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颂 疾断烦恼
愿我恒常观自心,烦恼妄念初生时,毁坏自己他众故,立即强行而断除。
这个偈子看起来很好理解,“恒常观自心”——发现烦恼就解除,就这么简单,但实际上要讲很多,现在来讲它的法理。
第一,常观自心。
常观自心(愿我恒常观自心)这是一件必须要经常训练才能做到的事情。你要在座上去修行,修单空、修禅定,经常观察自己的心,让自己的心养成内观的习惯,这是很难的。很多师兄就是没有内观能力,他只是思维,没办法去觉受自己的思维(记住我说的这句话)。思维是他认知、判断、决定的一个工具,而且那就是一切,普通人皆是如此。
当你问他:“什么在想?”他一定会说是大脑,甚至发展到哲学层面叫“我思故我在”,他认为根本驱动者就是思维。但是,修过禅定的人就会明白,我们可以觉察自己的思维。当然,你可以问深一点:“觉察思维的那个是不是意识?”那就精彩了!知道自己在思维的那个东西是什么?它是属于意识?还是属于阿赖耶识的明?还是属于觉性呢?
如果你认为觉知到的思维是所境,而你的能觉知是能境,那它就已经不是觉性了,说不定是一种意识行为;当你完全没有思维的时候能够觉知,那可能是阿赖耶识的明。这是有层次、有窍诀的,而修行人就是要去了解这些。
所以,常观自心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你要先在座上进行训练。为什么我会教大家修单空(夺人、夺境),又修禅定呢?就是为了建立空性的体受。为什么呢?把全部的所境都夺空了,就是单空。
有人问:“什么是单空的准确定义?”能上有个单空的执著。当你把所境夺空以后,那它存在的基础在哪里呢?在能上,有个单空的执著。那什么叫空性呢?把能境夺空了,能境空了,那就变成了真正的空性。“所境夺空了”和“能境夺空了”这两句话,如果换成另一种说法就叫“一切境相由心现,心性也是离戏边”。
“一切境相由心现”实际上就是把所境夺空了,有人问:“ 一切境相由心现,怎么会是把所境夺空了呢?”所有显现的东西都不是它自己的体性,而是假象,它的本质是心。这要靠什么来实现?靠这样一句话肯定不行,你得去夺这样、夺那样、夺身体,夺完以后,心才能明白“哦,这些真的是虚幻的,甚至是不存在的”,这叫所境夺空了。所境夺空以后,这个境界以什么方式来成立?因为你还没有开悟,所以以在能境上一定有一个“无”( 单空的执著)的方式成立。
“心性也是离戏边”,产生一切的能是什么?心性。它也是空性的,叫“离戏边”,当你把能境夺空了,那就是大圆满。
为什么我要教四夺呢?首先要建立单空或者空性的认知。为什么教了四夺以后,一定要你去修禅定之类的呢?因为要让你放弃以意识作为认知主体的这种方式,你不要认为它是一个主体,意识也要变成客体,是被观察的东西。
有些人,你问他:“什么是法性?”他说:“法性很简单,明空双运,离开四边。”这些就是意识性的东西。所以,到了禅师那里,如果这样回答,他会打你的,原因就是这个。因为你总是说一些思维性的东西,不是觉受性的东西。当然,觉受有可能会出错,那叫误区,因为不是究竟觉受。如果真的回到根本的本体上,那就开悟了。
所以我要教单空(四夺)这些修行方法,长期这么训练,你才会慢慢观察自己的心。首先观察到意识,然后观察到觉受,最后观察到本体——这是观心。
这种观心的习惯,一是要在座上去做,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去做,不能打成两截。不然的话,有时候在座上好像是个证悟者,结果一下座,心绪纷乱、念头失控,这也挺可悲的。所以“常观自心”在座下也要去做,座上和座下经常训练。
接下来讲要懂得观自心,大概分成四个层面:念头、情绪、心态、心体。
我们现在讲的是观心,不是观境。观心,也就是去观“能”是什么?观境就是去观“所”是什么?“所”是前五识的对境,刚才已经讲过了。你问:“意识是不是所呢?”意识也可以称为“所”,当你观察出它是“所”,那它就是“所”了。
我们肯定不会认为眼睛看到的东西是“能”,它应该是“所”。那我们会不会认为自己想的东西是“所”呢?如前所说,如果你能觉知你的思维是什么,那你的思维其实就变成了“所”。有个能观思维的东西,它可能是意识的直觉,也可能是阿赖耶识的明觉,甚至可能是法性。
如果它真的是法性,你在法性的层面去看念头,那么念头也成了法性,一切都成了法性;如果你以阿赖耶识去看念头,它就是意识;当你以“意识的直觉”去直觉到意识的时候,那么意识的所境与意识本身其实是一体的——见分和相分的关系。能听得懂吗?
