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
颂词:思诸法如梦,观心性无生,对治亦自解,道体住赖耶,坐间修幻化。
思维、观修、觉照、禅定、境界。
思维的内容:
能破:中观、离一多因、大缘起因;唯识、六尘绕中尘、明知因、俱缘定因。
所破:物质世界、精神世界。主宰体、被主宰体。外境的消失与否:自续和应成。
观修的内容:
四夺:夺境、夺人、人境俱夺、人境俱不夺。精神层面的四夺:夺心所、夺意识(思维内容和思维主体)、夺阿赖耶识。
觉照的内容:
外境和身体的虚幻、心所和明觉的不实有。
禅定的内容:
有相的虚幻定,无相的明知定。
境界的内容:
清晰、广大、深入、稳定、动静一如。放弃对神通的专注和追求。
上堂课回顾:
色法的夺境、夺人、人境俱夺、人境俱不夺。注意事项:1、坚持不懈;2、注意坐间休息;3、不拒绝境界和不滞留境界;4、坚持闻思并用讲解不断纠错和奋进。
这堂课讲解夺心法:
夺念头和夺色法有一些不同,夺色法主要是夺外境,外境虚,则相应的心识执著就减弱,外境灭,相应的心识执着暂时停息,逐步过渡要本体去,从作用到本体。
夺心法也一样,从作用到本体。这里的心法,主要指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1、 念头:A、作用:a、思维、b、内观;
B、暂停:a、专注、b、放舍;
2、情绪:A、作用:a、思维、b、内观;
B、暂停:a、观照、b、融化;
3、污染识(思维内容和思维主体):思维和内观,A、菩提心;B、认知和放弃主体;
4、阿赖耶识:A、禅定明阿赖耶识;禅定和内观,B、见地区分阿赖耶识和法性。两个本体。
注意事项:1、坚持不懈;2、注意平时内观;3、区分细微境界;4、坚持闻思并亲近善知识。
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修心七要》的第七堂课,按照我们交流的习惯,首先回顾一下上堂课的内容。《修心七要》有七个要点,前几堂课都在讲修行胜义菩提心的关要和心要,共有五个颂词:“思诸法如梦,观心性无生,对治亦自解,道体住赖耶,坐间修幻化”。就“思诸法如梦”,分了五个层次:思维、观修、觉照、禅定、境界。
“心要”本该几句话就讲完,但我扩展开来讲了。有人说:“这不像在讲心要,完全像在讲一部大论著。”我觉得只要把它学懂就好了,不管是论著还是心要,只要能听懂,知道怎么去做,逻辑上圆满,有用就行了。很多的心要和窍诀都是在很多经论、经典里面,或者很多修行里面凝结出来的一句话。大家听课也是一样,可能听了很多话都没有用,就有那么一句触动了你。看似这一句话触动了你,其实可能之前已经堆积了很多。所以,不管是讲成了心要还是一部大的论著,不管它了,随便吧!
“思诸法如梦“按照五个层次来讲,思维的部分已经讲完了,我们上一堂课讲了四夺中夺外境的观修,主要讲的是夺色法。“夺”的意思是破除我们对这些色法的执著,因为这个时代的人对色法的执著尤其厉害(色法包括我们的身体以及身体以外的其它物质。)
我们对这些物质有不由言喻的深深的执著,第一个是执著它的存在;第二个最关键的是,我们被它的作用所迷惑。我们觉得由这些物质所组成的所有用品,乃至于我们的身体,全都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它的美丽会吸引我们,引发贪欲,有时候会造成痛苦,继而我们对它产生嗔恨。
哪怕是一个仇人、一个有情,他也必须由物质的身体组成。我们恨一个人的时候,往往是指那一团人形的物质,至于那个人形物质里面的精神怎么样,反而不太在意。最多说这个人的性格是怎么样的,至于他性格的本体是什么,组成性格的因素是什么,其实我们不会详细去了解。平常我们说“恨这个人”,头脑里面浮现起了他这么一个物质的样子,而对于物质本体的执著,根本不予思考——有什么好思考的?他就是这么一坨东西显现在那里,一定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
现代的物理学告知我们这些是由微尘(基本粒子)组成的,而我们也不会去想这个基本粒子是什么,反正就是有一个最小的物质组成了这么一坨,这就是所谓的法执(对它本体的一种执著)。你说:“我没有执著啊,我想都不去想它!”你不去想它,不代表你不执著,你去想它,反而慢慢会发现自己所执著的是错的。你不去想它,就会认为它是存在的,这种认为是不用思考的。
接下来就是对它作用的执著,好坏等等,哪怕是我们的感情生活,基础还是物质。你说:“感情生活怎么是物质呢?”你看你喜欢的人,他/她不是由一坨东西组成的吗?你会喜欢虚空吗?那是菩萨!你喜欢不了虚空的,你所喜欢的一定是你所认为漂亮的物质,然后他说出了漂亮的声音——“I love you!”“You love me!”(在我们的认知里,会认为声音也是物质,叫声波。)
以上这些都是对物质作用的执著,并且深深地影响我们的生活,它是轮回的一些根本原因。你说:“轮回的根本原因是心识,是末那识。”唯识上是这么讲的,但具体起作用的就是我们执著的物质。从唯识来讲,这些物质其实是心识的作用,但大部分人哪里会管什么唯识不唯识,它就是在对我起作用,我就是跟着它跑——我要房子、要汽车、要到处旅游……这些都离不开外境(物质)。我要拥有房子、拥有汽车,去旅游的时候,最起码要拥有一个身体嘛,这个身体也是物质。所以,为了破除物质的执著就分成了两个,一个是夺自己的身体,叫夺人;另一个是夺外境,叫夺境。“夺”就是去破,需要大量地去观修,观修的方法我们上堂课已经讲了。
四夺分别是夺人、夺境、人境俱夺、人境俱不夺。那要夺到什么时候呢?夺的过程中会经历什么呢?这些内容我们后面都会逐步讲到。“思诸法如梦”分了五个范畴来讲:思维、观修、觉照、禅定、境界。总而言之,必须大量去做观修,过程中还有一些注意事项。第一,坚持不懈,日复一日地做下去,不要夺了两三天就想得到虚幻感,这是轻浮的表现。当然,有些人一听说、座上一修就会有虚幻感,起码有一部分人是这样的,可能因为前世的因缘,也可能他本身对物质的执著不是很厉害。但这种人比较少,大部分人是不行的,真得经过千锤百练,要夺很长的时间。
第二,在夺的过程中要有张有驰,什么意思呢?拿一个小时来为例,并不是一个小时的时间都在夺,或者是对着某一个东西不停地夺,大部分人是夺不下去的、玩不下去的,比如用光来射,射几下就不想射了。在前期的冲动和情绪的影响之下,你可能会放光去射,但做了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之后,发现什么反应都没有,便觉得没意思了。
我们以前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就觉得学什么东西都要有意思、有趣味,否则就做不下去。可现在你射射射,射得枯燥无味,便不再继续了,这样就会非常麻烦,下次就得逼着自己去干。因为想到要解脱、要修空性、要体会法性,可能又能坚持一段时间,但时间长了又不行了。
原因是什么?有可能是前期的资粮积累得不够、闻思得不够,我们在搞四夺的时候,最好要有闻思。但我曾说过,有部分师兄不善于闻思,对文字也不敏感,很难理解那些文字,更谈不上体会,所以他一上去就要去直接夺,用那种直接的观修方式来产生体会。有的人闻思好,一夺就很快有体受,而有的人对文字不敏感,那怎么办呢?那就更需要坚持。还有,真的需要上师、善知识的指引。不管是闻思能力好的,还是闻思能力不好的,都需要长期坚持。
再者,不管是闻思能力好的,还是闻思能力不好的,夺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张弛。张弛是什么?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哪怕是在一座之间,都要懂得一边夺一边休息、一边夺一边休息,称之为座间休息。比如打坐的时候,夺夺夺,夺了三分钟,不行的话就停下来不夺了,修一下寂止,或者思考一下出离心和菩提心等等。总之,过程中可以去修你熟悉的内容,或者停下来发呆休息,然后再夺、再夺、再夺,夺一下休息一下、夺一下休息一下、夺一下休息一下……甚至休息的时候完全什么都不想,发愣都可以,修禅定也可以。但是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夺一下休息一下、夺一下休息一下,不能一直硬扛着夺下去。
当然,有些人则不同,他就是喜欢夺,夺了以后马上就有觉受,产生了一些虚幻感、松脱感,然后就在里面很享受。我觉得这种人很少,但是夺久了以后,一定会有这些状况出现的。
总之,我们要注意第二个要点,观修四夺的时候要一边修一边休息,哪怕在一座间都要这样。有时候经过一段时间的密集修行,比如一个月、两个月,期间都要学会拉长休息,甚至一个礼拜停下来什么都不做了。为什么要这样呢?人心就是这样的,搞多了就烦了。就算意识去命令自己“我不会烦,我要解脱”,但你真做不到的。
拿广告学的原则为例,如果广告投放量太少的话,很难引起消费者或受众群的注意,刺激的信息量不够大。相反,如果天天放的话,很容易使他们厌烦,看到就作呕,也起不到广告的作用。我们座间的观修也一样,心是不听话的,你说“我一定要夺下去,这样才能解脱”,然后熬啊、熬啊、熬啊,过程中如果不注重休息,熬一段时间就熬不下去了。所以一定要注意休息,也就是说,每一座间要注意休息,密集修行的时候,中间也要注意休息。还有,不能够太过期待有结果出现,这种期待会让你失望的。
这是四夺的前两个要点,第三,不拒绝境界和不滞留境界(拒绝:拒绝一个人、拒绝一个事的拒绝;滞留:执著,想保住这个境界)。什么叫做不拒绝境界和不滞留境界呢?在夺的过程中,有些可能会出现松脱感、虚幻感,有时候很爽,有时候夺完了以后停下来好安静、好舒服,有些甚至会觉得空了。有的说夺了以后坐垫下面好像什么都没有了,怕掉下去;有的说在夺己的过程中,觉得自己没有了,害怕就赶紧出来了。这种害怕也好,觉得下面空了也好,觉得不舒服也好,等等之类的都叫拒绝境界。
拒绝境界我觉得不会很多,除非是极个别人会出现恐惧,比如夺夺夺,突然感觉身体没有了就害怕,因为人习惯了有身体。不要说修四夺感觉身体没有了,有些人纯粹修禅定,也会突然感觉到身体没有了,然后就开始害怕。心习惯了一定要有这么一坨在这里,突然没有了就害怕,这就叫做拒绝境界。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比如出现光影、麻痒等等都会拒绝,反应出来的毛病就是他不愿意再搞了,也搞不下去了。他觉得这个让他害怕,或者害怕走火入魔,气会不会入到心脉里面发疯等等之类的。我告诉大家,走火入魔、气入心脉发疯的等等情况,对于刚刚开始修四夺的人,是做不到的,根本就不可能。如果真能做到这样的程度,让气都入了心脉,你就很牛了!
