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禅七的倒数第二天,明天下午两点半在这里上课,上完课以后大家就回去了。今晚是课程的最后一晚,明天还有一上午要打坐,希望大家坚持到最后。
这次的禅七还比较顺利,我听发心人员说大家打坐还挺好的。但是这次的居住环境有点糟糕,因为很多人挤在一个地方,主要是洗澡不方便(这是发心人员反映上来的)。下一期的五一禅七就可能不会这样了,我们可能会到其他的地方去,居住的环境和上课的地方都会比现在好很多。因为这次太突然了,说来就来,迫不得已,没有办法。不然的话,可能都没办法举行了,但这次能够顺利地举行,我还是挺开心的!
至于我们学习的这个经典,五天才学习了两页,也就是说,明年五一禅七我们还会继续讲这个经典。剩下的内容,从文本上来看,它不会那么复杂,但是我会大量介入一些修行性的东西。实际你们也听得出来,我交流的时候根本就不是照本宣科。这部经典提供了一个纲领,我顺着纲领讲了很多其他的佛法知识(但都是围绕着纲领的)。如果纯粹讲禅宗的话,很容易会沦为口头禅。因为最后那一步的东西,大家可以在概念上了解,但要真正落在修行上、达到那一步的人不多,大量的还是要学一些基础的东西。而且,如果你真的有那么高的境界,是不会讨厌这些基础的东西的。
当然,我们会听到一些故事,比如有些大堪布、大禅师讲到中观的时候会说:“唉,这些没意思,我们来讲大圆满!”——他们想表达:最殊胜的教法是没有那么啰嗦的!其实很多禅师也如此,你说多了以后,他说你在打葛藤、你在扯。云门禅师就来得更“毒辣”了,人家去找他求戒定慧,他说:“我这里不卖这些闲家具(“闲家具”指没有用的家具)。”——他想突出顿门的厉害、快捷、方便,但是,这真的极度需要相应的根器。
我浸淫在里面那么多年,发现要真的做到如禅宗的单刀直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那个人表现出来已经跟普通凡夫相当不一样了。起码世间的烦恼会少很多,一定具有强烈的出离心,还有很少会被一些简单的自私所干扰,没有什么过强的虚荣心啊、自我认同感啊等等。
禅宗经常说“自肯”,是心有能力认清自己本来是佛,并不是自我去肯定自己,没有这回事。你问:“那他们还有没有自我了?”肯定有自我,不可能开悟就没有自我的,要到八地菩萨才会真正没有自我。但这种人的自我对自相续的叨扰会很少,才会真的有能力去承担,才会真的能够把法性那部分的能力显发出来。什么叫法性那部分能力呢?就是无执、清净、慈悲以及智慧这些能力,发挥出来才有用啊。
可是这样的高根器很少,渐修反而是个非常重要的事。但我们的渐修也并不是那么慢、绕那么多的弯路,我们通过出离心、菩提心的修习,对中观的领略与修行,然后直入大圆满(可能中间还会做一些类似于大手印的修行)。单空落到后面要进行直觉这方面的训练,比如四夺的人境俱不夺,其实已经很类似于大手印的修行了。如果这方面做得很完备,到后来证悟大圆满,并不会是很难的事,主要是前期修行没有做好。
很多人总要去追逐境界、追逐窍诀,这在方法上实际是一种错误,是基础心态不正确的一种表现。要是基础心态不正确的话,拿到这些窍诀都没有用的。现在很多大德出版的一些书里面(噶举派、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有很多大圆满窍诀和指示心性的东西,都已经说得非常彻底和仔细了,但大家看了还是没有用。
有人说:“自己看不行,一定要上师讲!”我们的上师是宁玛派很伟大的上师,他给很多人指示过心性,但为什么还是不起作用呢?真的需要考虑一下基础的问题。
那么,我在讲《顿悟入道要门论》的时候,实际上讲成了“渐悟到顿悟要门论”。(众笑)虽然我们拿了这个顿悟的纲领,实际上讲了很多怎么去达到这一步的过程,这些反而很重要。但对一些初进来的师兄来说,还是显得有一点像空中楼阁,比较高了一点。有很多师兄说听不懂,其实我已经很节省了,前天晚上可能要凶猛一点,但我一看不对劲,昨天晚上我又老实了。(众笑)
还有,真正需要窍诀、需要指引、需要磨砺的,你得去找一位好上师。靠自己行不行呢?也许可以,但是太冒险了,你可能一辈子在那个门槛上打晃晃,不过那个晃就会一直晃下去哦!所以要去找上师,还需要一个好的环境磨砺,不要轻易相信自己——“切莫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佛陀讲的这个话很严重的。
我觉得你想保险一点的话,怎么叫做达到了目标呢?哪天你能够很轻而易举地一刹那幻化一百个化身,好了,那就肯定没问题了——一不开心就去刹土,一言不合,去刹土。好,那就可以了!(众笑)当然,这个要求有点高,但起码你得去修脱嘎,修到净土现前,能够面见本尊;再退一步,起码你晚上梦修的时候能够去刹土。所以不要轻而易举就认为自己可以了。
当然,认识本性或者初悟,很多师兄到了一定时候都可以做得到。但是一定要有相当的把握,别玩虚的,佛法不能玩虚的。虽然我们追求的是虚无之学,但实际上它要求有实际效果。好,现在我们开始学习后面的内容:
问:经云二十五有,何者是?
“二十五有”在《俱舍论》里面指二十五种生命形态,并非是说二十五种什么东西。生命形态的细分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三有”:欲界、色界、无色界;然后再细一点可以分成“六道”:地狱道、畜生道、饿鬼道、人道、阿修罗道、天道;而文中再细分下去就是“二十五有”。
当然,《俱舍论》里面是这样描述的,而这个经典里面没这么讲,我等下会阐明原因。那么,二十五有是哪些呢?《俱舍论》是这么描述的:“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天,四禅四空处,无想五那含。”四洲就指:东胜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贺州、北俱芦洲;四恶趣是指: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虽然阿修罗是天道,但《俱舍论》说阿修罗也是恶趣);还有六欲天、大梵天、四禅、四空天等等(四空天分为:空无边、识无边、非想非非想)。这些都算二十五有,其实是二十五种生命形态,也就是我们说的“三界”。
《俱舍论》上说的是果,而禅宗的经典,包括大圆满的经典,瞄准的对境往往是能,就直指我们的心。心要分胜义心、世俗心,最根本的“能”当然是胜义的法性(本质),禅宗和大圆满一般是瞄准这个。
但是你不可能一上去就说本质、法性——怎么说呢?“不说,佛曰不可说——一默如雷!”比如一上来我就说:“我想跟大家表达一下本质心,(沉默一会),你们听懂了吗?”这还多说了几个字,应该说:“会么?”(众笑)这样的方式是不行的,所以一定要通过世俗引入到胜义——“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中论》里面是这么讲的。
在世俗谛里面,禅宗和大圆满也讲心,但它不会讲心的一种对境,往往是讲能境。能境里面就有念头、情绪这些东西,禅宗里面经常说“念”,但这个“念”包含了好多层面,有的指念头、有的指现境(前五境有时候也称为念头)、有的指情绪。这些词汇在禅宗的论典里面是混在一起的,如果没有很好的学养和修行的人,可能区分不开,会在里面绕来绕去。
而文中是怎么回答二十五有呢?——十善、十恶和五阴(五蕴)。我前面已经解释过很多了。
答:“受后有身是也。后有身者,即六道受生也。为众生现世心迷,好结诸业,后即随业受生,故云后有也。世若有人,志修究竟解脱,证无生法忍者,即永离三界,不受后有。不受后有者,即证法身。法身者,即是佛身。”
“六道”,就是刚才说的呈现为二十五种生命形态的受后有身。“受后有身”就是刚才说的二十五有,它没有仔细说四洲、四恶趣这些,只是简单说了后有身,即六道受生,就是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生命。为什么受生呢?因为这些人的“现世心迷,好结诸业”,就是把这些业积累起来,然后“随业受生,故云后有”。
如果有人立志修解脱,证无生法忍(指本性),离开了三界,就不受后有了。“不受后有”这个词,我们以前曾讲过,阿罗汉证悟了以后就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不受后有”就是不再生起各方面的分别执著,没有“人我”了,这是阿罗汉。
但文中说的“不受后有”,包括了阿罗汉,也包括了大乘菩萨。大乘菩萨的“不受后有”就不像阿罗汉那样进入涅槃了,他还要反复来到六道(六道也叫二十五有、三界、三有)中间不停地受生,但菩萨的受生叫“受而不受”,等下我们讲到“无念”的时候再详细解释。
