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
杂修二取舍,彼二乘风息。
三境毒善根,为促忆念彼,
诸威仪持颂,取次从自起。
上堂课回顾:
嘎当七法的知母、念恩、报恩。
这堂课内容:
四无量心的观修:
慈:给予众生利益,消除自心冷漠及贪婪;
悲:消除众生痛苦,消除自心自私和嗔恨;
喜:随喜众生快乐,消除自心嫉妒和鄙陋;
舍:对待亲缘平等,消除自心傲慢和狭隘;
胜解信:1、舍我其谁;2、见解的顺畅;3、修行的快乐。
生起:将上述修法当真,真实的菩提心自然生起。
如何将嘎当七法在思维中实现上个菩提心的修行:a、自他平等,b、自他交换, c、自轻他重。
A: 自他平等的观修:由知母、念恩、报恩,思维对一切众生做到自他一致;
标准:用心和所得各自一半;
B: 自他交换的观修:由知母、念恩、报恩,思维对一切众生做到自他交换;
自他平等修到一定程度之后,当然,一些人也可以直接在思维中修。
标准:好的给他,坏的给我。失败亏损我领受,愿将胜利奉献他。
修行时的三个相换:执著的相换;疼爱的相换;苦乐的相换。
第一:执著的相换,从无始以来,我们从来不曾把其他众生执著为我,而始终执著自己的身心是我;所以从今以后,我们就要反过来——对所有众生生起我执心,也即:把天、非天(阿修罗)和人等三善趣有情,当作自己的上半身;把旁生、饿鬼和地狱等三恶趣有情,当作自己的下半身。要以六道众生作为自己的身体,并且要像以前执著自己的身体那样来执著所有众生。
第二:疼爱的相换:我们每一个人都十分疼爱自己而不顾别人;所以从今以后,我们就要反过来——不再那么地疼爱自己,而是疼爱其他众生,一心为其他众生着想。
第三:苦乐的相换:把世出世间的一切快乐、善根、光明等利乐都送给众生;把一切痛苦、烦恼、黑暗等衰损都留给自己。
修行时的三个发愿:有关身体的愿;有关受用(财产)的愿;有关三世善根的愿。
第一:凡接触我身体的都能暂时快乐和究竟成佛;
第二:凡接触我财产的都能暂时快乐和究竟成佛;
第三:三世所有善根,全部用于众生得到暂时的快乐和究竟成佛;
修行时的四个具备:
第一、具备想望:非常希求所有众生的痛苦及痛苦之因,在这一座当中,就于此时此地,快速地成熟于我身心上;
第二、具备发愿:祝愿一切有情的所有痛苦及痛苦之因都能够立即成熟于我身心上;
第三、具备发誓:这时该怎样发誓呢?若是发誓让所有众生的痛苦及痛苦之因,立即成熟于我身心上,则此誓言必然是无法实现的;但我们可以这样发誓:当众生受苦的时候,发誓愿意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做一些事情,帮助其他人解决一些问题、承担一些痛苦,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办到的。
第四、具备祈请:祈请诸佛菩萨加持我,能够真正实现以上誓言。
如何面对各种顺缘和逆缘:
顺缘:1、不强求顺缘,学习随缘,不受外界错误观念的影响;2、不执著顺缘,观修内外的虚幻,轮回过患、 念死等;3、化顺缘为修道资粮,内外顺缘的供养和布施。
违缘:1、不埋怨违缘,认识违缘对于修行人的意义,消业和增长内在的福德及功德;2、对治违缘,思维、认知和安住;3、化违缘为修行资粮。即自他相换的两种修法。
呼吸法:方法讲述,三殊胜。1、黑白气的表征;2、节奏的取舍;3、化空和消失;4、坐上休息;
观想法:方法讲述,三殊胜。1、观想的环境;2、如何处理观修细节;3、化空和消失;4、坐上休息。
C:自轻他重的观修:由知母、念恩、报恩,思维对一切众生做到自轻他重;
等自他平等和自轻他重修道一定程度,就可以修自轻他重了,但思维中也可以观修。
标准:思维和行为中都以他人为重。《前行备忘录》中说:“如果头颅被砍断带走,也只是视为粪土而别无他想,因此到了那时真正能做到自轻他重。”
坐上观修:1、自他相换的观修内容;2、上半身承受善趣痛苦,下半身承受恶趣痛苦。3、具体观想和身边人、旁生发生自轻他重的行为。
坐下行为:1、对付烦恼;2、由小到大做损己利他之行,分主动和被动,被动时需要智慧,要懂得适当;3、检验自己功力时,也应由小到大。
修行三要素:
1、阅读和听闻:因不同的书籍和声音,能够堆积你的相续和启发你的心灵,让见解清晰,心态平稳;
2、坐上修:先修七支供和上师瑜伽,而后思维,坐下修,随时思考。呼吸法,观想法。
3、坐下修:随时思维,对付烦恼,积资净障的各种修行。
我们接着学习《修心七要》,首先回顾一下上堂课的内容,我们交流了“噶当七法”的前面三个内容——知母、念恩、报恩,这三个内容非常重要。
关于菩提心,后面有几个修行内容——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都离不开“噶当七法”前面的三个重要内容——知母、念恩、报恩,这个特别的重要。“这个”是什么?“这个”能够把我们的一颗自私的、冷漠的心慢慢变得趋向于利他,不那么狭隘,不那么只关注自己。知母、念恩、报恩,这三个方法能够把我们的一颗冷漠的、自私的心逐渐开始扩大,这是我们的心能够放开、能够对周围其它生命怀有一颗温暖的、慈悲的心的一个基础。
上堂课讲了知母、念恩、报恩,这个非常重要,现在来把这些重点温习一下。上堂课讲的内容大家都应该大概清楚吧?知母的要点是什么?要知道所有的生命都曾经做过我们的母亲,因为我们生命轮回的次数是无量的。无量意味着每一段关系都是无量的,你只要跟一个众生发生关系,你就会跟所有的众生发生关系。为什么呢?因为它是连接性的,你不能切断,一切断就表明众生有两个来处,这是不行的,因此,我们只有一个来处——本觉(空性)。
我们只是把本觉(空性)进行了分别跟割裂,所以形成了众生,但无论怎样割裂,本质上是联系在一起的。而这个本质不是一个数量上的东西,它无量无边的,因此会导致众生的数量无量,同时我们轮回的次数也无量,我们跟每一个众生的关系也是无量。这几个无量一推算起来,我们跟每一个众生都会发生很多次互为父母的关系。
知母,就是要知道每一个众生都曾经做过我们的母亲。而不是颠倒是非,“你做过我母亲,我还做过你母亲了,我应该利益你,你还更应该利益我了”——显然不行,这样去思维的话不利于我们的修行,跟我们修行菩提心的根本目的是冲突的。
我们修行菩提心的目的,是要削弱对自我的关注,以及利已、自私的这种强烈的习性。如果依据自我的要求,依据爱我执的这种习气去想的话,只会让我们的爱我执越来越粗大,从而达不到我们的目的。
所以修行知母的时候有一个要求,一定要只想好的、不想坏的,想对方给予我们的东西,想众生无数次做过我们的母亲,像现世的母亲爱我们一样爱过我们。或者是现在发生过的一段最让我们感觉到温暧的、感动的、无比感激的关系,而任何一个众生都跟我们发生过类似的关系。他们像母亲,或者像其他温暖过我们生命的人一样温暖过我们,始终去念想这个,这个叫知母。
知母接下来要念恩,就是只念恩、不念坏,培养我们感激他人、希望回报他人的一种心态。而且念恩要从细节上去念,不能泛泛而言,只是说一句“念恩”就完了,这是不行的。我们要经常去想一些细节,比如现世母亲对我们的一种关爱……
