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禅七的第五天,还有两天就圆满了。一七等三年,这是禅宗以前的说法。什么叫做一七等三年呢?如果很用心去打一个七(七天的时间),相当于修行三年。而这样的禅七很严格,从早上四点多钟起床,差不多到晚上十一点钟睡觉,而且相当有规矩,中间有些开示,还有大量的跑香,跑香要喊叫,一天要吃七顿等等。当然跑香的消耗很大,但每顿也不会吃很多,利用的是密集修行的方式。
实际上我们这次禅七没有达到这样的标准,因为场地、住宿各方面的配套不完善。我听说你们住的地方像鸡笼子,一个寝室里面有十个人,比我大学宿舍还多两个。那这跟打禅七有什么关系呢?比如以前我在大陆的一些寺庙里面打禅七,比你们艰苦多了,那里没空调,也不是一个房间十个人,而是几十个人,一个挨一个这么睡,叫“通铺”,而且没办法洗澡。可是这些修行人真的万缘放下、一心办道,强烈的希求心可以压过对生活条件的要求。
对于现代人真的不行,特别是我们居士都很“珍贵”,叫“无垢尊贵种”(讽刺意味)。十个人共住,而且互不相识,很多的习惯会相互影响。有些现代人的精神是很脆弱的,他不能受到别人的影响,一定要独处才能得到休息。他不像我们当年,往地上一睡,你在旁边打雷也与我无关。
以前的藏地也是,你要是看到那个住的地方,再对比现在,就知道已经不是天堂跟地狱的区别了,那时环境很糟糕,反而不怕。现代人稍稍有一点点的改变,心就不安宁了;心不安宁,就没法睡觉;一没法睡觉,第二天打坐的心情就会受到影响。
遇到任何一点点事情,我们就会说“我们心情受影响”,原因是什么呢?心力很弱。心力弱的原因是什么呢?——没有修行,从佛教的角度来讲就是没有修行,出离心不强,意志力不坚定,更谈不上菩提心。
如果我们真的具有了出离心和菩提心,心力都会变得很强,他不太会受别人的影响,也不会稍稍一下就把自己逼疯。你看,越是那些老板或者有权势者,就越容易发疯,原因是什么呢?就是他们要求很多,要求也非常高,你稍稍碰到他一点就不行了,马上要闹。这种现象已经不是老板或者有权势者,很多时候变得全民都这样。
现在很多所谓的独生子女或四十岁以下的人,基本上都有这毛病,他们给了一个词汇叫“巨婴”。我觉得现在的人群就有这样的巨婴心态,老是要别人来将就自己,在很多很复杂的情况之下我们无法适应。这样其实很不利于修行的,大家还是要注意去改正一下。
什么叫做心的宽大、宽容?在复杂的情况下,你能保持安宁、宁静。而不是说什么都好,旁边还点支香,坐着专门特制的坐垫。很多师兄把自己的坐垫从大陆抱到香港来,周围的人都对你笑脸相迎,饭菜送到手上,这样就觉得好宁静哦!这样谁都会宁静,还需要你来宁静啊?所以不能这样。
我们要学会在复杂的环境里面保持宁静,当然刚刚开始是不行的,特别是现在生活凌乱惯的人。什么叫凌乱惯呢?不是指环境凌乱惯,而是指我们的心凌乱惯。在平常不修行的时候,为了让凌乱的心获得一点安宁,我们就采取封闭自己,不愿跟人接触,自己一个人呆在家里。这是现代人非常重视家的原因,哪怕家很小,毕竟是“我的家”,扫得非常干净,这里点上香,那里又怎么样,然后在这种环境里面做一些修行。
当然,初期可以如此,但是你来打禅七,其实有一个任务,是什么呢?在周围乱哄哄的情况下,我心安然不动,那个乱哄哄不但是在禅堂里面,有时候在自己住宿的地方也要如此。什么叫做心的宽坦?能容忍这些才能够宽坦,不然稍稍一点异动我们就开始痛苦,那死亡的时候你咋办啊?你说你不想痛苦,不用死亡,但是稍稍跟平常有点不一样,你就不行了。
有些人睡觉要择床,只要不是自己的床,都睡不了要失眠。我以前很不理解这些人为什么要择床?我随便跑到哪里,坟旁边都睡得尚好。其实他们在意识上可以告诉自己:反正都是睡觉,有床、有枕头、有被盖、温度还合适、周围又没有人暗杀我,就可以了。概念里面我们都知道可以睡,但就是睡不着。
原因是什么?心直觉地已经养成了需要那样的环境、气味,甚至是一个感觉,他要求那样的东西。如果用上见解,这种癖好叫“常见”,执常。你说:“哇,有那么严重吗?”其实我们无处不执常,比如四川人就要吃辣,没有辣就觉得一点也不好吃、没感觉——“天上天下无如蜀”。为什么?有花椒跟辣椒,其实已经通过味觉建立了常见。执着某种东西不愿意它变化就叫做常见,其实这个见解浸透在我们的生活里面,我们见到一些人马上就开心,见到另外一些人马上就不开心,要改过来很难,说明你的心不宽坦、不宽容。
有人说:“心空包太虚”,所以你的心不能执实。“执实”并不是在观念上说:“哎呀!那个东西是存在的!这个东西是实有的!”不学佛的普通人,哪里会去想那个东西实不实有啊?他们什么理论都没有,管它离一多因,还是离五离八多因,非常简单,就是一坨东西在那里引起我不安,或者一坨东西在那里我就是想要,最后痛苦就接踵而来。
那么,在要它和不要它之间,一定有一个轻微的常见来的,甚至是很轻微但很坚固的常见。如果把无常训练到觉知层面上,你就会舒服好多,心就会变得宽坦,承受的能力比较强大。有时候打坐固然很好,但是我们在平常的生活中要注意去培养这样的习惯,观念可以影响我们的心对事物处置的直接方式,所以你要经常思考。
那如何把无常运用到觉知上?比如我穿衣服的时候喜欢戴背带,如果我不穿就不舒服、不习惯,那就是一种常见。当然这个常见影不影响大体呢?不见得影响大体,但就是一种习惯,就是一种轻微的常见。如果因为它影响到我,让我坐立不安,甚至生起贪心跟嗔心,它就不是一个细微的常见了,就变成粗大的常见。
要是带动了你的受蕴和行蕴,就要开始进行观修,而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事,你得去观察。大家经常说:“观修无常!观修无常!”怎么观修无常啊?以为就坐在上面:粗无常,世界都是变化的,堆积必散、高积必堕——好,完了;细无常,刹那刹那都在变化——好,完了。接下来一穿背带就生气,所以观念跟自己的修行差很远,这是不行的。(我在教大家修行哦!)
平常你就要去思维:无常体现在我生活中的细节和感受上。然后你把这个无常的道理运用在自己的相续里面,反反复复去观察、去纠正自己的心因此而产生的一些变化、变态。慢慢地,不要说修行的大成就,大家都会发现你变得成熟和高大了一些、靠谱了一些,并不是那么容易受到波动。
俗话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你的心就变得很宽大,这些东西虽然不是非常重要,但实际上它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无常观修得好,可以直接导致解脱的,无常的极致就是空性。说到一些似乎跟经论无关的东西,但只要与修行有关,我们都会交流。现在接着学习《顿悟入道要门论》。
问:“今问中道,因何答边义是?”
答:“边因中立,中因边生。本若无边,中从何有?今言中者,因边始有。故知中之与边,相因而立,悉是无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我们经常说的“边”,就是执著的意思。边可分为四边,什么叫做执著四边呢?人类以二元对立方式进行执著,如果以边的方式进行归纳的话,永远都只有这四种。大家不要一听到“四种”就以为是单纯的四种,不是的,而是指四大类。
第一种:“有”的执著。你心面前感受到的什么东西都是,只要你有一个对境,就叫做“有”。
第二种:“无”的执著。有时候我们会把精神的一些指向或者现出来的境相(现境),执著为“无”。精神的指向就是心里面老是执著一个“无”,其实你也不知道“无”是什么,这个叫做“无边”。
人类只有这些执著方式,其中最厉害的是“有边”。但有人说:“不是哦,你执著无边还不行哦!佛陀说:“宁可执有如须弥山,不可执无如芥子许”,所以我执‘有’不执‘无’。”我想问你有资格执“无”吗?你先“无”一把给我看看!
