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
杂修二取舍,彼二乘风息。
三境毒善根,为促忆念彼,
诸威仪持颂,取次从自起。
四无量心的观修:
慈:给予众生利益,消除自心冷漠及贪婪;
悲:消除众生痛苦,消除自心自私和嗔恨;
喜:随喜众生快乐,消除自心嫉妒和鄙陋;
舍:对待亲缘平等,消除自心傲慢和狭隘;
胜解信:1、舍我其谁;2、见解的顺畅;3、修行的快乐。
生起:将上述修法当真,真实的菩提心自然生起。
上堂课回顾:悲心修行的要点:知母、念恩、报恩:感苦、及人、串习:坐上修休轮换思维细节、坐下随缘助人力所能及。
这堂课内容:喜心和舍心的修行。
喜心的修行:因知母、念恩、感恩而随喜众生暂时快乐的外显和究竟快乐的所得。
坐上修:皈依发心后,从道理思维到细节思维,然后安住,轮换进行。回向。
坐下修:提起教理,对身边和遭遇的众生产生真诚的随喜心。对较低的众生要锦上添花、火上浇油;对同等的众生要真诚祝福、熄灭嫉妒;对较高的众生要衷心钦佩、追随学习。
修行的结果:嫉妒的恶习削弱,狭隘的心胸变得开阔。内在因此而能够真诚、开朗、快乐增加,外在容易得到助缘、事业容易扩大。
舍心的修行:因知母念恩报恩而明了予如母众生怨亲轮转、远近一致的平等心。
古古怪,怪怪古,孙子娶祖母。
猪羊炕上坐,六亲锅里煮。
女吃母之肉,子打父皮鼓。
众人来贺喜,我看真是苦!
不能用暂时的、患得患失的人我执著,来作为取舍的判断。对亲不必太过执著,对怨尽力观想为母。从缘起和究竟的角度去看,都应该怨亲平等。
坐上修:皈依发心后,从道理思维到细节思维,然后安住,轮换进行。回向。
坐下修:提起教理而平等待人,不要趋炎附势、嫌贫爱富、欺下媚上。尽量消减区别待人的陋习。
修行结果:因强烈分别心而引起的贪嗔之烦恼削弱,能够更清楚地看人看事,傲慢和自卑心理会因此而淡化乃至消失。
胜解信的修行:也叫增上意乐。即因为前面五支的修行而生起责任心和强烈意乐。
堪布阿琼仁波切提出四要求:希求心、发愿(度化众生)、发誓(自己如何行持)、祈祷上师三宝的加持。
1、见解的顺畅;2、修行的快乐;3、经历起伏、长期串习。
发起菩提心:实现了上面六支,能够生起大悲心,当菩提心还需要加上智慧的成分,胜义菩提心是实际明了究竟智慧,而世俗菩提心必须有让众生成佛的希求,觉察只是自我解脱的局限,并诞生成佛也是为了利益众生的强烈心态。
1、闻思大乘经典,明了阿罗汉和菩萨在发心和所证的区别;2、跟随大乘善知识;3、修行大乘法门。
如何将嘎当七法在思维中实现上个菩提心的修行:a、自他平等, b、自他交换, c、自轻他重。
A: 自他平等的观修:由知母、念恩、报恩,思维对一切众生做到自他一致;
标准:用心和所得各自一半;
B: 自他交换的观修:由知母、念恩、报恩,思维对一切众生做到自他交换;
自他平等修到一定程度之后,当然,一些人也可以直接在思维中修。
标准:好的给他,坏的给我。失败亏损我领受,愿将胜利奉献他。
修行时的三个相换:执著的相换;疼爱的相换;苦乐的相换。
第一:执著的相换,从无始以来,我们从来不曾把其他众生执著为我,而始终执著自己的身心是我;所以从今以后,我们就要反过来——对所有众生生起我执心,也即:把天、非天(阿修罗)和人等三善趣有情,当作自己的上半身;把旁生、饿鬼和地狱等三恶趣有情,当作自己的下半身。要以六道众生作为自己的身体,并且要像以前执著自己的身体那样来执著所有众生。
第二:疼爱的相换:我们每一个人都十分疼爱自己而不顾别人;所以从今以后,我们就要反过来——不再那么地疼爱自己,而是疼爱其他众生,一心为其他众生着想。
第三:苦乐的相换:把世出世间的一切快乐、善根、光明等利乐都送给众生;把一切痛苦、烦恼、黑暗等衰损都留给自己。
修行时的三个发愿:有关身体的愿;有关受用(财产)的愿;有关三世善根的愿。
第一:凡接触我身体的都能暂时快乐和究竟成佛;
第二:凡接触我财产的都能暂时快乐和究竟成佛;
第三:三世所有善根,全部用于众生得到暂时的快乐和究竟成佛;
修行时的四个具备:
第一、具备想望:非常希求所有众生的痛苦及痛苦之因,在这一座当中,就于此时此地,快速地成熟于我身心上;
第二、具备发愿:祝愿一切有情的所有痛苦及痛苦之因都能够立即成熟于我身心上;
第三、具备发誓:这时该怎样发誓呢?若是发誓让所有众生的痛苦及痛苦之因,立即成熟于我身心上,则此誓言必然是无法实现的;但我们可以这样发誓:当众生受苦的时候,发誓愿意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做一些事情,帮助其他人解决一些问题、承担一些痛苦,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办到的。
第四、具备祈请:祈请诸佛菩萨加持我,能够真正实现以上誓言。
如何面对各种顺缘和逆缘:
顺缘:1、不强求顺缘,学习随缘,不受外界错误观念的影响;2、不执著顺缘,观修内外的虚幻,轮回过患、 念死等;3、化顺缘为修道资粮,内外顺缘的供养和布施。
违缘:1、不埋怨违缘,认识违缘对于修行人的意义,消业和增长内在的福德及功德;2、对治违缘,思维、认知和安住;3、化违缘为修行资粮。即自他相换的两种修法。
呼吸法:方法讲述,三殊胜。1、黑白气的表征;2、节奏的取舍;3、化空和消失;4、坐上休息;
观想法:方法讲述,三殊胜。1、观想的环境;2、如何处理观修细节;3、化空和消失;4、坐上休息。
C:自轻他重的观修:由知母、念恩、报恩,思维对一切众生做到自轻他重;
等自他平等和自轻他重修道一定程度,就可以修自轻他重了,但思维中也可以观修。
标准:思维和行为中都以他人为重。《前行备忘录》中说:“如果头颅被砍断带走,也只是视为粪土而别无他想,因此到了那时真正能做到自轻他重。”
坐上观修:1、自他相换的观修内容;2、上半身承受善趣痛苦,下半身承受恶趣痛苦。3、具体观想和身边人、旁生发生自轻他重的行为。
坐下行为:1、对付烦恼;2、由小到大做损己利他之行,分主动和被动,被动时需要智慧,要懂得适当;3、检验自己功力时,也应由小到大。
修行三要素:
1、阅读和听闻:因不同的书籍和声音,能够堆积你的相续和启发你的心灵,让见解清晰,心态平稳;
2、坐上修:先修七支供和上师瑜伽,而后思维,坐下修,随时思考。呼吸法,观想法。
3、坐下修:随时思维,对付烦恼,积资净障的各种修行。
今天继续来学习《修心七要》。首先回顾一下上堂课的内容,我们讲了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中的慈心的修法,虽然跟后面的悲、喜、舍的内容有些不一样,但修法的用心方式上大体是一样的。上节课所教的修行方法,慈、悲、喜、舍都可以去修。
慈心的修法是怎么样的呢?首先要座上修,念皈依和发心的偈子三遍,同时要观想,仔细地去观想知母、念恩、报恩。在报恩环节,要仔细去观想:所有的众生(不管是对我好的还是对我不好的,我喜欢的还是我不喜欢的),过去都做过我母亲,而且还做过无数世。
观想的时候,一定要往自己身边的人去想。有时候挺刺激的,观想天边一切众生的时候,还挺轻松,但是把身边的朋友、同事、同道,甚至跟你关系不好的亲人拿来观想,想成是自己的母亲,那就有点麻烦了。
其实知母的修法里面就有这样的内容:要仔细去观想,周围跟你熟悉的众生都曾经做过你的母亲。刚开始要先去思维,这是很难的。当然,也有些思维的方法:有些人从容易的开始,比如这世的母亲怎么对我好、我要怎么去回报她,这个很容易;换成自己的兄弟,观想他也做过我的母亲——虽然在伦理上有点说不过去,这一世他可能呈现为我的兄弟,但是上一世他也做过我的母亲。这也还算容易观修,毕竟是亲人嘛,过去世他曾经对我这么好,这一世我们又成了兄弟,我要念恩去回报他。
再想到一些比较疏远的同事、朋友,那就有点麻烦了。但这个都还过得去,因为疏远,毕竟相互间也没有太大的不满、冲突、刺激、咒骂、诽谤。如果再想深一点、想远一点,想一些我很讨厌的人、讨厌的事,或者伤害过自己的人、伤害过自己的事(因为事一定要有人来造作的),那就受不了,觉得有点不行了。
所以,有些人的修行往往从简单的、容易的开始。但有些很猛厉的人, 对教理特别相信的那种人,就不一定了。什么叫做对教理特别相信呢?比如就是相信所有的众生都做过我的父母,对此并不怀疑。对于凡夫来讲, 怀疑是一个根深蒂固的事。概念上我们认为自己不怀疑了——“所有的众生就是我的父母”,实际上心根本就不信。为什么呢?大家都认为“所有众生就是我的父母”是对的,但回过头就开始去骂人——“欠我钱,还不还?不还我就揍你!”你会这样对你妈吗?你不会的。但为什么你会这样对他呢?因为他不是你妈!你的概念层面会相信,但是你的心根本就不相信。为什么呢?因为概念是假的,不存在怀疑、不怀疑的问题,你就没有信过。
其实这是不容易的,那要先从亲人或者容易观修的人开始。但是也有一种人,心力很猛、真的相信——这种人在很大程度上,要么心力特别强大,要么天生具备一些慈悲心。天生具有悲心的人就要让慈悲心发展下去,把菩提心修得越来越深沉、越来越稳固、越来越广大。
在末世,这种人比较少。并不是说人一生下来就很坏,而是社会环境以及从小的各种熏习,比如,从婴幼儿的时候,父母就开始教你怎么自私了,一到学校里面更是如此,各种各样的竞争、互相之间的排斥等等。
