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晚继续来学习《唯识三十颂》,昨天应该把阿赖耶识讲完,但故事讲多了,只讲到“及了别境识”,我们开始正式讲颂词。我们来看第一个颂词:
初阿赖耶识 异熟一切种 不可知执受 处了常与触
作意受想思 相应唯舍受 是无覆无记 触等亦如是
恒转如瀑流 阿罗汉位舍。
这一段颂词是说阿赖耶识的,接下来我们一句句来解释。第一句“初阿赖耶识”,昨天我们已经说过了,心的作用被分成八种功能,最基础的功能就是阿赖耶识。实际上“阿赖耶识”是一个梵文的音译,这个词汇的含义其实非常复杂,但这里用的阿赖耶识是跟末那识相应而用的。
什么叫做跟末那识相应而用呢?心有八种功能(作用),阿赖耶识实际上是心最基础的功能(作用),它有很多很多的意义。如果仔细去说我们的心,可以分为十九个名词,也就是在汉传唯识里面,赋予了“心”好多的名词。比如一个人叫张三就张三嘛,为什么有时候叫李四、王五、二麻子、三麻子呢?心为什么有这么多名词呢?其实每一个名词能够代表它的一种功用。
阿赖耶识的意思是什么?我们的心有人我的执著,这时候的心只能叫阿赖耶识。而心的基本作用因为我执(基础无明)的原因,呈现出阿赖耶识的一些特点,也就是阿赖耶识是一种力用、一种作用。那阿赖耶识的力用是什么呢?昨天已经讲过,分为三个方面:能藏、所藏、执藏。其实就是以作用来显它的体——以用显体。
一个事物有体、相、用。比如我手上拿着的这个鼠标,它的“体”是塑胶,“相”就是这个样子,“用”可以操纵电脑。那么阿赖耶识的体是什么呢?实际上是心最大的无明。而这个无明怎么来的呢?第一个是因为有末那识;第二个是心本身不明白自己是什么——总无明。
这有点学术化哦,什么叫无明呢?其实很简单,就是不明白。比如有一个人我不认识他,在我不认识他之前,我的心对于他来讲的话就是不明白。有人说“张三是个大胖子”,其实我头脑里面只能想象他胖得像个球的样子,至于怎么圆法、球像什么样子都不具体的,但是我一看到他,全明白了。那么,我不明白他什么样子的无明就没有了。
那这个无明是什么样子呢?无明没样子,无明就是不明白。心的总无明就是不明白自身是什么样子,就造成了人我执和法我执。人我执的体现是由心的另外一种功能——末那识造成的;法我执就是心不明白自己的体性的一种无明。从而形成了轮回,意思是什么呢?我们的心离解脱或成佛就差一个东西——我们要明白我们的心是什么。
因为一切都是由心造成的,当我们明白了心是什么的时候,就叫做解脱;当我们不明白又在拿着心乱用的时候,就叫做轮回。我们不明白自己的同时,一阵乱用的时候一定会带着两个执著:我在用这个心——人我执;我在用这个心的时候造成了各种各样的场景(现象),然后不明白这些相实际上就是心——不明白心是什么,这就是轮回。
我们的心带着总的无明和人我执的无明,这个阶段就叫做阿赖耶识。但八地以上的菩萨或阿罗汉就不能叫做阿赖耶识,只能叫做阿陀那识,因为他们已经去掉了人我执。当然他们那时候还有相续,但相续里面已经没有人我的执著了。
比如八九地的菩萨已经没有我执了,但八九地的菩萨有时候还会有八地和九地的区分,如果没有了“我”,那咋办呢?怎么区分呢?以心相续中还有不同的法执来区分,所以这时候只能叫做阿陀那。“阿陀那”在梵文的意思就是执持,就是他的心还是有些东西把持的,如果完全没有把持、没有依着点的话,那完全就是佛陀。
我们的无明,轮回的这一切,恐惧、痛苦的根本原因是我们不明白我们到底是什么——Who are you?Who am I?我们不明白自己是谁,一旦明白了,心就安静了,这个时候就叫做解脱。为什么有些人明白了以后还要修行呢?因为初初明白的时候(开悟),力量是不够的。比如在资粮道或者加行道开悟了,其实力量就不够,他一定要修到见道去,甚至见道都还不够(虽然见道还不够,但已经不会再轮回了。)
如果完全的彻底的连轮回的习气种子都没有的话,那就是佛陀,也就是我们的心本身就是佛陀,但为什么变成了“我们”呢?因为我们的心认为有一个“我们”,以及“我们以外的东西”,就是这么一点无明。那什么叫开悟呢?我们要明白我们的心,没有“我”以及“我们以外的东西”的原本的心是什么样子的,只要去掉了这个,那总的无明就没有了。
这是一个怎样的去掉方式呢?就像打开了灯,一下了知现状一样,那是一种智慧——就是我们的心去审察、观察心的本相,发现“哦,原来是这样的”,就这么简单。你能够确定心的本质就是这个样子的,这时候就去掉了无明。当有无明的时候,它就是阿赖耶识。
当然阿赖耶识有些特点,当它在世俗无明阶段的时候,阿赖耶识的体就是无明。那阿赖耶识的相是什么呢?当你去找它的相时,会发现它实际上是没有相的,找不到样子的。要是你说它是一种相的话,实际上是一种执著、一种无明。如果我们去禅定,禅定到很厉害的时候,可以把眼耳鼻舌身意全都覆灭了。即使阿罗汉连末那都没有了,也有阿赖耶识,他只是进入了灭尽定。这时候你问他阿赖耶识是怎样的,他也答不出来,实际上它是没有相的。
有些人说阿赖耶识是刹那刹那流动的心识,这只有佛陀可以这么去讲,因为佛陀在很清明的察知里面,可以察知到我们的心。即使是阿罗汉入了灭尽定,他的阿赖耶识还刹那刹那在动,而且前后的变动都不一样。那么,阿赖耶识前后刹那不停地动、不停地变,如果这时没有前六识或者前七识的话就是灭尽定,但是阿赖耶识还刹那刹那在动。如果还有前七识(也就是有末那、有执著,以及眼耳鼻舌身意)的时候,阿赖耶识还是那样刹那刹那在动,只不过加上了其他的识后动得更厉害一点。
识的刹那刹那这么地动,就叫做“相续”。我们经常说:“啊,你相续不清净。为什么不能改变自己的相续呢?”相续说白了就是阿赖耶识刹那刹那这么地动,只有动得轻和动得厉害之分。比如我们进了很深的定就动得轻了,眼睛不看了、耳朵不听了……阿罗汉连我执都没有了,但他的阿赖耶识还是有,不体现在相上而体现在心的动。
那它的用是什么呢?就是我们马上要讲的下一个颂词——“异熟一切种”。“异熟”和“一切种”都属于阿赖耶识的功用。
既然一切境相由心现,也就是什么东西都是由阿赖耶识的可能性经过因缘组合显现出来的,这种可能性藏在我们的心里面,就叫做“一切种”。这种力用也可以说是阿赖耶识的相,叫“阿赖耶识的因相”;这些种子在相续里面进行运动,显现出各种各样的外境,就叫做“异熟”,也叫“阿赖耶识的果相”。
“一切种”的意思是什么?阿赖耶识(心)本身就像一块田,然后产生了我执,因我执产生了意识,然后有眼耳鼻舌身这些东西。这些东西开始运动的时候,阿赖耶识会把它们所有运动的痕迹全部保存下来,所以就有了异熟果、等流果、异熟种子、等流种子等等之类的。(我不去详细解释这些名词,因为对于很多初学的师兄,名词说多了会昏的。)
各种各样的种子就下去了,然后随着因缘的动,又组合成型了,那么存下去的东西就叫做一切种,变现出来的现象就叫做异熟。异熟是什么意思呢?异时、异地、异类而成熟。比如我“啪”打了你一耳光,仇恨就在你心里种下去了。对我来说,因为以嗔心打了人的一个恶业就成立了,说不定因为死亡,我们这一世就没再见面,所以遇不到了,但下一世再见面的时候,因为某一个因缘说不定就一刀砍回来了。那么换了下一世的时候,地点不一样了,时间也不同了,而且还异类成熟。
“异熟”有两个含义:第一种,当处在阿赖耶识的层面,比如打人是一个恶业(不善的果),但在我的阿赖耶识存下来这些东西的时候,它是无记性的。这个无记性相对于我当时的恶果,它是一种异熟。这听起来不是很好懂,因为所有的善恶果进去以后,到了阿赖耶识里面全都要以无记性(不分善恶)的方式存下去了。
也就是说,到了阿赖耶识的层面就不分善恶了,如果一分善恶是不行的,我们的阿赖耶识里面会吵架的,你会不得安宁的。它不是这样的,比如我“砰”一拳打过去以后,本来在我的意识里面是一种很恶很凶的东西,而且会让大家睡不着觉的。即使随着时间因缘变化,这个种子下去以后我完全记不得了,但是这个种子还很沉默地呆在那里,无记的,时时刻刻等待出来。
在等待这个东西的时候,它是无记性的——没有善恶的。这相对于我打他的时候,也叫做异类而熟,所以成熟实际上是在阿赖耶识里面成熟的。然后一显出来,由于它本身是一个恶的东西,出来以后跟种子一样是恶的。但在阿赖耶识层面时还是无记性的,由于它跟善恶不是一类的,所以也叫做异类或者异性而熟。
所以异熟就有这些含义,我们经常说:“哇,你小心啊!有异熟果。你以嗔恨心去看菩萨,一刹那成熟了六十劫下地狱的异熟果。”当然这个果没有马上让你下地狱,只是你心里面的一种可能性,然后等你死亡的时候各种因缘一具足,地狱就出现了。但在阿赖耶识的层面时,它就是异熟果。
然后,一切种的“种”是什么意思呢?如前所说,我们所作所为下去以后,全部成为一种可能性,在我们内心里面含藏下来。你问这种含藏是否需要地方呢?不需要的。一个种子下去就下去了,然而下去以后你也不觉得会怎么样,那是因为我们的阿赖耶识的行相非常的微弱、难以觉察。什么叫做行相非常的微弱、难以觉察呢?比如我打了他一个耳光,这个东西存下去以后,我知不知道它存下去呢?我根本不知道,我可能认为那是一种记忆(我记住了这个事)。但是慢慢随着时间越来越长,可能连记忆都没有了。如果我们死了再转世的话,你绝对想不起来。