我们现在不能这样,是的,执“无”到后来是很难办的,原因是什么呢?他会陷入一些如前说的精神指向和境界里面。由于“有”的执著很烦很沉重,这些人一受到打击就会立即判断它不好。比如拿把手枪对着你,上面的子弹和手枪、对面要扣动扳机的敌人都叫“有”,你当然不喜欢这个“有”,你也不会认为这个“有”好嘛?生老病死都叫“有”,所谓的“三有”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我们肯定知道这些现象不好,最终都会带来苦,所以自然会排斥它,修行起来也容易。
但是这个“无”,一般要经过修行才能有所感受。而观念上的“无”,谈都不用谈了,那是读书的,但我没说读书不好啊!只是单纯在头脑里面说“无”不好,那是扯淡的,这种读书的人成堆!但真的修行执无边的时候,是挺厉害的,而且很难把它打破,原因是什么呢?第一个,“无”没有一个相,你很难破,有时候很像空性;还有一个,心执于“无”的时候,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境界、能力、功能。
因为“无”这种很深的执,本身要因定才能产生,定本身就可以让心的一些功能开发出来,一开发出来就能够解决很多的烦恼。由于“无”的执著会破坏“有”的执著,“有”带给他的粗大烦恼,比如手枪对着他,他就不怕了。“无”到很厉害的时候,身体都不执著了,即使用手枪对着他,他会说:“切,炮打虚空!”——哇,生死无畏,好像证悟者啊!
实际上他还是可能没有证悟到本性,那个才难以拔除,所以那时候“宁可执有如须弥山,不可执无如芥子许”。意思是什么呢?像须弥山那样的“有”好拔除,毕竟还有目标给你干掉;“无”的话,最后是智慧地发现这个“无”原来是我的一种执着,所以它难以拔除,是一种智慧性的东西。
我们现在就害怕自己执“无”,就像穷得一踏糊涂,害怕钱多得把自己砸死——“哎呀,我赚了那么多钱,取出来堆在屋子里面,会不会不小心倒下来把我压死了?”不要担心,你先把钱抱回来,我保证它压不死你!(众笑)大家不要在乎这些,得先去破“有边”。
第三种:“亦有亦无”。因为他加上了观念,其实那个“无”的执著里面,直接从不分别的对境来讲,一些“空无边”、“识无边”是因为禅定造成的不执著的对境。如果出来的时候用观念去说它,由于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抓,叫做“亦无”;但实际上又是一个对境(执著),叫做“亦有”。因此“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就出来了。
原因是加上了一些观念性的东西在里面,加上了意识对它的认定。甚至还有一种更扯的意识安立,比如这个东西放在这里——“有”:眼识有、触识有、鼻子一闻有味道,前五识都认为有;但是意识认为它根本就不存在——“无”。这是一种修行,概念规定它叫“亦有亦无”,但这种修行毕竟也是人类执著的一种方式。
然后通过修行,外境真的消失了,一片大空,那个空是“有”还是“无”呢?空好像什么都不是,叫它“无”不太合适,所以叫它“亦无”。然后“亦无”好像一定要靠定(靠一种执著)才能把它呈现,也是“有”,所以叫它“亦有”,总的来说叫“亦有亦无”。
第四种:“非有非无”。这个空,我们不能叫它“有”,但你直接叫它“无”也不太合适,所以叫“非有”;同时它也是心的一个对境,不能叫它纯粹的“无”,所以叫“非无”。这些都是意识在对某种境界进行的安立,所以可以统称归纳为“无边”的执著。
进行归纳了以后,任何一样执著都逃不掉这四种大类。这四种大类再归纳起来其实就是二元对立,不管是“有”的对境还是“无”的对境,都是心的对境,心要消失对境才行。
中观就是从所上去解决——消失对境,最后达到能所双亡。而大圆满则不然,它从能上去解决,不管所的。但是很多人做不到,首先你在能上认定,发现它的本质,然后根本不管所,依据能上的证悟生起认知力,发现所其实也是虚假的。
但大部分人没有这个能力做到,所以先从中观开始修行,修单空把四边破破破,破到后来,心到了一定的程度、到了一定堪忍的能力、到了一定的清晰能力,各种各样的能力建立了以后,找上师直指心性,一下发现能的本来面目(本质)。
人类的四种执著方式是“边”,那“中”是什么呢?这四种认知方式全都是虚假的,真正的空性才叫做“中”,但在言说中,这四边跟真正的空性是个对立的东西。如果“中”作为一种对立的东西存在,它可以是“有边”,也可以是“无边”,也可能是任何一边。
因为任何一种四边的执著,它的对境都是以二元对立的方式存在,不管怎么二元对立,它的本质其实都是“中”。如果不把“中”拿出来单独安立的话,那“中”只能体现在四边里面——“空即是色”,是不是这样的?你离开了这个色,然后单独找一个形成对境的“中”出来,你找不到的,这是一种分析方法。
还有一种分析方法,“四边”跟“中”是一种观念性的对立,“中”是一种观念性、说法性。建立“四边”是因为有“中”,建立“中”也是因为有“四边”,二者相因而立(互相观待才能成立),跟有无观待成立是一样的。从言说上,“四边”跟“中道”是相因而立的,而真正的证悟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以不能用嘴巴去言说。
文中想表达这个意思,然后再延伸出来,说:“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边因中立,中因边生。本若无边,中从何有?今言中者,因边始有。故知中之与边,相因而立,悉是无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段话拿去跟《心经》对照,直接可以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实际上是一样的,只不过《心经》直接说到五蕴,《顿悟入道要门论》说到了一些概念,因为“四边”跟“中”是概念性的。
我刚才说了两种“四边”跟“中”的认知方式,一种是观念性的,相因而立;另一种“中”实际上就是“四边”。大家听得懂吗?“四边”跟“中”一个世俗、一个胜义,概念上它们相因而立,真正的证悟二者都要消失,这是一种。还有一种,如果要深究它的意义,“四边”跟“中”离得开吗?离不开嘛!“中”一定要体现在“四边”里面——“空即是色”。
大家能理清这两种分析方式吗?我们在书上经常会看到这两种方式在打架,当然,读中观的人可以去把理搞清楚,不读中观的人可以不管它。不读中观的人,你只要知道:原来佛法还真的这么较真啊!——那就可以了。
其实佛法真的很较真,它不但在逻辑上较真,在修证上也非常较真。在修证上就更麻烦、更细致、更细微,有时候非常的微妙,所以经常称之为“妙法”。妙法就是指很细微的一些差别,并不是简单地说它很好、很好玩、很精彩就可以了,这些都是妙的一些体现罢了,同时它的变化,只需轻轻一变就咫尺天涯,就差那么一点点。
问:“何名五阴等?”
答:“对色染色,随色受生,名为色阴。为领纳入八风,好集邪信,即随领受中生,名为受阴。迷心取想,随想受生,名为想阴。结集诸行,随行受生,名为行阴。于平等体,妄起分别系着,随识受生,名为识阴。故云五阴。”
作者用他的方式解释了五阴,而我先按读经论的人的方式解释一遍,再来解释作者的内容就好懂了。“五阴”就是组成有情的五个大类,首先是色阴(“阴”以前也可以读成“蕴”)。为什么要这么读呢?同音字,“阴”有隐伏(潜伏)的意思;“蕴”是集在一起的意思。
那么,形成一个有情生命的笼统蕴集可以分成五大类:色、受、想、行、识。首先色的蕴集,它在哪里?你不要认为色的蕴集就是这一堆(身体),身体只是蕴集的一个表现来的。如果色仅仅蕴集在这一堆的话,那我们前后的不同,怎么办呢?能源从哪里来呢?
唯物主义者认为我们身体的生长要靠进食,食物变成各种各样的营养,随着经脉去滋养各个脏腑、血液、肌肉、骨骼。我们认为身体不断地壮大是靠食物的补充,看起来似乎有理,但你却忘了,如果里面没有精神,怎么去生长啊?怎么去替换啊?如果是这样,喂死尸或机器人进食产生营养嘛!怎么做不到呢?
其实有精神在里面的,我们吃进去的食物是生长的一个助缘,听得懂吗?生成我们身体的这种感受,一定有它蕴集在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这个种子的蕴集量就叫做“寿命”(命根)。如果那个蕴集量没有了,你再怎么给他营养也活不下去。所以人死了并不是这个身体消失了,而是我们精神层面上色蕴提供的能力(种子)耗尽了,活不下去了。
如果外在的饮食或者给予其他的东西,可以让寿命一直延续下去的话,那有钱人就爽了,再贵都买得起,但还是不行!最近出了一则新闻,通过改变基因,可以实现人类的长寿。大家看过这个新闻吗?是美国哈佛大学的科学家研究出来的。
是的,改变外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人延长寿命,其实人类最长的寿命可达八万四千岁以上,下一尊佛(弥勒佛)出世的时候,人的寿命就是八万四千岁,但都已经下降了。也就是说,弥勒佛前面的人的寿命还要长,八万四千岁的时候,女孩子五万岁出嫁,而如今人寿百岁其实是很糟糕的,还有未来人寿十岁时,女孩子五岁就出嫁。
科学家通过一些方式改变基因,可以让我们的寿命得以延长,但他们不知道寿命最大的、根本的因素是精神。若是精神提供不了,这些助缘也没有用,所以长寿怎么都会有限度的。而且利用这样的延寿方式,也延不了多久,当然他们不会去考虑这些,基础世界观就认为人是由物质形成的,只要把物质的基因密码解开了,就可以长寿下去,其实都是妄想来的。
不管怎么样,色蕴的堆积是在阿赖耶识里面,堆积了很多很多的种子。那些色蕴的种子是怎么来的呢?按照因明或唯识的说法,色蕴的种子就会生色蕴的种子,种子一定会连续不停地动。
它显出来,我一看到它——染色。比如我眼睛看到眼识的种子,它就下去了;鼻识的种子也下去了、耳识的种子也下去了。色包含前五根的对境,眼睛看的、耳朵听的、身体感受的重量等等,这些种子随时显起、随时下去,就叫做“对色染色”。其实就是唯识说的:“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大家知道这个过程吗?
