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堂课回顾:
当知之十法
1、外在的现相是迷乱,应当了知它无有真实性。
2、内在心性是无我,应当了知它是空性。
3、中间的分别念依缘而生,应当了知它是骤然性。
4、大种的身语是有为法,应当了知它是无常性。
5、众生的所有苦乐是由业所生,应当了知业果无欺。
6、痛苦是出离的因,应当了知它是善知识。
7、快乐是轮回的根源,应当了知贪恋它是魔。
8、散乱愦闹是修行正法的逆缘,应当了知福报是障碍。
9、违缘是行善的鞭策,应当了知怨魔是上师。
10、胜义中万法无有自性,应当了知一切都是平等性。
1、外在的现相是迷乱,应当了知它无有真实性:
外在的现象:前五识的对境。于外境对小乘来说,是微尘的堆积,于大乘唯识,是前五识的对境,对中观来说,是梦幻泡影的假象,于光明如来藏来说,是法性的游舞。
因为外境不具真实性,故而是迷乱。
如何了知:用五大因证明其没有真实性,用开悟明了空性,用证悟证明开悟。学习闻思中观,是思慧层面的了知,修行单空,是觉受层面的了知,直指心性后修行大圆满大手印,是开悟层面的了知,初地法性定是透彻的了知,佛地是圆满了知。开悟前是纸月,大圆满、大手印阶段是水月,法性定是真月。
2、内在心性是无我,应当了知它是空性:
心性:心识和心性的差别。心识是心的分别,心性是心识的本性。
无我:二无我,没有人我的主宰性,也没有法我的实有性。
空性:心识的空性和心性的空性。心识的空性,说明分别无主体,心性的空性,说明光明无本体。
了知:三种了知,见解的了知,觉照的了知,了悟的了知(自明)。闻思以建立了知的智慧,禅定以遮止心识的散乱,内观以明了心识的本质。
3、中间的分别念依缘而生,应当了知它是骤然性:
分别念:这里特指念头和情绪,唯识中讲的五十一心所。五大类别:遍行5、别境5、善11、根本烦恼6、随烦恼20、不定4。
八识缘生:
眼识九:空、明、根、境、作意、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种子
耳识八:空、根、境、作意、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种子
鼻识七:根、境、作意、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种子
舌识七:根、境、作意、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种子
身识七:根、境、作意、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种子
意识五:境、作意、染净依、根本依、种子
末那识四:境、作意、根本依、种子
赖耶识四:境、作意、俱有依、种子
骤然性:念头行相随起随灭,刹那不住。念头本体刹那不存。
了知:正念的了知,觉照的了知,觉性的了知。正念对治、禅定压制、观修化解。化解分遍计和俱生。
4、大种的身语是有为法,应当了知它是无常性:
大种:地、水、火、风四大种。种有种子(无方微尘),种类(性质汇总),总集(如十八届)等意思。是范畴词汇。
极微:一个极微;微尘:七个极微;金尘:四十九个极微;水尘:三百四十三个极微;兔毛尘:二千四百零一个极微;羊毛尘:一万六千八百零七个极微;牛毛尘:十一万七千六百四十九个极微;隙游尘:八十二万三千五百四十三个极微。
身语:身体和语言。科学认为身体就是微尘的有机组合,语言是舌根、口腔、耳根和脑神经的组合,小乘认为身体和语言分别是四大种和身根、耳根、舌根和意识的组合,唯识认为身语是身识和耳识的相分。
