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禅七的第四天,本来我以为只剩两三个人坐在我面前,结果还是留下了一批“精华”。“五一”禅七只有三天的假,很多师兄都要回去上班,所以剩下的人,按照佛教的说法,算是有福报的人。为什么呢?在学佛与上班之间,因为上班而没办法听闻和修行佛法,这种状况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称为“为业所转”,人生不暇满,他们没办法把所有的时间和身心,都用来闻思和修行佛法。
当然,有些人有时间有精力,也有各种条件来闻思佛法,但也闻思不进去,为什么呢?因为内心里面的情绪、各种各样的折腾、翻滚,让他没办法去闻思佛法,这也叫做为业所转。相续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恶业,让他没办法静下心来闻思,这也是一种悲哀。
前面那种为业所转好像是外缘,比如老板要你来上班,不然威胁扣你的工资,或者老板哄你说:“你不来上班,没前途啊!”请看从古到今,哪一个从事世法的人有前途的?如果世法从事得好就有前途的话,那佛陀说的“苦谛”就是错的,那佛法就没什么好学的。
从古到今,有很多人不管是从事经济、政治、艺术,也许都取得过很高的成绩,富可敌国,或者成为有名的艺术家。比如我们的古人,留下来的一幅画可以卖好多亿,像梵高的《向日葵》,现在要卖好几亿美金,当然他自己无福消受了!
还有一些国王灭国无数,比如成吉思汗,横尸百万、流血千里,仍然受到很多人的崇拜。我们那个时代经常有人唱成吉思汗的歌,年纪大的师兄应该听过的,当时有好多少女都喜欢他,心想着一定要嫁给他。
这些表面上好像取得了成功,但以佛教的世界观看来,那真的是巨大的悲哀!因为成吉思汗杀了那么多人,如果因果报应是真的,你说他那是成功吗?他会用无数劫来偿还这种业债,所以是非常悲哀的!
即使你拥有大量的财富,到了死亡的时候,真的能把存款带到棺材里面去做陪葬品吗?然后中阴的时候,把卡拿出来刷一下?(众笑!)这些是没有用的,那时候的存款就是你相续中间的善业,但很多人为挣钱而奔波。你能说挣钱是善业吗?只有维摩诘居士去挣钱是善业,我们大部分人去挣钱还是为了安全感,或者为了所谓的成就价值,这是挺糟糕的!
还有一些艺术成就,像我们刚才说的梵高,他生前都没有得到什么好处。但有些艺术家生前是能得到好处的,比如毕加索、张大千的画,在他们活着的时候都已经获得很高的荣誉,但他们死亡了以后是怎么样的?这是很难说啊!
很多艺术家的内心里面,往往有很深的贪执,这种贪执会导致他堕入恶道的。以前邓丽君也很出名嘛,生前很荣耀,但死亡了以后,堪布说她要堕地狱。我当时听到这话是很不理解的,邓丽君给我们带来多少的欢乐啊,那是时代性的象征。真的是时代性的,我们刚好从仇恨、互相斗争的时代,突然听到那么一种像春风般温暖的声音——“甜蜜蜜,你笑得甜蜜蜜!”有多少人从一种严酷的文化里面,开始变得宽容和温暖,知道人世间还可以用爱的方式活着。我当时就觉得邓丽君很了不起啊,疑惑她应该不会堕地狱吧?但事实上不是,她真的会堕入地狱,因为她给予人间的爱不是我们说的菩提大爱,她宣传的是一种利用对境,让自己获得快乐的东西。这种爱情表面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害处,但实际上是很可怕的,我们可以为了爱情痛苦,也可以为了爱情杀人。它是一种贪业,但可以引发嗔业,贪业本身是一种罪过,引发嗔业更是罪过。
特别是这个时代,我们最提倡爱了,但大部分人都为这个东西受苦。我告诉你嘛,你们女性有时候晚上寂寞,知道根源是什么吗?因为你们骨髓里面深深地渴望这种爱,起因是这个。你渴望深更半夜有人抚摸你、关怀你,或者给你打个电话,渴望有人给你说一些情话,渴望靠着他的肩膀看星星。虽然不一定想得那么具体,但你就是渴望有这些东西出现,如果这些东西不出现,好了,换一个角度,就叫做“寂寞”。
晚上那种寂寞之挠心啊,我以前不知道的,后来我观察,为什么她的眼神是这样呢?深入观察下去,发现原来是这样的!像我这种人是不会寂寞的,我寂寞会去找人打架的,或者找人打麻将,大不了去夜总会嘛。像我这类男性是这样的,而有很多的女性都是怕寂寞的。
我的意思是,你寂寞的痛苦是来源于你所谓的爱,来自骨髓里面渴望得到这些东西。如果你不去消除这些东西,那种境界等到死亡的时候就是饿鬼,就是那种飘出来,脚不沾地,穿白色衣服,头发把脸遮住的女鬼。(众笑!)
为什么有些电影能够打动我们的心呢?比如《咒怨》这类的恐怖片,为什么能够打动我们的心呢?为什么有些女孩看了会害怕呢?因为这些东西在很深的层次里面戳中了她,预示了她的未来,这是挺恐怖的!
我似乎扯远了,其实我没扯远,实际我想告诉大家得有真正的出离心,你就不会去羡慕和沉溺于世间的美好,因为这些东西都是会过去的。第一,你不一定能追到。第二,你追到了也不会快乐。还有,你在追的过程中,会制造大量的罪业,到时候那些罪业你无福消受的。
每个人在痛苦没有现起的时候,是很欢乐的,我今天还接到一位师兄的短信,说她以前很快乐,很高的山都能爬上去。现在因为生病不行了,连门都出不了,她说等好了以后,还得找当时的哥们和姐们一起去爬山。这是严重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就是你以前这些东西搞多了,而且没有好好去修行,福报耗尽了,病痛就开始出现了。
她说好了之后再去,说明她的心还在极度渴望这些世俗的快乐,但所有的世俗快乐到了最后一定会引发我们的痛苦,这是必然的。比如我喜欢吃火锅,而且长期吃火锅,结果我的胃就受伤了,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我没有反对你们吃火锅、谈恋爱,一刀切断马上去出家,我不是要求你们这样,因为你们是居士。
我只是想告诉大家,我们在做这些世法的时候,要考虑到我们还有一个最后的结局,叫“死亡”。死亡之前,还有一个我们一定要经历的过程,叫“衰老”。在衰老的过程中,大部分人要经历一样东西,叫“病痛”。
这些痛苦一定会发生的,我们先不要谈得那么高远,什么初地菩萨、十地菩萨(法云地)、一刹那之间去一百个佛土。就先谈你怎样看待下面的问题:你的病痛、你的衰老、你的死亡。但现在有一条路放在你面前,你可以越过它,如果不去越过它,就是我前面说的:你心里住着两条虫——“蠢!”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解释了。
我们要深深去思考这些道理,这些道理似乎很简单,不像阿赖耶识、阿罗汉的证悟、初地菩萨的证悟那么高大上。实际上阿罗汉的证悟关你什么事啊?在你的程度上,你根本都不知道什么是人我执的消失、法我执没有尽,概念上我们可以去学习这些东西,但你要去深入用心的反而不是这些,因为你暂时还不行。
那你得用心在哪些方面呢?——我真的要离开对这个世间的贪著,不然会左右你很多的行为、左右你的痛苦。你的痛苦被左右了,你都不知道,比如我说的寂寞,你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寂寞?修行到一定时候的人,拥有很强的出离心和菩提心,他觉得寂寞是可耻的,孤独是一种很美妙的事情。
“孤独”在他那里已经不是常人的含义,常人的孤独里面带有悲伤、无助、纠结、痛苦,但修行人的孤独怎一个爽字了得!他安住在修行里面,身心的放松、明快、愉悦,真的是一个很爽的事情!而我们每个生命都可以拥有这些东西,它不是一个很伟大的事,为什么我们现在不能拥有呢?因为我们太喜欢过去的欢乐方式了,如前所说,我们不知道用这种方式去拿取欢乐的话,一定会有苦难,我们要认清这个道理。
这是比较重要的,你把这些理解好了以后,你的修行才会上道。上道以后,很多东西在相续里面理清了、认清了、调服到一定的程度,你才去关心初地菩萨的证悟是怎么样的。那个时候会很具体,加行道暖位怎样的、顶位是怎样的、忍位是怎样的,你会在自己身上去观察——“哇,原来是这样的,初地菩萨闻施则喜,但我好像不是这样的”,你就开始进行对照了,知道吗?
而你现在去对照这些是挺搞笑的,就像毛都没长齐的三岁小孩说:“你是爸爸!我是妈妈!”然后拿一个布娃娃说:“你是孩子!”——那叫过家家!(众笑!)但真的修到那个时候就不是了,他会真的去对照,特别是大圆满开悟了的人,他要到初地菩萨是很快的,狠了心几年就可以完成,到山里面一个人去闭关修行,这样会比较快的达到初地菩萨。
但很多时候我们为什么不能开悟呢?不能取得相应的成就和觉受呢?因为我们没有真正的出离心。没有真正的出离心,发起菩提心也很困难,心里面极度地渴望世俗的快乐,那么心里面就很紧张这些东西。这些东西被人一碰就不行了,你怎么可能放弃这些东西去利益别人啊?不可能的,你关心自己都关心不过来,哪有心情和时间来关心别人啊?