上堂课讲了念母的几个环节,我们一定要经常去想:母亲给予了我们身体,给予了我们教育,为我们承担了很多的苦难……这些内容要经常去想,而且要想到细节上去。还要把这些细节延展到跟我们接触的每一个生命,不要老是说“天边的一切众生”,好像身边的众生就不管了。
接下来就是要去报恩,上堂课也讲了这些内容,那怎么去做呢?首先要在物质上、在一些力所能及的领域或者角度上,暂时去利益众生。究竟上的利益,要把我们对世界观、生命观、价值观的深深领悟,也就是将佛法告诉众生,用佛法去究竟地利益众生。
但是,利益众生需要能力的,没有能力就没有办法真正去利益众生,不管是暂时的利益还是究竟的利益,都需要有能力。暂时的利益众生,比如你想让他物质上好得过一点,那就要给予他相应的物质类的东西,或者你想让他有多一些的安全感和归属感,那就要给他有关安全感或者归属感的一些因缘。
布施的种类有很多,但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是钱财布施,称之为财布施;第二种是无畏布施,比如安全布施,消除对方的恐惧感;第三种是佛法的究竟布施,称之为法布施。
不管给予的是财物布施、无畏布施还是法布施,或者把布施说成是报恩都没问题,但你都需要有能力。财物布施你得有财物的能力,无畏布施你得给予对方安全感,法布施你得懂法。这样的话,我们就得进行积资净障的训练,有了这样的能力,我们才能够给予众生法布施、无畏布施、财物布施。
很多人说:“无畏布施跟法布施就算了,我就想给众生财布施,所以我要先发财。”这个想法对不对呢?也不能说不对,但是里面夹杂的目的不一定真的想去利益众生,他是想着先把自己利益了,在利益自己的同时,拿一点出去利益其他众生。
会不会这样想呢?很多初学佛的师兄就是这样想的,甚至有人直接去跟上师或者善知识说:“你保佑我发财嘛,我发了财之后,大部分拿来供养上师您以及放生,只有小部分留给自己。”虽然他说的是发财之后拿出财物的大部分来供养,实际上不一定做得到,他内心里面其实渴望自己在财务方面不要欠缺。但是他有这样的发心,愿意拿出一部分财物对众生做财布施,这也是正确的,只是他意识不到“自我的存在”是一个轮回的主因,他意识不到佛法的究竟目的是要消灭自我。这种发心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人天乘的发心,但也不能说其不好。
宗喀巴大师说的三士道(三主要道与三士道是有差别的)分别有下士的发心、中士的发心、上士的发心。下士道的发心就是人天乘的发心,希望通过各种各样的布施、修行让自己的未来过得好一点,一直在善道里面,而且要在善道里过得好一点;中士道的发心就是有解脱的希求,有出离心,要出离轮回,比如声闻缘觉的目的就是要离开轮回;上士道的发心就是要究竟的利益众生,让众生都成佛、让自他都成佛,这就是我们所学的菩提心。
报恩不但要在暂时的利益上去利益众生,最根本要在究竟的利益上去利益众生。在发心上我们要经常调整自己、观察自己的发心。刚刚开始修行的时候,你的发心往往含有杂质,这种杂质有时候连自己都不清楚。在说给别人听的时候,甚至自己在思考的时候就是“我要利益众生,我要利益众生”,但骨子里深深隐藏的动机还是想利益自己。原因是我执太强了,我执太强又不表露出来,表露出来又是很表层的意识,所以,我们一定要去观察自己的发心,这涉及到观心了。
有些人的我执很强(很自我),我们经常说“这个人很自我、很自我”,表明他非常在意自己的利益,但是他表层的意识又说“我要利益众生、我要消除我执”,显得很矛盾。你会发现他说的一套跟想的一套,是冲突矛盾的,根本的原因在于不善于观察自己的内心,觉察不到自己的动机的各个层面。
你说:“那要怎么去观心呢?”一下就能观察到是很难的,基本上做不到,需要慢慢来、慢慢来,在修行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哇,我参加了很多次放生,每次念放生仪轨的时候,念的都是为利众生愿成佛等等之类的,其实我骨子里面是想“我放了生以后能发财,放了生以后少得病,或者得了病以后很快痊愈”。甚至有些人更荒唐,放生的泥鳅十八年后变成一个美丽的姑娘,到时候来找他报恩……
会不会这样想呢?会的,你慢慢观察到自己——“哦,我表面念的这些颂词、仪轨下面,隐藏着人天乘的发心”。我们说出来的,甚至浮上我们意识层面的,是一些大乘的发心(上士道的发心),而骨子里却是下士道的发心,连中士道的发心都没有,更谈不上上士道的发心了。
但随着我们对自心观察的深入和清晰,慢慢就会发现并非如此,我们会发现自己发心的动机慢慢在改变——哇,这个改变就了不起!当你真的发现自己的动机变了,就说明你的菩提心真正在成熟,这个过程可能拉得很长,但是一些根基比较好的人可能不用那么长的时间,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需要很多年(有的人要几年,甚至有的要十几年。)
当你观察到自己的发心越来越清晰,越来越从下士道逐渐心口如一的变成了上士道的时候,那真的了不起啦!怎么了不起呢?你会发现烦恼减少了,你真的想去利益别人了,你的智慧变高了。大家不要认为这个好像不是修行,其实不然,甚至你回过头来看菩提心的书籍,感受都会不一样,甚至你去理解空性、体会空性,会变得更容易了,修行菩提心的功德就开始出现。所以,深入地观察自己非常的重要。
中国人的教育是知识化的,不深入内心——我老说我们的教育,其实我们的教育也不仅仅是五四运动以后才变成这样的,古代也有,说一套做一套,所以说儒家仁义道德的东西没办法深入内心,原因是说的仁义道德跟生命的一些本能不沟通。什么叫“说的一些表层的东西跟生命的本能不沟通呢”?生命的本能很多时候是个体感、要自私的,说的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要舍生取义,要去利益他人。范仲淹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我们生命的本能就是要自私,这两个东西没办法达到平衡或者完全的融合在一起,二者是冲突的,这就是我刚才说的“不沟通”,从而导致了很多的虚伪。
为什么知行不合一呢?第一个不观察自己的内心;第二个不去做相应的修行,相应的修行就是观察自己的内心。相应的修行有两个:一个是去做菩萨六度的修行(思维佛法的道理、念咒、布施、供养……);另一个是观察自己,内心是不是真的在改变,而不仅仅是口头上念颂词、念仪轨,或者仅仅在头脑里面思维,只是感动一下自己,而是看自己心里面的动机是不是真的变了。这就是达到知行合一的必经过程,而达不到知行合一是很悲凉的。
