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今天是禅七的第三天,对于很多初学打坐的人,就会开始受不了,刚刚开始的新鲜劲一过去,后面真的是熬苦啊!我们经常期待别人介绍一点打坐的经验、给点打坐的窍诀,我告诉你嘛,那全都是忽悠,没什么窍诀,窍诀就是你给我往死里坐。
当然,这说得有点极端,还是有些窍诀的,比如你要放松啊、喜悦啊、身体要端直啊,身上的肌肉、经络要挂在骨节上啊,专注的时候不要过于用力啊等等。没问题,这些说得很好听,听起来很愉悦,但你去做的时候就变了,你根本就没有资格让肌肉搭在上面。
你要去做、去练、去磨,心在安静里面去体会身体的协调、身体跟呼吸的协调、身体跟呼吸跟感受的协调。它有个很长的磨砺过程,然后慢慢才会真正明白什么叫安静,或者叫放松。我们很难明白什么是“安静”,以为没有声音就是安静,其实不是的。你看嘛,把一些人关在没有声音的地方,关久了他会疯的。他的心里面不停地动,思维啊、念头啊,完全不受控,安静不了,体会不到什么是安静,更没办法体会到安静的愉悦。
如果有一个强的刺激让我们暂时安静一下,接下来你不会感到喜悦,而会感到恐慌——哎呀,怎么什么都没有了?怎么听不到声音了?会不会突然有个东西出现呢?你会害怕,因为没有正见,你不知道自己在干嘛?所以,“打坐”这个东西需要长期去磨砺,同时还需要一些正见。
虽然我们只是单纯修个禅定,但还是需要正见。如果你真的没有正见的话,就需要一种强烈的欲求。比如我十七八岁就开始打坐,那时候哪里是为了求解脱啊、修佛啊?我是为了练气功,为什么要练气功呢?我要打架。八一年出了一部电影叫《少林寺》,那时你们很多师兄都还没有出生啊。看到上面的武功哈、哈、嚯……然后我就想去练习,当时好多关于武功的书籍都出来了,一看里面首先要求打坐。于是有种强烈的需求心:我一定要练成功夫、行走江湖、锄强扶弱,结果就去打坐了。这也需要一定的禅定功力,由于没有真正的见解,遇到生活、遇到其他东西一散乱,很快就垮了。
实际上见解跟禅修是有关系的,如果你通过长期的禅修,有了一定的基础,特别是见解走到很深的程度,引发的那个禅定是不会被破坏的。我举个非常极端的例子,一般人是做不到的,六祖说:“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这就是说禅定的一种见解。
他根本就反对我们现在这种禅定,直接上来就:“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我这一派就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谁管你坐不坐啊?”《六祖坛经》说:“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这是什么意思呢?如果我们真的明了某种见解,那个定会自然产生的。到了后来,你发现本性以后就真的是这样的,哪里需要杀气腾腾或者庄严到好像全世界、全宇宙的重量全压在他的身上一样。(众笑)
真正明白本性的人完全是放松的、无执的,他只要知道那个东西就行了。开始还要调起他知道的那种领悟,后来连领悟都不要调了,因为串习成量了。其实都不能叫“串习成量”,因为它是本具的,所谓的“串习”,是指它的力量越来越强大。你将无执、无相、外离相、内不乱这些东西完全体味透了,这种就是通过见解去引生禅定,跟你说一个“外离相”、“内不乱”就OK了,但这种很少。你连“外”跟“内”都搞不清楚,什么叫做离相?什么叫做不乱?你要去分析、搞学问的话,要搞很多。
佛教的修行无非就两大类;一个是搞学问的;一个是搞功夫的。两派经常打架,搞学问的是黄衣服的,搞功夫的是灰衣服的,穿灰衣服那帮人本能就瞧不起穿黄衣服的。
藏传佛教要分班智达派或瑜伽士派,而我们学的是什么派呢?其实我们学的是稀里糊涂派!(我说的是自己啊!我没说我们的传承是稀里糊涂啊,你们要搞清楚!)其实我们也不知道是什么,刚刚开始就玩功夫(像瑜伽士打坐那种),你玩不了的。我们是在打坐,实际上很多时候是在不停地体味它、感受它,不要一上来就追求结果。你上座就想着我只是在练习、体味它,要经常放松、经常体味这样才行,不要去追求这些东西。
班智达派和瑜伽士派是经常有冲突的,像我们一般还是倾向于班智达派的,为什么倾向于班智达派呢?因为你只能玩点学问,而且玩的是稀里糊涂的学问,你玩功夫,玩什么功夫啊?一天五座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你根本就坐不了。现在是不是感到每天打两座很幸福啊?(众笑)为什么呢?因为打坐的时候你不快乐、你不放松。
人的心非常简单,快乐你才留得下去,起码要无记,你不能让他难受,不然他肯定要走的,他会找各种各样的理由走,而且有些理由连自己都会被感动。有人曾经说:“哎呦,师兄,我要跟着你去修行!”如果我真的带他去一个离城市比较远、比较偏僻的地方修行,我告诉你嘛,第一个月大家会欢喜、踊跃、感动、暗暗地下决心:我一定要借此机会解脱成佛!第二个月就开始嘀咕:“行不行哦?”第三个月:“算了,我不是那种根器!”第四个月就可怜兮兮来找我:“师兄,我家小强生病了,我要去照顾它,我想起它就泪水直流!”最后他就回去跟小强作伴去了。
一定会这样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不快乐。有很多不快乐的因素,身体会不快乐、心也不快乐,会感到寂寞。以前地藏菩萨的徒弟小童子要下山了,于是他写过一首很动人的诗:“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圣地聚金沙。”意思是佛家说得再好,我都不稀罕,就骑竹马快乐。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出离心就是这样的。有出离心的意思是什么?由于你接受了这样的思想,或者是有了这样的见地,即使在修行的初期有些苦难“我强忍过去!”这种忍是出离心的功德。
开始的时候一定需要有一定的忍,但是不要过头,因为凡夫忍的太厉害了以后会造反的。他有很多的理由让自己造反,而且一造起反来一定是你的错。所以掌握这个节奏非常难,这个节奏你们不能期望某个导师或者某个道友告诉你,这要在自己的修行中间去琢磨、去体味。到一定难的时候,你要学会让自己放松下来。你发现自己太过懈怠了,你就要想想下面有口锅在等你,轮换来,慢慢修行的意趣就建立了。修行的意趣建立了以后,一天五座就非常正常,你打坐就会打下去,所以你得一步一步这么来。
接着昨天的内容开始交流:
问:“转八识成四智,束四智成三身;几个识共成一智?几个识独成一智?”
答:“眼耳鼻舌身,此五识共成所作智;第六是意识,独成妙观察智;第七心识,独成平等性智;第八含藏识,独成大圆镜智。”
问:“此四智,为同为别?”
答:“体同名别。”
昨天稍稍介绍了一下,还没介绍完就下课了。我们可以先记住阿赖耶识的概念,但真正的阿赖耶识你得去体味它。心分成八个识,第一个最基础的识叫阿赖耶识,它能产生一切。我们说“一切境相由心现”的“心”,在世俗层面上就叫做阿赖耶识,所有的现象不是由物质和上帝造的,是心显出来的。
它显现出来,就说明它有个最基础的原动力嘛。唯物主义就认为那个原动力是物质,那物质是什么呢?——你不要管,它就是物质!为什么是物质呢?就是物质!凭什么说是物质呢?凭老子要揍你!——哦哦哦,是物质!这是我们的现状。大家知道我刚才说的意味吗?都不好意思了,你们的骨气呢?都不想说骨气了,我们拿一句网上经常说的话:“有大脑是挺好的!”我的意思是:你相信了这个就没大脑。
那么为什么是心造的,不是物质的呢?我们要去学中观、学唯识,以前每个禅七的第一堂课我们都会讲,用离一多因来分析、有无生因来分析,各种各样的因来分析(“因”就是分析方法)。这次为什么没讲呢?我已经讲得太多了,我都差点讲到得了抑郁症,所以没办法,我就换了一种方式。
这个最基础的识就是阿赖耶识,实际上造成阿赖耶识有一个最重要的执着,就是末那识。末那识不是把显现,而是把认知强行认成是独立的个体,这是大圆满或禅宗的讲法。如果按照唯识的讲法,末那识是什么呢?是心的无明把阿赖耶识的见分当成是自我,这是术语。
什么叫做阿赖耶识的见分呢?阿赖耶识有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自证分就是阿赖耶识的体,其实就是无明。见分就是能够显现出所有一切的这么一个基础能力,这个能力表现在认知层面,或者是“能”这个层面。它本来是一个自然的东西,心的明力本来就具有这样的能力。
但来了一个“无明”,心不知道自己,就叫做无明,“无明”不是一个东西,请大家记住,无明就是不明白。我们经常举的例子:你没有见到这个人的脸,你不清楚他的脸就叫做无明,但我要你把你的“无明”拿出来,你怎么把它拿出来啊?没有一个东西叫“无明”的。
人类很奇怪,他会把一些概念性的东西当成对境来处理。什么叫做概念性的东西当成对境来处理呢?比如某个商店里面没有杯子,没有杯子就没有杯子嘛,但是他会去告诉别人,最后就会变成:那个商店里面有一个东西叫“没有杯子”,听得懂吗?这有点哲学性的拗口,实际上就是我们人类思维的一个麻烦。所有的思维一定要去找个对境,本来“无”就是“无”,但是他会凭空抓一个东西当“无”,或者是一个意识的不明指向称为“无”。
比如“我”这种东西根本就没有,你要仔细去分析,怎么都找不到什么东西是“我”(就是那个能动体找不到)。它的主体是什么?它的本体是什么?找不到!但心的无明(末那识)就给它一通乱指,有时候就认为这个(自己的身体)是“我”。
