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五度最终都是为了完成般若度。那换个方向来说,如果我们学了一些般若的知识,甚至有了一些单空修行的体会,对前五度有没有影响呢?也有影响。
当你认为一切如梦如幻的时候,不就很容易行持布施吗?一开始布施时,心里可能会不愿意:“哎呀,舍不得!这个东西太好了,布施了不划算,特别是人民币!”但是,如果你觉得人民币真的如梦如幻,甚至连自己的身体也如梦如幻时,布施就不会那么艰难了。
般若智慧修得比较圆满的初地菩萨,连身体都可以布施,原因是什么?因为他的心不再执著身体是真实的——是感受性地认为身体不真实,而不是思维性、概念性地认为。所以那个时候,初地菩萨给别人布施任何东西都会很容易。
感受性的不真实,听上去挺夸张,比如拿刀戳身体都不会疼,但对于初地菩萨来说已经实现了。对比我们凡夫呢?我们可以概念性地认为身体不真实,但要是拿个烟头往你身体上戳一戳,疼痛一定会让你认为身体是很真实的!这是因为你有执著,心无法感受性地认为身体不真实。
感受性地认为不真实,可以到达很深的程度;但走到这一步的前提,是要依靠精进、禅定等去修行。如果真的对空性有所领悟,哪怕只是单空层面,般若就会对布施有很大帮助。
对于持戒也一样。持戒是什么?实际上,当心产生了贪嗔痴慢疑这些冲动以后,我们遏制它,就叫做持戒。但是有时候很难做到,有些戒律我们甚至都不守。为什么不守呢?因为遏制不住那些东西!如果通过修行,当我们知道产生的情绪、不良的嗜好、所依赖的外境都是空性的时候,那我们对它们的执著自然就减轻了,持戒变得很容易。
最高的持戒是无戒可持。为什么呢?持戒之人——假的,戒律——假的,行为及对境——假的!那就无戒可持,这是最高的持戒。也就是说,当我们真的对空性有所领悟时,回过头来,持戒也会变得轻松、方便、容易。
然后是安忍。当外境和念头起来时,我们的心遏制不住;如果空性修得好,念头起来——法性,外境显现——法性!这就很容易安忍。当然,这些说来容易,具体还要看是什么样的念头。对于好的念头,很容易视之为“法性”,但别人骂你呢?愤怒呢?还是所谓的“法性”吗?
我们对般若体会得比较深的时候,若念头起来,就会像密勒日巴尊者所说的“念头越多越快乐”。有了这样的体受,安忍就很容易持续下去。当各种各样的情绪起来时,若我们真的能以般若智慧观察它的本质、体受它的本质,情绪很快就消失了;体会到情绪消失后,会觉得很舒爽,修行一旦产生这些体会,对我们深入般若有巨大的作用。
我们大部分人在被情绪折磨的时候,都是很难受的,比如失恋、事业失败、和好朋友产生冲突等,这时心里纠成一团,晚上睡不着觉。如果有空性修行的经验,当情绪起来时,去观察它到底是不是真实的。肯定不是真实的!为什么呢?今天的情绪,昨天还没有产生,它也不可能永远这样下去,但它现在就是挥之不去,那是怎么回事呢?是我们的心太执著,此时要做的便是去感受它是空性的。如果你有感受空性的经验,就把经验复制、粘贴一般,把两个东西混在一起。这其实是一种斗争。
单空都是一种斗争,不是真正的般若,是相似般若。但运用这个方法,情绪会慢慢减弱。情绪减弱后,你的心会回到轻松愉悦、没有烦恼的状态;而且,和平常体会的轻松愉悦相比,这种轻松愉悦的体会,程度更深。
为什么呢?因为就像刚刚卸下了一个重负。比如挑担子,平常没挑担子不觉得有什么,你故意去挑个担子,再把它一放,那个时候会觉得特别轻松。这二者的道理是一样的。所以修般若达到一定程度,对安忍是非常有帮助的。念头也好,情绪也好,外境起来也好,对你的影响都会降低,甚至消失!当然,能做到消失,是很厉害的;一般是降低,降低说明对空性真的有所领悟了。所以般若对安忍有很大帮助。
当然,真正的安忍就是安住般若智慧本身,那时候不需要和烦恼斗争,只要不离开般若即可,因为烦恼的本质也是般若,终究只能融入般若。
那么精进呢?精进和般若有什么关系?并且般若怎么反过来帮助精进呢?
