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接着昨天的内容继续学习《顿悟入道要门论》,这本论的问题是承上启下、一个个地往下面问的,中间有些问题是非常的精要,也非常的重要,所以大家要注意听!
这本论叫做《顿悟入道要门论》,其中采取了设问设答的方式,把一些最关键的东西讲给了大家。当然,古代人说话的方式跟现代人有点不一样,他们简切而且情景性特别重,一个字会代表很多很多的情景。但现在我们这种思维的习惯没有了,变成了逻辑性比较强,说话也比较繁琐了。
什么叫做情境性比较重呢?以前我曾跟大家讲过一个事故,这个事故是描述一匹受惊的马跑出来踩死了一条狗,然后欧阳修叫他的弟子用最短的文字描述出来,但弟子做出来的他都嫌太长不满意,结果他用了六个字就描述完毕了——“逸马毙犬于道”。“逸马”指这匹马受惊了;“毙犬”指踩死了犬;“于道”指在路上。整句话的意思是这匹马在路上踩死了犬。
这句话的情境性很重,如果拿现在的话来描述就麻烦了。比如清晨阳光灿烂,我带着一群弟子在什么地方……时间、地点、人物、情节,一通搞下来都不得了,你看“时间、地点、人物、情节”加起来就八个字了。(众笑!)
我们现代人的逻辑性思维比较重,古代人就不是这样,他们对古文的每一个字的意思会讲解很久。通过这些字一个个的排列,我们就可以情境性地连在一起,而古代人对佛经的理解也是这样的,所以佛经会经常运用一些古人的语言。
而且民间说话的方式跟书面上不一样,为什么呢?因为古代人最早的书面记载方式用的是竹简,到了后来就用比较珍贵的帛书(高级的布料织出来的)。最后慢慢开始有了纸,“蔡伦造纸”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但古时就不像现在造纸那样的方便,你看现在我们用纸很猖狂啊,以前我吐痰都是吐到地上的,但我现在为了卫生,就吐到纸上再扔掉。结果为了我这样的卫生习惯,就要生产很多的纸,损耗很多的东西。这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而古代人的纸是来之不易的。
虽然后面又出现了毕升的活字印刷术,但都还是要靠排印,所以当时的书是来之不易啊。在唐代,抄经书的功德是非常大的,因为实在太不容易了。那为什么经书流传下来会有错漏呢?因为抄或者排版的时候,字盒子放错了位置导致的。那么,我说这话的目的是什么呢?我想告诉大家:经书上为了节约纸张和避免排版的错误,会尽量印少点字。
你看现代人就不一样了,他们开心就随便拿出手机“啪啪啪”地对着说话,说完以后“哗”一下就发出去了,而且谁都可以在媒体上发表自己的意见,所以出了很多的骗子。但那个时候就不是,一句话要印上文字成为书本就很了不起了,所以印上去的东西都非常的讲究。
印度对经论更是重视,经论上的道理都会通过几方辩论,国王做裁判得出结果。如果辩论输了,就会把你写的经书绑在狗尾巴上点火焚烧,而且满城跑,传说闻到这个经论焚烧的气味都会堕地狱,所以这是一种极大的羞辱。当然,这个“经书”不一定是佛教的经书,有可能是其他人写的书。
所以,那时候对文字是非常的重视,用字也非常的简略,这些都对现代人造成了麻烦。因为现代人没有经过对古文的训练,也不会去讲这个字代表多少的意思、引申有多少的意思,而我们采用的是反复对一个问题进行描述的方式。所以读起经论来很麻烦,这也是佛教的理义在主流社会渐渐被淡忘和迷糊的原因之一。
比如我们现在讲的《顿悟入道要门论》,如果是现代人来写的话,就不是这样写的。其实很多大德写的文章也会设问设答(自己问、自己答),而且答起来的内容也很丰富。而《顿悟入道要门论》也是一样,虽然用的是古文的方式,文字语言非常的简略,但里面影射出来的含义却很深、很广。你看我们讲了三天的课,才讲了两页就知道了。
有人问:“那这样下去要讲到何年何月啊?”我恨不得今天晚上就念完,明天可以回家休息,但这是不行的,所以我还是得讲,讲到哪里就到哪里。以此缘起,愿我们的禅七不受干扰,一直延续下去!
问:“心住何处即住?”
这里有两层意思,第一个是:心在哪里?第二个是:心要放在哪里?当我们问心在哪里的时候,其实在问心的位置在哪里。我们去观察心的时候,好像心成了一个所境。比如我看到这个杯子,这个杯子在哪里呢?杯子对于能观者来说,是一个“所境”。那么,心住何处即住呢?如果我们发现了心,怎么去认知它、怎么去安住、怎么去操纵它?我们该怎么去做?——这又是一种“能境”的问法。
简短的“心住何处即住”一句话有两个含义,第一个:如果我们发现了心在何处,要怎么办?第二个:什么是心?对于真的明白了的人,这两个问题其实就是一个问题。你明白了“心”是什么,至于怎么住、住或不住,这些东西都没有了,而你不明白的时候,才会有这样的问法。但没关系,既然有这样的问,就要做出相应的答。我们再看下面是怎么回答的,大家要注意听啊!
答:“住无住处即住。”
这里一下把两个问题全部回答了,“住”是指心放在哪里的意思。“无住处”指心没有住的地方,心放在没有一个地方的样子。“即住”是指真正知道了心后,就这样去做了。这里很拗口,总体的意思是什么呢?心到处都没有,也不在哪里,叫“心住在无住处”。这时候的“住”不是一个动词,我们应把它看成一个位置的词。
比如问:心在哪里?而“住无住处”是指心在没有住的地方,也就是没有地方给它住,意思是你到处去找心放在哪里,是找不到的。其实这句话就牵涉到我们的修行,我们经常要去找“心在哪里、心在哪里”,概念里面也明白心是找不到的——既然找不到,那找它干什么呢?可你还是会不停地去找。
那“观心”的意思是什么呢?一个是观心的作用;一个是观心的根本。而去找心在哪里,其实是看心的本体到底是怎样的、它放在哪里、是什么样子的、它的体性如何。
而“无住处”是指你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心,心没有一个住的地方。如果心住在一个地方的话,第一,它有住的位置了;第二,如果有一个东西住在那里,就一定会有形体,甚至会有一种情态。
比如我生起了一个痛苦的心,那痛苦的心住在哪里?我会锤着胸口说:“心在这里,我心疼!”虽然这话回答得很模糊,如果真正去观察,你会发现里面没有一个“疼”在那里,但起码你会知道心的作用在这一坨(身体),而不在花或者别人那里嘛。
如果你问:“心的体性在哪里?心本身在哪里?”这时候你就不能说在“疼”那里了,万一这里不疼而其他地方疼,该怎么解释呢?还有,当你疼的时候可以说心在那里,但如果完全不疼了,心在哪里呢?
比如我们平静的时候,心也不疼了,也没什么反应,很多作用都消失了,甚至身体都消失了,那心在哪里?这时候有些人会看到光,或者有一种空空荡荡的觉受,如果你说“那个就是心”,但那个觉受消失了,是不是心就消失了?那你就不用看东西了、也没感觉了。
所以,你会发现心不在那些内在的情态里,那会不会在外在的显现里呢?肯定不能这么去说,因为谁都不会相信心在墙壁、花、桌子、地板里面。但你不能说这些东西和你的心没有关系,因为一切境相由心现嘛,所以显现出来的东西都会与你的心有关系。如果你觉得显现出来的东西与你的心没有关系的话,就变成了二元的唯物主义者,或者是其他的什么主义者。
比如平常人会认为桌子就在那里,跟我的心没有关系,我回过头去的时候,这个桌子还在那里,甚至我下山了,这个桌子也还在那里,所以它跟我心的直觉显现是完全没有的关系,但佛教是反对这种观点的。
“一切境相由心现”是什么意思呢?比如我背后的板凳或桌子,我没看到它的时候,它对我来说是种子性的存在,不是现量性的存在。而现量性的存在必须要借助自身的五个感官去感觉,比如一个凳子,虽然我没看到它,但我屁股可以感觉到自己坐的是一个板凳,或者我用手去触碰它,又或者我用眼睛去看它。如果我是一个瞎子的话,我可以用一个东西去敲它去辨认,你看瞎子看路就是靠敲嘛,如果那里有声音,就觉得那里有东西在。
这是以声音的方式而确定它的存在,还有以眼睛看到它确定形象的存在,以及手触碰它出现硬软阻碍性的存在,甚至还可以靠鼻子去闻确定它的存在。比如一个人眼睛也瞎了、耳朵也聋了,但如果放一个很香的猪蹄在他面前(你们是佛教徒,说肉的不太好,这里指“素猪蹄”),他可以确定它的存在,然后嘴巴一咬上去,口水直流,这样就更确定它的存在了。
那么,现量性的存在必须要借助前五根,当五根没有发生作用的时候,它就是一种可能性、种子性的存在。比如有人闻到了猪蹄的香气,就说:“嗯,一定有猪蹄!”然后瞎子伸手一抓,结果有人调皮把它拿开了,那就会没有了。
很多人谈恋爱就经常搞这样的名堂,叫对方过来“吃、吃、吃”,然后嘴巴就凑上去了。(众笑!)所以,那是一种可能性的存在,因缘一变就可能不存在了,因而那不是一个实有性的存在。其实,种子性的存在、现量性的存在、实有性的存在,区别就在这里。
上面是说外境的显现,那心是怎样的呢?我们现在不找它的作用,而是去找能够产生这些作用的本身在哪里,其实是找不到的。“无住处”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你根本就没办法找到,不但任何一个空间里找不到,连任何一种心的情态里面也找不到。
比如我现在安静或者愤怒,我也感觉到意识的心起着各种各样的波动,这就叫做“情态”。而外在的空间就是我们看到的房子、汽车、人,以及各种各样前五根所显现的事物。你会发现没有一个地方能够找到心的本体,找到的都只能是心的作用。
那么就产生了一个悖论:如果我们把所有的作用剔除以后,还能够单独找到一个心的本体吗?文中明确回答你:“找不到!”如果你找到了,永远都只能是心的作用。
你会问:“如果找不到,那有什么意义呢?既然完全找不到心的本体,那不就跟科学找不到物质是什么一样嘛。那世界的来源是什么?”这时候你可以赖皮:“就是物质!”那物质是什么呢?反正就是物质!那物质到底是什么呢?就是“物质”!——用这两个字就扯完了!(众笑!)
