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
罪满情器时, 恶缘成觉道。
报应皆归一, 于众修大恩。
迷境观四身, 空护为最上。
四行胜方便, 所遇修道用。
全论的七个部分:1、前行;2、正行;3、后行(恶缘转为道用);4、终身行持要点;5、修心圆满的标准;6、修心誓言;7、修行学处。
上堂课回顾:
四行胜方便:在无法完全用空性境界应对恶缘时,有四大方便需要修持,既可以帮助迅速达成证悟空性,也可以既此利用恶缘。四大方便分别是:一、积累资粮;二、净除罪障;三、布施魔鬼;四、供养护法。
所遇修道用:
总结性句子:全部恶缘都转为道用。
方法:1、如果遇到恶缘让自己痛苦,应观想:这些给我制造痛苦的众生,其实和也一样具有痛苦和痛苦因,愿将其痛苦和痛苦因全部以我现在得痛苦将其代受,另外,这些伤害我的众生,是帮助我修习菩提心的善友,它们就像上师一样,对自己有着极为广大的恩德,应该对其感恩。2、如果遇到众生正在痛苦,应该观想将其所有的痛苦代受,遇到众生烦恼丝,也应该观想将其烦恼代受。
作用:消除个体爱我执,强化利他心,灭除我们相续中的希望与疑惧。
大总结:
四行胜方便:最重要的是动机和回向,其作用是集资清障,用于成就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
所遇修道用:恶缘转为道用是两种菩提心一、依靠世俗菩提心,可以把我们的自私心减少到一定的程度;二、以胜义菩提心,可以将剩余的细微自私心从根本上彻底断除、打破。
修行世俗菩提心的作用:1、集资清障,对内是种子,对外是缘起;2、消除我执以利观察,转变恶缘以除法执。
这堂课内容:
总摄窍诀要,应修习五力。
大乘死教言,五力重威仪。
总摄窍诀要,应修习五力:
所有修行都可以归纳为这五种心力的训练。分别是:引发力、串习力、善种力、破斥力、发愿力。
1、 引发力:睡觉、灭尽定、中阴将至时引发力的重要。提醒自己修行的力量,表现为不断地发愿:需要听闻思维菩提心的教理、早上发愿、闹钟、纸条、屏幕提示等等。
2、 串习力:串习力即是修习力,不断修炼的意思。需要:闻思菩提心的教理、坐上坐下修行,将两种菩提心应用在生活中,转恶缘为道用。
3、 善种力:为了让菩提心能够生起并不断增长,而尽力地积累资粮;a、在生活和修行中行持善法;b、用菩提心摄持所有的善法。
4、 破斥力:明白我执的过患,在修行和生活中以破除我执为宗旨:a、我执是轮回之因;b、我执是痛苦之因;c、我执是胜义观察的主要障碍;d、破我执的要点是用世俗菩提心先破爱我执,而后用胜义菩提心消除我执。
5、 发愿力:发愿不离两种菩提心:此为发愿,实为回向,在每一种善业之后发愿:a、自相续始终不离修持世俗、胜义菩提心;b、无论遭遇任何违缘,都能将其转为菩提心的道用。
大乘死教言,五力重威仪:我们应于临终前,在自己的各种威仪中,贯彻这五种力的修持。五力的顺序有所改变,只针对临终。
1、 善种力:临终需积累资粮。将自己的一切资具受用供养给上师三宝等功德最大的福田,并且要对自己所供养的财物没有一点贪恋执著。无论修什么临终法,都离不开善种力。
2、 发愿力:特指临终发有关菩提心的愿力。分为两种:一是愿我生生世世能修习两种菩提心,二是愿我生生世世不要离开传授菩提心的善知识。平时念佛前也需要法这两种愿,临终方能提起。
3、 破斥力:临终破斥我执。放弃我执、爱我执、我所执。清晰我执之施设:身体、亲情、财物、权利、嗜好······万缘放下,一心修行两种菩提心。
4、 引发力:临终时要再三地以猛烈心力发愿:如果我处于中阴状态,一定要修持两种菩提心!以此引发力,可于中阴时忆念起菩提心,而后顺利往生。
5、 串习力:依靠串习力轮番修行两种菩提心。a、端坐,安住大圆满境界;b、头北面西,右侧卧,右手枕在头下,并以右手小拇指按住右边鼻孔,以左边鼻孔呼吸,左手放于身体左侧。而后修行两种菩提心。
没有任何临终法,能够超过修行两种菩提心的临终法,如果在断气前一直修行两种菩提心,必定往生,甚至成就。但没有平时的五力串习,临终很难兑现五力。
今天是国内的清明节,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清明节是祭奠过世先人的日子。今年又遇到疫情大灾,全国也在这天来祭奠所有在疫情中逝世的医疗工作者以及病人。有些师兄就提议:上课之前,我们也来参与一下这次清明节的全国祭奠,大家一起为所有去世的医护工作者和去世的病人,共修108遍观音心咒。
我们是一群佛子,好像学自己的佛就行了,但是学佛是不可能跟整个社会脱节的,我们目前还没有进入山林与世隔绝,特别是居士。所以,有人这么提议,在一定的程度上我也被逼迫同意了。当然,我没说这个不好,因为我们学习时间并不多,既然提议了,我也同意了,就要兑现。
在上课之前,大家一起来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为全世界在疫情中受苦受难的人念咒。对学佛的人来讲,所有众生都是我们的父母,不管在世的还是去世的。我们不能只为中国去世的人念心咒,我认为应该为这次疫情中所有受难的医护人员以及所有的生命念咒,为他们祝福,希望他们能够往生到好的地方,把念心咒的功德回向给他们。好,那我们开始。
首先要一起发愿,愿所有因这次疫情而去世的医护人员和病人们,能够往生善道,如果是佛教徒能够往生净土,愿他们生生世世能够离开这些病痛,离开各种各样不幸的灾难,最后愿他们能够遇到佛法、学习佛法、获得解脱。
我们发完这个愿,然后开始念咒,念完了再来回向(师兄念了108遍观音心咒),把我们念咒的功德,回向给这次疫情中去世的医护人员以及每一位病人,跟发愿的内容是一样的。
我们开始今天课程的学习,上堂课已经把全论的第三个部分后行的“恶缘转为道用”讲完了,今天进行一个总结,然后讲第四个部分——终生行持的总窍诀,颂词是:“总摄窍诀要,应修习五力,大乘死教言,五力重威仪”。
虽然只有四个颂词,但意义很深,把我们修行任何一个法所需要训练的五种心力都涵盖了。不管哪一个修法,你把注意力凝结其中,就会有这五类心力的串习和堆积。这四句颂词,把这五个需要训练的心力进行了集中,首先是修两种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还有临终怎么把这五种力运用起来,再修菩提心去往生。我们要花时间好好学一学。
首先对上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我们学了两个颂词“四行胜方便,所遇修道用”。“所遇修道用”是对《修心七要》第三个要点“恶缘转为道用”的一个大总结。我们先来总结“四行胜方便”,“四行”是指修行必须要去做的四大类行为。
四大类行为:
第一类是积累资粮。积累资粮有很多方法,可以供养、布施、念佛、做七支供、修曼扎……
第二类是净除罪障。有很多净除罪障的方法,如果发心去念佛、念咒,都是净除罪障,念阿弥陀佛也好、念药师佛也好、念金刚萨埵也好、念三十五佛忏悔文也好,还有参加各种各样的忏罪法会,这一类都属于净除罪障,是一定要去做的。
第三类是布施魔鬼。一听到布施魔鬼,我们会觉得有点惊悚,其实平常我们做的施食,就是在布施魔鬼。布施魔鬼,好像是对自己不利的有情进行布施,从某种程度上,既有净除罪障的作用,也有积累资粮的作用。我们以前对魔鬼的态度都是排斥,要跟魔鬼打仗,我们的影视作品都是这样的内容,长相恐怖的魔鬼一出现,就要跟它打斗,电影就是用视觉来骗票房的。
还有一些魔鬼可能长得很漂亮,外貌很养眼,实际上会有一些害人的行为,甚至他/她也不知道自己在害人。对此,我们采取的方式是对治,但这里要讲究布施,为什么呢?因为主要针对菩提心的训练,不管什么样的魔鬼,从根本上来说都是我们过去世的母亲,那么,就不用老是去施展对抗、打斗等残暴的方式。而是去布施,甚至把身体都布施给它们。有些人听到以后觉得不理解,但是我想,很多人应该明白的,这个道理真明白的话,那就不得了。
所有的大乘佛法,不管哪个法门,根本的要义就是去除我执。那么魔鬼来了去对抗它、打它,你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保护“我”啊!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是一个外境或者外面的有情对我们造成了伤害,为了抵抗这种伤害,就去消灭所谓的“魔鬼”,实际上跟大乘佛法的宗旨是冲突的。当然,在修行的时候,要找一些回避魔鬼的地方,还要请护法帮助我们把一些魔鬼在缘起上排开,这样以利修行,但并不是说一定要把它打倒,只是制造一个空间或者在一个时间段内,让我们能够把自己调理好。
我们真正面对的不是要把魔鬼排开,而是要去认识它们的本质其实是法性,这是从根本的层面说的。从缘起上的菩提心层面,还要意识到它们曾经是我们的母亲,我们对它们,不能靠对抗的方式,而是要以消灭自我、破除自我的方式去利益它们、布施它们,这是很重要的。这个思路一定要转变过来,这样的话,我们对待外境或者其他有情,就从强烈的希求这个角度转为不再希求了,而是采取给予、布施的方式。