但是,这些情况也真的有可能会发生,因为乱夺、乱窜会产生一些不适感。这时候要怎么办呢?如前所说,要放松,停下来不再修了,慢慢规规矩矩的又来夺。还有,前期确实要修五加行,大量地磕头让自己的气脉清净一些。但大部分人是不太可能会走火入魔、气入心脉的,如果出现一些让自己不太舒服(不适)的境界,就停下来休息一下,但是不要拒绝,也不要害怕,这就叫做不拒绝境界。
我觉得在修四夺的过程中,拒绝境界的人并不多,倒是滞留境界的人特别多,他喜欢去夺夺夺,夺成习惯了以后,身体哪里不舒服就去夺它、用光去射它,其实就是把气引到那个地方去了。比如左边的肠子不舒服、腹部不舒服,就用光去夺它,慢慢就变得舒服了。还有人的身体会产生松脱感,有时候甚至周围都虚完了,处在那个状态里面,人会很舒服、很愉悦,然后就不愿意走了,每次都走到这里就停下来,不愿再继续夺下去,这就叫做滞留境界。
滞留境界在禅宗里面称为“黑山鬼窟里做活计”,禅宗认为我们的身体叫黑山鬼窟,你的身体完全是个臭皮囊,没有用的。这里有感觉、那里有感觉,一会儿松脱了,舒服是一种感觉,那里本来有堵塞,一观它又通了,或者好平静、好舒服等等,禅宗都认为是不对的。当然,禅宗要一下走到根本点上去,这些感受、执著都属于对境性的东西,与开悟无关,要求相当的高。
我们修单空就不必这样,做不到一下去追逐最根本的法性,但是也不能够一直在这些松脱感、虚幻感等各种各样的舒适、愉悦中待住不动。用术语来总结,有乐、明、无念这三种境界。乐,产生松脱感就是一种乐,而且会越来越乐。明,夺夺夺,夺空了以后,有时候会看到隔壁,甚至有时候能体会到别人在想什么(只是偶尔,也不稳定,不是每个人都有的,大部分人是没有的)。但大部分人会产生虚幻感、通透感、松脱感等等,产生了这些感受以后,会觉得中观里面说的东西真的很有用,初步的觉受就是这些。要是停留于这些境界,就没办法继续深入下去,那怎么办呢?
有人说:“我就是喜欢停留在这里,那怎么办呢?”你要回去重新思维法理,然后把法理拿来与你的境界对照——“哦,其实这还是个对境”,又把它放下、把它丢掉!首先不要停留在状态里面,叫做丢掉;再者,拿东西来重新夺,或者认为要丢掉这些境界都算夺。境界丢一个,夺一个,其实丢掉它就是夺掉它,夺就是拿掉的意思。
那拿到什么时候呢?不停地拿,就是我们禅宗里面的“离四句(离有边)”。拿到后来,你会觉得什么都没有了,处于一个什么都没有的状态里面,就进入无边了。内在的能感上,你会觉得夺完了以后,好像什么都没有,虽然虚空呈现出来,已经不认为它有实质了,但还是不知道法性是什么。这时候心就粘着在单空里面,至于怎么把单空夺掉,那就是大圆满的事了。
有边一去掉,是否马上能够把无边夺掉吗?有边是很难去掉的,至于能感上的“无”怎么去放弃,其中有很多的误区。但怎么彻底或者逐步去解决这些误区,要去找自己的上师,具体去讲解一些窍诀。不管怎么样,我们不能滞留单空的境界,不滞留的方式前面已经说了,第一要不停地放弃;第二要回头去闻思;第三要不拒绝境界和不滞留境界;第四要坚持闻思,亲近善知识,并且不断地纠错。
这里的第四点跟前面四夺注意事项中的第一个坚持不懈,有同样的意义。而“思诸法如梦”中的五个范畴中的第一个思维也如此,要坚持闻思、思维,因为修行中的一些状态和境界,真的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而且变化无常,有很多的误区、境界。其实,只要你不证悟,所有的境界都是误区,但相比以前的实执来讲,出现了松脱感、虚幻感都是进步了。
既然有那么多误区,那什么时候才能开悟呢?有没有一个期限呢?没有期限!为什么?因为从1到0中间可以经历很多的数字,那怎么办呢?最后靠窍诀,所以咫尺千里啊!
那单空走到最后,能否像我们学科学一样,一个步骤接一个步骤,一个阶段接一个阶段,明码实价标出来,我去修,修三年以后就能拿毕业证。没有的!有些因缘成熟了、相续成熟了、资粮够了、障碍清了,一句话就完了,单空的过程一下子就过去了。但如果各方面因素不齐全,怎么搞都无济于事。
所以,要拿一个很刻板的标准、时间,是没有的,你必须要长期坚持。你说:“万一我坚持不下去呢?”你还是得坚持,别无选择。你说:“我不如回去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吧!”也不是不可以,如果真对单空没信心,回去修净土也挺好的。
但是,四夺的修法对往生有极大帮助,修下去的话,很多执著会减轻,再把这些功德回向给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你有往生的信愿,那是非常厉害的。在中阴或临终的时候,业力已经被你夺空了,而且你去修单空、修空性,本身就是积资净障,从而积累非常大的资粮。如果你把修单空的功德回向给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是非常殊胜的。
以上是夺色法的四个要点,为什么我们要修行夺色法呢?原因是为了减轻我们对色法的执著。大部分人一上去就夺心法(夺情绪和念头),是夺不了的,不知道该怎么夺。至于色法,比如说眼识所看到的东西,它就放在那里的,身体也始终有一坨在那里,所以色法是一个现成的供你练习的靶子。而念头你怎么去夺啊?用念头去夺念头,对于刚刚开始修行的人,根本就不会。
大家要原谅我,因为我弄了一个假牙,说话不灵活了。嘴巴里多了一个东西,说不上难受,而是一种不适感。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不适感吗?不适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我执!所以,“我执”并不是一句话、一个观念,只是遇到相应的状态就会不适,这是我执的一种作用,不能叫我执。比如我习惯了我的口腔里面不能有其他东西,这是什么在习惯呢?这个习惯本身就是“我”呈现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突然被一个假牙进来所破坏了,舌头不停地舔它,说话也不灵活,于是产生了不适——排斥它!