我们的文化中有一个非常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就是说的跟想的不一样。刚才说到了儒家,儒家有一个很搞的故事,大家都可能听说过。明末清初的时候一个著名的大文人钱谦益,他的儒家很渊博,是一名抗清分子,一方面抗清的口号叫得非常响亮,感动了很多人。他的女朋友是当时一个很出名的名妓,叫柳如是(清朝时的名妓跟现在只出卖肉体的失足者是不同的,当时她们都精通琴棋书画,而且非常有文化),钱谦益经常跟她谈论如何忠君爱国,一定要抵抗异族的侵略,口号牛皮得不得了,最后清兵真的打进来了,钱谦益就带着柳如是,说:“走,我们一起去殉国,跳水自杀以身殉国!”他俩一起走到湖边,钱谦益就摸了一下湖水,说:“今天的水太凉了,不适合自杀,我们换一天再来!”结果他没有自杀,柳如是气得不得了,自己跳下去自杀了。这个故事后来编成了一个戏剧《桃花扇》,后来拍成了一个电影《柳如是》。
我为什么要讲这么一个故事呢?实际上钱谦益就是那种心口不一的典型,其实,钱谦益这种人也并不是不想真的反清,他也曾想过,但是内心里面利己、自私的力量也很大。他想去抗清、抵抗异族侵略的这种思维,跟保护自己这两个东西是冲突的。当外族没有真的进入,外境没有露出狰狞面目的时候,他还可以自欺一下,当外族真的来了,他要么就去实现思维或者糊弄于人前的那一套(忠君爱国,跳水自杀以明志),要么就自保。当冲突很明显的时候,内心里的自私,害怕死亡的这种强烈的我执、爱我执就发挥作用了,于是他说的那一套就不管用了。
跳水自杀,怕水凉;割腕自杀或刎颈自杀,怕肉疼;吃毒药自杀,嫌药的味道不好;跳悬崖、跳楼自杀,嫌那个地方风景不佳……理由很好找,为什么我要大费口舌去说这样一个例子呢?我想说明,我们的心口很多时候是不一的,发菩提心也是一样,很多时候我们会把自己感动了,其实我们的爱我执还是很强大。所以,我们一定要通过这种修行来让我执减轻,别那么爱自己了。如果利他跟爱自己发生冲突,我们的选择就会心口如一,不然的话,你将会是佛教界的钱谦益,还不如一个妓女。
柳如是为什么做得到?说老实话,柳如是不可能像钱谦益那么爱自己,那时候的名妓身份很低微,叫“下九流”,也许她们情趣高尚,才、艺、貌俱佳,但身份确实低微,不一定会那么爱自己。所以愿意牺牲自己生命,可能还要比道貌岸然的钱谦益之流真实很多。
佛法怎么会跟这些联系在一起呢?我告诉你嘛,佛法跟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联系在一起。观察生活,观察我们的心,观察我们的语言,观察我们的思维,观察我们的体受,这就是佛法。佛法不是迷信,学习佛法其实就是了解自己、了解外境。只不过了解的方式不仅仅是用知识性的、概念性的东西,还有用觉知(直接的认知),最后要实现我们通过知识学来的佛教世界观——比如中观、唯识、如来藏学说,这些要在我们的直觉里面得到证实,这个叫做证悟。所以,佛法跟我们的一切都有关系,它是一种世界观、一种价值观、一种生命观,也是一种取舍。
知母、念恩、报恩,总的来说,我们要去修行。报恩的时候,不管是给予众生暂时的利益或是究竟的利益,我们都需要去修行,修行就牵涉到要发菩提心。具体要怎么去修行呢?发菩提心前面有知母、念恩、报恩和四无量心的观修,四无量心的观修其实也属于噶当七法里面的,但它只有慈和悲,喜和舍没有列在其中。
噶当七法:知母、念恩、报恩、慈心、悲心、胜解信、生起。
四无量心:慈、悲、喜、舍。
在讲“噶当七法”的时候,是不是只讲慈悲不讲喜舍呢?不是的,虽然“噶当七法”中没有喜和舍,但我们在讲的时候,还是要把四无量心全部讲出来——慈是什么,悲是什么,喜是什么,舍是什么。这四个我们怎么去修,座上怎么修,座下怎么修,这些统统都要讲述。
对于《修心七要》的讲解,范围还是拉得比较广,不是按照颂词来开展,做这样简简单单的讲解,要是这样的话会很快的,但大家又会水过鸭背,听了就过去了,这样不好,我们是在搞交流,不妨说得广一点。
为什么我强调“搞交流”?在此再跟大家强调一下,我是一个普通人,大家要记住“我是一个普通人!”很多上师、仁波切、大德,说自己是普通人的时候是谦虚,但我说自己是普通人并不是谦虚,而是说老实话——“我就是普通人,I am an ordinary person”,大家一定要记住啊!
我不是谦虚,为什么要如此反复强调呢?因为我很害怕引起各种各样的误会,什么样的误会呢?如果因为我在这里跟大家交流佛法,我就变成了圣者,我就一定要高尚;很多人在网上问我问题,我就一定要回答;甚至有人来找我借钱……这是不行的,我是普通人,意味着我可以错的,知道吧?如果我是圣人,我就不能错了,但我不是圣人,我会经常错的,所以我要声明“我是普通人”!而且我有非常多的习气,那是不是要我把所有的习气都告诉大家呢?我不会告诉你的,那是我的隐私,为什么要告诉你呢?
大家要记住,凡是流传我杀人、强奸、偷盗,都有可能是真的。因为我是普通人,普通人就可能犯错,但跟佛法无关,不要认为我错了佛法就错了,吃、喝、嫖、赌、泡妞这些事我都有可能干的,而且可能还干过很多,知道吗?
这是一个普通人的习气,跟我说的佛法没有关系。你说:“那你不是说一套做一套吗?”你说对了,我现在就是心口不一,我说的是一套,心里面的习气还是没有消灭。我的习气消灭了以后就不得了啦,在此我就不是跟大家进行沟通交流了,会变成说教言。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我是一个普通人,我有习气,我不是谦虚,我跟大家在一起沟通交流,这样是不是要舒服很多啊?我们只是沟通、交流,听了以后有利益,你也不吃亏。
我还反对大家听了以后,就认为这是了不起的教言、这个人了不起等等——不是这样的,我没什么了不起,这个也不是教言,你要拿去分析,看我讲的对不对。跟佛经上、经论上说的是不是有冲突。这样才是真正的学习、沟通、交流,起到这样的作用是最好的。
大家千万不要认为我是一位圣者,大家可以理解成我在为自己的一些错误作辩解——这样想没问题,我就是在为我的一些错误做辩解,我辩解的理由就是:我是普通人,我可以错,但是佛法没错。那我说的佛法会不会错呢?我说的佛法有可能是错的,因为是沟通交流,你听了以后要去分析、去了解,而不要听到风就是雨,这是不行的。
每过一段时间我就要作这样的声明,并且反反复复地说,为什么呢?就想达到两个目的:第一个证明我确实是普通人;第二个我说的东西要进行分析、研究。对大家可能有启发,可能有一些帮助,但不见得是真的、不见得是对的。我是一个普通人,我有习气,我的习气不代表我说的佛法是错的,比如你让一个杀人犯去念《心经》,杀人犯肯定是个杀人犯、是个坏蛋、是个凡夫,但他念的《心经》是错的吗?不一定嘛!
韩国有一部电影《春夏秋冬又一春》(我建议大家去看一下,这个电影的节奏太缓慢,现代人可能看不下去了),里面有个杀人犯,原先他是一个出家人,后来受到一个女孩子的勾引,他就还俗跟这个女孩子结婚了。结婚以后,这个女孩子又跟其他人发生了关系,他一气之下就把奸夫杀了。然后他回到以前出家的寺庙里面,见了过去的师父,师父让他用刀在地板上刻了《心经》。
这是一个杀人犯、是一个凡夫,但他刻的《心经》有错吗?没错的!跟我一样,我是一个有习气的凡夫,我是一个普通人,我跟你讲的佛法不一定是错的,但也不一定是对的,Understand?这次我的声明并不是有人又来说我是什么圣者等等之类的,但我要经常跟大家提这个观点,免得发生很多麻烦,我又是一个普通人,真的承受不起生活如此之重!
