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句是“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注1
什么叫做“圆明初发成无漏”?这里都是说前五识的,前五识的种子全部来源于阿赖耶识,而且它显现出来的境都是现量。如果阿赖耶识不转变,前五识永远没办法无漏,都会有漏。
这就牵涉到那天我们说的一个理论,我们怎么通过意识去把外境观空,手能插过去?我们说触识(身识),现在我是可以碰到这个东西的,它有质碍,我要怎么才能穿过去?从唯识的道理来讲,怎么穿过去?那我就要通过“六七因上转”,然后导致“五八果上圆”。
“六七”就是让我的我执减轻,让我的意识觉得这个东西是空性的。先去思维它,然后去感受它,其实这都是意识层面的。这个东西是我原来的种子现起来的,现在我认为它是没有质碍的、如梦如幻的,“污染”原来觉得它坚硬、实有的执著(污染对污染,修行都是“污染”)。然后新的种子存下去的时候,对原来那种坚硬的执著是一种伤害,如果这种“污染”太厉害了,那个东西再现起来的时候,我的手就真的可以插进去了。这是原理。
也就是说,这跟种子是有关系的,你想要前五识发生变化,你的阿赖耶识得先变化。阿赖耶识的变化就叫做“圆明初发”。圆明初发以后,其它的种子就开始无漏。“圆明初发”的意思不是刚刚说的“空掉触识”这么简单,而是一定要证悟阿赖耶识都是法性。当我证悟到阿赖耶识都是法性的时候,所有的显现全部都是法性,恰好跟“果中犹自不诠真”对着干。(我不是找玄奘法师的麻烦,他老人家是我最恭敬的人,但是见解上就是这样的。)
既然是“圆明初发成无漏”,那么当我证悟阿赖耶识的本性的时候,郁郁黄花皆是般若,一切众生都是佛陀。但玄奘法师持的观点,他说不是一切众生都是佛陀,“一禅提”不是佛陀。当然这个观点是不是他本人的证悟呢?不一定。因为他(玄奘法师)要宣扬一门学说的时候,他要站在那个立场去说话。就像宗咯巴大师一样,宗咯巴大师他证悟的是最究竟的,但是他用格鲁派的单空的方式来教导大家,这样反而救了很多人。所以玄奘法师也是一样,他如果不把这些东西如理地引入到中国来,中国的佛教不会有这么发达的。他是超级大菩萨!但是我们说到见解的时候,要如实。
“三类分身息苦轮”,“三类分身”就是说我们成了佛,五识转变为“成所作智” 以后,分成三类化身。
一类是针对十地菩萨的,非常殊胜的化身,就是我们学过的大幻化网的百部本尊,有些很庄严,有些呲牙咧嘴的,全部都是我们心识清净以后的显相,成所作智的一部分显相会变成这种化身。
第二类是针对初地菩萨到九地菩萨的(有的说法是一地到七地,但是有的书上说是一地到九地)。大幻化网的百部本尊只有十地菩萨才能看到,比如对于初地菩萨,他看到的佛的报身可能只有多少多少丈;二地菩萨看到的大了很多;三地菩萨看到的又大了很多,又殊妙了很多……所以每一地的菩萨只能看到相应他的报身,因为他的业障在逐步去掉,他去掉一部分业障,看到的佛的身体就要殊胜很多、大很多,最后就是十地菩萨看到的佛的身体,叫作千亿丈……
还有一类就是针对我们的丈六金身,比如释迦牟尼佛的化身。前面两种可以称为报身,后面这种称为化身。
有的说法说“三类分身”不是这个意思,它说佛陀可以变成清风、山林、大地等等去利益众生。但是这些可以归纳为化身,所以是两类报身和一类化身,化身可以是无情物,甚至是其它道的生命。比如在畜生道,佛陀就会化身为不动狮子;在饿鬼道,就化身为焰口。佛陀的名字又叫“六能仁”,六道里都有一个佛陀,这也称为化身。
“息苦轮”,那就不用详细说了,熄灭轮回,轮回都是苦的。
我们今天把《八识规矩颂》的前五识讲了,说五识的一共十二句。大家要记住,比较笼统的、总结性地记:五识都是现量,配合相应的有三十四个心所,有些心所是配合不了的。然后,五识不是五根,而是心的一种能力。五识转化后可以成为成所作智,是佛菩萨的具体能力的体现。没清净(转化)之前,它就是我们五种感观的作用。它是心的作用,不是根的作用,否则就变成唯物主义了。
编者注:唯识理论上认为“六七因上转”导致“五八果上圆”,从而熄灭轮回,息灭一切的苦。所以这也说明了我们开始的修行就是要从意识层面入手,层层深入。
——摘录并整理自《八识规矩颂》第4课
【注:本初稿内容暂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注1:此句出自《八识规矩颂》颂词
- 念佛信愿往生的原理
- 简说唯识之种子六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