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
杂修二取舍,彼二乘风息。
三境毒善根,为促忆念彼,
诸威仪持颂,取次从自起。
上堂课回顾:
自他交换的观修:由知母、念恩、报恩,思维对一切众生做到自他交换;
标准:好的给他,坏的给我。失败亏损我领受,愿将胜利奉献他。
讲解众生为母的理由:
1、何为无量时间,包涵三时方为无量时间,即所谓的十方四时;无量、无始、空性,可理解为初始、出发点、唯一、原始能、普基······2、同源;意味着必须有联系。三时无联系,即无法同源。3、一有间接联系,则必有直接联系,因为时间无量。
修行时的三个相换:执著的相换;疼爱的相换;苦乐的相换。
第一:执著的相换:从无始以来,我们从来不曾把其他众生执著为我,而始终执著自己的身心是我;所以从今以后,我们就要反过来——对所有众生生起我执心,也即:把天、非天(阿修罗)和人等三善趣有情,当作自己的上半身;把旁生、饿鬼和地狱等三恶趣有情,当作自己的下半身。要以六道众生作为自己的身体,并且要像以前执著自己的身体那样来执著所有众生。
要点:以个体虚幻来打破个体执著;修证中,无个体感,即内心消失了出发点的执著,但以明、以空等觉受而安住,即堕小乘。大乘,空明一体,心境一如,究竟觉性无安住相。
第二:疼爱的相换:我们每一个人都十分疼爱自己而不顾别人;所以从今以后,我们就要反过来——不再那么地疼爱自己,而是疼爱其他众生,一心为其他众生着想。
要点:贪着明力之扩展,以此来消除爱我执,可以起到消除嫉妒、冷漠、狭隘等习气;
第三:苦乐的相换:把世出世间的一切快乐、善根、光明等利乐都送给众生;把一切痛苦、烦恼、黑暗等衰损都留给自己。
要点:嗔恨明力的回收,以此来消除爱我执,可以起到泯灭恐惧、不安全感、脆弱、逃避等习气。
这堂课内容:
坐上修内容:
A、思维修:
修行时的三个发愿:有关身体的愿;有关受用(财产)的愿;有关三世善根的愿。
第一:凡接触我身体的都能暂时快乐和究竟成佛;
第二:凡接触我财产的都能暂时快乐和究竟成佛;
第三:三世所有善根,全部用于众生得到暂时的快乐和究竟成佛;
修行时的四个具备:
第一、具备想望:非常希求所有众生的痛苦及痛苦之因,在这一座当中,就于此时此地,快速地成熟于我身心上;
第二、具备发愿:祝愿一切有情的所有痛苦及痛苦之因都能够立即成熟于我身心上;
第三、具备发誓:这时该怎样发誓呢?若是发誓让所有众生的痛苦及痛苦之因,立即成熟于我身心上,则此誓言必然是无法实现的;但我们可以这样发誓:当众生受苦的时候,发誓愿意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做一些事情,帮助其他人解决一些问题、承担一些痛苦,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办到的。
第四、具备祈请:祈请诸佛菩萨加持我,能够真正实现以上誓言。
B、观修:
呼吸法:方法讲述,三殊胜。1、黑白气的表征;2、节奏的取舍;3、化空和消失;4、坐上休息;
观想法:方法讲述,三殊胜。1、观想的环境;2、如何处理观修细节;3、化空和消失;4、坐上休息。
坐下修行:
1、积资净障;2、长期串习;3、力所能及;4、返观自心;5、单空思维。
如何面对各种顺缘和逆缘:
顺缘:1、不强求顺缘,学习随缘,不受外界错误观念的影响;2、不执著顺缘,观修内外的虚幻,轮回过患、 念死等;3、化顺缘为修道资粮,内外顺缘的供养和布施。
违缘:1、不埋怨违缘,认识违缘对于修行人的意义,消业和增长内在的福德及功德;2、对治违缘,思维、认知和安住;3、化违缘为修行资粮。即自他相换的两种修法。
三:自轻他重的观修:
由知母、念恩、报恩,思维对一切众生做到自轻他重,基本上是自他交换修行后的实际思维和行为;
等自他平等和自轻他重修道一定程度,就可以修自轻他重了,但思维中也可以观修。
标准:思维和行为中都以他人为重。《前行备忘录》中说:“如果头颅被砍断带走,也只是视为粪土而别无他想,因此到了那时真正能做到自轻他重。”
坐上观修:1、自他相换的观修内容;2、上半身承受善趣痛苦,下半身承受恶趣痛苦。3、具体观想和身边人、旁生发生自轻他重的行为。
坐下行为:1、对付烦恼;2、由小到大做损己利他之行,分主动和被动,被动时需要智慧,要懂得适当;3、检验自己功力时,也应由小到大。
修行三要素:
1、阅读和听闻:因不同的书籍和声音,能够堆积你的相续和启发你的心灵,让见解清晰,心态平稳;
2、坐上修:先修七支供和上师瑜伽,而后思维,坐下修,随时思考。呼吸法,观想法。
3、坐下修:随时思维,对付烦恼,积资净障的各种修行。
我们来继续学习《修心七要》,现在正在讲世俗菩提心的修行。“杂修二取舍,彼二乘风息”,这两句颂词我们就讲了很多堂课,为什么呢?我们讲得复杂了一些,是要把菩提心的概念进行梳理,同时把菩提心的修行方法也大概跟大家交流一下,目前还在讲解菩提心自他交换的修行。
首先回顾上堂课的内容,这堂课讲起来才会比较顺畅,以后所有讲课的方式基本上都会这样——回顾上堂课的内容,再继续这堂课的内容。回顾的时候可能就几句话,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也可能很详细地讲,进行要点的总结或者缺失内容的补充。
上堂课讲了自他交换的观修,这是菩提心三个大的修法中的一个。自他交换前面是自他平等的修法,后面还要讲自轻他重的修法。自他交换的观修有哪些内容呢?自他交换在座上修行的一些见解、大体的概念和方法、修行时的三个相换(执著的相换、疼爱的相换、苦乐的相换)。
自他交换怎么修呢?大体的内容是什么呢?首先要思维知母、念恩、报恩,然后思维对一切众生做自他的交换,意思就是把好的给一切众生,坏的从一切众生那里拿回来,所以叫做“杂修二取舍”(“杂修”是轮换的意思,“二取舍”就是通过一些思维和观修方法,把好的拿出去,把坏的拿回来)。后一句是“彼二乘风息”,就是借助呼吸的方式来杂修二取舍。
上堂课交流了自他交换大体的、总体的观念和想法,以及修行的一些标准,还有交换的内容。里面提到了什么?首先要进行细节性地思维——思维哪些细节呢?知母、念恩、报恩,思维一切曾经无数次做过我们母亲的众生;跟他们进行自他交换,好的给母亲,把坏的从母亲那里拿过来。
这里牵涉到一个观念:为什么众生做过我们的母亲?以前曾经跟大家讲过很多次,但我在中观的学习群里看到一些关于这个问题的辩论(我经常会看群里的辩论,虽然看得不是很认真)。理由以前也讲过,其实佛陀也讲过、堪布也讲过,因为无始以来我们无量次的轮回,会与每个众生发生关系,从而互为父母。
有师兄提出疑问:根据数学逻辑推断,经过无数次的轮回,跟每一个众生都发生过关系,这是一个不确定的推论。本来他们的讨论是没关系的,但很快我就收到六七个问题,借此机会我统一来回答:“无量次的轮回必定跟每个众生发生关系。在数学上、逻辑上是一个不定式不定数,实际上是不对的。因为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个纯粹的、分别性的逻辑,还有其他的逻辑。为什么在无量次的轮回中,每个众生一定会与我们发生关系?不发生关系是不可能的。原因我以前也讲过,但我没有进行仔细分析。现在有那么多人提出疑问,我们团体里面有位师兄,甚至用数学公式来表达出这是个不定式(有人来问我到底是什么数学公式?我目前都没看到过)。现在先不管什么数学公式,我来回答,这个问题能不能在逻辑层面上去推断——所有众生就是做过我们的父母。