为什么要排开以前对自己不好的有情?很多时候说别人是魔鬼,实际上是因为对我们有伤害。如果伤害了你个人,那对你来说,他就是魔鬼,如果伤害了很多人,大家就集体骂他是魔鬼。在大众社会的层面上好像无可厚非,当然要排开对自己有伤害的人或者事物,但对修行来说,就并非如此,而要采取布施的方式。
这里的魔鬼特指了哪些人呢?我们经常说的阿修罗、非人或者饿鬼,以及其他道的一些可能来伤害我们的众生。我们要采取布施的方式,具体的方法有火供、烟供、还有施水等,这是对待非人的。
还有对待仇人,就是可能伤害我们的人,能不能采取布施的方式?这对很多人来说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我最多不恨你,但还要我来帮你,那就不行了。”在大乘佛法就是要求你去帮他,你为什么不愿意帮他呢?那是因为你站在你是一个个体、他是一个个体的立场上,而他这个个体伤害你,你不愿意有这种伤害,所以你排斥他、不愿意帮他。
从大乘佛法的角度来说,来伤害我们从某种程度上是在帮我们消业,从因果的角度来说帮我们消业,从修行的角度来说,几乎是跟我们的上师和善知识所起的作用一样,能减轻我们的我执,这时候你对这些有情就不再采取对抗、排斥的态度了。
学到这样的教理以后,马上在生活中去运用,这很了不起,说明你很上道,但大部分人是做不到的。不要说那些严重伤害过你的有情众生,比如痛打过你、侮辱过你,或者借了钱不还,甚至对你和你的亲人有过重大伤害的有情,还要你去帮他,你不恨他已经很难了。对于这些,很多人可能一下子做不到,但可以在一些小的事情上,开始去训练。
比如有人曾经得罪过你,你开始培养不恨他的心态,然后试着去帮他。哪怕没有具体行为的那种帮助,见他的时候微笑一下都可以,但不要把微笑当成是为了和他搞好关系的一种行为,你要想:“我这样对你微笑,是在训练我自己,我要开始学会用这种微笑作为布施。”这是培养自己布施“魔鬼”的一种方便行为,是一种修行。
“布施魔鬼”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非常具体的,也就是在菩提心的训练上,对于所有的违缘不要采取对抗的方式。但是,初学者在太过厉害的状况下,还是可以采取回避的方式。不回避也不行的,比如遇到一个人在街上拿刀砍人,你说:“我现在把身体布施给你砍。”——你不是傻的吗?你起码会跑嘛。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要根据自己的修行情况来灵活处理。
学教理如果不能活学活用,仅仅当成一个句子,然后转眼就忘,那是很傻的佛教油子。还有一种就是学了教理,不分环境、不分场合,不讲自己修行的阶段,不视具体的情况,强行去实施,那也挺傻的。而且佛法里的有些东西,你怎么强行实施?比如大圆满最高的一些法语,上来就指示心性,安住怎么样,放舍怎么样——你说放舍就放舍?你越强行用力就越不行,所以要根据具体情况而来。
佛法一方面是慈悲,同时最根本的是智慧。智慧有两方面:一种是根本智慧——本性,对本性明了的智慧(空性智慧);还有一种是缘起智慧,既然是缘起,就一定有个体出现(有自我出现)。当自我遇到复杂的外境时如何处理,这就是智慧,叫缘起性的智慧。修行实际上也是一种如何看待显现的世界的训练,眼耳鼻舌身呈现出这么一个世界,然后怎么对这个世界进行作意,就是修行。
你说:“最后不是不作意么?”修行到最后才是不作意,但真正的完全不作意,只有法性定里面。其实,大圆满在某种程度上,都有轻微的作意,即我们经常说的“侧面意识”。我们心有个轻微的观察,观察到自己安住在法性里面,其实也是一种轻微的意识。
大家一听到“意识跟言语不能触及”,就马上认为那个证悟的状态里肯定是没有想法、没有意识,什么都没有。特别是读过一些法义,比如《大圆满基道果发愿文》里面有句话:“远离言思虽无见何法,亦无未见所剩之余法。”这么一看,没有意识,什么都没有,是“无”,那是你的想象。
真正证悟或者开悟的时候,是可以有意识的,他明白自明的本质是非意识性的,那时候的心可以起一些很轻微的意识。那种意识要让自己始终安住在那个状态里面,才会形成修行,不然“嘣”就出去了,就会变成平常那种二元对立的状态。
我们有时候听到一些说法和法句,本身说这些东西是非意识、非想象的,但我们反而认为可以靠意识和思维去想象那些状态,你想象中什么都没有,其实那是你意识中间想象的,你想象“什么都没有,没有意识”,其实这就是意识。所以,大家对这些法句要慎重一点,不要认为自己真正明白了,没那么简单的。
证悟或者开悟的时候,也有完全无念的,这是非常高级的一些状态。如果修禅定修得很好,也可以完全无念,很多人禅定修到一定的时候,偶尔会在短暂的一段时间出现没有念头的状态。
如果无念的状态拉得很长时间,慢慢就会进入四禅里的舍念清静,继续走上去就是空无边定、识无边定,或者是非想非非想定,但是大部分人的定力达不到那么深。打坐多的人,偶尔会有一段时间,比如几分钟、十来分钟,甚至几个小时之内完全没有念头,在我们这个修行团体里面,都有很多人会这样,他们能一坐很长时间。
禅修中心的师兄们没什么事干,不用去挣钱,也不用交税,他们就每天坐,坐啊坐啊坐,什么都不想,慢慢地,他一坐就开始舒服,体会到禅定的愉悦。然后他就会去追这个愉悦(愉悦是乐),慢慢越定越深,身心还会出现清明,然后就会到无念——这是最初级的乐、明、无念。
其实,乐、明、无念也是有级别的,不是一个死概念,因为心本身是个很活的东西,所以描述心的一些词汇和境界也不是死的。比如心里面那个禅定的乐,你说出来的那种觉受,我听到以后会认为,你说的乐和我感受的乐可能完全不同。佛陀或某个大德有他心通,能够了知我们心里乐的程度,他会认为你的乐和我的乐完全是不一样的,但我们表达出来就是一个“乐”字。所以,我们沟通时很大程度甚至基本上都是误解,没有真正的、彻底的沟通,大家都是相似程度上的一种误解,但是这种“误解”基本上合拍就可以了。
真正的上师瑜伽,就必须开悟,开悟以后跟上师的心完全一致,那时候是非分别的。这个时候明白了本质,这个本质就是真正的上师,叫真正的瑜伽,瑜伽就是两个东西变成了一个。如果没有开悟的话,就是相似性的、修行性的,是可以用力的和努力的,可以有造作的修行。而真正进入法性是非造作的,也是非分别的,没有念头。一听到没有念头,你马上就疑惑:“啊,没有念头?”那是说本质没有念头,但是你的心大部分的时候安住在这个“没有念头”,是可以有轻微的念头的。
那么,又回到刚才那个说法,真正要去修行,不是靠听了两个句子和凭自己的想象,而是心去经历这些东西。如果经历的过程中遇到一些麻烦,好的上师就会把他修行的经验结合经论讲解给你,把你从误区里面拔出来,推到正确的方向去。但是所有的修行得自己去,你的心必须要经历这些东西才能明白。心的直接经历和思维是两回事,跟你说一万遍,太平洋某个岛的风景有多好,都不如你亲自去一趟。说的都无法和亲身经历的一致,所以修行一定是自己的,但是一些方向和一些修行的窍诀确实要从上师那里来,这是另外一回事。
说远了,现在回到“四行胜方便”的总结上。
第四类是供养护法。我们希望世间护法和出世间护法制造一些生活和修行上的顺缘,普通人都这样希望。但是如果你在修菩提心,什么叫顺缘啊?对于菩提心来讲,能够让我们迅速产生菩提心的任何外缘都是顺缘。这个外缘有可能是平常人认为的违缘,比如让你病痛、让你很不顺,有些人本来该发财的,但是发不了财……有时候求了那么久的护法都不一定帮我们,都没有满足我们的要求,因为普通人认为的顺利就是要有钱、有势、一切很好,但这不见得对菩提心的训练有好处。
我们平常也供护法,修人天佛教的特别喜欢供护法。学佛人的家里其他的佛像不一定会有,但是黄财神很多人都有,平常叫他念观音心咒、文殊心咒、莲师心咒,他不一定会念,但是很多人都会念黄财神心咒。我认识一些不学佛的人,他们不认识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文殊菩萨、观音菩萨,但是一看到黄财神——“哎呀,我知道这是黄财神!”由此可见,大家对金钱非常在意。当然,可能黄财神的形象比较特殊,因为长得跟我有点像(比较胖),手里拿着一只鼠。
大家不要轻视黄财神,样子胖胖的很可喜,实际上黄财神是十地菩萨,是宝生佛的化现,只是一个化现来的。你认为财神一定要胖吗?不一定的,我告诉你真正的财神是谁?是你的菩提心,如果你真有菩提心,你已经富到拥有全宇宙。
但大家都不会这么想的,作为个体来说,都希望能够非常快的、不付出努力地搞一搞就能发财。因为这个世界上发财很难,特别是在娑婆世间,资源比较缺,人的福报也不够。所以大家都希望发财,但在社会上去努力奋斗,太复杂了,不但发不了财还会被骗,然后就想到佛教里找保佑,希望念几个咒语、供几杯水,就能发财,所以他们都喜欢供财神——但大部分供了十几年财神的人,发了财吗?我还想问,藏地的寺院是最会供财神的,为什么他们还老跑到汉地来找你们呢?动点脑筋嘛!