经论上讲:救度众生的时候,最好是初地菩萨或者初地菩萨以上。如果不是初地菩萨的话,去做一些救度众生的事有可能出现两种情况:第一个,你完全利益不到众生;第二个,即使利益了众生,也会把自己压垮。而我正感受到这些东西,我肯定不是初地菩萨,也不是什么圣者,所以我利益不到众生,很多时候我只能起到跟大家沟通、交流的作用,很诚实地把我所学的东西告诉大家,但是不代表我能做到我所说的那些东西。我还可以跟大家交流一下《现观庄严论》,里面好多都是初地菩萨的功德,但我做得到吗?我做不到,所以要反反复复跟大家作声明。
言归正题,继续讲解四无量心,虽然“噶当七法”里面没有提到喜和舍,但还是要把四无量心的关系跟大家讲一下,否则这次世俗菩提心修行的讲解就不完整,导致以后的修行和思维,特别是思维修这方面就不那么完整了。
当然,修行的时候不一定所有讲过的东西都要去修,只要选准一个你喜欢的法去修就可以了,但是在讲的时候要尽量完整,因为大家可以各取所需。还有,很多内容就是思维修,特别是对一些喜欢系统性理论的师兄有好处,所以这次把四无量心的观修也讲一下。
慈、悲、喜、舍,这四种心态称为四无量心。为什么叫无量心呢?有两个含义:第一个,这四种心态的大小不能有限制,是无量的;第二个,这四无量心是没有本质的,由于没有本质也可以叫做无量。
你说:“没有本质就没有本质,怎么能无量呢?”无量就是没有本质,有本质就是一个有形、有相、有对境的东西,就没办法叫做“无量”。这跟“空性”的观念有点像,空性其实就是无量。
你说:“不对啊,阿罗汉也有四无量心,那阿罗汉不是证悟空性了吗?”不是的,阿罗汉没有证悟完全的空性,只是证悟了一部分的空性,他证悟了“人无我”的空性,证悟了“以个体为基础的心的空性”——大家千万要记住这句话!
人类的精神有两类,其中一类是以个体为基础的心,称之为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最大的助缘,就是末那识(个体),末那识会形成个体感,没有这个助缘,阿赖耶识就不成立了。阿罗汉证悟了末那识的空性(即末那识是不成立的),但没有证悟以个体为基础而展开的心(阿赖耶识完全的空性)。
应该这样说,阿罗汉证悟了以个体为基础的空性,但是没有证悟以个体为基础的心的空性。听得懂吗?我这样讲可能把大家搅乱了,再准确地说一遍。个体的基础是末那识,个体为基础的心是阿赖耶识。阿罗汉证悟了“以个体为基础的末那识”是不成立的,但是没有完全消灭阿赖耶识,只是消灭了末那识(人我执)。消灭了末那识,人我执就没有了,但是阿罗汉没有完全证悟阿赖耶识的空性,法我执没有完全消灭。
由于个体没有了,阿罗汉的心其实是无量的,但他的无量里面还是有障碍。我们经常说:阿罗汉证悟了人我的空性,因为个体感没有了,局限就小了,所以阿罗汉的心好像是无量的。
如果有强烈的个体感,心的展现是很有限制的。比如,我们只能通过自己的眼睛去看、耳朵去听,作为人的眼睛,能看十来公里远,能听几公里外的声音(当然,要看声音的大小、范围),而作为一只老鹰,可能看得远一点,哪怕作为天人,看到的都有限,不可能是无量的。所以,以人我为基础的发挥是很受限的,而把人我消灭了,认知就变成无限了。但阿罗汉的无限中间还是有障碍的,心的所有的作用还不清楚,如果完全清楚就是佛陀了。心的所有的作用不清楚,原因是有法执,阿罗汉没有完全消灭法执,只证悟了以个体为基础的空性,不能叫做心的空性。
我刚才的说法可能不太完美,完美的说法应该是:阿罗汉证悟了以个体为基础的心的基础这一部分的空性,但是菩萨或者佛陀证悟了心的完全的空性,这是从广度去讲。从深度去讲,阿罗汉只证悟了蕴集以及蕴本身的空性,但是没有证悟无分微尘和无分刹那的空性,而菩萨把所有的空性都证悟了。
也就是说,阿罗汉也有四无量心,因为证悟人我执的空性以后,心就无量了,所以可以称为四无量心,但不能称为完全的菩提心,因为无量中间还有些地方不清楚。(这个“有些地方”是指很多地方,遍法界、尽虚空,那些众生的因缘是什么,他们的苦难是什么,他们的快乐是什么,怎么去引导他们解脱……)觉知的广度是无量无边的,但阿罗汉不行,只能沉浸在自己的灭尽定里面。
佛经里面讲,菩萨证悟的空性如大海水,阿罗汉证悟的空性如一个牛蹄踩下的小坑里装的水,差别如此之大。不管怎么样,从消灭人我执这个角度来讲,也可以称为四无量心,这就是我为什么要解释四无量心的一个原因。
到底有没有必要说得这么复杂啊?说老实话,佛教里面的很多词汇都蕴含了很深的意义,讲起来有很多,也可以一下就忽略过去,用名词解释名词,一下就说完了——什么是本性?自心本性,它是如来藏。什么是如来藏?它是觉性……一个词接一个词都可以解释过去,但不一定能搞清楚。
对现代人不能这样,还是要说得比较详细一点,特别是搞教义这方面的交流,能说多少就说多少,当然也不能无限制地讲下去,拉得太开了也不行。我们沟通交流的原则如同写散文一样——“形散神不散”,始终围绕着佛法来讲,因为是沟通交流,如果说教言就不行了。
四无量心分别是慈心、悲心、喜心、舍心,这里的“心”要理解成心态。“心”这个词汇非常复杂,有时候指感情、感觉——“我心里有你”,说的是一种感情,或者是一种心所;“我心里想我可不可以买这支股票呢”,说的是一种思想;有时候指一种隐含的心态,比如这个人善于嫉妒,这个嫉妒可能是一种隐藏的心态,平常看不出来,一遇对境就发作。所以,对“心”的描述是不一样的。
那么,慈、悲、喜、舍,这四个是指心态还是心念呢?既是心念也是心态,刚开始只是一些心念,我们的想法、观念,慢慢就变成心态了。心态就会支配我们的情绪、支配我们的行为、支配我们思维的方式。如果用慈、悲、喜、舍这四种心态去支配我们的念头和行为,慢慢就会收获到修四无量心所得来的好处。如果用嫉妒、仇恨、贪、嗔、痴、慢、疑去支配我们的心,就会感受到轮回的难受,这是我们修行的意义。
首先介绍一下四无量心,看看它是什么以及如何去修?