“受而不受”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经常说“悲不入涅槃(不入阿罗汉的涅槃),智不住三有。”什么叫智不住三有呢?来到三有这种环境里面,却不受三有的牵绊——“安坐水月道场,大作空花佛事”。什么意思呢?虽然是三有,有很多的执著,众生显现出娑婆世界也好、四洲四恶趣也好、六欲天梵天也好,都没关系,他在里面不停地度众,但他不认为这是实有的事,叫“空花佛事”。两个都叫“不受后有”,一个是菩萨的,一个是阿罗汉的。
“不受后有者,即证法身”,即明白了本性。“法身者,即是佛身”,真正的佛其实是法身,就是我们心的本性。我们看到的释迦牟尼佛,是应对凡夫的一个化身;我们看到唐卡上的阿弥陀佛、药师佛等等,其实是报身。
你问:“那是不是真的佛呢?”那要看怎么去讲,从二转法轮来讲,那还是属于世俗谛,他不是一直恒久的,而是相对这些菩萨而来的。当然,从三转法轮的净见量去看,我们可以认为他是跟实相一致的一种体现,算是胜义谛(胜义的内容)。所以,要看你从哪个角度去讲了。
但是,不管是二转还是三转,都会共同承认法身是真的佛,也就是我们心的本性,这也是为何禅宗会一下去抓那个东西的原因。如果你说修本尊、修金刚法,比如我们修大威德金刚、时轮金刚、喜金刚等各种各样的金刚法,大圆满都认为你在绕路。因为不管什么金刚,都是从清净法身里面显现出来的。法身才是最根本的本质,法身就是佛。实际上,佛是无形无相的,如果站在佛无形无相的立场上去认知的话,不要说佛的报身,就算我们凡夫的身体,其实都是法性的一种游舞。
当然,由于众生有无明,便不觉得这是一种游舞,因为我们有很多强烈的实有感——个体的实有感、身体的实有感。甚至我们概念里面明知道那些情绪是假的,仍然会把我们搞到好难受,导致我们会感苦。
其实我们的身体不是真实的,如果你的心直接感受到它不是真实的话,刀可以随便插进去。就像初地菩萨一样,你要身体,我给你都没问题,但是你根本就做不到那一点。甚至我们经常说:“证悟了以后,心就宽坦了!”但我们的心根本不能受到别人的一点点攻击、否定,稍稍有一点不符合自己意思的东西,我们就开始烦恼。
为什么呢?我们烦恼的时候,会感觉到一些念头、一些情绪的东西,要是真的觉得它是空的,你奉承我、拍我马屁,或者你攻击我、对我不好,完全都是一种游舞,不好不坏。因为处于真正的觉性里面,是没有自我的。
但是,我们那些假的证悟,有时候也会觉得没有自我,那怎么办呢?有人来刺激你就好了。或者外境一现起,你感到难受、感到不服,是谁在不服?你不是空了吗?这是一种假的证悟,其实是你在自我的基础上,去认知了一个“空”,自我躲在了后面,它还是受不了违缘、受不了刺激。刺激一来就不干了,产生烦恼,哪怕这种烦恼可能在教养的镇压之下没表露出来,甚至拿一些教言、用菩提心的方式把它対治了、消化了,但都说明你的心当时没有安住在那里面,你没有认知到真正的本性。
禅宗为什么要斗机锋呢?目的是让双方的心态不离开明空无执的状态。但是,并不是真的有一种明空无执的状态可以安住在里面,不存在的,本来如是。所以他会非常潇洒自在地去说这些东西,这时候就叫“大机大用”。但如果你不稳当、不踏实,就会被逼出来。如果一弄,你不明就要去思考,一思考就揍你,因为那个东西不是思考的,你安住在里面,哪有什么思考不思考?
所以,这是我们去追寻法身的一个根本性以及重要性,大圆满也好、禅宗也好,其实都是想尽一切办法去追“那个东西”(本质)。但是,追逐“那个东西”真的需要方法的,有的人靠读书,拼命去思考,可不可以呢?其实也可以,你要准备几十年的时间,因为思尽要还源,“还源”就两个字,但会弄死人啊!——要“思尽”,要“还源”,思尽就是思考、辩论到完全不会有一点点的疑惑了;还源就是他已经不靠思考了,停下去,直接认知了。简单的两个字,但你要为此付出很多的努力,这也是可以的。如果我们只是简简单单地懂了一些观念,或者通过思考、通过感受知道了一些东西,就认为自己证悟了,那是很轻率的。
你说:“我不靠思考,我直接上去就打坐!”如果我们没有正确的见地,打坐慢慢就会变成禅定。乃至于一些修单空的人,本来单空的觉受很好的,修修修,由于他产生单空的感受,然后就在那种感受里面入定了;在那种感受里面入定了以后,定的力量就开始起来了,梦幻感、虚幻感、明空感就开始消失,最后就变成定了。大部分都会这样,这时候要怎么办呢?要起来再思考、再感受,轮换,《定解宝灯论》里面也叫我们要轮换。
这还是有了见地的情况下再入定的,有些人连见地都没有,直接上去就打坐。有些人的出离心比较强,平常的事情也不多,特别是像山庄的师兄们,专业就是修行,很容易修成定的。所以你看我们山庄的师兄们,他们修定很厉害,一坐很长时间,十几个小时都可以坐,显得很有修行啊。但那个不是的,最多是修成禅定,而且禅定你一不修的话马上就退的。
但真正的开悟不是的,它没有什么定,也不会退,一悟永悟(真的悟得比较踏实的话)。你说:“那悟后迷呢?”那个叫触碰。真正的彻悟是不可能退的,如果彻悟了还退的话,那这个悟有什么意义啊?成了佛都还要回去做凡夫,这是不可能的,没法退,想退都退不了!如果他说:“我不想做了!”——那不行,没办法不做,到处都是,真正的彻悟会变成这样。
但是我们没有彻悟之前,不要轻而易举地认定自己,要一直追逐下去。即使是真的彻悟了,你也要去修行,把那些功德发挥出来,好去利益其他的众生。真正彻悟的人是绝对不会放弃众生的,因为他根本不觉得自我跟众生是分开的,根本就不会认为有什么涅槃,也不会认为有轮回。那你问他在干嘛呢?——他在干嘛而已!(众笑)如果拿词汇去解释的话,就是“悲不入涅槃,智不住三有”,做应缘而生的一些该做的事。
有人问,他就回答;有人需要打,他就揍;有人需要哄,他就哄:“乖、乖,你这个傻叉瓜,乖!”(众笑)反正他就做这些事,但他也不觉得是“他”在做。当然,你会说:“这不是很傻吗?”我说:他不觉得是“他”在做,是从本性的角度去看的,但并不是说本性不能幻化出一个个体来。如果本性不能幻化个体出来,那释迦牟尼佛(乔达摩·悉达多)怎么来的?他也知道有这么一个个体,而心的层面是很多的。在佛看来,所有的层面清晰得像掌中观庵摩罗果一样,非常的清晰,但也可以层层安立,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一个绝对的东西,那就成了常见。上面是对法身是真正的佛身的解释。
问:“二十五有名,云何分别?”
这二十五有的差别在哪里?
答:“本体是一,为随用立名,显二十五有。二十五有:十恶、十善、五阴是。”
禅宗也好、大圆满也好,都讲本体就是一。当然,有些学中观的人问:“本体是一,不是离一多吗?”这是表达上的一种方便。有时候它会说“本体是一,一亦不成。”就是“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呢?堪布说归零,这是一种表达方式。如果你去问一些禅师:“一归何处?”——一默如雷(四个字了,比归零还恼火!)
实际上它想表明那个本质没法说、无对境。“一”还算好,还有个对境,但表达“本体是一”,大家千万不要把那个本体想成是一个东西。它不可能是一个东西,它只能是所有的东西(记住是所有哈,连分开都不能分开。)
有一种证悟的方法:假如说本性是所有的东西,那我们应该怎么办?本性是所有的东西,就表明本性应该什么东西都不是。它只要是任何一种特定的东西,它就不能是所有的东西了,这是一个,从见解上说的。还有一个,既然本性是所有的东西,就应该失去追求。你追求一定是追求特殊的东西,你不追求,所有的东西就是嘛。
说起来似乎很容易,你说:“那我们所有的东西就是嘛!”——“啪”一耳光来了——就这个东西不是!(众笑)原因是你有执著,当然,你从概念上说:“执著也是啊!”执著是啊,但你执著会苦的,你愿意要苦吗?你是佛,但是你要把那些执著去掉。
比如这个身体就是执著嘛,你要吃,空调一冷你就受不了,我们有很多很多的执著,还有情绪的执著。我们不要认为本性是一种能力,甚至连智慧都不是,勉强用“智慧”去形容它。它不是这么一个东西,它就是所有东西的本体,我们去证悟它,好像是得到一种智慧,其实你得不到那种智慧的,真的是“无智亦无得”,你只要把执去掉即可。
所有的修行人一定要去执。你说:“我怎么去呢?有得完吗?”有得完的,到时候你会产生一种明了这个智慧的智慧,心里面会很清晰地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清晰地知道”的那个“知道”怎么会是一种东西呢?
我们举个例子,在不知道我的模样之前,你们对于我的了解,是一种无明嘛。比如说我胖肚皮、穿两根背带、经常说脏话、一张充满沧桑的老脸……开始你不知道我的模样,后来我出现给你看到了,然后你产生了对我这个“胖肚皮、背带、沧桑老脸”的智慧。但是我要你把这种智慧的体拿出来给我,你能给我吗?你不知道那是什么的,它本来就在那里,只不过你通过眼睛来看、通过声音来听而已。
但那个“听”已经是工具了,你心里面有一种明白。你说:“那是记忆。”当你不想的时候,那个东西还在你内心里面的嘛,你下次见到我——“哦,胖子又来了!”