也就是说,心是有层面的,我们去观心,肯定不是观前五识的对境,而是看意识,再把意识分成阿赖耶识和末那识。我们先不说法语,直接说体会。首先,你能觉察到自己的念头,这很容易,你能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如果你都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那也是一种心理状态——狂乱意识,就是你疯了。
但大部分人其实都处于疯狂状态,基本上被念头带着走,不会去看自己的意识,他只是用意识来分析和判断各种情况。你看普通人是不是这样的?很少有人去观察自己的意识,比如自己在想什么、是对的还是错的,包括很多修行人都不会。所以他永远都能发现别人不如法,而自己是否如法却不知道,因为他没有观察自己在想什么。
当你观察自己“想”的时候有很多层面,你说:“开始我能观察的,是意识还是阿赖耶识?”先别管它,刚刚开始肯定是意识——用意识看意识。虽然是意识看意识,但实际上,一定要有个直接的觉知意识。也就是说,你去想自己想了什么,在这之前,一定要先知道自己想了什么;而要知道自己想了什么,不可能用想去知道,而是用觉知去知道。至于那个“觉知”是什么,先不管它。
你能够觉知到自己的念头,那个觉知有可能是意识的直觉。当你静下来了,心处在很平静的时候能够发现自己的念头,有可能是以阿赖耶识的明分去发现的,但大部分时候不行,其实是意识的直觉。这是观心的第一个层面,念头。
观心的第二个层面是情绪,情绪就更厉害了。情绪是很多心所造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心所应该是在心态里面),有可能是受蕴里面的东西,分为苦、乐和无记。虽然可以笼统地说苦、乐、无记,但下面却运行着很多心所。一些激烈的情绪我们能够马上察觉,但有些隐藏的、阴暗的、幽微的情绪很难觉察,这也是观心的内容。
比如,有时候一个人显得很阳光,让世界充满爱、到处都放光,他也很开心,但你可能不知道,他在背后经常偷偷大哭,甚至自己都没有察觉。有些人觉得自己很勇敢,结果某天晚上一打开电视,贞子爬出来了,他才发现自己并不勇敢。他不能察觉自己心里很幽微的情绪,有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抑郁症。抑郁症病人那种抑郁的情绪让他痛苦不堪,但他就是不知道为什么,如果知道为什么,他会马上采取措施搞定它,结果被逼着去吃药也没能解决,这就是没有反观能力。
反观能力真的太重要了!太重要了!太重要了!所以,你不能察觉自己的念头、心态,还说自己在修行?那没有修行的,最多是种点善根,很多人都是如此,一说都是别人的不对,永远都是如此。有些人甚至把全世界都得罪完了,还是别人不对,为什么?因为你不知道自己的想法和行为会给别人带来什么。
其实别人对你的反击已经有了,你也感受得到,但是,由于不去思考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行为,所以你能够思维和领会到的都是别人给他带来的伤害和冲击,你不知道导致冲击和伤害的深层原因是你伤害了别人——要记住这句话。至于怎么伤害了别人,就要去观察自己的思维、想法以及心态,但你没有这种能力。如果没有这种能力,你又说要修行解脱,这是不可能的。
师兄们,听得懂吗?我讲起来好累哦!要听懂非常简单,但其实可以把它做得很深。一是观念头;二是观情绪,各种各样的情绪也要去反观;三是观心态。
有人问:“心态和情绪有什么差别呢?”情绪还会浮于表面,而心态有时候更底层,人有很多种不同的性格,其实是心态造成的。有些人特别冷静,你说什么他都没反应,无论怎么吓他、刺激他,一张冷静的脸;有些人特别活跃,一看到东西就嗨得不得了,但很容易消失,比如对宠物的新鲜感,能不能维持一个月?这就是心态。
