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开始交流《顿悟入道要门论》,前两个禅七,已经把《顿悟入道要门论》的前半部分交流完了。现在讲的是《顿悟入道要门论》的下半部分,在一般的出版物里,会把这下半部分省略掉,所以你们在一些书籍上看到的可能只有前半部分。
这是唐代的慧海禅师撰著的一本论典,他是著名的马祖的弟子。马祖道一很出名,门下有三十一位成就者,是禅宗所有大祖师里面,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位。禅宗有五家七派,这是根据门派的分类方法,还有一种分类方法是以他们的操行方式来分的。操行方式的话,马祖道一这一派称为洪州宗,洪州宗有它自己的特点,跟藏传佛教的大圆满有些类似的地方。
马祖一会儿说“即心即佛”,这个像大圆满的心部;过了一会儿他又说“非心非佛”,很像界部。心部就说一切都是心的显现,所有的修行是要去发现心是什么,然后心跟这些外境的关系是什么,所有佛教走到根本的时候,一定是这样。
他说“即心即佛”的时候,是指我们所看到的境相都是心的显现,这很像大圆满的心部。然后“非心非佛”说到根本的时候,你不能说它是心,也不能说它是境,境和心全部被拿掉,这就很像大圆满的界部,界部就是把所有全都空完。然后窍诀部是直接认识心的本体,而马祖也有好多这样的东西,他这种特殊的方法跟大圆满彻却这部分是很相近,他们被称为“洪州宗”。
当然,这个洪州宗有很多特点,如果我们把禅宗五家七派的大禅师们的偈子、说法收集起来,进行分门别类分析的话,里面有很多的窍诀!各派里面都有,按照中观很仔细的分析方法,有自续派的、有应成派的,有大手印的、有大圆满的,都非常非常精彩!由于我们汉族传授的方式跟藏族不太一样,藏传佛教就依经据典、次第这么上来,它很科班式的、很规范的。五家七派的禅宗就轻灵飘逸、不守规矩,而且各宗各派有自己的禅师,根据自己的个性、学识、文化底蕴来发挥。这一发挥,你完全找不到痕迹,找不到一个可以依循的规范出来(当然,要找也是有的)。
他们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比如曹洞宗就绵密、临济宗就峻烈,都各有千秋。但这些都是很空洞的形容词,什么叫做“绵密”?什么叫做“峻烈”?这个挺不好玩的!而藏传佛教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心部、界部,心性休息、禅定休息、虚幻休息、三自解脱……一个一个的!我们就喜欢读这些,其实它们是一样的,只不过禅宗把这些东西凝聚化,把一部很大的论典用很简单的一个偈语、几个字就说完了,这是禅宗的特点。
这样的凝聚化加上我们古文化的表达方式,他动辄就给你来首诗,你说正常的,念一首诗你就完蛋了。比如我在上面不像现在的人那样跟你们交流,我上来就给你念“有因无立,无因有显。本不立有,无亦不成。既不成无,有从何得……”(师兄模仿古人的吟诵)——你会傻的,知道吗?但古代的时候就是这样的表达方式,这和我们的历史有关,因为我们的文字发明得很早,说话和写字都要尽量简省。你想想看,古时用竹简,削个竹简好麻烦啊,所以他写字要尽量地简省。
中国文字还有一个特点——显境,以一团一团这样的方式来表达。什么叫“一团一团”呢?我解释一下,比如英语是一个一个字母的,而且他们的表达很线性逻辑。我们则不然,一团文字带动着一团境象就出来了。那一团境象里面带有我们对它的感觉、感情,还带有对当时文化潮流的认知。我举个例子:“一行白鹭上青天”七个字,有“青天”、“白鹭”,然后带有心旷神怡、诗意的感觉。如果你要用英语翻译:“一群白色的鸟儿在天上飞”,这一下就不行了。(众笑)
我们的文字情境性特别重,这样的表达对佛法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就是它一个字里面带有很深邃的意味,一句话或一个偈子里面有很深的东西;坏处就是我们现在已经失去了对古文的领略能力。不认识字是很次要的,你可以查字典、搜百度,但是它里面的韵味、所包含的文化底蕴和一大团跟上去的东西,我们没有办法领略了,“伟大”的五四运动把我们摧残了。
我个人对五四运动很有意见的,真的很有意见!它打倒孔家店,要迎接“德先生、赛先生”(自由、民主),结果“德先生、赛先生”现在还没来,但是孔家店却没了,这完全是一场扯淡的运动!(众笑)中国文化由此开始遭到毁灭,到文革的时候就达到了顶峰。那它造成的损失是什么呢?损失其实非常简单,你们现在看得懂古文吗?或者看起来觉得有味道吗?没有了,你们一定要去读小说的,比如郭敬明的《悲伤逆流成河》、琼瑶的《窗外》这类的作品。
我们再也没办法像往昔古人那样,拿着书摇头晃脑地念“人之初,性本善……”这些东西没了,损失是什么呢?经典你看不了了。经典看不了也没什么,但你如果求解脱、你要看佛经原典,你就完啦,因为看不懂啊!你必须要接受其他人的解释,如果解释的那个人是“黄棒”,那你就跟他一起“黄”了,如今解释佛经的“黄棒”成堆哦!
民国时期有一位很厉害的大学问家,人称“教授中的教授”,叫陈寅恪,他懂好多门外语,到国外去混了以后又回来了,后来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被红卫兵吓死了。在中山大学的时候,红卫兵在他的别墅前放喇叭:“资产阶级反动权威,你不投降,我们就将你打翻在地!”还没打翻,他就已经吓死了!当然,我对这位大学问家没太大的意见,但他曾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论证六祖惠能的《六祖坛经》里面的一首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说它逻辑不通。
这是教授中的教授哦,而且是一位很严肃的学问家,他不是唬人骗钱的,但他也是“黄”的。现在你们在网上看到的很多书,纯粹是骗钱的,知道吗?有些人稍稍懂点古文,拿着就开始搞搞搞,在上面乱写,写的文字很优美,甚至把禅宗搞成了学雷锋叔叔做好事。这就是毁灭古文化的损失,导致现在对这些文字的不理解,那么你学佛就很糟糕了。
为什么藏传佛教过来那么受欢迎呢?第一个,它确实理义比较齐备,系统比较全面。我们争论了好多年的问题,在那里都得到了解释。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呢?它绝对不会照本宣科式地念诵,比如:有因无立,无因有显。本不立有,无亦不成。既不成无,有从何得……你不信去读《圆觉经》,里面全是四个字的句子。而藏传佛教没有这样的东西,它就像我们以前的长行文一样,一句一句很白话。而且经过一些法师、堪布、大德们的解释,就变成了你很容易听懂的话——一听懂了,失掉了中华文化的一大帮文盲们就蜂拥而上,于是就在这里坐了那么多一堆!(众笑)
但是并不代表汉传佛教里面的禅宗没有东西,绝对不是的,那里面的东西之美妙!丢了以后,是民族的耻辱,但确实已经丢得差不多了。有时候看到一些现代解释禅宗的书籍,就很想把作者弄过来当场脱裤子打屁股,在上面胡说八道的成堆!
所以,文化的遗失看起来没什么,实际上对我们的影响太大了,对我们的生活、认知能力、认知方式,对很多问题的看法,乃至于我们对情绪的控制。现代人其实很糟糕的,你看现在流行的是什么就知道了,你就知道我们的民族精神在哪里体现——小鲜肉、伪娘……算了算了,别发牢骚了,还是拉回来讲我们的禅宗吧!
