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已经是倒数第二天的课程了,我们还是很有进展的,现在已经学了四页,剩下还有两天的时间,我会尽量加快速度,但加快速度也没多大的意思。其实整篇《顿悟入道要门论》讲的都是一个——“顿悟”:马上明白本性,单刀直入、圣凡情尽,不经过很多曲折一下进去。而且前后讲的都是一样,只不过有的讲得深,有的讲得浅,有的从这个角度去讲,有的从那个角度去讲。
由于末世的每个众生不都是马上去入道的根器,即使在古代,大部分人也是靠渐修而来,只是在明白的那一段时间或者那一瞬间称之为“顿悟”。更何况我们现在的末世众生基本上都不具备这样的根器,所以我们讲这部论典的时候,会把渐修和顿悟汇集到一起来讲,这样的速度就会拉得很慢。
说老实话,对于顿悟来说,我们现在讲的东西,在禅宗里面叫做“葛藤”:扯淡的意思。像葛藤一样搅在一起,说过去、说过来、东说、西说,这有什么意思呢?如果你真的明了,就真的什么都不用说;如果你不明白的话,怎么说都等于零。最后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呢?不说!实际上,不说也不行,所以“葛藤”也得缠。
有人开玩笑说:“禅宗的‘禅’应该是‘缠’”。确实也是这样,禅宗讲究不立文字、单刀直入、当下见性。但实际上,禅宗的论典以及各宗各派的宗旨,用文字记载下来都超过了三藏十二部,实在是太多了!所以它对我们中华文化的影响也相当之大!
中华文化里面有三个内容占据了很大的成分——“儒、释、道”。“释”指佛家的学说,这很多时候都被一些文人用禅宗的东西去代替,所以这不立文字的宗派,反而文字非常的多。
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一下上去只要最精彩的地方,比如顿悟、开悟这些最究竟、最深奥的窍诀。其实只要人的根器一到,真的是举手投足、落叶飞花、一棒一呵,都有可能让你明白本质。
但如果一个人的根器不到,没有长期的探寻,心没有形成探求的“凝疑点”,也就是生起了“疑情”。“凝疑点”是什么呢?指一个人对这个事情已经粘着很深了、用力很深了。
禅宗里面讲,如果你参禅不生起“疑情”的话,根本就是扯淡。什么叫做生起“疑情”呢?“情”指粘着不放的意思;“疑”指参的话头。“疑情”指对这话头的明白和不明白,已经粘着到、追逐到裹在一起了。这些人看起来都是呆的,他走到哪里都在参这个,经常一坐下来就不动了。
大慧宗杲是在以前成都的昭觉寺开悟的,他的师傅是圆悟克勤禅师。当时师傅出了一些公案让他参,他吃饭的时候拿着一双黄杨木筷子,结果一参就呆住不动了,参得那种如痴如呆的地步,最后开悟了。所以产生这种“疑情”都是非常的不容易,而我们大部分哪里有这种“疑情”啊?
我们的疑情一般在股票、房地产什么时候跌什么时候涨,我的爱人是不是跟隔壁王老大有点关系……这样的疑情我们多得很!但是,有几个人能放弃一切的世法,对本质产生疑情呢?由于我们根本没走到这种程度,所以像一棒、一呵、一蒿子打到水里面的这种方式,对你就不管用。
如果还是按照这种方式去的话,就会造成刑事案件,所以没办法,只能慢慢先来铺设这些文化基础。如果你真的对生命的真相、宇宙的真相有兴趣,借此而进去,然后开始自己去学习、闻思,最后一步步地修行走到那里去。
这是一个很踏实的事,完全是一个反迷信的行为,所以大家要习惯这样慢慢来讲的方式。虽然我才讲了四页纸,今天和明天加起来最多也只能多讲两页纸,总共加起来才六页纸。后面还剩下很多的内容,但没关系,我们还有很多的禅七——生命不止、禅七无休!(众笑!)
还有一个问题,由于《顿悟入道要门论》已经传了好多代,很多文字在流传中造成了错误。昨天我们讲到的一个地方有一些错误的字,后来被一位师兄反复去查阅查到的,这在很多公开出版的书里面都是错的,具体是哪些字呢?我们翻到第四页,有个问答里面说:“得想无生无住,不得作无生无住想”,这里的“得想无生无住”应该是“证得无生无住”或者是“得证无生无住”。结果昨天我讲到这里就疙疙瘩瘩,总感觉不太对,但文字上确实这么写,幸好我没有讲错!
即便在一些公开印刷出来的书上,都是“得想”,其实也没太大的关系,因为我昨天讲的时候,意思完全是对的。所以,这里改成:“证得”和“得证”都可以,因为有些书上印的是“证得”、有的书上印的是“得证”。因为这是古籍,很多印刷者、排版者是不负责任的,如果他抄的这本书上是错的,后面大家都会跟着抄,导致公开出版的很多书中都跟着错下来了。
我们现在接着昨天的内容,继续往下学习。昨天讲到“见中不立无物”,“见”可以是眼见、耳听、身触、味尝。但这里专指“眼见”,为什么呢?因为后面会讲到声闻这些东西,所以“见中不立无物”指我们看到了这些形象,但心根本不在它的有无之上。“有”和“无”,以及去见“有”和“无”的这个能见的心,永远都是在的,这完全是三转法轮的讲法——心永远是在的,不会因为外物不见了,你的心就不见了。
昨天我还提到了一个矛盾问题,有一僧人问大随法真禅师:“山河大地毁了,‘本性’毁了没有?”禅师回答:“山河大地毁了,‘本性’也毁了。”结果这僧人认为法真禅师错了,去投子大同禅师那里阐述了这一对话,结果投子禅师向着西方礼拜说:“四川有古佛应现世间啊,这个人回答太牛了!”
那么,禅师的说法跟文中的说法表面上是冲突的,可是两种说法都是对的,他们的融通点在哪里呢?其实他们的说法并不矛盾,一个说见中有无物都没关系,如果有,我能见的心在;如果无,我能见的心也在。另一个说山河大地毁了,‘那个’也毁了。
如果我们在觉知中,很清楚的知道“这个”,你就可能开悟,或者是接近开悟了。就算是思维中生起了定解,你也可以明白两个说法完全是不矛盾的,只不过一个是二转的说法,一个是三转的说法。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修证中会有很多这样的现象,很多人会把“空性”和“光明”分开成两个东西,有的人说自己守在一个“明”上,有的人说自己守在一个“空”上。
其实都是“二”,那“空”、“明”合在一起到底是怎么样的呢?这不会是两个东西捆在一起,或者是一个东西被你想象成“空”,又或者一个东西被你想象成“明”。至于中间的要点和窍诀,你真的要去找自己的上师,因为里面分得很细,容易引起误会。
如昨天所说,这些东西分很多层面的,有的是思维层面,在逻辑上都通和懂;有的是感受层面,但这个感受层面特别的长,因为要真正去追逐它。最后就到证悟层面,可分为初步证悟和彻底透脱的差别。总之大家不要轻而易举就认为自己开悟了,而且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这样一下上去透脱的人是非常的少,所以就更加要小心!
问:“有声时,即有闻,无声时,还得闻否?”
答:“亦闻。”
有声音的时候,我们可以说“有闻”,因为有声音被听到了。那没有声音的时候,还有得闻吗?回答:“亦闻。”这跟前面说有东西在的时候谓之为“见”,没东西在的时候还见吗?前面的回答是:“见。”而这里的回答比较客气一点:“亦闻。”如果把“亦”字去掉了,就会像前面的那样:“闻。”(众笑!)
问:“有声时,从有闻?无声时,云何得闻?”
有声的时候,我们承认有闻性在;没声的时候,那闻在哪里呢?