事实上,找不到是什么意思呢?难道就是找不到吗?如果是这样,我们佛教就跟唯物主义一样赖皮了。但佛教不是,只是找不到心的本体。比如我们去找心的作用,一定会用心去找心的作用(如果你不拿心去找,那拿什么去找啊?拿望远镜吗?我最近找人帮忙去德国买望远镜,我想要它来找心,找得到吗?雷达呢?眼睛呢?耳朵呢?)这些都只能找到外境的显现,或者我们通过意识去内观,其实这样你也只能看到心的一些情绪作用,而心是永远找不到的。也就是说,我们心外求道,即同外道。这个“外”是什么呢?所有的现象都叫“外”。
实际上,“住无住处”的意思想告诉我们:心是完全找不到的。那怎么办呢?要“即住”。什么叫做“即住”呢?意思叫你不要再找了。那怎么不找了?让心停下来。
有人问:“让心停下来不找了,那是不是就找不到了?”不是的,你用去找各种显现的心一旦停下来以后,它不是傻的,我们说的“停下来”不是指睡着了,这时候的心还是清清楚楚的,只是它不再到处去找这个是、那个是了。万一找到了这个是、那个是,都一定是显现的。
其实,心去找了一大通以后,虽然找不到,但能起到一个作用,能让自己的心清楚地、直接地体会到“我不能再找了,找到的都不是”。如果你不去找透的话,是不行的,因为你的心习惯性的二元认知,所以还是要去找。等他找透了,找到什么都不是的时候,才真的会停下来。
你说:“会这样吗?”心一定会这样。你去找的时候,肯定是一种灵动嘛,不会是木头吧?因为木头是不会去找的,不然你雕个木头回来找?所以那是不可能的。而你找的过程中,会这样体会、那样体会、这样看、那样认,当彻底地发现找的一切都根本不是真实的时候,就是中观要破的一个具体执行。
实际上,我们的破是在逻辑上去否定的,不可能找到任何一样东西,找到的都是空性。“空性”的意思是什么呢?它完全不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只是一个缘起现象。而缘起的现象是什么意思呢?它不值得去找,就算你去找,最后它都会变化、会消失。所以你要停下来,而停下来不是傻的,这个时候如果有窍诀,你就会自认。
这个时候,灵光就会发现自己灵光的特质,其实我用“特质”这个词汇来形容也不是很对,我想表达的是能够发现自己根本的特质,虽然找不到,但又在,所以这时候的自明就可以叫做“找到了”。
但这跟前面找的这处、那处这些物理性的显现,或是内在的情态是不一样的,(有时候定得很深的时候,也可以叫做情态。)它会发现自己什么都不是,但本具的灵光就出来了,这个时候就可以叫做“即住”。换成现代人的说法,堪布说:“找到了(自明了)一个找不到的东西!”
那自明了什么呢?自明了本质根本不是所有的现象,但确实有自明的那种东西。所以宗萨仁波切描述“它是一种不存在的东西!”——“不存在”本身被我们否定了,它找不到,但又是存在的,这样很矛盾啊!
如果按照我们普通人的思维,那就是矛盾的,但如果你真的去找,那一点都不矛盾。其实,证悟是非常简单的,你看什么都不是,但你很清楚啊——就是那个了!除此之外,你还能找到其他什么?你可以去找,能找出来的,就是你大爷,或者是你大婶!所以那是不可能的,但你的清楚会丢失吗?你问:“到底这个“清楚”是什么呢?”由于我们没有真正的修行,我们一定会把这个“清楚”当成一种东西,接着又给你找到了,结果你找到了一种“清楚”、找到了一种“明白”。
如果你找到了一种“清楚”或是“明白”,其实都还是属于一种情态,所以我们该如何确定自身从来没有丢失,也没有生灭、没有来没有去、没有住处的那个“玩意”,而且要去确定它。如果你确定它了以后,那么当下就明了了。那个时候就没有什么住和不住,你想住也住不了,不住也丢不了,所以叫“即住”。
大家要认真听啊,好像很理论性,其实已经非常不理论性了,我都不知道自己有没有犯规,但大家记住我讲的是真正的禅宗,和大圆满没什么关系,真正的大圆满还不是这样讲的,所以大家真的要去记住这些!
问:“云何是无住处?”
什么是没有住处的那个“住处”呢?
答:“不住一切处,即是住无住处。”
对于没有真正修行的人,看到这些会觉得有点搅。回到原文,“不住一切处,即是住无住处”是什么意思呢?不住一切处,就是什么处都不是。其实这里回答了前面的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心在哪里?第二个我们该怎么安住?
当你的心不在任何的地方成为着力点,比如有人说我证悟了一种觉受,其实没有一种觉受是对的。所以大圆满里面说:“所有的觉受犹如天空中的彩虹,一定会消失。”还有禅宗里面说:“虚空与我的心相比,犹如片云点太清。”
意思是什么呢?即使我们出现了无边无际的虚空,对于心来说,就像云在宇宙空间一样,最后云一定会消失的,而宇宙空间还在。但为什么会这样呢?你想想看,虚空是眼睛看到或者手摸到的,这样的虚空能有多大啊?
比如你梦见一个无边无际的虚空,而醒了以后那个无边无际的虚空也没了。
但你的心还在啊,你下次还可以梦见一个虚空,而且可以梦见很多次虚空。但这个与你能够梦见虚空的心比较起来,当然是片云点太清啦!比如你今天看到的宇宙和明天看到的宇宙会是一样吗?但你那太清的心是不会变的,那是不是如片云点太清啊?
很多觉受也是一样,我们的心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觉受,但千万不要觉得这些觉受有什么了不起。比如一下飞上天啊、一会儿身体又变成了青烟或者光、甚至腾空等等,这些都犹如片云点太清。因为这些东西都是变化的、都会消失的,而太清的心是不会消失和变化的,它永远都是那样子。
你说:“那睡着呢?”是什么东西能让你睡着啊?其实是这个太清的心暂时被眠心所占领了才会睡着的,也没见这个杯子会睡着,而且它也不会生气,但你会生气的嘛。你能够确定这个杯子在这里,而杯子是不能确定它自己在这里,其实确定的“那个东西”就是了。
当然,要具体仔细去检测的话,会出现很多的误区,这真的是需要上师。大家千万不要轻易听到几句话就觉得自己已经证悟了,当然,这可能对一些人有触动,特别是一些被指示过心性的人,听了以后可能会更加清晰了。
可是这条路是非常险的,如果没有真正的认知者,你会掉进那个坑里面爬不出来。而到了这个时候,才谈得上“坑”,前面那个根本就不是坑,只是“屎坑”。(众笑!)如果你磋磨了很多年,到了这个时候就很可能会掉进这个坑里,但起码是“黄金坑”啊,虽然都是黄色的,价值还是有所不一样。在缘起上,我们还是要黄金不要屎。所以,动辄就认为自己开悟了,或者在一些境界上折腾的,基本上都是一些“屎坑”。
到了我们这个阶段,不要太过于去追求这个证悟,因为真的太不容易了。如果你真的取得了证悟,就要安住下去,到了很强烈的程度,就像那天说的加行道的忍位,在很痛苦的时候都不出来。怎样才算在很痛苦的时候都不出来呢?遇到很多激烈的冲击、撞击的时候,都能够马上进去,这就叫做加行道的忍位。其实加行道的忍位还有很多很好的表现,这个就是其中的一个。还有,如果安住在这个状态里面继续修行下去,把所有的遍计执着全部解决掉,不管是遍计人我执还是遍计法我执,这时候你就走到初地菩萨了。
所以,认识这些对我们是很重要的,但如果你不去做一些菩提心和视师如佛的修行,而人又有强大的自我,依据强大自我的某种希求心,也可以把身体消失掉。因为身体这种粗大的自我是很容易解决的,禅定都可以做到,但内在的个体感是很难解决的,比如我跟大家不一样、我要尊重、我要人格……其实你要人格干什么呀?你都不成立,还要格什么呀?
