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继续学习《顿悟入到要门论》,前面花了两天的时间才讲了一页半,而昨晚刚讲完了教证部分。但没关系,我们讲到哪里就哪里,如果这次禅七讲不完,还有下次禅七;如果下次禅七都讲不完,还有下下次禅七,对我们来说,生生不息地浸泡在佛法里面也是一件好事!
前面运用了很多的教证证明了心是根本,同时我们也有很多的理证可以证明心是一切事物产生的根源。那理证在哪呢?你们可以去学中观和唯识。中观里面有一个种因(方法)叫做“离一多因”,它可以分析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事物,真是没有实质的,包括我们的身体,乃至于我们的想法、思维,都是没实质的。
“分析出没有实质”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它不会是自己的来源。如果你说一个东西有实质,那这个实质就是它的来源,但我们却找不到任何一个有实质的事物。
比如这包纸巾,我们可以说它的来源是分子、原子,但一直找下去,到后来会发现什么都找不到。也就是说,它没有来源,而没有来源又有这么一个样子,就叫做“色即是空”,甚至可以叫做“空即是色”。
既然没有来源又有样子,那我们就要去找这个来源是什么。你不能只给予一个“空”的概念,显然这是不对的。没有来源,可以简单的称为“空”,但又不可能是完全没有的“空”,不然怎么会有这一形象的样子在那里呢?是什么东西造成了这种没有来源、虚假的形象呢?
找下去你会发现只有几种可能性,要么是上帝造的,如《圣经》上说:“上帝的灵在水面上运行,手一指要有光……”这很像神话故事,我还可以幻想“自己的灵在水面上运行,我要有钱于是有了钱”……这是不行的,所以外面是不可能有一个客观精神的!
如前所说,我们分析过它是没有实质的,实际上已经否定了“物质是它的来源”。那么,物质被否定了,外面的客观精神也被否定了,只剩下最后的一个来源——我们自己的精神。
那我们怎样去肯定它的存在呢?其实你不用去找的,你现量就知道它的存在,你能说自己的精神不存在吗?那谁知道自己的精神不存在的?一定是你自己知道自己的精神不存在嘛,就算我承认自己的精神不存在,但又是谁知道我的精神不存在呢?——还是我的精神嘛!(众笑!)
所以,你的精神的存在是不用寻找的,是现量可证的。为何唯识里面说:“我们找不到精神的存在实质呢?”那是指它没有实质而已,不是指它没有,我们是找不到精神是什么,但它一直在起作用,起码我知道自己的精神存在嘛。
我们现在谈论的重点不在精神找不到,而是它如何存在?我们不知道自己的精神到底是怎样的,而精神的作用我们是知道的,比如生气、怀疑、牛叉、自卑、忧郁症、失恋、痛苦……
你谈恋爱就觉得不得了啦,不知道吗?你搞了个锥子脸就拿出去戳人了,不知道吗?没问题,这些你都可以知道,但产生精神和事物的实质是什么,你是不知道的。虽然我们不知道实质的具体样子(本性),但我们肯定它的存在,为什么呢?——你看我就是在的嘛!
其实,这个“本性”是不需要寻找的,它不像上帝或者物质那样可以否定,而它是否定不了的现量。然而经过前面的推理,只剩这么一个来源了——“一切是由心生的”。大家知道这个逻辑顺序吗?有本事站起来把我否定了?!如果否定了,你就是超越释迦牟尼佛的第一大伟人,但事实上是没办法否定的,它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逻辑。
因为物质被否定了,上帝被否定了,剩下的只能是我们的心。至于心是什么,也许你找不到它的本质,但你一定要肯定它的作用,因为你在吃饭、你在笑、你在闹、你在看事物、你在听声音……这就是“一切境相由心现”的一个最简单的逻辑推理。
当然,还可以依据很多的唯识逻辑来推理,唯识认为“心是一切事物产生的根本”——其实这是一个世界观。那么,“心是一切事物产生的根本”会引发很多的观念,比如三世轮回。
以前我们对生命的认知观念就是身体这一坨,而且要求这一坨身体必须运行得很好,如果哪天心肝脾肺肾或者十二指肠感冒一下就死了,然后身体就没有了。其实我们对生命的认知是非常轻率、粗犷、粗暴、扯淡的,因为他觉得人就是这么一坨,死亡了以后就什么都没有了,这是现今社会的主流认知。
这样的主流认知会带来很多的后果,比如刚才说的不信因果报应。在这里我先不谈不信因果报应而造成的后果,就谈医院对待亡人的状况,由于我们认为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所以人死了马上就被拖到火葬场里去烧,可能这个人都还没死透,结果等于活活地把这个人烧死了。或者怕人死后的尸体腐臭,马上把尸体弄到冰库里冰封起来,可能人都还没死透,结果等于活活地把他冰死了。
这些事的确很残忍,但很多人并不会觉得那是残忍,因为他们认为那个人已经死了。其实,这是因为错误的生命观和价值观带来的结果,不同的生命观和价值观,会引发很多东西的不一样。
但如果一切都是心造成的,而你还找不到它的实质,那你就可以确定心是不坏的。如果中观学久了,你就会明白这样的道理,道理是什么呢?因为一个坏的东西,必须是有形有相的个体或者是一个状态。
比如我打坐的时候有一个很愉悦舒适的状态,至于这个状态是什么我也不知道,但我就是感到舒适和愉悦,毕竟这是区别于其他状态的状态。但它能够区别于其他状态的时候,它就可能会被破坏,为什么呢?因为跟其他的状态不一样,这就表明它是具有自己特质的个体现状或者是一种状态,而这种状态一定是缘起的,因为缘起一破坏,这个状态就会被破坏了。
唯一不被破坏的是根本不具状态、不具特质、不具自性的东西,所以我们说心性就像虚空一样,是不坏的。你能用炮把虚空打烂吗?——炮打虚空,你是打不烂的。既然不烂,又能造成生命,那它才是生命的实质,也就是我的身体只是生命的一种表现而已。就算这个身体坏了,也一定会有其他的生命形态出来,因为造成这个生命的实质是不坏的,其实这也是轮回不坏的原因。
如果是这样,我们就要相信有三世轮回,就要考虑到因果的道理了。既然有三世轮回的话,那这一世就是我上一世的结果,这一世又会是我下一世的因。为什么有的人这一世过得这么爽、快乐、顺利;而有的人过得不爽、痛苦、难堪,这些差别从何而来呢?你一定要从过去世或者前半生的行为里找原因,因为没有凭空产生的东西。
佛教里面最反对一个错误的认知观念——“无因论”,指事物的出现是没有原因,这是一个非常不负责任的观念。这种观念认为有些人发财、有些人贫穷、有些人遭遇很好、有些人遭遇不好,这些现象我们是没办法控制的,然后就为此取了一个名称,叫“命运”。命运的意思就意味着事物是不可控的,同理,如果一个事物是不可控的,就意味着它是无因的。
实际上,如果一个事物是有因的,我们就可以从因上去改变,让这个事物变得不那么糟糕或者变得更好。但由于找不到因,命运从而改变不了。现在有些扯淡的电影在搞时空穿梭,比如《终结者》,结局本来是机器人把这个世界终结了,但人类认为过去是现在的因,然后就穿越到过去把过去改变,从而让战争消失了。当然这是扯淡的,因为人是回不了过去的。
其实,这个电影也在承认一个东西——过去是我们现在的因。也就是你现在出现的任何行为、任何遭遇、任何现象都一定是有因的,没有一个神秘的、完全无法掌握的,叫“命运”的东西。佛教是不承认无因论的,佛教认为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所以绝对不是一个悲观的哲学。
但事实上,我们会把任何不幸的遭遇怪罪于命运,其实我们是无因论的受害者。今天早上我看了一则新闻,说一个炒了二十年期货的“大家”(专家)跳楼自杀了。
很多人认为在生活的战场失败,受了打击,才会去学佛或者出家,比如恋爱失败了、股票炒糊了、期货炒飞了……现在出家人的形象是怎样的呢?一个出家人在一座很破的庙里,青灯古佛地敲着破烂的木鱼,心里想着:“我当时为什么会买这支股票呢?”——这是出家吗?(众笑!)这是活生生的诽谤,其实真正的学佛人不是这样,他们很多都出生在豪富之家,为了追求生命的本质、为了追逐宇宙的真相,充满了信心、充满了极大的热忱,哪里是像媒体描述得那么凄凉呢?
当然,由于佛门慈悲,会接纳很多这样的人,但不能说接纳了这些受伤的人,就说佛教的修行就是这样的。以前古代的很多皇帝都会信佛,他们为了争江山总是去打仗,而双方的领导者通常都是信佛的,所以打输的那一派只要去信佛了就会避免杀害。很简单,只要对方不杀我就可以保命了,而他们真正的目的不是为了修行。
古时经常有这样的状况,原因是佛门慈悲,看到你被杀就会接纳你,结果就导致佛门里面龙蛇混杂,然后几千年慢慢推演下来,佛门就变成了一个失败者去敲木鱼的地方。其实根本不是这样,真正的出家人是一个对生活、对宇宙、对人类的生命充满了热忱的人。
特别是大乘佛教的出家人,他必须要有慈悲心、大悲心、菩提心,而一个充满了菩提心的人,一定是对生命充满着热忱的人,他会以天下所有一切众生的喜乐为喜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并不是像媒体上描述的那样,在凄凉的破庙里敲着木鱼,这跟真实的状况是套不起来的,所以现今的文化对佛教有很大的歪曲。
作为佛教徒的我们,如果去相信这些东西,就证明你不是真正的佛教徒。这些歪曲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搞这些作品的人,罪业滔天啊!你说:“我就拍个电影而已,至于吗?”真的很至于的!
