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内心的时候,产生的次第应该是怎样的呢?
最初我们会被念头和情绪折磨得没办法对治,哪怕你学了那些东西,也不管用。记住,“最初”不是指时间,并不是你只学了几个月才叫“最初”,有时候学了十几年还是叫“最初”。原因是什么?因为你没有顺利建立刚才所说的观察方式,没有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正见,连单空的见地也没有。你都是读书,心态并没有因为这些书和学的见解而改变,甚至有可能因为读书变得更可怕。
比如,有些人因读了很多书变得很傲慢,别人一刺激他,说他学得不好,他的火一下就喷起来了:“你算什么?我五部大论都读透了,学了十几年,你居然敢说我学得不好!”当然,脸上可能是一副沉静的表情,但心中如“一头狂兽在嘶奔”、“ 一万匹羊驼在驰骋”。这时他的所学反而让他傲慢了,原因是心态没有变。
最初,在我们没有建立很好的观察方式,能力也不够的时候,要怎么办呢?首先要回避外境,那些让你产生不好念头和情绪的外境你要回避。因此,很多人就要到修行的团体中,离开世俗的让人太过纷乱和产生烦恼的环境。
那内心呢?有人问:“内心我没有办法回避,人走到哪里内心都在,怎么办呢?”那就转移,这也是一种回避。不要因此而气上加气,然后产生过激行为。比如有人得罪了你,实在忍不过,你就去做马加爵,那不行!你只能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比如看看电影、找朋友泄一下火,实在不行就去砸酒瓶子、打沙袋等等。我都是采取这种方式的,有时候气得想揍人,但没办法,想揍也揍不了,就拿个沙袋来捶。最初就是回避,但你起码已经发现自己在烦恼了。
想依靠闻思的力量断除烦恼,那就是要长期闻思,经常看这些书——出离心、菩提心、空性的道理,天天读、月月读、年年读。哪怕同一个道理读一千遍、一万遍,读多了以后,思维就有力量了,一旦发现烦恼,就可以依靠思维来断除。
再下一步就是有出离心了,我们可以依靠出离心的力量来断除烦恼。很多烦恼就是没有出离心造成的,比如对钱的执著、对家庭的执著,很多人对家庭执著得一塌糊涂。因为社会观念认为家庭是非常重要的、是正确的,破坏家庭是不行的,但很多时候佛教修行会遭到一些家庭的反对。
如果一对夫妻能同时信佛,那是因为上辈子拯救了银河系。大部分家庭是不可能的,要么是老婆信,老公捣蛋;要么是老公信,老婆捣蛋;或者是儿子信,母亲捣蛋;或者是女儿信,母亲捣蛋;或者是母亲信,儿子和女儿都捣蛋!
排开干扰是很难的,因为你执著这些东西。当你有了出离心,就要想这其实是梦一场。出离心可以体现在思维上、体现在对建立世界观的逻辑上,也可以体现在单空上。体现在单空上,它就是一场梦,有什么好执著的?不管多亲的人、多恨的人,都是一场梦;多好的、多丑陋的事物,或者多不好的境遇,再苦再难的境遇,还不就是一场梦?沉浸在梦中,很蠢!心真的有这种认知就好办了,烦恼一出来,一调起出离心就完了。
有人疑惑:“这不是出离心,已经是单空了。”单空就是比较厉害的出离心,它把所境都夺空了。你能出离什么?就是出离所境,难道还出离能境啊?出离能境就变成安住法性了。
所以,可以依靠出离心的力量断除很多烦恼,我们要去培养出离心,当然,首先要长期地、习惯性地内观。
依靠菩提心也是一样,如前所说,依靠菩提心的力量可以转化烦恼。我们的很多烦恼都是自私造成的,你和别人发生矛盾、冲突,很多都是因为自私。我们会发现自己有很多种自私,有些甚至以冠冕堂皇、高大上、高品位的姿态展现出来(以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自私),所以要内观,发现以后要依靠菩提心的力量去转化。
我们经常只顾自己的修行,根本不管别人。有时候看到别人不行就蔑视别人,从来没有想过要去帮助他,哪怕不一定在行为上帮助他,起码要在心里有这种想法。还有一些人故意去帮助别人,搞什么所谓的弘法,其实根本就不是为了帮助别人。其实就是一种习性,实际上动机里面有自私的成分,他都观察不到,那就更麻烦,很多人都是如此。
所以,我们要依靠菩提心的力量去转化,可以继续帮助别人,没问题,但发心已经变了:“我是真的想帮助你”,那么,很多自私的烦恼就会被去除。有时候跟别人发生了冲突,一点对错就记恨半天,如果有了菩提心,这些情绪就没有了,很多嗔心、排斥、冷漠会因为菩提心而化解。这都是心态类的东西,有时候甚至连孤独都会被菩提心化解。比如“一个人好孤独”,其实你想想看,全世界那么多妈,你孤独什么?当心处于温暖的状态中,就不会孤独了。