这些东西都埋藏得很深,而且观察不出来,人内在的执着是很难观察的,它不像杯子一眼看过去就知道了。而且那个人格越修越高尚就越麻烦,因为高尚的时候烦恼就少了,但他里面的执着还在。如果是一个很粗痞的人,一撩他就不行了,他马上就可以意识到“哎呀,我都经常这么冲,怎么可能是证悟呢?”
但遇到那种道德又高尚,经常很慈悲,动辄遇到三宝就哭,所有好的品德全部集中了,然后一去感受东西又能有觉受,那就叫做“黄金坑”。搞下去以后发现好像真的是的,其实那种傲慢变成了高尚跟谦虚。这真的非常可怕,那怎么办呢?你要去修菩提心。
当我们去利众的时候会受到冲击,如果我们内观不行,就要靠外面的刺激来让你明白。如果一个人说自己已经证悟了,修行也很好,但他连利众的心都没有,一利众时受到冲击就开始退了,这就说明他的证悟绝对是“流嘢”!是谁在害怕冲击?是谁在退?那么,你就会发现自己内在的人我执着了。
还有一个条件,你要有好的上师,由于他自己是脱离了这些执着的,所以他看你也是非常的清楚,他就会来找你的麻烦。而这些快证悟但又没证悟,掉进黄金坑里面的那些似是而非的人,在这些证悟者面前,就像镜子里面的烟雾一样,被看得清清楚楚的。
所以禅宗里面会有“斗机锋”,他们都不说人话,而说机锋那样的话来勘验对方是否证悟。如果你要背书是很容易的,比如我们学了《顿悟入道要门论》,有人问:“心在何处?”他会说:“住无住处。”有人继续问:“什么是无住处?”他会继续说:“不住一切处,即是无住处。”如果要这样背,在场的每个人都会,但那样就变成“疯鸡”了。
证悟者就不会这么去说了,虽然你完全搞不懂,但他们能运用表现自己证悟的语言去说,而且互相搞来搞去。这在禅宗里面叫做“抽钉拔楔”,通过逐渐地打磨,最后彻底地领受到无执的心。
大圆满其实是一样的,只是它不用这种隐晦性的说法,那为何汉人要用这种隐晦性的说法呢?因为汉人太狡猾了,狡猾的特点是什么呢?他不但能骗人,而且能够自欺,骗别人不牛哦,能把自己都骗了的人才是高手!
比如演员就是出来演戏把别人骗了,而演员有两种,一种在演这个角色的时候,他不是这个演员,所以他随时能出戏,也就是演的时候能把别人骗了,但是不会把自己骗了。比如本身是一个穷演员,但在演一个富豪角色“哼,飞机给我打包买了!地球给我打包买了!”他心里面很清楚地知道自己买不起飞机和地球,这些是还没有进入角色的表现。但有些演员是本色演出的,什么叫做本色演出呢?本色演出有两种,一种是他有什么演什么,这是最矬的本色演出。最厉害的本色演出是什么呢?他进入了角色之后,就真的觉得自己成了富豪,他去观察和体验生活,慢慢走到哪里都会“嗯,飞机买了!地球买了!美女也买了!”(结果,前面可以用假飞机和假地球代替,但后面去买美女的时候被人暴打了一顿,然后就明白了!)
所以,汉人的思维性太多,导致太容易自欺了。我们经常会被自己的思维所欺骗,而用“机锋”的方式,就不会跟你说那么多书上的话,你要说就说你自己的人话,这样两下就容易把你的底给抄了。
但藏人就不是这样,藏人很踏实,一根筋到底——出离心、菩提心、视师如佛,踏踏实实这么修上去。而且那个时代不像现在,现在的活佛一大半都是假的,但那时候就没有假货,到处都是真货。所以导致藏地就用正话来描述,成了大圆满的打磨。而禅宗就不用正话来描述,也不准说书上的话,比如什么明空双运啊、离开四边啊、如来藏啊、法性啊……你不要跟我谈这些,到底那个是“哪个”啊?
他们经常会很扯,有些说法你都看不懂,比如什么是证悟啊?那个露柱!什么是“露柱”呢?古代的房子旁边有走廊,走廊的岩石边会弄一些石柱子露在外面,所以就叫做“露柱”。有人问:“什么是证悟呢?”就是那个露柱!或者有人问:“什么是证悟呢?”庭前柏树子!
其实这些都已经回答得有点境界的,你看露柱、柏树子都能看得见。有的就更恶毒了,问:“什么是证悟呢”干屎粑粑!(原话是:干屎橛!)遇到有净执的人,会说:“你竟然说佛陀是干屎橛,你完了,要下地狱!”
如果遇到一个证悟者,你这样指着他,那你就要下地狱,为什么呢?因为你是邪见,你敢说干屎粑粑不是佛陀啊?其实就是的。如果不是佛陀是什么呢?是上帝啊?是物质啊?到底是什么?——你说吧!而且他明白了本质之后,一切都是法性,郁郁黄花都是般若啊,那为什么郁郁黄花是,而干屎粑粑不是呢?更何况郁郁黄花是干屎粑粑种出来的。(众笑!)
如果实现了那种世界观之后,就可以这么说,但如果是我们就可能会受到刺激了。而你不要去模仿这些东西,因为你还在干屎粑粑这个层面,所以你要慢慢去修行,慢慢把干屎粑粑就变成黄金才行。当干屎粑粑变成黄金以后,就会像大圆满里面描述一些大德那样说:“他的境界已经到了虚空与手掌无别,粑粑跟黄金无别的程度了。”
但你还没到达这个程度,是干屎粑粑你就做干屎粑粑层面的事,在这个过程中你就做过程中的事,如果你成了黄金,你什么事都可以做。那么,我们要去衡量自己了,比如我就经常衡量自己,到底是哪个境界呢?我发现自己还是干屎粑粑,只不过是一个比较干的干屎粑粑。(被太阳晒久了,里面的臭味已经散发了很多。但都不一定,如果遇到一个鼻子很敏感的人,就会说:“你比过去的粑粑还要臭!”)
总之,我们不要轻而易举就认为自己证悟了,其实证悟是很困难的,这有点像跟自己开玩笑,一生的慧命来之不易啊!我们放弃了很多,而且在很困难的末世,我们接触到这么伟大、这么殊胜的佛法,是一个超级幸运的事!如果我们不利用这个幸运去真的获取解脱,而在这里自欺欺人搞一通,何必呢?不如饮淡茶吃个包,何必在这里扯淡呢?
而且你要到处去跑路、到处去供养,这里跑、那里跑,然后放弃了很多谈恋爱的机会,酒也不能喝了,八关斋戒那天下午饿得肚皮都扁了,生气也不能骂人了,周围的金刚兄弟稍微得罪了你,一骂又犯了三昧耶戒了……这些都搞得自己这么辛苦了,最后还要骗自己一把,何必呢?女人何苦为难女人呢?男人也是一样的。
其实你没必要这样子,你必须要把佛法当真。真的有这种作用吗?你说我证悟了就证悟了吗?如果我不能确定,就是不能确定。当然我可以去问,但问的时候,其实就是不能确定的表现;即使确定了,也要继续坚持慢慢地磨下去。磨到后来,我真的能够透脱生死,才对得起自己的睱满人生!
为什么一定非要说:“我已经证悟了,你们给我看过来!”(对面的女孩看过来,看过来又能咋了?即使看过来,你都还是一个老腊肉,我在说自己哈。)”其实,这是没有用的,佛法不能玩假的。
你说:“有些人玩假的,可以收供养啊!”那你还信不信因果啊?那种东西收得起吗?如果你没证悟,一分钱都收不起啊,不然会万劫难还,因为那是信财啊。
你说:“那我不收钱,起码大家可以尊重我!”你想这样装证悟没问题,但我告诉你,你要拿很多很多万劫尊重回去都还不了。你得先下地狱,在地狱里面受点比较正宗的报应,然后一层层的出来到饿鬼。接着到最笨的畜生,再到聪明的畜生。然后到最烂的人,比如眼睛瞎了、瘫了,反反复复来很多次以后,最后就变成了正常的人,再回去尊重以前曾经尊重过你的人,因为他们曾经带着信心把你当成就者来尊重。
所以你要信点因果,别玩这个,也没什么好玩的。如果你真的想玩这些世间东西的话,有很多东西可以玩的,比如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谁不会啊?我们可以去玩这些,但不能在佛法上玩。
当然,很多人不是故意去玩的,他们说白了,就是因为“愚痴”。有的混吃的、有的混喝的,在一起嘻嘻哈哈就搞成这样了,汉传里面有很多这样的现象,他们不知道佛法里面的因果是非常恐怖的!
我为什么要讲这些呢?因为这种人有很多,我手机上经常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人,有的是朋友介绍的,一会儿来求证悟的,一会儿又来检验一下我是否证悟的。有很多人来跟我斗机锋,但现在少了很多,因为我天天宣布自己不是证悟者,所以他们不来了。如果他们一来,我就拿起菜刀,即使是证悟了的人,也会怕菜刀的。(众笑!)