心态有很多种,这是情绪性的心态。还有纷乱的心态、平静的心态,你能够察知自己六识中的哪一识此时此刻最旺盛。比如,你在看电影的时候,是眼识和耳识同时运用,鼻识和舌识就丢失了。再比如,你在打坐的过程中,有时候眼睛不看了(黑了),身体的感受还在;有些人甚至眼前“唰唰唰”出现很多光或烟(其实已经不是眼睛在看了),但身体的触受没有了。所以,这也是属于心态的层面。
你说:“这不是心体吗?”心态包含了心体的作用,而心体就是指法性,它更难觉察,觉察到心的本体就叫心体。心体有两种:一是世俗心体,二是究竟心体。究竟心体只有一个——法性;世俗心体,就是你要搞清楚什么叫阿赖耶识和末那识。这需要点水平哦!心是怎么依靠无明去执著阿赖耶识的见分?首先阿赖耶识的见分是什么?你心里面要很清楚地明白这个东西,然后要知道心是怎么执著它形成自我感的。其实没真正的自我,都是“感”出来的。你的这个身体就是一坨肉,它不是你的自我,只是自我的一个施设、表征。
为什么呢?如果这一坨就是自我,那我们把它煮了,你就解脱了。但是,把你煮了,你会因此而解脱吗?不会,下一世你又会变一个身体出来,它只是一个表征。如果你能弄清楚造成自我的无明是怎么回事,那你就能明白什么是末那识了,也会明白什么是阿赖耶识,连阿赖耶识、阿赖耶你都会分得很清楚。这是世俗心体,就是八识,大家要分清楚。
我们经常教察知、察知,你就要去内观才能察知。如果你不内观,那你察知什么啊?连念头都察知不出来,你还想察知心体?究竟心体就一个——法性,如果把它再分细一点,从大圆满的角度去看心体的几个层面,还可以分为心部、界部、窍诀部:心的光明是心部;环境的空性是界部;明空双运的心体是窍诀部。这些话说起来容易,如果你去观察、确定,就很难了。用什么去观察?观察的时候怎么辨别?怎么肯定?怎么安住?
当然,这是最后的内容了。首先,你一定要习惯性地去看自己在想什么——念头,发现自己的情绪、心态,然后才是察知心的世俗体,最后是明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更高级的是“本自具足”。但首先你要一步一步地去做,不去做是不行的,所以,“常观自心”不是那么容易。
“愿我恒常观自心,烦恼妄念初生时,毁坏自己他众故,立即强行而断除”,这四句颂词实际上说的只是观察到念头、情绪和心态,后面的世俗心体以及究竟心体都不提。但你要去观察和明了世俗心体和究竟心体,必须先从观察念头、情绪和心态开始,然后学会断除,不被它影响(断除就是不被它影响),这样你才能慢慢体会到世俗心体和究竟心体。
第二,妄念初生。
现在讲观察的过程,也就是什么叫“妄念初生”(第二句颂词“烦恼妄念初生时”)。首先是念头,当无明的心在各种各样自私扭曲的心态和不受控的情绪折磨之下,首先体现出来的就是念头,即各种各样的想法。比如,“这个王八蛋,他欺负我”“哇,靓妞,泡了她”“哇,好漂亮的猫,逮回去养”,这些就是各种各样纷乱的念头和情绪,要观察到它。这是第一步,要经常看到并发现它,其实这就是一种“常观自心”的方式。
然后怎么断除呢?各种思维以及你学的教理和法理就来了。而且一个人的念头要停下来,不是用念头去命令它停下来,它就能停下来,而是要去培养心让念头停下来的能力,这就是修禅定。
禅定不是要修到完全无念,那是很厉害的程度了,其实你修到发现自己有能力观察到念头,就已经很厉害了。你很平静,有个平静的心态是主体,你会发现念头是客体——哇,那好厉害啊!至于主体是什么,先不管它。有这个主体,发现念头在起落,“大雪纷飞落于何处?”就落在那个主体上,那个主体是什么?先不说。
这是怎么出来的?通过修禅定出来的。当我们永远不明白那个主体,一直修下去,就会修成世俗禅定。一直静下去,最后可以达到完全没有念头的状态——非想非非想处,那真的是没有念头,但它是外道禅定。而我们有上师的窍诀,最后明白主体是什么,就搞定了。但你要先发现它才行,所以要去修禅定和四夺。如果不通过四夺夺掉外境,你的心总是会被外境牵引,也做不到停下念头。
首先是能看到念头,但是,发现了却不能对治(这在说修行的进阶,开始会走到这一步)。如果有些人修行很好,他一发现念头,马上调回相应的觉受,立即就对治了。初步修行的人,刚开始可能是不能对治的,但通过大量的学习、思维、打坐,大量的出离心、菩提心、单空,甚至空性的观修,日积月累,修成很厉害的觉受(不要说境界,哪怕有觉受都可以),念头一出来就可以对治,情绪也一样。
