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昨天夺了一晚上,今天我们继续夺。不管怎么样,我们的“四夺”是大乘佛法,既然是大乘佛法,我们在夺之前还是要发起菩提心,为了让天边一切众生尽早成佛而闻思修行!(大家默默发心)
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
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
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
昨天我们讲了色法的四夺:夺人、夺境、人境俱夺、人境俱不夺。大家应该清楚,“夺人”主要针对的是我们的触识,“夺境”主要针对的是眼识。它的目的是什么呢?目的是让我们去感受到色境的虚幻。
如果它可以现起,但是它没有实质,像水中月、镜中花一样,生起这样的感受就叫做“如幻”。它可以现起,但是我们的感受中,它是像梦中的现起那样不实在,很有可能一下就消失了。如果真的消失了,那就厉害了,那就是禅宗里面讲的“虚空粉碎,大地平沉”,或者叫做“桶底脱落”。这时候就会出现“孤明炯炯”。
“孤明炯炯”这个光明是我们以前要破的一个东西,要破它的“唯一、不变、独立”。为什么我们以前要破它,但我们证悟了以后,反而会出现这么一个东西呢?因为我们用自空中观的方法修行叫做“无遮”,如果在我们心的觉知面前有一个实有的东西,就要把它破掉。但是心面前这个实有的东西一旦消失了,心的能所一旦消失了以后,会剩下一个东西。这个剩下的东西就是所谓的光明,它就是空性的本身,叫做“非遮”。(学过这两个词汇吗?学因明的师兄应该学过。)前面这个完全的“无遮”就是所谓的“自空派”;剩下一个破不了的东西,就叫做“他空”。这个东西不破,其他的全部破完,叫做“他空派”。
但是这两个东西不是矛盾的吗?其实不矛盾,因为剩下的这个不能破的光明,它本身也是空性的。它的空性的意义,跟自空派的空性的意义并不是冲突的。自空派说的“破”,是要破对境前的“实有”。但是在非遮的时候,这个光明并不是心面前的一个二元对立的“实有”,所以说它的这个“实有”跟自空中观要破的“实有”意义是不同的。
假如我们的心面前也对境性地现起了这种光明,它一样会被破掉。所以在《中论》里面,其中有一品是破真如的,甚至有破涅槃的。如果你认为真如、佛陀实有,它一样把你破掉。所以说其实自空派也是究竟的、彻底的。因为如果我们的心能够发现到一个东西是实有的,那它肯定会被破掉。如果一直这么破下去,来什么就破什么,那就成了应成派,最不讲理的。它自己什么都不承认,来什么就干掉什么,所以它肯定是究竟的。
但是它有个缺点,就是它在见解上永远不落到实处。龙树菩萨自己也说:“我一法都不立,所以我什么错都没有。”但是他空派就不同了,它落到一个实处,落到光明上去。自空派破完了,又不落到实处,它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离开四边,不是思维和语言的对境”。它全部是用这种否定性的说法来说那个证悟。但是他空派就不同了,它说就是要落到光明上去。但是它说的这个光明,实际上就是自空派说的空性。
大圆满就聪明了,大圆满是最殊妙的,它把两个结合起来。自空派把心面前的东西全部都破了;他空派把心面前的东西全破了以后,留下了一个光明。如果说:“好了,你们两个结合起来就叫做明空双运。”这就变成了大圆满。
这些理论有没有用呢?它不是没有用的,刚刚说的这些理论跟一些修法是直接相关的。比如说你要修中观,那就对不起,你得一路破下去。所以我们有四夺,一路破、破、破……破完了以后,剩下一个你完全没办法破的。因为你把所有的对境都破完了,你怎么破啊?这种方法叫做“障垢磨尽,真如自现”。一个桌子,上面摆了很多东西,把东西扔(破)完,桌面就露出来了。
但是他又不说剩下的是什么,因为如果有一个剩下的东西,它又要被扔掉。他说我什么都不认,应成派就是这样的。他自己取名叫做“驳论派”,就是如果你建立什么,他就破你什么,来什么破什么。
当然,因为这个太毒了,为了应付我们这些习惯于二元对立的凡夫,它就搞了一个缓和的方式,叫做自续派。它说你不要什么都破,有些东西你还是不能破的。比如刚刚开始学佛的时候,皈依、戒律这些你不能破,要抉择见解如虚空,取舍因果如细粉。
这个就比较适合我们。因为如果我们什么都破,破得不对就会破成“顽空”,或者叫做“恶取空”。这样会出事的。因为你的相续根本达不到那个境界,只是在知识上达到了那个境界。但是你在行为上去做那些相续已经达到那个境界的人的事,这就是所谓的兔子跟着狮子跳悬崖,只有摔死;小孩玩大刀,只有伤自己。所以设置这些派别全是有道理的。
自空中观就是这么一直破破破,但是他空派就不同了,他空派修证的方法是不破的。比如觉囊派,还有噶举派的光明大手印,它就不会去破,它从心上着手。他在光明定里面去慢慢禅定,让那个自然的、不能被破掉的光明浮现出来,然后清净,最后透脱。
他就不用像我们这样去“四夺”,不用夺得那么辛苦。但是这个就需要很高的禅定,和前期的一些修行。比如说噶举派一定要修前面的“那若六法”,他通过一些方法让身心趋于安定,让所有的念头平息下来,最后生起那个破不了的光明。那天我们谈过了,它会出现“明、增、得、近得”四个状态。“那若六法”有梦幻的修法、拙火的修法等六种,修了之后让气进入中脉。气进入中脉以后,开始是出现“明”的状态,身体和外境全部消失,只剩一片光明。先是白色的光明,然后是红色,然后是黑色 ,然后黑色退尽,就是法性定里面那个最真实的光明。它根本不会去破,它一直都在建立。
为什么说它一直在建立呢?比如修拙火,明明一个好好的肚子,他硬要在肚子里观想一个火星在烧。而我们的方法就是,明明有一个东西摆在面前,我们却整天要去破它:假的、假的,又如梦、又如幻……两个方法在理论上是有对立的,但是对立的两个方法却能够让你达到共同的一个目标,这就是佛法的美妙!
一个中心,左边的往右走,右边的往左走,最后都会走到那里去。它取了个“狡猾”的名字叫“中道”。“中道”实际上就是“很准确”的意思。哪里有个“中”嘛?两边都不成立,中也不成立。中道的意思就是到处都是。因为你没办法建立“中”,若建立了“中”就有“左右”。《三摩地王经》有这么一句偈语:谓有无者即二边,净与不净亦为边;是故舍弃二边后,智者亦不住中间。不住中间,住哪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么,心在哪里?等光明出来,心就在那里。
这个是他空派的修法。明空双运就不同了,它直接告诉你那个是什么。禅宗的和大圆满的修法就是如此,它会告诉你。当然,大圆满的前期会有一些很细节的方法,让你在身口意方面做一些修行,去掉很多业障。大圆满的前行一般有两种:“破”的方式和“建立”的方式,一般是采取空性(破)的这种方法,让你趋入进去。还有一种是瑜伽士的进入方法,它会教你修四种瑜伽:专注瑜伽、一味瑜伽、离戏瑜伽、等性瑜珈,他以心为道这么去。心就是光明,只不过我们的心是被污染的心。那我们要破的是什么呢?就是光明中的一些污染,而最后的光明我们是没办法破的。但最后那个光明是什么呢?大圆满说最后那个光明也是空性的。
所以说我们必须要对光明和空性有非常贴切的、很真实的体受,不能仅仅是知识。这些知识谁都知道:空性好简单,离开四边嘛,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都是错的……虽然这些概念有用,但是你如果只在概念里面转,那是不行的。
你说光明,光明到底是什么?是不是电灯那个光明?不是吗?——其实就是!你说它不是光明,它是什么呀?你的意思是说这个世界上还有不是光明的东西?这否定佛陀!如果你说它是,我把它关了以后怎么办?我们的心老是要二元对立,但没关系,只要我们长期这么去闻思、去训练,总有一天会发现光明是什么。你会发现什么东西都离不开它,离开它是不可能的。
所以说这三种方式就是我们证道的必然的方式。那我们现在走的是哪种呢?就是中观应成派这种“赖皮”的方式,因为这种最适合我们汉人。汉人要去建立一个东西是很困难的,比如我们去修拙火或者修气脉,好麻烦呀!因为我们的相续太混乱了,真的没办法。我们在这里打坐,我算了一下,一天不到五个小时,大家在那里呲牙咧嘴的也有,念头乱窜的也有,控都控制不住(当然也有一些好现象)。但是你如果要去修拙火,那要修很长时间的,你要在山里面很清净地修。
而且我们头脑里的分别念特别多,我们在嘴巴上的出离心和菩提心比藏人还厉害,我们特会说,非常能感动。但是一旦出现了伤及自我的、让自己不舒服的事情,就什么心都没有了,绝对只有烦恼心。这是我们汉人的一些特点。
但是我们汉人还是有很优势的地方——我们特聪明,无论什么事,我们都可以掰开了、捏细了、揉碎了看,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即使是错了,我们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可以解释回来。这也是一种能力呀!这种能力用于中观就最好了,因为学中观就是要反反复复去拣择、思维,搞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