然后“随色受生,名为色阴”,什么叫做“随色受生”呢?这个色的种子出来,“生”是指现起,然后又下去,心的这一部分作用就叫做“色阴”(色阴就是前五根现起、下去,现起、下去,现起、下去……)
有时候连意识都可以称为“色”,整个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都可以,但由于五蕴分为色受想行识,意识这个层面就归纳到后面四个蕴中去了。我们前五根如此生生不息地生起、落下,生起、落下,在无量劫来都不知道堆积了多少这方面的种子?
依据人道的因缘,我们只能显发出人道的身体。不见我们长羽毛、长鳞甲(当然还是有点指甲)?要是人的身上长鳞甲,大家都会很害怕!有这样的个案哦,那是因为他把相续中藏的鳞甲类的业力引发了,比如拼命去杀蛇或鳄鱼这些鳞甲类的动物,习气就开始产生交集,它就撩动了你往昔做过蛇或鳄鱼这样鳞甲类动物的种子。
也就是你的色蕴里面具有类似的种子,由于人道是个善业,压制了这些种子,所以显发不出来,但是你拼命这么干,慢慢就会发现你的身上开始长鳞片,抠抠抠,痒得不得了!会有这样的病哦,而且到处寻医问药也无能为力,只能不停地放生、念咒、修行。而这种人由于杀业太重,往往修行不了,真的特别可怜!
很多的怪病其实是因为恶业激发了一些乱七八糟的种子,但这些鳞甲的种子就是你前世种下的,没有一种生物我们没有做过。我们转生过“无量劫”,这是一个很恐怖的词汇!意味着我们的仓库里面有好多我们不喜欢看到的东西的可能性,或者有一种让我们感觉到不舒服的能量,暗藏在我们相续的深处,一遇缘就会出来。
但是我们也有善业的力量,一个善恶的力量有时候是夹杂出来的,有时遇到好事也会遇到一些坏事,遇到坏事也有可能遇到一些好事。有些人一段时间很顺,甚至一生都很顺,这种人虽少,但还是有的。有些人一生都在受难,受了很多难,都还是难,永远都是苦,一脸的苦相,浑身上下头毛都呈现出“哀痛”两个字,转身一走,背上写着两个大字——“悲哀”!
也有这样的生命,那这种生命怎么办呢?你积善就行了,发菩提心积善没什么不好的。如果你证得了空性,那些只是现象而已,你的心的快乐点根本就不在上面了,而回到了不坏的本质上,那种乐是常的(不是实有的“常”),是不坏的。
生命的意义在于找到那个根本的乐,不然我们现在的快乐方式一定要靠外境来激发,你谈恋爱都要找个对象啊!你说:“不行,我跟自己谈,我自慰!”——你也要依靠手嘛!(众笑)我把你的手捆起来,我看你怎么自慰嘛?你总得依靠东西,至少你还要依靠身体嘛。你说:“不要,我依靠想!”——你也要依靠大脑嘛,都是属于外境。
如果你真的证悟了心的本性,为什么它不坏呢?因为那东西完全无形无相,没法侵犯,毁不了它,永远都在。我们只是在无边无际、微细无执的这么一个了不起的佛的法身的觉知上面,多了这些东西,知道吧?
最滑稽的是,我们的快乐还要依靠这些东西来,说得不好听,轮回就是一种愚痴、一种扯蛋,扯得再好,也是蛋,蛋都是会碎的!我觉得自己是个“变态”佛教徒,为什么?因为我觉得生命只有这条路可走!你可以道德败坏、身体败坏,你什么都可以坏,只是你过去的习气所造,没有办法了,但是你可以通过佛法的修行改过来,只要你有佛法,坏都会变好。
所以没关系,谁不是坏蛋啊?在座的任何一个人,包括外面的任何一个人都下过地狱的,说明他以前肯定坏过。但是不怕你坏,就怕你蠢,知道吧?只要你知道佛法的利益,你扑进去,再坏都没关系。环境污秽、身体败坏、心灵肮脏——心灵可以清洗啊!发菩提心可以对治啊!环境可以转移啊!修得很好的时候都不计较环境了,这些都没问题,但是怕你蠢,蠢到根本就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佛法这样的东西,这些生命是最可伶的,还有就算知道了他也玩不进去。
大部分的生命连佛法是什么都不知道,其实很多佛教徒都不知道,他认为佛法就是拜神的像,供两根香蕉换一车香蕉,然后在心里面许个愿,明天什么都要实现——有这么便宜的事轮得到你啊?如果跪拜、磕头了以后,马上就有好处的话,当官的早就把这些位置占完了,连春节烧头香都轮不到你!(众笑)
有些人拿枪去抢:“这个位置我来!”真的有这样的人,以前我跟一个富豪去藏地供莲师,该是多好的事情啊!他衣袖一挽:“这一排我供,你们在旁边给我看着!”——承认他有功德,但跟解脱没啥关系。
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佛法是什么,就算有些人知道了,由于意志不坚强、违缘太重,哪里玩得进去嘛?打几天的禅七,屁股就痛得不得了,三天没打完,就计划回家拍照去了!所以这是很难的,难的原因是我们世俗人的意志薄弱,知见又不清晰。
你要成为一个什么家,比如钢琴家、长跑家,哪怕是个骗子,你也要花点功夫嘛!比如“玩pie”(粤语,玩牌的意思),想获得赌王的称号,手上功夫都得花很长的时间去训练,经常被人抓住砍手的,起码也要搞十几年。你修两天佛法就想成佛做主,成为三界众生的依怙,你买个镜子照一下!(众笑)
所以佛法真的要花时间的,没那么简单。反过来说,不管是什么投入,对于死亡来说全都是浪费,只有佛法功不唐捐。你只要念了一句佛,这个功德永远都不会丢失。你说为什么不显出来呢?因为你其他的业障太厉害了,功德暂时靠边站了;如果你的业障弱了,功德的力量就出来了。
经中说:“念一句观世音菩萨的心咒,有七地菩萨的功德。”有人就疑惑:“有可能吗?人家七地菩萨念了多少啊?”原因是什么呢?其实这句佛号就是有七地菩萨的功德,但你造的罪业比佛的功德都还要厉害、有力量,所以七地菩萨就不算什么了,你的罪业一定会现前先报。然后你坚持下去,等到哪天这一句佛号的功德一显现,就是有七地菩萨那么强大的功德。
接着 “为领纳入八风,好集邪信,即随领受中生,名为受阴。”“受阴”是什么呢?从经论来讲,受分为三种表现方式:苦、乐、无记。任何心的运动所引发的感受,都可以归纳为这三种方式。
比如我们吃饭,虽然触受引起的甜,甜是触识,但我的心觉得:“哎呀,好甜、好舒服哦!香港好好啊,食品没毒!”——乐受,这种爽也属于受蕴的范围。又比如:“哎呀,空调的风怎么这么大呀?吹得我头上冰凉冰凉的!”这个是色受,色上引起的触,然后心里很不舒服:“有没有搞错啊?这帮搞组织的,你知不知道我是无垢尊贵种啊?”(众笑)——苦受。还有,打坐到不好不坏的时候,也没有愉悦也没有痛苦——无记受。
当然,能够走到这一步就很厉害了,刚刚开始你不可能没有苦受或乐受的。打坐稍稍轻安一点:“哎呀!打坐真的好好哦!”还有人觉得:“打坐真的好难受哦!屁股痛、腰痛、脖子痛,其实最厉害的是心痛。”(众笑)不管怎么样,都是属于心这部分的感受,排开这些色受,色受就能引发心受(精神层面的)。这个就是堆积,堆积就会成为“受阴”。
其实受还可以通过思维引发的,比如心情很好的时候,突然想起一个事情: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个黑色星期五的晚上8:32:05,隔壁的王老叉居然偷瞄了我女朋友一眼,这个王八蛋!——心里面生起了恨,恨就引起不舒服,这个不舒服(苦受)是因思维引起的。
你说:“这些都要因引发嘛,那怎么会有蕴集呢?”它也会有蕴集的,为什么呢?比如同样都被凉风吹着头,有些人因身体的强壮,显得不一样:“你爱吹就吹嘛,飕飕凉风好清凉!”但有些人:“怎么这么吹呢?我很快就感冒了,我无垢尊贵种经不起吹!”(众笑)
这是物质(色身)上的差别造成的,好,我们排开这个,大家都没什么,但有些人的反应就很大,心里面引起的不适、仇恨如熊熊烈火:“把搞组织的弄出来,掐死他!”这是一种。还有一种:“是有点不舒服,但我们也原谅他,他也是无垢尊贵种!”前面那种受为什么会这么厉害呢?因为它会堆积的,慢慢会引发你对事物感受的反应度不同,程度也不同。同样的一个刺激,反应绝对不一样,这个弥漫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层面。
比如吃辣椒,刚刚开始你会辣到不得了,然后你不停地训练它,逐渐地辣的受也会改变,从辣的不爽变成辣的爽。这个变化靠什么来的?靠心受不停地改变。从物理上都是辣来的,当然随着堆积心,物理上的承受能力会比较大一些。但真正改变的是心受,那心受是怎么造成的?就是受蕴的堆积,这个讲得够清晰的,听得懂吗?