如果这个问题在逻辑上不成立,对于一些喜欢在逻辑推理上较真的师兄,可能会产生疑问。实际上不应该有疑问的,因为这是佛陀说的,佛陀说的是圣言量。圣言量的意思是什么?佛陀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最后证佛果位,将他所见、所证在经典里说出来。对佛教徒来讲,一定要相信佛陀,通过中观的学习、通过因明的推论,证明佛陀是量士夫(量士夫是佛陀的十个称号之一,即佛陀说的话一定是正量,佛陀不可能乱说话——即无诳语)。佛陀说“一切众生做过我们的父母”,那就肯定做过。
本来可以不通过逻辑,而通过对佛陀的信心,相信佛陀是量士夫。但是,有一部分师兄就要通过逻辑来推断,其实佛教里面有些问题,是没办法用逻辑来推断的,比如坛城是什么样子。这要通过圣言量来描述,比如通过修行中见到过坛城的人,或者通过佛陀在经论里的描述,从而去相信。但这种相信是思维性的,比如他通过语言来描述,你就根据他的语言去想象,想象出来的东西肯定不是真实的,跟那些修行人现量见到的坛城不一样。比如形状和颜色,他说是方形的,你就想象是方形的,坛城的东南西北四个门里面有什么本尊、本尊长得什么样子,你可以根据自己看过的唐卡去想象,但你想的东西肯定不是那些成就者修行所见到的,或者是佛陀、大菩萨们面前所显现出来的坛城的样子。
也就是说,佛教里面有些东西没办法绝对靠逻辑解释,所以一定要有圣言量。但是有一部分师兄,能够在逻辑上讲通的,得去跟他讲清楚,否则他会认为佛教的理论不自洽、不圆满。其实不然,佛教的理论绝对自洽、绝对圆满,包括“众生一定做过我们母亲”的这个逻辑。
从逻辑上怎么去推断众生一定做过我们的父母?这不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但牵涉到一些理解力,并且牵涉到佛教二谛的理论。一方面对世俗谛有一定的了解,另一方面对胜义谛的见解和理论也有一定的了解,两个理论都了解了,再听这些理论才能够圆满,不然的话,就会导致理解不了。
第一个理论是什么?牵涉到我们经常讲的一个理论,无始以来,我们轮回的次数是无量无边的、无穷大的一个数字。在这个数字里面,我们一定与所有众生发生过关系,而且不止一次。在关系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一定会互为父母、互为仇敌、互为兄弟,任何关系都有可能。对方就辩斥,那是不一定的,无始以来就算无量无边,作为个体也不见得一定与每个众生都发生过关系。你想想看,一个人与无量无边的数字,可能发生过关系,也可能不发生关系,中间可能会漏掉一两个——漏掉了一两个,实际上就漏掉了全部。
首先,我们来说什么叫做无始以来产生了无量无边的轮回?这里面牵涉到几个词汇,第一个是“无始以来”的“无始”是什么?第二个是“无量”(没有量)是什么?理解这两个词汇以后,才能引出第二个理由——我们与所有众生都发生过关系,曾经做过我母亲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同源”——我们与每个众生的来源都是一个,因为这个原因才会导致我们与众生一定会有关系。
首先讲刚才那些词汇的问题:无始以来,我们与众生发生过无量无边的关系;无始以来,与无量的众生发生过无穷大的关系。所以,所有众生都做过我们的母亲。什么叫“无始以来”?无始即没有开始。“没有开始”这个词汇已经逼近胜义谛了,但这是在世俗谛分别念的层面解释的。在分别的世界上,去找一个“没有开始”,真的找不到。无始以来就是当下的意思,包括现在、过去、未来,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所以叫“无始以来”。
从空性角度来说,当下也不存在,只要有分别就有了开始,无始以来实际上包含了过去、现在、未来。过去、现在、未来,只是我们站在当下的点,从思维里面去进行分别的,比如分别我前面的经历是过去,还没有发生的经历是未来。实际上,分别是想象性的东西,过去都是存在于我们思维里面的想象,未来也是如此。
我们能够现量的、直接面对的就是所谓的“当下”,或者叫做现在。但是,现在也是分分秒秒在流逝,你也找不到一个真正现量的“当下”,找来找去,就只能找到一个东西——“当下”就是所谓的空性,找不到一个对境,但它又绝对不是断灭的一个东西。
在密宗里面有一个描述的说法,叫做“十方四时”——十个方向(空间)、四时(没有说三时,而是四时,密宗里面的词汇真有意思)。“四时”包含现在、过去、未来。我们经常说“三时”,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个时间的心以及心的显现都找不到实质,叫做三心不可得。不可得不是没有,那时间是什么呢?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没有开始、没有结束,叫做“十方四时”。实际上说的是空性,空性在时间上就是无始的(没有开始),可以理解为初始、出发点、唯一、普基、原始能之类的。
时间实际上是没有度量的(没办法量的)——这个“量”字是什么意思?度量、衡量,要有一个能量的工具和所量的对境。量分成现量、比量、非量。现量,即拿我们的认知去认知对境。但是,这个对境取了一个词汇叫做“无量”,而我们认知到的一般都是有量的,比如我们看到一个东西,就叫做现量。比量,即在现量没法了解的情况下,通过思维去衡量那个东西的存在,比如看见很远的地方有烟,就确定产生烟的地方有火。比如洛杉矶就经常有山火,我们看到烟,因此而断定那里有火,就叫做比量。非量是什么?看到远处有烟,断定那里有火,仔细一看,发现那不是烟而是雾,但是我们把雾当成了烟,从而错误断定有火,产生了非量。
比量和非量都带有思维性,有些非量好像是直觉性的,实际上仍与思维有关。比如我们驾车在公路上看到阳焰(像水塘一样的东西),如果你断定那是阳焰,就现量发现了阳焰。如果你不知道,断定那是水塘,就意识呈现对阳焰这个东西的误认,就像看见了雾误认为是烟一样,这种判断就是非量。
在高速公路驾车的时候,看到尽头似乎有一水塘,如果你知道那是阳焰,就不是非量了,而算是现量,现量看到了阳焰。比如你看到了海市蜃楼,天空中突然出现很多人物、城市的景象,如果你知道那是海市蜃楼,叫现量看到了海市蜃楼;如果你误认为天空中真的出现了一个城市,那就叫非量,因为加上了意识的判断。
为什么要跟大家补这些课呢?因为我觉得对大家有用,可以去除一些迷雾、补充一些在思考上所缺乏的因素。那么,量的时候一定要有个认知(能认知),如果具体拿尺子来量长短,就说明除了认知力,还需要一些工具——所量要有对境。
我们面前的时间是无量,什么意思呢?无量即无穷大的意思。无穷大其实是一个思维性的东西,我们没办法对一个对境进行无量的认知。当我们真的出现无量的认知(非分别的、现量的、无量的认知)时,那只有一种可能性,就是进入了法性定。直接进入法性定,心的那种直接认知是没办法量的。而我们说的无穷大、无量,绝对是一种分别念,比如数字的无穷大、无始以来,其实是头脑中对一个无穷无尽的东西的概念性规定。
你能够现量量到无始以来,你就成了佛陀,或者进入法性定(法性现前),或者是开悟。开悟的时候,我们对心的一种确定是现量的,虽然还有现起,但我们知道现起只是心的一种显现。心的本体是无量的——这时候我们能上直接体会到一种无量,肯定这种光明性确实是无量的(没办法量的)。
时间无量、一个数字的无穷大,都是观念性的、思维性的。无量我们可以怎么理解呢?作为一个个体,在凡夫的分别念里面,实际上是没办法现量地看到、触碰到,或者是量到一个东西叫“无量”。你只是给了它一个观念,叫“无量”,比如我们会认为数字是无量多,那无量多的数字到底是多少呢?你用1234567890等数字来组合成一个无量数,是没办法组合出来的,无穷无尽写下去,就99999……88888……77777……一直这样写下去,穷其一生都写不完。但是我们又希望有这么一个无量大的数字,那怎么办呢?把8这个数字倒下来——“∞”,用这个符号来代表无穷大,说这个东西是没法量的。