把它思维拣择清楚以后,然后你就要拿到自己相续中去用(就是四夺的方法)。这时候又要变得很实在,如果老是用分别念,它是不起作用的,特别是那种粗大的分别念。
其实“感受”还是属于分别念,完全没有分别念就是已经证悟了。因为分别念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因明里面的“遣余”,它是普通的粗大的意识思维层面,叫做“遍计分别”。第二个层面,比如我眼识一起来,看见这个杯子,这叫做“自性分别”。它还是一种分别,完全无分别的只有真如。你说那个真如是什么呢?它恰好就是分别(这个弄死人)!因为色即是空嘛!看起来很多东西都是矛盾的,但是实际上它真的不是矛盾的,是非常精细的。
我们刚刚开始学佛的时候,经常要求别人不分别,或者要求自己也不分别。这些话听起来挺搞笑的,你哪能不分别啊?你在说你不分别的时候就是分别,根本就做不到不分别。你天天读佛教书籍,那就是分别。明明一个法性,你要读成如来藏;明明是如来藏,你要说成是真如;一会儿又说它是自心本性。那么多的分别,怎么会不分别?你做不到不分别的。
只是说这些词汇所指的真实的法性,它是不分别的,但你根本就做不到。我们现在所有的分别就是瞄向那个东西。包括你们在听我说话,每个声频是不一样的,这些声频代表的智慧进入你头脑里面,会生起不同的想法和感受,这些都是分别。只是我们要去明白,产生这些分别的根源是什么。最后你会发现那个根源原来是不分别的,但是它能够分别,而且它也不离分别。
所以说我们要利用分别。首先是概念上的分别,那天我们粗略地交流了一晚上,这是严重不够的。因为有好多东西,这么短的时间要把它说完,这是不行的。你要去学中观,如果你有这种机会、有这种环境、有这种能力,你就要努力在这方面去分别、去了解,要去吵、去闹。
然后你就要像我们这两天所讲的那样,要去夺、去破。破也有很多种方法。伟大的慈诚罗珠堪布(他真的是可以称得上“伟大”这两个字)在他的《慧灯之光》里面,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修法。益西彭措堪布和索达吉堪布的书里面也有一些中观的修法,虽然短小,但是它很精髓的。可以自己去看,掌握了这些理论以后,可以拿来具体地运用。
我们今天和昨天讲的这些东西,也是实现这些中观理论的一个过渡而已,但是它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渡,无垢光尊者曾经说过:“如果不修单空,直接去修大空性,支持这种见解的就是魔鬼。”这个不是我说的,索达吉堪布在《中观庄严论解说》里面专门说过这个话。原话我不太记得了,但是那上面肯定有,大体的意思我是不会记错的。
所以说修单空是必不可少的,单空修到一定的时候,才能真正体会到大空性。所以我们现在所要做的事就是反反复复地去破,从色境上去破,夺人、夺境,然后人境俱夺。夺久了以后,你会自然就感觉到人和境都处在虚幻中。但这并不是说已经是证悟了空性。
证悟空性的话,如果按照宁玛派的说法,它要外境全部消失,进入到法性定里面。但是实际上,在无垢光尊者的《心性休息大车疏》里面也讲到,证悟空性不一定要外境完全消失。只要心能够确定心的本性就是法性,就是这种明空双运的本觉,这就可以了,那个时候外境也不一定消失。其实初步认识法性的人,外境消失的是不多的。就是我们刚才说的那种桶底脱落、虚空粉碎、大地平沉的这种状态,它是不多的。它往往是开始在心里面已经确定了、认知了,然后再保持在证悟中去修,修到一定时候就会脱落。
禅宗有三关:初关、重关、牢关。这种“脱落”是属于哪一关,禅宗里面有很多争论,但我个人觉得它应该是禅宗里面的“重关”。因为这种“脱落”实际上是他已经体验到身体完全消融于空性。而初参是虽然他已经明白什么是本性了,但是身体和外境没有消失,他的证悟没有那么深广,五蕴不一定完全消融于空性里面。而那个“桶底脱落”,也就是禅宗里面经常讲的“虚空粉碎、大地平沉”,它一定是要身体和外境同时消失,然后完全处于法性定。这种定的内涵实际上就是初地菩萨的那种彻底的证悟,跟佛陀一模一样的那种法性。虽然他的程度肯定是不如佛陀,但是他起码已经让身体和外境消失。
在这个时候,他明白了身体完全是个假象。为了产生初地菩萨的十二个百数功德(刹那之间游历一百个佛土,刹那之间度化一百个眷属……),他就开始拼命地把身体拿出去布施,去掉那种很深刻的萨迦耶见。因为初地菩萨要去掉三个结使(结使,也简称结,它是一类能束缚众生的心,结集生死,而使众生不得出离生死流转的烦恼),其中一个结使叫做“疑见”。其实在开悟的时候,他已经不会再怀疑什么东西了(不然你怎么能称得上开悟呢)。到达初地菩萨,绝对完全没有怀疑了!然后他要去掉“戒禁取见”,他知道依靠一些不如法的戒律来获取证悟是没必要的。“戒禁取见”会与“疑见”同时消除,但是“萨迦耶见”就很难消除了。执著五蕴为“我”就是萨迦耶见,初地菩萨要努力去消灭这个东西。
如果能够在证悟中让这个东西消失掉,那就不是概念性的了。我们现在也知道它可以消失掉的,但这完全是意识中的东西。但他并非如此。
他是在觉受中直接发生的,那个作用就起来了。不管是色蕴还是受蕴,或者这些想法、感受,他发现原来都是虚假的,都是要抛弃的,执著它都是痛苦的根源。
所以初地菩萨修的主要就是布施,而且他以身布施为主。佛陀做初地菩萨的时候就拼命布施身体,导致整个婆娑世界每一寸土地都有他的鲜血。也有人依此说佛陀是个钝根菩萨,他说:“明明你一生就可以证悟大圆满的,你干嘛要去布施呢?”把我气坏了,他完全不明白释迦佛的巨大的悲心。
其实到了初地菩萨,他要成佛好简单的,七天就可以搞定。他跑到大树下,弄几根草往屁股底下一塞(吉祥草也好,不吉祥草也好,其实没什么关系),不证正觉誓不起座——七天以后就是佛陀!佛陀曾经这么干过的嘛。证悟了以后佛陀就说:“奇哉奇哉,原来一切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然后佛陀就开始考虑传法或不传法的问题。佛陀首先是花了几十天在天界讲了《华严经》,这是华严宗的说法。但是藏传佛教有另一种说法,佛陀说:“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我今已经证得,但是传法太困难了,我应该到山里面去涅槃。”然后四大天王前来请转法轮,供养了佛陀四个钵……
我们供养堪布的时候,每个人都想:要是堪布要了他的供养,不要我的供养,是不是有什么缘起呀?纠结半天。佛陀知道这些的,把四个钵拿来一下压成一个钵,连痕迹都看不出来。因为他们都想自己的钵放在上面,佛陀为了消除他们的执著,把四个钵拿来一压(我估计还搞了障眼法之类的),哪个在前面,根本就不知道。佛陀这样做是为了消除我们凡夫这些很荒唐很无意义的分别心。
所以说对于初地菩萨,去掉萨迦耶见也是非常重要的。当然你会说:我们开悟了以后再去做这些事。起码我们现在是奔着开悟去,达到初地菩萨要去掉这三个结,那么达到开悟其实也要初步地、大体地去掉这三个东西。我们要通过闻思去掉“疑”,你不能完全什么都不懂。但是我们那天也讲了,“闻思”可以是很精细地读很多的书,也可以窍诀性地去了知。
然后要去掉“戒禁取见”,我们要守正确的戒律,不能够胡乱搞很多让自己很辛苦的行为。有人问堪布:“我今天能不能这样啊?我明天能不能那样啊……”我听了很好笑,都是问这些,搞得很无语。其实他的出发点就是害怕受伤,怀疑和执著夹杂在一起就会这样的。
所有的怀疑的基础有两个:一个是无明,一个是自私。怀疑一定是基于这两个点的。因为我要是什么都明白了,我就不用怀疑了。另外,有很多事情我不明白,但是我也不用去怀疑它。比如隔壁的蚂蚁什么时候打洞,关我什么事呀?我一点也不用去怀疑它。但是我要是买了股票,明天的股票会不会跌,这个就很关我事,因为这个东西跟我的利益有关系,而且我又不知道,所以我就开始怀疑,疑见就产生了。当然,疑见可以很深刻。到后来,对某一个具体的法的空性不了解,也称为怀疑。疑的层面有很多。
“疑”跟“信”是一对的,有相信就肯定有怀疑。当然可以是相信很盛,怀疑少一点,但是它一定是存在的。因为如果完全没有了疑,也不存在相信了。比如说人家告诉你这个房间里面有很多美金,这个人的人格非常的好,又没有骗你的可能,那你会说:“我肯定相信有很多美金。”但是这种相信就是因为你还没有见到这些美金,如果一下把门推开,还用得着说相信不相信吗?它就是有美金!连“相信”都取消。要是一推开,没有的话,那就会崩溃。美金没有了,连相信也没有了!凡夫都是如此。
所以说如果要去掉萨迦耶见,就要去掉疑见,同时要去掉对萨迦耶的一些执著。首先我们在色境上破,然后我们就要开始破“受、想、行、识”。“受、想、行、识”基本上跟我们的身体、觉受、心情都有很大的关系,要去破这些东西。
前面通过破外境和自身的触识,我们会产生一些空幻的觉受。觉得它现而无实,像全息影像一样,这就叫做“如幻”。觉得它像梦中的东西,很可能很快就会消失,有那种消失感。虽然它没消失,但是你有这么一种智慧,觉得它就是要消失。当然,如果完全消失了,那你厉害!