真正的精进就是修行的喜悦,我们称它为“法喜”,很多师兄都学过。我们的心就是喜欢待在快乐的地方,产生法喜的时候,就喜欢一直在里面待着。
我们修般若的时候,心从很多执著中开始松脱,会产生愉悦,而且会发现这种愉悦不需要依靠什么东西。然而我们以前的快乐,全都依靠这样、那样的东西。
不知道各位修空性的师兄们有没有做过这样的比较,有没有发现我们以前的快乐总是需要依靠一个东西?比如谈恋爱,总得需要一个性别不同或者相同的对境吧?你不能自己跟自己谈恋爱啊,那叫自恋。我们吃饭,总得有东西可吃。哪怕是虚荣,也需要有人来拍马屁,或者有人“用羡慕的眼光看着我身上的爱马仕包”——那也得需要别人来看你一眼,如果别人不看你,你的爱马仕包就没用了。正如项羽所说“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富贵了以后不回家乡去让别人看一看,虚荣一把,就像穿着漂亮的锦绣衣服在夜晚行走,没有用,因为没有人看见。所以,这类快乐无论是什么,都需要外境。
但修空性所产生的法喜不是这样的,它什么都不需要;反而是把这些东西放弃以后,心产生了快乐。你会发现原来这种快乐不需要任何东西,不需要我们那么繁复、痛苦地寻求。而且,快乐的程度会越来越甚,不会变坏。
我们依靠外境所得的快乐,很容易变坏。外境变了,或很多东西求不到了。爱马仕也不是容易得到的,需要很多钱来买,为了挣钱,可能要干很多我们不愿意做的事。所以依靠外境获得快乐是非常困难的,而且它一定会带来很恶劣的后果。
然而你会发现修空性不是这样的——什么都不要,只要坐在那里,心体会到什么都是虚假的,就很快乐。这种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它不依外境而变。当然,单空其实还是依外境而变,只是隐藏得比较深而已,它需要一个根本点,就是心对单空还有所执著,所以还不是真正的解脱,但除了这个,它已经不需要其他东西了。当你产生了这种法喜以后,就喜欢始终待在单空的修行里面。
如果你自认为单空修得好,就问问自己喜不喜欢这样。如果真的喜欢,那说明你真的对单空的修行开始有所体味了;如果并不是这样,还在“我空、我空、我空空空”,很费力、很累,“哎呀,我好累呀,我要休息一下”,这说明你的单空修行还不怎么样。真正的单空不是这样的,而是坐在那里很爽、很愉悦,“现起——空性,空性——现起”,一直这么持续下去,可以坐很长时间。这就是精进。
现在说到的都只是单空,是相似般若,而不是真般若。如果真的认识了法性,那就更厉害了,连单空的执著都没有,在那样的境界里,内内外外全是法性,只需要安住在法性里面就行了,那就更快乐。所以,般若的体受,哪怕只是相似的,对菩萨六度中的精进也有非常大的作用。
般若,包括单空的智慧和大空性的智慧,对禅定有什么样的帮助呢?
当我们心里产生了单空或般若的觉受,这本身就是一种禅定。普通的定是什么?是依靠一个外境让心达到安静而已,或是心不需要外境,只是很单纯的安静。普通的定,不具备深深的破坏性的智慧和完全不执著的智慧。
这里有两种智慧,其中一个是“破坏性”的智慧,这是什么呢?单空就是破坏性的智慧——破坏我们认为有真实存在的执著。而真正的大空性智慧,连这个都丢掉了,就是心本来的样子,那就可以了,即所谓的“平常心”、“自然本智”。但处于单空的智慧时,还没认到“自然本智”是什么,心还有一种执著——执著“无执”,也就是执著“无”。
如此执著一个“无执”,就叫做单空。那么处在单空的状态里,和处在平常的禅定里,有什么不同呢?这二者为什么容易引起误会呢?
