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禅七的第三天,我们终于可以开始上《顿悟入道要门论》了,我记不起这个名字,大家会不会觉得我连名字都搞不清楚,能说得清楚吗?大家有没有这种经历?想起一个很熟悉的人,但记不起他的名字,我现在就是这种状态。放心!我太熟悉它了,不会错的,记不起它的名字那是故意的。
《顿悟入道要门论》已经讲了三个禅七了,这是第四个禅七,一定要把它讲完。前面讲了很多内容,有录音的,大家可以先听一下,连起来才会有意思。大家有空闲的时间,在家里面修行、在禅七休息的时候,可以把录音放在耳朵上听。文字版的我不知道有没有?如果有的话,也可以看看文字版,跟下面的内容是有联系性的。
这些内容非常深,实际上是讲禅宗最究竟、最根本的东西。前几个禅七讲了很多细节,怎么去修行?怎么去抉择、怎么去体会,肯定讲过很多。但说真话,我不会去记自己所讲的这些东西,我为什么要记我自己呢?不用记的。我没说自己证悟了,是太熟悉这些内容了,熟悉的,我就不记了。其实我真记不得,但里面肯定讲了很多细节的东西,大家要去看,看了才能跟后面联系得上,这些还是有一个整体性的东西。但翻来覆去都是在说那个东西,围绕着根本的般若慧一直说下去。
有些人讲究顿悟,但顿悟大部分是从渐修来的。你说:“有没有绝对完全没有经过修行,一下就成佛的呢?有的——普贤王如来(在汉传里面称为威音王佛)。禅宗里面说:“自威音王佛以来,无师自证者为天然外道。”除了普贤王如来是真的没老师,后面全都是有传承、有师父的,但这个传承、师父是什么呢?只要你皈依了释迦牟尼佛就算是了。
那是否有人没有皈依释迦牟尼佛,还证悟了?这个挺麻烦的,如果你真的证悟了,说你学的东西跟释迦牟尼佛学的不一样,那是扯淡的。就说明这个世界上有两个真理,一个在释迦牟尼佛那里,一个在你那里,那不可能的。你说是一样的,那对不起,你已经皈依了,所以绝不可能有这回事。
有些缘觉佛(独觉佛)那时候是没有佛教的,也没有什么上师这些,但他因为前世听法、修行,积累了一百劫以上的福报,所以他下一世会出生在没有佛教的地方,依靠福德力自己在山里去进行观修,看到花开花落、云飞水动,然后体会到外境的无常。无常体会到深处,就会明白本质的空性,依此见解慢慢去修持,最后成为缘觉佛。
从他这一生来看也没有上师,说不定他那个时代连“佛”这个词汇都没有,那他皈依了没有呢?他算不算天然外道呢?当然不是外道,既然称为缘觉佛,就是属于佛教里面的四种圣人之一(四种圣人:阿罗汉、缘觉佛、菩萨、佛陀),所以他不算天然外道,但在他的所证里面,一定会皈依佛陀的。
你说什么教都没学,自己证悟了,而且证悟的跟佛陀一样,社会上有很多这样的东西,截取佛教的一部分,就拿来开始乱用,用了以后说得很好听。有些人在国外很大名声的,有些名字我都不好提,我现在在国外不敢乱说这些东西,否则他的信徒哪天打上门来,咋办呢?(开玩笑!)
他们截取一段东西,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说法,然后说跟释迦牟尼佛所证是一样的,但是他又不皈依佛法。实际上很多时候是些闹剧,世界上的闹剧很多,而且他们都一本本地出书。我说一个已经去世的人,叫克里斯那穆提,还有一个很出名的人,叫奥修,他们的书籍里面都说得很好听。我以前看过奥修的《上帝嘴边的长笛》,我看得好感动啊!上面介绍了苏菲旋转,是一种以转动来修禅定的方式。他们也谈到心灵要放开,把敌人看成什么什么,讲了很多东西,但是一落到关键的般若的时候,一定会出问题。
但没有真正学过中观,或者没有学得很深的人,或者对禅宗了解不深的人,看到这些会很感动的,因为那些话很鸡汤,大家听了以后心里面很舒服。其实它不是佛法来的,而是那些文字撩起了你心里面愉悦的感受,只是那些愉悦感受的类型不是琼瑶或者文艺方面的,但它撩起你愉悦的感受是一样的,所以你就认为那是佛法,会上当的,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唯一的佛法就是般若(深般若),别无其他。我们跟任何宗教唯一不同的东西,就只有这个了——般若,万法的本质。而且所有的宗教乃至于科学,都在追求一个东西——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当然,这个世界的本质可以说成世界的来源是什么?世界的根本是什么?
由此就诞生出了世界观,我们前两天讲的,有的说世界的来源是物质,有的说来源是上帝,佛教说的来源是空性。也就是说,我们能够成立的东西(空性)跟别人不同。而且“空性”这个词汇也会被其他的教派运用。在中国的历史上儒释道三家合一,道家也经常用“空性”这个词,也会说“明空双运”,这个词汇在道家的书籍里面都能找到。有个叫尹志平的,他是修行非常好的道教高人(而金庸的《神雕侠侣》里面的尹志平就变成了强奸犯,后来因为抗议太厉害,金庸没办法就改了) ,你去看尹志平写的书,那些写空性的东西很精彩的,你会认为“哇,这个真的就是佛法啊!”
其实中间有差别的,如果你不认认真真去研究,你搞不清楚的,就认为儒释道说的是一家。道家是这样,儒家也是这样的,儒家后来出了一个王阳明的“心学”,跟佛教的唯识几乎是一样,它吸收了很多禅宗的东西。王阳明著名的“四句教”,基本上跟唯识说的是一样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说得又有修行又有见地,基本上跟佛教很像,但他不认为自己是佛家,而认为自己是大儒,儒家是主干,佛家是旁支。
还有外国的印度教,认为佛教的释迦牟尼佛是大自在天、湿婆化身出来专门附身的神仙。他们也说这些理论,说得很似是而非。现在西方有些搞大一统的人,就认为这个都是一样的,这样很容易出问题,第一个你乱拜,会毁坏皈依戒。第二个是最根本的,说明你没有真正准确的见地,没有准确的见地,意味着你根本不可能证悟。
那怎么办呢?我们一定要去学习这些见地,见地的方法我们这么多年都在讲,讲《中观》、《唯识》、禅宗的一些见地,以及它们的一些观点。这么多年来,我们讲了很多,讲过三祖僧粲的《百字铭》,永嘉禅师的《永嘉证道歌》,花了四个禅七讲的《顿悟入道要门》,主要就是讲最根本的见地。这个根本的见地已经走到顶端了,其实对很多师兄来说,讲禅宗这样深的东西不一定是好事,大家听了以后根本都用不上。
如果强行去用,还不说禅宗的最究竟经典,我们只说空性。以前讲了单空,很多人回去开始夺夺夺,前面五加行也不修,基础的禅定也没有,连供水都不供,上来就开始去夺。有一部分人夺不下去就算了,有一部分人夺出很多稀奇古怪的问题,有人说自己每天早上起来,身体都是分开几瓣的,然后他问我怎么合起来?我说:“你去照照镜子嘛,如果分开几瓣了,你就用针把它缝起来嘛!”他一点基础都没有,马上去修单空就会出现这些问题。
当然单空修到后来会有一些问题,比如修的时候,到底是把它修没好一点?还是它在的时候如幻呢?有很多这样的问题。还有什么是境界啊?我感觉到如幻,它走了算不算成呢?不见了成不成?以前有人逮着这个问题问了我几年,到现在都还没搞清楚(而他说自己随时都搞清楚了)。我说:“这个东西没了不算的,你要把它修没了,拿起来’砰’一下扔出去,就没了。”
那你说:“万一我修修修,隐没了呢?”这可能不是以单空的观点把它修没了,而是禅定很厉害的时候就没了。你如果要最简单的方式,顿悟让它没了,很简单啊——“嗯”(眼睛一闭),没了吧?你说:“不行,就算我眼睛看不到,但身体触受一直都在啊,我不能让它没了。”很简单,我帮你忙——“砰”(打你一下,昏过去了),没了。所以这个不算什么。那它在和不在到底是什么关系?对我们执着消除的情况怎么样?这些需要学习很多。
没通过学习,只是拿到一个方法去做,有没有用呢?有用,但如果基础不够、积资净障没做好,要出很多乱七八糟的问题,搞不定。坚持不下去的那帮人还算是好的,因为没出怪像。出了怪像的那帮人,最终也是坚持不下去的,而且出了怪像还会乱来。
我说了这么多,想告诉大家,修行真的要从基础来。但我讲的确实是最高的,原因是什么呢?已经讲到禅宗了,咋办呢?不信我们从因果不虚开始讲起,从唯识来推断什么叫做因果不虚?不是的,既然讲到这里来了,也要讲下去,那怎么办呢?
如果是初学者,我希望大家听了以后不要马上要去顿悟、要去直取本性,没那么简单的,真是好深的水啊!有人跟我学了好多年,他不停地来向我证明已经证悟了,每次都像孔雀开屏一样来了,基本上每次都是铩羽而归。我都没开悟,他到我的面前说开悟,肯定是铩羽而归啊,总不能说我都没开悟来证明你开悟了,那还得了?一次一次他就知道这里面好深,说起来一句话就完了,咫尺千里啊!