至于阿赖耶识在存放(能藏)的过程,你是完全不知道的,或者藏下来有多少东西(所藏),你也是不知道的,你很难去了知这些东西,这叫做它的行相微弱。但是行相微弱也不代表它不存下来,虽然它行相微弱,但是可以把它存得非常的完美。好比一块涂满透明强力胶水的布,胶水很薄很透,看不出来,难以观察,但任何东西附着上去都会被粘住。说阿赖耶识的行相微弱,就好比胶水太薄了你觉察不出来,但是修行人可以觉察出来,因为他们可以通过禅定的方式去体受它。
我们以前也讲过一些体受阿赖耶识的方法,比如去跑步,跑久了以后停下来,头脑(意识)就无法思维了,那时的心有点像阿赖耶识。因为人的思维是需要气的,而你跑的时候气都全用在身体上了,然后气不够就不能提供你思维了。人很简单,把气封锁住了以后,头脑是动不起来的。不信每个人回去可以做试验的,用毛巾把嘴巴堵住、鼻子捏住,然后过一段时间让你去计算三加二等于多少?或者搞复杂一点:三加二减八等于多少?你的脑筋真的会动不起来的。
还有更厉害的,直接去禅定让自己的意识停下来,眼耳鼻舌身慢慢慢慢淡漠淡漠淡漠,身体的沉重感也开始淡漠,然后这个时候可以体会到阿赖耶识。还有一些修行很深的人,特别是单空修得非常好的人,他把自己的身体、情绪一空掉,在这个空里面反观显现出这些东西的心的那种明,也可以慢慢体会到阿赖耶识。
但是普通人就很难清楚的,可不清楚不代表阿赖耶识没有,我们可以举很多例子来证明有阿赖耶识。很简单,我的意识可以停下来,比如睡着了以后就没有了。然后睡着了以后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也停下来了——不会看、不会听,甚至身体的感觉也没有了。有人说:“我睡着了以后始终感觉到床很软。”那说明你还没睡着,睡着了以后你就不会感觉到床很软了。
而这个时候我们的血液循环从哪里开始的?是哪个心识在操作呢?如此有规律的运作,心脏在跳动、血液在循环、你的肠胃在蠕动……如果你说没有阿赖耶识的话,那用什么心的力量来承担身体的这些运作?如果你说:“这是物质的运动。”——记住,唯识已经把物质否定了,所以没有真正的物质,一切都是心在运动。
既然其他的识都停止了,一定有个识来维系这些东西,这就是阿赖耶识。那么,阿赖耶识有存放种子的力量,而这些种子会表现出六种性质,也就是我们放在阿赖耶识的可能性一定会有这六种性质,也叫做“种子六义”(种子有六个含义)。下面我来分别讲一下:
一、刹那灭。刹那灭的意思是什么?种子不是一个死东西放在心里面的,刹那是一种心识,所以它刹那刹那在变动。我们会想象种子的可能性就像一个死东西放在那里,或者像青稞、玉米种子一样一直放在那里。其实不然,这种可能性也是在变动的,所以刹那灭。
二、果俱有。果俱有是什么意思呢?种子一定要跟它的现起是一体的,也就是这样的种子一定会带来这样的结果。而且你种下的种子就一定在你身上显发,不能说你吃饭我饱,你谈恋爱我幸福,这样是不行的。
三、恒随转。术语是:“种子起现行,刹那即灭。但不是灭已即断,而是前灭后生,刹那刹那相似随转。”种子并不是刹那灭了以后就没有了,虽然在变化,但它会一直这么延续下去。
四、性决定。就是你造的种子是善的就是善的,是恶的就是恶的。虽然是以无记的方式存在阿赖耶识里面,但这种可能性还带有自身善恶的属性,只是这时候称为随眠,因为它处在阿赖耶识的层面不暴露出来。但这些种子以六识六根显现出来,善恶马上就出来了,所以它的性是决定的。
五、待众缘。待众缘是什么意思呢?种子一定要依据因缘来重新显现,不可能。像青稞种子一样,什么都不需要,到了一定时候“砰”突然长出青稞来,或者大米的种子“砰”一下长出大米来。不是这样的,它一定需要阳光、水、土壤等等的条件。
比如我打了他一下,这个种子下去了,然后这个恶果不会在没有外缘的情况下突然让我自己难受的,也不会是虚空中突然来了一个人打了自己一下,这是不可能的。而是一定要下一世我们再见面,当然见面的方式可能变了,如果我们两个都不争气,下一世都变成了狗,那时候你可能就咬我一口。
首先要你的身体和我的身体出现,还有各种各样的因缘,而且我们的见面的时候,还要待众缘。比如我们见面的时候,可能是在同一个团体里,关系非常好。这种暂时的因缘可能会压住我打你那个耳光的仇恨,但这个种子始终在。本来我们俩关系很好,结果有一天我们讨论法义,一下把你的这个种子激发出来,你就咬了我一口。(众笑)所以种子一定要待众缘,也就是各种各样的因缘具足。哪怕是一个事物的显现都需要很多缘(我刚才说的缘都是非常粗大的)。
六、引自果。各种各样的果都是由同类的种子所引生。比如色法种子只能引生色法的果,心法种子只能引生心法的果,也就是同类种子引生同类果。比如我通过眼睛看到一个东西,这个色法的东西就存进了我的心识,那么下一次也是以色法(眼识看到的方式)呈现出来。而不能说我眼识看到这个东西以后,下一次我用耳朵听了它,这是不行的,它只能引它那一大类的果。
也就是说,存放于我们内心里面的各种各样的种子(可能性)是有规律的。第一个,它要符合的基本原则就一定不是一个常的东西,第二个,它也不是一个断的东西。其实种子六义就是在解释这些东西。第三个,它一定要依缘和合而起。第四个,它的性质是被决定了的。虽然它处于阿赖耶识的层面还是无记性的,但是你造作的时候,是善就是善、是恶就是恶,仍然会存下来的。然后到一定的时候,待众缘一聚集,一定会发出来的,发出来的时候,是什么就是什么。
实际上,它说的是阿赖耶识存放这些可能性的功能的作用,它有各种各样的层面,这叫做“种子六义”(种子的六个含义),也是我们的心在进行运作的时候的规律,这个叫一切种。然后到一定时候就会成熟,就叫做异熟,刚才我们已经说过了。我们的心就起这些作用,“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就是这个意思。
然后,由于它的行相非常的微弱,所以我们就“不可知执受,处了常与触”。其实它真实含义应该是:不可知,执、受、处、了。
“执”,是指它执持阿赖耶识各种各样的种子,还有我们的根、身、器。
“受”,是指阿赖耶识的感受,非常的细微,而且无善无恶的(其实也不能绝对这么去说,但由于非常的细微,很难去说它的善恶,这时候基本上是舍受,也就是无记——不强烈的一种受。)
“处”,是指山河大地,外境器情。比如我现在看着你们,呈现出来的你们的样子实际上是我的阿赖耶识心识里面的一种显现,我也是你们的阿赖耶识心识中间的一种显现——通过眼识显现我的身体,通过耳识显现我的声音,但这些种子全来源于阿赖耶识。
“了”,是指阿赖耶识的行相,识是了别的意思。什么叫了别呢?比如我眼识一看到你,我马上就知道了你的形相,同时我还能够肯定“我看到你”一定是正确的。我能看你的这个能力,叫眼识的见分;看到你的形象,叫相分;总的能看的能力,叫自证分;我对我能力的运用的绝对肯定,叫证自证分。这就是识的四分。
这识的四分,当我看到你时一刹那就同时发生了,这就叫做“了别”。也就是我眼识一看到你,你就是你,张三、李四、王麻子。耳识听到声音也是一样的,比如你听到我在讲法时的声音,马上就能清楚地了别。
那么,识都有了别的作用,阿赖耶识也有这种了别作用,但是这种了别的作用太过的细微,所以我们“不可知;执、受、处、了”——我们不可知阿赖耶识的觉受,也没办法知道阿赖耶识执持山河大地这个所境是怎么回事,然后能境(了)也不清楚。
我们刚才说了识有见分,阿赖耶识的见分就是“了”,它的相分就是“执、受、处”——种子、我们的根,还有山河器情等等,一切都从那里出来的。我们根本没办法去明白它,所以叫“不可知”。但这个不可知是对于我们凡夫来讲的,对于那些成熟的大德,或者是很厉害的修行人就可知了。当他把你的种子全部知道的时候,他就开始阅读你的阿赖耶识,所以他可以知道你的过去和未来。他会说:“哇,三百年前原来你是一头猪;三百年后你没有修行还是一头猪。”(众笑)也就是宿命通修得很厉害的时候,他真的是可以通过阅读你的阿赖耶识来实现的。但我们现在不行,我们只能够看到阿赖耶识心生出来的果,至于阿赖耶识里面不可知的执受(属于种子层面的东西)就完全没办法。
还有阿赖耶识的“了”(不可知,执受、处、了的“了”)是怎么运动的?是怎么去作为的?——也就是我们根本不知道阿赖耶识的见分是什么,按照唯识的说法,我们就执著它的见分为“我”。然而它的见分根本就不是“我”,但是我们就执著它为“我”,这执著就变成了末那识(我执)。“不可知;执受、处、了”,就是这个意思。
由于阿赖耶识的行相太细微了,我们没有办法观察得到。我们连阿赖耶识都观察不到,我们怎么能够知道阿赖耶识的无明呢?不知道阿赖耶识的无明,我们怎么去掉阿赖耶识的无明呢?不去掉阿赖耶识的无明,你证悟什么呀?说白了,把阿赖耶识的行相清楚了以后(其实不可知执、受、处都不是很重要的,关键是“了”——看心的行相是怎么样的),然后反复去观察它,真正的观心就到这一步了。
反复去观察它跟法性的观念有什么不一样,这叫做区分有寂,就是我们的心去区别证悟和不证悟的差别——“哦,原来它是这么运作的,这么运作实际上是一种无明。”“啊,原来运作与否心都是这个样子,这样是它的本来面目。”所谓的“自心本性”就是这个意思。
当我们的心处于无明状态的时候就是阿赖耶识,但那个无明并不是一个东西来的,只是它不明白自己。当它明白自己的时候,无明就没有了。那怎么去明白呢?一定要去观察。当它明白自己的时候,无明没有了,这时候就是所谓的“本性”;当它不明白自己的心是什么,这就是阿赖耶识。