人也是如此,把之扩大一下,当拥有一个生活空间的时候,你就习惯了这样的东西,别人一进来你就不舒服。所以,以前的头陀行不能在树下坐禅超过三天,一个团体也是一样,虽然我们平常也勾心斗角,你骂我、我骂你,但来了一个外人,就会共同对付他,是不是这样的?现今地球上的很多国与国之间,都在搞一些不舒服的事情,如果此时有外星人入侵,想消灭我们的话,人类马上就团结起来了。
这就是我执,“我执”不是一个观念,而是心不加思考的一种看都看不到、也没法明白的心的明力,这种明力会导致痛苦。你说:“我执是心执著阿赖耶识的见分,连带起的一种执著吗?”正确的,这是术语所描述心的一种无明,而这种无明靠这句逻辑的话,简单去理解是不行的,你得去体会它。所以,从牙痛能够体会到我执也是挺牛的!平常我们还有很多的不舒适,修行的时候经常说怎么去破“我”?怎么去认识“我”?什么是“我”?其实要从痛苦里面去。这好像是题外话,其实不题外的。
好了,这堂课我们讲夺心法,这很重要。上堂课讲了夺色法,原因也曾讲过,第一,为了破坏我们对色法的执著;第二,色法就放在那里,容易让我们养成夺的习惯。第三,通过夺色法,心开始有单空的觉受,还有因单空所产生松脱、虚幻的感受,有这些感受就好办了,修行就有味道了,才能够易于其它的修行。
有人说:“我干嘛要先夺色法啊?心才是一切的基础,色法是心识的作用,我要一上来就夺心识!”也不是不可以,但你是不是这样的料,那就不知道了。我觉得末世的人还有一个特征,所有人都认为自己是天才,这相当的搞笑!其实不是的,大部人连自己的无明和执著都不清楚。我刚才那句话的意思是:我们蠢到连自己蠢都不知道!那是怎样的蠢法?蠢到本位上了!鱼不知水,马不知路。水长期包围着你,你就不知道水是什么;蠢长期跟着你,你就不知道蠢是什么。坐在我面前的师兄,有些马上就开始不行了,他意识到自己蠢了,这是聪明的开始。(众笑)
现在开始讲夺心法,夺心法和色法有一些不同,夺色法指夺外境,其实外境一虚,相应对于外境实有的执著(这些执著是心识的反应),也开始减弱——“这玩意真的不是真实的!”以前你根本不会去想,就直接觉得它是一个呈现,是硬的、是有的,但夺久了以后,就真的觉得“哎呀,它是虚的”,这时你对它的执著就减轻了。
还有,夺到一定的时候,进入了很深的定时,外境就消失了,真的好像灭了,有很多师兄有这样的经历,特别是禅修中心的师兄们。这叫外境暂时灭了,相应执著它的心识也灭了(休息了),但不代表已经没有色法的执著,不信你出了定试试看!出定后马上又会觉得它有执著,所以这些色法的执著是很深的。所以,就算外境消失了,也不代表他没有色法的执著了,有可能是通过夺产生了禅定,定下去以后,心识就不起作用。
我给大家表述清楚一点,我们有五个色法的识(当然,整个心分为八识,物质的就是五个识——眼耳鼻舌身),夺夺夺,开始产生禅定的时候,首先是意识停止分别了,但意识的直觉还在——意识的分别念没有了,不想东想西了,意识直觉中的五个识可能全部停止,也可能逐个停止或者只停止一个。有些人触识没有了,眼睛还看得到;有些人眼睛看不到了,触识还在;有些人整个五识全部停下来了,但那个直觉还在。
不管是哪个外境,眼识也好耳识也好,也就是你看到的东西也好,体会到身体的沉重也好,或者耳朵听到的声音也好,消失了以后,相应对这些心识的作用也暂时停止了。但这只是暂时的停止,并不代表你对这些色法没有执著了,有些禅定好的人,出定后执著得更厉害。譬如禅定修得好的人,有些特别喜欢吃,吃东西的味道都特别香,吃什么都香,然后就使劲吃。还有些执著就不单只是吃,至于是什么,我都不好意思说。
禅修会让身体的状态变好,可能会导致贪欲更盛,如果你没有真正用到观的修行,而只有定的修行,最多让身体的机能变得更好,让心更宁静,更善于分辨。更善于分辨,不见得是思维的分辨,觉受也可以分辨的。比如有些人吃菜肴就牛嚼牡丹,我就是这类的,根本不会细品。以前有人给了我一些非常好的茶,我就一下放到保温瓶里,开水一倒就开始喝起来了。但看现代人喝茶,特别是台湾人,要把杯子弄来涮啊、洗啊、闻香啊……搞了一大堆,喝茶都要喝出一种艺术,叫茶道;而我喝茶,叫茶往肚子里倒,咕噜咕噜就进去了,所以我这种叫牛嚼牡丹。但有些人通过有了禅定以后,一些细微的感受就来了,兰花指也可能随之而来。
我的意思是,如果没有正确的观念,只是纯粹禅定的话,有可能会增长贪欲,甚至可能会出现一些神通等等。所以,并不是外境消失了,执著就没有了,很多身体消失了或者眼睛看到光的师兄们,你们观察一下自己的内心。
的确,通过禅修可能会减轻一些世法的执著,但对于一些美好事物的执著就不见得会减轻,对你的儿子、老公、好看的衣服、好听的音乐……减轻了吗?不见得会减轻,说不定更执著,所以大家要注意这些。
夺色法能不能解脱?也能解脱的,通过夺色法,五个识的注意就慢慢过度到意识那里去了,从意识到末那识再到阿赖耶识。
还有夺耳识的,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就是这样的,不过这个起步很高——“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我们开始对声音和能听声音的闻性产生关注,叫做“初于闻中”,然后是“入流亡所”,什么叫“入流”呢?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进入法性之流,我以前把它解释成进入单空,因为一上去就能进入法性之流的已经是开悟了的人,实在太牛了!第二种是进入单空,有时候进入一种禅定也可以,当然这是单空的定,不是那种纯粹的禅定。
然后是“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实际上把声音夺空了。动是声音在动,静是没有声音的那种静,两种都是相,都要把它夺空,然后就“了然不生”。通过耳识的修行,也能慢慢过度到心识里面去。
眼识也是一样,我们修中观通过眼识去夺色法,慢慢对眼识所呈现的色法也不执著了,从而过度到心识里面去,这是夺色法。
夺心法就不同了,从分析来说,心法跟色法的区别是什么?心法是“能”,是识;色法虽然有眼耳鼻舌身五个外境,但其实都是心识。为什么是心识呢?比如能认知的眼识是属于精神层面的,虽然它不像意识那样能思维,但我们还要把它当成是精神层面的;耳识也一样,我们能听的那种能力,也是一种精神来的;能感受到身体的那种能感受,也是一种精神来的,它不是物质。大家有没有这样的观察?
眼耳鼻舌身五个识的外境看起来好像是色法,实际上从唯识来说,无非是心识的一个反映,它本身就属于精神层面的,所以唯识从某种程度来说,可以叫做唯心主义。以前堪布说“佛法不是唯心主义,也不是唯物主义”,他的解释里面有其语境的范畴,佛法单纯用现在哲学的唯心和唯物去划分,是分不清楚的,就连划分的方法都是不对的,所以堪布说“佛法既不是唯心主义,也不是唯物主义”。
但按照现代哲学的分法,唯识就是唯心主义,它认为一切境相是由我的心显出来的。也就是说,色法也是心,那我们夺心法是不是去夺这五个外境的能认知的心呢?比如说眼识的心、耳识的心,其实不是夺这些。实际上,只要我们把外境夺虚了,或者它停止了,我们慢慢会觉得能感知的眼识的心、耳识的心,也是假的,甚至都不用去夺眼识心、耳识心,你自己都不会觉得它是真实的。
最麻烦的心法有哪些呢?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我们主要去夺这三个识。(“三个识”好像是三个东西,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三个识实际上是心的三种作用,不是有三个不同的东西,大家一定要记住!)精神怎么可能分成不同的东西呢?它只有三种不同的作用,虽然唯识会去讲意识的本体是什么,末那识的本体是什么,阿赖耶识的本体是什么,而实际上三个都是同一个东西,就是心的明力。比如意识的本体是末那识;末那识的本体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的世俗本体是末那识,也就是阿赖耶识跟末那识在世俗层面上互为本体,在胜义层面上,所有识的本体都是法性。所以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三个东西就是一个东西,却呈现为三种不同的作用。
夺心法主要是夺什么呢?刚刚开始心法的本体是夺不了的,只能去认清才行。实际上,我们从来不相信自己的心,认为精神(心)是实有的,特指我们这帮被唯物主义熏习很深的现代人。我们这帮现代人,相信精神是实有的吗?很多信宗教的人,都不相信精神是实有的,不管是信上帝还是某某神,只觉得外面有一个神明要保护他,这个神明可能是隐形的,突然可以显现出来,甚至认为是物质的。
虽然说是客观精神,但客观精神是什么?最多把祂想象成看不见、摸不着的一个有能力的东西,现在搞电影的会把它弄成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是能发光的特殊物质,我们不会相信精神是有实体的,至于精神的实体是怎样呈现的,我们可以去问一些学习了很长时间的师兄——精神的实体到底是什么?只能说它是刹那,而刹那是个什么?所以,大部分人不会认为精神真的有什么实体。(我讲的这些东西,有闻思的师兄可能觉得头大,但对没闻思的师兄、走直接线路的师兄,听起来就有点恼火,但都没关系,只要听下去,以后总会明白的。)
言归正题,我们不会相信精神有实体,那是不是就代表我们对心的实体没执著了?根本就不是,我们对心的执著表现被它的作用所迷惑。被心识牵引,应该是这个时代最主要的痛苦,可能因为贪求物质引生了一些痛苦,但所有痛苦都是发生在精神层面上的。
精神的痛苦有哪些呢?第一个是念头,各种各样的邪见思维。如前所说,对物质的追求实际上是一种念头,还有害怕一些物质的伤害,比如进厕所里面看到粑粑就不舒服,或者看到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就开始不舒服了(你认为那是一堆物质,从而产生了不舒服),其实不舒服是你的精神,也就是邪见、念头、情绪在伤害着我们。
有些人的精神病到什么样的程度呢?她能把自己弄狂的,有一师兄给我发信息,就上座不上座、守戒不守戒的问题,念头不断乱飚在折磨她,根本控制不住。最后发现,不是上座不上座在折磨她,而是为了上座和不上座的纠结在折磨她。这种人有很多,世人称之为选择困难症,实际上是心里面的两种情绪、两种需求在打仗,心又作不出取舍,就开始以痛苦的方式来对待纠结。
如果认为这两种是选择,那两种都不选择,一下就安下来了。那上座还是不上座呢?当你两种都不选择的时候,心就舒服,叫自在,自在反映在外在,就是上座也行,不上座也可以。如果你纠结的话,上座的时候就会觉得“我不该上座,还可以出去玩”;不上座的时候就会觉得“我应该上座,因为人身难得”,两种不同的选择会引发心里的斗争,其实两种都是执著。
我们会被一些情绪、念头,也就是心的作用所迷惑,我们夺的就是这些作用。再通过夺作用,一步一步走下去,发现它没有本体。虽然说不相信心有本体,实际上我们根本不去管心是否有本体,其实这是处于动物的愚痴层面,根本不会去管心是什么。因为心已经被主流思想作结论了,认为心是物质的运动——“既然是物质的运动,管它干嘛呢?那是科学家的事!”
