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来看临济四夺是怎么说的:
师初至河北住院,见普化、克符二上座(普化、克符是临济的弟子),乃谓曰:“我欲於此建立黄檗(临济的师父)宗旨,汝可成褫我(你们可以帮助我)。”二人珍重下去。
三日后,普化却上来问云:“和尚三日前说甚么?”师便打。
当时肯定是当着很多人的面来问的。为什么要提问呢?其实禅师们有时候要演戏,有人来问,才会回答的,否则一上去就开始讲法,别人就会觉得又在贩卖什么东西。如果有人提问,再来回答,情况就不同了。
禅师们经常干这事的,有人提问题,禅师来回答,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都听到了。要是没人来提问,禅师也不会主动说,虽然他很想对你说,但是你若不问,他绝对不说。这就像莲师说,我很想见你一面,但是你不祈请我,我绝对不会来见你。所以,不管想得到什么法,一定要“请法”,这是在表示对佛法的尊重和希求。如果对佛法没有尊重和希求,要别人主动来给你灌输什么,你只要有这样的想法,绝对完蛋,学佛一点儿作用都不会起!
所以文中普化肯定是当着很多人的面,问临济三日前说了什么。临济说得很清楚,要建立黄檗宗旨,还要来问?于是拿着棒子就开打。“说什么?”——“砰!”——“知道了吗?”大家一看连普化这样的人都挨临济的打,认为此人有一手。
三日后,克符上来问:“和尚三日前打普化作甚么?”师亦打。
临济一听——“砰!”前面一棒,后面又是一棒,大家都知道是在做什么了。
至晚,小参(登堂说法为大参,此外其他说法为小参)云:
“我有时夺人不夺境,
我有时夺境不夺人,
我有时人境俱夺,
我有时人境俱不夺。”
这就是所谓的“四夺”,或者叫“四料简”。
临济禅师把人、境、夺这三个东西,组合成了四种情况。这几句话里面有名词也有动词,“夺”是动词,指“破坏”;“人”、“境”是名词,“我”就是临济禅师。
那么,“夺人”的“人”是什么?“不夺境”的“境”是什么?一定要搞清楚“人”和“境”是什么意思,如果意思都没搞清楚,夺什么夺?
关于“人”和“境”的内涵、分类,以及对它们的鉴别,历代有很多不同说法。有的说“人”指人我执,“境”指法我执;有的说“人”指的是心,“境”指的外境。这些说法各有各的道理,那么我们要怎么去分类呢?
其实,这个“人”实际上应该是指总的“能”——能动,也可以是“心”,包含了人我执和法我执,甚至包含了一些佛法的方法。为何这么说呢?
我们针对外境发生关系的时候,会说是“我对外面”发生关系。这个“我”有可能是我们的身体,也可能是我们的某种意志、情绪。比如,“我看着你很生气”,这就是我的情绪,这里面还有对自我的一种执著,这就是一种“能”。我们总是认为“我在做什么”,这个时候的“能”就包含了人我执,这是其一。
其二,如果用一种思维来破除对境的实有性,这时“能”就变成了佛法,即所谓的“能破”。比如用离一多因来破对境的本体的实有性,那么我们的“能”是什么呢?就是一种能破的方法。这也可以叫做“人”,属于“能动”这方面的法。
其三,整个心的光明(心的本体)也可以是一种能,因为所有的一切都是从本体出来的。心的光明就是本体,一切来源于心的光明。如果问:“心的空性和心的光明还要分吗?”我们都知道,心的光明和心的空性实际上是一个东西,在说心的光明的时候,其实就是在说心的本体。
大圆满就是这样分的。比如大圆满心部,就是找心的本体,而心的本体就是空性;大圆满的界部涉及心的光明、心的显现,一切都是心的显现,这叫心的界部;如果二者合起来,都是空性、如来藏,这就是窍诀部。这时,心的总的本体是“能”,可以把它叫做“人”。
那“境”是什么呢?是它的显现,即外境。这个外境的范围很大,包括我们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等等前五识的对境,以及各种各样的情绪,乃至于我们所说的佛法,都属于“境”——之前说佛法是一种“能”,而这个时候相对于心的光明来说,佛法就变成了一种外境。
“能”与“所”对应,所以依据不同的情况,“能”可以分类。有时候“能”是人我;有时候是一种佛法,可以破外道的错误观点和执著;有时候也可以指心的总的心体;有时在阿赖耶识这个层面,也可以称之为“能”——包括阿赖耶识的状态,和阿赖耶识的显现(阿赖耶识的状态里也会有显现);这时模模糊糊地觉得“心是什么”,但是依然有一个心的层面,还没有明白心的本体。
比如我们一下到了某个状态,心停下来了,“一念不生全体现”。这个时候有“能”和“所”,“能”就是能够产生“全体现”的那种光明力本身,叫做“明力”。而明力呈现出身体的不同、眼睛所看到外境的不同、各种各样念头的不同——前六根不停显现,这些叫做“所”或“境”。所以这时也有能所的区分。分得清这个吗?有禅定的人应该分得清。
也就是说,“人”和“境”的分法,其实在各个层面上都有,但是历来有很多的不同的说法,有的说“人”是人我执,有的说是心的总体,有的说是佛法,各有各的道理。一言以蔽之,我们要具体去看,在哪种情况下是“人”,哪种情况下是“境”,也就是做“能”和“所”的区分。
那么临济说“我有时候夺人不夺境,有时候夺境不夺人,有时候人境两俱夺,有时候人境俱不夺”,是什么意思呢?这是临济禅师指导别人的话,我们学习这些就是要用来指导自己。
“夺人不夺境”就是要夺掉“能”而不管“所”,即把能上的执著破坏掉;“夺境不夺人”就是夺掉“境”,把外境破坏掉。比如我们修中观时,面前有一个对境,一个石头、一堵墙、一座山,天天去思维、观修它是空性的,从而把“境”夺掉、破坏掉、遮遣掉,但不去管“能”,这叫“夺境不夺人”。有时候同时夺“人”和“境”;有时候“人”和“境”都夺得很好了、夺空了,直接觉知到内内外外的一切全部都是虚假的,是梦一般的假象,都遮遣了,这个时候就不夺了,叫“人境俱不夺”。
以上是四夺的四种状态。
其实“夺”,有夺的过程和夺的结果两种区分。就像我们以前经常说的,要区分见解语、修行语、境界语,因为修行过程中的情况和修行结果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摘录并整理自 2017年《中观四夺的修法》第一课
【注:本初稿内容暂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打拳有心要,修心也有心要
- 青黄不接的时候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