孤独实际上是自私造成的,他希望温度朝自己来,不希望把温度拿出去,就会产生这样的心态,过度以后就会变成抑郁症。当心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认知以后,他没办法再有快乐了,而且是非概念性的,就是没有快乐,甚至想死。以前所热爱的东西不再热爱了,所有的饮食不再激发快乐,甚至连性都没有快乐,心沉浸在那种板结一块的状态中,用什么样的音乐和图画能描绘那种状态呢?一片幽远的暗黑色,全是泥沼,在里面动一步都很费力,完全丧失动能——想死。
原因是什么呢?因为过度自私造成这种力量的累积。当然,这种力量有杀业以及各种各样其他的业作为原始动能,种子中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东西,但造成这种情况的其中一个心态就是自私,所以依靠菩提心会转化这些东西。“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灭诸重罪”,这不仅仅是一句话,它真的会变成一种巨大的力量,那种让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心态(就是极端的痛苦)会被它化掉。所以依靠菩提心,也可以转化很多烦恼。
有人问:“抑郁症怎么治疗?”其实有了菩提心,马上就能治疗抑郁症,但已经有了抑郁症的人,很难产生菩提心,非常困难,哪怕是已经学佛的人都很难。原因是什么?因为心中抑郁的力量成了主导。所以,这个时候也需要别人的帮助,比如与有菩提心的人接触,内心的抑郁就会化掉。但这也很困难,因为有抑郁症的人一般都相当自我(我把它换个词叫自我)——他以自己的感觉为主,不考虑别人的感觉,与菩提心是冲突的。
所以,抑郁症病人要先去参与放生,学会关心别人,先逼着自己这么做,慢慢地做成习惯,然后再辅以念咒、打坐,并且要放弃一些世俗追逐。抑郁症的人千万不要再去求什么考试第一名、找一个好工作、追一个追求不到的网红等等,绝对不要再看这些东西,甚至连游戏都不要玩,因为游戏会耗尽能量。就是要去大量地放生、念咒、打坐,去养老院拥抱老人,去营救路上被水淹的蚂蚁等等,然后把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
如果抑郁来了就告诉自己:我死了就死了,但愿这种死能让所有抑郁症病人都康复。如果真心诚意地这么想,你的抑郁症很快就好了,不需要吃药。但在产生这种功能之前,你要吃“药”,而且要吃很多“药”。一般来讲,这非常困难,产生抑郁症的人就是因为业力太盛才会这样。
有人说:“依靠单空可以化解烦恼吗?”可以的,如果单空修得很好,其实人就会松好多。如前所说,把所有的所境全部夺空,就是单空。有时候你面前一片大空,你把它夺空,在明白本性之前它还是空。把所有的空夺空——还是空,不断地夺空、不断地夺空——还是空……这叫狗咬尾巴。到底什么叫空性呢?那就是后面的事了。
但我们现在不夺空,夺有。夺有,就是很多情绪、痛苦,甚至疑惑,全部把它搞掉,慢慢地你的心就会变得洒脱、放松。这是了不起的修行,你不要说:“这没什么,很简单。”不简单!赵州禅师怎么做的?“赵州老人八十犹行脚,四十年不杂用心看个‘无’字。”这是我们很好的模范。
观一个“无”字四十年!赵州禅师是真正的大佛陀,他这么干了四十年,我们干了多少年?大部分人都是半路学佛的。而且他是“不杂用心”,我们是专杂用心,几十天可能一个“无”字都想不到,他却一直这么观下去。
他不是写一个“无”字在墙上来看,其实就是我们说的单空——夺夺夺,什么都是“无”,以“无”作为根本、作为宗(朝向它叫宗)。“四十年不杂用心”,很多禅宗大德(包括大慧宗杲)都是如此,都是以“无”字入手。如果单空修到很厉害的程度,就会形成很多单空的境界,甚至会被误认为是开悟了。虽然不一定是开悟,但化解普通的烦恼就很简单了。
所以,大家要用心修行下去,佛教是生命的唯一之路,别无他路。真的没有办法,不管你多威风、多了不起,它就是一个现象,转轮王是个现象,梵天王还是个现象,更何况我们娑婆世界的凡夫。即使你再厉害,美得倾国又倾城,钱多得建城又造城,权力大到任意生杀予夺都是个现象,没什么了不起。所以只能去求解脱,生命只有这么一条路是有意义的。
我有点极端,经常有很多人说我极端,但这是一个好的极端。你只有这么走下去才有意义,才会觉得活得有意思,才算得上是暇满人身,否则就算你再厉害,也什么都不是。
这真的不是傲慢,这叫佛慢。如果一个佛教徒都不认为佛教走的路是最殊胜的,你又说自己是无垢尊贵种,那就叫自欺欺人。如果不认为我们走的路是殊胜的,那你的心一定会走到其他路上去。当然,你不会信其他的宗教,但你会信一些让你快乐的事物,这些现象非常多、非常厉害!