现在学了佛法以后,好像觉得心跟物质是两个对立的东西,经常听说心的本体是刹那,其实刹那是时间概念来的,怎么会用到心的本体上呢?其实心的本体就是光明(明力),但明力有清晰知道自己的明力和不清晰知道自己的明力,而明力是没有体的,是找不到的。
既然叫明力,就是指有认知跟显现的能力,它又不清楚自己,好了,有声有色的世界就开始了,这就叫做轮回。如果明力清楚自己,就会发现它显现出来的样子全都是假的,然后安住于自己的本位——啥都没有!(“啥都没有”又不对了,说心的明力啥都没有,如同在明力面前成立一个意识概念叫“啥都没有”,又成了二元对立。它不能叫“啥都没有”,可以叫“啥都有,但是啥都不执著”。)就像一面无形无相的镜子,了知所有的现象,就是了知其他众生的梦,他会明白其他众生的梦,其实也就是明力在那里游舞而已。这些话好像很顺溜,如果没有体会的话,听到的就是一些话。但你刚刚开始闻思的时候,就只能听“话”,听了话以后再去修行,还是听“话”,最后不用听“话”了,你就坐化了。
如果发现了自己的念头和情绪,能够把它夺空了以后,实际上就把心的作用调伏了,慢慢就会发现心的本体,发现心的本体就是发现这种明力到底是什么,然后就解脱了,这就是夺心法。夺心法,第一个要去去掉它的错误作用,第二个要去发现它的本体。去掉它的错误作用的过程,就是所谓的夺心法。
如前所说,它的世俗作用有哪些呢?一个是念头的作用,另一个是情绪的作用。虽然它们都可以统称为分别念,但细分起来,大家认为的念头一般指想法,那想法会折磨你吗?一些错误的想法会折磨你的,比如失恋了,那不是念头啊?如果说不是念头,但念头会引发爱别离的情绪,爱别离的情绪又会激发更多想他的念头,比如睹物思人,或者骂他是短命鬼、负心人、为什么出去不被雷打死等等。
古代的妇女是这样的,现代的妇女怎么骂负心男人呢?——“哼,不是他抛弃我,是我抛弃了他,算什么呀?”总之,都会激发心里的一些情绪,然后情绪再诞生更多的念头,是不是这样的?所以说念头会折磨你,想法也会折磨你。
情绪就不用说了,现代人基本上都是情绪动物,情绪不但恶劣,而且短暂,来得快去得快。古代人的情绪很深沉,爱一个人也如此。(爱也是一种情绪来的,是各种因缘组之下的一种比较甜蜜、喜悦的情绪。)荷尔蒙是不能缺的,荷尔蒙是心法还是色法呢?通过科学一些手段,也可以弄出荷尔蒙来,叫多巴胺,是一种脑内分泌的激素。但是,你得有个身体,得有个喜欢的对境,这些因缘凑齐之下,才能产生愉悦的情绪。对于古代人,这种情绪可以持续很长时间,所以他们会有“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而现在不需要山无棱、天地合,只要几个晚上一合,马上与君绝。
现代人连情绪都比古代人来得快去得快,加上又多,所以惨受折磨。同时,现代人的情绪不深,古代人的情绪很深,所以他们容易修定,对很多事情都很专注,可以一直这么下去。现代人的情绪起伏很快,自己都难以控制,原因是心接收的东西太多太杂了。大部分人的心基本上没有能力停留在一个事物上超过几分钟,特别是孩子,相当的恐怖!有人说“不是啊,我可以从早到晚关注手机或电脑”,却不知道手机或电脑里面可以呈现出不同的东西。
所以我们要夺掉念头和情绪,念头和情绪其实都是心识的作用,就像物质是心识的作用一样。以前我经常跟大家说:修行有两个过程,调伏相续和认识相续。调伏相续就是夺掉念头和情绪;认识本体就是夺掉阿赖耶识和末那识。
所以我们说“夺心”要夺的三个本体,所破的对境已经出来了,是哪些呢?从本体来讲就是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然后从它们的作用到本体,首先破掉它们的作用,再破掉它们的本体。这个叫做所夺的对境。
所夺的对境、本体已经出来了,现在我们讲能夺的手段。理论基础仍然是离一多因等各种因,就是我们思维的“心识也是刹那”这些。但如果你说:“心识也是刹那,分分分就分完了,它也没本体,这样就夺完了。”——夺完了吗?很多人把《中观总义》学完了,但什么用都没有,念头是没有本质的,但就折磨得你要死不活的;情绪也没有本质的,有本事来个没情绪给我试试看!有人说:“可以啊,我回去吃点安眠药!”那就真的没情绪了!还有一个快速让你没情绪的方法——以头撞墙,当下昏厥,情绪立灭,这叫做情绪的彻却(“彻却”就是立断的意思,如果书读得不多,根本不懂我的幽默。)
能夺的理论基础已经讲过了,但仅仅知道理论是没用的,还要有具体的方法,知道怎么去做,而我主要讲的就是怎么去做、怎么去夺?你们老是说刹那刹那分完了,前一刹那和后一刹那连接不上,叫破有无生因,然后就误认为破了。在理论上(概念上)通过了,实际上你的心不这么认为,你的心还是照样的执著,念头、情绪一样左右你,那怎么办?破念头,即破意识的作用。
念头主要是意识的作用(念头和思维其实都是意识的作用)。首先说念头,怎么破念头呢?首先你得有正确的思维,正确的思维就是前面的出离心菩提心,甚至中观这些内容。为什么需要这些呢?如果没有思维这些内容,那么你的念头会乱七八糟地乱想的,跟世人一样去追求钱、财、名、利,一样贪、嗔、痴、慢、疑,你没有办法不被念头折磨,因为贪嗔痴慢疑就是要用念头来支持它的,比如你喜欢一个女孩子,你不靠念头去想她呀?或者你要恨什么,比如恨一个国家之类的,也需要靠念头去想的,是不是?
所以你一定要有正确的见解和世界观,这是第一步。如果连闻思都没有,就想把念头停止下来,也不是不可以,要怎么呢?禅定!但禅定只是压念不起,禅定一完,念头又来了。也许禅定修得很好的人,有点像道家那样的仙风道骨的出离心,实际上他还有其他的念头,只是思维的内容比我们普通人思维的内容,似乎更加高级一些、更加的宗教一些、更加的深山老林让其可以产生玄幻故事一些,实际上还是念头来的。
所以,我们还是要去学见解,首先要有正确的思维,叫做正念(正见)。第一步,对付念头要闻思,比如听课、看书等等,如果没有这些,大部分人是不行的。有人说:“哎呀,我文字不敏感!”——你对文字不敏感,难道耳朵也不敏感啊?你可以听嘛,反复地听是可以的。文字敏感是什么意思呢?对文字所代表的含义和引发的联想特别多。有些人看到字就是字,字后面就没有了,不会有很多的联想,也不会有很多的分辨,同时也记不住。但我们有耳朵这么一个很厉害的特点,不管是什么人都能听的。
有人说:“听到的声音也是文字啊!”不是的,声音的激发和眼睛看到的文字,产生的觉受还真的不一样。如果对文字不敏感的人,可以反反复复去听,听多了也是一样的,所以叫闻思,而没叫看思。当然,我们说的闻思包含了看,但这里取的“闻”,主要是耳闻,佛陀那个时代全都是靠讲的,基本上没有文字,经书都是为后人准备的,后来结集才有的。
所以,对文字不敏感的人、不能去看书的人,一定要去听,就算你跟随一个具德上师,还不是想听他讲什么吗?就算他讲得再好,他也总要说,而你要听嘛。有些人走到具德上师那里去,眼睛一瞄就开悟了——我不知道有没有这样的事?我看了那么多的佛教书籍,还没看到过被具德上师一看就开悟了的。但我有看到过有人走到莲师修行过的殊胜地方,产生了殊胜境界,腿一下陷到地下去了,或者一下出现过去修行的场景,或者跟上师在一起的场景等等。这样的事有出现,但还没有看到一走到具德上师面前,眼睛一瞄就“砰”开悟了的故事。
虽然禅宗有的说两句话就开悟了,但还是要说、要听的嘛,所以听闻一定要有的,否则很难产生正见。即使修禅定,有很高的禅定功夫,外境也消失、身体也消失,产生了很多的境界,但根本不管用。所以说对付念头的方式一定要先去思维产生正见。
如果一个人通过闻思出离心、菩提心,那些念头很顺了之后,人都会舒服很多,为什么?因为正确的念头会打击错误的念头,过去贪的不贪了、嗔的不嗔了,心就舒服了。贪、嗔一定会让你的心极度不舒服,贪是为了快乐,贪得到还好一点,贪不到就求不得苦,心火瓢火辣的(火彯火辣是四川话火烧火燎的意思)。
贪不到有求不得苦,贪到了有爱别离苦,各种各样的错误思维,根本没办法让你心灵安静。但通过大量的闻思产生了正见,哪怕是一点修行境界都没有,有了正确思维的以后,人都会舒服很多。比如心虔诚地相信“天下所有众生都是你的老母”,思维多了以后,就算有人伤害你,也不会“他太坏了,报复他/她”!如果是你老母,他/她要伤害就伤害吧!