所以,证悟并非拿来炫耀于人前的,如果你真的觉得自己证悟了,没关系,是很好的事,你可以慢慢去体悟,也可以去跟那些成就者不断地沟通和交流。但是,不要轻而易举就认为自己已经开悟了,那是很困难的事,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是看不清楚那些执着的。
而且我们经常会埋怨自己的生活,这样不好、那里不顺、空气污染、食品有毒,一不小心又被三聚氰胺搞了一把啊……实际上,我们还是很平安的,没有一不小心被抓,或者强盗又上门了,或者明晚吃什么也不知道,又或者得了肝癌、肾病之类的。相对来讲,我们的生活还是比较平稳、安稳的。
当没有困苦来搞你的时候,你就把那种舒服当成了证悟,其实不是的,我们会经历很多很多的苦难,起码我们一定会被杀一次,为什么呢?因为你会死!不管是疾病还是意外,你总得要死的嘛,那是一种很剧烈的痛苦来的。
我们先不要说死那么极端,起码你会老的,等你老的时候,你走不动路,眼睛也慢慢花了,牙齿慢慢开始脱落,然后喜欢你的人慢慢开始远离,因为谁愿意跟老年人呆在一起啊?你看现在生活中的年轻人——“爸爸妈妈,中秋节快乐,祝你们健康长寿,拜拜(然后就走了!)”你们是不是这样的?
所以,等到你年老的时候怎么办啊?而我们修行证悟就是要克服生老病死嘛,如果我们的证悟对自己的老不起作用、对死不起作用、对病不起作用,对心里面最简单的烦恼都不起作用的话,那你的证悟有什么用呢?(在场有位听众说:“是!”师兄说:“回答得好!”)
大家一定要去思考,其实这是很明白、很浅显的道理。如果我们发现获取的这种证悟真的不太管用的时候,干脆夯实地去修下面基础的东西,比如五加行狠狠地修。你连续磕十万个头,一定会有作用的,比如在一些见解的摄持之下,你磕十万个头,一定会有作用的。我们先不说心理上的作用,你至少会发现自己的腰肌会比以前好很多。真的会这样的!(众笑!)
又比如你修十万次曼扎以后,起码手腕摸起来很有感觉嘛。我以前修曼扎的时候,磨了这边再磨那边,听到经论上说宗喀巴大师修曼扎修到磨穿见骨,就幻想自己能不能穿骨呢?但磨到有点掉皮的时候,就感觉到自己不行了,最后就不干了。
所以,我在想宗喀巴大师都磨穿见骨,而我自己只磨掉了一点皮,有点火辣辣,还不是很痛我就不干了。我们现代人其实是很轻浮的,你要一下取得这样深层的证悟,是不太容易的。所以大家要下定决心追下去,追到后来是很容易透脱开悟的。
你看我们这个时代有不好的地方,同时也有很多好的地方,信息来的很多啊。以前的人追求一些教言会踏破铁鞋无觅处,而现代人却得来全不费功夫。虽然是得来全不费功夫,但也会造成麻烦的,什么麻烦呢?轻视,得来容易看来轻!
这完全是自己害自己,现代人靠一个智能手机可以把全部的经论都收集到,所以对经论和一些真正的传教者、对佛法本身都不是非常的恭敬,也不是很珍惜。反而越难得到就越珍惜,我们现在最难得到的是什么呢?钱,所以我们太珍惜钱了,因为大家都去抢嘛,而教言看似来得太容易了。
你看现在来听这些深奥的东西,都要把你们请过来,供你们吃、供你们住,还要将就你们这样那样,生怕你们不听,有的还在下面接嘴。而这在古代是不可能的,古代的禅宗要出坡,也就是要去干活。出家人还可以接受供养,而居士就更惨了,居士除了去供养还要去干活,还不一定教给你,可能发现你不是那么虔诚,就以后再说。
所以那个时代跟我们这个时代比较起来,我们这个时代有这个时代的好处,因为我们得到这些教言容易,但是千万不能得来容易看来轻。如果得来容易看来轻的话,第一个结果是你绝不可能证悟,因为你心里面不重视它。为什么不重视呢?要么是因为你愚痴,所以不重视;要么是因为你习气过盛,心随习气走了。原因只有这两个。
这样愚痴和习气过盛的心是没办法证悟的,有的人是属于这一种。而有的人属于纯粹的聪明过度,我就拿着这些东西来玩,这种人反而更可怕,真的会堕到无间地狱的下面,不知道是哪个地狱的。
所以我们要生起对佛法的殷重之心,如果没有殷重之心,说什么都是扯的。我们要看一个人是怎样的,有时候一眼都能瞄出来,相处两天就知道这个人可不可以了。
而真的求道人,就像当年的二祖去找达摩,为了求道,一刀把自己的手砍下了。但我们现在只想占别人便宜,占到了就走,可是这个便宜是占不了的,兄弟们,其实是我在占你们的便宜,只不过我放的是很长的高利贷而已,而且我要数劫之内慢慢收回。
所以你是占不到这个便宜的,你要还清很难的,同时也容易,你开悟嘛!如果你开悟的话,我还倒欠你了,不然你就发菩提心好好修行,这就不用还了。人世间从来都没有占便宜这种事,你占别人的便宜,别人一定会占回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佛教的世界观,就是想告诉我们这些东西。如果我们连这些东西都没通达,你说自己通达了法性,真的叫哄鬼。所以证悟了有个特征,就是特别相信因果,而且对因果的东西看得特别透。如果我们很多时候连因果都不信,然后就说自己已经开悟了,这是挺搞的,所以我们很多人要去注意这些!
那“不住一切处”是什么意思呢?心不在任何一个作用上去落脚、去安住、去认知。心很自然地明了,但绝不在内内外外的任何一个点上去认为那个就是本质。(这句话大家要注意听哈!)只要你落到任何一个点上,马上就变成了心跟那个点的二元对立,所以要自然的放出去。(我就不照着书上讲了,而我讲的全都是修行,大家要记住哈!)你要自然的放出去,不在任何一个点上,那个时候清清楚楚楚地明了一切、通透一切的心,就是本质,这个时候就是“无住处”了。你会发现心确实能明了一切,但明了那个东西确实不在任何一个地方,也根本找不到,这个就是真正的“无住处”,而不是我们把东西拿走了的那种“没有”。
所以去说它“有”和“没有”都是不行的,我们没办法去说它“有”和“没有”,它也不在有和没有的范畴之内。因为有和没有一定在二元对立的范畴里面才会有的,但明白了本质之后就离开了这个范畴。
问:“云何是不住一切处?
如果仔细去解答什么是“云何是不住一切处”,实际上是在问:心到底在哪里呢?你说心是不住一切处的,那不住一切处到底是什么呢?古代人就是这样一步步地追问下去的,但被这种语言一搞,显得好像问了又答、答了又问,答非所问、问非所答一样,可实际上,它是一层层地往下追的。
“不住一切处,即是住无住处”是什么意思呢?心自然地散开,不住在一切,就等同住在无住处。如果明白了这一点,就已经开悟了,没什么好说的(站出来点三炷香、磕几个大头,然后生生世世为三宝和众生奉献一切,BYEBYE!)(众笑!)
如果你真的可以一下明白了,不用再说那么多,说那么多干什么呀?剩下的就是你要在认知的情况之下,再去加深、修定、扩展,佛陀的功德慢慢就自然显现出来了。你说这容易,也真的很容易;你说这不容易,也太不容易了。但到底是什么呢?——大家千万不能轻认,请记住了!
还有,学了这个以后也不要去信那些功能,比如那个上师好厉害哦,我昨天钱包里面不见了十块钱他都能知道。我告诉你,这种事鬼都知道的,你不用去找上师,去找一个巫婆来同样也可以。甚至不用去找巫婆,以前那些农村的小孩,弄几个碟子、筷子和米来玩碟仙,“砰”一下也能找出来。这样的情况是真的。
所以大家不要听到这些就觉得很神,比如听到有些从藏地回来的师兄说:“你知不知道我们走的那个地方,左边有一只鸟在“呱呱呱”地叫哦,我们怎么走它都不走,肯定是在欢迎我们!”我想了一下,你是不是带了一些汉地的饼干过去,它喜欢上了。(众笑!)这些东西真的是很扯淡的!
当然,我并不否认这些修行者能够表现出异于常人六根比较厉害的功能,我也相信有这些东西。但这绝对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也绝对不是我们求解脱的人要去追逐的东西。大家明白吗?
所以,以后我们听到这些东西要一笑了之,反过去问:“哎呦,你好牛哦,你会不会飞啊?”如果他说能够飞,那你就叫他飞给你看看!如果他真的飞起来了,你就说:“哎呦,真的飞起来了,比麻雀还厉害!”(众笑!)因为除了比麻雀还厉害,还有什么啊?
以前有人去跟慈诚罗珠堪布:“那个成就者听说可以飞哦!”堪布回答说:“他能飞算什么,他能让你会飞才行!”所以这些东西是挺搞的,你们千万不要去追逐这些东西。
以后凡是有人跟你讲这些东西的话,你得退避三尺,不是说他完全是假的,但至少你要记住:这些东西是没有用的。因为飞机也会飞,但我们烦恼依旧,你看我们坐飞机都好多次了。其实产生这些神奇的功能,而让人去追逐,变相害了很多人。
以前八九十年代有很多练气功的人,他们一群群的弄个锅盖戴到头上,练了这样功、那样功,或者一下发现别人的十二指肠有块黑坨坨,然后抓出来后病就好了。接着那个人会说:“哎呀,真的好舒服、好轻松啊!”然后接着便拜师。
佛教团体里面有很多这样的事,前段时间有师兄在成都发现了一个按摩高手,传说他把子宫肌瘤都能按好,但最后这个按好了的师兄就住院了。(众笑!)
