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接着昨天的内容继续交流《顿悟入道要门论》。
问:“从何而修?”
答:“从根本修。”
这句话的意思是既然你想顿悟,就要去抓“根本”。佛教的修行分为“渐门”和“顿门”,其实渐门和顿门都是需要从基础修起的,但由于人的根器不一样,有一部分人沉浸于渐修的时间和精力可能要多一些;而另一部分人虽也是从渐门入手,但他逐渐修持的速度比较快,很快就走到了迅速明白本质的方面去,这些人属于渐门中比较好的根器,注意力集中在根本去入手。
问:“云何从根本修?”
答:“心为根本。”
怎样才能从根本迅速明白本性呢?要去观察和修行你的心,这谓之为“根本修”,也是顿门的主要修行准则。很多人会问:“佛教本来是从心修的,根本修是顿门,而渐门还不也是从根本修啊?这怎么区分呢?”
其实“心的根本修”有两个方面的区分:心的本体为根本(顿门);心的作用是渐门。我们可以从心的作用上开始修,也可以从彻底明了根本的心是什么开始修。顿门就是要去明白心到底是什么,主要的修行力量主要集中在“心是什么”的问题上,而不是在心的作用上。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个世上所有的一切,不管你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其实全都是心的作用。昨天我说过会在交流经论的时候牵涉到世界观,其实这就是世界观——认为这世界一切的现象,不管是物理现象还是精神现象,都是心作用的结果。
当然,与佛教世界观相对的还有两大类,一类是认为世界上所有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质,这对我们来说最熟悉了,几乎成为现在社会的主流思想。还有一类认为世界的根本不是物质,也不是我们的心,而是外在的一个客观精神实体。比如上帝、安拉、大自在天,甚至给了一个不知道是精神实体还是物质实体的词汇——“大自然”。
还有一种介于大乘佛教和唯物主义之间的小乘佛教,有人就疑惑:“为什么跟唯物主义扯上关系啊?”他们在最基础的认知哲学上还是有一点点关联,是什么关联呢?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根本是物质,否认了精神是一个世界的根源,它认为精神完全是物质运动的结果。
小乘佛教认为世界的根本也有物质,但是除了物质以外还有精神,它把最细微的精神称为“无分刹那”;最细微的物质称为“无方微尘”。小乘佛教承认有物质和精神,只是不承认由物质和精神因为业力而组合起来的“人我”。所以,他们的修行只要把“人我”消除以后,就没有承受苦难的主体了,他们认为这就是“涅槃”。
这就是小乘的世界观,它跟唯物主义在一定层面上有一点点类似,但在根本上还是不同的。为什么呢?因为唯物主义是一种“断灭见”;而从究竟的层面去说小乘的话,它应该是一种“常见”。什么叫做常见呢?它认为最细微的物质是实有的,最细微的精神实体也是实有的,这些都是一种常见。
而唯物主义既是常见又是断见,因为它认为物质是不灭的,比如物理学的“物质不灭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这些都是在昭示物质不灭的世界观,就是一种常见;唯物主义的断见表现在哪里呢?它认为生命只有一期,生命是物质运动的结果,我们也是物质运动的结果,这一期的运动形式一结束,生命就彻底没有了。所以,唯物主义既是常见又是断见,但我们一般会说它是“断灭见”,原因是什么呢?因为这种说法的立足点是集中在精神上的。
佛教的小乘是一种常见,那真正的大乘佛法是什么呢?大乘佛法认为这一切的现象全都是心的产物,既然是心的产物,就要去问心是什么?当我们去看心是什么的时候,会发现我们的心跟外面的物质实际上是一样的,都呈现为空性的特质,所以我们认为世界的根本是空性的。
奇怪的是,唯物主义也好,外面的客观精神实体也好,都总有一个对境,以至于我们可以去寻找和崇拜等等。而“空性”是什么意思呢?你找不到一个实有叫“空性”的本体,但是你不能说它没有,因为这世界上确实没有一样东西叫做“没有”,也就是你永远没办法把“没有”拿给我看或者了解。
比如这个杯子放在这里叫做“有”,针对这个杯子拿开了,我可以说这个地方的这个杯子“没有”,但我却不能说有一个东西叫“没有”。比如“虚空”是指没有,其实那只能叫做“虚空”,不能叫“没有”。所以,“没有”这种事物是不成立的,“空性”这种实有的事物也肯定是没有的。
那“空性”是什么呢?你就要花一定的时间去了解,你可以叫没有本质、明空双运、自心本性,但不管如何,它不是没有。但是,这是前辈先贤大德们,经过非常真切的、踏实的、具体的修行和朝内观察,最后发现的世界真相。
所以,直接去发现这个世界的真相、去发现这个心是什么,就叫做“顿门”,谓之为“从根本修”。还有一种人是没办法用大部分精力去寻找自心,长期被心的作用所困惑烦扰,而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他们为金钱、物质,以及各种各样的情绪所烦扰。特别是末世众生的烦恼真是难以胜数啊,去了一点烦恼又马上来了新的烦恼——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我们各种各样的烦恼简直是太多、太连绵了,这个整天被烦恼所肆虐的心灵,你想一下去寻找根本的心是不可能的,那怎么办呢?我们就要通过渐修,渐修就要去除我们对物质以及自我的贪着而引发的各种各样情绪的烦恼和身心的痛苦。
所以,我们就要去守戒、磕头、修五加行、集资清障,原因是什么呢?先从这个心的作用上修起,把不好的作用暂时止息一下,不要去烦扰我们的心,障蔽我们的观察,然后才去发现“心是什么”。
如果把主要的注意力运用于前面心的作用上去修行的,就叫做“渐门”。而运用在心的作用上修行的方法有太多了,共有八万四千法门,比如男女贪欲太强烈的话,就修白骨观;心太散乱的话,就修禅定;你太吝啬的话,就修布施;你脾气大的话,就修忍辱……六度万行就来了。
其实这些修行都是在修心的作用,让我们从“自我的执着”以及“法我的执着”所搅乱的心中慢慢回到一些好的作用上。什么叫做好的作用呢?利他!当你利他的时候,我执和法执的力量都会减轻,让心趋于安宁和清晰。走到一定的时候,你就要从根本上去修,这个根本就是心,所以“心为根本”。
有人说:“佛教里面什么都是讲修心的,那什么都是根本啦,而论中说的‘从根本修’还有什么特殊意义呢?”大家记住了,直接去发现造成这一切现象的本质,谓之为“根本修”。暂时没有这样能力的人,通过戒、定、慧(慧指闻思)先去修一些心的不良作用,谓之为“渐修”;而渐修到一定的时候,一定会走到根本的层面上去的。
还有一些再来人或者根器很好的人,一上来就开始从根本修,而且一下就明白了心是什么。这在历史上,特别是唐朝的时代就太多了,那时候的很多大德都是因为一句话就开悟了。然而,在禅宗的公案里面,往往只记载最后的结果,前面的苦修就不写了。
比如某某大德参见某某大德,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一巴掌或者一脚,甚至一棒打到水里面去就开悟了。我们听了这些事情以后,就只是记住最后那一下,而忽略了前面的苦修。其实根本不是的,我们不应该着重最后的那点故事,这是人类喜欢娱乐的心导致的结果,总期待那个很奇妙的故事,而忽略了别人前面的努力。
又比如夹山的开悟公案也很精彩,他本来是一个很厉害的法师,结果抛下了徒弟,徒步去找船子和尚求“根本”。后来走到船子和尚面前就背着双手装模作样地说:“寺即不住,住即不似。”意思是心如果有一个安住的地方,就是不对的,而对的时候就是不住的。
一个真的证悟者是很烦这些的,然后他被船子和尚一蒿打到水里去了,出于人的本能就想往上冒起来说话,但船子和尚看他想冒上来又把他按下去,连来三四次后,他的念头就不冒了,这时候的心就不再朝外了。
因为夹山是为了追逐“根本”而来的,他的心也深信船子和尚是知道“根本”的人,结果船子和尚把他反复地按到水里,使他产生了心的回观,而那个时候的念头是完全被剿绝的,也绝对不会再想到隔壁王小三借了他的钱不还。(众笑!)
加上他一直长期在闻思,资粮是很够的,结果被船子和尚这么一弄,念头出来又被按下去、念头出来又被按下去,所有想说的东西几下就被按绝完了,这个时候“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那要怎么“活”呢?他轻轻一回观,发现原来是“这个”,一下就明白了。
大家看了这个公案后,就觉得精彩得不得了,但我告诉你:你不是这种根器,不信的话,你找个人把你打到水里再按一下看看!(众笑!)这只会产生两种结果,要么重感冒!要么淹死你!你们却忽略了夹山很小就出家,做了很长时间的闻思和修行,当了法师都讲法很多年了,而且非常的虔诚。
那他虔诚到什么程度呢?当时有一位大德叫道悟(船子和尚的师弟)跑到那里听他上课,他在上面讲:“法身无相,法眼无瑕。”这句话是出于佛经上的,但是道悟听了,“噗”的一下就笑出来了,觉得他背书背得太好了。(如果现在我在上面讲法,你在下面笑的话,我会很生气地说:“一点都不尊重我,你知不知道你造了很大的业啊?”)