所以,第一步要大量的闻思,闻思可以对付一些错误的念头。闻思也算是四夺吗?绝对算的!夺就是破坏,破坏错误的世俗见解,就是“夺”!通过闻思是可以的,错误思维的作用就会被干掉很多,而且必须要长期地来,想靠一两天就建立正见,很难啊!
我们从小到大被灌输的全都是贪,孩子一上课就教他们以后要成功,什么叫成功?有很多的模板:董事长、明星、有钱人、政界的一些要员,这些称之为成功。你想想看,有要员就有不要的员,有有钱人就有穷人,有明星就有粉丝,还有不喜欢他/她的粉丝,尽是这样的人,然后一上去就开始争啊、抢啊、夺啊……虽然四夺也叫夺,但跟我们的夺大不一样,他们抢夺的就是这些东西,而且从小就被灌输,相续里面堆满了贪嗔痴慢疑,要他一两天就马上放弃,真的很难!
为什么现代人学佛难呢?因为从小教育就是这样——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你让自己的孩子赢到终点线上,那其他孩子怎么办啊?大家不会去思考这些,就想着去夺别人的,防止别人来夺自己的,这样你能快乐吗?所以,错误的世界观、生命观是痛苦的最基本原因,所以一定要大量的思维,否则根本没用。这是夺掉念头的第一个,我现在在作总结,虽然大家都知道这些道理,但总结一下还是有好处的。
夺掉念头的第二个要内观,内观是什么呢?表面的念头可以通过思维去解决,但是内心深处的一些潜意识,它也不是情绪,平常是观察不到的。那怎么办呢?要靠内观,内观就是不停地内省,即反观内照。大部分人都不喜欢反观内照,看别人的缺点、别人的毛病就非常容易。一个人去说另外一个人的毛病,可以说出一长串,当然不一定说得准确,但一定会说出很多。但是从来不说自己,很少发现自己的不妥,我们基本上都是这样的。
以前跟大家交流的时候,我曾讲过到监狱里面跟犯人聊天的经历,结果发现每个人都不认为自己错了。他们犯的任何一个不妥之事都是有原因的,偷盗因为贫穷,不会觉得这有什么过患;打人,是他该挨打。反正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根本观察不到自己。所以想夺掉念头的作用,还要去内观。
第三个要禅定。你想让念头不起来,很简单,去修定,念头慢慢就不起来了。这就是夺念头的三个方式,你说:“这些我都知啊!”——你总结过吗?我现在在作总结,也就是思维、内观、禅定。
对我们而言,前面的思维即听闻,一定要非常的注意,需要长期坚持,绝非一两天就能做到的。过程中还要反省自己,术语叫内观,或者叫内省,反正就是往内觉察自己的心念。我们有很多隐藏的心念自己都觉察不到,但觉察成了习惯以后,就慢慢开始明白自己;明白自己的时候,很多错误念头就不起来了,然后再去修禅定。
这是夺念头的三个方式,再也找不到其它方式了。当然,“再也找不到其他的方式”指在显宗里面,其实密宗里面还有其它的方式,比如通过气脉,因为所有念头必须靠气来支持的。如果他把气引到中脉里面去,念头就起不来了,这是密宗的方式,但现代大部分人是修不了气脉的方式。还有就是大圆满的方式,它不用夺念头,认为念头本来就是空性的,任之起来,反而念头越多越快乐,但我们做不到这样。
对付念头的初期方式,暂停它或者消灭它,前面已经提及到了一些,第三个禅定,可以称之为专注。慢慢让念头逐渐轻微,最后达到没有,通过禅定是可以达到的。我们曾经讲过的九次地定,还有各种各样的禅定方法,让心定下来,念头完全消失。这是一种方法,也是很多人经常去用的,所以修禅定相当重要。
当然,不能够单纯去修禅定,而没有观点;也不能只有观点,而没有禅定,这样是对付不了念头的,就连晚上睡觉都睡不好。如果禅定修得很好,晚上睡不好的话,真的可以一下回到那个定里面去的,这也不是一个非常难的事情。比如夺身体惯了的人,一夺就进入定,晚上睡不着觉就开始夺身体,夺着夺着就睡着了。当他去夺身体的时候,就不想其它了,因为夺的力量培养得很强大,可以压过其它不好的心情、不好的心绪。
左右大部分人的心的最大力量是贪欲,偶尔会生起嗔恨。比如想要什么就是贪欲,晚上思念亲人叫贪欲,或者想着明天的比赛一定要赢也叫贪欲;或者想明天比赛的对手被车子撞死了,叫嗔恨,甚至去构想对手被撞的情节,然后没抢救过来。你说有这样的人吗?有啊,很多人的心都很毒啊!这些东西会折磨自己,而如果平时的单空修得很好,那个力量超过了这些东西的力量,一提起来就消失了。也就是说,通过禅定(专注)可以让我们息灭念头。
还有一个就是放舍念头,如前所说大圆满的方式,或者单空的方式。大圆满就太高了,大圆满的前提必须认知本性,但单空的方式是可以的。首先通过夺境(夺色法)产生了虚幻感,心有一种特殊的能力,这种能力既清明同时又不执著什么东西,念头起来的时候似乎还被念头左右,但起码不被色法所左右了。
不被色法所左右是什么意思呢?不加思考地觉得色法很虚幻、很假。当我说它很假的时候,你再去思考,就说明你没产生这种感受,听得懂吗?比如我说“你不加思考地觉得它很假”,你就开始努力去想“不加思考的假,是什么样的假?”甚至翻白眼不停地想,就说明他从来没有产生过这种直接的感受,那怎么办呢?赶紧去夺色法,夺了以后产生的感受,一提起来马上就知道了,接下来的课就好听了。如果没有这种感受,我一说,又是一句话,你又在想,明明要把念头夺掉,结果你用念头来夺念头,而且夺法也不对。
产生了单空的感受以后,只要提起单空的境界,还是能感受到念头。因为夺色法引发的单空感,心也可以把这种单空感引申到念头去,觉得念头完全是虚幻不实的。既然是虚幻不实的——那随便你。这样的夺法是最精彩的,就是你保持单空的明觉,有虚幻感。这个虚幻感不是色法,其实没有色法不能叫做虚幻感了,或者叫做虚幻能感嘛。就是一种不执著而清明的心,但又不明白心是什么。
说得具体一点,他不知道心的本体是什么,但是他不执著,能感上很清明又没有念头。起了念头——念头就念头,随便它!心保持在那种不执著的明觉里面,念头起来,起来就起来,随便它!但不是故意保持在那种明觉里面,故意去保持其实是强烈的念头,而是很放松的。这种状态是靠前面夺色法养成的,夺了色法以后,一放松,就会慢慢体会到那种明,我给它取了个名字,叫“明知定”。
其实这时候不能叫完全的明知定,就是一种轻微的放松、松脱,注意力从虚幻感回到明去了。有了这种明以后,念头就随便起,虽然还不知道开悟是什么(本质是什么),但念头可以随便起来,而心就在放松的、愉悦的明觉里面任念头起落,这样搞下去的话,念头反而不起来了。念头起不来了,也没什么念头,慢慢就开始入定,有些人会在这个状态下睡过去了,那是因为明觉消失了。如果你保持明觉,就会入很深的定,就会真的成为明知定。所以,第二个对付念头的方式就是要放舍。
我们讲了对付念头的四个方法或者两套系统,第一个:对付念头的作用,通过正确的思维和内省。第二个:对付念头的本体,通过专注(禅定)和放舍。这是夺念头的方法,我讲得很具体,大家清楚吗?但是大家要去做啊,说了不去做,有什么用啊?(我戴着假牙都还在跟大家说,如果你们不去做的话,就对不起我的假牙。)
然后是对付情绪,情绪跟念头的区别是什么?情绪是一种凝结在内心里面,引发内心不爽或者是很爽的一种比较长久的心的行为,或者叫心所。这种状态比较长一点,不管念头在想什么,都会转瞬即逝,虽然可以连续,但每个念头还是刹那刹那地过。
但某种情绪,比如处在郁闷里面,就很长时间一直这么下去。当然,也不会郁闷七八年,但郁闷七八个小时是很正常的,甚至郁闷七八天都有可能,也又可能郁闷几个月,然后就患上抑郁症了。这是不好的情绪,还有好的情绪,好的情绪好不好呢?如果一直沉浸在好的情绪里面,也不见得是好事。有个词汇叫“乐极生悲”,情绪老是这样的话,要么乐极生悲、要么亢奋、燃烧(有些人燃烧自己,烫伤别人),所以这样不行,也要把它夺掉。
情绪是心里面延续时间比较长的心的行为,术语叫“心所”。首先,对付情绪的方式要通过思维来产生正见,所以需要大量的闻思,还要培养一些正确的情绪。有人就疑惑,刚才不是说了好的情绪也不好吗?我说的正确的情绪跟好的情绪是有差别的,正确的情绪指出离心、菩提心等等,那些也可以叫情绪的,但这些情绪不是普通喜悦的情绪。普通的情绪往往是因为贪的得逞,或者恨的得逞而产生的情绪,比如结婚(爱情的成功)就是贪的得逞。