答:“今言闻者,不论有声无声,何以故?为闻性常故。有声时即闻,无声时亦闻。”
其实,闻性常态跟见性常态是一样的,能见的能力或者能听的能力永远都在。这牵涉到我们经常说到的“耳根圆通”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寂静,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什么叫做“初于闻中,入流亡所”呢?我进去修行的时候,以闻性作为根本的修行。
比如刚刚开始以闻性作为修行的时候,我就把心放在“能闻”的认知上,但刚刚开始你是不可能搞清楚“能闻”的闻性到底是什么,如果彻底搞清楚的话,你就已经开悟了。但这里却不是的,直接放在能闻的“闻性上”,实际上就等于我们去参话头一样,虽然搞不清楚,但我头脑中和心里面却暗设了有这么一个东西。
禅宗所有的参,都是暗设了这么一个东西去参或去追,比如开悟,其实就暗设了有一个“自心本性”。但由于我们不知道“自心本性”是什么,所以我们去参它。
而“初于闻中,入流亡所”也是一样,这里暗设了一个“闻性”,然后去追它;在追的时候,慢慢慢慢就入定了。这里我说了“慢慢慢慢”四个字,但实际上好慢哦!大家记住,弄得不好的话,就一两年或者十年。但在追的时候,你真的会慢慢的入定。“亡所”是什么意思呢?指慢慢就听不到声音了;“所”指我们听到的声音。
有的人说:“不对哦,蕅益大师以及其他的大德解释‘入流’,指入了法性之流。”如果这时候入了法性之流,就已经开悟了,那后面的东西就可以不要了。如果从禅宗的修行来讲,可以说“入流亡所”是进入了真正的法性之流,但从参行的角度是根本不可能,既然是参行,就说明不是很清楚。
就像我们去参“念佛是谁”的话头,我们也好像朦朦胧胧的知道:“是自己吗?”不是自己!是自己的心吗?那心是什么呢?——我们要一直这样的参下去。然后进了定里面,就问:“是这个定里面的觉知吗?”这个觉知也好像不对。一直参到很透的时候,才有可能真正的明了,才有可能超出“世间”和“出世间”,明白万法的真相。
这个“入流亡所”也是一样的,它入到了一个“能听的能性”,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最根本的驱动力”、“万法最究竟的本质”。其实,我们认知到的是一个朦朦胧胧的东西,也不太清楚,我们概念上知道它是无形无相的、是空性、也是光明性的。但 “光明”只是一个词汇,至于是什么,根本就不知道。
然后你就在那里参和体会,这个时候你就会慢慢入定,其实这就是所谓的“单空”。当你真的入定了,声音就真的听不到了,这就叫做“亡所”。这时候就是“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动静二相清清楚楚的一直在,所有的声音完全没有了,再也感觉不到动和静,那这是不是证悟呢?不一定,有可能进入了很深的阿赖耶识。
不管你有没有明白本性是什么,但你那个“清清楚楚”一直都在,不然你就没办法再参了,你拿什么去参啊?你不能拿肌肉去参嘛?因为肌肉是变化的,你也不能把骨头、血液去参。所以你那个“清清楚楚”是一直在那里,这就叫做“闻性”。那这个“闻性”是不是证悟呢?不一定的,但不管怎样,我们可以确定这个根本的东西一定都在,所以“闻性常”是这样的意思。
原文说:“今言闻者,不论有声无声,何以故?为闻性常故。有声时即闻,无声时亦闻。”那是什么在闻呢?能够去听的“那个东西”,清清楚楚一直都在。如果“那个东西”不在,即使声音再响你也听不到了。有声音的时候,我们可以听“声”;没有声音的时候,我们可以听“无声”。那么,是谁在听声,谁在听无声呢?——这就是我们要去参的东西。
“参”是什么呢?细细地去揣摩、去体会,谓之为“参”,禅宗里面叫“禅和子”(指长期去参行最根本的驱动者)。用我们现代人的话,叫“驱动者”,实际上是“最根本的光明”,让这些现象诞生的最基础的东西。换现代的词:最基础的能量是什么?肯定不是物质。至于物质是什么,现在的科学都得不出根本的结论,也不会是上帝,那到底是什么?把它参行清楚,彻底的通达,就是所谓的“开悟”。
问:“如是闻者是谁?”
谁是听闻者呢?既然闻性常在,那听闻者到底是什么?也就是问,闻性是什么?这又问到根本上来了,其实这些话前前后后问了很多次了,说的内容都是一样的。既然要写一本《顿悟入道要门论》,那肯定要反反复复说很多,而且要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好像有联系,但对于真正走到门口的人(证悟的人),说都不愿意说。
大家还记得《维摩诘经》里面“一默如雷”的故事吗?三十三位菩萨各自阐述自己对“不二法门”的理解,到了观世音菩萨的时候还说了两三个字,到了维摩诘居士的时候,他根本就不出声,当时文殊菩萨说:“于无声处听惊雷。”他以无声说出了证悟的根本,这就是“一默如雷”的意思。
因为能听惊雷的那个东西,本身是寂然的,而且它是绝掉分别的。所有的语言、思维,在那个时候都是苍白无力的,但确实可以清晰的自了(“自了”:自己明白)。明白的时候,就是寂然无声的,而且这个“寂然无声”不是指不能有声音,它的“体”空无的,它的“觉知”可以听到所有的声音,看到所有的东西,完全不受任何的影响。
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问题,为什么有的人说:“见的东西走了,‘那个’也走了;有的人说:“见的东西走了,‘那个’还在。”其实,前面说的是“空性”,后面说的是“光明”。但如果把两个东西分开,也就是把二转和三转分开,那就会形成矛盾。如果明白了是同一个东西,光明也就是空性,你就会理解了。
如果有人跟你说:“山河大地都坏了,‘那个’也坏了。”这时候你就可以反问他一句:“谁知道它坏了?”如果知道它坏的东西也坏了的话,那还说什么呢?所以,如果你真的斗机锋的话,你可以问他:“是什么知道它坏的?”他肯定回过头来“一默如雷”(众笑!)
如果两人还要斗点机锋的话,还会“问者不坏。”如果你深深通达这个东西的话,你会明白这两个东西是同一个意思。如果我用语言说出来,逻辑思维一联系上,大家就会觉得长舒一口气,这样你又上当了!为什么呢?因为禅宗最怕的就是把认知方法、修行方法、见地变成逻辑思维。所以“不立文字”的目的就是因为如此,不然会变成逻辑思维去害人。
还有一种会变成感受,因为我们的感受确实也好像是找不到的,然后它确实有作用。这真的好像啊,有时候像到什么样的程度呢?定到这些外境都没有了——“动静二相,了然不生”。然后心也很清楚,也找不到它的体,那个时候真的好像啊,如果你一认,就死了,也没办法透脱的。所以禅宗很害怕这样,有时候很反对用文字和逻辑来说这些东西。
实际上,如果我们要深深通达,从信的角度走到真正的证悟,又必须要借用逻辑,所以这是一个修学上的矛盾。但没关系,你开始可以先逻辑,然后到体会,到了后来,你反反复复去做。只要一个人狠了心去追,到了后来一定会透脱的。所以,如果一个人“下定决心去追”,这个心是不容易的!
当然,去追的时候,他还要具备很多很多的条件,因为这真的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有可能你前世种了一点福报,这一世你没有背景没有才华,甚至没有特殊的技能,发财对你来说真的很难,但其实都有可能性的。为什么呢?你可以去外面买六合彩嘛,万一哪天买个六合彩,中了几十个亿,这种事也很难讲的,因为也有这种人嘛。
但是,对于修证这个事,连这种可能性都没有,而且绝不可能,它不像发财那种因缘法那么的容易。有些顿悟的根器,这一世可能因为几句话就开悟了,其实他一定是前面折腾了好多世了,因为没那么便宜的事。
每一个生命既然成了个体,那你就是从无始劫来经过很长时间的无明污染的。如果你没有各种各样集资清障的方式,而想一下地透入进去,这是不太可能的,像六祖这些根器,往往都是佛菩萨再来的。
你问:“那我们是不是没希望了?”不是的,你现在已经在听受这些大乘禅宗的论典了,而且你还喜欢它,这就说明你具备了基础。《金刚经》里面说:只要你听闻了《金刚经》,都需要很多很多劫的福报;甚至你读诵了《金刚经》,被人轻贱的话,都可以消掉你下地狱的罪。或者很多经典说你曾经很多很多世遇到过佛陀,其实讲的都跟《金刚经》是一模一样的。
甚至这些经典在说法上超越了《金刚经》,但这并不是指深层理义超越了《金刚经》,因为它们说的都是同一个东西,那为什么又说它在一些说法上超越了《金刚经》呢?因为它有三转法轮的因素,而三转法轮也是佛陀说的。三转法轮在说到“本性”上,比二转法轮说得要全面一些,因为它提出了“光明”这个概念。
那么,你有机会听闻这些东西、思考这些东西,并且热爱它,就说明你福报无量了。这个“福报”并不是指你有多少钱、你长得有多漂亮、你有没有背景,而这些东西不是福报来的。
说老实话,我们经历过无始劫的生命,也有很多世获得过富贵的人生,也就是无数世前,我们都曾经是土豪来的。这里是说“无数世”,不是说“一两世”,我们都曾经是土豪,但就算以前是土豪,那我们现在都还是这样,如今在座的也没几个是土豪啊。
所以,土豪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甚至我们无数世中,我们还不一定是土豪。还有国王、天王、帝释天、三十三天的天人……我们全都做过,没有一样没有做过,结果我们现在还是这样,说明这些福报是不可信的。
当然,我是不是在胡说八道呢?真正信佛人,就知道我不是胡说八道。但你现在还是这样,就说明这不是福报,而真正去掌握这些东西,才是真正巨大无量的福报。
而在三界轮回中,欲界最厉害的可能是转轮王;色界最厉害的可能是三十三天、忉利天这些天王;无色界也有相应的一些天王。如果一个人真的开悟了,或者到了初地菩萨的地步,这些天王你随便做,做到你不想做为止。什么是真正的“福报”啊?这两个字都不想说了!
当然,到了初地菩萨就不想做天王了,他的全副身心可能都会拿去利益众生。一个真的知道佛陀所说的佛教徒,他会很庆幸,不会去羡慕这些有钱的、有权的人。但现在的很多佛教徒看到有钱人就说:“哇,他有很多福报,他肯定修了很多曼扎哦!”他们认为修曼扎就是换取那点钱!