大家别好高骛远,初学者一定要回去打基础,我讲这些东西只是想告诉大家:我们普通人做得到,但不是说我们普通人不努力、不经过次第的基础修行都做得到,不可能的。每个人对自我都有一种期许,觉得自己是天才、是高根器,我学了几十年,修了很多年,到现在为止,我基本上确定自己是中等以下、下根器里面稍稍好一点的。(我都没纯粹说自己是下根器,只是下根器里面稍稍好一点的,毕竟我学了几十年,给我点面子嘛,我都是下根器中间稍稍好一点的,你说你是高根器,太不给我面子了,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不要认为自己是高根器,不可能的,没有这样的人。虽然历代也有很多高根器,但不是你嘛,当然你可以说自己是暗藏的高根器,这个东西我暂时也没办法衡量,最多可以证明你的身高比我高,其他的不能肯定。所以我们不能认为自己是高根器,如果认为自己是低根器,从下做起的话,即使你是一个暗藏的高根器,也不会亏待你的,再高的根器也要去修基础的。
很多初步开悟的人,反而很勤地修五加行,他在大圆满领悟不丢失的情况下去修,那个作用大得不得了!那些人都要去修,我们上来总想去安住法性,天啊!给你弄个麻醉针安住睡眠,我相信你做得到,安住法性真的很不容易,所以需要修基础。但也不是很远很远的事,我们一生都不能完成,一定可以的,佛菩萨说的这些东西就是让我们普通人能够去证悟的,不是让高根器再来,去学这些东西,没必要,所以可以证悟的。
对于已经修了很长时间的人,心真的要在上面反复地磨砺,听这些就非常有用了。到了最后,禅宗里面所谓的“参”,“参”从一个角度去分有两种,一种是用思维不停地思考,像沩仰宗祖师说的精思入微,反复地思考,那讲这些东西就有用;还有一种就是思考了以后反复去体会,思考这些东西跟心的相状、心运的行的情况去进行配合——哇,消失了,我该怎么抉择?我心应该怎么放?如果现起一个什么东西,我该怎么处理?这也是一种参,思维很少了,在直觉里面去进行这些东西。
这有点像《定解宝灯论》中的一个问题:思维修和安住修。禅宗里面也一样,参也分为这两种。对于思维层面,我们讲的这些东西有用,那安住的时候有没有用呢?——绝对有用。对各种各样的法句思维非常成熟了,然后体会到好多好多东西,会凝聚成一些具体指导的东西,意识去指导自己进去以后该怎么样?我的心应该怎么去做?什么叫捞摸不到?什么叫放舍?什么叫坦然?什么叫明然?什么叫了然?后面这三个是大圆满的词汇,在禅宗里面都能用到。
思维到这些层面,他就知道怎么去处理这些东西,放松跟明觉的关系?止跟观的关系?怎么在心的直接运行里面体现这些东西?心的运行是安静还是运动?有很多具体的东西,通过闻思慢慢会形成自己的东西,但这些东西不会离开真正佛法的究竟含义或者次第性含义,他一说出来就成了禅语、成了法语,然后把它记录出来就变成了灯录,你们看到的《五灯会元》就是这些东西。
但他说的时候就不再愿意用书上的法句来了,就会变成自己的话。比如有人去问赵州:“什么是道?”(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他说:“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回答得牛头不搭马嘴,而其实他在教大家修行,懂吗?你真不懂的话,就会“哎呀,他说什么啊?”我就这句话来讲的话,一个晚上又过去了。
我在告诉大家:即使是具体的指导怎么去修,闻思也是有用的。但是闻思一定要落到心的具体运行去做,心的运行不仅仅指心在动,心不动也一种运行——禅定。闻思的重要性,对于一些走到关键点的师兄来说也是有用的,所以我们要讲这些道理、讲这些东西,但大部分人是用不上的,只要记住就行了。
还有,我们现在讲的这些东西是有录像、有录音的,以后你们修到这个时候,觉得可以拿出来重新看了,你会发现跟现在听的又不一样了。当一个接收的根器的障碍、污垢、无明被去除以后,那些法句对他的影响完全是不一样的,就像刚才赵州说:“我去青州买了一件布衫,重七斤。”如果达到这个层面的人,会一下就放下来——啊!头头是道、处处是佛,举手投足,无不神通,什么都拿来感受。然后引发身心的感受,可能一下就释然,一反观,一下就明白,对于很多到了瓶颈的人可能起到这个作用。
但对于那些在闻思道理的人,会疑惑:“这是唯识还是中观啊?”对于刚入道的人:“去,你装模作样!”为什么刚学的人容易造业呢?就是这样的,他不知道人家装的是个大样,是个很神圣的样。希望大家真的要去闻思,还有我也讲了初学者、比较高级者怎么去对待它。
总的来说,我们是在交流,每次上课之前、每次禅七我都会跟大家事先声明,我是个普通人,大家别把我当成脚底下有莲花、屁股冒烟的那种人,我就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的师兄跟大家作交流。所以我讲的东西,只是作为一个普通人去闻思、去修行得出来的一些看法跟经验,不许将它神圣化。当然也不要随便攻击,为什么呢?虽然我是个普通人,但我讲的佛法有可能是对的,你一攻击,万一是对的,后果很严重哦!而且我讲的佛法是属于顶尖的一些东西,所以不要随便攻击,看不懂先放在那里,如果没用也没关系,又不找你收钱,怕什么?看得懂的、有用的,那尽量用。
你说:“那会不会把我误导呢?”我真能误导你的话,是我三生有幸,还是你三生有幸?你们这些人根器高得连误导都难啊!误导不了的,你能修下去、看下去,你能一天打两个小时的座,都没有资格误导的。我们禅修中心有人一天坐十几个小时,连见我一面都难,还误导你啊?他想我误导他都不行,所以别把自己看得这么重要了,没人故意来误导你。
但是你一定把这些东西拿去好好思考、去对照,我鼓励大家去学所有真正的法师们的东西,你有脑袋嘛,在逻辑上可以去拣择嘛,然后在修行中间可以自己去体会嘛,发现不对,扔了就完了。所以不用担心误导不误导,这些东西对大部分人来说,连门都看不到,不是误导不误导的问题,所以也没关系。那已经走到门槛的人,万一会误导呢?走到门槛的人往往有区分能力的,他的闻思、修行上精熟了,很具体了。
很简单,比如身体消失、外境消失了,你该怎么办?进一步该怎么做?这种东西怎么误导他啊?他必须很具体地跟你说怎么做,你马上会感觉到不同。那不同是不是呢?你又会来问。这个没法误导的,一是一、二是二来的,走到那里反而误导不了。误导的可能性是什么?他没有开悟,然后他跟你说这个是开悟了,这个才可怕。如果他骗你还好办一点,最害怕的他不是骗你,他自己也上当了——好了,你们两个就“舒服”了!
但是我们还有很多的理,还有其他的很多上师,还有书籍,最关键的是,你在修的过程中间,真正证悟的人的思想、精神、心的智慧是越来越厉害的,反照能力、反观能力,什么能力都会出现。厉害到后来,如果按照大圆满的修法,修脱嘎或梦修的话,会去刹土的,去了刹土到处都是佛陀,随口就问了。你说:“万一我见到的是魔呢?”等你修到能见到魔再说嘛,现在你不用见到魔,想见到魔很简单,跑到镜子前一看,马上就看到魔了。(众笑)
所以大家别那么担心,没那么夸张,很多东西根本就不可能发生在我们生活和修行中间,却弄出来把自己吓了好大一跳。座都没打就担心堕入无记定,我们禅修中心的人天天修,能够完全堕入无记定的,我都没看到,她只是能够坐十来个小时而已。所以哪里会担心有无记定啊,那是不是有无记定呢?当然有了,你先不要担心无记定,先搞个初禅出来看看,一到初禅的人马上就变了,为什么呢?因为初禅越过了欲界定,世间的欲望就不能再左右他了,他一定会沉浸在禅定里面。
如果从定出来还在想老婆去哪里了?老公干嘛去了?说明你连初禅都没稳固,有时候可能会碰到。连这个都不行,你担心自己进入无记定?还有,我们的修行里面包含有菩提心这些东西,你很难进入无记定的,我发现你只是喜欢打坐,稍稍事情一叨扰,你就烦的话,我就开始收拾你。一受到收拾,有些人出了定马上就不行了,说明你内在的东西没有变,只是心的静定、平静、禅定的能力加强了而已,所以不用担心,我们没有本事为自己担心。
那会不会有误区?你真走到那一步去,会发现别人的很多误区,很多书拿来一看就知道是“流野”(假货),马上就扔了。我们这里有好多师兄都这样,一些所谓大德(很大的德哦,不是一般的小德)的书拿来一看,“砰”就扔了。到了这种水平,哪里会被别人骗嘛?到了那个时候,人最重要的是不要自欺。
那要怎么办呢?我觉得真要达到彻底的自信,要证到初地菩萨,也就是你瞬间要有一百个化身、一瞬间可以去一百个刹土,到了这个时候,谁骗你啊?最关键的是能不能到这个程度啊?谁都不能给你打这个包票,我们学的这些东西就是为了走到那一步,不达到那一步就不停步。如果这里不行,其他地方还有啊,藏地、世界各地都有很多的大德,你们可以去找啊!绝对欢迎,我们这里不设障碍,不是到这里就只能听我上课——鬼扯,谁都可以听、谁都可以看,拿来对照、对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我们不搞洗脑那一套,洗脑的条件就是把你关起来,不准听其他的,最怕货比货嘛。你们不用担心这些,而且我们这里也不是传销,传销也是要关起来的。你们是不是觉得这七天被关起来了?其实你们可以出去的,这里的工作人员,如果有人出去绝对不能阻挡他,听到没有?他们可以出去,但是出去以后不准再回来!(众笑)一扯又扯了半个小时,不过还是挺有用的。
好,我们开始讲课了,你们拿到的内容好像印少了一句话:“吾恐汝等,不会了真解脱理,再释汝等。”这个非常简单,意思是:我害怕大家不了解真解脱的理是什么,再跟你们说一遍。上次我没讲这句话,但这句话不用讲的,非常简单。为什么我知道少说了内容呢?我今天拿来翻了一下,一对比就发现漏了这一句,但没关系。
整个《顿悟入道要门论》都是自问自答(设问设答)的方式,自己设一个问,然后通过回答把这些道理说清楚,把修行的方法说清楚。
问:“维摩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云何是净心?”