在一个现象中可以体现出来,比如藏地的母亲听说自己的孩子出家了,会喜笑颜开;在汉地的母亲听说自己的孩子出家了,“砰”一下昏过去了。又比如藏地的母亲听到自己的孩子出家后还俗了,会昏过去的;而汉地的母亲听到自己的孩子出家后还俗了,会长舒一口气“哎,我的儿子又回来了!”这些现象跟藏地是完全相反的。
其实,这是文艺作品中的一些错乱思想所带来的非常巨大的影响,大家无形中认为出家是不好的事。所以,一个搞文艺工作的人,不要认为自己只是创作,求一口饭吃,为名为利而已,觉得自己并没有害过众生。而事实上,你有可能把众生害得好惨啊,所以大家要非常的注意。
如果一个文艺作品让其他人对出家人有了一个很固定的印象,而且是很难改的,这个影响就会非常的巨大。比如一个人看了少林寺,听信了“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句话,或者真的相信出家人打着“超度他人去西方极乐世界”的旗号而为所欲为的行为,后来又没有遇到纠正这方面观念的电影或说法,那这个观念就会一直这么下去,生生世世都受到影响,那你说这个罪业有多大啊?所以,佛教并不是好像心理变态那样,随随便便说哪个人有罪的,事实上,我们有很多有意无意的行为都会带来巨大的过患。
拉回正题,“心是世界的根本”,我们有教证也有理证,刚才我粗略地讲了一下理证,以前我们也跟大家交流过很多,大家一定要认真地去思考。“一切境相由心现”不止是一句理证的话,它还可以通过修行去实现,变成修证。
按照过去的认知方式,我们先是前五根一起作用,然后意识马上跟着去开始思维,比如我们经常通过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去了知外面的世界,看到山川秀丽,大漠广阔,辨别花的颜色、香气……这是一种认知方式。
还有一种认知方式,把前五根停下来,只剩意识拼命去思维,这称之为“学习”。比如我坐在一个凳子上,前五根除了眼睛在看书起作用外,耳朵已经不听了,首先眼睛看到的是文字、符号、数学公式,然后意识再进行大量的思维。所以古人总结出来有一句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普通人的修行会把知识的认知能力以及前五根的认知能力扩展,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学习。但佛教的修行并不像平常的学习那样,只让我们的五根接触到更多的事物,以及意识知道更多的逻辑和公式、文章、诗句等等。
那佛教的修行是怎样的呢?我们要去找思维以及前五根(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舌头尝到的、身体摸到的)散发出去的能力到底是什么。因为根本原因是我们的心,至于到底是什么,不能仅仅只是一个观念,我们刚才也已经在逻辑上讲过了,教证上也已经有了。那修证该怎么办呢?我们的心要直接去体会和明白,通过五根和意识出来的根本能力是什么。
那要怎么去体会呢?禅定。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平常习惯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学习方式,不停地把认知能力往外放,但现在要把往外放的习惯截断,心就会安静下来了。比如眼睛不再看了、耳朵不再听了、最麻烦的意识不再冒念头了,我们的心就有清晰的能力去观察外放的六根能力的关系,而且我们要去体会这个能力到底是什么。
有时候在跑香,突然“啪”的一下打板,这时头脑一片空白,如果你用平常读书的认知习惯去想“这个空白是什么啊?”——一想什么都没了。其实这时候要怎么去认知呢?香板“啪”的一下打了之后,一片空白随便它,毕竟你在知道那是一片空白嘛?如果你昏过去了就是真正的一片空白,而你没有昏过去,仍然知道一片空白啊。
那种“一片空白”跟原来的认知习惯不太一样,原来的认知习惯不是一片空白,会有六根(五根和意识)不停地在活动。平常我们的认知习惯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或者看一万个手机信息、点一万个赞……而香板“啪”的一下,六根就不起作用了,但你还是知道啊,其实那时候就有点像阿赖耶识。
由于“啪”的一下很快就过去,最多就持续两三秒钟,念头接着又起来了,这是不起作用的。只是可以证明确实有这么一个东西,就像拿着一个猪蹄子放在你面前诱惑你一样,闻着很香,一口咬过去又咬不到,但这是一种很难深入下去的方式。
还有一种方式,你要去打坐让自己的五根和意识慢慢停下来,这时你就能体会到阿赖耶识的心到底是什么。其实,这还是没开悟的,但你会知道心是什么,通过长期的磨砺,就会知道心依靠六根散发是怎么回事,回去又是怎么回事,密宗里面称之为“不停地摄收”。
在此我略略说一下密宗的修法,由空性变成种子字,种子字又变成了气脉,摄收出去又回来,在一定程度上是让我们逐渐去明了心的摄收。这是“一切境相由心现”的具体表达,或者是一种训练性的表达。
比如我们进入了很深的定,五根和意识早就没有了,境界中慢慢出现一些光、烟等等,你也不知道那是什么,但身体的感受早就没有了。这时候你的心是清晰的,又没有睡着,你明明白白地知道什么都没有,这种清晰的心其实就是阿赖耶识。
当然,这不是证悟,而很多人认为这是证悟,可是这已经不是傻瓜了,不过也很容易变成傻瓜。如果你习惯性地现起、出来、现起、出来……慢慢就会明白“一切境相由心现”是怎么回事了。
有些人避免修禅定进入很死的定,上师会让你迅速地出来、马上再进去、迅速地出来、马上再进去。这又不是监狱,什么叫做迅速地出来、马上再进去呢?突然现起、消失,突然现起、消失,现起、消失……不断地操纵自己心的状态。慢慢他就会明白,确实一切境相是由心现的,而且他不再相信什么是自己的了。
比如我们认为身体是自己的,一醒后就会觉得有一堆在那里,虽然看不到仍然觉得很重的。就像我肚皮那么大,走到哪里都好像抱着一桶矿泉水一样。(你们知道我为什么要穿背带吗?因为我的肚子是圆的,而皮带又套不下去,一套下去就往下滑,好歹我是一个要形象的人,最后就搞了一条背带。你们不要认为我喜欢打扮,像我这种人怎么打扮也都是那个样子,所以我穿背带的原因不是为了打扮,而是为了裤子不掉下去。)(众笑!)
言归正题,你醒了之后,马上就觉得有一坨在那里,同时你的心指挥这一坨的运动是非常自在的,然后你就不加分析地认为“这一坨就是我!”因为你指挥自己那一坨是很自在的,而指挥杯子那一坨就没那么自在了,如果指挥别人那一坨就更不自在了。
比如,我叫你们修出离心,你会说:“我不修,你咋了?”所以这是非常麻烦的!但我去指挥这个杯子就相对比较自在了,甚至我可以用自己的神经去感受冷热麻痒。这些东西跟我的快乐有直接的关系,比如我的身体,你抚摸我的话,怎一个爽字了得啊!但你要抚摸杯子的话,杯子是没感觉的,所以我们会自认为这一坨是“我”。
但如果你通过长期的修行,训练自己一下回到阿赖耶识里面,身体感受就没有了,然后一下又出来了,反复这样串习,你就不会认为这一坨是“我”了,那时候你会认为摄收的那个能力才是“我”,然后意识固执的认为身体为“我”的这部分执着就被干掉了。大家听懂了吗?很多东西我不能说得太深,如果说得太深的话,后果也很麻烦!