所以,那个东西是没有体的,你怎么能找到那种智慧有体呢?所以“无智亦无得”,就是你拿不到这么一个所谓的“智慧”,因为这个智慧你本具。只是现在这个智慧被你身体的执著、心灵的执著控制死了,它还导致你的身体和心灵受到很多的伤害。那怎么办呢?我们要消除这些执著。
说老实话,从顿门来讲,修出离心、菩提心,其实是一个非常慢的方式。我们明白了这一点,学会大量地放弃就可以了,什么都放弃!可最怕的是口是心非,“我放弃,我放弃”——放弃什么啊?遇到那些大禅师,当你说放弃的时候,那就要命了,他拿走你最执著的东西。所以有人说禅宗毒啊——“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你不是说要全体放舍(放开)吗?好了,他就拿走你这些东西。你要证悟,就得真的全体放开。
但是,我们有很多学人其实在不停地算账——“我要过几十年以后再去修行,我起码要把人生享受够了再说!”或者我要选择这样、选择那样,做很多很多的计算。那么,你要想一想你这个计算的基础动机是什么?其实是人我,他想保护自己。
你这样的心态,怎么可能全体放舍去体味到那个根本的、什么都不需要的法性呢?你可以去想它,现在说的时候,你都可以去想到它,但是你体会得到吗?——体会不到。体会不到就不起作用,解脱根本与你没有任何关系。
这个东西只是嘴巴上说,而心不当真是没有用的,所以大家不一定要去追求那个被认定的开悟。当然,你真的开悟了,也可以去找真正成就的上师认定一下。但如果你真的开悟了、很明白了以后,其实就不太希求这些了,因为你该得的已经得到了,你确定自己可以摆脱生死了。
如果你没有摆脱生死,就算人家认定你,你还是摆脱不了生死;如果你真的摆脱了生死,就算没人认定你,你还是可以。以前的很多修行人,被上师教育了以后就跑到山里面一直地修,也没人来认定他。举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例子,密勒日巴尊者是没人认定的,因为他成就以后玛尔巴已经圆寂了,他找谁认定啊?难道他无师认定,是邪魔吗?其实你的心可以确定的。
那为什么一定要你去找认定呢?因为现在有很多人都说自己开悟了,他让你去认定,就是让你去挨打,破除那种虚妄的自肯。那到底虚妄不虚妄呢?你长期修学下去自然就知道了,刚才说的,你有没有烦恼嘛?你如果把目标定高一点,不要那么低,很多时候我们为了证明自己开悟了,就把标准尽量降低,说有烦恼也可以开悟——确实也是!你有烦恼,但你也没开悟啊!尽量把标准降低,其实是一种投机取巧的心,我们要去认透这些东西。为什么我老讲这些呢?因为已经在开始了,往后一定会有这些事情出现,我先把预防针打在前面。
“本体是一,为随用立名,显二十五有。”这里的“二十五”就不去说所境(三界六道、二十五种生命形态),直接就说内在的能(心念这方面),是什么呢?“十恶、十善以及五阴”。“五阴”(色受想行识)为什么是能呢?很多时候我们把五阴当成是“我”,“我”代表能动嘛。
以前学唯物主义的时候说:人跟其他的动物、物质的差别是什么?我们有主观能动性——人有能动性,他可以去争取什么、去认知什么。但我们认为能动的主体是什么?——五蕴的聚合——身体。以及我们会认为情感这些东西是藏在我们的身体里面,比如有些人会认为藏在大脑里面,有些人会认为藏在心里面。现在科技把人的情感、思维都说成是大脑的运动,其实这是鬼扯来的!事实上不是这样的,大脑只是帮助思维的一个工具。
当然,有一部分会体现在情感上,很简单,你钱不见了、老婆跟隔壁老王跑了,你会心口疼的。你经常会说“心疼”,其实情感的一部分东西跟心脏是有关系的。还有,情绪的一部分东西跟丹田也有关系的。有人说丹田的幻化轮主要管物质的幻化,其实不是的,它也跟我们的情绪有关系。为什么跟情绪有关系呢?如果你把气引入丹田,人会很镇静的。所以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会说:“沉住气、沉住气!”为什么叫“沉住气”呢?你应该说:“不要慌、不要慌”!事实上要沉住气才不会慌。
如果一个人修行很好,意守丹田习惯了,他考试之前去观想一下丹田,纳气入丹田以后头脑会非常清明。练武术的人都要站桩,要意守丹田、绵绵若存等等之类的。也就是说,它跟我们的心的清晰度、清明度是有关系的,不仅仅是对物质幻化的一种作用(丹田叫幻化轮)。所以,我们会把五阴当成是一个能体,那么,十恶、十善其实是念头,同时也是一种心态跟情绪。
问:“云何是十恶十善?”
答:“十恶:杀、盗、淫、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乃至贪、嗔、邪见,此名十恶。十善者,但不行十恶即是也。”
十恶分别是:身体的杀、盗、淫;口的妄言、绮语、两舌、恶口;心的三个恶业,贪、嗔、痴(这里说的是“邪见”)。
禅宗的经典里面有时候会把一些词汇串起来讲,这里的“邪见”也叫“痴”,有时候指一种无明,有时候指一种心态,也可能指很多状态。比如睡着了以后,我们说那是痴的状态。比如一个人特别喜欢一个事物,我们就说这个人痴爱上了什么东西。“痴”有时候也指无明,那“痴”是不是一种邪见呢?也算是一种邪的状态,但不算邪见(文中指的是邪见)。贪、嗔、痴都是属于心的不善。
然后,杀、盗、淫一定要依靠身体,难道我用眼睛杀了你?——那就不得了了!妄语指谎话;绮语指说一些乱七八糟的、放逸的话;两舌指挑拨离间;恶口指骂人。这是口上造的业。贪和嗔都属于心态,这里的“邪见”应该理解为“痴”,也是一种心态——无明。
以上是十恶,那么十善就反过来: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不嗔、不痴。
这里讲得很简略,如果按照唯识讲的话:善有多少心所、恶有多少心所,都讲得很详细。但是禅宗不会像唯识那样井井有条地列出来,要是你想去掌握那些善心所、恶心所的话,大家可以阅读我以前讲过的唯识经典,拿来一看就知道了。实在不行,搜一下百度仁波切,善心所、恶心所的各种解释,一下就看到了。
但是,这里说法跟唯识不同,这里就非常的笼统。那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禅宗这个法门不太愿意过分去搞那些名相,禅宗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操行门,叫“行门”。佛法里面讲修行方法有两大分类:理门和行门。理,就是讲理,比如唯识、中观那些道理,讲了以后,我们慢慢思考,思考进去以后,再逐渐去操行。
虽然禅宗也讲一定的理,但不会跟你讲得那么细,它拿来就直接用,甚至把里面很细的理给你简单地组合一下。比如“三身四智”,有各种各样的观念,我们说得好复杂嘛,但六祖(操行门)直接就运用在一些很具体的见解里面——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这个“行”指念头,也包括了行为,但主要是指心行。
另外,六祖还有一些四智的说法,非常的简单——“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本性很清净的时候就是大圆镜智,你发现本性的时候是很清净的。如果真的明白了本性,他处在觉性里面什么都知道,而且是印照型地知道。
“印照型地知道”,我们很容易想成是眼睛去看什么东西,或者是镜子去照什么东西。真实的情况其实不然,真实的情况是呈现出来就行了,没有什么照,也不是眼睛看到什么东西。当然,这一定要去修行才知道。
“平等性智心无病”,什么意思呢?其实你没有这些烦恼了,就叫“心无病”。因为没有“人我”的人,是不会有烦恼的,或者你直接保持住这个觉性,生起烦恼以后反而挺好玩的。当觉性的力量很大的时候,烦恼其实也是觉性,那个叫“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什么意思呢?“妙观察智”并不是努力造作而来的——见非功。比如我们去放生,抬鱼框累到趴下;读书读得很恼火,背书啊、考试啊;打坐呢,全身上下毛孔都在痛……我们现在的发心是很努力、很费力的嘛,而妙观察智是非常自然的,本性里面自具的功德显现出来,而且随缘应化。大圆满叫“无勤自成”,没有勤作就可以自成。它说你修行都是扯淡的,也不存在度人不度人,所以“妙观察智见非功”。他讲得很简略,两个偈子就说完了。
