舍”就是自他交换的修法,接下来的课程就要讲自他平等、自他交换、自轻他重三个修法,然后基本上就把“杂修二取舍”以及“彼二乘风息”这两个颂词讲完了,估计两到三堂课可以讲完。
大家也许会觉得很繁琐,其实就开始那点繁琐,后面就行云流水,哗哗哗就过去了。主要集中在前面的地方,虽然后面也会讲一些,但是不会扩展开来讲那么多的内容,所以大家要有点耐心。网上的师兄们,你们有耐心吗?如果没有耐心,你就想:没有耐心,我就不是菩萨;不是菩萨的话,我就没有发菩提心;没有发菩提心的话,我可能连小乘阿罗汉都修不成;修不成小乘阿罗汉的话,我可能就不能解脱;连小乘阿罗汉那点菩提心都没有的话,想得到人天佛教的功德可能也不行;连人天佛教的功德都得不到的话,基本上会堕落;以现在末世的情形,基本上都会堕到地狱里去;地狱里的众生也都是不需要耐心的,因为耐不耐心他都要受罪……我不是吓你们,只不过想告诉大家一定要有耐心,要想到菩提心的殊胜。讲到菩提心的第一点,你一定要去明了菩提心的作用,要倾慕先贤,这样才能真正坚持得下去。
由于这堂课的时间不够了,我们只讲自他平等的修法,下堂课再来讲自他交换和自轻他重。这三个修法的重点在于自他交换,没那么简单的,道理一句话就说完了——“好的给别人,坏的给自己”,你的坏的拿给我,我的好的拿给你,就这样简单,但却不得了哦!
如果一个人想修大乘佛法,但密法看不懂、中观也修不了,那你就修这一个法,凝聚起来就是“失败亏损我领受,愿将胜利奉献他”。这仅仅是在“失败亏损我领受”这样一个点上的交换(还有其他的交换),反复去思维、反复去实现这种交换,慢慢你会发现,到了最后,说不定就是你成就!那些整天在说“离开四边”、“明空双运”的人,都是扯淡的。
很多佛法的修行之所以会产生误解,就是我们在没有基础的情况下去搞一些非常高深的境界、法语,却不做这些必定要去做的事情。我反复地说这个,希望大家真的引起重视,不然你花了很多时间、很多精力来学佛,到最后根本拿不到要点。
你要窍诀,多得很,但是没有一个菩萨的心,真不行的。这不是我说的,而是法王如意宝在《窍诀宝藏论》的一个开示中讲:“先做菩萨,再证悟大圆满。”你都没有菩提心,天天去追这些窍诀,有用吗?当然,作为一个传承、加持,我承认你拿了都有用,但是你会发现,很多人去接受了直指和窍诀以后,连基本的出离心都没有,更谈不上菩提心,这样的人不是一个,而是很多!那这样的窍诀能有用吗?你在糟蹋窍诀,所以大家要真的引起重视。
我们来讲第一个菩提心的修法——自他平等。这个比较简单,自他平等的修法跟知母念恩是一样的,也分为座上修和座下修。自他平等的意思是什么?一定要让自己跟他人所得的好处平等,我的好处一定要分一半给别人。
这样就产生了一些疑问,那别人的坏处呢?——我要拿一半过来。那别人的好处,要不要拿一半过来呢?——这就不能要了。你说:“既然自他平等,那他的好处也要拿给我。”然后去找到比尔盖茨说:“我修自他平等,钱给我一半!”这是不行的,自他平等的意思是我们的好处要给别人一半,别人的坏处我要拿一半,而不是别人的好处我要一半,我的坏处要分给别人一半。这不是找爱人,比如结婚就是这样的——“我们在一起,我的快乐给你,快乐增加了一倍;你的痛苦给我,痛苦减少了一半。”似乎好浪漫,但说来说去都是扯淡。
自他平等怎么修呢?分为座上修和座下修,座上修的时候,首先在头脑里面串习一遍知母念恩。如果以前串习得很好,你只要过一遍就行了;如果以前修得不好,你真的要具体去想的——“所有众生都是我的母亲”。
有一种观想的方法,我介绍给大家,首先观想自己的母亲在面前(特别是已经过世了的母亲,想起来可能泪水直流),观想其他的亲人在母亲旁边,然后把母亲跟其他亲人一个一个地印(在头脑里他们都是影子一样的东西嘛),其他的人就变成了自己母亲,或者自己母亲就变成了其他人的样子。当然,其他人也是自己认识的人,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观想。