到了这个层面是不是就真的消除我执了?不是,只是消除了以身体为我的那一部分我执,而那一部分是很容易消除的。比如无色界的众生是不会执身体为“我”的,他们那时候已经没有身体了,但还是属于凡夫,说不定真正的我执还更深了。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去训练一切境相由心现的摄收修行,起码对身体的执着就会削弱很多。这些东西如果在你的摄收中出现又消失、出现又消失,慢慢你就不会认为它是真实的了。有时候禅定得很厉害的时候,你看到的杯子根本就不是杯子,而是一坨光。
但是,我们现在看到了杯子根本就不会去计较它的究竟真相,只是在乎它的价格,或者觉得它好乖啊,趁人不注意拿回家去!这是我们大部分人的想法。但有多少人会看到它就想到离一多因呢?不会吧!如果你真的一下想到离一多因的话,那你起码也是一个闻思者了。
虽然分析它是离一多因,但还是有一坨在那里嘛,也不觉得它会怎样,那怎么办呢?用光去射它,然后你对它的感觉就虚了一些。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初期的引发你认为它不真实的一种简单修行,但如果在这种状态中保持下去,定就会越来越深、越来越深,慢慢就真的开始觉得它是虚的,而且不但虚,有时候会变成光、光点、烟雾等等。当你反复经历很多次以后,就坚决不会认为它是真的,如果人家硬要跟你说它是真的,你的神态马上就变了,心里有一万匹觉得它是“傻瓜”的声音就出现了。
如果摄收这种定达到非常坚固的程度,手真的会穿到岩石里面,那些大德就整天玩这样的游戏,他们经常会在岩石里面按个手掌吓吓你。其实,很深的禅定也能够做得到,从而一定会引发一个教理去概括——“一切境相由心现”。
我们要改变一片山石,采取的是愚公移山的模式,或者用炸药炸了它,这多辛苦啊!而人家就这样摄收、摄收就没了,如果你不消除内在的执着,老是利用外在的方式去改造世界,与天斗与地斗都很辛苦啊!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方式实在太慢了,而且这个过程也没有太大的快乐,就像玩猪的游戏。
那修行人要不要改造世界呢?他们不是改造世界,是直接毁灭世界,这在禅宗里面叫“坐断大雄峰”。当修到后来,会“大地平沉、虚空粉粹”,那是不是毁灭世界嘛?因为在他那里,世界就没了。当然,这不是“没有”的“没”,而是指庸俗的世界消失了,这就叫做“脱离轮回”。
那要怎样去实现呢?明白心是一切产生的根本,然后去修行和体会它。那么,你必须要去修禅定,这也是我为何要求大家在节假日到这里踏踏实实打坐的原因。所以,这需要长期的修行,并不是修了一两天就问:“我怎么还没有感觉呢?”(你当然有感觉啦,起码你感觉到不舒服嘛。)
为什么感到不舒服呢?因为你习惯了念头乱飙,习惯了身体有各种各样的感受,一下让你从散乱的习惯中收住,你肯定是不舒服的!这就是你不自在的一种表现,所以我们要去训练自己,而禅修其实就是一种训练。
大家不要把佛法看得很神,千万不要去听信那些禅修的人说自己一打坐,神识一下从洞内飞到洞外了,或者一下飞到了三十三天了,又或者“砰”的一下到了地狱跟阎王下了盘棋,现在又回来了……你们不要去听信这些东西,就算他真的能做到,这关你什么事呢?你要做的是正儿八经地去体受这些东西,实现自己所学的教理就行了。
当然,“一切境相由心现”还有很多很多的作用,比如一个人真的修到那时候,就不会再相信外面有真实的物质了。你说:“那他会不会走到大空性那里去呢?”不一定,因为阿罗汉和外道都能做到。虽然他们不认为有一个真实的东西,但也不一定会找到心的本体,甚至会认为那是一些极细微的物质组成的,也不会相信五蕴的组合是“人我”。就算是阿罗汉,也并不知道心识的根本(最究竟的自心本性)是什么。
即使不知道自心本性是什么,但走到那一步都已经很厉害了,他会依次产生很多其他的作用。如果一个人真的走到一切境相由心现的时候,对外物的追求就变得很轻,他还会觉得一些人类所建立的原则、规则很搞笑,比如我们的自尊、人格,以及一些了不起的东西。当然,他不会来笑你,但他会觉得这样很无聊,这样的心态自然产生。而且这个人会变得很好,为什么呢?举个例子,人会去跟猪争潲吗?对猪来说,他把潲让给我,这个人好好呀!(众笑!)
同理,一个圣者怎么可能跟你争那坨黄金呢?因为在他那里,到处都是黄金,你要的话全部给你!在他那里全都是黄金,结果在你那里,只有一坨是黄金,其他都是大粪,那他怎么可能去跟你争这些东西呢?所以他一定会变成好人。
而没有证悟到心真正的本性,只是证悟到一切境相由心现的人,会不会是圣者呢?阿罗汉是证悟了一切境相由心现的,但对于心的实质,他们还没搞清楚,但他也算是圣者。
还有一些也证悟了一切境相由心现,但并没有消除心中的“人无我”,就属于外道。比如印度教、道家,他们也觉得一切是由心现出来的,但他们不知道心是什么,也不知道阿赖耶识心的根本是“人无我”,所以没有把“人无我”去掉,仍然属于外道。但这些人的人格都已经变得很好了,也不会再来跟你争“猪潲”了,因为在他的境界里面已经脱离了这些东西。
说“猪潲”好像不是很文雅,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比如你长大了,你还会跟幼儿园的小朋友争玩具吗?不会的,你只会买玩具给他们,所以他的人格会变得很好。而幼儿园的小朋友会觉得这个叔叔或阿姨好好啊,其实这个叔叔或者阿姨不想跟你争而已。(众笑!)
所以,当你真的修到这个程度,真的会变得很高尚,而且身心也会变得非常的愉悦,为什么呢?我们很多的痛苦是由身体带来的,或者是对外物的贪执以及想取得一些良好的社会关系带来的,如果达不到目的就产生痛苦。
什么叫做社会关系呢?不仅指单位、国家这样的关系,还可以指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比如你跟爱人、父母、兄弟、姐妹、亲戚、朋友的关系,如果你们之间关系不好,侵犯你或者伤害你就会难受。
还有对物质的需求、对身体的看重,国庆节期间我的老同学发了很多各种各样的文章,都在说“钱不是重要的,家庭不是重要的,健康才重要!”他们觉得那是至理名言啊,我一看就知道他们要么是老了、要么是生病了。(众笑!)事实就是那样,因为他们重视那个东西嘛。
当一个人修到一切境相由心现的时候,态度就变了,他不认为“这一坨”是自己的。恰好你脱离了这个障碍反而会变得更好,所以一些仙人身体都很好嘛,你看那些修道的人,一般都鹤发童颜、碧眼方瞳的。
有一次我住酒店,房间里面的镜子是方的,然后看到自己的头也是方的,我以为自己的境界怎么这样高啊,后来才发现原来镜子是方的缘故,搞得我沮丧了一晚上!(众笑!)我不是沮丧自己没有修到碧眼方瞳,而是沮丧我居然认为自己修到了碧眼方瞳,不知不觉间就变成了猪。(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因为我是土豪,出去都是住很好的酒店,而酒店里面却搞了一个方镜子来整我!)
那么,当你真的修到一切境相由心现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少了很多的烦恼,然后再继续下去,证悟本性就很容易了,禅定就有如此的作用。有些人说:“哎呀,你没有见解而去修禅定会变成畜牲的,这是萨迦班智达说的。”我跟你讲嘛,你有本事先变成畜牲再说,你现在禽兽不如,真的是很扯淡的!
我们打坐是需要见解和观察自心的,但现在的大部分人连观察的可能性都没有,他们的心是乱的,所以首先把心收一收,有多少人能修到畜牲的程度啊?这样你也太厉害了,但事实上很少人能做到。
有些人担心自己修禅定会进入长寿天,天啊!其实天人和畜牲都是些很好的地方,像我们这样散乱的人只有两个地方可以去,相对好些的就去饿鬼道,而基本上大部分人都是去地狱道。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共业很重,心完全的散乱,而居然能去三恶道中最高的畜牲道,那也是很厉害了!(这是开玩笑的!)
我想表达——你这样的想法是很扯淡的!你得先去修、去做,没关系的,因为你是修不到畜牲的。如果你真的修到像畜牲那样不动的话,那就很厉害了,马上那些成就者就会来找你。而且对于闻思比较多的人,居然已经读到萨迦班智达、宗喀巴大师、麦彭仁波切斥责的“如果没有见解的禅定,会变成畜牲”!那你还可能变成畜牲吗?不太可能的。
很多人根本没有真正去修行,只是背了一些书就用来打击修禅定的人,这是很恶劣的!如果你不修禅定,闻思到一定的时候,你根本就搞不下去,原因是我们的心太散乱了。而修禅定有助于人安静下来,就会舒服很多,而且会产生继续修行下去的动力。
所以,我们一定要去修禅定,你不用担心自己会修成畜牲,你也没那个级别。而且你在修行的过程中,也不是不闻思嘛,大德们说的修成畜牲是指藏地那时候的很多人都没有闻思,也不可能像我们现在那样有那么多丰富的资源。
你看大家打开手机能安宁吗?就算你从来不看淘宝,也不看其他人的朋友圈,但我告诉你,现在佛教徒的朋友圈更厉害啊,一万个大德有一亿条发言,表面上全都懂了,结果全都不懂,你还用得着担心自己变成畜牲?你应该担心自己静不下去。
现在有多少人打坐三个小时不动一下啊?我知道禅修中心有很多这样的人,甚至有的人十几个小时都不动,而且不止一个。但我都不担心他们会变成畜牲,你看他们精明得很,哪里有好处一下就上去了,简直就是人精!(众笑!)所以,大家不用担心自己会修成畜牲。
当然,那大德们说的话是不是错呢?根本不会错的,只是针对那时代就有那样的可能,加上那时候的资讯没那么发达。如果你不信的话,可以去偏远的藏地住几天,那里只能听到虫虫鸟鸟、风和水的大自然声音,刚刚开始觉得好舒服好爽啊,但三天过后就是噩梦了。你真的可以去试的,当然你得一个人,如果是一群人就不是噩梦了,那样你就安宁不下来了。
在那种环境下修禅定,加上没有闻思的话,真的可能变成那样。一修很多年就定下去了,加上没有观点,真的可能修成了禅定的障碍。但我们现代人不是这样的,我们需要禅修把心收拢一下,不但感觉到安宁的好处,还可以排开一些闻思的枯燥。
很多人来告诉我:“哎呀,你带着这么多人禅定,又不闻思,你会变成畜牲进入长寿天的。”我也只能看着他苦笑不得!实际上,大家根本不用担心这个问题。
当然,如果你真的到了这个程度,一坐十几天都不想动了,这种人基本上也不会来这里。你想想看,能一坐十几天的人,他坐在哪里都很安宁,用得着到这个臭烘烘的地方来吗?那些人的知觉会灵敏到极点,甚至会产生一些神通,几公里以外针掉到地上的声音都会听到,对很多东西的要求也会很高。所以,那些人是不会跑到这里来打坐的,他更需要的是一些很深的窍诀性的教言。
虽然有可能进入很多的误区,但大部分人是不用担心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你不停去闻思就更没有这样的担心了。大家不要逮到一句话不去观察就跟着跑,不然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上几乎全都是魔鬼,就像一个镜子一直朝外,看到的全都是魔鬼,其实那个镜子本身就是魔鬼,朝外看到的才会全都是魔鬼。那么,我们一定要去禅修,不用担心自己会变成畜牲,这样才能体现到“一切境相由心现”的教言。
其实不管是大圆满也好、禅宗也好,整个佛教归纳起来只有两句话,“一切境相由心现,心性也是离四边”。如果你真的实现了“一切境相由心现”的修行,那么前大部分的修行就完成了,后面你只需要明白“心是什么”就可以了。而我们现在明白的心是概念性的,心的名称有很多,有阿赖耶识、种子识、异熟识……但到底是什么呢?你的心没有直接去认知过,而禅修就可以让我们直接地去认知。
问:“夫修根本,以何法修?”