一般你看到阿赖耶识都是看到它的自体分(自证分),自体分运动起来的时候就是所谓的“了”,“执、受、处”指阿赖耶识各种各样的相分。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的区别,大家应该很清楚吧?我再举个例子,这个杯子我看到它——相分,它不是物质,而是我识的一种显现。我能够看它的这么一种能力——见分,但是我不止有这么一个能力,我不看这个可以看那个的。也就是本身我是一个“实有”(不是中观里面说的“实有”)的体,这个体就是所谓的自证分,指我的心真的有这么一个能力。然后自证分在运作的时候,我可以肯定自己看到的就是真的,我的眼睛没病、很正常,这就叫做证知证分。
那么,眼识是这样的,阿赖耶识也是一样,它的见分是什么?它是怎么去藏、去运作的,就是见分,也是所谓的“了”。然后各种各样功能的对境就是种子啊、根啊、山河大地这些东西——执、受、处,这就是它的相分。那它的自体分(自证分)是什么呢?当不要执、受、处,也不要执、受、处具体相应的东西,也就是这个时候你没有二元了、或者二元淡漠了,你再回过头去看这时候的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这时候的“看”不是意识去看啊,我们要么用眼睛去看、要么就用意识去追寻。但这时候不是的,是心平静下来的一种体察,略略往内的反观,领受那时候的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然后这时候你就发现了它的自体是什么,与此同时,它自体的无明就没有了——你反过头去看:“哇,原来它是这样的,它无论如何都是这个样子的,真的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那么它自体的无明就没有了,这时候就开悟了。
说起来好简单,但实际上有没有那么简单?真的没那么简单!因为你去看看看,好不容易看出点东西,找上师一问,又是错的。所以一定要反反复复地观察,真正的观心一定是这一步,这时候意识已经停下来了。不是我们靠意识去分析,那实际上是意识在运动而已,运动的时候怎能看到心本来的样子呢?只能是心运动的一种结果,而要意识停下来去体察自己的心到底是什么。
而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我们没有菩提心,没有一定的空性正见,也就是我们根本无法抛开执、受、处这些东西以及执、受、处的显现。我们的心在不思量的时候,这些东西都是以它自己的样子存在着的,然后在它存在的基础之上我们又去找一个自心本性。我们说是去看,实际上根本不是去看,而是心不停地去寻找,这样就捏造了一个东西出来。哇,这个捏造就多了,人心可以无穷无尽地捏造下去。
比如我们可以捏造数字,12345678……N个数字可以一直捏造下去,而且永无穷尽。有最大的一个数字吗?没有吧?!你只能用一个符号来代替,叫“无穷大”,你把数据具体化,“无穷大”到底是多大嘛?你根本捏造不完。所以心一定要停下来去体察自己的心,很确切、很真实地发现它才行。所以,“不可知;执、受、处、了”就是这个意思。
接下来是“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这是什么意思呢?刚才说了心有八种大的作用——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这八种作用也称为八种心王,心王就是某一类心识活动的归类。比如意识这种能力,就是一种心王,阿赖耶识的能力也是一种心王,但心王每次运动的具体内容都是不一样的,这个具体的内容就叫做心所。比如意识可以有很多种心所,有贪、嗔、嫉妒,有时候可以欢乐可以痛苦,甚至可以相对的,但都属于意识的层面。那么,从意识的角度来讲,就叫做心王;它去做的不同的内容就叫心所。
阿赖耶识也一样,它能够把很多东西存放下来,然后再把它发出去,这叫做“现行熏种子,种子生现行”。现行就是我们现在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思维到的各种各样的东西,这些东西全部都被我们的心接收下来,接收下来以后就变成一种体察不到的无记性,这时候就变成了种子。然后到了一定时候它又显现出来(你看,现在已经显现出来了),种子马上变成现行、现行熏种子是同时的,心的运作方式就是这样的。
刚才说了,一个心王动的时候一定要有相应的心所,那阿赖耶识的心所有哪些呢?由于阿赖耶识的行相太过于细微,所以不可能有太激烈的心所,否则就变成意识了。所以它的心所只有这五个,叫做五遍行心所——触、作意、受、想、思。
实际上我们的心所分成六大类共有五十一个,其中有一类叫“遍行心所”,遍行的意思是什么呢?所有的心王都必须具备这五个心所,所以叫做五遍行心所。就是阿赖耶识心在动的时候,一定有五个心所相随,说明阿赖耶识不是一个死东西来的,其实还是有轻微的动,只是它动得非常的细微,我们自己觉察不到。
我们凡夫(特别是人类)的心觉察到的东西是非常的粗大,当然比畜生要好一些,但有时候跟天人或者是饿鬼相比都差好远的。有人说:“跟饿鬼都差好远?不可能吧?”虽然饿鬼是恶道,但它的心思也挺细的,俗话说“鬼心思难猜啊!”我们经常说:“不要动你的鬼心思。”指的是很细微的心思。只是我们比它有福报,它被贪业成为主业操纵着导致很难受而已,它不像我们人类还有一半是欢乐的,人类是半苦半乐嘛。
阿赖耶识的心所虽然很细微,但也会有,下面我们来讲一下具体哪五个遍行心所?
(一)触: 由根、境、识三合而生。比如眼睛看到一个东西——有眼根;然后这么一个东西出现——有境;接着生起心识,这三个识是同时开始的,叫三合而生。也就是阿赖耶识在应激接受外境的时候,其实还是有触的(心在接受的那一下就是触),否则它怎么去接收外境啊?总不能打个包弄个顺丰快递吧?
所以我在看你的同时,其实种子就已经下去了。虽然是眼识的作用,但一存进阿赖耶识后就变成种子,在成为种子的那一刹那就是触,否则它怎么接收啊?它一定有一个接收的过程。它在显发的同时一下就出来了,阿赖耶识的显发是通过我们的眼识、耳识、意识等前七识来开始的,前七识运动的时候,阿赖耶识也同时在印记它,这个印记的时候就是触。
(二)作意:阿赖耶识还有轻微的作意,作意叫做“引心趣境”,就是让我们的注意力放到那地方去——“唉,过来过来,你不要看这里了,这个不行,要看那里!”这个叫做引心趣境(也叫作意)。阿赖耶识的作意非常的轻微,不像意识的作意很明显、很粗大的。而且作意会把我们心的力量全部集中到那里去,甚至忽略掉其他东西。以前我们经常举例:士兵在打仗的时候,注意力全都用于和敌人拼命,即使被子弹打中身体也毫无反应,等仗打完了,一看身体在流血,两眼一黑就栽倒了。
引心趣境——把心放到那个地方去,那个地方的力量就会放大。我们平常生活也是一样的,当你不注意的时候没什么,但一去注意它什么毛病都出来了,俗话说“屎不臭,挑起来臭。”(众笑)现在的影视的炒作也是引心趣境,把你的注意力全部引上去,让你的心难舍——用一个东西勾引你,看也看不全只能看一半,如果完全不看心就“寂灭”了。但是它一点点地露给你看,然后你就极其渴望的想全部看完,最后买票进电影院了,结果就上当了。
还有很多女孩子穿衣服也是这样的,你们扪心自问是不是嘛?要若隐若现,如果你全露了就没人看了,所以只能露一点不露一点,这就叫做引心趣境。但这属于很粗大的意识层面的,阿赖耶识也会有很轻微的作意,只是我们觉察不到。阿赖耶识很轻微,但它也有我执,所以有些地方显现,有些地方不显现,也就是显现不全面。显现不全面,导致我们观察事物往往看到一就看不到二,所以会有很多的偏颇和错误。
(三)受:“领纳顺违俱非境”,我们要领纳好和不好,或者是好和不好都没有的那种无记的境。阿赖耶识会不会这样呢?也会的。但是它太轻微,我们根本觉察不出来。如果觉察出来就会变成意识,我们就会对好的东西逮着不放,不好的东西拼命排斥。
但阿赖耶识不是这样的,它无覆无记,根本就不遮盖什么,不管发生什么,它都接收了。然后出来的时候也不加选择,是什么就是什么,这种无覆无记、无主宰性就导致我们面前的东西出来有好有坏。要是有选择的话,那就爽了!我面前只准显现美食以及美女,其他一概不允许显现!(众笑)这是有我执的意识才会这么去干的,阿赖耶识就不是,它就这么显现出来了,即使它有轻微的受,但基本上都是无记受。
(四)想:“于境取相”,从很粗大来说叫做五俱意识,这在意识层面就很好理解。为什么呢?引心趣境以后,后面那种注意力的专注,叫做想。五俱意识的想会把事物的清晰度加大,比如我在叽里呱啦地打电话,注意力全在那上面,你跟我说什么,我根本听不到的。有时候我很专注地看电视,你跟我说什么,我也听不到的。这个时候我的想(我的五俱意识)全都集中在一个对境上,一直这么持续下去,这就叫做“于境取相”。于境取相(想)以后,还会引动我们的心要继续维持这个东西。这就是我们第五个要讲的“思”。
(五)思:五俱意识其实是非思维的,一下注意力就过去了,过去了以后,会带动其他的心思“哎呀,我应该怎么去办?”好的东西抓住,不好的东西排开…..这个带动意识去抓取或排斥的心的行为,就叫做“思”——令心造作。
实际上阿赖耶识有五遍行的,但因为太细微了,我们真的观察不到。由于阿赖耶识有无明,它还是有轻微的动——接收和不接收。那怎么办呢?当我们修行的时候,把所有的现象全部看成是一位一体的,就随便它动嘛。这时候就没有什么触、作意、受、想、思了,都是一个东西在动,那还有什么触啊?