体育有运动竞争,学习有成绩竞争,竞争的同时会培养嫉妒、讨厌和仇恨,这是必然的。你说:“不会,我们是和平竞争,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是这样吗?不排除有这样的思想,在竞争中建立友谊的事也有,但绝大部分竞争培养的是互相的不满、嫉妒和嗔恨。
社会上就更不用说了,做生意是互相竞争—— 商场如战场。战场是什么意思呢?你死我活嘛!职场也一样,比如在行政单位里面也有竞争,做得好的可以升上去,做不好的就不行。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培养下,好像看到不好的人居多,善意对待周围的人不多,所以说,这种社会文化真是有问题的。
激烈的竞争可以带来物质上的繁荣,甚至可以带来一些文化上的繁荣。比如电影,是一种文化现象,但是文化现象也是通过竞争来的。大家要尽量去创作一些非常好看的、能够撩动观众的剧本;投资的时候,尽量让电影拍得更加好看,把别人压下去。老是在说电影票房是不是一种竞争啊?演员要进行评奖——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剧本、最佳导演、最佳灯光摄影——有了最佳,就有不佳,还是竞争。
物质上的竞争会带来物质甚至是文化上的繁荣,同时也会带来人与人之间的排斥、不满、嫉妒,伴随而来的还有竞争失败以后的痛苦,这是必然的。这种文化到底好不好呢?说老实话,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好的,这是西方给我们带来的。说到西方,会谈到它的人权、法律,但西方这种竞争文化真是不好的,会给整个社会带来非常负面的效果。
那怎么去平衡呢?用法律、道德约束,用一些慈善的事情来平衡它。西方社会经常会搞这些,比如人文主义、礼貌,很多西方人很有礼貌、很有教养,但是说到钱的时候一点都不客气。大家要注意,西方人跟电影上演的还是有点不一样,不要认为他们一个个都像耶稣一样,来喝我的血、来吃我的肉,无比爱民, 满足大众。并非如此,作为人、作为个体,一定会捞取他应该有的利益,吃相好看一点不代表他不吃。
东方以前不是这样的,大乘佛教文化不太提倡竞争,像以前的西藏和不丹,不会鼓励互相之间的竞争。在基本物质生活满足以后,他们主要追求的是精神层面上的东西,这样才会成为佛教国家。整个民族主要的精英们、比较聪明的人、身体比较健康的人、社会阶层比较高的人,都会从事宗教活动。
现在为什么叫末世呢?主要的精英都去搞工商、搞政治去了,搞佛教的成了边缘人士——以我为首的边缘人士(我是指我们这个团体,不包括其他的团体,在整个佛教圈子里面,我什么都不是)。这样一来,社会主要的人物都去搞工商、搞政治去了,但以前的东方文化真不是这样的,主要的精英们都去搞文化,显得这个社会的文化发达。好的文化会让人的心灵获得安宁、平静、宽容,以前在书上、小说上看到的一些优美的品德、品性、让人感动的东西,是从好的文化里面而来,绝对不可能是从竞争里面来。
因为竞争初始,在一定的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之下,大家还是合理竞争,但是走到后来,还是合理竞争吗?“弄死你,我才活得下来!”——企业之间互相盗取情报、互相使绊子,这样的事多得很。(如果大家要蒙着眼睛否定这些东西,我无话可说,大家都可以说现在好、过去不好,竞争好、不竞争不好,那我也没办法。)
你说:“为什么西方文化现在战胜了东方文化?”这就是末世一定要到来的原因。通过竞争能够丰富物质,增强国力。但你整天去搞宗教文化,每个人都在那边安住法性——大家有点吃、有点穿,差不多就够了——中间有一部分人确实成就了,但绝大部分人不能成就,他们又打不赢、又不能成就,能不输吗?他只能输。物质一发达,科技一发达,军舰就来了,你在这边安住法性?
那我们说的福报呢?福报要从很多层面上去看,从个体来讲,修行真的是很大的福报。但从群体来讲,如果在正法时代,福报就体现整个社会成为宗教社会,大家都去追求文化。到了整个人类的福报开始下降(慢慢从正法时代到像法时代再到末法时代),恰好福报下降的体现就一定要有一群人开始重视物质。重视精神的这些人或者这样的社会打输,就证明人类的福报在下降,至少在解脱这方面的福报在下降。
物质方面的福报,因为大家的重视而上升。大家都认为获取了物质之后能够得到快乐,但看看现在的世界,我们拥有的物质大大超过以前——不要说跟古代比了,跟我刚知事的年代相比(比如70年代、80年代),丰富的程度厉害啊,不是一倍两倍,而是十倍百倍的增加。
怎么来比较呢?按一般来讲,我家属于一个中等家庭, 我父母都是国家公职人员,在一个小城市,生活还是挺不错的,那时候全国没什么富人,也没什么穷人,大家都差不多。我刚刚读小学的时候,一个人一年只有一身新衣服,是父母买布去做的。在春节的时候穿新衣服,那时候是很了不得的一个事情。那时候穿的是四季衣(跟现在说的四季衣是不一样的,对那时来讲是不可想象的),一年四季都差不多,冬天加毛衣、棉衣,再冷穿的都是同一件外套,热的时候就穿背心,而且。一件衣服要穿很多年,哥哥穿了再给弟弟穿,这是衣服方面的。吃饭就更精彩了,那时候请人吃顿饭是一种莫大的贿赂,而现在你请我吃顿饭,我理都不理你——我请了那么多人吃了那么多年的饭,他都不理我。
那时候的物质真的很贫乏,而现在的物质非常发达,但是我们现在的快乐跟过去相比有太大的变化吗?在我的感受中间反而减少了,也许不能以我的感受为标准,因为我那时候年轻、身体好,能干的坏事我都能干,而干坏事也是挺快乐的(我说的“坏事”不是偷鸡摸狗,有很多种坏事都能让人欢乐,比如抽烟、喝酒、三更半夜跑去打架之类的,都挺快乐的),这是我个人的感受,可能其他人不一样。
我问过很多与我年龄差不多的人,他们也没有因为物质增加而感受到增加了很大的快乐。当然,不能否定确实有些快乐,有车、有手机、有电脑,吃什么东西的时候想去就去了。那时候要吃一顿饭是不容易的,比如请你吃一顿火锅,是很大的友情。到了现在,一言不合我们就去吃火锅,但那时候真的很难,吃一顿就几万块。以前人和人之间不会像现在这样,现在的文化复杂了以后,人更多变、心智不如以前那么稳定,快乐没有增加多少,烦恼反而徒增不少,导致痛苦不堪。
物质是否能够绝对让人产生快乐呢?这是错误的,它能够让人有一定的快乐,但是它没办法让人获得更巨大的、更深入的、更具有延展性的快乐,这种快乐必须要从心灵去。因为快乐本来就发生在心灵上,通过一个外在的东西刺激,可以让心灵获得短暂的快乐,也可以让心灵不快乐。
但关注心灵的话,甚至可以不依靠外在的物质而自然获得快乐,比如禅定。当然,禅定有高有低,比较高级的禅定连身体都不需要,身体的好坏不影响禅定的快乐,浅一点的还是要身体健康,因为身体不舒服的时候禅定也没办法进去。
寻求心灵的快乐要靠文化,而且要靠有利于禅修的文化。“文化”这个词范围很广,有些文化不见得会利于快乐,比如Rap(说唱)——咚咚咚咚咚、叽里呱啦, 从一个鸡蛋不停念到十个鸡蛋,烦躁不休……又比如Disco,又蹦又跳,做的时候挺嗨,但它没办法让人安静,不见得能利于心灵的快乐——而且要依据很多条件,比如音乐、场地、一个非常健康的身体。这类快乐需要满足一些条件,而且没有延展性,比如Disco,跳着跳着就不快乐了。但是禅修恰好相反,即使身体不好也可以打坐,腿瘸了也一样可以打坐,腰不行了也可以打坐。越修越快乐,快乐到没底。
一个生命真正要走到解脱,要依据文化,但我们现在不是这样的。大部分现代人看起来不是那么快乐,也不是那么善良,为了遏制这些东西,才用法律、道德来规范一些人,主要是规范大家不去伤害其他人。很多人为了自己的快乐要去伤害其他人,甚至养成了习性,即便不为了自己的快乐,为了自己的痛苦也要伤害其他人。比如一个人烦起来,那就慢慢烦自己的嘛,但有些人不行,一定要去收拾别人——“我们不能共同分享快乐,起码要共同分享痛苦。”
法律规范你不去伤害他人;道德虽然没有法律那么厉害,但也在一定层面上,比较舒缓地规范你不能去伤害他人;至于教养,连道德都不是,可能在相处的时候尽量让对方舒服一点。其实这些都是在处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事,作为修行来讲, 并非如此。
刚才引发了一大堆关于社会文化方面的话题,言归正题,有些人没有经过宗教的训练,也没有经过慈悲的教育,就天生有一些慈悲心,这些人修慈心的话,可以一下就很厉害。性情天生好一些、宽大一些,他就可以马上从讨厌的人开始观想——“他/她是我的母亲,虽然他/她这一世伤害我,但是前世曾像这一世的母亲一样爱过我,或者像这一世的女朋友、男朋友一样爱过我……”
前两天有人问:“我和我妈确实好不起来,我想起我妈就一肚子气,但是我好爱我奶奶,我奶奶好爱我。”很简单,那就视所有众生都做过你奶奶,从这个角度去引发你对众生的爱意,消灭你对他们的不满、不舒服。
上堂课讲慈心的时候,有人当场问这是不是阿Q精神或者雷锋精神。趁着回顾上堂课的内容,我再把这个问题说一下。(因为又有人发QQ来问我:“这个真的好像阿Q精神!”)