以前我开了一辆三菱的越野车跟着堪布去放生,有位师兄说:“哇,那个师兄开三菱车来放生,他肯定修了四百万曼扎。”还有一些修曼扎的师兄更搞笑,拿了一个盘子弄了一些玻璃珍珠,手上修着,嘴里念着“两万美金,供!两万美金,供!”他们心里始终追求的都是世间的利益,却不知道如果以很好的发心去供这个曼扎,而且不毁坏的话,这就不是两万美金,是两万劫的转轮王都不止。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很多佛教徒不知道佛法的珍贵,你不知道它的珍贵,它的作用就显现不出来,因为它就是心法来的。如果你知道它的珍贵,它相应的作用才会显现出来,让你领会到、让你领略到、让你体会到,不然的话,就是一个观念总是在这里折腾而已。
答:“是自性闻,亦名知者闻。”
这个“闻”是指我们的本性、我们的自性,也可以叫“知者”。这个“自性”是指能知道一切、能产生一切的根本,也可以叫做“知者”。
“知”这个词汇有两重性的理解,在缘起上,有“能知”和“所知”,这就是一个二元性的词汇,指有一个东西被知道,有一个东西能知道。比如我知道这里有一个杯子,因为我的眼睛看到了,这个“知”可以解释为见到或者摸到,甚至可以意识想到。比如我转过身去,眼睛没看到、手也没摸到,但由于我曾经看到和摸到过它,就可以判定这里有一个杯子,这个意识性的“知”也是可以的。
这是二元对立的“知”,还有一种是最根本的“知”。在大圆满和禅宗里面有一阶段的修行,可以体会到心的光明本性,然后你会发现这些所有的显现,虽然跟“知”是一体的,但它的形状完全是假的。
由于有这样的体会,无垢光尊者(这是大圆满里面一位非常伟大、了不起的祖师)曾经提出了一个理论,让学唯识的人大吃一惊,他说:“这些现象不是心!”而我们学唯识的人会认为这些现象就是心,而无垢光尊者说这些现象不是心,但又离不开心。
很多人不理解这样的说法,认为这样跟唯识对着干,而唯识是佛陀说的,不会有错的。其实他们根本不明白无垢光尊者的深义,是什么意思呢?他是指这个形象不是心。如果形象是心的话,这个杯子就是心,而我把杯子“啪”一下摔烂了,这个形象就碎了,那我的心是不是就碎了?
当然,这个形象不是心,恰好合乎《金刚经》里面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是很深的理论,大家听懂就听,听不懂就种个种子。其实,有时候在修证也可以这样,但这时候是不是完全的透脱呢?有种状况可以是完全的透脱,但有种状况还不见得是完全的透脱。
你说:“形状不是心。”其实,形状也可以是佛,佛可以变成所有的形状——“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佛教表面看起来很多东西是矛盾的,有时候从语言上、字面上去说,很多都是矛盾的,但如果你真去修证,那是不矛盾的。
所有的闻思者之所以发生矛盾,原因是他们不修行,所以他们经常会仿佛抓到了一些冲突、一些质问。如果对着一些修行人或者老法师,他们有可能会跟你讲,有时候就只能看着你笑。因为你不透进去的话,是很难解释的,这也是佛教难以传播的原因。
有很多人总希望逮着两句话:“你告诉我,本性是什么?说嘛!说嘛!说嘛!”总以为说了,他就懂了一样。这是因为几十年来的知识性教育造成的,什么叫做知识性教育呢?说了你就懂了,你记住了就学会了,考试只要把记住的写到纸上,交上去就有一百分了。
证悟用这种方式是不行的,你不要说证悟吧,我们来说武术,是不是把拳谱给你一看就学会了?虽然动作你可以会的(一个西瓜切两半),但如果真正去打的话,十秒钟就K.O(打败)你了,甚至都不用十秒钟,十秒钟都多余了。
你可以去看嘛,如果没有经过长期勤学苦练的人,就不要说去找格斗狂人来打你了,(我说的是现在流行的一个武术事件,你们不读书的人是不知道的。)这些搞盘架子的人,遇到像我这种没有练过武术的流氓,“啪”一板砖,就不是西瓜切两半的问题,是西瓜变成好多半,因为头碎了。
所以,我们一定要经过千锤百炼,并非是一种知识性、文字性、名相性的逻辑通达,甚至不是一些打坐的时候产生的感受和境界。那种通透的智慧的产生,不是那么容易,它会消融生死、消融所有的烦恼,扩展出去会成为遍知。如果你要费神搞一个境界出来,定一消失境界就没有了,那怎么可能遍知啊?
所以我们在这个事情上,千万不要轻率,还没达到这个地步的人,也不要害怕,踏踏实实去修加行、修出离心、修菩提心。特别是要修菩提心,密宗的弟子要爆修视师如佛,而且要反反复复去夺。如果你把这个“四夺”夺到底,从物质夺到情绪,从情绪夺到感受,再加上视师如佛和菩提心,你想不证悟都难。
你观察自己是否真的长期处在菩提心的心态里面,任何时候的起心动念都在想着众生的解脱。加上视师如佛修到一定的时候,不但上师是佛,看周围的人也会可爱好多了,身心就会柔软和宽大,人会变得聪慧,心色(心和外境)就会变成一体了。
什么叫做心色就会变成一体呢?就是我们第一节课说的,“一切境相由心现”的感受就会越来越深。到了这个时候,你再爆修单空,我们曾经讲过单空的“四夺”,有夺外境、夺情绪,反正我所认知的东西,都要把它夺掉。
夺到一定的时候,如果找到一个好的上师,只需几句话,他绝对不是概念性的让你明白,他绝对会把你所有觉受的错误认知拿走,就叫做“抽钉拔楔”,然后你可能会体悟到什么是真正的证悟。
这个事情普通人也可以实施的,普通人跟非普通人的区别是什么呢?普通人可能尝试两下就算了,甚至连兴趣都没有,或者坚持一段时间就坚持不下去。非普通人会咬定牙根不放松,至死不休。而让人产生这种至死不休的信心,是这些经论的作用,也是讲解这些经论的人的作用。
可真正要去实现它,你必须要自己去,没有一个上师能代替你。如果上师能代替我们修证,让我们轻轻松松证悟的话,就不会有密勒日巴的故事了,也不会有这些长期修行人的感人故事了。
现在很多人认为:“我们只要跟随一个上师,平时只要打打酱油,开开party,受点加持,临终的时候就可以往生了!”这么便宜的事,我学了几十年都不知道,其实这些传说是挺害人的,既然有那么便宜舒服的事,为什么还会鼓励苦修呢?
所以我们要记住,人身真的不容易;一个得到佛法传承,听到这些甚深法义的人生更不容易,别把它轻易浪费了!有时候你可能会瞧不起自己:“哎呀,我这么一个生命有什么嘛?要钱没钱,要貌没貌,爹妈也不是富二代,长得脸是包子脸不是锥子脸,别人是A4腰,而我却是横过来的A4腰,死了算了!”
其实不然,别拿这个去计较而上世人的当,他们搞了一些标准来糊弄你。真正的标准在佛教那里,一个发了大乘菩提心修行的人,叫做“无垢尊贵种”——“切莫染污此,无垢尊贵种”,这句话是真实的。当然,你在没发起菩提心之前,是一个“孬种”,在两个“种”之间,就一念而已,所以大家可以去多发菩提心的念头。
回到原文:“亦名知者”,“知”字有两层意思,我刚才已经说过,一个是对应的知,还有一个是最根本的“知”,光明的意思。藏传佛教里面用“光明”这个词汇,很容易让大家联想起太阳、灯光、萤火虫等等,其实这个“知”是我们的知觉性,现在又换了一个词汇叫做“觉知”。
现在流行很多觉知派,而小资们最喜欢觉知了,你看:“觉知那个东西,多美好呀!觉知你的苦难,跟它做朋友!”这没问题,你可以尽情去觉知,但这更容易走到比鸡汤稍微更厉害一点的鸡汤的程度。透脱的觉知是很难领会的,但过程中的觉知,只要你去禅修就会很舒服,小资们就特喜欢。
为什么呢?因为小资累啊,小资纠结啊,为什么纠结呢?小资其实就是很复杂嘛,像我经常用杜牧《阿房宫赋》里面的话来形容:“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本来是形容古时宫中的房子很复杂,人心勾心斗角。现在由于资讯很复杂,各方面的信息又多,小资们经常想过去想过来,又矛盾又痛苦,知识增加了,痛苦也增加了。
真的就是如此,知识可以让人丰富,同时也会让痛苦更丰富,因为所有的理论不能协调、不能系统,不能拿来训练自己的心,你可以很丰富,所以你可以更痛苦,这就是小资的特点。然后突然让她放下乱七八糟的纷纭念头,矛盾的冲突,各种情绪的折腾,一下去觉知“觉知”,当然舒服哦!(众笑!)