比如一巴掌打到他的脸上,本来是打他的脸嘛,没有打他嘛,但他却说:“我对你这么好,你居然打我!”他把脸这一堆当成了“我”。如果不打只骂:“你这个龟蛋!”其实没有伤害到他任何的地方,但他会说:“你骂我!”到底骂了他哪里啊?那“我”是什么呢?其实“我”是一个朦胧的个体,至于那个个体到底是什么,他也不知道,其实是无,根本就没有的东西,但他就胡乱去安。
按照中观的描述,我们把五蕴的聚合当成了“我”,五蕴的聚合其实就是这么一堆。但实际上人类在自认“我”的时候是很混乱的,找不到,但他又有这种强烈的执着。这种强烈的执着以心识、以分别的方式来表现(识为分别嘛)。这种分别的“识”就叫做末那识,末那识是很奇怪的,是找不到对境的,所有的对境都是错的。
比如的我眼识去找对境,是找得到的。我的眼识看到这个杯子,这个杯子就是相分,而末那识的相分直接就是非量。按照唯识的说法是什么呢?把阿赖耶识的见分执著为“我”——其实就是把阿赖耶识光明显发的那种能力当成了“我”。光明可以显发成这么一个身体,好了,把它当成了“我”(中心点)。或者光明显发我的意识、我的想法,还要根据想法来进行各种捏造:我的人格(我其他都不行的,但我的人格很好)、我的自尊(你自尊什么啊?但你还是要尊)。它把这些意识性捏造的东西当成了“我”,而且不可侵犯。
当然还有安全感,这是人类最需要的。实际上心的光明能力是没办法消灭的,但心的光明能力经无明凝聚的这么一个个体是可以被消灭的。由于他形成了个体,它就有被消灭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就构成了个体对安全的需要。好哲学化啊,大家听得懂吗?正常人绝对听得懂的,意思是:听不懂的,要怀疑一下自己是不是正常人?(开玩笑)只要你是个体就有安全的需要,这种安全的需要就叫做“爱我执”,他要保护它。保护它会漫及到每一个细节里面去,形成很多各种各样的变态,痛苦就这么来的,这是末那识。
依据末那识,心的光明的能力会思维的,但凡夫个体的思维全部来源于个体的过去的经验,以及当下五根所显发的一些相状。他把这些相状、内在的经验,凝结起来进行思考判断,其中有直接的东西。什么叫直接的东西呢?比如你进了电梯,突然看到一个人长得杀气腾腾的,你的恐惧马上就起来了。结果你不知道这个人恰好是好人,就根据过去的经验去判断他:“哦,长成这个样子的,一定是坏蛋!”或者电影里面传递给你:好人都长得差不多的样子,坏人的样子一定很奸很邪的,有很多的标签贴在你内心里面,其实这些东西不一定正确的,但无形中在影响着你。
而且这些东西还会形成一种学问,叫做“相学”。相学是挺复杂的,但由于人们无法处理复杂的,就把它简单化。按照相学的话,马云肯定是个穷光蛋,这玩意咋搞的?然后为了补足它,就弄出很多其他的东西。那这些相学是不是完全没道理呢?不是的,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有一定的道理。比如一个人长期地贪婪、心狠、狭隘,你会发现他的眼睛像蛇一样,慢慢都会变成这个样子,但他自己不觉得,外面的人就会感觉他像蛇一样。
如果一个人长期训练慈悲、菩提心的话,他看上去一定就会面目和蔼,身上的气息都会不一样。这有一定的道理,但你要把它绝对化,那就很麻烦了。为什么不能绝对化呢?因为一个人的相续凝结成今天这个样子,其实是无始劫来综合力量的表征。那个综合力量里面有很多因素,不见得是这一世的,还有过去世的,,好复杂啊!
我举个例子,比如这个人无始以来都很吝啬,他应该长成很猥琐、很馋的样子,结果他前一世的哪一天发了什么疯,或者是八万劫以前的一个善根,他去找了一个菩萨供养了一把。恰好这个力量不知为何搞大了以后在这一世就显发了,依据前世那些乱七八糟吝啬的力量,他长成了一个很猥琐的样子,结果依据那次供养的功德他发财了,那你怎么去解释这个东西啊?
要全面的所有的了知这些情况的话,普通相续是做不到的,要全面、彻底的了知,一定要佛陀才行。所以很多的打卦啊,各种各样的易经推测啊,老是不中,或者有时候一半一半。一半一半其实就是不中,就算有百分之八十中的机会,但你给我算的全都在那剩余的百之二十以内,那一错就是百分之百。(众笑)所以大家别太去信这些东西,你要相信自己,命运是可以改变的!
然后依据个体就进行思维、解拆,意识还有直觉性,都是属于意识。前五识我就不用说了,前五识实际上是我们阿赖耶识的一种直接显发,意识是间接显发。为什么呢?意识一定会被末那识所左右。那你说前五根不被末那识左右吗?也被末那识左右的,为什么呢?比如这个杯子,你们看到的和我看到的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末那的原因,造成了你认知这个杯子和我认知这个杯子是不同的。
比如我把这个杯盖斜着放,你看到这个杯盖是左边拱起来偏高的,而我看到这个杯盖是右边拱起来偏高的,我们俩产生的相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我们的我执造成的影响。但是,造成这个影响是直接性的,所以我们的前五根在因明里面称为“五分别识”,但意识就不同了,意识的直接性(五俱意识这方面)好像不太怎么分别,可接下来的思考马上就不一样了。
比如对这个杯子的思考,我一看到这个杯子就想:哇,是“我”的,我我我……你一看到这个杯子就想:是他的。这导致我们对它的感情都不一样了。然后我看到这个颜色:哇,好稳重啊!而你看到这个颜色,恰好跟你和初恋男友分手那天他穿的衣服颜色一样,结果你看到这个杯子就会想起你的初恋男友,然后就满腔怒火,带着满腔怒火的眼神又来看着我——哎呀,后果很严重!这就是意识。
末那称为污染识的意思是什么呢?让事物的真相不呈现出来。所以我执称为“污染识”,而前五根是很纯洁地显现出来的。唯识里面有首诗专门描述这八个识:“兄弟八个一个痴,五个门前做买卖,一个往来通消息,其中一个最伶俐。”“兄弟八个一个痴”,指阿赖耶识。阿赖耶识痴是什么意思?它没好坏、没是非,不管什么东西来,反正只负责发、负责收,负责发、负责收,好像仓库那样。“五个门前做买卖”,指前五识。“其中一个最伶俐”,指意识。最坏的一个是什么呢?——“其中一个做传导”,什么东西都得经过它,造成了本来无执的心性成为了阿赖耶识。本来是无执的心性,无大、无小、无内、无外,就因为末那识把它变成了阿赖耶识。然后它还造成了我们前五根的显现是有区别的,还造成了意识的彻底的完全不一样,甚至距离真相越来越远,这就是八个识的差别。在唯识里面会讲很多这样的东西。
那么,我们把这八识进行转化,什么叫转化呢?其实就是修行。在唯识里面,八识是怎么转化呢?以前我们讲唯识的时候经常讲到这么一个偈子:“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什么叫做六七因上转呢?六是意识,七是末那识,五是前五识,八是阿赖耶识。你刚刚用功的时候,一定是在意识跟末那识上。你问:“末那识怎么用功呢?”末那识的用功,其实是提供给意识以根本的力量。你说:“哎呀,我本来要消灭末那识嘛,难到说末那识要用功消灭自己啊?”其实就是这样的。比如我们刚刚开始说:“我要解脱!我要解脱!”意思就是:“我要消灭我!我要消灭我!”
因为我们通过意识知道了它的根本——我执,是不好的东西。首先我们通过意识的思维去减弱它甚至消灭它,以前意识纯粹是在我执的指挥之下进行很多迷乱颠倒的思维,叫邪见。然后经过正确的闻思,佛菩萨的教育之后,马上就对很多事物有清晰的逻辑认识。只能叫做逻辑认识,当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带来直接性认识,比如说单空,实际上是意识层面的。你就疑惑:“怎么不是阿赖耶识层面的呢?”如果是阿赖耶识层面的,那你就肯定开悟了,叫做“果上圆”了。
“我感觉到的都是梦幻泡影”——其实感觉都是意识来的,只是非思维性的意识(直觉意识)。“六七因上转”就是要建立正见正念,驱赶掉我们错误的邪见,所以一定要闻思的。通过这样的修行慢慢让我们错误的执着能力减轻。那怎么在“五八果上圆”呢?如果是顿悟法门,一定是不管前五识,先去搞阿赖耶识。不管前五识就是不管这些现起,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都不管,它直接去搞八识。
所以大圆满里面一定会去区分阿赖耶识和法性,其实就是去搞八识,我们一定要对八识有体会才行。什么叫做八识?我们可以说出八识的所藏、能藏、执藏,等等很多的名相概念。但你不直觉知道阿赖耶识是什么,是没办去区分它和法性的,也没办法通过它去认知法性。什么叫做区分法性?就是你认识了阿赖耶识,同时经过窍诀的引导,还体会到它的本性。刚刚开始你会模糊不清,但是你会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清晰——哦,这个状态是无明的;哦,这个状态是清晰透彻的,是大空性。
通过这样的区分你就知道八识是什么了,八识就开始产生一点点的转化,然后安住在法性里面修行,最后八识就慢慢转化。八识的直接反应就是前五识,然后前五识就开始变,产生各种各样的神通。前五识就会变成成所作智,就非常有作用了,可以有大机用。
那么我们所要做的,一定是前五识和意识的修行。你问末那识是怎么修行的?末那识是不参与修行的,它是被修行的、被打的。但最初我们产生要去修行的动力,往往是因为末那识造成的——我要为我好,所以我要去修行;我不想下地狱,所以我要去修行。其中的动力还是来自于我希望我好,特别是小乘。
大乘里面不仅要我好,还要大家好才是真的好,需要大家都放弃“我”。但放弃大家的这个“我”,实际上也在放弃个人的“我”,所以法王在《胜利道歌》说:“若欲长久利己者,暂时利他乃窍诀。”其实这个发动力也带有末那的性质,所以刚开始我们要原谅那些修行人有很强的执着,他没有那么强执着的话,怎么来修行啊?