佛教的修行就是一种精神的训练,阿Q精神是什么呢?现实中别人比你强,但是你要搞精神安慰法,就说:“我儿子比你强,我现在怕你,我以后不怕你!” 这就是阿 Q精神,是一种不顾事实的、很猥琐的精神安慰法,目的并不是为了爱他人,而是不敢直面惨淡人生,是一种逃避。让自己逃避的心稍稍安稳一点,才采取这样的阿Q精神。
而佛法和阿Q精神不同。第一,动机不同。佛法是要培养自己,让自己从仇恨、不满或者不想利益众生的那种自私、冷漠、无爱意的心的纠结里面跳脱出来,这是一种训练方法,并不像阿Q那样来获得精神安慰。第二,达到的目的不同。阿Q精神没什么目的,就是糊弄了这次,下次继续恨、继续讨厌,这种人一旦真的有了权力,反而会比欺负他的那种人更厉害。但以菩提心训练的人,结果不会这样,而是真的以慈悲心来对待对方。
你说:“菩提心是不是一种不符合事实的精神安慰呢?”不是的,知母念恩就是告诉你——“众生真的做过我的父母,只是这一世在我面前显现出不同的形象,但是无数世来,他们确实做过我的父母”,这是知母的一个内容,我们反复讲述过。
知母、念恩是一种生命观,它是以佛教这种很长远的生命观来看问题的,践行这样的生命观能够让我们真的产生菩提心,获取最根本的智慧,这是它的价值观、行为取舍的指南。阿Q精神没有指南,而是一种习气,一种可怜人的可怜心理安慰法,一种很猥琐地保护自己又让自己能自安于被人欺负的的状态,它不是真正的价值观, 而是一种很猥琐的、只知道活着、自我保护的方式,很可怜!阿Q不敢抗争,鲁迅说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菩提心哪里是这样呢?一个发菩提心的人,你哀他不幸啊?他视众生为父母,你就怒他不争啊?完全不是,二者是没法比拟的。
当然,上堂课那位师兄的提问可能是开玩笑,但后面在我QQ留言的那位师兄,就真的有点麻烦了,你发了那么长时间的菩提心,还来问这种问题?
最后的结果,通过菩提心可以消灭人我执,然后真正成佛。成佛是什么?成佛是最准确的世界观,世界本质就是佛,与阿Q精神的最后目的根本不一样。菩提心的行为,是依据正确的世界观和生命观所采取的正确取舍,这样的修行是有法理、有依据、有过程、有结果,而且结果也很美妙的一个极其殊胜的心理训练方法,你把之与阿Q相比,甚是扯淡!
既然有人来问我,我一定要跟大家解释清楚。顺便说一下,菩提心和雷锋精神也是不一样的,要从动机、从世界观、从结果去看。雷锋精神——有一句话是:“对待同志要像春天一般的温暖,对待敌人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残酷无情”。菩提心是这样的吗?不要说菩提心了,四无量心都不是这样的, 四无量心有一个舍心——冤亲一致,所以菩提心怎么可能是雷锋精神呢?
作这样的区分,我觉得有点滑稽,但确实很有必要。学佛法一定要从根本点上去看问题,根本点是什么?是世界观(你要干什么?你是怎么看待这个世界的)。佛教的所有行为都来源于最正确的世界观——般若,然后才有后面菩提心、单空的修行等等(所有的行为都围绕着世界观),如果没有这样的基本认识,就会出问题。
大家要完全把这些东西弄清楚,不能把之当成阿Q精神(自欺欺人)或者雷锋精神,二者依据的底层哲学思维以及生命观都是不同的(你要再这样想的话,我就对你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无情)。
佛教里面连无情都是有情——“道是无情却有情”,不然就不会出现五十八位龇牙咧嘴的愤怒菩萨了。所有愤怒菩萨最基本的、最需要加强的是菩提心,没有菩提心是不能修愤怒法的,修着修着反而会变成罗刹法。如果连这些基本观念都没有的话,去说什么法性、区分大圆满、区分法性跟阿赖耶识,完全不太可能。这个话题我就不继续深入了。
言归正题,有些人天生有悲心,可以直接从最难的开始修起。这种人就要让慈悲心(慈心、悲心)发展下去,把菩提心修得越来越深沉、越来越稳固、越来越广大。
菩提心很深沉是什么?深沉的菩提心不会很表面,不会因为环境或者遭遇的变化而变化。发一些表浅的菩提心、悲心是很容易的,感动一下自己,搞得泪水汪汪的,这些谁不会啊?有些表演型人格的人,稍稍刺激一下他, 泪水马上就来了,面对这种人也很简单,你再刺激他,马上仇恨就来了。
真正深沉的菩提心不是这样的,无论怎么刺激他,他可能会愤怒,但是他骨子里面永远都会来利益你,这是培养出来的。所有的菩萨最后一定是这样的。
菩提心很广大(广泛)是什么?其实就是舍心加上菩提心的扩展,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丢失,对任何人都一样。但我们不是的,对某些人可能很有菩提心,比如自己的儿子,好得不得了,想方设法去利益他,至于别人的儿子,想方设法不理他,事实上那并不是菩提心,连大悲心都称不上(“大”是要广泛的意思,而他并不广泛)。
菩提心很稳固是什么?一个人面对相续的变化,在遇到很多违缘的情况下都不丢失菩提心,如果达到这样,基本上就进入资粮道了。
深沉、广大(广泛)、稳固——如果天生就有一定慈悲心的人,就很容易把菩提心这样发展下去。我们真的要很仔细地去观想:“你曾经做过我的母亲,我要把所有好的都给你;乃至于你生了病,我挖身肉都可以。”你说:“我真的去挖啊?”(大家记住,初学者一定要有这么一个区分:观想和真实的行为暂时可以分开。挖肉饲鹰,观想把自己粉碎了去利益众生,你就真的把自己粉碎了去利益众生,这样不是傻吗?或者修布施,你马上就回去把存折拿出来,有多少供养多少……)
当然,如果只有百十来块钱,我建议你供养了也没关系。但是回去把房子也卖了,老婆的存折偷出来直接供养了,这样的话,你可能会受不了的。在这样的冲动下,接下来就是现实生活对你的压迫,如前所说,在没有那么深沉、稳固的情况下,你马上就会变。
但是你在观想的时候可以尽量去想,“想”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心态开始转变,对人的不满、仇恨、冷漠,自然就没有了。训练久了,人家从你的眼神、从你身上的气味里面都能感受到你的变化(后面的气味是我加的,但是从你的眼神、体态,都能看得出来),人会显得无害,显得可以亲近,大家都喜欢跟你在一起,通过长期的训练一定会变成这样。
大家为什么不愿意和某些人在一起呢?因为那些人总是刺激别人、老是要去整别人,甚至整别人都不是为了利己,而是习性。我曾跟大家讲过蝎子与青蛙过河的故事,一只蝎子到了河边想渡河,但是不能下水,之后见到了一只青蛙,就问:“你可以背我过河吗?”青蛙说:“当然不行,如果我背你,你会在我的背上攻击我。”蝎子说: “不会的,我不会游泳,这样做我们两个都会死的。”青蛙觉得甚有道理,于是答应背蝎子渡河,在渡河途中,蝎子突然袭击了青蛙,当他们沉进水的时侯,青蛙就问蝎子:“为什么要那样做?”蝎子回答: “对不起,因为那是我的习气。”
也就是说,很多人伤害别人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可能他也知道这样也会伤害到自己的利益,但就是控制不住,因为那是习气。末世的时候这种人特别多,为什么呢?因为基础世界观变了。如前所说,西方文化传播过来竞争意识,养成了我们伤害别人的一种习气。那该怎么办呢?通过菩提心的训练,让我们回到不再去伤害别人,以慈悲心对人,慢慢地,慈悲心就培养成了。
你可以从小处开始做起,比如布施,给予人家好处,对别人微笑,尽量去帮人,受到刺激的时候不要马上把怒气调起来去攻击别人等等。这些是可以培养的,如果连这些都不能培养,那你就完全没法修行了。不要认为打个坐就能够修行成佛,仅仅打坐修禅定是没办法成佛的,一定要先去做我所说的这些东西,先把心变过来。
没有菩萨是不慈悲的,如果你要修成菩萨、你要解脱,但是你的心充满了冷漠,充满了对其他众生的不关爱,那怎么成为菩萨?这是一个绝对冲突的事情!而每个人都不去想这个问题,以为自己在这种充满了自私乃至于无耻的相续里面去禅修,能够坐出一个什么境界来,不可能的,知道吗?就像一个黑色的石头,即使你怎么用水去洗,永远都洗不白,你得先把石头变白才行。通过怎样的办法去变白呢?菩提心!