前几天我看到一个视频,有个出家人造了一间房子——漂亮得一塌糊涂,里面的陈设古香古色,非常雅致。很多人认为这就是佛教生活,就应该这么清幽离世,清净、没有烦恼。这不是真正的解脱,也要把它夺空。这是一种优雅的生活方式,一遇外缘马上就被破坏了,如果贪著它,同样会轮回。千万不要把优雅、愉悦当成佛法,这只是修行佛法、进入修行之路时所产生的一点副作用而已。甚至一些神通,所谓的光照大千等等,梵天王都做得到光照大千。所以不能把它当成真正的解脱,真正的解脱就是要去修单空,然后去修大空性,这样才行。
最后要依靠空性的觉受来直观烦恼的本性,这必须要开悟以后才行。即使是触碰了法性,都能做到一点了,当然,烦恼不能太重,不然马上就离开法性了,一肚子都是气,或者马上就开始用分别念进行思维,或者直觉过去变成单空,很多人会去印它,那就不是真正的直观法性了。
直观法性是什么?心回到无执的觉性中去,在觉性中看到烦恼的时候,你会发现烦恼和觉性是一体的,而且烦恼会消失。消失是说烦恼自己会消失,所以叫自解脱,不是像单空去印它那样把它对治掉,这是差别。最初只能是小烦恼,慢慢地就越来越大,到时候甚至需要大烦恼,那是最高级的,但我们一般是做不到的。我们一般是从出离心、菩提心、单空一步步地修起,最初一定要去闻思见解。
次第好像是这么一步一步来,但实际上是同时进行的。什么叫同时进行呢?比如,我们觉得闻思见解好像是最初的修行,但实际上那时候我们也可能已经被指示了心性,有了一点法性的触碰。另外,如果我们单空修得很好,已经形成了觉照的境界——照见五蕴皆单空,但那时候我们还是在闻思。虽然它好像分了次第,但其实是同时进行的。
当然,最初一般都是从闻思开始,然后打坐、观修,深入体究,但一定要养成习惯,不停地内观。这四句颂词“愿我恒常观自心,烦恼妄念初生时,毁坏自己他众故,立即强行而断除”,怎么强行而断除呢?依靠思维、出离心、菩提心、单空、空性这五种方式。最初可以采取回避的方式,但方式、次第都是一样的,建立的方式就是要闻思、修行,还要随时内观。
随时内观是很不容易的,要经常检查自己的念头和情绪,而不要去检查别人。看一个人修行好不好,如果他总是说别人的错,那他一定有问题,他连自己的对错都不知道,所以自己永远是对的。这种用心的方式是朝外的,他不可能变成真正的修行人。不要说“明白”,他连做人都做不好,这种人是傻的。
“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有程度,首先你要明白自己大概在思考些什么?自己明白的内容和范畴有哪些?自己所处的环境是怎么回事?我们现在有一种世俗性的说法“哎呀,这个人搞不清楚状况”,好像是他不了解外境,其实不然,他是不了解自己。他不了解自己的心,也很难明白别人的心,然后他就搞不清楚情形:人家笑,他以为是哭;人家哭,他以为是笑。爱恨情仇他分不清楚,经常发瘪(biǎ)言(四川话,意为说些不合时宜的话甚至胡说八道),所以大家会认为他少了根弦。这种人很多,不是一两个,当然有些人特别突出。
那要怎么办呢?一定要学会观察自己。反复地观察自己,不要再去计较什么对错,外境的对错不太重要,要去观察自己此时的内心是否符合教理,这才叫真正的开始修行了。“行”主要指心行,外在的磕头、点香、绕佛等等要修,最重要的是修正内在的心行,从发现念头、发现情绪、发现心态、发现心体,到最后证悟,一层层地走下去。走到很深的程度,建立的能力强大之后,所有的烦恼一观察就消失了。
这就是修行,反反复复地做,当做到很厉害,真的观察到心体的时候,能观和所观完全融为一体了,就叫“能所双亡”,只剩唯一觉性。我在表达的时候说“只剩唯一觉性”,虽然他知道觉性是什么,但觉性并不是什么,这个时候就完全自在了。他坐在那里,不是像我们最初打坐一样眼观鼻、鼻观心,浑身上下每一根汗毛都不敢动,而是很自在,而且也很容易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自在的修行,甚至慢慢地延及到梦中,最后会超越生死。
但不管它多高妙、多深邃,都要从最初观察自己的念头开始。观察念头,起码得有一种能力——有一个平静的心,否则会被念头牵着乱跑。比如,一个人得罪了你,你就开始反复地思考、烦恼;烦恼已经是情绪了,烦恼之上还有念头,“这个王八蛋,我要收拾他!我要去告状”等等。所以一定要从最初开始,否则说到后面说那么深,有时候等于零。好像很吸引人,但你做不到,有什么意思?这叫“数他人珍宝”,有时候你还帮别人数珍宝,数完之后自己一无是处。
——摘录并整理自《修心八颂》第3课
【注:本初稿内容暂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当你“粉”爱豆的时候,你在粉什么?
- 人为什么会自杀,佛教不允许这种行为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