首先是发现念头,然后才是发现情绪。你要去观察,是什么东西产生的念头?“哇,这个念头是因为嫉妒造成的”。很多人在嫉妒的时候,是很专心地在嫉妒,忧郁的时候也很忧郁。比如,有些人被骂了以后,回去伤伤心心地哭,他从来没有去想自己哪里错了,甚至会说:“凭什么骂我?他和我一起学佛,我还帮了他那么多,他居然骂我,这个人不可交。”他就想到这里去了,他都已经忘记了,甚至连念头都不会去观察。
观察了念头以后,有些观察力强的人会想:“哎呀,我怎么在想这些了,那这个心绪是什么?哦,这是嗔恨心。”或者是“他和我一起学佛,为什么上师喜欢他不喜欢我?哦,这是嫉妒心。”开始去发现自己的心态和情绪,发现自己的很多念头,是在不同的情绪之下造成的。
比如,有时候很兴奋,觉得什么都可以,“哇,世界是我们的,很光明的”。观察到这个念头,又回头去观察自己的情绪:“哦,这个时候很顺,才让我们的情绪处于兴奋状态,处于觉得世界可以一把掌握的状态中。”有时候心里又很阴郁:“我这一生是怎么过的哦?我妈都不该生我,我都不该来到七侠镇。”这是佟掌柜说的(出自电视剧《武林外传》)。你从这些念头中再回去,你会发现自己其实处于抑郁、沮丧的情绪中。
再深一层,你就会发现、观察到自己的心态。心态和情绪不同,情绪很表面,而心态很隐藏。心态其实就是一个人的性格,而且它是变化的,有些人在某个环境中很自闭,到了另外一个环境,一下就开放起来了。真的如此,有些人随时随地感觉自己躺着中枪,因为这都是心的现象。像我这种人,一眼就可以看到很多人心的现象。
有些人在一些场合中真的是“普天之下,舍我其谁”,志得意满;换一个场合马上蔫了,立即变得像老鼠。真的会如此的。为什么?环境变了,心态就不一样了,所以我们要去察觉自己的这些东西。
这只是心态,都还不是心体。要观察世俗心体,在打坐的时候,你可以去观察自己:这是意识还是阿赖耶识?还是末那识?这就更深了,属于世俗心体——八识中每个识的体。前面的心态这些属于意识,心体还分为眼识的心体、耳识的心体等等。
我们经常说的“能看的是什么”,其实就是要找眼识的心体在哪里,是谁在看,或者是“念佛的是谁?”你说:“明明就是我在念嘛。”你说“我在念”,这完全是一个妄念,因为没有我。那是嘴在念?是舌头在念?这些都是色法,也不是。那是意识在念?好了,开始朝心体上走了。那意识又是什么呢?一直追下去,最后就会追到法性那里。参禅的原理就是这样的,也要靠我们不停地内观。
这句颂词说的是“烦恼”,烦恼一般在念头、情绪和心态这个层面,谈不上心体,而各种各样的烦恼就会“毁坏自己他众故”。什么叫“毁坏自己他众故”呢?很简单,当不好的念头、情绪和心态产生的时候,你的相续中会增加恶业,堆积起来就要毁坏自身。然后在这些不良的念头、情绪、心态以及动机的驱使之下,你做出的所有身口意的行为都会伤害别人,所以会毁坏自己以及他众。
第三,强行断除。
当你瞬间发现烦恼或妄念,就要立即进行断除——“立即强行而断除”。怎么强行断除呢?那你就要进行各种思维、出离心、世俗菩提心、单空以及空性的修行。
大家要记住内观四个最重要的层面:念头、情绪、心态以及心体。然后用各种思维、觉受的方式去断除。
如果你有了一种境界,而且是最深的那种境界(开悟以后)的观察,一旦生起,全都是法性。比如,你看到一辆跑车:“哇,好漂亮啊!”贪心一下起来了,然后回观这种贪心——“哇,法性”。当你回观的时候,能观一下就换了,不再以贪心为主体,而是以法性为主体。如果以法性为主体,贪心就变成了所境,而处在法性去观的时候,能所是一致的——唯一法性,那就变成了大圆满的修行——六根自解脱中的意根的对境自解脱。
——摘录并整理自《修心八颂》第3课
【注:本初稿内容暂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愿惜恶劣众的修行方式
- 淨土宗朝暮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