这是一种观想方法,不一定要照着做,为什么我以前不讲呢?因为我觉得有些人做不到,他会提出异议,但你可以用各种方法去思考、去思维,感受这些人都曾经做过你的母亲,或者跟你现在的母亲是一样的。我们把时空拉开一点,你修佛法、你要成佛,实际上就要遍知全体时空,当你遍知全体时空的时候,你会发现所有众生真做过你的父母。虽然我们现在没成佛,但是可以用这种思维让自己的心慢慢变得跟佛一样。
我们可以这样去思考知母念恩,如果以前串习得很多,那稍稍一提起、过一遍,心里的感恩心就开始起来了。知母接下来是念恩,然后就是报恩,报恩什么呢?在头脑里这样去想:“虽然我现在不能把自己所有的一切奉献出来,暂时没有这个能力来利益你,至少我要把自己所拥有好的东西给你一半。”座上的观修原则,要想得具体,不能空泛泛地把一些概念在头脑里过一遍就行了。
什么叫具体呢?你要想到具体的个人,比如你思考:“现在我已经挣了八万块,隔壁的是经常在老板面前告我的王八蛋,一通过观修,他变成了我妈,我怎么报答这个过去的妈呢?”——八万给他四万!当然,这时你还是有点清醒的理智,你不会真的给的(这个我明白),但是你要去想:“我试着去想,我在想象中给他。”
大家不要认为这是阿Q精神或是自欺欺人,不是的,这是在做心的训练。当心强大了、福德够了以后,别说八万,四千万你都会给,比如到了初地菩萨什么都会给,根本都不在意,因为他的执著点不在那些东西上了。初地菩萨没有执著点了,他不会认为要点是自我——“我不能受罪、我不能痛苦”,并非是这些,
所以你可以这样一个个去想,还有,比如有些人有病痛,你要想“我愿意承担你一半的病痛”。这个病痛可能非常恼火,癌症、艾滋病,甚至是一些我们觉得很脏的病——“没关系,你给我一半!”当然,你也有清醒的理智,虽然你在思考承担一半的艾滋,但是你不会得的。
很多人说:“如果我这样想,会不会真得艾滋呢?”如果你真有这个本事,一想艾滋就到你身上的话,那就不是简单的菩萨了,而是大菩萨。艾滋能够通过观想转移到你身上,你就能通过观想的能力把它消灭。你想想看,那个力量已经大到这样程度了,你从别人的身上都可以拿过来,那从自己身上拿出去还不行啊?反而,你要盼望这一天早点来到。
很多人问过这个问题,搞得我哭笑不得,我跟他们解释说:“你做不到!”——“为什么我做不到?我就是有感应!”当然有感应哦,你回去观想三个小时屁股疼,我敢担保你的屁股一定会疼!否则观想就没有用了,观想的力量就会让自己产生一些作用。
我曾说过,怎么感受气流在身体内移动呢?你竖起一个手指头,然后眼睛看着它,全部注意力去观想它发热,观想能力好的人,三秒钟就开始有感觉。有些人借此来骗人,曾有一位很著名的作家,说在一个礼拜之内通过打坐,观想丹田发热,可以让人感受到拙火。哪里需要一个礼拜嘛?如果有点观想能力,回去老老实实地观想,三十分钟都会发热。那是不是拙火呢?拙火要修到什么程度算成功呢?西藏的修行人,在零下三四十度把袈裟在水里泡一遍(零下三四十度哦,哈一口气出来,说不定就冻成一串冰那种),然后拿来披在身上,绕着寺庙走三圈回来,如果袈裟没被烘干,就没有到量。你一个礼拜修成了,我见到你绝对纳头便拜,不管你是谁,我都给你磕头,外道我都给你磕(当然不会破皈依戒,我只磕你这种功能)。
那是鬼扯,我们的观想能力会产生一些反应,但那不一定是真实的。因为观想也好,产生的一些身体感受也好,本质上都是虚幻的。那会不会真实的把别人的病痛转移到自己身上来呢?你真做不到,如果真做到了,那你是大成就者。你想想看,别人的病都能凭空运过来,比如把我的注意点从丹田移到手指头上,这个马上可成,但你能够把别人的注意力从他的丹田移到你的手指头上吗?这很需要本事的。真的大瑜伽士有个特点,一走到身边的话,连野狗都安静(当然也不完全,到了现在,野狗也不安静了,所以大瑜伽士都不出现了),他有一种让人安静的力量。