有人就受不了了,伟大的爱情被说成是贪的得逞。世界的真相是不能去说的,如果停留在世俗的层面上,很多美好的事情还可以得以延续,如果拿到佛法里去看——苦谛!如果你不解脱,世间的一切的本质都是苦,所以好的情绪不见得是正确的情绪。而我现在说的是正确的情绪,指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正见。我们要去培养这样的情绪,对其他情绪有极大的对治作用,这是一种强烈的破。
如前所说,对付情绪首先要去思维,培养正确的情绪,就像对付念头要培养正确的见解一样。然后对付情绪也一定要内观,而且要大量的内观,内省自己的情绪,发现这是贪心、这是嗔念、这是嫉妒。很多人产生这些情绪的时候,不会去内观的,就顺着习气让情绪尽情地发泄出去。
产生了贪,就开始抛媚眼、写情书;产生了嗔,就要说酸溜溜的刻薄话,或者要攻击别人,像我的话,就会咬牙切齿、握紧肉拳(说铁拳不太合适,因为我手太胖了),然后去揍人。我们习惯性的马上去发泄,不会去内观:哇,这是嗔;哇,这是贪;哇,这样下去没什么好处,我不能这样,不然会违背一个佛教徒的基本情操(论佛教徒的情操和修养)。
所以要养成内观的习惯,内观自己的情绪,然后把它归类。归哪些类呢?唯识有五十一个心所,你可以去归类。但你没学过怎么办呢?你要知道它好或不好就行了。
总之,对付情绪第一个要培训正确的情绪;第二个要强烈的内观,养成内观的习气。对付情绪跟对付念头有所不同,但也有点重叠的地方。那停掉情绪要什么呢?要通过观照念头——刚才说内观,现在说观照,有什么不一样呢?内观是间断性不停地去觉察自己的内心,观照是内观到达一定的程度,它是一种平静的心的普照(我很难形容。)
慢慢我们会养成一些正确的情绪,在正确的情绪之下,心会保持强大的清明。强大的清明里面,也有这种出离心和菩提心的情绪在里面,并不表现为很激烈的、外在的一些语言或者想法等等。“无始劫来他/他是我妈,现在他/她病了,我该去守夜,但又熬不住,还是算了!”不是这样的情绪,而是很慈悲、悲悯,但是里面有强烈的、清晰的觉照,叫做观照。
这种情绪平常是看不出来的,看似很正常的一个人,但是一起不好的念头时,一下照过去就没了。这是靠大量的内观产生的,内观达到一定的程度就成了观照,这个过程听得懂吗?观照到一定的程度,这些东西会被化掉,叫融化或者叫对治掉。这跟对治念头有一点的不同,但这个也可以用去对付念头,所以念头跟情绪有一致的地方,也有不一致的地方。
思维、内观、禅定,对付念头禅定也可以,但不是普通的禅定。当然,对付念头也可以用普通的禅定,那对付情绪可以用普通的禅定吗?也可以,但最好的不是普通的禅定,最好的是带有出离心、菩提心的那种基本心态,只要这些东西一出来,马上就了知它是什么,这就是观照。
了知它是什么的时候,立即被化掉,这种能力是怎么来的?通过长期的思维跟内观来的。打坐、出离心、菩提心,甚至去修五加行,修到一定的时候,人的心自然而然就变了。莫名其妙的、强烈的让你无法自控的贪欲、嗔恨、嫉妒会烟消云散,一是起不来,二是一起来就被你的觉照力一下发现,立即抛弃它。这是暂停情绪的方法,这些方法我说得很笼统,没有一个具体的方法,但这些笼统的方法里面可以包含很多具体的方法。
总结起来,你得有正确的思维,建立出离心、菩提心等正确的情绪,就像建立正念去对付错误的念头一样。然后还要不停地反观、内观自己的习气,在反观、内观里面,去打坐产生观照力。再把座上的观照力拿到平常的生活中间来运用,运用的时候一发现不好的情绪,一观照上去就马上化掉,叫融化,这是夺情绪的一些方法。
这不仅仅是在座上去做,在平常生活中也要去用,比如座上打起坐来夺情绪,座上你有什么情绪啊?你什么情绪都没有,但在平常的生活中你有很多的情绪,所以,在平常生活中激发你情绪的那些人,是仁波切来的。
如果你真的有修行,情绪一起来立即觉照,没有这个仁波切,你哪里来这些情绪啊?没有这些情绪,你怎么去培养觉照力啊?你不去培养觉照力,怎么解脱啊?追根溯源,你应该感谢所有让你不愉快的对境。(我没乱说,佛法就是这样来的。)这是夺情绪,可能大家都听得耳熟能详了,但既然要把这些东西系统性的讲一遍,就难免再提及到。
下面讲大家最关心的夺末那识(我执),怎么去对付我执呢?其实也用一样的方式,思维跟内观。思维什么?思维菩提心,这是对付末那识最厉害的东西。什么叫做末那识?意识的本体就是末那识,叫意根。我们思维能力的根,就是末那识。所以是“我”在思维,没说“他”在思维,那么,你、我、他想的东西都不一样,所以要去夺掉“我”。
首先来解释末那识,末那识就是心执著个体的这么一种错误执著。我说得让大家容易听懂一点,按照唯识的说法,心本来是一个无执的明体,然后起了认知能力,这个认知能力反过来把明体认为是一个个体。这个明体本身由于有了末那识就叫阿赖耶识,但阿赖耶识本身不是一个主宰体,却被末那识认为是一个主宰体,或者是一个个体,心的明力就强烈地执著在这个假设的个体上。
所以末那识的对境一定是非量,没有这么一个“我”,但误认为有这么一个“我”。我们经常说去找“我”、去找“我”,怎么前前后后都找不到呢?其实想说什么呢?我们认为有“我”这种末那的执著是错的,为什么呢?你看我们的肉体不能叫“我”,那是错误的,我们的肉体不具备主宰的作用。大家都知道肉体是被我们的心主宰的,心有一个真正的主宰体吗?你也找不到的。
你说意识是主宰体,不是的,意识好像背后有东西在指使它。那个东西是什么?利益!利益可以表现为感受,比如我饿了,我想吃饭——是“我”想吃饭,还是饿想吃饭啊?大家想一想,是饿让这一坨去找东西吃,是不是?没有一个“我”想吃,“我”怎么饿啊?
感受好像是一个主宰体,实际上,感受也不是主宰体,而是因缘和合物。为什么呢?如果没有身体,饿什么啊?一定要有身体才会饿嘛!但只有身体没有心也不会饿的,拿什么感觉到饿啊?你说是肚子在饿,肚子怎么可能饿啊?是心在感受饿,所以它是一个和合的东西,所以根本没有一个主宰体。但是心的明力就认为有一个主宰体,心这种错误的明力、错误的执著就叫末那识,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什么东西叫末那识。
我们要怎么去对付末那呢?末那的作用就是产生爱我的思维、爱我的执著、爱我的情绪,这是末那最大的执著。末那,我们世俗化来形容就是个体感特别强,表现为对个体特别的爱护,甚至对个体特别的嗔恨——我恨我自己。那是我执来的!
不要认为我爱我自己才是我执,我恨跟我爱其实都一样,我特别在意这个不存在的个体,是一种错误的心的行为,这种行为导致了所有的痛苦。依据这种执著,产生了思维的狭隘性,思维的狭隘性怎么解释呢?一有了“我”,心就被约束,思维必须要根据它所看到的、听到的东西来进行组合。一有了“我”,心的认知范围就会变得很窄,所以思维的内容就有限。
一道数学题,如果参数不齐,得出的结果一定是错的。人的认知也一样,认知不全面、很局部,得出的很多结论都是错的。我们在生活中长期会遇到这样的事,俗话说“头发长见识短”,所以你说的结论都是错的,我执也是一样的。佛菩萨为什么伟大呢?佛叫遍知,所有的都明了。而我执就造成一个作用,让你的认知非常狭隘,从而意识的思维能力就变得很弱,觉照的能力也变得很低。你看我们的觉照范围,其实都是六根的范围,很难有这样通、那样通。
当我们把身体的局限打破了(身体是我执造成的),心的明力无边无际,什么通都会有,本自具足。但是你首先要明白本体才行,明白本体就是明白没有我执的心是怎么样的。明白那个以后,能力自然就出来了,它本来就具足这些东西,所以叫“本自具足”。六根就像一把锁,归结起来根本的锁是末那,也就是我执,这是最大的一把锁。
我们要怎么去破坏它呢?一样的,要去大量地思维。思维有两种:一是闻思——对末那识本体的了解;二是培养菩提心——菩提心跟我执产生的心的作用是对着干的。刚开始的菩提心也离不开我执的,为什么呢?刚开始的菩提心是“我”发菩提心嘛,为什么很多人会发菩提心呢?因为教言上说了发菩提心有很多好处,愚蠢的我执就认为发了菩提心,可以得到很多好处,——那是勾引你来的,纯粹的一场骗局!