有人说:“那空性呢?”空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的,空性其实是综合对治。但是,如果没有菩提心作为前期基础,空性的修行很难把内相续里面的人我执真正的空掉(往往可以空掉色法上面的东西,或者意识、心引发的一些状态,并没有把相续里的人我执空掉)。当然,空性达到后来很深的程度就可以,那时候会有很清醒的觉知,能觉知到什么是“人我” 。但初初空性的修行是没有这个能力的,没有办法照见行蕴皆空,他并不清楚五蕴的集合(人我)是什么。
大圆满有个修行的方式,安住在觉性里面——“人我”是怎么回事?当然可以从嘴巴上说:“人我本来就没有!”这些东西谁都会说,但实际的觉受中, “人我”是怎么样本来没有?本来没有又呈现为怎么样?你是弄不清楚的,这就说明你证悟的空性不是很深。
真正空性彻底的话,就像佛陀的正遍知。从外境来讲,你证悟的空性和佛陀证悟的空性相比,可能就是一片枯叶跟一个宇宙的差别。所以很多行者用了三大阿僧祇劫来搞清楚这个,这是从外境来讲。
从内境来讲,比如一个念头,在被加持的那一下,可能有一种放下的觉知体会——对,就是这个无执的灵光!那一下你可能体会得到无执的灵光,但一转头,你相续里面生起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念头,好、坏、是、非、这样那样的东西,再也没办法安住在那个无执里面,更没有办法在那个无执里面呈现出各种各样美妙的东西。
如果每时每刻不离开觉性,连轻微的出入定都没有,那就是已经圆满的佛——连八地菩萨到十地菩萨都有轻微的出入定。所以,一刹那的灵光跟无数个刹那所组成的分别,距离是非常大的,也需要很长很长时间的训练。
我曾说过,菩提心是四夺中最厉害的夺,夺掉我们非形体性的自私。形体性的自私的意思是指我们会把形体的身体当成“我”,那是最简单的人我执,是人我执的一种体现。非身体那部分的人我是很难觉察的,它是末那识的那一部分俱生我执,隐藏得很深。那菩提心能不能够把它完全夺掉呢?可以把它压制到没法发挥,什么意思呢?所有的分别、痛苦都是因为人我执而来的,你把它压制以后,你的痛苦、分别就少了;少了以后,心就变得非常的清晰、有力,然后你就会发现本质是什么,这个时候才谈得上自肯。
禅宗里面经常说:“你不能自肯承担,所以没办法开悟。”按照我们的意识层面去想,谁不愿意自肯承担啊?“我愿意承担,我承担、我承担,我就是密勒日巴!你就是玛尔巴!”——谁都会这样说的,但心不这样,一巴掌下去,你就不是米拉日巴,他也不是玛尔巴,而是他给你一巴,你想给他一巴,就会变成这样。
那要怎么办呢?需要长期去熏习。有一种人可以一直这样很深入地熏习,最开始在座上去想,想完了以后,可能会引发一些感受,不管是什么样的感受,我们都可以在那个感受里面停留一会儿(一定要停留一会儿,不然想累了以后就不知道该做什么了),停下来再想,从小学开始,把身边的人能够记起来的人挨个想一遍,已经够你修好几年了。如果你真的这样修下去,修了几年以后,人会变得很柔软,再修其他的都很好修。
但很多人都不太愿意去做这些事,一般直接就修四夺,所以一上来就教色法的四夺,因为这样最不费力的、最不伤害我们内心里面的感情,最容易激发我们想获得某种功能的欲求(这是典型的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再来打击你的人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你喜欢,先把你引进去,但是最后一定会伤到你的自我,不然你怎么成佛啊?佛干什么事呢?消灭你的自我,彻底反人类,不止反人类, 连天类也反,整个六道都反。很简单,所有佛法的修行就是造六道的反,既然要造反,那就得一往无前、誓死不悔,挣脱出去。反复这样做,做完以后要回向,再下座。
上堂课也说了,修行得有个节奏,你可以一座就修一个,也可以一座慈、悲、喜、舍都修。修的过程中,如果累了要停下来,虽然坐在那里,但一定要知道自己这一座要做什么。坐累了以后,一定要休息,休息就是禅定,停下来啥都不想——我坐这里干嘛?我不干嘛!不是说不干这个就要干那个,而是要在修行和休息中间交换。
讲点比较高深的,观察修和安住修有两种,一种是世俗的观察修和安住修,比如菩提心的观修,休息停下来安住,再比如单空的观修,休息停下来安住。另一种是已经证悟了,安住在法性里面,安住不了再出来观察,各种各样都是空性,四夺、应成的见、自续的见、大手印的见,乃至大圆满的见,在头脑里面思考检测一遍,发现这就是法性了,在里面安住一下,然后又不行了,这是比较高级的安住修和观察修的交换。
还有一种更厉害的,没有思维了,一直在纯法性的定里面;还有即使出来做事,也不丢法性。无论是做事还是不做事,都不丢法性,这也算是更高级的观察修和安住修。其实,叫安住修、观察修已经不太合适了,应该叫做修行合一,或者叫做座间跟座下完全合一。
——网络师兄:“一直以为慈悲是一起的。”
现在是慈、悲、喜、舍分开来讲,后面我会讲到如何一起来修。修行的时候, 可以分开一个一个来修,也可以合在一起来修,但是,我们要逐个讲完再说。这次菩提心的讲解会非常的细,因为我觉得太重要了,根据这么多年的经验,跟师兄们一起交流、一起学习,我们实在太缺乏菩提心了。
我本人来讲,跟大家说得好像自己什么都懂,人家是天花乱坠,我是泡沫横飞, 说得很起劲。其实我没什么真正的菩提心,我感觉到自己的菩提心非常缺乏,与大家讲交流的时候,好像是教大家修行,其实也在教我自己修行,所以把它讲得很细。如果没有这样的修行,更深的境界是达不到的,或者要达到就会很困难,总是这样那样的不顺(我说的不顺不是生活中的不顺,而是修行中间的不顺), 所以,很多师兄们一定要回去重新修菩提心。
好了,上堂课慈心的内容就回顾到这里,接下来讲悲心。
悲为拔苦——拔去众生的苦,消除众生的痛苦,称之为悲心。慈心,我们讲了一堂课,回顾了半堂课,后来的悲、喜、舍,可能一堂课就完了,因为修行方法都是一样的,只是观修的内容不一样,运用的手段有所不同。比如思维、安住、前面的发心、后面的回向都是一样的。座上修,座下要提起这种心态去对人对事。实际去做的时候,要懂得分开。如果心力不够,修行的福报资粮、智慧资粮不到那一步,就别太冲动,否则会马上遇到问题,导致修不下去。
很多人有这样的冲动,激动起来不得了,把什么都捐献了,但是马上就后悔。或者马上答应很多事,请一副唐卡念三个亿,再请一副唐卡又念六个亿,最后六十万都念不了,这样的人和事不胜枚举。或者去学院参加一个法会,人家给他一颗舍利(都不知道真的假的,当然,那些人也是好心),但要发愿念一千万的文殊心咒、一百万的阿弥陀佛心咒,当场答应别人:“没问题!没问题!”回来之后后悔不已:“师兄,我都答应了,咋办嘛?”我说:“那咋办呢?你自杀嘛(开玩笑)!”经常有这样的情况,所以不要冲动,要根据实际情况,坚定不移地修下去,但是不代表可以随随便便冲动去做很多事。
人有一个普遍的特性——“轻诺必寡信”,轻而易举就承诺、许诺,一定都很少守信用,不值得信。“轻诺必寡信”,可能指别人不信你,但是这种轻而易举去做出的行为,跟其有一定的相似性。轻而易举就做出一些力所不能及的承诺,很快你会后悔,你的信心会很寡、没有力量,很快就会受伤,这是初学者中间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
很多人一上来就要去学很大的菩萨们,或者修行很久的师兄们所做的事,结果受到很大冲击。所以要逐步逐步来,特别是对末世的、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学佛人。我们信心的力量是很微弱的,福报也浅,意志力很不坚定。而且特别容易怀疑、特别敏感,自我是一点不能被碰的,稍微受伤,信心就会崩溃。
所以在具体做出某些行为的时候,一定要量力而行, 但是一定要坚定地做下去,会越来越好。当然中间也会有反复,学佛是螺旋式的上升,合乎哲学里的三大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以上就是我们修行的一些原则,下面说悲心。
悲为拔苦——消除众生的痛苦。上座前一样要发愿,可以念那四个偈语(“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开始的时候,一样要修知母、念恩、报恩,思考周围的众生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一个一个地来……
如果心力不够,就想比较容易想的;如果心力够的,就想最难想的,你最讨厌的那个人,一想起来就会炸毛的。平常都不愿意想起他/她,如果早上想起了,导致你一天心情都不好的那种人。心力强大了,真的可以这样子,这很解决问题的。心力强大的人,一了百了,当你把最讨厌的那个人观成母亲的时候,知母的修行就过去了。连最讨厌的人都成了母亲,其他人还在话下吗?那都不在话下了,全都是妈,左看右看都是妈,就你一个儿子,真会这样。
你可能会想:“就我一个儿子,我是不是好吃亏啊?”哎,你这样一想,又不是在修菩提心了,又回到利益思考去了——菩提心就是要反利益思考的,大家要记住!反过来想,都是妈的话,就会得到妈一样的爱护,有何不好?关键按照人的分别念,又会去想:“是啊,我把他/她当妈,但他/她不把我当儿子啊!要是他们都把我当儿子,那我多爽啊!他们的存款都给我,我要他们的遗产!”——是的,遗产都给你,但都是些苦难,你也得继承这些遗产。
大家要记住,菩提心是反世俗利益的,它可以带来世俗利益,但在观修上要反世俗利益,所以是很厉害的悖论。它怎么可以带来世俗利益呢?如果一个人真的发起了菩提心,世俗利益根本不在话下,它一定会来的。来时之凶猛,想都想不到的大利益就会出现。菩提心当真发成了以后,如慈师说“连证悟都是举手之劳”,何况是世俗利益呢?但是在训练的时候,要反世俗利益的,把世俗利益给其他的众生,还要把解脱的利益给其他的众生,而自己不要世俗利益。
开始要出世的利益,最后连出世的利益都不要,为什么呢?你要了会出问题的!因为没有什么东西可要,你本来是佛。走到最后,你一定要迎合或者是契合根本的世界观——你本来是佛。因为我们没有办法做到本来是佛,才来训练菩提心, 当菩提心训练到能够契合“本来是佛”的世界观时,那就变成了胜义菩提心。所以,在前期训练的时候,真是反世俗利益的,要把世俗利益给其他的众生。
经常说“慈悲”,显然,慈和悲是套在一起的,那悲心是什么呢?悲心的真正意思是拔除众生老母的痛苦。
知母,我们要把所有众生观想成自己的老母,哪怕是最讨厌的众生, 也观想成自己的老母。这有个过程,你可以从简单的开始,也可以直接从最难的开始,得根据自己的情况来。
念恩,你就要想他/她曾经像你现世的母亲,或者现世对你最好的人那样对待过你。只去思考他/她对我的好,不去思考他/她对我的坏,知母、念恩要套在一起。
报恩,有座上行和座下行。如前所说,座上行要去想,拔苦要想到他们的苦。修慈心的时候,慈要给予众生快乐,还不一定会想到他们的苦。但是修悲心的时候,要想到他们的苦。
你说:“我看到他没有苦啊,他们的生活挺好的。”但他起码不知道佛法,这就是苦,意味着他们要轮回,这时候你不一定要给予他们世俗利益,要给予他们解脱的利益,这个叫做拔他无知、愚痴的苦。
还有一些众生正感知很现实的苦,比如你身边的一个众生很穷,你要怎么去拔他的苦?你就要去想,如果我拥有很多钱财,我愿意把所有的钱财用来消除他的苦,如果他孤独,我要去陪伴他——这是观修。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有个人孤独你去陪伴他,特别又是异性,然后你们就“最长情的告白是陪伴”,最后就“揽住一齐死(粤语:抱着一起死)”。不能这样,通过思维训练你的心,跟行为一样,一定要有次第!