就像一个人吃多了肉、油、腻,吃得粑粑都拉不出来了,突然一下吃了一些素菜,他会觉得“好幸福哦!”其实是一样的,现在有很多这样的觉知派,大家要小心这些东西,没那么的便宜。拉两天的二胡,整两下笛子,然后放下来觉知一下就明白了。这些都是一些非常轻率、无聊的想法,但这些东西却很容易卖钱。
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东西拿出来读舒服啊,真的爽啊!而且有些道理和法句讲的是真的,但由于我们不重视基础,就成了种子性的东西。种子性的东西种下去以后,又不会没好处,但却会应了我以前经常说的一个词汇——叫“炮灰”。
所以,大家不要做炮灰,为了不当炮灰,要踏实刻苦,这样才是对的。请大家记住:没那么便宜的事,如果成佛这么容易的话,那发财就会更容易,但事实并非如此!觉知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我们经常会谈到“觉知”,但真的透过去真的很难。
禅宗里面有一个很著名的大德,叫圭峰禅师,他把禅宗的很多理论进行分类,曾经提出一句话:“知之一字,众妙之门”。我们根本的觉知是所有美妙显现的基础,他也强调这个“知”字,其实就是“光明”的意思。
如果我们处在纯净的光明里面待久了以后,就会产生“净见量”,这可以称为“妙”,或者称为“妙色”、“空色”。如果我们从中出来,就变成了庸俗的显现,即使是色界、无色界、天宫,都是庸俗显现,而我们人道就更不用说了。如果其中无二元对立,就是所谓的“净见量”,也可以称为“妙色”。而不是我们从农村茅棚走到城市的高级公寓,乃至于皇宫,对于茅棚来说,皇宫就成了妙色。其实那都属于庸俗显现来的,中间的区别是一个有二元对立,一个是没有的。所以奎峰说:“知之一字,是众妙之门”。
实际上,圭峰禅师说的“知”不单指没有执着的空色和妙色,而这些庸俗显现都可以是。因为站在禅宗的角度上,我们可能还没出现净见量,但在因地上已经安住在无执的法性里面,无执的法性完全已经认定和肯定所有庸俗的显现是我以前通过长期串习累积造成的六根现象。
虽然这些现象是因为二元的缘故产生的,但由于现在我已经完全安住在无执的法性里面,我以无执法性的角度去看过去因二元堆积而产生的现象,那这个时候二元所堆积的现象,已成妙色。所以叫做“郁郁黄花皆是般若”,或者去问佛是什么的时候?他可以回答:“干屎粑粑!”因为他完全处在没有执着的状态里面。
藏传佛教也会这么说的,有人说:“哎呀,我的上师证量好高啊,虚空跟手掌无别,粑粑跟黄金无二!”其实原理都是一样的,他们的观察点、认知点,已经到了无执的本性那里。而我们现在所有的认知点都是以“人我执”出发而看到的,并且以这些东西作为对境,那么就成了“法我执”。
我们以二元的方式去看这些东西,就显现了这个世界,我们普通人就是这样的,你看自己哪一个观察点是处在法性层面的?你都是处于自我的观点和认知上,所以我们会有偏颇、有角度。
大家以前听苏东坡跟佛印的故事,苏东坡看到佛印说:“我看到你像一坨佛!”佛印反过来说:“我看到你像一尊佛!”然后苏东坡就很得意,认为自己斗赢了,回去把今天辩论的情况告诉了苏小妹,结果苏小妹说:“你是输了,一坨屎看人就像一坨屎,一尊佛看人就像一尊佛。”
其实他说的就是我说的刚才的原理,因为佛印已经处在根本无执的立场上去看,那看什么都是佛,所以苏东坡也是佛。而苏东坡心里充满了不敬的想法,结果看到这个出家人居然是一坨屎。
当然这个故事是编出来的,苏东坡是没那么矬的。他们编了很多“一屁打过江”之类的话语,全都是糟蹋苏东坡的。虽然苏东坡是一个知解宗徒,但他不至于矬到这种地步。什么叫知解宗徒呢?就是指逻辑上很厉害,修行不怎么厉害。
苏东坡就是小资派,而且他是牛得很的小资,文章锦绣啊!而且他对吃的都有研究,比如东坡肘子,我曾经模仿过他墩的肥肉,要找半肥半瘦的肉用炭火煨三天三夜,煨到完全没有那股油味,放到嘴里就会融化了。我后来希望有人来帮我煨一包,结果煨出来的全都是红烧肉。这需要煨三天三夜,现代人哪有这样的精神啊?
苏东坡就是这样的一个小资,你看他写的诗都不用说了,而且他还写过很多的禅诗。比如《题西林寺壁》中的“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处在有自我的角度去看问题的时候,就是“只缘身在执着中”,你看什么问题都看不到真面目,所以这首诗有这样的意思。
他还有其他的禅诗,都写得很牛,比如《观潮》:“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这完全是证道时候的状况,在没有证悟之前,到处追寻;证道了以后,哦,原来鼻子朝下!其实就是这个意思,很牛哦,指本来如此的意思。
他还写了一些三转法轮的偈语,比如“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金刚萨埵后面有一句偈语:“诸现清净身庄严,诸声圆满密咒性,诸念成熟智慧中,盛德圆满愿吉祥。”“山色无非清净身”就是“诸现清净身庄严”;“溪声尽是广长舌”就是“诸声圆满密咒性”;“夜来八万四千偈”就是“诸念成熟智慧中”,指进入本性的时候,会产生很多很多的妙语法句;“他日如何举似人”也就是“盛德圆满愿吉祥”,意思指到时候没办法跟人说,盛德圆满(胜义智慧)也是无法对人说。
只不过这里用禅宗的方式说出来,这就是苏东坡,虽然他是一个超级小资,但不至于矬到这个地步。而中国的流传文化,就是喜欢黑人,所以苏东坡被黑惨了!(众笑!)有很多“一屁打过江”这些东西,我就想苏东坡绝对不可能这么矬吧?
甚至佛教圈里面流传说学佛不能学两个人,一个是苏东坡,还有一个是学唯识的大家,至于名字我就不想说了,我怕引起教派纷争。因为学苏东坡会写诗,会做东坡肘子,就是不会修行;学唯识那个大家,法句法语都精彩得不得了,但也就是不修行。
实际上,也没那么严重,有很多故事一说,实修这一派就打击闻思,闻思这一派就打击实修,这真的很没必要。其实两派要集合的,不然你最后会发现是一场闹剧!
你看现在禅宗的很多人一天死参话头“念佛的是谁?”参到头发都白了,仍然还在参。有人说:“一个人开悟不得了,会天摇地动啊!”如果一个人的开悟,对生命造成这么大的伤害,那开悟得越厉害,十二级地震都来了,那还得了吗?所以,这完全是鬼扯!
而闻思这一派的人天天研究文字,整天说三道四恐吓新的学人。很多老师兄最大的爱好就是恐吓新师兄,来了一个新师兄就去怂别人,几千年来所受的委屈全发在别人身上,这是学佛的误区。我们还是别扯远了,现在已经九点了,都没解释几句,所以这个“知”字是很厉害的。
问:“此顿悟门以何为宗?以何为旨?以何为体?以何为用?”
这里把“宗”、“旨”、“体”、“用”提出来问了。其实这很重要的,“宗旨”是指你的最根本,但分开以后,“宗”会落到具体的见地上;“旨”指有这方面的说法。“体”指它的本体是什么;“用”指它的作用是什么。
“体”和“用”如果拿到中观或者大圆满来就很好说了,“体”是空性;“用”是光明,或者是大悲。但是,禅宗的说法其实是一样的,但在语言的运用方式上,还是有所不同。那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再看下面,但在根本的意义上,完全是一样的。
答:“无念为宗,妄心不起为旨,以清净为体,以智为用。”
什么叫做以“无念为宗,妄心不起为旨,以清净为体,以智为用”呢?这里继续问,下面继续作出回答。
问:“既言无念为宗,未审无念者无何念?”
这里就是问:什么叫做无念为宗?
答:“无念者,无邪念;非无正念。”
我们认为的“无念”就是睡着没有念头了,但这里不是这个意思,它说可以有正念。
问:“云何为邪念?云何名正念?”
那什么是正念,什么是邪念呢?下面又开始回答了。
答:“念有念无,即名邪念;不念有无,即名正念。念善念恶,名为邪念;不念善恶,名为正念。乃至苦乐、生灭、取舍、怨亲、憎爱,并名邪念;不念苦乐等,即名正念。”
这里真是精彩啊!是什么意思呢?你的心不能有二元分别,不管你是善还是恶,一有分别即为邪念。这个要求很高哦,对于我们渐修的行人来说,放生、助人都是善行。但文中说这些不见得,因为是相对的。
真正的善念是什么呢?你可以做善,但无善执;你可以作恶,但无恶执,但这个不成立!为什么呢?因为按照缘起来讲,做善可以在轮回过得好,但作恶是不行的。
你说:“我作恶,但我没有恶执!”这不能当做一个作恶的借口,如果作恶没有恶执的话,就变成善了,而且是极善,这些事要大成就者才能干的。比如玛尔巴对密勒日巴做的事,我们旁人看来就是恶,他逼着弟子建房子,把骨头都磨穿长蛆了。如果现代人看到了这个现象,那玛尔巴的结果会怎么样?
肯定不止判刑那么简单,绝对是口诛笔伐,全民唾弃,伤害了人权肯定是不得了的事!随后记者会有很多煽情的文章出来,照片上看到爬着很多蛆,下面有很多人留言,帖子很多哦。然后一会又组织调查,捐款又过去了,这样会活活的把密勒日巴给毁了!
其实,玛尔巴是真的处于非善非恶的证悟无执中,所以那种教化方式是超级善念。但对于我们普通人,就不能说:“我作恶,我没有恶念!”要么你是玛尔巴,要么你就正儿八经是一个恶人,绝对不会你现在还不是玛尔巴,你知道作恶没有恶念就不算是恶念,所以你就去做了。这是不成立的!
但善是可以的,你一定要做善法,但你可以没有善执,这是没问题。如果你去行善以后,天天拿出来念叨,就不是很好。现在有些师兄放生以后,天天出去炫耀:“我放了好多生哦,我昨天放了五十万,虽然都是大家给的钱,但都是我放的!”(众笑!)这些人放生的执着强大成这样,你看以前有人跟堪布去放生,一些老太婆上去抢抬鱼框,如果有人过去跟她抢的话,她一屁股把别人撞到水里面去。(众笑!)
这是在行为上的善恶,还有一个是念头上的善恶。修证的时候,会有很多善念、恶念的东西,比如我们去区分这个是好境界、那个是坏境界,其实这就是在分善恶。也就是你的心无穷无尽总是在拣择,总是在要这个、不要那个、要这个、不要那个……这样都是不行的!
