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
上堂课内容:
胜义谛认知的要点:发菩提心、修单空、依靠上师窍诀并串习窍诀。
胜义菩提心的修行要点:1、不能信任触碰,因而必须反复磨砺,修行四瑜伽;2、不能耽著境界,需要长期闻思并亲近善知识,逐渐突破以达到彻悟;3、即使是已经开悟,也不能放弃菩提心的串习。入定和出定的修法在八地菩萨以前都成立,见地透彻不等于境界透彻。如果见地真达到无出入定的区别,那境界也会很快到八地菩萨。
针对我们:1、要有出离心;2、要发菩提心;3、要坚持修行;4、保持虔诚和信心,不要因为违缘而丢失;5、修行上需要实事求是,不要停留在迷信层面。
今天的内容:
杂修二取舍,彼二乘风息。
三境毒善根,为促忆念彼,
诸威仪持颂,取次从自起。
今天讲:其中的“杂修二取舍,彼二乘风息”。
杂修:轮番修行的意思。二取舍:取他人苦,换我之乐。即“自他相换”。全句的意思是“将他人之苦,与自我之乐,这二者轮番修行。”
1、何谓菩提心:为利众生愿成佛的希求心态。本体:从唯识的角度讲,菩提心本体是意识,是一种混合心所,一种心态。从能诞生一切妙乐乃至成佛的角度讲,是心王。有两个特征:缘一切众生。缘佛果。缘的意思是:缘一切众生为慈悲,缘成佛为智慧。因为要利益众生成佛是最好的。
2、菩提心的分类:1、世俗菩提心;2、胜义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凡夫层面的菩提心,分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愿菩提心:念头和心态。
发心的种类:国王式发心、舟子式发心、牧童式发心。发心力量不同的原因,但三种在修行过程中可能转换。思维和内心也可能不一致,但通过修行能够一致。
行菩提心:以愿菩提心为基础的所有心念和行为。菩萨六度。
3、菩提心的利益:入行论总结:a、能消重罪,即消除无始以来的罪障。b、能获妙乐,即获得最殊胜的安乐。c、能为所求,即得到想要得到的幸福。d、名至敬归,即受到人与天人的敬仰。
对于认知空性的作用和修行空性的作用:消除认知的盲点,消除执著的痛点。
4、菩提心的修行分类和次第:a、自他平等,b、自他交换, c、自轻他重。三种修行可以依次第而修,但与思维和观想中,可以修层次比较高一些的,但行为上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实施。其中要分辨是否是借口。
菩提心的修行:首先是要将“为利众生愿成佛”的愿力在内心中实现,而后实现在行为中。思维中要理顺关系,不仅仅只是讲菩提心的好处,还需要讲解如何才能生起菩提心。所以,先讲嘎当七法。
嘎当七法:1、知母:了知一切众生皆做过自己的母亲;2、念恩:当她们做我母亲时,对我的恩德极大;3、报恩:了知母亲的恩德后,应想尽一切办法报答恩德;4、悲心:在报恩的过程中,愿这些老母有情远离痛苦;5、慈心:愿她们获得暂时和究竟的一切安乐;6、胜解信:使她们离苦得乐的任务,一定要由我来承担;7、生起:如此认真观修后,菩提心便会在相续中生起。
我们对嘎当七法的具体理解:知母、念恩和报恩,除了都是要在内心中实现利益一切众生的愿力之外,但其中的报恩,还牵涉到具体利益众生的能力,于是,我们必须努力缘佛果,修行成佛,而要修行成佛,就必须要先发菩提心,而发菩提心,需要在思维中让自己的内心得到理顺,所以,必须清晰知道知母、念恩和报恩的意义,然后以四无量心取思维报恩,最后生起真实的菩提心。
知母:众生同源,关系无量,其中必有母子关系。思维此许生起合理的信心。
念恩:作为修行,只念恩不记仇。并反复串习念恩心态。
报恩:暂时的好处不在话下,但利益众生的根本在于让众生解脱,所以给与佛法是最大的利益。这促使我们必须认真修行。
慈:给予利益;
悲:消除痛苦;
喜:随喜快乐消除自身嫉妒;
舍:亲缘平等;
胜解信:舍我其谁;
生起:将上述修法当真,真实的菩提心自然生起。
下一堂课讲如何将嘎当七法在思维中实现上个菩提心的修行:a、自他平等,b、自他交换, c、自轻他重。
思维修:见解清晰;坐上修,先修七子供和上师瑜伽,而后思维,坐下修,随时思考。
入定修:呼吸法,观想法。
出定修:随时思维,对付烦恼,积资净障的各种修行。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修心七要》的第十二堂课,按照以往的惯例,我们首先回顾上堂课的内容,再开始这堂课的学习。
上堂课主要是回顾胜义谛的认知要点,以及它的修行要点。胜义谛的认知要点有哪些呢?(认知是什么意思?我们要开悟、要证悟空性——胜义菩提心、胜义谛。)胜义菩提心的认知要点是要发菩提心、要修单空、要依靠上师的窍诀并串习窍诀。这是上堂课跟大家一起分享的内容,这些内容大家一定要记住,并且去实践。如果你记不住,也不实践,整天稀里糊涂的,那是不行的。
修行是一个需要全神贯注、放弃一切去追求的事情——我说的“放弃一切”,不是让大家马上钱也不要了、家庭也不要了,马上进山洞,并非如此,而是作为人的生命,主要力量应该用于修行。如果生命的主要力量不用于修行,而是贪恋世间,那就没出离心。或者全神贯注用于谋取自身的利益,而不顾及其他的众生,那也不行,你这样做就没菩提心,也没办法解脱的。所以一定要当真,当真不容易啊!
一开始讲修行的时候,我们就在讲当真,而不是只读一些概念就罢了。在应试型教育(填鸭式教育)下所教育出来的同学们是非常厉害的,我们可以记住各种各样的概念、各种各样的习题、各种各样的定理,但就是不运用它。待到一毕业,把毕业证混到了以后,学到的知识马上还给老师,这是现在教育形态下所搞出来的一些学习习惯,对我们极其不利。我们学佛不是为了混文凭,没有文凭授予的,也不是通过佛法去获取一点世俗利益——虽然也可以获取一定的世俗利益。但你要解脱的话,那就不行了,必须得当真!
你要串习你所学的东西,长期去串习、长期去做,要去经历失败,无数的失败堆积成一个成功,最后还发现那个成功也不可得。这个简直是太熬心了,不过事实上就是如此,当你发现一切都不可得的时候,那个结果就直接地、赤裸裸地露出来了——你本来是佛!这个不可得就是可得,但是这个“当真”不容易!
关于胜义菩提心的修行要点,上堂课也跟大家分享了很多。第一个,不能信任触碰,要反复磨砺,要修行四瑜伽,大家应该记得吧?有些人已经在很多上师那里经过了很多指引,也许真的触碰到了一点本性——什么叫触碰到一点本性呢?在上师的加持和指引之下,有了一点点的领悟,知道了这个无执的本质,有了一点点觉受。但这个加持和指引一过了以后,可能几分钟就没了(短的几个分钟,长的可能有十来天,几个月或者半年都处在那种认知里面。)
人有一个很恶劣的习性,什么恶劣的习性?轮回的习性,即二元对立,总要有“能认”跟“所认”。当有了一点觉悟的时候,我们就希望把它扩大,把它确定、固定,然后去认、去安住——哦豁,这样一弄就没有了,离开了认知本性的一个重要的要诀——歇、放、自明。离开了歇、放、自明,我们去认就会丢失,然后就反反复复折腾。
所以,我们不能去信任这个触碰,信任触碰是什么意思呢?稍稍有点觉受就觉得自己开悟了——大事已毕,不受后有。这时候你只要检验一下自己有没有烦恼嘛!烦恼来了,你的证悟有没有用?你会发现没用!好了,你的触碰就不管用了,所以你不能相信触碰,否则会完蛋。
那些过分地、很轻浮地认为自己开悟了,或者认为自己已经超越生死了,那真的是一个很锤子的事情!(我说的“锤子”不是脏话,而是否定词的意思。你们一听到这个词汇就觉得是脏话,这确实是脏话——它是脏话吗?是吗?不是吗?是或不是你都要倒霉!)