比如水在动的时候,你能说波浪跟大海在发生触吗?那是一个东西,那时候就变成了法性游舞。法性游舞的意思就是我们要把所有的相、非相的一些东西,全部认为是心本身的光明,这时候就变成了“郁郁黄花皆是般若,青青翠竹皆是菩提”。
但一有心的分别,觉得这些东西不一样的时候,触、作意、受、想、思就出来了。经常有人说:“哎呀,你不要这么分别嘛!”他都不知道这个分别的含义有多深,你可以不分别吗?这一下就成佛了,但不分别不行啊!如果你可以的话,我拿一包屎再拿一包米饭,既然你不分别,那你吃下去吧。
作为人的身体,是没办法不分别的,所以我们动辄就让别人不分别,这句话是很幼稚的。开始我们是做不到的,刚刚开始你只要进行正确的分别而已。比如在五根识上,我们要正确地分别,我们一定要吃饭不吃屎嘛。然后在思维上,我们一定要学习佛法,不学乱七八糟的东西嘛。我们得进行很多的取舍,你动辄就不分别,如果真的做到的话,我们明天一起进夜总会嘛,最后给警察逮出来。(众笑)
有人经常说佛法让人不分别,其实这是很幼稚的行为。真正能够达到不分别的时候,这个人起码离成就不远了,所以我们不可能让人不分别。
那么,阿赖耶识只有这五个遍行心所,其他就没有了。八个心王运动的时候都一定会有这五个遍行心所,不然的话心就没法动起来。心王跟心所的关系是不一不异的,就像水和波的关系。为什么?心王离开心所的话,根本是没法动的,没有用。但你又不能说每个心所就是心王,也不是的。也就是说,你具体去看心王的时候,会发现它啥都不是,但它动起来的时候一定是伴随着它相应的心所。
比如意识有五十一个心所,动得很猛烈的时候,五十一个心所都可以在意识里面出现,但意识有些心所永远无法在阿赖耶识里面出现,比如仇恨。阿赖耶识里面出现的只能是这五个心所,那阿赖耶识要怎么动呢?它一定伴随着这五个心所,它不可能完全不动的时候这五个心所就不成立,所以阿赖耶识不可能完全不动。
有人说:“阿赖耶识就是法性。”这种说法真的非常幼稚。台湾的附佛外道萧平实认为阿赖耶识就是如来藏。阿赖耶识明明有五个心所在动,它跟其他识还有区别嘛,怎么成了如来藏?如来藏?什么都是如来藏!因为说如来藏是从本质去看问题的,它是本质。阿赖耶识只是一个世俗的本质,胜义本质是如来藏,阿赖耶识的本质才是如来藏。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于是否有无明,阿赖耶识有无明,所以叫阿赖耶识;如果没有了无明,它就是如来藏。它们有这个差别,而萧平实不去区分这个差别,直接说阿赖耶识是如来藏,搞得很多人跟着跑,而且对古代和现代的汉藏两地的大德拼命地攻击,所以是很荒谬的。
接着讲颂词“相应为舍受”,什么意思呢?阿赖耶识是非善非恶无记性的,它不可能产生强烈的善恶是非,也基本上不感受苦和乐的。因此,和阿赖耶识相应的唯有舍受(非善非恶的无记性),不可能说处于阿赖耶识里面还会感受到极度的欢喜,那这种欢喜肯定不是阿赖耶识。
比如我们入定之后,眼睛不看了,耳朵不听了,身体的感觉也没有了,觉得很欢乐,甚至走到二禅,产生极端的快乐,疑惑这到底是不是阿赖耶识呢?那个欢乐都还不属于阿赖耶识,实际上是一种比较深沉的意识。然后把这个去掉以后,到了四禅(舍念清净),那时候连欢乐都没有了,完全的无记,这时的心就处于阿赖耶识的状态。到后来的四空定(空无边定、识无边定、无所有定、非想非非想处定)都完全属于阿赖耶识的状态,不会有任何欢乐的感受,相应的唯舍受。
正因如此,阿赖耶识才非常难以观察。由于很难去观察,导致我们去观心也很难。如果观心很容易、体受它也很轻易的话,进而发现它的本质,那无明就没有了。其实开悟并不是要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境界,经常有人问:“你看我这样的境界是不是开悟?”只要他一说到境界就给他一耳光,绝对不会错。真正的开悟并没有什么境界,就像在暗室点灯一样,和没开灯一样,就一个明白而已。当然这个明白通过修行会逐渐地扩张,最后就成佛了。
以前我带一位师兄去拜见慈诚罗珠堪布,大家坐成了两排一起在一个素食馆里面吃饭,他一本正经地对堪布说:“上师,那天我打坐的时候看见了如来藏,金黄色的放在一个宝匣里面,我是该取还是不该取呢?”堪布看着他无语,我当场就傻眼了,咋办呢?人是我带来的。(众笑)
其实不是这样的,他把如来藏当成一个所境了,这种基本上是从芳村里面出来的人才会有的现象——幻觉。(众笑)真正的自心本性,是用心去体受心本身是怎么样的。记住,是“体受”而不是思维,思维就不是用“体”去受了,是用“作用”去受。也就是说,真正的观心到了后来就是一种觉照,照见五蕴的本质(阿赖耶识)也是空的。
《心经》里面说:“照见五蕴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最后要去照见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所有识的根本)也是空的,只要真的觉察到它是空的就OK了,能度一切苦厄。(这个听懂了很牛的,其实我也不懂,我只是说说而已。)
然后“是无覆无记”,“覆”是遮盖的意思,除阿赖耶识以外,其他心识会有遮盖的作用。比如末那识,它会执著一个东西,这种执著就会造成遮盖,遮盖我们清楚和明白圣道。刚才说了,我们要用心去体受心本身是什么,本来一下就看清楚了,但为什么没看清楚呢?因为末那识以及其他的识有覆盖,障碍你去看清楚。那阿赖耶识有没有覆盖呢?阿赖耶识才不管你那么多,你爱看就看嘛,有本事你看透就算了。
但我们为什么看不到呢?因为我们受到其他东西的影响,那我们修行就要把其他东西去除。 在唯识里面,修行的过程叫做“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六”是意识,“七”是末那识,“因上转”就是在六七识上去下功夫。怎么下功夫呢?通过第六意识去下功夫就是去作正确的思维,并保持正知正念。去压抑和看透末那识(第七识),让末那识的作用逐渐减轻,然后去发现它。这时候我们在知见上、见地上就开始明了,时间长了以后,我们就能看清第八识(阿赖耶识)的真面目,然后是“五八果上圆”。而前五识(眼耳鼻舌身)的种子全部来源于第八识,如果第八识一改变,前五识就会被改变,因为根本都变了。
虽然第八识是个总无明,但它的无明是来源于我们的心。它无法自察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的心诞生了其他的识的覆盖,但第八识本身是不具覆盖的作用的——无覆。同时第八识也不记,“记”是计度分别的意思,就是不停地分出这个、分出那个,思维这个、思维那个……阿赖耶识也不会计度,来什么接收什么,因缘一聚合就显发,这个叫做“自然”。
我们经常说的“大自然”,其实心的无覆无记才是大自然。走到这个层面的时候会诞生很多的宗派,比如道家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是遵循、遵照的意思。 “人法地”人一定要在我们所处的地方去找地的规律;“地法天”,地要看天是怎么运作的;“天法道”天要去找自己的规律,叫做道;道法是什么呢?——“道法自然”,说白了就是我们的唯识里面的无覆无记,自然地接收、自然的显发。实际上这里面还是有规律的,只有佛菩萨发现了这些规律,再讲给我们听。这个叫做无覆无记。
然后,“触等亦如是”,由于心王是这样的,导致心所也只能是这样子。心所也是无覆无记的。
“恒转如瀑流,阿罗汉位舍”。什么叫做“恒转如瀑流”?阿赖耶识是个常恒的东西。(这个“常恒”的东西,大家很容易认为是常见,但它不是我们中观去破的那种“常”。关于中观破的“常”有一个概念的——是唯一、不坏、独立的这样的事物。只要你说有这样的事物,中观就拿出矛出现把你打烂。他说的这个“常”是相续不断的意思。)
如果我们不通过修证把阿赖耶识截断,比如大圆满里面修彻却,一下就立断,一下就知道什么是本性,安住在本性里面,相续就立断了。但没有做这个之前,心就会前一刹那接后一刹那一直无穷无尽这么下去,是说这个“常”。
我们人的真正生命就是这个相续,而不是表面上的身体,那个是真正的生死。我们这个生死在唯识里面叫做“分段生死”,“分段生死”是什么呢?比如这一世是人,下一世变成了狗或天人,反正就是不同。
真正的生死就是阿赖耶识的刹那变动,一直在变,在唯识里面叫做“变易生死”。我们的心识前一刹那和后一刹那都不一样,但到佛的时候就没有这些了,完全不变了。(一说到“不变”,我们很容易把佛想成了不变的一个东西,那是错误的。)那时的变就是不变,不变就是变,你根本没办法用思维衡量,所以叫不可思议。
“恒”是一直这么持续下去的意思;“转”是刹那刹那的不同,阿赖耶识就像瀑流一直下来。我们可以随时去看一直不断的瀑流,这叫“恒”;但是前一刹那的瀑流和后一刹那的瀑流一样吗?不一样,那叫“转”。所以,用“恒转如瀑流”来形容我们的相续刹那在变动。
比如上课前的我们和上课后不一样了,但我们每个人的个体的感觉都有种连续性,叫做“恒”。这个“恒”如果从内——阿赖耶识去看,上溯无穷尽,下延走多远不知道哦,看你什么时候能够修彻切,能够证悟大圆满或禅宗的自心本性。所以一直这么下去叫做“恒”,然后刹那刹那不一样叫做“转”。
那什么时候阿赖耶识会没有呢?——“阿罗汉位舍”。一个阿赖耶识的成立必须要有末那识来搭“夫妻”档。什么叫做末那识来搭“夫妻”档呢?当我们的心处于完全真正明了自心的程度时,这个就是佛了,但我们的心不是,它一直有种无明,只要有无明就会建立一个认知点。这个认知点实际上就是“不可知,执、受、处了”的“了”——就是心能够明了的那种能力点。我们会认为这个东西就是我,是一个主宰或个体这么一个东西,然后可以认知的很多很多的东西,这个就成了外境。
其实认知外境和认知自己全都是心的明在游舞而已,我们认为这个明是有一个东西在认知,这个是“我执”。我们强烈地认为这个明是自我的时候,叫做俱生我执,在唯识里面叫做执着阿赖耶识的见分为我。末那的解释,就是我执的来源,它就一直去执着这么一个东西。然后会把心的其他明了的显现认为是“它”——“所”(外境)。
那么在这个时候,当心确立了这么一个认知点的时候,我执就建立了,我执一建立,心就成了阿赖耶识。所以阿赖耶识和末那识是互相成立的,当有阿赖耶识的时候,一定会有我执。有了我执的话,我们造业全都以我执为出发点,所以报应一定在这个点上产生报应。
然后,当一个人修证到阿罗汉位时,我执就没有了,他就不认为心的明点是一个独立唯一的地方,心一下就散开了。当他一下明白心的本相的时候,就了知心能去看的东西根本没有“我”的特性,这个“我”完全是心捏造出来的一个假象、一种不讲道理的死执——“我就是喜欢他,就是就是喜欢他,咋啦?”我们对我们的“我”,心就是这么去爱它的,“我爱我”就是这样的,爱你是不需要理由的,换句话说:爱我也是不需要理由的。
没有了我执后,阿赖耶识就不成立了,这个时候它会认为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大家同体,所以到佛陀的时候会认为是同体大悲。那为什么叫无缘大慈呢?“缘”一定要你和我两个分开,然后有交集才叫“缘”;如果我俩一体了,还怎么缘啊?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所以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个听得懂吧?讲得好费力啊,这些复杂的道理要这么讲,很怕讲错了,讲错了,我的阿赖耶识里面又出现一个异熟,所以这个有点恐怖!)
如果这个我执的点消失了以后,这个心就不成立为阿赖耶识了,那时候这种不明白就没有了。所以我执是影响我们证悟心本性的一个非常可怕的障碍。所以我执的行相是有覆无记,遮盖一些东西,不像阿赖耶识的无覆无记。
“阿罗汉位舍”是从小乘的角度来讲的;从大乘的角度就是八地菩萨,要到八地菩萨以后才没有了俱生我执,这个时候阿赖耶识也不能叫阿赖耶识,要叫阿陀那识(只是还有个相续)。到了佛陀的时候,唯识派说还叫阿陀那识,其实佛陀那个时候已经没有任何的执持了,你再说他执持什么东西就有点过分了,佛陀完全是法身,是我们心的一切。
到了八地菩萨时,俱生我执就没有了。我执分为两个:遍计我执和俱生我执,我们后面会讲。到了阿罗汉或八地菩萨时连俱生我执全都没有了。那什么叫遍计我执呢?就是我们生下来以后,我们作为人,别人会告诉你“我是什么”?比如基督教会告诉你,我是上帝捏造的,整些泥土弄个亚当出来,看到一个人太孤独了,再从亚当身上取根肋骨造了一个女人。更莫名其妙的就是现在一些乱七八糟的观点,比如“我的世界我做主”、“我就是我”——这最不讲理的,你问他:“我是什么?”“我就是我”!