但是你要考虑,有可能我们不修单空,它也可以消失的——禅定。我就只修禅定,我根本就没有单空,不用去感受它如梦如幻,我就盯着一点不放,或者我观呼吸,它也消失。最简单的,我睡着了,它也消失。实在不行,一闷棒敲过来,绝对消失。仅仅是消失,它是不能说明问题的,不能说这就是证悟了单空。而是要心里面真的有这种见解,而且在这个见解中,它消失了。
当然这个“见解”是什么样的呢?“见解”首先是很粗大的思维,然后是感受。然后是觉知里面自然带着这种有境智慧,这是最关键的,前面这些都是说法而已。如果在我的直接觉受里面,不管是什么样的对镜,一出来就都是空性的。不管它是什么,出来什么空什么。就像应成派一样,极其“赖皮”,出什么,空什么。在禅宗里面,参禅参到这个时候,叫做“遇佛杀佛,遇魔杀魔”。不管出现什么,我都觉得是空性的。
有时候我们念佛,念到阿弥陀佛出来了,那是不是假的呢?从空性来说,那就是假的;但是从净土法门来说,那就是真的。但是它也告诉你不要跟着他跑,要临终的时候才能跟着他跑,所以说每个宗派都有它成立的一些奥妙和道理。
明知本身一定会有对镜的。如果没有对镜的话,那你厉害了,这个课完全不用听了,自己到山里面去搭茅棚。我们明知到虚空、明知到这个、明知到周围……我们现在还没有回过头来明知到明知是什么。明知到明知是什么,那是最后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明知到这个明知相应的对境直接就是空性。经过长期的串习就会造成这个样子。实际上就是如幻,不能说是空性,我老是说成空性。空性是证悟了以后的事,如果开悟了,他会觉得显现的同时就是空性。而我们是觉得显现的同时就是单空。那么单空表现为什么呢?如梦、如幻、如水中月、镜中花、阳焰……很多。就是它不实在,现而不实在,但是它还有现起。
在人和境上的这种“夺”比较成熟以后,我们就要开始把它引入到“受、想、行、识”这几个方面来。前面的基本上是五根的对境,外境和自身都是五根的对境。大家应该很清楚的,特别是学过一段时间的人。没有学过的,记住就行了。什么叫做五根的对境呢?就是眼、耳、鼻、舌、身的对境: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身体感受到的、鼻子闻到的、舌头尝到的。这里还没加上“意识”,我们把意识归类到后面的“想”里面去。
接下来的“受、想、行、识”这四个方面,主要是精神的作用。我们首先说这个“受”,我们要把它跟“触受”分开,我们经常会把“触受”跟“心受”混在一起的。触受就是痒、麻、沉重,或者是被抚摸的舒适、被击打的痛苦等等,这些叫做触受。而心受其实只有三样,就是苦、乐、无记三样。
受蕴跟行蕴很有关系的。比如说我生起嫉妒,这是一种行蕴(心所),然后这个嫉妒一定会带来心里面极不舒服,这个“不舒服”就称为“苦受”。再比如贪爱,贪爱是一个很强的行蕴(贪心所)。贪得到的时候,它导致受蕴里面很快乐;贪不到的时候,就有求不得苦。
还有,“苦、乐、无记”这三种心受还可以往下分,它要怎么分呢?比如我们的乐受,虽然它都是心受,但是它有可能是意识带来的,也可能是前五根带来的。身的乐和心的乐是要分开的。身乐和心乐,虽然都是心去感受乐,但是它们是不同的。我们举个例子,比如我们遇到一个很久没见的朋友,见面很高兴,就打了他一巴掌。打了他一巴掌,他身体会很疼,但是他的心还是很快乐。还有些菩萨,他修行产生了内触妙乐,心里面很快乐。但是他突然有一天业障翻起来,想起一些很难受的事,然后心里会好像有点郁闷。但是他的内触妙乐会继续。我们说凡夫吧,比如人家给你按摩,你很舒服。但是突然有人骂你两句,或者在按摩的时候突然想起一个很伤心的事,心里面很不舒服。但是身体还是很舒服,你可能会“痛并快乐着”。
我们要管的就是心这方面的乐。但是身跟心有时候相连的,所以我们要去把它们分开。触受会引起心受,有可能意识方面带给你快乐,同时身根又会带给你痛苦,这就会造成内心里面有两种感受同时存在。这是不是有点麻烦?苦、乐可不可以共存于我们的心,这个问题。有人说:“我还是很快乐,只是身体在苦。”比如我们刚才举的那个例子,好朋友很久没见面,见面的时候拍一巴掌,身上在痛苦,但是心里很开心。他说这只是身体在苦,心里并没有苦。但是实际上身体的苦也会表现在心里面的一种不愉悦。这个问题,他们在网上争论了很久。也就是说他们想得出一个结论:心可不可以同时有苦和乐?可不可以?大家好好想一想这个问题。
我们学的经论里面说,贪欲跟嗔恨是不可能在意识里面同时出现的。贪得到的时候,他一定是快乐的;“嗔”是一种愤怒的心态,这两个东西不可能在意识里同时出现。那么,身的痛苦和心的快乐(身的痛苦实际上也是由心了知的),这两个是不是可以同时存在呢?可以同时存在。但是遇到老朋友的时候,这是心的快乐;而被拍打的痛苦是身识的痛苦。有时候是身识快乐,而心里痛苦,比如按摩的时候被人骂了。我们要把它们分开。
当然这两个有时候会互相取代的。比如说我见到老朋友太快乐了,我就忽略身体的痛苦。或者是我去被按摩的时候被人骂了,但是骂的程度不大,一下就把它忘记了。因为按摩太快乐了,就把它忘记了。我们经常说:“你是不是很痛苦?带你出去按摩一下。”其实就是搞这种手段。
我们要记住,我们现在学的这个“乐”主要指的是心的快乐。因为如果你要去破它,你一定要掌握所破。你如果不把它弄清楚,你去破身体的这种乐,实际上破的是色境,并没有破到受蕴。所以一定要掌握所破。我把它讲得那么详细,原因就是这个。
那么我们怎么去破这个“受”呢?其实这个“受”是最难破的,很多人就贪这个东西。其实我们真的喜欢人民币吗?不喜欢人民币的。那个小方块的东西,擦鼻涕都不行,它根本就没什么用。但是为什么我们会贪它呢?因为它能买来很多物质,甚至有可能会买来感情。虽然那个有点假,但是假呀假呀就变成真的,这也有可能的,很多人会这么想的。
我们喜欢它,是因为它能买来很多东西,这些东西能够带来我们快乐。所以我们喜欢钱,最终会发现喜欢的是自己的快乐。如果这个东西不能带来我们快乐,绝对扔掉它!道理很简单,把你扔到一个荒岛上,给你一百亿美金,然后一颗粮食都不给你。真的有这种事的,以前元朝的时候,蒙古人很厉害的,一路灭国无数。遇到每一个国家,都把它毁灭掉。然后他们到了伊斯兰教的一个国家,他们的国王叫哈里发。蒙古人把他们的国家攻占了以后,发现他们有很多珠宝。这些蒙古人就不理解了:“怎么这么笨啊,你怎么不把这些珠宝拿来分给这些将士,让他们替你卖命呢?”结果蒙古人把哈里发活抓了,然后就强行把他关到一个珠宝房里面,把他饿死了,这是个真实的事情。我想这个国王哈利发平常一定很喜欢珠宝,但是被关禁的时候,他一定不喜欢它,他会发现这一大堆珠宝还没有一个馒头管用。
所以说我们真正贪的就是这种乐受,我们所讨厌的就是和乐受相反的苦受。对乐受的不息的欲求,就构成了贪。为了防止苦受,我们绞尽脑汁拼命去挣钱,拼命去设计一些保护自己的东西。我们犯了戒的时候,纠结得不得了,实际上是害怕自己受苦而已。这个时候,心完全放在自己身上,众生怎么样与我无关。菩提心?骗人的!很多人都是如此。这样敢做,那样不敢做,其实他真的是为了众生的解脱吗?如果真的为了众生的解脱,他也肯定会很好地守戒,但是他不会在意这些东西,他会很在意其他的生命。他很在意其他的生命是否真正地能够获得究竟的或者暂时的安乐。如果有能力给众生带来究竟的安乐,他就会努力去做这个事;实在没有的话,暂时的他也要去做,所以我们很多人去放生。但是我们往往不会如此。