“为领纳入八风,好集邪信,即随领受中生,名为受阴”,“好集邪信”的“邪”是针对解脱而言的,那所有的受都叫“邪信”。但在世俗层面上来说,是有好有坏的,比如我堆积对三宝的感恩,见到三宝我就感恩、感恩、感恩。有些人见到三宝很麻木;有些人稍稍有点感恩,还不错,还算有点善根;有些人“砰”一下就下去了,为什么呢?心里面感受很厉害,欢乐得不得了啊!这说明每个人的堆积量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我们要观想上师,修上师瑜伽呢?就是为了最后的领悟:‘哦!,原来是这样的!”如果你心里面有冷漠(有人称这个为轻慢),上师对你的指引就可能就不大起作用,所以一定要去训练这个东西。
所以这个受是可以堆积的,那么我们平常就要去串习这种良性的受的堆积。比如我们对出离心的感受,通过长期的训练慢慢就不一样了。有些好色之徒看到模特走T台,屁股甩、腰也甩、两个筷子腿都甩出来了,然后引起了受:“哇,靓啊!靓啊!”这种受后面引发的结果就是——什么时候多赚点钱,勾模特。如果有出离心的人一看:“哎呀,好苦啊!她不但苦,喜欢她的人更苦!”心里面就充满悲悯。前面那种是带着烈火般的欲望,由求不得苦带来苦受;后面那种是一种悲悯,悲悯带来强烈的出离心,甚至有时候会有松脱感,所以我们要不停地串习。
菩提心也一样,空性就更是如此了。我们说的是单空的修行,先不要谈大空,昨天稍稍说得过了一点,就发现绝大部分女的做空行母、男的做空行勇士!(开玩笑)单空也一样,你串习多了就开始有空受出来。很多人不是在修单空吗?我现在考考大家,空受是属于喜、乐、无记的哪一种啊?
比如我面前的一个杯子,我对它产生了空受,空受是什么?空受其实是意识来的,但这种空会引发心里面觉得它真的是如梦如幻的感受——“哎呀,好开心啊!”当你说松脱的时候,其实已经感受到了松脱的轻微愉悦,这个叫乐受。这种乐受增加了以后,你就更愿意去修了。
有时候感觉到身体的松脱感,其实带有乐受在里面,然后就坐得下去了。当然这是不是误区呢?是误区,但是一个美好的误区。针对究竟的解脱,这当然有误区,但没有这个误区,你就难以到达究竟的解脱。所以没关系,你可以在里面做一些细微的感受,如此堆积下去就有好处,慢慢你的修行就越来越厉害,坐的时间也越长。心就是这样的,有愉悦才坐得下去,不愉悦就乱飚。
当然也有难受的时候:明明就是一坨嘛,硬说它没有实质,没有实质是个什么东西啊?——他可能没这么想,但心里面就觉得:“啾,没啥意思,好不爽啊!好烦啊!走,还是打麻将去吧!”原因是引发了苦受,就没有产生真正的空受。而真正的空受一定有愉悦在里面,你们也可以检验自己的修行怎么样?
受阴是可以堆积的,因为你长期去串习堆积,感受都会不一样。有的人串习空受多了以后,一见到东西随时随地就有松脱感,甚至眼睛一睁开就有,然后到梦中都这样。那么世界上能够引发你执著和痛苦的东西会变得好轻,所以这种对治方式叫“综合对治”,原因就是这样的。
我讲五阴讲得比较复杂一些,大家要认真听,不要认为这个好像跟经论上的东西没关系。其实经论上的东西才跟你们没关系,读完就读完了,有什么关系啊?
然后“迷心取想,随想受生,名为想阴”,什么是“迷心取想”呢?心不清晰地知道自己是什么,叫做迷心。阿赖耶识、末那识显发出来就是意识跟前五识。前五识是色阴,意识由于经过末那作为根基,又是以前串习的种子提供给它思维的基础能量,所以一定是个迷心——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绝对不会得出绝对正确结论的心。
你说:“我意识里面闻思的中观、唯识,难道说不正确吗?”——错的!从究竟的层面上,所有的思维都是错的,所有直觉性的东西也是错的,只要直觉有对境都是错的。所以我经常告诉大家要警惕觉知派,现在很多人在玩觉知派的:‘觉知!哎呀,感觉到身体怎么样、情绪怎么样,然后跟它做朋友!”这个好不好呢?好啊,其实是大手印的一些修行方式。但你不要认为这个就是解脱哦,它不是究竟的觉知、不是觉性,而是心的一种直接作用,其实可以归纳为直觉意识,或者叫做五俱意识。
我们直接地感到身体的一些感受,直接地觉知到,就叫做“身俱意识”;看到东西,就叫做“眼俱意识”;直接觉知到情绪,可以叫做“意俱意识”。你可以直接地觉知到自己的情绪嘛——你生气了!你不爽了!但有时候你觉知自己的情绪力量太大的话,就会失去了主动觉知的能力,这时就真的叫“随想受生”。
那个“想”就变成各种各样的情绪,那个翻腾起来根本就控制不住!如果人有能力主动去觉知自己的情绪,比如生起了嗔心、纠结、嫉妒、贪心,你看着它!你有本事看着它的时候,它已经不行了,就开始弱了,你的心就开始自主了。大部分人哪里是这样的?——一生起气来,心沸腾得如火如荼,难受得不得了!一定要找机会发泄、骂人、打电话倾诉,甚至晚上睡不着觉,要找最亲近的朋友谈话。
以前有个影星,最高的目标就是能找到一个跟她说得上话的人结婚,自我孤独到要求已经这么低了!——这个要求不低哦,对于一个孤独的人,能够跟她说得上话的人几乎是没有的。为什么呢?因为个体都是不一样的,该说的话说完了,后面就会厌烦,她会找另外能跟她说得上话的人。她以为真的有人跟她说得上话,好像有人能够彻底理解她,没有这样的事,全是欺骗!
真正能够了解她的就只有一个东西——她自己的心。她的心把自己所有的想法、孤独理解了以后就放弃了,她不需要跟人说话。当她需要跟人说话的时候,就永远不会真的有人了解她。听得懂吗?
意识可以分为直觉力和思维力两个,直觉意识可以随着我们的五根甚至六根去思维、去检测。比如注意力可以放在这上面,眼识可以看、耳识可以听、也可以放在身识上,这是直觉的意识。然后把这些材料拿来进行检测、思维、逻辑、推演、这是思维。这些思维的东西下去以后一定会成为你的记忆,下次再根据前五识或前六识所显现的东西,又拿回去再进行组合、解拆、分析。
比如第一次观察一个人,一看,原来是一名胖子,浑身上下都是圆的。然后听到他说话的声音,各种各样的东西就回到自己的阿赖耶识,记住了。而且产生了感受:“哇,这胖得好可喜啊!”一般我们会觉得胖的人可喜的,为什么呢?因为他没你漂亮!我们为什么喜欢丑角呢?看到丑角就会欢喜呢?因为无形中你在对比——“你看我就是比她瘦,所以她说什么我就开心!”要是遇到一个非常漂亮的女性,马上就不一样了——“其实她有点不足的,她左边屁股弧度不够!”(众笑)(人真的是很搞的!)
记忆就这样下去了,下次再见到她,就把过去胖脸的记忆跟现在的瘦脸进行对比——“哎呀!你怎么变成锥子脸了呢?可以分享一下你的减肥方法吗?”其实她说的减肥方法里面夹杂了好多东西,比如希求瘦(以瘦为美),还有过去见到她是怎么样的可喜,现在见到她虽然还有点可喜,但已经略略带点嫉妒了,很多东西上来就带动了行蕴。
但是他的思维一定是依据过去的记忆跟一些观念,以及现在的一些东西综合形成的一个判断,而且这个判断还不停地在变化,这个叫做“随想受生,名为想阴”。这些东西是会堆积的,待第三次见到她的时候,胖跟瘦的记忆都同时在你的内心里面。
所以我们对一个人的判断其实堆积了好多东西,有些甚至是你根本没办法想起来的,比如前世的一些业力,真的是冤孽啊!前世本来很相爱,爱得要死要活——“我要生生世世和你在一起,一世不够,要好多世!”