妙观察智跟大圆镜智怎么分别呢?大圆镜智就是直接的呈现,它是不管的,属于法身的层面。妙观察智就不是了,它是有角度的。虽然大圆镜智呈现为遍知,什么都知道。那妙观察智是什么呢?比如有人去问佛陀那棵树有多少片树叶?佛陀随口就正确回答,这是针对性的、应化性的,叫妙观察智。但妙观察智是依附于大圆镜智的,它也不是很努力的,好像要努力知道什么东,不像我们去抬鱼框啊、背书啊这么使劲。
像我跟大家交流唯识和中观都很费力的,因为我不记得这些词了,所以我要到处搜啊、搜啊、搜啊,然后把要点记下来。要是你来问我一些词汇,我可能完全记不得了,得马上去查百度仁波切。但妙观察智则不是,它自然就呈现,但基础是大圆镜智的呈现,然后针对性地应化。所以,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要表现在度众上面。
然后“成所作智同圆镜”,好像跟大圆镜智是一样的,其实任何一个智都同圆镜,都离不开本性。但还是有它不同的特点,成所作智就是这些功能,就是我刚才讲的(其实我已经把它提前讲了),成所作智也是不费力的,自然度化,随缘任运。
“随缘任运”这个词汇,我们凡夫是做不到的哦。为什么做不到呢?因为我们有执著,有执著就会有痛、有不愿意、有希求,而佛陀是没有希求的,如果你踩他才能度你,他会躺下让你踩的。而且他也不会觉得你在踩他,因为在他那里,你跟他没有分别。
所以它一定是基于本性的,但它又会呈现出无穷无尽的能力。至于这些能力,我们可以去看《现观庄严论》、《楞严经》、《法华经》,里面都有讲到佛陀的功能、功德。但是,并不是说佛陀作为一个个体具有这样的能力,不是的,而是本性都具备。
这些能力体现在各种各样具体度化众生的行为上,把这些行为进行归纳,就是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等。它绝对不会像一个固定的方法,表演一下再把这些功德写出来,而是体现在一些很具体的事情上,而且这些事情也不费力的,你怎么祈求他就怎么来了。
比如我修净土法门(净土是香光庄严),通过佛号的念诵,我们认为是佛陀加持,让别人看到自己身体上有光、闻到有香气。其实是你通过不停地念诵佛号,那个力量就把你心本身(圆镜智)的那部分力量焕发出来,焕发出来就会香光庄严。我们说:“这是佛陀的加持啊!”实际上是你的心的自身的能力被显发出来了,我们可以看作是佛陀在应化我们。那么这个应化是从哪里来的呢?——从你不断地念诵佛号来的。
比如我们的祖师释迦牟尼佛现在已经圆寂了,我想问:“他去哪里了?”你不能想象他去了净土,他的净土在哪里啊?娑婆世界又在哪里啊?——娑婆世界就在你心里,而且心没有地方。(说来说去,我们在搞一场戏,所以叫“安坐水月道场,大作空花佛事”。)他怎么度你呢?他一直都在这里,如果你修行,他就在度你。
你绝对不要期望,他出来就“啪”一下把你甩上去。如果他真的这样出现,那也是因为你观修出来的。但也有可能观修出来是个魔鬼,“啪”一下确实出去了——到锅里面去了。(众笑)
所以,这是大圆满法和禅宗法成立的理论基础。我们要直追那个本性,追到本性以后,让它的能力逐渐显发出来。其实,前面的修是有意识、対治型地去掉执著,后面的修(比如禅宗的保任、大圆满的四瑜伽等等)还是对付执著,只是对付执著的方式变了,它以安住觉性的方式来对付执著。它跟单空的修行就差一点,就差明白和不明白,在修行的形态上其实是一样的。
而起到的作用,后面大圆满和开悟以后的修行可能要快很多,他们说修一天当别人修一劫,很快啊!对于这些真明白的人,烦恼消起来会很快的,你自己都知道那个烦恼消得很快,而且你真的愿意把所有的一切献给众生,也不觉得这个有什么伟大,有什么好伟大的?你不要的东西给众生,你好意思说你伟大?(众笑)真的是这样的,所以这个世界上众生才是珍贵的。为什么呢?你看他们接受了菩萨的度化,成就了菩萨啊!
大圆满来得很快,但前面一定要去掉执著才行。如果对世法的执著、对自我的执著那么深,甚至深到观察不到,你说你证悟了,这真有点搞笑!那些依靠单空夺己而证悟的人,他有个特点——起码不会畏高,他不会太爱自己的身体了,因为他是通过消散对身体的执著而去明白的嘛。如果你还在畏高,然后你又有个境界或者感受证悟了的话,那都是意识层面的捏造,很容易哄自己的。
所以,记住一定要踏实地去消执——“但去妄,莫求真”,禅宗也是这么讲的。大圆满前面讲出离心、菩提心,其实都是破、去执,而中观也是破、去执。到了后面认定的时候,你得不到什么的,因为执去掉以后,心清晰了、自肯了、能够担当了,最后发现本来如此,一场欢笑,那叫“庆快平生”啊!所以去执、去执,大家始终记住这个!咬死这个!
当然,依靠窍诀认知本性以后,那时候去执要快好多,那是真的去执。为了达成这个,前期的去执对认知本性非常的重要。不然的话,那些执是去不完的。“去执”一定是以执去执,去了一个执再建立一个执、去了一个执再建立一个执,无穷无尽。最后一定要以清晰明了来彻底明白——原来本性不是修行来的。
文中对“十恶”作了一些解释,杀盗淫妄等等之类的,然后十善是“不行十恶即是”。这不像唯识里面讲多少个善心所、多少个恶心所,但你们想了解也可以。其实你也可以像禅宗这样理解,杀、盗、淫——由戒律来控制我们。还可以更深地了解:杀,是以嗔心赶走一些不好的对境,而且呈现在身体的层面,它是跟嗔连在一起的;盗,是拿取一些好的东西,跟后面的贪是连在一起的;淫,是对好的东西拿得过多的意思。就好像淫雨霏霏,并不是指那个雨好淫荡,而是指雨很多的意思,淫跟贪是连在一起的。
而妄言跟贪、嗔、痴都有可能连接,比如因为贪说谎、因为嗔说谎,都有可能。你问:“会不会因为痴而说谎呢?”也会的。我以前认为说谎都有目的,为什么我这么认为呢?因为我从小都是目的性极强的人,我做任何事都一定要有目的,没有目的我不干!后来我发现有人说谎没目的,他只是成了习惯,就是要说啊。这何必嘛?他说成了习惯,有时候为了占点嘴巴便宜,“啪”谎话就来了。
绮语基本上属于贪,说一些放逸的话,为了满足舒适愉悦等等。还有些人为了满足虚荣心,比如他要在团体里面处于主导地位,成为一个被关注的对象,他就要说一些惊世骇俗或者很特殊的话,表示自己的智能、自己好潮等等之类的。
两舌基本上是嗔,也可能是因为贪生起的嗔,挑拨离间一定是不怀好意的嘛。恶口指骂人,一般都是嗔,起码当下的心态一定是嗔,但有可能是因贪而生起的嗔。
前面的身、语基本上是因贪、嗔、痴而来的,那贪、嗔、痴的根本原因在哪里呢?在于我们的心,修来修去实际上要去修心。前面的七个(杀、盗、淫、妄、绮语、两舌、恶口)其实都是外在的行为,甚至有时候会被开许。即使犯了恶口也不见得真的是坏事情,比如有些上师恶口骂自己的弟子,以前玛尔巴把密勒日巴骂了那么多,那不但不是恶业,反而是极大的善业。还有一些善良的妄语,比如有人得了癌症,你跑去说:“我不能说妄语,你就是得了癌症!”把人家当场吓死!(众笑)你应该对他说:“你这个病没什么的!”
所以,前面的身、语的七种业有可能被开许,但是后面的贪、嗔、痴永不被开许,永远没有什么好说的,那是在内心里面发生的。而且贪、嗔、痴有时候还看不出来,所以我们要对贪、嗔、痴进行观察。真正的修行,当然要注意外在的行为,但最根本的要观察我们内心里面是不是被贪嗔痴肆虐?去执,就是去掉内在的贪嗔痴。
那么,贪、嗔基本上还可以通过出离心、菩提心来解决,出离心可以去贪,菩提心可以去嗔。痴,真的要靠中观正见、靠大圆满的修行去痴。
我想:“禅宗是善恶不顾,直指本性,禅宗为什么说十恶、十善呢?”其实禅宗也不是很排斥世俗谛的,不可能一上去就一默如雷。在那个时代环境之下,那些修行的人可能会有这样的行为,但大部分不是的。
比如以前的傅大士,他到皇宫里面去讲法。梁武帝搞了很大阵仗,吹很多唢呐、撒很多花,下面上千个出家人候着。结果他上去拿个惊堂木,“啪”一拍就走了,然后志公禅师就在下面“糊弄”梁武帝:“陛下,会么?”(众笑)
其实谁都会的,你们听见我说:“会吗”?——听见没有?(大家答:听见!)——那就会了嘛。(众笑)你拿什么听到我说“会吗”?你会听嘛。你说“不会!”那你也要得拿那个东西来说和感受,知道“不会”嘛——慢慢去参!
