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一句是“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嗔痴”,这里讲到附加上去的心所了,也就是配合前五识有哪些心所。从这里开始就要简单介绍心所了,不然就不知道“中二大八”是啥意思。
“心所”就是我们心的形象、心活动的状态。比如“贪”是一种心所,“嗔”也是一种心所,我们知道它是怎么样的。我们贪的对境可能不一样,但是那种贪的欲求是固定的,心与境不离就叫做“贪”。甚至我们贪的东西可能是相反的,有的男的喜欢女的,有的男的喜欢男的,但是不管怎么样,贪就是贪。所以同性恋是罪,异性恋也是罪。当然我不是为同性恋伸冤,而是从很高的角度去讲的。这就是“心所”的概念。
最基础的心所叫做遍行心所,意思就是八识的活动一定都会有遍行心所去配合它。
心所有很多种,但是归纳起来有五十一种。其中最基础的心所叫做遍行心所,意思就是八识的活动一定都会有遍行心所去配合它,不然心就动不起来。
很多人问:“是不是证悟了就没有遍行心所呢?”证悟以后不是没有遍行心所,而是很仔细地认知到遍行心所是空性的。证悟的功力越来越强大的时候,他会观察到阿赖耶识里面的微细流注。那时候阿赖耶识实际上还是动的,它里面有很多种子在活动。
“五遍行”这五种心所在八个识里面都有,任何一种心识运作,它们都会去配合。但是有些心所在某些识里面是没办法产生的,善心所就不可能在末那识那里产生,比如惭、愧心所就不可能在末那识那里产生。
很强烈的善恶心所,没有办法在阿赖耶识里面产生,阿赖耶识不会配合它。所以所有的善、恶,一到阿赖耶识那里就马上变成无记。如果还有善恶,阿赖耶识就会排斥它,不能保存它。也就说阿赖耶识不分善恶!因为不分善恶,它才有可能把所有的种子存放下来,不然就只要好的、不要坏的。
但是末那识就不是这样了,心起了“执我” 这个作用,紧接着我贪、我痴、我慢就来了。然后它就产生了好、坏的分别,有些心所能够和它配合起来,有些就不行。当我执非常强盛的时候,绝对不会有善心所的。比如一个人做坏事的时候,一定有无惭无愧配合他。如果一个人在惭愧中去做坏事,他怎么去做啊?他做不了的。所以有些心所能够配合某个心王,有些不能。
五遍行心所就不同了,八个心王它都能去配合。五遍行是什么?一个是“作意”,引动心警觉的力量;然后是“触”,六根跟外面发生接触;接触了以后,然后是“受”,领纳的意思;接下来是“想”,想就是显境、明了;“思”就是开始动身发语,思考我该怎么样做。
这五个遍行心所如果是在阿赖耶识里面发生,它就很细微;如果在意识里面,它就比较强大。我们能够体会到的只能是意识的层面,末那和阿赖耶识我们都没办法体会,太细微了!如果能够去体会到它(心能够阅读阿赖耶识),阅读自己的阿赖耶识,你就可能看到过去未来;阅读到别人的阿赖耶识,你就看到别人的过去未来;全部人的阿赖耶识都阅读到的话,你就成了正遍知的佛陀。领略到阿赖耶识的微细流注,那都是大菩萨干的事!阿赖耶识是动的,它跟法性还是不一样的。那么,法性是不是不动的呢?千万不能把它理解成是一个东西放在那里不动,如果这样理解,就变成了常见。
“别境心所”就是心对外境的认知的不同态度,对差别境的不同显现。
下面是“别境心所”,别境心所就是心对外境的认知的不同态度,对差别境的不同显现。别境心所是哪几个呢?欲、胜解、念、定、慧。什么叫做“欲”?有些境界,我们想要靠近它、要求它,对某种境希求就叫做“欲”。下一个是“胜解心所”,就是对某个境很肯定、印可它。“念”是对某种对境念念不忘,随时都在想它,比如我们经常想人民币。对出现的所观境专注不散就叫“定”。“慧”就是对我们所了知的境界非常的清晰、明了、明达。慧跟定不同,定是不动,慧是知道、明了。慧可以有动,虽然动了,但还可以知道。这就是五个别境心所。
别境心所不可能在阿赖耶识里面出现,在末那识里面也只能出现慧心所(而且是属于比较“邪”的),欲、胜解、念、定这些都不可能出现。因为末那识有覆盖,它的性相是有覆无记。
善心所有十一个。
然后是善心所,善心所有十一个。我就不解释了,大家去看书,我把名称念出来就行了:不害、行舍、不放逸、轻安、无痴、无嗔、无贪、惭、愧、精进、信。我不解释了,否则今晚就不能讲其它了。
烦恼心所,其中根本烦恼有六个。