但夹山并没有这样,而是怀疑自己是不是讲错了,就很虚心去问道悟。后来道悟就告诉他:“你说这些是没有用的,你应该去找船子和尚。”夹山听了之后就回答:“好,那我马上带着徒众去拜见他。”道悟接着说:“你不能这样浩浩荡荡带着徒众去的,不然他见到你就只能向你行礼磕头,甚至不理你。而他是不会把顿悟的心要告诉你的。你必须放弃所有的一切,一步步地亲自走过去求才行。”当时夹山已经有很大的寺院以及很多的徒众了,后来他听了道悟的话放弃了一切,独自一人去找船子和尚了。
现在的很多人如果有了很大的寺院和很多的徒众,你让他放弃试试看?!他会说:“这不必要嘛,证悟的法门有很多的!”(众笑!)而夹山的行为里面就显露出十足的出离心和希求解脱的强烈决心。还有,既然他能跟别人讲法,就说明他在很多的逻辑闻思上是圆融的。这样一个大法师,肯放低自己身架是非常了不起的!
现在有一些所谓的“大法师”架子很大呀!有时候这是挺搞的,也许他真是一个成就者,架子大也没关系。但如果你自己都是模糊不清的,摆那么大架子干什么啊?谁不吃饭不拉屎的?!但事实上他们不是这样的。
其实,这说明他们内心里面的执着太深了,还没到去追逐本性的程度。但夹山不是,他把所有的东西都放弃了,步行去拜见船子和尚,虽然装模作样的,但也不像现在的“疯鸡”那样,明知道自己不清楚,硬要这句话怎么说、那句话怎么说,这又不是在演话剧。
你看我们拍电影、演话剧的时候才会有规定的台词,比如你这一句要这样说、下一句要那样说。其实斗机锋根本不能有台词的,要随缘任运,心中有悟随机就说出来了,才能称为“机锋”。但你却在瞎扯,这一句该这样说、那一句该那样说,其实这些都是思维性的东西,说出来都要挨打的。如果两个人都是扯淡的,两个人都变成了“疯鸡”。所以像夹山这种人,才有可能真正地获取证悟。我说这话的意思是:如果我们要获取真的证悟,就必须具备前面的渐修,最后才会走到根本上去。
虽然我们讲的是顿悟入道的要门,但实际我在讲的时候会反复强调跟突出渐修,并把一些渐修的方法告诉大家。因为只有把渐修的方法训练得成熟了,以及心已经调服到那种程度了,顿悟是分分钟钟的事,也不一定要用蒿子把你打下水去,厉害的甚至把你手指削掉也行。
真的有这样的公案,大家知道俱胝和尚“一指禅”的故事吗?现代人把“一指禅”搞成一指戳在地上倒立起来的技艺,这真是很无聊啊,你可以叫做“一指戳”嘛,为何叫“一指禅”呢?(众笑!)
“一指禅”本来是一个很高妙的词汇,这来源于古时一位俱胝和尚,他的小徒弟模仿他用一指去指示别人。禅宗教导徒弟有时候可能会用到一些很特殊的方法,理解的人可能因此而证悟;不理解的人会认为他在故弄玄虚。比如你问他:“什么是法性?”(然后师兄伸出一根食指!)实际上是“万法归一,一归空性”的意思。
到了最后阶段的人,有可能会因为俱胝和尚这样的举动而开悟。但那时候佛法的交流不像现在有光碟、有录音这样方便,全都是人对人交流的,而且对前面的人讲过的话,后面的人都不知道的。不像现在一个说法说了以后,几百人都知道了,然后他们就根据这些说法开始打架。而那时候不是这样的,往往是一对一来说,针对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说法——“应机予药”。如果中医治病让所有人都来同一副十全大补汤,一部分人治好了,而一部分人治死了。
但俱胝和尚总会有特殊的那一类方法,喜欢伸出一个指头去指示别人,结果一个小徒弟经常看到他这么做就学会了。有一次师父有事放假外出了,然后有的人照常来参学,小徒弟就学师父那样伸出一个指头(师兄伸出了食指)。很多人看到了,误以为位俱胝和尚的弟子也会了一指禅,就告诉了俱胝和尚,但俱胝和尚肯定知道小徒弟在故弄玄虚,所谓“知徒莫若师、知子莫若父”。
如果是真正的成就者,看到下面的人在折腾,完全就像看手中的掌纹,尾巴都还没翘就知道你想拉屎还是拉尿了。因为长期跟徒弟相处,俱胝和尚肯定知道他的根基在哪里,也知道他为何去模仿。
如果是我们现在的人,肯定会认为:“他在装啊,是魔鬼,马上去佛协告他,通知所有的师兄们隔离他。”而他在做这件事的时候,心里面充满了正义感,感觉自己拯救了佛教!拯救了周围的师兄!
这样的人有很多,我们对周围的师兄或者对其他宗派的人不应该那么恶毒,不要动辄就说人家是魔鬼。其实没那么多魔鬼,要说魔鬼的话,我们人人都是,你的自私、贪婪、嫉妒——“我执”就是最大的魔鬼!每个人都有习气会犯错,我们要去宽容别人,然后去修正自己的不妥,不要天天站出来充当裁判。(人又长得挫,硬要说别人不漂亮,这何必呢?)
我们真的要学会宽容,宽容是最美丽的东西,不能够经常说别人这样不好那样不好,这样是没办法修行的。我们周围的人大部分都是凡夫,包括我在内都是凡夫,原谅别人,自己好好去修行,这是我们主要去做的事。我们不要去充当裁判者,更不能去打击和攻击别人。
有人可能会因为习气的影响犯一些很大的错误,我们采取的态度最多是悲悯,而不要去攻击。攻击这些人不是我们的责任,是那些成就者们的责任。有时候我们去攻击不但起不了教育的作用,还把自己赔进去了,导致别人的错误你来买单!所以,我们要学会这些东西。
回到刚才的公案,师父知道徒弟在故弄玄虚,然后他拿着一把刀藏在背后,问徒弟:“什么是佛?”而徒弟习惯性地伸出一根手指,结果师父“啪”一刀把他的手指砍了。这是真实的故事,你说这个师父多毒辣啊?如果按照现在的法律,该判几年啊?这是故意伤害罪,肯定要判刑的,但当时肯定不会有这些。
当时徒弟因为疼痛就跑,师父就跟在后面追。想起来都恐怖,手指鲜血直流啊!我们可以想想徒弟的心里面有多惶恐,其实正因为惶恐才好,加上疼痛真的会把所有的分别念、思虑都拿尽,剿绝了他所有的念头。对于大圆满的修行人临终的时候,有一点点疼是很好的,因为疼会让他回到本性上去,从而进入那种根本的定。
当然,这个徒弟不是成就者,但疼痛会把他的念头剿绝,然后师父突然又问他:“什么是佛?”徒弟习惯性地又伸出手指,后来发现指头没有了,顿时一下就明白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了。(你们把这个动作多做几下,看能不能明白?)(众笑!)
徒弟一下就明白了造成所有现象的“一”是什么,原来真的是空性的。这个“空性”不是指没有手指头的空性,而是发现了造作这一切东西的“那个玩意”,那时候说什么都不是,说什么都是。他的心深深地在那种剿绝分别念的情况下,直接体会到“那个东西”——好了,他开悟了!
这是禅宗里面一些很毒辣的方法,当然也有很多温和的方法,我们可以去看禅宗的一些公案。比如两个偈子一对,几句话一说就开悟了,这也是挺舒服的。禅宗最后的这些开悟公案,虽然记载下来了,但我们大部分人不能只去模仿这些对话或者行为,更不能够去求一个师父把你手指剁掉,这只能起到伤残的结果,而没办法开悟的。
所以,我们要把注意力集中到前面去,到时候你也不用砍掉手指头,可能把指甲一砍也能开悟。(众笑!)不是最后的行为该怎么做,而是前面你需要把自己的心调服得非常好,那么在一种合适的机缘下,或者是指导者很有水平同时也很清楚你,基本上都是百发百中让你开悟的。
当你真的有菩提心,禅定也有一定的基础,对空性的了解也有一定的感受,也遇到了一个比较毒辣的老师,那都是无数劫来积累的福报,到时候就真的可能一枪爆头(把你的轮回彻底粉碎,让你一下明白本性)。这就是所谓的“根本修”。
我反反复复地跟大家说:我们虽然在讲这些公案和根本的东西,但我们修行的力量应该放在渐修上去。有人想:“我可以不修五加行,直接修法性!”那么你可以观察自己,如果你真的没什么烦恼,有足够的出离心和菩提心,那没问题,你可以不修五加行,直接去领受窍诀。
但如果整天烦恼、痛苦、纠结、心胸狭隘,用邻水话说:“死屁眼拉啥呢?”意思指你啰啰嗦嗦,鬼扯啥?整天在折磨自己又折磨别人,掉了三根黄瓜痛苦了五个礼拜。你说这样怎么去做众生的怙主啊?这是不可能的,你的心胸这么差劲就要去修行,而人是可以通过修行变好的,从一个很矬的人变成一个很不矬的人。佛教前期大量的修行,实际上都集中在这上面,这就是渐修,而对于我们来说,渐修是最重要的。所以,基础打得好,后面反而不怕。
但现在有很多人的追逐是反过来的,他们不去追逐前面的基础,也不去观察自己的相续,一个人矬得不得了,内心里面也烦恼得不得了,而总是想去追求一些很高妙的东西,这是扯淡的!
还有一些荒唐的说法:“我不用去修行了,只要去供养一下啊、发心一下啊、参加一下party啊,临死的时候我也能往生!”如果是这样,还有末世吗?所以也是扯淡的,这些说法真的荒唐不已,但却很流行,而且很多人这样子。
我们不能这样,这些都是自欺欺人的,我们应该去做一些前期的修行,了解世界是怎么回事,然后要去修五加行、菩提心,不然你想一下从根本修,明白本性,根本是不可能的。
我们这里有些师兄已经学习十几二十年了,但内心相续里面一看就明显知道没有太多的改变,为什么呢?因为真正的修行做得太少了。那真正的修行是什么呢?观察自己的内心,逼着自己从一些烦恼中出离,逼着自己从关心自己去关心别人,这些事情他们做得太少了。他们把闻思当成什么呢?要么去跟别人辩论,要么就在别人那里去称王。比如这个问题在这里是如何说的,某某法师是这样立论的,他们又怎么串起来的……这好像显得自己很有水平啊!