你既然说心是根本,那我们以何法修呢?
答:“惟坐禅,禅定即得。《禅门经》云:‘求佛圣智,要即禅定;若无禅定,念想喧动,坏其善根。’”
前面我们也介绍过禅定的重要性了。“求佛圣智,要即禅定;若无禅定,念想喧动,坏其善根”是什么意思呢?你要求佛,就要依靠禅定,如果没有禅定,念头以及外境就会乱动,从而会毁坏你去求取解脱的善根。
当然,这不一定会坏你世俗的善根,比如你去求六合彩、当官,像世俗人天天在外面奔忙、散乱、喧动也有可能发财的,但解脱的善根就有可能会因此而坏掉。所以,这里是专指出世间的善根。
这里的“禅定”不是指我前面说的那种安静的世间禅,因为这本论在讲顿悟入道的要门,所以这里的“禅”一定是指最高级的那种禅。“禅”的含义有很多,我现在给大家解释一下“禅”这个字的意思。“禅”有时候指心,有时候指本性,有时候指禅定(心的安静)。而禅宗的“禅”是指整个学派的统称,那为何禅宗的取名要取“禅”字呢?因为它追求的是一切的根本——心。
“禅”有普遍的两个观念,一个是指阿赖耶识的心,这个外道都可以明白;另一个是指心的本性。但为什么“禅定”也要用“禅”这个字呢?其实每个人打坐到很深的程度,无论在多闹的环境中,都会听到外面有蝉的声音。我曾经试过,在很吵闹的工厂里面去入定,也一定可以听到像夏天蝉鸣的声音。
有的人说:“我没有听到啊!”那是因为你的定不深,还有一种状况,如果你再深下去的话,连这种声音都会消失,但总会有这么一个过程会听到这样的蝉鸣声。我猜想,可能会因此取了“禅”这个字,但“禅”字本身的含义实在太多了,可以指本性、可以指阿赖耶识、也可以指禅定,还可以指一个派别的名称。
还有,在《圆觉经》里面的“禅”是指排开烦恼、超脱行为。这种禅修并不去修定也不修观,只是看着烦恼来了,我把它消除、烦恼来了,我把它消除。《圆觉经》里面有三种比较大的修法,第一种是“止”,或者叫做“禅”,印度梵文叫“奢摩他”。第二种是“观”,也可以叫做“禅”(观禅),印度梵文叫“毗婆舍那”。第三种是“禅行”,只是排开烦恼,不去修止和观。
《圆觉经》里面说了这三大类的法门,有时候可以止跟观一起修,有时候可以把这三大类法交错起来修,这一下总结出来二十五种修法,叫“二十五种清净定轮”。这里的“禅”字又是另外的意思,那到底有没有一个准确的意思呢?中国字怎么给出一个准确的意思啊?其实中国字都已经很温柔了,一个字最多就几个意思,如果弄到梵文去,一个字最少有六个意思。
以前玄奘法师和鸠摩罗什这些译师们的翻译工作有“六不翻”原则,其中一种不翻译的情况是怎样呢?文字的意思太多了,没办法拿一个中文字去代替它,最后就只能把它的音译过来了。
比如“般若”这个词汇,现代人都读成了ban ruo或者bo ruo,但其实应该读成bo ye,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的官话是广东话,是以广东话翻译的。如果按照现在普通话的去读《心经》,就应该读成:ban ruo bo luo mi duo xin jing,显然这是不对的。语言是会发生变化的,但咒语就不能随着语言改变,一定要照着原音去读。即便是这样,现在的很多咒语都被读变了音。
总之原文中的“禅”,一定是指最高级的禅,可能有两个层面,一个是指阿赖耶识的“禅”;一个是认知了法性以后,本性的“禅”。
问:“云何为禅?云何为定?”
如果你想识得根本的话,就要去修禅定。那什么是禅、什么是定呢?
答:“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
这跟《六祖坛经》里面的“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有点相似,但这里的“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肯定是指最高的旨意。什么叫做“妄念不生为禅”呢?可能大家会理解成没有念头了,其实不然,这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个是指真的没有念头了,比如我们修世俗的禅定,也可能会没有念头。
刚才我一直鼓励大家去禅修,但如果真的是没有观点而这么定下去的话,那本身也是一种没有念头的大妄念。所以“妄念不生”要从很多角度去理解,有可能是指真正进入法性定的那种妄念不生,也有可能是处于阿赖耶识状态的那种妄念不生。
还有一种“妄念不生”是很精彩的,它有很多的念头,但都不是妄念,只是法性在游舞。证悟了的人就是这样的,他们根本不会抗拒念头,随便念头起,起了又能怎样?又没得罪你,有哪个念头把你们杀了?如果念头把你杀了,那也一定是你对念头的内容感兴趣。
比如你心里想隔壁的美女好漂亮哦,这个念头本身是不会伤害你的,而你对隔壁美女的贪执就搅进去了,然后就想着下座以后去问她的微信号,这样妄念就生起来了。但如果你已经开悟了,一直处于一切都是法性的状态里面,那念头起来就起来嘛,就会变成念头越多越欢乐!那时候的念头就已经不是妄念了,妄念是带有无明的执着的,而彻底明悟的心,念头对于它来说就不是妄念了。
所以,“妄念不生为禅”可以从几个方面去理解,一个是指修行的初期,进入那种很深的禅定。另一个是完全进入法性定。“法性定”是什么呢?开悟了以后,念头全都没有了,进入了纯法性的状态。还有一种就是大圆满和禅宗的修行,他可以有念头和身体的显现,甚至那些行人都很不规矩的,但绝对不会坐着像木头桩子那样觉得全天下都是他的。相反,那些行人是很自然的,不会故意做出一个非常标准的姿势给你看,因为他的内心对这些显现和念头都放松了,为什么呢?因为他知道这些外相都不是真实的,而且是以明的层面去看这些形象和念头。
什么叫做“以明的方式去看形象和念头”呢?就是他的基础认知是心的光明本体,而且处于那种状态里面。当然,描述它是“状态”这个词汇也是错误的,只能说处于这种智慧里面,但我个人觉得用“智慧”这个词汇去描述,显得干瘪瘪的。那个时候任何的念头、形象、感觉、欢乐、疼痛都是一样的,他不会加以抵制,那时候就叫做“妄念不生为禅”。
什么叫做“坐见本性为定”呢?这一句话表达的意思更是赤裸裸的,是指完全安住在明了的开悟里面,大家不能理解为坐在那里看到了本性,不然这是挺傻的。真的通达明白了本性的人,他不管怎么样都可以看到本性,但对于有些刚刚触碰到本性的人就不行。(他一定要做一些座前的准备,或者观想自己身体是假的等等,各种各样的感受多了以后再慢慢去深入。)
你们不信的话,可以放个镜子在自己面前看,而我经常带大家打坐,而且面对着我,所以经常看到各种各样的表演,当时我很想拿手机拍下来,但我把手机一拿出来,大家马上就不动了。(众笑!)
也就是说,他们可能会座前搞一搞,等心慢慢安静下去了,教言又在影响他,各种各样以前的修行又调起来的时候可能会体会到一点点。这是指初期触碰到本性的人。当然一般不会超过几秒钟的,马上又出来了,接着就在怀疑“是吗?”、“不是吗?”、“是吗?”、“不是吗?”……
电影《大话西游·月光宝盒》中,周星驰在昏睡中喊了98次晶晶,醒来后菩提老祖告诉周星驰:“昨晚你喊了784次紫霞,这个人一定欠你很多钱!”有一次周星驰要找菩提老祖,菩提从床后转了出来说:“我不是想监视你,我只不过是想研究一下人与人之间的一些微妙的感情。”周星驰鄙视他说:“你只是强盗啊大哥,别学人家做学问。”菩提老祖辩驳道:“强盗也有学问啊!”接着他们又讨论“爱一个人需要理由的吗?”周星驰说:“需要吗?”菩提老祖说:“不需要吗?”周星驰接着说:“需要吗?”菩提老祖接着说:“不需要吗?”最后两个人就开始争起来了。
其实刚刚开始触碰到本性的人也像这样的,而且要搞很多年,有时候认为“肯定是的!”但一下又怀疑“是吗?”他总是断不了疑,而且他需要到处去印证“这个是不是啊?”因为他自己真的不肯定。还有一种人就更傻了,本来根本都不是,就认为自己已经证悟了,然后普天之下舍我其谁!