但是这一世,因为其他的因缘引发他投生到ISIS那边去了,而你却成为一名基督教徒,然后你们因为上辈子的因缘又凑到一起了,结果他的同伙把你逮了,他看着你觉得好可爱,但因为他“高尚”的信仰,最后还是割了你的喉,真的冤孽啊!就会发生这样的事。
所以不要认为我们所杀的、所吃的跟自己无关,说不定是发愿生生世世跟你在一起的人,只不过以那样的方式(把它吃到肚子里面去)跟他在一起了。有很多这样的事,而你跟他产生的过往压根一点儿也记不得,但是以势力的方式完全存在你的相续里面。
然后你看到他,直接意识上去了以后,接下来可能会觉得他很可爱,总之他对你有吸引力。但是这个力量有可能大不过你这一世所受到的遍计教育,这种教育会摧毁这种喜欢。你看我们因为一些教育摧毁了自己多少喜欢的东西嘛?生命真的非常悲哀!所以“想阴”(想的东西)是可以堆积的,它有种子的。
接着“结集诸行,随行受生,名为行阴”,“行”指心所,按照唯识的说法,有心不相应行(依据精神以及物质的一些安立),比如时间、空间、数字等等(心不相应行我们暂且不说)。
心所就是心运动的一些固定方式,比如贪、嗔、恨、爱、嫉妒、愤怒、傲慢等等。这是心固定的一些运动方式,有善的、有恶的、有无记的,共五十一个心所,其中有惭、睡眠等等。这种运动的方式其实是意识和其他各种各样的识共同引发的,乃至于感受朝着那种方式去运动,运动成这样的一个固定的形态。
比如嫉妒,它一定要其他的相续出现,否则我嫉妒我自己,有吗?谁有这么高尚?你不会嫉妒自己的嘛!一定要其他相续的介入,而且那个相续不能比自己高太多。比如来了一个相续,是你的上师——你说:“我嫉妒我上师!”这不太可能的,根本不会出现!第一,他的相续一定要跟自己差不多;第二,这个差不多的相续里面一定要有共同需要的东西,可能是精神的、可能是物质的。
然后这个东西居然被你拿去了,我心里面就生起极端的不爽,其实是一种苦受。本来我们差不多,你拿去了我也需要的一种东西,然后我生起心不爽的运动方式。至于这种运动方式是什么,你也不知道,但引发的结果肯定是不爽。
运动的方式一定要依据刚才说的,同等相续或拿到一个共同所需的东西。其实这个不爽可以因为嫉妒来,也可以因为仇恨来,各种各样的方式都可以。虽然嫉妒的不爽跟其他的不爽同是不爽,但是它们引发的方式却不一样。固定心态的运作方式就叫做“心所”,它也会带来一些受,比如嫉妒(具体的嫉妒)。而仇恨是另外一种心所,比如这个人曾经伤害过我,产生了不爽,我想把他干掉或诅咒他——“诅咒他眷属圆满、财富圆满!”——级别虽然变了,但共同的都是不爽!这个就叫恨,恨也要分好多种。
这种运行的方式是可以堆积的,有些人特别善于嫉妒,女性比男性嫉妒的频率肯定要高很多。稍稍一点点就开始嫉妒,而且嫉妒的熏习量、细微度都很深厚。嫉妒到很厉害的时候,就会变成一种怨,成为怨鬼。男性的嫉妒有点不一样,他们很快就变成恨,会开打的,所以一般会变成恶鬼;女的就不敢打,加上自己的因素就变成怨鬼。而且怨会让人变得很难看的,她又不愿意给别人看到自己的脸,所以头发就敷在前面。而怨得很深的话,根本就不会去投生的,所以就漂浮。你看那些女鬼一般都脚悬空就飘出来,头发敷在前面。(众笑)
你们不要认为我在开玩笑哦!事实就是如此,一般老公出去搞了小三、小四、小五、小八的那种女性,她们就恨“当初明明说生了生世世跟我在一起,结果你现在生生世世跟小八在一起!”——嫉妒小八,又恨老公,很无可奈何,各种各样形成了怨。如果是男的,上去一菜刀劈了就完了,然后自己把自己毙了。但女的不是,她不敢去劈的,因为还没劈就被老公劈死了。(众笑)
有时候又不忍心下手,就只能嫉妒,而嫉妒一定有爱意在里面,所以女的不忍心对老公下手,但对另一个女的她是忍心下手的。但她拿不起菜刀,就拿针扎、扎、扎,于是就演化成扎小人。(众笑)那个苦啊,真的是苦出了汁!
这就是嫉妒的运动方式,如果长期熏习堆积,死亡的时候它成了巨大的力量(它成了大势至),她能有好去处吗?所以人一死,就开始痛不欲生到处漂泊,非常的糟糕!这就是受阴的堆积,所以“结集诸行,随行受生,名为行阴”。“结集诸行”就是各种各样的运动方式堆积在心里面,然后各种各样的环境一引发,心就开始表现出来,叫“受生”,接着又下去、又结集。真的是彷彷茕茕,苦不堪言!
然后“于平等体,妄起分别系着,随识受生,名为识阴。”什么是“于平等体”?其实心识的本身(法性)是平等的,哪里都一样。对于面包、饺子、花卷、面条,都是面粉来的,居于面粉的本体——“我就是面粉,我很平等的,随便你把我做成什么都可以”。
法性也一样,其实一定要有个体去判断才会于好于坏的。为什么叫证悟呢?证悟的判断不以个体了,以心性的本质的层面去认知和判断,所以它什么都是平等的。这是空性的一个要素:平等——“于平等体”。
无明缘行,行缘识,起识的原因就是在本体上起了无明,然后一动一判断就成为分别(识)。但是心成为识去判断的时候,一定要有能判断,就成了”人我”;所判断就成了“对境”。这个分别能力就叫做“识”,这个识会形成能力的,它也会堆积的,而且这种分辩的能力是很难去除的。
比如打坐的时候,我们的意识还很容易停下来,因为它最伶俐也最容易被收服。最厉害、最麻烦的是什么?有些人是身识,眼睛看不到了、模糊了,耳识也听不到了,但一堆(身体)始终在这里;有的是眼识。这种分别串习的能力始终笼罩你,非常的坚固。分别的能力称之为“识”,它也可以被串习和堆积(堆积就是种子,形成下一次分别的可能性。)
不管是前五识或者是意识都会如此,或者是执我的那种识也要串习的,所以“随识受生,名为识阴”。然后随着不停地分别,成为力量,力量又再散发出来成为分别,一进一出、一进一出……这样的说法,好像有时间,实际上对平等体来说,永远都是当下在搞。
不管怎么分别,分别都离不开你的明(精神体),是不是这样的?离开精神体你拿什么去分别啊?而精神体永远都是那个样子的,对精神本身来说是没时间的。但是一分别起来,就会呈现出对境的不同或者能境上感觉的延续性,比如人的变老、外境的变化,就会形成所谓的“时间”(能所二者的变化称之为时间),没有什么真正的时间,只是一种安立,叫心不相应行。
“故云五阴”,这五大类其实就是一个生命体。我们把这五个大类集中在一体来进行表现,就是所谓的有情生命。比如人运作起来的时候,一定有他的身体、他的精神。身体就是前五根的显现,他所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摸到的、吃到的,感受到的,思维的,甚至还会出现思想,思想形成规律,就是哲学思想等各种各样的东西。然后每个人有自己的情绪,情绪还不同,有些人善于嫉妒,有些人善于仇恨,有些人善于爱,别别不同。
所有的不同其实全都是来源于心的分别能力(识),所以心的根本的分别能力,按照密宗的说法(说法有两种),有的说色转化出来是毗卢遮那佛,有的说识转化出来是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为什么会有两种说法呢?因为事部、行部、无上瑜伽部有时候分类不同。如果以色为根本,色就变成了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如果以识为根本,识就成了毗卢遮那佛。这个太密宗了,我们在此不说。
但是所有五蕴的转化就会变成五方佛,实际上都是我们平等体的作用。但是在作用的时候不明白平等体(不明白本质),它就是五蕴的一种活动;明白了本质,它就是本体的五种能力。如果处于清净面来看,展示出来就变成五方佛;如果不处于清净面,虽然在用清净面,但以无明的方式运行起来,就变成五蕴。
按照前面的说法,五蕴好像是轮回的东西,轮回的东西是属于四边执著的一种产物。事实上它的本质也是空性,所以这句话后面加了“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五蕴产生了这样的世界,产生了我们的生命,但它的本质都是平等体。他在告诉我们:通过修行可以直拿平等体,如果我们一下把平等体(实际上是本质、法性、如来藏、空性)抓住,明白了本体以后,这个五蕴其实都不是问题。
那么,我们要怎样通过五蕴去拿到平等体呢?——认识这个本性才是关键。那我们修行从哪里入手?——五蕴。那五蕴的哪里入手?——用观修的方式。以前曾说,从唯识来讲叫做“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六是意识,七是末那识,那八识属于哪一蕴呢?意识?末那识?其实识蕴跟想蕴都有的,明不明白?