跟你说发菩提心是无垢尊贵种,就算全世界饥荒都来了,发菩提心的人也不会饿肚子——是不是真的?是真的!但就是没说发了菩提心以后,连“我”都被摧毁了。连“我”都没有了,还饿什么啊?虽然是以我执开始来发菩提心,但菩提心的基础思维是利他,跟爱我执是冲突的。
如前所说,我执产生的最大作用是爱我,连恨我其实都是爱我。我恨我自己,为什么恨我自己啊?因为我给自己设立了很多目标和要求,达不到所以恨我自己,根本原因是因爱生恨。就像我们恨情人一样:“居然双十一节没有让我剁手,让我双手显得那么“健康”——不行,恨你!”因爱而生恨,你们以为真的恨啊?所以,我恨我自己不是真的恨。
那选择自杀的人呢?自杀是杀“我”吗?不是的,因为痛苦,自杀是试图去解除这种痛苦,还是为了保护“我”。只不过他有邪见,认为这个身体就是“我”,身体消灭以后,痛苦就没有了,根本原因是不愿再痛苦。
我执产生的东西都是爱我,但是菩提心利他,到了比较后的层面,它跟我执是冲突的。前期是上当受骗的,教言说菩提心很好,听到菩提心有那么大的功德,实际刚开始的时候,是为了利我而去发菩提心的。但是发发发,发到利他的时候,心会产生愉快,你会发现放弃自我的一些要求心会愉快,放弃爱我心会愉快。
当心发现放弃爱我会愉快的时候,实际上是菩提心的法喜开始产生了。而这种法喜就是精进,是消灭我执的精进,而且越来越厉害,因为心食髓知味。(大家知道“食髓知味”这个词吗?太文雅了,比如吃了火锅,好吃就一直吃下去,髓是心髓的意思。当然,“食髓知味”这个词汇有点残忍,有种很凶猛的动物吃了骨髓以后,觉得好吃便一直吃下去。)
你产生了法喜就会一直这样下去,不停地、很主动地放弃我执,最后会像初地菩萨那样挖肉饲鹰、舍身饲虎,眼睛给别人,一切都给别人。宝髻菩萨把老婆、孩子都给别人,因为以自我的方式去执著任何自我所需求的东西都是不好的。你们不要认为,他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很痛苦、很痛苦——不是的,他有痛苦的层面,因为执著被解除的时候有痛苦,同时,他的心在放弃我执的时候是有欢喜的,而且有很强的欢喜。
对付末那识(污染识),培养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怎么培养菩提心呢?我们以前都讲过,而且非常重要。《修心七要》后面全都是讲怎么培养菩提心的,所以大家一定要很注意地去听后面的五个关要。不要听到现在讲胜义菩提心,就想一下明白胜义菩提心(明白本体)是什么,很难的!虽然我现在讲起来很顺溜,但真去做的话,一匹布那么长,中间误区成堆。
第一,培养菩提心,能够对付末那识的一些作用。末那识产生的作用是什么啊?以前是爱我,现在是利他,慢慢会破坏爱我执。
第二,认知和放弃主体,放弃末那识就叫真正的破末那识。放弃它的前提是什么呢?要认识什么叫做末那识,这个认识并非是通过意识去想一下:末那识是心以阿赖耶识的见分为主体,连带生起的错误执著——说可以如此,但没有用的,只是一句话而已;或者说得更具体一点,比如个体感等等,还是没有太大的用处。
那怎样才真正有用呢?通过大量的内观修行,思维也好、觉照也好,慢慢地发展下去,我们会发现心的本体是没有个体的。以个体的认知方式都是错误的认知方式,心真正的认知方式是非个体的觉照(说得很术语,可能很难听懂!)
我们发现心其实就是自然的、无执的、找不到本体的这么一种光明,不存在什么个体,我们会体会到这个。个体感完全是错误的执著,完全是子虚乌有、梦里看花、扯淡,是心的一种无明。当心明白无明是什么的时候,就会放弃它,这种放弃不是有一个东西给你放弃,而是你发现它,一下就没了。
当然,它的习气还会不停地回来,但你发现它的同时,就知道它根本是没有的,灯一下就亮了。当然,为了点燃那个灯,你还要不停地去串习修行。一发现它是没有的,其实就是阿罗汉的初果向。你要从初果向修到初果,然后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四果,最后阿罗汉,共有四向四果,这样修上去。
修上去好像是很长的过程,实际上是发现没有我的心的扩大而已。对阿罗汉来说,他只是还没扩大到菩萨的层面去,菩萨认为连外境也是没有的,时间跟微尘都是没有的。而阿罗汉只认为“我”这种东西是没有的,然后把它不停地扩大、不停地扩大,就这么一个过程。
我们要放弃我执,前期靠的是菩提心,把爱我执打趴。为什么要打趴呢?因为打趴了以后,我们才有足够的力量去认识到没有我执的心是怎么样的。否则我们一认就带着我执,以我执的心去认识没有我执,那叫抱着孩子找孩子、骑着马儿找马儿、狗咬尾巴、驴围着磨转,永无尽头。
那要怎么办呢?必须通过前期大量的闻思跟串习,或者菩提心的培养,慢慢地让心进入禅定,心开始清明,就会发现从头到尾没有什么真正的“我”,只有一种错误的执。而当你在认知这种执的时候,它暂时是没有的,放大这种没有执的心的状态,越来越放大、越来越放大,最后就真的没有了,因为它从来都不是真实的。
认识末那的整个过程就是这样的,我说的很学术化,听得懂吗?因为我不能再细化,再细化又是具体的修行,但我们现在在搞总结的嘛。总结一下如何去夺污染识(末那识),共有两个层面,第一个闻思发菩提心,第二个认知和放弃主体。
最后是如何去夺阿赖耶识,这是大家最关心的。我们经常说的“修行”就是指这个。阿赖耶识是什么呢?心的明力不认识自己就叫阿赖耶识。阿赖耶识的成立,是因为它有以我执为主的一种认知体。阿赖耶识这种明力产生了我执,就跟我执形成了一对,叫夫妻档。没有以个体方式认知的这种执著,就不会有阿赖耶识,它们两个互为本体。意识的本体是末那,末那的本体是阿赖耶识,它一定要依据这个明力,因为明力要提供给它执著的种子。
阿赖耶识的胜义本体就是法性,当搞不清楚自己的时候,就不知道什么叫胜义本体。那么,这时候它的本体就应该是末那识,两个互为本体(夫妻档),谁都离不开谁。阿赖耶识一没有了末那识,就成了八地菩萨,叫做“金刚道后异熟空”,这是《八识规矩颂》里的一句话,我以前跟大家讲过很多。我现在讲来讲去都离不开过去讲的内容,因为都是佛菩萨做的一些归纳。比如《八识规矩颂》,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十句话,但把八个识都说完了,怎么讲都跑不开里面的内容,三主要道也全部涵括了。讲的内容虽然有很多名相、很多层面,有不同角度,但都涵括在里面。
阿赖耶识跟末那识互相依靠、互为本体,但意识的本体就是末那。到了八地以后,末那识没有了,阿赖耶识就不能称为阿赖耶识了。那要怎么去破阿赖耶识呢?还是一样,首先要闻思(听闻),不听闻的话,你连“阿赖耶识”这个词汇都不知道,也不知道它的一些概念。
我刚才直接把阿赖耶识叫成明分,是心的一种明性,但不是法性,因为明性要明白自身的空性才能叫做法性,不明白之前就是阿赖耶识。为什么叫阿赖耶识呢?除了这种明性,它还能留存我们所有行为的种子(倾向性)。这种倾向性,还会在我们心里面归类,贪跟贪在一起,嗔跟嗔在一起,因缘相近的凑在一起。
我们的心有很多分别,而分别基于我们的心本身有很多的基础人格、基础品质。譬如有些人生下来就善于嫉妒的,说明他相续里面嫉妒的种子特别多。有些人就善于嗔恨,就像我就善于嗔恨,善于打架(我把打架称为嗔恨),那我这方面积累的种子就多,前世肯定练过把式,喜欢练拳练腿。有些人就喜欢贪,生下来就媚眼、兰花指,说话嗲声嗲气的。有很多这类的,这是好是坏呢?其实没什么好和坏,只是相应的习气很重,或者是这一世的因缘把他的习气撩出来了。
我们的心(阿赖耶识)就有这种能力,心没有本体,但又能留存这些东西,所以心是非常奇妙的。当然,你可以用术语去说,阿赖耶识有能藏、所藏、执藏,性相无覆无记等等。能藏指它能够留住我们的种子,所藏指它藏了很多东西,执藏指种子不发出来永远不坏。性相无覆无记,我们的心是很诚实的,有什么来什么,该显什么显现什么。我们的意识依据我执才不诚实,心是很诚实的,显现什么就是什么。所以人可以骗了全世界,但骗不了自己,就是这个原因。
我们会说“你自己知道的嘛,你懂的嘛”,其实是说我们的心很诚实。而我现在说的“诚实”,是指心在接收和显发上的诚实,但我们的意识不诚实,会让我们看不到自己的心。由于意识不诚实,也会判断错自己的心和别人的心,明明别人爱你爱得要生要死的,还觉得别人是假的;明明别人想恨你想整你,却觉得他很爱你。我们的意识看不清别人的心,也看不清自己的心,明明是个坏蛋硬说自己是好人。所以要靠大量地内观才能看清楚,要闻思而且要不停地内观。
内观去体会阿赖耶识要靠禅定,因为阿赖耶识的明力一动起来就是意识,你要体会阿赖耶识,要让意识的力量稍稍弱一下。弱一下之后,你才体会到心的那种明其实在主宰一切。心主宰一切是什么意思?你会发现所有的东西全都是这个明,就是我们说的明知定,或者是唯识里面说的明知因,所有的一切都是这个明而产生的。这要靠大量的禅定,加上正确的见解,再一反观,就会发现心就是这个明。当然,你还不一定知道明是什么。