(大家以后有时间可以慢慢去看,它的性相,看书上是怎么说的。)根本烦恼是贪、嗔、痴、慢、疑,再加一个不正见(邪见的意思)。不正见有五个:萨迦邪见、边执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大家去读书就行了。
“随烦恼”,随烦恼就是跟随根本烦恼的意思,跟随这六个根本烦恼而起的是随烦恼。
随烦恼一共有二十个,它又分为八个大随烦恼、两个中随烦恼、十个小随烦恼。大随烦恼的意思就是,在所有的不好的、不善的心所里面,它都要去做铺垫。中随烦恼也是伴随一切不善心所,它只有不惭、不愧两个。也就是说,我们做所有坏事的时候,心里面都有不惭、不愧这两个心所,遍染一切不善心所,全部不善的心所都有它们混在里面。
一个心王起来,不是只有一个心所去配合,而是可能同时有几个心所。如果这几个心所不冲突,它们就可以同时起作用,冲突的就不行了,比如刚刚说的,惭愧和恨心所是不能够同时存在的。他可能是前面惭愧一下,后面马上又变了,但同时存在是不可能的。但是有些心所可以同时存在,比如很坏的心所跟无惭、无愧一定是同时存在的。小随烦恼虽然说“小”,但是它的力量最大。而且小随烦恼有个特点:它不遍染一切不善心所,有时候是互相排斥的。
随烦恼心所包括: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小随烦恼十个)、无惭、无愧(中随烦恼两个)、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大随烦恼八个)。随烦恼是随着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生起来的,一共有二十个,就是以上这些。
“不定心所”,它没有决定的善恶,有可能善、有可能恶。
接下来是“不定心所”,它没有决定的善恶,有可能善、有可能恶。它分为:睡眠、恶作、寻、伺。为什么睡眠是不定心所呢?因为如果为了修行去睡眠,睡眠就成了善心所;如果睡眠为了去打架、杀人,那就成了恶心所。
“恶作”就是讨厌自己所作的一些事,对自己所作的业很后悔,“恶”是厌恶的意思。如果做了坏事,我很后悔,那就成了善心所。如果我做了个好事,比如前天去放生,回来后抱怨:“哎呀,我不该去放生啊,搞得我股票都炒错了”,这就成了恶心所。
“寻”就是心要去找什么东西。“伺”就是守在那里找,守株待兔,表面上没动,实际上还是想有个东西在他面前出现。这两个心所实际上都是在动的。如果你是寻找菩提心的觉受,那就是善心所;如果是寻找贪欲的觉受,那就成了恶心所。“伺”也是一样的,比如有人打坐,坐在那里盼望出现什么。北京有个师兄,曾经有人教他:“你吃毒品,吃完了以后去打坐,会有很多美女现前。”他真的去做啊,吃了毒品就开始打坐,真的很多美女现前……他坐在那里伺,等美女现前,还真的现前了,这个事是绝对的恶心所,但是他也有可能去等待菩提心的觉受现前,那就成了善心所。所以这些心所叫“不定”,要看你做什么事。
“遍行别境善十一”,就是说配合前五识的,一定会有五个遍行心所,五个别境心所和十一个善心所也会配合这五个识。前五识可以引动我们的善法,我们会经常看到一些东西,然后生起很善良的感觉。比如我们看到穷人,觉得他好可怜,这就是善心所。这些心所由五根识引发出来以后,马上就转到意识里来了,因为意识太强大了,一下就盖过它,但是它还是要靠前五识引起的。
然后是“中二大八贪嗔痴”,前五识也会引发不好的心所。它有时候引发不惭、不愧这两个中随烦恼。“大八”就是八个大随烦恼:散乱、不正知、失念、掉举、昏沉、放逸、懈怠、不信,前五识也会引动这八个心所。还有根本烦恼里面的贪、嗔、痴,我们对外境一般都会产生贪、嗔、痴。前面五根识会引发这些心所,这是五根的特点。应该说五识的特点,不是五根的特点,五根只是配合五识的增上缘。我们看的时候,我们一般认为是眼睛在看,但其实是眼识在看,眼根只是帮助眼识的增上缘。
编者注:虽然前五识是现量,只是负责现象的显起,但是他可以引发一系列的心所,这些心所里面有好有坏,会造成我们看到一些东西会生起良善或者是烦恼的一些心态。
——摘录并整理自《八识规矩颂》第4课
【注:本初稿内容暂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简说唯识之种子六义
- 《八识规矩颂》之前五识(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