马祖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他培养了很多很多的弟子。禅宗从印度传来前,达摩的师父般若多罗尊者早已预言:他来东土弘法几百年后,“后世将有一马驹,踏杀天下人”。这说的就是马祖,马祖很牛的,出生在四川什邡,他父亲是编簸箕的,众称“马簸箕”。(知道什么叫“簸箕”吗?用竹子编来铲垃圾的,或者做饭用来筛米的,你们不懂的,这要有文化的才懂。)
马祖成道后就回家去传法,当时也有贪官污吏的,但比较少,他们除了贪以外,还喜欢佛法,大部分都是这样的,因为那时候是不会被强行灌输什么观念的。然后他们就把马祖请过去传法(当时的四川),当时全民都喜欢去听这些东西,就像我们现在全民喜欢听演唱会一样。真是这样的,那时候来了一位大禅师,绝对比来了一名歌星牛,现在的歌星,你只是听到他的声音,能激发你暂时的愉悦、想象,而你是不能靠近他的,不然会无风臭三里,但真正的禅师是不会这样的。
大家都听说来了一位大德,凑过去一看:“啊,马簸箕的儿子坐在那里!”他们认为“老子都是个编簸箕的,你能有什么了不起啊?”结果一哄而散,马祖很遗憾地说了一句话:“学道不还乡,还乡道不香。”然后就去江西呆下来了。
当时马祖在江西,跟湖北的一位石头大禅师经常二人互遣弟子,马祖要活跃一些,石头基本上很像中观的应成派。马祖其实什么派都有,拿我们的理论见解去套的话,他有可能是自续、有可能是应成、有可能是大手印、大圆满,这些方式他都有。但是他主要还是直接就来了,相当于直指人心的大圆满那一套。石头不是这样的,什么来了他都给你打翻,你执著什么都给你打翻,很像应成派。
他们两个就互遣弟子,他们会观察弟子的根基,发现你这个人老是想找什么东西,就把你弄到石头那里去,石头路滑,什么都给你摔光。但有些人老是这么破破破是不行的,心总得有个安处。那要怎么去确认这个安处呢?石头就把人往马祖这里赶。他们两个互相这么干,所以弟子们就在江西和湖北之间跑来跑去,“跑江湖”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这是真实的“跑江湖”,而现在的“跑江湖”却变成了挑着担子卖狗皮膏药。(众笑)
中国的文化有个特点,它会把非常高雅的东西庸俗化。它喜欢这个样子,而且民众们很欢喜这样。民众们很怪的,刚刚开始崇拜一个东西的时候,他们会非常崇敬它,拼命地抬它。大家都去恭敬,大家都去拥护,打堆、流泪、感动、打滚,这样的很多。时间长了以后,他们发现在这种恭敬里面得不到利益,得不到相应的回报,然后就喜欢把他拉下神坛。这是人群的劣根性,不单指人,其实都一样的。
“跑江湖”本来是很高雅的事,但现在“跑江湖”就被拉下神坛,变成了卖狗皮膏药的。大家一听到“跑江湖”,就知道不可信——“你这个黄绿医生(只懂一点点医学知识又不负责任的医生),跑江湖的,卖狗皮膏药的……”但是“跑江湖”的真实来源就是如此。
马祖的一个弟子叫做大珠慧海,他写了这个《顿悟入道要门论》,非常的精彩,后来历代的大德都推崇它,里面有很多真知灼见。但是禅宗的表述方式,基本上不按照我们学经论的方式来,它会把经论的各种各样很复杂的术语、科判全部捏到一起来讲,而且它要求你用自己的修行去印证它,所以它快就是这个原因。但是也很容易引起误解,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容易造成狂禅和口头禅,大家都会在口头上说。
造成狂禅和口头禅的原因是什么呢?大部分人有个特点,特别是末世的人,就是思维非常发达。思维非常发达表现为什么呢?一个是记忆力好,一个是分别能力强。分别能力强里面又包含了什么呢?他能前后联系,能够指鹿为马,能够自欺。发展到后来就会这样,一些很高级、非常厉害的修行,通过这些语言来了以后,我们会拿着这些语言往自己的身心去套。
比如说“明空双运”这四个字,其实是指证悟的本性来的,是很不好体会的。但是我们在体会的过程中,有好多个层面的误认,我们会在想象中间有一个“明空双运”,我们就自认为明白了,这是误认,但是也会造成口头禅和狂禅。有时候慢慢从想变成略微的体会,直觉性的觉得“明空双运”,它其实也是一种二元观待、意识性的东西,但我们还是会把它当成是证悟。
其实直觉性的那种“明空双运”有一点沾边了,勉强可以算得上是解悟,但它实际上还是意识的直觉指向来的,还是有东西在那里。比如有一个杯子放在这里,我眼识显起了这么一个相状,但是我的意识一定会跟上去的,这个意识不是想的一个“杯子”,不然已经是在思维了。而是我的直觉力,一下注意力上去了,五俱意识跟随眼根一下就去了。如果我的五俱意识没有跟上去的话,我会视而不见的,也就是注意力不在上面的话,我会看不到它或者是模模糊糊的一个东西。
比如我很认真地打电话,虽然我眼睛看着电视,但根本没看到电视里面演的是什么。这时你问我看到什么?——“几个影子在闪!”五俱意识没上去的话,会变成这样。但有时候我们会在意识里面捏造一个东西,也是五俱意识这么上去的,感觉到“明空双运”,那是错的,而且是很蠢的错、是最初步的东西。但是它又靠一点边,那种灰色地带,勉强算解悟,实际解悟都算不上,而是一种错认,也容易形成狂禅和口头禅。
再下去就真的形成各种各样的境界了,而且那些境界里面,比如身体都消失了,我们禅修中心就有这样的师兄,她的身体全消失了,非意识性地觉得一片大空,而且有“光明”,她就说那是“明空双运”。其实那是个境界而已,不是明空双运——凡有境界,必为执著。
但有些人不会去搞清楚这些东西,原因是意识发达这么进去以后,容易引起一些误区,形成狂禅和口头禅。而禅宗的这些词汇,往往说的是那个最根本的东西,我们拿着这些东西就以为自己证悟了——误区简直是重重叠叠,好多坑!有个影星说:“人生总是有几个大坑,跨过去了就是成长了。”但这里不是的,这个坑你跨过去了,前面还有更大的坑!(众笑)
那什么时候坑才跨得完呢?跨不完的,因为分别念无穷,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狗咬尾巴团团转”,你咬得住吗?或者是“飞鸟追影”,飞鸟在天上一直追着自己的影子跑,怎么都追不上。那怎么办呢?你也会说:歇即菩提,不咬了,停下来!”——停下来你就是个傻子,你停嘛!
所以这时候就需要一些窍诀,需要过来人给你指引,指引有时候真的是没路数的。在大圆满里面,从什么什么方向去指引、从什么什么角度去指引、从什么什么方式去指引,还是有些线路。但一些真的成熟的导师指引起来,随机的成分很大,他拈到一个机会就跟你讲。像马祖这些祖师就厉害了,一巴掌、一脚就下去了,经常干这些事把人家搞开悟。
以前有个水潦和尚去拜见马祖,一脚就被踢翻在地上,爬起来明白了——“百千法门,无量妙义,尽向一毛头上识得根源。”是这样的,你只要证悟了它的空性,全部的空性就证悟了。但是我们不能期望去挨一脚就证悟了,不信你们去找自己的上师,让他踢你嘛!你唯一受到的加持就是到医院去看病,还有怀疑这个上师是不是真的?
所以这容易引起一些误会,刚才说了,误会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因为文化断层造成的;第二个,因为禅宗一说就说到那些高级的东西,人类的思维一发达,就会把思维、感受的东西当成是真正的证悟,本来人家是证悟了以后说出来的东西。但这个不怕,我们在这里学习,第一个就是要消除这种文化上的隔阂;第二个,要随时随地警惕检阅自己,是不是上了文字的当?——“不疑言句,是为大病”,这是禅宗里面的话,拿到一句话就自认为明白了,这是很蠢的,这样的人很多。
虽然它复杂、深邃,也并不是说不可能证悟,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还有一个毛病,从清朝到民国以来,由于证悟者很少,我们就会把开悟推到非常的高,叫“高推圣境”,觉得凡人是不可能开悟的。你开了悟,起码要有个特征:浑身要冒光,要有神通。
我告诉你嘛,我曾在一个祖传的非常厉害的寺庙里面打禅七,结束的时候要考七,就是值班的法师要用香板拍你一下,问:“念佛是谁?”有人吩咐我:“你不能随便回答哦,你回答就证明你开悟了,如果不是的话要被拖出去打死哦!”还有人说:“一个人开悟了以后,天地要震动的!”我当场就傻了,我说:“一个人的开悟,对众生这么不好啊?搞一场地震来砸死那么多生命,那这种开悟可以不要了!”有很多的胡说八道。(众笑)
由于对开悟不理解,他就捏造很多神乎其神的事情来印证它。人是很好蒙的,比如他在上面讲法,厕所里面又长了几个灵芝出来(我经常说厕所里面冒蘑菇,就是指这个)。或者他讲法的时候,背后有光啊(放个电灯泡就有了)!”(众笑)或者说他讲法的时候,浑身上下都是香气啊——万一人家有狐臭咋办呢?(众笑)哎!这类乱七八糟的事情越来越多,实际上是我们文化断层造成的。
还有,以前的禅宗被局限在很少一帮人那里,它没有像藏传佛教一样全民化。佛教在我们历史上从来没成为过主流,因为统治者的提倡,我们的主流从来都是儒家。即使清朝时的皇帝都很信佛的,你看紫禁城的太和殿里面都有格鲁派的符咒,雍和宫的皇帝、大臣们也拜佛信佛,还修格鲁派的一些法。但整个国家推广的文化也还是儒教,因为儒教最利于统治,它讲礼法、讲忠孝仁义、三纲五常,建立各种各样的规矩,非常适合世俗生活。
如果你一上来就要大家剃发出家,他们会认为国将不国。但事实上是不是这样的?西藏就这样的,以前整个社会的文化是以大乘佛教作为基础的,它也发展起来了。当然,它的GDP就肯定不行了,现在的不丹也是一样,整个社会的基础也是大乘佛法。当然,GDP一样不行,于是我们就要问:“GDP不行,有什么意义吗?”嘿,这就牵涉到我昨天说的两个问题:人群是以GDP作为目标?还是以解脱、安宁、平和为目标?
现在全世界(不仅是中国)都以GDP为目标,这个后果必然是灾难,“山竹”(台风)会为我们证明、5.12会为我们证明,将来还有南北极冰山的融化、大气层被破坏,都会证明这一点。现在GDP发展到这么高,大家最喜欢旅游的是GDP最差的不丹,那里的人幸福指数全世界第一。
有人说:“不是第一,丹麦才是第一。”丹麦第一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它的生产力比较发达,科技、物质比较好,这个加了很多分。而单纯凭国民幸福值的话,不丹是最高的。我们活着到底为了什么?是争取GDP,还是感到幸福?我们还没说解脱,不提“解脱”这回事,解脱跟GDP一点关系都没有——不,有关系,负关系!基本上GDP越高,越不容易解脱。
我们不要说社会GDP,我们看家庭GDP,你看富人家庭解脱的可能性非常之小,为什么?GDP太高了,他不能让它下降,否则会感觉到失败。像有些穷人,什么GDP呀?买个手机我就要卖肾,还是保住肾不要手机,于是他就修行去了。(众笑)太富贵不行,当然过于贫穷也不行,因为过于贫穷是没办法生活的。所以以前很多的修行人发愿:来世一定要出生在一个不富也不太穷的家庭里面。(这又扯远了,你们要提醒我,我有时候说闲话,一晚上就说过去了!)