的确,我承认那叫“学术水平”,但这跟修行有关系吗?不一定有关系,为什么呢?如果拿来运用了,那就有关系了;如果不拿来运用,说不定起反作用,增加傲慢。并不因为你学了很多的经论,就见得你有出离心以及去爱周围的生命了(菩提心),不要整天嘴巴里面吼着“为了天边一切众生愿意奉献一切!”而现在为什么不奉献一切呢?因为众生在“天边”!(众笑!)
请不要这样子,你们要真切地为周围的人去做,不然开悟对你来说是很扯的!你倒过来推,看不到一个佛菩萨是自私的,同理可以明白,要想成为佛菩萨,你得首先不自私,这个道理非常的简单!
但是我们往往把学佛当成一种功能,以为以自己自私的相续抓到一种功能就可以去牛了,这是魔鬼啊!魔鬼有很多的功能,像魔王波旬、帝释天、很多的神仙都有很多强大的功能,但由于他们没有强烈的利他之心,也没有准确对世界本质的认知,所以他们成了“魔鬼”。所以大家一定要去发菩提心,一定要去做前期基础的修行。
当然,话说回来,我们这次讲《顿悟入道要门论》,在强调渐修的同时,我们还要回来讲“什么是根本”。
问:“云何知心为根本?”
什么是“心为根本”呢?凭什么说“心为根本”呢?下面讲的不是理证,而是教证。佛教徒有个最典型的特征,你必须认同佛陀所说的道理,这就是“教证”。你要搞清楚佛陀所说的教证,就要去学习理证,但如果道理上还没全明白的时候,首先你得认同一些教言,这就叫做“遵从教证”。
我们这里讲到“教证”、“理证”,最后我们还要去“修证”。以前曾经说过,佛教里面有教证、理证、实证(修证),就是没有“共证”。什么是没有共证呢?比如我说自己修到了三禅,你看到的就是这么一个人坐在那里,我是没办法把三禅的感受拿出来给大家证实的。这不像科学一样,比如造了一杯子放在那里,全部人都可以认知,还可以运用模式来重复和运算解释,这是科学共证的原理。
但佛教里面是没有共证的,只能是“个别自证”。佛教里面有一句常用的话:“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意思是只能自己知道,没办法告诉你,这也是佛教里面很多骗子的原因。因为你没办法共证,不知道他修得怎么样,而他说自己修得怎么样就是怎么样了。甚至有些人连道理逻辑都不清楚,听人介绍一个人有多神啊、讲法的时候厕所冒魔菇啊、天下的云雾又怎样了、哪天有只蚂蚁见到他就变成人了……如果逻辑不清楚的人,听到这些故事就很容易信上去了。 还有一些人说自己取得什么样的证悟,在境界中看到了什么什么,这些都是没办法拿出来共证的,而你却信了,这就叫做“迷信”。其实信佛不是这样的,你得要从逻辑上知道佛教的道理是否圆融,凭什么你说有佛就有佛啊?凭什么你说有因果报应就有因果报应啊?
你不能人云亦云,而要去搞清楚什么叫做“理证”。佛教里面有很多的理证,弄清楚以后就去修,等到他真的达到了经论上所说的东西,但也是没办法拿给你看的。也就是说,他就算有了理证和实证之后,也没办法拿出来给你共证的。
佛教里面为什么出那么多骗子呢?总的来说,就是因为没有共证,难以传播也因如此。科学为什么容易传播呢?因为有共证啊,造出了飞机大炮,大家都知道啊!比如现在有人会否定飞机是假的吗?虽然五百年前会有人否定,但是现在不会,因为它有共证。
但不能说有共证就是对的,从较真的佛教教理来讲,共证都是错的,因为没有什么真正的共证。比如你们看到这个杯子是这样的,但你绝对看不到这个杯子后面的样子(杯子后面有什么字,谁有本事告诉我!)
所以,你看到的永远是你的杯子,我看到的是我的杯子,这个共证只是相似的,在科学上和粗大的观察上是承认的。而佛教里面是否认共证的,它只承认唯一的共证——“法性定”,以及佛和佛之间的共证。其他的一切都不会有共证的,只要你有个体就会有角度,所以也不会有绝对的共证。
但是,没有共证确实也会让佛教的传播非常的困难。那么,要传播的话,首先要讲理,叫“理证”。还有一部分在理没掌握清楚之前,由于你已经皈依了佛教,就得遵循佛陀大德们的“教言”,然后遵循教证,学习理证,最后达到修证。那么多的“证”完了以后,却还是没有共证,所以必须只能“个别自证”。
事实上,不是说个别自证是假的,共证才是真的。在世俗上,我们可以承认很多共证是真的,比如飞机、大炮、手机、电视,以及很多的科技。但去较真的话,我们是不承认这些共证的,而佛教就是一个较真的哲学。佛教里面绝对有个别自证的,但你得自己去修、去体会、去观察,最后你会发现佛教说的道理全部是真实的,可以实现的。这会给予我们生命一个很大的希望,生命才会有意思!
如果真像唯物主义所说的那样,那么一个生命就只能如此了,你看到的都看了、该吃的都吃了,科技越发达吃的东西越不香,所有的享受你都享受完了,你也差不多该死了,死后什么都没有了。其实这是挺绝望的,而恰好佛教的理论不是这样。
佛教说希望是无穷的,你只要去修证,快乐多得很!很多人说佛教悲观,其实倒过来,唯物主义才是悲观的哲学,比如人死如灯灭、尘归尘,土归土,得了癌症就该吃点什么就吃什么,反正死后什么都没有了……好悲观啊!
但是你看一个虔诚的净土宗的修行人,如果得了癌症会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到底谁乐观啊?其实真正的佛教绝对是乐观的,所以我们要去学习这些理证。下面那段没有再说理证的道理,而是说佛陀在经论上的一些教证。我们现在对下面那段的教言进行分析。
答:“《楞伽经》云:‘心生即种种法生,心灭即种种法灭。’”
这是一句教证,翻译成现在通俗的话:当心一活动,种种现象就出来了,叫做“心生即种种法生”;当心一停下来,种种的现象就停止了,叫做“心灭即种种法灭”。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让大家理解,比如我们一醒来就感觉到身体、看到东西,这可以简单的称之为“心生即种种法生”;我们一睡着,身体也消失了,什么都不知道了,这叫“心灭即种种法灭”。”但这是不是真正的灭呢?不是真正的灭,这时候你睡着了,生起了一种眠心所,覆盖了你的觉知,导致没办法知道各种各样的现象。
当然,你还可能做梦,其实做梦也是一种心的现象,也叫做“心生”。那么,这里面产生了一种世界观——世界是心造成的,并非是物质造成的。“心生即种种法生”意思指世界是心造成的;“心灭即种种法灭”意思指如果我们从心上去做功夫,就有能力让现象(法)产生改变。
这是一种很厉害的世界观,而且一些操作的方式都在里面了,可以作为一个修行的总纲。既然法是由心生的,那我们就可以不去理会心生的外在现象,因为还可以无穷无尽的生出来。即使我把这里的生改变了,另外的生又出来了,那我们为什么不去抓那个产生现象的根本的心呢?我去了解它、改变它,就可以改变外面的东西,甚至可以主宰和脱开心的生灭。如果脱开了心的生灭,在禅宗里面称为“桶底脱落”,也就是参透了本质,了解了自心本性。
为什么我们有轮回呢?因为我们没办法控制心的生灭,没办法离开心所产生的现象。比如你离开自己的身体,试试看?还是有一个方法的,你从楼上跳下去,但你马上又会生起另外的一个身体。
宗萨仁波切说:“人不怕死,最怕是生。”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生灭,只能随缘流转。心的生灭是因为我们有很多无明的造作堆积起来形成了力量,而且根本不受控的,愁由不得你、欢乐由不得你、开心由不得你、苦难由不得你……
有人说:“人要开心一点嘛!”谁不要开心啊?但由得了你吗?!如果由得了我们的话,这个世界上就不会有忧愁这回事了,因为谁都会选择开心。比如我们拿一个表填着:开心、忧愁、痛苦、欢乐,让大家来选?这没得说的,大家马上都会选开心和欢乐!