这样说是不是财神没用呢?不是!如前所说,黄财神是十地菩萨,发不发财,很多时候不是完全随你的心愿的,你有这样的要求,有这样的供养,也念了这样的咒,他可能会帮你,但是要看你有没有菩提心。
黄财神来帮你,并不是随便念几句黄财神心咒“嗡,藏巴拉,乍念乍耶,梭哈”,然后很多钱财就放在你面前了——那是电影上演的,特效可以做得出来。黄财神让你发财是改变一些因缘,比如你有供养的因缘,这个因缘可能要十世或者下一世才能发作,但你现在确实需要,黄财神会把因缘转过来。
比如,本来你这世供养了一碗水,来世可能有几百亿的钱财(你真的在佛陀前供一杯水,这个功德不毁坏的话,那下一世比马云富多了)。黄财神改变了一下因缘,让它提前发作,把发财的因缘帮你转过来,供你这世用。但前提是你得有供一杯水的功德,你也得有菩提心,黄财神才会帮你。如果你有供养、念咒,积累了这样的资粮,但你没有菩提心,那只是人天福报,如果黄财神把这些福报给了你,你可能很快就会耗光。没有菩提心的人会乱来的,他不会再积累,只会耗,耗光了以后,还是一样的要轮回、要贫穷、要受苦。
作为十地菩萨的黄财神,能够看到久远劫的事情,当然不会因为你在那里嗷嗷待哺,就随随便便把你未来的福报拿来给你迅速耗费。就像大人对小孩一样,不是爱小孩就把给他未来存的学费让他打游戏,迅速打光?不会的!所以,黄财神不会按照你的要求来帮你。但有了菩提心就不同了,有菩提心的人,随便供一杯水,来世就会有好多杯水,可以拥有娑婆世界的好多大洋,这种人怎么帮都可以,而且他也不会拿这些钱财来造业。
人没有福报的时候,往往造不了多少的业,一旦有福报,造起业来就挺可怕的。你没钱的时候可能去讨饭,有了钱就可能去买枪、杀人、赌博,作为十地菩萨的黄财神,他不会随随便便这么来帮你。
我们希望能发财,很简单:第一,你要供养,得有资粮;第二,你得有菩提心。但这又是个悖论,你真的有了菩提心,往往就不太会向护法求这些东西了。如果一个人心里的菩提心真的开始成熟时,就会把这些看得很淡。菩提心的前提是有出离心,对世间一切外在的东西,二元对立的这种快乐在他相续里面会很弱,他就显得不那么希求这些东西了。
一个人的修行立场问题,主要是快乐机制在转变(快乐机制在内心里是非概念性的,是感受性的)。有出离心的人和没有出离心的人对比,没有出离心的人,世间快乐的欲望在内心占的比例非常的重,他处处能够感受到世间带来的快乐,比如各种各样的嗜好,各种各样的房屋、钱财、权力、伴侣——好快乐!就像宗萨仁波切说的:在马里布有房子、有汽车,可以去冲浪。他的快乐全部建立在这上面,你让他离开这些东西是不行的——他会说:“啊!离开这些,我能干嘛?我怎么去找快乐?”
有了出离心的人就不同了,第一,他可能已经厌倦了这些快乐。第二,最重要的是他在修行中有快乐,他感受到佛法的美妙,感受到生命应该追求这些,他的立场都变了。你再去给他提那些世间的快乐,他会说:“嗯,很好很好,随喜你”,然后转头就走了。有出离心的人可以在马里布冲浪,冲完以后他马上就忘了;没有出离的人,在马里布冲浪了之后,马上还要再去,如果不再去,他就觉得生活没希望。
还有,有菩提心的人相对于有出离心的人,也是一种快乐机制的转变。比如有出离心的人,觉得自己修行才快乐,谁影响他修行就不开心——“宁搅千江水,莫扰道人心,你知不知道你在造业?”他的快乐是:你别影响我的修行,我的修行最厉害了。他每天关在屋里念咒,从来不管别人,别人死了没关系,只要我修行就行了。
但有菩提心的人不是这样的,他的快乐点是别人在修行,自己要去帮别人修行,当别人的修行进步,别人有暂时的快乐或者究竟快乐的时候,他才会开心,因为快乐点变了。这时候是非思维性的、非功利性的,本能的会朝着他觉得快乐的方向去。
再回头来说供养护法,由于我们内心的要求不一样,供养护法的要求也不一样。追求世法的人就喜欢供养财神等各种护法,希望他们保佑自己得到钱财、顺利、不遇到违缘。在禅修中心,他们不一定每天修菩提心,但是天天供护法。我想问:“在供护法的时候,你们的动机真的是要让自己产生菩提心吗?”不是的,是要自己顺,不要遇到坏事,坏事都给别人,好事都给自己,这样的发心有些邪恶,甚至连人天道都不是,但是他们都不会去管这些。
如前所说,有出离心、有菩提心供护法的要求是不同的,以菩提心的方式来供护法,“四行胜方便”就要怎么样能产生菩提心。什么样的外境,对自己来说都可以,自己供养护法是希望产生菩提心,而不是让自己得到世法的顺利。
四行胜方便(四大类行为):积累资粮、净除罪障、布施魔鬼、供养护法,最重要的是动机和回向。
这四大类行为,我想每位师兄都有过这样的修行经历,关键要考虑我们去做这些事的动机是什么。《修心七要》讲的是修菩提心,那么在做这四个行为时,所有的动机跟回向都必需是利益大家,同时利益自己产生菩提心。这样发心以后,将来会不会很穷呢?万一护法觉得穷才能让我们产生菩提心,让自己穷了怎么办呢?说明菩提心跟钱财这两样,你选择了是钱财,而不要菩提心。你这样的心态求护法,这些出世间护法能帮你吗?基本上是不会来理你的。
再谈世间护法,现在也有些供世间护法的,但对于大部分世间护法,我觉得最好还是不要供,因为很容易出麻烦。有时候我们觉得供了挺灵的,什么东西不见了,马上可以帮你找回来,真会这样的。但如果哪天你不供了,或者跟他的关系出现了问题,那就很麻烦,真的会出现一些不可思议的、无法对抗的事,这时候很恼火的,你就要去找上师,找一些成就者。因为世间护法都是一些非人、阿修罗,或者一些恶鬼,比如大力恶鬼等等,普通的上师真的没办法。
泰国有人养小鬼,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护法,这个叫供鬼魔,就是抓一些饿鬼,用咒语和仪轨驱使它帮你做事,但是,哪天你伺候不到位的时候,真的很麻烦。你用鬼道的东西来实现人道的目的,你的身心就容易被这些仪轨、咒语,以及长期与你相处的饿鬼影响,你身心相续里饿鬼道的力量就会越来越盛。我们的文化里常说:这个人阴气越来越盛,会让人感觉不寒而栗,而且会越来越麻烦,身体会生病,福报会急剧降低,所以千万不要去搞这些!