“十恶”就是这个意思,所以禅宗也说世俗谛的。
问:“上说无念,犹未尽决。”
上面说的“什么是无念”,我还没有完全搞清楚。
答:“无念者,一切处无心是。无一切境界,无余思求是。对诸境色,永无起动,是即无念。无念者,是名真念也。若以念为念者,即是邪念,非为正念。何以故?经云:‘若教人六念,名为非念;有六念名为邪念;无六念者,即真念。’经云:‘善男子,我等住于无念法中,得如是金色三十二相,放大光明,照无余世界,不可思议功德,佛说之犹不尽,何况余乘能知也。’得无念者,六根无染故,自然得入诸佛知见。得如是者,即名佛藏,亦名法藏。即能一切佛,一切法。何以故?为无念故。经云:‘‘一切诸佛等,皆从此经出。’”
这里在大量地跟大家吹捧“无念”,什么是“无念”?有一个方法可以迅速让大家体会无念,给我找个重一点的木棒来,请大家排好队!“砰”,一个无念;“砰”,又一个无念……(众笑)
其实无念有很多层次,当然被打昏了算不算无念呢?也算的,但这不是真正的无念。还有一种无念——昏沉(昏沉也是一种无念)。真正的无念是什么?文中说:“无念者,一切处无心是”,这里是从禅宗的角度讲的。
当说“一切处”的时候,其实已经承认现起了,现起才能叫“一切处”嘛。而没有说“法性处无生”,那是进入法性定,没有现起了。什么叫做“一切处无心”呢?——不作判断。那不作判断不是傻吗?其实要明白了以后不作判断,一定要注意这个。这里很容易引起误会,认为对着一切处不去想就行了。
我们汉传佛教的禅宗经典有时候在表述上会写成这样,《圆觉经》里面有这么一句话:“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什么叫做妄念?——有执著的念头。对禅宗和大圆满来讲,如果你的心离开了觉性,任何思考都是妄念。
“保任”的意思是什么?这个觉性不能离开,叫“保”。当你保住觉性的时候,心是完全没有执著的,反而是任意地起念。如果你不离觉性,什么念头都不能叫妄念;离开了觉性,哪怕你在想:“发菩提心,度众生,我一定要让所有众生都成佛……”那也是妄念。为什么呢?因为所有众生都是佛,关你什么事啊?
“于诸妄心,亦不息灭”,这是修行方法哦!不起妄念,那咋办呢?妄心包括前五境的现起和念头的现起。我们不是说要保持觉性吗?那明白了以后怎么能够保持觉性呢?如果我们真的明白了,起念头就起念头,起现境就起现境,身体痒啊、麻啊、重啊,随便!——于诸妄心,不要去息灭。
不要说:前面生起了一个杯子,对不起,夺空它,它如梦如幻、如乾达婆、如阳焰。那是中观的修行,它起到去执的作用。但真正的禅宗和大圆满就不是这样的,他知道念头出来,如果按照佛的最高标准来讲,这是算前世的造作而引发的结果,比如凡夫的身体、庸俗的娑婆世间……那怎么办呢?不要去息灭它,你只要安住在觉性上、安住在它的本质上。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什么叫妄想境?我们的身体是个妄想境,我们屁股下坐的垫子是个妄想境,你周围的一切、连前面的虚空都是妄想境。对妄想境怎么处理?——不加了知。
“它显现在这里,其实也是空性的,然后我的身体可以穿过去!”——我们误认为认为这才是成就,其实不是的,那是鬼!(众笑)你看电影里面的情节,一下就穿过去了,最多你像X战警一样有特异功能,但X战警也还是凡夫嘛。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我们肯定会认为有个本体嘛,是什么本体不了知呢?文中说:“于无了知,不辨真实”,你根本就不要去找你的心——哦,这个是真的;哦,这个假的,这个不对;哦,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哦,觉非所明,这是无边……——我们不要搞这些,大家记住哈,以后会有用的!
你根本不用搞这么多,清清然、自自然、平平然的那个心就是了,你的心一变,就是多余的。你不加了知,也不要去辨真实,你辨出来的没有一个是真实的。
“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如果有众生听到我们刚才前面说的那一大段东西,然后信解受持它,不生惊畏。其实很多人还是有点怕的,你根本就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呢?你没办法信解。信是可以的,解是不行的,解都解不了,你受持什么啊?不信你就坐在那里嘛,不用修的,就这样的。你们不是要大圆满吗?这个就是了,根本就没有什么。但不行啊,我们还有执,所以要去执,去掉执到了一定时候你才能做到这样。
“是则名为随顺觉性”,“随顺觉性”这几个字最重要,就是始终在觉性里面,在觉性里面怎么都是,这是一种保任的方法。所以我们还是要认知觉性,才会有“不辨真实、不加了知”。当没清晰地了知这个觉性之前,你是做不到的。不能清晰地了知觉性的原因是什么?其实就是身、心的执太重了。
“善男子!汝等当知,如是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如果你得到了这样的东西,就是你去供养过好多的佛。
“及大菩萨,植众德本。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这样的人能够成就一切种智,你只要明白了本性,其他的智慧自然而来——“但得本,莫愁末”,不用求的,它自然就出现,求来的东西都是会垮的。比如有些人修行啊、禅定啊,得到一种功能——哇,我看到柱子后面有一只飞来的凤凰。你一直保持住,修啊修啊修,一保持不住的时候,凤凰就变成了鸡,而且褪毛的凤凰不如鸡!(众笑)
以前不是盛行过气功吗?比如香功,弄个锅戴在头上。那时候真的有人练出了一些小神通,但一用很快就没有了,因为它不是来自于本性的。而一旦没有了,就会被人骂是骗子。
原因是什么呢?刚刚开始修行的时候,那些人往往比较纯洁,很努力、很用心地去修。产生了功能以后,他就开始去赚钱了,把别人身上的污气甩出去、又说哪里藏了个什么东西等等之类的,总之瞎乱鬼扯。然后弄弄弄,别人也有了一些感受,大家都吓到了,因为众生哪里知道那么多佛经上讲的东西啊?他们认为佛法根本就是封建迷信,结果就把他当神来拜,开始供养啊、恭敬啊、顶礼啊、感动啊、流泪啊,导致他的自我越来越盛。当自我的力量一起来,一下就把那些功能覆盖住了,接下来就去他该去的地方。其实很多人都不是真的骗子来的,他只是把自己骗了,但在这个过程中,他真的是骗众生了,而且根本不自知——愚痴。
言归正题,“一切处无心”,这个“无心”是什么意思呢?生起现境的时候,不随境走称之为“无心”。但我们要明白:是什么东西不随境走?这个很难!既然你说“不随境走”,那我就坐在这里不动,眼观鼻、鼻观心、心观肚脐眼——“我不动,你拿把刀戳我,我不理!(其实心里面在怕)——不准怕,不理!”这是傻瓜来的,事实上不是这样的,我们要明白是什么东西在不动。
其实你明白了那个不动的本体是什么,动其实也是不动的,你怎么动它都在那里。如果一动就把他搞翻的话,这样的证悟有什么用啊?你敢坐车啊?你敢吃饭啊?拉个屎,“嘭”拉掉了!(众笑)当然,初初认识本性的时候,依靠观修坐在这里,可能心情平静了体会得深一点,但是彻悟以后就不会这样,永远都搞不掉。
“无念者”是指证悟的人于一切处无心。然后“无一切境界”,其实没有什么真正的境界。我们一定会想到有个什么境界,其实真的没什么境界,就是平常自然,它不会有什么境界。
然后“无余思求是”,不会再去抓什么东西、追什么东西。彻悟了的人、明白了以后就不会求什么东西了,就是于中无执、随缘度众,如此而已。慢慢那些功能自然就出来了,他也不会急,甚至连急于成佛都不会,因为他知道自己就是佛。
如果度众的因缘不是那么充分,前世放的泥鳅太少了,那就到山里面去修脱嘎。你会说:“这样有缘众生不是更少了?”不会的,你放心,无始劫来好多众生都跟你有缘。你做过很多世的好人,特别是大家都听到佛法,听到禅宗、大圆满这些名字,刚才《圆觉经》中念的那一段,只听这一段都不得了!虽然听了大部分人是懂不了的,概念中以为自己都懂了,其实最关键是要非常清晰地懂那个本质是什么。其他的懂都是扯淡的,但也可以尽量去弄懂。
“对诸境色,永无起动,是即无念。”大家记住啊,“永无起动”不是说完全不动,这种无念的不动其实禅定也做得到,但没有用的。就“无念”这个词汇去分析,第一个指没有思维的念头;第二个指禅定很深的时候,没有五根的显现了,最后可以一层层地走到阿赖耶识、非想非非想处那里去。这些是世俗的无念。真正胜义的无念是指明白了本性,有念也不是念,有念也即本性,这个是真正的无念。而文中说的“无念”是我们后面说那种真正的无念,绝对不是前面那种不动的无念。如果真的明白了本性,你会发现那个光明确实是绝然不动的,因为它没有体,怎么动啊?动不了,有体才能动嘛。
“无念者,是名真念也。”真正无念的本体才是真念,这里用了个词汇——“真念”,真念就是真相,因为法性谈不上有念无念,它可以有念、也可以无念,但它的本体可以称为“空寂圆明”,确实无念。禅宗就喜欢用这样的词,搞死个人!有真念就有假念,哪有什么真念、假念啊?按照中观的说法,真假相对,即虚幻也。
“若以念为念者,即是邪念。”如果你以什么想法、感觉为真念,那就是邪念,是假的,非为正念。“何以故”?为什么呢?下面以经文来诠释。
“经云:若教人六念,名为非念。”“六念”指眼、耳、鼻、舌、身、意,不仅仅是指意识这个念头,前五根的现起也叫念,名为非念。
“有六念,名为邪念;无六念者,即真念。”“无六念者”是不是要把前五根以及意识全去掉呢?全去掉也可以,如果这时认识了本性可以叫法性定,那个也叫真念;如果没有认识本体,全去掉以后,那就叫阿赖耶识。因为真正进入阿赖耶识的时候,你也找不到有什么东西的,但它就是没有清楚本质。
所以,藏传佛教对这方面说了很多,它非常害怕大家盲目去打坐,萨迦班智达、以前的噶玛巴、麦彭仁波切也斥责过。只在那里打坐,坐坐坐,坐到后来什么都消失了,其实他没有对本性清晰的认知,这种禅定是没有用的。这些禅定其实我们以前都经历过,无始劫来,肯定有很多世进入过很深的禅定,其中非想非非想处是四禅八定里面最高的了。但现在我们还是这样,因为没有认识本性,靠那种状态式的定肯定是不行的,所以一定要清晰明了。而清晰明了以后可以现起任何状态,现起任何状态的时候反而无念,那是本体性的。请大家记住!