所以,他很难真正去替别人着想,教养好一点的,稍稍可以照顾一下别人的感觉和情绪。但再深层次一点——我要你获得究竟的快乐,乃至于让你获得比较长时间的快乐,其实他连想都不会去想,因为他自己都没有。当然,我们会有发菩提心的概念,这也是一个很好的事情,但真的要在内心里面生起这样的感受,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没有出离心,菩提心也很艰难。
然后,他对空性的领受也会很浅,也许闻思了很多,有很多很深的见解,甚至有见地,被指示了窍诀,在电光火石,或者短暂的一段时间里面,可以略略体会到心的无执。但由于没有出离心,这种体会很浅,根本没有力量,外境的东西一出现,马上就把这种无执体会覆盖住,他的心马上就开始不安。你不能长期安住于法性,去磨砺它,它的功德就不会显现,不显现你就更安住不下去,更安住不下去就更不显现,恶性循环。
为什么很多大德们一定强调要有出离心呢?这并非是一定要你去做的一个程序,而是直接牵涉到你的心真实去体悟法性,所以大家要很深刻去领会这些。大部分人为什么学不下去呢?或者学的时候违缘太多、痛苦太多呢?因为没有出离心,也没有菩提心,所以他玩不下去,这是内在的。
当然,外在的也有一些条件,没有很好的团体帮助他,没有很好的同修,没有很多的指路人……但从内在来讲,就是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我们不扯远了,现在继续《顿悟入道要门论》的学习,昨天我们把“五眼”说过去了,设问设答又开始了。
问:“又云大乘、最上乘,其义云何?”
“乘”是载人车乘的意思,佛教里面有大乘和小乘,准确来说没有大小、好坏的意思,只是在见解和修行的一些路数上不一样。南传佛教基本上属于小乘,比如现在的泰国、缅甸、柬埔寨、斯里兰卡。我们汉地以及藏地,大多数是大乘,藏地还有密乘,当然日本和韩国都有一些大乘,这都是以前中国传出去的。
大小乘的差别是什么呢?小乘从内在发心来讲,是没有菩提心的,或者是菩提心不到家。至于小乘有没有菩提心,和菩提心的程度问题,宗喀巴大师和麦彭仁波切有很多的争论。宗喀巴大师认为小乘阿罗汉证悟了究竟的法性,只是菩提心的程度不够,或者是没有菩提心。麦彭仁波切认为阿罗汉所证法性的程度不够,他们只把人我执解决了,法我执还没解决。
虽然他们也可能发菩提心,但发菩提心的程度真的不够,因为菩提心有一个根本的东西——缘佛果,而佛果跟究竟的法性是套在一起的。虽然他有菩提心,但他的菩提心没有走到胜义菩提心那一步,甚至缘都不去缘它(缘是追它、粘着它的意思),所以他走不到那一步去。这是宗喀巴大师和麦彭仁波切争论的要点,我们就不去深入谈了。
那么,大小乘的差别在内在发心上,小乘没有菩提心,但也不是完全没有菩提心,他也可能发菩提心,但发的力度不够,力度没有强大到一定要舍弃自己,为了其他的众生求解脱,他们没有达到这一步。他的注意力还是先让自己解脱,再去利益众生,这有可能是菩提心的力度不够。
还有,阿罗汉在所证上,没办法证悟所有的现起和能现起、所有万法的显现以及根本都是大空性。在他们的证悟里面,只认知到主宰体是没有的,这个世界是没有主宰的,没有一个独立的、唯一的主宰体。独立的、唯一的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平常把主宰体称为“我”,或者是“人我”,人我一定是有主宰性、承担性的。它不像法我,比如微尘,它没有思想、没有主宰性、没有能动性,而人我一定是有能动性的。
我们普通人认为的“人我”是这一堆(物质),唯物主义是这么认为的。如果我们不是唯物主义者,肯定认为有个东西叫“灵魂”,比如基督教和天主教,只要信上帝,死了以后可以进天堂;如果不信上帝,做坏事死了以后就下地狱。那什么去下地狱呢?一定有个东西嘛,这时候肯定不是你的身体了,因为已经被烧成灰或者埋了。你会认为灵魂是能动者,称之为“人我”,这是客观唯心主义者的观点。
但佛教就不这么认为了,佛教说深究下去,根本没有这么一个主宰体。小乘阿罗汉就发现这个主宰体实际上是一种假象,真相是什么?主宰的精神是心的刹那性,心的刹那性结合物质(微尘)的刹那性形成的一个主宰体。
昨天有师兄问缘觉是什么?缘觉连物质(微尘)都不需要,只要精神的主宰体就可以了,但这个主宰体一定要有刹那来汇集。所以真相是什么呢?这个世界上只有微尘和刹那,它们的主宰体是假的,你只要把主宰体解散了,好了,那就涅槃了。没有人我就没有动机,心就没有动力了,心没有动力怎么办呢?有一种定,叫灭尽定,心就沉在里面去了,就是小乘所谓的涅槃。
其实,大乘到八地菩萨也有一个相似性的东西,就是到了八地菩萨的时候,连俱生我执也消灭了,消灭了以后,要入到一个定里面暂时不出来,因为心没有动力了。我们现在所有的能动都靠“我”,做什么东西都来源于“我”,你想维护自我,像世俗人那样获得轮回的资源,抢钱、抢城市、抢女人、抢男人,都是以“我”为动机的。
然后你现在要反过来,解除这些东西,要消灭我,要获取解脱,其实你还是为了“我”,为了“我的解脱”。如果没有“我”,你就不存在“我要解脱”这个事了。当“我”真的没有以后,他既不会去为我的利益而奋斗,也不会为解除我而修行,这就完全沉寂,失去了动力。
你们去看《定解宝灯论》、《入中论》、《十地经》里面都说,到了八地菩萨以后,因为我执全没了,动机就没了,所以他安住于完全没有我执的法性定里面。这跟阿罗汉的灭尽定不一样,因为阿罗汉的灭尽定还有刹那和方分(刹那指时间,方分指微尘)。
阿罗汉能看到这些刹那和方分吗?不可能看到的!实际上他没完全明白世界的本质是怎么回事,但他已经明白这个世界其实是没有人我这种主动性的。八地菩萨跟阿罗汉不太一样,他完全没有人我的执著了,只有最细微的法性执著。虽然他们的人我执著都完全没有了,但八地菩萨完全了解法性的本质是什么,阿罗汉就不知道,只是在意识里面知道而已。
然后八地菩萨安住下去不动了,这时候要佛陀放光把他唤醒,跟佛陀唤醒普通阿罗汉是一样的。当然,这时候佛陀要提醒八地菩萨:“你的誓愿还没完成,完全的菩提心还没实现哦,你要出来度众!”然后八地菩萨又出来了。其实这是显示性的,八地菩萨不可能永远在定里面,不然就不会有“悲不入涅槃、智不住三有”之说。但有这么一个相似性的东西,为什么呢?因为在显现上要表示“人我”实际上是一种能动。
《华严经》里面讲:“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普通人起心动念,不管做什么善法,如果失去菩提心的摄持,都是恶业(魔业)。为什么呢?如果没有菩提心,只是利己去做善业,不去考虑利他,然后这些善业堆积多了以后,你会有很大福报的。但你又不想利益其他的众生,拿这些福报干嘛?你就会变着花样去实现自己所谓的理想,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要么就横尸百万,要么就流血千里,所以暂时的福德力,最后一定会让你变成魔。
为什么要求大乘佛教徒做各种善法之前,一定要发菩提心,做完之后要把这些功德回向给菩提心呢?——希望这些善业专款专用,也就是你将来去修行的时候会很顺,一做坏事就不顺了。为什么呢?款项被固定在做善法这方面。
有一帮师兄你都能观察的,他去修行就很顺,一想去做坏事不修行就不行了,而且这些人很聪明,这是前世发愿发对了的。相反,有些人就不是这样,他们一做恶业就很顺,哇,赚钱或者搞什么东西都很顺,一修行不是这样阻挡就是那样不行,反正很多东西都折腾他没办法修下去。
这是因为愿前世力没有发好的缘故,为业所转,我们认为的世间福报反而会影响我们的修行。比如有些人很有钱,管钱都管不过来,连卡都数不过来,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少钱,导致所有的身心都沉浸在里面,影响我们的修行。
还有一些人家庭幸福,眷属很多很美满,大家都很羡慕,花前月下跟你慢慢变老,其实这是很悲哀的!看起来宣传起来好像很幸福,但你会老的、会死的, 死了二十天之后,你们会忘记一切,根本都记不起对方,然后你一个暇满人生就拿来花前月下,这是很不值得的!这是佛教的世界观。
因为这次禅七是不对外直播的,我在讲这些的时候,是以佛教徒典型看世界的方式来说的,所以听起来会有点变态。到底是世间人的认知方式变态,还是佛教徒的认知方式变态呢?我们要去学习,了解到底谁是正确的。比如我们要去利益亲人,你觉得在花前月下,天天陪伴着叫利益他啊?不见得!如果你离开他,他能修行能解脱,你就离开他!——这是佛教的世界观采取的结果。
而我们很多人总是期望世间圆满,还要获得解脱,如果这两样东西不形成冲突,那没问题,比如维摩诘居士就是这样的。但如果形成了冲突,你就要作出取舍。当然,也不一定只有维摩诘居士不形成冲突,有些夫妻也共同学佛,你帮我擦曼扎盘,我帮你搬坐垫,这样也没问题。但如果没有这样好的条件呢?变成我砸了你的曼扎盘,你抽了我的坐垫呢?这样就要作出考虑了。
我们回到大小乘的差别,大乘里面有很多的分类,汉传就有八个宗派。比如我们学的藏密,特别是宁玛巴就分了九乘:声闻、缘觉、菩萨,这里有三乘了。然后菩萨层里面再分:事部、行部、瑜伽部,这里又有三乘了。瑜伽部里面再分为:玛哈瑜伽、阿努瑜伽、阿底瑜伽(大圆满)。
这里总共有九乘,而我们的阿底瑜伽是最顶乘。噶举派的大手印、萨迦派的道果法、觉囊派的时轮金刚、格鲁派的大威德,这些都只有八乘,不算是最高的九乘。而我们大圆满的阿底瑜伽是最高乘,这个其他的派别也承认,因为其他派别通过一些什么金刚法修修修,从有相的观进入无相的观,最后还是要走到大圆满那里去。
而大圆满就不经过什么一会儿观气脉,一会儿又修有形的或无相的,认为这些没必要。大圆满就直接告诉你最根本的佛是什么,这就是所谓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是这么说的,而大圆满是以上师传窍诀的方式来。
还有,大圆满的上师传窍诀,并不是像我们所想象的,上去一句话说完就完了,有时候一传就要传好多次。我都被我的上师传了好多次,窗户关起来,好像搞秘密接头一样,现场一个人都不能留下,全都要赶出去,翻译都要趴在地上来翻译,搞得好形式化啊!