言归正题,当你稍稍有点领悟了,不能一下就觉得怎么了、怎么了,不能这样,你还是要反反复复去磨砺它,要串习上师的窍诀,同时要继续闻思修,发菩提心。同时,要不停地把你当初的那种觉受扩大,让它清晰、踏实,禅宗里面叫“脚跟点地”,密宗里面要修“四瑜伽”——专注瑜伽、离戏瑜伽、一味瑜伽,最后才是真正的明白,叫无修瑜伽(那时候悟得比较踏实了,叫无修。)
在这个过程中,第二个要点不能耽着境界,需要长期闻思并亲近善知识,然后才能逐渐达到彻悟。为什么呢?当你稍稍有点触碰以后,信心更加坚定了,修行也多了,安住的时间也可能长了。当人一安住、心一安住的时候,就会出境界,那是必然的一个事情。
证悟了本性以后,本性的那个“慧”本身就是“定”,“定”和“慧”是一体的。明白了那个东西,它自然会在里面,也不用力,很舒服、很安住,而且不需要你有意去安住。“本来如是”这句话里的“是”,包括了安住(定),也包括了慧——定、慧是一体的。
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会出现很多的作用,比如克服烦恼,甚至会有些神通出现。如果耽着在里面就会出问题,譬如产生傲慢、自以为是、觉得自己可以了,甚至会乱用神通,有时候在一些信众面前搞点神通来蛊惑他们等等之类的。
现在的佛教团体里面天天说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正见,但都是哄自己的,一听说出现神通,什么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正见啊?“哗”一声,全都扑过去了!你跟他讲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正见,就算讲得再好、再如法、再有用,他们也听得泪水直流、心潮澎湃等等之类的,如果旁边出现一个人身体腾空、屁股冒莲花,你试试看?!所有的感受都没有了,“哗”地一下跪了一地,真的会这样的。
因为很多人在学佛的时候缺乏安全感,这个安全感不仅仅是世俗生存的安全感,或者是精神的安全感,还在于学佛的时候,我们没办法确认自己所学到的东西是不是真的。我们希望有一种突破六根的功能性的东西出来,认为这个是真的——其实很容易上当,这个反而可能是假的,因为《金刚经》里面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其他的神通都要以相的方式出来,只有一种神通不以相的方式出来,那就是开悟——漏尽通。
本性是没有相的,如果你去抓有相的神通,自然会忽略或者蒙蔽这种无相的漏尽通,从而会出现问题。那怎么办呢?要长期闻思,慢慢去除这些东西,要修行菩提心,要亲近善知识,慢慢达到彻悟。彻悟就是你没办法再执著了,有神通也不怕,这个时候有神通最好。一个真正悟透了的学人,有神通比没神通好很多,有神通可以更好地利益众生,但在你没悟透之前有神通的话,那就不一定了。
第三个,目前这个学佛圈子里面(不仅仅是指我们,是整个学佛圈子),被直指过心性的人有很多,可以说是成千上万,那么多人中间会不会真的有人开悟呢?我想是应该有的,或者是触碰到起码有觉受的。如果你连这个都没有,那上师们也太忽悠了,为什么呢?那么多学人,上师指示了以后连一个触碰的都没有,那让他指示干嘛呢?他也太没神通了!
你说这个是加持,当然我也承认,但能不能有一两个人冒点风出来呢?应该会有的,不能完全说连触碰到没有,这也太看不起我们自己,也看不起我们的上师了。所以,被上师指示了以后,触碰的人应该是有的,那这些人该怎么办呢?是不是该完全放弃自己的修行去度众呢?不是,仍然要继续修行菩提心,不能放弃菩提心的串习。
有人说:“不是的,我已经彻悟了,我随时都在定中!”这个很蒙人的,悟的程度是非常大的。说自己见地彻了,随时都在悟中,对大部分人是不太可能的。如果见地非常地彻,乃至于睡梦中都不丢失这种明悟的话,那就算见地很彻了,那就真的是跟八地菩萨的见地一样,但不一定有八地菩萨的证量。如果随时完全不离觉性,要达到八地菩萨的证量也是很快的,这就真的有点难了。
所以,别说自己随时随地都在定中,别蒙自己了,那是不可能的!那种无执的觉知即使在睡梦中都不消失、都不被遮盖,是非常难的,也就是说,我们经常会在没有领悟中间,那这时候怎么办呢?还是要去串习菩提心,大量去做出定以后的修行,出入定相互辅助而行。
什么叫“定”呢?这个“定”不是指法性定(法性定外境都消失了),但这时候我们有觉悟在,外境还是没有消失,在能上我们已经明白法性是什么,安住在这种自明里面。但这种自明也会丢失的,对于初初触碰的人,一个烦恼一来就丢失了,不用等到睡梦中,只需给一耳光,他的领悟就随着耳光一骑绝尘、不见踪影。或者骂他一句,或者给一个他非常在意的东西加以诱惑,自明马上就丢失。或者遇到一些非常强烈的外境冲击,或者在睡梦中,那就更不行了。所以要悟彻不是那么容易,也就是说,即使触碰了本性,我们也不能忘失菩提心的修行。这是修行的一些要点,这些要点都不是很难理解,但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了。
针对我们这帮人,要达成胜义菩提心,在上堂课也提出了五个要点。第一个要有出离心,对此我反复地讲,如果没有出离心,不能舍弃今生,然后你说三说四、说七说八、说天说地,都是扯淡!(用重庆话说叫“锤子”,锤子一升到空中直接落地,那不叫觉性落地,叫堕落入地狱,真是没用的!)
“解脱”是什么意思啊?不再贪著世间之事,不然就是不解脱,非常的简单。对于世间之事,不好的我们自然不会贪著,比如谁会贪著贫穷啊?有修行人贪著贫穷的,比如噶当派的四依处——“心依于法、法依于贫、贫依于死、死依于干涸之壑。”但普通人不会贪著贫穷,反而会贪著富贵。坏的我们都不会贪著,好的却执著不放,比如家庭、理想,或者是一些被我们披上了很多美好外衣的事物等等,无论好坏,只要贪著都不能解脱。
舍弃今生很难,真的非常难!很多人都在想:“能不能不舍弃今生,我还要获取解脱?”这是矛盾的,但很多人就是要做这样的梦,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是恩扎国王。你要是问他:“你是不是恩扎国王?”他会说:“我不是恩扎国王,我只是一个普通人。”你说:“那你放弃一切去修行。”他又会说:“我不放弃,我这个普通人的事业比恩扎国王还厉害!”其实他还是以为自己是恩扎国王,他要的是自己现有的生活不被破坏,同时还要获取解脱。
这样可不可以呢?不是说不可以,玛尔巴也是有家庭的,他做生意,又有几个老婆,一生气就拿起拐杖开始打人,做生意喜欢跟人斤斤计较,怎么看都不像一个大乘菩萨,但他确实是个很厉害的菩萨。而你不是玛尔巴来的,你是一块疤,不是玛尔巴。所以舍弃今生很难,普通人做不到,我们就是要放弃这些东西,舍弃今生,要有出离心。
然后,有了出离心以后,就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其实是一个修行的过程。一般来讲,总会认为出离心容易菩提心难,其实不然,对我们而言是出离心难。如果真的有了出离心,发菩提心其实有智慧的层面,慢慢通过修行是可以做到的。当然,你发起了菩提心,反过头来对出离心也有影响,不管怎么样,一定要有力地去发菩提心,这样对认知本性有非常大的作用。
发菩提心有什么作用?《修心七要》的后面都在讲这些内容,所以非常的重要。其实真正的《修行七要》,是从今天晚上才开始宣讲的,前面讲了菩提心的正行,相对而言不是很重要,而出离心是个基础,非常的重要。
《修心七要》本身是讲菩提心的,而世俗菩提心是从今天晚上才开始宣讲,对我们而言,这个可能更重要。因为胜义菩提心的内容,总说触碰、触碰,实际上有几个人触碰过啊?触碰了是怎么样的?很多都是自欺欺人,谁都哄不了,反而把自己哄了。所以,对大部分人而言,更重要的不是胜义菩提心的正行,而是世俗菩提心的正行。
第三个就要坚持修行。为什么对我们而言要坚持修行呢?因为我们是世俗中人,都是居士,能够坚持修行是最难的,真的很难啊!各种各样的事物,各种各样的情感纠葛、情绪折磨,比出家人难多了,出家人一下就把很多东西斩断了。而我们不是的,什么都会折磨我们,光欲求都把我们折磨得要死。
在家人的欲求特别多,安全感特别弱。为什么安全感特别弱?我们总想保护很多东西,当不保了就没有安全感了。比如我没钱,就没有丢掉钱的不安全感,要是你有钱,总想保住这些钱,买黄金还是买美钞?你总会去构思这些问题,如果没钱——买黄金好?买美金好?我没钱,啥都不用买!有一条羊毛就有一条羊毛的烦恼,会没有安全感,很多人要保住自己的生活、保住自己的情感。
经常说要经营婚姻、经营爱情,有这些东西才会去经营,经营就是没安全感的表现,人会很累。这样的话,很多时候会坚持不下来,没办法把精力和时间用去修行,这个对于我们居士来说是很困难的,所以要坚持修行。坚持修行的意思是什么呢?作为居士的我们会有一些弱点和毛病,可能会因为各种因素而打断修行,当打断了以后要慢慢回来。不是说遇到了违缘,一时半会不修行我们就完了。要屡败屡战,最后狭路相逢勇者胜。
其实我们现在连狭路相逢的机会都没有,你和什么狭路相逢啊?你和谁狭路相逢啊?你根本没什么狭路,全都是宽路,那些路全都是轮回路,好走得很,不是贪嗔就是愚痴。真正的狭路是什么?你要真的走上解脱道,业障来了,直接把它摧毁——勇者胜!但是我们连这一步都没有,说得有点悲观,不过是实际情况。我们不能老是自吹自擂——“厉害了,我们修行人!”不是这样的,要老实一点,实事求是才对。
然后第四个,在这个过程中,要保持虔诚和信心,不要因为违缘而丢失。为什么呢?有时我们居士的修行确实坚持不下去了,修行的时间和各种违缘事件多得很!我看到有人修行了三个月,然后违缘了八个月,好觉受诞生了两天,坏觉受诞生了两年,这种事情多得很!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没办法进行下去了,怎么办呢?至少保持虔诚跟信心,这样才能接得上。什么叫做保持虔诚和信心呢?你不要做一些釜底抽薪的事。什么叫做釜底抽薪呢?断绝自己和上师、三宝的联系,或者诽谤他,也就是不要犯戒,起码要保持虔诚和信心。
有时候有些违缘、有些犹豫、有些怀疑的时候,你就停下来,暂时不要折腾了,否则瞎怀疑就开始了。这个时代的众生其它能力不咋地,怀疑的能力是一流,怀疑起来没边儿。我不是说不能怀疑,但有些怀疑实在太扯淡了,他们的怀疑不是怀疑,是直接去否定。有些上师可能不按照你剧本的角色那样,但却是真的成就者,而你去瞎怀疑。其实怀疑没问题的,初步去认知上师、去确定上师的时候可以怀疑,但不能一上来就否定,有些否定就算了,还乱诽谤,这就挺恐怖,真的会出事,罪业是很大的!
