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完《修心七要》再来讲《修心八颂》,有些人就开始厌烦了:“哎,《修心七要》都讲得那么详细了,现在又讲《修心八颂》,烦不烦啊?而且讲来讲去,内容好像都很重复。”我曾多次声明,讲菩提心就是要重复,没办法不重复。不管从什么角度,或者换什么花样讲,内容还是这些。
以前我也说过很多次,修菩提心、修空性,不是学知识,它是个磨砺的过程。学知识和磨砺是不一样的,比如学冲拳,开始我们会先学习其中的知识:“力从脚起,在腰间发出,打到目标(沙袋)上,可以怎么怎么样……”这些冲拳知识,最多两三天就学完了,但是,要产生一拳出去把人打飞的那种力量,你要练习十几二十年。前面那几天叫学知识,后面十几、二十年的练习叫磨砺、修行。
我们修菩提心也是一样的,不仅仅是在座上修施身法、呼吸法,还要不停地反复闻思同类的论典、经典以及各个大德们的开示,这也是一种磨砺。
闻思修的闻思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修行,叫做“思维修”。特别是对初学者,如果缺了闻思会修不下去,比如,施身法修了一阵子就修不下去了、呼吸法修了一段时间又修不下去了。这个时候就需要“弹药”,那个“弹药”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闻思。
闻思多了以后,心会被越洗越干净、越清明、越趋近于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还有一种会越洗越傻,叫“洗脑”,把你关在一个地方,让你反复地听同一种理论、同一种声音,不让你比较和思考,后果是什么?自己去思考!
人心也是如此,有人会疑惑:“你教的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是不是对我们洗脑呢?”是的!你开始畏惧:“哇,你竟然对我洗脑?”洗脑有两种,一种是“洗傻”,一种是“洗聪明”。我们这种是把人“洗”傻还是“洗”聪明,你们自己去判断!
让你自己去判断的,基本上就不是把你“洗傻”,因为你有判断能力。此外,“洗傻”类的洗脑,有一个最不可或缺的因素,就是不准你听其他的,只准听他那一样,或者就算让你听其他的,你也没有机会听。你脑袋里面堆满了他教给你的东西,他通过各种各样的力量让你不能听到其他的。
我在讲出离心、菩提心,讲佛法的道理时,有让大家不听其他的吗?我希望大家去听其他的宗派是怎么讲的、其他人是怎么讲的,甚至其他的哲学流派是怎么说的。你说:“我没有这种能力!”那我也没办法,你就只能信了,信也不错啊!处在我这个角度,我只能说:你信佛就信对了!
如果有头脑的、聪明的,又有时间去闻思的人,我希望你们怀疑我说的东西是不是对的。特别是准备要开讲的净土,它是以“信”为主的一个法门。当然,我在讲“信”的时候会提供很多理论依据,但是,它主要还是以“信”为主的一个法门,那凭什么要信?万一上当呢?
其实,有时候合理的怀疑是必要的,那什么叫做合理的怀疑呢?有些人的怀疑是直接否定,那不是合理的怀疑,而是纯粹扯淡。比如,有人听到佛教就说是迷信,就像那些老太婆烧香拜佛,这是被一些影视作品或者唯物主义者的说法所迷惑了,属于不合理的怀疑。他本身才是迷信,对其一点都不了解,就直接作出结论。还有一种人,他天生就喜欢佛教,他也不知道信什么,上来就把佛当神一样信,这也叫迷信。
真正的智信是什么?就是要了解它:合理吗?可以信吗?信了有结果吗?能操作吗?各方面的信息进行比对,然后得出结论,这叫做智信。当然,智信也有条件,要有这种智慧和能力。
如果没有这种智慧和能力怎么办呢?站在佛教的立场上,你信了佛,就算是迷信,那也很有运气,前辈子绝对埋了超级歪屁股坟(前辈子种下了巨大的善根福德)。站在一个佛教徒的立场上,我就会这么说。怀疑是那些有能力的人的事情,站在你的立场上,没有能力怀疑,那你就信!不然怎么办呢?五部大论,你一部论都读不了,读了唯识以后,唯一就是死,而不是“唯识”,这是不行的。
为什么我们要反复讲这些呢?因为它不是知识,而是一种磨砺。闻思是一种修行,叫“思维修”,对我们的修行有非常巨大的作用,现在说的是菩提心。即使是空性也一样,应成派、自空派关于单空的理论怎么体现?我们经常说“无”,那么“无”怎么去体现、怎么去修行?对“无”字的理解都有很多层面。如果一群修行人来讨论这个“无”字怎么实施,他们会说出很多东西。
可见,以前的很多大德们留下来的论著和说法都不一样是有道理的,说明很多人当真去做这件事情了,所以才会有这么多不同。你们可以去读章嘉国师关于自空派的见解,宗喀巴大师关于应成派的见解以及麦彭仁波切、无垢光尊者的观点,他们的角度都不一样。而他们都是真正的大师、真正的成就者。
为什么会这样呢?说明他们当真在沉浸进去做这件事情,他们根据自己的传承、所学的东西以及自身的修行,说出一些货真价实的东西。虽然角度不一样、立场不一样,但却是真实的。
而有些传承下来的东西不是真实的,大家都在背书,所以不会有不同,每个人都一样。比如,古诗《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几千年来有变吗?就算你背错了,也就变一个字,不牵扯到具体的实践,所以就会一直没有变化。
但涉及到具体的实践,哪怕是简单的一句话,都会遇到很多情况,记录下来就会很丰满、很复杂。而我们去阅读、去思考这些,就是思维修,它会对我们的修行起到巨大的作用。
所以,闻思修不能偏颇,不能只闻思不修行,那是扯淡,总是读书,沉醉于名相和逻辑,这是一种偏颇;还有一种,不闻思,没有逻辑,也不去拜师,自己在那里进行所谓的实修,那也是一种偏颇。这两种都不行,闻思和修行必须结合起来。
——摘录并整理自《修心八颂》第1课
【注:本初稿内容暂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修视师如佛出神通?原理其实是……
- 阿罗汉的证悟与四无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