所以,很多时候的传窍诀并不是一次,而是好多次,然后反反复复跟你说、反反复复跟你说……要是你真的到了那个根器,其实一句就行了。以前禅宗里面讲到香严击竹,石头打到竹子上,“啪 ”的一声当下明了!人的相续根器被逼到临界点的时候,就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古代禅宗有参话头,就像昨天有师兄提问:为什么现在的出家人不学中观,而直接去参禅呢?这根本就是扯淡!禅宗最早的时候是达摩传过来的,他当时要求大家以《楞伽经》为核心,到了五祖的时候,基本上都以《金刚经》为主,甚至到了六祖的时候,下面的学人全都是讲《金刚经》。
其实禅宗里面并不是什么都不学习,只是没有像五部大论那样次第地进行辩论和学习,但它还是要求你读经论的,以前都一直是这样,而且需要很深的思维,比如沩仰宗、曹洞宗。但到了后来,特别是北宋的时候,出了一位很牛的大禅师,叫“大慧宗杲”,从他开始就提倡参话头,而且他反对曹洞宗的默照。什么叫做默照呢?像我们打起坐来观照的方式。他认为这种观照方式一搞就要几十年,而且根本得不到结果。
当年唐代的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带了很多的理论回来,特别是一些唯识的理论,搞得当时家家观音、户户弥陀,连老太婆都天天跟你谈唯识,她们一边洗衣服,一边说:“这是法界清净等流!”搞得大家只会说,但实际上没有真正的实证,于是来了一个字都不认识的六祖,直接去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所以,禅宗并不是反对经论的学习。
禅宗为何让你不要去思维那么多呢?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希望我们不要太过于沉溺经论,而不用于实修。第二个,我们去证悟的时候,要放弃所有的思维,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因为本性确实是语言和文字没法描述的。禅宗让你不要思维是起到这两个作用,但大家都误认为不要经论。
还有,在梁武帝的时候就开始打禅七了,但到了大慧宗杲的时候,就把禅七发挥到了极致。参公案是什么?上座以后根本不准你想什么,就让你去参“念佛的是谁?”就是根本的能动者是谁?肯定不是舌头,也不是意识,到底是什么?需要一直参下去、追下去,这很像藏传佛教里面的大手印。
大手印以心为道,你去看心,是哪个心在念佛?你不能用意识去的,因为那个东西是非意识性的。如果你说一些意识性的公案,他就说这是“葛藤”,你必须一直这么参下去,一直追、追、追,追到后来,会产生疑情,疑情就是你快明白的时候。
“情”这词是什么意思呢?粘着的意思,比如爱情,对爱产生了粘着;嗔恨也是一种情,始终恨着他。那疑情是什么意思呢?“是它吗?”——不是!“不是吗?”——好像是哦!……这是非概念性的,而是心的觉受性的,在里面反反复复地折腾。
当你产生疑情的时候,一定会有习惯的,像裹在里面一片,那时候由于快见到曙光,而且已经参成了习惯,那个人完全是不看周围的。参得两眼发光,一直参、参、参,参到哪天一崩破,真心销殒,一下就可能进入法性定,或者一下就明白了。这个情况是很复杂的,不是一种状态,而大慧宗杲就把这个发挥到了极致,他反对过于讲公案、说葛藤这些东西,甚至把自己的老师圆悟克勤的书《碧岩录》一把火烧了。
其实他不是反对自己的老师,他是老师的亲传弟子啊,按照我们藏传佛教的说法,圆悟克勤是他的根本上师。而他一把火把老师的书烧了,是为了避免后面的弟子老是搞思维,去研究那本书,同时,他也反对像曹洞宗整天坐在那里观照,认为那是“默照邪禅”。他要求必须参公案,或者参话头,一个目标追下去,那是禅定又不是禅定,那是很牛的方式!
结果在北宋的时候,大慧宗杲利用这样的方式产生了奇迹,一座之中逼开悟了十三个人。他有很多很厉害的公案,比如拿一个竹篦(我们称为“香板”,现在的香板是按照雍正皇帝那种剑的方式搞出来的,而以前就是一块竹板子),问:“这是不是竹篦?”如果你说:“是”,他说是 “触”,揍你!如果你说:“不是”,他说是 “悖”,还是揍你!
触是什么?跟空性观念是冲突的。悖是什么?跟世俗观念是冲突的。凭什么不是?它不是竹篦还能是什么?所以你说是也不是,说不是也不是,他要你清楚什么是离开了是和不是的东西,你说不出来就揍你!
大慧宗杲还有很多类似的公案,然后参话头的方式就延续下来,然后大家都认为这个方法最简单,又容易开悟。当一个人的相续清净,有一定的知识以后,真的容易引进,但并不是什么都不学,上去就坐,很容易把空空荡荡什么都没有,或者把身心抽离的感受,就觉得自己证悟了。
但如果完全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根本对心性没有任何的认知力,就反过来反对读经论,很客观来说,这是禅宗衰落的一个原因。大家都去参公案、参话头,根本都不知道为什么而参,所以我们反过头还要去读经论,像《圆觉经》、《维摩诘经》、《楞严经》等等。
唐代云门宗的创始人云门大禅师,有一次到了江州,陈尚书请他吃斋。陈尚书相当于现在的部长,官位很大,他既学佛,经济条件又发达,家里面冠冕堂皇、妻妾成群。才见面就问禅师:“佛经,黄卷赤轴而已(没什么,佛经都是些装潢得很神圣的书而已)。”
可是他遇到的是云门禅师,就不跟你玩这一套了,他问:“口欲谈而辞丧,为对有言;心欲缘而虑忘,为对妄想,作么生是教意?”中间的具体对话你们可以去查,其实里面的寓意是:“佛经到底说些什么,别扯那么多,不要什么离开四边、明空双运这些,你就跟我说!”陈尚书没办法了,实在说不出来,只能跪下磕头认输。然后云门禅师就开始训他了:“三经五论,师僧抛却,特入丛林,十年二十年尚不奈何,尚书又争得会?”意思是问:“你知不知道啊?我们读经几十年,然后参几十年都不会,你一个尚书,凭什么会啊?”
不管怎么样,参话头的风气就下来了,然后一代一代传下去,特别是到了近代,出了两位很大的大德,一位是虚云老和尚,一位是民国的来果老和尚。他们处于风雨飘摇时期,国家战乱、社会不安宁,哪有机会把经论到处弘扬、到处学习呢?没有,那时候大家有个地方参学都已经很不错了。你看虚云老和尚的开示里面,经常都在说:“哎呀,有多少多少粮食,怎样啊……”但我现在会不会来跟你们说这些东西啊?根本就不会!
如果要像他们那样修行的话,我现在的钱可以供在座的人修行三百年,甚至五百年都可以,因为他们那时候节省得不得了!而他们主要以打禅七的方式来的,这个风气一直延续到现在,到了现在,大家都不懂禅宗了,有很多闻名遐迩的大德和法师,写的禅宗故事看得我差点晕过去,我们伟大的遗产完全开始在覆灭。
所以,大家不要认为传下来的都是对的,不见得啊,传下来是有对的,但中间可能只留表皮没有内涵了,还有一些书纯粹就是错的。当然,并不是我说的都是对的,大家也不要这么去看。经过现代文明、五四运动以后,在西方的怀疑哲学熏陶过的现代文明人,要怎么办呢?在这个多媒体时代,你要深入思考,不要道听途说。
很多东西你可以拿来进行思考、对照、对比,如果你没有这个能力,那你就凭运气。是啊,你只能凭运气了,不然你有本事像我一样啊?白天读晚上读,所有的精力都拿去搞这些东西,所以我有对比啊!如果你没有本事,就只能凭运气,很简单,在佛像前磕头求加持,请它让你找到真正的东西。
大家千万不要听名声,不要听传说,不要搞形式主义,不要追求世间利益,否则白玩。人能够获得这一生,真的不容易,但大家都不会这么去想,觉得医院里面每天有那么多人出生,好像生为人道很容易。其实不是的,医院里面虽然天天有大量的婴儿出生,但你死了一万劫以后,可能都没机会在那里出生,大家要去想想这些!
言归正题,宁玛派有阿底瑜伽,阿底瑜伽(大圆满)直接快速追求法性的方式,跟禅宗里面度最上上根器的人是一样的。大乘是什么呢?大乘有很多的修行方法,比如天台宗、华严宗(贤首宗)、唯识等等,但快捷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称为“最上乘”。
以前六祖说:“我不接上根人,我接上上根人。”云门禅师就来得更毒辣,有人想问他:“什么是戒定慧?”他说:“我没有这些闲家具,你到隔壁去!”对于我们,求戒是多神圣的事,但他说:“你不要来找我,我只以本分接人。”这种本分人就是一下去搞明白本质的人,最关键的是:你是不是这种人?还有,你不是这种人,你能变成这种人吗?
