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的两个特点:第一个是要缘所有的众生;第二个要缘佛果,要有智慧的层面。甚至要发愿,宁愿让所有的众生成佛,我自己不成佛也可以。这个会不会和为利众生愿成佛冲突呢?
有人曾经问过我这个问题,他说:“你说的为利众生愿成佛,现在发心有三种方式(三个比喻),第一个是国王式的,我先成佛,然后让众生成佛,这个比较合符我们所发的愿——为利众生愿成佛。第二个是舟子式的,我们一起成佛,一起渡过岸,这个就有点冲突了,你不是说为利众生先成佛,成了佛再去度众生吗?第三个是牧童式的,让所有的众生先成佛,自己再成佛,那这样的话,这不是和为利众生愿成佛冲突吗?”
其实不冲突,这个“愿成佛”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解析:
第一个,愿成佛的意思,是我要缘上这个智慧的意思,他是说为利众生愿有成佛的智慧去度你们。
第二个,为利众生愿成佛,我成佛不是要获得一个看得到的、好像奖赏一样的果位。比如说牧童式的发心,这个发心说要所有众生都成了佛,我才成佛。地藏菩萨、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都是这样发愿,为了所有众生成佛,我不成佛都可以。但是“成佛”并不是我要去取得一个东西,不是像我们凡夫所想象的那样——我有了个愿望,我去实现这个愿望,我去抓到一个东西。不是如此,它只是把所有的障碍去除以后,本性上的污染完全得到清净的一种自然的结果。只要众生不成佛,我就不成佛这个愿力是清除这些障碍最好的工具。他发的“众生不成佛,我不成佛”这个愿望,恰好会让他最先成佛。很悖论!但事实上就是如此。
经论里多次讲到:地藏菩萨、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他们都发了这个愿。特别是地藏菩萨,他说“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如果这样他就永远成不了佛,因为地狱的众生真的不会空。那他成佛了吗?他早就成佛了!只是因为他发了这个愿,在缘起上他永远都是十地菩萨的样子,但他内心绝对是佛陀。他成为的佛弟子(总数)堆积起来看不到边,我们在《地藏经》里面可以读到这些东西,因为这个愿力太过强大。
而我们凡夫会把“成佛”想象成跟现在的我不同的一个巨大的奖赏,当这个愿力跟我相应的时候,我才能成佛。如果我发了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那我就成不了佛,因为跟我的愿力不相应,这是一个错误的看法。实际上愿力是一个“工具”、是一个“手段”。真正的证悟是三解脱门——空、无相、无愿。
所以这种愿力的力量就是要扫平这些实现本性,让本性弥漫一切的障碍(本性弥漫一切的就是佛陀)。它是这样一个“工具”,这个工具越强有力地扫平这些障碍,发愿者就越容易成佛。所以不是发了“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种愿望,就成不了佛,恰好相反,发愿后他成佛最快,这是一个悖论。
其实菩提心的好多道理都是悖论,比如拼命去利益众生,结果到头来把自己利益了。这个不是我说的,这是法王在他的著作——《胜利道歌》中说的“若欲长久利己者,暂时利他乃窍诀”。法王老人家像佛陀一样,这是他说的,这也是个悖论,但是事实就是如此。因为事实上没有一个真实的“我”,“我”是一种捏造,“众生”也是一种捏造。但是心捏造了“我”、捏造了“众生”以后,我们的心就爱“我”,对“众生”就有选择了,能够利益我的,我就爱你。
我们为什么会谈恋爱?因为那个对象绝对让我舒服,或者在某种方面可以利益我,不然我凭什么跟他谈恋爱?这种众生,我就爱;哪个众生伤害我,我就开始恨。两样都是捏造的,但是心就会造成这种趋势。发菩提心就对抗这个东西,它让你去爱你捏造的这些虚假的“众生”,同时离开你捏造的虚假的“自我”,等自我消失了,那众生也就消失了。
有人问:“你说自我消失了,众生就消失,阿罗汉的自我也消失了,但是他还没成佛,众生不会消失。”这就牵涉到另外一个问题:他(阿罗汉)的自我消失了,但他的“无我”还没有消失。你说:“没有一个‘无我’呀,他没有自我了,相续里面没有‘我’了。”但他的相续还在执持一个“无我”,“无我”就变成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叫做涅槃。他用这种方式来离开众生,进入涅槃以后就没有众生了,同时他也不会度众生。
这跟大乘恰好相反,大乘不进入涅槃,它认为和众生在一起,去度他们,就是涅槃。度了众生,也没度,度而不度。《金刚经》中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悲不入涅槃,智不住三有;烦恼即是菩提,空性即是现起,恰好符合这些理论。但小乘就不是如此,小乘把自我消灭以后就进入涅槃,他说这个灭尽定是“无我”。所以说实际上还是有个执著在里面。
所以说,那个“牧童式的发心”跟“为利众生愿成佛”不冲突。如果我们加上智慧去诠释这些道理,完全不冲突,而如果老是在文字上打转,就会打架,一直打下去,永远得不到结果。
——摘录并整理自《概念菩提心与真实菩提心》
【注:本初稿内容暂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禅定竟然有这么多级别?
- “黑脸”朗日塘巴尊者笑了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