当然你说这不是执著,而是正念引导的,其实都有的。正念引导“我要去修行”,起码他要做这么一个决断。这个决断是不是我做出来的呢?你要去细分的话,世间上没有任何一个事物、任何一个决定、任何一个想法,有某个“我”来做决断的。因为“我”本身就不存在,世俗谛里面也不存在“我”,那完全是一种误认。
其实没有一个东西是由“我”来决定的,比如我在这里讲法,是由我决定的吗?“哎呀,去那个地方讲法,是师兄决定的!”——不是的,我来之前,都不知道讲法的地方在哪里?然后我学了很多佛法的观念,想通过佛法利益大家,大家也喜欢被利益或被忽悠,各种各样的要求推动了我这个意识做出了这个决定。
这个决定好像是我的意识做出来的,实际上是各种因素(因缘)形成的一个果。这里面从来都没有一个“我”在做决定,要我做决定的话,我不干这个的。如果我真的有个“我”的话,我立即去色究竟天——哦,不,色究竟天已经没形象了。我立即去六欲天——有很多很多的天女。但我做的这个决定,实现得了吗?其实不是的,我们人世间的很多东西并非是你做出决定的。
比如你要吃东西,是“你”要吃东西吗?是肚子饿了,你的意识赶紧去满足它。其实很多事情没有一个真正的“我”(真正的能动者),但我们会误认,强行地认为有一个东西做出了这个决定,把这个能动者简明为“我”。明明是意识这种能力,根据各种情况做出了另外一个意识,然后驱动身体去行为,我就认为是有个“我”决定的,这就叫做“误认”。
那么修行也一样,有这么一个过程,然后就开始变,变到最后,阿赖耶识所有执著的可能性全部被干掉。表层的执著以及暗藏的执著全部被干掉,执著怎么还会有表层和暗藏的呢?因为有俱生执著跟遍计执著,遍计执著就比较表层一些,俱生执著就很深厚。
全部被干掉的意思是什么呢?一种就是完全没有了,最厉害的就是佛陀;另外一种就是一浮上你的觉知层面就消失,菩萨就是这个层面。比如一个人安住在大圆满无执的觉性里面,他不是没有分别念的,他不反对分别念,也不反对所有的贪嗔痴慢疑——你来,来一个,我就发现你的本性、来一个,我就发现你的本性……
什么叫做发现你的本性?他根本就不会去看它“哎呀,这个贪是本性”,没有这样的,他只要保持住本性就可以了。保持住本性,他认知的基础点就在觉性那里,以觉性的方式去认识贪嗔痴慢疑,贪嗔痴慢疑全部都是觉性。——釜底抽薪啊!这是一种转化的方式,其实大圆满的修行以及禅宗的禅行都是这样。
你看有些禅师不打坐的,不修止也不修观,就是来了烦恼在觉性中间消除、来了烦恼在觉性中间消除,这是《圆觉经》说的。《圆觉经》后面有二十五种修法,是由三种大的修法进行组合而成:止、观、禅行。止叫做奢摩他;观叫做毗婆舍那;第三个就叫做禅行。禅行的意思是什么?就是来了烦恼转化它、来了烦恼转化它。怎么去转化它?不要故意去思考或者去觉照,那时连觉照都没有,他只要去保持觉性。
你说:“我要去保持觉照!”——单空!当然最初你们还是要去修单空的,对于有些单空修得比较久的师兄们,你们一定要去觉照,不能受它影响,保持在“它是假的”这种直接的认知里面,就是修。但是认识觉性的人不会那么紧张的——“啊,你来了!啊,其实你跟我差不多!”没了,他的修行会很放松、很快、很见效,但是他刚开始的时候也不能应对比较激烈的场景。
如果觉性没有透过身体,一个刽子手拿着一把刀过来,他也不能说:“啊,你来了!”(众笑)正确的方法大家知道是什么?——跑!跑也是修行。他一边跑一边:“啊,他拿的刀也是觉性,跑也还是觉性!”(众笑)但他如果完全透过身体了,刀砍下去就会刀砍虚空,就像以前的龙树菩萨一样。乐行王子去砍他,怎么砍都等于零,砍上去完全是空的,但那需要很深厚的功底才行。像我们现在一天打五座都不行,我们应该去崇拜这些人,不应该崇拜那些小鲜肉啊、小花啊,四大花旦、八大鲜肉……当然欣赏一下是可以的——哇,腰身好好啊!啊,还是觉性!这个没问题,但是你去崇拜他就完了,挺傻的!
我对他们没意见的,尽量赚他们的钱没关系,活好一点没关系,偷税漏税不被抓到也可以,都不在乎这些的。但你去崇拜他的意思是什么?你的快乐系在很虚妄、很扯淡的现象上,然后你的一生就毁掉了。毁掉的意思是什么?就算你的运气好得不能再好了,这辈子都没有遇到痛苦,但是你最终会死的嘛,你一翘辫子以后咋办呢?
如果佛陀说的是真的,还跟世人争什么啊?不要去争,其实只有一点,死了以后是不是什么都没有了?你肯定我就跟着你走,你不肯定你就跟我走。好简单啊!哪去扯那么多中观、唯识啊?你要那些人来学这些东西,比爬喜马拉雅山还难,怎么可能嘛?他整天都在算计各种各样的股票啊、房产啊,各种各样搞都搞不赢(忙不过来),谁来跟你阿赖耶识、末那识?他们认为这些是封建迷信的东西,你就不要跟他辩论了,很简单,你能肯定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吗?为什么你还是会怕鬼呢?其实他自己都不确定的。
你看唯物主义者走过坟地的时候,他后脖子还是会着凉的,其实他不肯定的,就是随着大潮朦朦胧胧在生活。如果真的有鬼,那你就要小心了,对不对?所以我们对自己所追求的东西要有很强烈的信心,同时也需要有智慧。
至于与世人相处,佛陀经常说:“我不与世人争,世人会与我争。”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他不确定所以一定要争,而佛陀是非常确定的,他不会跟你争,他所说的就是为了教导你。我们也一样,我们没有佛陀那样的能力去教导别人,但是我们可以让自己走向佛陀指引的那条路,获取解脱。
那么转四智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八个识进行转化。“六七因上转”,用力的时候是六识(意识)和七识(末那识),然后慢慢产生效果的是八识(阿赖耶识)跟前五识。最后就开始转化,前五识就变成成所作智;阿赖耶识就变成大圆镜智;意识就变成妙观察智;末那识就变成平等性智。
这几个智慧是挺有意思的,为什么阿赖耶识变成大圆镜智呢?阿赖耶识虽傻但大,它平等,一下扩张出去。大圆镜智什么意思呢?如果我们把它转化成功了,它就会觉照到一切,成为遍知,因为所有发生的一切绝对离不开你的心。我们凡夫因为有我执跟法执,但不管有我执跟法执,所有发生各种各样的外在的形状、内在的情绪,其实都在你的心里面发生。如果我们真的把它转化成功了,就会成为清澈透亮的遍知智慧,这个叫做大圆镜智。
在密宗里面还要多一个第九识,叫“庵摩罗识”,指清净识、佛菩萨的净见量。它可转化成法界体性智,实际上也不叫转化,它就是法界体性智(第五智)。因为这部经典是禅宗的,所以这里不讲到密宗的法界体性智。
末那识就转成平等性智,因为末那识本身就是最不平等了,它一定是爱我排他的。有人说:“不是啊,我爱我的儿女,胜过爱自己!”因为那是“我的儿女”,其实他的根基点还是在“我”那里,所以末那识是最不平等的东西。
人类所有的苦难全都来源于此,它非常的不平等。一个人的心,如果我执减得很轻的话,他必然会变得对所有人充满爱意,必然会如此。当末那一收紧了,就是它的力量很大的时候,很多恐惧感、很多情绪就会产生。风吹来都会害怕得凉风型艾滋病,真的会这样的,有些人紧张自己紧张成怎样?我跟你讲,你看他的时候,眼神的频道一定要调到让她感觉到温暖。如果你在恨其他人,一不小心余光扫到她,她回去就三天三夜睡不着觉。
那已经非常敏感了,敏感其实是好事,但因敏感而产生恐惧、不停地忧思,那就变成了坏事。为什么会有恐惧和忧思呢?因为太过于爱自己,爱的自己虽然不成立(“我”是不成立的),但“我”经过心的无明会乱指引。我们会爱自己的身体,所以你不敢走玻璃栈桥。你理智明明知道玻璃栈桥绝对是稳当的,他敢设计不稳当,我一摔下去,他会赔惨!而设计者爱自己,一定会把玻璃栈桥设计得很坚固的,不然他要赔的嘛,他的“我”会受不了的!所以你应该很理智、放心地走上去,但你还是不敢。为什么?你爱自己已经成了直接的认知,你不改的。
我们经常举例嘛,很简单,你拿着刀对准自己,或者别人拿着刀在你旁边舞一舞:“诶,小心、小心,小孩不要玩这个!”你会指向是“我”。(众笑)还有一群人在说话,慢慢两个比较凸显的“我”一定会开始干起来——你又不对啊!他又不对啊!有时候说得很委婉的“其实他也没什么的,他就是……”此处省略一万字,英语叫“but”——but you are a bad guy。就会变成这样,因此会形成很强的不平等。
我执其实是我们证悟大圆满的最大障碍,法执不是的。我们为什么要去修菩提心、出离心去减弱我执的力量,因为我执要保护自己,就需要很多的物质,需要很好的人际关系,很多的物质和很好的人际关系,在我们普通的世界里面,就是所谓的奋斗目标,每个人为此而激动兴奋,哪怕你寻找一个家庭也是为了这样,不然你寻找一个家庭干嘛?——那是幸福的港湾。那幸福的港湾停留什么呢?——身体。身体是什么呢?——是“我”。你怎么不成立一个家来让别人住呢?那叫鸠占鹊巢,菩萨就干这事,成立一些家让别人住,净土就是这样的。净土都是菩萨建的,住的都是凡夫,西方极乐净土的圣凡同居土就是这样的。
所以这个“我”非常的糟糕,但你把它转化了(人执著“我”的力量挺强大的)!你把那个执著力釜底抽薪,把根本点拔掉,说不存在这个东西,但这个力量还在啊,这个力量转化成了就成了平等性智。心的无尽的慈悲,就是来源于平等性智的这个力量。要是这个人越坏,一转化了就越慈悲——不能这样想啊!是那个力量转化出来以后,会变成巨大的慈悲,所以叫做平等性智。慈悲的基础是什么?慈悲喜舍,舍是基础来的,舍就是平等。如果不平等就表明有偏好,有偏好就有贪嗔,听得懂吗?无贪嗔,平等才是真正的慈悲。
但是我们不能理解为:一位大德对每个人都一样好。那就不叫大德了,叫傻瓜,大德的平等是从很深的层面去看的,他要对症下药。有人说佛陀对男、女都不平等的,比丘的戒律就只有二百五十条,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条。现在台湾有个别的比丘尼就受不了:“哎呀,佛陀不平等,为什么我们要守那么多条戒?”比丘尼还要守八敬戒,八敬戒对女性来说简直太不公平了。即使是修行非常好的比丘尼,见到男性的沙弥都要行礼,这受得了吗?