但普通人怎么行啊?不可能把病痛转过来的,但是通过这样的训练,你的自私心、恐惧心会减弱,利他心会增强,这个才是要点。你要真有本事转过来,那就不得了,你马上消灭它。而即使是佛陀也做不到这些,他也只能把一些有缘的人的病痛拿过来,如果能将所有人的病痛都拿走,这个世界上就不会有病人了。这是基本教理,一推理就出来了。
你暂时做不到,但是你的心可以通过这样的训练,慢慢变得强烈希望去利他,而且不会因为利他遇到一些麻烦而畏惧。比如我们遇到病人的态度——“唉哟,你不要进来!你居然感冒了,咦!”我们会嫌弃和害怕。当然,并不是说我们训练了自他平等,就天天往传染病医院跑,这样是不行的,这样的话,都不用你观想,病就自然来了,最关键的是你移不走它。
所以,训练的时候一定要在智慧的层面上,但在观想上尽量这样去做没问题,别人的病我拿走一半。这算不算自他交换呢?其实不算真正的自他交换,真正的自他交换是你把他的坏全拿完,你的好处全给他,而这里只是一半,所以称之为自他平等。
自他平等跟四无量心的舍心是不同的,舍心是指平等对待自己面前对境的其他众生,好的坏的都一样,高贵的低贱的都一样。而自他平等是自己的好处给别人一半——平等,别人的坏处给自己一半——平等,而且要在座上的观修里,首先去思考、去感受所有众生真的是自己母亲。比如这一世有个人曾经很好地对待过自己,对此自己有过很温暖的感受,那么任何一个众生都曾经无数次给予自己这样的感受,自己要报恩。
其实最厉害的是母亲对儿女的恩德,世俗中没有什么恩德比胜过(在此只讲世俗的层面,上师已经是出世间的层面了)。当然在这个末世,有些儿女感受不到母亲的恩德,而且现在有些母亲也不太像话,不一定真正的爱儿女,也爱得不是那么好。有些母亲很自私,要求儿女这样、要求儿女那样,完成自己未竟的事业,把儿女逼疯的也有很多。不管怎么样,从世俗的角度来讲、扩大时空来看,世俗的爱意最深刻的就是父母对儿女,特别是母亲对儿女,这是每一个凡夫都应该深刻去思考的,特别是对修行菩提心的人。
长期这样串习,座上也去修,慢慢我们就会养成这些心态,变得不是那么害怕不好了,而且愿意去利益他人,我们在培养这种心态。这是座上的修行,跟以前讲的一样,想累了以后要停下来,产生了感受以后任由它蔓延,有时候会哭、会流泪,那就让它哭、流泪。
修的时候最好一个人在屋子里面,如果在很多人的场合去修得流泪,那会有点丢人,特别是男的很不愿意这样。如果真出现了,丢人就丢人,也没关系,但我们要让这种感受蔓延下去。蔓延下去以后,你不用去帮助它,也不用故意去延长它,也不用去截断它,任由它自己下去,慢慢就淡了,淡了再来,反复来或者停下来。
你说:“这样去做有什么用呢?”你的心态经过这样一次次的冲击就会得到改变,这是目的。就像人受多了打击以后,心会变得很冷硬,一次没有、两次没有,十次以后心就变得很冷硬、很野蛮,反复通过这样的思考,众生对自己的爱、愿意去帮助众生、舍弃自己一半的好处、拿到众生一半的坏处,心也会慢慢变得温暖、放松。
有人问:“治疗抑郁症最好的方式是什么?”其实就是修菩提心,只不过大部分抑郁症病人做不到。抑郁症病人典型的特点就是太关注自己、太看重自己的感受,从佛法的高度来讲就是自私。当然,他的自私不一定表现为不给你钱、害你之类的,其实这不是自私而是坏,这种坏的程度抑郁症病人往往还不会这样。抑郁症病人不坏的,有时候还会去利益别人,但他太爱自己的感受,所以小资是最容易得抑郁症的。他的注意力、觉受全部在自己各种各样心里的感受上,而且又非常的敏感,一朵花可以开心半天,一个黄昏可以哀愁半天,好点的发泄方式就写诗、写小说去了。等到能量用光的时候,一束花的快乐他已经麻木了,但是一道黄昏的哀愁就越搞越深,而且爬都爬不出来,那就变成了抑郁症。