一个真正学佛的人,看起来很阳光的,心胸开阔、坦荡、无畏惧、愿意牺牲,身心是很健康的。如果为了暂时的利益去养小鬼,短时间可能会有些好处,有些得意的地方。就像网络上现在流行的爽文一样,当时是很舒服,看完以后会发现毫无意义。但是养小鬼比看爽文可怕多了,后期会带来很多很具体的麻烦事,还有整个生命、你的相续会变得非常阴暗。
以上是关于布施魔鬼、供养护法的一些内容。也就是说,“四行胜方便”中最重要的就是动机和回向,作用就是积累资粮、净除业障。有些人积资净障,不跟其他具体的有情发生关系,他念金刚萨埵净除障碍,只是自己念,不跟周围具体的生命发生关系,非要说针对哪个有情,那就是金刚萨埵大菩萨。而用布施魔鬼和供养护法,就把积资净障方式有情化了。
积资净障有什么作用呢?第一,可以成就世俗菩提心,因为动机和回向容易让我们成熟世俗菩提心。大家记住啊,世俗菩提心不是那么好成就的,不是我们想一下菩提心,就叫有菩提心了。想一下只是有了菩提心的概念,真的要成熟菩提心,需要经过长期的闻思修才能逐渐达成。
一旦有了菩提心,就真的成了菩萨,这是很不容易的。一个人的相续真成了菩萨的话,那是不可能堕落的,也没有往生的问题。很多人说:“我要往生净土啊,我怕不能往生怎么办?”说明你的相续还不是一个菩萨,真的菩萨成就了,根本不怕这些。当然,他也可以随着他的愿力,求往生。如果他是菩提心成就了的菩萨,往生是绝对没有任何问题。如果一个人念净土修往生法,要是你猛烈地修菩提心,修得非常好的时候,哪里不能去啊?菩提心真成就的话(我说的是世俗菩提心,还不是胜义菩提心),十方刹土任意往来,而菩提心需要长期的闻思修训练。
阿底峡尊者去斯里兰卡找金洲大师,那时候,阿底峡尊者已经是非常大的学者了,而且已经证悟了空性,结果在金洲大师那里又修了十二年的菩提心。大家不要认为他在金洲大师那里修的是胜义菩提心,不是的,修的就是世俗菩提心。阿底峡尊者是藏传佛教后弘期的主导者、开启者,是一位伟大的成就者,他证悟以后都还修了十二年的菩提心。
所以,不要听到一点菩提心的概念,或者修菩提心的时候流了两三次泪,便觉得自己的菩提心成就了,这是很轻浮的。我以前观唐卡修菩提心,想到佛陀挖肉喂鹰、舍身饲虎的这些伟大行为,泪流满面,觉得自己好有菩提心啊,浑身每一个毛孔都充满着菩萨的气息。下了座,我开车出去,“砰”一下给人追尾了,一瞬间菩提心不见了,把对方拉出车门暴打了一顿,打完了才想起——“啊,我打的是以前的老妈。”
所以,不要认为稍稍有点感受,就觉得自己的菩提心成就了,没那么简单的,而要当真去训练。那怎么去训练呢?如前所说的四行:积累资粮、净除业障、布施魔鬼、供养护法。其中最根本的要点是什么?——动机和回向。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在做,但不一定有这样的动机和回向。而《修心七要》里的“四行胜方便”,就需要有这样的动机和回向,这是成就世俗菩提心的训练。
还有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成就了以后,再去成就胜义菩提心,相对来说就容易很多了。积资净障造成很多内内外外的顺缘,而且我执减轻了以后,观察自心的障碍就会减轻。现代人为什么修行不行呢?——缺乏自我观察的能力。
缺乏自我观察的能力体现为两类,第一类,根本不习惯于自我观察。看到的都是别人的错,从来不观察自己,感觉中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原因是他缺乏自我观察的习气,根本就不会这么去做。第二类,自我观察时,观察不清楚。我们为什么要打坐禅定呢?让心安静下来,习惯性地去看清楚自己的心。为什么要学见地呢?在观察的时候要带有智慧,前人、佛菩萨们已经说过心是怎样的,我们就要带着这些观点去观察——“唉呀,心原来是这样的”,这就叫开悟。
整个佛法的修行就是去观察自己的心,而我执和我所执减轻了以后,心相续的动荡、不安就减少了,还有,老是站在自我的角度,很狭隘地去看问题的障碍就去掉了。世俗菩提心的成就,会让我们观察自己的障碍得以减轻,乃至于减到非常的轻,这时候再去发现心的本质,这就叫做胜义菩提心。
所以,成就世俗菩提心对成就胜义菩提心有非常巨大的作用,而要成就世俗菩提心,就要去修四行,这是非常殊胜的方便。“四行胜方便”总结下来,最重要的是动机和回向。这意味着每次修行前,都要很当真去思维一下:“我此次的修行是为了生起真正的菩提心(当然,也包括了胜义菩提心,只是笼统地用菩提心来代替)。”
但是,你一定要清楚,最初开始修行就是世俗菩提心,训练一些观念和心态性的东西,最后才是胜义菩提心,那是本质性的东西。所以,每次修行的动机也就是三殊胜的第一个——前行殊胜;然后正儿八经地修行,叫正行殊胜;最后要回向,叫结行殊胜。这些是“四行胜方便”的总结。
然后是“所遇修道用”,是对《修心七要》第三要——“恶缘转为道用”的一个大总结,遇到的任何违缘,都把它转为道用。什么叫违缘呢?因人而异,对于世间的人,钱越多越好,没钱是违缘;对有出离心和菩提心的人,看待违缘是不同的,反而认为钱多了不一定是好事,会障碍修行。
汉传佛教有一位著名的庞居士,他认为家财太多了不是好事,庞居士、庞婆、女儿灵照、儿子(是否有儿子历史上有争议)是富豪之家,结果用他十几条大船把家财运到江心沉了,一家人靠几亩薄田,自己耕种维持生活,同时也修行,最后一家四口都开悟了。据说儿子在种地时,锄头一杵就走了。我们文化术语说“立地成佛”,不过他放下的不是屠刀,而是锄头。女儿灵照就更精彩了,有一天,庞居士说:“嗯,今天是个好日子,我想圆寂。”女儿说:“今天日子不咋地,你稍稍等一等再圆寂。”庞居士说:“好吧,那我等一等。”女儿跑出去一看,确实是好日子,就想:“我先走了再说”,然后一下就走了。庞居士一看:“唉呀,你从小调皮到大,这个也要跟我争,那好吧,你走了,我也走了。”最后只有庞婆留下来了,因为缘份未尽,有些弟子仍需要教导。现在的湖北还有庞婆洞,她在那里教了很多修禅的人。
庞居士直接就把家财沉了,那有钱到底是顺缘还是违缘?对不同人看法是不一样的。再比如,对于弘法的大德们来说,对待钱财的态度可能又不一样,干嘛要沉呢?可以拿去印经书、建寺庙、供养很多的修行人,这又会不一样,那到底谁正确呢?得看因缘。
你不能说庞居士不对,也不能说一些大德们不对,每个人来到这个世间,为了利益众生,有不同的因缘和不同的示现。我们总是要拿出一条定律去套所有的现象,这是不行的,缘起的具体度生现象,是无法弄一条定律去套的。如果一定要拿一个定律,那就是两点:一,所有事物都是缘起性空,这个绝对套得准,套哪里都可以,是哲学性的;二,他们都具备悲心,这个也套得准的。但在缘起的处理方法上,是套不准的,如果套得准的话,那八万四千法门就会变成一个法门。所以,我们不能说谁对谁错,方式是顺缘还是违缘,也是不一样的。
在这里,我们可以完全按照一种方式——“不管什么样的因缘,都希望对我成就菩提心有作用;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顺的还是不顺的外缘,我都把它转为成就菩提心的道用。”这就是《修心七要》里“所遇修道用”这句话带给我们的内涵,不管遇到任何的状况,就让它来成就自己的菩提心,菩提心有两个,一个是世俗菩提心,一个是胜义菩提心。
举一个非常现实具体的例子,比如我教过大家观空性,一切都是如梦如幻,如果你随时随地都觉得如梦如幻,这个就是“所遇修道用”,只不过想成就的是胜义菩提心,但也是菩提心。禅宗要求参禅的人,三米之外与己无关,随时随地都要参念佛是谁,不能放下话头,抱住话头不停地参,所遇的一切,都不去管,这个也叫“所遇修道用”,只不过他修的道是胜义菩提心。
当我们做不到这些的时候,可以先修世俗菩提心。依靠思维和觉受,遇到所有的有情都看成是自己的老母,所有的违缘,都是对自己的业力的消除,是消除我执的方式,这个也是“所遇修道用”,是世俗菩提心的道——恶缘转为道用。
总之,有两种菩提心,任何一种状况都可以把它转为道用,一个是世俗菩提心,一个是胜义菩提心。虽然这句话的内涵很大,但也可以非常具体,其一,利用思维和感受,把所遇到的一切,不管好的坏的都转化为世俗菩提心的道用。其二,利用修单空或者空性的经历、觉受,把看到的、听到的、遇到的任何一种状况,都转为空性的修行,这两种都可以叫做“所遇修道用”,但要真去做的话,需要很长时间。