对苦受的极度的不愿意,就导致了“嗔”。在无记里面,我们会有些放逸,比如睡觉、过闲日子,但是实际上它也是一种缓缓的苦受。无记久了,也是不行的,很快你就会出现真正的苦受——孤独,孤独是我执的最佳伙伴,特别是去闭关的。我第一年去炉霍闭关,刚刚去到一看,觉得这个地方太美了,生活九年、十年也没问题。山林、溪水、红色的小关房、在那里打坐……想得很美好。第一个月确实是这样的(当然,第一个月的前十天还不是这样的,因为要跟锅碗瓢盆“打架”——煮饭);到第二个月快结束的时候,就开始想了:啊,广州的汽车真是太美了(去之前非常讨厌汽车的)!两个月没有电话打呀!这个时候我才知道原来不是那么简单,我又犯了一次“跳蹦极”的错误,所以说人的孤独感是挺吓人的。
后来齐美仁真堪布告诉我,一般需要半年才能解决。就是你一直这么闭关下去,半年就解决了。前期两三个月的时候,仇人都变得非常的可爱,因为没人跟你说话,什么都没有。晚上清风雅静的时候,听见狼叫的声音,有时候甚至想:你就出来嘛,有个事干也好!这个是真实的心态。后来没有办法,就只能强行入定,在定中消除这些东西。
一个多月以后,强烈的孤独感就翻出来了。很多人说“我不怕孤独”,那是假的。真的把你弄过去,你就知道厉害了。因为我们的相续里面隐藏了很多很多可怕的东西,我们自己不知道而已。它隐藏了,如果它永不出现,那就等于没隐藏。但是“隐藏”的意思就是它随时可能出来咬你一口——暗藏的阶级敌人,所以说我们一定要把它揪出来,消灭掉它,这样才行。
“夺”的意思就是“破”,我们要去破这三种受。这个“受”主要是自己的感受,不是夺人、夺境,完全是自己的相续。前面的夺色境可以分人和境,而这里完全只是自己的感受。那怎么去破呢?前面我们通过夺色境的方式,已经生起了“现起的这些色境都是空性”的有境智慧(明知)。它是带有破坏性的有境智慧。记住,我们这个时候的明知,不是证悟了的那种无住的、完全没有目的的明知。它是有个目的的,它是有外境出来就去破。如果从究竟层面讲,这也是一种执著,它是带有破坏性质的。
产生这种执著的目的,是要破坏我们另一种执著,它用空性的执著去破掉实有的执著。这种明知一生出来,就觉得这些外境是虚假的。很多人会认为这是证悟了,自续派就是这样的。因为这种状况产生了以后,无论遇到什么外境,我都不太在意,我很自在、很舒坦。会造成这种状态。
所以自续派的下自续里面,它认为如梦如幻就是胜义(在《前行备忘录》里面,阿琼仁波切就讲过)。下自续认为如梦如幻就是胜义,而上自续说外境要消失。消失了,它又堕到一个“无”的状态里面。这是自续的一个分类。它为什么这么分?他们不是乱想的,做这些分类的都是佛教里面的大德,肯定不会随便乱说的,不同的分类一定会有相应的境界。
而且这种如梦如幻的有境智慧会把我们的受、想、行、识都如梦如幻掉。他不太受这些外境左右的时候,从某种程度上,它可以称为是一种很轻微的解脱,甚至是一种很深的解脱。如果他把沉重这种执著破掉了,他就能飞起来。把火和手的实有性破坏了,他就可以不怕火烧。但是它还不是证悟,也许证悟的人反而不行。因为他在单空里面会形成禅定,然后这些功德就出来了。但是它就是单空,它还是没有认识本性,而且如果没有菩提心就会很危险。所以法王如意宝说:如果没有菩提心,哪怕他能飞天入地,进出悬崖完全不受阻碍,他还是个魔。
但是如果证悟了空性,虽然他可能没有这些功德,但不能否定他已经证悟了。第一,证悟了本性以后,他可以在法性中阴的时候一下就成为佛陀;
第二,证悟了大空性的人,他是不可能没有菩提心的,因为他完全忘记自我。
这些大德们不会用神通来判定你的境界,他就告诉你要去看两个东西:如果你觉得自己证悟了,你是不是对三宝的恭敬心变得非常的强烈;还有,对众生的悲心是不是也很强烈。用这两个标准去判断,因为证悟了那个东西的最明显的作用就是这两个。他心里很自在,他知道自己会解脱,因此他对三宝的感恩非常的真切。特别是对众生的悲心,他绝对不会觉得“我怎么样,你怎么样”。而且如果达到很深的程度,我以前看到经论上说,菩萨为了一个众生的解脱,宁愿跳进地狱里面很多劫(《入行论》里面好像有讲过)。
为了一个众生的解脱,他就宁愿自己投身下地狱。我开始怀疑这个是夸张性的、渲染性的说法,但后来发现如果是修这个东西的话,它真的是会如此。他根本就不在意,他没有自己,而且他也不认为地狱就是我们所认为的那么苦。地狱也是法性,他会失去天堂和地狱的选择。他不是完全靠那种如梦如幻的感受,他连如梦如幻的现起都消灭掉了。所以说它们是有很大差别的,真的是咫尺天涯。
但是,想要达到最后那一步,你必须要先修单空,因为只有单空才能够把这些很粗大的执著消灭掉。所以说单空是带有破坏性的,学中观就是去“破”,老是说“破”。在道理上把人我、法我破掉,叫做“理所破”;在修行中去破掉就叫做“道所破”,道所破就是要破掉我们的执著。虽然我们可以在概念中明白一切都是空性的,但是执著不承认的,我们要把执著也破掉。
在色境上建立了这种“破”的有境智慧,这个时候就体现为“照”。昨天说的,照见色蕴皆“单空”,还没有空性。这种有境智慧建立了以后,那就好办了。当我们生起快乐或痛苦的感受的时候,我们就要把这种“照”的智慧拿过来去照这种感受。这个时候都是反观内照,不存在内外的问题。
这是直接破受,还有一种是破引起受的对境。你会说,破引起受的对境,它往往又变成破色境了。但也不一定,因为你有时候会认为是对方的心伤害了你。我们会经常这样:“你说这个没什么,但是你是什么心,你说你是什么心?”特别是两夫妻吵架,说的“心”往往就是情绪。
我们破引起受的对境,不管是什么样的对境,它也是虚假的。比如一个人打你,你可以从色开始分析到心。“打”是真实的吗?棒子是假的,拿棒子的那个手也是假的。“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身体也是假的,那是头“水牛”。那么导致这个身体动的心(意识)是真的吗?它也不是真的,它会断的。他为什么要打呢?因为打了我,他觉得快乐,他也是被受蕴左右,所以原谅他。你还可以继续分析下去,造成这个受蕴的是什么呢?哦,原来是他的阿赖耶识有习气种子,我曾经得罪过他,他现在打回来。那么导致这个阿赖耶识的是什么呢?哦,是法性!哦,搞了半天,原来是佛陀在加持我!皆大欢喜,这是分析对境。
然后,自己的受产生快乐的时候,你马上就把对色境产生的破的有境智慧拉回来,去返照那个快乐。你去看它,一返照,因为有这种空的有境智慧,那些感受马上就烟消云散。这个是直接的照,“照见受蕴皆空”的方法。
你还可以去分析,其实受蕴很好分析的。你去找受蕴,你说我快乐,快乐在哪里?身的快乐,我还找得到。比如你抚摸我这里,我会觉得快乐在这里。但是心的快乐在哪里?你最多说心开,这里有点舒服。但是你找到的好像全是骨头和肉,你要找的快乐在哪里?你不可能找到的,它是典型的现而无实。
(听众:我有笑容。)
笑容是人家看见的。你自己快乐的时候,你看得到你的笑容吗?你只是觉得这里有点挤而已,这是一种触受。没把触受和心受分开。
(听众:我感觉很温暖啊。)
温暖只是一个词汇,是心导致的那种舒服感,你把它叫作“温暖”。
(听众:舒服呢?)