这些神乎其神的东西千万别信,但中国的传统,以及我们佛教团里面的传统,这些事情反而特别的多,也导致一些科学派的人士对我们进行攻击。因为你无理无据张嘴乱说,而且传说得非常非常的神奇,一个小事情都会被传得很厉害。
比如大风把一根鸡毛吹上天了,到了第二个人那里就说成是十根鸡毛吹上天了,到了第三个人那里就说成了半只鸡被吹上了天,最后到了第十个人那里,就成了一只凤凰了飞上天了。(众笑!)这些东西不是真正的学佛,都是具有编剧功能的色彩,这种人可以来我们公司工作。而学佛就要像科学精神一样求实,这才是对的。
文中问:“云何是不住一切处?”一般遇到很高级的问法,很简略的一句话就能回答了。比如问:“什么是证悟呢?”(师兄拍了一下手掌)“懂了没有?”然后就不用再说了,如果这样都不行,就要一步步的具体化去回答了。
答:“不住一切处者,不住善恶、有无、内外、中间;不住空、亦不住不空;不住定、亦不住不定,即是不住一切处。只个不住一切处,即是住处也。得如是者,即名无住心也。无住心者是佛心。”
其实我刚才已经解释过了,什么叫做“不住一切处”呢?所有的现起,包括物理的现起和内在情态的现起,都不要认为是证悟。你不理它就行了,但如果你说做不到,那你可以先用中观把它夺空,让它在你直接的觉知中间是一种虚幻的东西。不管是内在的情态、念头、以及外在的物理显现、身体沉重的感觉,在你的认知中间,全都是不真实的。这是一种“非常真切的不真实”。
什么叫做“非常真切的不真实”呢?比如我看到杯子就在这里,拿起来它是沉重的,看到自己也是一坨的肥肉,这些都栩栩如生啊。但没关系,我虽然坐在这里可以感觉到垫子的柔软,不过由于我长期修单空的四夺,这些东西在我直接的认知中,已经是一种虚幻的假象了。既然是虚幻的假象,你的明觉就不用去理会它,安然自在就可以了,这就叫做“不住一切处”。
当然,中间要去确认什么是本性,就不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如果大家学得很深的时候,就不是难事了,只要你照着我说的去做就行了。当然,前面的五加行、出离心、菩提心,要很当真去修,后面的证悟就绝对不是什么难事。
汉传佛教有一个问题——很多人高推了证悟,把证悟弄到神得一塌糊涂。我去云门寺打禅七,最后禅七结束了,监香会拿着香板问大家:“念佛是谁?念佛是谁?”首先就警告大家不要随便说,如果你答错了,会乱棒打死你哦。但万一我真的证悟呢?这怎么可能呢?因为如果你真的证悟了,山河大地会震动的。(这一下怎么得了啊?一个人证悟了,要搞到地震!)(众笑!)
所以这些东西真的很害人啊,其实都在乱扯、胡说八道的。还有一些人认为证悟了以后,会怎么样怎么样。比如:“你说自己证悟了,那你用头撞墙吧,撞进去的话就证明你证悟了。”(众笑!)难道我们把那么多的大德,都用撞墙来测试一下,简直是扯淡的!
有时候作为一种教育方法,有可能会这样。比如有人说自己证悟了,另一个就嘲笑他:“如果你证悟了,就撞墙吧!”如果遇到一个不受嘲笑的人,会反过来叫你先撞给他看,那怎么办呢?
如果能用撞墙来确定证悟的话,那就太简单了,也不会有假活佛了。我们有钱可以出资,建一个水泥墙放在那里让你撞,建黄金墙都可以,如果你说自己证悟了,就撞给我看,只要撞进去了,全部身家连带这一坨(身体)都给你,你就给我撞!(众笑!)
所以,这些东西真的是很扯淡的,你们不要轻易听信。有时候我看到这些佛教的现象会怒火中烧开骂的,其实我很想做一个好人,但实在是不行,这些现象实在很害人,老是弄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事实上却不是这样的。
回到原文,下面就具体的回答:什么是不住一切处?“不住善恶”,是指心的情态。“有无”,指外在的物理现象和内在的心里情态。
外在的有无是什么呢?比如一个东西放在这里叫“有”,拿开了叫“无”。内在的有无是什么呢?比如我们会断定自己修证出来的境界是有或无,这是吃多了没事干的表现,或者是闻思没有到位的表现。比如这个属于有边、这个属于无边,其实对于证悟了的人,有边和无边都是法性,但你去分辨它的话,就说明还住在“有”和“无”的上面。
“内外”是有很多种层面的,比如有人把身体以内的称为“内”;身体以外的称为“外”。而有的人把识的作用叫“内”;外在识的相分叫“外”,又或者我们把想东西叫“外”,能想的力量叫做“内”。内外的分法有很多,甚至说一个物质里面叫做“内”;物质外面叫坐“外”。
如果没有边,哪里有“中间”呢?我们在想中间的时候,一定在想边。所以中观说:“不住左、不住右,智者也不住中间。”不住中间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你不住中间就不住边,不住中间也没有边,到最后就哪里都不住。
“不住”的意思是什么呢?心绝对不跟任何一处形成二元对立——大家要记住这句话!当心不跟任何一处形成二元对立,就是自然心跟平常心。
我都已经说得差不多了,你们都应该快证悟了。其实很难的,触碰到一点没问题,但如果要真的获取证悟绝对不会那么简单。因为你的执着、烦恼、个体感,很快又占据上风了。
所以,你们一定当真地去学习出离心、菩提心、视师如佛。如果刚刚触碰到一点的话,反而很容易形成巨大的障碍。所以密宗里面要求“守密”的缘故就在此,如果是密宗的话,我绝对不会这么讲。
为什么呢?因为他得到一些感受以后,会反过来用意识确定自己证悟的,那就麻烦了,傲慢、懈怠,很多东西就随之而出,而且这种人通常好为人师。他们认为自己明白了这个东西之后,做很多错误的事情都可以得到解决,一系列魔鬼的行为随之而生,这是非常可怕的!
如果大家听到这些稍微有点触碰,也不要太当真,还是要经常观察自己有没有情绪、对三宝的感激、对众生的悲心,然后培养自己真的去利他。我觉得有时候生起强烈的利他心,可能比稍微有点触碰还要重要。
为什么呢?只要你生起这种强烈的利他心,以后这种触碰就可以变成真正的、踏踏实实的、很深入的、有证量的解脱。如果没有真正的利他心,这种触碰就像一颗很好的甘露掉进大粪坑里一样,反而引发傲慢、懈怠等一些很可怕的事情。我希望大家注意这些!
然后,“不住空”是什么意思呢?当我们修到单空的一些境界,什么明觉等等各种各样的觉受,都可以叫做“空”。如果住在上面,产生一种定是没关系的;但如果你认为那就是,就叫做“住空”。那“亦不住不空”是什么意思呢?其实,“不空”也有很多的意思,比如我们认为的明觉是不空的,那就完了。
“不住定”,这就不用说了,安静其实不说明什么。有人问:“不是说本性常寂吗?”如果你认知了本性,可以什么都不寂,即使大炮轰、鞭炮响,都是寂的。所以,“本性常寂”不是指我们要住在这个安静上面。
接下来,就是“亦不住不定”。那你说:“我们散乱吧,反正念头越多越快乐!”是不是念头多就是呢?不是的,常人念头都多,也没不见得是。
“即是不住一切处”是什么意思呢?说了一大堆,其实总结起来就是我刚才说的:外面的物理现象和内在的各种情态,不能跟我们心的明力形成二元对立,你只要放任它就完了。
什么叫做放任它了?当你夺空了就放任它,如果你觉得它跟心是一体的,同时又觉得心完全认知了明觉,它本身就是法性来的,根本不存在解脱不解脱的问题,因为本来就是解脱的,这就叫做“六根自解脱”。而不是指有一个东西在消失就叫六根自解脱,它的消失只能说明你定的量在开始增加,而它本身放在那里,没消失也是解脱的。这才是真正的“自解脱”。(你们有多少人灌了大圆满的顶?请举手!——还是算了!)
然后,“只个不住一切处,即是住处也”是什么意思呢?当心不住一切的时候,就是心的自安,所以我们经常会说它是平常心、自然心,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其实里面还有几个很深邃的认知窍诀,真的非常的深,而我前面这样说,还是会把一些人引到误区里面去。但深的窍诀真的是不能说,那需要几个很深邃的辨别才可以。如果你们有自己的上师,就可以去找他。
但你要记住,如果长期地去观察,长期去修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正见的话,你都可以自己慢慢去,但还是有危险的,因为你怎么知道自己走到哪里去呢?而且这样的速度会很慢,误区也很多。
如果你有自己确定的成就上师,你就一定要去找上师去磨这个东西。当然他不教给你,一定是有他的道理。但如果真的是一个很厉害的上师,而且对这方面也很熟,同时又很了解你,基本上是一枪一个爆头,你肯定跑不掉的!
当然,你一定要走到那个程度啊,如果你完全是二不跨五的,那真的是没办法的,随便怎么挼,你都还是一坨石头。所以先要把自己泡软,然后慢慢调服自己的心,到了一定的程度,慢慢生起真实的利他心、真实的奉献心。
什么叫做奉献心呢?你的心开始离开所有的执着。什么叫做出离心呢?从这些执着里面放开了。什么叫做菩提心呢?从自己的出发点、明觉、个体感里面放开了。最后要认清楚什么是本质,这个放开是很简单的——他说“就是佛”,然后就放开了!