好,出了大珠慧海这么一位很厉害的人才,写了这么一本书。这个经典我们已经讲过两个禅七了,剩下的内容有可能还要讲两个禅七,我刚才已经说过,里面说的都是很高、很深的东西。但我们交流的过程中,我可能会说到一些比较不容易听懂的,有极少一部分师兄可能听得懂;听不懂的师兄,那就听不懂,你还能怎么样呢?——当种个种子。但我也会讲到一些次第性的修行,他们的见解、他们的处理办法,次第性的理论和修行的结合等等,有很大一部分师兄可以听得懂。
那么,想要听最高端的那部分师兄,他可能会觉得不耐烦——凡是你感觉到不耐烦时,就马上反观一下:“哎呀,我没慈悲心!”然后你就安住在你的“法性”,我知道基本上都是假的,但还是可以安住一下。你要告诉自己体谅一下其他的师兄,要互相原谅!
因为在这么一个团体里面,说老实话,参差不齐的。有的经常号称自己开悟了;有的却来问:“哎呀,师兄,昨晚上我又犯戒了,该咋办呢?”差别很大。你看那些要开悟的师兄,他绝对不会来说自己犯戒了,他犯了戒也说没犯戒。因为要开悟了嘛,开了悟,犯戒算个啥?——“心平何劳持戒”(这句话是六祖说的),所以他就不持戒了。当然也有些师兄很狡猾的,他说:“执持见解如虚空,抉择因果如细粉。”
佛教徒有两个特点:第一个,老师兄欺负新师兄;第二个,喊口号。有一些师兄有这些现象,不扯了,再扯今晚上就没办法顿悟入门了!现在我们正式开始正文的学习:
问:为有地狱,为无地狱?
答:亦有亦无。
这种回答真的是太“坏”了。问:“你是个好人还是个坏人?”——“我亦好亦坏,我黄药师!”(黄药师知道是谁吗?)实际上是他在自问自答,整部论典都是他在自问自答,在语文里面我们称之为“设问设答”:设立一个问,然后自己来回答,是一种“欺骗方式、洗脑的方式”。你有时候想都没想到要问这个问题,他帮你设立了一个问题——设问;然后他又来帮你回答——设答。你本来干净的一片心,从此就有了这么一个问题。(众笑)
问:云何亦有亦无?
答:为随心所造一切恶业,即有地狱。若心无染,自性空故,即无地狱。
这四句话是什么意思?如果不加详细解释,大家一下就忽略过去了,或者是有自己的理解。其实在说明我们所处的环境是有还是无,就这么一个意思,明不明白啊?你说:“不是啊,人家明明说的是地狱。”——地狱也是个环境。如果把我们弄到铁笼子里面去,比如你犯了什么错误,被抓进去监狱里面,你就会认为那是地狱。如果人死亡以后,由于内心嗔恨,或者恶业过多,那时候心显发的主要力量将会成为“引业”。那个力量一显发出来,就会把你无始劫来(特别是这一世)堆积的杀业、嗔恨业引发,导致环境非常不好。最可怕的就是无间地狱,当然,还有比无间地狱更可怕的金刚地狱,金刚地狱主要是针对受戒的密宗弟子。
为什么呢?不是有人故意去安立一个金刚地狱,而是因为你跟佛陀、上师建立这种三昧耶戒的时候,这个三昧耶戒有巨大的能力。第一个,它有能力把你飞快地推向解脱,快速地积资净障。如果你把这个能力污染了,那就反过来,这个力量也同样发生,那就不是推向解脱了,而是推向一个非常可怕的环境,叫“金刚地狱”。
无间地狱也是的,比如说我们犯了五无间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这个恶业很大,死亡的时候这一定会成为引业。“引业”的意思是什么?我们这个身体、这个环境是我们前一世堆积的力量形成的,在耗尽的同时我们也在造新业,所以在耗的同时就是造,现行马上又回来变成种子,这在唯识里面叫做“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
那么,我们随时随地(包括现在)都在造业进去,同时又在显发出来。那么我们无始世以来堆积的业,可能有很多很恶劣、很可怕的东西。譬如有些很嫉妒的东西,那个是饿鬼道的;也有些很善良的东西,那是天人的。反正各种各样的业堆积在一起,那时候哪个力量最大就引发,一引发,那个业就会聚集,一聚集,所有不好的东西都显发出来,那个叫“别业”,环境就非常的糟糕。
什么叫做“亦有亦无”呢?你不要认为你的环境是真有,所以说“亦有亦无”。你不能说它不存在,不存在我们就不会下地狱,所以叫“亦有”。但它并不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它是心显发出来的一种假象。包括我们现在的这么一个环境,它是假象来的,我们修中观的目的,就是要让我们直觉的觉得这就是假象。
但很多人认为:“我已经认为它都是假象啦!”那就是意识的认定,这种意识的认定是不管用的,它只有一点作用:就是排开我们意识里面认为“它是真实的东西”这么一种作用。但直觉中它就是存在嘛——你听得到、摸得到、看得到,一巴掌下来,“哎哟,你打我!”你感觉得到的,这种直觉会直接地认为它是存在的。
那我们修中观的就是要慢慢慢慢——是的,我感觉到你存在、你显现了,但是我的直觉中,你显现的时候不真实,像梦,反正你是假的。我以前讲过《梦幻八喻》,后来我看了一下,觉得还可以。八年了,那时候我就讲《梦幻八喻》,到现在我也不觉得这个东西有多梦幻。
你要直接地觉得它是假的,这就是中观的修行。你不能去否认它有显现出来,叫做“亦有”。因为它是由心显现出来的,它不是物质!也不是上帝造的!所以叫做“亦无”,它不是个真实的东西。它的存在不具备它自己存在的理由,它存在的理由完全是由我的心来显发它,所以“无”是这个意思,
你要完全认为它没有的话,那是断灭来的,世界上其实不存在一种叫“无”的东西,拿不出一个东西叫做“无”。我们的“无”是一个相对的观念,如果我说这个东西叫“有”,拿开它叫“无”。这个“无”是针对它被拿走、它不存在建立的一个观念,听得懂吗?
还有一些傻瓜把空空荡荡的叫成“无”,这是一种习惯性用语。比如我们到了一个房间里面,看到空空荡荡的,“喂,里面有东西吗?”——“无!”它实际上是指空空荡荡。但是一个真正叫“无”的东西,你拿出来给我啊?我需要收取你们的“无”拿出去卖钱!“拿”的意思就是去找什么东西叫“无”,最后你发现没有“无”这个东西。
实际上我们修行要证悟本性,你真的把“有”破了以后就没有了。什么意思呢?所有我们能够感知到的东西,不管是个什么,都叫做“有”。然后完全破除掉,不是用意识去认为它没有,意识去认为它没有叫“思维、闻思”。而且你有清晰的觉知,你坐在那里,会感觉到自己的身体——有嘛;你放个屁——有嘛;你感觉到面前的桌子——也叫有嘛;面前的虚空——也叫有嘛。因为你心能感觉到它,是不是这样的?
如果你哪天认识到心的本性(我只能这么讲了),你会发现这些所谓的“有”全都是一种虚妄的假象,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它完全是像梦一样产生出来的假象。这些东西的质地是什么?跟你心的明是一样的。什么叫做认识了心的明呢?你一定要发现那个“明”是什么。
如果你觉得这些东西跟你心的明是一样的,就是心部。如果修到很厉害的时候,我不认为它是明,而认为它完全就是不存在的一种东西,我心的立点放在“它不存在”这方面,就成了界部。当我根本不去管心部、界部了,我只要知道“心”到底是什么,你会发现连心都找不到的。就是那个能够认知、能够吃饭、能够直觉的东西,你发现它找不到——“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也不可得”。“不可得”是真的找不到,但是它又在清晰地、直接地起作用(如果不起作用,世界就没了)。
你看这个世界都不是物质的,能让它显现的除了那个心还有什么?奇怪的是它又找不到。好了,当你真的需要认知它,这个时候就需要窍诀了,真正的成就者一定有方法,他会让你明白这个,明白了就开悟了,这个就是所谓窍诀部的认知。(这个讲得比较深一点,听不懂就拉倒,先当观念放在那里。)
那么,“亦有亦无”的意思就是说地狱不是实有的,或者这么说吧,我们不要把地狱想象在宇宙的某一个角落里面,阎王老爷没事干,组织一帮人搞了一个大工程,修了一个大监狱,一共十八层,价格还不便宜,要造很多恶业才能够买得进来。(众笑)其实真正的建筑商就是你的心,它是发展商、它是承建商、它是销售商,它还提供贷款,当然,最后是让你自己去住。所以你不要相信地狱是实有的,它是随心而发的,你一死亡,当下你的心就可能显现出地狱来。
所以这里就牵涉到一个概念——空间,什么叫做“空间”?比如我们现在处在这个环境里面,周围没多少空间。哪天你突然一下死亡了(或者突然一下入定了),死亡以后在你的心里面也会展现出一种空间,那个空间我们就不提地狱那么不好看了,比如突然展现出你进入了天堂。你知道天堂是什么意思啊?那就美妙无比,天女奏着美妙的音乐,穿着四两衣,(天人的衣服叫“四两衣”,只有四两那么轻,抓起来可揉成一小团,展开可很大很厉害。)曼妙无比,它有巨大的空间,但这个空间和我们的空间是互不相碍的。听得懂吗?