也就是说,我们这一切的现象,以及情绪、外境、遭遇由得了我们吗?比如你出去不小心被别人的车撞了,那是你想撞的吗?不是的!又比如你买六合彩中了六百万,虽然你说是自己想去买的,但是你能预计好自己中六百万吗?如果那时候有人告诉你:“其实你买前一张的话,可以中一千万的!”你会当场捶胸顿足的。(众笑!) 其实这六合彩不是你故意要买的,这由不得你,而真正的推动者是你背后的业力,甚至都不存在一个所谓的“主宰者”。而我们会误认为有一个主宰者产生了这些现象,实际上你看我们所有的行为,心所体会到的所有现象,不管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现象,哪里有一个什么主宰者啊?你会发现是找不到一个“人我”在进行主宰的,所有的一切都是随着因缘和因果在流转。
唯一有意义的是我们的心听取了佛陀所传授的道理,然后我们去思维、去行动,往心里增加好的东西、消除坏的东西,这可能会让我们的心舒服一点。最后彻底理解佛陀给我们的教言,明白了心的根本,就会从此脱开所有的生灭现象,这就叫做“解脱”。
其中根本就没有一个“人我”,“人我”是一种误会,但这个误会造成的作用太大了,它让我们产生很多的烦恼。依据自我的错误执着而产生有序的、有规律的业力堆积,这种能力就叫做“阿赖耶识”,也叫做“能藏”;然后,堆积了各种各样的业力,造成心的可能倾向性,就叫做“所藏”;再有,“人我”的执着不消除,业力在没有显现和对治之前,都会永远在那里,最后一定会呈现出来,就叫做“执藏”。
其实,世界的一切是一场误会,都是一些迷惘的、错误的心的现象。如果透过现象去看本质,你会发现就是空性的,而清净的心的显现其实是美妙无比的,佛教称之为“净见量”,就是指佛菩萨那些很殊妙的境界。
但是一有我执和法执就不行了,特别是有我执的时候,这些庸俗的现象很多时候都会不由自主、随业轮回的,所以叫“心生即种种法生,心灭即种种法灭”,这也是一种世界观。
大家要记住,整个佛法就是教给我们准确的、系统的、真实的世界观,然后去实现它,就是佛教的修行。不是那些神乎其神的事情,也不是以我们有人我执和法我执的情况下去追求的某种功能。如果你想追求某种功能的话,在佛教里面就找错了,因为你在佛教里面求来求去也不一定能发财的。你应该去贿赂领导更管用,实在不行你去给那些富豪磕两个头、多洗两天内裤嘛,这样一定会有钱的。(众笑!)所以,你想求功能的话,对象求错了!
你说:“不是啊!佛教里面不是说布施和供养可以发财吗?”是的,但不是说你今天布施了,明天就可以发财。有很多佛教徒十几年前就开始供养了,有钱的站起来!所以,很多人都供养,也不见得你发财了,但如果你去帮领导洗内裤,一般在短时间内都会发财的。(众笑!)
有人说:“那些凶猛法、猛修法很厉害啊!”有机关枪凶吗?我都不好意思说,现在的佛教被打击得一塌糊涂,我们赢了吗?办一个禅修都要躲到山里来,还好意思吗?所以,根本不是这样的,我们不要去求那些东西,不然是很蠢的,如果真想求的话,你可以到另外的地方求去。
当然,我并没否定供养和布施的作用,也没有否定佛教里面的一些猛修方法,但这不是拿来给我们获取世间利益的,它是为我们获取解脱和利益众生的。当你去做这些的时候,你会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世俗利益,但并不是像社会上看到的那样马上就能兑现的。
因果报应是需要时间的,如果你让它发作快,比如供养了想快点收成,你就要发菩提心,这样就会很快。但是你抱着发财的心去供养,那叫菩提心吗?本身就是一种奸商的心嘛。有人跑到一个佛像面前,供了三根香蕉,明天想要回三车香蕉,这生意太划算了,这种奸商的心怎么可能马上发作呢?实际上真的有很大功德,但有可能下辈子才能发。
但是你想让功德迅速发作,比如三根香蕉变三万根香蕉,也不是不可以,只要你发菩提心,马上就变了。你说:“那我发菩提心!”事实上你发的菩提心是假的,目的还是为了那三万根香蕉。其实,菩提心不是概念性的东西,它是一种真实的心态,甚至不用说话去表达,心里面长期都是这样的。
所以,我们要去观察自己的心态是否这样,当你真的产生了这种心态性的菩提心,反而不会去求那三万根香蕉了。这时候三万根香蕉可以拿来,我全部散给别人,如果真的这样想,反而那三万根香蕉就来了。
你说:“佛菩萨怎么这样呢?我想要的时候不给,不想要的时候反而来了。”其实不是佛菩萨不想给你,那是你心的力量自然造成的,
佛教讲究的是心的一种运作规律,那比科学还要较真,完全不是迷信的,也不是想象的,更不是我们的投机心理所能理解的。所以,大家要好好去理解这些东西。
《维摩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维摩经》是一个很厉害的大乘经典,是专门讲维摩诘居士的。这里描述了一个世界观——世界是由心产生的。当心清净了,心所产生的外境也清净了,所以叫做“欲得净土,当净其心”。如果清净到佛陀的程度,你的周围就是佛土,这叫“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其实这时候说“你的周围”是很扯的,因为成佛以后就没有自他之分,也没有佛土和生命的分别,这时候有情和无情是分不开的——“有情无情,同圆种智”。这时候全都是唯一法性,只不过跟我们描述的时候就是“佛土”,这是比较彻底的根本性的讲法。
“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还有一种解释是什么呢?我们依靠一种强烈的信心,也可以达到净土的作用,比如净土宗。但是我们内心里要真诚地相信阿弥陀佛、真诚地相信西方三圣、真诚地相信西方极乐世界,而且我们去闻思相关的经论,了解一些西方极乐世界的情况。
在一种层次上说西方极乐世界在我们西方的十万亿佛土,有人问我:“如果西方极乐世界在西方的十万亿国土,那地球转一圈后不是回到东方去了吗?”真的有这么一个学佛人问我的,其实他也没有问错,可他不知道佛教里面设立的东南西北是一种方便性的说法,佛教里面根本不承认有什么真正的方向。
唯识里面把“方向”归类为“心不相应行法”,这只是意识依据物质的东西设立的一个概念,而现实中没有一个东西叫“方向”,也根本不承认有“方向”这种事。不然谁卖给我“方向”,我给他一个亿!(我当然敢给一个亿啊,因为我知道你根本拿不出来,你要是拿得出来的话,我会只给一块钱!)总之,“方向”只是心安立的一个法,现实中根本没有“方向”这个东西,只是在一种层面上为了随顺众生的方向感而说成了“西方极乐世界”。
另外说到比较高的层面,其实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我们的信心、虔诚心根据阿弥陀佛的愿力结合而产生的一个空间,这个时候也可以叫做“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因为这样的理论而成立了净土宗,如果你硬说西边有一个阿弥陀佛的世界,在十亿国土之外,那我们飞过去要好长时间啊,起码得用上光年才能去到了。
其实佛教是不承认实有的空间和时间,它是我们执着迷乱的产物,而且相当有规律,因此就构成了所谓的“科学”。但不管如何下功夫搞科学,都没办法像佛教那样走到根本上去,反而总是在现象上折腾。所以佛陀说:“心外求法,就是外道。”意思是如果你从心外去找根本,就是外道。什么叫做从心外去找根本呢?就是从心的作用上去找根本,是永远没办法找到实质的。
当然,这跟我刚才说的从心的作用上去渐修,再走到找心的根本去是不冲突的。虽然佛教的渐修是指从心的作用上去修,但瞄准的还是心的根本,反而科学永远在物质和时空上去分析,都是心的作用。他们用了很多的仪器、很多的数学型去了解这些现象的规律,但由于它永远是朝外的观察,总回不到根本上去,所以是没办法发现世界的真相,也永远没办法达到佛教所说的“解脱”。甚至由于它永远不朝内观,只朝外面去观察和分析,导致完全不知道心本具的快乐,以及探寻心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快乐。
其实朝外追逐是没办法让心快乐的,心的快乐有时候不仅仅只依靠外境,心自身也有一些快乐的机制。所以你看不管是什么科学家、艺术家,或者是一些什么了不起的人,他们长期去追逐一件事的时候,往往到了后来就没有快乐了,甚至抑郁了。现今有好多大科学家和大艺术家抑郁了嘛,比如日本的大作家川端康成、介川龙之介,以及画家米开朗基罗,还有很多的孩子都抑郁而自杀的。
因为他们长期朝外,不去看自己的心,就很容易产生这些问题。当我们了解自心的时候,会发现心的一些规律,以及掌握心快乐的一些原理,不见得要依靠外物,而且这种快乐会强烈很多。如果走到彻底明白心的本质,那种快乐叫“常乐我净”,是朝外所无法体会的。
所以,朝外追逐的世界观从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悲剧,但现在我们整个社会甚至整个世界,大部分执行的都是这种世界观,我们为之取名“奋斗”、“努力”、“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如果前面来了地震怎么办啊?所以,无论你怎么往外走都是不行的。
以前成都的某个大学举办了一次MBA,其实就是一群富公和富婆凑在一起搞Party。然后他们就请我去讲佛法,当时我一听觉得和人家谈论佛教是开心的,而且本来我就好这一口的嘛。结果我去了讲得唾沫横飞,讲完以后有一个富婆问我:“你说了这么多,佛教对GDP有贡献吗?”我当场一口老血差点吐出来。
其实,佛教根本不对GDP负责,甚至不认为GDP跟我们的快乐有多大的关系,这是一种错误的世界观,他认为物质能让我们快乐。我告诉你,我们现在一个普通人拥有很多的物质,比以前的地主富裕多了。听说以前有些地主都没几件衣服的,一年四季也就穿那一身衣服,还是对襟衫,他们的皮带就是草绳,结果还成了地主,而我们现在有捆草绳的吗?(众笑!)我们现在的皮带不是这样牌子就是那样牌子的,有的皮带扣还是黄金的,好像全世界都不知道他有钱一样。
生产力发达了,我们拥有了更多的物质,但不见得我们的快乐增加了。甚至我们现在的世界,抑郁症病人越来越多,原因是什么呢?本来物质丰富了,人民的生活应该更幸福了,但事实并非如此。
以前五十年代说共产主义的标准是:楼下楼下,电灯电话。而现在早就实现了,楼下楼下,不但有电灯、电话,还有电视、电脑、互联网……但是我们快乐了吗?事实上我们的忧愁反而越来越多,这是因为根本的错误观念造成的。
所以,佛教不对GDP负责,佛教只对每个人内心的快乐、对每个人的解脱和未来负责的。如果下次有人再问你“佛教对GDP有什么贡献”的时候,你们就回答他:“佛教对你个人有贡献,和GDP没有关系。”
《遗教经》云:‘但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这是很厉害的一句话,它把我们修行的方法,乃至于认识心的本质的一些神奇和了不起的窍诀,全都归类到一起去了。为什么呢?“制心一处”就是把注意力放在自心上,这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把心的注意力放在某一个心的显现上,你可以修禅定,也可以做生起次第的观修。
比如我们拿一副唐卡,看着来观修,也叫“制心一处”。那制到哪里呢?制到唐卡上,或者制到对唐卡的观修上。还有一种“制心一处”是什么呢?就是把我们所有的注意力放在观察心是什么样。
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两种制心一处,就会“无事不办”。意思是如果我们把心用去观修或者禅定,就会产生很多很多的功能,比如进入一禅、二禅、三禅,这都是专指修行的。如果我们不讲修行只讲武功或者艺术的话,你也得制心一处。
比如有人说中国的武功被搏击打得一塌糊涂,因前段时间练太极拳的雷雷被搏击手徐晓东用了十秒钟打得满脸都是血,由此证明中国的武功是假的。其实这是乱扯的,中国的武功是真的,只是现代人把它丢了,因为现代人学武功忘记了“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这也是我们练武功的准则。武功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是力。上手就是一下,“啪”一下把人打飞或者打死。其实中国所有的武功都练“这一下”,比如半步崩拳打天下的形意拳,冲出来就是这么一下,“砰”就出去了。
反反复复就是这么一个招式,就是冲出去那一下,看起来非常简单,但就是“冲出去那一下”很厉害的。比如手枪,“砰”一颗子弹就冲出去了,没有任何的招式,一下就来了,你四两拨千斤试试看?其实,形意拳也是一样的,“砰”一下就出去了,这也叫做“制心一处”。
你说:“四两拨千斤是不是真的?”是真的,但也要制心一处。那他的制心是指哪个方面呢?既然有这么快的力量打过来,他制心一处把力量化过去,这得反复去练习。虽然其中有很多的方法,但无论再多,原则就是一个——“制心一处”,才能达到无事不办的目的。
由于丢失了这样的原则,武功就变成了整天在那里盘架子(一个西瓜切两半,你一半、我一半),这样搞下来除了会切西瓜就没什么了,最后你一定会变成吃瓜群众。(我没说吃瓜群众不好,群众的眼睛永远是雪亮的!)