但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佛陀有真正的平等,这个平等里面带有智慧的,不是说大家都要绝对一样,这是不行的。如果要绝对一样的话,那就麻烦了,我们设定一个高度,要求每个人都一样高,超过一米七的锯了它,那样是不行的。其实佛陀会把你带到真正的平等那里去,但是由于你自己凹凸不平,凹的就给你涂凹的药,凹凸结合绝对平衡。(大家不要乱笑啊,这种场合一笑意味就不对了。)所以末那识是平等性智。
然后第六意识转成妙观察智,第六意是最机灵、最活跃的,娑婆世界的众生就是这样的。所以大部分人的修行要以闻思方式进去,因为意识最发达,谁都会想,虽然是胡思乱想,但那个能力很厉害啊。他可以把自己想成神经病的!这是一种能力来的。真的有这样的师兄,她本来好好的,她想自己要死,吓得汗水直流的——极强的观想能力啊!我都算有很强的观想能力的,我试过都做不到,我想象自己要死——浑身发抖、流汗。搞了三个小时都不行,因为我没办法骗自己。(“我没办法骗自己”,这句话是有骨头的,说明我认定了我不会死,但这种认定万一是错的呢?)
比如有些人误认为自己开悟了,认定了这个就是能够解脱生死,万一是错的呢?那就完蛋了!所以禅宗为了证明你认定的不是错的,他们就开始斗机锋,弄些圈套来套你。如果你在这方面还是有疑,就说明你那个根本是不对的,可能是一个错认定。但不管怎么样,第六识的观察能力非常强大、很伶俐,如果这个力量被转化成为空性以后,就会变成妙观察智,这个力量的本身是光明来的,只是有执就成了第六意识。
前面的阿赖耶识转成大圆镜智属于法身;平等性智属于报身;第六意识转成妙观察智属于化身的功德。化身的功德是什么意思?他的觉知里面,会随时明了任何一个众生的任何情况,这是佛陀遍知的具体体现。大圆镜智能够照见所有众生的一切,但他在应化的时候,比如佛陀因为一个大事因缘出现在印度,然后就很多人去问他这样那样,他脱口而出。这个时候他运用的是妙观察智,但它的资料还是来源于大圆镜智,照见一切,然后妙观察就使用出来。实际上这四个智全部来源于本性,只是本性的一种发明,来源于我们光明觉知的一种运用。
它用了转化是什么意思呢?因为我们的光明觉性被污染之后,就成了八个识。因为它们的本质都是空性,这种污染的运用被转化出来就会形成这些所谓的智慧,但本质其实就一个,是空性智慧。
然后前五识就变成成所作智,就是各种各样的神通、能力。这些能力就太多了,到佛陀的层面非常吓人!一般来讲,如果我们真的那么有福报,能接触到三十二相佛,那就注定会解脱,只是时间问题。不是说当世马上就能解脱,不行哦,为什么呢?即使当年很多人接触到释迦牟尼佛,大部分还是没有解脱,但只要你接触到三十二相的化身佛,除非造了非常巨大的恶业,否则绝大部分短期内都会解脱。
在末世的时候,实际上我们是见不到三十二相的化身佛的,见到的就是上师、堪布这些。但是为了培养能够即生解脱或者快速解脱的能力,我们要尽力把他观想成化身佛。观想成化身佛我们又做不到,为什么呢?因为他跟我们直接的五根识是冲突的。化身佛有三十二相好、八十随行好,狮子平啊、白毫啊、头上有肉髻啊,高度都比我们高很多。我们没有这样的能力,怎么办?化身佛做不到,像阿弥陀佛这样的报身佛更做不到,《阿弥陀经》里面说阿弥陀佛的相有好多好多丈高,跟我们的五根识也是冲突的,所以我们该怎么办呢?最好的方式就是把上师观想成法身佛。
为什么这种观想会以密宗的方式呈现出来呢?就是从阿赖耶识里面入手,直接把他观成法身佛。因为阿赖耶识转化的就是法身,就是所谓的大圆镜智,其实就是法身,从这个地方入手就快。我们也可以把他观想成报身佛,就变成了事部、行部这些,同时也可以把他观想成化身佛。密宗里面大圆满是最高的,事部、行部是属于比较低续部的,他就会把上师观想成三十二相的化身佛或阿弥陀佛,所谓有相的生圆次第就是这样的观想方式。
但如果你要去修大圆满,那就一下要把上师观成法身,原因是什么?因为这样的方式可以直接转化你的阿赖耶识,通过意识去促进你的阿赖耶识。所以这些全都是有法理的,密宗、大圆满的修行不是随便乱规定的。
但不管怎么样,前五识会转为成所作智,各种各样的通就显现出来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四无畏、十力、十八不共法等等,大家去网上都能搜到。佛陀的化身有无穷无尽的功德,语言难以描述,在很多经论里面进行过一些总结,现在的百度仁波切还是有点作用的,你都可以搜得到。
问:“此四智,为别为同?”
答:“体同名别。”
文中问:这四智是一样还是不一样呢?什么叫做体同呢?其实不管是四智还是五智,五智是第九识庵摩罗识(清净识),这个唯识里面一般不讲。其实唯识有很多派别的,唯识有一个派别就要讲第九识庵摩罗识,意思就是清净识,就是我们中观讲的现象跟实相一致的那种分别。
佛陀的功德就是庵摩罗识(清净识),或者叫净见量。净见量不是没东西看,而是有东西看的,它跟本质是一模一样的,所以转化出来叫法界体性智。但我们先不谈这个东西,因为我们学的这本论属于显宗的,禅宗还是属于显宗。禅宗的修行方法和目的跟大圆满基本上是一致的,最后的那点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前面进入的方法可能有些不一样,但从很大的层面上它们应该是一致的。
所以关于阿赖耶识、末那识、前五识、意识,我们只谈八个识,不谈庵摩罗识,因为庵摩罗识就说到密宗去了。那么八识转化的四智是同是别呢?文中回答:“体同名别”,就是本质是一样的;名别就是显现出来、作用出来是不一样的。
问:“体既同,云何名别?既随事立名,正一体之时,何者是大圆镜智?”