第一个是慈,慈就是给予众生利益。中国文化的“慈”是形容老年人对孩子,或者是老年人和长辈给予晚辈什么。比如说一个老年人很慈祥,形容他很和善,喜欢把一些精神性或者物质性的东西给予晚辈,就是慈。扩展开来讲,就是给予众生利益,谓之为慈。
为什么要给予众生利益呢?这个时候就要思维知母和念恩,到了报恩就要给予众生慈。这个时候就不是以长辈对晩辈的方式,而是以报恩的方式。当然,一方面可以思维众生都是自己的老母,另一方面可以思维众生都是自己的独子。为什么?因为母亲对儿子的爱深入骨髓,这是我们训练知母、念恩的一个思维内容。既然众生都做过我母亲,反过来说,众生也做过我儿子,现在我们要像母亲一样对待每一个众生,每一个众生都像是我的独子(当然,没做过母亲的人,可能体会不到这份心,而做过母亲的人就知道了),爱众生如独子,这是菩萨训练自己内心的一种方式。当你像母亲一样爱怜自己的孩子时,你是不是愿意把所有的好处都给他?这个就叫做慈,即给予众生利益。
这样的训练有什么好处呢?给予众生有暂时的好处和究竟的好处,暂时的好处就是三种布施:财布施、无畏布施、法布施。财布施是物质方面的东西;无畏布施是精神方面的东西,哪怕在别人艰难的时候给予一个鼓励,痛苦的时候给予一个微笑,傲慢的时候给予一个打击,疯狂的时候泼他一瓢冷水,这些都是精神上的给予;告诉他世界的本质是怎么样的,我们的生命是怎么样的,应该怎么样去对待我们的生命或对待其他生命,我们的行为应该怎么样取舍,这些叫做法布施,也是给予众生利益。
我们为什么要去做这些东西呢?知母、念恩、报恩。这时候一定要好好想知母、念恩、报恩,四无量心里面也牵涉到了知母、念恩、报恩的内容。这要怎么去修呢?打起坐来,开始念诵仪轨(喇荣课诵集里面有,如果不是学院这一派的,没有也没关系,在网上也可以搜到),仪轨的念诵一定要包含皈依、发心,每次修行之前可以去念这个偈颂:“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其中就包含了皈依和发心。
“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首先是皈依和发心的对境。“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然后是皈依,从今天到成佛为止,我永远皈依您(三宝尊)。然后怎么去皈依呢?“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真正的发心才能达到究竟的皈依,我以所修的、布施的所有资粮,拿去干什么呢?发心——“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
我们每一次念皈依和发心的时候,最好前面放一副唐卡,如果没有唐卡,头脑里面真的要思考一下三宝。如果是密宗弟子就好办了,三宝的总集是上师,这时你在对面放一张上师的照片,观想他坐在你的头顶上,或者观修他坐在你对面的空中,他的真的坐在莲花上。那以什么样的形象呢?可以上师本人的形象,也可以莲花生大士的形象,也可以法王如意宝的形象,或者三个形象融汇在一起。
我先把慈心的修行方法讲一下,先拿一张唐卡放在面前,然后盘腿打坐,有的人还要修一下九节佛风等等。当然,也可以不做这些,只要放一张唐卡,盘腿打坐就可以了,但起码一定要念三遍皈依、发心。而且念的时候不能口念心不念,这样的作用并不大。
怎样才能口念心也念呢?如前所说,把佛法僧三宝在头脑里面想一下,心里真的按照颂词所说的——直至菩提我永远依止皈依你们,我愿意把所有修行以及布施所积累的功德、资粮拿去为利有情、发菩提心,故愿大觉成。什么是大觉成呢?从世俗菩提心走到胜义菩提心,实现究竟的皈依。这四句话非常重要,可以把皈依和发心都包含其中,每次修行的时候一定要做这样的程序。
有些人一上去就开始打坐,没有这样的发心,那么三殊胜里面就没有了发心殊胜,这段修行的功德很容易被摧毁,而且功德的方向也不清晰,不一定能够成为你修行解脱的资粮。所以,不管做怎样的修行,一定要念皈依发心。念完以后,坐下来去思维,或者去观修,或者去觉知,或者去禅定,很专注去做,做完以后回向。回向的时候,又要念诵回向文。
回向文喇荣课诵集里面也有,如果不是学院这一派的,可以在网上找一个回向的方式。有一个最简单的回向方式:诸佛菩萨怎么回向,我就怎么回向。发心也一样:诸佛菩萨怎么发愿,我就怎么发愿。这是最简单的。当然你也可以按照仪轨念回向: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有海诸有情。总之,三殊胜一定要做,而且注意口念心也念。
如前所说,三宝尊想起来有一点复杂的话,密宗弟子可以观想自己的上师,或者是上师的照片。上师可以是现在人的形象的上师,也可以是法王如意宝,也可以是莲花生大师。这时候就体现了密宗的上师是三宝的总集,从观修里面就开始体现。
这是修行的一些方法,座上修就是这样的。当然,有些人还要先修七支供、修上师瑜伽等等之类,修了以后再来进行思维,每个人用的方法不一样,但前面起码得有三殊胜中的发心。然后就开始修慈、悲、喜、舍,主要要进行思维,如何思维呢?就是我们马上要讲的内容。
先讲慈心,如前所说,慈就是给予众生利益。那要怎样去给予众生利益呢?大道理想了,再想得具体一点,比如,这时候可以去思维平常我们怎么对周围的朋友的、怎么对自己的父母,然后检讨自己,可能对他们很凶狠,可能对他们不是那么友好、很冷漠,甚至有嗔恨、讨厌、嫉妒的心态,一一进行检查。
那将来要怎么办呢?不管在行为上、在心态上,甚至在一些神态上,起码要尽量爱护、利益我们周围的生命。这些生命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昆虫、蚂蚁等等。对昆虫蚂蚁怎么给予慈心呢?很简单,你不要踩死它嘛——“爱惜飞蛾纱罩灯”,这是中国古文化形容出家人爱惜飞蛾用纱去罩灯(因为飞蛾要扑火,为了怕飞蛾被烫死,就用纱把灯罩住),这些都属于慈心的范围,而对周围的同事、朋友、亲人更要如此。
一方面是外在,要尽量去利益众生;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从内心检查:是不是真的愿意给予这些生命快乐,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这叫“随喜”,虽然属于后面的内容,但是只有愿意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才谈得上愿意给予他们快乐。简单来说,愿意给予他们快乐的心,就是慈心。有了想给予他们快乐的心,我们才有相应的一些外在行为。
这是慈心的一些内容,我们要想得具体一点,而不要照本宣科——“慈心,给予众生的利益,OK,拉倒!”这是不行的,又是所谓的水过鸭背、文字溜冰,一溜就过去了,实际上内心里面没有起到一点变化,没有进行慈心的训练,更达不到慈无量的水平。
四无量心(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无量”,一个是心要无穷的扩大,对外在的、不加区别的、无量无边的众生;另一个是从内在做到无我,心才能扩大。对待所有的众生都要如此,同时要去检查自己的内心,是不是有“愿意给予众生快乐”的这种强烈的心态,一定要去培养。
那就要去思考,比如上午我骂了一个同事,因为我内心里面嫌他长得太丑了——观察到自己的心态之后,下次不要这样了,就算长得再不好看,我也要祝福他,给他一朵玫瑰花……不一定要这样想,我这是半开玩笑半当真,意思是对一件事情你要想得比较仔细。有些人说修不下去了,因为想得不够具体就很难修下去。
还有对待自己的父母——“你怎么老烦我啊?打电话经常催我结婚、催我相亲,给我介绍的对象都长得不成人形,烦死了!再打电话来我就骂他/她!我就跟他/她咆哮!”有很多人会这样,那你要思考一下:父母也是众生,我不能这样,他们不但这一世做过我的父母,前世也都做过我很多次的父母,每次做父母的时候,他们都不顾一切地爱我,为了爱我,他们造业、受罪。