通过两种菩提心的长期修行,就能慢慢让我们真的获得成就。第一,依靠世俗菩提心,可以把自私心减到很少的程度。如前所说,我执强大是所有痛苦的根本,也是轮回的根本。我执减轻了以后,轮回会变得好一些,痛苦会少很多。第二,依靠胜义菩提心,会发现根本就不存在一个“我”,这个不能靠想象,也不能靠一种说法,或者靠各种各样的逻辑去推断,但是你再怎么推断,那个“我”还是一种非语言、非感受性的执著,一直在影响你,根本就没有办法轻易去掉。如果说去掉就去掉的话,那就容易了,轮回早就结束了,我们也不用在这里这么辛苦学佛法。
实际上并非如此,“我”这种执著,我们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大量表现为贪嗔痴慢疑的习气。真正的“我”是什么,教理上都告诉我们,根本找不到这么一个本体,如果找到了还得了?很多东西都只是相似的,比如把身体、把一些感受,强拧为“我”,强加一个名字叫“我”。本来是你的著作里面谈到的一种观点,但硬说是“我的思想”,至于这个“我”到底是什么,你根本搞不清楚,也找不到。
为什么我们的心会形成这样的执著呢?我用了一些大家都比较容易理解的词汇,比如出发点、执著点……虽然有一定道理,但要让心深刻的领会到,还是不容易的。真的要领会,一定要明白什么是空性,明白这个世界最本质的运作方式是怎么样的。站在最本质的角度上去看问题,会发现根本没有出发点、没有个体,就是心的一种戏论性的游舞。当你的心体会到没有个体、没有出发点的时候,其实就是解脱了。
任何时候,你的心都没有一个所谓的个体,这是你误会出来的。但是,心清清楚楚地、非常深刻地体会到这种误会,是很难的。如果真的体会到了,最起码是阿罗汉的开悟。然后去加深这种体会,就会走向解脱,你的心就不会再以二元对立的执著方式运行,对你来说,你就获取了解脱,这叫胜义菩提心,会把最微细的自私心从根本上彻底断除,是以开悟的方式来断除。
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是我们所有修行的重点,也是我们根本的目的。刚才那句话的意思是什么?世俗菩提心是我们修行的重点,胜义菩提心是我们修行的目的。很多人心里想:“世俗菩提心我不要,那个太苦了,天天去帮别人,我要胜义菩提心。”这个时候,你变成了自私,把胜义菩提心当成了一个有自我的方式,以为抓到了一个核武器可以去炸世界,炸出来的都是你想象中的幸福美满,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不排除你有这种比较善良的想法,其实是一种愚痴来的。
如果要真的达成胜义菩提心,一定要去修世俗菩提心。当然,有些人的菩提心不那么强盛,但他很聪明、福报又好,遇到的上师也很聪明,便可以通过一些指引、加持,让他触碰到胜义菩提心。但要真的很安稳地安住在胜义菩提心里面,没有世俗菩提心是不可能的。
没有世俗菩提心的人,一定会长期流连在各种各样的自我感受里。好一点的,有出离心但菩提心不够的人,会流恋在禅修的状态里面;没有出离心的人,有了一点法性的体会,他一定会处在世法的快乐里面,出都出不来。由于有世法的快乐,就害怕这些快乐会丢失,还害怕受到伤害,所以一定会有恐惧。这样的话,是没法无执安住的,你们不要认为胜义菩提心是在一种状态里,周围都是光、都是电,那是想象来的。那是心一种心的无执,里面带有清晰的明悟。如果一个人的心长期都有世法的贪恋和世法的恐惧,是没办法有那种无执的安住,这是悖论来的,是冲突的。
如果没有世俗菩提心,连一个好人都不是,他又成了大菩萨,这种事有可能吗?这在教理上都是冲突的,是不可能的。法王如意宝曾经说过:“要证悟大圆满,得先做菩萨。”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要去修世俗菩提心。师兄们,听懂了吧?
大家要非常认真去思考,很多人都不太重视这些,总觉得要一下就开悟。实际上做不到的,可能有触碰,但触碰轻微和不轻微之分,刚开始的那一点触碰,根本不算什么。常言说“分别敌携犹如沙场童”,你根本不是“分别敌携犹如沙场童”,你连童都不是,你是刚生下来的baby,一屁股就坐死你了,而且那个“屁股”是什么你都不知道。
有时候的触碰是不太稳定的,脚跟不点地,不太起作用。这时候,最重要的是世俗菩提心的修行,还有上师瑜伽。上师瑜伽对付人的个体感和傲慢是最有作用的,人的傲慢是体会到“我”的存在——我慢。慢有七种:我慢、增上慢、邪慢、卑劣慢、慢、过慢、慢过慢,最根本的就是我慢。
唯识里的末那识(我执)有四个根本烦恼,其中就有我慢。我慢就是爱我执、就是个体存在感,而上师瑜伽对付这个是最厉害的。原理很简单,在上师面前,“我”没有个人存在,跟上师瑜伽的方式就是:我跟上师两个都不是人,都呈现为空性,这就是真正的上师瑜伽,所以我们要视上师为法身。大家要认真听这些,这是修行经验哦。
为什么上师说的明明是错的,还要认为是对的呢?目的是不让你产生以个体的方式,以有坐标的方式进行分别。如果站在世法上,上师有时候说的真的就是错的,但从修行的角度就不能这么想,要把上师看成法身,法身哪有什么对错呢?你能把上师看成法身,你也是法身,那就没有个体,我们同属心的游舞,而那个心就是佛、法身,这就是真正的、究竟的上师瑜伽。
在缘起上,比较浅一点的上师瑜伽,起码在上师面前要放弃自我——找一个对境来放弃自我。你问:“为什么不像禅宗那样,拿一朵花、找个竹子、找个妓女、找个屠夫来放弃自我呢?”你修的是密宗,密宗就是以上师为主的修法——密宗的上师就是法身。原理就是这样,并不是编一个东西出来瞎整。
所以,菩提心和上师瑜伽,对我们的修行极端有用。通过上师瑜伽把我慢消灭了,我们的心看事物的角度、体会无执的力度就会变深、变强,最后真的容易去瑜伽。安住在法性里面,就是真正的瑜伽,除此以外,其他都是相似性的,但相似性的可以帮助你达到真正的、究竟的瑜伽。如果连相似性的都反对的话,那你的个体已经强烈到可以成立自己的王国了——我的世界我做主。你就会一直“我”下去,那就是轮回。
不要认为学佛就是让自我得到多大的好处,而是要把自我彻底的干掉。禅宗里面直接用了一个词叫“宰杀”,就是把你的自我杀了。宗萨仁波切说:“不怕死,只怕生。”是什么生出来了?“我”生出来了!
对菩提心的修行,大家要相当的、非常的用心,不要认为那是一个过渡性的、阶梯性的东西,总想着马上证悟空性,如果没有菩提心,非常的难,几乎不可能。放弃对世间一些利益的追求,自然就没有对失去利益的恐惧;放弃对自我解脱的过分注意,把心慢慢扩大,放大去利益所有众生,慢慢地,你的生命就充满了力量,会非常宽大。这是我们修世俗菩提心的作用。
修世俗菩提心的作用:
第一个,积资净障,对内是种子,对外是缘起。外在本是内在种子起的作用,加上了修行菩提心的内在种子,一定会体现为外在的顺缘。如前所说,不一定是世法的顺缘,而是修行菩提心的顺缘。
第二个,消除我执,以利自我观察,转变恶缘以除法执。什么叫做转变恶缘以除法执呢?有些因缘会障碍我们对这个世界,以及对心和心的现起产生清晰的看法——这话说得太学术了,比如,有时遇到的一些状况,可能让我们更能体会到空性,这就是修空性的顺缘。而有些情况,本来我们的修行很弱,却突然被弄到一个相似外道那里去,那个相似外道太厉害了,结果把我们搞昏了,这就是修胜义菩提心的恶缘。
如果修世俗菩提心,这种恶缘在很大程度上会被消灭掉,也就是遇到的一些外缘会利于我们迅速证悟空性,转变不利于菩提心完成的一些恶缘,而消除我们的法执,因为法执也会障碍我们对空性的领悟。
所以,世俗菩提心的作用:第一个,积资净障,造成内外的顺缘;第二个,消除我执以利对内的观察,并能消除外在影响我们的一些恶缘,以利于我们迅速的证悟。这是对“所遇修道用”的总结。
这堂课剩下四十分钟,时间不太够,但没关系,下堂课继续再讲。现在开始学习这堂课的内容。
我们的这堂课只是半堂课,有时候连半堂课都没有,但没关系,两节课相互的衔接嘛。为什么会这样子呢?很多师兄上完课就算了,不会回去再听一遍录音,也不会记笔记,也不会去思考。他就坐在那里听,听的时候觉得好嗨哟,感觉人生到达了巅峰,一下课就全忘了,心和情绪、念头又回到他的世法生活里面去,下次再来的时候,根本就记不清楚上堂课讲了什么。