而且“要”和“不要”会形成对境,这些对境是什么呢?善恶、苦乐、生灭、取舍、怨亲、爱憎……所以从能上来说,都是在分别。有人说:“既然这样,我就停下来不分别了!”这就叫傻,也是一种分别。
真正的不分别是什么呢?所有的念头起来也好,停下去也好,我们的心始终处于清明的无执之中。当处于清明的无执之中,念头起来也是空性的,因为它无害,犹如贼入空屋,这些念头起来没有关系,就像强盗进了空屋什么都偷不到一样。
实际上,如果我们不执着念头的时候,有作用吗?没有作用的,我们所有的痛苦不在于念头,而在于对念头的执,而且我们的念头也起于执,所以就引起非理作意。
什么叫做念头起于执呢?比如我修行本来很好很舒服的,突然想起隔壁那个师兄勾了我老公,嫉妒就出来了,然后产生恨:“她居然敢勾我老公,要下地狱!”这个念头来源于哪里呢?来源于对老公的执,还有对抢去她老公的那个情人的恨、嫉妒。
这些都是一些执念,然后产生各种各样的善恶念头。如果你心里觉得:“老公也是空性,是假的;勾引我老公的情人也是空性,也是假的,让他们快乐的玩去吧!”那念头就随便起,心主要的力量完全在于无执的空性里面,虽然还是单空,但已经很牛了!
这就是修行,大家要这样去做。而我们有很多这样的执着,实在太多了,我们可以检测一下自己的内心里面有很多这样的执,还不一定是对老公的,对老婆的也有,各种各样的金钱、钱包、老板、学生、朋友、家庭……这样的执产生各种各样的念头,导致我们心里面很不舒服啊!
这样才是心里面的拣择,如果没有心里面的执,念头起来也没关系,随便!如果我们的心里面始终处在菩提心或者单空的状态里面,我都还没说法性,如果是法性就牛了,念头在法性中,出来根本都是快乐来的。那时候不会再去管念头不念头,那真的叫自在啊,不会去约束自己的心,只是偶尔看一下而已。
但我们刚刚处于单空状态是不行的,要经常回到那个状态里面去,即使回到那个状态里面,念头起来落下去都可以不管。如果你连这一步都做不到,然后说自己证悟了,我只能伸出拳头中的其中一根指头!(众笑!)
所以,当你不执这些东西,就叫做“正念”,并不是不要念头。如果我们强行不要念头的话,就变成修禅定了,心会安静下去,会起到一定的作用,能帮助我们体会心的安静;甚至到一定时候,如前所说,你可以体会到“一切境相由心现”,但你还是领略不到法性。
禅定可以起到极大的好处,如果一个人没有定的话,证悟本性也挺麻烦的,因为他安住不了。安住不了,你体会到的本性就不起作用;不起作用,你就确定不了;确定不了,你是没办法透脱的。
所以,“定”、“慧”一定要同等,“慧”是我们心对见地的领受和体会;“定”可以让这种状态能够持续下去,持续下去是什么意思呢?你不会被其他的东西搞,人家一个响动,一个念头出来就把你搞烂了,这就说明你差了等持。
什么叫做“等持”呢?就是你的情绪能够平等地延续下去。相反如果你没有通过闻思产生这样的领会,直接这样入定了,那就变成了世间的庸俗禅定,所以,“定”、“慧”一定要同等,我们要去领会这些东西。
问:“云何是正念?”
答:“正念者,唯念菩提。”
什么是绝对的正念呢?我们的心处在菩提的法性里面,唯一只有“正念”。这是最厉害的,但我们能否做到呢?虽然我们现在做不到,但我们能够做到刚才所说的“菩提心”。比如我们通过闻思所有的生命、所有的众生都是我们的老母,长期去思维这些东西,我们的心一定会产生温暖、柔软、愿意牺牲的这种心态。
那不是一个词汇可以描述的,而是一种心态,保持住这种心态,所有念头起来都可以被这种心态所融化掉。你是可以做到的,还有单空,认为所有的一切全都是假象“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或者像幻化八喻所讲的东西,这也可以叫做“唯念菩提”。
其实,这时候不是念头的“念”,是心处在一种基础的状态。我们现代人一提到“念”,就是想法的意思。其实“念”的含义有很多,中国汉字的词汇,往往有很多含义。
一个“心”字就有很多的含义,“念”也一样的,不是我们天天去念“菩提、菩提、菩提……我要菩提,我不要不菩提……”这样一下又变成了拣择了。大家要记住,“唯念菩提”是心处于一种状态。
问:“菩提可得否?”
既然取菩提,那菩提可以得到吗?
答:“菩提不可得。”
你说唯取菩提,怎么菩提又不可得呢?就是这样的,真的菩提是无体无相的,你怎么得到啊?但是,得不到不在于我们不可以明白它,真的取得了菩提,也就是你明白“心体”是什么。而明白了心体的时候,你会发现心体根本是不可得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还是不可得。其实,过去心和未来心搞来搞去也只有现在心,而现在心又根本找不到,那就叫“不可得”。
但是,“不可得”并不是没有,它可以自明自了。大部分人说到自明自了的时候,概念上一听就懂了,但心真的去体会真的不容易,而且有很多的误区。但是我们可以由单空开始,单空长期坚持下去,日积月累,一般来讲都会透脱的。
当然,他也要有条件的,需要长期修行下去,有好的修行环境,以及好的导师,为什么呢?因为单空的误区太多了,有时候甚至可以修出一些境界出来,这些境界出来的误区就更多。由于误区很多的话,容易把人的一生就浪费了,但如果有好的导师,是不会有这种问题的。
而我们目前这个社会中,其实好的导师有很多很多,这些大家都知道,我就不想多说了。比如慈师、索师等等很多很厉害的上师,我们可以去找他们,把自己的证悟跟他们讲。还有其他一些真正的上师,我们都可以去跟他们讲和描述自己的证悟。如果经历一次、两次、三次,慢慢你真的会透脱的。
还有一个,如果你自己不是真的证得那个东西的话,一定会有疑的,你跑不掉的,不可能彻底的放松下来。那个东西就像做生意一样 ,钱不进口袋永远都不是你的,所有合同都签了,而款正在路途上,都是不能信的。说不定款在手机上显示已经到了,结果到银行取的时候,宣布美元取消,也是有这种可能性的。
而法性不会这样,所以取了“脚跟点地”、“拿实”、“透脱”这些词汇,意思是什么呢?如果我们没有拿实、没有彻底的肯定、没有把所有的疑点完全消灭掉,就不能够起作用。所以,这是需要长期的努力的。
问:“既不可得,云何唯念菩提?”
既然都不可得,你念它干什么呢?为什么还执念它呢?
答:“只如菩提,假立名字,实不可得,亦无前后得者,为不可得故,即无有念,只个无念,是名真念。菩提无所念,无所念者,即一切处无心,是无所念。只如上说,如许种无念者,皆是随事方便,假立名字,皆同一体,无二无别。但知一切处无心,即是无念也。得无念时,自然解脱。”
“菩提”只是起个名字而已,我们世人的观念是一有名即有体,因明里面有名相、法相、事相。比如杯子,是一个名相;那么一定有杯子的法相,它能装东西、肚皮大;事相就是你们现在看到的这个玩意。
当我们谈到“菩提”就以为有一个菩提的东西,比如每个人都认为“自心本性”是一种东西,然后拼命去打坐、去找、去寻、去体会。
我们以前讲过一个笑话,有人到堪布那里说:“我有一天发现了如来藏,在一个金灿灿的宝匣里面,堪布,我是取还是不取?”堪布当时也不知道怎么回答他,而那个人是别人托我带过去的,当时我一张中年人的脸,直接羞成少年人的脸,真的是奇葩啊!(众笑!)
那个人以为有了名就会有东西,其实我们世界上很多东西都是有名无实的,“有名无实”就是格鲁派中观的观点,这世界的东西只有名,而真正去找是找不到的。比如你去找一个实有的杯子,你是找不到,它就是一个假合相,这就是“有名无实”。如果任何事情都是有名无实就吓人了,也就是一切都是虚幻的。
你说现象有名无实还可以理解,那本质呢?本质其实也是无实的,你也找不到体相的。我们经常听到“菩提”是“常乐我净”、“常住不坏”,以为这样的东西应该是实有的,其实它也是一样,不是实有的东西,而是真实的真相。即使有“菩提”这个名,你去找也一样找不到体,但它不是指没有,麻烦就在于此,因为难以证、难以寻!
所以,只如菩提,是假立名字,实不可得,而且亦无前后得者。你看菩提前面和菩提后面有没有东西?没有!或者你看前菩提、中菩提、后菩提、现在菩提、过去菩提、未来菩提,都没有!