大家都知道《维摩诘经》是汉地一个非常有名的经典,好像索达吉堪布正在讲。维摩诘是个大居士,古代的时候佛教很厉害,那些文人最喜欢读《维摩诘经》,为什么呢?因为维摩诘又可以经商,又可以赚钱,还可以娶老婆,妻妾成群,住在豪华的大宅里面整天谈生意,而且他又是佛(著名的诗人王维,自己号称“维摩”,所以大家叫他王维摩)。维摩诘满足了一帮士大夫学佛的要求“我可以不出家,然后还可以成佛。”不然觉得成佛一定要出家,在藏地反而没这些,藏地有很多成佛的人都不是出家相,比如我们的祖师爷莲花生大师、密勒日巴尊者、玛尔巴尊者。玛尔巴尊者也是个商人来的,天天斤斤计较跟别人做生意——“喂,你怎么这么贵啊?”玛尔巴的示现很接地气,拿一根棍子天天打人。
藏地反而没有这些,但是我们汉地非常推崇出家人,这个没问题,出家人是应该值得推崇的,为什么?我们把三千大千世界的微尘变成珠宝去供佛(不谈菩提心,就为了人天福报简单的供佛),都没办法跟出家人供一盏灯相比,就因为出家的功德非常大。出家意味着斩断尘世,没有家庭的烦恼,而且荷担佛法,守很多的戒律,所以他跟居士比有很大的优势。但并不意味居士就不能成佛,密勒日巴尊者就是一个典型,很多人都熟悉。汉地也有很多,以前给大家讲过的庞蕴居士(庞居士),一家四口都是居士,全都成佛了,女儿叫灵照、老婆叫庞婆,现在湖北那里还有一个庞婆洞。一家四口有三个人当场坐脱立亡(坐脱立亡不一定是证悟,是一种功夫,如果他明白了再坐脱立亡的话,就非常厉害了),包括庞居士、他们的儿子和女儿,最后他老婆留下来了,因为尘缘未了,有几个弟子需要她教,所以去庞婆洞里去教这些弟子。
不是说居士修行的条件不如出家人,就不能成佛。当然汉地推崇出家人也是对的,大家不要认为这是矛盾,一定要去比你好我坏,每个修行人有自己的情况,没人敢说某种情况最好、某种情况不好。比如有些女孩子——“我一定要出家,出家那么好,出啊!”随喜!但三天以后就不行了,还要还俗,还不如不出了。
真有这样的事,彭州一个寺庙有个女出家人(住持),住在尼姑庵,庵里有很多游客过来,住了几年以后,她跟一个游客就眼睛对眼睛、泥豆对红豆最后变成相思豆,然后就还俗结婚了。而女性出家是不能还俗的,会有很大过失,与其这样,还不如不出家好好修行。想知道这个出家人后来的遭遇是怎么样吗?生了两个孩子,全都是脑瘫。
那是不是说出家不好呢?不是的,如果能够安心出家,那真的很好啊!出家人离开了很多烦忧,承担了绍隆佛法的职责,可以让自己的功德很大,当然很好。所以我们要从很多角度去看,不要轻而易举就做结论。
回过头来说,《维摩诘经》就是这么一个经,以后有时间的话,我也会跟大家分享,这个经真的很精彩,说不定下一个禅七就开始了。现在我们在讲《金刚经》,可能《金刚经》讲完以后讲《维摩诘经》,也挺不错的,到时候看情况。
《维摩诘经》有一句话:“欲得净土,当净其心。云何是净心?”你得到净土、你想去净土,就要清净自己的心。其实这是说佛教的一个最基础的世界观——“一切境相由心现”,心清净了以后,心所呈现出来的状况,就会相对清净一些。
这个怎么去理解呢?首先我们要解释什么叫做“净”?一提到“净土”,大家马上就想到西方极乐净土,那只是净土中间的一个,其实净土有很多。“净”和“不净”其实是一种分别,在人类的层面,“净”有两个大类,一个是物理性的,一个是精神性的。物理性的“不净”大家很好理解,干净的、对我们身体有益的认为净;杂乱的、对我们身体无益的就认为不净。
你们不能纯粹说乱七八糟的东西都是不净的,不是的,我来举个例子。比如我给你吃一碗糊糊,那个糊糊是纽西莱的,用某种东西泡的,看起来黄色的,你认为净不净啊?绝对净嘛,因为吃了有营养。如果我告诉你糊糊是粑粑,马上就不净了。所以不净不是单纯看样子的,要看对你身体的作用。
而且每个人还不一样,比如有时候我到公司女员工的宿舍里面看一下——哇,到处都是“子弹袋”,红红绿绿花花的,马上就觉得不净。但是她们进去以后就觉得“我家好爽啊,很清静!”精神性的东西就上来了,有时候对物理环境会做净和不净的精神性判断。精神性的不净层面非常多,有时候指道德的净和不净,比如从事一些特殊行业的人(不用我说什么特殊行业吧),其实她们洗澡洗得很干净,还喷了香水,但为什么说人家不干净呢?这是精神上在区分净和不净,这是道德品质方面的。
有的还牵涉到见地层面,比如你的见地不是很好,相对于清静的见地、更高层次的见地,你就是不净的见地。我举个例子,比如修不净观,不净观相对于贪恋女色来讲,是净还是不净?是净。但不净观相当于空性的见地,是净还是不净?是不净,所以见地的区分也会造成净和不净的差别。
走到后来,净土的净和不净要跟秽土(娑婆世界称为秽土)相比,秽土是因为分别而来的物理环境,大的地理、空间、地球、娑婆世界这些,是由每一个众生巨大的共业造成的,我们就认为这叫总体的不净。这里面再干净的地方都是不净,就算你把家里打扫得非常清洁,什么香水都用完了,还点了香,用纯白的手套抹了几千遍也抹不出一丝黑的,但相对于净土来说还是不净。
以凡夫二元对立的业力混合融汇而成的世界都叫做秽土——不净。而八地以上的菩萨开始发愿建造跟自己实相一致的世界(净土),(学过中观的知道,实相跟现相一致称之为胜义谛,胜义谛以胜义谛基础上出现的外境叫“净见量”,大家还记得吗?以前我专门停了课来补这一课的,中间有多少人听过的?请举手!寥寥无几,没几个人听过,这是些基础常识。)来度跟他有缘的众生。为什么要八地菩萨以后才开始呢?因为八地菩萨没有我执了,他的心就是没有我执的心,没有我执的心才会真正的成为净土,也就是没有我执称之为“净”,有我执的都叫做秽土,这个是境界性“净”和“不净”的差别,已经不是见地了。
但是八地菩萨的净土和佛陀的净土比较起来,还是有净和不净的差别,或者都是清净的净土,但没有那么圆满。这样说大家就舒服了,一说八地菩萨不净,很多人就受不了。八地菩萨以后就没有二元对立的观点了,我执跟外境进行相对的习性已经完全消灭,但是他有明白和不明白的相对,称为法执。而佛陀那里就没有这些,他的境界里面是绝对没有二元对立、心性纯然的展现。然后依靠他宿世的愿力建立净土,开始接引跟他有缘的众生,让众生的心力跟他的心力产生结合,然后就出现净土,这些众生在净土里再去清净业障,最后与他跟完全汇为一体。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这么来的,一位叫法藏的比丘,发了四十八大愿,然后经过了很多劫的修行,最后有了西方极乐净土。
“欲得净土,当净其心”的“净”就讲了这么多,还有以各种程度去分。你说到底什么是“净”呢?以见地来分、以道德品质来分、以物理状态来分、以境界来分,如此之多。但这里的回答就很精彩了,完全是以禅宗的方式来回答,以般若慧、究竟智的方式来回答,他认为那个才是真正的净。你的见地也好、净土也好,根本就是这个东西,怎么样才能够实相跟现相一致?你必须要真正获得了实相,这个真正的实相就是这里面说的“净”。
答:“以毕竟净为净。”
他提出了一个词叫“毕竟净”,就是其他的净都不是净。你说你的家里干净或者我的家里不干净,甚至你说净土干净,都不承认。刚才说净土的净是跟秽土相比的,到毕竟净的时候,连净跟不净都不会有,是真正的般若慧,有了般若慧以后,帮助众生修行才会出现净土。
但是真正达到最究竟的空性慧层面,哪有净和不净的差别?没有净,也没有不净——“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顿悟入道要门论》这四个禅七以来,我讲了多少次“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啊?我已经记不清楚了,因为这个东西无对境,有任何一个对境我们就可以给它安个名词,然后描述它的相状,让你去追。可它没有对境,我怎么给它安名词啊?勉强安了个“空”都不行,如果你去追“空”的话,就成了你认识了一个“空”——二元对立,又没办法找到真正的本质,没办法找到所谓真正的禅到底是什么。