所以大家不要这样,要聪明一点,遇到想不通的时候,闷声大发财,先怀疑,但不要否定也不要诽谤。等到了解清楚之后再说,这时还有回头的余地,见面好相认。不要上去就否定或诽谤,这叫轻浮,比如看到一些人和事,或者别人跟你说三道四,马上就开始展现自己凡夫的能力,这是很愚蠢和傻的,导致很多时候收不了场,或者断绝了一些圣缘。对于一些真的上师,你去诽谤的时候,就等于把全体诽谤了,如果不忏悔,就算去任何上师那里去都根本没用,因为诸佛一体。
所以,要保持虔诚和信心,不要因为违缘而丢失正见。遇到搞不清楚的情况怎么办呢?闷声大发财,低头学习鉴别,这样才对。稍稍等一等,等怀疑过去、情绪过去、等一些事情过去,然后再来判断,不要遇到一些事就上来开始作结论。很多人都这样,很轻率、很轻浮、很自以为是。佛道深邃,并非我们普通人一眼就能看透,一眼能看透还说什么呢?还用得着跟其他人学啊?你自学就完了嘛!你一眼看尽天下,何必崇拜佛陀?崇拜你自己就够了嘛!这种行为是很蠢的,我们不要自以为是。
第五个,在修行上要实事求是,不要停留在迷信层面。对于现在汉地的居士,这是很有用的。本来说汉人是文殊菩萨的种姓,我们特别善于分辨、善于思考,但现在的居士好像不是这样,我们善于让分别念随意联想、随意漫延,而且依据都很荒唐,把一些传说、一些迷信拿到修行中来,甚至把武侠小说的一些事情拿到佛教修行中来,超级自欺欺人!
这种现象在佛教团体里面非常流行,很多各种神奇的故事、不切实际的臆想!而且把它拿到修行上去,这就是在修行上不实事求是,在闻思上也不实事求是,老是靠想象来说话。所以信佛、修行不能老是处在迷信的阶段,而要去搞懂它,要坚持实事求是。
当听到一些传说和一些东西的时候,暂时不置可否,不能判断就不要判断。很多时候,人总是喜欢一上来就判断、一上来就作出决定,比如一看到这个人——“哎呀,你好虚伪哦!”或者“哎呀,你好诚实哦!”我们去判断的时候,一定会带有自己的观点,比如女的看到帅哥,再错都是对的。
比如韩国天天通过媒体捧红一些明星,通过整容技术把人种修得比较好看,导致大家慢慢养成了一种判断的习惯:只要长得好看,做坏事也是对的。这是判断基础出问题了,我们也是一样,当然不一定像韩国那样,但我们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作出很多错误的判断。
所以不要轻易判断,还有不要迷信,听到一些东西就想象怎么样。我今天还在跟一个师兄讲,其实佛教的修行中,《因明》和《中观》都是为了破除迷信的。《因明》要破除你想象中的迷信,告诉你想象中的叫“遣余”,不是你直接的现量确认,你要搞清楚“遣余”和“现量”的差别,这是《因明》要干的。而《中观》说连你的庸俗现量都是错的——“六根若是量,圣道复益谁?”要破除你现量的迷信,说一切都是假的,六根现量、直接觉受到的事物都是错的、都是虚假的,所以要去修中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我们现量认知的现象都被判定是假的,何况你想象中的东西呢?我们要走非常实际的路线,佛法修行是个很实际的事,不要停留在迷信层面。
以上是回顾上堂课的内容——针对我们这个团体的五个要点。上堂课还跟大家说过,我们要开始修世俗菩提心的正行,共有六个颂词。上堂课跟大家念过,现在再念一下,也是今天要宣讲的内容。
杂修二取舍
彼二乘风息
三境毒善根
为促忆念彼
诸威仪持颂
取次从自起
今天主要讲前面两句——“杂修二取舍,彼二乘风息”,但是不一定能讲完,因为这两句已经在说菩提心的修行了,而我们这个群体里面,可能有很多师兄连菩提心是什么都不一定完全清楚。你可能会说:“我已经修行很多年了,我知道菩提心是什么。”其实不一定知道的,问菩提心是什么,你会傻的!
菩提心是什么?“为利众生愿成佛”,这句话谁都会念,再问深一点,它的体是什么?它的性相是什么?它怎么去修行?你往往会把它想象成好心,不是这样的!我们要先把菩提心到底是什么,它的体、相、分类都要跟大家重新复习一遍才行。不然的话,上去就讲“杂修二取舍,彼二乘风息”,你可能搞不太懂。
“杂修二取舍”,其实字面上很简单,杂修就是轮番修的意思;二取舍——我们平常的习惯就是取好的、舍坏的,现在要怎么样呢?要把好的给别人,坏的自己要。要轮番地座上修、座下修,通过入定的观想方式来修行,有我们以前经常讲的呼吸法——好的呼出去,坏的吸进来。这些一说大家都明白,但中间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那就要好好地讲一番了。
菩提心可以分成三种方式来进行修行,一个是思维修,一个是入定修,一个是出定修。思维修就你要知道菩提心到底是什么,它的作用在哪里,到底是怎么回事,要怎么去修,对这些要非常的清晰去思维。
什么叫座上修呢?开始在座上去思考它。在座下,随时把它拿去应付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事,生起了烦恼要用菩提心去应付,叫座下修。入定叫观修,入定观修的时候可以采取比如刚才说的呼吸法,或者以前曾讲过的断法显修(晚上把灯关了,观想很多妖魔鬼怪来吃掉自己),这些方法叫入定修。
什么叫出定修?一个是座上出定,比如在座上思维,或者出定放松休息。另一个是下座了以后,去做一些积资净障的事,比如放生、磕头、守戒等等,还有用菩提心的思考和觉受来应付平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烦恼。
菩提心的修行无非就三种:思维修、入定修、出定修;还有上座修跟下座修。修的方式有很多,而到底我们在修什么呢?修的是菩提心。菩提心到底是什么呢?概念上我们必须把这个搞清楚。
首先,我们来做一个实验,谁能告诉我:什么叫做菩提心?网上的师兄来告诉我一下:什么叫做菩提心?要用自己的语言回答,千万别告诉我“为利众生愿成佛”,这不是菩提心,这是七个字!先把字面的意思告诉我——什么叫菩提心?
网上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有的说“缘众生、缘佛果”,有的说“获取菩提的心”——那菩提是什么?有的说“自觉觉他”,那把菩提心运作的一些特点都说出来了。叫“吃亏”——如果吃亏算是菩提心的话,那雷锋也有菩提心了?有的说“没有我执的心”——那是胜义菩提心!有的说“没有本体的善心,度众而无众生可度”——那是胜义菩提心!有的说“充满慈悲与智慧的心”——那是形容词。
众说纷纭,到底菩提心是什么?能不能来一个准确的概念?有的说“证悟的渴求”——有可能是自私的心,很多傻瓜都希望证悟,因为他的观念里面认为证悟有好多好多钱,还有好多好多女人。有的说“发心为利他,成正等正觉”。有的说“无所住、等净、平常心”——这个平常心是对于胜义菩提心的一种描述。有的说“六度的心”——那是修行的心。
我们交流《金刚经》时曾讲过,菩提心叫什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译成汉语是“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就是胜义菩提心,实际上是佛的法身。正等正觉可以诞生出无量的报身和无量的化身,而根本、真正的佛就是法身,即无上正等正觉,这个就叫做胜义菩提心。凡夫希求获得胜义菩提心的这种愿力,就叫做世俗菩提心。
“为利众生愿成佛”是什么意思呢?我要用这种心去利益众生,我要产生这种胜义菩提心的原因是什么?我想去利益众生,表达的是一种愿望,是一种强烈的心态。这种心态表现为:我要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叫做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是一种动、是一种欲求,菩提心实际上是一种贪,大贪而已。
菩提心是一种心所吗?五十一心所里面没有菩提心,归纳起来可以是利他心和贪心的一种结合、是一种混合心所。它的本体其实是意识,心态也属于意识。
还有一些学者说,因为意识的体是末那识,末那识的自觉(即末那识的证自证分),就叫做世俗菩提心。末那识本身是自我,怎么成了菩提心呢?其实这个说法是错误的,鬼扯来的,菩提心是一种意识,这种意识的根虽然是自我(你发世俗菩提心的话,就是有自我才发出来的,胜义菩提心就是没自我了),但发出来的心会反过来吞噬自我,也就是自己搞一个东西出来,把自己干掉。发菩提心一定是有自我才发的,没有自我就不用发菩提心,因为已经是胜义菩提心了。
有人说:“不对啊,阿罗汉就没有胜义菩提心,也没有自我。”这就形成了以前格鲁派的格西和宁玛派的麦彭仁波切的争辩,《定解宝灯论》里面有一个关于阿罗汉到底是否证悟真正本性的问题。这是非常容易解释的,因为发的菩提心属于意识层面,意识层面反过来摧毁我执是可以,但靠意识层面去彻底摧毁阿赖耶识的最后一个执著,是做不到的。