如果普通人不能变成最上上根人,那这些对我们来说有什么用呢?如果这样,那就不是普通人的事了,而是那些大上师的事,或者那些大上师冒出来找你,或者我们傻了,自以为是上上根人。(当然,这种傻的人还是比较多,所以我建议大家还是随身带镜子,如果没镜子,现在有手机嘛,自拍审视一下!)
很多人没有自省能力,如果连基础的自省能力都没有,你说怎么能认识自己的心是怎么样的?这是挺扯的!那么,要怎样才能变成最上乘的根器呢?在藏传佛教里面,阐述了一条路,没有一上来就叫你去参。
其实参都已经不是上上根人的事了,“去参”就说明你是个普通人,可以参出来,但真正的禅宗里面是有学习的。大家不要认为禅宗就没学习,这是一个错误知见,你看禅宗里面说“不立文字”,但它留下的经论书籍有好多啊,基本上跟我们汉传留下的三藏十二部差不多,等量齐观啊!
文中说的最上乘是什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经过这些历程的学习方法,就叫做禅宗。禅宗里面有祖师禅和如来禅之分,如来禅是要次第学习的,“参”算是一种如来禅,比如现在的出家人一进门就开始打坐参禅,如果没有见解,可能坐一辈子都不行。但不管如何,这也是一种修行的方式,可以算是一种如来禅。
然而祖师禅就不是这样的,他叫你——来来来,马上把灯交给你,直接告诉你本性是什么,其实这跟大圆满是一样的。还有,我们看了一些公案,就误认为禅师对弟子要么一棒、要么一巴掌、要么来几句我们认为很牛的话,马上就开悟了,觉得好浪漫,像写剧本一样!
其实这是当时的书记记下来的,(不是现在的“书记”啊,当时的“书记”就是拿着书和笔在那里搞记录的,等同于现在的秘书。)记录下来的时候,已经文字化、简略化了,而且在传、抄的过程中,出现很多的错误。还有一点,他只记当时发生的那些情况,根本不会去说这个人修行有多么的艰难、多么的艰辛、经历过多少、读过什么东西……
他不会跟你说这些东西的,只会记录当时俩师徒的对话,然后大家就把这些东西当真了,而忘记了前面要努力的过程。其实真正要歌颂的是前面努力的过程,当你真的走到那一步,离证悟已经很容易了。为什么呢?你能走到那一步去,你就不能离开一个真正好的老师,否则你会死定的。
当你走到瓶颈去的时候,就已经有善知识在指引你、影响你了。如果是真正的善知识,当你走到那个门槛去的时候,肯定会“捏死你”(让你开悟),我不信你的脖子是钢做的。关键是你能否走到那一步去,如果根本走不到那一步去,俩个人在很耐心、很有滋味谈论的时候,你就已经完蛋了,要么就认为自己证悟了,要么就不学了,而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
我讲了很多闲话,是想告诉大家: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种方式,就是最上乘。大乘是以菩提心为基础,然后彻底证悟万法的本质,以此而成佛的佛教宗派,称之为“大乘”。其中,以最快速的方式实现大乘的目标,直接明白胜义菩提心,就叫做“最上乘”。
答:“大乘者是菩萨乘,最上乘者是佛乘。”
这是大珠慧海禅师回答的。菩萨的标准是什么?具有菩提心。以菩提心作为大乘的标准,在学术上有一个争论,比如唯识派中的随理唯识,其实见解并不究竟,没有走到彻底空性那一步去,它认为心的刹那是实有的。但这一派也发了菩提心的,算不算大乘呢?按照分类来讲,算大乘,但在所证上,并不是大乘彻底的空性。
那么,他既发了菩提心,又持着唯识的见解,能不能真正证悟空性呢?我告诉你嘛,绝对可以证悟空性,为什么呢?大家会疑惑,他的见解不是有刹那还没破吗?我告诉你嘛,没有一个真正学唯识的人,会认为刹那是实有的,只是有些学唯识的人,分析的时候搞不清楚它是否实有。
比如《成唯识论》或者一些汉传的经典,有些人会在里面搅,一会儿说心识是实有的,一会儿又说心识不实有,但真正的唯识里面,从来都没说过心识是实有的——三性三无性,圆成实也是无性的。这是唯识的基本观点,不管是随理唯识还是随教唯识,都一定会承认三性三无性的。
但为何我们会分析出来一个随理唯识呢?因为确实有些唯识的论师,在这方面搞不清楚,然后我们就把这种见解挑出来,归类为“随理唯识”来分析。所以,这是分析出来的东西,没有人会站出来说:“我是随理唯识派,我认为刹那是不灭的!”你们有本事找这样的一个论师出来?你是找不到的!
也就是说,虽然那种人见解没有透,但发了菩提心,能证悟吗?能证悟的!因为菩提心会让他慢慢抛弃错误的认知,如果讲实际的认知,我们现在连随理唯识和小乘的都不如,而是唯物主义派,但你们会承认自己是唯物主义派吗?你也不会承认的,但你本来就是!
所以很多人也不会承认“我是随理唯识的,我是不究竟的”,实际上他持的观点就是这样的。一旦他发了大乘菩提心,到了很厉害的时候,真的会慢慢透过这种见解,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无执。那时候是见不到什么刹那的,无执以后慢慢放弃状态就会丢弃刹那,只有状态才会有刹那,大家听得懂吗?对于有修行的人,应该听得懂。
只要有一个状态就会有其他的状态,那么状态就会形成生起和消失(生灭),有生灭才会有时间。当完全无执、没有状态的时候是不会有时间的,如果发起大乘菩提心,就很容易体会到这个东西。从真实的见地来讲,他已经在内心里面抛弃了那个刹那,也许他还说不出来。但说不出来也没关系,只要证悟了就行,等证悟深了以后,会慢慢影响到“陀罗尼”——记忆方面的陀罗尼和表达方面的陀罗尼,到时候你什么都说得出来。所以随理唯识也能证悟的,但如果你执持(“执持”就是逮着不放的意思)随理唯识的见解,那确实是不能证悟大乘的法性,但证悟人无我还是可以的。
这里是“大乘者是菩萨乘”的解释,接下来“最上乘者是佛乘”,是什么意思呢?快速实现菩萨最高的证悟,也就是成佛。但佛乘还不是真正的成佛,真正的成佛谈不上乘不乘了,那佛乘是什么意思呢?快速了知佛的心,以佛的心进行修行的方式,称之为“佛乘”。
那什么宗派是以佛的心来修行呢?大圆满和禅宗,所以叫做“果地起修”。果地起修是什么意思呢?并不是像佛陀那样具有十力十无畏的功德才开始修,那修得完吗?到了佛的程度,肯定是无修了,那到底修什么呢?佛的“能”上的层面,也就是佛的最根本的心的状态来修。“乘”带有走的意思、车载的意思,用佛的心载你到果地去。
果地是佛的心,佛的心是什么?其实就是我们的心,本质上佛的心跟我们的心一模一样,我们要去发现自己心的本质,那就是佛的心。发现了佛的心之后,以这样的方式来修行,就叫做“佛乘”,也叫做“最上乘”。
当我们还没发现佛的心,以菩提心来修行,就叫做菩萨乘。可能我们现在的见地连阿罗汉都不如,但我们有菩提心啊,所以我们算大乘、菩萨乘。只要你有坚固的菩提心,即使没证悟,你也算菩萨,以大乘的菩提心作为基本的车乘,依据它往前走,最终会成功的!这就是我强调菩提心的原因,菩提心真的能让你放弃自我,而阻碍我们的心产生无执的就是“人我”。
有人问:“那法执是不是呢?”也是的,但最初影响我们人我的就是烦恼障,那实在太多太细微了,你看我们平常生活中有多少烦恼、多少痛苦、多少忧虑啊?忧虑复忧虑,远去还复来!你根本控制不了自己,那“你”还是你自己吗?原因是什么?因为我们的心大部分的力量都在自利,没有一个单独的心可以无量无边容纳很多的东西,也没有真正的人我,只是人我在里面起作用,保护着一个个体。
为什么呢?因为个体强烈的内聚力会形成身体,形成身体以后会有直接的感受。很简单,如果一刀砍在别人身体上,我的身体没感受啊,但一刀砍在我的身体上,当然就不行了,所以诞生了武功。弄翻你和我被弄翻是不同的,这些都是最粗大的感受来的。
但菩萨是不能练武功的,他打到别人就等于打到了自己,因为对于真正的菩萨来说,所有都是他的身体。而作为个体就不是这样,个体强大的内聚力,就会形成自己的身体,所以人一定会不由自主地爱护自己。身体是人我的施设处,解除很容易,但“人我的施设处”这种认知,很难解决,众生是一定会去认的,不认咋办呢?他不知道那个明到底是怎么回事,他把“明”当成认。这是需要窍诀的。
如果直接指出没有人我的心的光明是什么,就称为“佛乘”。而你去领会这个光明是什么,人我太大是不行的,他会以非身体人我的方式,以暗藏的末那识去认光明,认出来的光明也是一样的,又空性、又光明,而且还双运,但根本就不是,那是假的。
一个普通人去看我们的心,确实是找不到的——空性的,就是有作用的——光明的。这样很容易就可以认知,但有什么用吗?绝对是“然并卵”(没有用)!因为人我的势力没有消磨到一定程度,真正的明空双运你根本体会不到,就算体会到也是假的。
所以他拼命要求你修出离心,拼命要求你发菩提心,用空性正见首先磨去你身体的执著。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会把身体当成“我”,这是最粗大的人我。然后再磨去你情绪上的执著,这样的(执著)是很细微的人我所阐发出来的,比如我恨这样、我喜欢那样,女性们还有:我暗暗地嫉妒、我默默地仇恨、我深深地纠结……
这些是人我发出来的东西,当我们把这些执著消磨到很薄的时候,我们的心基本上才能体会到坦然。有些人说自己证悟了,其实是以人我的方式发现了明空双运,实际上那是假的,你会观察到这个人连基本的出离心都没有,有时候甚至连教养都没有,但这种人会真诚地号称自己证悟了。
当然,真诚的愚蠢有时候是挺可爱的,同时也挺讨厌的!这种人是很蠢,他很真诚地觉得自己证悟了,但你可以去观察这种人,他连自己是什么东西都不知道。(当然他肯定不是东西,而是人。)很多人号称自己证悟了,为什么别人不服呢?因为你身上根本没办法散发出无我的力量出来,而那种力量几乎是不可抗拒的!
