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
1、应当舍离所行杂有世间八法的上师。
2、应当舍离有害于心和觉受的眷属与恶友。
3、应当舍离过于散乱及多恼害的住所与寺院。
4、应当舍离以偷盗、强抢、狡诈手段谋求的生计。
5、应当舍离有害于心和觉受的事与所作。
6、应当舍离有害身体的食物与举止。
7、应当舍离以欲望吝啬所束缚的贪执。
8、应当舍离令他人不起信心之因——放逸行为。
9、应当舍离无有意义的住行之事与所作。
10、应当舍离隐藏自己过失、宣扬别人过失之举。
上堂课回顾:
8、应当依止有利觉受证悟的法行与威仪。
法行:《相关庄严论》、《辩中边论》、《瑜伽师地论》中都有说十法行:缮写、供养、布施、听闻、朗诵、记忆、演说、默念、思维、修习。
威仪:指庄严的容止仪态。
如何才是有利于觉受证悟的威仪:在第10个应当中再说。
9、应当依止具足虔诚信心、恭敬心的有缘弟子。
弟子依止上师:依靠和学习的意思;上师依止弟子:是摄受和教导的意思。
虔诚信心:1、不具信心则无法受持戒律;2、不具信心则无法领受教导;3、不具信心则难以坚持修行;4、不具信心可能对上师和佛法产生伤害。
恭敬心:1、不具恭敬心无法集资清障;2、不具恭敬心无法消解我执;3、不具恭敬心无法生起法喜;4、不具恭敬心师徒难以相处。
10、行住坐卧四种威仪中应当常常依止正念与正知。
正念:合符四法印、三主要道的见解。四威仪中养成正念:大量闻思经论,辩论和思维。
正知:觉知中内含四法印、三主要道的遍计力。四威仪中养成正知:坐上修习和坐下提起觉知。菩提心、单空和空性。
总结:三个依止有连带关系,如果真做好有利于证悟的法行和威仪,则必须要在行走坐卧中常常对正念正知依止和串习,做好之后,则自然会对选择上师,并对上师生起恭敬心和具足虔诚心。这三个问题其实就是佛弟子必须具备的要素,即闻思修和如何选择依止上师。莲花生大士:“不察上师如饮毒,不察弟子如跳崖。”
这堂课内容:
1、 应当舍离所行杂有世间八法的上师。
上师的分类:
1. 一般之「上师」: 指修持有素之「善知识」。「善 知识」分四类,分别是普通众 生、地上菩萨、化身佛、报身 佛。即使只是「普通众生类之善 知识」,仍须符合「菩萨地论」 所列之八种条件,方为「圆满」 :「多闻大乘经典、持守菩萨戒 律、具足修行证悟、悲心济众、 无有畏惧、忍耐谦和、心离悔 戚、善于言辞」。
2. 法门引导之「上师」:所有已受「别解脱戒」之若僧若 俗者皆可。即是无论在家之「居 士」抑或出家之「僧」,已受「 别解脱戒」之「善知识」,均可 作为法门引导之导师。
3. 忏悔之「上师」: 犯戒可向之忏悔还净。
4. 三昧耶戒灌顶之「上师」
5. 教授密续解脱之「上师」
6. 开示口诀及授记之「上师」
前三类为一般之「上师」,可随缘度化;而后三类则 为特别之「上师」,亦是「密乘」经常提及之「上师」。 由于「密法」修持独特,重视实修,会因应弟子之根器如 何而决定是否摄受,非根器者可以拒绝教授,所以较为特 别,要求严格,必须获得「传承上师」授权指派,方可传 法授徒。 至于是否需要「出家」,则并无规定。因为「密乘」 着重「即烦恼、即菩提」。所有顺境、逆境、三毒、诸 善、爱欲,以至「日常生活」之一切烦琐碎事,均可用作 修持对像,训练「心性」,故此无须像「小乘」一般,必 须「出家」,以切断部份烦恼,帮助修行。 现再详示后三类「特别上师」之特殊性。
精义的分类:
1. 三昧耶戒灌顶之「上师」:凡受「 灌顶」之弟子,因受此「上师」 之引领,获授权可进入该「本 尊」之坛城,及受持「三昧耶戒」(誓句),成为其具足「 第一恩」之上师,故以后必 须顶礼敬重此「上师」,并 须视此师如佛;
2. 教授密续解脱之「上师」:受 「灌顶」之弟子,必须进一 步获「口诵传法」之授权, 方可正式修持该法要,并须 接受教导,学习如何修持仪 轨,如何与密续之教授相配 合等。因依循此「上师」之 教导可「即身成就」,故 成为其具足「第二恩」之上 师,以后必须顶礼敬重此「 上师」如佛;
3. 开示口诀及授记之「上师」: 已接受修持仪轨教导之弟 子,若能获「上师」授予修 持法要之详尽导引、重点口 诀、直指心性、赐予授记( 指「预言」)、赐予印证指 导等,将可加速其修持之成 就,免去漫长之摸索与疑 虑,此为具足「第三恩」之 「根本上师」,故以后必须 顶礼敬重此「上师」如佛。