所以,阿罗汉可以摧毁自我,产生菩提心也可以摧毁自我,但都做不到完全的摧毁法执。也就是说,阿罗汉还有法执,阿罗汉入的灭尽定其实是阿赖耶识的一种状态,但那时候不能叫阿赖耶识,因为他没有我执了,只能叫阿陀那或者是一个相续。其实还是阿赖耶识,为什么呢?虽然没有我执,但他有我执去除了以后的一种没有我执的执著,叫做“无明尽”——“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他是无无明还有无明尽。没有人我的无明了,但他安住在没有人我的无明状态里面了,这时候还是一种心识来的,不能说他没有心识,完全没有心识那就是佛陀了。
那到底是不是阿赖耶识?因为阿赖耶识跟末那识是一对夫妻,没有末那识就不会有阿赖耶识。那不是阿赖耶识,是什么识呢?八地菩萨可以叫做阿陀那识,那阿罗汉呢?也可以叫做阿陀那识。阿陀那识是一个很宽泛的名词,指相续还有执持的意思。那时候他安住在这样一种状态里面,不是真正的解脱。虽然阿罗汉证悟的不是完美的空性,所以叫偏空,但他还是证悟了一部分的空性,比如证悟了人我的空性,所以他才能够称为圣者,号称为解脱。所以阿罗汉是证悟了部分空性,而空性是胜义菩提心,也就是说,他证悟了不完美的胜义菩提心。
这个问题比较深奥,目前没有必要去细究,要细究的话也可以,你可以去读《定解宝灯论》,《定解宝灯论》的第二品里面专门讲述这个问题:阿罗汉有没有证悟法无我,有没有证悟真正的空性。宁玛派跟格鲁派的一些说法是有区别的,到底谁对谁错呢?我们不要一上去就分辨谁对谁错,错误的都是坏人,正确的都是好人,这样去分会完蛋的。在佛教的见解、群体或宗派里面,不能随随便便定好、定坏,定高、定低,佛法如药,不能说这个药好、那个药坏,这是因人而异的。
在格鲁派出现的时代,格鲁派的法就是最好的,因为当时的人不努力、不遵循次第,甚至戒律松弛,上去就修最高的法,然后宗喀巴大师创建了格鲁派,让大家次第性地进去。还有些人根本不修单空,上去就不思不想自安住,然后修成了死禅定(外道定),宗喀巴大师很反对这些现象,所以要求先修单空。这是一种智慧,这个法延续到现在对我们也有用,所以不能轻易地判断谁对谁错的。
什么叫做究竟呢?把你搞定了、把你弄成了佛,就是究竟的。换一种说法,站在无垢光尊者、麦彭仁波切、法王如意宝这一宗的说法,从法理上来讲,阿罗汉的所证不是真正的法性,只是证悟了部分空性(人我的空性),法无我完全没有证悟,所以不是完美的空性。
研究这些有好处,为什么呢?因为长期的思维、修行、体悟这些东西,会对证悟本性有很大的帮助,你的身心会沉浸在这里面。了解人无我和法无我,对我们这些学人的好处在哪里?好处就是你的身心会慢慢浸泡在里面。
说老实话,要你一下去体会到阿罗汉跟初地菩萨的区别的确有点荒唐。包括现在普通人去学《现观庄严论》,很多都是初地菩萨以上的事情,关你什么事啊?根本不关你事!但你学的这些东西,会慢慢对佛法生起恭敬,知道它很严密,而且身心进去以后会积资净障,知道系统是自洽的。你在体受上感觉不到,但在见解上知道了,见解是心的一种活动(思想),思想会影响我们的心行,这个作用非常的巨大!
如果大家有这样的时间、有这样的心情、有这样的能力——为什么要说到能力呢?有些人文字能力很差,那就算了,要现实一点。但有些人对文字很敏感,思维能力很强,那你去读《定解宝灯论》,或者相关的一系列著作。这些经典有很多,在很多地方都能找到,其实在汉传佛法里面都浸满这样的一些说法。
禅宗里面认为阿罗汉是扁担汉,《楞严经》里面直接说阿罗汉的证悟是魔。扁担汉是什么意思呢?偏在一边,比如扁担只能一个肩去挑,双肩去挑是不行的(双肩一搞就是背带)。所以,汉传佛法里也有这些,去了解的话对你理论的圆融会有帮助,对你以后的修行也会有帮助,慢慢你所体会的东西就会跟你思维、所看到的东西合拍(契合),产生巨大的用处。
为了解释菩提心,以上说了一大堆,不过没关系,言归正题,世俗菩提心是需求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的一种心态,这种心态的本体其实是意识。那是不是一种心所呢?可以说是一种心所,但不是像唯识里面说的五十一个心所的其中之一,五十一个心所里面没有菩提心,菩提心是一种混合的心所,是意识的一种运动。(首先要清楚,我说的是世俗菩提心,属于意识层面的。)
而无垢光尊者说菩提心是一种心王,不是心所。唯识讲心王有八个(心的八种能力),产生前五识的能力——眼耳鼻舌身;产生思维和直觉的能力——意识;产生污染和执著的能力——末那识;统摄一切,给前面的七个转识提供能量(种子)——阿赖耶识(根本的心)。这八种能力称之为八个心王;八个心王在各自的区域里产生各种各样心的运动,称之为心所。
菩提心好像不在这八个心王里面,但从它能够诞生心的妙乐和成佛的角度来讲,也可以称之为心王。因为菩提心能够诞生很多的妙乐,诞生很多殊胜的觉受、殊胜的功德,甚至能够让你成佛,从这个角度来讲,称之为心王,无垢光尊者就是这样解释的。
菩提心有两个特征,从“为利众生愿成佛”也可以看出它的两个特征,要缘一切众生。缘的意思就是要去利益,利益众生叫做悲心,拔除众生的痛苦。你要缘一切众生,要给予众生快乐,你得有能力,没有能力怎么给啊?(比如在座的师兄或者网上的师兄,给我输送五千亿美金以及五万个美女以及三万个刹土,这要得太大了!不要这么大了,每个人给我三百万美金,我不要出世间利益,我要现世间利益,你给不了啊!你给了我,结果更轮回!那给我出世间利益,你们来给我直指心性嘛,来嘛!你不要说给我直指心性了,我们来一起学学机锋好不好?来发个疯、逗个机好不好?你也不行的,根本没这个能力。)
如果要利益众生,你得有能力,那要怎么办呢?要缘佛果,要去希求成佛,为了利益众生去希求成佛,这样一种强烈的心态就叫做菩提心——意识,可以表现为念头和心态。念头就是我们经常思维的,把自己感动得一塌糊涂的那些东西;心态就是不用起念头了,但你所有的行为、所有的语言都不离开这种心态的支配。到达这种心态很坚韧的程度,睡梦中的功德都会增长,为什么呢?即使我在睡觉,也是为了让自己休息好,然后醒来以后去修行利益众生,所有的行为全部变成功德,相续整个变完!
菩提心真的是点石为金的一个妙招啊!大家都说:“我要大圆满的窍诀!我要大圆满的窍诀!”大圆满的窍诀就是胜义菩提心,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你明白你本来是佛,哪怕是乱七八糟的东西,其实都是佛,如果真明白了,那叫胜义菩提心。这是很难的,在相续不断改变、起伏和分别的状态之下,有一种最好的分别,就是世俗菩提心。它能让你所有的分别,甚至是邪分别都转化为功德,达到很厉害的程度的时候,就会真正地完成胜义菩提心,真的是点石为金的超级窍诀,是最厉害的窍诀!
很多人为了得到大圆满指引而去修加行,还有人来自五湖四海,不远万里,去某个地方找某个大德直指心性,这些人为什么会这样做呢?当然是为了追求佛法、追求解脱,其实他的根本原因是:我不想修其他的,我能不能够一下拿到最好的?这不是菩提心,而是投机取巧的心,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以为像武侠小说里面说的(其实金庸蒙了很多人),一个人在山洞里面看到一本书,或者哪里见到一个山中隐修的老头,然后告诉他一个窍诀,降龙十八掌、九阴白骨爪、逍遥神功、含笑半步癫(所有的一切只是一种招式,叫含笑半步癫),全都变成不想付出的投机取巧。
以为保持原来的贪嗔痴不变的相续之下,有一种什么功能能够让我成佛,这种思想基础是反佛法的,佛法认为你本来是佛,你只要去除你的执著就行了,而去除执著最厉害的方式就是菩提心。那空性呢?空性其实是说你不需要去除执著,因为你没有执著,执著是假的。那是最后去明白我们本质的一种智慧,而要诞生这种智慧的前提,去除执著最厉害的东西就是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达到极点就会变成空性,叫做胜义菩提心,所以两个都叫菩提心。
目前对我们而言,世俗菩提心真的是重要过胜义菩提心,你走到一定的时候,那真的要去求取窍诀了。有些人菩提心发得很好,真的成了菩萨以后,哪里会没有解脱嘛?一个人的菩提心完全走到成熟丰满的程度,内在很容易领悟,说不定拿着一本书一翻,看到一句话就领悟了。遇到自己的上师,甚至不用直指,弹个指你就明白了,这些都有可能。
外缘也会变得特别有利于解脱——我不是说外缘让你变得有很多钱、有很多很好的东西,如果这些都是你们所希求的东西,恰好是没有出离心的表现。真有菩提心的时候,一定含有出离心的,你不会希求这些了。这样的心,外缘一般都会呈现出极其利于你明白胜义菩提心的外缘,比如好的上师、好的环境,这跟世俗的好还不一样,世俗的好是好多钱、好多美女美男、好多车、好多房子,一走出来就万人拥戴,其实魔的想法也是这样的。
我们认为的好是这样的,而有剧烈菩提心的人不是这样的,他心里面有两个特点,第一个要利益众生,第二个要无执地利益众生(无执就是没有人我执和法我执)。什么是无执?成佛明白空性!请大家记住,他欲求的外缘不是像我们认为的世间美好,他认为的好真是很怪的,对于密勒日巴来说,山洞就是好;对于那诺巴来说,受折磨就是好,我们会这么认为吗?我们会在心里面崇敬——“哇,密勒日巴好令人感动啊,那诺巴好令人感动啊!”让你去做试试看呢?