“经云:善男子!我等住于无念法中,得如是金色三十二相。”你看,文中说不是什么都不现,可以得到三十二相的。我们以前说过,空性的本体可以有三种呈现:第一种庸俗显现;第二种法性定;第三种净见量(而文中就指这个)。
“放大光明,照无余世界。不可思议功德,佛说之犹不尽,何况余乘能知也。”我们住于无念法中,其实就是在大圆满的修行里面,比如脱嘎的时候就这样。脱嘎修到后来,会发现自己身上都是佛刹,然后自己可以显出三十二相(“自己显三十二相”,这句话已经错了,那时候没有自己的。)
什么叫“照无余世界”?你的相续中的任何一个角落,无始劫来的任何一个东西、所有众生的任何情况,你全都会清楚。那就太大量了,不管是量子计算机还是普通的计算机,没有任何一个东西能够把它算清楚的。这样的功德叫“不可思议”,连佛都说不尽的——“佛说之犹不尽,何况余乘能知也”,其他的更不知道了。也就是说,它可以呈现出非常美好的状况,不是指什么都不现。
“得无念者”,指得到了这个本体(你把“无念者”想成本体就行了)。“六根无染故”,什么叫做六根无染呢?六根自然现起,而在上面不生起任何执著。这些话说起来很简单啊!六根无染实际上很难,做不到的。如果我们没有认识本性,哪怕去放生都叫做“染”,这个功德很可能会变成人天福报。乃至于我们没有证悟,念佛也是妄念。
有人说:“念佛总不会是妄念吧?念佛往生极乐世界肯定是绝对的出世间法。”不是的,从某种程度上,你没有往生之前,念佛都是些妄念(从最究竟的程度去讲,这些都不行)。但是一旦明白了本性,所有的声音都会成为咒语声。所以有个分界点——你是否真的明白?
所以,“六根无染”好困难啊!那以什么来作标志呢?就是心是不是真的明了?心明了了,六根自然无染;心不明了,从某种程度上六根都可能是染——染上了功德、染上了善法,甚至出世间法都是一种污染。
有人会问:“出世间法怎么会是污染呢?”你本来是佛,需要什么出世间法吗?那就是污染。它是站在最高的层面(法性的层面)去讲的,但我们现在急迫地需要这种“污染”,听到没有?尽量用佛法来“污染”自己吧!——来呀,互相伤害呀!(众笑)
其实佛法就是这样,佛法不是用来保护你的,就是用来伤害你的。因为你的“人我”太可怕了,它是你的心感受到痛苦的根本原因。而佛法就是来把你的自我干掉的,你能不痛吗?你能不痛,实际上前世已经痛过好多次了,这次顺利地摘除了“总病灶”,但大部分人是不行的。那怎么判断呢?——观察自己的烦恼。你说:“我观察自己,我没烦恼!”——哇,那就是最大的烦恼,那个烦恼叫“愚痴”!(众笑)
“自然得入诸佛知见”,当你六根无染,真的明白了,肯定就会得入诸佛知见。
“得无念者”还可以这么理解,比如我们禅修到了无念的状态,但没有真的明白,只是普通世俗的无念,然后六根也无染。或者我们不靠打坐那种禅修,平常单空修得好的时候,照见五蕴皆单空,这时候也会这样的,只有一个单空的执著。
这个单空的执著表现为:一切都是清清净净的、明明亮亮的!或者一切都是空的,完全无执哦,如梦幻泡影哦!其实这就是单空,然后六根也自然无染,这时候如果坚持下去,或者有人指引,自然得入诸佛知见,一定会明白觉性的。
你说:“好难啊!解脱好麻烦啊!”——那就把单空进行到底!以前很多人来问我说:“单空要修到什么时候?”修到你开悟为止。修到一定的程度,明知定修到很厉害的时候,修到行住坐卧都处于其中的时候,有时候磕着碰着、一个巴掌、一下响指,任何人的一句话都可能让你一下明白,佛经上的任何一个字都可能变成窍诀!真的会这样。
但如果你不去修,单空老是在思维层面或者感受层面,这是很自欺欺人的,没有太大用处。当然,会为后来种下很多种子,但你们不是只要种下个种子就够了吧?这个挺傻的,所以我们要努力修下去!
当然,修单空的时候尽量要去修菩提心。菩提心其实也是一种单空,只不过它是针对人我和出发点的。因为我们的心自然建立了出发点,基本上以身体为出发点,有时候可能也不考虑身体,以“我”为出发点,其实他也不知道“我”是什么,可能体现为一个看法,体现为人格、自尊、某种观念,有些人的观念受到伤害以后,他会痛苦得不得了!
人的心里建立了很多很多让自己痛苦的东西,比如婚姻,我们建立婚姻是为了让自己快乐嘛,但有几个从婚姻里面体会到无上快乐的?举手!体会到痛苦的?举手!(众笑)
其实我们最大的建立就是建立了“人我”,人我可以诞生各种各样的身体,地狱众生的身体也是由人我建立起来的。那么,建立的这些东西会被打破,打破的时候就会痛。所以,如果要真的入诸佛知见,一定要去修菩提心,菩提心可以把人我的出发点减弱。
我们的出发点在自身上的话,会表现为什么特征呢?发生任何事情,第一反应就是自己的得失,绝对是这样的。但菩萨的第一反应就是周围生命的得失,原因是他的心系于自己的安全需求力量已经很轻微了。他心里清楚地知道这个东西不需要保护,而其他的众生需要保护,因为他们痛苦。
所以,菩提心会打烂以自我的方式去认知的习惯,到时候心才能够以无我的方式进行自肯。所以一定要坚持修菩提心、修单空,经常观察自己。如果连菩提心都没有,然后又说自己证悟了的人,那就不想说他了——可怜众生!
“得如是者,即名佛藏,亦名法藏。”明白了本质,你可以是如来藏、佛藏、法藏,举手投足、随意谈说都不会离开佛法。所以,明白了本质以后,禅宗不叫传法,而叫解粘去缚、抽钉拔楔——解开粘着,去掉你对自我的纠缠,因为我们有些执著像钉子一样钉在自己的相续里面,像楔子一样卡住自己,而它帮你解散。
你看嘛,都是“松开、解散”这类的词汇。在藏文里面,大圆满的“彻却”的原意是:一条线把木柴捆在一起,把线一剪断,然后柴一散开——彻却!
我们的相续其实是因“人我”集中在一起的,当明白本质的时候,起码人我当下是消失的。所以他会一下失去希忧、失去恐惧、失去要求保护,安然于自然的法性。不管是禅宗或大圆满,都是在要求散、散、散……为什么我老是要讲散、散、散呢?如果大家老是不去执、老是去追,有时候这种“追”会变成对自我的武装、装饰,所以去执才是最重要的。
“即能一切佛、一切法”,到时候你可以显现任何佛的相出来,也可以说出任何法来。一明白本质,所有的佛经随便看,最多有些字不认识(可以查字典)。其实那些词汇的意义没什么的,可以在《俱舍论》里面查嘛,甚至你会明白这些名相、观念为何会这样安立。
“何以故?为无念故”,这个“无念”一定要为本性,是一切的本质。
“经云:一切诸佛等,皆从此经出。”一切诸佛皆从说“无念”的这种经里面出来。比如《金刚经》说诸佛都是从《金刚经》里面出来,原理是一样的。再比如《心经》里面说:“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依“般若波罗蜜”(就是无念清净的法性),得到佛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文,翻译成汉文就是无上正等正觉。)
问:“既称无念,入佛知见,复从何立?”
