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跟大家介绍的是一个唯识里面的知识,而且这个知识牵涉到修法——五重唯识观。我记得在国庆节讲了《八识规矩颂》,把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心识的分类等等给大家做了一个介绍。介绍了这么多唯识的知识,怎么样拿到我们修行中、生活中去运用?这就牵涉到一个具体的观法,这个观法就叫“五重唯识观”。
观的含义
为什么叫做五重唯识观呢?因为唯识看待世界的方法,是由外及内的,就是它的修法是由外及内的。说到修法,我们首先说“观”这个字,到底什么叫做“观”?
概念性的观
我们经常说世界“观”,普通的解释世界观就是对世界的看法。你如果要问什么是对世界的看法呢?实际上就是思维上的一些逻辑。比如我们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这是一种世界观——唯物主义世界观。但我们真的敢直接确定世界是物质的吗?我们确定不了的,所以科学里面搞了粒子加速器去轰击这些物质,要找到最小的物质,才能证实世界是物质的。但我们还是提出了“世界是物质的”这样一种观点,这种观点实际上只是我们意识上的概念。我们在概念中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但实际上世界是不是物质的,你不清楚。从古到今,无论是科学或者哲学,从来都没有办法证实世界是物质的,但是它提出了这样一种概念。所以说“观”的第一个层面可能只是一种概念。我们对世界、对人生、对某种事物的一种认识,可以成为一种“观”。
直接性的观
还有一种“观”是直接的观,比如我直接观到这个东西,一个茶杯或一瓶矿泉水,它的形状就是这个样子的,我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比如我们在很偏远的农村找一个从来没见过矿泉水的人过来,TA看到这个瓶子,TA可能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但TA已经看到了,这叫做直接的“观”。这种观是非概念性的。你跟TA说什么都可以,反正TA知道是这个东西。
这实际上就是我们以前经常介绍的对世界的两种认知方法。一种是概念性的认知,概念性的认识可以发展到数学、哲学等各种各样的学问;还有一种是直接性的认知,直接性的认知就是靠我们的五个感官:眼、耳、鼻、舌、身。我们现在的科学,不管借助任何仪器,天文望远镜、显微镜甚至粒子加速器,最终的决定者还是我们的眼睛、鼻子这些感官,靠我们的感官来判断某种存在具足了什么样的性质。这是直接的观。
逻辑性的观
科学上还有一种逻辑性的观法,通过数学的演绎、逻辑推论。有些推论甚至是很荒唐的,比如我们推论人是由猴子变成的。当然这种推论也借助了一些现量的知识,比如以前达尔文去观察鸟的嘴,那个时候教会说世界上的东西都是上帝造的,但是达尔文发现各种鸟的嘴形状都不同,有长有短,上帝有没有时间整天造鸟的嘴呀?后来他发现这些鸟因为环境的影响,它们会进化,所以他得出了进化论。他通过一个直观的现象,引发出这个逻辑的推论。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理论要指导实践,而实践要上升总结成理论。进化论是不是正确的呢?这个问题我想我们不用在这里说,实际上前几年的世界科学大会已经否定了这种事——人从猴子变的是没有依据的,只是一种猜想。
佛教里的观
慧业,慧心所的造业
我们佛教里面怎么说这个“观”呢?佛教说这个“观”是一种心所,也就是心的一种作用,而且是意识的一种作用。在我们的八个识里面,前五识(眼、耳、鼻、舌、身)是不具备“观”的。佛教认为“观”必须用到慧心所来进行,能观的心的作用在心所上表现为慧。慧心所的定义是什么呢?——拣择为性,断疑为业。拣择就是不停地分析呀、看呀、想呀,这是慧心所做的。