有人说:“我就是要学他这样做!”——去山洞的,那叫幼稚,你不用去山洞,把自己关在自家的厕所里面三天试试看!就算你在厕所里摆满了檀香,你还是熬不住的,这叫幼稚!有人说:“哎呀,我要去找上师折磨我!”——那叫投机取巧,其实他心里面想“来呀,你来折磨我吧,我经历了折磨以后,我就成为密勒日巴了!”这是不行的。密勒日巴被折磨之前,玛尔巴绝对不会说:“我折磨你,是为了让你解脱!”这样一说,作用一下就减半甚至消失,真的不能这样。
我们不具备承受巨大折磨的能力,那要怎么办呢?要长期通过发菩提心的方式去改变自己的相续,慢慢真的能够领会到空性。当我们领会到空性,才有能力去救度众生,给予众生利益。比如来到一个充满饥饿的世界,你是菩萨转世或者你已经成为菩萨了,这时候你要发愿利益众生,要让他们吃得饱,那很多因缘就会让你得到很多的财富、粮食去救济众生,会有这样的能力出现。来到一个有疾病的地方,因你的发愿,可能会有医生或者某种药物出现,救助那些患有疾病的众生,这些都是暂时的利益。
究竟的利益还是佛法,针对不同的众生给予不同的教育,最后让他们明白自己是佛,不用受这些苦,这些苦本来是不成立的。体会这种不成立,回到自己的原位上去——“回到自己的原位上去”这句话是错误的,没有你自己,也没有原位。那到底是什么?这就是胜义菩提心的事了。
菩提心是一种心态,同时它有两个特点——缘众生和缘佛果。当然菩提心还可以分类成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就是凡夫层面的菩提心,胜义菩提心就是空性,其中世俗菩提心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很多师兄都知道这些概念,为什么我还要讲一遍呢?不讲不行,因为有很多新来的师兄,还有一些师兄天天在说菩提心,其实也没把菩提心完全搞清楚。这次借着《修心七要》的学习,来把菩提心彻底说清楚,这是很好的。
大家不要老想着去追胜义菩提心,一定要先发世俗菩提心,乃至于一些刚刚开始有所触碰、被指示心性的师兄们,也要不断深入广泛的去修行世俗菩提心,才能够让触碰的东西逐渐清晰、逐渐广大,然后脚跟点地,安住才不会困难,否则你会折腾的。如果触碰很轻、世俗心很重的人,甚至会怀疑你的触碰;一怀疑你的触碰,连触碰都不是了,那叫在昏蒙的状态中被带到彼岸一游,回来以后连去过都忘了。真会这样的,所以要当真,当你去串习世俗菩提心的时候,就会越来越清晰。
什么是愿菩提心呢?就是念头跟心态。比如现在所讲的这些菩提心的道理,要求自己发菩提心的这些想法,慢慢形成一些心态。知母、念恩、报恩,这样的心态就属于愿菩提心,呈现在意识状态里面。
什么是行菩提心呢?依据愿菩提心所做的所有修行的行为,被愿菩提心所摄持的所有身口意的行为,都叫做行菩提心,归纳起来可以叫做菩萨六度。“被愿菩提心摄持”这句话太学术化了,就是以愿菩提心为基础心态,所做的身口意的行为,叫做行菩提心。也就是你所有身口意的行为,说的话、做的事,它的基础支配的心态是菩提心,是“为利众生愿成佛”这样一种心态,都叫做行菩提心。
有一种归纳方式叫做菩萨六度,第一个是布施,为什么要布施呢?布施可以不被愿菩提心摄持的,也就不属于行菩提心,比如布施为了发财。为什么要布施香蕉呢?我要一吨香蕉!为什么要布施泥鳅呢?十八年后它变成美女来报答我!以前跟堪布一起去放泥鳅,有人对着一个好色的师兄说:“你好好放哦,这些泥鳅如果转身为人,十八年以后说不定变成美女来找你哦!”那人一听,眼睛都在放光,然后一筐一筐地水里倒啊!这样的布施就不属于行菩提心的行为,而是世间福报的一种行为。
那要怎么样变成行菩提心呢?——我为什么去放生?我为了积累功德、消除执著、消除障碍,迅速成佛去利益众生,这是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我就是要利益这些泥鳅,我要给它念经,希望它跟我一样能够早日成就、早日成佛、摆脱轮回苦难。在这样的心态之下去放生,才叫行菩提心,或者叫做菩萨六度的布施。
持戒度也一样,不要认为持戒就是行菩提心,很多人持戒是害怕,以为跟上师或佛陀订了个协约,遵守这个协约就像我们遵守课堂纪律一样。我们对持戒的观念不是想持了戒以后,可以让相续里面的业障清净,积累功德去成佛、去利益众生,而是担心自己犯了戒以后会不会这样哦?会不会那样哦?很多人天天去问上师或者法师,其中的大部分问题是——“哎呀,我做了这个会不会怎么样?”他担心的是受惩罚,好像佛菩萨专门制定戒律让你不爽一样,这样的发心不见得是菩萨六度。
忍辱就更精彩了,一般来讲,持戒还比较容易,布施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也可以做,忍辱几乎是不行的。这个时代的人忍辱是最难的,现在是人文主义时代,还加上一点封建意识。人文主义是西方过来的,认为人是最厉害的,人权、人格、尊严,这些东西很厉害,反之忍辱就困难了——“你不能侮辱我的人格,我有我的权利”,这些东西一弄,忍辱就做不到了。
不要说在其他师兄或者在社会中、工作中、生活中去忍辱,很多人在上师那里都不行。上师一个眼神不对,马上就开始伤心,就开始策划逃跑。比较善良点的策划逃跑,比较厉害点的立即对上师做出鉴定——“他是假的!”为什么?因为他不用善良的眼神看我,一定要求上师这样对他、那样对他,众生精彩得不得了!
所以忍辱是很难做到的,有些人可能在忍辱,但也不见真的为了想去成佛、利益众生。有时候是没有办法,不得不忍辱,比如在老板面前忍辱,真的想成佛吗?是没办法,怕被开除。所以这些就不见得是菩萨六度的忍辱,后面的精进、禅定、般若智慧就更谈不上了。
比如禅定,很多人禅定真是为了愿成佛吗?不是,因为禅定舒服!你看我们禅修中心那帮师兄们,一坐就十一个小时,那十一个小时真的是想在那种想成佛、想利益众生的基础上去吗?可能有这么一点儿想法,但真正去做的时候,禅定的最大动力并不是想利益众生,而是禅定那玩意儿真的好舒服——身心愉悦、念头不生,当然爽哦,那里面真的好快乐!他为了这个,并不是菩萨六度里面的禅定,所以一定要发菩提心,否则这些东西都是白做。
禅定的能力,我们现在好像不具足,实际上每个人的相续中,不管什么定都具足过。在轮回的无量生中,进入非想非非想定都无数次了,定是一种因缘聚合的能力,这种能力很快就消失了,它不是本性,本性是不生不灭,而禅定是可以修出来的。我们经常说是夯出来的,“夯”字怎么写的?上面一个大,下面一个力——你大力去堆,肯定堆得出来的,那不是自然智慧,自然智慧是不生不灭,是不会坏的。
禅定跟自然智慧有点像,无形无相、没有形态、有觉知等等。差了一点什么呢?就是有执著,没有透悟心性是什么。没有菩提心是很麻烦的,但通过菩提心的修行可以慢慢把自我解决掉,如果没有菩提心作为基础,那真的不一定是菩萨的六度。
这个是行菩提心,行菩提心是以世俗菩提心为基础的身口意的行为。意的行为也一样,比如去思维法义、去思维菩提心的一些细节。为什么呢?“我想搞清楚这些东西,更好地去利益众生。”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之下,都算是行菩提心。所以培养愿菩提心,让它成为一种坚固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它是意识,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闻思(意识行为)培养出来。这种心态成为很坚固的、支配性的心态以后,所有身口意的行为都全变成行菩提心。
这些东西我讲过很多次,可能没像这样讲过,但确实讲过很多次。请大家记住,听起来好像很简单,其实不简单,真的不简单!
世俗菩提心是意识的,是念头跟心态。这样的话,我们可以用意识去听和闻,在意识里面进行思考(因为菩提心本身就是意识的),然后慢慢形成心态。这种心态成为支配力量以后,所有身口意的行为全都是行菩提心,把它归纳起来叫做菩萨六度,这六度再扩展下去就变成菩萨万行,各种各样的行为都是,这就是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还有发心的种类,因为发心力量的不同就形成三个种类,第一个是国王式的发心,第二个是舟子式的发心,第三个是牧童式的发心。
根据发心力量的不同,第一种是比较弱一点的,叫国王式的发心,我先成佛,然后我来搞定你们。注意力在自己先摆脱苦难,然后站在岸上来捞你们,听起来这好像是最弱的,却是最实际的,初步一般都这样。
慢慢会变成第二种舟子式的发心,大家坐在一条船上。别人是揽住一起死,我们是揽住一起成佛(“揽住一起死”是广东话,意思是捆在一条线上的蚂蚱)——“蚂蝗叮上鹭鹚脚,你上天来我上天”,鹭鹚就是菩提心。
有人说世人最长情的爱就是陪伴,以前看到朋友圈里面说:长情的爱就是揽住一起死,意指我们捆在一起轮回。比如最好的爱就是陪伴,你生病了我帮你,你没钱了我给你,你打架,我跟你一起挨,你枪毙,我就在外面看着你……这是世人认为最长情、最好的爱,世间中的确如此,但从解脱的角度来看,叫揽住一起死,纠缠在轮回一起扯淡,盘缠在一起互相滋润、互相撕咬。一定会互相撕咬的,就算这一世不撕咬,下一世你也会撕咬,其实是挺愚蠢的。
还有一种最长情的陪伴,那就是菩萨的舟子式发心,很简单,跟你捆在一起成佛;如果你不成佛,我生生世世纠缠着你,这个挺厉害的哟!这是舟子式的发心,在修行到一定的时候,一定会这样,慢慢就不太考虑自己的事。
最后一种是牧童式的发心,那就厉害了,这就是地藏菩萨、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乃至于我们的祖师爷释迦牟尼佛,都是这样的发心——我不成佛,也要你成佛!