既然本体都是一样的,为什么它们表现出来会不一样呢?既然要随事立名,什么意思呢?随着显现安它一个名字、安它一种认知。那么我想问你:“正一体时”,正处在本体的时候,“何者是大圆镜智”,大圆镜智怎么体现?这个一下就说到修行去了。
既然体都是一样的,大圆镜、平等性、妙观察、成所作它们的本体都是一样的。那为什么本体一样,运用却不一样呢?如果你要说这个东西是随着运用随事立名,建立起各种各样的分别。那么我想问你:“当你处在正一体(本体)的时候,也就是你安住在法性中间的时候,大圆镜智是什么?”他要你说出来,这样好像依据这些名相来斗机锋。
答:“湛然空寂,圆明不动,即大圆镜智。能对诸尘不起爱憎,即是二性空,二性空即平等性智。能入诸根境界,善能分别,不起乱想而得自在,即是妙观察智。能令诸根随时应用,悉入正受,无二相者,即是成所作智。”
这个回答完全就是大圆满和禅宗安住时候的一些具体表现,完全是从禅宗的修行角度去谈四智的。对于佛陀来说,大圆镜智就是法身;平等性智就是光明报身;成所作智跟妙观察智就是他出来救度众生,或者应化菩萨时候所显现出来的慈悲跟智慧,一般都是说对外的。
而慧海大师从禅宗角度、从修行角度来阐释这四智。正一体时,什么是大圆镜智?我们现在不去说对凡夫显现化身,对菩萨显现报身,本身的本质是法身,光明是报身。在大圆满里面还认为我们本性的空性就是法身,我们本性的光明就是报身,我们本性跟光明这种能够应化的能力叫做化身。比如我们安住在法性的时候,我们所体会到本性的空的特点,称之为法身;空绝对是光明朗朗的、觉知圆满的,称之为报身;报身一发展下去,能够察知自相续里面(所有的众生就是自相续)所有的分别异动,这种察知的能力称之为化身。这是大圆满的说法。
但是禅宗怎么说呢?你看禅宗跟大圆满好一致啊,你说它们要联合起来骗我,我真的不信!当时慧海大师肯定不认识无垢光尊者,但说的都是一样的。文中说:“湛然空寂,圆明不动,即大圆镜智。”什么是“湛然”呢?“湛”就是清楚。大圆满里对本性取个词汇叫“明然”,本性就是明然的,不是昏昏蒙蒙的。这个“明”真的好难解释啊!明有很多层面的,你眼睛看到叫做明、耳朵听到也叫做明、身体感觉到沉重也叫做明。没有“明”,你怎能感觉到沉重啊?所以最根本的明就是本性。
彻底的湛然了,就是最根本的明,是真正的明然、真正的湛然。然后湛然的时候一定是空寂的,因为无法找到一个有对境的本质,叫“湛然空寂”。你仔细去检测我们的觉性,确实就是湛然空寂的,而且它放之无外,收之无内,那个东西可大可小、无大无小!如果我们真的安住在里面,它会无限扩展起来,会觉知到一切,当然这要到佛陀那个程度。
如果我们开悟了,虽然不能像佛陀那样能够觉知到一切,但你知道这个东西是可以扩展的。你不能扩展是因为受五根的约束、受执著的约束,你会明白其实这个东西不用去修,你要不停地消执,消执自然能力就会扩展。如果你要用力去增加它的什么能力,就变成了轮回——“障垢磨尽,真如自现”,真如的能力也会逐渐地扩展。
磨执的“执”就两个:一个人我执;一个法我执。当然具体体现就有很多,人我执体现出来就有很多烦恼:张三不喜欢我、李四借了钱不还、王五昨天居然对着我一张臭脸……法我执就是这个身体很痛很痒、这个好看、那个不好看(当然好看不好看已经加上人我执了)、这个东西存在、那个东西也存在……无非就是这两个执,体现却有很多。
如果我们认知到本性,这些执生起的时候,我当下安住于法性,这些执就会开始消。越消越厉害、越消越厉害、越消越厉害,你会发现那个湛然的“明”根本就不会动、永远都不会动,真的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大家好好想一想,不要去说那些什么窍诀,没有窍诀啊,我也不懂!你想想看(先不说你出生之前),你生下来到现在凭什么?你说凭你妈花钱养你啊?换个妈来一样花钱养你的,所以不凭她!什么东西都在变,从你生下来到现在,只有一个东西不变,认知你存在的那个认知是不会变的,《楞严经》里面叫“见精”。
《楞严经》中佛陀跟波斯匿王有一段关于“见精自性”的对话,佛说:“大王啊,虽然你老了,但是你过河时,见的那个能力(“见精”)是不老的。”从你记事开始就知道自己存在,当然晚上睡觉的时候暂时忘了,其实都没有忘的,为什么呢?你晚上睡觉的时候肠胃还在动嘛、心脏还在跳嘛,如果你肠胃不动、心脏不跳,第二天早上起来,你爹妈就应该感叹白发人送黑发人了。从你懂事到现在,你知道自己存在的那个东西是永远不会变的,是不是?你自己在不停地变,头发在掉、拉屎慢慢开始不顺畅了、牙齿得了牙周炎,各种东西都在变,但你知道这一切变的那个最根本的“能知道”是不会变的,它不是意识来的,意识是已经把这种知道弄来提炼,进行了语言、逻辑概念的组合了。
所以那个东西真的不动的,晚上都在,甚至你要去认知它的时候,晚上更明显。五根被收缩了以后,你去觉知那个东西就会更明显——“天晓不露,夜半正明”。天太亮的话反而不露,因为五根放出去了,觉知乱七八糟就开始游动了。为什么要禅定呢?——就把五根收起来。什么叫做闭关啊?眼睛是一关、耳朵是一关,这些“关”全闭住。然后那个觉知力开始显现出来,你能体会到它,打坐就为了这个,你们以为怎么了?诞生什么境界啊?反而一诞生境界就要小心了。所以真的是圆明不动的,这种力量扩展到无穷无尽,真的没有大小。什么叫做无穷无尽呢?就是彻底清晰了,任何事物在他那里全部被清晰了。
任何事物都清晰这个挺吓人哦!比如说我们现在在香港,可以觉知到广州白云山下面有三只蚂蚁正在搞三角恋。(众笑)而且前世它们三个都搅成了一坨,空间和时间就会被突破,到了这个层面就叫大圆镜智。并不是说这个东西好大好大好大,把它想像成好大,它一点都不大,也一点都不小,没有什么大小。只是不再有任何的疑惑,称之为大圆镜智。
当年一个外道问佛陀:“这个树有多少片叶子?”他随口就回答。这种随口针对你的回答就叫做妙观察;无所不知叫做大圆镜;大圆镜里面单独对某种问题进行清晰的应化、了知,就叫做妙观察。其实是同一个东西。
然后,能对诸尘不起爱憎,即是二性空,“二性空”即是平等性智。什么叫做“二性空”?我们前两个禅七都讲过,还有人记得吗?“即是二元性空”,能所分别本性都是一致的,叫“性空”。什么叫做能对诸尘?“尘”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对所有的现象不起爱憎,这个说来容易啊,你做得到吗?
我们为什么要夺己啊?单空不停地夺啊、射啊,为什么啊?就是要破坏我们的心本能的只爱这一坨(身体)。你说:“不是啊,我还爱我老婆!”那是因为你有这一坨(身体),希望老婆爱你这一坨,所以你爱她。这是本能的爱自己,自然起爱憎。
还有依据过去的经验,如果我是唐朝人,一看到肥的女子就喜欢“哇,好美啊,杨玉环!”如果我变成一现代人,一看她瘦成像竹竿“哇,好美啊,赵飞燕!”过去的经验就来了,所以没办法起平等的。过去的经验以及作为个体,各种伤害、不伤害、安全这些东西,凑成很多的东西,不起爱憎说是这么说,但做起来却非常困难。
我们为什么要修空性呢?就是说所有的现象呈现在我们那里,其实唯一一个光明。光明依据我执跟法执呈现出不同的形象,我们不要著在相上。不要著在相上的意思,就是不去对所有相的作用产生心、情绪、意识的跟随。所有的相呈现出来,安住在它的本质里面,这样才能真的不起爱憎。不然我们要靠平常的修行去观想,比如说她很漂亮,“漂亮有什么用啊?哼,漂亮还是要轮回”——出离心。这是一种训练,它是对的,但不是究竟对的。比如别人欺负了你,“你打我,还帮我消业,你是我妈”——菩提心。菩提心其实也是一种训练来的。
真正的不是的,哪有打我啊?没我没他,一场游戏而已。看的时候,能看的已经不从这里出去了,他是从那里出去的,哪里啊?那地方没点的,知道吧?它就是一种单纯的明觉,在明觉当中这一坨、那一坨全都跟单纯的明觉一致的东西,那个叫做“郁郁黄花,皆是般若”、“各位傻瓜,皆是智者”(这有点不好意思,各位智者,皆是佛陀。)
这是观察点变了,他因为长年的训练,觉知到他发现了本体后,观察点全都用本质去观察,而不站在“我”的立场上,也就是我经常说的“立场”。其实真正的修行证悟就是立场变了,观察点全变了。我们的观察点全都是居于我执的,所以需要保护、有爱憎、不平等、起烦恼,但心觉知到了空性,什么样的观察怎么都是从心出去的。你说从眼睛看,没心你看什么啊?我把你打昏以后,你用你的眼睛去看啊?看不了的,一定要用心去。你去摸东西也是,你没有心怎么摸啊?比如我给你打一针麻药,把你的神经麻醉了,然后摸你,你是没感觉的,是不是?什么都来源于心,心才是真正的认知者。
心要是经过末那的污染这么出来认,那就对不起,你是你、我是我,羊子不跟狗搭火,苦难马上就出来了。现在我不是从这里出来,我直接这么出来了,本然、明然、清然、寂然,自然就平等了。本然、明然、清然其实就是大圆镜智,所有的现象其实就是那个清然、明然的一种显发,法性游舞,这样才对。笼罩的话,好像还有两个东西。
这个就是平等性智,他能不平等吗?不管你高矮、胖瘦、好坏、是非、贪嗔、恨爱,俱皆圆明。修行也是这样的,认知也是这样的,有多复杂吗?一点都不复杂,最关键的是你能认知那个本性吗?禅宗就是这样,逮到那里去,抓住那个东西,死劲地往那里搞。
二性空其实就是能所平等了,能所分别、二元对立消失。我们经常说为什么会有轮回?就是能跟所,二元永远都对立的。最根本的对立,有所境上的对立,比如水跟火,就是经常说的矛盾啊。但真正的二元对立,一定建立了能所。而在大圆满、禅宗这一派讲法里面,一般把人我当成“能”,庸俗的能。(当然这个不是完全正确,但它特别有效。)如果从法理去讲,那不是的,因为人我是能的话,那八地菩萨也有能所的,但他已经没有人我了(这个法理弄得太深了)。其实你只要把人我消失了,不用害怕做阿罗汉,你做不了阿罗汉的。有时候我们连坏人都做不成,我们如果不好好修行,你做什么坏人啊?你禽兽不如,会堕地狱的,所以不用担心这个。
所以大圆满来得快,它一下把人我给你拔了以后,烦恼就减轻了。其实最影响我们的,就是各种各样的烦恼(痛苦、纠结、整天馋啊……)。很多时候,我们回忆起过去前半生的烦恼,有哪一样是有用的?只有一个烦恼是有用的,我为什么还不解脱?你前面的烦恼,比如钱啊、财啊、家庭啊、儿女啊,为谁辛苦为谁忙,最后到老一场空,甚至有些都不用到老就全空了。所以很多烦恼是没有用的,但它就是影响你。你根本就没办法抽身出来,人我一减轻了以后,那个修行的力量会很大的,法执不在话下。特别那些学禅宗和大圆满的人,让你一下子就上去了,直指人心,单刀直入,非常容易明白的。
六祖说:“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以前理解不深,现在觉得真了不起。如果是那个人“砰”一下就开了,哪有什么开不开,本来就是开的。只是他的头脑看着自己,把它抬起来,然后无了,就这么简单。但他就是不干,一定要看自己,也就是心一定着在自己上,永远都这样。原因是这个习性太重了,他没有办法、没有能力不要自己。
禅宗说:‘你不敢自肯承担!”其实谁不想自肯承担啊?关键是他承担不了的,怎么承担得了啊?比如有些人精神有点问题,老是认为自己要死了,你跟她说:“你不会死的,你死了那么多次都没死啊!你说了那么多次要死结果还没死,不觉得无耻吗?”她不行的,她也不想受这个影响,但就是不行、做不到,她的心力根本不行,就是觉得自己要死,然后引起恐慌。
那怎么办呢?要去修行这个心啊,除此以外都不行的。吃药是不管用的,吃药只是通过一些物理性得到暂时的摆脱。因为一切是心的显发嘛,你看十二因缘里面,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就是精神到根(物质)中间的精神活动;到了色的时候就影响身体了,力量太强大的话,感觉到不舒服啊、紧张啊、难受啊、各种各样的东西就出来了。
那怎么办呢?要么通过禅定把行扎住,不准它行了。无明缘行,禅定的时候慢慢心就不动了,而最好的方法就是改变无明,最厉害的无明是什么?就是人我执。那怎么办呢?发菩提心,拼命修行菩提心——“我不爱我自己”,训练这样的心。但它是不是最究竟的呢?不是的。最究竟的你会发现根本就没有我,哪里受什么伤害啊?但开始要这么去修行,慢慢心就不太在乎自己受伤了“你要来伤我,来来来,来啊!来啊!互相伤害啊!”(众笑)然后他就不怕伤害了,这好简单啊,修行哪有多复杂嘛?