当你发现它就是没有对境,说不出来——“言语道”,言语去说它,“断”,没有了;“心行处”,用心直接去体会它、认知它,“灭”,都不行。那咋办呢?我们认识方式就这两种:思维、意识、言语,还有心去体会,然后这个都没了,咋办呢?最后这个真需要窍诀,大圆满说需要窍诀,禅宗靠一个机缘让他开悟。
所以那些禅宗故事就出来了,“砰”一竿子打下水啊、香莲“啪”一声石头打到竹子上开悟啊,还有各种各样的机锋,就是想用一些方式,让你“轰”的一下,或者闪电般地明白什么东西,然后一下反观,一下体会到一点点,或者靠修行逐渐一点点地体会。
我以前经常跟大家交流一首禅宗修行的诗:“由缘荐来相应疾,就体消停得力迟,瞥起本来无生处,吾师暂说不思议。”大家还记得吗?我前三堂课绝对讲过这个,不可能不讲的,但我可能忘了,这把禅宗里面体悟法性的三个大类做了概括。什么叫“由缘荐来相应疾”呢?就是由外缘刺激,有可能一瞬间、电光火石之间体会到这个东西。很多人想在电光火石之间去体会这个东西,但把它当成一种绝对的体会方式是错的,不是只有这一种方式,这种方式也是可遇不可求,你故意去找是找不到的。比如夹山被船子师父一竿子打下去,冒起来又按下去、冒起来又按下去;还有水潦和尚去见马祖,一脚踢下去,爬起来就开悟了。你们是不是想到处找人踢一脚?我告诉你嘛,踢死你都开不了悟。人家都修行了多少年,走到那一步才可以。还有刚才说的庞居士是怎么开悟的?马祖把他的嘴巴捂住:“说,你给我说(把嘴捂住让人家说)!”这就是水平来的,当他说不出就会反观,一瞬间就可能体会到、明白、明了。
还有很多这样的方式,以前讲过马祖禅师和百丈禅师在散步,忽见一群野鸭子飞过去。马祖问道:“那是什么?” 百丈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是一群野鸭子!” 马祖问:“飞到哪里去了?” 百丈答:“飞过去了!”随后马祖用力捏了一下百丈的鼻子,百丈痛得大叫!马祖便指着百丈的鼻子问:“不是在这里吗?你怎可说飞过去了?”百丈听后,一瞬间就开始回观,一下就明白了。但百丈一句话也不说,却回到房里痛哭,禅友问他为什么要哭?他照实告诉大家,说马祖太狠了,捏痛了他的鼻子,第二天他就不听课了。很多人以为马祖把他弄疼了,不是,他只是明白了。
他为什么会明白呢?我看到野鸭子飞过去,是心看着它飞过去的,他说这个东西是由心现的。飞过去了,好像是心飞走了——飞不走的,因为一捏你鼻子还在痛。知道野鸭子飞过去、知道痛是同一个东西,那个东西永远不会过去——不生也不灭,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永不丢失。就这一下,让百丈由缘荐来相应疾,“哗”明白了。其实他还没明白彻底,后面还有下半集,我好像专门为这个写过一篇文章。后来马祖又考他,把拂尘拿起来、举一下,放下去问:“你最后放到哪里去?”百丈说:“要把它放下去,放到原地去。”被马祖“嚇”狂吼一声,一下把百丈吓到三天耳聋。你们不要认为真的把百丈吓到三天耳聋,是声音太大、声波太高,这个也太残忍了,人家好好的耳朵给吓聋了。不是的,他是一下在那个状态里面不听声音了,心始终停留在法性里面。
大家记得耳根圆通吗?“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百丈就被那一下,然后如实渐进,最后一下真明白了,他知道拿起来、放下去其实还是造作。你们没看过这个故事可能听不太懂,如果熟悉禅宗的故事就会明白,这个叫做“ 由缘荐来相应疾”,通过外缘、上师指示可能明白,但这个不是唯一的方式。
还有密勒日巴尊者那种方式,叫做“就体消停得力迟”,得力虽然迟,但是很有用。所以密勒日巴尊者就在天上飞了,他就坐在坐垫上,比如你们现在修中观就是采取这样的方式。你要由缘荐来真不行的,竹竿子把你打到水里去的话,我就坐牢了;捏你鼻子的话,你会说我不慈悲。如果我是故意捏你,想把你弄开悟,连捏了几次不开悟,你就怀疑捏鼻子行不行了,真不行的。
所以怎么办呢?“就体消停”就修中观、修四夺,最后去体会心部、界部、窍诀部,或者是禅宗里面的参话头——念佛的是谁?拖死尸的是谁?这些都叫做就体消停得力迟,虽然得力迟,但是很实在,逐渐地把执着一点点去掉,然后认知方式产生改变,非意识性的去体会,慢慢连体会也丢掉,哪天豁然洞开,桶底脱落——自性昭然(我只能这么说了)。“昭然”的意思是根本就不用找的,找都是扯淡的,那不找呢?更扯淡,那咋办呢?找!找到哪天你不找了,当下即是。只能这么说了,不然咋办呢?虽然就体消停得力迟,但是有人指导、能够坚持下去,慢慢也做得到。
还有一种很厉害、最快的,叫“瞥起本来无生处”,就是“我要一下就知道!不管由缘荐来也好、就体消停也好,我不理你,我就是要马上知道。你说!你说!你不说,我跟你拼了!”有没有这种呢?也有的。禅宗古代有一个出家人(著名的禅师),他为了这个天天拦他师父,躲在背后埋伏,如果师父不说就打。求法真的求到不要命啊,他师父也明白他不是那种坏的,但就是不告诉他——“你打我也不告诉你!”到后来他真的开悟了,开悟了以后,他就对着以前师的傅那个地方磕头,说:“幸亏你不告诉我,你告诉我的话,我这一生就完了!”因为告诉了以后,可能一个障碍就放在那里。所以,真正厉害的上师,会根据你的情况,不会随便跟你说的,一定要等你走到那一步,否则会害人,这个就是窍诀部亲传的原因,走不到那一步,传给你真的会害死你的。
毕竟还是有说的,“瞥起本来无生处,吾师暂说不思议”,它并没有把它完全说完,如果你要一下看到不生不灭的地方是怎么样的话,首先要把心静下来,静下来是什么呢?“吾师暂说不思议”,就是我的老师告诉我:不能靠思维、不能靠觉知去,那不靠觉知靠什么呢?走到后来,你会发现连觉知都丢失,那个东西不需要觉知,它本身就是。但是开始一定要靠思维、靠觉知,就现在的状况,我们逐渐消停,叫“就体消停”。
还有一种就体消停的解释方式是什么呢?他已经明白了,在体中安住(在领悟中间安住),大圆满就是这样,这是一种座中修,所有的一切自解脱。“就体”的“体”就说成本体的体,明白了这个本体,在里面消停,停下各种各样的分别念,慢慢融入法性,这个叫做“消停”。“就体消停得力迟”也可以这么解释。
但是大部分人做不到一上去就开悟,就体消停、保任这种状态,你去修四夺、单空、菩提心也可以叫就体消停。一个是世俗的,一个是相对胜义的;一个是开悟了的修行,一个是没有开悟的修行;一个是开悟了的就体消停,一个是没开悟的就体消停。
如果要直接、快速、单刀直入去认,那就要停下来,不能用思维去。那停下来怎么认呢?他就不说了,一说就会变成言语道、心行处,这时候就要靠上师来指引。所以“吾师暂说不思议”是暂说,暂时跟你说到这里,这个是去认识毕竟净的一些方法。毕竟净就是究竟的净,万法的根本本质,这种本质不管是净土还是秽土都是一样的,没有净和不净,叫“毕竟净”。
这里又牵涉到中观的两种二谛的分法(不学中观的可以不听),按照三转法轮的分法:现相跟实相一致叫做胜义谛;现相跟实相不一致叫世俗谛。二转法轮就是所有的相都是世俗谛;相的本质(空性)才是胜义谛。那么,所有的相都是世俗谛的话,不管净土还是秽土,都是世俗、都是不净;所有相的本质(空性)就是胜义谛。那二转法轮的胜义谛(毕竟净)到底是什么呢?如果再深入下去,就看下面怎么回答?