请记住这都是发心,在心里面这样想,有这样一种心态,当遇到事情的时候,就会这样做抉择。这三种发心在一个人的相续中可以变化的,开始是国王式的发心,搞定自己,慢慢变成舟子式,再慢慢变成牧童式,甚至在一个阶段产生三种不同的变化。
比如一对夫妻,你要去修行的时候,他/她不准你修行,你什么不都懂,但想着一定要解脱,这时候就想:“我一定要修行,等我成就了,再回来救你!(广东话:你死远点,我要去修行,要去发菩提心成佛!)”这属于国王式的发心。
修行到一定的时候,觉得自己真是可以了,起码对解脱有一定的把握,这时候就想:“不行,我一定要去找他/她,让他/她长劫流转于轮回太苦了,我们复婚吧!”可能会有这种可能性,当然,也有可能对方说:“你滚,我现在已经有新的了!”那就另当别论,但那时你不会伤心的,只会换一种方式下世再来。这时候的心态以及变成想跟他/她一起成佛,你要带着他/她一起走。
或者已经修得差不多了,然后你想去修行,结果他/她挡你,这时候就想:“算了,不去了,我留在家里陪你,但你一定会被我影响的,我有这样的信心,不跟你离婚,也不去其它地方修行,我要陪你!”这已经变成舟子式的发心了。请记住啊!你得是舟子才行,如果你连舟都没有、舟子都不是,只是一起在水里面游,那个叫揽住一起死(捆在一起死),这是有差别的,起码你得有舟、是舟子才行。
最厉害的是牧童式的发心,走到一定的时候你已经很厉害了,要去想办法让其他人修行,至于自己成不成——拉倒!这种真的是修到一定的时候,把握很大了,而且他有能力了,福报、智慧都开始现前了,他才会有牧童式的发心。他可以去推动大家修行,而自己可能在修行上比较弱一些,真有这样的人,我们的上师们都是这样的,他们放弃了闭关(闭关是最爽的),承担起了度众的工作,这就是牧童式的发心。当然,要完成牧童式的发心也需要能力的。
但在思维的时候,这三种发心都是可以的,比如在座上,培养牧童式的发心也可以“宁愿我不成佛,也要所有的众生都成佛!”想得泪水直流,当时在思维上、心态上去培养是可以的。但下来以后就不一定了,一巴掌“啪”,马上变回原形,什么成不成佛,先打你一顿再说!我以前经常犯这样的错误,现在为止还是这样,感动自己,打死别人!所以,在思维上、在修行上可以这样,具体要做到的话,那就需要能力了。
这三种发心在座上思维修的时候都可以,在座下真的去实施的时候,那就需要能力跟智慧,否则是做不了的。很多人被自己的意识(念头和心态)骗了,然后去做一些超越自己能力的救度行为,结果徒劳一场,反而增加一身的烦恼。
以前我们经常讲养猫的故事,有师兄救了几百只猫,最后猫也救不了,还引生了很多烦恼。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有师兄发心要度众,厉害得不得了,搞网站等等:“要度众生啊!”把自己感动得一塌糊涂,最后惹了一大堆祸,还被判定为坏蛋!
法王如意宝也讲过,如果一个修行人福德、智慧不够,在末世修行的时候会出现“群犬咬象”——你是真的大象,比如你真的有佛法,但是福德、智慧、因缘不够,出来以后违缘成堆,群犬形容违缘,很多只狗扑上来咬你。我告诉你,不要认为那些狗都是坏人,不是的,很多都是你的同道,跟你一样追求解脱的人。这些事非常恐怖,而且千真万确,所以真的需要智慧、能力以及因缘。
那怎么办呢?是不是每个人去度众都要很好的因缘和机会?上来一讲法,天降宝雨、宝雨纷飞、天花乱坠,所有听到的人,十万俱胝个菩萨都同时得法眼净,像佛经上写的那样(跟佛陀一样)。如果你成为佛陀,是这样的,但作为初发菩提心的菩萨出来度众的话,或者有一定能力的菩萨出来度众的话,遇到困难是必然的,那怎么办呢?屡败屡战,百折不挠!
度众跟修行一样,它也是一种修行,你得坚持下去!众生都是不会感恩的,但还是要做。绝大部分众生不会指示了心性就马上明白,但还是要做,你看上师们不停地在做。尽管无可奈何,你也必须一直坚持下去,如果什么都顺的话,就不会有六道轮回了,一下就解决了。从缘起的层面说,苦难是必然的;从胜义的层面说,这些事根本就不成立。所以,领悟空性对松解菩萨在度生过程中的一些苦难,有非常大的作用,不然他会被压垮的。总之,行菩提心就是以愿菩提心为基础的所有的心念和行为。
然后是菩提心的利益,我们以前讲了太多了。菩提心的利益,《入行论》总结起来有四点:
第一个利益是能消重罪。《入行论》里面有一颂词:“菩提心如末劫火,刹那能灭诸重罪。”佛经上说我们这个劫有三灾:火灾、水灾、风灾。火灾是非常严重的,会烧到一禅天、二禅天,非常吓人。而我们这个欲界早就被烧得稀烂,地球的一切都会被烧毁,火势非常大,能力很厉害。
菩提心就像这样的火,如同猛烈烧毁世间的一切,直接摧毁我们的重罪、摧毁我们相续里面内内外外的恶业、种子以及现行。菩提心能消除现行的痛苦吗?真可以的,痛还不一定,苦是一定可以的。比如有人生病了,发起菩提心以后,虽然身体还在痛,但心不苦的。如果长期修习菩提心,修到一定的时候,病痛在一定程度上都会被消解。
第二个利益是能获妙乐。我们经常说的菩萨内触妙乐,身体像灌满了温水的皮袋,那种暖乐生起来是很爽的,还有各种各样的乐。以菩提心的心态入定是非常爽的,然后安住在利益众生的快乐里面,踱步思利他,安坐也思利他。当一个人真心实意(不是念头)想利他的时候,痛苦会消失,痛苦消失就是快乐。
修行到一定时候,你会发现所有的痛苦、忧虑、紧张,乃至于情绪全都是我执——你害怕、你恐惧、你的希求得不到满足,全都是这些东西。我们要观察自己,真的是这样。而菩提心修到一定程度就没有这些了,不仅不太希求自己的利益,而且会发现发菩提心本身是一种利益。虽然想的是利益别人,产生的作用却是先利益自己,会产生很殊胜的妙乐、安乐。
第三个利益是能满足所求。当一个人产生了比较真实的菩提心,虽然也会有很多欲求,但有菩提心作为基础心态,所以他的欲求都是为了利益众生,而且得到龙天护法的一些帮助,各种因缘会去推动,从而能够得到很多欲求的满足。你说会这样吗?真会这样的,菩提心真发起了以后,你会发现很多事情只要这样去想,它就成就了——真的是无勤而成就啊!