舒服就是乐受嘛。不要背那些词汇,搞得那么复杂。“温暖”也好,“开心”也好,实际上就是一种乐受。那么乐受到底是什么?刚刚开始的时候,虽然我们不能用色境中训练出来的那种破的照见智慧照见它,但是我们可以去分析它。它到底是啥?快乐的时候,它到底是个什么玩意?
它会消失,这通过分析就可以知道了。我们要去找它在哪里,这才是重要的。它在哪里生起的?它消失了以后,消失在哪里?它没有消失,正在让我们快乐的时候,它在哪里?想一想,在身体里面吗?好象不是吧,身体是个色法。在虚空里面吗?没有吧?快乐只是一种念头,它的本体是念头而已,或者是念头的堆积,很快乐的一种心态。菩萨的心就是这样的,好欢喜啊,看到众生解脱了。它在哪里?
这就是对受蕴的一种分析。你分析下去,会发现它没有,真的没有。但是它又在作用,是不是现而无实啊?原来它在作用的时候,它就在那里!很简单。
当你去说“它在哪里”的时候,实际上你已经在进行错误的分析了。你已经首先认定了“有个那里”,然后要把它安到那里去,你已经承认空间了。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道理啊?如果你说它一定要在哪里,那么你已经建立空间了。当你发现它不在那里的时候,实际上连时间空间都不成立的,起码会不存在空间。它不在哪里嘛,它不在某个空间里面出现。
分析受蕴就是这样分析的。它不在这里,又不在那里,它在哪里啊?你说在我的心里,心在哪里啊?
(听众:在心脏里面。)
那就是在胸腔里面,它只是造成了这里舒服而已,不能说它就在这里。如果它在这里,那你的意思就是说那些中阴的人就没有快乐了。有些修行人会出体,出体的人也会有快乐。所以不会在这里的,只是它起作用的时候,会导致这个地方挺舒服,很纠结的时候也是这个地方很不舒服。
人想多了脑袋会不舒服,纠结多了心脏会不舒服的。快乐的时候叫“开心”,不叫“开脑”。想得很通顺的时候,“这个人脑袋挺发达”,不会说“他的心很发达”。这个人很好的话,会说他“心好”;这人很聪明的时候,会说他“脑袋好”。
其实我们还是很聪明,知道一些这方面的道理。这里思维是用乐轮,如果这里的气脉运行得快,他就会很聪明。心开的时候,这里脉结打开,从密宗的角度来说,人会变得很开朗、很善良。
这是一种观察的方式,还有一种就是直接照见的方式。但是直接照见这种方式有一个问题,就是会一下就把它照没了,实际上是一种定把它消失了。因为你通过对色境的训练,可能会形成一种定。但如果不是定,而是真正的智慧,它不会如此。他会发现它是在快乐,它可以不消失,但你的心确实觉得它是虚幻的。你建立了它是虚幻的话,也就是即使它消失,你也不会因此而纠结了(快乐在消失的时候,我们一般会有爱别离苦)。
而且你也不会为了追求快乐,就拼命在外境上寻找。我们的快乐很多时候都是靠外境生起,我们把色境破了以后,在很大程度上这种执著已经消失很多。色境破了以后,我们会生起禅定的快乐。你看他们那些学四夺的人,好多时候上坐了就不愿意下来,实际上是因为这里面有禅定的乐受。当然,如果他是厉害一点的,他就会用这种智慧,他连乐受也认为是虚幻的。不然的话,你就是贪执乐境,如果没有证悟,最好的结局就是欲界天,所以说我们要去“照见受蕴皆空。”只说到乐受就行了,痛苦也是一样的。但是我们在对痛苦进行照见和分析的时候,一定要它不能够太痛苦。太痛苦了,也不行的,特别是力量不够的时候,他一定会跟着跑。太快乐也不行,说老实话,人有时候会笑死的。开心得不得了,完全忘记修行。但是如果你养成返照的习惯,一快乐的时候,马上就回来了;一痛苦,也马上就回来了。像索达吉堪布讲的:太快乐的时候,你不要太过得意忘形;失败的时候,也不要灰心丧气。
怎么去完成这个事情呢?返照乐受和返照苦受,觉得它虚幻不实。这就没有“夺人夺境”了,如果你要硬夺的话,它全都是夺人,夺自己的感受。“夺”就是去分析和照见,感受它是虚假的、梦幻的,然后养成习惯,你会发现自己变得很镇定。
但是它也有个误区,就是容易堕入一种象冰窟一样的定,叫“冷水泡石头”。没有菩提心的人去修单空,其实很危险。他什么反应都没有了,变得很冷很冷,整天都坐在那里,可以坐很长时间。这是一个危险。所以说一般修单空的,一定要强行让他去修菩提心,作为一个补充。因为它不是完全心无所住的那种法性。法性不会如此,但单空会如此。单空有时候会形成一些状态,禅宗里面的“冷水泡石头、枯木禅”就是如此。这种人很定、很温柔,坐在那里不出声。但是你要是伤害到他,人家说凡夫俗子的愤怒也就是很小一点的愤怒,这些隐士遁士的愤怒就非常吓人。而且他有功德,愤怒起来足以伤人的,所以说修单空的肯定要修菩提心,大家记住。
特别是受蕴,他把它夺空了以后,他始终处在一种受里面。有可能是堕入无记定,既不快乐,也不痛苦。那么怎么去破无记定呢?破无记定很简单,但你的心不为众生痛苦的时候,你就肯定是堕入无记定。就是可以定得很深、很深、很深,当你的心不在众生的解脱上面,认为众生和自己没关系,那就肯定是堕入无记定,所以说无论如何你都要修菩提心。
修到那时候,他没有快乐,也没有悲伤,心很安宁、很平静。但是他对其他众生的安乐和痛苦也很安宁、很平静,连虚假的马尿都流不出来。真的如此,他一个人坐在那里,完全很定。这种定是修行出了问题,所以一定要赶紧去补充菩提心。这种人会导致一个团体环境很冷、很僵硬。所以说要很小心这个东西。
虽然我们在这里说“小心、小心”,但是有几个人修到那个程度?还没成名就防记者,但是没办法,说到这里了,顺便就说这个问题,但真的会有这种现象出现。
受蕴就是这样破的,然后我们说破想蕴。“想”就是意识,意识有两个层面:五俱意识和独头意识。五俱意识是什么呢?我第一刹那,还没有思维的时候,让五根的对境很清晰地现起来的这个意识叫做五俱意识。和眼识相应的叫眼俱意识,和耳识相应的叫耳俱意识,和鼻识相应的叫鼻俱意识。如果五俱意识没有搭上去,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比如当我在很认真地看一个东西,你在我旁边说话,我只知道你在咿咿呀呀地说,但不知道你说什么,这就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就是比如我在打电话,全部注意力在听觉上,虽然眼睛也看着电视,也看到一些影象,但是看不清楚。打坐的时候,有时候五俱意识都会停下来,所以周围的环境会模糊,身体的觉受也会模糊。但是你一凝神,实际上就是五俱意识上去了,它马上开始清晰,这是五俱意识。
我们不破这个,因为这跟色境有关系,色境一破,它自然就没有了。我们要破的是独头意识,就是思维这部份。思维怎么去破?从概念上是很好破的,我们先说概念上怎么破。(读书的,没办法,我只好拿你出头,我找不到其他人。这位师兄你说,思维怎么破?先从概念上破。)
(听众:停止思维。)
停止思维,一棒打下去就解决了。思维就是心嘛,思维一定要有时间,把时间分空了,它就是虚幻的,没有一个实有的思维。其实它跟感受是一样的。我们在想的时候,去观察它,也找不到它在哪里的。你只能说在脑袋里面想,实际上脑袋里有你想的那些东西吗?“想”一般有两种表达方式:一种是用语言来想,一种是用画面或音乐来想。你在里面找得到这些东西吗?你只知道里面在动而已,那个动实际上是气脉在运转,但是想的那些内容完全不在里面。
在概念上分析,因为思维一定需要时间的,时间是虚幻的,那么作为和时间相应的这些东西也是虚幻的。这是从概念上去分析,但是修行就不用这样了,修行很简单。她说对了,只是不敢肯定,就是停止它!怎么停止它呢?就是禅定,我们做的就是这个事。明天就是第七天了,这五六天来,我们做的就是这个事,我们要去停止它。
思维很容易起来,我们会认为它最没有用,同时它又最有用。我们为什么认为它没有用呢?因为我们经常说思维的茶不能解渴,思维的饭不能让自己饱,思维的衣服不能让自己保暖。但是思维它又非常的有用,因为人类最厉害的就是思维的力量。其实我们五根的力量很差,有时候连狗都比不过。我们的鼻识比得过狗吗?我们的眼识比狗强,我们有颜色,狗没有,但我们比不过老鹰啊。我们身根的力量比得过大象、老虎这些吗?你跟它打打看!我在山上闭关,听到那些狼嗷嗷嗷叫,顿时发现菩提心没有了,空性也不见了!但是我们意根的力量很强,这成就了人类在这个世界上是最厉害的,所有的动物都干不过我们。
我们最强的就是意识,因为它力量大,它可以让我们制造邪见,同时也可以让我们制造正见。但是我们在修行的时候,我们去证悟的时候,我们要用直接的心去证悟。它老是在那里折腾,不管它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它都是错误的。因为我喝茶的时候确实不需要想,我喝下去就可以了。
