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不疑善品为业。
这是在唯识学中,对于“怀疑”这一人类心理活动的诠释。意思是“怀疑”这个心理现象,就是不了解真理,于是产生犹豫,然后就障碍了自己相信真理的善行。因此,怀疑是人类六个根本烦恼之一。其余五个烦恼分别是:贪、嗔、痴、慢、嫉妒。
这里说的“疑”,主要是说对于佛法真理的怀疑。延伸开来,也可以是平时人们在生活中的怀疑。
当人们对于眼前的人和事无法清楚地了解,而这个人和事又与自己的利益相关时,就会不自觉地生起怀疑。
怀疑是凡夫的天性。但如上所说,造成凡夫生起怀疑需由两大因素。
其一,其怀疑的人和事物一定要和自身有关联,且对自身利益和安全可能产生影响,才会令人生起怀疑的兴趣。比如你基本不会为非洲两头狮子是否会打架产生怀疑,因为那实在跟你的利益无关。
其二,是最根本的原因,对那个和你有关联的人和事,你真的不清楚,才会产生怀疑。若你什么都清楚了,就没什么可怀疑了。例如,你确定知道明天六合彩的中奖号码了,你会马上买下它,而不会因怀疑自己是否中奖而犹豫。
对于初期佛教修行人来说,修行过程中的一切,都和自己有深刻的、千丝万缕的利益关联,符合第一个因素;对自己、对道友、对修行、对师长及善知识,不了解、不清晰,初学者也理所当然,符合第二个因素。因此,不由自主地产生怀疑,一定会时不时地发生。特别是现代修行人,大多数几乎都生活在怀疑之中,修菩提心自我受伤,修某种法达不成目的,师长和善知识不符合自己的预期,于是,怀疑油然而生。疑己不是根器、疑他不是善友、疑师不是善知识……乃至于怀疑三宝是否真实……
情绪或念头纷至沓来,此消彼长,莫衷一是,苦不堪言。
而经云:信为功德母!特别是大圆满或者其他密宗的修行,恰恰需要十足的信心,否则休想获得成就。需要信心,又控制不住怀疑,真是一件十分矛盾的事情。
那要怎么对付怀疑,让怀疑消失呢?佛法里有没有解决方法呢?
当然有。第一,通过闻思祛除迷信,产生真实的见解,消灭初步的怀疑;第二,通过依止善知识和加入修行团体,坚持修行产生觉受,消除修行中的怀疑;最后,当你发现你所有的怀疑就只是一个念头时,怀疑就没有立足之地了。
第一,产生怀疑,说明你真的开始修行了,而怀疑之前可能都是迷信。为什么呢?
很多比较幼稚和单纯的佛教徒,开始学佛时都不会怀疑,而且充满了虔诚和信心!因为对于宗教的期望和想象,会让他(她)充满虔诚和信心。他会想象他皈依之后,加入某个佛教团体之后,跪拜某个善知识或者修行某种法门,念诵某种咒语、偈文之后,生活和未来的一切一切全都有利于他,会有很多神奇的现象、奇妙的感受可以满足他的好奇心、虚荣心乃至贪欲心。他遭遇的问题、生活的需求和困境全部都会被顺利解决,而他要付出的只是——“我相信你”,再加上做一点庄严的仪轨和轻松的行为即可。
一些初学者建立信心所依据的就是这些内容,然而这些不切实际的期望和想象大概率不会兑现。一旦不兑现,怀疑伴随着纠结,就如火如荼而无法遏制了。
对于这部分人,系统、准确和长期地闻思是真正的解决办法,让佛教的世界观、生命观、价值观以及实现目的的必要过程,在内心中圆满建立,才能真正消除怀疑,否则,漫长的修行过程中,总有一款失望和纠结适合你,而不可阻挡的怀疑自当应运而生。
第二,更进一步,有一些较为理智的修行人,觉得只是因为“我相信你”,不一定能够有多大的收获,但“我相信你”再加上一定的修行,应该不久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觉受和境界吧,就算不能开悟,那也应该一路顺利、法喜充满、胜境现前吧?但往往几年过去了,不但胜境没有现前、法喜也遥不可及,乃至一路不但没有顺利,甚至困苦焦灼,违缘重重……于是,让他不怀疑,比起当初让他相信,要困难很多。有许多修行人,就是在这样一些急功好利与好高骛远的心态下,怀疑到不相信自己。