他说了这样那样的东西,到了后来在某种程度上会对人家形成伤害的。为什么呢?人我就是要来伤害其他人我的,还有其他什么作用吗?所以我们一定要去修菩提心。文中说:以菩提心去修行,称之为“大乘”;迅速明了胜义菩提心,以胜义菩提心来修行,称之为“佛乘”。再看下面的内容:
又问:“云何修而得此乘?”
怎样修才能得到此乘呢?
答:“修菩萨乘者,即是大乘。证菩萨乘,更不起观,至无修处,湛然常寂,不增不减,名最上乘,即是佛乘也。”
文中说:“修菩萨者,即为大乘”,上面已经说了,以菩提心去修行,你持唯识的观点也好,持中观的观点也好,都没问题,一样叫做大乘。然后“证菩萨乘”,这里已经不是指修菩萨乘,而是指证到了菩萨乘所追求的东西,那时候更不起观。大家记住这个,证悟的时候更不起观,我们经常会作意去观,其实你已经起观了,真正证悟本性的时候,哪里用得着你去观嘛?
“观”一定要用意识嘛,而你证悟的时候根本都不用去观,但不用去观也不见得是真正的证悟,有可能是阿赖耶识的状态。当然,有个定,但有没有观呢?其实,有定的时候一定有观,因为你在约束自己的身心,但不管怎样,还是可以叫做没有起观,因为那时候根本没有去观想什么、没有去体受什么。
什么叫做至无修处呢?——心完全没有任何观想的时候,清楚地自明自己是个什么,你会发现心根本不用修的,本来就那样,永远都那个样子,怎么折腾都是一样的。佛陀是那个东西,饿鬼也是那个东西,我们也是那个东西,畜生也是那个东西,地狱众生也是那个东西,无论显相是什么,它都是那样的。你看一踢狗,狗就会跑,它凭什么跑呀?而拿个骨头,狗就来了,是什么让它来的?蚊子要来吸你的血,凭什么让它来吸你的血呢?不见得花和石头吸你的血呢?
你好会嫉妒,你好会寂寞,而且寂寞起来可以写诗——“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一定要佛性才能作出来啊,石头是作不出来的。不管你是什么人,最终的根本都是一样的,一旦明白这个东西,你就松了,这个时候修和不修都是一样的。
实际上,不修还是修,他没办法不修的,如果执持它就是修,你认知、提起它就是修。到了最后连提都不提,根本不用故意提起那种领悟,领悟已经完全扔不掉的时候,跟无修的明彻底融为一体,就是所谓的“见超八地”。你会发现那个东西“湛然常寂,不增不减”,湛然是清清澈澈的样子、很清楚的意思,常寂指永远都是空寂清净的意思。
“寂”是什么意思?——没有什么波动不波动,没有分别——离戏。什么叫做常寂呢?这个词好难明白啊,我跟大家举个例子,我们先不说证悟的那种虚空,只说眼前这个空间,你说这个空间是不是常寂呢?比如我用毛巾扇一扇,空间还是在嘛?我吐一口水,空间还是在嘛?这就叫做常寂,指永远都那个样子。
但这不是心哦,因为它没有知觉、没有光明,我只能勉强举例这么形容一下,便于大家理解。这个就叫做“常寂”,换一个词汇,叫做“空性”。但这都是些词汇来的,如果你想真的明白,还是要去找个老师,而且一定要很牛的老师才行。这种牛还不见得他证悟牛,还有师徒间的沟通。
文中说:“至无修处,湛然常寂,不增不减”,虚空会增减吗?不会增减的,但你不能把它想象成是一个固定不增减的东西,不是的,觉性真的是不增不减的,随便你怎么搞,它没有多没有少,这也是我们众生没有数量的原因。它没有大小,哪里有数量嘛?有执著才成了众生,一放下(一明白)就成了觉性,这是一个完全找不到的东西,但它又有觉性,所以它不存在增减。由于不存在增减,所以众生是无量的,是度不完的。为什么度不完呢?因为根本就没有过!
这似乎很拗口,我们来举例,你看虚空捏造出来一朵花,那朵花其实由虚空做成的,它从来没有成为一朵实有的花,所以才能无穷无尽地出现这样的花。因为它是虚空,根本没有多、少的区别,出现再多的花,也还是虚空,虚空不会因为花出现的多少而增减的。由于虚空有能力无穷尽地出现花,再出也还是虚空,所以虚空是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也不会有真正的生灭,即使出现了花,虚空还是那样的。
我勉强用“虚空”来形容,你们不要想象证悟就是那一片虚空。大圆满有一个皈依偈的第一句:“安住虚空遍满虚空者”,这里形容的法性有点像虚空,但觉性虚空不是那样的虚空,到时候要找真的上师去讲这些东西才行。
这就是“不增不减,名最上乘,即是佛乘也”,你要去明白心的本性是什么,这里面已经讲了认知本性的要点,比如不起观、无修处、湛然常寂、不增不减。我刚才都作了一些解释,对于听懂的人也许真的听懂了,听不懂的就肯定听不懂的,而大部分人是听不懂的。听懂的人,也觉得好笑;听不懂的,我觉得好笑。因为没办法,再讲下去,就一定牵涉到大圆满窍诀,那就不会指着外在的东西这么说了,他会逮着你的心来讲,那就容易明白一些。
问:“《涅槃经》云:‘定多慧少,不离无明;定少慧多,增长邪见;定慧等故,即名解脱。’其义如何?”
定指禅定,慧指智慧。《涅槃经》说:如果你的禅定很深,但你没有智慧,这是不离无明的。这个对于我们禅修中心的师兄们,这句话是最有说服力了,禅修中心的师兄牛啊,有时候搞得我都目瞪口呆,他们一坐就十几个小时不动,很多人会觉得:“哇,好有修行的大修行人啊!”
特别是有的人听了虚云老和尚的故事,在禅定中间十几天一下就过去了,面前的芋头和包子都长霉了,他们觉得好神奇。但如果没有证悟本性的话,那就是外道。(当然虚云老和尚不是的,他是真正证悟了的圣者。)我们禅修中心的师兄发展下去也是一样的,只要你不影响他,不信你买了芋头放在他旁边嘛。但我们禅修中心的师兄还是会受到影响的,他们很“缠绵”,整天没事搞来搞去的,所以一定会有人把他叫醒的。(众笑!)
如果定下去没有正确的见解或见地,就不知道心是怎么样的,他只是让心的活动停下来。心的活动停下来,不是睡着了,他会有明,但明的本质是什么,他没有这样的认知和智慧。一直这么明下去,识(眼耳鼻舌身意)就不起作用了,舌识早就没有了,鼻子也闻不到味道了。
有人问:“为什么我打坐的时候,闻到香味呢?”对于修行有成就者的人,可能是一些验相,比如天人供养、瞻仰、行礼,这个时候也可能会闻到香气。但真正禅定的时候,你是闻不到香气的。
首先是鼻子和舌头不起作用,然后是眼识、耳识跟着不起作用,最后是身识不起作用,也就是你感觉不到有一坨在那里了。而我们现在每个人不用想,也会感觉到有这一坨(身体)在那里,但禅定到一定时候,身识也不起作用。然后慢慢开始出现烟啊、光啊,这时候不是眼睛看到的,大家可能想不通这种状态,但你回想晚上做梦也不是用眼睛在看的,你也可以看到好多东西。
然后一直修下去,可能看到闪动的一些东西,到最后这些东西都会消失,就会出现什么空无边定等等的状况,这都是定得很深的缘故。当然,这可能出现一刹那就没有了,然后又进入一些其他的状态,交叉混杂的,不是一进去就一直往下走,而是乱的,但有时候的状态可能会拖得长一些。
由于没有认知的智慧,所以叫做定多慧少,不离无明,实际上那个状态还是无明。“无明”是什么?你不明本性是根本无明,然后依据不明本性的根本无明,以人我和法我的方式,产生了很多很多的错认和错知,就是派生出来的其他无明。
“定少慧多,增长邪见”,这是大部分人的特点,由于我们读了很多的书,很多人连《上师心滴》都读了,好牛啊!各种各样的佛法书籍,大圆满的、大手印的堆积如山,这些书籍到处都能请到,这是现代人的优势。
你看古代人求一本书不得了啊!哇,你知道求一本书,比如《楞严经》,天台智者大师磕了十八年的头,就是为求见《楞严经》一面,但十八年过去了,《楞严经》都还没来。而现在《楞严经》放在家里面都没人看,我那里关于《楞严经》的注释起码有二十种以上,但我们读了很多的东西,从来都不去实践,为什么呢?因为多媒体时代让我们过于混乱,贪欲时代就更吓人了!多媒体提供给我们的是各种各样贪的方式,昨天晚上我又去打了一次吃鸡游戏,还看了一把美帝的电视连续剧《斯巴达克斯》,里面不是打架就是打炮。
这些东西堆积多了以后,对于普通没有经过训练的心灵,一定会收不住的,他们一定会想这样、想那样,这些东西占据着心灵,没办法让心平静下来体会这些法义。而且一点都体会不到,体会不到是熬不下去的,然后心就在苦,接着就埋怨这样埋怨那样。
有些人滑稽到让我帮她解决婚恋的问题,而我就是来斩断你的婚恋的,我该怎么办呢?想掐死她,我没有慈悲心;不掐死她,满足不了我的嗔恨心(开玩笑!)所以,各种各样乱七八糟的东西,这是挺扯淡的!