那么,“为不可得故,即无有念”是什么意思呢?因为“菩提”实在是不可得,所以我们就称它为“无念”。但是“无念”不是指完全没有念头,这里我前面都讲过,只是所有的念头跟我们领会到的本质是一致的时候,所有的念头都叫做“无念”。如果我们以本质去看所有的念头,那么念头就不分善恶是非,没有爱憎,所以“只个无念,是名真念”。
也就是说,当我们处在证悟的状态中,所有的现象都全是跟真相一致,这是一种说法。还有一种说法是什么呢?它的真相在明方面,虽然它的形象还是在变化,但现象的体跟现象是一致的,就像面粉可以变成包子、变成馒头,但面粉永远都是不变的。水可以倒在杯子里面成为各种各样的形状,方杯子是方型、圆杯子是圆形、深杯子是深型,但是水还是水。
我再来举例,犹如空气一样弥漫,随缘任运变成各种各样的样子,但是它就是它。但是我这些句子是有毛病的,我们说到“水”,马上就想到水跟杯子不一样;说到“空气”,马上就想空气跟这些固体不一样,但本质跟任何东西都一样。虽然这样大家不太容易理解,但如果长期修中观、闻思中观,还是可以理解的。所以说“只个无念,是名真念”。
然后,“菩提无所念,无所念者”是什么意思呢?“即一切处无心,是无所念。“当我们去找菩提本性的时候,你会发现它根本不是一个东西。第一个,它不是一个东西,可以叫做“无所念”;第二个,你去认知它的同时,绝对不是靠念头去的,而是一种自体。
虽然你出了定,但还是处在菩提的证悟里面去做事、去行走、去教人,这时候是怎么样的呢?“即一切处无心”,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显现。这里的“无心”是什么意思呢?没有刚才说的那种是非、爱憎这些拣择。
我们以前学过《信心铭》的第一句话就是:“大道无难,唯嫌拣择。”如果你不丢失了证悟的那种明白,起心动念无非菩提。如果像这里说的起心动念都不起执着的拣择,那就是“无所念”。
大家不要给“念”搞昏了,一会儿又无所念、一会儿这样念、一会儿又真念假念,一下就弄不清楚是什么。实际上说的意思有两个,第一个是在说“体”,指它不是一个念头,同时也不能靠念头去接触它,所以它是没有本体的。第二个,如果证悟了菩提,就随缘任运、大机大用,于一切处无心。
“一切处无心”是什么意思呢?你看这些事物的时候,再也不能说它是这样的东西、那样的东西。当然你可以跟世俗一样明白,是这个东西、是那个东西,但你处在这个基础认知心态里面,明白他们都是法性,不管是这个东西还是那个东西,其实都是你的本质。
这种有明白的无拣择,就叫做“真无念”,叫做有明白的拣择。刚才说的无拣择,而什么叫做有明白的拣择呢?其实就是无拣择,比如我可以知道这是杯子,这是花、这是毛巾,但我也知道它们都是法性。在法性的层面上,我是没拣择的,但在缘起上,我就是知道它们的作用,所以我会有拣择。当然,我会有拣择的,我总不能拿杯子来擦汗吧?
但是,我并不于中起爱憎、起执。其实爱憎都是一种假象来的,它是以自我的受伤和不受伤、喜欢和不喜欢作为根本的。在法性的基础上去看,是不会有爱憎的,但作为随缘形成的身体,你必须要合乎一个缘起的规律。
所以,我拿杯子来喝茶,总不能喝尿嘛?(当然你往里面倒的话,我也可能会上当!)那我喜欢喝茶,而不喝尿,叫不叫拣择呢?其实也不叫拣择,因为他心里面不会生起比较大的坚决的、强烈的恨。
我举个例子,比如我真的处在法性的状态里面,但是状态还不深,如果非常深的话,已经喝不出尿味了,这时候茶和尿喝进去是一样的味道,俱皆甘露。但如果达不到很深,还是处在修证的程度,我也可以拣择出来茶和尿是不同的,不然你会说我修到舌头完全丧失功能了。其实不然,我可以拣择出味道,但我可能会:“这个不好喝,给我换一个茶!”他最多就只能这样了!
比如有人用尿来整你,你会说:“这人好幽默哦,还是换一个茶!”但他却不会说:“哇,你居然敢给我灌尿,我要告你!”即使他这样说,也是装的,因为他不会有强烈地对自己造成苦难的对境的仇恨心。
还有,他也不会对自己非常有好处的人有强烈的不舍,不然接下来就是痛苦。比如这个人每天给你送一杯茶,让你喝成习惯了,你心里面觉得:“他太好了,不停地给我茶喝,几十年来风雨不毁!”结果哪天他住院了,没来送茶给你,你心里面的痛苦就出来了。
你问:“万一是一个成就者,人家伺奉他几十年了,他难道就没感情吗?”不是,他又不是木头,他会有感情,会去感恩这个人的,但他不会产生像我们凡夫丢失亲人的那种剧烈痛苦,因为他知道对方是死不了的。
在缘起上,他可能会感情一把,但实际上没有真正的生命可以死,不存在“死”这回事,只有不停的“生”。如果他真的做了这些事的话,死了也是去更好的地方,你总不能把人留在身边,不准人家移民嘛!
所以,看事情的程度、角度、时空,都会很广,这个就叫做心胸宽广,不会惧于一时一地。我只是举了一个很浅显的例子,而其中的妙味,如果你不去体会永远都不知道。如果你不把自己的心变成那样,老是在一些概念文字上打转,真的是很大的浪费啊!
回到原文:“只如上说,如许种无念者,皆是随事方便,假立名字,皆同一体,无二无别”是什么意思呢?有时候我们说菩提、说这样念、那样念,真如、法性、自心本性……皆是随事方便,因为要教育,建立一个方便法而假立的一个名字而已,其实这些都皆同一体、无二无别的。
我们先不要说菩提无二无别了,世间万象不管是物理现象还是我们内心情态的现象,本质上都是一体一味、唯一光明法性,没有其他什么东西了。只是随着我们凡夫的状态之下执着分别,分别出了各种各样的样子,而且我们的分别很多时候会一致。
你说:“我们个体不同,分别怎么会一致呢?”当然一致了!比如现在我的声音传出来,到了你耳朵里面,虽然有个别轻微的不一样,但大体是一致的。那么,你种下去的种子,大体上就是一个共业,将来显发都会一样的。
虽然你加上不同的外缘,产生了不同的东西,但一致的东西还是很多的,起码在物理层面上,你我听到的都是一样的。当然在意识层面上,变化就大了,比如有些人听到:“太好了,这简直是醍醐灌顶,我受到了很大的好处!”有些人说:“你个扑街,说什么呀?”
意识加上去,对声音产生了辨别,由此而产生截然不同的作用。但你们听到的声音几乎是一样的嘛,所以在声音这一部分就叫做“共业”。然后你意识加上去以后,就会产生“别业”。有的人可能因此而成佛,有的人可能下恶道了,因果分明,丝毫不爽。但不管怎么样,都有一个共业。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现在以法性的层面去看所有的现象,全都是一体一味的法性,没有什么。那我们怎么样才能达到这种状态呢?
“但知一切处无心,即是无念也。得无念时,自然解脱”。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在任何现象上“无心”,我们容易把“无心”理解成处在一个地方我们不管它了,其实不然,你不管它不代表你真的了知它是空性。很多人以为“知一切处无心”就是见到它我什么都不想,那是不对的。
缘起上你可以随着去拣择的,你就是要把茶喝到嘴里,不能淋在头上;毛巾要来擦头,不能擦在屁股,擦屁股可以用纸巾。但“无心”是要知道本质跟你的心体是一体一味的空性,所以不能简单认为“一切处无心”就是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知,甚至说“不要分别嘛!”所以这些说法都是很扯淡的!
比如有些人看到别人闻思法典就说:“你分别这么多,不要分别嘛!”或者你去说他不对的时候,他会回应你:“哎呀,你分别心太强了,不要分别嘛!”我读书不分别怎么办啊?
所以这是瞎扯的,不是叫你不要分别,而是缘起上你可以顺着缘起的规律去拣择,遵守因果的规律,甚至要守戒。如果不分别连戒都不用守了,那是最高层面,但普通人哪能做到啊?所以我们还是需要去分别,但是你在分别的同时,还可以明了这一切的分别其实俱皆空性。
当然,这需要有一定的修证,比如修四夺到后来人境俱不夺了。人境俱不夺是怎么的程度呢?万事万物显现的时候,俱无实质,真的像梦幻泡影。身体、声音、各种各样的想法,都可以随意随缘而起,根本就不用阻挡它出现,也不用去推动它出现。但出来的同时,它展现在你的心的直接的觉知里面,完全就像梦一样。虽然它像梦一样,但它还是很清晰啊,毕竟你眼睛看得到,茶有茶的味道、水有水的味道、桌子有桌子的硬度,甚至人家说这个漂亮的时候你也认为漂亮嘛。
只是你没有强烈的贪执心,虽然规律上可以愁,但已经没有强烈的嗔恨心和厌恶心了,而且你也明白缘起的规律,不然是一个傻子怎么去教别人啊?怎么去跟别人交流啊?同时你心里面有一个最底层的觉知,这个觉知是主导性的、是基础性的——觉得这一切全都是假象。
所以,这种最底层的觉知,决定了你所有的决定都不会执着,所有的痛苦没办法再左右你。这个最底层的主导性的觉知是怎么来的?修出来的。如果你连这个都没修出来,你说自己已经证悟了空性,那是鬼扯!