一个证悟了的人反而不是很在乎证悟的,你不要去考虑得到了什么境界,你先去观察自己的烦恼是否减轻,以及对上师三宝或引领你证悟的人是否感激到愿意把骨头都“卖”给他,还有是否对众生的痛苦非常的上心。你要拿着这些要求去看自己,如果不是,说明你的证悟绝对是假的。
其实非常的简单,如果一个人明白了一切现象以及自我全是假的时候,慈悲心、虔诚心、恭敬心根本是不用教的,自然就出来了。如果一个人整天思考假如我证悟了,该怎么去骗钱;又假如我证悟了,该怎么去炫耀一下。如果有这样的想法,绝对是“流嘢”(假货)。你们应该去观察这些东西。
当然,有些人知道自己是“流嘢”,就是要去骗钱,那就不用说了,这就不是“流嘢”的问题,他直接是一个地狱种子。但有些人确实不是想骗钱,他只是误认了,那怎么呢?那就要去观察自己是否具备那些标准。很多的境界可以哄人,天南地北说都说不清楚,一会儿是、一会儿又不是,怎么说得清楚呢?
如果一个人真的证得了本性,那么他对上师或者善知识的感激会很强烈,他真的可以把自己给卖了(因为根本都没有自己,当然敢卖啦!)还有他的慈悲心也会自然地出来,对众生的刻薄心、冷漠心都没有了,他知道这些众生的本质全都跟自己是一样的。
这是证悟了的人的基本标准,简单但很实用,所以你可以去观察自己,如果不是这样的,你就把自己给骗了。其实骗了也没什么,你回去重新来过就可以了,有谁没被人骗过呢?更何况是给自己骗又没人知道,但一定不要轻易认为自己证悟了,而证悟是没那么简单的。
人的分别执着之吓人和深邃啊!里面有一些拐弯抹角的执着,你根本都搞不清楚。你说:“我都已经证悟了,看很多的书都能看懂啊!”当然能看懂啊,真的不懂你可以查字典,实在不行的话,百度仁波切一搜,那个字的读音和通音都出来了,所以你当然看得懂啊,但里面的意思你真的看懂了吗?所以大家不要上这些当啊。
当然这些人也不是什么坏蛋,说到底就是笨,不过这也不是普通的笨,而是一种自欺。这种人有很多,特别是读书多的人,经常把一些境界跟自己处在某种状态去套“哎呀,这个就是了,明空双运啊!”
我们有个师兄禅定到自己的身体可以消失,而且那种状态下什么都没有,可是又有知觉,然后就来问我:“这个是不是证悟?”我跟她说:“这个肯定不是!”她坚决不信,因为她的每一处任何时候都合乎明空双运的准则,当时我真的好想把她“杀”了。而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人,品德好,供养又很多,但都会出现这样的错误。
你说:“我现在去观察自己,真的对上师三宝感激的不得了,对众生也有爱心,那是不是我证悟了?”那又是另外一种傻瓜。其实哪里找到什么标准呢,如果真的有标准就轮不到我在上面讲了,经论上面早就说了,不过经论上面出来的都是文字,文字都会被人解释的。
永明延寿禅师列出了十个证悟者的标准,结果有人拿着对照,说自己都达到了。然后他来问我达到了几条,我回答:“我一条都没达到!”(众笑!)所以大家注意不要上当,那都是很扯淡的,而且这种人有很多,成片的出现,我也不知道为何会有这么多的“奇葩”?
回到原文,“坐见本性为定”的“坐”可以解释为安坐或者体悟;“定”可以解释为不丢掉那个明悟。而初悟的人是很容易丢掉明悟的,当他处于明悟中都始终会有那个智慧,但如果给他过分的刺激,比如“啪”一个耳光,真的可能把他从明悟中打出来的。
他一下就会问:“哎呀,你怎么打我?”如果这时候遇到一个成就者就会问他:“是谁打你啊?”他又一下回去了——原来没有打,也没有我。假如成就者又接着问:“你敢乱说,没有我、没有你,那谁打你?”那么遇到这些事可能会让他从明悟中出来。也就是说,初悟的时候还是会有进出的差别、有定和不定的差别,因为没有做到见超八地。
还有一些更厉害的,如果一个人的修行明悟很好,但这个人也比较好色,一看到女人整几个秋波过来就神魂颠倒,马上从明悟里面出来了。当然,好色的师兄基本上是进不到那个明悟里面去的。但如果明悟到达一定程度的人,甚至在梦中以及受到任何的刺激都不会丢失那个明悟,虽然他可能还没修到初地菩萨,但他的见地就已经可以见超八地了。
这种状况实在是很难做到的,他只在能上去发现和巩固自己的明悟,对于大部分人是做不到的。而认识明悟相对比较容易一些,只要你认识了本性之后坚持下去,最后就一定可以做到。
我们现在的修行就像无头苍蝇乱撞,虽然刻苦地在修五加行,但心里想着“何年何月才到头啊?”有人向我诉苦:“师兄,供三身曼扎好慢啊,有没有更简略的修行方式啊?”有啊,你不如把自己给卖了吧!(开玩笑!)
本性者,是汝无生心。
什么叫做“无生心”呢?这里不能理解为运动,一个明悟了的心,运动生灭对他来说也是一样的,生灭也就是不生灭。而这里的“是汝无生心”应该理解为“是汝无分别心”。
其实“无分别”也是有不同的观念,比如处于阿赖耶识里面好像也无分别,但这个无分别是很粗大的,而真正的无分别只有本性。但由于本性的无分别不是一种对境,而一定要体现在分别里面,甚至有时候会呈现为定。但定的本身不能称为无分别,只能称为意识的不分别或者是前六识的不分别,只有定的本质才能称为无分别。
如果要你八识都不分别了,根本做不到。如果能做到末那识不分别,都起码已经是阿罗汉了,而阿罗汉都还有末那识,有末那识就证明他的心还带有执着,很细微地在动。如果你明悟以后没有执着了,随便你怎么动都叫做无分别,那时候分别即是无分别、无分别即是分别。
所以,“是汝无生心”应该读成“是汝无分别心”。那什么是本性呢?就是你无分别的心,或者就是你心的本质。我们要这么去理解 。
定者,对境无心,八风不能动;八风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是名八风。
这真的就是禅宗和大圆满的观点。文中说:“定者,对境无心”,那什么叫做“对境无心”呢?指心的明悟对着心的现象没有执着,并不是指不想了,比如一棒把你打昏过去,你也不想啊,但不见得你开悟啊?很多人会把这里的“无心”理解成不动,其实又进入了一种死禅定去了。
最高级的“对境无心”就是知道它是法性;差一点的“对境无心”就是知道它是虚幻的。所以我们要去修单空,当你知道它是虚幻的,你的心不动了嘛,那时候随便它。不管是美女还是猪、不管是法拉利还是自行车、不管是辱骂还是赞美(拍掌、点赞),遇到这些情况,知道它是虚幻就可以了,这就叫做“对境无心”。
那这是不是真正的“无心”呢?不是,真正的无心觉得一切都是法性,他在保持明悟的同时,还可以随缘任运去行为。你看有些大德们的行为很古怪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只要在那种明悟中间,就不存在我们所说的罪业。但我们现在还达不到出来都是法性的那种程度,起码先要成为一个单空的修行者。
那该怎么办呢?我要觉得我的身体,以及看我身体的眼光,我耳朵能够听到的语言,各种各样有关我的东西,全都如梦幻泡影。一切都如梦幻泡影意味着什么呢?我不为其所动。既然都是梦幻泡影,如果你还为其所动的话,说明你还没真正的把它看成是梦幻泡影。
所以,我们大量的修行应该集中在这里,先要去思维,然后去体会,而主要集中去体会身体的虚假。因为身体天天跟着我们,其实就是我们最好的道场,大家千万不要认为是外面的东西。
有人说:“心才是道场!”其实心现在还不是你的道场,因为你的心整天在乱来,只是你造业的场。但身体是时时刻刻跟着你的,你的心去注意和体受它是假的,那心就变成了道场,这在中观里面叫做“夺己”。
然后再扩展一下,你坐的板凳、你看到的房子、你体会到的冷热、听到的各种声音,都统一认为这是梦中的境象。反复沉浸在这种体会里面,长期这么去做,不能做一两天就问:“怎么还没有效果呢?”第一,做一两天是不会有效果的;还有一个原因,如果你不修五加行、没有出离心,也不修供养和忏悔,同时也不去集资清障,是会很慢的。
如果你不去集资清障,内外缘都会让你很恼火,老是把你往修行的反方向推。不发菩提心的话,我执太深也是修不下去的。不修上师瑜伽,违缘会很多的,老是让你领略不到最根本的窍诀。所以,我们一定要去修这些看起来很笨的东西。其实修这些东西真的不笨的,藏传佛教的奇妙之处就在于把千修万行浓缩到五个加行里面,这是我们汉地的修行人应该感激的!