当然,这中间有些窍诀的辩解和辨析,可能要花一定的时间。但如果把出离心和菩提心修得很好的人,后面的认知真的就不是很难。而且你的出离心、菩提心修好了,如果是密宗弟子的话,再加上视师如佛,那个上师恰好是真的上师,就一定可以告诉你,起码烂船都有三根钉。
这就是藏地批量产生成就者的原因,以前汉地要成就的话是很困难的,为什么呢?因为需要自己硬打啊,拼命参“念佛是谁?念佛是谁?”——真的是很笨啊!你看徐一清一参就几十年,你们听过徐一清的故事吗?就是鳌山成道的公案,其实,无非就是中观四部。
结果现代人一看,已经被我学完了,而他还在斗机锋,何必呢?如果这样去打磨出来的话是很困难的,但藏传佛法进来了很多的理义和教法,再结合我们汉地这种高妙、深邃、不加掩饰的禅宗,真的是很牛的!
但是,大家要记住前面两个东西实在太重要了——出离心、菩提心。如果是密宗弟子,要加上视师如佛,而视师如佛完全是一个铁门槛,跨过去就赢,跨不过去就死!为什么呢?如果连你的上师都不是佛,你还说“郁郁黄花都是佛”,结果上师连郁郁黄花都不如,你还说自己已经证悟了,是否应该被掐死啊?(众笑!)
所以,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同时也是最高深的东西。就算你修到后来的上师瑜伽,虽然也是属于五加行里面的内容,但到了后来的证悟,其实大部分也是修上师瑜伽。只不过“上师”这个词汇的指向,从那个具体的形象变成了跟本质完全一致了。
如果还没有知道本质之前,上师瑜伽就是一个具体的形象,以及我们对他的观修。比如他一会儿又化光了、一会儿我们又化光了,反正两个搞来搞去嘛。其实,上师都是你看到的样子,或者是你想象的形象而已,一会儿你化光了、一会儿他又化光了,反正两个都在化光。
但如果你知道本质之后,其实他就是你、你就是他,就是空性、就是明了。结果你说自己成就了,但他还是他、你还是你,是不可能的。所以对于密宗弟子来说,这是一个铁门槛。
至于显宗的弟子,没关系,你照着禅宗的来也是可以的。但禅宗如果没有善知识或者过来人的话,一样是不行的,因为里面真的有好多坑啊。你说:“我不怕坑,我有勇气走下去!”这个过程中有很多的坑,我就不信摔不死你!
如果我们要求保险、要求快的话,真的要去找自己的上师,找善知识。因为有很多的槛你迈了几十年可能都迈不过去,结果他两下就帮你弄过去了。这就是善知识的作用。
我们这个时代真特别需要真正的善知识,反而“流嘢”一大堆,真的却没几个。所以这也是现在佛教的悲哀,对于我这样的说法,希望大家要保密,不然这些团体就会把我整死了。
你看每个人上去都在说:“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意思就是别人都是邪师,而他不是!其实很多邪师也会在上面说“邪师说法如恒河沙”的,但大家千万别信这一套。
像我的话,你们干脆把我当邪师算了,为什么呢?邪师没关系,我也没叫你们信我,又没叫你们拿钱给我。你说:“那你是不是魔鬼化现来扰乱我的心灵呢?”当然有这种可能性,但你可以听了以后慢慢检测和思维嘛。
但如果我说的是真理,我也是魔鬼的话,魔鬼说的佛法也是佛法啊!就像坏人给你的钱,也是钱啊,你可以用来买东西。如果你是一个坏人,要给我十亿美金,我是不会因为你是坏人而不要你的臭钱嘛,我也不是傻瓜啊!(众笑!)
随便哪个坏人都可以把钱给我,关键是不是钱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你们可以把我当魔鬼、当邪师,都没关系,但我讲的东西你要拿去思考、揣摩、对比。如果邪师敢这样讲,牛啊,起码是一个很牛的邪师啊!
所以大家要这样去判断,别轻易听别人吹牛皮,比如是释迦牟尼佛传那一代他是什么人、莲花山大师那一代他又是什么人、麦彭仁波切那一代他是麦彭仁波切的上师……这些都吓死人的!
这些个案是真的,有人说自己是法王如意宝的上师,把我给吓坏了!我就想:“既然他是法王如意宝的上师,那为什么法王如意宝都没有跟我说过呢?”如果他不跟我说,起码会跟堪布说嘛,但堪布也没跟我说了。如果是真的话,我们应该去拜祖师爷嘛。(众笑!)
佛教的圈子里面有很多这样的人和事,所以大家别听,而要去学理义,然后拿着问题去请教,这样才有可能真的趋入透脱。不要想捡便宜,这个世界上什么事都可以捡便宜,就这个事一是一、二是二,捡不了便宜。
接下来,“得如是者,即名无住心也”,意思是如果你能够做到这样,就可以说你已经明白了“无住心”了。“无住心者是佛心”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明白了无住的心是什么,并且清楚了,那个就是佛的心。
也许因为我们不够清净,没有佛那样的大力、大能、大德,但起码我们已经明白了佛的心了,如前面说的:我们已经入了佛位了。起码在当下,我们安住于自然本来的心,其实就是跟佛的心是一致了。但普通人判断的功能往往不在心的本质上,而在一些心的作用上。
你说:“如果是这样,那心的作用应该像佛陀一样,有十力、十八不共法、四无畏。”对于刚刚进去的普通人是不可能的,在那种状态里面,什么四无畏啊?一巴掌下去你就畏得不得了。所以,刚刚明了本质的人,就如以前我们说过的偈语“分别敌携犹如沙场童”,稍微一点内外因缘的变动,就可能挨不住了。
但如果你真的确定了、肯定了无住的心,就可以拿它去修行了。但也会有错认哦,比如我确定了、肯定了,就是可以拿这个去修行,而很多单空的境界都可以这样的。因为烦恼一来,一调起就没了、一调起又没了,哇……连来几十个“哇”,最后发现是“流嘢”!
我们真的会变成这样,所以一定要弄清楚。在禅宗里面说,如果你说自己证悟了,一定要去找上师印证——“威音王已后,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这句话有两个含义,第一个,如果你都还没皈依,就说自己已经证悟了,那肯定是傻瓜。有人说:“我们何必要皈依呢?只要证得心以后,不需要皈依也能证悟啊?”这纯粹是胡说八道的,为什么呢?如果你的心真的明白佛陀的本身,你一定会去皈依的,这时候由不得你不皈依。也就是你已经认同了、认知了佛陀的世界观嘛,你怎么会不皈依他呢?除非你是一个不耿直的人,这么一个不耿直的人,怎么能够证悟呢?大家听懂了吗?如果有人说:“一切都在心里,我们不要这种形式了!”大家不要听信这种傻瓜的说法,如果他真的证悟了,一定会去皈依佛陀,看到佛陀的这些东西,真的会感激到不得了。既然都这么感激了,难道连皈依都不干吗?反而这是强大的自我的一种表现,但证悟了的人是不可能的,他一定会去皈依。“佛心”其实就是这个意思,如果我们明白了心是什么,实际上就进入了佛位。
当然,刚才说了,我们不能轻而易举的确定自己已经证悟,这是非常麻烦的,而且刚刚开始触及的证悟,似乎是证悟,但实际上也不是,因为会有一个很长的灰色地带。灰色地带是是而非的,今天是、明天不是,上一秒钟是、下一秒钟又不是了,经常的怀疑和肯定,而且好像可以用它来修行,但好像也不行。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根本原因是因为前面的出离心和菩提心修得不是很好,特别是视师如佛,如果视师如佛修得不好,就容易这样。因为视师如佛会起到很厉害的作用,会把我们自以为是的傲慢、觉得区别于别人不同相续的个体感削得很弱。而个体感削得很弱以后,心是很容易自体的,而且自体以后很容易安住。不然的话,我们老觉得普天之下舍我其谁,三界之内唯我独尊,这样是不行的!但很多人都会这样。
凡是你产生了“我已经证悟了,但上师不如我”的想法,都是错误的。上师不可能不如你,因为上师是你心的本质,怎么会不如你呢?当然,你可以说上师的个子不如你高,这个没问题,但上师的形象在你头脑里面已经是法性了,怎么会不如你呢?
你说:“不是啊,他经常开车开飚了,也不会做饭!”我跟你讲,你把上师看成法性的时候,是不能有对错的。当然,作为个体感来讲,他可以在世俗中有对和错,比如方向往左或者往右,但如果他是法性的话,那左和右都是对的。
比如我们开车到了一个地方,明明往左边走才能走出去,而往右边走是不能走出去,但上师说:“往右走!”结果“砰”的一下开到死胡同里去了。有人以此就断定上师连路都不知道,不是真正的上师了。其实这是很扯的,因为上师的责任不是来发现这个路的,是发现心的根本之路的。
所以,作为个体才有好和坏,对和错、出去和不出去的区别。但处于法性的时候,随时都是出去的,有什么出去或不出去之分呢?你要学会用法性的态度去看上师,所以阿琼喇嘛的自传中讲了一个故事,他的弟子帮他捆腰带,然后上师说:“不行,你必须把我看成是法身!”