有些师兄都进来十几年了,他们不善于闻思,不是读书的料,连翻字典都会翻错的,最早的时候我劝他们不要读那么多书,好好去修行就行了,但他们不干,几个偷偷商量,瞒着我去读般若班:“不要告诉师兄啊!”我听到就傻了,我们那个地方怎么可能瞒得过我呀?一定会有“奸细”,来告诉我这个“皇军”!(众笑!)
我当时听到就觉得好搞笑,因为我们是一派的,用得着瞒我吗?全部去参加!他们猜测我会阻止他们去,其实你们愿意去,我会鼓励的,怎么会阻止呢?还有,我这里根本就没什么派别的,我只信释迦牟尼佛派。然后他们就全部涌进去读书,读了几年后,你现在去问他:“到底般若班学了些什么?”他们还是傻的,冬天里的两条虫——蠢!
就像电影《让子弹飞》,里面最坏的保镖误以为周润发被杀死了,实际上是周润发的替身被姜文杀死了,然后保镖说:“姜文居然一刀就把他砍了,这何止是愚蠢,简直就是愚蠢!”原理是一样的,他们读了很多书,没有去实践。
而且有些人不见得要去弄那么复杂的东西,他们的头脑不适合去折腾那么多的名相,你要很实际地去做一些修行。这些修行的方法都教了很多,如果没有教,还情有可原,可以怪上师们、大德们,但教了还不干。由于他们从小没有读过书,对读书充满着敬仰,其实大部分读书的人都是傻的,你看现在找不到工作的基本上都是博士生,找不到老婆或老公的也是博士生。
当然,我不是否定读书,而我一家人都是读书的。我的意思是:读死书、死读书,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你要真的拿着里面的东西实际去用,如果不去用的话,太多的名相会毒死你的!我告诉你嘛,阿赖耶识有十九个名称,你把这十九个名称一一来告诉我,我再给你弄二十个出来,折腾死你为止!但实际上去修,一下就明白阿赖耶识了。
好多东西都这样,一个菩提心的解释都可以学好多好多,但你只要做到一样——“失败亏损我领受,愿将胜利奉献他”,很快你就知道滋味是什么了。以前慈师讲过一个故事,有位修行人找当时的华智仁波切说:“您能不能给我讲一下《现观庄严论》?”华智仁波切知道他不善于学习这些名相,就要求他修九年菩提心再告诉他。藏人就是一根筋走到底的人,不像我们像花蝴蝶一样,当然华智仁波切肯定也教了他很多修行菩提心的方法。他一修九年之后,就来找华智仁波切:“我按照您的吩咐,修了九年的菩提心,流的泪水都可以装很多的大茶壶,您现在能不能给我讲一下《现观庄严论》呢?”华智仁波切说:“我不用给你讲了,《现观庄严论》前面的内容,你全部都修过了!”
意思是什么呢?如果我们读了以后不去做,老是弄很多的名相在扯淡的话,定少慧多,会增长邪见。有人就疑惑:“我读的全都是佛经,怎么会增长邪见呢?”你读了佛经以后,一定会去思考,第一个,思考不一定是正确的;第二个,你相续里面真实的状态,跟它说的东西不一致的时候,你会去扭曲它;第三个,你会拿着它来帮助你相续里面的一些不良成分。
比如我学佛以后,懂得很多的名相,巧舌如簧,可以骗女师兄啊!不行吗?如果学了很多经论,五部大论都学得溜溜熟以后,你可以去骗有钱人啊,不可以吗?你拿着这些东西不善运用,反而会堕地狱的,所以定少慧多,增长邪见。
但如果你真的去修行,真的发菩提心,明白了空性的时候,你不敢这么做的,因为你知道因果是多么的吓人!当你真的去做,就不会这样了,但不知不觉中,心和概念是分开的。当然,你说真的去骗人,这种人还是比较少数的,很多人是骗自己的,他认为自己学得怎么样、学得怎么样。其实什么都不懂,稍稍弄一下,他马上就翻了,这种人实在太多了!
你趁他不注意,挠一下他,立即原形毕露。如果故意去弄他会挺麻烦的,就像打架一样,你预先告诉他的话,他会跑的,所以这是挺麻烦的!你要趁他不注意,背后敲他一板砖,立即倒下!所以,有人来说自己证悟的时候,你不要理他,找机会在背后捅他一刀,让他明白什么叫做虚空。一刀插进他的臀部,刀插虚空,有感觉吗?他会回答一句:“感觉也是虚空!”——这时候他已经快证悟了!(众笑!)
所以,定少慧多会增长邪见,增长邪见的方式我刚才已经说过了,我们会去扭曲它,以及会掩护自己一些邪恶的心态。当然,最初开始会这样很正常,凡夫都是这样的,他拿了一点东西就会去吹牛皮,当然人格好一点的可能不会那么坏。
但修着修着就要当真,这个时候就需要真诚了,真诚的人在闻思和修行的过程中,慢慢会发现自己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因为佛经里面说的东西都是真实语。既然是真的,那他就会要求自己当真,好了,这个人就开始真的进入菩萨道了。
这个过程一定需要通过修行去的,心要去体会到才能真的信。我们很多人可以做到概念信,而心不相信,这是我们汉人最大的一种功能。有人说能观察到自心、自觉,哪有那么多人有自觉的能力啊?有很少人能够内省自己,能够自觉的。
凡是不认错的人,基本上都不能自觉,还有拼命认错的人,也是不自觉的。好好观察一下,不认错本来就是傻的、不自觉的,一说他,都是别人的错,为什么呢?因为他根本不习惯去观察自己的不妥。
还有一种老是认错的人,你不要认为他会内省内观,而是认错能保护他。比如“我错了!我错了!嗡班扎萨埵吽,我改!……”有一种在认错的时候,心里面在:“我草泥马!我草泥马!……”还有一种就是拼命认错,认错了以后怎么办呢?没然后了,他也不会去仔细观察自己怎么错的。我说的都是些真的现象,因为这是几十年大家教给我的,感谢感谢!(众笑!)
所以,大家一定要去观察这些东西,不然怎么改变你的心啊?我们说的认识相续、调服相续,如果你不去观察,是没办法认识自己相续的。而认识相续以后,一定要带着你所学的东西去调服,没有人一上来就是圣人,刚刚开始基本上都会自欺欺人的。其实也不是真的骗人,比如你学了佛法以后跟别人说:“佛法多好啊!”说了一通的东西,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骗人,因为你根本都不懂,但说得自己似乎什么都懂了。
当然,这不叫有意骗人,其实佛教里面有意骗人的现象不多,信佛的人多多少少还是有点善根的,在普通学佛者中这么坏的人真的不多。那骗人是哪些呢?上来就说自己是上师啊、是活佛啊,释迦牟尼佛时代他是谁、莲花生大士时代他是谁,反而这种人你要小心了!
真的上师不会在乎这些,他一上来就以解决你的问题为重,至于你怎么去看他,他根本不太在意。当然,有些上师可能会作一些宣传,因为因缘到了,可以扩大一下影响的方式。但他们内心里面的发心的力量,一定是利他,不是他故意要这样,是心走到那个程度,他只能这样。
就像我们自私一样,当我们自私的时候:“确实没办法,如果我不捅你一刀,他们会捅我的呀!”但真的成就者来度你,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因为他的心已经走到那里了,牺牲自己帮助别人,对他来说是一种快乐,那是他的快乐方式。
大家小时候读过青蛙渡蝎子过河的故事吗?一天一只蝎子想渡河,但水深,自己又不会游泳,正在烦恼中,有一只青蛙打算渡河,蝎子看到了对青蛙说:“青蛙,我想到河对岸去,可是我不会游泳,你能不能背我过去嘛?”青蛙一听吓了一跳,说:“我才不背你过去,万一你用剧毒的刺扎我怎么办啊?”蝎子说:“你放心嘛,如果把你扎死,我也会淹死的,我保证不扎你!”青蛙对蝎子说:“那好嘛,反正举手之劳,那我就背你过去吧!”刚游对河中央,蝎子一下就扎到青蛙的背上了,青蛙就对蝎子吼到:“不是说好不扎我吗?你用针扎我的话,我们会同归于尽的。”蝎子说:“对不起,我也没办法,这是我的本能啊!我都唔想噶(粤语:我都不想这样的意思)!”最后青蛙中了蝎子的剧毒后,它们很快一起沉入水里死掉了。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这样,因为习气会逼迫我们做出很多类似的事情,但这没关系,你要去观察它、改正它,这都是修行来的。当你心中修行利他的力量超过自利的时候,你也是不由自主的,你一定会去利他。当然,中间的过程你一定会挣扎、折腾,但我们要修行的嘛,人天交战就在那里开始。你学的理论和你的修行,用去对抗你无始劫来的习气,哇,那场战争真的牛啊!——“ 战罢玉龙三百万, 败鳞残甲满天飞”,你自己能够体会到战争的残酷性。
有人问:“啊,会这样吗?”会这样的,但并不会真的把你怎么样,如果一个人足够的虔诚,修好五加行,也就不难了。五加行就是为了让我们后面的战争变得轻松一些,集聚更多的弹药,制造更多的友军,直捣我执的老巢,但如果你不去好好修前行,基本上百战百败!