无始以来的时间是无穷大,实际上我们真的量不到,要怎样才能量到它呢?要进入“当下”,真正进入当下的时候,能量和所量就合二为一。十方四时就是法性、空性的意思,它可以诞生出无穷无尽、过去未来的时间,十方四时全部包含在里面,这个叫做无始。
无始的心性在没有证悟之前,都是二元对立的。由于心性根本就是无量的,不是一个所量(我们面前的一个东西),所以经常说“证悟的时候是无境之智”,即没有对境的一种智慧。比如你靠心去找心的对境,你的认知面前有一个能量的东西是法性,那绝对是错的,必须要能所双亡(能量、所量全部消失),这才是法性,意思是你找到的东西都不是。
无始以来虽然说是空性,但你不能把它当对境来思考,不然又变成了一个东西,它就能量了(被你的心找到了就是能量了),找不到才是无量,但是无量又可以进行无穷无尽的量。比如你想的数字,可以一直永远的分别下去,那是无穷无尽的。
那什么时候是个头呢?没有头。比如说昨天,昨天还有昨天,即前天,前天还有前天的昨天,一直这样推下去,推不到尽头。也就是当下这个能量是没有边际的,没有办法去量它,所以是无穷大。而用这个东西产生分别念,无明一分别就成了众生、就成了世界,《楞严经》里面说: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这个东西非常的巨大,曾有一位师兄提过这个问题,几位师兄都回答不了,后来就来问我:“一个无量的数字,后面再加一个2或者3,是不是比无量还要大?”无量这个数字是不能靠增减使之变大变小,这是个能,它分别了很多东西,但它还是那么大——无量加无量还是等于无量,无量加7、8、9、10还是等于无量,减7、8、9、10还是等于无量。无量就是不分别的意思,不分别又可以无穷无尽的分别。所以众生是度不完的,原因就是如此,因为有无穷无尽的分别心。无穷无尽的分别心,为什么一定要发生关系呢?因为再怎么无穷无尽的分别,其根源都是那个不分别(那个根本的无量),所以第二个理由就是同源。
无量的东西硬要增减,就像无穷大加8还是等于无穷大——“∞”,加正的8,还是等于倒的8(“∞”),你想站起来不行,得给我趴下!倒的8(“∞”)减一个竖起来的8,还是等于倒的8(“∞”),所以增减都不行,无论怎么分别,最后的结果都是不分别——“大雪纷飞,落于何处?(分别念)”就落在这个不分别。
从修证上来说,阿赖耶识好像也无分别,法性也无分别——这里是指法性的无分别。如果法性的无分别不清楚(没有自明),就变成了阿赖耶识的不分别。但不分别又可以分别,它本身是没办法去分别的,但它又可以分别,就像你要去找意识是什么,你找不出来的,但是意识可以想,不停的分别。
我们的心,你要去分别它,分别出来的只是心的一个所境(心的分别),它不是本质的心。比如你的心去分别出来一个“心”是什么,那就肯定不是真正的心,是心分别出来的一个所境。我们经常说“心是非思维、分别所能触及”,就是这个原因。一想出来是什么,那你就错了,你去感觉也错了,你得停下来,让它自明——歇即菩提!这样才行。
这就是无量和无始以来的意思,对一个个体来说是无始以来,但是对心本身来说,能产生无穷无尽的分别,所以在世俗谛里面,佛是没办法度尽众生的。这里有个有趣的问题:世俗谛里面说佛是没办法度尽众生的,胜义谛里面说根本就不存在佛和众生,两个观点好像是对立的,其实不然,这是一个问题的两种说法。
什么叫做一个问题的两种说法呢?实际上从胜义谛(本质)上来说,根本就不承认有真实的众生,也不存在有真正的佛。明白了这一点,众生就是度尽了,从能量的角度来讲,发现一量下去之后,除了无量的法性以外没有真实的众生,所以已经度尽了。站在分别念的立场上来讲,分别可以无穷无尽,哪能度尽啊?度不尽的!而如果你明白了“当下”、“无始”的词汇以后,对胜义谛和世俗谛好像绝然矛盾的东西,一下就通了。
《楞严经》说:“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性觉必明”,本性就是明,无执的明而已;“妄为明觉”,把明觉当成对境,明自己把自己当成了对境。本性在还没自明之前,不明白就叫做妄,不是另外一个东西。
有人问:“什么时候开始的妄呢?”无始以来就开始了。不是先有了自明,后来又不明白,不可能的。这种问法就故意挖个坑让你跳,先假定有一个自明的明觉,然后问什么时候他突然懵了,也就是说已经成佛了,怎么突然一下变成了众生?这就是把明觉当成一个东西,又把无明当成一个东西,强行挖个坑,让两个东西互相冲突。这个问题就好像我们经常嘲笑上帝、基督教一样——万能的上帝能不能制造一个他都搬不动的石头?搞一个思维的陷阱来糊弄你。所以,这个说法是不成立的。
明觉不明白自己就叫做“妄为明觉”。然后“觉非所明”,觉是真正的本觉,它不是一个对境(所明)。什么叫做所明呢?比如你用眼睛去看一个对境,这个对境就是你的所明,其实也是光明的一种呈现。你能看的那种能力也是光明,两个成了二元对立,本觉不是一个对境性的明觉,所以叫做“觉非所明”。因为这种明觉的能力去立所,叫做“因明立所”。也就是让本身没有二元对立的光明,建立了二元对立,叫“因明立所”。
“所既妄立”就“生汝妄能”,二元对立一开始,我们就产生各种各样的能力,能看、能听、能触碰、能吃东西、能分别妄想等等,众生就成立了。“无同异中,炽然成异”,本来没有同异、没有分别的自然本性(原始本性),非常激烈地变成对立。
《楞严经》里面的这一段话非常完美地解释了众生是怎么成立的,没有初始,没有过去,只有现在(初始就是现在,结束了还是现在)。一开始就是如此,要是你问从一开始到现在有多长时间呢?真是没办法去计算的,只能说是无穷大,但是可以结束的。比如明白了本性以后,你会发现分别的所有东西其实从来都没真实的出现过,完全是一种梦幻,这个理论也奠定了我们修行可以获得解脱。
我们要知道,所有呈现的一切实际上像梦幻一样,如果这种梦幻的觉受非常强烈,然后你去观察是什么东西产生的——所有东西都如梦幻消失的话,只有一种东西是没法消失的,这个时候一反观,你就可以体会到那个自明,这就开悟了。
大家听的时候好像听懂了,但去体会的话,体会来体会去,其实全都是“因明立所,觉非所明,妄为明觉”,从而出现很多的错认。我们经常去内观、反省,其实都是如此。虽然说不太容易自明,而《楞严经》里面的这段话,把我们的分别是怎么成立的,然后怎么消灭分别而达到解脱,全部说完了。所以这段话真的很精彩,不过要真的去领会,确实要经过大量的闻思和修行。
如果你的闻思能力不行,听了《楞严经》的这句话也没感觉,那你可以去找一位好的上师,让他来教你。因为你能够用明觉来吃饭、来放屁、来拉屎、来睡觉,那你就有能力自明。在理上可以这样去说,但你为什么不能自明?因为有很多障碍,上师的责任就拔掉你的障碍,让你的心能够自明。遇到好的上师,而你又配合,福报又现前,各种因素一凑合,你真是可以自明的。就算你没有因这个自明而马上解脱,起码你知道怎么回事了,这个叫触碰法性或者叫初悟。
初悟就是最初对开悟有一点点的领受,但这一生也不枉然了,起码知道生命是这么回事、宇宙是这么回事,起码明白自己努力奋斗的方向,再也不会惶惑、不会迷惑、不会困惑,不会惶惶然不可终日——拼命努力却不知前路在何方,何时是个尽头。受了那么多的苦,要做事要挨骂,这样有什么意思啊?还要修五加行等等,一不小心又犯戒、又损毁功德了,感觉没啥意思,怎么办呢?还是回去娶妻生子,一亩三分地,过点正常人的生活——如果出家人这样想,佛教就没了。如果你没这点明白,真的会很痛苦。但是没办法,轮回就是这样。