无明缘行、行缘识(分别),识这个分别,我们修行也可以去训练的。不分别是禅定,正确的分别是观想,明不明白啊?所以我们可以去念咒啊、闻思啊、观想啊等等。你看十二因缘嘛,切断十二因缘就可以摆脱轮回。(大家知道十二因缘吗?《中观根本慧论》马上要开讲十二因缘品。)
识缘名色,到了色就比较麻烦了,因为色叫坚固妄想,坚固妄想形成了作用以后很难改。比如我现在形成了这么身体,大家都看到我这个身体的,肚皮那么大,只好穿背带,为什么呢?因为我肚皮大啊,身材就像个梨子,戴皮带的话会“悾”掉下来,这一掉下来就真的像大圆满行者了。而我又不是的,那就算了,吊个背带,哇,好端庄啊!(众笑)
到了色就比较麻烦了,很难改,比如我现在这个样子,我要马上变成小鲜肉,变!(众笑)你们可以观想,但是变不了的,因为它已经坚固妄想了。如果我通过长年的观想修行,我这个执著变得很轻的时候,近缘的师兄会看到很多很奇怪的现象,——哇,金刚萨埵!哇,文殊菩萨!会变成这样。
以前亚青寺的阿秋喇嘛,有些人会看到他这会儿是一个金刚萨埵,那会儿又是一个什么相。当然看到这些得跟他近缘的这帮人,或者有一定观修能力的人,了。然后我也去看了,瞪大了两个铜铃一样的眼睛,眼睛比赵薇还大,结果我看到的还是阿秋喇嘛。(众笑)
“二性空”的意思大家听得懂吗?其实我讲这些东西对真的修行人是非常有用的,如果你是个假修行人,也有用的。为什么啊?按照种子学说,你已经被下种了,诶,洗脑正式开始!(众笑)很简单,我干的事就是洗脑来的。是不是叫洗脑啊?就是洗脑来的,因为你满脑子脏东西,不给你洗干净,咋办嘛?
社会上说的“洗脑”是污染性的,他不准你听、不准你说、不准你辨析,只给你灌输一个东西:“世界是物质的,就是物质的!你要去听其他的,对不起,不给你听!”我们有这样吗?——“你要经常去看,多听多想多对比。”敢让你多听、多想、多对比的,怎么叫洗脑呢?那叫做开发明智,听得懂吗?(这些不能说得太多,说得太多要出问题。)
“能入诸根境界,善能分别,不起乱想而得自在,即是妙观察智。”诸根境界是哪些诸根境界?眼睛看的、耳朵听的、身体所感受到的、鼻子闻到的。“善能分别,不起乱想而得自在,即是妙观察智。”什么叫做善能分别?以前我在五台山给大家讲的一个法叫做什么?区分五蕴,那个叫做善能分别。但这个善能分别,我们很多时候马上会想到意识去,开始学习我们就用意识去分别,《百法明门论》就是去学这些东西来的。万法可以分成几大类,有色法、有心法、有心所法,等各种各样的分类。
“能入诸根境界”,我们的觉知能够随着我们的六根一起进行游舞,其实六根就是心的游舞,就是我们最根本(圆明觉知)的游舞。在游舞的同时,不是一个好像死死的东西来的,它可以任由诸根的境界现起,清楚地知道它是什么。在圆明的境界中知道的时候,就是我们在五台山讲的区分五蕴,直觉地知道这是身识。
其实很多人修单空都达不到这一点,修单空在所上有几个要求?要周遍、要通彻、要清晰。而其中一个要求是清晰,清晰是什么?它是空的,但你清楚它是什么。比如这是花,它是空的,那它是属于哪根哪蕴?眼识的对境及眼识——我觉知到的东西和能看它的能力(见分这一部分)。六根?十二处?见分就是我能够觉知到我的眼根这部分。然后眼根,跟这个眼睛所看到的对境,还有眼根跟眼识产生的相(后面亦复如是),加起来就叫做“十八界”。
在这个觉知中间,你是不是要去想呢?想就完蛋了,那个觉知就会被破坏掉。想要放在前面,要去闻思,不停地去看这些东西,看的时候要和自己的心做对应——哦,这个是相分。体会一下能见的能力是什么?见分。怎么体会呢?我能看它嘛,还能可以看他、还可以看她,看他的同时这个能力一直都在,这个总的能力叫做自证分。这个总的能力,我敢肯定是没有问题的,叫证自证分。
我见到就是对的“你看到了花吗?”“我是看的了。”“那是花吗?花是黄的还是红的?”“是黄的。”对方问你看到的真是黄的吗?“是黄的。”我想问这个是叫证自证分吗?——这叫红绿色盲。(众笑)但你敢肯定自己见的那个能力是的。为什么你是错的呢?其实对他来说,他不是错的,他的错是观待于其他人看到都是红的,明不明白啊?如果大家都是红绿色盲的话,正常的那个人是错的,听得懂吗?所以那是一个规定。但证自证分就是我确定了“我看到的就是这个东西”,就可以了,我证明我有准确的看见的能力,这个是从唯识四分这么去讲的。
你还可以从其他角度去讲,比如从五蕴,这个是属于色蕴里面的眼识。然后我生起了愉悦感——受蕴。马上头脑里面生起个念头,在觉知中间是可以生起念头的,不要认为一个念头都不起,不是的。比如“啊,鲜花送美人,但是一看周围好像没有”,当然这样说法不对啊,周围好像有——这就属于想蕴,甚至那种直觉力也是想蕴。然后生起的愉悦感带动各种心识的波动——愉悦,消失、又生起、消失;欢喜,消失、又消失——知道这是属于行蕴。产生不同的眼识、耳识、心识,其实就是分别——识。这是从五蕴的角度去讲。
这些一定要先去读书,而真的觉照时哪里去想得了那么多啊?你想那么多是个傻瓜来的。如果从闻思去的人,就可以这样,其实闻思唯识也好,甚至《俱舍论》也好,本身就是一种修行。只是闻思的时候,不要死记硬背。很多人参加了小组的学习,学了几年,除了一头青包以外,没有什么进步。原因就是他死记硬背,这是一个错误的读书习惯。文中牵涉到的名相,人的意识如果不跟一些具体的对境结合,就叫做理论不跟实践结合,其实就是不跟一些对境结合。
比如眼识这些东西,我一定要去体味它。我学的任何一个心所,比如贪,我一定要去体味这个贪是什么?很简单,比如我对人民币、美金的贪,这个每个人都有,我天天想着人民币,心里面有一种欲求,强烈想把它抓到手的感觉,随时随地眼睛都离不开它,这个大家都可以感受得到。
我曾经在银行看到一个储户在数钱,(师兄模仿:在舌头舔一些口水,一张一张地数着手上的人民币。)他看那些又脏又臭的钱的眼光,就像我看我女儿是一样的。你就可以体会到:哦,原来这个就是贪!不要把贪老是落在一个好看的对象上,你要体会到自己内心里面那种像湖水一样的感受,明白这个就是贪。
嗔也一样,嗔啊、嫉妒啊,这些我们每个人都能体会好多。稍稍别人比自己的待遇好一点,特别是佛教团体里面,上师的眼睛看某个人都不能看久了,否则旁边的师兄就会认为上师不平等。有很多这样的现象,然后生起那种不爽或者不满、憋屈,你可以去区分——这是嫉妒。这种不满——是轻微的嗔。
其实这就是学习来的,而并不是去背嗔——性相是什么?背完了以后,第二天起来忘得干干净净的。为什么学了那么久,通过闻思还进不去呢?因为他老是死记硬背,不拿到身心上进行印照,所以要学习进行印照,这是比较慢的一种学法。
快的学法,何必呢?不管它是贪还是嗔,总是一种觉受、一种波动嘛,你只要觉照它就行了,这就是中观。虽然它还不算单刀直入,算钝刀直入,单刀直入就是大圆满了,这个一般人玩不起,因为那把刀很贵的——大马金刀!我们都认为中观属于钝刀,钝刀割肉比较疼,但是管用,为什么?价格便宜!