你们不要认为我在胡说八道,我是经过了调查的,现在有手机,上面有微信、QQ,我经常故意试探一些师兄们,一问全是黄的——“啊?啊?那天讲过这个吗?”经过了无数次的刺激以后,我就发现不行,一堂课讲完了,下堂课他根本就记不起,前后不能连贯,没有衔接性。
所以,我就采取了这样的方式,每堂课的开始,首先来总结上堂课的内容。那些总结内容,很多时候是上堂课讲过的,或者是没讲过的,但是必须要重复再讲,因为重要的话说三遍嘛!那是对比较聪明的人来说,重要的话说三遍,对一些不聪明的人来说,要说三十遍,也许三百遍,所以造成了这样的讲课方式。没关系,每次都是在一起交流学习嘛,既然是交流学习,就会出现这些事。
这堂课讲第四要——终身行持的要点,共有四个颂词: “总摄窍诀要,应修习五力,大乘死教言,五力重威仪。”第一句颂词是“总摄窍诀要”,指所有修行的总摄;第二句颂词是“应修习五力”,应该修习五种心力。
第三和第四句颂词是“大乘死教言,五力重威仪”,“大乘死教言”,就是讲我们学菩提心的人,在临终的时候,应该怎么把这五力运用起来,在威仪中间,把我们修行的五力拿来运用。五力实际上都是一样的,但是平常修的五力和临终时修的五力,顺序有所改变,但内涵是一样的。
第一句“总摄窍诀要,应修行五力”,指修行某一个法的五种心力。其实每一个修法都是一样的,都是这五种心力的堆积。第一个是引发力;第二个是串习力;第三个是善种力;第四个是破斥力;第五个是发愿力。
大家要注意,这些词汇很重复,这里说的发愿力,其实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回向,只是换了一个词。佛教里面有个麻烦,很多词汇会有重叠。或者同样一个词汇,每个派别所要表达的意义都不一样。甚至一个派别、一个传承,在不同的语境里面,同样的词汇含义也不同。
比如我们经常说的“心”,有时候指阿赖耶识,有时候指意识,有时候指情绪,有时候指本质,所以要看语境。学佛只懂得一两句话或者知道一些法句、名相是不起作用的,真的要系统地思维;即使系统地思维都不一定起作用,还要去串习、体会,这就牵涉到禅定了。要长期体会,才有可能证悟,证悟以后,你的身心、认知系统已经完全变了——那是一个新的生命——菩萨。这不是简简单单背诵一些法句,知道一些逻辑就可以解决的,但是你连法句和逻辑都搞不清楚,那就挺麻烦了。
当然,我们也反复地说,有些人真的不善于闻思,看书记不住、逻辑理不顺,这种人怎么办呢?第一个,学念佛;第二个,一定要有一位好的老师(善知识、上师)。如果你本身逻辑都不通,看书也不行,各种名相、词句也记不住,然后又靠自己来瞎胡闹,那很麻烦的。
不要说逻辑不顺,即使是逻辑很顺,文字和思考能力很强的人,离了上师多半也不行。他的心会在名相、感受中间折腾,首先是在文字、名相、逻辑中间折腾,自以为是。读了好多东西就觉得自己了不起,动辄就跟人家辩论、思考——那有没有好处呢?有好处,但是离证悟远得很。还有一帮人就拼命修行,看到书上很多东西都很容易的,但具体实践、打坐的时候,啊!误区重重,陷在一个感受里面,十几年爬不出来的人成堆!所以,真的需要上师、过来人来进行指导,把见解运用到操行中,证悟并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事。
我们为什么要反反复复地学这些呢?其一,让我们在逻辑、名相上慢慢地搞透彻;其二,当修行人有些觉受的时候,能够真正把佛菩萨说的见解、大家似乎都看得懂的名相弄清楚,真正运用到实际中去。所以,我从不同的角度去说、不同的层面反复地说,但目的都是为了让我们真正掌握佛陀所说的真理。
第一,引发力。随时提醒自己修行的一种精神力量。其实每个人都有引发力,在忘了某事的时候,此时相续中有种最大的力量,会突然冒出来提醒我们,这就是一种引发力。
记得早期跟大家交流的时候,讲过一个小时候的经历,很精彩的。我很小的时候尿床,在梦中我去厕所解手,解完手就醒了,然后发现裤子和床单都打湿了。因为尿床要被父母骂,虽然骂得不是很厉害,但是被骂很恼火,而且也不愿意自己尿床,要是出去被人提起,会很没面子。后来没人教,我就自己养成了一个习惯。醒着的时候,每当解手都会提醒自己——“唉,我是不是做梦哦?”确定不是了——“好,拉!”后来做梦的时候,再梦到了上厕所,这时候也会想起来——“是不是做梦哦?”这样一反应,马上就醒了。这就是引发力,这个引发力怎么建立的呢?在我醒着拉尿的时候提醒了自己,建立了这样的种子,这就是普通人的引发力。
还有催眠中的引发力,这也是一种很精彩的引发力。现在一些搞催眠的人,通过一些方式或手段让人的意识层面停下来,然后直接告诉他一些话,比如“当你醒来,听见我弹三声响指,就站起来跳三下”。这个力量不经过意识选择,直接就成为种子到他的阿赖耶识里去了。因为人被催眠以后,意识程度很低,称为“潜意识”,实际上是阿赖耶识比较粗浅的状态。当这个人从催眠中出来,听到三声响指,就真的站起来跳了三下,他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跳。
我们就是这样被很多力量所影响的,比如有些人看见猫打哈欠就受不了;某些声音,别人听到没什么,他听到就直接起鸡皮疙瘩……其实是相续中种下了相应的种子,在某个因缘下起作用,或者调起一些因缘的力量,叫引发力。
临终时,最主要的那股力量叫引业,就是我们长期堆积、串习的力量,在那个时候成为了引发力,甚至可能引发六道。比如主要是天道的引发力,禅定的力量出现,你就去了禅定天;以善业的引发力,就可能去了欲界天;以净土、阿弥陀佛这股力量来串习念佛,信愿力变得强大,那就变成了引发力,最后去了极乐净土。
还有阿罗汉的灭尽定中,像我们这种意识性的念头真的停止了,但还有微细流注。如果没有念头,阿罗汉怎么出定啊?如果没有引发力,他就会一直这么定下去,定很长时间,会定到一万个大劫以后,佛陀把他唤醒。阿罗汉如果不安立引发力,就要进入无余涅槃,就会说经上的那四句偈语:“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好,圆寂、涅槃,等一万大劫以后,佛陀再把他唤出来。
但有些阿罗汉不一定进入无余涅槃,他只是要进入灭尽定,比如想在灭尽定里定一个月或七天,那么谁唤他出来呢?他就要在定之前告诉自己:“七天以后,我一定要出来。”那么七天以后,这种引发力才能把他从灭尽定中唤醒。在相续中唤起自己的一股警醒的力量,就叫引发力。
现在讲菩提心的修行,我们也要经常唤醒自己心中菩提心的力量,一定要让自己随时随地想起修菩提心。很多时候,当我们身心沉浸在世俗中间,其实是想不起修菩提心的,一会儿这、一会儿那,朋友圈一刷,半个小时过去了;再看看抖音,一个小时又过去了;跟朋友打个电话聊聊天,一个小时又过去了……各种各样的世俗事,占据着我们的身心。
即使是在佛法中修行,我们也忘记进行菩提心的修行,念咒就念咒、打坐就打坐,根本就没有提醒自己要修菩提心。所以,我们要有这样的动机和发愿,修完还要回向,避免忘记。我们要建立这样的引发力,随时随地提醒自己:“我要发菩提心!我要修行菩提心!”这就叫做引发力的建立。
如何建立这样的引发力呢?首先一定要经常听闻菩提心的教理,比如学《入行论》、《菩提道次第广论》,现在讲的《修行七要》,随后马上要讲的《修心八颂》等等。有关菩提心的所有教理要经常听、长期听,绝对不要厌烦。你是个修行人、你想解脱,你不能厌烦这些。就像一个人要长大,你不能厌烦米饭,不能厌烦粮食。你说:“我不厌烦米饭,我想吃肉。”那你不能厌烦肉,凡是吃的都不能厌烦,一定要坚持下去,这是其一。
其二,我们要采取很多手段。比如每天早上,眼睛一睁开就发愿:“今天这一天,我要在菩提心的修行中度过,哪怕去做世俗事,也是为了让菩提心早日获得成就。”要有这样的想法,故意这么去想。甚至在手机上每半小时定一个闹钟,闹钟响的时候提醒自己:“哦,该想一下发菩提心了。”
还有,在眼睛经常能看到的地方贴纸条,比如早上起来要洗脸,就贴一张不干胶在镜子上,上面写“为利众生愿成佛”,晚上要睡觉,就贴在床头上,甚至写在手机屏幕上,提示自己等等。以前我要求师兄们把“失败亏损我领受,愿将胜利奉献他”这些法句或者菩提心的格言放在手机屏幕上,经常提醒自己,长期这么干,就会建立引发力。