轮回其实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明白它,一明白了,畏惧就丢失了。但是要明白它,确实没那么容易,因为你太过自我,自我会造成太过自私,自私就会造成无穷无尽的贪欲,堆积很多的习气,在认知上就会产生一些错误的判断、分析,你没办法自明。所以要拔除你的自私,去除你很多错误的分别念,这样才有可能明了自心本性是什么。
无始说清楚了,知道我们可以轮回很多生,那是不是与无量的众生发生关系呢?一定要发生关系,不发生关系是不行的。为什么呢?不管有多少众生,其根本是空性,所以我们与所有众生是同源的。用中观去分析,任何众生的本质必须是空性,要是说哪个众生不是空性,那对不起了,中观要给你发太过,用离一多因、有无生因开始进行分析,你说这个众生不是空性的话,那就问你,他从哪里来的,如果你找不到来处,就会无穷无尽的生下去,这叫金刚屑因(这些分析就来了,以前曾经讲过,在此就不再展开了)。
众生的本质必须是空性,因为众生是同源的(同源体现在无始上),同源的众生必须要有联系。如果没有联系,也就是说他与我们不是同源的,那众生的来源就有两个了,这样就会导致众生在过去、现在、未来都不与我们这个个体发生关系,那他跟我还是同源吗?这样的话,心有两个来源了,一个是他的来源,一个是我的来源,这样显然是不行。
同源的意思是我们跟任何一个众生必须有联系,关系一串联下去,A跟B联系、B跟C联系、C跟D联系,一定要套在一起,不能够有任何一个众生套不到。套不到的话,说明我们非同源,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两个心(有两个空性,心就是空性)。
我们一定要对胜义谛有所了解,才能彻底的说清楚这个问题。经过很多的曲折才套在一起,实际上跟直接套在一起是一样的,听得懂吗?就是A经过B,B经过C,C经过D,好像经历了好多层关系,实际套上的关系都是一样的。就像每个人都加入了微信——同源,然后通过微信一串串的联系起来,最后一定可以把全世界上过微信的人全部连完。
实际上,众生总会有关系,为什么呢?因为无量次的轮回,有无量次的联系,总有一天会把你套在另外一个众生身上去,跟他一发生关系,你就直接联系了。中间有无量次的轮回,就起了这样的作用,所以要说清楚,必须要有无量次的轮回和同源这两个理由。
如果过去、现在、未来都不与一个众生发生关系的话,那就无法同源,三世无联系即无法同源。如果有间接的联系,就必然形成直接联系,为什么?因为轮回无量、时间无量,从无始以来时间是无量的,所以一定会套得上去。反过来说,如果套不上去,他就不与我们同源了,这样的话,他的心与你的心根本来源会有两个。
有人说:“我们都是空性,会不会我这个个体和他这个个体都没有产生联系呢?”这样一来,他们把空性看成了两个不同的东西——他的心的空性和你的心的空性。我们一定要有这样的思维,我们与所有的众生一定要发生关系,否则空性就错了、中观就错了,而中观经过我们的逻辑思维推断是对的。
这是逻辑推断,能不能找出问题呢?也许能找得出问题,但我告诉你,找出佛教里面的问题,比如圣言量所说的,为什么时轮金刚是那个样子的?大威德金刚为什么是牛头?如果逻辑推断的话,真的没办法。比如用逻辑推出来,为什么大威德的金刚是牛头?马头金刚又是马头?他为什么不是羊头?
这些你也只能听信圣言量,有些读书的师兄,弄着弄着就弄偏了,以为靠思维可以明白一切。但思维得再清楚,你能够思维出我现在手上这杯茶的味道吗?你给我想出来!你绝对想不出来,只能靠想象——这杯茶跟以前喝过的差不多。这是哪种茶?88青(1988年生产的一款生普茶叶)——“哎呦,我也喝过88青!”结果拿过来一尝,是假的88青,跟真的88青还是有区别,原来不同品牌味道也不同。最关键的是你的肠胃和我的肠胃、你舌头的味蕾和我舌头的味蕾数量是不同的,质量也是不同的,我是无上甘露,你是饿鬼味道(倒过来也行)。
这些东西没办法绝对的靠逻辑,以为靠逻辑都能把世界上所有现象乃至于深邃的佛法都想清楚的人,那叫无明——“妄为明觉”。如果这样能想清楚的话,六根中间的意根就是量了——“六根若是量,圣道复益谁?”但是,靠逻辑有一定的好处,不然闻思就没用了。但也不能只靠闻思而不修,如果指只靠闻思就有用的话,那意根就是量,但修行到了最后意根也要放弃。
这个问题就跟大家讲解到这里,从中插进了一个话题,这样讨论非常好,你们要继续发扬。如果你们不讨论,我就不知道你们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一个问题七八个人来问我,搞得我好伤心,虽然这些问题有可能是师兄们互相挖坑,希望对方跳下去受点教育。来问我的师兄,说明全部跳进坑里去了,这一下就有七八个人,不然我也不会在课上讲。
通过微信或者QQ来解释,是很费力的,如今我老苦现前,眼睛看久了以后是花的,抬眼一看白雾茫茫,又朦胧又浪漫,只是满腹心酸。所以,通过讲课来统一来回答,
每个众生都做过自己的母亲,只要发生关系,这种关系就会无穷无尽的发生下去,其中一定会做我们的母亲,而且不止做过一次。
以上是“众生为母”这个问题的回顾,上堂课还讲了修行的三个相换——执著的相换、疼爱的相换、苦乐的相换。
第一,执著的相换。观想上三道的众生融入自己的上半身,下三道的众生融入自己的下半身。这种观修是为了打破个体实有的我执,容易让个体虚幻。
外在的个体,比如三善道的众生,一个一个地融入你的自身,如果硬梆梆的话,怎么融入你的自身啊?所以一定是虚幻的,如果他融入你的自身,你的自身也必须是虚幻的。如果像你目前那样,执著身体、完全不能让它受伤,就不能把众生融入身体里面去。如果一根头发、一根针插到你的身体里面,你会因为疼痛而哭泣,是不是?这样的观想可以让我们对个体的实有性的执著得到舒缓、减轻,乃至于打破,可以修证无个体感。
这种修行很有意思,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种空性的修行。这种修行对菩提心有用,你会疑惑无非是执著的相换,对菩提心的修行有用吗?以前是执著“我”,“我”以外的执著为其他众生,现在互换一下。那么,我们跟其他众生平等在哪里呢?我们把个体的执著换出去,拿什么东西换出去呢?拿去(和其他众生)相融,通过这样的方式把个体实有感的执著换出去——换给谁啊?换到哪里啊?换到空性上,换到三界众生的个体和自己的个体都是没有实执的认知上。
如果大家都是实有的个体,比如我的身体和其他人的身体都是坚实的,别人就没办法融入我(很简单,到街上去找个人来融入你自身,你们马上会打起来,然后进派出所,这是不可能的,只是观想层面的融入)。观想的时候,一定会觉得你的自身不是实有的,他的自身也不是实有的。
观想的要点是,要以个体的虚幻感来打破个体执著。实际上,这是一种空性的修行,很精彩。修到后来,甚至可以直接获取开悟,它是四夺中的一种。以前,我们经常会把色法(身体)当成是自我,意识执著五蕴的一个组合体为“我”,现在,要把众生也执著为“我”,其实也体现了同源,这既是哲学又是修行的观念。
在此就顺便给大家讲一个深一点的问题(这是中观讨论群里的一个问题,但没人来问过我):修证中间怎么去体会空性中间的单空,或者说阿罗汉的所证和菩萨的所证的差别。
菩萨的所证和阿罗汉的所证有差别,在修证中间怎么体会出来?我们做不到,但可以在思维中间去说。因为《定解宝灯论》等很多书上都说菩萨所证和阿罗汉所证是不一样的,这是对我们凡夫说的,为什么我们不就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呢?我们在修证中怎么去体会呢?