比如我们在打禅七跑香的时候,“啪”一个香板一打,一下子停下来,那一下什么念头都没有,那时候心的明就是阿赖耶识,是一个间接反应,或者是一个刹那反应,或者跑累了,一拍肩膀停下来的那一刹那也是。由于那个刹那只是让你体会到一下,不起作用的,真正要让它起作用,要通过阿赖耶识去明白法性,就必须要禅定,让阿赖耶识的状态保持长一点,没有意识的心就是阿赖耶识了。
那你说:“还有末那识呢?”如前所说,末那识跟阿赖耶识是夫妻档,有一个就一定有另一个,所以这时候你不用去找末那识的,平静的心就是阿赖耶识了。你会问:“平静的心,是不是完全没有念头才是阿赖耶识呢?”不是的,可以有念头,但以平静为主都叫阿赖耶识。(你们是不是以前没听到过这样的讲法啊?我不会说错的,虽然牙齿有点痛,还是不会说错的。)
首先要通过闻思、内省,然后通过禅定明白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有两个本体,世俗本体是末那识(阿赖耶识要依据末那识才有),胜义本体是法性、光明。当阿赖耶识发现自己是什么的时候,就变成了法性。
大圆满里面最重要的两个区分,第一个区分意识跟明智,第二个区分阿赖耶识跟法性。区分阿赖耶识跟法性,其实要搞清楚阿赖耶识跟光明(法性)的差别在哪里。这个差别不是用嘴说:“一个明白空性,一个不明白空性。”嘴上很好说的,但什么叫做明白空性,什么叫做不明白空性,这两个明分的差别在哪里?这就是大圆满和禅宗要去做的,要去明白它的胜义本体。
阿赖耶识还有一些分法,比如睡着了叫阿赖耶,虽然有个心体在那里,但是没有明分,它的明分表现为昏沉,就不能叫明分了,所以我们睡着的时候或者蒙了的时候叫阿赖耶。心很清晰禅定的时候,比如外境现起,心很清明但是没有念头——一念不生全体现,这个就叫阿赖耶识。总之,有明分叫阿赖耶识,没有明分叫做阿赖耶。
当然也有人说阿赖耶是体,阿赖耶识是用,这些都是学术性的分法。当然,它的究竟胜义本体就是真正的光明(法性),所以万法由心——一切境相由心现;然后心的本体是空性——心性也是离戏边。
我们要怎么去破阿赖耶识呢?你放光去射是没有用的,靠死禅定也是没有用的,靠思维还是没有用的。就是一种直接的明了,除了直接的明了以外没有其他的路,不管千经万论,密宗、显宗的任何一种方法,都是为了那一下的明白。当然不止一下,可能有好多下,即你的心去明白这个本体,明白了以后再去把它扩大,本具的功能自然就会展现。
本具的功能是哪些功能?佛陀的功能,或者一地到十地的菩萨的功能。每一个心灵都具备的,说“每一个心灵”是不对的,那个时候没有每一个心灵。“每一个”是区分个体的,而法性本身是没有个体的。以这样的方式去区分本体,也一样,要用闻思和夺的方式。
这就是我们平常的修行,需要大量去内观、禅定,最后进入一些状态让上师指示心性,让上师指示心性就是让你去明白本性是什么。中间有很多误区,比如区分阿赖耶识和法性,在没有意识的平静里面,平静和法性的差别在哪里。说清楚还是次要的,你听清楚以后懂得怎么区分,这才重要。如果你不会区分,听到了只是一些话,全在意识层面。意识层面有什么用啊?没用的,由于不明白法性,作用起不来,喜悦、松脱、解脱都没有,会难以坚持下去,很快就玩完,这就是夺阿赖耶识。
我今天大概把夺心讲了,讲得很概括,因为《修心七要》只讲了些胜义菩提心的关要,我已经讲得很细节化了,当然,也没有真正的讲到修行的细节。
归纳总结,夺念头是什么?主要是大量的思维、内省,然后形成觉照,融化不良的情绪,最后是认知心的本体。心的最终本体是阿赖耶识,跟它搭档的是末那识,以末那识为基础所产生的各种思维跟情绪是意识。
也就是说,心的世俗本体就是阿赖耶识,和阿赖耶识一起搭档是我执(末那识),以末那识为基础所产生的一些情绪跟念头是作用。我们要怎么去夺心呢?先要把这些作用破了,通过正见去破错误的念头,用正确的情绪去夺掉贪嗔痴慢疑的错误情绪。通过内观、内省去发现末那跟阿赖耶的本体是什么,最后是一种智慧、一种明白,明白是得不到什么东西的,无所得就明白了。
当然,你说得到了一个明白,这样去说也可以,至于这个明白是什么,(实际上你一直都是明白的,你不明白你不是个东西呀?你明白你不是个东西而是个人嘛,你什么都明白。你用来明白外界的东西也是那个明白,你就是不知道那个能明白是什么,所以你要明白“明白”是什么,就行了。
用的方法是什么呢?我跟大家讲过很多次,不知道大家以前有没有用心去听?用“觉知”去觉知“觉知”,你用“觉知”去觉知过“觉知”吗?没有!我们用味觉的觉知去觉知火锅,产生另外一种觉知,我们平常都是这样朝外的,现在要拉回来。
做这样的观心,也跟闻思、夺色法一样,也有些要点的,我把它总结成四个。第一,坚持不懈。不要想着修行一两天就搞定了,顿悟这种东西不是没有,但不是我等玩的东西。很厉害的顿悟的人也有,有些人闻思到一定的时候一下就明白了。明白了之后,真的是一场笑话。所有显现全都虚无的、全都假的,既然这样还说啥呢?当下就解脱了。但我们不行,是的,在见地上你真的当下解脱,一下明白了,一切都是虚假的——OK!既然OK的心,当场就放下,放下的心,那种明觉就是。但你根本做不到!一个情绪起来就跟着情绪跑了。所以不是我等玩的。我们大家伙一定要先把这些杂七杂八的乱东西搞掉再说。所以一定要坚持不懈。而这个过程很长的。
第二,注意平时内观。不但要在座上好好修行、观修,座下也要经常地内观。夺心要长期的内观,如前所说,一定要养成内观的习性。
第三,区分细微的境界。需要很多的闻思,然后区分归类,这是贪放在贪里面,这是嗔放在嗔里面。人的心里面九曲十八拐,实在太多了,你不要去观察别人的九曲十八拐,就观察自己的,区分各种各样乱七八糟的心念还有各种各样的境界。前面是九曲十八弯的邪见,贪嗔痴慢疑等不好的东西,通过修行以后,后面会产生很多殊胜的状态、境界、喜悦、法喜等等,你要去区分,在不停地区分中不停地放弃——这个是什么,那个是什么,放弃它!放弃它!一定要不停地放弃,为什么呢?《金刚经》最后说“无所得”,你得到的任何东西都是假的,那都不是解脱。
那到底怎么样才是解脱呢?当下就是了,什么都没有。那怎么能够明白当下就是呢?不停地放、不停地放、不停地放,放到有一天,心一下就明白了。可能最初是触碰性的明白,慢慢地扩大扩大……也可能是顿悟性地明白,“哗”一下明白得很大……但一般都是触碰性的,一点点、一点点这么来的。
第四也是非常重要的,必须长期坚持亲近善知识。善知识有两个,一是书本的善知识,也就是闻思;二是人的善知识。为什么需要书本的善知识呢?因为很多人都不能天天跟着人的善知识的,那怎么办呢?看书、大量的闻思,要去追逐这个东西。然后,即使你很聪明看得懂书,也不见得能够真正掌握里面的关要,所以要去亲近过来人的善知识。
我们一定要保持亲近这两种善知识,否则的话,有很多难以言说的误区。中间的细节可能一个善知识的一句话,让你越过十万八千里,否则的话,你盘恒数年,可能就在一个境界里面折腾。
《法华经》里面讲:“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你可能陷在一个境界里面很长时间,所以大家要坚持亲近善知识。如前所说,善知识有两个,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去大量的闻思和去找一位具德上师。按照密宗的说法,就是这样的,按照显宗的说法,你得到处去参访善知识。
你问:“那些善知识会教我吗?”真证悟了的上师,是不可能不教你的。真上师的前提是他一定具有菩提心,有菩提心怎么可能不教别人呢?不可能的!如果他就是不教,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是你根本不够根器,第二是因缘不对,比如他不教你这类人,因为你跟他不太合适。
密勒日巴的第一个上师是大圆满的成就者,但他把密勒日巴推到玛尔巴那里去,并不是不想教他,只是因为因缘。还有马祖跟石头,他们经常把弟子互相推来推去的。还有些上师故意放弃你,为什么会故意放弃你呢?他觉得你这一世可能不行,换下一世或者以后的时间。所以,不教是有原因的,并不是说他明知道可以教却不教,不可能有这样的善知识,那就不叫善知识了。或者有些善知识的境界不够教不了你,这样的情况也有。所以,第四个是坚持闻思和亲近善知识。要点共有四个,没有其他什么了。
夺心法就讲到这里了,讲得很学术化和笼统。我必须要这样归纳性地讲,你们听了之后要思考、思考,然后把我们平时讲的具体东西,再结合起来思维一下,就会越来越清晰。
下堂课就讲觉照、禅定、境界,那是大家最喜欢听的。“思诸法如梦”有五个层面,分别是思维、观修、觉照、禅定、境界。今天讲了观修,心法跟色法都已经夺了,接下来是觉照、禅定、境界,这几个可能讲得很快,有可能一堂课就讲完,也有可能拉成两堂课来讲,但我相信这是你们最喜欢听的。
今天的交流到此结束,现在开始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修心七要》第06课
- 《修心七要》第08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