你们不要认为:“哎呀,这些道理不用提醒的,何必嘛,自在一点嘛!”——胡说,你没办法自在的。你说自在一点,其实是不想受约束、不想建立这种引发力,想按照自己固有的习气来运行,这样运行的结果就是轮回。我们现在就是要对治自己习惯性的轮回,所以要去建立这种引发力,那就一定要去做这些事。这些事做起来很复杂吗?不复杂,但是很需要坚持,要食不厌精、修不厌足。菩提心的闻思要食不厌精,就是要吃得越多,讲得越多、越细越好;修不厌足就是要天天去做,永不满足,这样才行。
第二,串习力。串习力就是修行,修行需要什么呢?其一,闻思菩提心的道理,不然你不知道怎么修行;其二,要有座上和座下的修行。修行我们讲过很多了,座上的有呼吸观想法、施身观想法;座下的有各种各样的思维,比如“所遇修道用”,这些都是的。其三,最重要的是将两种菩提心运用在生活中。如前所说,比如把仇人观想为母亲、将恶缘转为道用等等,这些是世俗菩提心的修行;然后一切观为梦幻、“迷境观四身”等等,这些都是胜义菩提心的修行。
你说:“我现在不能把迷境观四身。”那你先把它观成梦幻总可以嘛,就是单空的修行。你说:“我连观的觉受都没有。”你可以思维知母、念恩嘛;遇到麻烦的时候,将恶缘转为道用;生病的时候,甚至都不去求病痛消失,如果这个病的存在,有利于菩提心的成熟,那就让它存在。平常遇到困难、麻烦、违缘的时候,我们老是想排开它,如果你真的去想:“这些困难、违缘来了以后,如果能够有利于菩提心成就,就让它在,我无所谓,来吧!”你真的这样想一段时间,不用太久,半年、一年过去,人会超级大变样,内外都会大变样。
不要认为这些方法好土,这些方法有时候比经常去思考“安住法性”、“区分明智跟意识”、“区分阿赖耶识跟法性”厉害多了。因为你没办法真正的区分,只是在想而已,想的时候连心态都没变,还是一个凡夫的心,怎么想都等于零。真能安住法性的人,反而会知道:“哇,这样去思考菩提心太重要了。”
所以不要好高骛远,就很踏实的去思维:“如果能成就菩提心,哪怕是很痛苦的事情,我随便!”长期这么想下去,你的心胸会变得好开阔、好敞亮,而且无畏、无惧,会越变越聪明、精气神十足。
你在思维菩提心的时候,首先利益的就是你自己,这跟你过去那种遇到好的就要、遇到不好的就排斥的心是反着干的,而你以前的那种心,一定会有求不得苦和爱别离苦,充满了希忧——希就是贪,忧就是苦,有希有忧就是痛苦。
佛陀说:“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如果我们思维菩提心,内心慢慢就变了,然后再去体会无执的法性就容易了。不然你一边在说无执的法性,一边在思维中去区分这样、区分那样,其实心里还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希忧和痛苦,那这个解脱有什么用呢?就是自欺欺人嘛!
所以要去串习,座上、座下反反复复地串习,一引发了以后就开始串习。这是前两种力,其实说来说去都是在讲修行,没有别的什么。因为它要分成五个力来讲,说是“总摄窍诀要”,我也只能这么讲了。其实说白了,如果你问:“根本的窍诀是什么?”不停地修菩提心——完了!但《修心七要》还是要这么讲,“总摄窍诀要,应修习五力”,
第三,善种力。善种力就是尽力地积累资粮,也就是“四行胜方便”中的积累资粮。为了让菩提心能够不断增长,真的是需要资粮。菩提心不是你想发就能发的,因为一个普通人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因缘、各种各样的状况,很多状况就是让你没办法生起菩提心。
真的如此,你去观察社会中的团体以及他们所处的各种各样的生活环境,能生起菩提心吗?根本就没人给你讲这些,连好心都很难生得起来,是不是这样的?再观察我们的内心,其实要生起一个真正利他的菩提心,好不容易哦!有时候自私心自然就来了,很容易觉得“这样不好,那样好”、“我怎么把好的要到,不好的全部给别人”,自然会这样去思考。
当遇到一些状况,能让菩提心生起,把好的给别人、坏的自己留着,真的好难啊!发自本能的、自然的这么去思考的人真不多,如果真能这么去思考,这个人就逼近真正的菩萨了。要达到这一步,真的是需要善业、善种,要往相续中不停地增加让菩提心成熟的、内内外外的好机缘。而且要依据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机缘。比如菩提心很弱的人,就不能给太多违缘,不然两下就把他整垮了;而菩提心已经很盛的人,比如达到观音上师那种程度,小违缘根本不行,他就要去求护法:“能不能多给我点违缘?”
所以,修行菩提心需要一些善种力,如何做呢?其一,在生活和修行中长期行持善法;其二,用菩提心摄持善法。虽然分了两点,实际上就是一点——用菩提心去做善法。如果善法没有菩提心的发心、动机和回向,都是不行的,如《华严经》中所讲“忘失菩提心,行诸善法,是名魔业”。善种力就是要不停地去做善法,比如放生、念咒等各种各样的修行也算善法,还有去帮助别人,这是真正的善法。而且所有的善法,必须以菩提心的心态去做。
什么叫“以菩提心的心态去做”呢?不求回报,动机就是为了众生成佛;做完、回向以后,就把它忘了。你不能说:“我都帮了你这么久,你居然这么对我?”诶!这样一说就不是菩提心了,而是世俗礼尚往来的交易心。或者是修行以后跟上师三宝说:“我都念了四十万金刚萨埵了,能不能晚上做个吉祥的梦啊?都不让我做个吉祥的梦,你是不是真的哦?”这也是交易心。或者是发心做了点什么事,就说:“我在这个团体中做了事,大家一定要恭敬我、赞美我,不然我就白做了”——交易心。而菩提心是:“我去做这些善法,是为了大家成佛,至于现实能怎么样,随便!”所以,用菩提心去摄持这些善法,也是不容易的。
我们平常做事其实都暗含了回报心,像我这样的人,有时候眼睛一瞄就知道你在想什么。不是我修得好,而是我太狡猾,是“轮回军”太狡猾。我一看,就知道怎么回事。如果你的发心是菩提心,真不是这样的,会既谦逊又坦荡,目的非常清晰——“我就是要成佛、利益众生,成佛就是希望大家也成佛。”
第四,破斥力。用“破斥”这个词,其实就是破除、遣除、遮破。破斥是什么意思?前面是要种善种,这里是指修行要破坏的东西——就是我执,菩提心的修行就是要破坏我执。为什么要破坏我执呢?我已经讲过很多了,我们要明白自己修行的目的——以压抑我执、破坏我执,甚至消除我执为目的,就叫破斥力。
其一,我执是轮回之因,有我就有轮回。阿罗汉没有我执,俱生我执灭掉了,所以他已经算圣人了,离开了轮回。但他只是阿罗汉,还没有菩萨的所证,也没有菩提心。不管怎么样,我执是痛苦之因,世俗菩提心首先会压抑我执、消减我执,最后会帮助胜义菩提心来彻底消除我执。
其二,我执是痛苦之因。我执接下来就是爱我执,有了我执以后就要爱我。我执有四个根本烦恼:我见、我贪、我痴、我慢。其中没有疑、没有恨,因为自我是不会怀疑自己的,也不会恨自己。我们说“恨自己”,那是意识的事,末那识不会这么干的,它只是很单纯的执著自我。如果自我没有完成自己给自己所设定的目标,或者自己对自己失望,意识就会说:“我恨我自己,当初没有跟紫霞一起去浪迹天涯。”那是他对自己的不满意,是意识层面的事,而末那识不会这样。
末那识就是非常简单的执著自我,贪它,这个贪就是我爱的意思。我爱就会导致对自我的各种各样的保护,会产生更粗大的意识层面的贪,引生痛苦。到了意识层面时还会产生恨,如果对“我”有伤害就会恨。末那识不会恨“我”的,它只对自己的“我”,不对外;而意识是要对外的,对其他的我执、其他的个体,所以它会有恨,有恨就会产生贪嗔之苦。
如果把我执减低,我们的痛苦就会减少,表现是非常具体的。很简单,如果一个人的我执太盛,跟他打交道的时候,一点都不能得罪他,你稍稍一说,他就会很生气,你怕他生气,就会不愿意跟他打交道。我执会表现为痴、贪,我执盛的话,表现为很强的嗔心、很强的傲慢和嫉妒,到意识层面就会这样。
我执在末那层面是没有恨的,但到了意识层面,建立了个体以后就不同了,意识就会去思考:“我怎样保护我自己”。所以,我爱引发了意识层面的贪和嗔,那就是轮回的痛苦,我们的八苦一定要有我执,否则八苦就不成立了,很简单,没有了承受体,生、老、病、死都没有了,然后爱别离、求不得、怨嗔恚、五蕴炽盛全部消失。所以,我执是痛苦之因。
当菩提心修到一定程度,我执就会减轻,然后痛苦也会减轻,这个人一定是快乐和开朗的。他可能穷——其实你去说一个有菩提心的人穷,这很扯淡的,他会觉得“我内心富有”!——他是真的内心富有哦,不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因为他不以钱财为目标了,你去说他富和穷有什么意义啊?没什么意义。