虽然要靠思维去,但它总比刚才学的那些名相快一点。我不管你是这个蕴那个蕴,我一觉知到你——假的,就来了。我根本不管它,我是区分不清楚、我不知道啊,有时候我甚至会把它搞错。我们经常会把身体的受(身体的感受)跟心的受(心欢喜的受)搞混,没关系啊,不管它是心受还是触受,它总是“受”嘛,只要是心生起的感受——假的,完(OK)了!这个就来得比较快一些。
所以妙观察智是什么?“能入诸根境界,善能分别,不起乱想而得自在,即是妙观察智。”什么叫做不起乱想而得自在?因为你看到一个东西、听到一个东西,就开始思维乱来了——好坏、贪嗔,就开始起分别,有用没有啊?是不是明天把股票卖出去,后天再买回来啊?
我们不要这样,你修行的时候,任它起伏翻转,我执一个空性(单空)。如果你发觉了大觉性(空性)以后,就觉性就行了,不管什么都是觉性。那是很放松的,单空修到后来是很放松的,是非思维性的东西。觉受性的单空,随便什么东西在他的境界里面生起都可以,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生起的,不管是什么,消失就消失,生起就生起。色受想行识、六根、十二处、十八界随便它,不用去分析这些,来一个空一个,这是单空的修行。
“不起乱想而得自在,即是妙观察智”,如果单空或空性修到很厉害的时候,我们可能说不出它的名相,因为没学过什么经论,对身受或心受分不清楚。但在你心里面是清楚的,你知道这两个是不同的,你长期观察它,就越能够清晰它。
而我们现在是直接去感受它各种各样的苦难,其实我们的心是不知道它是什么的。有些人互相之间说自己的心得、说自己的感受,都说不清楚的,两个人在鸡同鸭讲的,嘎啦嘎啦嘎!为了表达清楚,我们才建立了很多名相,如《百法明门论》、《因明》、《唯识二十颂》、《唯识三十颂》、《五蕴论》、《摄大乘论》,好多这样的东西,就是为了沟通方便。
但是如果你真的修单空,为什么有些不读经论的人也可能成就呢?遇到一个好的上师:“你就这么给我做了,不管它生起什么感受,你就跟我说!”那些成就者觉得很简单:“嗡玛尼贝美吽,搞定!“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当下照见五蕴皆空,这是当时圆瑛大师把它分开的读法。至于分得对不对,我们先不考虑,可以按照这个方法去,也可以“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那时候当下五蕴皆空。
五蕴就是各种各样的现象都出来,不管是什么现象,你区分不清楚都可以空。但是你空下去以后会清楚它们的不一样,你会知道缘起的不同,这个就叫做“清晰”,到一定时候一定会这样的。如果只是朦朦胧胧的一个空的东西居多,而对空中间各种各样的色相、心所搞不清楚(其实你不一定要清楚书上的名相,只要你心里面清楚),就说明你单空的程度不够,听得懂吗?修单空的人听得懂,没修单空的人当听懂了,也可以的。
那么“不起乱想而得自在”,就是不受影响了,这个就是他认为的妙观察智。妙观察智的“妙”在哪里呢?要清楚你的五蕴的每一个表现,你可能套不上佛教的这些名相,但是你自己知道。如果遇到一个比较对味的上师,你们就可能交谈下去了。当然如果你要接受上师的教言,他们的一些派别、一些说法,你还是要去了解的,不然你们俩说一个词的味道都不一样。
比如我今天喝一杯茶,“哎呀,这杯茶好清甜啊!”我用了“清甜”这个观念,但另一个人听到了,结果拿来一喝,“哎呀,好苦啊!”原来我的清甜在他那里是苦。所以我们可能对一个名相在自己身上的体味都不同的,你如果要沟通,就要学这些名相;如果不沟通,你加不上名字都可以,你只要清楚知道原来这个是这个、那个是那个,就说明你觉照自己非常仔细了。
好比你看一个地方多了以后,它各种各样的差别就出来了,对不对?你如果不清楚的话,就会朦朦胧胧的一坨。我们从来不关照自己,所以不了解自己,对于痛苦是怎么回事、欢乐是怎么回事,都搞不清楚。这个就是妙观察智。
“能令诸根随事应用,悉入正受,无二相者,即是成所作智。”本来成所作智是佛陀各种各样的功能,比如以报身的形象去度化菩萨,以化身的形象去度化凡夫,然后展现出各种各样的能力。但这里禅宗就是不从相上去说,而从能上去说,这就变成了在修行上去体味成所作智,或者是其他的智慧。
成所作智是什么呢?“能令诸根随事应用,悉入正受,无二相者,即是成所作智。”什么叫做能令诸根随事应用呢?不是坐在那里老是去觉、觉、觉,安住、觉性、大圆满。不是的,你随便怎么都行,你可以动、可以走、可以睡觉……
我们以前经常举铁牛禅师的公案,他在禅堂上就开始睡觉,而他旁边的首座就坐得尚好。大禅师过来看到他在睡觉,也没有理会他;然后看到首座坐得那么好,首座以为会得到表扬,结果一巴掌就下去了:“你看铁牛修得多好!”(众笑)他就是能够令诸根随事应用,悉入正受。这个很难的,就是全部归到最正确的空寂圆明的觉受里面,归到完全的法性里面。
为什么是空寂圆明的觉受呢?他说是“无二相者”,就没有能所的分别,所上也不会有分别,全体一味。其实就是保持你认知的觉性,没有什么了。但保持觉性不是让我们全心全意地“觉性,逮住它!逮住它!逮住它!……”那是疯子,逮住的一定不是觉性,那是觉性在发傻。觉性明白了,什么都是觉性来的,也就是他吃饭、睡觉、行为、拉屎——运水与搬柴,神通并妙用,俱皆法性。这时候就是所谓的成所作智,它完全是修行的,禅宗所谓的“行持”就是这样的,座上叫修,大圆满叫“行持”。在头脑里面先建立这样的见解,然后延伸到见地叫“见”,其次在座上去扩展加深这个见地叫“修”,在平常的生活中把这个见地执行起来。“能令诸根随事应用”,就是吃饭、拉屎、睡觉、走路,全部诸根的应用都处在法性里面,随事应用。然后“无二相者”,就是圆明一位,这就叫做成所作智。
在禅宗里面,说的完全就是修行,那么我们能否做到呢?这里面的关键就是你要认识法性,你不认识法性是不行的。要认识法性怎么办呢?——三主要道。很多人都想:“能不能直接告诉我法性是什么?”可以告诉你是什么,但是你绝对懂不了。你的认知方式连觉知都不是的,你会直接以头脑的方式去记住:“哎呀,我知道法性了,湛然空寂,圆明不动。”法性是什么?“湛然空寂,圆明不动。”就会变成了意识。
然后通过禅修,慢慢变成一些境界,更惨!意识你弄他两下就弄翻了,境界有时候弄不翻的,甚至有些人生起很坚固的境界,比如什么都消失了。以前禅宗里面形容光明:“光灼灼、圆陀陀。”有些师兄却:“我真的看见了一坨光灼灼、圆陀陀的东西,好亮哦!”这真的是神经病啊!所以证悟很难弄,难的原因是什么呢?当然我们说的还是一些认知上的毛病。
其实认知前面都有一些毛病的,你的心根本就摆脱不了一些最基本的执著。你不爱你的“他/她/它”吗?儿女、钱包、荣辱,世间八风就来了。你根本连这些都离开不了,整天在里面受尽摧残,但是百折不挠,而且痴心不改,我们是不是嘛?谁说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不受罪的,有的站出来!你没得过感冒?从来都是快乐的?不可能嘛,你坐在这里至少被那个空调吹得好不舒服。有很多很多的痛苦,但还是痴心不改,为什么呢?蠢的嘛!根本原因是蠢,真的没办法。
然后你说你不爱自己?你有了自己就一定会爱自己,你控制不住的。你的心会误认为除了个体这么来认知,就不会有其他的认知方式了,根本原因是什么?还是蠢嘛!所以太难了,难的原因是什么?根本不在于后面的圆明觉知不好认,是因为你前面的东西离不开,所以首先要离开。
所有的菩萨下来不是只为大家指示最后心性的,那个东西真的不难,如果你是个根器的话,分分钟钟都开悟!最难的是什么?把一个木墩或者是一遇到风就飘的狗尾巴草,把木墩变成有生气,把狗尾巴草变成木墩,把那些根器慢慢一步一步培养出来是很难的!
大家也是一样的,要闻思、修行,一步一步把自己真的变成根器,变成如六祖说的那种上上根器。你说那个好难啊!那个不难,难的是你要离开这些东西。你看《六祖坛经》里面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就是你要离开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慢慢就好了。
而我们不是的,也许我们在打禅七、开法会,或者小组学习的时候,我们像个修行人,但下去以后就不行了。其实我们要真的泡在佛法里面,真的要“泡”佛法,很早以前我就跟大家讲了,要“泡”佛法,不能“赶”五加行。或者某个阶段我一定要把它学完,好像在为谁学习一样。学生去学习的话,毕竟还有个毕业证嘛,还可以拿到证书找工作嘛,你赶了以后有什么东西啊?
当然你说赶完为了加入密法班接受窍诀,这个可以的,我也觉得没问题,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密法太难了、太无常了,说不定不接受就没了。你可以先去接受,但是你要清楚,那个东西只是为了缘起上你接受的那一下,而接受的时候大部分人基本上是听不懂的,也许有个别奇葩不听就懂了也有可能。但大部分人就是听不懂的,你可以马上把它接受下来,这也没问题。但是回来以后,你还得“泡”五加行,让你的身心真的变成一个上上根器,能够被人直指心性、见性成佛,见性真的就成佛的。
大家不要认为佛在你面前的话,就会马上出现光圈、千叶莲花,然后有香气,坐得也很庄严。其实不是的,你的认知力就是佛,那个东西就是了,没有其他什么是,你只要把它找出来、安住、修行,最后彻底明朗就可以了。首先要有见地,见地一定要确立,然后能否在上面安住?能否摆脱这个安住?如果摆脱不了安住,说明还是有问题的,最后是不是完全地、彻底地明了它无修,就是一个不需要修的东西,要自己检验自己的,很容易!