问:“云何毕竟净为净?”
你说“毕竟净为净”,那什么是“毕竟净为净”?这个很容易理解,我就不解释了。
答:“无净无无净,既是毕竟净。”
没有净、也没有不净,就是所谓的毕竟净。学中观的可以这样理解,没有有边、也没有无边,叫做毕竟净,这是简单的理解方法。还有,净和不净是一种分别,当我进入法性的时候无佛无众生,哪有什么净和不净啊?既无净土也无秽土,这是法性定的时候。
如果我没有进入法性定,而是进入大圆满的初步修行,这些外境还在,但我领悟了本性,我会认为所有的显现全都是本性——“郁郁黄花皆是般若,青青翠竹皆是菩提”。在外面虽然形状有不同,但是我的心不认为它有什么不一样——一味空性,无所谓净和不净,这个也成立。以上两种都成立。
那净土里面有没有净和不净呢?我们的心有分别,去看净土的时候,还是有净土和秽土的差别,那个就不能叫毕竟净。如果真达到净土的人,他的心反而没有净和不净的差别,比如到了常寂光土的那个层面(净土里面有四土:圣凡同居土、实报庄严土、方便有余土、常寂光土),哪有净和不净啊?其实常寂光土的那种境界就是毕竟净。
“无净无无净,即是毕竟净”,就是没有心的分别,心的本质处在自己状态的时候,没有净、不净,好、坏,是、非,有、无这样的分别,所以有“八不之说”: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来不去,不一不异,因为他的心没有这些分别了,就安然于自体。
我说这个的时候,大家肯定会想成一种状态,那你就错了。一种状态跟另外的状态就是“二”,就不是不一不异了。不是状态是什么样子的?不告诉你!要去说的话,就是当下即是啊、捞摸不到啊、无处不是啊、和盘托出啊……什么是佛?你就是!禅宗这些玩意儿就来了,但你不懂就等于零啊!你就是,你是吗?你敢说不是,你有违佛教。你敢说是吗?我揍你!他连是和不是都没有。如果斗机锋问你是和不是?你来一句“仁者自生分别”,瞬间两个人就变成了鸡。(众笑)
“无净无无净”,其实就是内心没有分别,但是它有五种状况,这五种状况好像没有分别,实际上也是分别。比如进入三禅以上(四禅到后面的四空定),他的心也好像是意识性的不分别,那不是的、不对的,这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变成畜牲的因。还有小乘灭尽定的不分别、虚空不分别、器情不分别,这些不是不分别,都是不对的。还有发呆的不分别、昏睡的不分别,这些不分别都不是真正的净。
我们说的“不分别”,是在明了本性之后的不分别,那种不分别不能用一个“不分别”的词汇来说,它无所谓分别、无所谓不分别,了知一切而绝无自体——“般若无知,无所不知”,这个搞得很麻烦,怎么解释呢?般若知,它不以二元方式来知,如果说般若有知道其他东西,这是不对的,就变成了二元,所以般若无知,没有这样的二元知。但是它无不知,因为它是一切,当然无不知啊,所以佛陀遍知,叫“般若无知,无所不知”。学教理的人应该听得懂这些吧?
也就是说,这种不分别是处在明了的状态下的不分别,不是指我们的境界里面达到一个状态叫不分别,不管它是什么状态,都是错的。在检验自己是不是真的证得般若慧的时候,这个也是标准来的。好简单啊!有些人说:“我到一个状态,哇,完全没有念头,一切开始消融,我证悟了吗?”我说:“你 ‘误 ’了,偏旁部首不同而已,人家是心旁,你是言旁,你误会了!”(众笑)
古代的永嘉大师云:“惺惺寂寂是,惺惺乱想非;寂寂惺惺是,寂寂无记非。”“惺惺”,心清清明明的;“寂寂”,心虽然清清明明,但不是乱跳乱蹦,心没有什么念头、没有什么情绪,有止有观的,这种状态是对的。“惺惺乱想非”,虽然心清楚了,但是念头不断,说明它还是错的。“寂寂惺惺是”,寂寂指平静,惺惺指很清明、有观点,它是的。“寂寂无记非”,安安静静,静下去什么都没有了,没了、没了、没了——断灭了,这个是错的。
大家不要认为这四句话的境界高哦,实际这是刚入道的,很矬的那种。真到后来,寂寂乱想也是,睡觉也行,寂寂无想也对,你不是说郁郁黄花全都是吗?为什么起念头就不对呢?起念头就是对的,贪嗔痴慢疑俱皆佛法,五毒即五菩萨。
刚才的寂寂、惺惺是和非的时候,其实是在做初步的鉴别,根本不算什么。甚至密勒日巴尊者说:“念头越多越快乐”,但大家也不要认为这个境界很高哦。如果没明白,处在单空里面,念头起来就被空掉、起来就被空掉,也认为开悟了。其实他有个单空的执着(空的一种境界),念头一起来,就认为那个念头跟空是不一样的。念头一起来就空掉、一起来就空掉,他爽啊,甚至情绪起来又爽啊!身体的感觉一起来又没了,随时都在解脱,他会认为就是做六根自解脱,但他不知道这是六根自解脱于单空。
当然,中间有些差别,但不到那个程度的人不要去追这些,追得你头昏脑胀,还扯很多的淡,真没必要。修行一定要踏实,出离心、菩提心、空性,一步步这么来,你一定会走到那一步去的,踏实和坚持太难了!这个世界上投机取巧的人多,愚痴、懈怠的多,就是没有又踏实又坚持的人。
有人问我什么叫做大根器?我说能坚持下去的是大根器。遇到好上师是福报好,能坚持下去的是福报好的福报好,有很多好上师,但是跟了两天就不行了。好像学佛遇到好上师就要什么都舒服,买股票——涨!买房子——涨!谈恋爱——成!你的轮回搞得这么好,这是好上师啊?好上师是怎么样的呢?买股票——跌!买房子——跌!谈恋爱——吹!(众笑)这样才能趋入修行嘛!
遇到好上师,认为一定上师要关心他、爱护他——“哎呀,乖、乖、乖!哎呀,抹出毛了,乖哦!你浑身上下每个细胞都乖!”这不一定是好上师。好上师一上来就揍你一顿:“什么是空性啊?”很多时候我们根本搞不清楚什么是好坏,整天要去找安慰,找什么安慰啊?回去找你妈!上师不担任妈的职责,只担任般若妈的职责。
话扯远了,我们又拉回来,今天我们讲到“即名无证也”就可以了。“无净无无净,既名毕竟净”,也就是心不能分别,大家要记住这个东西。
问:“云何是无净,无无净,”
你说无净无无净就是毕竟净,那什么是“无净”呢?什么是“无无净”呢?《心经》里面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无明”是净,“无无明尽”是无无净。大家没有绕昏吧?听到下面就不会昏了。
答:“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做净想,即名无净也;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即是无无净也。”
这个完全是正儿八经的修行,什么叫做“一切处无心是净”?什么叫做“一切处”?所有的显现和不显现,你的心能够思考到和觉知到的一切。我们一定要区分清楚两种认知方式:一个是思维性的(想象的东西),称为比量;一个是觉知性的,称为现量。眼睛看到的是现量、耳朵听到的是现量,心直接地认知到自己的情绪也称为现量,比如我在生气、我在嫉妒、我在欢喜,这些你知道嘛?你也现量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嘛?这个也称为现量性的。
至于你想的内容,比如“哇,三千大千世界全部变成珠宝,不拿去供养佛陀,供养我了,我就把它存到银行里面,结果被抓了,后来银行发现抓错了,又还给我了”,胡思乱想的内容也是一种认知方式。或者我们拿着一个东西去推断,离一多因分开、分开、分开,这是思维性的东西;而我直接去感受它,分开了以后开始如梦如幻,在感受中间慢慢形成定,它会消失,这个是直接的认知。
这两种认知虽然都不究竟,但是有差别的,大家一定要去作区分哦!怎么去区分呢?我以前讲过很多,但是没有集中讲过,但对一部分师兄我是直接讲过的——察知,听到没有啊?这个要去区分!