我们会接收很多乱七八糟关于“我”的教育,堆积在你的心里面,这个叫做遍计我执。通过唯识和中观的学习,我们知道没有我执,但遍计我执的种子在我们内心里面是很丰满的。你在思考的时候,不知不觉就会用这种遍计我执的思想来进行思考——我要怎么才能帮助自己突破“我”的障碍呢?其实这就是用遍计我执的思维去思考的。当你的见解不成熟时,一定会这样的,所以遍计我执要去除的话,一定要到初地菩萨才行。
当然俱生我执就更吓人了,俱生我执根本就不思量自难忘的,心直接就凝结成为一个个体感和主宰感,用术语来阐述就是“执著心能独立地以一个点去看事物的能力为我”。我们有时候以这一堆(身体)为一个点,塑造一个判断或知觉为“我”,我们的我执可以施设出很多的对境。即使这样,但都是乱的,真正去观察的话,施设的任何一个对境都不是真正的“我”。
强烈地执著一个个体感和主宰感的这种俱生我执,一定要到八地菩萨的时候才能完全消灭。当心去掉了这种错误的执著之后,认知力就丰富了,就不会像我们现在这样老是从一个点去看问题,四面八方就来了,而且深度和广度都会得到极大的扩张,所以大菩萨们看问题基本上是非常准确的,过去、未来的很多东西都能看清楚,相应的神通就出来。我们称之为“神通”,实际上是我们把我们心的能力约束了,然后放开了一点约束就叫做神通。
那么,俱生我执要到八地菩萨才能舍掉,所以我们要慢慢去修才行。我们现在能做什么呢?实际上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把心里面的遍计我执去除掉。比如我们现在进行交流,交流的时候可以去掉一些关于“我”的错误认知;然后去修行、去打坐、去观修——这个不是我,那个不是我、身体不是我、心的各种感受也不是我、这样那样也不是我,它实际上是阿赖耶识因缘组合的一些行为而已,根本就没有一个主宰者在操纵,也没有个体。这样的修行在很大程度上都还是在消除遍计我执,是在跟遍计我执的种子打架。
虽然概念上我们早就明白了“没有我”,但是根本不起作用,而你通过修行,就能慢慢把这些东西去掉。当去掉遍计我执达到初地菩萨以后,虽然那时还有俱生我执,但已经非常自在了!由于俱生我执还会限制心放开看一切的能力,所以初地菩萨就会整天布施自己的身体——喜不喜欢左胳膊?啪,拿去!右边的眼睛很漂亮?拿去!(众笑)
这是很恐怖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心老是要去建立一个认知点的时候,就会出现被这个点所使用的司令部(身体)——老是从一个点去出发。由于有这样的执著,所以初地菩萨只能有一百个化身,他把这些执著慢慢去除以后,化身就会越来越多。而我们的执著太深了,永远就只有一个认知点缩在这里,所有的痛苦就来了。
所以我们要去解放自己的执著,到了初地菩萨,什么都能布施出去。我们不要说布施眼睛了,剪点指甲壳都不一定舍得,“咦,我的指甲很漂亮,要涂指甲油的,给你是不行的!”我们执著的我所非常之多,但这些东西根本就没有用,而且会带给我们很多的痛苦。但我们不管,因为我们在执著时会很快乐,我们就耽著这些快乐,然后引来痛苦也不管它,最后就到了下面那口锅里面异熟了(地狱)。这来源于我们对生命和世界错误的看法,而唯识和中观就是要纠正我们错误的看法,让我们走到正确的地方去。
好,到了颂词“阿罗汉位舍”,整个第八识基本上说完了。因为《唯识三十颂》跟我们以前讲过的《八识规矩颂》不同,《唯识三十颂》是倒过来讲的。以前的《八识规矩颂》是按着次第从第六识到第八识讲的,而《唯识三十颂》则反过来先讲第八识。
这次禅七从我决定讲唯识后,拿书一看一下就愣住了,我觉得自己简直就是抓个虱子在身上咬,为什么呢?如此复杂的东西不好讲,而且我本身的修行有限,讲出来能不能让大家听懂、法义会不会走偏,我自己也怕、怕被异熟(众笑)。所以大家听了以后,还可以去看很多这方面相关的书籍。关于《唯识三十颂》的法本解释实在太多了,我叫公司的员工帮忙打印出来,结果“嚯”一下端给我一大堆,我一看——啥意思?给我这么多,是不是想把我送进芳村?(众笑)原因是解释实在太多了,大家可以参照一些现代人用白话文解释的法本。
唯识要如何读呢?你要一边读一边审察自己,看它说的东西在自己相续里面的一些反应,反复去观察,这个实际上就是在观心。一边读一边去审察就是观心,一观清楚了以后,最后就会解决无明,这是唯识的修行方法。
其实你真的想观清楚的话,在第一步时中观是最管用的,为什么呢?我首先把所境全部一轮空掉,心对这些的实有感就会变轻;变轻以后再来观察这些,会发现这些东西其实就是识的相分,绝对不是一个东西——它不是东西,它就是我们的识。当你觉得“它不是东西”的时候,你就开始有唯识的感觉了。然后再反过去观心是怎么运作的,眼耳鼻舌身以及我执是怎么运作的,观察到精思入微的时候,心会慢慢慢慢凝定下去,会产生很深邃很清晰的觉照,我们就会看到我们的心是什么样子的。唯识就是这么去学习的。
所以大家不要听了这些就听了,有些人觉得太复杂听不懂:“算了算了,找个简单的!”——我告诉你吧,这个没什么好简单的。如果真的想证悟的话,你必须这样去观察自己的心,不管你用什么样的方法,中观也好,唯识也好,你都要去观察。其实唯识和中观走到后来都是一样,唯识一方面介绍我们要打烂的那些执著是什么样的;另一方面介绍打烂执著以后是什么样的。中观也是一样,它只是把我们的执著打烂,执著打烂以后就是空性——它是离开四边的,不一不异、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常不断。
最后你会发现空性(自己心的本性)实际上就是那样的,你说它是一个,不行;你说很多个,也不是的。它绝对不生不灭,你去观察它最后结果都是一样的。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中观和唯识,实际上都是佛菩萨用来拯救我们的工具、药品,都是一样的,你要去分别谁好谁坏,会造极大的罪业。
次第二能变 是识名末那 依彼转缘彼 思量为性相
接着我们讲第二能变——末那识。刚才讲了三个能变,第一个是异熟能变——阿赖耶识;第二个是思量能变——末那识(我们的我执);第三个是了别能变——前六识。
现在讲的第二能变就是“末那识”,颂词是“是识名末那”,这个识的名字叫末那。“末那”是什么意思呢? 这是一个梵文,翻译过来就是思量的意思。我执怎么会是思量呢?思量应该是属于意识的东西。其实我执就是一种很深、很细,而且一直不会断的思量,叫“恒审思量”。
虽然我们的意识会思量,但有时候会断的,比如睡着就断了,因为不再想了。有时候发呆(呆若木鸡)也不想了,这时候意识会断。但是末那不会断的,即使我们不醒也在“恒审思量”,只是我们觉察不到,这时候的心被眠心所控制,心就不能去进行觉照,其实这个时候都还是有末那的。但是只要我们一醒来,心就有一定的明力,我们的心就始终有一个个体感——哎呀,我去刷牙啦!我去小个便……其实这个自我的个体感和控制自己这样那样的就是我执,它一直都在、随时都在,你在打架打得非常激烈的时候它也在,所以它是“恒审”。
它对我强行的那种执著,实际上是一种思量力、是一种慧来的。我们不要一想到智慧就是好东西,在唯识里面,“慧”是心对境产生简别的能力,这种简别的能力有好的、有坏的、有善慧、有恶慧。比如我们以前讲的“庖丁解牛”,庖丁拿着刀把牛大卸八块,提刀四顾:“普天之下宰牛舍我其谁!”他宰牛很有智慧啊,但这是一种杀生的恶慧。还有很多恶慧,比如造原子弹之类的,“嘭”一下把别人炸了。这个慧是对对境的一种简别能力。
那么,末那也是一样的,它是心的一种死的执著,这种死的执著里面基于一种慧。这种慧是什么?拼命将心的能力判定为自我,并且死执于它。这种执著是一种慧,是一种强行的恒审思量的计度。怎么计度呢?它操纵我们的意识,所以我们所有的思维全部是围绕着自我——我要这样啊、我要那样啊,我我我……全部是我。即使是为他,其实还是为了自我,我们去观察自己的心是不是这样的?这就是因为末那死执自我的这种能力导致的——“是名为末那”。
那末那是怎么来的呢?“依彼转缘彼”。“彼”指阿赖耶识的见分。它依靠阿赖耶识而产生自我,但是又缘它,就是强行去缘阿赖耶识的见分。其实这一堆或者这些判断,无非是心的一种明力,但是心不这么去看。心产生一种能力,它误认为这种明力有一个运作者、有一个主宰者,而且绝对是个体,我们把它说成“我”,并且认为这个“我”从头到尾、从生下来到死都是一个东西。
比如你不会认为自己三岁时跟现在不是同一个你嘛,三岁的你叫王三,现在的你还是叫王三,你会认为王三就是一个人,只是长大了而已。虽然外貌变了,但认为“我”还是一个嘛,这种对我的执著还是一样的,只是说我可能表现出来不一样了。小时候我是多么的粉嫩啊,现在却成了一个大胖子,但这个我还是我嘛,那个对我的执著(个体感)还是一个东西嘛。所以,“依彼转缘彼”就是我们心的无明依靠阿赖耶识,同时把它的一些力用、能力认定是自我。然后“思量为性相”,刚才已经说了,反反复复地把它拽得很死、执著得很死——哇,那个执著太强烈了!这种强烈的执著就会造成很大的后果,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
四烦恼常俱 谓我痴我见 并我慢我爱 及馀触等俱
“四烦恼常俱”,有四种烦恼始终跟随这种执著。有哪四种呢?——我痴、我见、我慢、我爱。
有人疑惑:“贪嗔痴慢疑,你说的我痴、我见、我慢、我爱,为什么末那识没有贪和疑呢?”(我执那么不好,应该贪瞋痴慢疑都是因为它,而现在为什么说四个主要的烦恼是我痴.、我见、我慢、我爱,而没有贪和疑呢?)