其实有很多方面可以去说,但的确太深奥了。从理论上说,菩萨所证完全证悟了大空性,阿罗汉并没有证悟无分刹那和无方微尘的空性;在能证上阿罗汉没有发大乘的菩提心……这些都好说,但在具体的修证中间,比如打坐中间怎么去体会?(如果在这方面有点体会,就说明有点修证了。)其实在座中修行有很多种说法,但不能说得太深,我也不懂。
在打坐的过程中间,通过各种各样的观修,沉寂下去、定下去了,并且单空修得很好,慢慢地,当你的心完全消失了出发点,这时候还有明、空的觉受,然后在里面安住了,其实就堕入了小乘。没有出发点、没有个体感,这是很难的,你的身体很多时候都做不到。即使做到了,你还有明空的觉受,甚至会觉得这是光明、这是无实空性,然后一下安住在里面——完蛋了,就堕入了小乘。
在这个过程中堕下去了,我们会说他已经没有动机了(即没有个体感、没有出发点),但有多少人有这种感受啊?什么叫没有个体感啊?什么叫没有出发点啊?有体会的人自己会明白,没有体会的人就是两句话。在那种空明的觉受中间安住下去是什么意思?你没有这样的经验,跟你说都是扯淡。
这些不能说得太过深,总之一句话,有安住就要出问题,要把安住拿走——安住拿走以后,剩的是什么?所以要去区分阿赖耶识和法性,里面有一些窍诀,这是大圆满里面要讲的内容(这个我不懂,你们要去找自己的上师,让他给你讲清楚)。
但是,真的明白觉性以后,还是有些特点的:第一,空明一定是一体的,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明空双运,你会直接觉得明就是空、空就是明。明的空是什么?知道。空的明是什么?知道。它就是一个东西,为什么会体现出空明两个特点,你非常清楚,而且明白的时候毫不费力。第二,证悟的时候一定不需要安住的,修和不修都是那个样子,举手抬足,闭目张眼,全皆一如,也就是所谓的心境一如、究竟觉性。没有什么安住相,不安住就是安住,永远都没办法丢失,而且产生相应的智慧,彻底的积资净障(其实根本就没有积资净障这一说)。
这些都是一些话,明白了以后怎么说都对,如果不明白怎么说都是不对。不明白的时候,还都是对的,但根本不管用,都是意识上的一些话。就像你去说这个饭色香味俱全,还有营养,颗粒是怎么样的、颜色是怎么样的,产自哪里,说的都是对的,但是不会饱的——禅宗里面叫“说食不饱”。
有修证的人会知道,修阿罗汉一定会有一个安住相,所以最后会堕入灭尽定。为什么会在理论里面讲,阿罗汉的所证没有无分刹那也没有无方微尘呢?因为有空和明的觉受,就会有时间性,空和明的组成部分是什么?无分刹那。
如果认为外面有一种空明,那还是有时间性的,外境就会变成无方微尘,明不明白?可能还是没明白(这个明白了就会很明白了),你可以理解为有明空的法执,有修和无修的差别。至于具体到底怎么样,真的要去找上师,或者在讨论里面会不知不觉的说到这些东西。我觉得,显教层面也是可以讲的,但在密宗层面要去找上师,上师一定会给你说得很清楚,关键是你真的有修证,又遇到与你很能沟通的上师。
关于阿罗汉的修证,就讲到这里。以后辩论的时候,如果遇到比较有意思的话题,我也会来参一嘴,我支持这样的讨论。而对于看不懂的师兄,或者太过复杂的可以不介入。说句实话,这些讨论是喜欢读书的人搞的,有些人还不如踏踏实实去修点前行,不然读了半天一脑袋的名词,完全不起作用。
还有一部分人对文字不敏感,有的记不住了,有的眼睛像我一样看东西都成问题,这部分师兄怎么办呢?如果你真的想解脱,要加入一个好的团体,或者跟随一位好的上师。如果你不想解脱,那随便了,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轮回无穷无尽,有的是你的地方,根本不用愁!
如果你想解脱,走的路就狭窄了;如果你不想解脱,走的路就太宽广了,有地狱、有饿鬼、有畜生,而且种类万千,路宽得很。如果你想解脱,那就难了,最多四种:比丘、比丘尼,优婆塞(男居士)、优婆夷(女居士),最终目的也只有一个,叫自明或者自觉。高级一点的还要觉他,一条路走到底,叫自觉圆满(成佛)——佛的解释:“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会变得很单一(我在正话反说,你们不要把我的玩笑话拿出去说,“师兄说的,学佛路就窄了,不学佛就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这样的话,我会趁人不在的时候把你掐死)!这是第一个执著的相换。
第二,是疼爱的相换。要点是什么呢?我们要去疼爱别人。以前我们都疼爱自己,或者疼爱自己的亲属,却不曾疼爱其他的众生,现在我们要去疼爱其他众生。疼爱众生的修行,要点是什么呢?把贪着自己、疼爱自己的明力扩展出去,好的东西一定要拿给别人,实际上是“杂修二取舍”的“舍”——舍掉好的东西。
这样一来,慢慢会消除爱我执和我所执。以前,好的东西都留给自己的,这属于爱我执;现在,要把好的东西都拿去给别人(自己喜欢的东西,属于我所执)。去疼爱别人会牵涉到很多的修行,布施、供养乃至于给予别人一个微笑,除了消灭爱我执以外,还会消除我们的嫉妒、吝啬、冷漠、狭隘等等的习气。
有些人为什么会没朋友?因为好的全部留给自己,坏的留都给别人,现在要倒过来,除了消除刚刚说的习气(嫉妒、自私、冷漠、吝啬、狭隘)以外,爱我的习气也会减轻,明力外扩了,心会变得很大,会有很多朋友,很温暖,绝对不会孤独。
通过长期的训练,心真的会变化变成这样,人也快乐很多。第一,他会快乐好多;第二,他可以独处——很多人不能独处,儒家有一个词“慎独”(独自一个人要慎重)。因为会乱七八糟思考很多东西,感受到孤独、无聊、无助等等。如果我们进行疼爱的交换,寂寞中经常去思考,你会发现连孤独都不害怕了。
我们平常经常想:“这个王八蛋,把我的好东西拿走了,他又整我,他又去告了我,他又在师兄面前说了我的坏话……”在进行饿鬼或者地狱众生的训练,现在要倒过来,把疼爱拿给别人、把好的给别人,慢慢地,在思考的时候都会感到温暖,长期这样去思考,你也不会冷漠或者防备了,你不怕了。
爱不一定要表达,爱一定会让你不怕,明不明白?爱不一定会让你整天靥着一张脸,在微信上不停地发出心的图标,但是爱一定会让你的脸充满温暖和光辉,你跟周围会变得非常友好。当然,不是观修了一下午就起到这样的效果,得长期观修。
而且你看到别人好的时候,不会有不舒服的嫉妒感、不会冷漠、不会狭隘,心胸变得很宽广,这样的话,你自身都得到了利益。爱我执减轻,反而你心会舒缓、愉悦,为什么?明力扩展出去了。要点就是尽量去思维对其他生命的疼爱,这个叫做舍,难啊!
