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唯识
我们也讲过,无垢光尊者持的唯识的观点是虚相唯识(或者叫做一分唯识),以安慧论师的观点为主。所以他的唯识观点,跟我们现在学的东西有点不同,他破斥“一切境相由心现”!我们平常天天都在说“一切境相由心现”,但是《大圆满心性休息》里面却说“一切境相不是由心现”!都是大祖师,麦彭仁波切是这么说的,而无垢光尊者是那样说的,他们好像在“打架”。实际上不是的,他们一个说的是一分唯识,一个说的是三分唯识,意思完全是一样的。
为什么无垢光尊者要说一分唯识呢?因为他是要带你进入大圆满!一分唯识最容易证悟空性,然后空性扩展到极端,当空性不再以思维的方式,而以体验的方式体会到的时候,那就是大圆满!以这种方式很容易证悟,所以无垢光尊者要讲一分唯识。
二分、三分、四分唯识
但是三分唯识解释这些现象,能够解释得非常清楚。当然我们现在讲的是四分唯识,四分唯识是玄奘法师这一系传下来的。什么叫做四分唯识呢?(我还是要解释一下,不然说了那么多概念,大家像听天书呀,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天书,可能中间有些听得懂。)“四分”就是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一个识发生的时候,有四种作用,这四种作用,就叫做“四分”,不是有四个东西。我们在思考的时候,一定不能想象有四个东西捏在一起,我们实有的观念太强了,总是一个名相对应一个东西,其实四分是指四种作用而已。
心识显现这个东西的相,叫做相分;我有个明力去认知它(如果不认知它,就不会出现这个东西),这叫做见分。当我眼睛转开了,这个相分消失了,相应于它的见分也就没有了,对于这个事物来说就是“能所双亡”,但是我的自证分还在,如果我的自证分不在的话,我就看不到其它东西了。
自证分就是总的认识的能力,三分唯识里面把自证分称为“体”——识的本体。识的本体是什么?就是这么一种作用!而且它发生具体作用的时候,就变成了见分和相分。我拿它用在某个地方,那个地方的相分和见分就出来了。但是你不能说:没有这个具体的相分和见分以后,那个自证分就没有了,如果没有的话,我就再也看不见其它东西了。一看到它的时候,我就很清明地知道我这个认识的能力是正确的,这种清明的对自己的识肯定的能力就叫做证自证分。简单来说四分就是这样的,不这样讲的话,我们老是搞不清楚“一二三四”是什么。
那么,为什么会分成四分唯识呢?其实安慧论师说见分和相分全都是假的,这些现象完全像“二月”一样,在识的面前显现而已,只有一分是真实的,那就是自证分,这就成了一分唯识。一分唯识只承认这个,其他的都是假的,它不提证自证分,它说自证分的清明、自肯这种作用就是证自证分,可以用一个自证分就表达了。
自证分为什么可以“自肯”呢?看到一个东西,我马上可以肯定它是真的。如果不肯定它是真的,我怎么敢肯定我看到了这个东西?比如我问你:“喂,你见没见到张三?”你说:“我见到啦!他就在那里!”你肯定自己见到的就是张三,它有一种“肯定”的力量在的。敢确定自己见到的就是那个东西的力量,就叫做证自证分,它是识的自认的能力。因为它不可能再靠其它来认证了,只能靠自己来认证自己。这种能力也会造成现量,不然的话就会成为比量推断。
那么“二分”是什么呢?说二分(见分和相分)的时候,其实这个就是自证分。这就在虚相唯识和实相唯识之间打圈了。它说自证分就体现在见分和相分上,你想再找一个自证分出来,找不到的。这个见分和相分消失以后,马上就是另外的见分和相分。所以说就只有见分和相分,自证分就体现在见分和相分上,这就变成了二分唯识。
三分唯识,我就不用说了,我们的传承就是讲三分唯识的。刚才已经说了,那个总的能力再分出来,就叫做自证分。在自证分上面再分出一个肯定的作用,就成了四分唯识。
当时在那烂陀寺的时候,“安、难、陈、护”分别持一分、二分、三分、四分唯识的观点。安慧持一分唯识,就是无垢光尊者说的这种唯识;“难”是难陀,持二分唯识;“陈”就是陈那,因明的创始者,因明的创始者一定会说到自证分,我们现在学的因明里面也一定会谈到这些的;“护”就是护法,护法建立了四分唯识。当时唐僧玄奘大和尚去了那烂陀寺以后,学的就是护法的四分唯识,他回来写的《成唯识论》也是四分唯识。
我想尽量把这些复杂的概念通俗化,以后大家可能看起来要容易一些。你若想要我这几天把唯识这些理论全部说清楚……我自己都不是很清楚。所以没办法,我只是把这个框架和我的理解全部告诉大家。四分唯识就是这样的。
要怎么去学
我们要去了解这些,然后反复观察,渐渐地会对心的活动了解得非常清楚,心会越来越清晰。这样我们的心才会真正地认知、真正地证实“一切境相由心现”。当心真正处在“一切境相由心现”(一切境相就是八识在游舞)的时候,人会轻快很多的,那种执实的习气会减轻。减轻的结果就是你会非常愉快,一些我们平时控制不住的脾气、忧郁、纠结全部会缓解。不相信啊?这要靠你自己去做,真的会这样的,你可以说它是佛法的加持,你也可以说是修行的功用。
但是要记住,读(唯识书籍)的时候一定不能把它变成纯思维,纯思维会造成我们的脑袋很爆、很涨的,而是既要思维,也要修行。有时候要打起坐来思维,开始先念发愿偈颂,把出离心、菩提心的心态调起来。不管它是真的假的,都要这样做一遍。(当然,真的就最好了,假的作用不是很大)然后就开始拿着书(读和思维)。他们以前看这些书前要焚香、洗手,把场地弄得很干净,然后心很安静地去体会这些东西。
当然这是显教,或者我们密宗的事部、行部都会这样子,搞得干干净净的。但大圆满就不会这样了,它不会跟你讲相分、见分这些的,它弄些泥巴涂在身上,硬说它是法性……到了后面的无上瑜伽部就比较厉害了。但是在我们这个层面就需要这么去做(上一段所说的那样),慢慢地心才会宁静下来体会这些东西。
【注:本初稿内容暂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百法明门论》略说
- 唯识九难(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