你闻思的时候其实五识都要介入的,你看书,看是眼识,书是色识,但闻思主要还是意识(意识属于识蕴),识蕴一介入,正见等各种各样的观念一增加,末那就开始产生变化。末那一产生变化,受蕴(各种感受力)就要产生变化,心所也会产生变化,大量的善心所就会爆发出来,恶心所就会被断掉——“已生之恶令断,未生之恶令不生,已生之善令增长,未生之善令生”,叫四正勤。慢慢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知、八正道等等功德就开始出来(我说的是三十七道品,听不懂就拉倒!)
所以闻思就牵涉到了意识,就是识蕴无论如何都要参加,而色蕴参加得很少,但是想蕴特别多。最开始一定是想蕴(思维),慢慢会影响受蕴(感受),影响到受蕴的时候实际上是法喜产生了。到了最后,是识蕴的一个根本变化。如果我们用最快的方式去。比如大圆满,其实就是认清了阿赖耶识的本性,阿赖耶识发生了一点点的变化。但一般人是不行的,他可能是色蕴产生了变化,比如打坐身体消失了、触识没有了,或者眼识产生变化了,那么色蕴也开始产生变化。
所以开始上去的一定是想蕴,要想蕴丰富就要大量地闻思。所以我根本不反对闻思,虽然我在上课的时候贬斥那些玩概念的人,但开始的时候就是要玩概念的。玩到后来,这些概念慢慢进入了心。什么叫做进入了心?这是一个笼统的说法,进入心有两种层面,一种还是在想蕴里面,但它变成了直觉意识。还有一种,它带来了感受(法喜),快乐属于什么蕴啊?——受蕴。
所以大家进入的方式要从思维开始,一定要去闻思。然后要延伸下去,必须要受蕴产生变化,要想迅速拿到本质的话,就要看透阿赖耶识的本质,在识蕴上产生变化。
虽然改变阿赖耶识的方式好像是没有二元对立的(没有造作了),完全处于很深的定里面,其实还是一种二元对立——法性跟无明的一种对立。你问法性怎么可能跟无明对立呢?法性本身是非二元的,怎么可能对立呢?因为你有无明,没搞清楚它;当你搞清楚的时候,无明其实也是法性,那就不会对立了。
其实,真正让自己的识蕴产生变化的还是想蕴,受蕴是会消失的,想蕴就是窍诀。因为你形成了定(阿赖耶识的一种态),那怎么去明白本性呢?其实还是想蕴来的,这时候的想蕴通过思维变成直觉的东西。比如窍诀,甚至一巴掌,你会说:“‘啪’的一下,响声不是色蕴吗?”那时候心可能会刺激到灵光一闪,其实就是直觉意识。“啪”的一下,心产生一种智慧,是一种明白。透过阿赖耶识发现了一点曙光,开悟的触碰就是这样的。
说到这些很复杂、很细微的东西,那根本的东西是什么?——大量地闻思,然后要去串习单空、菩提心等等。其实菩提心乃至于单空,都是在想蕴里面发生的,心识一定要参与的——你直接地觉得身体是空,其实是一种直觉意识来的。你问是不是境界呢?不是境界来的。只不过在定中可能太安静了,你的色蕴(身体)有时候就不显发了,就消下去了。
它的俱生种子非常坚硬的、稳重的、暗藏在你的阿赖耶识里面,因为俱生种子一定要在初地菩萨以后才能真正地消除。所以不要认为我们的色蕴已经产生变化了,其实色蕴的显发会被我们的修行所改变。其实色蕴的显发,不用修行也会改变的,比如近视眼配一副眼睛,一看就改变了。
比如我现在住的酒店,外面都是江景,但是我老眼昏花看不清楚,于是拿望远镜一看——哇,好清楚啊!对面的是一艘船啊!色蕴也改变了。其实色蕴是不太参与改变的,但你可以通过观修,比如身体消失以后,你的心(你的想蕴)直接性地产生了变化,最后透过阿赖耶识,你的心会体会到法性。
所以堪布曾说:最开始开悟的时候一定是思维的(意识的)。在中观这一派里面有时候不谈阿赖耶识,但他说的意识里面其实夹杂了阿赖耶识的,所以最后的那一点,一定是在阿赖耶识里面产生了一种轻微的体会。说来说去,你一定要去用想蕴,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其实是一个被修的东西,能动的是“想”。
要怎么去运用想呢?第一是闻思;第二是直觉——打坐去夺。你说照是想蕴还是识蕴呢?——所有的都离不开识蕴,但它是想蕴。哪怕是照见五蕴皆单空的时候,都还是属于想蕴,只不过是直觉的想——直觉一切都是假的。当然还有能觉跟所觉的二元对立,因为还没有认知到法性。
这样分析对大家有没有用呢?我觉得不一定有大用,不过还是有点小用的,比你干读书要好很多。但你要明白我们修行所取的路数,所以“照见五蕴皆单空”的时候,实际上是意识在起作用。你不是说阿赖耶识吗?是的,你意识完全停止到一定的时候,在中观里叫意识,其实也可以叫阿赖耶识。
什么叫阿赖耶识跟阿赖耶呢?纯阿赖耶是不领纳外境的,就是他不想外境的,比如我们睡着了。阿赖耶识是完全没有意识,不会去思维了,但我还可以显出外境,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叫直觉意识,也可以叫阿赖耶识。其实是一种定,很清晰地知道自己的身体是这样,但是身体的感受和眼识都不明显了,因为我的注意力不在上面了,我没有这种专项性的直觉意识了。就是我专门去看、专门去听,这些都没有了,头脑的念头也停下来了,但我的心清清楚楚地知道我的身体是这样的、外境是这样,甚至有些念头起来都可以知道,但心主要的还是那种知道的力量。其实这个还是意识,所以初初的开悟一定是意识性的,大家也不要开心得太早了。
但是意识发展下去就会慢慢变,变成真正的定,所以我说首先要确立见地,见地以后看能不能安住,最后要把安住抽掉,因为真正的本性不在安住上(不在禅定上)。其实所有的佛法理论都是套在一起的,一个修行可以把它全部说完。对于一个真有修行的人,随便什么正确的理论拿来,都可以知道里面是怎么回事;但如果我们不去认认真真地修行,只是读书的话,那也是在头脑里面乱想罢了。
好比有人给你介绍香港,说了一大堆,你还是没搞清楚铜锣湾跟大屿山在哪里?我也知道香港很多年了,我住的那个地方叫湾仔,在电视上看了好多,什么铜锣湾揸fit人,看了好多这样的东西,但我都不知道自己住的地方原来是那里。
我把它逛遍,知道所有的情况叫修行;拿着视频、说明书来了解叫闻思。闻思好比你跟人介绍,历史上香港怎么样怎么样、如何如何。说了一大堆,不现量了解是不行的,不然你根本都走不到香港这里来。最后要实现这些说明书,你就一定要走、要看。其实跟修行是一样的,心就是你的香港,事实上你的心太复杂了,比香港复杂多了。香港逛几天,哪里是湾仔、哪里是铜锣湾,慢慢我就变成香港揸fit人了,这个还容易。(众笑)但是心不行的,它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太狡猾了!它可以变形的,香港怎么变啊?香港是个很粗大的东西,但是我们的心很幽微。
说到五蕴,《楞严经》里面说,我们的色阴(色蕴)是非常坚固的,叫“坚固妄想”,很难产生变化,这也是影响我们见地的一个大麻烦。很多人都说自己证悟了,我就问他:“那你面前的桌子在你那是什么?”他还是觉得是一个东西,说明他的证悟完全是不到位的。那是心里面的一种感受,这种感受不能叫证悟,其实是一种意识、是一种心所,但他误以为这就是证悟。
产生这种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些东西太坚固了,所以我经常要求你们去夺境。夺境的原因是什么呢?要消除我们的心认为这些是真实存在的执著。所以证悟的时候有人问:“万象之中独露身,拨万象不拨万象?”——当我安住在本性的时候,怎么处理这些现象?对于没有证悟的人是很麻烦的,他要去夺就是单空;不夺就是傻瓜。
那到底是夺还是不夺?那是法性,哪来什么夺和不夺?但你没办法知道它是法性,在不知道法性之前,它真的就不是法性。为什么呢?因为它在你心里面是一个坚固的存在,不管什么离一多因啊、有无生因啊,它就是一个存在在那里。离一多因是在头脑想的,所以要去夺,产生直觉意识。
我们破坏(夺)的是色阴,“夺”并不是真的用意识去把它整烂,如果意识能把它整烂的话,那叫神通了,那种人就很厉害,得罪不起啊!惹恼了他,他一凝神,“噼砰”!你的头就爆了,杀人啊!不是这样的,而是心慢慢感受它不真实——假,开始是幻,最后真的就一场梦。产生了这样的感受,执著减轻了以后有利益于认识法性。如果你真的认识了法性,它就是法性了,你还夺个什么啊?没什么好夺的,那叫庄严,就变成佛父、佛母、坛城,那还夺它干嘛呢?有病啊?!因为有自我、有执著才去夺,是夺内在的执著,所以色蕴叫坚固妄想。