在观修里面可以尽情地敞开,越深入越好,但在实际行为中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这个是不是虚伪呢?这个不叫虚伪,而叫量力而行。虚伪是什么?明明心里面不想对你好,表面上对你好,有可能为了套取你的利益,也可能为了场合上应付一下,这才叫虚伪。修行是什么?我心里面真的想对你好,但我仅有这样的能力(到了最后,我会连“我想对你好”的这种想法都被现实所摧灭),我要先照顾内心的一种培养。
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一个要有智慧,一个要量力而行。菩提心有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我们现在是一种愿菩提心,也算是行菩提心。行菩提心跟愿菩提心的划分,其实也是一个课题,在心里面培养观想这些东西,是行菩提心还是愿菩提心呢?有的说是行菩提心,因为你已经在观修了;有的说是愿菩提心,你只是在意识里面发生,还没在具体的生活中去发生(至于怎么去划分,我们先不管,起码在具体的行为中,你一定要量力而行,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事情,不然的话,又会弄出很多让我们很尴尬的事情来。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一个要有智慧,一个要量力而行)。
你要详细去想世间的痛苦和出世间的痛苦,主要去想轮回的痛苦,这个必须要有佛教的世界观才行。《大圆满前行引导文》里面说了很多地狱、饿鬼、畜生等众生的苦,但我们并不会去想这些东西,因为没看到过,骨子里不太相信。虽然地狱、饿鬼没看到过,但畜生道你们看到过吧?修悲心的时候,我觉得有个前期的训练,大家可以去菜市场里面去看一些屠宰动物的场景(我以前也会经常去看的)。
在没修行之前,看到这些东西的时候,自己也想上去宰两把。比如杀泥鳅, “啪”一下把它摔昏,把钉子钉进去,“呼”一下拉过来,把它肚子分开两半。我干过很多这样的事,为此我念过很多的金刚萨埵。像我这种个性的人,别人不敢去做的事,我以前都要去做一下。
经过菩提心的训练以后,我就不太愿意去看,后来强迫自己去看,已经看不下去了。为什么?想到那就是我前世的妈,或者这一世周围的同事或朋友将来会变成那样被屠宰、被划肠剖肚。这样一个个挨着去想,挺残酷的,比如你很喜欢的一个同事,突然想他真的死亡了,变成了一条黄鳝,被人钉住头划开肠——心里会很难受的!想得很深入的时候,你总会忍不住冲动想去告诉他佛法,他现在不行,那你就要好好修行。这种悲心会激发你修行的,这是内在的一个作用,当你不够能力去救他的时候,就会这样。
我以前也讲过,还可以去一些地方,比如医院,特别是癌症病医院。你可以去看一看,现在说是没办法体会到的,你去了以后,就知道那个感受有多可怕。我曾经在癌症病医院看到有人做颅骨的手术,半边脑袋没有了,一个头皮挖进去一块没有了。还有的脖子上长了一个很大的瘤子,瘤子中间一个洞,鲜血脓血淋漓……这些东西可能会在你最熟悉的亲人、朋友身边发生,这可能是他们未来将要发生的苦。
现世的他们也有苦,缺钱、孤独、生病等等(不知道这些东西本身就是一种无知的苦),这些东西似乎还没什么,但如果你想到他们即将进癌症病医院,或者变成畜生被屠宰,我们都不用提饿鬼跟地狱了,那些东西简直是没办法去思考。你想想看,畜生或者癌症病人已经那么苦了,地狱能比它好吗?人世间看得到的动物的苦,跟地狱的苦比较起来,万分之一都不如。而你身边的所有“老妈”(首先要知母、念恩),都将要经受这些苦,我们该不该去帮他们拔除?怎么去拔除啊?
第一,如果众生呈现出现实的苦,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你该帮助他们就去帮助(放生、布施、扶贫等等)。这些有点像慈心,起码能解决他们暂时的一些苦。比如在街上碰到一个乞丐,乞丐有饥寒之苦,力所能及的给他两块钱、十块钱,会穷了你啊?这是完全可以的,就算他是假的、骗人的,那你也给他嘛——他是你妈,骗骗你很正常嘛。你妈也经常骗你,说你是从她的胳肢窝里面钻出来的。当你真的知母的时候,你就不太去计较他/她的过失了。因为计较他/她的过失而不愿意去布施,那不是菩提心的修行,也不是悲心的修行(不要说菩提心,连悲心都不是)。
大家一定要记住,不太去计较它,但不代表闭着眼睛说我被她骗了也很高兴——你被她骗了以后,你要知道她骗了你,这个叫做智慧。但是她骗了你,你并不生气或者停止对他的悲心-(愿意拔掉他的苦的这种强烈心愿),这个叫做悲心。发现他在骗你,你仍然给他,但是你知道他在骗。给他是培养自己的悲心,知道他曾经是自己的老妈。知道他这么蠢,不至于跟着他学,或者帮助他一起去骗,不扩大他的罪业。
这样是观想的一些细节,我只能很琐碎的、很笼统的去说,但是要一个个地去想,想一想累了就停下来、再想一想累了,再停下来……
悲为拔苦,众生一定有现实的苦和愚痴(不能解脱)的苦。现实的苦我们能帮多少帮多少,而且我们要去想:现在帮不了你,将来也要帮你。比如,现在有很多学佛的同修,因为缺乏钱而没办法生活,我要发愿:“我要尽一切的力量,让他们能够很好地生活下来,并且去修行”。这种思想会帮助你去做相应的事。或者有些人情绪非常容易动荡,我要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他。当然,这个得有智慧,有些根本帮助不了,但起码要去观想我将来要具备这样的能力来帮助他。要怎么具备能力呢?先把自己的心搞定,否则怎么搞定别人的心啊?反过来这种想法又会激发你去进行修行。
所有的慈悲喜舍训练,前期都是要在座上进行心灵训练的,这个比什么心理学都好。如果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修好的话,没有心理病是不会痊愈的。如同阳光进入黑暗的屋子,屋子就没有办法再黑暗。心理病跟四无量心、慈悲心,是完全不共戴天的事情。心理病不好,说明没修好。
这个过程中有圆满和不圆满的差别,也有亮度的差别。比如慈悲心、菩提心是光亮,阴暗的心理是黑暗。当整个屋子绝对亮堂的时候,黑暗是完全不成立的——当菩提心或者四无量心发得比较圆满的时候,是不会有阴暗心理的;没有阴暗心理的时候,这个人本身是很快乐的。一个圆满的、非阴暗的心,本身是很舒服、很自在、很快乐、很无畏的,它本身有自己的喜悦,这个是必然的。
那些阴暗的人,眼神都不一样的(网上的师兄看不到,我做出了那种像骷髅的行为,大家看过《魔戒》吗?《魔戒》里面的骷髅怪物,时刻警惕别人、防备别人、一直在害怕、恐惧,担心那个宝贝魔戒会被别人拿走)。为什么很多人都处在那种防备心理呢?小时候受到过伤害就会这样,觉得周围的人会伤害他,成了一种延续心态,害怕、防备任何人的伤害。
比如原生家庭,父母伤害了自己,然后全世界都成了父母——虽然是知母,但是不念恩,就会变成这样。如果一个人的菩提心真的训练成熟了,就会无畏。为什么无畏呢?不用防备自己,你愿意就来拿,真不行就拉倒,我本来就该这样。我的利益被你拿去了,我本来就该这么做,反而会无畏、无惧、无私,心里开始敞亮(但是不代表这个人笨)。
现代人以自私的观点去看,如果一个人的利益老是被别人侵占,很多人就认为他笨。末世的众生,对于做好事的人有两种看法,一种就是他笨,一个就是他作秀。比如一些做慈善的人,要么说他笨,甚至怀疑他得了病。以前深圳有个歌手叫丛飞,他不停地去供养,后来网上有很多人去评论,说他得了一种要靠布施来让自己获得满足的心理病。我们会认为他犯傻,或者认为他在作秀——是否有人靠慈悲来作秀呢?不可否定,但并不是所有搞慈悲的都是作秀。