(听众:但是你先要有喝茶的想法。)
所以你要闻思,但现在是说修行嘛。闻思就是利用思维这个方面,但是在修的时候就要停下去,要禅定。当然,在感受的时候,还要用到它。因为感受是反复思维的结果,它也可以说是很细的一种思维。这是什么意思呢?比如有人说这个杨医生很好,这是一个概念,然后我就反复去想很多“你很好”的理由,你也表现了很多很好的东西。然后我一看到你,不用想,就觉得你很好。“你很好”这三个字都还没有出现,我的笑容就出来了,然后就觉得你可以信任,可以说话,这类感觉就出来了。
就是说通过长期的思维熏习,它会带来相应的结果。我们训练这些见解也是一样,长期思维一些见解,它会带来相应的结果。比如天天说因果,它就会带来你比较重视因果,太恶劣的事你不敢做。虽然说我们佛教徒的整体素质好象不怎么高,但是我们在相信因果方面绝对比世间人的总体素质要高一点。比较粗大的罪业,我们都不敢做,比如杀人、杀动物。和别人吃饭的时候,我们一般都说:“不点杀,坚决不点杀,但是这个汤可以喝”,变态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两个共同杀了人,你吃他的肉,我喝他的汤,然后那个人要报仇的时候,你说:“他吃肉的,你找他报仇;我喝汤的,没我事。”到时候看看有没有事,人都是喜欢自欺欺人。
那么意识怎么去破呢?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意识去破意识。知道这个是意识,去思维它,实际上找不到它在哪里。它就是心的一种作用,它本身是不可能实有的。但是我们真正要破的是什么呢?是我们被长期训练出来的那种意识的作用的推动。这句话怎么理解呢?就是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和不由自主地纠结。对于纠结,当然比较容易解决,这已经是心态层面了。但是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很多时候做不到,很头疼。失眠的人对这个最有体会了。修禅定的时候我们就会知道,我们根本就控制不住念头,我们要破的是这个东西。
破这个“想”,你没有其它办法,你只能去做,这最麻烦了。你首先要通过禅定把意识停下来,在停下来之前,当然你首先得有见解。然后通过这些见解贯穿到相续,去改变其他的识,转识成智。意识转了以后就是所谓的妙观察,末那转了就是平等性,前五识转化了就是成所作,阿赖耶识转化了叫做大圆镜,四个智的转化。但是如果你连意识都控制不住,整天想过来想过去,其他识是不会转的,没有机会给你转。当然,你可以通过长期地积累资粮,也可以部分得到转化。但是若要彻底转化,一定要在禅定中运用正确的见解让它转化,这就是所谓的瑜伽。唯识这一派称为瑜伽行,原因就是如此。
首先有了正确的见解,然后还要把建立正确见解的思维停下来。典型的忘恩负义,利用别人一时,到时候又不要人家了,停下来,然后去改变这些东西。但是我们的念头停不下来,东想西想的。而且有些念头冒出来,连自己都觉得可怕。特别是会反观自己的时候,“啊,怎么会有这样的念头呢?我不是这样卑鄙的嘛。”其实你就是这样卑鄙的,你不知道而已!所以要反复地通过返照来观察自己,然后去做。
这是修行的第一步,不然其他的根识很难改变。为什么所有的这些神通都是要在禅定以后才会有呢?禅定实际上就是把意识停下来而已。意识停下来,其他的根识就产生变化了,所以就会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等等之类的。如果你老是不停地想,座上也在想的话,那就不行了。所以我们的修行首先就是练习这个,能够在长时间中把意识停下来,然后又不像我们平时把意识停下来就昏睡过去了。
这就是禅定,它所有的方法都是训练这个。随便它玩什么理论,就是要达到这个目的。你们可以去看那些书,好象《菩提道次第广论》里面也有。还有很多关于禅定的书籍,比如小乘的《俱舍论》,它们的内容都离不开这个。当然在意识静下来的时候,他有可能会去培养觉知,培养观想的能力。但是就禅定本身而言,它一定是把意识停下来。当然也有可能直接去转变意识的,比如修生圆次第,我观想金刚萨埵坐在我对面的虚空中,然后转过来坐在我头上,这是利用意识来观想。
但是我们现在讲的是要把它空掉。当我们的心彻底地宁静,意识停下来的时候,实际上这个时候就已经把它空掉了。只是我们根本就做不到。而且由于我们也没有正确的空性的见解,它现的时候也是空性,我们也不知道。我们只知道它可以空、可以没有,这是最愚蠢的单空而已。
我可以把意识停掉,而且在我相续中,我可以自主地实现它。比如我定下来,我可以不想了。如果这个样子的话,失眠症绝对没有了。禅定很深的人失眠,这是不可能的!失眠的人会完全控制不了意识,很痛苦的,而且他想的东西都是他平常最纠结的东西。因为思维一定是在我执的指挥之下,而我执最揪心的东西,那上面产生的思维最多。你一定不会去想跟你完全无关的东西,你想的要么是你最喜欢的东西,要么是你最害怕的东西。而最喜欢和最害怕的都跟我执有关系。
所以我们要去训练把意识停下来,真实的破就是这样做。其实我们从来都没有相信意识是真的。谁有相信意识是真的?如果你相信意识是真的,那对不起,你想点人民币出来,我特别需要这个东西。人民币没有,别墅也可以。我们从来都是觉得想的东西是假的,一定要五根识现出来的东西,我们才觉得是真的。
我们真正要去破的是什么?就是要破坏它对我们的作用,它对我们的这种不良的作用。它老是导致我们的念头停不下来,让我们的相续不能清净。就是破坏它的这个作用。那么方法就是禅定。
这是想,然后是行。行就是行蕴,行蕴就是意识长期堆积的一种结果,就是心态。它会反过来导致意识围着它转。唯识里面讲,心所有五十一个,《俱舍论》里面讲的还要更多,其实总结起来就是五种心态:贪、嗔、痴、慢、疑。它会表现为各种各样的想法、感受,纠结、喜悦、仇恨、嫉妒……等等这些。
怎么去破它呢?它跟受蕴有很大的关系。比如贪心所,贪得到的话,它会带来乐受的;贪不到,马上就是苦受。嗔心所,刚刚开始一定是苦受,不舒服;但是嗔完成了,它就是乐受。当嗔的时候,我把对方干掉了,很开心啊。所以说它跟受有直接的关系。
“慢”是什么呢?“慢”的时候,它一般是一种快乐。他建立了“自我”,和建立了一个“你”,他比你厉害的时候,自我得到证实的时候——舒服!“你看,我多高,你很低……”然后对方要是比他高的时候,嫉妒就开始出来了。
贪、嗔、痴、慢、疑,有时候加上嫉妒,一共六个。“贪嗔痴慢疑”的基础就是“痴”,不明白。它一方面是不明白,另一方面就是黏着不放。人家说的“情痴”、“ 书痴”,老是在一个事上,黏着它不放。不明、不轻松、不自在、不洒脱,称之为“痴”。当然最不好听的就叫做“花痴”,它也是黏着不放。
行蕴就是这些东西。(当然,有一种行叫做心不相应行,这不属于我们破的范围。)在色境上,或者在概念上就可以把它破掉。我们修行主要破的是我们内心里面反复翻滚的这些东西,这其实是我们现代人最恼火的。很多痛苦!很多不眠之夜啊!特别是到了一定年龄的时候,又害怕老,但它就是要来。又害怕孤独,害怕死了会怎么样。又后悔过去,“那年我要是把房子买了,现在已经涨了十倍了”——纠结!很多这类的事情,这是因为贪。还有很多,两个人同时学佛,“凭什么呀,他学佛学了这么短时间,居然可以学得这么厉害”,不舒服、纠结、嫉妒开始了。嗔的就很多了,有人稍稍看你的眼神不对,“他怎么这么看我啊,不会这样吧,我又不是……”我们的生活中、团体里面,到处都是这类的事。实际上就是行蕴的问题。
那么我们怎么去破它呢?当发生这些事以后,第一天说的“四夺”是最重要的。你把它培养得很成熟以后,立即把它拉回来把这些行蕴照破,它是假的、虚的,然后我们的心会慢慢地释放掉这些东西。证悟的人是这些行蕴消融于空性,而这个时候我们是行蕴消融于单空。“照见行蕴皆空”就是如此,你看见各种各样的不良心所都消失掉。
那么良心所怎么样呢?良心所,也要认为它是虚幻的,但你可以不把它消失掉。可以吗?真的可以的,那是一种智慧。如果是一种状态,那就不同了。如果它是一种真实的有境智慧,消失或不消失,你可以自己决定。如果它不是一种智慧,只是一种状态,那就对不起,好的坏的一起消失。禅定就是如此,好和不好全部消失。它可以不消失,同时你可以不受它控制,这就是空性的一个作用。这个人就会变得淡然从容,自在喜悦……一大堆的词语随便你形容。
