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外观察”的科学成就,可以让我们掌握很多物质,清楚认知我们的世界。但仅仅这样,不能够完全让我们快乐。
这在现代社会已经开始慢慢表现出来了:虽然人们拥有的物质比古人多很多,但是这个社会抑郁症流行,大家谈恋爱都谈不好。现在我们也拥有很多人文科学的成就:诗歌、戏剧、电影、哲学、法律、道德规范,这些也可以在一定程度让我们获得快乐和安宁,但同样也不能给我们带来心灵的寄托,完成对心灵的探索和修正。
我们忽略了人类生命中一个最珍贵的东西——通过“朝内观察”,了解、分析,最后觉照自己的心灵。
非佛教徒可能不清楚什么叫做“觉照”,所谓“觉照”,有两个层面:第一,是心灵通过正确的方式,直接认知心灵的作用,比如认知快乐、痛苦等等情绪,并修正和融化它们;第二,是让心灵直接认知心灵,明白心灵的究竟性质,让我们获得物质以及社会关系都无法带来的绝对的、巨大的、永不坏失的快乐。
如果有人问,会有这种快乐吗?佛教可以肯定地回答:“有!”
但这完全是个体的体验,没有办法拿出共证。就像人们谈恋爱,恋爱是没办法拿出来共证的。比如,一个人爱另一个人,他怎么能让其他人也有这种感受啊?爱甚至无法有一个让大家绝对信服的客观指标,所以只能说:月亮代表我的心。但月亮也只是“代表”,没办法拿一个共证指标来给大家采信。
或许有人说:“不是这样的,我们可以用钱来证明啊。”如果这么一搞,只有富豪才能表达爱情了,那穷光蛋就爱得不真啦?事实不是这样的。
所以,心灵的探索和结论,很多是没办法共证的,但又是确确实实存在,那怎么证明呢?
在佛教里面,有三个必做的事情——闻、思、修。
首先是闻和思。即先运用各种合理的逻辑以及各种教言,了解怎么去观察自己的心,会取得怎样的结果;在观察心的过程中,会有怎样的体验和感受,这种感受又会导致怎样的结果。
佛教里面有很多全面、细致、精密、圆满自洽的理论系统,如中观、唯识、如来藏……这些理论不是讲故事,一般人会觉得佛教有很多神奇的故事,比如一个人念佛,癌症念好了,或者一个人念佛,发财了。其实,佛教理论不会讲这些东西的,它和科学一样,根据人类前五根的呈现,对面前的物质世界进行逻辑严密的分析,搞清楚它们的本质。这些理论并不一定着重对物质的控制和运用,最重要的是教我们怎样去观察自己的心,了解心的各种层面、各种运行,明白怎样才能让心按照我们的愿望去发展。最后,让我们明白心的本质到底是怎样的,根本的快乐到底是怎样的。
人类心灵最麻烦的是什么?是我们的心不听自己的指挥。比如,我们明知道这个人不能爱,因为她是有夫之妇,但是你却控制不住,就是喜欢她。又比如,我们明知道不能恨一个人,因为她是我妈,虽然她可能做了一些错事,我们也不能仇恨自己的母亲,但是很多时候却不行,控制不住就是要去恨。
在一些很小的事情上,也能够体现这些麻烦。比如晚上睡不着觉,你告诉自己应该平静下来睡觉,但却做不到。有些学生嫌自己懒惰,对自己说:“我不能这样懈怠下去了,我一定要努力学习,争取考个好成绩!”但第二天还是睡懒觉。
由于没办法去控制自己的心,所以人类产生了很多痛苦和纠结。有些人嫉妒、有些人仇恨,还有一些人产生不应该产生的情感……而且我们很多的痛苦,都不是依靠金钱或者某种社会关系能够解决的。
比如关于人类普遍孤独的问题,如果没有经过心灵的训练,根本没办法彻底解决。孤独的时候,我们采取的方法一般是去打电话找朋友、翻看过去的相册或者回忆旧时的快乐等等,做完这些,或许能够暂时排遣一下孤独寂寞,但过一阵子,心灵又开始一次次地沉沦,直至所有的方法都失去效果。
每个人都知道孤独寂寞的感受是没用的,每个人都不喜欢这些情绪,但却不能控制自己的心。原因是什么?我们的心没有经过观察,也没有经过训练,根本不听自己的意志指挥!
而佛教能够真正解决这些问题,它教导我们通过深入细致地朝内观察,发现自心运行的规律,然后告诉我们怎么去指挥、控制和调服自己的心灵,让它动就动、让它静就静,善恶也可以选择。在这个过程中间,我们会发现自心拥有的无比巨大的能量和快乐。
而这个发现的过程,被称之为佛教的修行。
——摘录并整理自《信仰与生活》
【注:本初稿内容暂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