你以为上师想占你的便宜,你把他看成是法身的话,他才爽吗?不是的,那是一种强烈地让你的心消失掉个体感,让你的心能够自体法性的一种非常厉害的方式。如果上师的现实生活中全都是对的,反而没这种作用,他有时候就故意要错,甚至要折磨你。
你的个体感、自我感觉、对错的辨析,才会被打压下去。所以密勒日巴被玛尔巴折磨得那么惨,帝洛巴对那若巴这么的不讲道理,本来好好的王妃,硬要弟子去摸她的屁股。他们做的事简直是丧尽天良,按照我们现在的标准,你去看帝洛巴对那若巴做的事,是不是丧尽天良啊?
帝洛巴看到一个岩,就说:“如果有一个人跳下去就好了!”结果那若巴“砰”的一下真的跳下去了。这种毫无道理的事,你说对还是错呢?有时候我们要去想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实际上,他是想培养你的认知方式,把你从一些强烈的、看不见的我执状态里面强行拖出来。因为你每做一次,会发现自我很受打击啊!
如果人文主义熏习过深的人,遇到这些会痛苦到深夜的,他一定会埋怨:“这是一个魔鬼,我一定要去找新的方向!”这种人百分之百的会变成这样。但到了金刚乘就是这样的,虽然“金刚乘”听起来好听,但别轻而易举的进去。
如果那个上师看得起你的话,会把你折磨得要死;如果那个上师看不起你的话,就会说:“你好乖哦!”今天加持一下、明天又来加持一下……这样加持下去就没什么结果的,所以大家要知道这些道理。
下面就问得更仔细了,幸好是自问自答啊,如果是另外一个人问的话,会被嘲笑惨的!我们来看下面的内容。
问:“其心似何物?”
这里的意思是:心像什么样子?像哪个东西?因为前面的问法是最高级的,到了后面的问法就越来越低。
答:“其心不青不黄、不赤不白、不长不短、不去不来、非垢非净、不生不灭,湛然常寂,此是本心形相也,亦是本身。本身者,即佛身也。”
这句话的含义我们以前学过好多次了,大家都知道这些东西。我们也明白能够知觉的心,肯定不是青黄的,它可以认知青黄,但它自己绝对不是青黄的。当然,心也是“不赤不白、不长不短”的,意思就是心没有颜色,也没有长短。
接下来,“不去不来”我们就要好好想想了。前面的不青不黄、不赤不白、不长不短,我们还可以明白,指自己的知觉心中没有这些东西。那什么叫做“不来不去”呢?这能够成为我们的一个话头,如果你真的明白了本性,一定会知道什么是不来不去的。
有些人说到这里,就马上想到用书上的话去解释,这就叫做录音机,而这是不行的。你要去看自己的心,是怎样不来不去的?下面有人可以告诉我,什么叫做不来不去吗?(道一句,会么?)其实,这可以成为检验自己是否证悟的一个标准,是怎样不来不去的?
然后就是“非垢非净”,这个大家还能理解,一定有一个“体”才会有染污和干净的区别,既然都无形无相了,当然非垢非净了。
接下来就是“不生不灭”,这里指心的不生不灭,我们也可以去检验。它怎样不生不灭的?明明你说这一切都是心,它在生灭,但为什么说它本身又不生不灭呢?它是怎样不生不灭呢?你要心确切地觉知到它才行,就像眼睛看到杯子、手捏到脸这么亲切和准确才行。
如果你真的看清楚了以后,会发现合乎一个词汇,叫“湛然常寂”。“湛然”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很清楚、非常的清晰。由于它没有体,就不存在变动,而且是不生、不灭、不坏、不变动的。虽然它可以变成任何东西,但它本身还是不变动的,所以真的可以称为“常”。
由于这个“常”没有实体,所以不是中观所破的那种常见。中观破的常见是指实有的常见,而这种空的常是没办法破的。那“寂”是什么呢?既然没有分别,就不存在热闹、不热闹这些分别了,你会发现那个东西其实既可以沉默(一默如雷),又可以闹。
如果满足这一切的条件,就是本心的形相,也就是“本身”。那“本身者,即佛身也”是什么意思呢?你看大圆满跟禅宗是一模一样的,大圆满里面说我们心的空性就是法身,光明就是报身,大悲就是化身。什么叫做“大悲”呢?处在本性里面的作用,就叫做化身,也叫做大悲。
虽然这里没说化身,但也说了报身和法身。如果发现了这个不生不灭、湛然常寂的东西,即是心本身的形相,也是“本身”。前面的“无住心”即是“佛心”,实际上就说了它的法身和报身。
当然禅宗就不像藏密大圆满那样,一句一句法语工工整整的、很正规的跟你讲。甚至针对证悟的现状和情态,会跟你搞三自解脱、三大休息,一个个地跟你说清楚。
而禅宗“哗啦哗啦”就来了,这是汉人从简的习气,喜欢把什么东西都捏到一起。但这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我们可能通过一点就明白了,但对现代人用这种逻辑思维就麻烦了,我们会是是而非的。
所以,如果补上大圆满这些比较细致的、术语性的、学术性的、科判性的说法,再加上禅宗运用性的说法,那就会很清晰、很明了。所以这是两派的特别。但由此可以看出,不管是藏地的大圆满,或者汉地的禅宗,佛法走到根本处都是一样的。
问:“身心以何为见?是眼见、耳见、鼻见及身心等见?”
刚才说到了“佛心”和“佛身”,这里实际上是问:佛的身、佛的心,拿什么来见呢?是眼睛见?是耳朵见?是鼻子见?还是身心见呢?
“身心以何为见”指的是:佛的身心以何为见?因为前面说了佛的身心。所以这里的“身心”跟后面的“身心”是不一样的,这里的“身心”是指触识。
“及身心等见”指的是:以我们的身根去见还是意识去见呢?这里的“身”是指凡夫的触识;“心”是指我们的意识。
答:“见无如许种见。”
有谁能告诉我这句话的意思吗?这些古文真的是很“古”呀!意思是我们去见到佛的身心,指一种见地,这是第一个“见”的意思。
那“无如许种见”是什么意思呢?不像前面种种分别的见,或者是前面种种大种的见。“种”是区别于不同形态的意思,所以我们经常会说:种种情深生、种种法生。还有,现代人经常说的“各种装逼”,这个“种”就是不同的意思。
“见无如许种见”整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现在这个见佛身的见法,不能像前面那种种不同的情见、各种各样的不同分别见。既然是这样,就不能够拿眼见、耳见、鼻见,以及身心种种不同的分别二元去见。
问:“既无如许种见,复何见?”
其实,这里是问我们该怎么去证悟本性呢?这就需要大圆满窍诀了。你问:“那是不是大圆满窍诀呢?”我坦白地告诉你:不是我不讲,是我不会!
答:“是自性见。何以故?为自性本来清净,湛然空寂,即于空寂体中,能生此见。”
大家听明白了吗?这就是大圆满窍诀!那个时候说的话,现代人听起来会很麻烦,所以禅宗真的需要改一改,那要怎么改呢?要白话化、现代化,否则我们现代人就麻烦了。所有的宗派都不能够固步自封,因为所有的宗派根本上都是一种教育,一定要让学的人明白,不是用来装逼、装玄的。
如果一进来就对人说“会么?复何见?无如许种见?能生种种见?”那真的就是“贱相”!(众笑!)所以我们不能够这样子,一定要把人搞明白,不能把人搞糊涂。
回到原文,“是自性见”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我刚才说的自己明白自己,这里的“自性”是指本质。
中观里面经常说“任何事物都没有自性”,而这里又说“有自性”,为什么呢?这里的“自性”,跟我们平常破的任何事物没有“自性”是两回事。中观里面的说的“任何事物没有自性”,是指事物没有自己的来源,但走到根本空性的时候,它是一切的来源,也就是万法的自性(万法本体的意思)。
文中说的“自性”指的就是空性见,而按照经论的说法,空性见往往属于二转法论的说法。到了三转法论,应该说是“光明见”,或者是“明空双运见”。禅宗里面直接叫“见地”。
那么,这个“自性见”是指什么呢?断绝了二元性的分别见,就是我经常说的要歇下来,去“自明”。歇下来是怎么的呢?我们不依靠六根往外放的观察方式。“六根往外放”是什么意思呢?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以及头脑进行思维,都叫做往外放。而停下这些分别,让心自己明白自己,就叫做“自性见”。
当然,心停下来明白自己,经常会陷在阿赖耶识或者是单空里面,所以这里有很多的误区。单空如果在思维的层面上,是不会陷进去的,但单空在觉受的层面上,是很容易陷进去的。因为单空夺到一定的时候,会产生很多很多类似于证悟的觉受。实际上,那还是属于二元见,但是你自己却不知道。
所以,禅宗里面有句话说:“古来的很多修道人,修来修去都在认‘识神 ’”。“识神”是什么?八个识的主导者,其实就是指阿赖耶识,但还没认到本质。
这里的“自性见”是什么意思呢?不能像前面那样外放,而要停下来——歇即菩提,去自明。其实我们去内观心性的时候,也要学会这样的方式,慢慢让六根停下来。当然,你现在做不做到呢?你现在去做都是故意的,故意到里面去找,也可能会出现麻烦。
事实上,那是前面的一种探寻过程,在探寻的时候可以这样,但真正明白的时候就不行了。那你问:“那我该怎么办呢?”其实话都说了好多次了,你大量去修单空,比如四夺中夺人(夺己),把自己的情绪都夺完了以后,你是没办法不停下来的。
而你现在故意要停下来,就会变成是故意停下来,这种停实际上是一种假的停。就像两个情侣吵架的时候说:“我要离开你,一辈子都不再粘你了,BYEBYE!”然后拉着行李就出去了,结果三分钟后又回来了:“能不能原谅我?”(众笑!)而真的分手是怎样呢?你在我面前,我视你无物。无论你怎么装模作怪,衣服裤子不穿都没感觉,这样不分手也等于分了。
我们对外界也是一样,如果我们真的把一切夺到根本毫无实质的时候,叫你不停下来是不可能的,那时候你一定会停下来。所以,夺到后来会形成定就是这个原因,这叫“以观入定”。
当停下来后,再去认就容易了,因为这时候不是意识造作性的。大家听得懂吗?有修行的人听得懂,没有修行的人就修了再说!这次真的没办法,有时候讲得有点高,有时候讲得有点低,混杂在一起了。初学者就听低的,学久的师兄就听高的,听得懂就听,听不懂也没关系,反正也不交钱!