如果你想要大圆满的窍诀,在禅宗里面很多地方都能找到,但五加行以及一些关于强烈菩提心的修行我们是找不到的。当然,禅宗只能找到大圆满“彻却”这部分,而大圆满“脱嘎”这部分是找不到的。
所以,大家一定要去修前期的五加行,不要认为它没有意义,其实不然,如果你修多了以后,心态真的会变的。而且有一些思想的触觉、心灵的触觉会变得很灵敏,同时对一些法义和觉受的区分会很清晰,然后你再去领受后面的东西就容易多了,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前期的修行。
还有,大家修行的时候一定要亲近善知识,别自己在瞎搞,你瞎搞十年,有时候还不如接触善知识三分钟。你说:“我现在没有善知识!”其实有很多善知识的,那些佛教的书就是善知识,像《慧灯之光》以及智悲佛网上面的教言。你找到了这些东西之后,就要去阅读,然后去讨论,慢慢让自己的相续里面堆满了这些东西就不会飚了。
如果你本身就笨,还要三分钟学佛,八分钟谈恋爱,九分钟抢钱,你是没办法证悟的。笨没关系,笨鸟先飞嘛,你就使劲往自己的相续里面堆基础的东西,堆多了以后,你再去修这些东西就容易了,比如如梦如幻自然就会出现的。
那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很多人难在于根本下不了一定要去修行的死决心,他总想捡便宜迅速成佛好收钱。你说:“我没有想着要收钱,我只想利益众生!”其实你骨子里面的“利益众生”就是想收钱。
我们概念上是“为利众生愿成佛”,但实际上想着要在徒众面前牛皮一把,一看到很多人恭敬他就欣喜若狂,一看到别人不恭敬他就说:“你不恭敬我,要下地狱!”这就等同于收钱的形式,不是一定要拿人民币那么矬的,而人民币可以不用收的,自己挣都可以。
很多人的修行根本不是想去为众生当牛做马利益他们,而是想在众生面前炫耀,显得高人一等。你看一个小组里面,开始在讨论法义,后来就变成人身攻击,但是他们的概念里面也在想着“为利众生愿成佛”,所以我们要注意这些东西。
当我们长期去修行,心慢慢会改变,然后再去做这些就容易了。其实真的不是很难的事,但如果你心态不变,再深的道理都等于零,犹如非常好吃的东西放在一个粪坑里一样。(本来都是一些很好的佐料,你加了八百斤味精、九百斤酱油,还有三千斤鸡精倒到一个公共厕所里面,然后勺起来说“好吃!”你会去吃吗?)
实际上,我们就是这样,满肚子大粪,再多的窍诀也等于零。对于我们来讲,这是最重要的事,如果你连好人都不是,也不愿意去帮助一下周围的人,给一个笑脸也不舍得,在你眼里看到的都是坏蛋,你还说自己要证悟成为众生的依怙,那是否先要考虑一下自己先人会倒霉的问题?(众笑!)所以,我们不能这样!
“对境无心”是什么意思呢?所有心的作用,包括前五根的物理作用以及意识起来以后,都根本觉得它是如梦如幻的,这是我们单空的修行。
你说:“那是不是菩提心呢?”菩提心还是前面的修行,我现在说的是如梦如幻的修行。接下来,有可能完全是法性,那连对境都不是。当然这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是做不到的,我们现在能够做到的只能是如梦如幻的修行。
接下来,文中把“八风”归类了,有哪些呢?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世间八风”。其实,这八风可以归类为两个,就是“苦”和“乐”。为什么呢?利,是指乐;衰,是指苦;毁,是指苦;誉,是指乐;称,是指乐;讥,就是苦;苦,就是苦;乐,就是乐。所以总的来说,可以归类为“苦”和“乐”。
这些融化到我们修行里面该怎样呢?当不好的东西来临时,也要视它为如梦如幻;当好的东西来临时,也要视它为如梦如幻,也要视对境“无心”,这就是修行了。
你看我们普通人平常都是要追好的,不要坏的,哪怕修行打坐也是一样的,比如这一座感觉好好啊(师兄做出一副享受的样子!)(众笑!)如果这样,下一座也愿意去打了。但如果这一座隔壁的老太婆不停地打嗝,心里就想“有没有搞错啊?搞得我这一座感觉太不好了!”——这就是“对境有心”。
而真的修行该怎么办呢?舒服就任其舒服,会过去的;不好就任其不好,也会过去的,这些感觉都是如梦如幻的,我还是安然地坐在那里,这就是禅修中的“对境无心”。
你们可以明天马上用到修行中去,我绝对不相信你隔壁的人不出声,我也绝不相信你可以完全的对境无心,随便别人怎么搞,而坐在那里“坐见本性为定”,这样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众笑!)你看越是满脸肃然、两眼透过墙壁看向远方、浑身上下都是证悟的细胞,坐在那里盼顾上下、舍我其谁的人,一般都是“流嘢”。
我们先不要谈证悟,一般修证到一定程度的人,身心就非常柔软了,他会很善意地看待周围,他用得着把周围的人看成都是敌人吗?这样会很累的!大圆满有一个很大的窍诀,就是“放松”。而你浑身上下的肌肉都是绷紧的,还说自己是修大圆满?反而你这样会崩溃的。连禅定都不能这么修,禅定修到后来,身体都是软的,因为身识不动了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知道这些道理,不要老是追求好、排斥坏。那些很厉害的上师有一个责任,就是让徒弟不舒服,如果天天给他舒服惯了,会很麻烦的。心建立认知并不一定是概念性的,很多时候是感受性的,舒服的东西反而更容易建立。有时候其实都不需要概念去想的,你给我一点舒服,认知就建立了,再给一个舒服,又建立了。
比如大家都来拍我的马屁“师兄,你好俊美哦!你好小鲜肉哦!”虽然我概念上知道他们都在拍马屁,但心里就是舒服嘛,然后一次两次三次……都在说我是小鲜肉,三年以后我就真的认为自己是小鲜肉!(众笑!)然后我去到一个根本没人拍马屁的环境“哎呀,哪坨老腊肉出现了?”我的概念可能会接受,但是我的心不接受了,因为很不舒服啊!
所以,很多快乐并非概念性的,心会因为环境的影响直接产生苦和乐,而且产生的同时就会建立状态。如果长期处于一种状态中,那种状态就会被固化,当固化了以后,受到破坏就会觉得不爽。我们修行除了概念以外,最重要的就是这种状态的破坏。比如我处于一个容易接受拍马屁的环境中,所以我要经常对着镜子看“这坨老腊肉,今天接受了多少马屁?”好的存在这边、不好的放在那边,我一定要对这些东西做观想的,不能概念上觉得它们是法性就行了。
你得观察自己,当马屁来的时候,那个“马屁”是不是法性?你的心觉得那是法性,还是觉得拍你马屁的人好听话呢?(众笑!)当长期这样做会形成状态的,我在教大家修行啊,记住了!其实,这是“乐”的态势建立。
还有就是“苦”的态势建立,比如有些人说你是一个王八蛋、你是一个蠢货、你是一头猪,周围各种的信息都在鄙视你,虽然表面上你没什么,概念上仍然觉得“我的世界我做主”!但心却不是这样的,非常的矛盾(师兄反复摆出时而欢喜、时而忧郁的表情)最后很容易得抑郁症、自闭症、晚上不敢走夜路的症……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建立这些东西,而心是非概念性的,是感受性的。这就是对苦的一种执着。
你说:“我不会执着苦的!”不是的,只是你不懂而已。所以我们要去观察心,会发现心有很多很多的花招。如果你们以后有观察的经验,可以来找我,我一定会跟你讲很多的故事,讲得你都不好意思。如果你长期去观心,就会慢慢建立起这些东西。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要告诉自己慢慢去破坏这些态,通过思维、观察,明白自己是怎样建立这些态的,慢慢时间长了以后,你就真的可以做到“对境无心,八风吹不动”,最后就自在了。当一个人自在了,后面再去发现心的本性,就相对比较容易了,有时候真的是举手之劳。
苦就在于前期,有时候看到真的是很可怜啊,他们被各种各样毫无用处的情绪、毫无用处的执着牵着到处跑。一旦明白了本性,你心里面本具的东西自然会出来,这个人一下会从凡到圣。你再回过头去看自己纠结的东西,会烟消云散,就算面对老公跟人跑了、儿子不孝敬啊,你会一笑了之,唯剩悲悯。
这些使你忧烦和忧愁的东西就开始丢失,你所有的忧烦都会变成“我要怎样才能让这些人走出来?”你说:“这个人为什么会这么好呢?”你记住,那时候不是“他为什么这么好”,因为没有“他”了,剩下的只是你的心,而你的心当然要为你好了。
所以,佛菩萨的慈悲不是以个体被一种利益或一种要求驱使的。空性修到一定的时候,叫做“无愿”,是三解脱门(空、无相、无愿)中的一门。它不是靠一个分别念去的,而是本来就是这样。所以我们去修这些东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能够过分的趋乐避苦。当苦和乐来的时候,我们要很自在地观察和体受它,去发现内内外外的很多东西根本都不具实质。
其实各种各样的现起对我们修行者来讲都是一种恩赐,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现起,都是一种福报,关键你要怎样去善用它。如果你老是站在人的立场上盼过去盼过来,你是盼不完的,那我们怎样才能站到佛的立场上去呢?修空性。