因为心的无明去执著心所谓的操作者的时候,是根本不存在什么怀疑的,直接认定就是它。它要是有怀疑就好办了,怀疑只能是意识层面的,就是心一种死执的力量。它的慧很浅,但很深刻——它就是我,至于怀不怀疑?我不怀疑。就像我们拜一些乱七八糟的教或这样德那样德,拜了以后——“就是他了,他就是我的上师,我不怀疑!”这跟执阿赖耶识是一样的,因为无明一下就扑上去根本不作任何思量,它就只有这么一点慧。因此它不会怀疑就没有疑,然后它一直这么执上去,也不存在什么贪不贪,所以就没有贪了。
但是它有我痴,为什么叫做我痴呢?它太执著了,一直狠狠地执著有个个体感,虽然它的行相很细微,但这种个体感始终操纵我们,这个叫做“我痴”。这个痴是什么呀?痴着有个“我”嘛,叫做“我见”。
然后,一旦有个“我”的时候就开始进行比较,很多傲慢就出来了。慢有很多种,但根本都来源于我慢,在唯识里面分为七慢:慢有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卑劣慢、邪慢七种慢。不管是哪种慢,它都是在比较两个相续——我就是比你厉害!就这个意思。但无论如何,这个慢都必须首先建立自我,这个自我的建立就叫做“我慢”。“我”都没建立,跟你比较什么呀?
所以你要跟那些大德说:“你比他好!”——他就觉得好笑了,我就是你,你怎么能够比我好啊?你能说水比水好吗?或水跟波浪比,是无法比的,一定要有区分建立自我以后,才能够比较你比我好、我比你好!但是大德没有我执以后,你说他不好或好,他会觉得好笑的。(当然那种好笑里面带有悲悯,是心的自然,而他不会觉得好或不好。)
还有一个,它建立了我以后,就会非常地爱我(“爱我执”)。爱我就要拼命去保护这个个体,就体现在各个方面。首先,当我们认为我是身体的时候,我们就爱护身体了——“啊,一切都会消失的,身体是唯一的根本”。我们经常在网上或朋友圈看到:房子0,汽车是0,美女是0,各种各样的东西是零,身体健康是1,没有了身体健康全部等于0——这个就是把身体当成我来爱。
昨天曾提及:我们有时会把自尊、人格、一些决定或自己的意思,当成我来爱。比如同修在一起讨论法义,一个人提出一个意见,另一个马上就不赞同了,为什么?其实他也不会管这个意见对不对,因为这是“我的意见”,他把意见当成了“我”,然后只要不同于我的意见,他就不开心了。刚开始大家还想想因果忍一忍,到后来不管什么因果了,打了再说!(众笑)基本上都是这样的,所以团体里面的很多斗争就来源于爱我执。
但大家都不去思考这些东西,每个人都说“他在搞我爱执”,别人搞我爱执关你什么事啊?我们的修行实际上只能回头去看自己是不是爱自己?别人爱自己,为此要异熟的嘛,会弄到下面那口锅去煮熟。这样的话你应该去同情他,还跟他吵什么啊?在跟他吵的时候应该想:“老母啊,你不要再吵了,全部都是你对的!”当然你不能这样说,不然他会认为你在做戏,揍你一顿。(众笑)
也就是你的心里面要放开这些东西,其实我们有很多很多这样强烈的执著,太厉害了!而且体现在各个方面,有时候是物质方面的、有时候是精神的,有时候是成就的——“我的修行肯定比你好,我成就度芸芸众生!”哇,感觉非常好!我们很多学佛的师兄基本上都想马上当大德的,每天都想去救芸芸众生,坐在云端,宝雨纷飞、天花乱坠,自我感觉很好!他都不知道这样下去会被“异熟”的。(众笑)
我们这个团体里的师兄们真的要好好审称一下自己,基本上八九不离十。而且他的样子很庄严,其实真正的修行就是观察清楚自己的内心,去除这些执著和烦恼。平常生活中观察可以,打起坐来也可以,一边观察一边去除这些执著,然后逐渐逼近心的真相。
其实修行跟别人的相续没什么关系,作为初学者,你真的想要关心别人的相续,那就好好修行,当你修行到一定的时候,那就可以去收拾别人的相续了。你自己连自己都搞不掂,怎么收拾别人啊?往往是碰得脸鼻青脸肿,搞不好别人都解脱了,你却异熟了。所以我爱执非常的麻烦,一旦建立了自我,这四个烦恼心所就会随之而生。
然后,什么叫做“及余触等俱”呢?我痴、我慢、我见、我爱,是四个四所,同时它们还有其他的心所。末那识动起来相应有十八个心所,除了每个心王都会有的五遍行心所外,刚才讲了四个根本烦恼心所和别境中的慧心所,它另外还有八个大随烦恼心所。
五十一个心所里面有六大类:遍行心所、别境心所、善心所、烦恼心所、随烦恼心所、不定心所。随烦恼心所分为大随烦恼、中随烦恼、小随烦恼,而有大随烦恼分别有八个: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
四个主要的烦恼:我痴、我见、我慢、我爱,是因为“我”建立后而产生的,而这四个主要烦恼一定会跟随八个大随烦恼。下面我会一个个地跟大家解释。
(一)掉举:“令心于境不寂静,能障止及行舍。”我们打坐的时候,心完全不安静,经常沉浸在思维中间,这个就是掉举。而这个思维往往是因为贪欲造成的,也就是“我爱”造成的。假如晚上没事干,坐在那里想:“十二年前,那个美丽的女孩子送了我一朵花,现在的花枯萎了。”这就是在掉举。心会回到一些境况里面去,这些境况可能是因为贪欲、可能是因为嗔恨不停这么去流动。
掉举是指打坐的时候,心完全不在守的状态里面、不在缘的对境里面,心开始溜到其他地方去了。但这里说的是整个大的情况,不仅仅指禅定,生活中也是一样的。我们的心开始趋入各种各样的贪欲和嗔恨之境,就叫做掉举。
(二)昏沉:当你掉举够了,心一定会昏沉,回去就要睡觉,这也是因建立了我慢才会这样的。也就是我们把我慢和“我”的东西,眠心所去除以后,我们是可以不睡觉的,因为我们的本性绝对不会睡觉。而你现在做不到,不然三天之后就进芳村了,所以这是不行的,但以后你可以做到的。
(三)不信:不信是什么呢?它和我慢有什么关系呢?建立了“我”以后,认知就会不全面,很多东西都不知道。一说起自己不知道的领域就开始不信,如果我对很多东西很清晰、很广,就不存在不信了。比如你闻思了一些佛教的经典,虽然不是很了解,但我来跟你们交流佛法的道理,你就会说:“相信、相信!”因为你有这方面的认知。有些人完全不看佛法的书籍,整天看的都是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你去跟他说佛法的时候,原因是什么呢?他自我带来的一些遭遇,会把他完全陷在那个框子里面去,所以一定会导致不信。
(四)懈怠:自我又去掉举、又去昏沉、又要追求我爱,这时候你让他修善断恶的话是很困难的,所以他一定会懈怠。
(五)放逸:有我爱的的时候,人一定会去追求舒适,所以他一定会放逸。
(六)失念:人不停在贪爱和嗔恨里面流转的时候就会失念(这个失念不是失恋,现在失恋好像是生活中一件非常严重而且频繁发生的事,其实那个不算什么。)我们不停地失去自己的正念才比较可怕,因为人建立自我以后,又是昏沉、又不停在各种各种的贪欲、嗔恨、怀疑、不信中间流转,所以他根本控制不了自己的念头。失念的术语是:“于诸所缘,不能明记”。意思是它导致混乱,很多东西记不住,正念更是忘掉。
(七)散乱:因为心建立了我爱,就要去保护自己,保护自己的时候就会有要和不要,然后心就在要和不要之间晃来晃去,就一定会造成散乱。大家观察自己的生活是不是这样?我们千方百计去抓对自己有利的,为此又引生出一些行为:比如为了挣钱我们要工作,为了工作顺利要讨好老板,为了讨好老板要先讨好他的女人,结果越讨好越多。如果老板的女人讨好不了,就讨好老板的儿子,结果就越搞越多、越搞越多,是不是这样的?我们有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所以你非散乱不可。
一个单位张三对你好,李四对你不好,我们怎么去处理这些东西?其实都是为了建立自我,让自我更舒适一点,然后就开始去做这些东西,所以他不散乱是不可能的,然后这种东西本身就是不正知。
(八)不正知:建立了自我以后,心没办法全面清晰地知道它的对境,我们所有的见解都是因为自我而扭曲。你看,不同的人来看一个事物,往往得出完全不同的观点。(我这辈子没啥成就,但却做了几天老板,这算是比较大的成就。二十八岁我就当了老板,到现在都已经二十多年了。我做老板的时候,会有好多员工来告状的,对于同一件事情,不同的员工来阐述都有不同的结果。)我经历了很多这些状况,原因是每个人都不正知。(只有老板是正知的,其实我也不正知哈,也带有自我的立场,只是我比他们多了一点点角度。)
每个人站在自我的立场上去看就是不正知,所以这八个大随烦恼就是这样的。一旦建立了这些东西,你说你证悟了,那真是哄人的。我们可以观察自己的相续,是否有这些东西?当然,你说证悟了以后这些东西是否全部消除了?不一定,但会淡很多。而且随着修行的进步,这些东西越来越少、越来越少。这就是“及余触等俱”的解释,相应的心所有十八个。
有覆无记摄 随所生所系 阿罗汉灭定 出世道无有
接下来,“有覆无记摄”是什么意思呢?指整个末那识的性相是有覆无记。有覆无记就是有遮盖,建立了自我点以后,观察就局限、片面了,这样就会遮盖我们的心很清楚地认知心本身是什么,甚至会遮盖我们的心去清晰地认知世俗事物。所以凡是人的观点,都带有强烈的自我性,从佛法的角度上来看,这不一定是正确的,基本上全是错的。
我们对物质的认识、对人际关系的认识、对未来的认识、对青春的认识、对所有一切的认识,甚至我们对教育我们的佛法进行诠释,带着自我的观念去,这都会诠释成错误的东西,这叫做毒器。我们常说听法有三种器:第一种是漏器。其实漏器还好一点,他听了左耳进右耳出,等于啥都没听,反正参加了有功德,至于听了什么就不管了。第二种是覆器,他根本就不听直接封闭自己,这种人不听就不听了——我就坐在那里参加了,但啥都没听到。第三种是最厉害的,他听了以后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改造,叫毒器。他把所有的佛法拿来为我所用,我们很多师兄在这方面也是“技艺非常高超”。学了佛法以后,建立自己的小团体,然后在小团体里面闭门称王。(我现在是不是这么干啊?这个就叫“反观”)很多人经常搞这些东西,然后把佛法拿去在别人面前炫耀等等,这就叫做毒器。
这些东西会覆盖我们障碍圣道,所以末那的作用叫有覆,但为什么又叫做无记呢?因为末那认定的作用就是去执著阿赖耶识的见分为“我”,而执著的时候根本不会计度什么,认定了就是它就是它,根本没有其他的分别。末那就不像意识,意识还要想一想“是吗?”而末那识“就是!”带着强烈的个体感一直执著下去。你看我们什么时候消失过个体感啊?不可能的,我们就是有个体感,自觉、不自觉中保护着自我。