我们做四无量心、菩提心的修行,绝对不是作秀,甚至可以不让别人看到,只在内心里面发生,外在怎么看,我都无所谓,说我流氓也行、阿飞也行,魔鬼也可以。训练四无量心不是给别人看的,你是最大的利益者。虽然你在心里面训练的是去利益他人,但是在训练的同时,你已经被佛陀的教法彻底利益了。内心获得的东西,只有修的人才知道,不修的人是不知道的,永远会处在阴暗的、狭隘的、痛苦的、纠结的心态里面,甚至痛苦来了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但训练四无量心以后,这些都烟消云散了。
而且很奇怪,当这些心灵开始培养成熟了,外境也变好,这是必然的,因为心跟外境是有联系的。但很多人就是不信,他认为打坐训练出什么功能,就可以获得幸福。其实根本不可能,真获得功能的话反而要出问题,改革开放以后有一段时间是气功期,到处流行练气功,很多人练出各种各样的功能,有的头上戴着锅盖就开始练,中功、香功等等。但是后来的结果,很多人练得病危。我曾去看望一个很好的同学,他说自己的舅舅练气功,结果得癌症死了。当时我就觉得很奇怪,我小时候练气功、练武术是为了打架,练了以后身体倍儿好、吃饭倍儿香、睡觉倍儿甜、牙齿倍儿好,怎么会因为练气功生病呢?后来发现好多都这样,因为他们根本不是想去利益他人,只想训练出一些功能。
实际上,功能出来与否都不是好事,因为发心、动机有问题。当然,也不是说练气功都不好,练气功确实对身体有一定的裨益,但要真的训练出一种功能,往往不一定是好事情。
悲心,要消除众生暂时的痛苦和永久的痛苦。消除众生暂时的痛苦,如前所说,比如对方缺钱、病痛等等,我们力所能及地尽量去帮,你在思维里面可以观想这些东西。消除众生永久的痛苦,要在心里面发愿:我要好好修行,让自己有更多的能力明白佛法、了解佛法,早日成佛。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这样才能真正的引导众生得到永久性的快乐,让他们彻底的解决痛苦,拔掉他们轮回之苦。
所以,悲心的修行可以带来一些自己修行的决心,其中有个重点:一定要去思考众生的痛苦。如前所说,我们要去医院、菜市场看看,或者随时随地在生活中观察。观察到后来,明显的痛苦可以是痛苦(这些可以观想出来),还有一些不明显的痛苦。比如富豪的痛苦,他很有钱,但是很傲慢,有傲慢之苦;有些演员很有名气,但也有傲慢,乃至于太过自我关注之苦;有些官员有权力,但是要保住权力就会遭到害怕危险的惶恐之苦(连特朗普都有想连任之苦)。哪怕是很厉害的人也有痛苦,观察的层面越来越高,而不是局限于那些明显的痛苦——我们认为的痛苦才是痛苦,其实我们认为的很多幸福也是痛苦,这是一种见解的提高。
悲心训练的两个重点:知众生之苦、拔众生之苦。在思考的时候,我们要对众生之苦想得很深很细,同时要拔除众生之苦。拔除众生之苦,一个是现实的, 我们要提供能够给予的、力所能及的帮助。而最重要的是拔除他们的轮回之苦、无知之苦,这就要求我们自己要去修行。这样可以让我们的内心得到非常强大想修行的动力,否则你有什么能力去拔除众生之苦啊?
悲心的修行,本身也可以消除嗔恨跟自私自利。在拔众生之苦的时候,你就不能自私自利,有时候自己要作出牺牲。比如佛陀的例子:挖肉饲鹰、舍身饲虎;一些古代大德们,为了解除其他众生的痛苦,自己承受很大的苦难。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著名的多珠千仁波切有个故事,有一世他成为当地国王的上师,一场天花流行袭卷该地居民,而且当地两个部族打起来了,多珠千仁波切试图平服传播疾病、阻止部族打架,但是没有成功。但由于他的菩提心和自他交换的神奇力量,他自己承担了瘟疫之苦。濒死之际,多珠千仁波切痛苦难堪,在地板上狂舞乱抓,最终气绝。当天,大成就者钦哲依喜多哲(他的一位上师)来了,痛斥他道:“难道你一点都不懂吗?大圆满上师怎么能这般死法?起来!坐起来!显示你骄傲的传承。”于是,多珠千二世的尸体在无人扶持的情况下,突然飞跃而起,盘着双腿,结双莲花跏趺坐姿势,坐于空中。彩虹绕顶,花朵纷飞。
菩萨有时候会把自己的一切(包括健康)都奉献出去,比如益西措嘉佛母,她的利众非常之厉害(当然这是登地菩萨以后的事情),有人患了麻风病,皮肤不好,想与她交换皮肤,结果她真的把皮肤换给了别人。还有一个非常丑的麻风病人没有妻子,哀求益西措嘉佛母做他的妻子,结果她真的给这位麻风病人做了七年的妻子——以我们现在的世界观、价值观,会认为有没有搞错啊?
当然,我并不是叫你们现在去给乞丐做妻子,你要从这些观想里面知道,诸佛菩萨为了利益众生是不顾一切的——你要这样去思维,并非要你付诸行动。对于这些,你是做不到的,你要力所能及,但是要知道,总有一天你会做到。你不要认为,益西措嘉佛母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很痛苦,不是的,她在做这些事的时候内心充满了快乐,她不难的,你才难,知道吧?你现在不要说给皮肤了,一件好看的衣服给同伴穿一下,回去就几天几夜睡不着觉,拿回来洗八十遍都嫌不干净,还让你把皮肤换给别人?但是,菩提心的训练是可以走到那一步去的。
所以,慈悲喜舍的修行跟闻思是有关系的,要长期闻思。它并非是像学知识那样的定理性闻思,只要逻辑性地记住就可以了;同时它又是定理式、例子性的,它把菩提心的原理、几个例子告诉了你,但是你要用很多的例子去慢慢培养那种心态。
逻辑性要慢慢培养成心态。心态的意思是什么?平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平常看到就是个普通人,但一遇到情况,本能就会表现出一个菩萨跟众生的区别——菩萨就是要牺牲自己去利众;众生就是干掉你,自己活下来。差别一下就出来了,平常看起来大家都一样。
按照世人的说法,菩萨就是傻的,或者是作秀。但是,真正的菩萨训练跟作秀没关系——“我自观心,何关汝事”? 意思是你怎么看我,我也不太理会,我只是训练自己的心。“我相信的是佛陀所说的世界观,相信佛陀所说的“成佛最快的方式是菩提心”,所以,通过训练开始让自己从自私自利、冷漠的状态里面挣脱出来,至于你怎么看我,请随便!这是修行人的一些心态。
修行悲心的方式跟慈心一样,上座开始念皈依、发心,调起皈依和菩提心的心态(虽然你的菩提心还没成熟,只要有观念性就够了),开始修悲心。
首先,要像我刚才说的那样去思考,把每一个众生想成是自己的母亲——身边的亲人、朋友、同道,或者是自己最讨厌的人,然后他有什么现实的苦难,我要怎么去帮助他……
比如一个跟你矛盾最大的人,你发现他太穷了,能不能把你的工资抽一点偷偷地放进他的抽屉里面,还不给他发现?曾在一次佛法的交流中,我问过同样的问题,下面有个师兄马上回答:“我做不到!”——好诚实啊!这样做好像是利益他,不是的,你要想是他利益了你。他只是得到了一点点钱,你得到了一个巨大的菩提心的种子。所以,你不要想着自己拔苦去利益他,虽然别人现实的苦好像被拔了一些,实际上是你内在苦的种子成劫一样的被消灭了。(劫啊,我们一劫中要造多少恶业啊?)
你可以去做这些事,面对一个你最讨厌的姐妹或者兄弟,他做了很多愚蠢或者很不讲道理的事,突然发现他/她哪天生病了,你能不能悄悄去买个药放在他房间?不求他的感激,当然他要感激也没问题,这就是悲心的训练。如果你做不到,那能不能在心里面观想一下?如果坐在那里想都做不到,那就没办法了。
想,只是初步的,并不是真的要去做。观想的方法有很多,比如以前跟你打过架的,很傲慢的、很蠢的一个人,你在他面前低个头行不行?(这很难哦!特别像我这样的人,你要我给你低头,我杀了你再低头——在你的葬礼上,我低下了高贵的头!)你可不可以在他活着的时候去低个头?