既然你说无念,那入佛的知见应该怎么来安立呢?“无念”容易让人理解为没有,其实不是指没有的。要是没有读过藏传中观这方面的经论,我们很容易会把“无念”想成是“没有”。你想想看,你能无念,一定要有个东西来无念嘛。从没见说石头能无念,石头根本就不存在有念无念。所以,请大家记住,它一定有个东西来无念,无念一定不是没有,“没有”是无念的心面前的一个对境。
答:“从无念立。何以故?经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又云:‘喻如明鉴,鉴中虽无像,而能现万像。何以故?为鉴明故,能现万像。’学人为心无染故,妄念不生,我人心灭,毕竟清净。以清净故,能生无量知见。顿悟者,不离此生,即得解脱。何以知之?譬如狮子儿,初生之时,即真狮子。修顿悟者,亦复如是。即修之时,即入佛位。如竹春生笋,不离于春,即与母齐,等无有异。何以故?为心空故。修顿悟者,亦复如是。为顿除妄念,永绝我人,毕竟空寂,即与佛齐,等无有异。故云即凡即圣也。修顿悟者,不离此身,即超三界。经云:‘不坏世间,而超世间;不舍烦恼,而入涅槃。’不修顿悟者,犹如野干,随逐狮子,经百千劫,终不得成狮子。”
啊!就像一些小鲜肉经常说:“哎呀,My God!”——对这段经文我们要表现出这样的神情。(众笑)这完全就是大圆满的修行,而且是彻底的大圆满,就是大圆满很后面的修行。我们来解释一下,一些师兄可以通过这个来检验自己所证悟的东西是不是真的?
“从无念立。何以故?从无住本,立一切法。”为什么叫做“无住本”呢?其实真正的本性是不用安住的,我们说的“安住”只是一个词汇。那为什么要说这个词汇呢?因为“见修行果”的“修”时需要安住,到“行”时就不需要了,到“果”时你说安住根本都是扯淡。那个东西不生不灭,哪里需要安住嘛?
“安住”,最多是你要去浸淫它,前期修行让它扩大。“无住”是本,那个本是无住的。第一,从修行上是无住;第二,我们的心无住才是本。然后,从本质的心性里面可以显现一切法(不叫建立一切法,说“建立”好像就有实执的感受)。其实这里很像修行,里面把心部、界部、窍诀部全说了,有的说得不太彻底,也有的说得很彻底。
“又云:喻如明鉴,鉴中虽无像,而能现万像。”“明鉴”就是镜子,镜中虽无相,但能够现万象。我们的心能够显出万象来,这叫心部。其实不是很究竟的,但你一定要知道那个“鉴”(镜子)是什么,要是不知道的话,老是说镜子、镜子、镜子,是没有用的,最终镜子要打破,明月一定要落地才行(有时候把心比喻为明月,有时比喻为镜子)。在没打破之前,可以这样去修,如果没有认识本性之前,就是所谓的“明知定”;要是认识了本性,就变成了心部。
“何以故?为鉴明故,能现万像。”因为镜子本身有光明,所以能现万象。我们的心本身有光明,所以它不是什么都不知道。但这个“光明”是什么,就一定要弄清楚,但这个真的很难弄清楚的,我们一般都会去认一个东西,如果不认,那是傻的。那要怎么办呢?——窍诀!要去找一个真的具德明师,反复地整你,最终摸透它。
“学人为心无染故,妄念不生,我人心灭,毕竟清净。”“心无染”指心没有执著,人我和法我的执著都灭掉了,然后会毕竟清净。其实你只要把人我的执著清净到一定的时候,心就很清净了,我们生起烦恼、痛苦,一定是有个“我”在执著。这个“我”的执著由于成了习性,你根本不思量,它都在的,你一醒就开始了。
其实睡着的时候也有的,只是那时候睡眠心所成了大王,镇压了所有的觉知。但是一醒来,你的觉知一定是依据执著的——我看、我听、我睡……生理上的痛苦或者舒服都会出来。睡醒了以后,“啊,睡得好爽啊!香港的空气真的好啊!”——这就是人我的执著。有时候脖子睡歪落枕了,就把身体当成了人我。
还有依据情绪的——昨夜辗转反侧,思念那个无情的他,早上起来昏头涨脑、痛不欲生。为什么?都是“我”在起作用,但是人我执清净了以后,烦恼会很轻的。作为修行人,只要一起烦恼,你就要知道自己“着”在“人我”上。
“人我”可能以很多具体的方式来表现,比如以贪以嗔等等,甚至有时候以“学佛修行要怎么样、上师要如何”这些事情来生烦恼,但都一定是烦恼。比如有人说:“我不是啊,我只是觉得这个上师怎么怎么样,他怎么这样呢?”——上师怎样关你什么事啊?你只要管好自己就行了。——“我搞不清楚他是不是真的上师?”你坚持学下去,先把自己搞清楚。
很多人一上来就开始考上师,其实你考不了的。一些真的上师,你考不了他;一些假的上师,你更考不了他。为什么呢?既然他是假的上师,他就一定会表演的,他不讲法,但是他可以语言不通啊;就算他能讲法,也不见得是真的证悟。如果你自己都二不跨五,你怎么去考他啊?你只能很粗大地知道一些行为标准,比如这个人又贪又嗔,如果发现这种情况请赶紧走啊,特别是没有鉴别能力的时候。当你看到他贪、嗔这些很坏的层面,你可以走啊,走就行了嘛,找你认为安全的。但是你不要诽谤,万一他是个玛尔巴,你咋办啊?(众笑)
还有,你找到你认为安全的,其实都不见得是安全的。怎么办?唯一的方法——你得先学习,有了鉴别的能力之后,再去鉴别。如果你都走到触碰法性的层面了,他怎么骗你啊?你上去就跟他机锋一斗,或者问一些很直接、很关键的东西,他怎么骗你啊?这时你要考虑怎么骗他了!(众笑)所以你先要去学习。
你说:“没有上师教可以吗?”我们现在所流行的团体和书籍,只要你照着上面去努力,都可以走到这一步。我看你们什么都在学啊,一周七天,你们加了八个班!(众笑)随着时间的累积,慢慢就可以走到那一步去的。
到了最后,其实真正依靠上师的没有多少的(当然,我说“没有多少”,是指上师不需要跟你说多少,你就可以证悟了。真正的话,证悟百分之九十九要依靠上师,自己的努力只占百分之一(这个话不是我说的,是慈城罗珠堪布说的)——但这是一种发心。
真正的上师不是要每天跟你讲这讲那的,你只要依靠现在流行的一些书籍(菩提学会的、慧灯之光的、大德们的),读读读、修修修,有严密的闻思,加上我们之前讲了很多单空的修法,到了后来,你一定会去追逐本性的。到了追逐本性的时候就见真章了,那时候哪有什么真的假的?如果是假的,你上去一问,最多是不对味嘛,你拍屁股就走人!如果遇到对味的,两下就把你弄开悟了,不管他/她是个什么人,即使她是个妓女也是无上空行母。(当然啦,她把你弄开悟了,怎么得了啊?那是很大的事!)
