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讲修行的次第,思维卑劣(《修心七要》的第二个偈颂“思维卑劣”,意思是:要经常思维自己相较周围所遇到的人更加卑下)一定有个逐渐的过程:内在的心境和外在的对境由少到多、程度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在讲第一个颂词“恒怀珍爱”的时候,也提及过修行一定有一个逐渐的过程。
下面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这一点不用再讲,刚才已经说过了。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利益他人,不能太过超越自己的能力,不然会引起内心和环境的反弹,最后会受不了。这种例子有很多,比如一冲动就出家,出了家又后悔,尤其是女生。女生冲动起来挺厉害的,因为很容易冲动,所以出了家以后想还俗。男生有七次机会,而女生没有,最后会痛苦不堪。
请注意,我不是反对出家,出家是很好的事。我的意思是女生们要想清楚,不要冲动,出了家就不要再还俗。不然又会有人攻击我,说我宣传“不要冲动,所以不要出家”。对于修行而言,出家是最好的!
做其他善事也一样,首先要衡量一下自己,做了之后是否会后悔。但不能以此作为借口:“既然这样,我每次就只做一点点”,那也不行。所以要观察自己,做决策的时候,就浸透了你闻思修行的功力,你的修行如何?具体就体现在这里。总之,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去做,这是一个需要注意的事。
思维卑劣也好、恒怀珍爱也好,一定会经历很多次的失败。有时候在具体修行的时候会失败;有时候会经历情绪经常跌到低谷的失败;有时候会质疑自己是不是这样的“料”;或者有一段时间自己感觉特别好、特别像菩萨,但稍稍一个违缘,甚至连违缘都没有,心情或感觉突然就不行了。这些翻腾一定会有的,请大家记住,这种失败会一次接一次,有时候还会来得很密集。
遇到这种事的时候,就要告诉自己:修行的过程就是这样起起伏伏、高高低低,不可能直线往上走,会有无数次的失败,必须要坚持,如果不坚持,不可能真正修成比较稳固的菩提心。
首先,闻思需要坚持,因为闻思到一定时候,我们会厌烦。就像当你听到这些内容好像觉得欢喜,其实不然,现在可能欢喜一下,过段时间再讲,就可能不欢喜了,甚至会觉得烦。比如重听音频的时候,本来一个半小时的,结果被你拉成二十分钟。扪心自问,你们有没有试过?
其次,修施身法和呼吸法也需要坚持。因为修到后来,功德没有体现的时候心会很枯竭,身体没有很轻松,也没有像经上说的“身体像泡在温水里一样舒服”。心情没有放松,连烦恼都不能对付,或者能对付一点小烦恼,但稍稍大一点又不行,最后修都修不下去了,觉得厌烦无比,很多人的修行都会这样。
比如四夺修不下去、禅定修不下去,这是为什么呢?第一,资粮不够;第二,业障太深。总之,以上两个就是积资净障不够。第三,没有坚持。每个人都想一蹴而就,像禅宗故事那样:香严弄块石头打竹子就证悟了;德山吹蜡烛“呼~”就开悟了,我们都幻想最好的,哪怕残酷一点,吃点苦也愿意,像夹山被一篙子打下水就证悟了;或者像密勒日巴被上师折磨最多几十天,一下就证悟了。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其实不然,修行就是心的一种熬炼和磨砺。
以前曾经说过磨砺的“磨”:古代没有魔鬼的“魔”,只有石磨的“磨”,以前农村用石磨把豆子磨成浆。修行就是如此,循环反复的磨你的心(你的心就是豆子),说得好残酷,不过事实就是如此。到了梁武帝时代,就把“磨”改成了“魔”,形容麻烦的小鬼,其实就是人的分别念(麻烦的分别念就是魔)。它会一直折腾你,你得经历好多次的失败!