我们的每个心所都有不同的作用。我的贪心所——让我看见美女就流口水。嗔心所——我看见不悦意的东西就怒火升腾。那么慧心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呢?它的作用就是分析、了解一个事物,这叫拣择,拣择为性。拣择之后,就会取得一个确定的结果——断疑,断掉怀疑,为慧心所的造业,是心的一种活动。所以我们能够去“观”这个世界就是靠这个慧业,心所中的慧心所的造业。
以前没有学过《八识规矩颂》的,可能有点麻烦。因为在唯识里面认为,世界是由八种心的作用交错运行而形成的,这八种作用称为八识。八个识有不同的心所,总共有五十一种心所。八个心王配这些心所,有不同的配法。比如意识,五十一个心所都可以有,而第八识只有五个心所,末那识只有十八个心所,前五识有三十四个心所。
有些心所在某个心王那里起不来的。心王就是心的一种作用。比如末那这个执“我”的心王,它老是要去执我,不由自主地就要执“我”,它不会有嗔恨心。因为它执“我”的时候,它觉得“我”非常可爱,它只会爱“我”,这种爱永远不会沉没,所以我们永远不会对自己生气。
我们经常说:“我恨我自己!”这句话实际上是假的,“我恨我自己”实际上是恨自己没有达到自己的某种要求,你恨的是想象的那个“自己”。末那识在执著自己的时候,永远不会恨“我”的,最粗大的一种表现就是:“我永远是正确的,别人都错的”。甚至我们可以到监狱里面去问那些犯人,他们都是被判刑了的,你问TA:“你有没有错呢?”绝大部份都认为自己是好人。即使TA被逼承认自己是个坏人的时候,TA的骨子里面还是觉得“我是个好人”。TA认为TA做的任何坏事都是有理由的,TA是迫不得已,不愿意这样的。有句广东话,某人犯了一个错事的时候,你斥责TA的话,TA会说:“我都唔想嘎!”(我都不想这样的!)
心永远会认为“我”是正确的。为什么呢?因为末那里面没有“嗔”这个心所,它就是执我,不管其它的。既然是执“我”的话,它不会认为“我”不好的。如果这个心识认为“我”不好,它就放弃“我”,那就舒服了,解脱了!没有末那识,你起码是阿罗汉。但是我们根本就做不到。
慧心所在八个心王中的前五个心王也是不可能有的。我们可以去翻唯识的书籍,有这样的说法。最基础的心王阿赖耶识也是不会有慧心所的,它只有五个心所:触、作意、受、想、思,叫作“五遍行”。就是我们的心发动的那一刹那,五遍行一定要跟上去的,但它是没有慧心所的。那么慧心所存在于哪几个心王呢?一个就是意识,一个就是末那识。但末那识这个慧是邪慧,它拣择“我”,执著有一个“我”,让我们凡夫沉溺于轮回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这个邪慧。
意识里面的慧业就有善、恶、无记。比如我们思维抉择一个好的事情就属于善慧;我们用意识去思维杀人、制造炸药,这些就是恶慧、邪慧;还有一种就是做一些没有什么善恶的、很普通的一些事,这叫无记。意识上的慧具备三种可能性。
那么我们现在去做五重唯识观,这种观就是一种慧业。慧业分两种,我们要去培养正确的慧业,消灭错误的慧业(比如消灭末那),要以慧去观。这种观的慧业分两种:一种是比量的、很逻辑的;一种是直接的。很逻辑的、很概念化的这种慧要依靠很多名相、术语,我们现在搞文字就是属于这一种。还有一种就是直接的,比如我一下就知道了这个瓶子和杯子,其实这也是一种慧。它不经过逻辑,我心里面连想都不用想,就知道这个瓶子跟这个矿泉水是不一样的。我用得着去想吗?我一照过去,马上就知道了。这种区分也是一种慧。