然后,在《楞严经》里面受阴叫“虚明妄想”,为什么呢?明明白白感受到这种东西,但我不知道它是什么?所以叫虚明。虽然好像找不到它是什么,但是很影响我。我们都想追求好的感受嘛,有谁愿意追求坏的感受?有的,比如受虐狂,打他的身体,他会疼(大家要记住分开身受和心受),他的身受是疼,但他心里面欢喜,所以还是追求乐受,这叫受虐狂。
所有的生命都追求乐受,虽然那个乐受是什么,你也找不清楚,但你就是喜欢啊!你high啊!你爽啊!任何生命都是如此,只是追求快乐的方法不对。他一定要依靠外境就变成轮回,依靠二元对立的方式进行。什么叫做解脱嘛?那个乐受不依靠任何方式,本来自乐,叫乐空双运,永远不会坏,因此很坚固。
所以我们的心要摆脱依靠二元对立产生的乐受,否则我们一追求或排斥就成了轮回。追求乐受就是贪,排斥苦受就是嗔,不追求、不排斥就是痴。那要怎么办呢?修单空、修菩提心都可以,只要把人我执、法我执一去掉就可以。
接着,在《楞严经》里面的想蕴叫“融通妄想”,为什么呢?它可以把所有的情况都可以集中起来想,如前所说,修行一定要依靠想蕴——“六七因上转”。而且想蕴(意识)的根本是末那识,末那识是人我执的原因(人我执其实就是末那识)。那么,我们该怎样去利用或消除想蕴呢?如果我们要去消除意识层面上的想蕴,靠禅定就可以了。
如果真的直觉到很深的程度,已经到了阿赖耶识的层面,就已经消失单一性、方向性的直觉了。比如我去直觉我的身体,好像阿赖耶识没想,其实不是的,阿赖耶识的力量还没有完全出来,意识还是集中在你的身体上,还是有个方向性的。或者我去直觉自己面前的东西,我也没有意识,直觉到它是假的,这个还是属于意识性的。
如果我完全没有方向性,放弃意识的任何直觉,全然的、平均的明了,如果这时还有梦幻感,它是属于意识的。最后连梦幻感都没有了,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单空后来修成定了,其实就是梦幻感没有了(意识成分没有了),就变成了阿赖耶识的定。这里面形成一些派别观点的争论,可能说得太高了,不过没关系,反正你们听不懂!
《定解宝灯论》里面有一个问题:观修的时候是安住修,还是思维修?麦彭仁波切认为要先思维,其实有直觉性的意识,然后安住的时候是完全放弃意识的;格鲁派则认为一直要保持那种思维修。到底谁是对的呢?麦彭仁波切是对的,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讲,格鲁派是对的,你就是要保持思维。
比如虚幻感也是直觉思维来的,如果不保持直觉思维就变成阿赖耶识定了,阿赖耶识定是没有意义的,只是培养愚痴而已。格鲁派因为惧怕慢慢那个力量大了以后,你死的时候会变成熊冬眠或者蟒蛇冬眠。很多人因此而害怕自己会变成蟒蛇,你有这个资格吗?我只好说你禽兽不如!(众笑)这是很难的,其实也不会很难,只要你好好修行两三年就可以了,你就有变成蟒蛇的资格了。
初学者如果不停地串习梦幻感(梦幻定),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无明的力量就开始消失了,然后心的明觉力会越来越深。虽然它也是阿赖耶识,但是明觉力越来越深的时候很容易透过去,让赤裸裸的本性自明出来。这个时候如果有个具德上师一搞你,你就很容易开悟了。所以,麦彭仁波切说你要思维和安住轮换修,这是《定解宝灯论》的第四个问题。
但刚刚开始只有一点点梦幻感,我们就开始全体放下去,慢慢就真的定下去了。定到后来,如果身体比较疲劳的话就睡着了,其中是这样的一个问题。那么,我们要对付这个意识的话,定就可以把最粗大的思维完全消失变成直觉梦幻。然后反复地加强、反复地加强,最后可以放弃它进入到阿赖耶识。
这个时候你一定要去发现,如果自己进入深定完全没有梦幻感了,而且定到后来人变呆了,那就有问题了。但我觉得你们基本都不会呆的,反而越变越聪明。人真的变呆后,行动会很慢,而且特别喜欢进去,因为进去有种难以言语的舒服,那个时候就有点问题了。但是大家始终记住!你在呆的同时,要起来去培养自己的梦幻感、培养自己的观修,用中观的思维不停地这么来。你不用担心自己会变成畜生,真的没这样的资格。
只不过有时候为了防备一些闻思不够,或者没有具德上师,自己跑到洞里面就开始打坐的人。西藏有很多这样的人,一坐就好多年,他还不会睡着进入阿赖耶,就是阿赖耶识,但是他又没有空性的正见。然后他很快就知道色蕴的显现是假的,显发色蕴的本质(俱生种子)是破不了的,这个一定要到初地菩萨以后。虽然如此,但是他可以让身体消失,心很平静很愉悦。愉悦是乐受,平静是无念,然后还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神通明力,觉知到洞外的很多东西,因此他会误以自己证悟了。其实这个跟证悟没有关系,虽然他也知道乐受、神通不对啊,然后慢慢回到无念里面去,结果越弄越深、越弄越深,深到后来就可能进入色界天或无色界天。但这需要禅定很厉害的人,完全没有中观正见的人才行。
但我们哪里可以啊?你有本事先走到那一步再说!这个时代的学人学的东西好多,如果真的走到这一步,找到一位具德上师一问,你很快就穿帮的。当然也有个麻烦,修得很好的人脾气也很好,有时候很像大德的,而且行为高尚、道貌岸然、仙风道骨,那个人都是飘的、有神通、浑身都是香气,没有一处不像成就者!这就很危险了,但大部分人根本不太可能,这个是属于想蕴。
那么,思维性的想蕴很容易对付,禅定就可以了;那么直觉性的想蕴,最后可以通过窍诀来明白。大圆满的修行里面有两个大的区分,一个是区分阿赖耶识和法性;还有一个是区分心跟智,其实就是彻底明白想蕴的本质是法性。
走到这一步,你很容易听懂那些窍诀的。现在你是听不懂的,听到的都是一些话,我在呱啦呱啦地讲,你们在呱啦呱啦地听。但如前所说,有种东西叫“种子”,堆积到一定的量,它会发生作用。
然后,行阴叫“幽隐妄想”,为什么呢?行蕴是躲在后面的,我们会很清楚地知道粗大心所在起作用,比如贪嗔痴很厉害的时候,表现出来你会知道的,但没表现出来的时候是藏在背后的。所以我们对一个人的性情往往是有误解的,比如一个人走起来的时候,好开心啊、好宽大啊、好快乐啊等等,但是大笑背后一张痛苦哭泣的脸,背后可能是一个很忧郁的人。
比如我们公司最近在拍一个关于忧郁症的电影,忧郁症的病人平常在人前都很快乐的,但他暗藏的心所可能会让他去死。暗藏在背后的心所叫幽隐妄想,但有时候表达出来是很明显的,你自己也可以观察得到。甚至别人也能观察到,这已经算是最粗大的,完全可以通过你的语言、行为、眼神表达出来。
比如怒火的时候要打人,有些可能别人不知道,但你自己清楚的。比如大笑背后一张哭泣的脸,你是在别人面前大笑,可回去以后,还是知道一个人的晚上“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你肯定知道这个情绪嘛,还有一种更深的,连自己都不知道的,暗藏在内心里面驱使你的行为、情绪的一种东西——潜意识(弗洛伊德就是靠这个发财与成名)。其实就是很潜的心所,这些心所有可能是因为童年时受的伤,甚至是前世带来的东西,暗藏在你的意识,根本觉察不到,但是它又起作用。搞得人真的很麻烦的!
自己都不知道,比如忧郁症这些东西。你在想:“我为什么会忧郁呢?我好像什么都不缺,甚至很多东都比别人多,可我就是不开心!”为什么?其实有些暗藏的心所连你自己都不知道的,那要怎么办呢?你说:“我要想办法知道!”你是知道不了的,也没办法让你知道的。
有两种方式,催眠可以知道一部分,但是不一定绝对可以的。催眠会起到什么作用呢?比如你的心所、情形表现出来了,一催眠过了以后,出来什么他自己都不知道。比如催眠的时候,他说自己这一世姓范,上一世姓猪——“我是猪八戒,上一世我比这一世更肥!”说了很多,等到“啪”的一声从催眠里面弄出来以后,我立即忘了这些——“什么时候我是猪八戒啊?你敢骂我是猪八戒,你要遭报应的!”