如果真的去训练这些,感受慢慢变的话,苦难来了根本就淡然一笑,那就不是抑郁症了,而是解除别人的抑郁症。那种长期训练菩提心的人,待在他身边,抑郁症自然就好。当然也不绝对,要有缘的、能够待得住的抑郁症病人,但大部分待不住的,强行待更抑郁。抑郁症病人还有一个特点,他绝对不接受别人的强迫,因为他在意自己的感受,你一强迫他,他会感到不自由,从而马上反抗,一反抗苦难就出来了。苦难一出来,感受又是感受,就夸大这种苦难,火上浇油,越来越盛。
当然也不绝对,每一个抑郁症病人的情况都不一样,但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太在意自己的感受,还有内能耗尽——感受快乐的力量没有了。什么叫做感受快乐的力量没有了呢?就是任何东西都很难激发他快乐,稍稍一点点不妥就会激发他的痛苦。那要怎么去做呢?菩提心可以培养感受快乐的能力,他会重新恢复到见到一朵花就开心的状态,一看到别人就自然展现出温暖、爱意,在温暖和爱意里面是不会抑郁的。
你说:“有些抑郁症病人表面还是欢笑呢?”表面欢笑嘛,这个表面欢笑跟内心里面真的快乐是不一样的。绝对不会有人说:“哎呀,我好快乐啊,我太快乐了,我快乐得想自杀!”这是不可能的,想自杀的人就是因为他心里面苦,以为死能够解脱这种苦,结果死了以后更苦。
这是座上修,修完之后要回向。那座下怎么去修自他平等呢?那就需要有一定的智慧了,在力所能及的一些范畴内,我们给别人一半,力所不能及的就不要给一半,比如房子给别人一半,或者钱包给别人一半,结果自己都不够吃,这是不行的。
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去帮助别人,至少是一些不太伤及自身的东西,比如一同去做一个小生意,赚了一万,但是伙伴没出什么力,基本上全是你出的,那怎么办?“我毫不犹豫的给你一半”,这就可以了,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千万不要说:“全部给你一半,老婆也给你一半!”——那是不行的,要坐牢的,所以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做。
你问:“别人痛苦的时候,要不要一半呢?”也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比如别人欠了两万块,帮他给了一万块。这是说钱,还有一些在自己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的事情,如果你完全不能承受的话,是不能去做的,否则会马上后悔的。有些人一激动起来:“我要学宝髻菩萨!存款马上拿出来,全部放生!房子卖了,全部放生!老婆,随便你自己啦!”但不到三天就后悔,不仅功德没有了,还会导致后来修行没法进行下去。
这是座下菩提心的具体修行,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但你一定要故意去做这些事,从小事开始做起都可以。还有一些训练的方式,比如我本来想布施这个乞丐十块钱,结果一下掏出了一百块,怎么办呢?“十块钱说好了布施给你的,这个就算了,还剩下九十块,好了,给你一半,数四十五块拿出来……”
要找这些机会慢慢去训练,但是要衡量,而且这时候的内省很重要。为什么呢?有时候我们会把这种东西当成借口,本来是可以承受的,但你却说“我承受不了,我的范围就这点”,这样就停滞不前了。所以菩提心一定要内省,起码你要发现自己越来越厉害,而不是越来越倒退。
这个厉害并不在于钱多钱少,比如你是个亿万富翁,布施几十万根本不在话下,但是你布施、布施,布施,最后变成了个穷光蛋,就像阿育王不停地供养布施,到最后国库里都没钱了,他还要供养、布施,大臣告诉他:“你只剩下一个梨子了。”阿育王说:“那就好,拿一个大锅来把梨子煮成汤,给所有的出家人喝。”结果供养完这个,他就圆寂了,那这个梨子的功德跟他以前供养的功德哪个大?梨子最大!