也就是说,当我们去做一些心显现的事物时,也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上面,这是指做事的。如果我们去禅定,也需要制心一处;最后我们去发现自心的本质,也需要反复去朝内观察自心的本相,这也叫制心一处。所以佛陀说:“但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其实,所有的法门就是教你怎么制心一处的。当我们制心在心的显现上,就是渐修;如果制心到心的根本本质上去,就是顿悟。虽然我们看这些经论好像简单几句话,觉得很容易啊。但你要理解起来,是很深邃的,当理解深邃了,修行就可以很得力。汉传佛教里面有种说法,如果一个人的见解非常圆满、知见很细腻,那么你修行一天相当于别人修行一劫。你说:“修一天相当于别人修行一劫是不是有点夸张啊?”我们现在不用去追逐具体的比例,但如果你的见解非常圆满、很细腻,那么你自己都知道该如何去修,也知道该如何去观察,也容易发现自己的不妥并改正,到了最后也很容易确定本质是什么。
现在很多人认为不能证悟是因为没有取得一些境界或者一种状态,其实根本不是的,而是你的心没有产生无执的作用,从而根本没办法去肯定那个东西。如果你一问他本质是什么,稍微诚实的人会发虚的。对于不诚实的人,也没办法不发虚的,很简单,假李逵碰到真李逵,能不虚吗?会被他的板斧砍死的。
如果真的明白本性,你怎么说他都等于零,说他不证悟就不证悟咯,“不证悟”只是一句话嘛。当他心里清楚、肯定的时候,外面人说什么都根本不管用。你说:“为什么禅宗里面说:威音王后,无师自悟者,尽是天然外道。”这是为了防止那些人错认。为什么呢?因为确实有很多人错认,有些人得了一些境界或者感受,就认为自己证悟了,接下就开坛授众,芸芸众生在下面听他讲法。所以那是为了防止这些现象的产生。
当然这些“骚包”是很少的,因为两下就被弄翻了,但现在还是比较多,而且开坛的人也比较多。不过你看,他们糊弄的都是一些不闻思的人,如果面对真正闻思过的人,一问他马上翻。如果一个人长期细密去闻思,真的让自己的心非常清澈地去观察,后来会变得非常的得力和清晰,慢慢心无执的作用开始体现出来,最后就敢肯定“这就是本性”!
禅宗里面经常说:“不肯承担”、“参禅须是铁汉,著手心头便判,直向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其实不是他们不想这样,而是不能这样,当你有很多很厉害的执着时,怎么追都等于零。当心清晰之后,当下即是,哪里去找啊?本性从来都不藏,因为它不是一个东西,怎么藏啊?藏一定有个东西嘛,而它到处都是,也到处都不是。那要怎么去肯定它和通达它呢?靠的是无执,所以我们要去打好前面的基础。
经云:‘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智人调心不调身,愚人调身不调心。’
这句话很容易理解,我们平常说的“圣人”指已经开悟了的人,或者接近开悟的修行人,这是圣人的标准。这里的“求心”指求真的佛,圣人是在心上做功夫的,而不是求外面的一个佛像或者自己想象中的佛。
很多人说:“心即是佛,我们求心不是求佛吗,为什么他求心不求佛呢?这不是矛盾吗?”佛教千万不能抓到字面上的文字就开始打,那样会打不完的。佛教里面既有数理逻辑,也有事理逻辑,而很多时候我们要讲事理逻辑的。
比如讲到菩提心的时候,说众生都是我的老母,无始劫来他们都对我有很大的恩德,我要去报答他们。然后讲到空性的时候,说无佛无众生,这从字面上肯定是冲突,但实际上根本不是冲突的,从事理逻辑上恰好是一对因果。所以大家不能只看字面,要比较详细和准确去理解这些名相的法义。
“圣人求心不求佛”的意思是什么呢?比如快接近开悟或者已经开悟的人,修行是在心上去修的,实际上就是“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是什么意思呢?指普通人求的就是外在的一个佛像,比如磕头啊、供水啊……
大家一听,很受打击地说:“我要做智人,不修五加行了!”其实不是这样子的,如果你说自己快接近开悟或者已经开悟,那就可以求心不求佛,直接去找根本了,也可以不修五加行了。我们承认你是“圣人”、不是“愚人”,但你觉得自己是吗?既然不是,就承认自己是一个“愚人”,然后求佛又求心。
实际上,哪有一个外在的佛啊?古话说:“铜佛不渡火,泥佛不渡水。”,是指铜做的佛像丢到火里面一下就烧化了,泥巴做的佛像丢到水里面一下就泡软了,它都自身难保,怎么保佑你啊?那这样去拜它有什么用呢?其实你拜的不是它,而是你自己的心,但由于你不知道自己的心是什么,心的本质就幻化出这么一个佛菩萨的样子,你去求它的时候就等于去求你的心。
但这里为何说:“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呢?也就是你还没达到接近开悟或者已经开悟,你就要承认自己是一个愚人,就是要去磕头、供养……。你这时候的求佛就等于求心,而且一旦你明白了本性之后,就会知道佛像是心最纯正、最本然的折射,你对他礼拜的时候,其实就是在求心。
其实,如果你的知见对了,任何行为既是求佛又是求心;如果知见不正的话,就会像有些愚夫愚妇,迷信地对着佛像磕头,供了三根香蕉就想明天返回三万吨,或者因为隔壁王老三欺负我,明天要把他整死……这样扯淡的人也有很多,因为他们不懂道理。
如果你懂了道理,求佛也就是求心,但这里说的:“愚人求佛不求心”,是指不懂道理的人。还有,虽然我们概念知道求心就是求佛,但我们不明白该怎么办呢?我们就暂时把心的折射(佛像)放在那里去求它,求它就同于求我自己本质的心。
很多人说自己找不到上师、找不到善知识,在互联网上一搜也到处都是假货,靠周围的师兄们介绍就比假货还假,而且上了一大堆当,那该怎么办呢?好了,求佛!怎么求佛呢?拿一个佛像放在面前,天天对着它磕头、供水,这也花不了多少钱,请一个佛像要多少钱嘛?如果实在没有钱,放个画像在那里也可以。你说:“哎呀,供水要钱的!”难道你就不喝水吗?你说:“杯子要钱啊!”那土碗都可以,但是要洗干净,供上能喝的水。
你就坚持每天供、每天磕、每天求:“啊呀!快点儿把根本上师给我啊!让我遇到我的根本上师啊!求你啦!”你可以很赖皮地求,而且天天这么做,这真的会有效果的。你说:“这不是迷信吗?”真的不是迷信,因为你这样做的时候,种子下去后会形成力量,然后慢慢会把你往善知识那里推。
那你说这样是求佛还是求心呢?既是求佛,也是求心,因为“心即是佛”。虽然现在心即是佛,但你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心是什么,你的心在你那里呈现出来的都是烦恼、迷惘、痛苦,你总不会去求烦恼、迷惘、痛苦嘛?那么你就去求清净的心折射出来的相,因为你还有这么一点福报可以折射佛像出来,而没有折射出来一个“马脑壳”,甚至折射出来“法轮功”,不然你就完蛋了!