你说:“我平常怎么办呢?”其实平常你可以去依止上师,你判断不了就要少判断。但是你一定要闻思,如果哪个上师不准你闻思或者控制你闻思,你就要小心了!或者是他的教法很单一,你根本搞不下去,也许他不一定是假的,但有可能不适合你。虽然都是药,但你的病太怪了,要吃九转还魂丹才行!(众笑)
“以清净故,能生无量知见”,心一清净以后,佛法上的知见很清晰的,拿到书随便看、随便说,不离本性一般是不会错的。当然,有时候会有口误、记错词汇这些情况,但也不算真的错,连法王上课都有口误的(这不是我说的,是索达吉堪布在书上讲的)。那不是错,是口误,但他说的意义是不会错的,所以能生无量的知见。
“顿悟者,不离此生,即得解脱。”这一句就说结果了,说得很深了。是的,从证悟者的知见里面,当下就解脱了。但量解不解脱呢?不一定。“量”是一个很模糊的词,为什么呢?在能上成立了以后,所上就应该成立,因为能所是一致的。如果一个人真正证悟了本性,当下就会觉得大家都是佛,自己也是佛——没有自己,全是佛,唯一佛性,你再去说修行,都是扯的。
但由于程度不够,他会回到二元对立的状态里面来。但时间长了以后,在能上的知见已经不回到二元对立的层面了,始终保持有觉性,虽然他现起的还是一个普通人的身体、娑婆世界的现象,但这时候就应该是佛。从禅宗来说叫“见超八地”,但他的量还是不行,就是净见量还没有呈现。
但禅宗和大圆满是从能上来说的,特别是禅宗,它不管你的呈现清不清净,它把有相的全打翻,基本上是二转法轮的标准——所有的显现都是世俗谛,空性才是胜义谛。所以它敢说脚踩毗卢遮那佛头顶、踏倒大雄峰,原因是他不管什么显现,完全安住于法性,这是最彻底的彻却见。
如果真的保持这个砌却见,再加上大圆满脱嘎的修法(比如利用缘起眼睛的两根脉),净见量就可以现前。但是,即使净见量现前了,本质还是一样的,不会有什么变化。变化的话,就说明你修的那个东西是错的。但是量的清晰度确实有不同,镜子是一样的,因为你不停地抹,它就越来越亮。
“何以知之?譬如狮子儿,初生之时,即真狮子。”但对我们来讲要小心一点,我觉得要彻悟以后才算是,触碰不算。触碰以后有很长的灰色地带,经常在二元对立里面,一会儿是的、一会儿不是,一段时间是的、一段时间不是的。而且就算是了,还有轻微的二元对立,你发现不了的。
所以一定要慢慢去修,禅宗叫“保任”,按大手印的方法叫“四瑜伽”,按大圆满的方法有:三自解脱(心性自解脱、法性自解脱、平等性自解脱)、三大休息等等,甚至还要去修脱嘎。所以我们要小心一点,不能够一开悟就觉得自己是真狮子。(其实不开悟你也是真狮子,你本来是佛。)
“修顿悟者,亦复如是,即修之时,即入佛位。”如果你真的能够清晰了知法性,你就是在佛位上了,这跟六祖当时说的“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是一样的。如果一个人真的明白了,已经不是“心像镜子,能生万象”这样的境界了,其实这个是不彻底的,连这些东西都打破了以后,他真的就是佛!但那个东西好难言说,也说不了。
只有一句话:全皆是佛,不假修持,动容皆是,说什么都是扯淡的,这个世界上只有佛,没有众生;因为没有众生,也就没有佛。我们做的一切都在扯蛋,但是这个蛋一定要扯,因为不扯,蛋就不破,不破就生不了小鸡,你还是个卵,所以一定要出鸡!(众笑)
“如竹春生笋,不离于春,即与母齐,等无有异。”就像春天的竹子生笋子一样,只要竹笋不离开春天的环境,它也就像竹子一样,没有什么差别了。这不是从形象上去看,而从本质上去看的,从本质上看的话,我们跟佛真的是一样的。当然,我们的能力真的就是不行。
“何以故?为心空故。”“心空”这个词汇也是很牛的,什么叫心空啊?其实大圆满有心部、界部、窍诀部,窍诀部就是要找心的空性,明白心的空性才是真正的窍诀部。心是什么?就是光明,光明的空性。我们一定要体会到无量光明,还要发现它的空性。
话说如此,实际上就是那么一个领悟,真的明白了心的空性以后,其他的都会明白,心部、界部这些不搞也可以。因为大圆满的窍诀部真的叫做“单刀直入”,禅宗也是如此,一下就上去说到心的本性。所谓的“窍诀部”并不是有个死死的窍诀部,任何一个方法都可能是窍诀部,引导你彻底明白心的空性。
比如六祖当年听到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是不是窍诀部呢?不是,我觉得这句话很像界部。为什么呢?六祖写了一个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很像界部,什么都没有,现起全部空掉。但他没有明白光明的显发性,所以不算真正的悟。然后他去了东山找五祖,身上背个大石头去舂米,一下舂了八个月。对于我们现在这些“伟大”的修行人肯定不干了:“这么折磨我修行人,你算什么?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我要找个不用舂米的地方,我舂包谷。”(众笑)我们现代人真是这样的,太娇贵了,娇贵其实就是人我太强盛了,强盛到心灵脆弱。
最后五祖把惠能弄到房间里面去,搞得好像很神秘,窗子都关上,还用袈裟把它围住,又跟他说了一遍“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还是同样的一句窍诀。这次六祖就不说“何处惹尘埃”了——可以惹尘埃,能生万法!于是他连说了五个“何期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才是真正的窍诀部。
对心的空性的明了,并不是说它没有,但你也不能说他有,它能生万法,但了无痕迹——“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如果我们坚持修行,修到很深的时候,自然会明了,这个时候就真的可以称之为“佛”。至于程度,只要你慢慢保任下去,根本是不成问题的——“但得本,莫愁末”。
“修顿悟者,亦复如是,为顿除妄念,永绝我人,毕竟空寂,即与佛齐,等无有异,故云即凡即圣也。”这样的话,可以顿除妄念,如果我们保持在法性里面,妄念起来也没问题,如前所说,念头起来了,你只要不加了知,自然成为法性,它本来就是法性。
那时除妄念的方式,并不是说妄念不好,要把它去除——比如“哇,我怎么想杀他呢?他是我老母,我要救他!”不是这样的,而是生起任何的念头(包括六根的现境也是念头),生起来就生起来,不加了知,不加辨别,它本来法性。如果按照大圆满的说法,叫做“六根自解脱”,就是不管它,如上所说的,“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要是你说空掉它,或者照见它,都是单空的修行。但是,前面这两种修行一定需要的,在没有明白之前,不要去搞“不加了知”,否则就是傻痴、愚痴。
“永绝我人”,如果真的彻底明白了法性,对人我的情况会了解得很清楚。可以不再生起。就算生起自我的念头,也会马上会融在法性里面。(我用了一个词,叫“融”,在南开诺布尊者那边,这个词叫“融摄”。其实“融摄”在大圆满修行里面是可以的,虽然我们属于五明佛学院的传承,但我觉得其他大上师的一些说法,我们是可以借鉴的。)
而我心里面只有一个派——释迦牟尼佛。当然,我承认我的传承是宁玛派,但心里面所坚持的宗旨是:只要能让大家解脱,不管什么派都行,只要你姓“释”就可以了。(有时候我觉得你不姓释也可以,你有办法让他人解脱,你就自然姓释了。)
“毕竟空寂”,这时候如果顿除妄念,永绝我人,你会发现心的本体就是空寂无体的,同时绝不会被污染。这时候就跟佛一样,“即与佛齐,等无有异”。那么,达到这种状况的话,“故云即凡即圣也”。你看他是个凡人,其实他已经是个圣人了。(记住啊,要明白彻悟以后才是啊,触碰不算哦!)
你问:“要碰触多久呢?”要触碰很久的,人家初中、高中各读了三年,大学也读了四年,研究生还需要三年,那什么时候即与佛齐呢?——博士后。(众笑)所以我们不能轻率轻浮,略知一二就自以为是,结果会害人害己。
“修顿悟者,不离此身,即超三界。”真的顿悟明白了的人,身体还是老样子的,也没有什么功能和神通,跟普通人一模一样,但你已经超越三界了,因为你明白了超越三界的本质。
“经云:‘不坏世间,而超世间。”脱嘎就是把世间破坏了(其实他要留一个身体的),脱嘎的状态世间里面,会显现出刹土这些东西,庸俗世界慢慢就消失了。而彻切就不这样,它不用像我们现在修单空那样去破坏世间,也能超世间,所以叫“偷懒者的修法”。他明白了法性以后,就保持在法性里面,等到死亡的时候,这些显现自然消失,中阴的时候自然就成佛了。
“不舍烦恼,而入涅槃。”大家听到好开心!于是我们拼命烦恼,然后就涅槃了——没那么简单的!(众笑)它说“不舍烦恼”,是在明白的情况之下,你不用故意去舍弃这些烦恼。比如有贪不用去修不净观,有嗔也不用故意去修慈悲,你只要保持觉性就行了。你只要保持觉性,贪、嗔这些力量就会减弱,会融化在法性里面,自解脱于法性里面。甚至会变成法性更大的力量,贪得越厉害、嗔得越厉害,修行的果就越厉害(这不是我说的,很多大圆满以及显宗的经典都有这样的记载,比如《文殊真实名经》都有提及。)
“不修顿悟者,犹如野干。”“野干”是指狐狸,狐狸冒充狮子。我们以前讲过野干的故事,一个野干哄一个小狮子,然后骑在狮子背上去吓其他动物,其他动物都吓坏了,然后它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你看,所有动物都怕我!”其实那些动物是怕它身下骑着的狮子,后来那个狮子一吼叫,直接把它吓死了。这句话的意思是不修顿悟者,就像那个野干(狐狸),这在现实中比喻那些经常背经论而不拿去实修的人,或者误认自己证悟的人,都叫做“野干”。
“随逐狮子,经百千劫,终不得成狮子。”虽然跟着狮子跑,但经百千劫,也不能成为狮子,这里强调认知本性。很多人说:“我要修顿悟!”我告诉你嘛,修顿悟就是修渐悟,大家不要上这个当!以为真的有个顿悟可以修?这样理解是错误的。其实没有顿悟可以修的,修顿悟就是修渐悟,你去修出离心、菩提心,闻思空性的经典,去修单空、修上师瑜伽,最后你会瞬间地明白——那个叫顿悟。悟后起修,就是文中说的成了“狮子”,是狮子的修法。
前面的好像是“野干”,但哪天基因变了,你会发现你的基因本来如此,只是你把那层“狐狸皮”剥掉了。所以要勇于解脱自己,勇于内省内观,去除执著,自然就成为狮子,你本来就是狮子。所以我们一定要去除这些执著。
这一大段就说了这些,我们今天就说到这里了。明天下午两点半我们来交流最后一课,能讲到哪里就讲到哪里。希望大家还是要很用心,起码龙头凤尾,我们要圆满一下嘛,这叫“不坏缘起”!大家能够听完的,希望尽量把它听完,这部论典真的很殊胜!我们现在开始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顿悟入道要门论》第19课
- 《顿悟入道要门论》第21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