上面是对“是自性见”的解释,然后就问:“何以故”?下面就进行回答:“为自性本来清净,湛然空寂,即于空寂体中,能生此见。”
因为自性本来是清净的,“本来清净”是什么意思呢?本来就不是乱七八糟的分别烦恼。“湛然”是指清清楚楚的。“空寂”是指找不到实体。在找不到实体,又清清楚楚的空寂体中,就是能够自明,所以叫“能生此见”。
大家听懂了吗?处于本来清净,湛然空寂的体中间,能够清晰的自认、自肯、确定。那么,如果清晰的自肯了、确定了,就叫做“能生此见”。(大家应该开悟了?看到大家沉默成这样,我都不想讲了,来,我们讲讲因果不虚!)
问:“只如清净体,尚不可得,此见从何而有?”
既然这样清净的本体是找不到的,那你怎么能够产生这种见呢?其实这是一种堕入了无边的问法,甚至堕入了断灭边,忘记了湛然常寂的自性(“湛”就是清清楚楚的意思)。其实这样回答是很多余的,但没办法,既然这样问,就要回答嘛。其实真正的回答一句话就完了——“是湛然的嘛”(湛然指清楚的意思)。
你看我们什么都可以被破掉,但是这个清楚你是拿不走的,就算你昏过去了,还是拿不走的。为什么呢?因为昏过去还会有眠心所,必须有个东西给它昏的,不能够让无情物昏过去的,因为你是有情嘛。
而有情昏过去的那个本质,你是拿不走的。如果昏过去可以拿走的话,就不会醒过来了。所以,那个拿不走的东西,肯定就是的,你去找这种清净体,也是找不到的,但它本身确实能够昏过去,所以它能够清澈湛然。
答:“喻如明鉴中虽无像,能见一切像。何以故?为明鉴无心故。学人若心无所染,妄心不生,我所心灭,自然清净;以清净故,能生此见。《法句经》云:‘于毕竟空中,炽然建立,是善知识也。’”
镜子里面能够照到很多的东西,但它里面没有东西。为什么呢?因为镜子本身是找不到一个实有的心。其实,这个比喻很容易把人引到“岔”里面去,你会问:“镜子本身不是东西吗?”等会我再来给大家解释这个镜子是什么。
其实这个“明鉴”是指我们心的知觉性。你看你坐在这里,看得到、听得到,不把注意力引到任何一个方向,只是平平淡淡坐在这里的时候,你是可以知道很多东西的。身体的沉重、眼前的虚空、听到我的声音,你可以知道这些东西嘛,那你是拿什么东西知道的?就是你的心。
什么叫做“为明鉴无心”呢?不是指没有知觉的意思,而是指我们的心不去对这些展示的形象贴标签,或者跟随它跑。而是要直接地觉得它根本就是一个虚幻的、不成立的幻象。
更高级一点的,它其实跟我明鉴的认知完全是一体的,这需要你认识了本性才可以,如果没有认识本性,起码你要做到觉知这些东西完全不是真实的。我们学中观就学到这一步,这就叫做“心无所染,妄心不生”。
然后,什么叫做“我所心灭”呢?指一个东西的标签性认知,比如它很硬、很软,以及我去认知它的时候起的相应的认知情态。这种情态是我的意识附上去做的判定,或者是我的认知注意力附上去做的判定,其实这些都是不对的。
比如我看到了这个钟,可是我的注意力还没上去,但如果我的注意力放上去的话就不一样了。到了后面意识的层面,我就会去判断这个钟的价格,疑惑为什么不放一个金子做的钟在这里呢?或者到了感受性的层面,这个钟是绿色的,好可爱啊,它给我带来一阵清凉!
当然,这些都是很粗大的层面,细微的层面是什么呢?只要你把注意力放在这里去,心已经从其他平均的认知里面放出去了,其实那个时候已经是二元了。所以,如果我们去认知的时候,是要完全放下来的,也就是心不会往任何一个注意面集中,初期就是这样的。当然后来厉害就不是这样,那时候就随便了,但刚刚开始我们是做不到的。从刚刚开始到厉害要很长的时间,而且讲年数的,当然,有些接近上师近的,打磨得比较厉害的,可能会快一些。所以,只要你放过去了就不行了。
无论是现起还是能现起,你都不认为是真实的,就叫“我所心灭”。既然都不是真实的,你坦然自在就行了,这时候就自然清净。“以清净故”是指你要产生清净这种认知,实际上是明明在的,比如石头是不会认为自己是清净的、死人也不会认为自己是清净的,只有心才能有所谓的湛然常寂的清净。那么,这个时候就能够“自认”,产生能生此见。
那么,《法句经》云:‘于毕竟空中,炽然建立,是善知识也。”这句话是大圆满修行的最好表达。“于毕竟空中”是指什么东西都不是实存的,没有一样东西你真的找得到的。什么叫做“炽然建立”呢?虽然什么东西的实质都找不到,但可以依据我们的六根甚至八根任意现起。如果是蝙蝠,就会多了超声波那一“根”嘛。反正所有东西的现起、不现起、现起的本质,全都都毫无实质,唯一清净明觉。这个时候就到达了佛位,这个人就可以称为“善知识”。
我又警告大家,这里有很多的误区,其实是意识或者是某种修证里面产生的些许感觉,很像很像证悟的。那怎么去判断呢?非常简单,长期在这种修行里面,第一个能否解决一些烦恼,如果连最简单的烦恼都解决不了的,那肯定就不是的。然后就到很深的烦恼,而且这个东西修到一定的时候,你真的愿意把自己骨头都榨碎了去利益众生。
原因是什么呢?如果你的心回到那里去的话,这些东西就不成为你的心的重视了,而我们现在很爱它,爱得不得了。如果谁用针插我一下的话,我会对你母亲不规矩的!稍微有点不爽,烦恼就来了。如果我们在这样长期的修行中间,连这个都舍不得,那你的证悟肯定是有问题的。这是最容易的检验方式。
还有一些细节性的证悟,要去找一些成就的上师斗机锋,两下就能把你打得头昏脑胀,但现实中你也不可能天天去找人斗机锋嘛,不然一斗就成了“疯鸡”了。
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就经常用这些方式来检验自己,我是否烦恼越来越减轻。如果你的心在这样的修行之下,“我执”和“法执”会减到很轻,利他心油然而生。然后对上师三宝的恭敬和尊重会达到极处。这就是检验自己的方法。
如果你还在想:“他是不是啊?这样我会吃亏的,再找一个更厉害的!”这样的人肯定是一个“流嘢”,因为做这样分别和计算的人,一定是“自我”在干的事,他害怕吃亏,但法性还会吃亏吗?长期安住在法性里面,不会有患得患失,这是最容易检验自己的。
所以,我们先不要说自己是否证悟了,就说自己是否真的想去利他,往往这样的话,成就与否都没有太大的关系。如果利他心很强烈的话,永远都吃不了亏,而利他心很强的人,是永远也不会堕入三恶道的。而且这种人如果接受了法性的指引,就会很容易证悟。
以前的禅宗里面有一个庞居士,他开悟以后就把自己几大船的家产全部运到江里面沉了。当我讲起这个故事的时候,有的人会说:“有没有搞错啊?拿去利益众生嘛,可以放好多生了!”其实你不知道,对于禅宗来说,就要取这个根本的东西,拿到这个根本的东西才叫利益众生,同时他想跟大家表明:我真的是没有执着了。
然而这些东西真的沉得了吗?这么一沉,其实就在法性里面存了很大一笔非常高息的贷款——带入法性了。如果他长期在里面安住的话,他根本不存在这些问题了,完全不会再有财务、事物的冲击,但你连这个都做不到,那就更不行了。
当然细微的还有很多辨别的方法,这也是禅宗造成很多狂禅和口头禅的原因。所以我们要注意,并不是每个人听到这些都能够证悟的。
大家还有问题吗?如果没有问题的话,我们就开始一起回向了!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顿悟入道要门论》第03课
- 《顿悟入道要门论》第05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