那么,说明你还有福报嘛,你利用这些福报把它加大扩大,就可以达到一定的效果。有很多人否定磕头、绕佛、供水、供养、布施,都是很蠢的,恰好是一种不懂什么是佛、什么是心的表现。
接下来,“智人调心不调身,愚人调身不调心”是什么意思呢?有智慧的人,会去调理自己的心而不去调理自己的身体。那“调身”有哪些呢?比如做广播体操、跑步、健身、吃补品,这些都是比较粗大的调身。还有就是养气,什么任督二脉打通了,也是一种调身。那“调心”是什么呢?观察自己的心念,是烦恼吗?是出离心吗?是菩提心吗?是自私心吗?是单空吗?当你去观察和修证的时候,就叫做“调心”。
这两个东西为什么会被分开呢?一个主要去注意自己根本的心;一个主要去注意自己心的一部分作用,哪部分的作用呢?关于身体的这部分作用。如果我们要急速飞快地走入顿门得到解脱,就不应该太注意自己的身体。
禅宗和大圆满就是这样的,它不太去去管什么气脉,身体好或者坏啊,你看很多大圆满成就者老年的时候身体都不好的,但你不能说他不是圣者,恰好他就是圣者,因为他抓住了根本。至于身体这部分的显现,可能是因为前世的业力,但这个糟糕的身体对他来说是没关系的。哪怕前世和这世的调身都非常好,活成了老妖精、肌肉也发达,九十多岁了都还是小鲜肉一样,但死后还是会化为尘土的。
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去追逐这些外在的东西,而更应该去追逐心的本质。找到了心的本质以后,你的身体就可以不再以二元的方式呈现了,那就变成了“金刚身”,也叫“金刚持”。密宗里面说的“金刚持”就是指心不以二元执着的方式出来,变成了阿弥陀佛、金刚萨埵的金刚身。
真正要求解脱的人会调心不调身,而愚人就调身不调心,比如整天修气脉啊,或者锻炼啊,把肱二头肌都练出来了,像个篮球一样整天去向别人炫耀啊,这些就是愚人!(众笑!)原因是他们没有抓到根本,老是只抓那一部分显现,即使再好也要死的嘛。很多人去弄这个虚假的身体,把福报也耗尽了,而又不知道在心上去种福田,结果福报耗尽等死了以后,出来的是一个饿鬼的身体。其实这是非常悲惨的!那就叫“愚人调身不调心”。
回过头来说,当我们没办法真正去调心的时候,可不可以调点身呢?可以的!如果你本来就是一个病鬼,走路都飘着飘着的,别人扇点扇子你就感冒了,为什么不吃点药调调身呢?(众笑!)这时候你当然可以运动调调身啊,这是指普通人。
还有密宗里面的一些修法,就是去修气脉调身的,比如拙火又点起来了,气又进去了……但是你要记住,密宗里面的调身也好,或者普通人修行调身也好,目的是为了去调心,这又是一个渐修到顿悟的过程。如果你整天生病又没办法去调心的时候,为什么不去先调调身呢?
即使禅宗里面参话头的行人,有些由于身体不好,老是会产生不舒服或疼痛的感受,而不舒服和疼痛的感受本身也是一种念头,那时候的念头老是没办法止息,不打坐还好,一打坐的话屁股疼、肝也疼,甚至十二指肠都开始疼。(众笑!)这是很麻烦的,那怎么办呢?这时他们就不去参话头了,就只去打坐练气,先把身体调到很舒服、打坐可以坐很长时间了,再来参话头。
但是你要记住,他们调身的目的是为了最后的调心,所以这时候的调身就不是愚人所为了,而是“为了不做愚人,现在来调身!”所以,“愚人调身不调心”里面的“愚人”是指不调心只调身的人。你们看到哪个健美冠军不死的吗?或者哪个小鲜肉不死的吗?哪个花旦不残的吗?其实去韩国整容也是属于调身,而调的结果怎么样嘛?难道她们去韩国调身是为了调心啊?也是的,调“虚荣心”!(众笑!)
本来是一个包子脸,充满着青春,但因为大家不喜欢,她就很自卑,那怎么办呢?结果去韩国整容,变成了锥子脸。走出来虽然是残了,但毕竟是大家喜欢的锥子脸,走路的时候根本不用眼睛看人,直接用锥子脸戳人!(众笑!)这调的是虚荣心,饿鬼心!
但佛教的调心不是这样的,他要去明白心的真相,还有明白心运行的规律,遵循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世俗规律,最后去发现心的本质是双运空性的。所以,关于调心和调身的问题,我们要非常善巧和全面的理解。
有人说:“愚人调身不调心,你在乎身体干嘛呀?去观察自己的内心!”如果遇到这种傻瓜,立即远离他!但也不能整天去调身,甚至调到韩国去了,这绝对是不行的!所以我们要明白自己的目的,清楚自己处于怎样的阶段,这是修行人必备的一些智慧。
《佛名经》云:‘罪从心生,还从心灭。’
“罪从心生,还从心灭”这句话说到了忏悔,我们的罪业是因为心的乱动,首先就形成“人我执”和“法我执”,然后根据这二执开始不停地分别和取舍、趋利避害,这是凡夫的心态。其实任何一个动物也是如此,你看动物哪里的水草好吃就去了,因为那对它有利,这是所有个体生命必备的特点。那么,总是趋利避害的过程中,就会造很多的罪,就叫做“罪从心生”。
然后你要去修行,就要去清净业障。现在的普通人灭罪的方式是怎样呢?只要不被人发现,我有罪等于没罪。但佛教里面说:你是通过心的分别生起了罪业,你就可以从心处入手把罪业息灭。这里提到有两种可以让罪业息灭的方法,而且这两种方法都从心灭的。
哪两种方法呢?第一种,修一些缘起灭罪的方法,比如金刚萨埵、三十五佛忏悔,利用忏悔的方式让罪业暂时制服。第二种,你去发现造罪的心从本质到现象全都是空性的,而且深深地去明白它。你所造作的罪从现象到本质、你本人从现象到本质、这些罪所呈现的相状从现象到本质,全都是毫无实质的大空性。如果你的心真正地明白一点,那就是最彻底的金刚萨埵,能把所有的罪业都忏悔干净。既然它是从心上生起的,当然可以从根本上把它灭掉。当我们不明白心的根本也灭不掉它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心的另外一种分别造作去把它遏制住,这就是缘起上金刚萨埵忏悔的修法。
灭罪的方法有两种,所以经教就决定了我们修行的一些纲要和方向,乃至于决定了我们的方法是否符合佛教的修行。比如一个人杀了人,你让他砍十万颗树,能灭罪吗?灭不了的!当然,在缘起上可能显现出你杀了一个人,给农场主看见了,然后他为了自己的利益就不报官抓人,但要让你砍十万颗树。那么这罪灭了吗?没有灭啊!只是利用一些缘起的方式让你的罪暂时不得报而已。如果哪天农场主的良心发现去把他给告了,那你又得重新受罪了。
既然罪通过交换利益的方式灭了,那就应该以后都不报才对啊,但农场主良心发现告官后,又得让你受到罪业的报应了。或者这一生真的让你杀人的罪业不受报,但死后堕地狱一定会报尽的。所以这是避免不了的,在缘起上用暂拖、隐藏、掩盖、逃避的方式都是不行的,而世人一般都是采取以上的方式。
世人那些方法都不是在心上去解决问题的,而佛教告诉我们,所有的罪都可以在心上解决。我们可以修相应的忏悔方法,一种方法可以从心上去修;另一种方法可以从缘起上去修。因为缘起有内心层面和外在显相的层面,而忏悔的方法也是要从内心的层面上去进行的,比如观想金刚萨埵是不是一种缘起呢?算的,但它还算是从内心上去修。如果犯了罪跑到美国去,那不叫灭罪,叫逃避。
还有一种最根本的方法是发现造罪的根本是什么?心,而心本身是空性的。那么造作这个罪的“人我”、承受这个罪的“人我”,以及造的这个罪,全都没有实质。最后从“心”脱离这些现象,才是真正的灭罪,所以叫“罪从心生,还从心灭。”
那我们现在主要修的忏悔方法是金刚萨埵,金刚萨埵基本上真的可以把你造过的所有罪压制住,甚至把造罪的种子浸泡、丧失力量。原因是什么呢?其实这是一个缘起的原理,因为金刚萨埵在没有成佛之前,有一个非常巨大的愿力,这个愿力是什么呢?就是如果有人念我的名号,以我的形象去修忏罪法,而不能忏罪的话我就不成佛。但现在金刚萨埵已经成佛了,也就是说,只要你去念金刚萨埵的名号,观修金刚萨埵的形象,依靠金刚萨埵来忏悔自己造过的所有罪业,便一定可以忏悔干净。
而现在让我们感到的所有不舒服,不管是身体的不舒服、遭遇的不舒服、心情的不舒服,全都是罪业所致。如果一个人得了抑郁症,或者遭遇不是很好,或者没有发财,有很多很多不如意的地方,其实有一个很好的方法——暴修金刚萨埵!你就天天逮着金刚萨埵来修,这叫做“净障”。
一个是“集资”,积累一些能够产生非常良好的感受、良好外境的力量,比如你对着佛陀磕头、供养……还有一个是“净障”,去除曾经在你相续里面种下的可能让你产生不悦意、不舒服的外境以及情绪的力量。而暴修金刚萨埵就可以去除这些东西。
有些人集了很多的资粮,有很多的供养、发心做了很多的事,由于他的业障没有清干净,以前作恶的力量先发作出来,所以他做很多的供养都还是不爽,遭遇仍然不好。还有一些人可能清障做得比较好,但没有做供养和布施,因而集资不够,导致发作出来让你快乐、悦意、智慧、慈悲的力量也不够,在修行的境界老是上不去。
说一千道一万,总结佛教的修行就只有两个方法四个字“集资、清障”。而很多人不想去集资清障就想求窍诀,事实上如果你的集资清障没有做到一定的程度,任何窍诀都是不管用的。
一个非常糟糕的相续,充满了罪业、扭曲、狭隘,都是因为障碍造成的。而根本就没有智慧,经常头脑是昏的,表现出来身体不好、遭遇也很糟糕,都是因为没有集资造成的。这样的相续怎么能领受到无执的法性呢?你随时随地都在痛苦、忧虑、怀疑的各种不良情绪中间,怎么可能一下脱开、明白无执的法性啊?