若得如是定者,虽是凡夫,即入佛位。何以故?《菩萨戒经》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得如是者,即名解脱,亦名达彼岸、超六度、越三界、大力菩萨、无量力尊,是大丈夫。”
哇,一大堆马屁就出来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你真的“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即使你修行的量还是凡夫,没有佛陀和大菩萨们的那些神通,也没有看到什么净土或者各种神奇的现象。你表现在功能上还是跟普通人一样的,照样吃饭、睡觉、拉屎、放屁,甚至有时候还会有烦恼出来,但你只要坐在刚才说的“坐见本性为定”那个“定”里面,虽然还没达到如此高的量,但实际上你已经处在佛的位置上了。
为什么呢?因为你心里面只剩下了明悟,所有的一切都是明悟,而佛从根本的能上也是如此,只是他的力度太大了,就会现出刹土以及各样的神通。我在说“佛”和“他”的时候,你们要记住,因为佛无始劫来的种子全部被清除干净了,所以没有“我”,也没有“他”,那时候是非常清净的。
那么从量上说,佛已经达到了顶点,所以叫做“佛”,但他那根本无执的心,跟入了位的人是一模一样的。我们普通人即使开悟了都还会有现起,而且现起的东西形状还会跟佛不一样,但处在那种明悟里面,内在无执的明悟跟佛完全是一模一样。甚至在心的状态和激励之下,他也会说“这些东西都是佛的坛城”。
大家听慈师讲过“一切都是佛的坛城吗?”其实一切真的就是佛的坛城,为什么呢?他不是以形状去看,而是以产生明的角度去看的,按照禅宗的说法就是:“郁郁黄花皆是般若,青青翠竹皆是菩提”。
从本质上来说,处在这个位置上,他就是佛位了,所以这种人也可以称为“佛”。但他表现出来的功能,可能还是一个凡夫,因为用的是禅宗顿悟的方式,这种方式来得太快了,就像一个小孩生下来就是一个王子,而他的王子的位已经确定了,将来肯定是一个王,但他现在这么小可能连一个茶杯都端不起来。从力量上来说,他根本不如那些大臣,但他的位置已经是王位了,那么这些人其实就是真正的佛子(佛的太子)。
所以从缘起上,这些人身边会有很多很多的天龙护法,(天龙护法看到他们就像看到了“潜力股”,这是必然的!)但他们也不会在意这些,不然就入不了佛位,也不可能达到“妄念不生”的境界了。
文中取了《菩萨戒经》里面的一句话:“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这句话是从因位上去说的,只要你受了佛的戒律,都入了佛位。那么从缘起上说,你不要说受佛戒了,只要听到一句“阿弥陀佛”,都入了佛位,为什么呢?因为你跑不掉的,迟早有一天阿弥陀佛的善德发作起来,都可能让你成佛,但这需要很长时间。
从再深一步来说,我们还可以入佛戒或者皈依,还可以发菩提心。而达到最根本、最彻底的就是我刚才说的“那个东西”,那比入佛戒还要深,当然你也可以把它解释成开悟的定——“法性定”,也可以把它叫做“入佛戒”。这就看你怎么领受佛教的词汇了。
但《菩萨戒经》里面说的“众生受佛戒”是指你真的受了菩萨戒,就等同入了佛位了。既然受了这个戒,就已经进入了佛位,那更何况已经明白了佛的本质是什么的人,那肯定是入了佛位的。
“得如是者,即名解脱”是什么意思呢?能够像刚才说的进入法性定的人,就可以获得解脱了。如果一个人真的开悟了,会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真的会解脱,当然他会有烦恼和痛苦,但还是会解脱的,他的心很清楚、很确定,绝对能够担当,自己能够解脱。
所以,一个证悟了的人,绝对不会去问别人:“哎呀,我解不解脱啊?”这就像一个吃饱的人去解手了,然后去问上师:“请问上师我拉过了吗?”(众笑!)你拉没拉过,自己不知道吗?也就是说,一个解脱的人会清楚自己是解脱的,不受轮回的影响了,也知道安身立命在哪里了、轮回终止了。如果你自己都不知道,你怎么可能解脱呢?那本身就是一种智慧,你连这种智慧都不知道,你还去问别人?
你说:“那我不去问咯!”这不是叫你不去问,凡是问都是想求肯定的。其中有两种原因,第一种是要立名,如果这个人得到一个传承的肯定,以后好教化众生。第二种,万一你真的是昏的呢?但建立了这个制度,如果你是昏的,问了之后肯定会翻的,而且基本上大部分认为自己开悟了的人,都是昏的、都要“挨刀”的。
所以,一定要建立这样一个求认证的制度,因为人在追逐的过程中经常会错认的,这非常的正常。其实并不是这些人坏,恰好这些经常去问自己“有没有开悟啊”的人,往往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他会去追逐这个本性。
最害怕的是什么呢?他根本跟开悟没边,然后又宣称自己是什么什么的转世,接着就一阵瞎教,自己死了就算了,还拖一大堆人去死,这是最可怕的!
一个人只要去追求“自己有没有开悟”,也许过程中会有很多的错认,但起码说明他在追求啊。如果一打击他、嘲笑他就不敢去了,就说明他的追求心不够,是什么让你不敢去的呢?是“八风”里面的哪一风?肯定是“毁”风和“衰”风,遇到像我这种人,你会被“讥疯”。(众笑!)
什么叫做“亦名达彼岸”呢?分别、轮回就是此岸,解脱就是彼岸,那个时候他就知道彼岸是什么了。其实彼岸就是此岸,从相来说就是这样,但同样的现起,看的方法完全变了。我们看到的就是现象以及它的作用,并跟随它转,但证悟者看到这些现象就是光明、是空性、是跟本体完全一味的东西。
为什么说跟本体是完全一味呢?其实那是一种体受,所以叫“体味”,是一种非分别性的认知,是直接明了的。你看去尝东西的时候,概念有用吗?在别人那里觉得好吃、太好吃了,但是你去尝的话,可能会整死你。所以“体味”必须是自己直接的一种认知,那个时候他就知道此岸即是彼岸,而且能够达到彼岸。
接着,什么叫做“超六度”呢?指菩萨要做的“六度万行”: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精进、般若,这是普通人的渐修。但如果处于那个根本的定里面,“六度”全都满足,而且可以超越它。
因为在那种境界里面,什么都不再执着,是最大的布施;在那个境界里面,所有分别念都没有,是最好的持戒;在那个境界里面,完全不存在人我,辱从何来?所以是最厉害的忍辱;在那个境界里面,不丢失根本的明悟,是最好的禅定;而保持下去,就是最好的精进;最后,那个本身就是般若。所以它可以超六度。
什么叫做“越三界”呢?“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它们都是分别执着的一种结果。但在那种根本的明悟里面,完全清楚地知道三界是怎么回事——知道欲界众生的心是怎么动的;色界众生的心是怎么安宁的;无色界众生的心是怎么愚痴的。这个时候他就真的明白只要死定下去的话,就会定到长寿天里面去。
他心的明了的能力完全超越产生这三界的基础心,所以叫做“越三界”。到了这个时候,什么佛经、讲解,这些东西随口就来了。千经万论唯一“心”字,所以他能开口就来,什么都知道。当然不能说:“你看这个人看到佛经开口就来了,所以他证悟了!”不是这样的,有些人思维能力很好、读书很好、记忆力很好、辨析能力很好,也可以做到。但反过来,如果一个人开悟了,即使不读很多书,但只要拿到任何经书都可以马上给你讲。
比如当年无尽藏法师请求六祖给他讲解《涅槃经》,但六祖告诉他:“我不识字,请把经读给我听!”无尽藏法师笑着说:“你字都不识,怎么解释经典啊?”(换到现在,我们肯定会说:“拖出去,你这个骗子!字都不识,你还来教我?”其实真的不是这样,如果真的明白了根本的人,千经万论怎么说都是这个东西。)然后六祖回应无尽藏法师说:“佛法不在书里面。”那佛法在哪里呢?就在你心的本质那里。一旦本质打开,什么都会明白,这个时候度起人来就会非常的有效、有力,所以会成为“大力菩萨、无量力尊”。而且这种人一定会成为众生的依怙,但他根本不会要求自己成为众生的依怙,可他随便走到哪里基本上都可以水到渠成。当然,如果他在一定程度上要依靠一些很奇特的因缘就不一定了,如果不依靠因缘的话,那就不得了了。因为因缘不济也会出现很多很多奇怪的事,比如跟阿底峡尊者一起去藏地的大德美德嘉那,但这种情况基本上是很少的。
那么,这种人就会成为众生的依怙、成为大丈夫。“丈夫”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能够担当责任、成为众生依怙的意思。而佛陀是真正的大丈夫,所以能够做到这一切。
今天我们的学习就差不多了,下面的内容是很精彩的,剩下几分钟的时间是讲不完的,所以大家明天请早,听下回分解!接下来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交流一下,但原则仅限于佛法,乱七八糟的问题就不要问我了。
问题1:“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虽为凡夫,但他可以称为“佛子”,从阶位上来讲,是登地菩萨还是一地菩萨呢?如果他处于加行道的忍位,只是不堕恶趣而已,为什么刚才您又说他能绝对解脱呢?