那到底空间是不是实有呢?这些所谓的“空间”都不是真实的,是随心而发的。你做梦也会梦到很大的空间,那个空间也不是实存的,你一醒就没啦。那么这也是像梦一样,一醒就没了。如果出现大地平沉、虚空粉碎,修行到了那个时候,它真的就没了,那时候赤裸的心体就出来了。
所以文中说:“为随心所造一切恶业,即有地狱。若心无染,自性空故,即无地狱。”这里回答得不那么学术化,地狱是随心所造的一切恶业。如果是心无染(就是没有分别、没有恶业的时候),心如果安住在自性空这个层面,当然就没有地狱。别说地狱,天堂都没有了,连佛都没有了,众生都没有了——无佛无众生,唯一心体,唯一明点。
所以禅宗非常的高,但语句很简略。因为当时唐朝的行人不像我们现在很细致地学中观哦,跟你分自续派、应成派,那时候是没有这些观点的,自续派、应成派是西藏人搞出来的。唐朝那时候,西藏的佛法不是很兴盛,文成公主远嫁时带过去了一部分,然后从尼泊尔又过去了一些,那时还不像现在这么的兴盛,不可能有论师通过学中观辩论出了自续、应成这些东西,格鲁派当时还没有。所以在唐朝的时候,他们很简略地说这些东西,没有那么细致绵密的理论。
唐朝的前期,道生法师甚至因为说了一个观点——“一切众生的本性都是佛性”,直接被僧团开除。因为当时的理论不齐备,他直接被开除到了苏州,在虎丘那个地方,就对着一群石头说法:“我要是说得对,你们都点头!”石头全都点头,于是出了个典故“生公说法,顽石点头。”后来《涅槃经》从西藏进来了,大家都看到佛陀说的:“一切众生的本性都是佛性”,然后大家又吹着唢呐把他抬回去。(当时人知道错误哦,开除了可以请回来的,现在不会的,开除了就开除了!)
由于当时没有那么复杂和齐备的理论,所以就这么简略地说出来。但是作为现代人的我们来学习它,而且我们很多师兄都大量地学习过中观、唯识,还有各种各样禅宗的、大圆满的理论,所以我要把这些理论捏在一起跟大家讲。捏在一起跟大家讲的时候,有些人能听得懂;有些人听了,很多声音从左边耳朵进去、从右边耳朵出来,而且还看不到进去、看不到出来——问他:“声音是有是无?会么?”
好,前四句话大家理解了吧?地狱并非实有,随业所造,它可以显现。也就是说,你们现在要是干坏事,真的会下地狱的。下地狱就是你的心恶业堆积过多,前世的善业(人道的这个身体)消失以后,他可能就会出现地狱。其实有时候不一定要等到这个身体消失,如果一个人一直都造业,从小时候就造业,福报又不够大的话,到中老年就开始体现出来了——身体变差、心情变差,怎么都快乐不起来,到处都是危害,觉得每个人都会害他,没有任何可以信任的人,以至于夏天吹过的凉风,都可能像刀一样在手上割。任何一个人,哪怕说一句安慰他的话,可能没说到点子上,他都会感觉到伤害。
这种人很多啊,像凉风这种物理性的事可能不太多。比如我们有时候去安慰一个人,特别是一些神经质的人,你安慰他,马上就会有反应,是很厉害的反应。其实是心处于地狱——防备、恐惧,它就会显示出这些东西。死亡以后,那就会非常恐怖!虽然它不是个实有的东西,但是恶业堆积以后就会显发,这四句话就是说这个意思。
你说:“那么高级的禅宗,为什么说这些东西呢?”刚才说过了,这里面牵涉到境相的有无,它说到了“一切境相由心现”,反复在用各种各样的法句和理论来证明这个事。其实禅宗在修证里面要实现两个大的基本论点:第一个,一切境相由心现;第二个,心性也是离四边。这跟大圆满完全是一样的,心也是离戏、无执的法性,只不过用的词句不同。
问:受罪众生有佛性否?
答:亦有佛性。
问:既有佛性,正入地狱时佛性同入否?
答:不同入。
问:正入之时,佛性复在何处?
答:亦同入。
问:既同入,正入时,众生受罪,佛性亦同受罪否?
这也是我们经常要提的问题。我们现在当然会回答:“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受罪众生都有佛性!”但当时不是这样的哦,刚才已经说过了,“一切众生有没有佛性”——这都是个问题来的,道生法师因为承认这个问题被开除了。知道玄奘法师为什么要去取经吗?就是因为这句话:“一切众生是不是有佛性?”纠结得不得了,所以他一定要去西域取经。
结果到了那烂陀寺,遇到了戒贤法师,传给他唯识里面反而不认为这个东西,他说众生分五种,其中一种叫做“一阐提”,一阐提是没有佛性的。但是现在看多了以后会发现,唐玄奘法师说的“佛性”跟我们认为的“佛性”,根本就不是一个东西。他说的“佛性”是驱动一个人走向解脱的善根之力,而一阐提缺少这个东西;而我们说的“佛性”是本质,不分好坏的本质。就这么一个词,如果你仔细去看,比如你去看玄奘法师的《成唯识论》,你就会发现他说的“佛性”跟这个不太一样。但是有人因为一个词的理解不一样,又开始打架呀,从古到今很多人写了好多关于这方面的论典。
就像我们经常会问:“佛不是知道一切众生在受苦嘛,那众生苦的时候佛苦不苦?如果苦,那他就不是佛了(因为佛修证成就了,会摆脱一切苦难嘛);如果佛不苦,他怎么可以知道众生的苦难呢?”这个问题很多人来问的,一问我就反问他:“会么?”(众笑)我们一定会思考这些问题,那这个问题值不值得思考呢?值得思考!我先把下面的内容念完了,再一起解释。
答:佛性虽随众生同入,是众生自受罪苦,佛性元来不受。
问:既同入,因何不受?
既然一起进去那个地方以后,为什么众生自受,佛性却不受呢?
答:众生者,是有相,有相者即有成坏。佛性者,是无相,无相者即是空性也。是故真空之性无有坏者。喻如有人于空积薪,薪自受坏,空不受坏也。空喻佛性,薪喻众生,故云同入而不同受也。
文中作了个比喻让人理解,至于是不是清楚呢?其实禅宗在“投机倒把”,不是十分清楚,但比喻得非常像。它说佛性像空,然后众生的罪业像空中积的柴,点火的时候把柴烧了,虚空烧不坏。
这个比喻我们能够理解:佛性是不受罪业影响的,只有自我受罪业影响。但你明明说自我的心是佛性组成的嘛,我刚才说了一句话:“罪业是佛性组成的”,这句话是有问题的,因为我把“佛性”说成了一个东西。如果是真的领悟了的人,他一下会敏锐地知道这句话有问题。但为了表达,我一定要这么说。
但如果真的领会,就知道佛性不是一个东西,所以它用了“空”来比喻。你看嘛,我在说这些东西的时候,大家就会很努力地去想,你想的“空”——它肯定不空嘛;你说不想——它还是不空的嘛。(众笑)到底是什么呢?会么?所以到时候真的需要窍诀,但现在讲窍诀的话,那是不行的。
好,我们开始一句句来解释。受罪的众生有佛性吗?肯定有佛性,我们说的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所有生命的本质其实都可以叫做“佛性”。“佛性”在这里的意思是指所有生命的本质,它无好无坏、非有非无、不常不断、不垢不净的一种不存在的、但又绝对不是没有的“明觉”。
用了一大串词,你马上开始想:“明觉是什么?”那些想求取证悟的人,你一定要建立一个观念:凡想出来的肯定不是的,想只能排遣,领略绝非想。想可以排遣开错误的一些东西,比如你领略到一种境界,然后你通过听受的一些窍诀或者书上看到的理论拿去一思考,发现它不是的,排开了——它可以起到这个作用。但是你真领略到佛性的时候,绝不是想的,勉强可以叫做“直觉”。但那个直觉也可能是错误的,因为直觉有二元的,所以一定要“自明”。
什么叫做“自明”?一定要去找窍诀,一定要去找一个真懂的人,否则好多坑啊!像某明星说的:“坑过了以后就会成长”——成长不了的,坑前面还是坑,坑无穷!会这样的。你看嘛,1到0中间要经过多少零点几,永远没有尽头。你说:“我歇下来!”歇下来就傻了,谈不上歇与不歇,你不歇的时候它也在;歇的时候,佛性还是在。歇只是个手段而已,它否定了你用想、找寻或等待的方式去领略佛性,这是不对的,但是找寻和等待有排开错误的作用。
我们在领略法性的时候,很多人听不懂窍诀,很多人不是被指引了心性吗?你一定要记住:你找法性的时候,等是不对的,找也是不对的,一定要依照窍诀。当然,等比找稍稍好一点,他开始慢慢用等的方式。但这种等的方式,一定要去体受的,但具体怎么样去体受?一定要去问那个指引你的人,他可以用方法把你引进去。
比如夹山去找船子和尚,他才不会跟你 “你安静坐下来,不思不想,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而是“砰”一棍子就下去了,在水里面,人一定要往上冒,而且水里面没有空气给他呼吸,他根本就分不出明力去把过去学过的那些经典调出来思维。我们不是这样的,要是说到一个东西,我们马上就会把读过的书里面的词汇拿出来进行思考、回答(答对了一百分,答错了就没分——实际上全都是零分)。我们一定会这样,而他不是,船子和尚不给他这个机会,他一冒起来就按住,导致他根本就没有想法,没有想法就只剩下直接的明觉。
这个时候真的能领悟吗?也不一定的。但夹山本身是一个熟读经论,经过很多次对内心观修、寻找的这么一个人,船子和尚把他打下去,给他提供了一个能够自明的机会,一下就明了了。他冒起来就点头:“知道了”,他不能再说,再说会被打下去的。
有很多这样的方式,好像我们只在夹山那里看到了,其实马祖也这样干的,马祖的一位弟子叫庞居士(我们居士中的榜样),他老是去问他,一问就上去把他的嘴捂住,灯录上记载就寥寥几个字——“捂住”。一共有两次,其中一次他抛出一个老问题:“不与万法为侣者是甚么人?”马祖回:“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还有一次是直接上去把他的嘴捂住,为什么要把它捂住呢?这跟船子和尚把夹山打下去是一样的,捂住就没气了,头脑会停止思维,但你的心还是会知道自己的身体、知道这一切的嘛,那时候有反观自明的机会,庞居士就一下开悟了!所以这不是一个偶尔的方式,是这些禅师们处心积虑、非常“阴险”的手段,直接把我们宰杀在轮回里。
但是它告诉我们:真领悟本性的时候,绝非思维。我们在学中观的时候会用到一句话:“那不是言语跟思维可以触及的。”大家背诵得很好,但是具体怎么运用呢?记住要去找老师,前面要修大量的反观、内省、寻找,要经过很多很多这样的磨砺。其实磨砺跟认识本性没什么作用的,那它的作用是什么呢?它排开了很多误区。直接作用其实没有,你怎么找都等于零。那不找了吧——“我直接认”,你不行,为什么呢?因为心习惯了要找。所以你一定要让它去找,累死它,明不明白啊?