所以你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衡量,第一要带有智慧,第二要内省。内省里面本身有智慧,同时要发现自己是不是真的、是不是借口。这个东西可以骗到别人,没办法骗自己,如果你把自己骗了,那你就是个奇葩。要么你会因欺骗而堕地狱,要么你没法进步,达不到你的目的——“为利众生愿成佛”,你就成不了佛。
所以,我刚才说的第二点内省自己很重要。通过倾慕先贤、内省自己、长期坚持,才能生起胜解信。自他平等要长期这样做下去,根据具体情况尽量一半一半这样去做。做到后来,第一个,在这个过程中积资净障的作用绝对有了;第二个,我们的傲慢心、自卑心会逐渐消失。
这是很奇怪的,自我有个特点,会不停地将自己跟周围的人进行比较。比如,我比你长得漂亮、我比你有钱、我比你智慧……而我们佛教徒一般不会去跟别人比较谁有钱、长得漂亮这些,我们会比较“我比你修得好”、“哎,你算什么?我上师是谁了”、“你算什么?我都进入佛教三十多年了!啧啧”、“你现在才看《定解宝灯论》,我都读了八遍了”、“你一天才磕十个头,哼!我那时候一天磕一千”,然后眼睛都不看他,很轻描淡写的喝一杯茶……
外在的没什么,内心里面其实在不停地以自我去跟别人比,自他平等修多了以后,你就不比了,慢慢地你会觉得“我们什么都一样”,这就是真的平等心开始建立了。当然,还是缘起上的平等心,不是究竟的平等心,究竟的平等心没有这些的。究竟的平等心是空性,大和小一样,坏和好一样,烦恼和菩提也一样。
一样体现在哪里?体现在它们的本质无形无相,所以有相的大小、远近、好坏,它们的本质都是无形无相的,自己的心安住在无形无相的本质里面,所以什么都一样,体现在这里。我们修的自他平等,体现在哪里呢?体现在外在的一些好坏、是非,我们都一样,再也不拿自己与别人比较,慈悲喜舍的舍心也可以在这里得到建立,会觉得别人和别人也一样。
当然,前面说的积资净障、灭除烦恼、灭除罪业、积累修行的力量、产生修行的喜悦等等,在日积月累的自他平等的修行中也会产生,自然而然就会出现快活、自然,所以非常值得我们去修行。当然,自他平等是在我们力量还不够的情况下的一个修行方法,走到后来就会去修第二步——自他交换。但今天我们就先不讲了,等到下一堂课再讲。
今天就交流到这里,明天本来是学《胜道宝鬘论》,由于我有点私事,就没办法上课了。因为我要坐飞机,到达的那个地方不知道是否有网线,而且要早起,对于我来说无疑是一个悲剧,浑身上下都需要你们来跟我进行自他交换,把我的坏的换给你,你的好的拿给我——最高级的菩提心的修法,搞得懂吗?本来是要好的给你,坏的给我,而我现在把它倒过来。
为什么要这样呢?训练自己的时候,好的给你、坏的给我;训练别人的时候,拿了他的好的、坏的给他。但是得有智慧,不然会把别人弄毛的,要刚好弄到他毛又毛不起来,不断折磨他,让他进行内心的观修,慢慢就成就了。比如玛尔巴就这样干的,所以他修的是菩提心,实施的是利他的菩提心。好,我们现在开始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修心七要》第17课
- 《修心七要》第19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