“一切处无心”,就是这两种分别我都不会有了,我不会再去思考,而且在察知中间,所有东西都不成为牵引我的业力,我放弃它,这称为无心。放弃掉思维、放弃掉直接的认知,这是一种无心。这种无心靠什么完成呢?禅定。定的时候头脑不想了,慢慢我感觉到眼睛不看了、耳朵不听了,这是靠禅定的无心,但这种无心不是真正究竟的无心。
真正的无心是什么呢?我也可以在想,我也可以看到这些东西,但完全明了它是空性,这是最究竟的无心。但这个我们做不到,那怎么办呢?我可以想,可以感觉到有身体、有桌子、有板凳、有声音,但我觉得它都是单空的、毫无实质的,这个做得到吧?这个做下去,就会做到最后认识本性以后,它也可以现起,直觉的现起、意识的现起都没问题,但在我们证悟的境界里面,它已经解脱了(不用自解脱),因为它本来就是法性。
自解脱有时候很容易被理解成单空,而刚才说的单空也行,如果你培养出了单空的认知、单空的觉受,你想的、看到的东西,在单空里面逐渐的消失,这个称为“一切处无心”。这是修行性的东西哦,中间肯定有师兄会的。至于这两种的差别,那就挺牛了。其实只有一种差别,就是明白和不明白的差别,明白就是开悟的大圆满修行,不明白就是单空的修行,状态都是一样的,中间就差一个“能”上的明白跟不明白。
我说了几种无心:禅定的无心、单空的无心,还有开悟后的无心。而这里是禅宗哦,禅宗说的“无心”一定是最后一种——开悟的无心。而对于我们修行人,其实前两种是最重要的,禅定去修,然后单空去修,特别是要修单空。这两种到底怎么修呢?通过禅定去修,然后达成单空,这个称为由止入观,先修禅定,然后在禅定中间融入各种各样观点。
但是观点一定要上师给你讲哦,特别是不读书的那帮人,你自己弄一些观点进去——“哇,一个黑气又出来,变成黄气啦!”那会搞成神经病的,听见没有?你看修佛修成仙的人有好多,到处替别人治病——“阬”一股气冲出来,“呿”,你身上的妖气就变成了仙。(这种我们会马上把它当成妖气)。不是这样的,得加上对精神和物质现象的认知,这些观点形成具体的操行方法,再加上止,才能称为由止入观,由前一种无心达到单空的无心。
还有一种就是大部分人走的途径,因为大部分人都不修禅定,特别是那些喜欢读书的聪明人。我很怕这些读书人,为什么?他记的名词很多啊,我都忘了,但他还记得,挺麻烦的!所以他每问我一个名词,我都要先把书翻出来看。他们先通过不停地观、分析啊、想啊、体会啊,慢慢形成止,这就是由观入止。从见解上讲修行,这叫由观入止,大部分人走这个的。
前面那种是从修行上找见解,称为由止入观,两种都可以,达到后来就是禅宗说的“一切处无心”,就是一切处都是法性、一切处本来清净,这个才是真正的“一切处无心”,达到这种状态时叫做“得净之时”。“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不能因为达到这种状态就执着这种状态,觉得这种状态“哇,就是清净,其他的不清净”——完啦,又形成二元了。
“不得作净想”,不是说不能想“它是净的”,一想就完了,不是这样的,太幼稚了。就像有人讲法,下面的人问:““你是不是开悟了?”要是你说没开悟,他会说:“没开悟你凭什么上去讲法?”要是你说开悟了,他会说:“开悟了以后都不能作开悟想,你作开悟想了,你没开悟,所以你还是不能讲法!”玩这种语言游戏会弄死人的。还有一些自以为是的人去戏弄基督教,问:“万能的上帝能不能造一个他搬不动的石头呢?”造出来了,而他搬不动,那他不是万能;造不出来,那他也不是万能。搞这样的语言游戏真是很蠢,因明两下就破了,因明怎么破呢?我们这里有专门学因明的师兄,可以去问他,非常容易就破了。这些是语言游戏,毫无意义!
比如那天讲《金刚经》,阿罗汉在缘起上可以知道自己是阿罗汉,但他的心里面不会有一个状态性的阿罗汉给他执着,是没有实质的阿罗汉。作净想也是,“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是什么意思?没有一个真正的“净”给他执着,心清净,没有净的一个状态、一个对境,这个叫做“不作净想”。因为这里用了一个“想”字,大家就说不能去想“净”,那想什么呢?想“脏”,脏就是脏,那跟想“净”有什么差别呢?那就不想,睡着了就不想了。
读这些东西,如果没有很精深的闻思和精深的修行,你基本上都在扯淡。你们去看现在乱七八糟的所谓大师的解释,看得我哭也不是、笑也不是,那咋办呢?睡觉!真的是太多了,印成书的成堆!我还看了一个文艺界人士写的《虚空是怎么粉碎的》,把我笑死了。
我们开玩笑说,马桶里面的虚空怎么粉碎?拉一泡尿就粉碎了,弄得哄堂大笑!有很多人乱解释,所以大家别上这些当。那怎么办呢?你踏实地去读中观、唯识,读多了以后,再也蒙不了你。搞文艺的人会写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写得语句动听,用词精彩殊妙——“见与不见,你都在那里”,我问:“你在哪里?”“那里是哪里,其实就是这里,这里是哪里?就是那里!”说白了,叫不明就里。
不过这些文艺还是需要的,大家玩的嘛,总不能整天打坐嘛,有时候要读点诗、唱点歌——“扬基杜德尔别生气,和姑娘跳舞有乐趣。”也不是不可以,但你要把它弄到究竟上来,那就不同了,那就要较真——“论见地,父子上阵,刀枪不认”,就算你是我父亲也不行,妙高峰上不容商量,一错就错好多劫,轮回不能错!究竟真理就要究竟到底,不跟你扯这些二不跨五、模模糊糊、含含糊糊的东西,不清楚绝不行!
“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叫做“无净”,没有净的执着。“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即是无无净”,你说净可能有个状态,无净会不会有个状态呢?真会有的。《心经》里面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本来“无无明”就对了嘛,如果把无明当成一个东西,去去除它,无明去除了以后,没有无明了,我们就安住在那个没有无明的状态里面,那个也是执着,叫做“无明尽”。阿罗汉把人我执这种无明去了,然后进入一个状态叫灭尽定,那个灭尽定就叫做无明尽。
比如我们要得净的时候,就把我们认为不净的东西排开,就得到了净,如果安住进去就叫“作净想”。好了,我们把这个也排开,完全没有净的执着了,好像有一个无净无无净的状态,脏也不在意、不脏也不在意,如果你把它又当成一种状态,安住进去,又完了。
也就是“无净”也会成为一种状态,就像“无明”去了还有一个“没有无明”,“净”去了还有一个“没有净”叫做“无净”。有些初步修行的人有污执,污执就是喜欢做坏事,喜欢喝酒啊、吃肉啊、打架啊、去夜总会啊,然后我们去去去,什么都不干了,过上好清净的生活,吃素、一句脏话也不说、身上穿着海青,说话也语气调柔——“各位同修、各位老参,今天我来向大家汇报一下,我这几年的心得……”这个就是净了,明不明白?
把污执排了就以为是净,然后执着这些东西,随后好多拥趸就来了,特别是生活中受了一些压力的,回家被老公骂了、生意失败了、儿子不听话了、媳妇扣了他的公粮了,一听到“你们一定要父慈子孝,媳妇孝敬婆婆,功德无量!”哇!一大堆的媳妇婆婆就来了,她们就喜欢这些,这个叫住于净。还有些厉害的是怎么样的呢?“我去追求真理,这些都不要了,我就穿背带,我说话就乱七八糟,无所谓了,我不住于净,我就喜欢牛皮哄哄、吃不完要不完的”,这叫住于不净,就像我这样,但一样是执着。明不明白?
所以不在于你执着净和不净,你一定要明白那个本质是什么,明白了本质,净和不净都是多余的。到了最后关键的一定是智慧,所以“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亦不能有那种无净的执着。明明可以不说脏话的,偏要说脏话,你们没发现我现在的脏话越来越少吗?我想把自己洗白!(众笑)
“即是无无净”,就是没有净和无净的执着,一定要这样,心无执着,但心无执着不是故意去不执着,那还是执着来的。你说:“师兄,那咋办呢?”放下来,凉拌——“吾师暂说不思议”!你一定得明白才行,明白了以后,这些都是笑话来的,根本就没有什么。但你不明白就是无头苍蝇,跑死了都不行。
那怎么明白啊?我讲了很多,一步步次第性的明白。我们一时半会是做不到的,真做不到的——“不思善、不思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哪个?那个!这些话都好听,以后如果有时间跟大家讲禅宗五家七派的区别,讲《坛经》的话会笑死你,但你会学到很多东西。目前为什么不讲呢?很多人都不成熟,二不跨五的,中观没学好、唯识没学好,打二十分钟坐都恨不得撞墙撞死的,那咋行呢?一定得有基础啊。
“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即是无无净也”,我们把净和无净都解释完了。其实根子上就是“净”到底是什么?“无净”到底是什么?净和不净,其实都是心的一种分别,如果我们真明白了,“无净无无净”,没有净的执着,也没有不净的执着。
在修证上,达到后来,你会发现心纯然空性,它没有体;它没有体,哪有什么净和不净啊?体起用,才会产生二元分别。体可以以人我的方式来起用,人我的话,对自己就有是非,对自己好的叫净,对自己不好的叫不净,会变成这样。人我的话,刚才说有色的不净,有受想行识的精神上的不净,还有各种各样的不净,其实全都是心依据人我来进行分别。
上面是关于“净”的,下面是关于“证”的,大家最关心证了,每天都想修证。其实不要想净啊、证啊这些东西,要热爱修行,修行要有目标。其实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在达到目标前面的这一段,我们得热爱这个过程。如果心真达到热爱这个过程时,这个人不证悟是不可能的,一定会证悟的。我们现在是不热爱修行,我们想借助修行达到一个希望的世俗目标,有时候我们会把开悟想成是什么都有了,想着所有的苦都没了,所有的好处都来了,这是错误的,不是这样的。
你说:“那修证了还有痛苦啊?”我告诉你嘛,初悟的时候一定会有痛苦,特别是那些五加行没修好的,莫名其妙的各种情绪、苦难一定会出现。金刚萨埵不修,就算你不生病,抑郁都会抑郁死你!谁叫你马上就修般若呢?五加行不修,一上去就来般若,福报又好又体会到了。你不体会到还算了,体会到就开始折磨你,没得说,很简单,做了之后债都不想还,想跑,因果不虚去哪里了?这个东西一定会有的,只不过是重罪轻报而已。
一个人如果真的证悟法性,在那个状态里面生一次感冒,可以毁掉十亿大劫的杀业。只是重罪轻报,但也要报啊,而我们无始劫来造了多少杀业啊?所以五加行一定要修,集资清障,集资不集、该供养不供养、该布施不布施、曼扎修两天就扔了,这样你的法喜怎么出来嘛?越修越干枯、真修不下去的,有很多师兄进了密法班,但他一点修行的快乐都没有,咋办嘛?兄弟,咋办呢?凉拌——“吾师暂说不思议”!真是这样的,因为集资净障没做好、见地用得不对、指导的细节没有,还有就是没有修行团体。
什么是修行团体?不是你组成了一个团体就叫团体,我年轻的时候带着一帮人在街上卖鞋子,也叫团体来的。我自己投钱,或者去偷那些仓库的鞋子去卖,我用不着捏造自己的光辉历史,我就一坏蛋来的。因为我是坏蛋,所以我一定要学佛,我们坏蛋都学得了,你们好人还学不了吗?学得了的!