所以,我们一定要去修前行,当然有些宗派是不用修前行的,上来就给你直指心性,反复直指。其实每次直指就相当于前行,但这样的方式有局限性,我已经跟大家讲了。我没说这些方式是错的,你也不能说这些方式是错的,因为莲花生大师时代的八十四大成就者,都是不修前行的。所以你不能说这种方式是错的,但这种方式是否适合你,那就不见得了。法没有好坏,关键看适不适合你;药没有好坏,依病施药,所有的佛法就相当于药。
答:“对一切善恶,悉能分别,是慧;于所分别之处,不起爱憎,不随所染,是定;即是定慧等用也。”
慧在唯识里面称为“拣择”,就是能够分辨、拣择,其实认知也是一种慧。我们知道什么是善恶,称为“慧”,其实这是一种分辨慧,还有一种不分辨慧,可以称为“定”。
“于所分别之处,不起爱憎,不随所染,是定”,我看到了善恶,看到了不同,但不起爱憎,不随所染,什么叫做不随所染呢?不随之而动,不会引起执著、情绪。有时候情绪起来,如果还能够保持最根本的认知,即使起来情绪也是挺爽的!
举例说一下,对于一个真正证悟大圆满的人,或者单空程度很深的人,都可以做到。比如修单空建立了明,如果看到了美女,你会:“哇,她好靓啊!”你这样都没问题,但贪的情绪被撩起来后,你一定要觉知到所证悟的东西没有丢,然后在证悟或者单空的注视之下,贪的情绪慢慢地消失。在单空的注视之下,它就是梦幻的;在觉性的一体之下,你会发现其实它就是法性。
当然,这种保持不是故意的,如果故意去保持本性的话,就没有对境了;一去看对境的时候,内在的认知又没了。我们会变成这样,这是没有修行的人,如果有修行的人就不会这样的。(我刚才只是举例,大家不要故意去做哈!故意去做是做不了的,你一定要去先修自己内在的东西。)
这就是不起爱憎,不随所染,实际上,染也是法性来的,但这到很高的程度才能玩的。刚刚开始的时候,太过激烈的事情是不能去玩的,比如太凶险的地方,人家在打架,你说你心不动,哪会不动啊?你不动的话,人家会打死你的,这时候你要跑!
还有一些好色之徒,表面说我心不动,然后就去夜总会,这是不行的,即使你是上流人物,去了以后也会变成下流的。所以开始的时候,我们不能这样,但你可以从一些小的地方入手。比如我们经常会被别人得罪、有情绪,各种各样的情况出现以后,你保持自己内在的认知。这种认知大部分人是单空的,但单空的也可以,反正是一种训练嘛。对于真正开悟得比较彻底的人,那就很简单,你只要保持本性,任它出现就行了,这就是昨天所说的“保任”。
大部分人是做不到的,但没关系,你一定要开始争取做到才行,这个就叫做“定”,但这个定实际上是一种“慧”,这个时候定和慧是一致的,叫做“即是定慧等用”。其实定跟慧是一样的,保持无执的明觉谓之为“定”,这种定本身也是一种慧。
但这时候的慧是一种见知能力,这个明觉还可以显现出其他的不同,不是像进入了法性定,所有显现都完全消失了,而他没有进入法性定,还是可以看到不同。看到好、看到坏,但于中完全不起分别。不起分别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空的情况,它是虚幻的;另一种是证悟的情况,它完全跟我的明觉是一样的东西——法性。
那么,其中的差别的是什么呢?——你知不知道光明是什么,如果完全清楚就开悟了,没有开悟的话,可能是一种单空的觉受。认为明也好、认为空也好,其实都是单空,但明空双运的本质是什么,如果真的清楚了以后就简单了!
“定慧等用,其名解脱”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解脱的意思,这个问题这里没有说,而在下一个问题里面作出回答,但我们先把它说出来也没关系,因为我们讲课不一定那么死板地一句句按部就班。
又问:“无言无说,即名为定,正言说之时,得名定否?”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达到本质的时候,是无言无说的,这时候名为定。这个定指的是什么?指我们心的光明的明觉,那个明觉无处不在,也没有任何实质,这个时候可以为定。那正言说之时,也就是我们在说话、有情绪、有言说的时候,能不能叫做定呢?
其实刚才我已经回答了,如果一个人证悟本性到很深的程度,他不一定要这么静下来的,只是刚刚开始加强它的时候,才会这样。因为刚刚开始你认得不清楚、力量不够大,他们把这种状态称为“甚默然”,而且经常都会这样,一会儿又进去了,一会儿又出来了,反反复复。实际上,他在让这种明觉扩大,扩大到一定时候,他始终都在里面,随便怎么样,跳舞、打架都永远不会丢失掉自己的领悟。
即使在言说,他还是处在这种定中,这种定就是我们昨天说的:保任的“保”。这个保还是需要略微的一个力量,监视着自己的心,让自己的心始终保持这个状态,法王称之为“正念的侦查兵”,慈师称之为“侧面意识”,其实就是维持不丢失证悟的这么一种心的力量。
但它不是一种主动的意识,也不是一个很粗大的意识“保持住!保持住!”——如果这么想就保持不住了,你这么想的话,就保持住了“保持住”的这个念头。事实上不是这样的,只是略微有一种维持住证悟的力量,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侧面意识的。
我来教大家什么叫做侧面意识?比如你看着一个东西,一直看下去,让我的心一直看下去的力量,就叫做“侧面意识”,其实没那么复杂的,大家不要把它搞得太严重了!能让你能够保持无执证悟的这种轻微力量,就叫做侧面意识,如果这种侧面意识消失了,还能够有证悟,就叫做“见超八地”。
什么叫做见超八地呢?我根本不用去监视自己,永远都是那样的,就叫做见超八地,那时候就没有所谓的出入定了。这是在能上说的没有出入定,还不是真正八地菩萨那样,连所境都完全是坛城了,那个就太牛了!而我们说的是大圆满的修行,所谓的“见超八地”就是这样的。
答:“今言定者,不论说与不说,常定。何以故?为用定性言说分别时,即言说分别亦定。若以空心观色时,即观色时亦空。若不观色,不说不分别时,亦空;乃至见闻觉知,亦复如是。何以故?为自性空,即于一切处悉空;空即无着,无着即是等用;为菩萨常用如是等空之法,得至究竟,故云定慧等用者,即名解脱也。今更为汝譬喻显示,令汝惺惺,得解断疑,譬如明鉴照像之时,其明动否?不也!不照时亦动否?不也!何以故?为明鉴用无情明照,所以照时不动,不照亦不动。何以故?为无情之中,无有动者,亦无不动者。又如日光照世之时,其光动否?不也!若不照时动否?不也!何以故?为光无情;故用无情光照,所以不动,不照亦不动。照者是慧,不动者是定;菩萨用是定慧等法,得三菩提;故云定慧等用,即是解脱也。今言无情者,无凡情,非无圣情也。”
光明永远都是这样的,称为“常定”。“何以故?为用定性言说分别时,即言说分别亦定”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今天说的“定”,不论你说或不说(“不说”指你打坐的时候,“说”指你平常的生活),不论你禅定不禅定,那种光明的定就是常定,一直都那样的,不需要打坐。为什么呢?用定的性质(本质定),来讨论我们分别情况的时候,有言说分别也是定。翻译成现代话——我们的言说分别,其实也是光明本性。
“若以空心观色时,即观色时亦空”,以证悟了空性的心,去看山河大地、人物事情的时候,显现也是空。在证悟的心面前,任何东西都是空,显现也是空。“若不观色,不说不分别时,亦空”,我们不看现起,也不说,不分别,或者入定了,或者平常的时候,其实也是空的。
这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完全见超八地的,我不分别我什么都不说的时候也空。第二种就是完全入定了,这时候也空。第三种是从纯粹的言说去说,一切都是空的。虽然我们有执著,但执著也是空的,比如你给他一个耳光,他心里很难受也很紧张,但他可以说:“你打我也是空的!”其实这种难受也是空的,从言说来说,什么都是空的,但言说什么都是空的,和你证悟了空性是不一样的,听得懂吗?
我们现在当然可以说什么都是空性,一切都是空性,但你证悟了就不同了。当然,证悟了也有两种情况,第一种就是见地到了八地的时候,不观色也可以这样。第二种就是完全入了法性定,这时候眼睛根本就不看了。“若不观色,不说不分别时,亦空”就是这个意思。
“乃至见闻觉知,亦复如是”,见闻觉知不仅仅是指眼睛去观色,乃至你耳朵听、身体感觉等等,我们六根任意的显发全都一样。从言说上,本来就是空的,如果完全证悟了的话,可以在入定的时候觉得它是空的,在平常不入定的时候,也可以完全感觉它是彻底的空性。
学中观这一派是这么认为的:进入法性定的时候,完全消失了,这时候是赤裸裸的纯法性;出定的时候,是如梦如幻的,这是后得。学中观的会把这两种状况分得很清楚,如果你跟禅宗说这些东西,他劈脸就给你两棒,一听就知道你是按部就班去学习的,从能境上是否定这样的。
禅宗认为入定证悟的东西,以及出定证悟的东西,如果不一样的话,叫打成两截。既然都是法性的话,消不消失有什么区别啊?没什么区别的,是一样的,这就是禅宗的观点。
所以,禅宗跟我们平常学的东西不太一样,我们学的经典是很科班的。什么入定了以后全部消失,纯粹的法性;出定了以后,后得如梦如幻,最多给你加上“妙慧”就行了。但遇到禅宗就不理你这一套——消失跟不消失有什么不同啊?地狱众生的显现跟阿弥陀佛的净土显现有什么不同啊?如果你敢说不同,就揍你!