心在不停地找时,它累会起到两个作用:第一个,很多误区在寻找的过程中被排遣了(抉择、抉择嘛,所以被排遣了)。第二个,在寻找的过程中,你会积累很多很多的寻找、安住的习惯跟经验,特别是指导者正确的话,它会形成串习。一旦机会来了,那种串习一上来——OK,自明!它的认识方式是这样的。
但是前期大量的学习跟寻找,谁都少不了,千万不要冒充一听到就开悟了的大德。我学了那么多年,这样的人我一个都没遇到过,但是每年到我这里来印证他开悟的人有很多。我都没开悟,他却来说自己开悟了,你让我咋说呢?说你开悟了,那必须要我开悟才行的嘛,我都不说我开悟了,你说你开悟了,你让我情何以堪?(众笑)然后我们俩就在演戏,他说他开悟了,我说他没开悟,我们两个都引经据典,各自一通胡说八道,玩这些有用吗?学佛法别玩这些,没用的!
如果他不是真实的获取解脱,到后来这些东西会直接形成巨大的恶业,你会堕地狱的。堕地狱就是你的恶业显发出来了,可能没有比此更大的恶业了——“未证言证,堕五无间”。
有些人明明知道自己没证悟却去炫耀,这种人明显的是骗子,对我们这些老读经论的人是骗不到的,骗的都是些愚夫愚妇们,蒙他、吓他,恐吓引诱,反正就是这些手段,非常的简单。但往往有些人是真心的,他真心的骗自己,真的认为自己开悟了!你说他笨吗?他不笨,而且很聪明。有些人缺乏内观能力,他对自己的心分析不清楚,所以这需要很强的内观能力。你要去说那些很细的东西,无论再细他都套得上;他去套,一套都是假的。
其实有一个藏传佛教经常说的非常简单的标准:一个开悟了的人,因为他真实的心能够安住在无执的解脱上,所以他明白自己的生命真的完全没有障碍了,那种狂喜跟感激……我举个例子,感激到什么程度呢?比如你饿得快死了,突然有个人给了你一张黑卡,也不多,才五千个亿。你看他的感觉是怎样的?那是你爹,再生父母啊!你证悟了也会生起这样的感受,对三宝会感激到一塌糊涂。特别是你追逐了那么多年,一直想找那张黑卡,找到的都是伪卡,拿着一插进去,显示存款为零,突然一下五千个亿美金——其实说少了,黑卡里面是∞美金……很确定证悟了,那个感激会这样,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由于他证悟了本性,体会到“人我”其实是很恐怖的,他知道这个东西是痛苦之源。这种知道非概念性的,由于长期清晰地观心,他发现自我是怎么引生痛苦的,他非常的清晰;一旦明了本性后,就会更清晰。所以他对那些本身是佛,但是却强执自我的生命充满了悲悯,那是不需要用语言或者诱惑去引诱、恐吓他这么去做的,自然就来了,所以你可以用这些来检验自己。
比如我证悟了以后,是不是真的想舍弃自己的一切去利益其他众生?当然,他不一定有能力舍弃一切,但他真的有这个心——好了,说明他真的开始有点证悟了。但这还是初期啊,到后期就会慢慢变成像宝髻菩萨那样,什么都奉献:身体——给;头上肉髻——砍;老婆——拿去,好好待她;女儿——拿去,好好待她……就会变成这样。对三宝的感激一定不会停留在嘴上,也不会停留在情绪上,他会沿着他们的足迹走下去,因为他非常清楚只有这么一条路。
他会用效果、用作用来证明自己,这是两个比较明显的作用。还有就是拿着这些论典随便看,甚至会知道它的点在哪里、它的层次在哪里。但这不一定了,因为很多聪明人也做得到,那些读书读得很好、逻辑能力很强的人也做得到。要生起刚才那两种感受,除非有些人会自欺,但那种自欺的人是很好判别的。
有些人自欺:“我就是对众生有悲心!”——其实很简单,你伤害他,你挠他的痒处,他马上就会知道自己不是那样的。还有,他说对三宝充满了感激,什么都舍得——很简单,我要你老婆,他立即就不行了!(当然没那么狠毒,举例而已)就是他不能受伤害,他所有的感恩和悲悯都建立在自身不受伤害、全部都拿好处的一些东西上,所以这很容易检验的。
当自己受到伤害,而不感觉到痛处(起码在那种证悟里面不感觉到痛处),感觉到本该如此。而且这个“本该如此”是一种自然的,甚至伤害来时略带欣喜(依据这种证悟略带欣喜,不要强逼:“伤害来了,我要欣喜、我要欣喜……”那是因为今天听到我说的话),那就说明你的修证是有一定道理的。
当然,这个是不是绝对的?还不是绝对的,因为单空有时候也做得到。啊!怎么这么多坑啊?所以说一定要有一个具德上师,或者可以有很多具德上师。这个东西不能急,千万不要看到很多禅宗书上说一悟千悟,好像什么都明白了。有些是这样的,一悟就彻悟;大部分不是的,要积小悟几百次、几千次,然后几次大悟,最后才是彻悟。很多次都是明白一点点、碰到一点点,有很长的灰色地带,大部分人是会这样的。
但是我们会在一些书上看到,很多修行人被马祖一搞啊、夹山一搞啊就如何如何了。其实夹山被船子和尚打下去证悟以后,他临走时还是不停回头看船子和尚的,说明他还不确定,初悟的时候脚跟还没点地。船子和尚为了巩固他的那种信心,自己跳下去淹死了——意思说:除了这个就别无其他了,然后跳下去淹死自己。
这样的行为能不能让他加强一下呢?实际上也只能加强一点点,所以夹山一定还要回去熬好多年,然后慢慢才能够稳定。所以,即使是初初有一点悟的人,也不能当真的。“不能当真”不是说不把那个法性当真,而是不能认为自己就解脱啦、成就啦,去你的!不是这样的!有很长时间熬的!(嗡班扎萨埵吽,是脏还是不脏?世俗谛——我脏,胜义谛——我没说过。这叫执著二谛,还有破执著二谛的。)
我现在讲的这些东西有点花哨,听不懂的就当听单口相声嘛,因为好多人已经开始接近花哨了,这是值得欣喜的地方。我最害怕那些读书读得傻乎乎的,打坐打得木墩墩的。当然这也不是不可以,傻和木墩其实也是上根来的,总比坏跟狡猾好嘛。但是他既不傻又不木墩,他还花哨,那是上上根啊!