我们觉得有钱很好,是因为钱可以买很多东西、可以在人前炫耀,生活无忧,看病不愁。我们有忧虑,才需要钱财来帮助我们解除这种忧虑、满足自己安全的需要。举个例子,所有大官都是不带钱、不摸钱的,因为很多东西已经满足了。还有,在净土不管是美金还是欧元,有用吗?当安全感被满足的时候,这些东西就没用了。
你说:“那快乐呢?”我们现在用钱买快乐,而一个修行人修行得很好的时候,那种快乐需用钱买吗?双腿一盘——无执大乐,钱就没用了。你觉得钱有用,是因为你需要,而一个具足菩提心的人不需要这些东西,你去说他穷或者富都是扯淡,那是从你的角度去说的。所以,菩提心修行到一定程度时,我执会减轻,因此而导致的痛苦也会减轻。
其三,我执是胜义观察的主要障碍。如前所说,有我执就有角度、有观察点。大乘经常说的“证悟空性”,就是一定不能有出发点,你一观察就会变成二元对立,即《楞严经》中的“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我们的本觉(本性)并不是一个有对境性的明,但是由于觉性本身有明的能力,去建立了一个所境。当所境被建立以后,就叫“所既妄立”,然后你觉得自己能够看见、能够听到、能够分析、能够想……这就叫“生汝妄能”。
其中的根本点是什么?你在以个体的方式进行观察。你说:“不观察怎么办呢?睡着了?”只有傻子才这样,而真正证悟的时候是自明,就是不能有观察者和被观察的东西。所以他既深深地明了,但又没有观察者,也没有所观的东西,而且那个明始终是在的,不然就是一片黑暗、断灭。
其中有一个重点,就是不能有“我”,如果有“我”,那你的证悟一定是错的,因为本性里面是无我的。反过来说,我执是胜义观察的一个主要障碍,特别是在我们这个阶段,而菩提心会帮助我们消除我执,同时消除在进行胜义观察时的一些障碍。所以说一个人不修菩提心就想开悟,真会仆街(倒霉)的,所以一定要努力去修菩提心。
其四,破我执的要点是用世俗菩提心先破爱我执,而后用胜义菩提心消除我执。真正开悟时,不会发生天摇地动等等之类的,就是一下明白了本质里根本不会有“我”这种东西,“我”完全是心的一种彻底的误用、误会。如果真的要很清楚的明了,一定要有世俗菩提心,先消除因我执而产生的观察的障碍。
这些障碍太深了,而且无形无相。它不像我们修单空的四夺,比如前面的物体和身体很明显,我们可以去破除它,其实只是为了建立一个认知习惯而已,根本就没有什么。从开悟的角度来讲,色法是很容易破的,因为它本来就是假的,不理就完了,但“改变色法”还是有点难,要去修托嘎,然后会发现色法其实是坛城、无量殿。而如果不去改变色法,只希望明白法性的话,不理它就完了,它如梦如幻嘛。
破色法很容易,破心法反而很麻烦。比如“我”在哪里?“执”在哪里?拿出来看看?色法的执很简单,面前的电脑,它的存在就是执,但是你的我执在哪里?真的找不到!是身体?身体只是一个色法而已,受、想、行、识才重要,那要怎么去夺掉受、想、行、识这些误区呢?菩提心!菩提心是最厉害的四夺。这是关于破斥力的修行。
第五,发愿力。我们平常说的发愿就是修行之前要发个愿——本次修行的愿望是什么?为了实现这种愿望,我们内心要不停地加深对此愿望的一种希求和心力。这里虽然说是发愿,但实际上是回向,是每一种善法修行以后,我们要发愿:修行善业的力量绝对不离开两种菩提心。它既是发愿,又是一种回向,当然也叫发愿力。
每一种善业做完之后要发愿。其一,自相续始终不离开修持世俗、胜义两种菩提心。我们做各种各样的善事之前本身是有发愿的,做完善事之后的发愿其实就是回向,愿我们修行的力量让自己的相续始终不离开修持世俗、胜义菩提心。其二,无论遭遇任何违缘,都能将其转为菩提心的道用。
有人会疑惑:“这好像没什么稀奇。”不是哦,如果你真的这么去做,每次做完善业以后有功德了、有福德了,但并没有以此来希求得到世法的顺缘,比如将来能发财、生活能顺利、我的眷属和环境都变好……而是希望做了善法以后,保证我和所有的眷属,以及我能看到和听到的生命、众生老母们,始终不离修持世俗、胜义两种菩提心。特别是自相续,绝对不离修持世俗、胜义两种菩提心。
第一,指自己修持;第二,指外缘。希望善法的力量下去以后,不变成顺缘或者换取世法的好处,而是在遇到任何违缘时,都能将其转为菩提心的道用,要这样去发愿。
其一是内心不离两种菩提心;其二是所有的违缘不管好坏,能够把它转化为菩提心的道用,这时候还有什么环境不环境的问题?实际上是任何环境都可以的意思。简单来说:前面是任何环境和状况都不离菩提心,后面是任何环境都可以。用术语来说,就是我前面讲的这些内容。这就是发愿力。
以上为“总摄窍诀要,应修习五力”这两句颂词的解释,这里主要是针对菩提心的修行。第一要有对菩提心的引发力;第二要有菩提心的串习力;第三要有善种力,为菩提心能够修行下去而不断地积累资粮;第四要有破斥力,明白菩提心的修行主要是为了破除我执;第五要有发愿力,做了善法以后,功德要回向给不离菩提心的修行,以及将所有外境转为菩提心的道用。虽然分了五种力量在讲,实际上就是坚持不懈地修菩提心——OK,完了!
但具体要这样去讲,这不是我发明出来的东西,大德们都是这么说的,经论上也是这么说的,所以,这五种力我一定要跟大家讲出来。说得通俗易懂一点,就是时时刻刻不忘菩提心的发心、修行和回向,平常还要去为了菩提心积累善业,并且明白修菩提心的目的是破斥我执。
破斥我执,第一是要消除轮回;第二是要消除轮回的痛苦;第三是要解除胜义观察的障碍;第四是先用世俗菩提心破爱我执,然后用胜义菩提心消除我执。这就是我们修行的目的,做完以后还要回向:我要继续修菩提心,以及将所有外境转为菩提心的道用。
有时候我们可能在一个修行中,就把这五个力都串习了,所以,修行到后来,其实就是一个——串习,串习、串习,长期地串习!你的心力就会慢慢地变强,当心力强到一定的程度,你看事情的方法、角度、感受都会不一样。啊,真的不一样!如果你没有这种体会,就说明你的修行始终处在很低的位置上。
有人问:“怎么不一样呢?”比如你真的不停发心去做事、禅修、念咒,看起来好像很平凡,没什么特别,但堆积到一定的时候,会发现整个人变了。你看问题的角度变了,快乐多了,痛苦和烦恼少了。以前认为不得了的事情,就变得无所谓了——“能有什么?无非就是为了修行和成就嘛!”
比如现在的疫情这么严重,对于一个空性修得很好的人来说:“梦一场而已,没有什么,人类经历过的灾难比这多得多、大得多,但都过去了嘛。”他不会因此而忧郁和愁苦,这是胜义菩提心。那世俗菩提心呢?他会把这些转为道用,真诚的去想:“这么多众生在遭受灾难,我情愿让这些灾难在我一个人身上发作。希望肺炎病毒全部吸到我的肺里来发作,让其他众生都变好。”
有人问:“我这样想,会不会真的得肺炎呢?”要倒过来,如果你这样想,肺炎就不找你了,为什么呢?如果你这样想,很多恶缘会因为这样的修行而被消灭。你说:“既然这样,明知道肺炎不会到我这里来,我就这样表面想想咯。”——哎,你这样想的话,肺炎就真的来了。
所以,你一定要观察自己的心是不是真诚,懂吗?真诚是修行佛法的一种最重要的品质——“直心是道场”。佛法最怕的是自欺欺人,也就是观察不清楚自己的心,自己把自己骗了。在这个轮回中,最高的骗术就是自己骗自己,骗得自己什么都不知道,而且还帮“我执”数钱。我执把你的心卖了,你还帮它数钱,拼命地维护它——这是最高级的骗子。
说老实话,我们去骗其他人,始终要被揭穿,就算没被揭穿,因果也饶不过你;只有自己骗自己,从无始劫来一直骗到现在,如果不是佛陀,我们还会继续骗下去的。
修行菩提心的五力,大致就是这样。OK,刚好把“总摄窍诀要,应修习五力”讲完,这也非常重要。下堂课会讲“大乘死教言,五力重威仪”,是关于临终时怎么用菩提心去修行的一个具体方法。
好,今天就交流到这里。明天是《胜道宝鬘论》的学习,这堂课也比较重要,会讲到一些胜义菩提心和空性修行的内容,希望大家踊跃参加。
现在开始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修心七要》第31课
- 《修心七要》第33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