在讲课的时候,我一定会把呼吸法、施身法等自他相换修法的效果、功用、殊胜讲出来,然后你的内心就埋藏了通过修行可以得到那种殊胜的期待,一年没有得到,二年没有得到,三年没有得到,四年、五年没有得到,你就会熬不下去!偶尔稍稍有点好的感受,转瞬即逝,接下来大量都是不好的感受,你会开始放弃或者麻木,这是需要注意的。
再者,“在座下去利益众生,在平常的行为中怀着利他心态去跟周围的同修、同事、朋友交往”,这种修行在谦卑的状态和充满爱意的心态中,可能得到一些好的反应,微笑、关爱更多了,气氛越变越好,时间一长,你又不行了。为什么?你发现自己好像付出很多,但得到的回报却不是那么多——“我对他那么好,他反而狼心狗肺,忘恩负义!”
人就是如此,付出就会渴望回报——“我付出了那么多,把你看成老母,怀着感恩、真挚的心态对你献了那么长时间的爱心,你怎么还这样对我呢?”一定会如此,不可能没有。久了以后,虽然你不会来找他讨债,但是不屑一顾,可能不一定会表现出来,但是内心瞧不起对方、看到对方就不舒服等等,马上就跟思维卑劣冲突了。
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样的?这些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所以说“生活是修行”,的确如此。如果把佛教理论弄透了,并且运用在生活中,那生活就是修行;如果佛教理论没有弄透,修行也不到位,那生活就是生活,生活怎么是修行?生活就是轮回!只有把佛教的见解和理论落实在生活中,把生活中的痛苦、分别以及轮回的因消灭了,慢慢走向解脱,那么生活才会变成真正的修行。
即使在一定能力范围内去利益他人的时候,也会经历失败,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时候,更会失败。我经常拿自己举例,修菩提心的时候,我对着唐卡,想起众生是自己老母,感动不已。然后开车出去,结果被人追尾了,当时我还在念偈子和修菩提心的余味中,下车后也没去怪对方,但是对方喝醉了,还拿出一张名片向我炫耀:“你看看我是什么人!”气得我火冒三丈,不管你是什么人,现在你是挨打的人,把对方拖出来就一阵暴打,打完了以后才反应过来:“啊?他不是我老母吗?”
这样的事还不止一次,发生过很多次,比如自己修得很好的时候,突然遇到一个让人糟心的事,利他马上忘得干干净净。我是想告诉大家,我们会反反复复经历很多次失败,在经历失败的时候,要告诉自己没那么简单,但也不必失望,跌入低谷恰好是好消息即将来临的信号。
修菩提心要坚持并反反复复的磨砺,犹如佛陀所说,心就像是一个金矿,修行就像在熬炼金矿,当金矿在火里锻炼很多次,最后成为纯金就不会再有瑕疵了。被火熬的时候,当然痛了。有人说:“我不想被火熬。”那就更惨,你会被地狱的火熬,而且熬了还不会有解脱之日。所以一定要坚持,修行中会经历很多次的失败。
那修到什么程度才算走到目的地?初步的程度就是进入资粮道,这时会有比较稳固的菩提心。资粮道还有小资粮道、中资粮道和大资粮道之分(《现观庄严论》上有具体内容)。如果不按照《现观庄严论》而按照大圆满的次第来讲,就是开悟得比较好一点,基本上就到了加行道。随时安住在法性里面,就是加行道的忍位,开始对无生法忍有点体会了(完全实现无生法忍就是八地菩萨,我们不可能走到那么高)。
达到一个比较满意的结果就是初地菩萨,初地菩萨又叫极喜地,真的就是地上的菩萨,这时的菩提心是真的胜义菩提心。修行最初步的一个目标就是初地菩萨,有人说很难走到这一步,那最起码得有比较稳固的菩提心。如果有了稳固的菩提心,那个人就不怕轮回了,有稳固菩提心的人也不可能堕入恶道,也不可能遇不到佛法。这就是次第修行的一个基本目标。
——摘录并整理自《修心八颂》第2课
【注:本初稿内容暂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为什么一定要对众生“恒怀珍爱”?
- 念佛法门明明很殊胜,为什么自己却感觉不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