多重人格也是这么来的,人格是什么东西啊?就是人在一些对境中所固定表现出来的心的运行方式,叫做人格,懂吗?不要去听他们所描述的人格:“我有我的人格!”——什么叫“人格”?你都不知道,你还要保护你的人格?给你一巴掌!
有些方式你自己是不知道的,但总是发生那种作用,你说要怎么办呢?你不要去管它,发菩提心、修空性。前期改的过程,你自己都不知道,但别人会感觉得到的。慢慢法喜出来,心的清晰度越来越高以后,你会发现自己真的变了好多,开始发现自己的改变。再走下去会产生神通——哦,这一世怕狗原来是因为我前世被狗咬过。而且什么都会知道,暗藏着的心所都会被消除掉。还有一个就是发菩提心、修金刚萨埵,那些不好的暗藏的东西也会被清除掉。
所以佛法的修行方法不是随便乱来的,采取一些很精密的运行方式是有原理的,只是原理难以言表。我上课从不备课,都是随口讲的,最多拿来看一看大概规定自己要怎么讲。结果有时候我规定的东西上来全忘了,其实我只讲了其中的一点,如果要我真的来备课啊、来写啊,三行字我可以讲三个月,知道吧?
因为有庞大的理论基础和庞大的修行方法、体系,只是作为一个凡夫,我了解不了那么多,但是它肯定有。即使我这么一个凡夫,都可以扯很多“摔不烂的空蛋”出来!
反过来说,我们的传承里面规定了要修五加行,要修中观、修禅定,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蕴含了很多东西。还有大家不要好奇,总觉得这个法很厉害、那个法很厉害,世俗层面的法,没有任何一个厉害得过菩提心,绝对不可能,它把你什么蕴都搅在里面了!胜义层面的法,没有任何一个法厉害得过大圆满,结果好事全被你们占了。关键是你们没付多少钱,这是个很大的便宜,大家回去晚上睡着都笑醒了!(众笑)
所以才叫心有所得嘛,不然就是傻的,叫做入宝山空手而回。如果不因此而感到欣喜,真的是傻的,说明你心的立足点还是站在要获取世法上。比如突然通知你的彩票中了,high到晚上睡着都真的笑醒,说明你的心还在彩票上、在世法上。但你已经得到了菩提心和大圆满的教授,居然还没有中了彩票那样欢喜,那说明你跟解脱没缘,只能回去慢慢修过。
我们要意识到这些,但就是意识不到,其实很多人的潜意识(暗藏的东西)太幽隐了,都不知道自己的性格是怎么样的。比如你去问监狱的坏蛋,个个都认为自己是好人。再比如我们这些修行人,个个都觉得自己发了菩提心。真的是这样的,但你稍稍刺激他,特别遇到像我这种狡猾的“坏蛋”,基本上那些假菩萨都会原形毕露。(我自己不是真的,但我善于收拾假的。)(众笑!)
最后,《楞严经》里面的识蕴叫“虚无妄想”,也就是我们的五蕴、一切全都是妄想,没有一样是真实的。“识”这种分别能力其实是虚无的,原因是我们找不到实体来的。也就是我们分别的本体找不到,我们去找心,是找不到的,所以它一定是虚无的。
我们经常说“心如虚空”,其实指我们分别的本体是找不到的。我们用眼识去分别、耳识去分别、意识去分别,但能分别的本体是个啥?念佛的是谁?感受到身体沉重的是谁?眼睛看到这些现象,能看的是谁?我们普通人认为“那是我”——你如此一说我就傻了,因为没有“我”这种东西,“我”是思维的一种安立,然后是心的一种执著,它是一个被捏造出来的假像。
真正能够制造这种虚妄的东西是什么?很奇怪,你就是找不到。找不到就是福音,找不到你才有可能解脱。如果找到一个东西你就会系在上面、皈依在上面,找到上帝你就皈依上帝了,找到物质你就皈依物质了。其实,没有找到物质就去皈依物质,叫做虚妄;没有找到上帝就去皈依上帝,也叫做虚妄;乃至于皈依阿罗汉的涅槃,都叫虚妄。所以在《楞严经》里面,佛陀连阿罗汉都斥责,直接称之为“魔道”(那是圣者阿罗汉哦)!
找不到那个心的意思是什么?就是我们能够产生分别的那个东西,其实是没有的,连虚空都不是。我们说“虚空”,其实是眼识看到的东西,或者是头脑里面想像的东西,或者是通过禅定,身体消失了以后心展示的一种空间。
心可以展示空间哦,比如你晚上做梦的时候,你可以梦到空间——“海阔凭鱼跃,梦中任鸟飞”。其实这是意识展现出来的,你可以把意识停了,心也可以直接感受到的,比如空无边定、识无边定这些都是。实际上没有真正的空间,那个“体”是找不到的。(虽说找不到,但并不是绝对的没有。)
因为明明能分辩嘛,你在分辨嘛,所以它不能叫“没有”,但是又找不到,所以识的本体是明空双运的。分辨一定要明嘛,你让那个毛巾来分辩一下我嘛——不可能的,一定是心在分辩毛巾,你让毛巾来分辩心是不行的。毛巾是相分,是被分别出来的,但能分别的东西是没有的。那怎么办呢?没有就最好了,放弃就完了,就是解脱。
关键我们没办法放弃,因为执著太深了。你只要去消除执著就行了,不要去找那个本质,你一找就是分辨,所以禅宗说“但去妄,莫求真”,就是这个原理。你需要不停地去妄,去妄是什么?法我的存在,我用夺把它夺空;人我的存在,我用菩提心压制它,然后去观察,让心真的发现——确实心有一种分辩力,发现也是一种觉照力,其实还是分辩,会发现根本没有一个东西在分辩。然后再会发现“那个”不是什么都不是,它不会断灭,你就会解脱的。根本的原因在于你有执著,执著轻微了以后,是不可能不明了的,所以“但去妄,莫求真”或者“障垢磨净,真如自现”。
为什么很多人听了窍诀没有用呢?执著太深了,真的没有用的。所以需要长期地修行,坚持戒律,特别是一些快到门口的师兄,要保持戒律,因为三昧耶戒会直接影响证悟的。然后发菩提心、修上师瑜伽,这个上师瑜伽代表了大圆满的修行,因为大圆满的修行就是上师瑜伽。只不过那个上师变成了心性,缘起的可以是眼前的上师,但修大圆满的时候就是心性。你如果认识了心性,保持它就行了。
你说:“哎呀,你不是说不要保持吗?”那是很后面、很细微的分辩,但大家暂时先不要去管它。你真的到了一定的时候,去找那些修得很好的师兄或者上师进行分辩。其实到了那个时候,分辩是没有什么意思的、很烦的,没什么好说的,本来如是。注意力都会变为利他,不太会关心自己了,因为他心里面直接的觉得没有自己。
所以,我们记住解决这个虚无的“识”的方式是:但去妄,莫求真。前面“但去妄,莫求真”的方式是什么?我把识关闭了不去分辩,结果变成阿赖耶识,还是在细微分辩。其实可以有分辩的,但是我们要在分辩的过程中,知道它是为什么,知道它的虚妄性。知道它是为什么的规律就是世俗谛——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发菩提心等等。我们要清晰地保持这个。知道它的分辩全部没有实执,这些分辩就变成了空性的庄严,如金刚萨埵修法的吉祥偈“诸现清净身庄严,诸声圆满密咒性,诸念成熟智慧中,胜德圆满愿吉祥”。
以前苏东坡也说:“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当我们心真的明白显现的虚无性时,无妨它显现,安住于我们清晰的明了就可以了。有两种清晰的明了,一种是单空清晰的明了;另一种是法性清晰的明了。
大部分人可以在单空清晰的明了里面长期地修行下去,那个就是所谓的“明知定”。千万不要认为有了一点点的感受就怎么怎么样了,那是挺幼稚的!你不要说单空了,就是初初证悟法性那点东西根本就不算什么,你可能小烦恼都搞不掂,大烦恼更搞不掂,所以要坚持下去!
大家不要觉得开悟完全与我无关,这样的话,那些大上师们不是骗我们吗?与其逗我玩,直接教我修净土就行了嘛!但又讲中观、又讲唯识、还直指心性、还搞密法班,逼着很多人赶加行来听密法。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取得初步的开悟其实不是很难的事,所以用心下去,这是一条可行的路,而且是条很清晰的路。
今天的交流到此结束,现在开始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顿悟入道要门论》第18课
- 《顿悟入道要门论》第20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