对付行蕴就是如此。所以说首先要反反复复去串习“四夺”,这是非常重要的。你一定要产生这种有境智慧,而且要区分这是有境智慧,而不是一种禅定。安住在这种觉知的智慧中间,就叫做安住见解。我们经常说安住见解不能安住在对境上,如果安住在一个对境上,就会形成禅定。所以说修单空修得很好的时候,他不一定整天都定在里面,可能他在做事时,心里面觉得,做也好,不做也好,全都是假的。在中观里面,这叫做“耽著能境上的无实”。这个词汇有没有人读过啊?就是认为什么都是假的。但是“什么都是假的”这个执著,他放不了。一放下,如果有相应的智慧,那这个人就叫做仁波切了,他就证悟了。
照见行蕴皆空就是如此。就是反反复复去观察它,然后觉得它是虚幻的。如果有昨天讲的那些东西作为基础,它很容易就会被破掉。然后人就会舒适放松,轻松很多。我们有些人已经学佛几年了,还是这么纠结,经常问:“有没有什么窍诀帮我一下,我好纠结哦。”当你训练好了,你就不用来问了,你自己回去一打坐,它就没有了。甚至念头往回一观,它就消失。就是用单空的方法来对付。
当然还有用菩提心的方法对付的。你自己明明发愿为利众生愿成佛的,还在纠结这些——啪!一个耳光,解决了!这也可以。但是空性的方式就不是这样,他返观内照,看自己的纠结是怎么回事,他再也不会去对那个产生纠结的外境用力了。
而我们都是对那个产生纠结的外境用力,比如说钱没有了,很纠结。要解决这个纠结,所以就要拼命对外境的钱用力,甚至不惜去贪污。太孤独了,一定要去找个女朋友或者男朋友,拼命在外境上用力。
如果修单空,他不会如此,他就“照”这种感受:哦,这个是孤独、是贪、是我执……一照,身心就放松了,纠结就没有了。虽然它不是证悟空性,但它很有作用,它会让我们放弃很多很多的执著。所以一定要修单空。没听说过一个人已经证悟了,他相续里面翻滚的还是乱七八糟那些东西,而且还不受控。这样的话,你说他证悟了,这个“证悟”其实要和不要都没有关系。我们起码要慢慢达到要自在嘛!什么叫做自在?不被这些贪嗔痴慢疑的心所蹂躏,那就是自在,但我们根本就做不到。
所以这个行蕴是很重要的,“修行、修行”,说的就是这个。修行这个“行”指的就是行蕴,在汉传里面是这么理解的。藏传里面有“见、修、行、果”,行就是平常的行为,修就是座上观修,见就是我们闻思的东西。把见、修、行都做好了,自然引生自在、智慧、慈悲这种果。
行蕴就是这样的,最后一个是最精彩的——识蕴。
我要看着时间说,说多了就没时间了。今天我们把单空讲完了,明天主要是回答大家的问题。大家如果有问题,集中起来问一下。还会讲一些“四夺”夺完了的一些结果,这个结果主要用禅宗的方式来讲。因为大圆满我讲不来,而禅宗呢,因为我是学者,我读了几本书,可以讲一讲,大圆满要修证者才能讲,我不是修证者。
今天我们就把这个识蕴夺了。识蕴是个根本的东西,怎么夺呢?不问概念了,概念刚才已经说了,从时间上破。修行中怎么夺识蕴,怎么把它弄破?
(听众:停下来)
识蕴怎么停下来?你不吃饭呀,你不活了?这只是你嘴上说而已,怎么去实现它?
(听众:识蕴本来就是不存在的。)
是本来不存在呀,但怎么去认识这个“本来不存在”?我们现在是说方法,不是说结果。识蕴不存在,一读书,马上就知道了;逻辑一分析,也知道了。我们要想一个办法,让“识蕴不存在”在我们相续中得以实现。
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识”,是不是啊?如果我们连“识”都不知道,就去说识蕴是虚幻的,这是不是很“虚幻”啊?
识是什么?拿我们“人话”来说,不要拿“书话”来说。
(听众:明白、知道、照见……)
就是心的作用,不要说得那么复杂,心的作用就是一种识。心的作用就会产生了别,术语还叫作“自证分”。自证分是什么?我们举例(我已经举过好多次了),这个东西我看见它了,这是相分。能看它的能力——眼识,叫做见分。还有一个自证分,我在看它的时候,自证分就变成了见分和相分,再也找不到一个单独的自证分了。如果离开这个见分和相分,还有一个单独的自证分,那就麻烦了,那就成了两个东西了。你说我的眼识有一个其他的自证分,同时又在这里发挥作用,那是不可能的。它发挥作用的时候,就呈现为见分和相分。这个是二分说。认为这两个是一体的,就叫作一分说。读唯识的就知道了。
但是我不能说这两个东西就是自证分,如果是的话,我就不能看其他东西了。如果这两个都是自证分的话,这两个没有了,自证分就没有了。不能这样说。只能说自证分可以变成这两个,但是不能说这两个就是自证分。外境可以是心的显现,但外境不能就是心。因为我还可以转过去看他、看你嘛,这个自证分又发挥作用了。所以说,相分和见分消失了,还承认另外一分,那就叫“三分”。
为什么叫做自证分呢?它不需要其他的来证明,它自己都能证明自己,所以叫做自证分。如果把这个能力单独列出来,就叫做“证自证分”,四分说就是如此。
玄奘法师是持四分说的,我们因为是学藏传的,学因明的,因明就讲三分,所以我们一般只说到自证分。但是我们会说自证分有自清自明的能力,不须要其他的证明。比如我看见它,我就知道它,我不需要你告诉我它是这个样子的,识本身就有这种能力。
耳识就是让声音显出来的这种能力。心就是让一切显出来又回去,回去后又显出来的这种能力。最根本的识就是阿赖耶识。从心分出了眼、耳、鼻、舌、身、意,还分出来一个识叫做“我执”(末那)。很笼统地去说(我们不要太术语化、学术化),就是心有能力产生一切,一切境象由心现,这个能现能知的能力就是识。这样容易理解吧?
我们能不能把这个能力破了呢?破了会怎么样?
(听众:变成植物人。)
植物人?植物人也有识的,植物人的血液还在循环,心脏还在跳,那也是心识的活动。
(听众:他不明白。)
“不明白”只是没意识了,而且说不定还有意识,只是他没办法支配其他识反应。比如人死了以后,有时候还有意识,但是因为地火水风毁灭到一定的程度,他没办法表达了。脸青了,嘴唇完全发白,身体也开始完全动不了。你去碰他,他很疼,非常的疼,但他又说不出来。我们就认为他死了,然后就开始“搓磨”他。这会很惨的,他很容易生嗔心。所以人死了以后是不准动的,有的甚至要很长时间不准动。但我们不是如此,我们现在的医学很害人,人死了以后,马上就把人家送到冰库去冰起来。其实根本就没死透。死透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所有的热力全部离开了,身上完全没有热,热气全部走光了。不然那个热气从哪里来的?它一定是识产生出来的,说明他还有心识。
我们的医学对死亡的判断标准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以呼吸停止为标准。后来发现呼吸停了几十分钟还可以救活,它就不敢这样说了。然后就以心脏停止为标准。但后来发现心脏停了,用心脏起搏器还可以把人救醒,所以心跳停止也不能成为标准。最后就以脑电波消失作为死亡的标准,其实脑电波消失也不是真正的死亡,一定要热气完全消失才能作为标准。
所以家里面如果有老人的话,千万要小心,那个时候才是真正的孝敬。临死的时候送他一把,起码投生到好一点的地方。如果平常做得很好,临死的时候却把他推下去了,那是非常害人的。老人走了,要请出家人念经,要给他做一些助念活动,等等之类的。那是真正的孝敬,那个时候最关键,送他一把。有时候稍稍一个缘起不注意,有可能就是地狱,也有可能是善道。
送到冰库里面去,他马上就很希望热,如果这是相续不清净的人,他有很多地狱的柴火(种了很多恶业),想热的念头就是点火的火焰。轰一下,马上就是烈火地狱。还有甚至直接送到锅炉里面烧掉的,这时候他就希望凉,那么他的恶业就是寒冰,他的念头就是打开寒冰门的钥匙。所以说我们要非常地小心。
关于识的作用,如果把它弄透了,我们就会明白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生命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说唯识非常重要。但是因为它太复杂,学起来很麻烦,有兴趣的可以去学一学,没有兴趣的不学也可以。学中观,我们就可以证悟。
把这一切夺完了以后,会得到一个结果,就是一切境象由心现,什么都是假的。它之所以产生出来,就是因为心识。心识就是一种作用,那么作用的本体是什么呢?如果从缘起上说,可以是自证分;从空性上说,自证分是假的,这种作用是假的。我们以前说,作用的对境是假的;色、受、想、行全部都是心的作用的对境,都是假的。现在要说它的作用本身就是假的!这个怎么去破啊?