虽然那是属于渐修的方法,但如果我们不能一步走到顿悟上去,你就要去渐修。四夺要天天夺,夺外面物理的状态、夺内在的情绪,要成为一种根本都不会忘记的一种状态,甚至在梦中也要想起来。
我们在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情况,比如爬到一个山上下不去,或者有什么鬼或者老虎在追你。你会在梦中遇到一些恐怖怪异的状况,这时候你就会一下想起这些东西,有可能一下你就醒了,醒了就算了。
但也有可能会不醒,比如做一些前期的花样,把明点观想在喉间、心间,平常的四夺也修得很好,当出现这些状况的时候,明白它是的假的同时又不醒,那就好玩了!老虎来了挼成猫、人在空中飞……
如果真的彻底明悟了大圆满,已经不是单空,知道这一切都是法性,而且沉浸得很深,这个时候你就要观想自己要去净土、去诸佛的刹土。那么现出来的就是刹土,而且慢慢开始现出来,你就真的看得到佛,开始对话。醒了以后,满屋香气,很多很多我们平常不了解的问题,你可以在那时候去问,真的可以给你答出来,这种人就可以叫做“不退菩萨”。
当然,要证悟大圆满才行,单空是不行的,虽然单空不行,但它可以成为一种训练,它跟大圆满的证悟就差一个——是不是对本性真的踏实的领悟了?当然,我现在说这个东西,有的人很好奇,有的人开始记笔记,你们先不要激动好吗?因为还有一匹布那么长,我们还是要踏踏实实地去修基础,大量的修行百分之九十都是基础来的,最后只要百分之十。
虽然时间上它只占了百分之十,可能它的体量占了百分之五十、六十,但在时间修行上,你要花百分之九十的时间去修基础,特别是菩提心和视师如佛。要把心里面一些恶劣的东西基本去掉,否则那些什么境界、认知、功能东西是现不出来的,不是它不想出来,是你自己不让它出来。所以我们反反复复的强调这些基础。
最后:“得无念时,自然解脱”,什么叫做“无念”呢?这个无念不是指没有念头,是指得到了菩提、得到证悟的时候,是自然解脱的状态,解脱是不费力的。你现在非要用力:“我解脱了!我解脱了!”这不叫解脱,叫痉挛啊!
真正的解脱是心里面知道这一切其实完全没有实质,不管你执着与否,它都是没有实质的,全跟我们心的光明法性是一体一味的。处在这种认知里面他会非常的放松,所以大圆满修行的一个窍诀就是“放松”,放松了再放松、放松了再放松、放松了再放松……他绝对不会凝神——(师兄作出一副严肃专注的样子),那种人看样子就知道是“二黄”的!因为他在找啊!哪有已经发现了一包钱,还在四处找:“我的钱在哪里?我的钱在哪里?”(众笑!)
所有没明白的人有个特点:背着孩子找孩子、骑牛找牛,《楞严经》称为“演若达多”(以为自己的头掉了,然后到处去找自己的头)。曾经有个禅师把这种行为叫做“狗咬尾巴团团转”,其实他只要停下来一口就咬住了,但是他要转起来咬,所以永远咬不了。然后就是“骑牛找牛疯癫癫”,我们所有凡夫的参行都是这样的,本来禅门无一事,为何傻叉苦苦参?何为?——傻的嘛!
其实,为何傻叉苦苦参?已经把原因说出来了,因为他是傻的嘛,所以他苦苦参。但真正明白的时候,是完全自然放松解脱的,那个东西根本就不用求。他要做的就是保持“这个东西”,让所有过去执着的种子、遍计的种子,甚至是俱生的种子,在这种明悟中间自然解脱。什么叫做自然解脱呢?他处在这种认知里面,会认为这些东西本来就是解脱的,不管它有多坚硬、有多糟糕、有多花俏,都是自然解脱的。
所以,“得无念时,自然解脱”。禅宗给它取了个名字叫“保任”,这时候我们还要去修行,就说明还在挣扎。但这是需要的,你不挣扎就不会有松脱。你说:“我想一上来就松脱!”像这种傻叉也不是没有,但不能自误误人,误人你是误不了的,往往都是自误!
问:“云何行佛行?”
这里已经换了话题了,就是问:什么是佛的行为?或者是问:佛是怎么做的?
答:“不行一切行,即名佛行,亦名正行,亦名圣行。如前所说,不行有无、憎爱等是也。《大律卷五·菩萨品》云:‘一切圣人,不行于众生行,众生不行如是圣行。’”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不行一切行”指什么事都不干,即名佛行,亦名正行,亦名圣行。换句话说,佛陀其实什么都不干。
有些人马上就不服了:“有没有搞错啊?佛陀说若一众生未得度,我佛终宵有泪痕!居然说佛陀什么都不做,佛陀有这么懒惰吗?”你们真的误解佛陀了,佛陀真是什么都不干,如果他一干就是菩萨。
佛陀的本质真的是什么都不干的,他所有帮助的行为是因为众生的起心动念,随众生的希求而行的,比如面粉不动,随包子馒头而动。千江有水千江月,月亮始终在那里的,而显出这些月亮以及各种各样形状的就是水。你们心的本质真的什么都不干的,随着你们怎么去,它就怎么干,比如你磕头就起磕头的功德,你一念佛,佛就出来了,所有都是随众生行而行的。
所以,佛陀自己是不行的,他完全没有分别执着,他也不认为自己是在帮你。如果佛陀认为自己是在帮你的话,那他自己也是众生了,佛看你也是佛,连你的无明实际上都是法性。所以,“不行一切行,就是佛行,也是正行,亦名圣行”。
你问:“禅宗的圣者也是这样的吗?”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是一样的,他们长期会处在无执的状态里面,随缘任运,有时候就真的不分好坏的。
比如有个出家人到山里修行,有一个女孩子跟她的情人生了个孩子,那种现象现在是没关系的,两人登记就可以了,甚至不登记,私生子也可以光明正大地养活。但那时候就不能这样,是要浸猪笼的,然后那个女孩子就没办法了,把自己的孩子抱到那个出家人那里,结果那个村里的人都认为那和孩子是出家人的。
出家人有孩子怎么得了啊?所以很多人就来攻击他,然后他也不以为然根本不辩解,就没有下文了。过了几年后,那个女孩子醒悟了,加上那时候已经跟情人结婚了,最后跟村里的人解释,又把孩子抱回去了。
那时候出家人为了这个孩子,天天到处去讨饭养他,以前走到别人家门口,每户人家都会认为他是好出家人供养他的,但事后大家都认为他是坏出家人而唾弃他,甚至对他进行侮辱糟蹋。但那个出家人也不以为然,就“哦、哦、哦”这样!然后这孩子养到七八岁了,那女孩结婚的事情过了,最后把孩子领回去了。那时候他又:“哦、哦、哦”这样,接下又没下文了!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他仍然在遭受这些东西,我们会认为这个出家人肯定很苦啊,但实际他的心里面不会苦的,现象而已。他也不会去骂众生,或者骂那女孩忘恩负义,或者说别人诽谤他。而他不会这样,他完全的无执,不行有无、憎爱,保持在他的法性里面。
这是真修行人来的,当然,也有可能不是真正的得道,而是一种品行。但是,我们既然讲到禅行的禅僧,就有可能是我们说的“正行”,而他们在修行的过程中就能够这样。那是不是跟佛陀一样完全没有丝毫的分别执着呢?那不是,他还做不到,但走到一定的时候,一定可以像佛陀一样完全的无执,不行一切行。
“如前所说,不行有无、憎爱等是也”这里问正行是什么呢?如前所说,他内心里面不会有“有无”和“憎爱”的执着,也不会有各种各样强烈的贪执与恨。但这不代表他不会辨别,反而能辨别心的清晰度,类同文殊菩萨。对众生行持的爱,类同观世音菩萨;心的本质完全俱皆法性,是真正佛的心行。并非“不行”就是傻呆呆的什么都不做,我们大乘佛教绝对不是这样的,反而大乘佛教一定要去利益众生,因为利益众生是他的根本。
《大律卷五·菩萨品》云:“一切圣人,不行于众生行,众生不行如是圣行”,是什么意思呢?一切圣人不会像众生那样行憎爱和有无,然后众生也做不到菩萨和佛陀那样的圣行。因为众生的所做一定是以“个体”为目的的,要么就争取利益,要么就是修行消灭个体。
我们有“个体”以后,你说不努力是不行的,因为你心脏要跳的、肠胃要动的、你一定会饿的,如果你说什么都不努力,你躺着三天不起来试试看!起码你也要努力的躺着嘛,所以是不可能不努力的,因为你有执着,形成了这么一个“个体”,你就没办法不努力!
我们要么努力去维持这个“我”,要么我们听受了教言以后去消灭“我”。即便是消灭“我”,也是你承认有“我”,才会去消灭“我”嘛。如果“我”都没有,努力就消失了。
所以,作为众生不存在什么努力不努力,你一定要去努力,只不过你该怎么样去努力呢?作为佛陀、作为证悟者,不存在努力的问题,本来如是。即使我们还没有完全的像佛陀那样,只是认知到了本性,你会发现这个本性真的是不用努力的,你怎么努力都修不成它。它不是你修成的,你所有的修只是为了去除障碍,所以认知它的时候是非常轻松的。即便保任的时候,也是非常轻松的。
所以不会像“努力地保持它!努力地保持它!”那是不可能的!说明你在努力保持一种什么境界,这都是不对的!本性非修而成,自然天成,所以叫本来智、自然智。
问:“云何是正见?”
答:“见无所见,即名正见。”
这里就说到见地了,问什么是正见呢?
问:“云何名见无所见?”