第三,是苦乐的相换。要点是什么呢?嗔恨明力的回收。疼爱的相换是贪着明力的外扩。什么叫做嗔恨明力的回收?我们恨对方——他如何不好、他有很多病、他讨厌……现在不能这样,把不好的东西都拿过来,好的东西全部给他。在别人身上有很多的缺点,或者在别人那里产生的一些苦难、灾难,这些东西我全要,把我的好东西全部给别人。
不停地通过观想,把痛苦的、不好的东西拿回来时,你就不再恐惧这些东西了。我们经常说的缺乏安全感等毛病就开始丢失,比如脆弱、动辄就逃避,一些显得很猥琐和懦弱的习气慢慢就没有了。在观想的时候要这样做,实际上你并不一定要去经历这些。比如看着一个病人,他患了很可怕的病——心里面想:“我愿意帮你得这样的病。”长期这样去观修,心就会变得勇敢一些。不然的话,一见到他就非常害怕,生怕别人传染给你。实际上那个病能不能传染给你,都是依因缘的,不是你传染就传染的,想不传染就不传染。但是你这样去想,对它的恐惧就会减轻。
还有,爱我执会造成强烈的不安全感会减轻。一个太爱自己的人安全感是很弱的,什么都怕、到处都怕,走路怕踩到屎、晚上怕遇到鬼,一个眼神不对就怀疑别人给他设计了很多圈套,强烈的没有安全感。原因是什么?主要是因为太喜欢自己了,这不是用嘴巴去说的,我们可以在很多人身上看到这些。有些人可能看起来很正常(不正常的一眼就看出来,譬如有些人神经质、脆弱),显得很聪明、很健康,实际上内心充满了焦虑。
这种人多不多呢?不止在社会里,就算在佛教团体里面也到处都是。充满了不安全感,所以他们会互相怀疑、猜忌,你说我这样、我说你那样,其实都是不安全感在作用;除了不安全感,还有脆弱,经常会有情绪的纠结——“他是不是又在师兄面前告了我啊?师兄会不会整我啊?(我如果要整你,你一早就栽了)”这一套就来了,这是因为强烈的不安全感。还有逃避一些有点不妥的东西,比如劳累、吃亏等等。有些人特别怕吃亏,他活着的目的就为了占便宜,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逃避吃亏——这就是饿鬼。很多人都这样,师兄们想想自己是不是这样的?
所以,感受苦难这种明力的回收,会破坏自己的爱我执,同时会泯灭恐惧、不安全感、脆弱、猥琐等等的症状。这些要从观修开始,有些人说:“我要从生活中开始,我要在社会上经历各种各样的黑暗,去坐牢、跟乞丐一起生活,慢慢也会变得很坚强。”你要这样做的话,我也挺佩服,你去监牢里面坐两个月、去跟乞丐生活几个月,确实会改变很多东西,但是你现在没有这样大的能力,那怎么办?你在观修里面开始。
你要证悟,也并不一定要进监狱去经历这些苦难,或者去跟乞丐生活在一起,被人瞧不起、侮辱、折磨、冤枉、委屈,不一定实际去经历,在观想里面都可以,慢慢让自己的心变得坚强、广阔、勇敢,正常人具有的品质开始回来(我说的是正常人,没说是佛菩萨)。这是苦乐相换的一些特点,修的方法上堂课也讲过。
大家要记住,菩提心的训练这样相换、那样相换,好像是去利益别人,其实不然,首先利益的一定是自己。我们有很多的心理毛病、情绪等等,原因就在于没有菩提心,真有菩提心的人不会这么苦。那菩提心要怎么来呢?你得去串习!在座上和座下反复去串习,菩提心慢慢就有了,心会因为你的串习而改变(现在说的改变是指心态,而心的本质不会因为你的串习而改变的)。
上堂课的回顾就到此结束,现在开始这堂课的内容。这堂课还是讲自他相换,首先讲座上怎么去修。刚才讲了座上的三个相换——执著的相换、疼爱的相换、苦乐的相换,这三种相换落实到具体修行的时候,要进行一些观修。一个是呼吸观想法,“彼二乘风息”讲的就是呼吸观想法;此外,我还想分享另一种观想的方法——施身观想法。
座上修行之前,首先要发愿,撩起一些基本的心理状态。至于呼吸观想法和施身观想法的修行,因为时间不够了,这么好的修行内容,如果半小时内迅速讲完,有点对不起大家,所以放到下堂课再讲。但是座上具体观修之前有些思维的内容,也牵涉到前面所讲的内容。还有,在做观修之前要有三个发愿,同时要有四个必须具备的心态。
首先是三个发愿,在发愿念诵的时候,要想一想这些内容,撩起相应的心态:感动自己、感动龙天,让自己的心充满温暖、无限扩展出去的这样一种心态。
修行时有哪三个发愿呢?第一个是有关身体的发愿,第二个是有关财产的发愿,第三个是有关三世善根的发愿。
第一个是有关身体的发愿:凡接触我身体的都能暂时快乐和究竟成佛。
所有的众生,只要接触到我的身体,都能够暂时快乐和究竟成佛。接触到你的身体不是一定要触摸,眼睛能看到你、能听到你的声音或者你能听到他的声音,当然也包括你碰到他的身体,或者他碰到你的身体,也就是在你的五根范围之内(不包括意根,意根可以思维所有的众生),能够触碰到的所有生命,都能够获得暂时的快乐和最终究竟的成佛,要有这样的愿望。
第二个是有关财产的发愿:凡接触我财产的都能暂时快乐和究竟成佛。
财产有哪些呢?第一,物质的财富,比如看到你的房子、碰到或看到你的汽车,乃至你房子外面挂了一条内裤,在迎风飘扬的时候被其他的众生看到了(不一定是人,哪怕是动物也一样),这些都属于你的财产。第二,法布施,比如你去给别人讲法,或者你早上起来朗诵“安住虚空遍满虚空者,上师本尊空行诸会众,诸佛正法以及圣众前,我与六道众生敬皈依”这类的法句,只要听到你的声音,都算是法布施,即接触到你法财的众生,都算是跟你的财产产生了接触。当然,平常你去放生或者供养、布施,那就更是接触到你的财产了,这些众生都能暂时快乐和究竟成佛。
我现在讲的是理论,但在修行的时候要想一想,发愿的时候不要很敷衍的念完,而意义都不懂。所以,呼吸法和施身法的观修,前面的发愿要有这些内容——修行时的三个发愿。这个愿力要贯穿我们的修行。
第三个是有关三世善根的发愿:三世所有善根,全部用于众生得到暂时的快乐和究竟成佛。
其实这个挺牛的!“我以所修诸福德”——这世、前世、来世,因为修行、供养、布施得到的所有福德;“为利众生愿成佛”——全部用于众生得到暂时的利益和究竟的成佛。
你说:“这很容易啊,我每天都在念。”但你是这样做的吗?很多人听说供养、布施有功德,一下就扑过去了,他们是为了所有众生成佛吗?不是,他们是为了自己得到功德,可能连出离心都不具备。
以前我们在成都放生的时候,甚至有师兄说:“泥鳅倒下去,十八年以后就是一个美女回来找我了。”很多人去供养,想的就是“我能得到好处”、“我要快点证悟”——求自己快点证悟的还比较好,有些人甚至为了更好的发财,日子过得舒服一点。
你是真的这么想吗?你真想的是把三世所有善根,全部用于众生得到暂时的快乐和究竟的成佛吗?要是真的这样想,心态都已经变了,但很多时候不是这样想的,就是为了自己得到功德,是不是这样的?我在说这些东西的时候,大家要观察自己,反观一下自己在做善事的时候,内心里面是怎样的一种状态。
有些人会欺骗自己说:“哎呀,先说一下‘让所有众生成佛’,然后私下跟着说一个自己的愿望。”自己的愿望是什么?要发财、要泥鳅变美女长大以后来找我……于是内心就满意了,自己既有好的又有坏的——好的就是为了众生成佛,为自己勉强算是坏的,两个都满足了。
这样可不可以呢?初步是可以的。没问题,你可以有自己的一些要求。但是修行到一定时候,要把这些都去掉,反而不用想这些了。希望获得现世的利益,很多时候是没有出离心的表现,比如你想泥鳅变美女十八岁来找你,你是为了出离这个世间吗?你想得到更多的钱财,已经超过一个修行人应该拥有的东西时,你是为了利益众生吗?不是的,很多人就是为了这一生的利益。你要回去观察一下自己,发菩提心很多时候会形成自我欺骗。修行菩提心有个重点,就是要内省自心:有没有自欺欺人,有没有把它变成一种形式,不停地在念、不停地在喊口号,但骨子里面是想利益自己。
曾经看到一个漫画,第一个画面:佛教徒修行是为了什么?为利众生愿成佛!第二个画面:好好想一想,是吗?——最后是为了自己!我们内心里面到底是真的菩提心,还是借菩提心这种方式来利益自己?我们得观察自己,慢慢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什么意思呢?把我们的所修所学跟真实的心态搞成一致,知行合一真的难啊!真做到了知行合一,心态变了以后,你就发现菩提心的修行真有作用,否则就是自欺欺人,仅仅偶尔能够获得点滴安慰。什么叫点滴安慰呢?暂时安慰一下自己——“我既有自己的东西,又可以成佛。”但是这种人不能遇到具体的冲击,一遇到具体的冲击马上崩溃,甚至会不忿:“我都供养了这么多,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遭遇啊?”