这些你可能暂时做不到,但是观想可以的,大家要记住,这是训练,不要把训练跟现实一下套起来。菩提心的训练会出现这样的矛盾,想的跟实际做的一开始不可能完全一致,完全一致还得了?挖肉施鹰、舍身饲虎,根本就不可能。但是你可以在头脑里面观想——“我愿意这样子”,这已经非常了不起了!慢慢你就会发现,你的仇人变少了,悲心会生起来,这是现实的拔苦。
还有一个是解脱的、究竟的拔苦,很简单,无论他多厉害,现在好像他什么都比你好,你没什么可以帮到他的,但至少有一点你可以帮到他,告诉他: “这个世界是假的,你没有菩提心要倒霉。”这些你可以告诉他的,即使告诉了他还不信,那是因为你没能力或者没因缘。那怎么办?去修行!至少你可以知道他的苦,他的苦是什么——无知之苦。很多有权力的人、有财富的人、有名声的人、有才华的人或者有美丽容貌的人,其实非常之苦,只是他自己不知道而已。
那些演员们(以前我不知道他们的苦,现在我太知道他们的苦了)因为重视自己的容貌,一张张涂抹了过多的化学物质、注射了各种激素的仿佛洋娃娃的脸,光滑而僵硬,透着悲哀、透着可怜——“来看我,我好漂亮哦”,真的很可怜!她需要别人的关注和赞美,否则他/她会苦的,即使满足了这些,他/她也需要更多,从而会更苦的。
你可以思考这些,就是悲心的观修。并不是世法上充满了普通世人所艳羡的东西,就不苦了,相反,其实是很苦的,那我们要怎么去拔除他的苦呢?首先,自己要修行好;其次,要把佛法弘扬出去,让世人知道,生命不是死了就没有了, 生命的快乐也不在表面的现象上。
“所有的现象,背后都是苦”,这是佛陀说的“苦谛”。他们不知道苦谛,所以很苦。只有知道了,才有可能走上“道谛”,然后进入“灭谛”——不苦。这是悲心的一些观修,慢慢想、慢慢想,想了以后,感动也好,有决心也好,安静一会儿……
如果愿意再修,就再想,想的时候不是非要单纯坐在那里,你可以看书的,甚至可以看电脑。比如修行悲心的时候,可以拿部战争片来看。我教给大家一个修行的具体方法:你可以把电脑放在面前,盘个腿、打个坐,先念皈依、发心,念完了以后就放部电影,比如放一些很残忍的电影,到了悲惨的情节就反复看。这就是训练悲心,你知道那就是众生的苦。
虽然只是个影像,但哪个众生不是影像啊?只不过有坚固和不坚固的差别而已,电脑是不坚固的影像,断电之后视频播放就没了。其他的众生也一样,你看到他在现起,但头一转开,对你来说,他也暂时成为种子,两者一样都是影像。
除了看电影,你还可以找些素材,比如看一些悲惨的画面。我以前看了一系列的书,叫《黑镜头》,里面记录了很多非洲饿死的小孩——饿的很惨啊! 其中一张照片很著名,一个小孩快饿死的时候,旁边有一只老鹰(《饥饿的苏丹》)。还有一些纪录片,比如《地球公民》,我看了一半就不敢看了。这些就是悲心的训练,以前残忍的地方一般跳过不敢看,修行的时候你要故意去看,虽然是有点难受,但这就是在修行——训练难受。
平常我们要找让自己喜悦、愉悦的片子来看,当然,有时候也故意去看一些悲剧片。但是,现在看悲剧片的人不太多,大量观众都喜欢看喜剧片,因为很多人说:“我平常都已经很悲剧了,我想看个喜剧乐一乐。”但是,你跟普通人不一样,你不是去找一个东西来乐一乐,看这些东西就是一种训练。
如前所说,你要先盘腿打坐,念皈依、发心,然后再去看。看了以后,可能泪水“哗哗哗”地流,这时候在心里面发愿:“我尽其一生,一定要修行成佛, 解决这些生命的苦难!”
我还要告诉大家:慈悲喜舍、菩提心的修行不是修一年就算了。那到底修到什么时候呢?修到你成佛为止!
所以,我们一定要去做这些事,反反复复不停地做,做了以后,心态慢慢会变。我们在不停地去做悲心的训练,可能会哭、会难受,慢慢地你会发现自己在在变好,你的抑郁症逐渐消灭。
有人说:“不会啊,我看这个越看越抑郁。”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你看那些东西的时候,心里面老是害怕那些事发生在你身上。这是个心理现象,你看悲剧的事,你会恐惧或害怕这些事发生在你或者你的亲人身上。比如看到战争或地震,怕自己也经历战争或地震——“哇,咋办呢?咋办呢?”这是一种企图自我保护,在恐惧感的影响下,慢慢诞生的抑郁。
菩提心的修行与之截然不同,它有个心态:“是的,这些很苦,但是我要修行成佛,我要解除这些事。”他有强烈的悲心、有强烈拔苦的心态在里面,你一加上这个意愿,苦难就成为帮忙。虽然你是在观修,一次、两次、三次、十次……千百次以后,你会发现自己突然变得好坚强,苦难开始消失,你可以成为别人的依靠。
现在你是恐惧、害怕,到处去找依靠,找又找不到。比如有些女的,老是要找个男人来靠——没有男人靠得住的,因为他是人,人怎么靠得住啊?他要死的嘛!怎么靠啊?能靠的只有三宝。而通过菩提心的训练以后,你会发现不再去想这些东西,别人反而会来靠你。
菩提心训练成熟的人,真的就像一朵成熟了的鲜花,蜜蜂自然就来了,根本不用你费力,眷属一群群地来。相续的发展就是这样的,你若自私,就会慢慢自闭,然后饿鬼就开始出现——饿鬼最大的痛苦就在于孤独(所有饿鬼有个共同特点——孤独。群鬼出现是很少的,只是找吃的时候才会)。
鬼就是孤独的,为什么会孤独呢?他不是真正爱对方,我们说的世俗之爱,并不是真正的爱,而是饿鬼的因。我们平常说的爱情,那不是真正的爱,而是要对方爱自己,或者我要靠你,我们俩甜甜蜜蜜在一起——“其他人的世界垮了都没关系,只要我们甜甜蜜蜜在一起。”《至少还有你》这首歌也这么唱的:“就算全世界我也可以忘记,只是还有你,值得我去珍惜……”——关键没有世界有你吗?那是饿鬼的因,只顾自己的快乐。
我讲的这些都是心的训练,这是真正的四夺,夺掉我们的自私。大家观想激光射身体,风把身体吹掉……这是初期的训练,真正的训练就是菩提心,让你最快成就的就是菩提心。如果体会不到这一点,说明你对菩提心没认识,那你的证悟绝对是假的,绝对是一种状态,或者是你想象的一种状态, 或者是你心捏造出来去安住的一种状态,都是不对的。
当然有很多方法,如前所说,可以看电视、看书,或者看一些关于菩提心和悲心的书籍,比如《入行论》等等,看了以后思考一阵、停下来,思考一阵、停下来……你可能会流泪,可能会很平静,这里面都一定要透着一个坚定的决心: “我一定要拔掉自他的痛苦,所有众生老母的痛苦,我一定要拔掉!”这个才是修悲心的意义。而不是“悲悲悲……悲完了,我们咋办呢?”——那就不是了, 那叫修可怜。
悲心就是拔苦,这个才是根本——知苦而拔。为什么要拔呢?因为所有人都是我的老母——知母,然后念恩、报恩,这是有逻辑关系的。慢慢地,自私自利、嗔恨心、冷漠这些东西都会丢掉。所以悲心的训练非常重要!
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怎么修呢?慈诚罗珠堪布说开始要修舍心,但我们上来就修舍心的话还是有点难,也许可以修——汉人受到古老文化的影响,虽然仁义道德(孔孟文化和道家文化)被摧毁了很多,但残存的余味还是沉淀在我们的血液里面。
很多人靠公益来作秀,因为他们起码知道,表面上还是公益好,公众喜欢这个嘛。公众没有说:“我们都喜欢杀戮, 你要杀人,才能洗清你的罪业”——没有这样的。你要去作秀、做公益,才能够洗清你的罪业,所以很多明星做了坏事,就去做公益。
当然,不是所有明星都作秀。即使是作秀,我们也要赞美,请记住,这是我们佛教徒修行的态度。你怎么看得清楚人家的内心呢?所有善的行为,不管人家作不作秀,都要赞美!因为这个世界上太缺乏善了。连人家善的行为你都要去打击的话,那就会变成公开的作恶反而得到赞美。这样的事情不是没有,还记得八十年代的电影《英雄本色》吗?我就上了当,周润发拿了两杆枪“砰砰砰”来打,到了现在,我都要拿着假枪, 对着办公室的门“砰砰砰”来打(里面没子弹的,枪也不是真的),说明习气培养到现在,我们会认为把人打死是一种潇洒和豪情。
“为什么喜欢你?喜欢你眼中万丈豪情!”知道这句话的出处吗?《勇敢的心》里面的王妃,爱上了她的敌人(男主角),然后两个人偷情,男主角问她: “我是你的敌人,你为什么会喜欢我?”女主角说:“因为你眼中的万丈豪情!”当时把我感动得……现在想起来真是搞笑,所以,世界观一变很多东西都变了。因为杀戮不值得感动,无论以任何理由伤害众生都不行。
明星做公益,行为和动机我们看不到,但是看到他们做了利益众生的行为,我们要去赞美他。因为我们的动机是要真实地去利益众生,我们只训练自己的动机,不要去管别人的动机,因为我们现在没有这个能力。我们不知道别人的动机是什么,万一人家是真的,你说人家是作秀,你就成了诽谤。但是赞美呢? 就算他不是真的,那也没关系,不会造什么业的,因为你赞美的是这个行为。
按照刚才说的观修方法(看书籍和影视作品来培养悲心),慢慢地训练安住、停下来,再观修再停下来,然后回向起座,这是座上的修行。每天修多少时间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有些人从早修到晚,不行的话,哪怕一天坚持几分钟都可以。修行主要在坚持,每天坚持,随时坚持,串习成量,这个非常重要!