父母为了爱儿女会不惜一切,为了赚钱,会去杀生、会去骗人,什么都做,就是为的爱护自己的子女,因此造业而下地狱,现在我有机会救度他们,肯定要尽力。一方面给他们讲授佛法,在做不到之前,起码我要充满爱意的、愿意给他们快乐。即使他们打电话来骚扰我,我也不应该开骂,也不应该发火。
那要怎么办呢?虚与委蛇,巧言令色,哄哄他们,撒撒娇之类的,撒撒小谎讨他们开心(不能撒大谎)。当然你要善于回避,不能一直战斗到底,天天讨好最后崩溃就麻烦了。所以,这得有点智慧,起码要让他们开心,心里有一个“愿意让父母开心”的强烈要求。
这是对待你活着的父母,对待其它的生命也一样,如前所说的“爱惜飞蛾纱罩灯”,是对待其它的动物,那对其他的同事、朋友呢?今天跟这个冲突,明天跟那个不妥,我们要去思考这些,一定会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而这些恰好是训练慈心的好机会。
对很多人来讲,总认为身边的众生都是一些讨厌的对境,或者进行分类,好人的我们就给予好的,不好的我们就恨他、讨厌他、干掉他。有时候以国家来分,有时候以族群来分,有时候以阶级来分,有时候甚至以学识来分,以你读这个学校、我读那个学校,我们是同学,跟你不沾边来分……全都是以我执为基础来画圈圈,以此来对一些众生好、对一些众生不好,这就不是四无量心了,而是四有量心,所以不能这样。
我们在思维的时候要具体一点,具体一点才会起到作用,这样才是修行。你要坐在那里专门思维:今天我对谁不好了,我一定要对他好,因为他/她曾经做过我母亲,我一定要念他/她的恩,不念他/她的不好,由此来训练我们的感恩心。当然,这一世的父母就不用说了,你一定要在心里念恩。
有人说:“我父母不让我学佛,我还听从她的吗?”听从父母和感恩父母是两回事来的,有时候不能听从的,比如他们要你不学佛,这是不能听的,听了就不叫感恩,那叫跟随他们的愚痴,把大家一锅端了。
有师兄在朋友圈里发表了一句很精彩的话:“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意思是最好的感情要一直陪着你,特别现在很多是独生子女,父母都希望这样。那孝敬的方式是不是这样呢?也许是,也许不是。如果他让你陪伴在一起不学佛,不能走一条好的生命之路,拿广东话来说叫“揽住一齐死”或者“一锅熟”,普通话叫“一锅端”。
不一定要这样,我们要有智慧,但并不代表我们在内心里面不去感激、不去感恩,这个非常的重要。我们不一定要听父母这些不智慧的话,不管怎么样,我们还是要感恩。感恩的对象不一定是一直给予我们正确指导的人,一直对我们关怀备至的父母,要是对我们不好就不感恩,这根本不是真正的修行人。
现在的社会很可怕,说原生家庭不好,对父母也没有感恩心,甚至还申讨父母——这是不行的,一定要感恩!对活着的父母要这样,还有同事、朋友或者其他的众生,都是我们过去世的父母,也要感恩,这叫做知母、念恩。知母、念恩非常重要,我们要观察自己的心是不是真的想给他好,这是训练四无量心。
心的体现就是跟周围的关系,跟人的关系、跟动物的关系。人的关系,包括父母、同事、同修、同道、朋友;动物的关系,昆虫蚂蚁等等。当然,还要懂得智慧的回避,“要是这样的话,那条毒蛇也是我父母,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结果你去陪伴那条毒蛇,可能会被咬死。所以你要懂得回避,在修行的时候,行为上有时要注意一下,力所能及,但是在内心里面要给予他们暂时的快乐和究竟的快乐,这个强烈的心态要建立,这叫做慈无量心。
座上修行的方法,我已经给大家讲了。首先要拿一个唐卡放在面前,点香、供水,唐卡可以是上师的相、可以是法王如意宝、可以是莲花生大师,或者是三位合为一体。比如你拿一个莲花生大师的相,然后你的上师和法王如意宝全部融汇在莲花生大师里面,这样也可以。同样的,莲花生大师或者法王如意宝融入到你的上师里面也行。如果没有唐卡,在头脑里观想也行,把他观想在你的头顶或者观想在你的面前,观想完以后,就开始念皈依和发心(如前说的四句),念完了以后,你就开始仔细地想。
在座上要全身放松,不能紧张。当然,有时候会想得流泪,流泪也没关系,任它流,流完了以后就停下来。往往思维到流泪以后,人会很放松、很软,你就坐在那里,享受那个放松跟软,这就是修行的好处。你说:“这不是感动自己吗?”不用担心,感动自己不是罪来的,刚开始修行就要感动自己,你还想去感动别人啊?别人会认为你是神经病来的。
很多人认为,感动自己好像很可耻,并非如此,刚开始就是感动自己。修到一定的时候,他就不要求去感动别人,只求利益别人。感动别人想干嘛?想捞取利益,捞取别人的夸奖等等。不用!我们先感动自己就行了,到后来连感动都没有了,只有一种强烈的心态——我就是要利益你,至于你感不感动没关系。记住,我们不必要感动中国,最初先感动自己就可以了。感动自己,才可以建立最初的慈心。
这样去思维,思维了以后停下来,停下来了以后再思维,如果思考不下去了,你可以下坐。还有,在一座上既可以修慈心,也可以修悲心,也可以修喜心,也可以修舍心。不要一座中只修慈心而不修其它的,也许你做得到,但现代人的心跳跃性太重了,不能够在一个对境里面,或者在一个思维的范畴里面长久下去,如果让他一两个小时只思维这样一个内容,他根本就想不下去,那怎么办呢?一座里面可以慈、悲、喜、舍四个内容全部去修。
如果你修慈心就修慈心,一直修下去是很好的,如果不行,可以慈心、悲心、喜心一起修。如果真的要好好修,一座起码要一个小时以上。当然,刚开始可能不行,十分钟、半个小时都可以,再退一步,五分钟。(如果五分钟都坚持不了的话,你买包毒鼠强——开玩笑。)刚开始是五分钟,但我觉得很正规的一座是一个小时,长一点的是两个小时。
你打坐的姿势可以换,不是一定要以一个姿势坐在那里两个小时,这很僵硬的。打坐的意思不是说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就像以前小时候的木头人游戏——“你我都是木头人,不能说话不能动,开始!”全都不动了,谁动就谁输!大家还记得吗?年纪大一点的师兄们会记得这些,而打坐不是玩木偶游戏,坐在那里是可以动的。
大家要记住,思维修是可以动的,即使是修禅定,最初都是可以动的。说的“不动”,是心慢慢安静以后自然不动了,而不是强迫自己一丝一毫都不能动。开始修禅定的时候,尽量不要让自己有大幅度的动,不舒服的时候稍微动一动也可以。千万不要一上去就全身紧绷地坐在那里,一丝一毫都不准动,结果熬不了多久的。思维修更是如此,有时候脚不舒服了,伸展开来都可以,甚至坐在那里不盘腿也行。这样的话,这样观修的时间就可以长一些,一个小时、两个小时都有可能。
刚才说了姿势,然后是想,想完了以后可能有情绪,让情绪平复下来再来。这个情绪,一般指良性情绪,但在修行的过程中就不一定了。比如想起自己的同事,本来想去利益他、给他一个好处,结果尽想起他有多么的不好、多么的讨厌,最后恨不得想买一包毒鼠强去毒死他。这时候的慈心的修行就走飙了,要赶紧拉回来,又要去想知母念恩——“他也是我老母,即使他现在对我不好,那也是前世我曾经伤害过他的缘故。”不管怎么样,在轮回的长河中间,这位同事曾经做过我无数次的母亲,像我这一世的母亲一样,为我付出过很多,我不能念他不好的地方,我要念他做过我母亲的恩德,我要报恩。
然后思考一下,怎么做到不去讨厌他,首先在心里面不要讨厌他,愿意把快乐给他,下次见到他的时候,脸色自然都会和善一些,也不会出言斥责或者破口大骂,甚至动手动脚。在座上思维的时候,如果想飙了,想到其他人不好的地方,要赶紧拉回来。
我们不是去思考同事对自己的不好,这个时候要回到“知母、念恩、报恩”的环节上去。为什么呢?虽然这一世,他作为我的同事对我不好,或者做了一些冒犯我的事,或者做了一些不如法的事,但是,他曾经无数世的做过我的母亲(前面已经论证过的),他无数世像现世的母亲一样对我好,做过很多伤害了自己而利益了我的事,以至于他现在都还在受这些苦。即使他现在伤害我,也是我过去世曾经伤害过他的缘故(伤害过自己母亲的缘故),因此我不能念他这一世对我的不好,而要念他过去无数世像母亲一样对我的好,这叫“知母、念恩”。
——网上师兄问:“这个是不是阿Q精神?”