答:其实也有可能资粮道就开悟了,从因地上来说,他确实是获得佛位了,但这种情况很少。如果真的进入了这种定,但又造了很大的业,他还是要堕地狱的,这叫做“悟后迷”,这种情况很少会有。
而“入佛位”不是真的指他就是佛了,只是指他具备了佛最大的因,但这个因要发作的话,还是需要时间去修行。甚至有的人在资粮道就开悟了,但比较少,而大部分人还是会在加行道开悟。
如果处在忍位,意思说他不会再退了,但这些人在因位上还是会退的,他可能修一下又退回去了、修一下又退回去了。可是由于他知道这个东西的滋味——食髄滋味,所以他一定会走下去的,而且会走得很顺,所以一般都会很快,甚至一生就越过加行道、越过忍位,很快就到见道。
法王说:“如果你知道根本的明悟,最快最厉害的需要六个月,最长的三年,还有更长的需要十二年。”但是,你一定要很确定地知道“就是这样!”其实很多人可以在这种状态里面,但不能确定,所以还是不行,就不能真的叫做“坐见本性”了。
所以,“坐见本性”不一定要到加行道,有些道资粮道都可以。“即入佛位”是指当时那一下他是处于佛位,不是指他肯定是佛了。如果是这样,那后面的修行就不需要了,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大圆满的修行也好、禅宗的修行也好,开悟了之后还要修行的,而且刚刚开悟的力度是很小的,退的可能性也很大。有一个颂词说:“分别敌携犹如沙场童”,而那个时候就是这样,虽然他是没有力量的沙场童,可是他已经是儿童了、已经是太子了。文中是从这个角度讲的,并不是指他不用修行了。
其实古代的“悟后迷”不多,而我们现在的时代多,为什么呢?因为古代人很清净,追逐那些东西也很虔诚,污染的环境也很少。但我们现在可能会大量去供养、大量去做一些很激烈的修行,恰好那个上师又对味了,当时“砰”的一下就弄开(悟)了,可是很快又退了,有的几个小时、有的几天、有的几个月,然后再也回不去了。
为什么呢?因为那些人在那一段时间出来以后是最容易造业的,(自我感觉:“哇,我已经坐见本性为定,即入佛位了!”)但你不用担心,这些人会回来的,因为种下去的力量是很大的,所以他还是会回来,而且会比普通人快很多,但并不是说他马上就是佛了。
问题2:是不是明心见性以后,就不用再受到因果的报应?
答:不能这么说,明心见性以后,还是要受因果报应的。只是“明心见性”见到的“性”上不存在因果报应,但那个人还是要受因果报应的。
不要说普通人了,佛陀都要示现十个灾难,但是他受因果的程度和应对的方式就跟我们不一样。我举个例子,我们凡夫穷的时候就觉得那是报应啊——前世没有供养。但如果是密勒日巴,他会觉得:“这是福报啊,居然没让我发财,我才能修行成佛!”这样态度都变了。
还有,如果是一个普通人被人砍了一刀,马上会“哎呀,你居然砍我,造了很大的业哦!”但如果是密勒日巴,砍了一刀又长出来,再砍一刀又长出来。所以,他态度都变了,但那一刀还是要挨的。
问题3:学习《中观根本慧论》的过程中,我有一个问题,觉得很有意思。《中观根本慧论》的二十七品里面有一个“观心品”,是破前六识的,但它谈的心的外缘没有我们这两天谈的心的外缘那么大。昨天师兄提到“万法归一,一归于零”,后来我就直接理解《中观根本慧论》不是万法归一,一归于零的,而是万法直接归于零,这样理解是否正确呢?
还有第二个问题,《般若般罗密多心经》简称《心经》,但里面的内容却没有一个“心”字,那我是否可以理解为直接一步到位呢?
答:第一个问题你可以这么理解。中观没有用唯识来说,它直接把心归结为六根,很多的中观论典里面说到“心”的时候,就没有指阿赖耶识,而“阿赖耶识”是唯识里面的一个观念。至于“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是唯识里面的说法,或者在禅宗修行的说法里面才会提到的词汇。所以,中观说到“心”的时候,一定是指六根的作用,而很少提到阿赖耶识、末那识。
第二个问题,《心经》里面的“心”字含义有很多,有“心要”的意思,就是我们怎么去做,或者对本质怎么看的意思。
问题4:昨天把修行分类为“顿门”和“渐门”,直接认知心的本体,就是顿门;认识心的作用,就是渐门。而学《中观根本慧论》各品的过程中,我感觉观的都是作用,但具有普遍性,使我进而认识本体。从某个角度来讲,反复去串习中观是属于顿门还是渐门啊?怎么我感觉都可以呢?
答:你观心的一些作用,叫做“渐门”;直接观“心是什么”,叫“顿门”。比如《中观根本慧论》里面,有时候观燃跟燃料,有时候观作跟作者……各种各样其实观都是心的作用来的,这可以叫做“渐门”。如果你直接去看“心本身是什么”,就叫做“顿门”。这是禅宗的分法。
但如果你说“观都是顿门”的话,那是不行的,小乘也有有观,比如不净观,但它绝对不能成为顿门。“观”只是一种方法,而观什么才能决定“顿”和“渐”。当然,观心的根本,观了以后就开悟了,而观其他就不一定会开悟,但也有可能会开悟的。
比如《楞严经》里面有二十五个菩萨分别写的修法,有些人不是靠观心的,就是靠念佛,叫“念佛圆通章”。还有观世音菩萨写的“耳根圆通法”,也都是可以的。从心的作用上一下明白了心的根本,也是有可能的,那这属于“渐门”还是“顿门”呢?
其实你在观的过程,都是属于“渐门”;最后明白心的那一下,就叫做“顿门”。所以,没有一个绝对顿门和渐门的分法,如果要分的话,是分不清楚的。不然要顿在什么程度,是哪一刹那呢?只要你是“第二刹那”,那就是渐门,如果这样分的话,会整死人的,所以这是一个概略性的分类。
问题5:今天我下座的时候有点脚疼,然后我就下意识地喊了一声“哎呀!”当时我就回观一下,感觉这个不是意识,我也不知道那是深沉的意识还是阿赖耶识呢?然后我知道这是妄念,但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该怎样才能迅速看到这些妄念,从而把它消除呢?
答:比如我们开车,看到前面有东西的话,马上就会转方向盘,这根本不用想的。还有就是打架,特别是训练过的,你可以跟我打一下,马上就可以体会什么叫做“下意识”,“砰”一下过来你就躲开了。
而且你根本不用意识去指挥自己是先打鼻孔还是打哪里,等到你想到了,别人早就躲开了,现实中你“砰”一下就出去了。所以,这是长期训练形成的一种直接反应,其实也是意识,只是非常快而已,如果没有意识的驱动是不可能的。
当然,在科学里面不这么说,而是叫做“巴普洛夫神经反射”,要来专门训练狗的。觉得狗乖的时候,就给一坨肉;觉得狗不乖的时候,就打一下,然后狗就知道该怎么做了,这就是“巴普洛夫神经反射”。他否定狗有意识,其实不然,人和狗都是有意识的。
既然你知道那是妄念,继续去打坐就行了。这些自然反应会有很多的,不一定要脚疼,有时候还会屁股疼,而且身体的感受会有很多,这些全都是妄念。如果你能直接觉得它是虚妄的,就直接觉得就行了;如果不能直接觉得,你就思维一下它是虚妄的就可以了。
这是一种感受而已,对声音也是一样的,声音是一种感受带来的结果,它可能直接反应快一点。我们普通人称之为“下意识”,实际上还是属于非常快的一种意识。
“意识”是一个很深的东西,你说的是指挥行为的意识,还有指挥情绪的意识,而且你根本都观察不到,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抑郁。
有时候我们有一些很变态的行为,本来很正常的一个事,但就是不能这么去做。比如猫打哈欠,普遍的人都觉得很可爱啊,但有些人看到猫打哈欠就昏过去了,而且他不是装的,为什么呢?可能受到过一些刺激跟那个东西连在一起了。
还有一些直接反应的事例,比如通过催眠,当我一弹指,你就做三个下蹲。等我催眠完成以后,一弹指,你马上就会照着做三个下蹲,而且控制不住地这样做,为什么呢?其实是心的力量直接在起作用,它越过了意识的抉择。
很多时候我们产生的现象,意识会去抉择它,而通过催眠可以把意识降到最低,直接在阿赖耶识那里种下种子,然后发作起来也很快。所以,催眠可以治好一些病症,但起不到最根本的作用。
总之,“意识”是一个很深的东西,但我们普通人是观察不到的,如果你长期去修行体味,就真的会观察得到,然后催眠的能力也会具备。我告诉你,一些修行很深的成就者,看着你的眼睛你就会发抖的。
你会问:“那天龙八部里面说的是真的?”是真的,但需要“定”才能修出来,现在大部分人是做不到的。我们利用定而产生力量的方法已经丢失了,而武功的丢失也是因为如此。现在讲究的格斗需要肌肉和速度,但如果有好的方法,通过长期的修行,比如修四十年、五十年,再去打那些格斗士,就像逗小孩。
但现在呢?我们的太极高手被别人揍,也像揍小孩一样,因为他不从定去,所以就完了。现在“抱西瓜”(太极)也不是定了,本来“抱西瓜”是一种定的,但他已经把定这种强大的力量丢失了,所以武功也丢失了,而这些都要通过修行才能明白。
今天的交流到此结束,现在一起来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顿悟入道要门论》第02课
- 《顿悟入道要门论》第04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