但是难在什么呢?前面一定要离开,一定要准确地观察自己。大部分人是不观察自己的,真的不观察自己,好多人误认为自己开悟了。也可以说你开悟了,只要问你:“什么叫做本性?——”缘起性空。“性空是什么?”——明空双运。你也算逻辑上开悟了。
然后你也可以说体会到了空性,“我真的体会到了,就是那个!”虽然你是个王八蛋,也叫开悟了。其实不能这样,你要确定自己依据这个真的可以成佛。这样骗自己是没有用的,你去骗别人也没有用的,现在谁会信你啊?你去跟别人说自己证悟了,只有傻瓜才会相信你;如果傻瓜相信你的话,你跟他一样傻瓜!
这些东西没有用的,不是去哄别人的,更不能哄自己,知道吗?所以一定要有用,有用是什么?首先自我烦恼要消除。这是第一个。第二个个体感减弱,不太关心自己了,你的心不自觉地想去利益他人。好了,这个开悟真的是有点味道了。然后各种各样的书一看,确实都懂,然后对自己的直觉认知非常的清晰明了。经常随时提起来问自己:‘哎呀,是这个!是这个!”而且绝对不会错,一千个佛来你面前说:‘你这个不对!”——“去,有相人说无相话!”你敢肯定,用不着去跟别人证明什么。佛法的妙用就现前了,那些智都可以了,所以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问:“束四智成三身者,几个智共成一身?几个智独成一身?”
答:“大圆镜智独成法身,平等性智独成报身,妙观察智与成所作智共成化身。此三身亦假立名字分别,只令未解者看。若了此理,亦无三身应用。何以故?为体性无相,从无住本而立,亦无无住本。”
大圆满如何从本体上去说法身、报身、化身?“空性”这种特点称为法身,万法没有实质、心也没有实质,“没有实质”的这个特点叫做法身;没有实质不是指什么都没有,它有圆明空寂的觉知,这个觉知就叫做报身(光明);刚才说了,光明有觉知、遍知的能力叫做化身。
大圆满从应用上去说的话,空性本体(觉性本体)就是法身;然后呈现出阿弥陀佛、药师佛,这些度化菩萨的就是报身;密宗里面讲,从本尊里面再根据情况,在六道相应的众生面前显现出他们该见到的样子,就是化身。
如果你是无著菩萨,修行不好的时候,你什么都见不到;修行稍微好一点,你见到的就是一条母狗;运气再好一点,就见到上师了。所以大家都算是根器比较好的,大家都有上师嘛?没上师的举手!(真的有啊,你是怎么混进来的?)(众笑)
这就是这些智跟法身的对应关系,确实是这样的,因为化身一定要去利众的,所以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利众才会有用,如果没有众生去度的话,他观察什么啊?也不用那种能力跟神通了。“平等性智独成报身”什么意思呢?那时绝对没有我执的,它弥漫一切,这种明力没有点、无所住。然后这种明力要呈现出来去度相应的菩萨,会形成本尊,比如毗卢遮那佛、五方佛这些形象,所以叫做独成报身。
“此三身亦假立名字分别”,为什么假立名字分别呢?这些报身也好、化身也好,都不是实有的,它是应菩萨的缘和众生的缘而生的。“只令未解者看”,就是你还没明白真正的法性,不是大圆满成就的时候,只令他看。他看的原因是什么呢?你可以通过现象去领会本质。
比如有些人通过金刚法((生起次第观想))去修本尊,也可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是属于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的修法。无相圆满次第就是透过本质了解现象,这是哲学用语。就是我们直接明白了空性,然后倒过头来去区分这些现象,单空就是这样修的。比如我们去空空空,空到越来越清晰的时候,我们就会知道这些现象的规律性、它的不同——妙观察智,我们可能叫不出它的名称,但是就会知道。
现在我们的觉知力就是朦朦胧胧的这一坨,你能知道自己身体经脉的运行吗?比如有些师兄到了香港以后,他会知道这里的肝肾不用怎么解毒的。有的,而且他的修行也就二不跨五的,也就是还可以,但不咋地。他都能体会到这些,他会知道这个脉是这样走的,他甚至走到一个人面前都会感觉到你会怎么怎么样,觉知力在开始扩展。
空性修到一定时候,会对很多事物清晰,对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心的各种现象清晰。但大部分人是朦朦胧胧的,随着习气就走。快乐是什么?痛苦是什么?根本不清楚。怎么把我们的情绪化掉,变成不变的喜悦、松软,我们对此也没办法。
我们可能去学一些心理学,加入一些乱七八糟的班,最后享用各种各样的鸡汤,回来发现,除了因损失了钱积累了很多上当的经验以外,不起到任何的作用。但是你照着佛法修行下来的话,绝对不是这样,它会变得清晰,成为妙观察智。但如果没有明白本性之前,可以通过有相的方式去进行修行。
“若了此理”,如果明白了本性的真理;“亦无三身应用”,用不着去区分什么法身、报身、化身;“何以故?为体性无相”,本质的东西是无相的,就是我们的根本觉性是没有相的(没有样子的),所以你找不到,但你能够证悟它。你证悟它的时候,就叫做“找到了”,但是它又无相,所以你证悟了这个“找不到的东西”,就叫做找到了一个“找不到的东西”。
“从无住本而立,亦无无住本”,这又在解释本性是怎么回事了?心因为无住,可以开始去体会它的本质——“应无所住而生起心”嘛。很多人去追追追,无住、无住,然后他就住在无住上了,其实无住也要丢。禅宗里面曾经有一句很著名的禅语:“有佛处匆匆过,无福佛处莫停留”,听得懂吗?是的,因无住而生其心,但是我们不能住在无住上,所以“亦无无住本”。去掉无明,连无明尽都要去掉。这个有点难,其实就是认知到本性一定不是认识的一个东西,没有一个东西。真的无住,连无住都没有,单空就是以无住去修的,其实它要坚持一个“无住”,无住、无住、无住……一直这么无住下去,最后他要去丢掉无住、丢掉空性才行。
今天我跟一些师兄在聊天,他说有位师兄教他觉知,那个觉知是没有方向、没有住点的,然后他一直在那个觉知上下去了。他也不去发现这个觉知在哪里?好像这个觉知就是无住的。然后我就告诉他:“你能不能把那个认知点(无住)放在丹田里面?”他就不干了。既然你无住,为什么不能放在丹田那里呢?所以他住在自己概念里面强执的一个“无住”上,所以我们要去发现自己这些莫名其妙的执着,很复杂的。也许你破坏了一个无住,结果又建立了一个无住;再把这个无住破坏了,又建立了……
要怎么样才叫彻底的桶底脱落、虚空粉粹呢?这就需要一些窍诀,我每次说到这里就不说了,你们是不是很生气啊?“你想干嘛,为什么不说?想卖钱啊?”我就是想卖钱,钱就是你必须要有菩提心,你拿菩提心来买。你没有菩提心,说这些都是扯淡的,怎么说都等于零,而菩提心是最贵的,只有菩提心买得起这些东西,你花这些人民币、美金不算什么!(当然我在开玩笑,其实我也不懂的。)
大家要去修前面的出离心和菩提心,这才是重要的,有了这个什么都不用愁。你说:“明白本性好难!”你只要有菩提心就可以了,菩提心可以命令自己的,我命令自己成为菩萨,我命令自己这些事上就要以菩提心的心态去看问题。
这样反反复复地磨砺自己,而心真的会慢慢变的。刚刚开始的时候,可能有点痛,然后会很剧痛,最后好了。又开始有点痛、又剧痛,又开始有点痛、又剧痛……你什么时候不痛了,诶!可以了,那就开始了!发菩提心开始都是痛的,如果发起只是愉悦啊、感动啊、流泪啊,那叫加行。(众笑)
有些人发菩提心很感动啊、流泪啊,搞到周围的人都感动得不得了,但这些人你不能去伤他的,他一痛眼泪就马上收了,接下来就恨了,或者是仇恨的泪水就出来了。所以我们要去观察自己,这个你说它难也不难。
“从无住本而立,亦无无住本”,“无住”的意思是什么?心没有出发点,没有来处、没有去处、也没有住处。如果要详细解释没有来处、没有去处、没有住处是怎么回事?就会变成大圆满窍诀。如果不详细解释,只是句子的话,就变成了经论、就变成了思考。
如果我们依据这样的经论解释,可能感受到了一点无住,有时候挺管用,但可能就著在上面了。著在上面,在《楞严经》里面叫“知见立知”,本来是个好东西,被你形成对境去强执就变了。要丢掉这个东西,其实有个反复的过程,所以很多初初开悟的人,第二天没了。然后思考、思考、思考、觉知、觉知、觉知,上师加持或者流一场泪,上师欺负他一下,哎哟!一会儿又有了,哎哟!一会儿又没了。就这样的在里面折腾,但到最后他一定会很踏实的,完全不用想,所有显现俱皆法性。
但你不能听到“所有显现俱皆法性”,然后法性、法性、法性,“砰”一耳光打过去——法性,假的!会变成这样。你根本就没办法让你的领悟真正地始终处在那里,为什么呢?它本来始终都在那里,你的心会被你的两个执带走,带走就把它丢了,就这么简单,所以去消除前面这些执是最重要的!
今天的交流到此结束,现在开始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顿悟入道要门论》第16课
- 《顿悟入道要门论》第18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