大部分人是不行的,当然有那么极个别的“奇葩”(褒义词:顿悟根器)可能一下行了,但你不是“奇葩”,你是“普通皅”,所以你得通过长期的集资清障把自己变成“奇葩”才行。所以,我在讲这个顿门的经典时,着重用渐修的方式去讲,原因是我们大部分的受众都适合从渐修开始。
故知善恶一切,皆由自心,所以心为根本也。
“善恶一切”是什么意思呢?指一切现象皆是由根本的自心产生的,自心才是源动力。我们经常说的“世界第一推动力”是什么呢?其实心念就是这个世界的推动力。你看很多科学家都在找世界的第一推动力,比如牛顿认为这个世界是力的运行造成的,他发明了“三大力学定律”,被当时的科学家认同了,但如今世界的第一推动力都还找不到。而总要有一个世界的第一推动力嘛,所以他说:“世界的来源在于上帝有力的一击,‘ 砰 ’!世界就开始了!”
这有点像科学家霍金,他说世界的开始是由一个奇点爆炸而来的,其实还不如牛顿了。牛顿还说了一个客观精神的有力一击嘛,结果霍金说了一个毫无知觉的奇点,“砰”一下炸出了这么多的生命,那这个“奇点”到底是什么啊?这是一种很赖皮的说法,但却被现代人称为“科学”,所以“科学”这词汇真的被弄烂了。还有一种离谱的说法:人是从猴子变来的,这也成了“科学”,真是挺无聊的!
回到原文,这里告诉了我们一种世界观:世界所有的现象,不管是善的还是恶的,心才是第一源动力,所以“心为根本”。
若求解脱者,先须识根本。
如果你想达到解脱,你要知道产生这一切的根本是什么?如果你只是在这一切的现象上流连、探寻、执着,是没办法发现根本的,所以必须“先识根本”。如果你要先识根本,就要去观察自己的心;观察自己的心,你就要定下来,所以要修定。而且不能死“定”下来,你必须要带有智慧去观察,所以你得要去闻思。
到了后来认识心的时候,是非意识性的直接认知,所以你还不能用大量的思维去看,而必须以窍诀的方式去看。其中,窍诀还不能呈现为思维,要呈现为具体的心的一种运作。运作到后来,你真的体会到了,你还得要有能力去肯定。所以,这是需要过程的,并不是听了两句话、磕了两个头就可以,没有那么简单的,我们要经过大量的熏习和修行。
但不管如何,到了顿悟求解脱的时候,必须“识根本”——认识心是什么。其实认识心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去认识阿赖耶识的心;第二个,“心”这个词汇在我们平常人,以及佛教的语汇里面有很多的含义。有时候说的“心”是指意识,比如我想去买这个东西,结果发现太贵,就不买了。有时候说:“我爱了他十年,结果他把我抛弃了,我心疼!”这时候说的“心”指情绪。有时候我进入很深的禅定,所有的显现开始消失,但我的心还是有知觉,这时候的“知觉”是指阿赖耶识。而且你会发现一切境相都是由这个阿赖耶识的心产生出来的,它是世俗的根本。再观察下去,就会发现这个世俗心的本质是空性和光明,这时说的“心”就说到了自心本性、如来藏的层面了。
“若求解脱者,先须识根本”这里的“根本”是什么呢?其实你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第一就是阿赖耶识的心;第二个是自心本性(本质的心)。往往很多人去认知最根本的本质心的时候,要透过阿赖耶识的心去的。大圆满里面有一个修行,就是去辨认阿赖耶识和本性的区别,不停地去区分它们,让自己的心熟练什么是处于本性的明白里面,什么是处于阿赖耶识的无明里面。
很多现象出来都是通过我们无明的六根分支发出的,而提供给无明分支的力量叫做“种子”。这些种子从哪里来呢?来源于阿赖耶识的力量,所以提供给无明分支的总无明就是阿赖耶识,它也称为“总无明”。
当看清楚阿赖耶识的时候,你就知道一切境相是由心现的,由无明的阿赖耶识的心所现的。如果我们有窍诀,再去观察阿赖耶识的心,就不会像现在那样粗大了。比如大圆满或者禅宗的一些特殊方式,但这都得需要一个善知识引导你去发现阿赖耶识的本质,当你的心真的确定:“哇!确实是这样的!”——你就看到“本质的心”了。
总之,“若求解脱者,先须识根本”的“根本”有两层意思,我们要先识阿赖耶识的心;但如果真的要解脱的话,就必须要看到阿赖耶识的本质,也就是发现心的本质。
我们经常说:“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这时候的“万法归一”归到哪里呢?归到阿赖耶识去,因为一切都是阿赖耶识里面出来的。那最后“一归何处”呢?也就是阿赖耶识归到哪里去呢?归到本性去。而本性你不能说它是一,也不能说它是零,由于它非相对的,所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可言思,语言跟思维无法触及”。
为什么说语言跟思维无法触及呢?因为语言跟思维能触及的都是对境性的东西,而自认的时候是没有对境的,心是一种自体、自明,这很难明白的。虽然我在这里说“自体、自明”,但听到后你去自体、自明的话,体、明到的都是其他的东西。所以这需要窍诀,需要很深很深地体会才能明白,然而必须“识根本”。
如果真的在加持或者引导之下明白本性,你也没办法马上解脱的,你只知道“哦,这样下去可以解脱!”然后去修行它,这就变成了去修行“你认识的那个根本”,禅宗称之为“保任”,大圆满称之为“休息”。然后一天天地扩展、一天天地清晰、一天天地明了、一天天地确定,能力会越来越大。
刚开始进去的时候还要装模作样地搞一搞,后来只要一起念头就可以进去,甚至后来出都出不来了。“出不出来的时候”就叫做“见超八地”。这就非常的厉害了,但要在其中浸淫很长的时候才行,不过一生已经足够了。
法王如意宝曾经说过:“如果你明白了根本之后,最快六个月,最慢三年,就算你偷懒取巧、整天吃喝玩乐,也就十二年。”你基本上可以很清晰很稳定的明白根本的法性是什么,这个时候就可以称为“解脱者”了。
这不是妄言吹牛的,也不是在搞神神鬼鬼的东西,只要你非常认真虔诚地把心的各种各样错误的负面显现搞定,通过修五加行、出离心、菩提心、闻思去集资清障,真的可以做到的。但你得慢慢来不要急,不要磕了三天头就想上西天,这真的是要论持久战地打下去,不断跟你的烦恼作战。
打到后来的时候,你再去学中观,或者学大圆满、大手印,去看自己的心,去打磨它、逐渐去清晰它。开始是意识的,然后是体会的,接着是明了对明了,后来连明了都没有了,这时候你就真的能够获取解脱。如果你不这样去做,是真的不行的。
如果你不去认识心的根本,而又做了很多的善业,而那些善缘很可能都是有漏的,来世让你变得有钱有权等等。但那是都挺可怜的,因为凡是来世变得有钱有权的人,基本上都会造业,由于心是无明愚痴的,越有钱越有权的人造业的能力就越大。
比如我一发火,最多把一个人杀了,这一世可能被枪毙,死后堕地狱。但如果一个国王发怒发火了,那就会引起战争,从而生灵涂炭,所以无形中会杀害很多人,顷刻间会让他无数劫的福报毁掉。
又比如我们现在不富裕,遇到一个好事也只能买一根冰淇淋庆贺一下,那也就只有这点罪业了。(众笑!)如果是一个有钱人,他庆贺的方式是什么呢?订飞机去马尔代夫旅游,带上八百个网红,还要吃好多的海鲜,这个罪业就很大了。
所以,有钱有权不一定是好事,我们总是去喜欢这些东西,是挺糟糕的,那是一种错误的世界观所带来的结果。如果你有正确的世界观就不是这样,所以我们要懂得怎么去集资清障、懂得怎么朝生命的真实的方向去迈进。
若不达此理,虚费功劳,于外相求,无有是处。
“若不达此理,虚费功劳”是什么意思呢?就算你非常的勤苦、非常的虔诚、非常的勇敢、非常的积极、非常的坚持,如果你不明白认识自心的方式,也等同虚费功劳。“于外相求,无有是处。”是什么意思呢?通过心的作用(外相)去求,也是无有是处的。
很多人以为可以通过一些外在的方式获取解脱,其实是不行的。佛陀曾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前段时间有些人以为跳金刚舞可以获得解脱,的确,跳金刚舞是可以的,但如果你说简单的凭跳金刚舞就可以获得解脱的话,那我们就不应该去五明佛学院了,应该去五明舞蹈学院,所以这是挺扯淡的。
其实,我一点都不反对跳金刚舞,因为密宗里面有跳金刚舞的,甚至有些派别里面都有。但你不能说:“跳金刚舞就能解脱!”或者你说诵咒诵经就可以解脱,那是不一定的。比如净土宗都要以音声念诵“南无阿弥陀佛”的洪名,如果你没有朝那方面的信愿,喊破喉咙也枉然。
所以,真正获取解脱一定要看清楚心是什么,没有其他的出路。也许通过一些行为对我们去认知本质有一定的帮助,比如调身、唱歌、跳舞,我也不否认这些。因为层出不穷的方法有很多,很难讲的,不要说唱歌、跳舞,说不定一巴掌就可以把你弄醒了(开悟)。
禅宗有这么一个公案,一个和尚经过妓院,听到妓女在上面唱歌:“你既无心,我便休!”和尚一下就开悟了,然后妓女唱的那首歌一下就变成了“金刚歌”,但他肯定不会认那妓女是上师。