我们不能把菩提心的修行当成一种说辞,说完就算了(这是现代人修行的一个大毛病)。一提到大圆满、空性、窍诀,区分法性跟阿赖耶识,区分意识跟明智,耳朵就竖起来了——会很认真地听(但是没有相应的境界,你也听不懂);一说到菩提心,大家都没兴趣。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修行误区,导致用力的方向都错了。心的用力,一定要往菩提心那边扑过去。
最重要的是菩提心的修行,当然,也不是说我们不要大圆满的窍诀、不要这些区分。修到后来,你才发现那些窍诀和区分很容易听懂,前期说的一些东西(空性的体受、觉受)很容易产生,而且容易起作用。产生的意思是什么?你认知到这个东西,它相应的作用就出来了。人就是这样的,心食髓知味,一旦尝到了修行或空性的味道,很容易就进去了。
安住、安住,不安而住——什么叫不安而住呢?需要集中去观修,其实就是不安,那不叫安住,那叫集中注意力。真的安住(比较究竟的安住)是没有注意的,当然,禅修那种集中注意力也叫安住(“安住” 一词有究竟和不究竟之分,如同止观双运有究竟和不究竟之分一样)。
通过长期的训练,心就开始变化。心变化以后,在平常的行为里面要力所能及去拔苦。
在座上训练也是一样,可以先从最容易或最愿意帮他拔苦的人开始,也可以从最难的或最讨厌的人开始,思维帮他拔苦——当然要根据情况而定。受到感动的时候,从最困难的想起:“这个人最伤害我,但我就要思考他/她是我老母,他/她的任何苦我都帮他/她拔除!”有心气的时候,可能做得到。而有时候一个最亲近的人,也恨不得掐死他。凡夫的相续是跳动变化的,但是没关系,怎么都可以,只要你愿意帮一个人拔苦,最困难的可以做,最简单的也可以做。但是你一定要去做,天天这样去做,串习成量才行。
下座以后怎么办呢?如前所说,能帮的尽量去帮——“尽量”的意思是,不要过分的冲动,不要上来就认为自己可以马上挖肉施鹰、舍身饲虎,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尽量去做力所能及的事。但是,有一个事一定要不停地、不尽量(没有量)地去做——修行。具体的帮助你可以尽量,修行没有量,要一直做下去, 做到你成佛为止。
在座上要不停地修,座下尽量去利益众生或者弘扬佛法,这些都是为了拔苦。弘扬佛法其实是拔苦,放生也是拔苦,印经书、维持一个道场、护持一个法会,都是悲心的一种修行——为了拔苦,拔掉众生无明之苦、拔掉众生轮回之苦(这是最大的苦)。平常生活就是这样,尽量去做,具体的做法没有定律,有些人可能厉害一点,什么都敢做,到了初地菩萨甚至佛陀那种程度就更不用说了。
有人问:“什么是尽量?”我们定个标准,尽量就是你敢肯定这样做了以后,不会让自己难受。要冷静下来,不要冲动,比如你想供养五千万,你一定要坐在家里面观想三天——“五千万供养出去行不行?”如果供养了五千万,你还有五十个亿,五千万当然没问题。关键是你只有五千万,把它全供养了行不行?慎重思考一下,别那么冲动。
当然,五块钱就不用思考了。比如要你布施、放生三百块钱,你要思考三天, 如果经过三天的慎重思考,你确定自己会后悔,那就不行。尽量是什么呢?不要让自己后悔,不要对自己暂时的生活产生极大的冲击,除非你已经做好准备了。比如你将要出家,房子捐了!留着干什么呢?房子下面就是家,出家就是离开房子和老婆/老公,这样的话你可以捐出去。如果你还要在家生活,那就要思考一下,不要做冲动的事,不要做让自己后悔的事。你说:“我不知道自己后不后悔啊?”如前所说,冷静下来思考一下,不能轻诺——“轻诺必寡信”。一旦下定决心去做,做了就坚决不后悔,为什么呢?后悔是很毁坏功德的。
大家还记不记得毁坏功德有几种?第一个是后悔;第二个是愤怒(发火)—— “一嗔能灭千劫福”;第三个是宣扬,到处去说“我做了这样,我做了那样”, 生怕全世界不知道自己做了多少功德;第四个是做相反的事,本来布施有很大功德,但你又去搞吝啬,拼命去整众生,用各种很可恶的方法去获取钱财等等。有人说:“那我不活啊?”是的,你可以活,但还得看发心。说来说去,根本还是要看你生存的动机是什么。
这就是悲心的修行,喜跟舍只能下堂课再讲了。悲心的修行非常重要,“慈悲”是联系在一起的,悲为拔苦,紧接着就是慈,一般是从悲心开始。悲,拔苦的时候,紧接着就是慈,慈悲为什么联系在一起呢?我们意识到众生的苦,想拔掉他的苦,这叫悲心;去拔他的苦时,往往要给予他什么,这就是慈。从法义和名相上讲,好像是两个不同的东西,一个是拔去苦,一个是给予乐,实际上在观修里面,乃至于在行为里面是同时发生的。
大家想过这些吗?你知道他的痛苦,比如他的无明之苦(他不知道轮回是怎么回事,也不知道解脱是怎么回事),这个时候你就知他的苦,你要拔掉他的苦,你就告诉他佛法的道理——轮回是怎么回事、解脱是怎么回事,这是给予,叫慈。所以,“慈悲”是联系在一起的,拔除和给予二者是观待的,法义上好像不同,实际上是一样的,运作起来往往在一个行为里面发生。
甚至后面的喜跟舍,都会在一个行为里面发生。也就是说,在一个行为里面都会发生慈、悲、喜、舍这四种心态,这些我们后面会提及。但在观修的时候,还是要分别来进行观修。为什么?因为观修是在座上、在思维里面发生的事,思维里面不把它搞清楚的话,行为里面就体现不出来。当分别在头脑里面进行观修的时候,在做具体行为的时候,往往把慈、悲、喜、舍这四种心态在一个行为里面全部体现出来。
发现他的苦,是知苦;紧接着,想拔掉它,是悲心;然后你给予他利益,是慈心;你做这个事情的时候,对任何人都一样,是舍心(平等舍);做完了以后, 他欢喜,你也替他欢喜,是喜心(随喜)。所以,一个布施的行为里面,四种心态全部具备。
但是我们在座上修行的时候,一定要在头脑里面把它分清楚。为什么要分开讲呢?它们是一个行为里面的四种心态,这是心的一种运作方式,你给予他,就是慈;你想拿掉他的苦,就是悲;在给予利益和拿掉苦的时候,你不分对境,就是舍心;看到他快乐和解脱你欢喜,就是喜心。虽然是四种不同的心态,但是可以在一个形态里面同时发生。同时发生但分开讲的多得很,比如一个眼识发生,同时有九种组成部分,这就叫做缘起性空(慈、悲、喜、舍也是性空的)。
另外,座上修行和座下修行要轮换进行,并且要长期坚持——长期坚持真的极端重要,如果不长期坚持去修行悲心的话,其一,你会慢慢发现自己修行的动力不足了,甚至后来真的修不下去了;其二,顺缘没有了,顺缘包括内顺缘和外顺缘。
内顺缘不足,就是你的动力不足、修不出感受来。没有悲心的话,比如你修禅定也定不下去,各种各样的纠结痛苦不停地出现,很难受,每次打坐像受煎熬一样,这是内顺缘不足。
外顺缘不足,你不修行还好,一修行的话,各种麻烦就来找你。老婆约你去逛街,老公拖你去旅游,打个坐电话铃响了,看书孩子开始闹,下定决心去闭关结果得了登革热,本来应该去参加一个法会,结果父亲住院了……各种各样的事情都来了。
所以,训练悲心对内外都有利,大家一定要很当真,不要把它当成一种心理游戏或者阿Q精神(自我安慰)。训练悲心会有极强烈的效果,但是平常的行为要力所能及。怎么样算力所能及呢?比如我供养了这么多钱、布施了这么多钱、参加这样的行为,起码我可以肯定我不会后悔,悲心的量就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大……
有时候做得有点过头了,可能会产生一些苦痛,这时候要告诉自己:“这是修行中间应该经受的东西。”(什么叫做过头呢?比如,我一个月的工资是三千块,本来两千八百块就可以过日子,布施、供养两百块就恰好够生活,结果我一冲动,供养了八百块,其中有六百块的空缺。当这个空缺发生作用的时候,我需要去借钱,从而产生了一些烦恼。)或者我长期去帮助一个人,帮助得很厉害,给了他很多好处,结果他翻脸不认人,经常会有这样的事情,然后我们就很恼火:“有没有搞错啊?给了你这么多还是这个样子,你是魔鬼!你好讨厌!你很烦!”这时候要告诉自己:不是这样的,悲心的训练不是为了让他感激,我就是为了训练自己的悲心。至于他怎么样,跟我的行为无关,没有让他变好,是我能力不足,我要回来加强自己的修行,或者在未来的某个时候,再去给予他更好的帮助,通过这样的思维来进行训练。
但是尽量不要做得太过头,太过头会熬不住的,时间长了以后真的不行。我们经常提到一个师兄救猫的故事,她充满了悲心跟激情,救了几百只小猫,拿回家里养,一个礼拜以后就不行了,小猫到处乱爬。很多时候我们的冲动会导致很多麻烦,但是要坚持,每天坚持、每天坚持,在理性的左右之下,不停地串习下去, 最后我们的悲心会养成。如果一个人的慈悲心真的养成了,后面的修行就很好办了。
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不重要的修行——错!在我们这个阶段,有时候菩提心的修行比空性的修行还要重要。甚至有些初步触碰到空性却还不透的人(实际上并不能够完全安住),菩提心的修行也是非常重要的。乃至于在座上安住空性,非常清晰明了的师兄们,下座以后也要熏习悲心。
人的自我不会因为明白了空性就不增加的,除非你每天都保持在空性的安住中间,但是你做不到,总要出座。特别是居士,你要去搞世间事,自我又会在工作和生活的空间中借机成长。你又要通过菩提心来熏习压制自我, 这样的话,你安住空性会更厉害、更透彻、更清晰,这是很具体的修行,不是迷信、不是胡说八道,所以大家要深深地明白。
悲心又讲了一堂课,下堂课争取把喜跟舍讲完。今天就交流到这里,明天我们要继续学习一本修行的著作——《胜道宝鬘论》,前面讲了两条,明天继续,希望大家来参与交流。
现在一起来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修心七要》第14课
- 《修心七要》第16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