这个一破厉害了,就是大圆满了。但是我们也可以在单空的层面去破。我们前几天讲“心不在这里,心不在那里……”,我们说的“心”是万法显现的根本,就是“总集”。心在哪里?找不到——哦,证悟了!这不是我讲的,在慈诚罗珠堪布的《慧灯之光·修心七要》里面就讲这些,《慧灯之光·四法印》里面也讲这些,实际上讲的就是初步的大圆满。你如果去找一些大德给你讲大圆满,他也只讲这一点,讲得很粗略(当然讲很深细的窍诀的也有)。
那么我们怎么办呢?我们真的这么去干吗?如果你真的能够证悟,这么去干也可以。但我们起码可以首先把色、受、想、行这四个东西确定为都是心的作用,如果前面的四个破得好,我们一定会觉得它就是心识。然后我们的心就开始忽略它的作用,回去返照这个总的能力,这实际上就是观心。这个时候就不是观念头了,念头只是心的作用,我们要去观造成念头、造成情绪、造成快乐痛苦的感受、造成这些外境的根本是什么。我们虽然知道它是心,但是它是什么?我们当然知道它是明空双运的,但这只是概念。我们起码要让心知道这个作用是没有来处的,也没有去处,没有住处。那么这要怎么去知道呢?
在中观这个层面,怎么办呢?我们安定下来,不能用概念去找,用概念去找就是“贼喊捉贼”,因为它本身就是心的作用。我们静下来的时候,我们会体会到心是什么。首先要做到这一步,然后我们可以稍微回观一下,就不再往外走了,往自己这里观一下,去看这个作用到底是不是一个可以找得到的东西。就这么去看就行了!
这个时候就不能够用意识去找,而是直接用觉知去找。我们刚才不是说了吗,那个觉知出来,可以觉知到什么东西都是假的。我们已经确定它都是假的了,现在我们返回来去看这个觉知是真的还是假的。就去找这个东西,这是以心观心。当然这里面有很多很多的窍诀,你们得去找堪布。怎么去找到它,把它确定,把它抓牢实,就是所谓的证悟,没有其它了。
那么这个心的单空的层面是什么呢?心没有单空的,心一空就是全空。为什么呢?因为心的对境才有单空,心本身是没有单空的。当然我们可以去想象单空,这可以算是单空,但实际上只是在意识层面上的想象。
那我们怎么去体会这个东西呢?只有返照,拼命这么返照,到这个程度就可以。因为这在堪布的《慧灯之光》里面有,所以我敢讲。再往上说,就不行了,我讲不来了。
好,识就是这么夺的。
我们这次录下来的碟能不能发,我要考虑一下,一般来讲是不给的。大家听了就算了,就当我们搞交流,这个交流的不一定是正确的。有缘,我们听了这次就行了,等堪布他老人家大幅度地讲完这些以后,我们再对这些东西进行详细的交流。怎么返照,怎么修……到时我们再来说这些细节,现在就只能说成这样。
我们不能靠意识,要靠心自己去找它,这就是真正的观心。这个时候已经不是去观念头,也不是去观情绪了。观念头是在意识的层面,观情绪是在行蕴的层面。首先要确定造成这些东西的本质是什么,这叫做真实的“以心观心”。如果观得很踏实、观得很彻底的话,就是证悟,没有什么其他的证悟。一点都不玄,你们在很多书上也可以看到这些东西。
当然在这个观的过程,有很多很多的窍诀,但那是属于大圆满的东西,我根本就不会。只能说到这个样子了,识就是这么夺的。
关于这个自证分,它是实有或不实有,它是什么样子的?不同的见解就造成了很多的派别。认为这个心的能力(自证分)实有——随理唯识;觉得它是空性的——应成派;觉得它是光明的——大手印;觉得又是光明的,又是空性的,而且是双运的、一味一体的,就是大圆满。所有的经论都瞄准那个地方开刀。因为佛教的任何一个宗派都一定要承认心是一切的根本,然后关于它是什么样的,就形成了派别。
我们说随理唯识承认自证分实有,但是唯识里面从来不承认这个说法。因为它没有搞清楚,所以我们去破它,说它的观点里面实际上含有“自证分实有”的意思。然后说自证分是空性的,就是中观。说根本的那个自证分是光明的,而且和空性也不相违,这是大手印。
但是我们在光明这个层面不用去破它,如果破了的话,坛城这些也没有了,道地都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大手印的“破”跟我们中观说的“破”,还有一些很细微的区别,因为它用了唯识的见解。随理唯识说的“无”就是没有;而中观说“无”的时候,它可以现而不实。它们有一些很细微的差别,如果学经论的,我们可以去研究这些东西(但如果现在说这些东西,到明天早上都解释不完)。
认为它是光明的,就是他空中观,或者叫大手印的修法。认为自证分明空双运,就是大圆满。整个佛法全部都是在里面套。有多复杂啊?没多复杂。所以说我们对这些经论,不用去读那么多,掌握一些窍诀也可以修行。当然这种说法,书上也没有,但是不会错。大家记住,绝对不会错。不要搞得我整天要去翻书,引经据典,搞得我很累。我现在看书的能力急剧减弱,记不住了,人老了。
识就是这么破的。这么一系列地破下来,就会造成“观自在菩萨,行不深不浅的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单空”,就会如此。但是如果最后的这个识蕴真的空了,它就不是单空了,那就变成“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因为一切的根本就是识,识一空,就没有了。
当然这个识一定要成为心,成为一种根本的识。所以说在大圆满里面,你要去认知阿赖耶识跟法性的区别。实际上就是要照见它也是空的,要搞清楚阿赖耶识和法性是什么样的区别。这还不能叫“区分有寂”,“区分有寂”比它还要粗大一点。区分阿赖耶识和法性,是大圆满里面很细微的一种区分,那就是所谓的大圆满窍诀。如果你真的修到这个阶段的时候,就要去找上师他们。
四夺的最有力的部分,就是夺色蕴和行蕴。我们须要通过禅定去消灭想蕴吗?实际上你去夺色蕴和行蕴的时候,想(思维)自然就没有了。由观入止,有了止,这个想就会被控制。
这些全部是真实修行得出来的东西。虽然好象书本上没有这些,但你照这么做,肯定没错。我要乱说的话,那个锅等着我!不会错的,大家照着这么去做。如果是觉得接受不了,或者怎么样的,没关系,但是暂时绝对不能诽谤。等你们确定了我是个魔鬼以后,再来诽谤,没确定之前暂时还是不要。万一不是呢?何必呢?别搞得这么严重,因为我们都是交流,我没有传过法。
好了,这个四夺,我们用两天的时间把它讲完了。明天我们就来讲一下修行的结果和中间的一些过程,大家如果有疑问也可以提出来。明天可能是最精彩的,有一些稀奇古怪的事。因为用禅宗的方式(显宗的方式),什么都可以说,而大圆满的戒律要求坚决不能说。我刚才有没有犯规,我自己都不知道,但是我觉得应该没犯规,慈诚罗珠堪布好象讲过,因为这些好象在《慧灯之光》上面有。(听众答:有的)那就没有关系了,大家看了《慧灯之光》,我们交流的嘛。
如果有什么问题,大家提出来。没有的话,我们就回向。
问答:
问:师兄刚刚讲了用单空的方法对治行蕴,但是我们一般学的是按照发菩提心的方法去细细思维,比如说我们嫉妒的时候……
答:我知道,那是用菩提心的方法,我也讲过嘛。
问:两种方法可以同时用吗?
答:可以同时用。如果你觉得单空更有力量,你就用单空。只要把它干掉,不管是用枪也好,用刀也好,干掉了它就完事了。但是如果你要证悟空性,用单空比较好。如果你要培养自己的菩提心,那就用菩提心。两个都可以。
菩提心是缘起的方式,它可以增加很大的功德,让自己的悲心很盛。而单空,利用它可以消灭各种各样的执著。其实单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压制;真正的化解贪嗔痴慢疑,把五毒变成五甘露的,只有大空性。它根本不会去破,蛇结自解,法性游舞,非常高妙,但这个前提是你要开悟。你要开悟的话,单空就容易造成开悟。
还有没有什么问题?如果没有,时间到了,我们回向。
索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泥波扎南潘协将(催伏一切过患故)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涌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苦海诸有情)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2011年五一禅七第5天——四夺的修法(一)
- 中观四夺的修法第1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