这怎么能是阿Q精神呢?这在训练自己的心来消灭自我,阿Q精神是以卑微的方式来加强自我的一种非常猥琐的思想方法。阿Q精神不是想去利益别人,而是想去强过别人或者报复别人,它们有本质的不一样。
阿Q精神不能乱用,阿Q精神就是“我现在没你强,但我儿子比你强”,他是要比别人强。他不是在消灭自己,而是扩大自己,他也不是想去利益别人,而要去比较,甚至去害别人、压制别人,菩提心跟阿Q精神有本质的不一样。
我们有个特点,往往说这个好像不符合真相,而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真相,什么真相呢?所有事物都是空性的,而你现在做不到这一点。不存在阿Q,不存在我,也不存在众生,众生是母亲也是不成立的,连佛都不成立,这是唯一的真相。如果你把阿Q精神扩大的话,只有做到这个,才不是阿Q精神。
所有佛教的修行,都有点类似精神训练,关键是这种精神训练能不能趋近于真相,趋近于真相就是良善的修行,不趋近于真相,反而加强自我,那才是错误的心的取舍跟行为,阿Q精神就是其中最错误、最搞笑的一种精神。
菩提心不是所谓的阿Q精神,如果这样去说的话,我觉得你可以买一包毒鼠强(开玩笑的,只是想说你这样去理解是很搞笑的)。菩提心的训练是让我们的心能够更趋近于无我、无佛、无众生的这么一种真正的真相,只有它才没有虚幻,而阿Q精神是所有错误用心方式里面最搞笑的一种。
请大家记住,菩提心不是阿Q精神,而是一种心的训练。阿Q精神不能乱用,乱用的话反而是一种很错误的阿Q精神。同时,菩提心也不是雷锋精神,为什么呢?雷锋精神我就不予评价了,否则会出问题。总之,一句话:菩提心的目的,是让我们最后去证悟究竟的菩提心。
“菩提心”这个词汇有两种解释: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是根本的觉性,根本的觉性里面不承认佛,也不承认众生,这个世界上的一切有实法、无实法都不承认,那个是真相。世俗菩提心是为了达成究竟的菩提心而进行的一种正确的心的运作方式。
为什么要有世俗菩提心呢?佛教里面认为:人我这种造作是形成轮回的根本原因,用世俗菩提心可以把它摧毁到体无完肤,最后靠空性去发现根本不存在什么真正的人我跟法我。它是一种非常科学的用心方式,既不是阿Q精神,也不是雷锋精神,而是一种心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训练,否则你的心没办法真正地明白什么是究竟的菩提心(胜义菩提心)。
我们喜欢把一些乱七八糟的词汇捏合到一起,根本就不明白其中深层次的含义,形成很多的矛盾。这是因为没有深入的理解、系统的闻思以及长期的修行,引起了理解的误差,这个没有关系,可以原谅,以后了解多了,就不会这样了。
我们一定要这样去思考,把自己拉回来,训练自己这种强烈的心态——一定要给予所有的众生快乐,这个就是慈心。慈心的训练有个好处,“给予众生快乐的心”的强烈增加,就是所谓的资粮跟福报(内在的资粮跟福报)。给予所有众生快乐的强烈的心就是慈心,叫做福报;你在训练慈心的时候,叫做积资。在不停积资的过程中,你自心对众生的贪婪跟冷漠,都会因为慈心慢慢得到消减。
你说:“给予众生好处,怎么会消除自心的冷漠跟贪婪呢?”这是可以的,首先你要给予众生利益的时候,一个冷漠的心是不会这样的。现代很多人的心是非常冷漠的,冷漠是什么意思呢?就算我不会给你伤害,我也不会给你好处——“你是你,我是我,羊子不跟狗搭伙”、“不管你好和坏,只要我过得快乐就行了”,现代人是不是这样的?
现在很多唯物主义者的主流思想,就会培养出这样的人来,称之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或者小资。小资在很大程度上是不愿意过多去利益众生的,只要自己过得好就行了,他的注意力在自己的感觉上——喜悦、快乐、喝点小酒、唱点小歌、发点小感慨、整点朋友圈、弄两个街拍……而对众生的安乐、忧患、苦痛是不太关心的(我说的“众生”是指我们周围的一些生命),他没有一个慈爱的心,这就是冷漠。
慈心在培养的过程中,叫做积资;冷漠的心就开始消除,叫做净障。为何同时可以消除贪婪呢?当你去给予众生的时候,会牵涉到一些物质或精神上的给予,这些给予就会消除你内心的贪婪。举例说明,如果要给予众生一些物质的好处,肯定会消除你的贪婪,因为每个人都爱财、爱钱,利益稍稍受到伤害就不干了,常言道:“凡夫布施犹如钝刀割肉”。当我们在慈心的驱使之下,愿意将自己的一些物质利益给予众生的时候,是不是在消除自己的一种贪婪心、吝啬心?这是物质的。
精神上也是一样,很多现代人精神上的贪婪真是太厉害了,什么叫做精神上的贪婪?需要别人给予我们微笑,需要别人安慰我们,需要别人对我们好话,别人不能伤害我们,别人不能对我们不好……我们永远都在索取,当一个好的感觉生起来,我们就欢喜得很,依赖这种好的感觉;一点坏的感觉、心里面一点点的不舒服,我们就把它无形的夸大,这些就属于内心的、精神性的贪婪。大家有没有思考这个问题啊?现在很多人的苦痛都来源于此,哥儿们、姐妹们、兄弟们、老母们、儿子们……
真是如此,他只要好的、不要坏的,哪怕一个人稍稍有一句话导致他情绪不好,他就一天都情绪不好。而一个有慈心的人不会这样的,可能他自己也不快乐,但当他看到别人不快乐的时候,他愿意压住自己的不快乐去让别人快乐,这会消除自己精神上的贪婪,并且能够对治很多情绪上的毛病。
一个很慈爱的人,他本身不会陷在抑郁、讨厌周围的人、讨厌某句话、讨厌某句歌的状态里面。现在那些小资们厉害到怎样的程度呢?早上起来,推开窗子看到一坨粪,然后他一天都不好了——你看到一坨粪就一天不好了,如果看到十坨粪,你就十天不好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他对精神性的东西要求太高,而且都要求好的,一点坏的都不行。看到的粪本来是物质的,引发了他精神上的洁癖,或者看到一句话不爽,他也不好了。比如他是原生家庭的,朋友圈里面突然有人说句话“原生家庭的孩子不应该埋怨父母”,恰好伤到他的痛处——好了,不舒服了,一天又不好了。有的甚至不需要外境刺激,他都会一整天情绪不好或精神性的不爽,这就是精神性的贪婪。所以,如果一个人真的愿意将快乐给予别人,有这样一个强烈的慈爱心态,精神性的贪婪也会降低。
所以,慈心的训练对我们非常重要,对我们的心极端有好处,它不是阿Q精神,阿Q精神就是所谓的自欺欺人,虽然也会安慰自己,但不会消除自我,不会带给自己情绪上的、精神性的进步,反而把仇恨、变态、扭曲的心态隐藏得更深,两者截然不同。
当然,慈心的训练也不是普通的雷锋精神,雷锋精神并没有要求我们成佛,并没有要求我们实现究竟的菩提心,根本连轮回都不承认。而慈心的训练目的,为了实现究竟的菩提心,它朝着一个根本的真理进发,可以让我们超越轮回,所以完全是两回事。大家不要进行这些类比,很多对佛法的误解,就是对这些词汇的根本含义不清楚,对系统的理论没有全面的了解,也没有修行的体验造成的。
这是慈心的训练,它的作用是消除自心的冷漠以及贪婪。这是座上的修行,那座下怎么去修慈心呢?其实非常简单,当我们在座上有了这种慈爱的心态以后,尽量在座下提起这种心态——哇,这个事情非常困难!