禅宗完全从本质去看问题,始终站在面粉的立场上,不管是有营养的花卷还是有毒的花卷,都是面粉。大舅、二舅,都是他舅;板凳、桌子,都是木头。中国人其实很有本体思想的,中国传统哲学讲“体、相、用”,汉传佛教里面也经常提及这个。我说得这么花哨,大家听得懂吗?有时候我觉得真的是自作多情,讲得那么复杂,不知道你们能不能接受——大家回去修菩提心!下课。
“何以故?为自性空,即于一切处悉空”,如果一个事物本质是空的,叫自性空,那么所有事物的自性都是空的,所以一切处皆空,不管哪里都是空性。如果你是根器,听到这句话,一下就证悟了,既然一切都是空性,那我们该干嘛?道一句!(如果你什么都不干,就叫干了一个什么都不干嘛。)(众笑!)
其实你说什么都不干,证悟了的人也可能会这么说,其实真的没有什么好干的,无修就行了,反正是空性嘛,关键是你不知道什么是空性,你只是概念上知道这是空性。但你内在的执著,或者心直接对空性的明了完全不清楚,所以你会痛苦的!
如果你说什么都不干,会饿死你的。刚才有人说“任其自然”,那好,我们把你的鸡鸡割掉,让你顷刻之间变成太监,那时候你确实什么都不能干了!(开玩笑!)我只是想告诉你,当你的心没有真的明了,没有去掉这些执著的时候,你说“什么都不干”,只是一些话而已,明不明白?但从理义上来讲,他说的是对的,你真的明白本性的话,就是处在一种什么都不干的境界里。
但前提跟我们的差别是:你明白了吗?而且这个明白是非概念性的,是心的直接领悟,而且要扩大到一定的程度。扩大到让我们足够有能力安住在什么都不干的状态里面,那个叫做“无生法忍”,但你现在能忍吗?当然,说的时候都能忍,但刀一来就不能忍了;饿你三天就不能忍了。其实都不用饿你了,晚上初恋情人不来电话你都不能忍了,所以你是忍不了的,各种各样的情绪、痛苦、需求,你说什么都不干,是做不到的!
所以一定要去深深的明了,然后消除相续中巨大的带动着我们的力量。这些力量带动到你控制不住自己,比如饥饿,你是控制不住的,是一种力量来的,虽然那也是空性的,但你做得到吗?
还有,前段时间我们公司的男师兄,集体申请我给他们传“百日筑基”,因为要求得太厉害了,我纠结了半天,最后还是给他们讲了。其实好多东西都不敢深讲的,但我也讲了。讲了以后,有师兄直接来找我:“我熬不住了!”一百天不打炮你都熬不住了,叫你什么都不干行吗?不行的!这是个真实的事,大家可以去问嘛。
那么让你什么都不干,你做不到的!而且禅宗说的“什么都不干”,不是指真的什么都不干,而是什么都干,实际上什么都没干。所以,“终日吃饭没咬着一粒米,终日穿衣没挂着一丝纱”,他什么都干,但绝对不粘着,而且明了一切。
所以很多人在错误理解“什么都不干”,只要有人一回答我就明白怎么回事。你说的“任其自然”,根本就是假话,你能任其自然吗?所以大家要正确去理解这些东西,理解了以后就不会上当了,(我是故意挖了个坑让你们去跳的,不好意思啊!)
“空即无着,无着即是等用”,空就是没有粘着和执著,所有的现起不是什么都不做,有现起,你也可以做,但你真的不要执著,也就是我刚才说的:“终日吃饭没咬着一粒米,终日穿衣没挂着一丝纱”。这很难做到的,什么叫做“终日吃饭没咬着一粒米”呢?你内心里面不觉得它是实有的米,幻象而已,这是单空的状态,甚至你可以直接认为它是法性。
比如大圆满修到等性解脱,就会觉得什么都是法性,这时候是“觉得”,不是“想”。我们说的“觉得”,很多时候是想来的。比如有人问你:“你觉得这位师兄怎么样?”“我觉得他不咋地!”你这个“觉得”其实是思维来的,而证悟了以后,是直接认知。我们一定要明白什么是直接认知,为什么我们不能证悟呢?因为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直接认知,一上去就是感觉、思维,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的,但到后来是不行的。至于怎么去直接认知呢?这也是要教的,不教是不行的!
“空即无着,无着即是等用”是什么意思呢?当这些现象现起的时候,我们明白它是空性、是假象,其实就是无着,而不是指不做。“为菩萨常用如是等空之法,得至究竟,故云定慧等用者,即名解脱也”,如果我们经常这么去修行,达到很深的程度,初地菩萨或者佛陀的程度,就叫做“得至究竟”。“故云定慧等用者,即名解脱也”,因为菩萨用这样的法,最后可以达到究竟成佛,所以定慧等用走到一定的程度,或者完全清楚什么叫做定慧等用的时候,就叫做解脱。当然,这是因解脱,走到成佛的时候,是果解脱。如前所说,当我们完全明白本性的时候,就叫做“定慧等用,即名解脱也”。
“今更为汝譬喻显示,令汝惺惺,得解断疑,”我跟你举个例子,让你们明白我说的“定慧等用是什么?看下面怎么举例——“譬如明鉴照像之时,其明动否?不也!不照时亦动否?不也!何以故?为明鉴用无情明照,所以照时不动,不照亦不动。”明鉴是什么?镜子。镜子照像的时候,镜子的明动吗?不动!不照的时候,镜子里面动吗?也不动!为什么呢?镜子的明是无情,其实就是我们说的光,现代人看到镜子是光,而古代人没有光的概念,就是一种明。所以“照时不动,不照亦不动”。
“为无情之中,无有动者,亦无不动者”,无情的明没有什么动和不动,这里又举了个例子——“又如日光照世之时,其光动否?不也!若不照时动否?不也!”我们现在的观念会认为是光,太阳射过来要八分钟,所以光是动的,但古代人没有这样的观念,你们要从他那个时代去理解。
“何以故?为光无情”,光就是光,没有动,而这里说的“动”,是指有情的心识在动,无情是没有这种心识在动的。“故用无情光照,所以不动,不照亦不动”,照的时候,光没有这种情识之动;不照的时候,光或者镜子的明,也没有情识之动。
“照者是慧,不动者是定”,实际上就是一个照,就是一个明。你看镜子的光明能够照出人的样子,这种能力叫做“慧”。光明照和不照始终都那样,这叫做“定”。其实举的这个例子跟我们的心很像,但这里用的是一个无情的镜子,有时候我们打坐,就像法王说的没有风吹时的蜡烛,有光照出去,然后完全不动。
事实上,真的明白本性的时候,你对本性就是这么看的,只是不需要蜡烛,本来就这样。光就是蜡烛,蜡烛就是光;镜子就是明,明就是镜子,到了后来就是这样的,没有一个实有的镜子。大家不要去想它,想出来都是比喻的东西,但真正的证悟还不是这样的。但大家也可以想一想,只不过是思维性的。
“菩萨用是定慧等法,得三菩提”,菩萨用这个定慧等法,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果),就是证悟本性的意思。“故云定慧等用,即是解脱也”,这样的定跟慧,有心的光明认知,同时心根本的光明认知永远都是不动的。其实是说证悟以后的状态,指禅宗的“保任”,或者大圆满的“六根自解脱”。
“今言无情者,无凡情”,虽然光不动,但不是真的像镜子那样的无情,只是没有以人我执或法我执引起的情识之动。什么叫做情识之动呢?贪执、嗔恨、善恶的区别,没有二性差别的动。“非无圣情也”,会有圣情,什么叫做圣情呢?圣人的情怀——道是无情却有情。
圣人之情不是凡情,他不单对一个人,而是对全体,这是第一个,叫“缘一切众生”;还有,我们对你好不一定是:“你乖啊,你好啊,来,喝点、吃点!”可能是“啪”一个耳光:“你怎么还不证悟啊?”这是第二个,叫“缘佛果”。圣人会有这样的情怀,然后他会告诉你“什么是镜子”,这也叫圣情。圣人是没有你他之分的,他的骨子里面真的不会认为你跟他是不同的东西,只是一团明光,割分你我而已,他的立场完全站在本质的明光之上。
问:“云何是凡情?云何是圣情?”
答:“若起二性,即是凡情;二性空故,即是圣情。”
如果起了善恶分别或者能所区别,就是凡情;如果没有这样的分别,就是圣情。有时候的圣情其实包含了凡情,圣人的“不起二执分别”,不是就像镜子一样摆在那里——我照、我照、我照……那是法身来的,法身就是这样的。但法身一转为化身或报身的时候,就不是这样了,所以佛陀也会流泪的“若有一生未得度,我佛终宵有泪痕”,大家听过这句话吗?比如法王如意宝以及很多的大德,他们经常讲课讲着讲着就开始流泪,他也会有这样的凡情,但这种圣情并不是像我们为了自己的一个得失,或者自己的亲人出了问题而产生的感情。他不是这样的,而是居于很庞大的、无边无量的、巨大的菩萨情怀摄持之下,在我们分别的因缘中施展这些东西。
所以,圣情不是像镜子那样的照照照,这指的是法性,而法性是不能度人的(我们每个人都具有法身),一定要变成报身和化身才能度人,报身度菩萨,化身度我们凡夫,然后让我们明白自己的法身,就成佛了。所以,“若起二性,即是凡情;二性空故,即是圣情。”
今天的交流到此结束,现在开始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顿悟入道要门论》第10课
- 《顿悟入道要门论》第12课