无常性:成住坏灭四阶段,刹那变化是细无常,形态和作用变化是中无常,消失是死无常。对应:行苦、变苦、苦苦。
了知:闻思其无常性,转苦苦和变苦为道用,观修照见其虚幻性,悟后明了其为法性游舞,最后显现其为诸佛坛城。
总结:这十个法都是见解和修行的窍诀。上堂课说的四个窍诀,第一个是说外境迷乱而无有,第二个是说心性空性,第三个是说念头随起随灭,第四个是说具体物质本性无常。对这些说法的清晰了解,基本上可以通达佛教的世界观。
这堂课内容:
5、众生的所有苦乐是由业所生,应当了知业果无欺:
众生:补特伽罗、数取趣、有情。
业:推动相续行进的力量,有潜藏、造作、集起等含义。唯识称“种子”或“习气”。
业的分类:
1、 以相续分:身业、口业、意业;
2、 以时间分:业因、业力、业果;
3、 以性质分:善业、恶业、无记业;
4、 以共不共分:共业、不共业(别业);
5、 以定不定分:定业、不定业;
6、 以引满分:引业、满业。
熊十力对“业”的阐释:
业有二义:一者造作义。于五蕴中, 别名曰行,所谓行蕴是也。于心所法中,别名为思,至下全知。二者用义。必有业用。如三十论说心所中,首作意云。作意者,谓警觉应起心种为性,引心令趣自境为业。
业果无欺:因果报应无虚的原理,在于没有无因之果。但因果并非单一直线的缘起,而起多重因素的集合。
六因、四缘、五果:
1、六因: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相应因、遍行因、异熟因。
A、能作因:除自己以外,对产生不作障碍的其他一切有为、无为法,即是能作因。分有力和无力两种。
B、俱有因:俱有因是指互为因果。即同时产生的任何法与自己的果相互成为因果。因明不承认此因。
C、同类因:同类因就是因果相同。与自己同类、自地相同,并且是前面已生者则为后面所生之有漏法的同类因;因明中讲的近取因。
D、相应因:相应因即指心、心所法,必定要同所依、同所缘、同形象、同时、同事相应而产生。相应因是俱有因的一部分,它是从俱有因中单独分出来的心和心所,也就是说心与心所相应产生。
E、遍行因:所谓的遍行因即是烦恼产生烦恼,由自地所摄,而且必定在果前产生。遍行因与前面所讲的同类因相同,只是将烦恼单独安立,而称为遍行因。又名十一行惑。
F、异熟因:异熟因是指不善法以及一切有漏善法。异熟,是异类而熟的意思,旧译为果报。指善恶的因,产生了非善非恶的无记果。这是从得果的性质上来区别,和同类因、遍行因不同。特指能招致三世苦乐果报的善恶业因。。
综观上述所说,因虽有多种,但大别可分为“因果同时”的因,和“因果异时”的因。同时的因,为空间的因,指诸法的相依、相托;异时的因,是时间的因,指诸法的相续继起。六因当中,俱有因、相应因是“同时因”;同类因、遍行因、异熟因,是“异时因”;而能作因则兼涉二者。
2.四缘:
四缘有: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等。因缘即除能作因以外的五因;除阿罗汉的最后刹那之外,一切心与心所皆为等无间缘;所缘缘是指一切法;所谓的能作因即称为增上缘。
A、因缘:因缘者,以因为缘的意思。除了能作因之外,其它五因均为因缘。在佛教“因缘论”中,通常将引生结果的主要条件称为"因",次要条件称为“缘”。于此,则强调因也是众多条件之一,故称因缘。也可说对事物其直接作用的叫做“因”,间接作用的叫做“缘”。
B、等无间缘:又称为次第缘。这是就心、心所而说的。当前念的心、心所将消散时,会生起后念的心、心所的缘。此前念的心、心所,就称作等无间缘。“等”即平等,如前刹那心与后刹那心是平等的;“无间”是指同类相续之法,中间无有隔断;是一切法之外缘,故称为“缘”。虽然称其为无间;阿罗汉入灭尽定和出灭尽定之见是否无有间隔?