文中问:“受罪众生有佛性否?”答:“亦有佛性。”然后他就用圈套去套它:“既有佛性,正入地狱时佛性同入否?”答:“不同入。”“不同入”的意思是什么?就是众生会入地狱受苦,文中说“不同入”,就是指佛性不受苦。(禅宗就是这样的,一个词几层意思,好像让你不明白。而其实不是的,我刚才说过了,那是我们文化的原因,它不会像现在那样,拿一个词来给你进行分析,建立很多层次、角度。)
你不是说受罪众生有佛性吗?那众生正入之时,佛性在哪里呢?它在提出问题了。他发现“不同入”不太对,接着又说“亦同入”,就是同入也不同入。“同入”的意思就是众生不管在哪里,受罪也好、享福也好,佛性与他同在;“不同入”的意思就是你受苦,佛性不受苦。
等一下我会讲它们中间的差别,一讲大家就明白了,现在卖个关子,不然你们不听我前面的,只要结果。现代人就是这样的,总是只要结果、不要过程。由于他不要过程,他要到的结果一定是语言或者思维里面的东西。
我们学佛也是的,很多人修五加行是在“赶”五加行,我听到“赶”字就心里鬼火冒,又不是赶集、赶投胎!(众笑)“赶”是不对的,这个词就不对,你一定要“泡”五加行,知道吗?你们泡仔、泡妞的时候,用“赶”吗?要“泡”五加行才行,就是要沉浸在五加行里面去修行,让自己身心沉浸在里面,这样才有效果。
而他们赶五加行,“嗡班扎萨埵吽、嗡班扎萨埵吽、嗡班扎萨埵吽……(师兄示范,发音模糊不清,速度很快、不加思索地念诵)”我看他们修曼扎的,感慨得我内心里面生起了极强的厌离心,他拿一个盘子,弄几坨玻璃渣子,“轰轰轰”……甚至一边供一边打电话,“轰轰轰”……一千座修完了!(众笑)
这个赶五加行也没问题,你为了接受那个传承、听到那个窍诀,也没关系,你赶嘛。但是一定要重新回去泡过,听到没有啊?你一定要跟五加行、前行、菩提心泡完了,这场恋爱已经搞到非登堂入室、扯证结婚、拉埋天窗(粤语结婚的意思)不可,你们才会有果实出现。否则你赶,赶出来的叫“野种”!(众笑)所以大家修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个,别赶五加行,要好好地修。
当然,现在有些派别说不需要修五加行,也可以。如果真的哪个上师有本事让你不修五加行,能够在直接的引导、直接的加持之下证悟本性,那也可以的。也不是没有这种,如果你找到这样的上师,随喜随喜!但是你要自己去尝试嘛,你修完了加行、接受了窍诀以后,你能不能开悟?你千万不要骗自己,骗自己没用的,因为你说你开悟了,没人给你奖牌的。
你说:“我说我开悟了,在大家面前可以有供养!”你会下地狱的——未证悟者享用亡财和信财,那会下去好多劫出不来的。而且谁信你证悟了?现代人啥都不会,就会怀疑的。真的都怀疑成假的,更别说你是假的。(众笑)所以根本就唬不了的,特别是现在大家又读了这些中观、唯识,虽然读得二不跨五的,但多少都知道点自续派啊、应成派、阿罗汉证悟的时候无分刹那是怎么样的(其实不关他的事,他都会去问的)。当你去问他的时候,他傻得回答不出来,所以是很难骗你的。
我觉得现代学佛有个好处,就是他骗不了你了。当然,还是有很多人上当,那实在是太傻了,我真的很想不通,他拿个说明书就把你骗了。那个说明书上写:他出生的时候虹光满天,帐篷外面有海螺声,然后释迦牟尼佛的时候他是谁,(这事谁证明啊?)莲花生大士在世的时候他又是谁(这又谁证明啊?)……这样的东西拿出来,你就信他了。要是我写的话,我说贤劫千佛出世的时候我都在佛旁边!(众笑)
然后就玩花样,玩花样会蒙到很多人。你们知道王林吧?他无非就是把那个蛇接起来嘛,搞那些乱七八糟的事糊弄了很多人。还有就是一群群人围着穿僧服的人,因为出家人有震慑力——哎,结果出现成片的炮灰!——战地炮灰分外香,这是末世学佛很悲惨的一个事情。
但是末世学佛也有好处,有很多的经论你们可、可析啊。还有很简单,吃了东西我就要饱,老是在饿,我就要怀疑这个食品是不是地沟油、塑料食品之类的(现在米都有塑料的)?反正很多假的、很多上当的。但如果已经认为自己快要证悟的人,是很难骗的,一般都是他们先把自己骗了,再去骗别人。他会认为自己开悟了,然后去糊弄周围的人,这样的人有很多。
这种人他很真诚地骗了自己,也真诚地骗了别人。但这个不怕,这种人你好好再继续下去,因为这种是没有罪的,他只有一种罪,叫“愚痴罪”,他不是故意的。如果明知道自己没开悟,然后去暗示别人:“我已经知道(开悟)了!”——这种跟“我已经要下去了”,其实是同一个意思。(众笑)
你说不信因果的人,会整天把佛教书籍翻来覆去看个不停吗?然后一天还打很多坐吗?所以骗子难以骗这些读书读多了的人,因为所有的骗子不会用心去闻思的。一用心去闻思,真的思考透了,他们会怕的——“它是真的,不能骗啊!”会变成这样的。但也有冥顽不化,就是要骗的,那种人也是很奇葩的,你能遇到也算是“有福德”,所以大家不用担心。(众笑)
又扯远了,我跟你讲嘛,我上课就是这样的,喜欢乱扯,愿意听就听,不愿意可以站起来出去,但下次不要再进来!(众笑)
文中说正入时佛性在何处?它一会儿说不同入,一会儿又说亦同入,那对方就发难了:“既同入,正入时,众生受罪,佛性亦同受罪否?”如果说佛性受罪的话,那就麻烦了,那我们追求“佛性”(追求一个受罪的东西),还有什么意义呢?“佛性虽随众生同入,是众生自受罪苦,佛性元来不受”,众生会受苦,佛性不受,作为它的本性是不受的。到底怎么回事?等会我跟大家一解释就明白了,非常的简单。
又问:“既同入,因何不受?”既然佛性跟众生一起来,为什么一个受一个不受?因为众生是有相(其实应该翻译成“有执著”),有相就会有成坏,执著才会形成相,但能体上的执著,我们通过修行是可以破坏的。能体上的执著形成外境,我们的身体,算是心的外境;外面的,比如地狱、火、冰,是身体的外境。如果我们在地狱里面有了一个地狱众生的身体,那火、冰、黑绳地狱、刀锯、箭林这些东西都算是外境。这是因为执著、罪业造成的,它是有相,相就会形成痛苦。
“佛性者,是无相,无相者即是空性也。”下面还举了一个例子:真空就不会坏,不会坏就不会有苦。而内心的执形成了外在的相,那就会有变化,就会受苦,而且越变化越苦,特别是恶业形成的相。而善业形成的相,我们是感觉不到苦的,反而会感觉到愉悦,善道就是这样的。比如我们现在坐在这个地方,虽然空间不是很大,但毕竟还是在有空调的房间里面,基本上不是很苦的,也不会很乐的,算是不苦不乐。可能稍稍还有点欢喜,因为听我在这里说单口相声,这是一个好的业力形成的,但它还是有相的。
对于纯禅定修证很好的人,他会认为这种相是苦的,因为他会感觉到身体的动、意念的动是苦。修大圆满或者修单空的人,不会觉得它是苦的。他会觉得如梦幻泡影,无好无坏,这是单空的;这个好像证悟,但证悟不是这样的,证悟根本不会去想好坏,唯一觉性,好也可以,坏也行,所以不能叫“无好无坏”,好也觉性,坏也觉性。它跟单空的“无好无坏”是有差别的——要去体会这个,它是有差别的。你说要证悟的话,就要去体会这些。
我们来看后面的比喻:“喻如有人于空积薪,薪自受坏,空不受坏也。空喻佛性,薪喻众生,故云同入而不同受也。”刚才已经说过了,我们的罪业、我们的我执,形成的相就像柴火,我们的佛性就像虚空,虚空和柴火同被火烧,柴火会被烧坏,但是虚空烧不坏,所以佛性不受。
这是它的解释,我们不用这种方法解释,换一种现在学经论的人的方法解释。佛性是本质,它确实是不好不坏的,然后我们在佛性上形成了“我执”和“法执”,依据我执和法执我们造了很多罪业,这些罪业一定要以相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的五蕴上。然后这个五蕴的恶业过多就会形成地狱,我们的心就会感受到剧烈的痛苦,这时能够感受那个最根本的东西——佛性,处于佛性本身的时候,是感受不到这些痛苦的。
我举个例,大家一下就明白了。比如我是一个快接近初地菩萨的人,或者我已经是初地菩萨了,但是我因为一个戒律方面的事造了很大的恶业,“砰”地一下掉入地狱了(一样掉入地狱哦),我一下就安住在法性里面,身心一下就回到法性里面,地狱立即就消失了。火也没有了,自身也没有了,一下就在法性定里面,这个时候佛性是不受苦的。明不明白?
但我在上面一起执,我执和法执一出来,法执就是有地狱、有火、有冰这些东西,我执就是有一个承受体在那里。这个承受体是在佛性上延伸出来的,但它是一种分别,那这时候依据这个分别心是能领受的。处在分别心这个领受层次上,你就会感受到痛苦;你处在无分别心的法性上,什么都感受不到;还有一种更厉害的——佛陀,他能够感受到你因为分别心产生的痛苦,而他没有痛苦。听得懂吗?
所以佛陀会遍知,他知道你的痛苦,而这个连菩萨都做不到,所以《地藏经》里面说:“除了佛和受苦的众生可入地狱以外,菩萨是进不了地狱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佛就是那些受苦和不受苦众生的本性,所以他能够明了一切,但是他本身却不受你的苦。好难理解啊!这就回答了我们以前提出的问题:佛不是知道一切众生的苦吗?既然他知道众生的苦,那他也在受苦啊!他在受苦的话,那我们修成佛有什么意义呢?如果他不知道众生的苦,他怎么成为遍知呢?
举个例子就可以,镜子可以照见烈火和寒冰,还可以照见认为有烈火和寒冰的一些感知体,但是镜子本身绝不受烈火跟寒冰的影响。就是“觉性”可以觉知到在“觉性”上生起了二执而形成的分别痛苦,佛陀会做到这种程度,但是觉性本身没有痛苦,也就是佛没有痛苦。并因此而生起剧烈、强烈的大悲心,他会发现受苦的只是那种分别执著,而分别执著的主体其实就是法性。(当然这样说不太对,应该是“人我”,但人我的本身还是法性的一种扭曲、一种无明。但无明也好、法性也好,不是一个东西啊,这就是我们难以证悟的原因。)
文中说了“无相”,简单说一个“无相”好难理解啊!“相”我们可以理解,看到的、听到的这些都叫“相”,甚至我们想象的东西都叫“相”(想象)。什么叫做“无相”?我们可以说:这上面没有本质叫“无相”。“它没有本质”是你想的,你想它没有本质,这种想本身是有相的。那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个东西叫“无相”吗?刚才说的,连“无”都没有。就这一点,知道什么是无相,明确“无相”,佛法就没有别的了,所以不要高推圣境。
什么是“无相”?刚才说的,永远找不到一个东西叫“无”,也永远找不到一个东西叫“无相”,不能靠思维,甚至直觉都是错的。如果接近证悟的人,用这个方法去体受,或者是一些根器成熟的人去找具德上师,他就会给你讲这个——什么叫做“无相”?我们怎么去领受它?首先领受,然后安住,然后行持,最后让它凸显出来,叫“见修行果”。
有人说:“我知道了——安住!安住!”你发现你找不到东西安住,那就错!你说你找到东西安住,更错!但是一定要“安住”!——这是检验自己是不是真明了的一个方法。我要去修它嘛,我要让它越来越扩展嘛。如果我发现我是知道了,但我没法安住,这时候你要知道,其实你可能在想或者在感受那个东西。你只要有想、有感受,就说明那个东西没有凸显出来。
还有一个,就是把它跟平常的生活捏在一起,叫“行持”。生起愤怒、仇恨、各种各样逆境违缘的时候,要调得出来。它明明不是一个东西,怎么叫“调出来”?你要清楚,如果你说你证悟了,却不清楚——傻瓜!(众笑)所以要看他平常能不能调出来,而且走到后来,一定要走到睡梦里面去,睡觉是一种无明——痴。法性要贯穿贪、嗔、痴,要透过五蕴。
透过色蕴,明了刹那和方分无有,其实“明了刹那和方分无有”,就是在觉性中间那些东西要消失,而我们却说得那么神秘!