在观修之前,我们要思考一下这些,真诚地要求自己:凡接触我身体的都能暂时快乐和究竟成佛、凡接触我财产的都能暂时快乐和究竟成佛、我所有修行的善根都能够拿去让众生真正得到暂时的快乐和最终究竟成佛。真诚地这样去想——起码当时是真诚的,在座上一天天的串习,慢慢地,你的心真会变真诚的。最初可以有一点自己的愿望,到后来,如果产生利己的想法,你会羞愧的。
会厉害到什么样的程度呢?我们经常讲到密勒日巴去捡柴的故事:(以前我真的想不通——“哎呀,何必呢?这有什么了不起?修行人还是可以这么做一做嘛!)”密勒日巴从破山洞里出去捡柴的时候,狂风吹过来,他身上的破衣服都快被吹飞了,他就伸手拉了一下,回来以后就很懊悔:“我修了那么长时间,居然还在保护自己!”如果是我们,就会不忿:“我都修行这么久了,出来还要被风吹,为什么天女还不送衣服来呢?送的衣服为什么不是名牌呢?”——你会这样想的,但密勒日巴不是的,风吹了他的衣服,他拉了一下都会后悔,慢慢地,你也同样不太要自己的利益了。
那我们是不是都要做到像密勒日巴这样呢?你暂时做不到,真做到的话,你就是密勒日巴了。但你要慢慢开始放弃现世的利益,叫舍弃今生,把你所得的善根、福德拿去利益众生。这些善根、福德真的利益众生的时候,你就已经是菩萨了,这时候的心完全不一样,你不会认为这些修行是不合理的,你会认为众生这样执著自身才是不合理,是很愚痴的,因为你的心态变了。你会发现自己开始消失恐惧、消失纠结、消失情绪,变得自在、快乐,很容易有定力,很多佛法的问题轻而易举能够明了。
那这个做不做得到呢?真做得到,关键是你要当真去做。菩提心的修法讲了很多,讲得我都快没菩提心了,因为我的菩提心是假的——尽管我做得不好,但至少我在做嘛。大家跟我一起沟通交流那么多年,有做吗?我相信很多人是做了一点点,但是做的程度有多深、时间有多少,这就很难说了。
这些东西好像不如空性、大圆满、大手印那么微妙高深,但是真的很有用啊!这个有用不仅仅是刚才说的身心愉快、没有纠结没那么简单,真的会十分有用啊!你会觉得没有白来、学佛没有白学,有这些就够了。
很多人说:“我就是喜欢听大手印、大圆满、窍诀、区分阿赖耶识跟法性。”说老实话,如果没有很深的禅修,没有很深空性、中观的觉受,你区分不了的,只是在头脑里面做一些词汇的交换:什么是阿赖耶识?异熟识。什么是异熟识?种子识。这个法师怎么讲的、那个大德怎么讲的,最多就是做这些东西。如果要真的区分阿赖耶识和法性,你一定要产生相应的经历,经历那样的觉受才行。
师兄们,不要小看菩提心,很多人一听到就厌烦,说明根本就不是一个真修行人。一个真修行人听到菩提心相关的东西,就算不是汗毛竖起、眼泪直流,至少会觉得很好听。就像听歌一样,很多人把明星的歌听了一遍又一遍,特别是自己爱豆(idol,意为偶像)的歌。为什么佛菩萨没有成为你们的爱豆呢?整些歌星来成为爱豆,真的很扯淡!
我们一定要当真去做,做到后来,你才知道佛法的伟大、菩提心的伟大。为什么空行母会对阿底峡尊者说:“你一定要修菩提心,菩提心是成佛最快的方式。”它不是一些说辞,而是真的有用。
这是三个发愿,修行时还要有四个具备。三个发愿,四个具备,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归纳呢?因为方便记忆,三个发愿和四个具备的有些内容好像是一致的,但还是要跟大家分享,因为都是大德们归纳出来的。
修行时的四个具备是什么?
第一是具备想望:非常希求所有众生的痛苦及痛苦之因,在这一座当中,就于此时此地,快速地成熟于我身心上。
这是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所有众生的痛苦和痛苦之因,在这一座的修行中,全部成熟于我的身心,真心这样去想。有时候会想到身体发麻,不是恐惧到发麻,而是那种坦然赴死、慷慨赴死的心产生了。
比如一个人得了艾滋病,或者一个人感染了非洲的埃博拉病毒(死了以后满身溃烂),希求他们的这些病成熟于你自身。最初想都不愿意去想:“哎呀,离我远一点啊!”现在则不然,希望他们的病痛成熟于你自身。有时候真的想得身体发麻、心发麻,最后会想:“好,哪怕烂成烂泥,我也愿意这样做!”要真心这样想,想着想着,慢慢地你的身心会变,你会发现在想的同时,你的功德、福德在开始成熟,你开始爱其他众生了。
有人问:“功德成熟,是不是马上来了很多钱呐?是不是买六合彩又中了?”这又堕到贪财、贪好处的世间法里面。如果在没有比较强烈的出离心之前,菩提心修不好的原因,就是你老是拿这个东西去换世间的东西,不愿意舍弃今生,只有舍弃今生的利益才有可能产生比较真实的菩提心。我们在修菩提心的同时,内心里面真的想去利益众生,确实会慢慢学会舍弃自身。所以出离心和菩提心是不冲突的,可以互相补益、互相帮助。出离心可以让我们的菩提心更加真实,菩提心的修行也可以帮助我们的出离心慢慢变得很实在、很切实。
第二是具备发愿:祝愿一切有情的所有痛苦及痛苦之因都能够立即成熟于我身心上。
前面已经说了三个愿望,这里又是一个发愿,它是一个比较广阔一点的誓愿,祝愿一切有情或者希望一切有情的所有痛苦及痛苦之因,能够立即成熟于我的身心之上。第一个具备想望和第二个具备发愿好像是一样的,其实有所不同,第一个具备想望是在这一座中,而第二个具备发愿是包括了座上座下,任何时候都可以想到所有众生的痛苦及痛苦之因立即成熟于我身心上。第一个是愿望,第二个是发愿。
第三是具备发誓:这时该怎样发誓呢?若是发誓让所有众生的痛苦及痛苦之因,立即成熟于我身心上,则此誓言必然是无法实现的;但我们可以这样发誓:当众生受苦的时候,发誓愿意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做一些事情,帮助其他人解决一些问题、承担一些痛苦,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办到的。
第一个我有这样的愿望,第二个我要发愿了,第三个我发誓一定要这样去做。在发愿的时候,不可能一座就可以成熟在自己身上,那是不可能的。当我们的心知道不可能,有可能会自欺——“观想这个人的艾滋病成熟到我身上,我知道是不会发生的,这样发愿反而会让我的功德、身心成熟而已。”我们的心一定会这样,特别是个别很傻、自欺欺人的师兄们。那怎么办呢?第三个具备发誓就是针对这个心态去的,这样的观修不会让病痛真的成熟在我身上,但在众生受苦的时候,我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力所能及去做一些事情,并且发誓这样去做——那就不同了,老农智慧就会因此被约束住。
第一个是我有这样一种愿望;第二个是我开始发愿了(发愿的时候底层动机是——“这个发愿对我身心的修行有利,心会得到改变,实际上是不会成熟于我自身的”,这就是老农智慧);第三个是我发誓,虽然我发了愿让所有众生痛苦以及痛苦之因成熟在我身上,这种愿望不会马上实现,但是一旦有机会,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这些事,我就要去做,尽量去帮助他们。而且希望我真的有能力承担,让这些众生的痛苦及痛苦之因成熟在我的身上。