我们一定要具备这种慧。如果没有具备这种慧,比如我们本性已经现前了,但是我们直接的那种慧根本就上不去,观上不去,本性已经现前了,我们也不知道,就过去了。所以如果没有这种慧的断定,我们是没有办法证悟的。但这个慧是从前期大量的闻思得来的,我们要去学这些书籍、听开示,在头脑里面思维观修。我们一定要有一种慧业去断定,现前的就是万法的根本,是我们的自心本性。当然,大家一定要记住,那个时候的现前不是眼识的现前,也不是耳识的现前,不是“一个金黄色的宝箧里面有一个黄色的如来藏”,听到的某种声音也不会是如来藏。但不管它是什么,你的心一定有一种断定。拣择为性,断疑为业,这是慧的一个根本作用。
那么五重唯识观把这种观(慧)分了五重(五个次第)去看我们的世界。我们能观的是一种慧业,所观的就是世界的一切,内在、外在的一切。外在的所有现起,内在的全部心识,就是它要观的东西。这些要观的东西,分成了五大类。
在说这个五大类之前,我要说一说唯识的基本的世界观。唯识的基本世界观是什么呢?“三性三无性”,有这样一个词汇。我知道今天元旦节讲的这些内容,可能大家听起来会很头大,因为有太多的名词和术语了。我根本不可能跟你们讲什么故事,或者讲学佛有多么好,学佛以后可能会中六合彩,身体会变好,找女朋友说不定碰到最漂亮的,以前不喜欢你,突然喜欢你了……可能有这些副作用,但我现在要给你们讲的就是正确的世界观是怎么回事,我们要怎么样去看待这个世界。
世界观
世界观的作用
世界观对我们修行人或者不修行的人都有非常大的作用。我们很多时候忽略世界观,觉得那个是哲学家搞的事,和我们的平常生活没有关系。其实根本就不是这样的,世界观几乎决定了我们生活中的一切,因为世界观决定了生命观。比如唯物主义这种世界观得出了一个生命观:人都只活这一世,死了什么都没有。持这个生命观的话,那就很简单了,我这一世能做什么就做什么,只要不被抓住。反正死了什么都没有了,好人、坏人有什么意义啊?一死了之!你说我是个好人,好人就好人,你说我是坏人,坏人就坏人,咋啦?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我不管那么多,力大为王,打得赢是大哥。唯物主义世界观会产生这样的一种生命观,人就肯定会为所欲为,整个世界就很惨了。
关键是这个世界观是不是正确的呢?这要值得思考。
如果你承认世界是上帝造的这种世界观,那又不同了。你想到最后的审判,人死了以后有可能下地狱、上天堂,那你的行为就会稍微收敛一点。因为你怕死了以后下地狱嘛,去上帝那里会过得好一点,所以你就会听从上帝的教导,你的行为就要按照基督教的教义来做。如果你信伊斯兰教,你就要听安拉的、听穆罕穆德的。这就是不同的世界观导致不同的生命观。
佛教告诉你世界是空性的、是心的,其实是最有希望。因为它说死了以后不是什么都没有,人死了以后会因为现在的行为,造成好像连环锁链一样的因果报应。所以就告诉你,你的行为一定要为未来着想。这个人不知不觉地就会熏染成好人,而且好得不得了,好得甚至会“变态”!很多人会认为佛教徒是变态的:“哇,不吃肉——变态!”在《释迦牟尼佛本生传》里面,佛陀在因地的时候“挖肉喂鹰,舍身饲虎”,以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去看这种事的话,我们肯定会认为TA变态:“人的生命这么宝贵,就这么一世,你居然把你的肉拿去喂老虎,你有没有搞错啊?反人类罪!”但是我们佛教的世界观就不同了,我们会认为:这很有功德啊!我们不会认为这个肉体消灭了以后接下来就没有了,原因是我们的世界观不是唯物的。
我们说了这么多,那么这些世界观到底哪个是正确的?这才比较紧要。如果佛教的世界观是错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是正确的,那我觉得你们都是傻的,全部脑袋有包,为什么元旦节不去旅游啊?该泡妞的泡妞去嘛,该钓凯子的钓凯子嘛,为什么跑来听一个老头子叽哩呱啦说一些根本就是错误的东西?但是,如果我们这个世界观是正确的,那我们就要思考将来应该怎么去做。