这个时候的自我一般表现为身体,但当人骂你的时候,这个自我就呈现为精神了。有人对你说:“I Love You!”——这个自我就呈现为精神,而且有时候还不一定是精神的,对很多同志来说,更多的是肉体,是不是这样的?也就是说,执著自我根本是不加分别的,所以叫做有覆无记摄。
然后,什么叫做“随所生所系”呢?我执就随着阿赖耶识跑的,阿赖耶识在三界六道里面显形的时候就跟着去,它自己作不了主的,它只是负责执著阿赖耶识的见分。如果阿赖耶识在那里去执著一个狗的形象出来,它就执著狗为“我”;如果显现天人的形象出来,它就执天人为“我”。所以叫“随所生所系”,指它自己作不了任何的主。
所以,我执本身就是一种无明,不是我们认为的“我可以操纵什么”,要是我可以操纵的话,还会有地狱吗?你就能命令自己想什么、做什么,但实际上根本不可能。我们的心相续实际上是连串的阿赖耶识的因缘聚合,如瀑流一样流动,里面根本没有一个主宰体。但是我们误认它,成了一个主宰体,结果它就变成了一个流动的相续。我们看不清楚自己的心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东西,这需要很深、很细、很寂静的观察和体受,才会慢慢发现我们的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然后“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什么意思呢?阿罗汉活着或者进入灭尽定的时候,我执被覆断了,就是没有我执了。如果彻底的涅槃了,或者到了八地菩萨的境界,那整个末那识六消失了。什么叫做暂时的覆断呢?比如还有俱生种子呈现的一个身体,虽然内心里面已经证悟阿罗汉了,这时候还处于有余涅槃(身体还是个余业没有尽),但有时候会进入阿罗汉的灭尽定里面去。
什么叫做灭尽定呢?定里面是绝对没有我执的,连受想都没有了。他出定之前要靠入定前给自己一个信号,比如“我在三点二十八分的时候出定”,结果真的三点二十八分的时候就出定了。这还比较短一点,像迦叶尊者一样“我要等到弥勒佛出现的时候才出定”,这一定就是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因为那时候是灭掉受想的,灭掉受想以后就不会有东西把他掀出定来,而且关于个人的业都全部消尽了,因此心没有个人的业去把他掀出来,所以他能一直这么定下去。除非他先在阿赖耶识里面放一个业进去,比如三点二十八分出定,到了三点二十八分的时候,业就开始爆发导致出定了。
而我们昨天讲的华守门里面的迦叶尊者,他放了一个种子就是“等弥勒菩萨来的时候再出定”,哇,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因为没有其他的因缘能把他再唤出来,但那时候他还有个身体(余业),所以是末那识暂时被覆住,进入灭尽定了。而如果他完全灰身灭智(完全进入涅槃,身体也消失了),身体先飞到空中,上身出火,下身出水,还要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最后进入完全涅槃的时候就彻底没有我执了。
阿罗汉的灭尽定把末那识完全覆住,还有一个出世道就是八地菩萨,能彻底地消失末那识。这时候的心就非常清净了,不能叫做阿赖耶识了,只能叫做阿陀那识。引生我们的烦恼痛苦的根本原因是末那识(我执),如果把这个东西一消除,所有的痛苦就彻底消失,轮回就完全结束。但从大乘的角度看,到初地菩萨轮回就结束了,初地菩萨的时候遍计我执的种子就已经消灭干净,但俱生我执的种子仍需要从一地修到八地。但只要到了四果阿罗汉,俱生我执的种子就消失了。
这是一个长期修行的过程,我们怎样可以通过修行让末那消失呢?我们现在要去观察末那是很难的,因为它的行相极端的细微,那怎么办呢?我们要把我所干掉。虽然我们发现不了“我是什么”,但我喜欢什么、我讨厌什么是能发现的,我们经常都被我喜欢、我讨厌、我痴迷、我厌烦等东西所包围。
我们可以先解决我所,怎么解决呢?我希望什么、我仇恨什么、我贪恋什么,先把这些对境认为它是虚的、是假的。当我们的心不断去串习这个东西,慢慢慢慢我所就减轻了,这时再回头来观察末那识(观察自我是怎么回事)。观察到很深的时候,你的心真的很清楚地觉照到这个东西根本没有一个我的时候,就像灯亮一样,自然而然就没有这种执著了。或者明白心实际上是没有这种执著的时候,对于人我执这个层面上,你就已经开悟了。
这不是简单概念性的明白,而是身心真的很透彻地认识到自我是不成立的,一切不过是心在自然地运动,我应该自然去放弃这些为了自我而努力奋斗的一切。但一开始是做不到,我们还是要站在自我的立场上去积累功德——我要解脱、为利众生愿成佛!里面强烈的含有“我要怎么样、我要怎么样”——这还是“我”的一种行为,但是不怕,因为依据“我”而积累的功德,会把我们无始劫来依据“我”产生的很多恶劣的行为全部干掉。干掉了以后这些东西也会停下来,这个时候心就开始清净,就可以看到我执是怎么运作的。
如果看到它就是所谓的“灯光”,然后就会放弃“我”这种执著,这种执著哪怕是我所消除了一点点之后,人都是非常轻快的,我执方面的痛苦就丢失了。比如我非常喜欢汽车,看到好车就口水直流,为了汽车我啥都可以,只要可以把汽车换回来,即便把我弄去卖了也可以,有很多人会这样,这是一种贪的执著。如果我们把这个东西(贪)解决以后,我们会感到很轻松的。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体会?
我举个谈恋爱的例子,为什么老说谈恋爱呢?因为现代人喜欢这个,频繁发生。谈恋爱的时候,一定希望爱上他或一定希望他爱上你,哇,这是一件很揪心的事情,特别是他不爱你的时候,就要开始去写诗和喝酒了,是不是这样的?但如果你真的把他看空了,或者是把喜欢他的那种贪欲看空了,发现它是一种虚假的造作,那么在这个事情上你一下就放开了,痛苦就没有了。
但我们为什么老是不行呢?原因是我们根本不愿意放开这些东西。我们通过学佛来储存这个东西,让它搞得更强烈一点——让暴风雨来得更强烈一点吧!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贪欲、贪执会越搞越深沉,跟修行完全是背道而驰。
所以我们要学会慢慢先把我所干掉,干掉到一定的时候,再去抓罪魁祸首——我执。这个过程是先把我所执干掉,然后把我所干掉。所以我们就守持戒律、修出离心和菩提心,就是为了干掉我所执。我们太爱财物,就开始布施;我们太相信自己,就先学皈依;我们太爱自己,就开始发菩提心;我们太怕灾难,就修忏悔;我们太过傲慢,自以为是,建立我慢,所以修上师瑜伽。我们不要“我”了,去跟上师成为一体,而上师是没有我慢的。
一切都是围绕着这个转的,如果大家长期的坚持的在这方面积累,时间长了以后这些执著很快就能解决,这一生一定能做到,但这有赖于长期地坚持、长期地闻思、长期地禅修,而不是整天搞崇拜——哇,那个大德好厉害啊,过去灌顶,头就伸过去了!哇,这个大德好厉害啊,一过去供养三根香蕉,三世不堕恶道!这些传说多了以后会把人搞昏的,所以不要太过去信这些东西。那这些东西有没有呢?也许有、也许没有,但你赌得起吗?异熟哦!赌输了下去会被煮熟的。
你以后完全可以自我把握进行闻思跟修行嘛,而且真正的上师三宝一定会帮助你。你要是真正的修行人,真的在内心里告诉自己“我一定要为众生的解脱去努力,为利众生愿成佛”,三宝百分之百的帮你,比什么供香蕉都好!(众笑)我们现在很多的供香蕉的就是为了拿去换好处,而且是为自我的——“我供三根香蕉,三世不堕恶道,三世最好做天人,就算不行也给个歌星当当!”
这完全等同跟佛菩萨做交易,拜师也像投靠黑社会一样——“哇,这个更厉害哦,人家不是斧头帮,是砍刀帮!”就拜过去了。其实根本就不是的,真正学佛是要真的去观察自己,把这些道理想清楚,去对治掉自己不好的执著,然后逐渐看清自己的相续,最后透脱,成佛,这才是正确的。
好,我们今天就交流到这里,还剩下五分钟,下面可以提问。
问:师兄,《唯识三十颂》是不是弥勒佛写的?
答:不是,昨天说了是世亲菩萨写的。
问:没问题了。
答:你这叫问即不问,不问即问呐,高!(众笑)
问:感谢师兄,我想问一个关于梦境的问题。我们晚上做梦的时候,梦境是来源于我们意识的作用,我是这样来理解的。如果把白天的生活比喻成梦境,那么它是来自于我们心的作用,就是阿赖耶识的作用。在梦中,我们也有看、听、闻这样的六根功能,但它其实是意识的一种假定的作用;在白天,我们也有看、听这样的功能,我觉得就是心的一种假定的作用。(我说的这种“假定的作用”,就是好像有这种作用,但其实没有的。)我的意思就是说:在白天,我们的能看和所看是分开的,如果比喻成梦境,能看就是所看,所看就是能看。我是这样来理解的,您觉得有什么问题吗?
答:为什么要把白天比喻成梦境呢?主要是取我们醒后会发现梦境完全是假的这个喻意。这个比喻的意思是说:当我们修行到一定的时候,所有的现境会像梦一样彻底地消失。而且在梦境中有很多相应的比喻,比如梦中的猪有内脏吗?醒来后我们会知道梦中的猪是没有内脏的,但是我们会认为醒着的现在有内脏的,是不是?如果你知道这是梦的话,你会发现内脏也是不成立的,而真实的情况连内脏都没有。
那为什么用刀在腹部十字横切会有内脏流出来呢?其实你在梦中这么用刀一切,也会有内脏流出来。这种现象是依因缘而产生的,就像我昨天说的一样,一个东西放在这里,你看着它才成形的,你转过头不看它的时候,你不能说它是有或者没有。我们的内脏是以种子的方式在我们阿赖耶识里面存放着,当因缘成熟,一刀切下去,内脏就出了(我用这种残酷的东西来作比喻不是很好,但实际情况就是这样的。)
其实是想用梦境作比喻我们现境的不真实,我们现在看到的东西不能说是一种“假定”,它是虚假的、是心的一种捏造,并不是外境、并不是真的有一个所境在那里,也没有一个真正的能境。实际上是我们把“能看”和“所看”强行分开了,就叫“所境”和“能境”,实际上是一个心识在反应。但这个心识的反应是识而已,像梦一样在分辨而已,并不是真的有个东西在那里。他是想用这样的比喻来说明这样的情况,不管是中观和唯识都在用梦喻。
问:为什么我们晚上会做梦呢?