团体要有什么?第一个,要有闻思;第二个,要真修实干;第三个,能够互相支持。不是凑到一起,你说他是魔鬼,他说你是王八,不能这样。或者凑到一起说别人的团体不咋地,你的团体就很好,既然那么好,你应该早修出来了嘛,怎么没见一个修出来?个个都修不下去了?毛病成堆,还自以为是,这个就挺糟糕!所以要加入一个好的团体,大家真的喜欢修行,当你不修行的时候,有人愿意帮你。愿意给你钱、给你生存、让你修下去,提供各种方便,这样才是真正的团体,而不是凑在一起搞其他的东西。
当然,凑到一起放生、搞个火供之类的,也不是不可以,放生、搞火供可以积累资粮,但离解脱一匹布那么长,如果你不转为道用,连烦恼都解决不了。所以大家要观察自己处在什么样的状态,要改变这些。否则你想解脱是个笑话来的,神乎其神的事情我听得多了,真修实干的人真少。很现实的人、真追求佛法的人、有智慧去抉择的人也少,很多都是道听途说、人云亦云、随大流、听神话,哎!真是哭笑不得,但是没办法。
我觉得学佛就要拿到一个真东西,拿到真的解脱,叫“真东西”,它不是个东西,但是你要去追求。要追求的话,就要进入一个团体,进入一个团体以后,做好集资清障就会快很多,少走弯路、少吃苦,不然真的很难!大部分人根本修不出一点味道,最后就不干了,我见到太多了,真的是滚滚而来、滚滚而去——“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我们继续下面的内容。
问:“修道者,以何为证?”
答:“毕竟证为证。”
修道者有两个“以何为证”,如果按照次第去修,每一步都有证的,汉传有四十一个品位,甚至有的说五十二个品位:十信、十住、十回向等等。还有三十七道品,汉传、藏传都有,是修行的次第,这是凡夫和圣人都有的、两个层面上一段一段的证悟。包括《现观庄严论》,讲证悟前、证悟后、一地到十地菩萨的每一个状态得证的真相,都会给你写出来,如果我们去学的话,可以学到这些东西。
但禅宗里面说的“证”,就不是次第性的证,它要的“证”就是最根本的觉性、本性、空性。其他的是不是十住?是不是十信?是不是十回向?它不会去搞这些次第性的,禅宗就是单刀直入、直扑本来。六祖来得更陡了,“我这里不论禅定解脱,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什么是“以何为证”呢?我们拿什么来判断我已经开悟了?这是我们修道者最关心的问题:我们拿什么来确定自己开悟了呢?其实禅宗里面也有这样的回答,以前曾跟大家讲过,永明延寿大师说了十个证悟的标准,我讲过很多次,大家还记得吗?有人能跟我说第一个是什么吗?“举手投目皆是”,举手投目到处都是法性,犹如白天看事物一样(如白昼见物),就是领悟了本性以后,根本都丢不了,头头是道、步步踏着,看到的到处都是,走的每一脚都是,举目皆是。达到这种程度,就在能证层面上实相和现相是一致的。真正的实相跟现相一致,只有法性定,或者是佛陀的状态,能所完全一致。但是要从修证、从禅宗的角度来讲,这个时候所有的呈现全皆法性,整个一个大解脱门。这个是永明延寿大师说的第一个,后面还有九个,我以前好像每一个都解释过。
但这里的回答就不像那样回答了,一个一个的,其实都是言说戏论,而这里全都是通过禅宗的语调来讲,如果没有真修行,听到这些东西一晃就过去了。如果我不讲,你们拿去看,我不信你们能看出个什么来?什么叫做“修道者,以何为证?”“毕竟证为证”——完了。什么叫做“毕竟证”嘛?就是其他次第性的证都不算,以根本的东西为证。那根本的东西怎么证嘛?他还是不跟你说。
问:“云何是毕竟证?”
究竟证到底是什么?究竟的东西到底怎么能证嘛?能证到、能自证,或者为别人肯定,或者为自己自证。我有个真相嘛、有个标准嘛,比如你跑一百米,终点有人给你插个旗子,你就知道自己跑了一百米。一百米你肯定知道,一万米也一样,总要有个东西嘛。
答:“无证无无证,是名毕竟证。”
恰好走到那个地方的时候,没有什么东西给你证,也没有什么东西叫“不证”——有无即非,那个就是“毕竟证”。这个听起来好学术啊,为什么呢?明了心的本质的时候,你找不到它的本体。由于找不到,唯物主义说是“物质”,一神教说是“上帝”,而佛法说是“空性”。空性的意思就是找不到这么一个能够产生世界,产生一切好坏、是非的本体,所以整个世界的性质是空性,找不到叫做空性。
但找不到不是没有,没有一定要心去认知一个东西叫“没有”,毕竟现在有现象出来嘛,你说找不到一个东西,是不是有个“不是东西的东西”把它弄出来呢?不是东西的东西不能叫没有,你能找一个东西叫“没有”吗?谁给我找一个“没有”的东西出来?找嘛!你找不到一个东西叫“没有”嘛!能找到吗?
比如你看到一个东西看到没有、证到没有,你有本事证给我看看!我们的“没有”是什么呢?比如这个东西在这里叫“有”,拿开了以后,因为它的不见了,在观念上去认为它“没有”。这个是一种观念来的, 我不能够用我的心直接面对,去找到一个东西叫没有嘛!当然你也可以找到一个东西叫“没有”,你拿个杯子在上面写两个字,叫“没有”,对不对?所以不会有一个东西叫“没有”的,也没有一个对境性的东西给你叫做“证”。
比如到了一个空空荡荡的地方,很多人问空空荡荡是不是证啊?那个不是证,而是内识的一种幻变,甚至禅定到非想非非想,是个什么?它既不是想,也不是不想,那到底是什么呢?非想非非想。拿语言也形容不出来,它还是一种纠结跟执着在那里,也没办法给你一个东西,只要有就是一种二元对立。当你把它拿开,不停地拿开、不停地拿开,拿开又拿开、拿开又拿开,永远都有一个对境在那里,是不是?有或者没有,相对于拿开了,就叫没有;再把这个没有拿开了,又是一个没有;不停地这么拿,就变成了卓别林钮螺丝,还有一个说法叫狗咬尾巴、飞鸟追影。
那这种状态怎么看嘛?非常简单,这就牵扯到窍诀了。真明白、达到那种状态,窍诀一说瞬间就明白,消除能所对立、消除二元对立,怎么去消除?如果你们的上师为你指示心性,讲得非常细的时候,一定会讲这个——怎么去做,消除这个狗咬尾巴。当然你可以说:“歇下来!”歇下来也是方式来的,睡觉也叫歇下来了,那怎么用心、意识让自己歇下来呢?或者在那个状态里面怎么去放?怎么放,那个才是水平。
所以没有一个东西给你“证”,也没有一个东西叫“无证”,其实自然的、本来的心无证无不证,它本来就是,不用去证。但是你要深深地明了这个东西,深深地明了同时能够消融所有的执着(人我的执着和法我的执着),由于人我的执着消融了,这时会生起巨大的菩提心(当然人我是法我的一部分):对法我的执着,比如身体以及各种苦难的法执消除以后,他会对三宝生起强烈的感恩、巨大无比的感恩,所以说开悟的人有两个特征,会生起真正的菩提心和真正的感恩心。
而我们现在的感恩心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投机心态、一种交换心——“我皈依你哦,给点好处!”香蕉一根换三根,一根不够,三根换六根,其实就是一种交换心。还有一种就是畏惧心求保护——“我投靠你,别人来搞我,郁佢(广东话:打他)!”还有一些就是投机心理——“哇,你遍知哦!上师,明天的股票升还是跌?你怎么说我怎么买!”我们都是这些心态,但那时候的感激不是的,而是深感激,他知道无始劫来终于遇到真东西了,所有的苦难真的可以消失,是真的感激心。
然后看到其他众生在为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纠结痛苦的时候,他自然会去帮他,甚至不会觉得自己在帮他,能帮就帮。我说的“能帮就帮”,不是我们平常说的能帮就帮、不帮就不帮了,帮你是人情,不帮你是理性。不是这样的,他一定会去帮,但并不是帮不到就要去自杀,不会的,他会随各种因缘去。
除了我们经常说的这两个标准,还有其他好很多的标准,那些标准就牵扯到具体的东西。如果真的证悟了,你回去找自己的上师,他会给你讲很多的细节,如果不懂的话,一问他就穿帮。汉传采取的方式就是机锋,我以前给大家讲过很多的禅宗的公案,讲了多少啊?特别是我们公司的小禅七,几十个、上百个应该有嘛,我都记不清了,反正翻开就讲。
那些公案其实就是去检验自己证和不证,或者你还没证之前给你抽钉拔楔,拨开你的执着,让你明白心的本性去得证。得证其实就是明了,但没有一个东西在你的心面前让你去得证,你也找不到一个东西叫做“无证”,所以“毕竟证”就是心自然的明白了自己的本体,它找不到本体,但绝对不是断灭。
找不到本体为空性,不是断灭,有本来的光明为光明,“空性”和“光明”并非是两个东西,而是智慧所俱的两个特征。因为空性所以它不能毁坏,因为光明可以无限延展,乃至于遍知。所以大家只能这么去理解了,语言上只能这么说,如果再说深细的话,你要去找自己的上师,上师真指引的话,会指引很多细节出来,然后你会真进去、真明白。说真进去都是多余的,哪有真进去?你出都出不来,别说你进去,这个叫做不进不出。哪里不是本性啊?你想出去?出哪里去啊?