根本上师 若能于同一「上师」分别接受「灌顶」、「口 授」、「导引、口诀」三种完备教授,此乃同时「具 足三恩」之「根本上师」,应视之为「三宝」(佛、 法、僧)与「三根本」(上师、本尊、空行)之「总 集体」,集诸佛、菩萨之「身、语、意、功德、事 业」于一身,乃一切根本加持、成就与事业的来源, 恩海难量,必须极之尊重供养、亲近承事、生起无比 净信。 修行者应以「修持」之阶段,抉择跟随那一位「 上师」,尤如「小学」阶段完成,必须升读「中学」 ,至「博士研究生」阶段,亦是选择「根本上师」之 时候了。 寻 得 「 根 本 上 师 」 后 , 要 极 力 保 持 师 徒 间 之 「三昧耶」清净。「三昧耶」指曾于「上师」前许下 之「誓言」,包括修持仪轨时所念诵之「誓句」。 「三昧耶」一般被误会为只可以跟随一位「上 师」,亦被时下一些有心人加以利用,修行者应以自 身能力及实际需要而决定「上师」之数目。 一旦视之为「根本上师」,必须停止任何观察。 并要投以百分之一百的信任,否则「修行」难有进步。
上师的德相:
律藏:“严持戒律调柔相,通达度生之仪轨,能对病人生悲心,能对眷属生慈心,能够善巧观化机,讲述适宜之佛法。”
《入行论》:“善巧通达大乘义,即使舍弃己生命,也不舍弃菩萨戒。”
萨迦班智达:“戒律精严故身语清净,智慧广大能通晓诸藏,悲心广大能摄受弟子。”
《前行引导文》:一、相续清净:从来没有违犯过外别解脱戒、内菩萨戒与密乘三昧耶戒;二、广闻博学:通晓经续论典;三、具大悲心:对无边众生就像母亲对独子般慈爱;四、通达显密:精通外三藏、内密四续部的仪轨;五、现前断证依靠修持实义于自相续中现前殊胜的断证功德;六、圆满四摄:以布施、爱语、同行、共事四摄法摄受具善缘的弟子。如《功德藏》中说:“圆满诸胜法相者,浊世力致故难得,三戒清净之大地,多闻大悲润心续,精通如海显密仪,断证净慧硕果丰,四摄鲜花齐争艳,善缘弟子如蜂聚。”
尤其是宣说密宗金刚乘甚深窍诀要点的上师,必须具备一切续部宝典中所讲的下列条件:一、获得不间断能成熟的灌顶——成熟相续;二、没有违犯灌顶时所受的誓言和其他戒律——净持律仪;三、烦恼和分别念微弱——相续调柔;四、精通密宗金刚乘基、道、果的一切续部意义——精通密宗;五、面见本尊等依修之相都已尽善尽美——依修圆满;六、现量证悟实相之义——解脱相续;七、心相续周遍大悲心——唯求利他;八、断除了今生世间的贪执——琐事鲜少;九、为了来世精进忆念正法——精进修持;十、现见轮回的痛苦,生起强烈厌离心,并且劝勉他人生起厌离——厌世劝他;十一、以各种各样善巧方便摄受调伏弟子——摄伏弟子;十二、依照上师的言教行持,具有传承加持——具有加持。
《大圆满心性休息》:威仪寂静身无过,善巧遣疑语无垢,遍知慧藏意调柔,广闻大悲德无边,大智意行如虚空,事业无量利缘众,仁慈无厌恒精进,众生导师当依止。尤其密宗上师相,戒誓言净具灌顶,精通如海续窍诀,念修事业皆自如,见修行果获证相,以慈善巧之方便,令所化众成熟解,传承加持云不散。
总结:出离世间具悲心,正见圆满持修行,引领三学戒定慧,顺缘善巧深密行。
弟子如何看待上师:1、殊胜因缘显现的上师;2、殊胜心之显现的上师;3、虚空般无实显现的上师;4、法性游舞的上师。
观察之方法:1、接触;2、随学;3、随修;4、接受直指。
世间八法:
一、利,二、衰,三、毁,四、誉,五、称,六、讥,七、苦,八、乐。
如何舍离:我们可以从外相上观察上师的行为是否夹杂世间八法,由于凡夫的分别念,判断可能并不一定准确,但可以根据所学是否和三主要道契合,修行是否得到指引,觉受和智慧是否得到加持来判定。如果长久依止还是不能产生如上功德,可以选择离开,但不能随意诽谤。因为可能是因为自己的原因而无法得到相续的改善。
2、应当舍离有害于心和觉受的眷属与恶友。
心和觉受:心包括念头和情绪,从唯识的角度指阿赖耶识,也包括意识层面,觉受指修行的感受,从唯识的角度在意识层面。
有害:邪见,贪嗔痴慢疑的念头、想法、情绪和感受。
眷属和恶友:眷属指亲人和随从,恶友指有害的朋友。
舍离恶友易,但辨别恶友难;舍离眷属难,但体现出离心。
3、应当舍离过于散乱及多恼害的住所与寺院。
散乱和恼害:1、生活的地方或者依止的寺院,没有安全,或者有过多的世间活动及其咨询、事务,导致因贪嗔痴而散乱和恼害;2、修行没有准确目标,仅限于世间善法,仅限于小乘,没有系统的空性正见及其修法,虽然不一定产生恼害,但不能皈依于大乘佛法,属于一种散乱的范畴。
- 《胜道宝鬘论》第15课
- 《胜道宝鬘论》第17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