答:刚才说了,梦虽然是意识,但种子还是来源于阿赖耶识。我们做梦有很多原因,我们在阿赖耶识里面放了很多的种子,意识在分辨它。比如我看到的东西是眼识的显现,但意识会马上分辨它“哇,太好看了,竟然是双眼皮!”这种分辨在意识里面就留存了,然后梦中意识出来的时候,这种分辨就会在意识里面留存了印象,显现出来的时候就好像在看,但实际上来源于各种各样现实的种子下去以后,通过意识把它发出来而已。
实际上做梦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有时候会发白日梦嘛,我们在想的时候就是在做梦。比如我看到这个女孩子是双眼皮,我就不停地想她的双眼皮。因为白天我们是清醒的,我们就知道想的时候是假的,不会觉得想的双眼皮是真的,不然世界上就不会不满了,只要我喜欢就开始想她就搞掂了,但实际上是不行的。
由于梦中有眠心所把心清晰的觉知能力覆盖了,导致这一想就好像是现境一样的显现,但实际上是意识的一种作用。所以梦是无始劫以来的种子下去以后,意识把它提出来进行显现。由于梦可以去提意识,而意识提种子的时候,有时候三时同来。
比如我们前五根提种子的时候,只能提当下的东西,你能看到昨天的东西吗?这是不行的,但意识可以想到昨天的东西。所以梦里的显现有时候会把前后左右的时间全部打乱,所以有时候的梦会有预知的能力,你做的这个梦真的发生了。但有时候做的梦你都不知道什么原因,有可能是你前世干了的坏事,这个就不一定了。
所以意识会从阿赖耶识里面乱抓东西,但是大部分还是抓现世的东西。 比如你去打麻将,连续打三天(我经常举这个例子,因为我这事干得太多了)——哇,边三条,清一色自摸,一数多少番?结果整晚整晚地自摸。因为那个种子放下去放得太猛了,堆积得太多了,所以梦境就出现了。同样的原理,观修也是一样,如果一个人不停地观修空性,观修得很猛很凶,在梦里就开始出现。梦里遇到一座山,心里根本不当回事,“呼”一下就穿过去了;碰到悬崖以后知道这是梦,根本不怕,往下一跳就飞起来了。
如果你白天长期串习就会这样,然后就开始在梦境进行观修。如果真的在梦里观修得很熟练,比如在梦中经常观修从悬崖上跳下去飞起来,观修得很熟练很熟练(记住要很熟练哈),然后醒的时候你走到悬崖边上去,突然一下把这里观想成梦,从崖上跳下去,一跳就飞起来了。当然这个时候千万不能有人叫你,比如有人叫:“张三!”你一下醒过来,“砰”一下掉下去了。(众笑)如果你观修得非常熟练,在往下掉的过程中再一次入梦,“嗖”一下又飞起来了。
你们不要认为我在讲笑话哦,如果你训练得很成熟就会这样。以前藏地有一个大德,他把一个人从悬崖上推下去,那个人在半空中开悟了。实际上他在跌落悬崖的这种强刺激时把业障去掉,一下回忆起过去的证悟。证悟什么呢?就是包括一切现境包括自己的身体全是虚假的,对重力和各种各样坚硬的撞击的执著全消失了,所以身体自然腾空飞起来。
但我们现在为什么做不到呢?我们更多的是重力的执著,那些执著那么深,空性只是个概念而已。然后你走到高处往下跳,重力和你的空性的想法一起坠下去,摔得稀烂。(众笑)
问:师兄您好,众生本来具有佛性,但为什么会生起无明跟烦恼呢?假如我们成佛之后,会不会再生起无明跟烦恼呢?
答:这个问题我已经回答好多次了。其实不是说我们以前就是佛,然后突然哪天有了无明,变成了众生。我们的心无量无边,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根本就没有什么个体,一直都是无明的,所以说众生是没有数量的。但它有一个明知力,这个明知力就容易建立个体,但心始终都是阿赖耶识的状态,前面从来没有一个本性的状态。而本性和阿赖耶识从来就是一体的,本性上有了这种无明就叫做“阿赖耶识”,就成了轮回。
我们从来都跟无明在一起的,没有真正地离开过无明,一旦离开了无明,就是我们明白了我们的心是什么,有了这种明白以后就成了佛。成了佛以后这种明白是不会丢掉的,就像我看了你一眼,再让我忘记你是不可能的,所以说成了佛就不会回去再生起无明的。也没有“为什么一下变成这样子”的问题,没有这个为什么;如果有为什么,那还有前面的为什么。
比如我为什么会有无明呢?是因为你打了我一巴掌。那为什么打了我一巴掌呢?因为他又打了一巴掌…..这样就会永无穷尽,所以不会有这个“第一”,因为我们的心一直都是无明的、没有时间性的,所以叫做“无始以来”,意思就是没有开始。
问:师兄,刚才您讲的昏沉掉举是末那识的八种作用吗?
答:不是,是末那识导致的心的八种烦恼。
问:那您再讲一遍懈怠是怎么出现的,反过来我们就知道怎么对治懈怠了?
答:懈怠就是心贪着于各种各样的安逸,他有爱我执后“哎呀,我这样舒服一点!哎呀,我这样爽一点!”他就不愿意去做一些精进的修行,就变成了懈怠。所以你要克服懈怠,就不要让自己那么舒服。你们跑过来在这里打坐,憋得腿那么疼,这就叫做不懈怠;你要懈怠的话,就跑出去旅游,搞剪刀手拍照嘛,这样就懈怠了。
问:师兄,我想问一下关于涅槃的问题。因为修行最终都是要入涅槃的,我想问一下涅槃是什么?入涅槃之后是什么样的?
答:涅槃有两种,一种是小乘阿罗汉的涅槃,一种是大乘菩萨的涅槃。小乘阿罗汉的涅槃就是刚才说的末那识没有了,他会进入一种定里面,叫灭尽定,就是什么东西都消失了。但说是什么都东西都消失了,实际上阿赖耶识还在,只是这种定里面没有我执了,这是小乘阿罗汉的涅槃。很多小乘的学人去内观啊,就是为了达到这个。
大乘菩萨的涅槃是什么呢?他明白阿赖耶识其实就是自心本性,它由于不明白自己是什么,所以就成了阿赖耶识;一旦明白了它就是自心本性,明白了这种自心本性就是涅槃。这种涅槃就不会逃避世间,也不会进入什么定里面,他会变成菩萨到处度众,最后成为佛陀还是度众,但他自己也会消失掉所有的苦难,这种叫做大乘的涅槃。
问:我看佛经上说,释迦牟尼佛涅槃之后,不是不度众生了吗?
答:不是的,那是因为释迦牟尼佛进入法性以后不认为有众生了,也不认为有佛,他看到的一切全都是心的光明在游舞,从他的角度来讲无佛无众生,就无所谓度众生(因为佛都没有,也没有众生,不存在度的问题)。
从我们有执著的角度,我们有山河大地这些东西,而佛虽然没有度众生的想法,实际上他会因为我们的祈求,随缘任运来进行度众生的行为。其实你是把胜义谛和世俗谛的状态搞混了,在胜义谛里面无佛无众生,不存在度和不度的问题;但在我们世俗谛这个层面,是有度的。如果佛不度众生,当年的乔达摩·悉达多跑到印度去干啥啊?
问:我是看到佛经上说,释迦牟尼佛刚刚成佛的时候,魔王波旬就让他入涅槃,不让他度众生了。
答:那是魔王不让他度嘛。
问:是不是入涅槃之后就无法度众生了?
答:他说的涅槃是小乘的那种涅槃,或者是释迦牟尼佛化身、肉身消失的那种涅槃。但从大乘来讲,明白什么是法身才叫真的涅槃,这种涅槃反而要无穷无尽地度众生。所以你要去大量阅读这些经典,不能断章取义,否则就会把胜义谛和世俗谛搞混淆。
处于佛的那个状态里面根本连众生都没有,或者菩萨进入法性定之后,人和众生全都消失,哪有什么度和不度啊?但菩萨出定了以后,看见的还是会度的。而佛就是我们的自心本性,对他来讲根本就不存在度与不度,但我们一祈求他就会出现,叫随缘度众生。这是两个非常复杂的概念,我们去读的话也不算很复杂,很容易就搞清楚。我们要把世俗谛跟胜义谛搞清楚,明后天可能会讲到这些东西。
问:昨天师兄讲到灵魂跟神识是不同的概念,灵魂是世俗谛上错误的一个概念,神识也是一个很勉强的概念,神识其实可以指我们的八种识。那我想问一下,投胎是阿赖耶识去投胎吗?
答:是的,阿赖耶识是个总的识,所有的识都是依据它而发生的,所以它挟裹着其他识的种子,一下在另外的地方建立根据地,就是所谓的投胎。比如这一世是男的,下一世就变成了女的,然后就把女的种子全部调出来,在这个过程中间就形成了眼耳鼻舌身,根身就开始了。
问:刚才说到,执著阿赖耶识的见分为“我”就形成了我执,然后我执一建立就会有阿赖耶识吗?
答:它们两个是同时的。
问:阿罗汉不是去除我执了吗?为什么还会有阿赖耶识呢?
答:阿罗汉这时候不能叫阿赖耶识了,应该叫阿陀那识。但是这个阿陀那识跟佛菩萨的阿陀那识又不一样,阿罗汉的阿陀那识还有个东西耽着在里面,叫做“无明尽”。末那识是一种无明嘛,去掉了无明以后,心本应回到最本质的本性里面去,但阿罗汉没有,他去掉了无明以后就呆在了去掉无明的那个状态里面。所以《心经》里面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但阿罗汉还有“无明尽”,这个无明尽实际上还是应该叫阿陀那识,但他跟大乘菩萨的阿陀那识还是不一样,因为大乘菩萨会去度众,而他就陷在一个定里面。
问:那有刹那灭吗?
答:有,如果没有刹那灭,只能是佛陀。
问:刚才看科判讲的三相,只讲了异熟果相和种子因相,还有个是自相吗?
答:自相其实我昨天已经讲了,能藏、所藏、执藏,算是阿赖耶识的自相。
问:因为科判里面只讲了两个。
答:有些科判只说了这个,其他的没有讲。
问:那三性这里也只讲了无覆无记,还有两性呢?
答:不是。三性是指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而无覆无记和有覆无记是指另外的性,是识的性相。所有的识都具备这三性,当我们有错误认知的时候就叫做遍计所执……
问:我知道科判里面的三性不是指依他起、遍计执、圆成实,但是这个三性里面只讲了无覆无记,还有两性是什么?
答:一个是阿赖耶识的无覆无记,一个是末那识的有覆无记,还有一个是第三能变识的善不善俱非。善不善俱非,就是善、不善、俱非(无记)三性都具备。
问:这里的三性不是阿赖耶识的三性?
答:不是,指三个能变的性相而已,是指这个三性分别门。
问:末那识十八个心所,是四根本烦恼+五遍行+八大随烦恼+慧,是吧?
答:是的。
今天的交流到此结束,现在开始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唯识三十颂》第1课
- 《唯识三十颂》第3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