平常的禅定,心完全放开、平静以后,好像也是什么都不执著,而且很快乐。但是,人的心很奇怪。当处在纯粹的普通禅定中,即外道和我们内道共用的普通世间禅定里,也是似乎什么都没有了,外境也消失了;但是,我们的相续,可以把这种禅定的状态,和各种各样的贪嗔痴慢疑并存起来!这是挺可怕的。
也就是说,当我们在座上的时候,如果没有证悟,也没有单空的修行,更没有真正的空性的修行,就只是心很平静,什么都没有了。这种“什么都没有”的平静,可以达到什么程度呢?可以眼前看的消失,感觉消失,身体消失,念头完全没有。比如,达到无色界的四种定——空无边定,识无边定,无所有边定,非想非非想定——到这个时候,我们这个粗大的身体、念头等等都没有了。
但是,这些状态可以和我们相续中的很多执著并存,这些执著以种子的方式与之并存在我们的相续里面。当去掉这个定,定的势力减弱以后,相续里的这些种子“哗哗哗”就出来了,它们没被破坏掉——我们没有产生“出来的这些东西其实也是空性的”这种智慧。所以种子出来时,二元对立的实有感立即出现,我们马上又进入轮回。这就是外道的定。
然而,我们内道的相似般若智慧和真正的般若智慧,就大不相同了。单空这种相似智慧,始终会产生“你是假的”这种“无”的执著,或者说,是执著于“无执”。这是怎么训练出来的?当现象现起时,心直接体受“你是假的,你是假的……”,所以要“放弃它,放弃它……”,这就是单空的修行。由于在座上训练出了这种强烈的“无”的执著,那么所有现起一旦出现时,就觉得现起是假的。
出座以后,这种心的体受会继续出来,慢慢地,座下会变得和座上差不多,说话办事的时候,还是“假的,假的,假的”——全部都会变成这样,执著就会减轻,这种二元性的对立就会在单空修行的过程中逐渐减弱。并且,如果处在单空里,也很容易入定。
虽然这时还没有认识到本性,不知道显现其实也是法性,但起码认识到所有显现不是真实的,并持有这样的观点进入禅定。这样的禅定,对以后放弃一切、进入真正的法性,有绝对的决定性作用。所以,如果不修单空,要真的去领悟法性,是非常困难的!
另外一个与外道禅定的不同之处,是真正的般若智慧。如果我们越过了单空,进入了大空性,那时什么都是法性。心不需要定在一个对境或纯然的平静上,不管是否平静,全部都是它,这本身就是一种定,保持着本然的、自然的觉知。
既然是“本然的”,就是不用力、不造作的,可以一直这么下去。在觉知里,所有的显现、任何一个东西,全部都是觉知,就会实证“什么都是法性”。这本来就是一种定,叫做“不定而定,定而不定”,心全然处在法性里,是最高的定,叫做“楞严大定”或“法性定”。
我们为什么会产生痛苦?因为我们有分别,这样好、那样不好,所以我们有追求、有恐惧——这是世俗的心,是轮回。如果全然都是法性,还有什么恐惧?不会有恐惧,也不会有希求——还希求什么呢?全部都是法性,还要什么?这样的人自然就是快乐的,也很容易进入定。所以般若智慧对禅定也有很深的帮助。
但我们现在对般若智慧只有一点闻思而已,这对禅定还有帮助吗?刚刚开始时,这点闻思对禅修不会有太大帮助,但是对我们的将来会有很大帮助。因为单空的修行,刚刚开始就是盘起腿,打起坐来进行闻思,想啊、思维啊,实际上就是干这个事,一直不停地干下去。通过思维产生感受,产生感受以后,在那种感受中入定,这就叫单空的修行。最后把感受丢了,认清楚了心的本性,就进入了法性定。
所以,般若的闻思对我们现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对以后真正进入单空的定和法性定,有绝对的决定性作用。
我在这里把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五支,与般若之间的作用和关系,比较详尽地讲了一遍。为什么讲得这么详细呢?
其实这些内容,对很多老师兄来讲是老生常谈,已经学过很多次了,但是很多新师兄可能没有听过,所以我们反反复复把这些拿出来说。
我们在学习这些东西,实际上就是要反反复复地学。很多内容我都是重复在讲,在重复的同时,希望大家不要把它当成纯粹的知识。
若只是学知识,你真的不用这么反反复复地学,中观那么多书,何必一本本去读?每个论师有不同观点,何必都去了解?不用反复学,只要粗略了解就行了——但是,这种粗略的了解,和我们刚才说的真正领悟中观,相差很远!领悟中观就是要把细节搞清楚,产生体受。
——摘录并整理自《入行论·智慧品》第153课
【注:本初稿内容暂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佛教是有神论或无神论吗?
- 真正的“躺平”,竟然是大圆满窍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