C、所缘缘:指心所攀缘的境界,即认识的对象。佛教认为,心是能缘,外境是所缘,所缘,就是心法生起的缘,称为所缘缘。所缘缘是指一切法,其中也包括无为法,如虚空。唯识中有亲所缘缘和疏所缘缘之分。
D、增上缘:不障碍或有助于他法的产生,谓增上缘。其缘体广大,一切法都是增上缘;又心用广大,为一切有为法的增上缘。所谓一切法,指除了自体之外,一切的有为现象均为增上缘。增上缘是不障碍果产生的一切法,也即前面所讲到的能作因。和所缘缘范围大。
3.五果:
因和果是相关的,依上述的六因、四缘所产生的结果,就是所说的五果。五果是:增上果、士用果、等流果、异熟果、离系果。
A、增上果:依能作因的增上力所得的结果。指与因同时或在因后产生的一切有为法。
B、士用果:又称士夫果。士(士夫) :人;用:造作。士用,人的作用。谓人使用工具造作各类事情,所得的结果,称为士用果。可以是有为法和无为法两种。
C、等流果:又称依果、习果。自同类和遍行二因所生的果。果似因,名“等”;果从因生,名“流”。后起的果和前因,在性质上相似,称为等流果。是指于自相续后产生的同类之法。
D、异熟果:又称报果。是由异熟因所招感的果报。此果与因,既不同时,又非相随,性质也不一样。异熟果本体为无覆无记法,属众生相续所摄,由善、恶之有记法所生。
E、离系果:“系”,烦恼的系缚。离开一切烦恼的系缚,称为“离系”。通过修习佛教,断绝一切烦恼,超脱生死轮回,称离系果,也就是涅槃。通过智慧抉择,断除自相续中的所断有漏法,获得一种灭法,这就是离系果。
五果中,离系果属于无为果,余四果均属有为果。
一法上,六因均可具足,比如一位补特伽罗生嗔心,这种嗔心未受其他法阻碍,已经具足能作因;此嗔心是根本烦恼,与它同时产生之心所,即可称为相应因;嗔心、外境、作意与其他同时产生之法,就是俱有因;此嗔心由前刹那产生后刹那,即是同类因;因为嗔心属于烦恼,故可安立遍行因;以嗔心会感得下一世相貌丑陋等,因此是异熟因,这样,一个嗔心上已经具足了六种因。
以信心为例,则由于遍行因属于烦恼性,所以除遍行因外,其他五个因都应该具足。
唯识解释因果不虚,用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的来解释。
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略论》当中说:佛不是用水来洗掉众生的罪业,也不是用手来拔除众生的痛苦,也不是把自己相续当中的功德转移给其他人,唯一就是通过说法来令众生解脱。
6、痛苦是出离的因,应当了知它是善知识:
1、 痛苦让人无法耽于安乐;
2、 痛苦让人希求出离;
3、 痛苦让人思考和反思;
4、 痛苦让人产生对于其他生命的同理心;
5、 痛苦让人探寻其本质;
6、 痛苦提供修行人转化内心的机会。
7、 快乐是轮回的根源,应当了知贪恋它是魔:
1、 耽着快乐让人难生出离心;
2、 庸俗快乐让人傲慢;
3、 沉浸快乐让人懒于思考和内省;
4、 沉溺快乐让人狭隘和不懂得体惜他人;
5、 担忧快乐失去让人易生恐惧;
6、 维系快乐让人忧虑甚至失去理智;
7、 快乐的最终消失引发苦痛。
8、 散乱愦闹是修行正法的逆缘,应当了知福报是障碍:
散乱是内心,愦闹是外境,散乱和愦闹无法生起禅定和专注思维,故而无法修习佛法。世间福报易引发内心散乱和外境愦闹。
1、 专注闻思,习惯离开愦闹外境;
2、 专注禅修,习惯内心平静;
3、 真正求解脱者不追求世间福报;
4、 转世间福报为出世间福报;
9、 违缘是行善的鞭策,应当了知怨魔是上师:
违缘:不如意的内外显现。违缘的作用,警示苦谛,提醒修行,昭显境界。1、对治违缘;2、转化违缘;
怨魔:诽谤或者攻击你的有情。修行人产生怨魔的原因:1、消业;2、境界增上缘;3、成就前的预兆。无垢光尊者:“种种违缘来时成就早 ,切莫怀有恶心生嗔恨”。
10、胜义中万法无有自性,应当了知一切都是平等性:
胜义谛:从圣者的立场去看凡人的世间,成为胜义谛。胜义谛分胜义见解,凡夫可以具备,胜义修行,修行人可以具备,胜义境界,圣者具备。如何了知,可从三个层面去解释。
平等:平等并非事相的平等或者表面的平等,而是从空性的角度所展示的平等。
万法的本质是空性,从空性的角度去看,万法俱为平等性。从修行的角度,单空修行阶段,以单空作为平等的依据,事相如梦如幻,大圆满修行的阶段,以法性作为平等的依据,事相俱为光明游舞;从证悟的角度,因领受法性,以解脱作为事物的平等性,其间差别,单空还是一个对境,大圆满的外境亦有因证量的变化而变化,而证悟者能所一致。
- 《胜道宝鬘论》第23课
- 《胜道宝鬘论》第25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