我们在座上很容易生起慈心的心态,因为并没有周围人来刺激你。你去打坐的时候,还要点香,把坐垫弄得很舒适,外境还不能够不悦意等等。我看到同道把自己打坐的地方或佛堂,都搞得很舒适,这个时候没有外境的刺激,身心也回到佛教造成的氛围里面,他往往是很安宁的、平静的。这个时候让你给予众生好处,你愿意这样想的,但是这样去想并不代表你的慈悲心真的非常强烈,强烈到当你内心受到伤害的时候,你还可以保持一颗慈心,这是很不容易的,也是很多人知行不合一的一个原因。
座上环境好,不能够真正体现自己慈心到底有多强烈,慈的心态在生活中间就可以看得出来。那要怎么办呢?我们要随时提起来(记住啊,刚刚开始修行的人,在生活中是很不容易提起来的)。当遇到一些很好的亲人时,你可能提得起来,比如你的儿子、朋友、父母、妻子、老公,不用座上修慈心,你也可以对他们好,愿意把暂时的快乐和究竟的快乐都给他们,这个没问题。如果遇到某些人刺激了你,比如你老婆哪天骂了你,你老公哪天欺负了你或者出去找了小三,你还愿意把快乐给他/她吗?
当你的父母烦了你,特别是现的90后们,父母打电话稍稍烦了你一下就不得了,你还愿意对他们好吗?对父母你可能会说:“我还是愿意对他们好!”但起码在当时那个情况下,你是很烦的。我们对父母的讨厌,也不好说恨,只好说“好烦!好讨厌!”最多是这样,其实是一种轻微的嗔心。这个时候你的慈心已经消失了,想给予他好处的心消失了。当然还没有达到对外人的程度,比如你的同事或者同修得罪了你,或者做了你认为很不道德、很不如法的事——哇,讨厌的心之强烈!恨意随之而生,这个时候慈心就消失了,所以提起来很难。
那要怎么办呢?第一,座上的思维要加强,心一定要慢慢培养的,这种心态不可能一蹴而就。一个念头容易生起,但要千千万万、亿亿兆兆这样的念头堆积,才能形成心态。心态没有样子、没有形状,但是它强而有力、发挥作用。它怎么来的?依靠无数个同类的心念堆积而成。用现在的修行术语来形容,叫做“串习成量”,像俗话说:“三人成虎,众口铄金”。(有些宣传原则把谬误宣传多了,谎言说一千遍也会变成真理。)
所以,真正在座下修“慈悲喜舍”的“慈心”,是很不容易的。那怎么办呢?第一个,如前所说,在座上强烈保持这样的思维,串习成量。第二个,在座下的日常生活中,随时提起来。当没有遇到刺激的时候,要提起来思考,不停地提起来。
如果遇到一些危难,特别是初初遇到小危难的时候,你可能还不会忘记。比如,一个人借了你十块钱不还,平常一下就毛了,这个时候“哎,十块钱,没关系,慈爱、慈爱,不要他还,还是对他很好”,但一个人借了你十万块呢?不是十块,而是十万块,那就不行了。
刚刚开始,遇到大危难的时候是不行的,借钱还好一点,他打你呢?他诽谤你呢?也不行了。大危难的情况下,我们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但遇到小危难或小冲突的时候,我们还要去提起慈心,慢慢地训练,训练到后来,大冲击或大违缘出现的时候,一样不丢失慈心,那就厉害了!
四无量心跟菩提心只差一步,差哪一步呢?把四无量心扩大到让众生成佛,与法义究竟结合在一起就变成了菩提心。四无量心差的是哪一点呢?它缘所有的众生,但是不缘佛果。其实是矛盾的,它不缘佛果的话,也缘不了所有的众生,不过他起码缘了所遇到的所有众生。
阿罗汉成就了,为什么缘不了所有的众生,而只缘周围的众生呢?因为他成就了就进入灭尽定。但是一缘佛果就能够缘所有的众生,与无量众生捏在一起,所以,阿罗汉差的是对究竟佛法的见地不清晰。四无量心训练好了以后,一旦与最究竟的见解结合在一起,就变成了真正的菩提心,既缘了佛果,也缘了一切众生。大家还记得菩提心的两个特点吗?——缘所有众生,缘佛果。
如果在所有的行为中,我们能够慢慢地保持慈心不退,那就很厉害了。后面的慈悲喜舍都可以如此,四个心训练起来其实有很类似的地方,我们下堂课会一一地讲解。
慈心训练得好是非常厉害的,大家还记得宗萨仁波切曾经讲过的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吗?这个故事真的令我很感动,宗萨仁波切有个前世的弟子,名字叫贡噶旺秋,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他曾经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被抓到监狱里面关了十几年,受尽了折磨。他出了监狱以后,找到了宗萨仁波切,宗萨仁波切问他:“在监狱的时候,你最害怕的是什么?”他说:“在被监狱里的人侮辱、折磨、毒打的时候,我只是害怕自己丢失了对他们的菩提心。”
大家好好想一想,这个非常了不起!很多人羡慕神通或者一些了不起的功能,要么是以自私希望得到保护的心态,要么是好奇的心态,要么是希望拥有这种功能,去凌驾于众生之上的一种魔鬼性的心态。而贡噶旺秋并非如此,他在受到别人无理的折磨、侮辱、打骂的情况之下,不愿意自己丧失对这些人的慈悲心。他在这样想的时候,实际上就在保持这种慈悲心,这就是平常的修慈心。
你说:“我根本没办法走到这一步去。”所以这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刚刚开始只能对一些小的刺激,以及对你伤害不大的人,思考和训练“我要给他慈心”。慢慢地,到了后来,你会发现你的心会变的,对一些很强烈的冲击或者你非常讨厌的人,开始变得不那么嗔恨了。
当一个人的内心恨意少了,就会感觉到更多的温暖,感觉到更多的开放,很多的苦闷、狭隘随之消失,心里面那颗像毒蛇眼睛一样的东西就开始消失,变成母亲看着儿子的眼睛——带着慈爱、温暖的光辉,这就叫做积资。心里面没有了像毒蛇眼睛一样的东西,就叫做净障。这就是真正的积资净障。
你把一个慈心训练得很好,都已经非常了不起,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随时随地保持。如前所说,有两个要点,第一个,要提起慈心;第二个,要用慈心去应付各种各样的冲击和让我们丢失慈心的对境。所以,这需要我们非常踏实地去做和训练。
这是我对“慈悲喜舍”的“慈心”的讲解,虽然讲的内容有点少,但是讲的很细、很散。希望大家不要觉得一定要听到更多的知识,其实不然,我讲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修行。虽然我自己修行得不好,但讲得出来,起码表明我还思考过这样的东西。思考了这些东西,不见得我就能够做到,但是我希望大家在一起沟通和学习了以后,都能够慢慢地做到。
比如,现在让我像宗萨仁波切的弟子贡噶旺秋那样,面对别人的毒打时,害怕失去自己的菩提心,我是做不到的,有人对我打骂的话,那对不起,我可能很快就做出反击,但是我会努力争取去做到,其他师兄也一样。
所以,修慈心有一个次第,要逐步开始。第一,要加强座上的观修;第二,在生活中先应付一些小刺激,保持自己不丢失慈心。如前所说,慈心是愿意让众生得到快乐的心,这个快乐分暂时的快乐和究竟的快乐。先从周围做起、从小事情做起,一点点地做,然后堆积成量。
如果真达到了贡噶旺秋那样的程度,要证悟简直是举手之劳,心达到这一步的时候很容易进入定,也很容易明了法性。法性没那么复杂的,反而是最简单的,我们为什么这样复杂呢?因为自我太需要保护,太爱分别、太爱执著了——不是太爱,而是控制不住的分别、控制不住的执著、控制不住的痛苦、控制不住的情绪……翻来覆去的折腾,导致我们不能简单。
菩提心让我们不再患得患失,不再为利益计较,没有对安全的畏惧,也不再整天思考去夺取别人的利益,或者害怕别人来害你……那个心能不坦然、能不自在吗?我说的是真实的菩提心,而非想象中间的,如果长期训练下去,就这一个慈心都可以让我们成就。
今天就交流到这里,明天又是慈诚罗珠上师传授达摩祖师的《血脉论》,这是禅宗的经典,我希望大家去听,无数次地听可以得到加持。
我们现在开始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修心七要》第13课
- 《修心七要》第15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