透过受蕴,你会清晰地感受到痛楚和欢乐,但会清晰觉知到它就是法性,甚至你在痛苦里面会感受到法性的欢乐。那个真的透得过去,叫做“烦恼即菩提”。而且这个痛苦有深有浅的,你说你女儿跑来打你一下有点痛,那是痛吗?比如有人拿刀子割你,其实这个是透过色蕴,但它带到了受蕴。
透过想蕴,其实非常简单。透过想蕴不是说没有思维,没有思维太简单了,打坐就可以没有思维,睡觉也行。透过想蕴不是这样,你会发现直觉、念头其实根本就不需要消灭,也不需要抗拒,纯一法性,它就是觉性。
透过行蕴(心态)就不用说了,那个时候不会像我们修单空那样要去把它空掉的,空掉它干嘛?觉性的游舞,你空掉它干嘛?但它是觉性吗?所以你一定要先清楚觉性,然后再能觉得它是觉性。就像你一定要先知道张三,你才能说李四像张三,你连张三都不知道,你就说李四像张三,这不是扯淡吗?虽然色即是空,你要知道“空”是什么,才能说“色即是空”嘛;你连“空”都不知道,色怎么即是空啊?所以你知道的只是“色”、“空”二字,那么开悟是个关键,一定要开悟!一定要深深地明了什么叫做“觉性”!这个是要点。
透过识蕴,识就是分别,透过分别的意思是什么?分别就分别嘛,没有一个分别离得开觉性。分别离不开觉性就变成了马祖洪州宗的“即境即佛”。你看,所有的外境都是分别出来的嘛,我眼睛看到外面是一种分别嘛、耳朵听到声音是分别嘛——它是佛,其实指我看到的东西就是佛性,郁郁黄花皆是般若。
这叫透过分别,有眼识的分别、耳识的分别,还有最厉害的就是阿赖耶识的分别,要透过它。所以在大圆满里面,一定要去区分阿赖耶识跟法性的差别在哪里,这个要找上师,找那些修证过的人根据你的情况跟你讲解。因为我们安住阿赖耶识的情况、程度是不一样的,你的上师应该了解你,所以大圆满里面非常强调上师,就是这个原因。
但如果你自己不好好去把前面那些东西修好,把自己的相续调服成那个样子,然后你去找上师,什么都依靠上师,这是不行的!你说:“我不想修行,你加持我,让我上去!”如果能这样,还会有轮回吗?佛陀那么多化身,直接下来把我们揪了就行了嘛,这是不行的,心的东西你得自己先把它调服。
我们说修证就两个事:第一个,前面调服相续;第二个,斩断相续——彻却。调服相续就是出离心、菩提心,各种方法都是为了这个,修五加行也是为了它。调服、调服,调服到一定的时候,最后去发现相续——“哦,全都是觉性而已!”就完了,这叫做斩断相续。然后把觉性再发挥开来,乱七八糟的神通就出来了,“脱嘎”就是修这些东西。
所以前期的修行非常重要,虽然我们讲《顿悟入道要门论》,说的都是很高深的东西,我在跟大家交流这个论典的时候,其实最强调的是前期的修行。由于这经典本身是《顿悟入道要门论》嘛,所以没办法,老是要牵涉到这些东西。说老实话,说这些东西好不好呢?我自己心里在嘀咕啊!大部分人都觉得它是好的,听了就忘了,这个还是不错的,他勇敢地把它忘记了。
最怕的是那种二百五、二愣子,他死死地把它记住了,然后就来印照自己学的东西,忘记前面基础的修行,特别是忘记菩提心的修行。因为他觉得自己证悟了,犯点错是可以的,很怕这种人。至于我讲这些是正确还是错误?说老实话,我真的在嘀咕!既然我们在讲这个经典,那就讲喽,反正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你去吧!你要怎么样那是你的事。
实际上是怎么回事呢?佛性就是空性,可以这么认为。我们以前讲过空性可以有三种体现:第一个就是庸俗体现,依据我执和法执显现出现在的世界,六道这些都是。第二个就是它自身的体现——法性定,大地平沉、虚空粉碎以后,唯一觉性,处在那种定中间。特别是八地菩萨,这种状态是很深的。阿罗汉是不行的,他还有法执,必须要到初地菩萨才可以。还有一种就是佛陀,体现为各种各样的功德(或者叫“净见量”):十八不共法、十力、四无畏,各种各样的化身、报身,无穷无尽。
不管是哪种体现,佛性始终都那样的。第一种,体现为庸俗显现的时候,是因为有法、我二执(人我执和法我执)。第二种,处于唯一本性中间,是一种定。这种定里面,比如初地菩萨的那种定,实际上是把相续里面其他的种子压在下面,他靠定的力量,单显了法性。实际上他不是完全的、真正的佛陀,只是说他单靠那个定呈现出来的是真正的佛,他呈现出来的跟佛的本质是一样的。而佛是把相续里面的全部种子转依成了跟法性定呈现的那个本质一体一味的东西,所以他呈现出来是实相跟现象一致的,合乎麦彭仁波切说的三转法轮的胜义谛。
又说到术语了,什么叫做“三转法轮的胜义谛”?二转法轮的胜义谛说:凡是有相都叫世俗谛,相的本性(空性)叫做胜义谛。其实在语言上这是可以成立的,也不考虑修证,是我们观念中的一个东西。或者从境界上来说,只要呈现出了相,它就是世俗谛,甚至那些净见量也是世俗谛,显现出佛陀的身相都算世俗谛,因为有样子。只有纯粹的法性叫做胜义谛,那个胜义谛就只能是刚才说的第二种体现。
但是三转法轮就不是这样说了,它说实相跟现象一致才是胜义谛。实相跟现象一致,一定要针对一个修证的人,有一个修证体才谈得上现象跟实相一致。针对一个修证的人,如果他体现出来的相跟本质完全是一体一味的那种法性游舞的状态,他的体现里面没有法执和我执,也不是那种纯粹的法性定,那么这种就是三转法轮的胜义谛。像我们这种普通体现的话,那就是世俗谛。这是二转和三转对胜义谛两种不同的分法。
这个空性的三种体现,是我的一点心得分享,可能在书上找不到,但我保证:它不会错的!错了的话,这上面写着有个东西叫“地狱”,我还是很怕的!这可以帮助大家去理解一些东西。也就是说,不管什么样的体现,法性实际上是一样的,它不会有苦有乐,非苦非乐,非相对性的那种苦乐,它完全处于无执的那种状态。我只能这么讲了,没有状态,就是无执——好难说啊!因为本性无境,本性不是一个东西,你找不到它是个什么东西,所以它只能是不好不坏。
那么,如果他有执就会形成地狱,就要受苦。但是他有执一定要依靠本性去执的,本性加上无明去执才行。如果本性没有了无明,他就成了佛;一有无明,就会有执,有执就会形成地狱。但是形成了地狱受罪的众生,他的本性还在那里,没有本性就成了断灭,那谁去受苦啊?所以文中说:“同入”。处于本性(佛)本身是不会受苦的,但他能够了知受苦的分别是什么。
它说的这一大段话就是这个意思,那这对我们的修证有什么意义呢?其实这是在强化和细微我们的佛教世界观。佛教的世界观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不是物质的,而是空性的。空性的意思就是说,这些东西不是物质的,不是什么分子、原子、基本粒子组成的,也不是大自在天一发癫造的,不是有个什么客观精神造的。
你们不要小看基督教哦,我最近在研究基督教,把我吓一跳!里面说的理论的系统性跟佛教差不多,只有一点根本性的差别:它认为上帝是无限的,它反对人类的自明,他认为人类的自明是有限的。因为人类的自明有限,所以人类不能造出一个超过人类的认知体。就是人类这个认知体的自明是有限的,上帝是无限的,但是我想问:你有限的人类怎么会知道无限的上帝呢?它把人类和上帝分开了。
佛教就比较“狡猾”,佛教说这个自明就是佛。有无明,所以你的自明受限;如果没有无明了,你就是佛了、就无限了。佛教把它弄成了一体,所以生佛一体,差别就是这个。
基督教也说有圣父、圣子、圣灵,就像佛教说的法身、报身、化身是一样的,很精彩。你们可以去看《神学大全》,作者叫托马斯·阿奎那,那是基督教的一个大圣者。《神学大全》的第一章就是论证上帝的存在,跟我们论证佛性的正确是一样的。如果你们没时间,还是不要去搞这些啊,搞了也白搭!
下面的内容牵涉到四个智,八识转四智,我们先把它念一遍,可能要下一节课再来说,因为牵涉到很多修行的东西。
问:转八识成四智,束四智成三身。几个识共成一智?几个识独成一智?