大家要去清楚这些道理,那么遇到这些事之后你就有抉择能力了,不然你就只能到处跑,听这里听那里,总是以为有便宜好捡。实际上,真实的修行一点便宜都没有,你得踏踏实实地先把心的一些不良作用先调服,产生真正的出离心和菩提心;然后踏踏实实地去闻思中观、修空性;最后踏踏实实地接受指引、修大圆满。
你说:“我头脑太笨了,修不了中观。”那也没关系,你可以照着中观的一些具体方法去做,产生相应的感受就行了,闻思的目的也为了如此。如果闻思力量不够,你可以通过一些很具体的修行产生感受,一定要有了这些感受之后逐步发展,才能真的明白本性。而不是读了很多书整天在思维里转,然后心里面产生了一些感受,就用思维去套,比如思维想:“心就是无形无相的!”心当然是无形无相的,还用你说吗?佛早就说了。而是你要去体会无形无相的心是怎样的,是一个直接认知的事情,所以我们学佛要很踏实才行,不能够道听途说,不然很容易把自己的一生浪费了。
《禅门经》云:‘于外相求,虽经劫数,终不能成;于内觉观,如一念顷,即证菩提。’
“于外相求,虽经劫数,终不能成”是什么意思呢?如果我们执着在外相上,而不从造成外相的根本去明白、去了知、去求的话,那即使修很长的时间都不能成。
《法华经》里面有一个偈语,描述一个转轮王有十六个王子,那个转轮王就是现在的“大智通胜佛”,十六个王子包括阿弥陀佛、药师佛等很多佛,而释迦牟尼佛是最小的王子。那时候的转轮王到后来都要趋向修行的,由于他不明白根本的东西是什么,一打坐就坐了十个劫——“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
这是什么意思呢?大通智胜佛处在那个定里面,好像都已经在心上求了,但由于他没发现心的本质是什么,结果在定中一坐就坐了十个劫,都还没获取真正的解脱。当时大通智胜佛是当转轮王的,如此福报大的人还是这样的结果。如果我们在一些外相上去求、去折腾,你想获取证悟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们在外相上求的形式有太多了,当然你说我们现在只能在外相上求啊,比如磕头、修五加行等等。但你要记住,所有的朝外相求,其实都是为了集资清障。集资清障的目的是为了去明白心的根本,或者去明白根本的心是什么,你只要有这样的见解,那么你所有朝外相求的方式,都会变成求心。
比如五加行的第一个是修皈依,内心是真正的三宝,由于我不明白自己的内心是什么,所以就把内心幻化出来的佛法僧三宝作为对境去皈依他。表面上,你在皈依外在的一个佛法僧三宝,实际上,你皈依的是自己心的本质。
然后五加行的第二个是修菩提心,发菩提心好像是在外面利益众生,但实际所有的东西都是自己内心的显现,我利益了自己的显现,实际上就是利益了自心。这就是因果报应的原理,所以发菩提心也是从心上去求的。
五加行的第三个修法是金刚萨埵,如前所说:“罪从心起,还从心灭。”我好像在求金刚萨埵,但金刚萨埵其实是我的心的空性的一种显现和折射。我去求金刚萨埵,实际上是利用金刚萨埵的愿力,去清除我过去无数劫来所造的罪业,那也是从心上求的。
五加行的第四个修法是供曼扎,起到集资的作用。说老实话,我们拿一些玻璃珠子、很便宜的珍珠来做供养,而这些东西扔到地上都没人捡的,然后硬说这样供养佛陀有很大的功德,你以为佛陀真的这么笨啊?你要明白供养这些东西,实际上是训练你的心的供养的习气,积累资粮。当你真诚地把这些东西,观想成非常殊妙的珍宝来供养佛的时候,实际上真的就在心里种下了焕发美妙外境以及美妙感受的力量,所以这还是从心上求的。
五加行的最后一个修法上师瑜伽就更不用说了,我们皈依的佛法僧三宝,要具体外在呈现的话,就只能具体到上师那里去了,否则你把佛拿给我看!你是找不到佛的,你找到的都是相;你也找不到法,找到的只能是经书(经书还可以自己从淘宝去买了);让你把僧拿给我看,你怎么拿啊?我都是自己去看的,你怎么帮我看啊?而且现在有很多出家人自己都不懂,那怎么办啊?
所以,佛法最后一定会集中到上师那里去,一个给你指引佛法、指引路线、解决疑惑的善知识。那为什么要视他如佛呢?实际上,任何一切显现全部都是佛,但我们没办法体会到心的本质,也没办法体会到一切是佛,那怎么办呢?先找一个跟我的本性一致的对境,这个最有可能的就是你的导师。
你总不能去找你妈吧?或者找隔壁王老大吧?如果你找到一个矬的人(假的善知识),会搞死你!但如果你确定他真的有导引你解脱的能力,如果他都不是佛,其他人还会是佛吗?他要培养的就是你最后的那点证悟。
昨天有位师兄问:“修上师瑜伽,怎么去表现一切都是佛呢?”其实,当你觉得一切都是佛的时候,就是真正的皈依,真正的成就了。而“佛”不是一个字,它是你心的本质,那心的本质是什么样子呢?心的本质是没有样子的。对于一个证悟者,他会认为所有的显现都是心的本质,离开了这些显现再也找不到一个心的本质了。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显现即是本质,本质即是显现,离开了显现是找不到本质的。
但我现在没有能力觉得“空即是色”,那我就找一个最有可能的对境,这个对境就是“上师”。所以,上师瑜伽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修法,它也是从心上求的。而且到了后来,即使是很多开悟了的大圆满行人,修得最多的法都仍是上师瑜伽,只不过那时候上师的范围就越变越大,最后会变成一切。
所以,上师瑜伽里面说:“一切都是上师的显现!”我们省略来说就是:“一切都是上师!”(这时候的上师范围就越变越大了。)其实,“一切都是上师的显现”都还是二元性的,因为把上师和显现分开了,而“一切都是上师”才是真正的证悟。
当然,这个“上师”可以称为“本性”,也可以称为“本觉”,无论你说什么词汇,其实都是指“那个东西”,是我们明空双运的根本心。以上是对“于外相求,虽经劫数,终不能成”这话的解释。
然后,“于内觉观,如一念顷,即证菩提”是什么意思呢?刚才已经说了,比如我们修五加行这些次第性的修法,表面好像在向外求,但如果把它跟我们的见解连接起来,其实也一样是朝内去追逐我们心的本质的。
当你走到最后的时候,比如刚才说的上师瑜伽已经快修成了,这是大圆满的说法。而禅宗的路数不是这样的,它这时候需要往内觉观,就是去看自己的心。为什么叫做“觉观”呢?如果你以意识心去想“心是什么”,那你怎么想都等于零。而你要以心观心,以“觉知”去觉知“觉知”,这是我以前说过的话,虽然有点拗口,其实没那么复杂,就是“反观一下”的意思
分开来说,就叫做“觉知”去觉知“觉知”,其实就是反观一下,略略一明白。如果根器到了,只要略略一回观(这时候还不能观到太深了,不然就会过了),“如一念顷”——就在一刹那马上就可以明白心是怎么样的,当下即是、通透明亮!真的是太通透了,没有什么不是,但具体来说也没有什么是,往往就这么一刹那有一点小体会,这叫做“即证菩提”。
当然,也可能真的达到很深的程度,“哗”的一下就大地平沉、虚空粉粹,一下陷在一种“赤裸裸”的状态里面。其实,都不能叫做“状态”,实际上那时候连念头都没有,但是心清清澈澈地明了本性,庸俗显现全都消失了,本性自己显露出来,这就是初地菩萨的“法性定”。
依据这个“法性定”继续修下去,很多功能开始出来了,一刹那有一百个化身、一刹那去一百个佛土、一刹那成熟一百个眷属,初地菩萨的功德慢慢就开始显现。这就是“于内觉观,如一念顷,即证菩提。”然后你再去看《现观庄严论》,就会觉得“真的是这样的!真的是这样的!”你就知道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他绝对不说一句假话,因为根本没这个必要。
说假话只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为了骗;一个是习气。骗就是说假话哄你嘛,当然有些是善良的谎言,但还是为了哄你嘛,不过哄你开心也叫谎言。还有一个就是习气,有些人不是为了骗人,就是说谎说惯了,张嘴就来。
但佛菩萨是没有“人我”的,所以既没有骗你的可能性,也没有这样的习气,因为习气一定是依据“人我”的法执而产生的。所以,佛陀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其实,整个佛法的修行集中在一个根本点上——我们要去明了根本的心是什么。今天我花了一个晚上的时候就讲了这么一段,你们会不会觉得很烦啊?(听众说:“不会!”)如果你们觉得很烦的话,我可以讲得很快的,一晚上就可以把它讲完了。
今晚就交流到这里,现在开始一起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顿悟入道要门论》第01课
- 《顿悟入道要门论》第03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