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
勿舍之十一法。
1、不要舍弃利他根本的悲心。
2、不要舍弃本是心之自光的现相。
3、不要舍弃本是心性游舞的分别念。
4、不要舍弃本是智慧之启示的烦恼。
5、不要舍弃能增上觉受证悟的欲妙。
6、不要舍弃本是善知识的病痛。
7、不要舍弃本是法性鞭策的怨魔。
8、不要舍弃本是悉地的应运而生之事。
9、不要舍弃作为智慧道梯的方便道。
10、不要舍弃能身体力行的一切法行。
11、不要舍弃尽微薄之力也利他的意乐。
上堂课回顾:
总结:10代表出离心,因为能够不舍弃法行需要出离心;11代表菩提心,前面讲的1说的也是菩提心,1说的是见解,11说的是修行意乐;2-9代表空性正见以及其各种修行的精要。
这堂课内容:
当知之十法
1、外在的现相是迷乱,应当了知它无有真实性。
2、内在心性是无我,应当了知它是空性。
3、中间的分别念依缘而生,应当了知它是骤然性。
4、大种的身语是有为法,应当了知它是无常性。
5、众生的所有苦乐是由业所生,应当了知业果无欺。
6、痛苦是出离的因,应当了知它是善知识。
7、快乐是轮回的根源,应当了知贪恋它是魔。
8、散乱愦闹是修行正法的逆缘,应当了知福报是障碍。
9、违缘是行善的鞭策,应当了知怨魔是上师。
10、胜义中万法无有自性,应当了知一切都是平等性。
1、外在的现相是迷乱,应当了知它无有真实性:
外在的现象:前五识的对境。于外境对小乘来说,是微尘的堆积,于大乘唯识,是前五识的对境,对中观来说,是梦幻泡影的假象,于光明如来藏来说,是法性的游舞。
因为外境不具真实性,故而是迷乱。
如何了知:用五大因证明其没有真实性,用开悟明了空性,用证悟证明开悟。学习闻思中观,是思慧层面的了知,修行单空,是觉受层面的了知,直指心性后修行大圆满大手印,是开悟层面的了知,初地法性定是透彻的了知,佛地是圆满了知。开悟前是纸月,大圆满、大手印阶段是水月,法性定是真月。
2、内在心性是无我,应当了知它是空性:
心性:心识和心性的差别。心识是心的分别,心性是心识的本性。
无我:二无我,没有人我的主宰性,也没有法我的实有性。
空性:心识的空性和心性的空性。心识的空性,说明分别无主体,心性的空性,说明光明无本体。
了知:三种了知,见解的了知,觉照的了知,了悟的了知(自明)。闻思以建立了知的智慧,禅定以遮止心识的散乱,内观以明了心识的本质。
3、中间的分别念依缘而生,应当了知它是骤然性:
分别念:这里特指念头和情绪,唯识中讲的五十一心所。五大类别:遍行5、别境5、善11、根本烦恼6、随烦恼20、不定4。
八识缘生:
眼识九:空、明、根、境、作意、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种子
耳识八:空、根、境、作意、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种子
鼻识七:根、境、作意、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种子
舌识七:根、境、作意、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种子
身识七:根、境、作意、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种子
意识五:境、作意、染净依、根本依、种子
末那识四:境、作意、根本依、种子
赖耶识四:境、作意、俱有依、种子
骤然性:念头行相随起随灭,刹那不住。念头本体刹那不存。
了知:正念的了知,觉照的了知,觉性的了知。正念对治、禅定压制、观修化解。化解分遍计和俱生。
4、大种的身语是有为法,应当了知它是无常性:
大种:地、水、火、风四大种。种有种子(无方微尘),种类(性质汇总),总集(如十八届)等意思。是范畴词汇。
极微:一个极微;微尘:七个极微;金尘:四十九个极微;水尘:三百四十三个极微;兔毛尘:二千四百零一个极微;羊毛尘:一万六千八百零七个极微;牛毛尘:十一万七千六百四十九个极微;隙游尘:八十二万三千五百四十三个极微。
身语:身体和语言。科学认为身体就是微尘的有机组合,语言是舌根、口腔、耳根和脑神经的组合,小乘认为身体和语言分别是四大种和身根、耳根、舌根和意识的组合,唯识认为身语是身识和耳识的相分。
无常性:成住坏灭四阶段,刹那变化是细无常,形态和作用变化是中无常,消失是死无常。对应:行苦、变苦、苦苦。
了知:闻思其无常性,转苦苦和变苦为道用,观修照见其虚幻性,悟后明了其为法性游舞,最后显现其为诸佛坛城。
- 《胜道宝鬘论》第22课
- 《胜道宝鬘论》第24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