对于这一部分修行人,除了系统闻思之外,更重要的,是需要一个真正的善知识和一个真正重视修行的团体,在遭遇苦难时有道友勉励和支撑,有困惑时有善知识的引路和提点,方能够顺利越过修行路途上的重重障碍和误区,到达无疑之地。
最后,只有通过锲而不舍的修行,达成对佛教真理的实现,才能够真正断除无处不在的怀疑。
当我们的修行能够在相续中建立比较稳固的“单空”觉知时,你会发现,不管什么样的怀疑,那也只能是一个“不实有”的念头,而当你觉得怀疑是一个不真实的念头时,相应地,几乎同时,你的单空觉知,会轻松将这些念头消融在无形中。
所有外在的怀疑,在这种单空认知中,都无法成立和持久,甚至你都已经无法对任何事物产生怀疑了,因为没有什么对境能够在你的认知中实有。虽然这并不是彻底的觉悟,但这真能解决问题。否则,你面对一个对境,可能始终无法根除怀疑。不管是什么对境,哪怕是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你面前,如果你把他看成一个实有个体,时间长了,你也一定怀疑——“他怎么这样呢?”“他怎么不那样呢?”特别是当他的决定或想法,与你的心意不一致时,你的自我受伤,不怀疑才怪!比如善星比丘。
当怀疑不再对外,而又无法透脱明悟时,怀疑自然会转向对内,于觉知本身的真实性产生怀疑,这种怀疑,难能可贵,在禅宗叫“疑情”。所谓“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修行人一旦产生对觉知真实性的怀疑,那说明他已经徘徊在开悟的边缘。这时候,他对外在琐事以及修行中各种觉受的疑虑,早就烟消云散了,他要追究的,只是对于“觉性”那最后的疑惑了。
真正断绝怀疑的时候,其实就是切实明白“觉性”,即自心本性的时候。大圆满修行人修到初步明白本性时,只要一有各种怀疑,会马上明白这只是个分别念,他不必如单空那样去融化念头,只是自然安住在明了中,分别念自己会融入觉性中。这个阶段,在禅宗叫“保任”,在大圆满,属于“专注瑜伽”的修行,透过这样的修行,会让学人于觉性更加清晰和熟练。
在这种究竟认知中,根本就没办法产生怀疑!觉性无处不在,不生不灭,丢都丢不掉,打也打不坏,天天跟着你,他是你,你是他,你不会怀疑他,你会肯定那就是上师,就是佛,无需怀疑也根本没办法怀疑。
一定要走到这一步,才可能真正地断疑,否则我们一定会因为各种不同的事相和觉受,心不由己地进行永无休止的判断。不断地判断,这说明还在不断地怀疑,意味着此修行人的见解、见地,都还没有踏实到位,禅宗叫“脚跟不点地”,大圆满认为这还处于细微分别的层面,因而不可能不怀疑。
一些禅宗的祖师说:学人开悟时,应该是“不疑生、不疑死、不疑佛,不疑祖,自已亦不疑”,若稍有疑惑,则明悟肯定不透。为了彻底断除怀疑,禅和子们才不顾一切去参,直到参到一个“无法怀疑的东西”,其疑自断,方能任心自在,庆快平生,达成真正的“开悟”。从教理上说,要获得初地菩萨的果位,应该断除萨迦耶见(遍计部分)、戒禁取见、疑见等三种结使;而禅宗和大圆满的初步开悟,就是断了“疑见”,说明修行人到此时,已经清楚了自心本性,根本不会怀疑了。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你发的誓愿,有几分真?
- “恭喜师弟会了如来禅,但是祖师禅你还没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