所以说我们要讲的这个五重唯识观,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世界观,只不过它分了五个次第让我们去了解这个世界。了解这个世界以后,我们的行为、我们寻找快乐的方式都会变。
比如唯物主义,它说所有的快乐都来自于物质。即使是身体上感到的这些快乐,它也是因为身体里面的物质运动导致的,这是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那么基督教就说你要去祈祷上帝,上帝的圣光笼罩你的全身心,那个时候最快乐。它觉得快乐来自于上帝。佛教就说快乐来自于心,你去修行、去禅定,这样你会得到很多的快乐。如果你得到这种快乐的话,那么其它的快乐都是次要的,其它的快乐层次很低、持续时间很短。
它是不是真实的呢?在我们居士林修行的人已经检验了。到后来你会发现,我们吃呀、穿呀、玩呀这些快乐跟修行的快乐比较起来,根本不值一提。当然没有体会到这种修行的快乐的人,TA还是不会这样认为的,TA还是觉得我们要出去喝点红酒、聊聊天、读几首莎士比亚的诗,这样比较快乐。其实你取得这些快乐的根本原因还是你对世界的看法,所以说世界观是非常有作用的,哲学是非常有作用的。但是我们以前很多哲学家把哲学纯粹概念化,所以它跟我们的现实生活毫无联系,更谈不上什么修行了。
但是佛教就不同了,佛教的世界观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一门哲学。它说世界是空性的,它把我们的心作为仪器去实现,证明这个世界观是正确的。
东、西方哲学(世界观)的区别
关于我们东方的世界观跟西方的哲学的分界,我看到学术界讨论了很多,都是扯淡的。真正的区别是怎么样的呢?西方一定要以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个感官去分析世界。当然,它也借助仪器来丰满我们的六根,夸大我们六根的能力。我们可以借助望远镜、显微镜,也借助一些数学公式,让我们六根更发达,这样来了解世界。但是不管怎么样,它都要借助六根。它要让六根发挥得更加的张扬、更加的细腻、更加的广大,这是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西方哲学基本上都是这样的。哪怕是他们提出的唯心主义哲学,它实际上还是要承认这些东西是六根的结果,然后在这些存在的基础上去分析这个世界。这是西方哲学。
东方哲学的这些哲人是怎么来看待世界的呢?它恰好倒过来,把六根的能力全部息灭,去禅定。在禅定的状态中,达到很高程度的时候,眼晴会停下来,耳朵也会停下来,身体的沉重等等这些感受全部都会消失。但这不像是睡着那样的,六根消失了以后,心会非常地明白。这个时候,TA会觉得这些东西不是真实存在的,TA会怀疑世界的根本不是这些东西。这就形成了东方哲学。比如我们的道家,它说世界的根本是“太极”。 因为太极没有形象,所以也可以叫做“无极”。它说我们这些粗大的气脉骨髓,是由太极分开阴阳而形成的,太极的物质化就叫作“炁”。 “炁”字是上面一个“无”,下面四个点。(但唯物主义说我们最根本的依赖是最微小的物质。)
所以说这两种哲学是因为两种不同的探寻世界的方式造成的。前一种是完全依靠六根;后一种是把六根息灭了的,它觉得六根的作用太粗大了。哪一种高级呢?其实东方哲学高级一些。但是,因为它高级,所以它注定灭亡。为什么呢?因为比较普通的、六根层面的东西,大众非常容易接受,它起的效果也很明显,人群一下就涌过去了。人是非常现实的,所谓“现实”就是很粗大,很容易感觉得到的。而东方哲学所说的这些东西,全部都是在禅修、或者细密的思维之下得到的结果。