一听到这些,有人就说:“这么好啊,我赶紧发菩提心!”其实你不是想发菩提心,而是想得到发菩提心的利益,想一下越过发菩提心的阶段,直接去拿取利益,一下就变成了自私。好处谁不想抢,凡夫都这样想的,但是前提要有菩提心。菩提心恰好是不要自己的利益,这个好悖论,从逻辑上是说不过去的。基于自我的想象,通过自我为基点进行逻辑推演的话,是想不过去的,但在修行上(事理逻辑上)就是说得过去。当一个人消除了我执,发起菩提心以后,心的能力就大了,障碍就小了,呈现出各种各样殊胜的外缘是很正常的。积资净障达到一定的程度,外缘一定会变好,所以能够满足所求。
第四个利益是名至敬归。名望能够变得很大,人天会敬仰你,发菩提心真的是人天敬仰啊!初初发菩提心的修行过程中,因为业障被翻出来,会遭到很多的诋毁,会受到很大的打击,有点承受不住的。有些人的身体会出现病痛、心情会抑郁,对方不感恩、恩将仇报、冲击、诽谤都会有。但是走到一定的时候,就迥然不同了,真的会得到人天的敬仰。天就不用说了,它知道你是真实的,人就有点麻烦,因为人的认知能力有限,不一定知道你是真实的。但时间长了,人又不是傻的,对方是不是以菩提心在利益自己,会感受得到的。
你说:“不对啊,有人被欺骗了几十年,还是这样。”其实有些特点的,跟有菩提心的人打交道,你一定会越来越感到心里的健康和光明,越来越智慧、越来越慈悲、越来越聪明。并不是被挟持住了、被洗脑了、被约束了以后,变得很固执、很偏执,也有这种状况的,几十年以后才发现上当了。
我记得以前看过一部话剧叫《于无声处》,话剧里面说,文革中间一个小女孩被骗了,最后就疯了。疯了以后就经常唱着一首歌,叫《一束小白花》,我现在都记得那个旋律:“清冷的月光照地下,月光照地下,照着那一束小白花。小白花呀,它真傻,它真傻,它以为是阳光照着它……”
洗脑就会这样,断绝所有可以让你明白的信息资源,把你遏制在一个环境里面进行洗脑,你不知道怎么回事,可能很多年才发现上当受骗。其实这在佛教圈子里面都会有,所以我让大家多看多听,就是这个原因。
学佛有个特点,你越学会就会越慈悲跟智慧,因为慈悲跟智慧是佛法的根本特点。你发现学的过程中,心越变越柔软、越来越慈悲和智慧,很多纠结的问题开始放开,那就对了。你有自省能力的,如果发现越学越偏执(当然偏执的人也有可能认为自己不偏执,偏执的特点就是会纠结,经常为一些很小的事情而痛苦),那就说明没对。
当然,你不能指望一两年就解决问题,时间长了以后,不管是理性的逻辑思考或者感受,如果你的纠结或忧郁开始消失,变得更智慧、更慈悲,那就说明你得到了真正的佛法,菩提心的一些感受也会在内心里面生起。你跟有菩提心的人在一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慢慢你也会有菩提心,所以这个非常重要。
有菩提心的人真的会人天敬仰,时间长了以后你会敬仰对方,这是必然的一个事情。人很简单,时间长了,发现你自私、可鄙,再亲的人也会鄙视你。当然,这个鄙视里面可能带着爱意和同情,但还是鄙视你。
自私是非常可鄙和无耻的事情。自私会表现在很多方面,不是说自私的人跑出来说:“我自私!我自私!”自私就是他的心离不开很多执著和希求,特别是一些世间的执著和希求,会蒙蔽他的智慧、心智,让他看不清楚很多事情,会愚蠢和偏执,而菩提心会消除这些东西。这是一些认知的要点,其实不会很难。
有些人在一个团体里面越学越偏执、越学越痛苦,十几年了还这样的话,那不一定是这个团体不好或者你的老师不好,你要考虑一下自己是否学得不对?当然,你的老师和你的团体也可能都是流嘢(“流嘢”就是假货),这种可能性真的存在。你说:“我要怎么判别呢?”闻思修行,没有其它办法。
你修行到一定时候,哪怕在一个假的老师或假的团体那里,如果产生了真正的菩提心,你的心也会开始清晰起来,就有能力区别。你才知道,虽然他是假的,但他教给了我真东西。极有这种可能性,比如现在辅导小组里面的辅导员背书,你说他有菩提心吗?这个很难讲的,但他读的书都是上师们讲的,他讲出来以后,你在下面得到很大收益。最后发现讲的人是流嘢(假货),你学的东西是坚嘢(真货),真有这种现象的。
比如你们听我上课,慢慢觉得菩提心很好,真的发起了菩提心。我本身就没菩提心,我就是流嘢(假货),但是在上师和佛法书籍的加持之下,也许说出一些让你们觉得是好东西的地方,你也会产生这种辨别能力的。所以发菩提心,最后受到人天敬仰,是很正常的事情。很简单,受到人天敬仰就会出现顺缘,世间或者出世间的一些好东西就会现前。
发菩提心就像麦穗成熟一样,麦穗成熟了一定会有麦秆(出现顺缘),个体的遭遇一定会如此。这些东西不是随随便便说一说的,它一定会在你的生活遭遇中实现,是一个非常实际的事情,跟那些神神怪怪的事情没什么太大的联系,但它是最厉害的神通。
我曾经问齐美仁真堪布:“大威德的神通大还是马头明王的神通大?”马头明王是观世音菩萨的愤怒相,大威德金刚是文殊菩萨的忿怒相,我的意思是让观世音菩萨跟文殊菩萨打一架,看谁能打赢。当然,这种问法本身就是凡夫的意度或揣度,然后齐美仁真堪布断然回答:“菩提心是最大的神通!”他这样一说,我一下就蔫了,让两位大菩萨打架的想法一下就没有了。
以上是《入行论》里面总结的菩提心的四个利益,对我们而言,菩提心对于认知空性和修行空性都有巨大的作用。我们以前讲过很多,菩提心为什么能够消除我执嘛?我执是认知空性或认知胜义菩提心的最大障碍。
我执表现为有很多情绪、很多世间欲求、很多痛苦、很多纠结,这种状态下你怎么去认知空性啊?另外我执还表现为认知点的不变,二元对立的习气不消或者不减弱,我执一定会出现这些东西,导致你没办法真正的让法性自明。强烈的我执一定会障碍你的认知,菩提心会抑制我执、抑制习气,帮助你消除认知空性的盲点。
你站的“地”不对,站在“我”的立场上去认,所以说“我证悟了本性”一定是错的。证悟了本性以后,就没“我”了。自明会明白没“我”了,不是说证悟了本性,我执一下就消失,不会的。他会明白本性真的是无我的,所以他安住在本性里面,执我的力量会越来越弱甚至消失,所以说菩提心会消除认知空性的盲点。
初初认识了空性以后,不能完全安住在空性里面,所以经常会出定。出定的时候,修习菩提心有什么用呢?先是消除认知空性的盲点,后来是消除执著的痛点。为什么叫做消除执著的痛点呢?初初认识空性以后,要消除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烦恼痛苦,你是做不到的,因为那个力量太微弱了。
以前经常说的一句话:“分别敌携犹如沙场童”——你证悟的空性就像儿童一样,烦恼就像沙场里的敌人,膀大腰圆、力大无比,你一去,对方根本不用打你,一屁股就坐死你。但菩提心则不同,在缘起中,菩提心就是一头战象、一台推土机、原子弹、劫末火。这个时候,如果你用菩提心大量发心去修行,会发现很多执著的痛点开始消失,结果你安住空性更容易了,空性会更清晰、更明了。“四夺”里面最厉害的“夺”就是菩提心,夺掉你的我执,它可以消除执著的痛点。
以上是菩提心对于空性的认知和修行的作用,我以前讲过很多,但我为什么再重复呢?讲佛法就是重复重复再重复嘛,没办法,那咋办呢?要不要我给你们讲点新鲜的嘛?讲新鲜的我们就不讲佛法了,讲怎么拍电影,或者讲一讲年轻的时候我怎么泡妞,好不好?给你们讲我年轻的时候泡妞的话,很多小青年会学到这一招。
我现在不是要泡妞,是要防止被妞泡。网上有师兄说:“我老了,想解脱!”——甚得我意啊,我也是,我老了,想解脱,不想被妞泡!不解脱,来世连妞都泡不成,为了来世的泡妞,我想解脱!矛不矛盾啊?我是开玩笑的,我跟大家讲法经常会扯淡,扯淡的事情你不能当真啊,当真的话,那就不是我的错了,是你蠢!总之一句话:我是没错的,错的都是你自己的。(最执著的表现就是这个:我是没错的,错的都是你自己认知不对。)
好了,以上是菩提心的利益,还有菩提心的修行的分类和次第。修行的分类有三种,我也经常讲的,有哪三种?大家有没有学过啊?没学过的去看一看《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或者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第二册。大家要去看,不看当然不明白,“菩提心”说过去说过来就三个字,但三个字包含的内容有很多。
菩提心有三种修行,是依次第的,与修行的能力、执著的轻重有关系。第一,自他平等;第二,自他交换(就是我们《修心七要》要讲的,自他交换其实很难的);第三,自轻他重。一般来讲,自轻他重在思维上是可以的,但主要不是思维,而是现实中间真的伤害自己的利益去利益别人,这个真的很难啊!
我们在思维中感动自己,在觉受中觉得可以放弃自己去利益他人,这是很好的修行,但都属于老农智慧。老农智慧不但会骗别人,还会骗自己,网上的师兄知道什么叫老农智慧吗?问农民:“一千万捐不捐?”——“捐!”“五栋房子捐不捐?”——“捐!”“两台手扶式拖拉机捐不捐?”——“捐!”“一头牛捐不捐?”——“不捐。”为什么呢?“那些我都没有,牛我恰好有,不能捐!”
我们就是这样的,在思维、修行中可以骗自己,因为我们的心知道那个东西不是真的。书上说了很多菩提心的利益,而我们去发菩提心,其实是想得到利益而已。我们在想象中把五万吨香蕉都捐出去了,没关系,就算换不回来一吨香蕉,一根香蕉都可以,这是我们的智慧——老农智慧。会不会这样呢?会这样的,不过没关系,先来老农智慧,慢慢你会当真的。一当真,自轻他重就开始了,在现实生活中就会开始。
但这个还要讲究智慧,如果不讲究智慧,前面训练得不好,各种福报、智慧没呈现出来,上去就自轻他重,就会出现养猫事件。一上去就自轻他重,立即把所有的房产全捐了,钱也全捐了、全放生了,老婆赶走,让她改嫁,儿子弄到孤儿院,老爸老妈扔到养老院,三天以后——“我想自杀了!”