答:“见一切色时,不起染着。不染着者,不起爱憎心,即名见无所见也。若得见无所见时,即名佛眼,更无别眼。若见一切色时,起爱憎者,即名有所见。有所见者,即是众生眼,更无别眼,作众生眼。乃至诸根,亦复如是。”
这段话其实跟前面的意思是一模一样的,所以后面讲起来会很快的。前面问:什么叫做“正见”?见无所见就是“正见”。什么叫做“见无所见”呢?用《金刚经》的话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或者:“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那什么叫做“若见诸相非相”呢?而文中是这样问的:“云何名见无所见”呢?“见一切色“指见到所有的境界,物理现象以及精神现象。你问:“精神现象叫色吗?”可以叫意色。“不起染着”是什么意思呢?指没有贪嗔,凡有贪嗔,即为染着。“不染着者,不起爱憎心”指没有染着,就是起爱憎心。其实,爱憎也就是染着。如果见到了这些东西也没有爱憎心,即名见无所见也。
“若得见无所见时,即名佛眼,更无别眼”这时候就是佛看世界的眼睛,这个眼叫做“心眼”。“心眼”是什么意思呢?我眼睛看到这个样子,我还知道这个是灯、那个是窗,但我完全心无染着。虽然我见到了这些东西,但我心里对这些东西有无染着的认知。这种心里的认知就叫做“心眼”,或者叫做“佛眼”。
周星驰在电影上说,用心眼看世界,结果发现紫霞姐姐在他心里流下了一滴眼泪,结果他起了染着,所以就给套上了金刚箍。如果你不起染着,金刚箍又有何用呢?所以更无别眼。
若见一切色时,起了爱憎的话,即名有所见。如果有所见者,就是众生眼,更无别眼,作众生眼。除这些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眼了。“乃至诸根,亦复如是”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的根不止眼睛、耳朵、鼻子、其他的根都一样,只要你起了染着就是众生,不起染着就是佛。
这个结论非常的简单,到头来还是归于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怎么样才能不起染着?结论说:若得见无所见时,即名佛眼。这只是在说而已,很容易的,但有几个人能够做到不起染着呢?
虽然你有时候想象中觉得自己真的可以不起染着,特别故意来考试你的时候。比如你进了屋子,里面有很多黄金、不穿衣服的美女,假如说你通过时不起染着了,你就是佛!那时候他一定会正儿八经的进去:“我见色相即非色相,见钱即非钱,我没看见、不起染着!我透过身体看向远方,透过皮肤看向内脏,我没有染着,我没有……”这样的考试你或许能通过,实际上那是装出来的。
其实强令自己“不染着”是不行的,而是要真的明白它就是一个幻相,心根本不费力、不用力,直接觉知上去就是幻相。如果你生起了一定的染着,会产生感受的,比如贪着的现象出来了,你一定会产生内分泌,所以会下流。看到好吃的,口水就出来了;看到感动的事物,泪水就出来了;至于冲动的时候,什么流出来,大家自己去内省!
上面说的是贪着,恨的时候也是一样的,恨的时候青筋开始爆啊,火就上去了。贪即下流,恨即火冲,一定会产生相应的反应,导致心里面有不舒服或舒服的感受。那么,这时候你就要观察这些东西了,这些东西也是现起,如果在这些东西强烈生起的时候,你都能觉得它是如梦如幻的,人一下就松了,你就不会被它带动着跑了。
带动着跑才难受的,比如看到一个极度喜欢的人,你就要去追,晚上睡不着觉,才华好的还可以写诗,没有才华的就去喝酒,然后出去感叹一下,但说又说不出来。只能:“哎!哎!哎!人生真的好没意思啊!”其实他心里是想:“哎!那个妞没追到,真的好没意思啊,要是追到了实在太有意思了!”
所以,我们听到一些人说“人生没有意思”,请你不要相信,如果你把他喜欢的妞和钱摆在他面前,他马上就有意思了!真正的修行人是不会有这种悲观情绪的,悲观情绪一定是因为世俗追求得不到而造成的,而真正透视一切的心是不会悲观的,只是他会有更高的追求而已,这个差别实在太大了!
关键我们要怎么样去掉这些贪着才是最重要的,不是说:“见一切处无贪着,即是佛眼。”我们是做不到的,刚刚开始我们只能是单空。如果我们只看这些文字,不去做前面的修行,那根本就是一场笑话来的!
对于我们现代人,你说不起贪着就不起贪着吗?或者像木头一样不起贪着,把眼睛戳瞎、耳朵搞聋、舌头剪了……这种酷刑叫做“人彘”,最出名的是汉朝的吕太后将戚夫人做成了人彘,把人的眼睛戳瞎、耳朵弄聋,经过一大通刑罚以后,再扔到厕所里面。这种刑罚实在是太狠毒了!后面的武则天就更狠毒,她把人彘放在酒坛里泡起来,让受罚的人疼到心底里去,这种方法叫做“骨醉”。
人坏起来真的比动物坏多了,动物杀死其他动物无非是为了吃掉它而已,而人真的是为了仇恨,一些毫无意义的仇恨,所以爱憎发展下去是很恐怖的!我们要修行慢慢去除这些,但去除这些不是强令自己不爱憎。就算你像刚才说的考试那样压住自己了,但骨子里面你也会忍得浑身上下内分泌紊乱,搞得心理变态都有可能。(众笑!)
所以你一定要通过修行,正常来说还会有一些宣泄渠道。有些人不要拿着我说的“宣泄渠道”的话而乱来啊!比如居士已婚的,不是绝对不能淫的,你可以正淫。
还有一些人说“坚决不能吃荤!”虽然佛教里面不吃荤而吃素是最牛的事情,但如果以这个条件逼着大家不吃素就不能学佛的话,就是不对的,这样很多人就会被逼出佛门以外。刚刚开始进来的学人,没有那么强烈的大悲心,而且习惯又很深,那他可以暂时先吃一点,然后慢慢随着逐渐的修行,最后就不吃了。而你上来就吓别人,特别是一些老师兄,恐吓新师兄是老师兄们的特长。
本来人家以前啃猪腿啃得好好的,但是皈依了以后就说吃荤要下地狱,结果别人猪腿啃了一半露出一张无辜的脸看着你。当然,吃猪蹄确实要下地狱,但你何必这样吓别人呢?反正他啃不啃都要下地狱的,关键你现在要把他弄进来,让他知道佛的道理,啃肉就等同啃自己的妈,最后慢慢他主动就不啃了。这样才是对的呀!(众笑!)
所以,我们要灵活一点,很多老师兄们不要学的一知半解就恐吓新师兄,还以为自己有很大功德,活活把别人逼出去,坏人慧命,结果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我们要去注意这些!
所以,最根本的不起染着就要去修行,修行还是三主要道。而我们讲的《顿悟入道要门论》是一个很根本的经典,落到后来,还是落到三主要道去。因为现在适合我们的就是三主要道——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正见。
当然,我们讲这个《顿悟入道要门论》的时候,空性这方面似乎讲得更多一些,但如果你真的要得到空性那种准确的体悟,没有菩提心是不可能的,因为“我执”是空性的最大障碍!
有人说:“不对,色法才是!”色法其实不是的,因为它太明显了。眼睛看到的东西、耳朵听到的东西,都是很容易夺的。而“自我”是很难夺的,特别是自我所起的执着和情绪,太难夺了!你都不知道它是什么,有时候你以正义,甚至以开悟的名义,把它拿出来进行我执,这是挺恐怖的!
如果我们自我观察不行,那怎么办呢?你去利众的时候,一定会受到冲击的,因为自私一定会被冲击的。左边也不对、右边也不是,最后你就会发现自己有问题,为什么心老是在拣择呢?为何不能做到无是非、无善恶、无爱憎的心呢?
你老是这个不对、那个不对,这个是坏蛋、那个是魔鬼,哪来这么多魔鬼啊?就像苏东坡看佛印一样,一坨屎看到别人都是一坨屎,为什么呢?因为我执上来以后,以利害关系、以爱憎开始进行拣择。所以,我们一定要修菩提心,把暗藏影响我们证悟的一些可怕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执着减轻;减轻了以后,你再去认识本性就容易了。
因为这种认知不是观念性的,也不是看到的,而它是体受性的。“我执”轻了,对无执体受的力量就会很大;力量大了,作用就起来了;作用起来了,你认知到很强烈的时候,你就敢于承担、敢于确定了。而且领受的东西、领略的智慧也特别的深、特别的多。
比如别人一问细节,你都知道。所以为什么那些上师们能够跟学人讲解细节呢?因为他沉浸在里面很深,他知道你这方面的毛病在哪里,他会一步步把你的毛病拔掉,还诱导你绕过一些障碍去体会这些东西,或者拔掉这个障碍。由于他沉浸在里面很深,他才会明白这些东西。
而我们前期的基础没做好,上来就要上师指引你,就等于有一个很大的铁索把你的认知门全关了,这时候什么窍诀都等于零,而菩提心就可以把它推开。还有一个就是密宗的视师如佛,这就更厉害了,因为视师如佛还加上了空性的见地。
如果你修到一定的时候,心里的执着就慢慢减轻;减轻了以后,就容易体认到法性。因为那种认是非二元性的、是体认的,执着越轻了,体认也会越清楚。举个例子,比如我们吃同样的东西,如果特别饿的时候,吃起来就特别香;如果一下让你吃七八个馒头把你灌饱,然后再给你一个很好吃的东西,你只能吞口水却吃不了。
所以,你如果你能上出现了毛病,这七八个馒头就等同“我执”,妨碍你去体味这个美好的法性。大家一定要去注意这些东西,就要去修菩提心、修视师如佛。
大家千万不要一上来看到这些东西,认为自己马上就能进入,基本上都是“玩野”来的!因为在很强烈的我执之下,也能偶尔通过思维和感受体会到“那个东西”,然后就觉得那个“是是是!”
其实根本就不是的,因为大家都无形无相,但不见得就是那个无执的光明,虽然中间就是“无执”两个字,但相差太大了。你掉了一个馒头都会心疼半天,然后还说自己证悟了法性,是不是该鄙视啊?大家请记住,基础好才容易真正的证悟本性!
我们今天的交流到此结束,现在一起来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顿悟入道要门论》第05课
- 《顿悟入道要门论》第07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