比如中观和唯识,普通人根本就没办法理解。我们很多人学了十年、二十年的中观唯识,有时候别人问TA一个基本的知识,TA一下就傻了。你说要通过禅修把外境息灭,你做得到吗?刚刚开始学佛的人,不要说几个小时不起念头了,只要你一分钟不起念头做到了,奖励大白兔糖一个!结果大白兔糖放在那里,永远没有人把它拿走。你刚坐上去,念头马上不停地飚。你说你视而不见,根本就做不到。禅定修得好的人,到二禅就没有寻伺了,眼识这种作用就被止息了。这很难做得到。这么难做得到,它当然会衰微啦。特别是在外在的非常发达的科技的冲击之下,我们靠禅定所得出来的世界观、所认识的生命的本质,这种东西会越来越少。
我们现在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来学习佛法呢?人临死之前会有回光反照,灯快熄灭的时候,最后那一下特别亮。按照世人的说法,我们都是脑袋有包的,神经病的。元旦节这么多人来听佛法,实际上是一种回光反照,末世啊!我没有悲观,这个是事实。佛教有个很典型的特点就是:有什么说什么。佛陀是如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他绝对不说假话。
我们这一代以后,佛法的兴盛还有几代?这很难讲。佛教的发展一定要依靠相对比较稳定的社会环境,我们在身心很安泰的情况下,才会去追寻深层次的东西。古人说“仓廪足而知廉耻”,就是你要吃得饱,才会去想这些东西。我们绝大部分人不可能像密勒日巴那样,吃蓖麻,饿得脸像猴腮一样,然后还可以修证成佛。绝大部份人一定要在身体很舒服、头脑很清晰、没有什么伤害的情况下,才会去想这些东西,否则根本不可能。而且去想这些东西的人,TA还不能被过分的世间贪欲和事务所约束。世间贪欲,比如谈恋爱,一谈就是十几年,中间不停地吵架,哪有时间去感受法性是什么啊?然后生个孩子,从小一直把TA带到大学毕业,心里天天揪着TA,你怎么可能花心思去探知这个世界的本质?你会问:“世界的本质和我有什么关系啊?我孩子还在读大学,给点money,no money no way!”你会觉得这个才是正事,你会说:“世界的本质,关我什么事!”绝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所以能够花心思去探知世界本质的这种人,在古代叫做“高人、雅士”。现在你们都是高人!
我没有开玩笑,我们是在交流。我这次跟大家交流之前,有段话忘了说。我不是仁波切、不是大德,根本就不是什么成就者,就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多看了几本佛法书、哲学书的普通人。普通人交流的时候就不讲规矩了,该说啥就说啥。如果是大德的话,要有大德的样子——盼顾生威,或者很慈祥。我不是大德,那我就随便!你怎么看就怎么看,无所谓。愿意听的就听,不愿意听的就出去,很简单。听了以后,如果有好处就拿去用,没好处就扔到一边,你们不会吃亏。你们浪费的就是这两个小时的时间,因为这里不收钱!
但是这两个小时的时间,可能是一个很大的“钩钩”。有些地方搞投资,先把你勾来,许诺很多的条件(空头支票)。等你去了就把你匡住,匡住以后就开始剋——勾、匡、剋!我现在干的也是这样的事。我不收钱,你感兴趣了,把你勾住;然后你发现跟原来想象的不一样,但是被匡住了;然后你要去磕头、守戒等等——挨剋。但挨剋的结果是怎么样的,你自己去看。我们讲的是“慧”——拣择为性,断疑为业。
如果是真的学佛的人,可以对我说的东西或者你所看到的东西尽情地怀疑。有怀疑没有关系,你怀疑了以后,不能凭怀疑就决定它不是,你一定要了解清楚。因为兹事体大,如果世界上真的是有因果的,我们就危险了。如果没有因果,那我们在上面花那么多精力干什么?傻啊?那叫不正常,变态的嘛。人家吃肉,你不吃肉;人家喝酒多舒服,你一个人不喝酒,你不是变态吗?如果因果是存在的话,那你就不变态,是他们变态。人说猴子,猴子也说人,看到底谁正确。所以说要花时间、花精力,一定要去把它了解清楚。我们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就是不要你清楚的,它直接就告诉你世界是物质的。为什么是物质的?不准知道!