不要说得那么严重嘛,不要老婆、不要儿子、不要老爸老妈,一般不会那么傻的,但会做出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做了又后悔,这样的事情层出不穷。好不容易布施供养了很多东西,然后又后悔——“他是不是假的?”哦豁!后悔是最容易摧毁功德的,我们尽干这种事情。所以不能这样,一般还是要在智慧、理性的支配之下,去做这些事情。
自轻他重是很了不起的,当然修到一定的时候,真的会自轻他重的,因为他真的不需要了。所以,有时候自轻他重这个说法也有点“骗人”的(当然,我这样说有点过分),为何“骗人”呢?因为他真的不需要身体了,当然自轻他重了。你看起来自轻他重,对他来说其实没什么,比如初地菩萨,按道理来说,自轻他重是指初地菩萨以后的事情。因为你看重身体,所以他就给你了,对他来说,身体像菜叶一样随便扔,至于钱财不在话下,至于妞,他有很多,他给你,你也不一定受得了,因为那妞不喜欢你。反过来,小鲜肉也一样。
其实自轻他重有点蒙人,实际上在有的阶段你会挣扎、你会抉择。在某个事情上或者某个对境上没有完全放弃,但确实面临到他要还是你要的问题,还会挣扎,这个就是修行。如果是初地菩萨“一切都不存在,给你就行了。”如果是普通凡夫“凭什么?Who are you?你是哪个新鲜萝卜皮?我给上师,不会给你!”但有的阶段你会这样,给他还是不给他,你会抉择,那就是修行。
而且这个阶段会很长,其实长和不长也是视人而言的,有些人可能一两件事情,修证的量就到了,什么都可以舍,没有什么是真实的,连舍都不存在。如果安住在觉性里面,哪有什么舍和不舍?真的达到了,它就不成立了,比如初地菩萨,舍是他本来就该去做的事。但有些人做了千百年,还在做这个事情,但你记住,菩萨做到这一层,就已经不苦了。如果一直在苦,对于普通人,心还是承受不住的。
所以,自他平等、自他交换、自轻他重这三种菩提心的修行,可以依次第修。思维观想中可以修自轻他重,是很高级的修法,但行为上要量力而行。还有,量力而行有时候会变成借口,比如刚才说的那个阶段,可以牺牲自己利益别人的时候,他说:“我还没到那个程度,这个是将来的事情。”《入行论》把这种自称不够级别的叫做自轻凌懒惰,或者自认为不行,给自己判定不行以后,不愿意布施、不愿意供养、不愿意利益他人,这叫借口,而且有很多这样的人。
那你要观察自己,是不是想解脱,你想解脱,那就要牺牲。其实你不想牺牲是一种愚蠢,真的在空性、在清晰的认知里面,不存在什么牺牲不牺牲。你不想牺牲,是因为你觉得有东西会被牺牲。当你真牺牲了以后,你的心才会真正地明白,其实没什么东西可以牺牲的,你丢不了什么,因为你是佛,你丢的就是那些执著,这个才是重要的,所以放弃一切去牺牲自己、利益众生是合理的。我们要搞清楚这些,慢慢开始去观察自己,分辨出是不是借口。
菩提心修行就分成这三类,最关键是我们要怎么生起菩提心呢?菩提心的修行要将“为利众生愿成佛”这种愿力,首先在内心里面实现,让愿菩提心成为坚固的心态,然后在行为中去利益他人。如前所说,比如供养、布施或者到最后去传法,这些都是在行为中去利益他人。
要在内心里面成就这种强烈的心态,最重要的是什么呢?要把菩提心的道理弄清楚:什么是菩提心,它怎么生起。这些心态在意识中成立的话,首先你要在意识中想清楚它是什么,你不想清楚的话,是生不起菩提心的,“菩提心”就变成三个字,你会把它当成“我去帮你”的一个好心,雷锋叔叔就是这样的。
那什么是菩提心,怎么去生起它?如前所说,菩提心是一种强烈的心态,这种心态要怎么生起?这种心态首先最重要的是要去利益一切众生,而我为什么要去利益一切众生呢?刚才讲了一大堆利益,除了利益以外,这个利益可能会迫使你去修行,促使你去修行,推动你去修行。
首先,要怎么生起菩提心而获得这些利益;其次,生起菩提心以后为什么能够得到这些利益。你要把这些利益搞清楚,前面都讲过了,至于怎么生起就还没讲,要想清楚怎么生起菩提心的话,这里将学到一个方法叫“嘎当七法”。其实《慧灯之光》里面也讲过,《入行论》里面可能没提过这些东西,但是也会讲到生起菩提心的一些方法。
我跟大家念一下“嘎当七法”:
知母。
一切众生都做过自己的父母,下一堂课我会详细讲为什么众生是我们的父母,否则道理上你会想不通。“知母”会成为一种简单的说法,“一切众生是我们的父母”、“众生老母”说得又溜又顺,但你真的当天边一切众生是你老母吗?你会把天边的众生当成老母的,因为他在天边,但你会把身边的众生当成老母吗?你做不到的。所以你要想清楚,想清楚的同时,感恩的心态就会随之而生。所以一定要知母,知母了以后就会感恩,叫念恩。
念恩。
念恩要怎么去念?为什么要念恩?也要说清楚,下堂课会讲。念恩就是众生作为我的母亲或者其他亲人的时候,对我的恩德很大,所以我要报恩。念恩还有个特点,就是只念恩不念恶。因为众生做过我的父母,我也做过他的父母,为什么老是我念他恩,他怎么不念我的恩?这样想就很麻烦了,这里牵涉到佛教里面修行的一个原理,我们只念恩不念恶。为什么只念恩不念恶呢?下堂课我会讲。
大家不要认为这些是老生常谈,不是这样的,你一定要细细地听、细细地想,心里面才会慢慢真的产生菩提心的觉受,有了感受你才会继续下去。你不继续下去,那些功效就不会产生,而菩提心所说的利益——灭重罪、生妙乐、人天敬仰、认知法性、帮助消除痛点,会全变成扯淡,说说而已。反复思维就是这样的,先是思维修,接着座上入定去观修,然后座下去一边思维一边对付烦恼。课程开始的时候我就说了,菩提心的三个修行形态。(用的这些词太多了,好麻烦,你们昏不昏?我知道你们会昏的,但是昏着昏着就清楚了,你要去反复听这些东西。)
报恩。
念恩了以后要报恩,报恩的时候,了知了母亲的功德,要想尽一切办法去报答她。那怎么报答呢?首先是暂时的安乐,暂时安乐有很多:放生、救济穷人、帮助周围的道友等等。比如她病了去送药,她心情抑郁的时候说两句好话哄哄她,被她得罪了以后就说“你是我妈,我原谅你”……究竟的好处要帮助她解脱、帮助她明了法性、明了佛法,这个是报恩。
第四,悲心。
报恩的过程,要论能力的,要帮她具体呈现的一些心态。首先要有悲心,要拔苦——悲为拔苦。
第五,慈心。
还要有慈心,慈心是什么?给予安乐,你帮助她就会体现为慈心。
第六,胜解信。
让所有众生获得暂时和究竟安乐的这种事情:“舍我其谁,我一定要去做”——这是一种决心,是一种胜解。
第七,生起。
由于这样的胜解,这样去做一定会让自他得到究竟的安乐,最后会慢慢地生起真实的菩提心。生起真实的菩提心就会有觉受了,会带来安乐,会消灭重罪,产生刚才说的顺缘,会帮助认识法性,甚至空性的修行也会得到巨大的帮助。
我们对嘎当七法怎么去理解呢?我们下堂课要对知母、念恩、报恩等七个要点,逐个来细说。而且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在嘎当七法里面只说了慈心跟悲心,我觉得在我们的修行里面,后面两个喜心跟舍心也要加上去。加上去以后,才会产生真正的胜解信,然后生起真正的菩提心。首先要知母,其次要念恩,然后要去报恩,报恩的过程中会产生慈悲喜舍四种心,慢慢地产生胜解信,最后生起真实的菩提心。
这是嘎当七法的具体运用,到底知母、念恩、报恩这些是怎么样去思维跟修行,特别是思维(这里主要讲思维)。关于修行,后面会讲到世俗菩提心的座上和座下观修的一些方法。
下堂课我们要讲嘎当七法里的知母、念恩、报恩、慈悲喜舍,它们的性相、思维方式。它们到底是什么,要把我们经常想不通的东西都说通才行,在理上要理顺,而且在平常的事相中要把这些理拿去运用,心态才会慢慢地成熟,变成真实的菩提心。
大家不要轻视世俗菩提心,很多人就是因为不重视世俗菩提心,希望马上得到胜义菩提心而闹笑话,并且浪费很多年的修行。我告诉你,认认真真地发世俗菩提心,当真几年下来,胜义菩提心不是那么难的,真正难的是世俗菩提心,往往修行搞颠倒就是这些原因。
当然,确实也有些众生,在世俗菩提心不是那么强烈的情况下,可能对空性有所触碰,你看嘛,他反过来还要修世俗菩提心,这必然的。他修到一定的时候,会发现世俗菩提心厉害,对空性的触碰,会让他产生对世俗菩提心的智慧认知,他知道它的作用和性相,知道它有多么殊胜跟伟大,他一定会去修的。
法王如意宝曾经在法堂上跟一些比丘尼(觉姆)直指心性,当时她们明白了,回去以后很多人忘了,反而主动回去修五加行。为什么呢?五加行就是让你发起菩提心的,所以要重视这些东西,不然挺傻的!
下堂课大家要来认真学习,别一讲空性很多人都来听,讲菩提心大家就觉得烦。因为大家觉得发好心很烦,空性是利益、舒服、屁股上长莲花,如果菩萨这么虚伪、这么假的话,那菩萨有什么好学的?你已经是了,不用学的!你什么知识都会,所有好处都要,你现在已经是这样了,不用跟任何人学,你就是导师,是轮回的成就者,但不能这样。
我们今天就交流到这里,明天应该跟大家讲《胜道宝鬘论》,其实《胜道宝鬘论》很精彩,但明天恰好是慈诚罗珠堪布在讲《坛经》,我还是希望大家去听,所以明天又停课了。以后会慢慢补上的,大家要有耐心,但一定要去听堪布上课,因为《坛经》是非常殊胜、了不起的一部经典,里面全都是大圆满窍诀。所以你们一定要去听,停了课又不去听的话,那是很扯淡的。
我们现在开始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修心七要》第11课
- 《修心七要》第13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