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
勿舍之十一法。
1、不要舍弃利他根本的悲心。
2、不要舍弃本是心之自光的现相。
3、不要舍弃本是心性游舞的分别念。
4、不要舍弃本是智慧之启示的烦恼。
5、不要舍弃能增上觉受证悟的欲妙。
6、不要舍弃本是善知识的病痛。
7、不要舍弃本是法性鞭策的怨魔。
8、不要舍弃本是悉地的应运而生之事。
9、不要舍弃作为智慧道梯的方便道。
10、不要舍弃能身体力行的一切法行。
11、不要舍弃尽微薄之力也利他的意乐。
上堂课回顾:
破与不破的简单总结:
从2到9,其实都是说明心之体、相、用的关系。只要说清楚三者的关系,8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于修证上,体是本质,相是外境,用是破和不破。空之一词,随机指向体相用。
比如修单空是,单空是“体”,外境是相,破和不破是用。
修行单空的时候,需要破外境,因为单空为“体”,还是有执着,需要通过破外境来破执着,但只是能动在破,所境一样存在,外境还是会存在,因此,能境上的破属于动词,表“用”,而外境不破,这个破属名词,表所境,属于体现用的“相”,在这里,破和空的意思一样。
随着修行程度的加深,外境会逐步消失,如果还没有认识本性,则处于阿赖耶识状态。这时候,体是“定”,不破,即用体现为不破,这个破是动词。相是外境,可体现为破可不破,这个破是名词。
如认识本性,则进入法性定。体“空性本体”,相为光明,因无外境,无执着,故用为不破。但要达到此境,就是应成说的需要破外境,这个破在用上是动词,故要破,在相上是名词,故无破,也可叫“无遮大空性”。
大圆满状态,体为本质,无破立;相为外境,存在,但体相一如,用上无破立,现象上可破可不破;用为安住,无破立,有保任。
五重唯识观:1、遣虚存实,空有相对,说明唯识之空的特点;2、舍滥留纯,心境相对,破相分,让心力离开现象;3、摄末归本,体用相对,破用,指让念头归于本体,如耳根圆通等;4、隐劣显胜,王所相对,胜用破劣用,指留下善用,破除恶用;大用破小用,指各识归于阿赖耶识,如禅定;5、遣相证性,事理相对,发现根本,不破不立。
简单总结:从外到内,从所到能,逐渐脱离。方法是专注思维观修、离相而明心、明心再见性。
3、不要舍弃本是心性游舞的分别念。
4、不要舍弃本是智慧之启示的烦恼。
5、不要舍弃能增上觉受证悟的欲妙。
简单总结:要分清楚见解、修行和境界,不能混淆,否则堕入误区。
这堂课内容:
6、不要舍弃本是善知识的病痛:a、初期,需要治疗病痛,并祈祷上师三宝加持祛除病痛;b、中期,内心转病痛为道用,但还是需要治疗病痛;c、安住于法性,明了病痛的本质,并以此治疗病痛。
7、不要舍弃本是法性鞭策的怨魔:
怨魔:指非人或者饿鬼之类。泛指不如意的对境。
法性鞭策:认知法性的助缘。
a、 初期,需要回避怨魔,并祈祷上师三宝加持避开怨魔的违缘;b、中期,内心视怨魔为
过去世父母,转违缘为道用,回避与否视具体情况而定;c、安住于法性,明了怨魔的本质,并以此修行驱离怨魔和慑服怨魔。
8、不要舍弃本是悉地的应运而生之事:
悉地:意译作成就、妙成就,梵汉并举而称成就悉地、悉地成就,即修法时所求之愿,如意现前,故曰成就。于密教,意指依诵持真言等,以身、口、意三密相应而成就世间、出世间种种妙果。
悉地种类:凡悉地种类,诸经不同,《大日经》有二种:即世间悉地、出世悉地。又云有相悉地、无相悉地。《教王经》有四种:一、义利悉地。二、金刚悉地。三、持明悉地。四、一切如来最胜悉地。《苏悉地经》有上中下九品悉地、三部悉地等。
应运而生:随缘而生德所有事物。
见解语:一切现象俱皆空性;
修行语:菩提心和单空的修行,观一切现象如梦如幻,是一切众生如父如母。
境界语:诸现清净身庄严,诸声圆满密咒性,诸念成熟智慧中,盛德圆满愿吉祥。山河大地是如来,郁郁黄花······随缘任运。
9、不要舍弃作为智慧道梯的方便道:
智慧道梯:泛指三十七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六度、三主要道。特指:显密都有的特殊修行方法,指利用转化贪嗔痴慢疑的力量去修行。
泛指的到道梯当然不能舍弃,特指的道梯也不能舍弃。初学者以不诽谤为原则。
10、不要舍弃能身体力行的一切法行:
身体力行:有能力操行的范围。
一切法行:闻思修、戒定慧。
不能离开三主要道,不能偏颇修学,不能轻视基础,不能高推圣境。
11、不要舍弃尽微薄之力也利他的意乐:
意乐:意得满足而悦乐也。
利他的阶段:最初是因为闻思,强令自己利他,在思维中得到喜悦,而后在小事上可以因利他而喜悦,再后可以在相应程度上自损而利他,并因此而喜悦,最后任运随缘而无不利他,得大乐。
- 《胜道宝鬘论》第21课
- 《胜道宝鬘论》第23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