佛教说世界是空性的,没有强迫你们相信世界是空性的。它举出很多的理由,提出很多的方式让你去了解,既有理论性了解的方式,也有实证性了解的方式。我们经常会说:“佛菩萨这么伟大,TA为什么不变一个放光放电的形象在空中出现?或者显一个神通,这样我们就信了。”我们很多人会这样,因为眼见为实嘛。佛教为什么不这样呢?佛教甚至认为这样都是不正确的,为什么?因为这种事邪魔外道也会干。所以说一定要在我们的认知范围之内,通过合理的方式去了解世界的本质。然后你才会真正地信佛,真正去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否则那真的叫扯淡。
人都是智慧的生命。当然,相对于佛菩萨,我们就不能说有智慧啦。但是相对于动物来讲,我们是智慧的生命,我们就要发挥我们这一点智慧,让我们身口意的作为显得有意义,不要伤害自己、不要伤害外境。
五重唯识观简介
我扯了那么大一通,主要是为了渲染我们马上要讲的“五重唯识观”的重要性。五重唯识观是哪五重呢?本来今天我们应该印一些单子发给大家,但是我现在只能用嘴讲。因为这些术语名词,如果大家连这些字都不知道的话,听起来会很痛苦。
第一重叫做“遣虚存实观”,“遣”是遣除的遣,不要的意思。遣除虚假的,存下实在的,这个层面叫做空有相对。
第二重叫做“舍滥留纯观”。这个层面叫做心境相对。
第三重做“摄末归本观”。摄住次要的,归到本来那里,这个叫做体用相对。(这里书都没有,完全凭记忆,但是不会错,你们放心。)
第四重叫做“隐劣显胜观”。隐没恶劣的、差劲的,显出好的、殊胜的,这个叫做王所相对。你们把它记下来,等一下我就来解释这个五重唯识观,而且它会牵涉到具体的修行。如果大家是有佛教基础知识的、有修行的,听了就会很受用。如果没有佛教基础知识的,你就会听到很多名词从上下两个嘴皮里面噼里啪啦出来,什么意思?——不懂。基本会这样的。但如果大家以前是学过中观、唯识的,那就非常的有味道。
最后一重叫做“遣相证性观”,这个叫做事理相对。
这个五重唯识观,我再说一遍:第一个是遣虚存实,第二是舍滥留纯,第三个是摄末归本,第四个是隐劣显胜,第五个是遣相证性。
这里面牵涉到很深的修行,修中观或者修单空中间修不下去的人,这个可能对他们非常有好处。所以学中观学到一定时候的人,一定要好好听,其他人听不懂也没关系,这叫做“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其实这是一个很深的观法,如果我们学唯识学得很好的话,我们可以从这个“五重唯识观”里面就看得出来:整个唯识学派不仅仅是随理唯识的东西,它有很深的随教唯识的成分在里面。我又说了两个名词,“随理唯识”和“随教唯识”,如果不懂这些基础知识的,听起来会非常的麻烦,但是我会尽量去解释。
什么叫做随理唯识呢?随理唯识就是认为我们世界的本质是心的自证分(心的无分刹那),它认为这个是实有的。它说到达世界本质的这种状态里面,心的自证分还可以成立,所以它叫随理唯识。随教唯识就不同了,随教唯识说自证分是空性的,世界的本质是心的光明。心的光明是什么?大家马上就想到这个灯光,其实不一定是这个光明,心的光明可以说是一种觉知,一种自然本质。它不是靠造作来的,它本具,永远存在。但它也是空性的,用中观去分析它的话,没办法分析的。因为中观破的全部是心对面的一个状态,它必须要呈现为一个状态,中观才能去破。当这个状态消失了,中观就没办法破了。对那个光明,中观是没办法破的,因为它连言说、思维都没有了。中观的破一定要在思维、言说的层面上,言说和思维都不能触及的地方,中观就没办法了。它说那个是世界的本质。所以通过这个五重唯识观,我们可以了解到最高的唯识不一定是随理唯识。