问:“云何是无证,云何是无无证?”
那么什么是“证”?什么是“无证”?看下面怎么回答,也是修行的。
答:“于外不染色声等,于内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即名为证;得证之时,不得作证想,即名无证也。得此无证之时,亦不得作无证想,是名无证,即名无无证也。”
这真的是修行来的,心于外不被声色所污染,什么叫污染呢?牵着你跑就叫污染。比如男的一看到宝马汽车——“哇,宝马、奔驰,哦,这个更厉害,是法拉利!”这就被污染了。女的一看——“哎呀,小鲜肉过去了,韩范的,嗨、嗨、嗨!”这就叫污染了。还有污染更厉害的,本来人家明星过来不关你的事,但昏倒了。我在机场看到一个接明星昏倒的人,他当了明星,你要为他昏倒,你有病啊?这真的被污染了。
这是初级的污染,我们修行人的污染是什么呢?在修证中间,我们脱不开这些外境,有个最大的外境——身体。脱开不是要它消失,而是我们的认知能力不能直接地觉知它是幻觉、是空性,幻到很深、如梦幻的时候,就叫做“不染声色”。
当然也可以很专业去地修耳根圆通、修眼识、修触识,我们现在借用的是身体,为什么要借用身体呢?因为在末世的时候,我们对身体的贪着是最深的,我们要穿好的、吃好的,每天要锻炼,要弄成A4腰、马甲线,每天还要照镜子。(我看那些女人照镜子真的很烦,在酒店的镜子面前搔首弄姿,而我照镜子只有一个作用——挤痘痘。)(众笑)我们修行人主要是心脱不开五根的现起,叫做“为色所染”。
“于内不起妄念心”是什么呢?不起妄念心有两种,一种是因为禅定不好起了妄念心,一坐就念头横飙,大部分师兄都有这种体会。特别是禅七坐在那里——“我不起念头、不起念头,但不行啊,不停地飙啊!”开始一定是这样子的,你说:“要多久才不起啊?”不知道!像我的话,第三天禅定就没念头了,十八九岁就开始没念头了。现在发现,自己不起念头的话是个傻瓜,干嘛要不起念头啊?起来也是空性,起来才好,其实也不好。那好还是不好?没好没不好。一种是希望不起,还有一种就是起了以后不知道它是空性。其实“于内不起妄念心”是可以起的,起来以后你无执就行了,但这个要修行的,起码要到单空,连单空都达不到的话,那你得修禅定。
白天有师兄教你们打坐,毗卢七法、排气,然后眼睛注视一个目标。目标有很多:有外境、有呼吸、有丹田,甚至有虚空:上虚空、中虚空、下虚空(大圆满还有三层虚空,那个就与我们无关了。)心专注于一个东西,看唐卡等等,利用眼识、利用耳识听声音,让心固定在一个对境上不起念头,这个只是禅定来的。但真的修到单空的时候,可以没念头,也可以有念头,证悟了以后,哪里什么念头不念头啊?说这些都多余,头头是道嘛!当然就包括这些念头。
所以“于内不起妄念心”有很多种层面,但得到这种状态就是“即名为证”,这些真是修行啊!外面的物透过了、内在的执也透过了,就是即名为证。以前上课时跟大家讲过云门的“两个不透”和“两个法身病”,第一个是于一切物中不透,就是透不过去,叫光不透脱,也就是证悟的心光没有透脱,没有得证;还有一个是透得一切物,但眼前好像还有个东西老是透不过去,这也叫光不透脱。如果透不过一切物,就是于外染了声色。
然后“不起妄念心”是什么呢?不一定只指禅定,什么念头都不起来,而是起了这些念头,在你那里还是透不过,你不认为它是法性,这也叫做没有得证、没有透脱。如果做不到我刚才说的那种状态(起不起念头都能透过去、于外于内都可以),都不叫得证。如果做到了,“得如是者,即名为证”,所以还是要明白,不提状态的,任何状态都是不对的。
“得证之时,不得作证想,即名无证也。得此无证之时,亦不得作无证想,是名无证,即名无无证也”,这跟前面的净和不净是一样的,但在修行上,它有另外的意义。什么叫“得此无证之时,亦不得作无证想”?是说没有这样证悟的执着,我们也讲过,又以法身病来讲——得到法身,安住在法身里,就是法身病。
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可能明白了,但我们心总是有个习惯,明白了以后,总想把这个“明白”固定下来,然后好去修行、好去安住——好了,一安住就出事了,那种证悟就丢掉了。“得证之时,作证想”,就是我证悟了一个东西,就去抓住它,一抓就要出事。“得此无证之时”,我的心真的放开了、我明了了,我也不会去安住什么,我放任自然——了不起的很,但是我不去磨砺它,不会对着很多复杂的境界修炼妙力(大圆满叫修炼妙力,禅宗叫打磨)。
禅宗的打磨,就是二祖干过的这些事,他跑到妓院里面到处去看。二祖哦!二祖哦!除了一祖就是他了,六祖的师公的师公,他跑到妓院里面去看,为了打磨妙力。大圆满就更多了,坟场到处就去了。他就一个无证,放任自然,这个也叫做“作无证想”,就是不能有证和无证的执着,落实到具体的境界,就是我刚才讲的那些东西。如果你连初步的明了都没有,后面都是扯淡的,所以大家要去做。
按照云门禅师说的另外一种法身病,如果得到了那个东西,你不能放过去,而是把任何一种境界都拿来检验检验,用禅宗的话说,看有没有任何气息,就是有没有任何执着的意思。气息其实是一种执着来的,他用这个来表达执着,也就是你要去打磨这些东西,要去看你的那个东西透不透得过那种境界?透不过,即使你悟得比较透、很放,但还是得不到真正的解脱,或者焕发不出佛菩萨应具的功德、功能。
古今的大德,不管禅宗还是大圆满,最后你会发现他们说的都是一样的,只不过语言系统的不一样、文化系统的不一样,他们在表达方式上可能不太一样,或者是进入的方式不一样,但结果一定一样,这个叫“万法归宗”。然后弄到电影上,叫做“万佛朝宗”,宗是宗旨、根本,所有的佛都来源于那个根本——般若之母。“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世诸佛就是一切佛,现在佛、过去佛、未来佛,三世诸佛就是一个——般若佛母,都从它那里来。
“得此无证时,亦不作无证想”,就是不能有无证这种执着,不是我想都不能想,那个很搞笑的。虽然你不想,但根本做不到的,我们以前经常举例——“你不准想大便”,你马上就想到大便,然后不想它,好累啊!大家不要去搞这些词汇,而是不能有这样的执着。
以上解释了“证”和“无证”,通过反复的解说来告诉我们怎么去认知真正的般若慧。今天就讲到这里,我们明天继续,这些课大家要很用心去听,特别是那些修行了很长的师兄们。修行不长的师兄们可以先作为一些基础知识记下来,对于修行真的有用。如果实是不想修行的话,我告诉你嘛,这里有福的——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今天既来了,亦能断三有。要这样想啊!
现在一起来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顿悟入道要门论》第23课——三种世界观对生活苦乐的处理(下)
- 《顿悟入道要门论》第25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