到底能否做到呢?修行很好的时候真的能做到,当你真有能力把众生的痛苦都转移到自己身上的时候,你就不会受这些苦了。你都厉害到能够把别人的病转移到你身上,你还不能把你的病转出去啊?有人问:“转到哪里去呢?”密勒日巴有个故事,他直接把毒转到一个门上去。事情是这样的,别人给他一杯毒力很强的奶,他也知道,喝了以后就把毒力转到一个门上,结果那个门都腐坏了。所以,当他真的能够把毒转到自己身上,他就不怕这些东西了。
还有一个法王的故事,有人打了一条狗,法王就叫了一声,结果这条狗没事,法王的背却肿了。你说:“法王是不是痛呢?”其实法王是示现给你看的,表明自他相换可以真的实现,但他自己肯定不会疼,疼也是示现出来的。
第三个具备发誓,实际上是要让我们的老农智慧受到遏制。其实每个人内心里的老农智慧都很深厚,菩提心最怕就是这个,所以一定要反观内心。这是菩提心修行的一个要点,反观内心非常重要,我们是不是在当真?不当真是不行的,大部分人是不当真的,只是偶尔当真。有时候自己在座上观修的时候当真,现实生活当中一碰到状况就不当真了,我们会有很多理由来替自己的自私做解释,让自己的自私不会受到良心的谴责,不会受到所学知识的约束(菩提心的知识会约束我们自私自利的行为)。所以,发誓一定要当真,当然要力所能及,不是一说当真就要马上学习宝髻菩萨,把钱全捐了、把老婆也捐了、把孩子也捐了……你暂时做不到,不过起码要在力所能及的程度上去做。这是前三个具备。
第四是具备祈请:祈请诸佛菩萨加持我,能够真正实现以上誓言。
这个非常重要,作为一个无始以来堆满了自私自利等贪嗔痴慢疑病毒的凡夫,要去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真的很困难,表面上在头脑里思维一下、感受一下好像没什么,实际上很深入地、长期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具体落实“失败亏损我领受,愿将胜利奉献他”是很困难的,承受不了的。
在概念中,我们知道发菩提心最后会成佛,会摆脱一切苦难,但在现实生活和修行中,遇到冲击的时候,往往会崩溃。那怎么办呢?我们真的要去祈请诸佛菩萨加持我们,加持其实分阶段的。
第一个是祈求顺缘。菩提心的修行,我们会讲到对待顺缘和逆缘的态度,但在最初修行的时候,要祈求顺缘,祈求佛菩萨给予我们修行菩提心、自他相换这样的顺缘,起码给我们观修的时间,不要制造太多的违缘等等。这个顺缘不是让我们过得更好,而是为了让我们真的能够有时间、有力量去修行自他交换的菩提心。
第二个是祈求逆缘。修到一定程度的修行人,确实真的有了菩提心,它会带来很多殊胜的外境以及内心美妙的觉受,甚至对空性、如来藏都会产生比较深入的体悟,在外缘上也会变得很好。到达一定的时候真会如此,功德外显就很厉害了,比如菩萨的内触妙乐、外缘的境遇变好、想不发财结果财源来找他,这些东西开始出现。
这时候会觉得现实生活很好,甚至会影响到自己的出离心,那怎么办呢?祈求逆缘!这是有案例的,大家还记得第五世观音上师的故事吗?他天天求护法给他制造违缘,结果护法说:“你的相续太干净了,我没办法给你制造违缘!”制造违缘需要不好的种子,但他的相续里没有不好的种子,首先不能制造外在的违缘,其次外在的违缘来了,他还是把它看成顺缘。
我曾给大家讲过一个故事,觉囊派的一个大上师多罗那他,观察到有一世的观音上师长大以后,在因缘上可能会对觉囊派有些压制。他想破坏这个缘起,就拿着鞋对着观音上师的头顶“啪”地打了一下,希望他生气,这个缘起就变了,觉囊派可能暂时就不会被排斥。但是这一鞋底板打下去,观音上师一下观想成是加持(本来鞋底板是违缘),最后缘起还是没改过来。
按照人类的标准,我们总是想要好的,世间八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中,利和衰就一定要利,称和讥就一定要称,在外境总是要认为对个体有利的东西、要爱我执所要求的东西。而菩提心修行到一定时候是倒过来的,希望有不好的东西来,来了以后,真修行人又以菩提心去对待不好的东西,结果逆缘变成顺缘。但他还是要求逆缘,让自己的菩提心更加的坚固、更加的深入、更加的广阔和广大。
你说:“那我们什么时候能达到这个境界呢?”我相信现在大部分人是不行的。大部分人就是要祈请加持,求顺缘,能够真正实现前面的具备想望、具备发愿、具备发誓这样的心态。
这四个心态是层层深入的:第一个,有点想望;第二个,开始发愿了;第三个,要遏制自己的老农心态;第四个,祈请佛菩萨加持,产生真正的菩提心。要真心希望自己产生菩提心,不然的话会自欺欺人,这很不容易,如果真的具备这些心态,我们修行菩提心才会变得有力量,能够坚持下去,早日尝到法喜,不然很多时候真的是很表面化。
我们修行菩提心就是在概念里面晃一晃,在阅读这些菩提心的书籍或者听到菩提心的讲解时,似乎有一点点的感动,一到生活中,马上变成有强烈的个体感以及强烈的爱我执,对其他众生不是冷漠就是讨厌。有些人就是这样,永远都是为了自己,所有的判断都是以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认知为中心,别人的感受、别人的利益从来不考虑。
过多重视自己的感受、得失,慢慢会变得非常狭隘,会得抑郁症的,会严重缺乏安全感,会没有情商,做任何一个行为都不考虑别人和别人的感受,只考虑自己。然后没情商就会让別人不舒服,就会变得像饿鬼一样孤单(饿鬼基本上都是很孤单的)。一个孤单的灵魂,在荒芜的大地上彳亍前行,浑身充满臭气,脓血淋漓,这就是饿鬼的形象,你看看自己的心灵,是不是这样的?
如果真发菩提心,慢慢会变的,别人怎么对你也不太在意——“他对我不好,肯定是我的错。他的坏处,我愿意拿过来,我愿意真心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家。”先不说这样你会得到其他人的回报,对你自己来说,心都会变得广阔和温暖很多,饿鬼感会随之消失,而且慢慢会知道别人在想些什么,会理解别人、同情别人。
修大乘道的行人,最怕的就是不知道众生的苦,要去感受别人的苦,从而想尽办法去帮助别人。而且我们在修行的初步阶段,还不能像上师帮助弟子一样,有时候采取打骂的方式,我们一定是以温暖的方式,尽量去关怀别人,不能老是充满了排斥、抵制。
这些基础心态从哪里来?从对菩提心修行的长期串习里面来,要知道众生的苦,而且要知道自己的苦,自己的苦就是怕苦(怕自己苦);要知道众生的苦,同时要通过修行去解决他们的苦。前期都是思维的修行。
这就是今天所讲的内容——修行的三个发愿和四个具备,请大家记住!下一堂课我们要正式讲观修了,一个是呼吸观修法,一个是施身观修法。在观修之前,这些心态一定要有,否则我们的观修可能就不是那么有意义了。
今天就交流到这里,明天是《胜道宝鬘论》的学习,希望大家来参加。现在开始来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修心七要》第19课
- 《修心七要》第21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