但我们现在学中观的人是学藏传佛法的居多,藏传佛法里面说的唯识基本上是随理唯识,所以我们对随理唯识破起来一套一套的:“它的自证分如何如何……”我们都在说“自证分”这三个字,但是“自证分”是什么,有谁知道啊?谁能告诉我,什么是自证分?我们不能解释术语,不能背书,背书的话就没劲了。谁能告诉我,在你修证的时候,你觉得什么是自证分?……其实我们根本就不知道它是什么。
科学在这方面做得多好啊,科学上的任何一个名词,它一定要找到和这个名词相对应的东西。找不到的话,科学就成了一场闹剧。我们学佛法的,如果这些名词找不到和它相应的东西,就是说我们有了名相、法相,而没有事相。(因明上说一个有实法必须具有名相、法相、事相。)只有名相、法相,但是没有事相,那么名相和法相就成了空想了,根本没有用的。所以说如果我们学了这些名词,没有进一步去修证的话,那么佛法到我们这里就会被浪费掉,非常的没劲。所以大家学到这些知识以后,一定要去修行、去探究它,把它当成自己一定要走的一条路,一定要搞懂的一门学问和一定要证实的一种世界观。这才是真正的学佛,不然的话有什么用啊?
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沉浸在崇拜、感恩这方面。当然这些都很好、很殊胜,从佛教这个角度来讲,这都是非常了不起的。我们可以去朝圣啊、磕头啊,见到上师泪水直流啊,这些都非常好。但是如果只停留在这个层面上,那就完蛋了。因为不是所有的崇拜都是正确的。
佛法不能这样的,佛法一定要明确自己的理论是真正的真理,它连科学都认为是粗糙的。我为什么说这句话呢?因为科学之母是数学,数学里面有几次危机根本就解决不了,但是拿到佛法这里来,两下就搞定了。数学的一次危机、二次危机、三次危机,量子力学,现在的“超弦理论”啊,最近又出了“宇宙爆炸之前还有宇宙”这些理论。霍金以前说宇宙爆炸之前是个原点,原点以前就什么都没有了,拒绝谈这个事。后来出了个理论说原点爆炸前还有其它的世界,世界经过爆炸以后开始收缩,收缩成原点,然后又爆了,又收缩。这个理论恰好跟我们民国时代的哲学家熊十力的说法一致,他说世界就是一种开合(翕辟)。一阴一阳谓之道,变化、观待、太极,全部都在这个层面,佛法认为这是不彻底的。那么佛法到底怎么认为的呢?
我们如果只停留在崇拜的层面,不深入下去,有时候就会拿着佛经上的或者上师的一些话开始互相打击。这样学佛,学来学去——悲催!我们内心里面要把佛法当成是真正的真理,而上师们是把我们引向真理的恩人。是这样去感激,而不是“上师即真理”。要确定了这个上师说的真的是真理以后,才能够说“上师即真理”。不然我们会上当的,无论你多聪明,你都要上当。我们一些很会做生意的、非常聪明的师兄,他们在择师上也出现了问题。因为他们在这方面的慧业有问题。那么我们学习这些东西,我们起码在认识佛法、认识一些现象方面会具有更准确、更系统、更完备的能力。
我们现在回到五重唯识观,不然变成普法教育了。这个五重唯识观不是普法教育,它是很深层的内容。但是如果没有基础的普法教育,这个东西也没有用。任何事物都会有基础,然后金字塔似地往上升。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建议结合录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