什么叫八识呢?——“八识”是唯识学的一种分法。唯识学是佛陀讲的,弥勒菩萨把它形成了系统,到后来在人间的创始者是无著菩萨,他的弟弟世亲菩萨把它推广开来了。当然,后来形成了随理唯识、随教唯识,这也是藏传佛教那样分的。我们学中观的经常一上来就破唯识,但真正的唯识是破不了的,真正的随教唯识比我们中观的见解还要齐备、高一点,其实唯识学说也是一种世界观。
什么叫世界观呢?世界是怎么样的,叫世界观。有逻辑性的去描述它,也有直觉性的去感受它。我们现在的世界观是唯物世界观,我们在逻辑上说:“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精神是物质运动的结果,人死了以后啥都没有”——这是我们对生命、对世界的一种看法,然后这种看法决定了我们的行为、思维。
佛教说世界不是上帝的,也不是物质的,是心的。心是什么东西呢?心可以有两种解释:世俗谛和胜义谛。心可以是心性(本质),也就是刚才说的觉性,它说世界的“基本粒子”叫心性。按照唯物的说法是基本粒子,而佛教的“基本粒子”叫心性。这是一种说法——世界的本质叫“心性”。
还有一种,心性经过人法二执以后,产生了一切现象的最大基础,也叫做“心”,这个心取了个术语,叫“阿赖耶识”,就是心性经过了人法二执的污染和执著,形成了一个产生这一切的基础心识(基础力量),就叫做阿赖耶识。这个阿赖耶识的功效是什么呢?它产生一切,而且阿赖耶识的本性是无记的,它不分好坏的。好的坏的不管,遇缘就出来,然后全盘接收,接收下来以后,它不坏。所以阿赖耶识有三个特点:能藏、所藏、执藏,阿赖耶识又叫“藏识”(“藏”就是埋伏在下面,有很多可能性,也就是经常说的“种子”。)
“种子”这个词汇,大家千万不要想成像玉米种子那样一颗颗的放在我们阿赖耶识里面,那阿赖耶识得要多大啊?它是一种可能性,你根本就找不到阿赖耶识是什么,它就是心的明力的一种倾向性,这种倾向性很复杂,它可以形成各种各样的势力,点点滴滴,然后堆积成海。它堆积成海,你也看不到的,但是遇境就发(“境”其实也是你阿赖耶识里面的东西在显现。)
当然,造成这一切的最根本动力反而是觉性(最根本、最根本的那个东西是“觉性”),只是那个觉性没有人我、没有法我,它没有一个观待点。你都不能说它是什么,它是一个清醒的觉知(勉强这么讲)。那个清醒的觉知加上观待点,再加上和观待点相对的东西,然后能够诞生了这一切(观待点和观待点相对的东西)的那个最基础的能力,就叫做“阿赖耶识”。
而且诞生出来以后,它马上又下去了,瞬间都是这样,随时都是这样——即显即发、即收即存。我举个例子:我拿一支笔在纸上画,画的时候,长和短是同时的。你看嘛,在长的同时跟前面对比,前面的就是短。显现出来我们觉知到的这一切,同时也存下去了,这叫做阿赖耶识的“种子生现行”,就是可能性一下显现出这种东西。比如你们听到的声音,是一种可能性来的,但是你在听到的同时,它就存下去了,存下去时,就是“现行熏种子”。你感受到的身体也是一样,这就是阿赖耶识的功能。
但是它没有什么好坏的,由于它不分好坏——无记,所以我们会遇到好的事情,也会遇到不好的事情。好、坏要由“我”来决定的,比如我一棒打了你,你肯定认为不好;但如果我恨你,就认为这一棒打下去好啊。这么一棒打下去的行为,依据观测点的不同,就产生了好坏的分别。造成这种观测点的能力,就叫做“末那识”,这种能力很执著啊,它不思量自难忘,十年生死两茫茫!它永远都是从一个观测点出来,你没办法做到像佛陀那样无空间、无时间、无角度、无层次、全面觉知,我们做不到!
我们的觉知一个有角度,一个受前五根的限制,当然还受第六根(意识)的限制,这是凡夫受局限的原因。而佛陀是遍知的,真的是无局限,比如他能够觉知到你思维的那个空间,也能觉知到你相续里面几千年、几万亿劫以前的事情,因为他没有时间性、没有空间性——“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这是佛性的觉知。
阿赖耶识就不同了,它被我执这种强执的习性,一下就把它的认知力局限在因为这种执而形成的这么一个身体上——我的看必须要依靠这么一对眼睛看出去,最多看两三公里,如果有东西一挡就看不到了。有很多的显现,虽然这些显现是虚假的,比如你头脑里面想什么东西,你毕竟在想嘛,但我完全没法觉知到。
我感受到的沉重也就是我的身体,我能感受到他的沉重,是因为我抬过他,这是一种记忆。这就是区分五蕴,修行人要去搞这些的,而我在这里就不谈了,因为这是《顿悟入道要门论》,区分五蕴这种“低层次”的修行方法,我们就不讲了,虽然大部分人都不知道。
末那识就是强执,有个观察点、有个认知体、有个个体。然后觉知还可以依据这个个体进行思维,你看所有的思维一定要依靠个体展开的——你的想,不是我的想嘛?所以个体是思维的根(思维的基础),所以末那识是意识的根,叫“意根”。
意有两个作用,一个是直接的直觉意识,有时候叫“潜意识”,一下感觉就上去了。有时候内心里面的一种感觉出来了,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莫名其妙的情绪又出来了。莫名其妙一种诗人般意向性的东西特别多,他眼前看到什么东西,就把过去记忆、感受的东西套起来,加上他中文记忆的词汇量也特别多,就开始表达:月亮像一片芒果,甜得出汁!
很多描述就来了,而很多成就者也这样哦,他完全不受限制的心在游舞——“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熏风自南来”,本来熏风是鼻子闻到的,但他从眼睛看到了;“殿阁生微凉”,本来微凉是要手去感受的,但他用眼睛也看到了——这是六根在互用,表明他证悟了!
一些文人容易产生这些意向性的东西,所以那些禅师们个个都是诗人(当然,有时候可能比较烂)。像苏东坡这些诗人,一定要讲求优美的,他的诗句优美得有点惊天地、泣鬼神,壮烈得可以不得了、委婉得可以不得了!我离开大陆的时候,想起苏东坡的两首词,本来就跟大家分析一下,但时间不够了。
但成就者主要是想表达他的哲学思想,因此不会像诗人们那么词句优美动人,目的是不一样的。有时候虽然他们的表达有点烂,但意味深长,所以禅师们的偈子都有很深刻的哲学表达。而那些优美的诗,除了勾起你的愁绪、勾起你一些虚假的情绪……
比如苏东坡有首关于狩猎的诗,叫《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除了撩起你所谓的豪壮的杀人习气,还有什么用啊?他还有一首词说得很委婉的,为了悼念他的原配亡妻王弗,写了《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如果死了妻子的人读到这首词,马上就撩起愁绪了。
但禅师不是的,他的诗会道出哲理,比如“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莫将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虽然不是那么好听,但它说出解放(证悟)了的心是没有愁苦的,天天都是好日子!
回到正题,刚才说了,意识有两个,第一个是直觉意识,第二个是思维性的。人的思维是很伶俐的、非常发达的,人道成立的基础是戒律和善业,但它的特长是思维性,就是特别善于思维。人类能够统治地球的原因,就是因为思维,否则你打得过老虎啊?你游得过鲨鱼啊?你飞得过老鹰啊?我们五根的能力都不如动物,但是我们的意识非常强大,所以我们牛掰!
然后前五识(五个感官:眼耳鼻舌身),其中最厉害的是身根,因为其他几个根都要在身根上寄居。但这个“根”,分别有浮尘根、净色根、胜义根,一层层地往里面走。什么叫做“根”呢?比如眼睛的浮尘根就是晶状体、视网膜神经等等,这些东西是浮尘根,是指我们世间可以去认识的东西,比如我眼睛坏了,要去治疗的那些东西。净色根是什么呢?指很微细的物质,这个能力可以通过禅修出来的,就会产生天眼、看穿墙壁这些功能,可以看到很远,耳根也一样。胜义根是什么呢?本质的能力。我们能看的能力,不一定因为这些根的,比如晚上睡觉做梦的时候你在看,你用什么东西在看啊?做梦的时候你在看嘛,你用了你的眼睛吗?你说:“不是的,我用了意识!”意识里面还是一种力量在看嘛,这个就叫做胜义根。
一般说到浮尘根,前五根最厉害的是身根,因为你的眼根、耳根、舌根,乃至于意根(我们的大脑),都要放在身根上,所以身根是最重要的!有人说:“我们一定要爱惜自己的身体,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其他都不行了!”——身体是一,事业、老婆、儿女、存款是零,如果没有一,后面都等于零。原因是身根非常的重要!
而身根里面最厉害的、最能帮助我们修行的,应该是意根,同时它也最坏。它可以帮助我们闻思,驱除很多邪见,但是它又不停地动,让我们的心不停地乱,撩起情绪等等之类的,导致我们没办法安静,不能让我们去体受不变的法性。所以它有好有坏,我们要利用它好的地方进行闻思,扼制它不好的地方进行禅修,所以必须要有止观。观一定要通过闻思来的,闻思可以是听闻上师的窍诀,也可以去看书;止就是要扼制住意识的蹦跳。整个佛法,无非是“止、观”二门。
这就是前五根,五根也叫“五识”,因为它不认为“根”是物质性的东西,它认为是心识的一种作用。在唯识里面,它认为眼根(浮尘根)是帮忙的,叫“助缘”。真的能看的这种能力,眼识能够显现出形色跟容色的这种分别力,叫做“识”,或者叫“胜义根”。
耳识能够听闻声音,身体能够感受到沉重、痒麻、疼痛、愉悦,这些都是身体的感受,叫做“识”。其实身体只是帮忙的,很多人就不太相信了,说:“身体怎么可能是帮忙的呢?明明是身体在感受!”其实不是的,有很多例子可以说明,比如我们在做手术一针麻药下去,让你的心没办法觉知到身根在被损坏,你就感觉不到疼了。但那时你还是清晰的,就说明痛苦不在这上面,而是你的心要感知它,它只是个帮忙的。
所以前五根都是识,都是心的一种认知(分别的能力),所以称为“前五识”。“八识”大家都清楚了吗?在唯识里面,认为所有的一切,世界也好、生命也好,都是这八识在作用。它不认为这是物质,也不认为有个大自在天、上帝、安拉在造,而且这八识在理论上可以说得过去,逻辑上是通达的,最牛的是:它可以被证实,还可以被转化!
八识可以转化为四智,然后呈现为三身,这就是我们明天要交流的内容,现在开始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顿悟入道要门论》第15课——佛教的修行和现代生活的关系 。
- 《顿悟入道要门论》第17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